三亚海岸带植被保护与开发

三亚海岸带植被保护与开发

一、三亚滨海地植被的保护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傅航[1](2020)在《宁远河崖州段水体污染特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宁远河是海南省第四长河,上游是三亚市最大的供水水源地,中下游是崖州区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兼有工业和渔业用水功能,维护和保持宁远河水质对于崖州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动宁远河的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和典型断面监测方法,对宁远河崖州段污染源和沿岸生活、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该段流域的13个断面和3个排污口进行了采样监测,分析了该流域的污染特征和非点源污染负荷,明确了流域水污染成因,进而提出了流域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措施,以期为宁远河非点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对宁远河崖州段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表明该段水体已出现轻度污染,并有恶化趋势。宁远河崖州段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和总磷,其中总氮含量在2018、2019年逐年上升,2019年达到1.22mg/L,已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GB3838-2002);总磷从2016年到2019年逐年上升,2019年达到0.093mg/L,已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20162019年宁远河崖州段综合污染指数在0.651.17之间,水质存在轻度污染并有加重趋势。2.研究明确了宁远河崖州段上、中、下三段的污染分布特征和成因。(1)大隆水库至龙潭河河口为上段,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干流宁远河河岸为自然岸线,流域周边山岭主要以次生林为主;支流龙潭河经笔架岭流经郎典田洋,上段共设置4个主要监测断面,代表次生林—农田生态系统河道水质状况。监测结果表明宁远河崖州段上段水质良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GB 3838-2002),干流水质基本未受影响。(2)龙潭河河口为至万代桥为中段,河岸以自然岸线为主,西北岸坡田洋面积约1.27万亩,东南岸白超田洋面积约0.38万亩,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中段共设置3个主要监测断面,代表农田生态系统河道水质状况。监测分析表明,中段整体上为地表水环境Ⅲ类水质,该段农田耕地较多,水质主要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主要污染因子为TN、CODCr、TP和BOD5,其中总氮浓度高达2.94mg/L,已超过Ⅴ类水。(3)万代桥至宁远河入海口为下段,河岸修建有丁坝护岸工程,流经崖州城区,河段内有多个雨污合流管道排放口或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口,下段共设置6个主要监测断面和3个主要排污口采样点,代表城市生态系统河道水质状况。监测结果表明下段水质整体较差,为地表水环境Ⅳ类水质,首要污染物是粪大肠杆菌和总氮,粪大肠杆菌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排放,卫生所生活排放口粪大肠杆菌高达700000个,超过Ⅴ类水标准16.5倍;总氮的主要来源为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其中市场生活污水排污口的总氮浓度高达14.84mg/L,超过Ⅴ类水标准6.4倍。同时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为次要污染物也已造成了局部污染,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活动较为密集,有大量生活污水和农业灌溉尾水汇入影响水质。3.非点源污染是宁远河中、下段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对宁远河崖州段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实地调查和污染特征分析,宁远河崖州段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为非点源污染。通过调查宁远河沿岸居民生活情况、污水排放情况、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生产情况,经数据汇总、整理、计算,分析得出宁远河崖州段非点源污染负荷情况如下:宁远河崖州段沿岸COD、TN、TP和NH3-N入河量分别为4006.14t/a、236.87t/a、14.21t/a和175.46t/a。COD入河量中仅农业面源就占了93.13%,其次是生活污水占4.63%;TN入河量中农业面源占76.19%,生活污水占13.7%,畜禽养殖占9.53%;TP入河量生活污水排第一,占52.23%,其次是农业面源占44.42%;NH3-N入河量中农业面源占77.13%,生活污水占13.22%,畜禽养殖占9.65%。总体来看,宁远河崖州段入河污染负荷占比最高的是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生活污水,与实地调查结果和污染特征分析相符。4.提出了宁远河水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结合流域污染特征和非点源污染负荷情况,论文对宁远河崖州段的污染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该流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水环境管理、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控制农业污染和加强生物多样性等五个方面水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措施,为宁远河开展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以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越超[2](2020)在《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滨海山地绿道优化策略研究 ——以大连莲花山地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绿道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绿道的类型也更加丰富,各个城市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绿道,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也使得绿道活动变得丰富起来。但过往的快速增量建设造成了诸多遗留问题,滨海山地城市同样如此。滨海山地绿道正面临着建设质量欠佳、滨海特色缺失、城市用地侵蚀,旅游开发挤压、山海生态维护等多重压力。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为优化滨海山地绿道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但由于城市双修理念与绿道优化的交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滨海山地绿道的优化研究还存在空白,相应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经验较少。因此,急需在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的理念指导下探索滨海山地绿道的优化策略。本文以国内外城市双修发展和绿道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对滨海山地绿道的功能定位、优化需求等问题进行剖析。之后选取国内外优秀的与绿道双修相关的案例,提炼出符合滨海山地绿道的双修优化策略。然后在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下,以大连莲花山地区绿道为实证研究载体,通过使用后评价、层次分析和实际调研等方法归纳绿道现状问题和优化需求,进而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方面入手,总结出包括生态环境优化、建成环境优化、风貌特色优化、实施保障优化四个方面的滨海山地绿道优化策略,并以普适性的同类绿道优化发展为导向提出了“规划—建设—实施”三个层面的优化建议。本文期望通过对滨海山地绿道优化方法的探究与优化策略的构建,丰富绿道的理论研究,并以此指导莲花山地区的绿道优化实践,为我国当前面临的绿道优化难题提供借鉴。

张燕美[3](2020)在《东方市绿道网络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前进的步伐,社会经济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然而环境的恶化却发出了警告。显而易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绿化质量越来越重视,极度希望找到一条通向大自然和连接心灵的路,从而获得刺激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甚至一些中小城市开始注重绿道的建设,以此来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和促进经济增长。部分发达城市的绿道建设水平成效显着。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绿道建设未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注重城镇化的发展,并未从绿道的角度去考虑。因此,如何在设计道路的同时,更有效地构建绿道网络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以海南省东方市为研究对象,深入规划绿道网络,同时对存在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试图完善如何促进东方市绿道网路的规划与旅游资源的相互统一。本文借助绿道线路规划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案例研究、统计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东方市绿道线路规划展开研究。文章首先界定了绿道的相关定义、特点、分类、功能、基本组成,并介绍了国内外绿道网络规划相关理论。其次,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典型绿道网络实践案例及指导意见。再次,对东方市城市市区、市区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等的绿道线路进行分析和研究,实地调查东方市现存绿道现状、现存旅游资源现状,以东方市旅游产业规划为出发点,在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绿道的各种功能,所有景区景点均以绿道连接,构成绿道网络;遵循规划原则,运用适宜性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并选取相应评价指标,并对旅游资源和绿道线路进行评分,同时根据绿道选线原则和上位规划确定发展节点以及绿道线路,分析东方市高程图、坡度图和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拟设路线。最后综合分析评价,形成城区、乡野、生态区绿道网,并制定出东方市两轴绿道、八大组团以及特定的昌化江滨河绿道网络总图。

张紫薇[4](2019)在《广西北海市城市景观特色分析与主城区景观风貌控制引导》文中指出每一座城市都应有属于自己的灵魂,避免城市本身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被城市建设侵蚀和淹没。良好而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不仅能给市民带来舒适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感,也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自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北海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大规模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面临着城市缺乏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景观遭到破坏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城市特色、城市景观风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及风貌控制引导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概念界定、相似概念辨析、构成要素分析等,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城市景观风貌这个复杂的研究本体,为后面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了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主要阶段和编制内容,明确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搜索、文献查询等方法,基于对城市特色内涵的理解,分别分析了北海市的物质环境特色及精神个性特色,提炼出北海市整体的特色为:“画境半岛、碧海丝路、南珠之乡”,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下一阶段的主城区景观风貌控制引导实践提供了依据。基于对理论基础的研究和城市景观特色要素的分析,提出北海市主城区景观风貌塑造的目标、原则及方法,遵循以人为本、合理定位、整合核心要素,对规划区域内进行风貌区的划分及分区控制引导细则,形成整体风貌结构。相对于传统法定规划来讲,本文属于非法定的的引导性规划,通过引导,落实到法定的控制性规划及详细性规划中。论文实践成果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总体构思篇、分区细则篇和专项引导篇。总体构思的内容有北海市城市特色风貌控制引导的目标、原则、城市形象定位、风貌定位及特色风貌塑造方法、规划区域内风貌区的划分及分区指引。专项引导的内容有:道路系统、园林景观及特色雕塑、景观视线通廊、城市高度及天际线系统、城市色彩、夜景照明系统、广告牌及标示系统。分区控制引导的主要内容有:区域发展目标、规划原则、规划引导、建筑引导、建筑高度控制、建筑色彩控制、重要道路空间和主要公共空间等。本文希望为北海市后续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指导。为市民营造一个和谐统一、尺度适宜、视觉优美的人居环境,提升北海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使北海市拥有良好的城市名片。同时对与北海市类似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勾维娜[5](2019)在《基于城市风貌保护的海岸带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海岸带景观以其独特的海陆界面风光、宽阔的海洋视野,成为滨海城市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海岸带成为开发建设的热点,过度和无序的开发建设使得作为滨海城市风貌强有力载体的海岸带景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类要发展,风貌要保护,如何在保护城市海岸带风貌的基础上满足人类发展对海岸带利用的需要是景观设计学科和业界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基于城市风貌保护的海岸带景观设计的研究成为景观设计学科研究的热点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基于城市风貌保护下的海岸带景观设计的目标,运用文献归纳法、案例研究、现场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论述了选题研究的背景,阐明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同时明确了研究的技术路线。构建了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城市景观美学、城市规划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和全生命周期理论等组成的选题研究的理论指导集成体系,探究了相关理论依据的内涵及其与选题的指导关系。论述了城市风貌的内涵和外延、特点以及构成和影响要素;城市风貌具有整体的、历史的、地理限定的、复杂的和多样的特点。对海岸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确定了研究范围和边界,研究了海岸带的景观特征、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分析了海岸带景观的特点,即景观结构线性或带状、功能多样性、构成复杂性以及环境敏感性等。探究了城市风貌与海岸带景观的关系即城市风貌包含海岸带景观,海岸带景观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机载体,基于城市风貌保护下的海岸带景观设计就是要保护海岸带景观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利用。系统性地提出了基于城市风貌保护下的海岸带景观设计策略体系:即由设计原则、宏观规划、中观管理和微观设计三尺度的规划控制策略。设计原则由基于“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的保护与利用、文脉传承与创新、特色风貌与城市形象、时代性表达、视觉审美、成本控制等六个方面构成;解析了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系统性地提出了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的海岸带景观设计策略:即基于宏观尺度的规划控制、中观尺度的管理控制和微观尺度的设计控制。宏观的规划控制是基于人类发展对于土地和资源的需求以及海岸带承载力基础上的生态控制,属于顶层设计,是对城市风貌载体的海岸带进行保护、是沿海城市与海洋的开发利用的生态安全红线规划,即保护区、缓冲区和可建设区的划分;中观尺度的管理控制是基于海岸带保护、人类利用的机构、政策、法律法规、监测监控、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调控。微观尺度的设计控制是基于海岸带规划设计与管理措施的具体内容,包括海岸带风貌保护规划与城市上位规划、保护的目标与设计理念的凝练、整体风貌的塑造、空间格局、关键景观节点、视觉和色彩、廊道、竖向、植被系统、照明系统以及设施系统规划设计。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五个章节内容:第一部分为前三章,分别涉及绪论、相关理论和概念论述;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城市风貌保护下的海岸带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第三部分为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王宁[6](2019)在《滨河绿道系统构津规划研究 ——以海口南溏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构律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的愈加重视,绿道凭借其在生态、社会、经济方面的所具有的显着的综合效益,成了当今城镇维持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的建设思路与举措。滨河绿道作为绿道的重要类型之一,自然而然成了城市建设的热点方向。文章基于当前绿道及滨河绿道发展趋势,以现有研究为基础,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滨河绿道的研究与建设现状总结与分析,分别从宏观的滨河绿道网络构建与微观的子系统构成规划出发,对其构建步骤、方法及规划要点做了阐释与归纳,从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的理论方法,并以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为例实践运用,保证研究科学性与合理性。本研究涵盖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基础知识研究。对国内外有绿道以及滨河绿道的文献研究以及实践发展研究做了全面的总结与概括,对滨河绿道的基本概念、特征、功能、构成,以及相关的理论展开了系统的归纳。并结合了相关的滨河绿道成功建设的案例,对其特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而整理出所列案例对于文章研究滨河绿道系统的借鉴启示。第二:理论框架研究。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对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的理论方法与框架做了探索。宏观层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首先,通过对现有景观节点的梳理与整合,得出景观资源节点的布局。其次创新使用空间句法,选取相关的量化指标,从可达性的角度出发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结合已得出的资源节点布局,客观的进行滨河绿道的选线,得到初步的滨河绿道网络布局。最后结合相关的城市规划与实际情况,进行对初步布局结果进行优化与调整,从而得到最终的滨河绿道宏观的网络构建。微观层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分别对滨河绿廊系统、滨河游径与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历史人文系统、基础服务设施系统等五个子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对其规划的关键要点进行阐释与说明。第三:实践案例研究。以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为例,运用第二部分内容所得出的理论方法,进行实践研究,从而进一步对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的理论方法进行验证,从而也填补了海南滨河绿道研究的匮乏。通过对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的研究与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期更好的将区域现状、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内容相结合,创造出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并希望能为未来滨河绿道研究与海口滨河绿道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从而真正地体现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张嘉煌[7](2019)在《岭南地区滨海度假酒店过渡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步入二十一世纪,“休闲”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关键词,尤其是以旅游产业为代表的休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着旅游产业发展的逐渐成熟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从以往的观光游转变为如今的休闲度假游,当下社会的硬件设施已经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近年来,以海洋风光为主题的滨海度假酒店日益受到大众的追捧与热爱,成为休闲度假的代名词。其中的过渡空间既是这类酒店中介于外部环境与酒店建筑的缓冲场所,也是游客感知滨海氛围、放松自我的重要空间,其优劣极大地影响休闲度假体验的好坏。本文是对岭南地区粤桂琼三省区域内的滨海度假酒店过渡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展开: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滨海度假酒店的理论研究,分析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对酒店、滨海度假酒店、过渡空间以及相关理论的探讨,理清与相关对象的概述以及理论支撑等方面内容;再者,结合对岭南地区中一些优秀的滨海度假酒店案例进行实地分析,对其中的入口空间、大堂空间、露台空间、廊道空间这四类过渡空间进行了剖析,明确了这些空间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并结合实际案例对这四类空间的不同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了岭南地区独特的环境因素在空间设计中的影响,并结合休闲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环境心理学理论解读、剖析游客休闲度假行为因素和休闲度假心理因素,进而把握空间主要使用者的身心需求。通过以上系列研究,文章围绕滨海度假酒店的过渡空间设计提出了休闲性、整体性、渗透性三大原则,并探讨过渡空间所采用的设计策略,包括营造开敞与通透感、加强滨海体验感知、岭南地域性的表达、尺度适应休闲主题、运用园林造景手法、创造复合功能空间。最后,以湛江民大广场喜来登酒店项目为例,将上述六点策略应用到过渡空间设计中,营造良好的休闲度假环境,进一步论证本文研究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今后滨海度假酒店过渡空间提供理论的参考与新的设计思路,进而提高大众休闲度假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张春红[8](2019)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地区,每年的暴雨涝灾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201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这一举措的推进,大大缓解了我国“城市看海”、“逢雨必涝”的困境。项目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区,四年来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已初具成效,但由于建设速度过快,在建设过程中任然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以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评价为主线,以海绵城市理论和灾害风险分析理论为依据总结分析我国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低影响开发措施与风险分析融合的视角,探讨城市片区雨洪灾害的安全评价及优化策略。本文在核心章节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片区雨洪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城市片区雨洪灾害的致灾因子、承灾体易损性、孕灾环境敏感性,获得影响城市片区雨洪灾害的各项因素。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和对城市片区的风险分析,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针对城市片区的雨洪安全设计调查问卷,采用调查问卷法、专家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并初步构建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分析结果中得到的各项因子权重排序来确定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依据重点研究范围的要求,选取了东南沿海区域的24个城市片区作为研究对象,以本文构建的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统计24个片区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科学分析出这24个城市片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获得24个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承载力的权重排名。定义分析结果中得到的这三个主成分,分别为海绵设施基础需求因子、绿地系统保障因子和土地使用保障因子。根据分析结果,评价城市片区的雨洪灾害安全性及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分析得出的对雨洪灾害影响最大的主成分指标所反映的风险因子进行优化,指导城市片区的雨洪灾害安全规划,并整合以往的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规划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常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从多方面提出系统的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优化。并在分析结果中,依据24个城市片区的雨洪安全承载力排序选出排名靠后的一个片区,进一步对所选案例现状的基础数据进行风险分析与验证,从海绵设施基础需求因子、绿地系统保障银子和土地使用保障银子这三个主成分的角度,提出有效提升案例片区雨洪灾害安全能力的规划策略,从而加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成效,降低城市片区雨洪灾害的风险和灾害带来的损失。为科学的解决城市片区雨洪灾害问题,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效率,加强城市片区雨洪灾害的安全性,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肖家瑜[9](2018)在《三亚市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文中提出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土地资源数量的变化上。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耕地被侵占是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耕地减少将严重影响粮食供应。我国土资源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考虑到生态保护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总量已十分有限。我国正面临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人地矛盾,耕地保护一直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的新要求,运营科学发展观指导耕地保护工作成为必选,耕地保护逐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认真响应,耕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保护力度逐年加大。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得到广泛认同,虽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但生态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要求却不能降低。如何找准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间的平衡点,实现三亚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海南省三亚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寻三亚市耕地变化主要驱动因素及其规律,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保护对策。本案研究中基于三亚市2007年—2016年的土地利用有关统计数据,结合遥感影像这一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三亚市耕地数量、质量及空间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三亚市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主要驱动力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情况;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三亚市2025年耕地面积。论文研究结果主要有:(1)2007年—2016年10年间,三亚市的耕地面积由24352.70 hm2减少到23334.35 hm2,耕地面积总量减少1018.35 hm2,10年间耕地变化的幅度6.4%。耕地面积呈总体下降趋势。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由人均0.046 hm2下降到年人均的0.040 hm2,耕地减少较快,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三亚市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并对三亚市耕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影响三亚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三大主导驱动因子是经济社会综合因素、旅游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因素。三亚市耕地利用结构变化包括林地与耕地持续减少、园地直线上升——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陡增及非农业人口剧增使三亚市城镇化面积增大,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人口和农机总动力变化直接导致林地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二是依托自然地理优势,三亚市旅游发展迅速,生态建设投入增加,园地面积直线上升。(3)通过对主要驱动力因素与耕地变化之间的相关分析,建立三亚市耕地利用变化利用多元回归模型为F=0.7593*F1+0.13475*F2,并测算得到耕地面积和总人口、农业比重与粮食但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与粮食总量则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了人口因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4)结合影响三亚市耕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因素,运用灰色系统预测到2025年,三亚市耕地面积为22086.51 hm2年发现耕地面积将继续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杨冰[10](2018)在《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度假方式的改变,拥有天然自然景观的热带滨海度假地产越来越受游客的欢迎,比较典型的就是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随着国家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国家海岸的号召,海南岛的度假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伴随着大量度假地产的出现,地处热带滨海区域,海南岛的度假地产项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在这些项目中,园林景观设计最能体现项目的特色,也是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特殊魅力的具体体现。大量的项目吸引了国内外大量优秀设计师参与其中,逐渐产生了一些海南特色的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特点,但是这些特点及设计手法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实例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来研究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理论课题。首先讲解了海南岛、滨海、度假地产的相关概念,概述了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的发展历史,分析了热带度假地产园林景观的设计特点和影响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阐述了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的发展现状和在景观设计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作者本人在海南参与的两个项目:保利三亚财富中心项目、保利海棠湾项目,在工作中实践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特色的应用,在项目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具体到主入口、中轴线、园林景观小品,由总体到局部的设计中结合前文总结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在实际设计管理中充分运用,并规避其他项目总结和出现过的问题。最后,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总结出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的园林景观设计特点,为建设祖国建设海南国家海岸的宏伟计划提供一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项目园林景观设计的建议和理念,并对未来海南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好展望。

二、三亚滨海地植被的保护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亚滨海地植被的保护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宁远河崖州段水体污染特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研究意义
    1.3 入海河流污染特征与成因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流域概况及环境现状
    2.1 宁远河崖州段基本概况
    2.2 流域环境现状
第3章 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
    3.1 宁远河崖州段主要水源水质情况
    3.2 宁远河崖城大桥监测断面水质情况
    3.3 宁远河崖州段污染指标变化分析
    3.4 排污现状调查
第4章 流域污染特征监测分析
    4.1 监测方法
    4.2 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4.3 主要污染物分析
第5章 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
    5.1 生活源
    5.2 畜禽养殖源
    5.3 水产养殖源
    5.4 农业面源污染源
    5.5 污染负荷汇总
    5.6 污染物入河量
    5.7 各污染源入河污染物的结构组成
第6章 宁远河崖州段污染管理与控制措施
    6.1 存在问题
    6.2 污染管理与控制措施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滨海山地绿道优化策略研究 ——以大连莲花山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1.1.2 十九大提出“美丽”新目标
        1.1.3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
        1.1.4 滨海山地绿道优化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与发展概况
    2.1 城市双修理念综述
        2.1.1 城市双修理念的发展
        2.1.2 城市双修的相关理论
    2.2 绿道的发展与相关概念综述
        2.2.1 绿道的发展
        2.2.2 城市绿道
        2.2.3 滨海山地城市
        2.2.4 滨海山地绿道
    2.3 国内外绿道理论与实践
        2.3.1 国内外相关理论
        2.3.2 国内外相关实践
    2.4 滨海山地绿道的优化辨析
        2.4.1 滨海山地绿道的功能定位
        2.4.2 滨海山地绿道的优化需求
        2.4.3 滨海山地绿道的需求辨析
        2.4.4 滨海山地绿道的主要特征
3 绿道双修相关案例研究
    3.1 案例选取
    3.2 奥斯威戈湖市公园游憩系统优化
        3.2.1 现状生态环境修复联通
        3.2.2 服务区域通行路径疏通
    3.3 生态环境与城市特色并行的三亚城市双修
        3.3.1 实现多元目标的抱坡岭山体修复
        3.3.2 以绿治乱的月川生态绿道建设
    3.4 融合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福州山地步道优化
        3.4.1 人工建构串联城市公园
        3.4.2 建成环境结合现状改造
    3.5 区域协同的环珠江口宜居湾区规划
        3.5.1 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
        3.5.2 自上而下的规划目标
    3.6 优化策略总结
4 莲花山地区绿道调研与分析
    4.1 莲花山区域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规划背景
    4.2 调研方法与数据分析
        4.2.1 调研方法
        4.2.2 评价体系构建
        4.2.3 问卷发放与统计分析
    4.3 莲花山地区绿道生态修复相关问题分析
        4.3.1 绿道生境断连,区域植被退化
        4.3.2 边缘生态薄弱,山海边界受侵
    4.4 莲花山地区绿道城市修补相关问题分析
        4.4.1 交通整合不佳,山海城联系弱
        4.4.2 配套设施不足,指示标识模糊
        4.4.3 地域特色缺失,城市风貌失控
        4.4.4 路径质量参差,路径体系单一
        4.4.5 绿道关注不足,规划保障缺失
    4.5 莲花山地区绿道SWOT分析
        4.5.1 得天独厚现状绿道资源优势
        4.5.2 优化客观条件限制多的劣势
        4.5.3 旅游发展与大众诉求的机遇
        4.5.4 体系建设与特色营造的挑战
5 莲花山地区绿道优化策略研究
    5.1 莲花山地区绿道优化总体框架
        5.1.1 绿道优化目标
        5.1.2 绿道优化原则
        5.1.3 绿道优化框架
    5.2 莲花山地区绿道生态环境优化
        5.2.1 尊重自然本底的区域生态修复
        5.2.2 顺应空间结构的绿道生境联通
        5.2.3 融合生态环境的绿道景观修复
        5.2.4 明确管控要求的保护等级划分
    5.3 莲花山地区绿道建成环境优化
        5.3.1 内部绿道织补与体系增补
        5.3.2 外部交通整合与空间修补
        5.3.3 绿道区域服务设施的完善
        5.3.4 区域边缘既有住区的更新
    5.4 莲花山地区绿道风貌特色优化
        5.4.1 绿道文化塑造
        5.4.2 滨海特色构建
        5.4.3 区域风貌控制
    5.5 莲花山地区绿道实施保障优化
        5.5.1 加强绿道宣传
        5.5.2 开展公众参与
        5.5.3 平衡协调管理
        5.5.4 规划建设时序
6 莲花山地区实践对同类绿道优化的建议
    6.1 规划层面
        6.1.1 生态优先,维护格局
        6.1.2 因地利导,资源利用
    6.2 设计层面
        6.2.1 品质提升,营造特色
        6.2.2 增补体系,完善功能
    6.3 实施层面
        6.3.1 协同合作,加强管理
        6.3.2 提升维护,完善规章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与创新
        7.1.1 结论
        7.1.2 创新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表目录
    A-1 图片目录
    A-2 表格目录
附录 B 问卷
    B-1 评价体系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B-2 莲花山区域绿道评价体系权重表
    B-3 大连莲花山区域绿道调查问卷
附录 C 调研报告
    C-1 环卫公园出入口——滨海西路出入口
    C-2 莲花山寺——莲花山观景台
    C-3 云山山体公园出入口——太原街出入口
    C-4 新石道街出入口——雁水湖健身场
    C-5 长春路出入口——仲夏路出入口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东方市绿道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绿道网络规划相关理论
    2.1 绿道的理论基础
        2.1.1 绿道的定义
        2.1.2 绿道的特点
        2.1.3 绿道的分类
        2.1.4 绿道的功能
    2.2 绿道的基本组成
        2.2.1 绿廊系统
        2.2.2 慢行系统
        2.2.3 交通衔接系统
        2.2.4 服务设施系统
        2.2.5 标识系统
    2.3 文献回顾
        2.3.1 国外绿道网络规划理论
        2.3.2 国内绿道网络规划理论
第3章 国内外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3.1 国外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3.1.1 美国绿道网络实践案例研究
        3.1.2 新加坡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3.1.3 日本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3.1.4 法国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3.2 国内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3.2.1 广东省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3.2.2 成都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3.2.3 武汉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3.2.4 海南其它市县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3.3 国内外绿道网络规划实践案例研究小结
第4章 东方市绿道网络规划理论研究
    4.1 国内外绿道网络规划理论对东方市的适宜性研究
    4.2 东方市绿道网络规划理论
        4.2.1 东方市绿道影响因素与规划建设特点
        4.2.1.1 东方市概况
        4.2.1.2 规划背景
        4.2.1.3 影响因素及规划建设特点
        4.2.2 东方市绿道分类与组成要素
        4.2.3 东方市绿道规划原则
        4.2.4 东方市绿道规划方法
        4.2.4.1 选线方法
        4.2.4.2 东方市资源与连接路径评价
        4.2.4.3 整体布局规划
    4.3 东方市绿道网络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4.3.1 政策支持
        4.3.2 区位优势支持
第5章 东方市绿道网络规划
    5.1 城区绿道网络规划
    5.2 乡野绿道网络规划
    5.3 生态区绿道网络规划
    5.4 东方市绿道网络规划总图
    5.5 东方市绿道网络规划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广西北海市城市景观特色分析与主城区景观风貌控制引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相关评述与展望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城市特色基础研究
        2.1.1 城市特色的概念
        2.1.2 城市特色的来源
    2.2 城市景观风貌基础研究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相近概念辨析
        2.2.3 城市景观风貌的构成要素
    2.3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基础研究
        2.3.1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概念
        2.3.2 相近概念辨析
        2.3.3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主要阶段与编制内容
    2.4 城市景观风貌控制引导基础研究
        2.4.1 风貌控制
        2.4.2 风貌引导
    2.5 相关理论研究
    2.6 小结
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3.1 辽宁大连
        3.1.1 城市概况
        3.1.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3.1.3 经验借鉴
    3.2 山东青岛
        3.2.1 城市概况
        3.2.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3.2.3 经验借鉴
    3.3 海南三亚
        3.3.1 城市概况
        3.3.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3.3.3 经验借鉴
    3.4 法国尼斯
        3.4.1 城市概况
        3.4.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3.4.3 经验借鉴
    3.5 美国查尔斯顿
        3.5.1 城市概况
        3.5.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3.5.4 经验借鉴
    3.6 小结
4 北海市城市景观特色分析
    4.1 北海市概况
        4.1.1 城市发展历程
        4.1.2 城市格局变迁
        4.1.3 城市空间发展
    4.2 物质环境特色
        4.2.1 城市空间格局
        4.2.2 城市景观形象
        4.2.3 城市建筑风貌
    4.3 精神个性特色
        4.3.1 历史文脉
        4.3.2 社会人文
    4.4 北海市城市特色提炼
    4.5 北海市城市景观特色现状分析
        4.5.1 现状存在的问题
        4.5.2 现状问题的原因
    4.6 小结
5 北海市主城区景观风貌控制与引导
    5.1 总体构思
        5.1.1 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控制引导的目标与原则
        5.1.2 城市定位及塑造方法
        5.1.3 主城区特色结构及风貌分区
    5.2 分区控制细则
    5.3 专项引导
        5.3.1 道路系统控制
        5.3.2 园林景观及特色雕塑引导
        5.3.3 景观视线通廊
        5.3.4 城市高度及天际线系统
        5.3.5 城市色彩引导
        5.3.6 夜景照明系统
        5.3.7 广告牌及标识系统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5)基于城市风貌保护的海岸带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海岸带景观复杂多样的生态学特性
        1.1.2 海岸带是展现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快速城市化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国内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研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2.1 环境行为心理学
        2.1.1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内涵
        2.1.2 环境行为心理学与选题的关系
    2.2 城市景观美学理论
        2.2.1 城市景观美学的内涵
        2.2.2 城市景观美学与选题的关系
    2.3 城市规划学理论
        2.3.1 城市规划学的内涵
        2.3.2 城市规划学与选题的关系
    2.4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2.4.1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内涵
        2.4.2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与选题的关系
    2.5 全生命周期理论
        2.5.1 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
        2.5.2 全生命周期理论与选题的关系
第三章 相关概念研究
    3.1 城市风貌概述
        3.1.1 内涵
        3.1.2 特点
        3.1.3 构成要素
        3.1.4 影响因素
    3.2 海岸带概述
        3.2.1 概念界定
        3.2.2 范围
        3.2.3 构成要素
        3.2.4 影响要素
        3.2.5 特点
        3.2.6 价值
    3.3 城市风貌与海岸带景观设计
        3.3.1 城市风貌包含海岸带景观
        3.3.2 海岸带是城市风貌的有机载体
        3.3.3 城市风貌保护与海岸带景观设计
第四章 城市风貌保护下的海岸带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4.1 现状与问题研究
        4.1.1 现状
        4.1.2 问题
    4.2 设计原则
        4.2.1 基于“三生”的保护与利用原则
        4.2.2 特色风貌与城市形象原则
        4.2.3 文脉传承与创新原则
        4.2.4 时代性表达原则
        4.2.5 视觉审美原则
        4.2.6 成本控制原则
    4.3 宏观尺度规划控制策略
        4.3.1 生态安全红线区划
        4.3.2 保护区
        4.3.3 缓冲区
        4.3.4 可建设区
    4.4 中观尺度管理策略
        4.4.1 管理机制策略
        4.4.2 相关政策建立
        4.4.3 相关法律制定
    4.5 微观尺度设计策略
        4.5.1 总体规划设计策略
        4.5.2 子系统设计策略
        4.5.3 特色设计策略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片来源
作品集

(6)滨河绿道系统构津规划研究 ——以海口南溏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构律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滨河绿道建设的思考
        1.1.2 空间句法与滨河绿道结合的尝试与探索
    1.2 研究背景
        1.2.1 滨河绿道发展建设背景
        1.2.2 社会发展背景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1.6.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滨河绿道系统相关概念解读
        2.1.1 滨河及滨河区
        2.1.2 绿道的概念及分类
        2.1.3 绿道网络的概念
        2.1.4 绿道系统
    2.2 滨河绿道系统概述
        2.2.1 基本概念
        2.2.2 基本特征
        2.2.3 基本功能
        2.2.4 基本构成
    2.3 相其他关理论介绍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河流廊道理论
        2.3.3 空间形态理论
        2.3.4 游憩学理论
        2.3.5 空间句法理论
        2.3.6 可达性理论
    2.4 国内外滨河绿道发展研究
        2.4.1 国外滨河绿道发展研究
        2.4.2 国内滨河绿道发展研究
3 滨河绿道实践案例研究
    3.1 国外案例研究
        3.1.1 网络构建与资源整合——明尼阿波利斯环形滨河绿道
        3.1.2 因地制宜与后期维护——普拉特河绿道
    3.2 国内案例研究
        3.2.1 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
        3.2.2 三亚月川生态绿道
4 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方法初探
    4.1 构建思路
        4.1.1 景观资源节点布局
        4.1.2 滨河绿道选线布局
        4.1.3 宏观层面滨河绿道网络布局
        4.1.4 微观层面子系统规划
    4.2 规划原则
        4.2.1 网络与系统性原则
        4.2.2 生态保护原则
        4.2.3 以人为本原则
        4.2.4 可达性原则
        4.2.5 共享与开放性原则
        4.2.6 景观与人文性原则
        4.2.7 安全性原则
    4.3 宏观层面滨河绿道网络格局构建
        4.3.1 景观资源节点布局的确定
        4.3.2 滨河绿道选线方法研究
        4.3.3 滨河绿道选线布局
        4.3.4 宏观层面的滨河绿道网络布局
    4.4 微观层面子系统规划
        4.4.1 滨河绿廊系统规划
        4.4.2 滨河游径与慢行系统规划
        4.4.3 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4.4.4 历史人文系统规划
        4.4.5 基础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5 海口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实践——以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为例
    5.1 海口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研究
        5.1.1 可行性
        5.1.2 必要性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区域背景
        5.2.2 相关规划背景
        5.2.3 区位概况
    5.3 研究区域现状分析
        5.3.1 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河流分布概况
        5.3.2 景观资源分析
        5.3.3 交通路网分析
        5.3.4 滨河绿道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5.4 规划目标与定位
        5.4.1 规划目标
        5.4.2 规划定位
    5.5 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景观资源节点布局
        5.5.1 沿河景观资源节点调查统计
        5.5.2 景观资源节点布局
    5.6 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选线布局
        5.6.1 选线原则
        5.6.2 空间句法选线模型的确立
        5.6.3 空间可达性特征分析
        5.6.4 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选线研究
    5.7 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宏观层面滨河绿道网络布局
        5.7.1 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网络初步布局
        5.7.2 滨河绿道网络的优化
        5.7.3 宏观层面滨河绿道网络布局
        5.7.4 分类及宽度规划
    5.8 微观层面子系统规划
        5.8.1 滨河绿廊系统规划
        5.8.2 滨河游径与慢行系统规划
        5.8.3 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5.8.4 历史人文系统规划
        5.8.5 基础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6.1.1 研究成果
        6.1.2 创新点
    6.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7)岭南地区滨海度假酒店过渡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1.1.2 人们对旅游需求的转变
        1.1.3 滨海度假酒店的发展与面临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滨海度假酒店过渡空间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酒店概述
        2.1.1 概念界定
        2.1.2 发展概况
        2.1.3 类型划分
    2.2 滨海度假酒店概述
        2.2.1 概念界定
        2.2.2 类型划分
        2.2.3 空间特征
    2.3 过渡空间概述
        2.3.1 概念界定
        2.3.2 界面限定
        2.3.3 营造手法
        2.3.4 重要性
    2.4 相关理论概述
        2.4.1 休闲学
        2.4.2 马斯洛需求层次
        2.4.3 环境心理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度假酒店过渡空间具体应用分析
    3.1 入口空间
        3.1.1 概念界定
        3.1.2 构成要素
        3.1.3 空间形态
    3.2 大堂空间
        3.2.1 概念界定
        3.2.2 构成要素
        3.2.3 空间形态
    3.3 露台空间
        3.3.1 概念界定
        3.3.2 空间形态
    3.4 廊道空间
        3.4.1 概念界定
        3.4.2 空间形态
    3.5 过渡空间组织形式
        3.5.1 线性形式
        3.5.2 集中式形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度假酒店过渡空间设计影响因素
    4.1 地区环境因素
        4.1.1 自然因素
        4.1.2 人文因素
    4.2 行为心理因素
        4.2.1 心理因素
        4.2.2 行为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滨海度假酒店过渡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研究
    5.1 过渡空间设计原则
        5.1.1 休闲性
        5.1.2 整体性
        5.1.3 渗透性
    5.2 过渡空间设计策略
        5.2.1 营造开敞与通透感
        5.2.2 加强滨海体验感知
        5.2.3 岭南地域性的表达
        5.2.4 尺度适应休闲主题
        5.2.5 运用园林造景手法
        5.2.6 创造复合功能空间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践项目分析研究
    6.1 湛江民大广场喜来登酒店项目概况
    6.2 过渡空间设计简析
        6.2.1 入口空间
        6.2.2 大堂空间
        6.2.3 露台空间
        6.2.4 廊道空间
    6.3 本章小结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1.1 过渡空间构成与组织形式
        7.1.2 过渡空间设计影响因素
        7.1.3 设计原则与策略
        7.1.4 实践项目简析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雨洪灾害
        1.2.2 安全评价
        1.2.3 海绵城市
        1.2.4 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框架
2 基础研究
    2.1 雨洪灾害风险分析
        2.1.1 雨洪灾害概念
        2.1.2 风险分析
        2.1.3 防灾减灾
    2.2 安全评价研究
        2.2.1 安全评价概念
        2.2.2 安全评价方法
        2.2.3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3 海绵城市建设
        2.3.1 海绵城市概念
        2.3.2 海绵城市核心系统
        2.3.3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2.3.4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
        2.3.5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2.3.6 低影响开发技术
    2.4 城市片区
        2.4.1 城市片区规划
        2.4.2 规划要点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城市片区雨洪灾害现状分析
        3.1.1 形成机制
        3.1.2 损失统计
    3.2 致灾因子分析
        3.2.1 降雨强度
        3.2.2 径流量
        3.2.3 下渗率
    3.3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3.3.1 建筑易损性
        3.3.2 公共基础设施易损性
        3.3.3 土地使用易损性
        3.3.4 社会易损性
        3.3.5 海绵设施易损性
    3.4 孕灾环境敏感性
        3.4.1 地形地貌
        3.4.2 水系环境
        3.4.3 集雨面积
        3.4.4 水域面积
        3.4.5 径流环境
    3.5 构建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5.1 指标选取原则
        3.5.2 指标权重分析
        3.5.3 指标确定
        3.5.4 致灾因子指标解读
        3.5.5 承灾体易损性指标解读
    3.6 雨洪灾害安全评价方法选取
        3.6.1 因子分析法
        3.6.2 主成分分析法
    3.7 本章小结
4 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评价
    4.1 城市片区数据选取
        4.1.1 城市片区概况
        4.1.2 城市雨洪灾害情况
    4.2 致灾因子分析
        4.2.1 降雨强度
        4.2.2 径流量
        4.2.3 下渗率
    4.3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4.3.1 建筑易损性
        4.3.2 公共基础设施易损性
        4.3.3 土地使用易损性
        4.3.4 社会易损性
        4.3.5 海绵设施易损性
    4.4 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4.4.1 水系环境
        4.4.2 集雨面积
        4.4.3 径流环境
    4.5 数据处理
        4.5.1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4.5.2 因子分析
        4.5.3 主成份得分分析
        4.5.4 评价结果分析
    4.6 安全评价结果与优化策略
        4.6.1 海绵设施基础需求因子
        4.6.2 绿地系统保障因子
        4.6.3 土地使用保障因子
        4.6.4 其他保障因子
        4.6.5 各指标标准值区间确定
    4.7 本章小结
5 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优化策略
    5.1 海绵设施基础需求因子优化策略
        5.1.1 渗透设施
        5.1.2 储存设施
    5.2 绿地系统保障因子优化策略
        5.2.1 低影响开发优化措施
        5.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优化
    5.3 土地使用保障因子优化策略
        5.3.1 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优化
        5.3.2 广场用地优化
        5.3.3 道路用地优化
        5.3.4 居住用地优化
    5.4 案例分析与优化
        5.4.1 LHT-3片区现状分析
        5.4.2 海绵设施优化策略
        5.4.3 绿地系统优化策略
        5.4.4 土地使用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三亚市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文类型
        2.2.4 土壤类型
        2.2.5 植被类型
        2.2.6 矿产资源
    2.3 社会经济条件
    2.4 土地利用现状
第3章 三亚市耕地变化分析
    3.1 三亚市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3.1.1 耕地分布
        3.1.2 耕地结构
        3.1.3 耕地坡度
        3.1.4 耕地质量
    3.2 耕地资源利用中的不利因素
    3.3 耕地利用变化分析
        3.3.1 耕地利用数量的变化
        3.3.2 耕地利用结构分析
        3.3.3 耕地利用空间差异和空间变化分析
        3.3.4 耕地利用程度变化
第4章 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1 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的方法
        4.1.1 主成分分析原理
        4.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原理
        4.1.3 灰色预测法分析原理
    4.2 耕地变化驱动力定性分析
        4.2.1 自然因素
        4.2.2 社会经济因素
    4.3 耕地变化驱动力定量分析
        4.3.1 指标的选取
        4.3.2 指标标准化
        4.3.3 综合驱动力因素分析
        4.3.4 耕地利用变化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检验
第5章 耕地面积变化预测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5.1 灰色模型建立
    5.2 预测结果
    5.3 结果分析
    5.4 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总结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内容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概述
    2.1 度假地产的概念和特点
    2.2 滨海度假地产的概念及特点
    2.3 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发展现状
        2.3.1 海南岛简介
        2.3.2 海南岛气候特征
        2.3.3 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的表现形式
    2.4 海南热带滨海度假地产的发展前景分析
        2.4.1 海南本土旅游文化资源优势
        2.4.2 海南本土旅游政策资源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3.1 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发展历史
        3.1.1 传统度假地产园林的发展
        3.1.2 当代度假地产园林的发展
    3.2 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的设计特点
        3.2.1 设计多样化
        3.2.2 技术含量高
        3.2.3 设计思想的创新
    3.3 热带度假地产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分析
        3.3.1 自然主义风格
        3.3.2 传统主义风格
        3.3.3 古典主义风格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南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4.1 海南岛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构成物质要素分析
        4.1.1 水体
        4.1.2 植被
        4.1.3 景观小品
        4.1.4 建筑
        4.1.5 道路
    4.2 海南岛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构成非物质要素分析
    4.3 海南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分析
        4.3.1 整体布局分析
        4.3.2 空间布局分析
        4.3.3 空间构成分析
        4.3.4 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南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实践与应用
    5.1 海南岛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与反思
    5.2 国家海岸·保利财富中心项目园林景观设计分析与实践
        5.2.1 项目非物质要素构成分析
        5.2.2 项目物质要素构成分析
        5.2.3 项目景观设计手法分析
        5.2.4 项目园林景观设计特点总结
    5.3 保利海棠项目园林景观设计分析与实践
        5.3.1 项目非物质要素构成分析
        5.3.2 项目物质要素构成分析
        5.3.3 项目设计手法分析
        5.3.4 项目园林景观设计特点总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致谢
附件

四、三亚滨海地植被的保护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宁远河崖州段水体污染特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D]. 傅航. 西南大学, 2020(02)
  • [2]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滨海山地绿道优化策略研究 ——以大连莲花山地区为例[D]. 越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东方市绿道网络规划研究[D]. 张燕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0(01)
  • [4]广西北海市城市景观特色分析与主城区景观风貌控制引导[D]. 张紫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基于城市风貌保护的海岸带景观设计研究[D]. 勾维娜.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6]滨河绿道系统构津规划研究 ——以海口南溏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构律规划为例[D]. 王宁. 海南大学, 2019(01)
  • [7]岭南地区滨海度假酒店过渡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张嘉煌.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片区雨洪灾害安全评价[D]. 张春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三亚市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D]. 肖家瑜.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10]海南岛热带滨海度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探析[D]. 杨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三亚海岸带植被保护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