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外语教育专业综合课程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

师范院校外语教育专业综合课程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谈高师外语教育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1](2018)在《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培养》文中认为文体素养是语文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是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存在严重问题,其中之一是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严重不足,制约着语文学科建设和发展,影响文本解读教学和表达教学的开展。对部编语文教材的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谈到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他指出,初中语文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就语文学习而言,初中阶段是语文学习承上启下的阶段,语文学习对初中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初中阶段,面对专业性逐步增强的多个学科,学生的理解能力成为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初中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决定着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的成败,间接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效果。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进行研究,揭示初中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在理论的框架下结合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寻找解决办法。本文通过调查、归纳等方法报告初中语文教师的文本素养存在问题导致文本解读困难的现状,揭示文体理论是文本解读的理论基础,培养初中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应从中国文体研究和文本解读教学的实际出发。本文主要通过四章来论述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培养,绪论主要针对文本解读的现状提出研究问题,阐述研究的价值;结合资料分析相关研究的现状;最后阐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是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本章主要通过数据表明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存在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第二章是文体素养的内涵和培养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价值。本章从理论上阐明文体是什么,文体的内涵,从多学科的角度阐明培养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价值。第三章是培养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原则和方法。本章从现代文体学科、文本解读价值的角度来阐明初中语文教师培养的原则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存在问题,影响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培养初中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可以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谢淑海[2](2016)在《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我们总是在努力变成某种人,我们每个人也都梦想着成为某类人,这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寻找什么样的工作,我们定居在什么地方,我们和谁交往,甚至影响着我们未来的梦想。但是,要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和我们梦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得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目前的处境。换句话说,那就是我们的身份,它帮助我们设定目标,并规划我们未来的发展路径。如果我们没有理解我们的身份,我们是无法实现我们所希望的,因为我们不清楚我们应走向何方。对教师而言,大量的教师教育研究文献都强调专业身份建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因为,教师在学校和在专业共同体中的交往,身份建构会伴随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并且,教师专业身份是分析教师教学的框架或棱镜,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个组织因素,甚至也可以用来解释、证明和理解与他者和世界关联中的自己。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探索教师专业身份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要完全理解教师专业身份的内涵及其研究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综合而言,教师专业身份是教师对自己身为教师所具有的意义的整体看法。所以,当教师仅为一种职业选择,但是,成为一位专业的教师,则是在每一天的教学生活中形塑和建构的。师范生对身为专业教师的看法,往往决定了明日教师的样貌与意象。“我是谁”和“我想成为怎样的教师”等问题早已引起教师的重视,但是,直到近年来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尽管研究时间较短,不少研究者则强调了教师教育在职前教师专业身份形成中的作用,也有研究者发现实习是职前教师专业身份转变的关键阶段,并且,实习支教教师面临着在教育实践场域互动中的冲突与困惑,对原有的知识和理念带来巨大挑战,从而,有对未来教师生涯的承诺或不确定,也有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拉距,更何况,当前实习支教生是如何建构和发展教师专业身份的,却一直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因此,这些内心深层的经历及经验值得探究。于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实习支教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过程,从而勾勒专业身份建构的形貌及其影响因素,希冀透过研究发现的讨论,进一步思考如何建构实习支教教师专业身份的可能途径。本研究经由五位实习支教生的同意得以进行叙事探究,以访谈作为主要搜集资料的方法,并辅以观察、反思日记分析等策略,进而整理与分析,前后达九个月的时间。深入访谈,聆听他们叙说成为教师的过程以及在实习支教场域的故事,从故事中了解他们专业身份的内涵,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其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过程及特征。依据五位实习支教生的叙说,可以将其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历程粗略分为:(1)入学动机;(2)前身份;(3)踏上教师之路;(4)教学实践;(5)未来展望。可见,他们的叙说充满丰富了“找寻”与“转化”、对话与协商的内涵,分析他们的叙说可以理解影响其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揭示出五位实习支教教师“前构—形构—再构”的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也呈现出阶段性、能动性、动态性、差异性特征。基于此,不难发现,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与其过去经验以及个体身处的情境有密切关系。由于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是一个个体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对话,藉着叙说回溯经验能提高实习支教生对其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察觉,促进专业成长。因此,本研究的研究过程也有利于实习支教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实习支教也在他们建构教师专业身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本论文针对高师院校、师范生、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一些建议。

王倩[3](2016)在《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问题、原因与对策 ——基于小学实习教师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是高校进行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也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地作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面临着新挑战。笔者通过大量文献梳理和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且受到的关注远远不够,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因此,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有必要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和调查现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提出改革的合理建议。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通过访谈法,以江苏某师范本科院校为样本,通过对该校中文、数学、英语专业的23名赴实习学校实习3个月归来的小学实习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请他们基于实习经历反过来谈谈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证明,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失衡,课程实施过于随意、教学内容空洞陈旧、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师范生缺乏对教师教育类课程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亦不能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使教师教育类课程失去应有的功能。研究发现,引起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高师对于课程的指导思想存在偏颇,出现了“学术性”和“师范性”分离、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现象;同时高师院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对师范生专业态度的培养;再者,教师教育类课程资源短缺,师资力量和教学实践场所均不能满足师范生的实际需要;师范生的课程学习内容不够科学、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因素都导致了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设置和实施方面出现各类问题。本文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探讨了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建议和对策。高师院校应当慎重考量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建设、教育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价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培养能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

刘菁菁[4](2016)在《美国纽约州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教师教育对于教师及教学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纽约州向来注重教师质量,州内的教师薪酬数年来都位居全美前列,在教师教育质量保证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机制,因而纽约州的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值得研究。我国正处在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的阶段,缺乏完整的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美国教师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较之我国的更为成熟,纽约州的教师教育则拥有和其他州不同的特点和优点。本文通过对美国纽约州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厘清美国纽约州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内部结构,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能够为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比较法、文献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研究了美国纽约州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三个部分—全国性的教师教育项目质量认证标准、州一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教育项目,笔者认为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需要各方教育参与者的通力合作,建立统一的教师教育质量标准是建立合理的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前提,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有必要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认证,希望对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提供借鉴。

肖丽山[5](2013)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活动史研究(1949-2000)》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至2000年,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克服种种困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51年期间的教学活动及其成绩,既是高等师范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本文依循有关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的理论和原则,运用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在挖掘、搜集较为翔实史料的基础上,试图全程聚焦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活动,对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高师院校的教学管理活动、教学及实习活动、学业考核活动等方面进行具体、典型、动性的叙述和论析,呈现其重要节点,探究其发展节律,总结其内在特质,并对21世纪进一步提升高师院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提出对策性建议,以期实现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段季江[6](2013)在《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表演专业是高校尤其是音乐院校的传统学科,在我国设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音乐事业的变革,我国高等音乐表演教育在诸多外界力量的综合作用下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音乐表演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课程体系改革意义重大。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不同环节或单独或共同影响着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作为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将课程体系分解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要素,并由此出发,力争追求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向,遵循“文献分析→问题假设→现状考察→理论建构→策略探索”的思考和写作逻辑。首先,采用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考察了当前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运行的现状和问题;其次,基于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应然理念,认为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在课程体系重构上要凸显人文性、复杂性、动态生成性和多元性;再次,在所提出的课程体系重构理念的基础上,又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大维度出发,分别从重构价值、重构依据和重构措施三方面提出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基本理论构想;最后,本研究还依据所提出的课程体系重构的理论构想以及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资源的更新和课程资源的拓展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保障机制。毋庸置疑,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现存的课程体系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价值,但是研究者坚信,用新理念武装和指导的课程体系则是意蕴更丰富,结构更均衡,更能体现人文性、发展性、时代性的课程体系。

袁彬[7](2013)在《试论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文中指出在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过程中,语文教师教育的转型既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语文教师发展的使然,更是重塑语文教师教育体系的应然。语文教师教育的转型是指语文教师教育教育理念、相关教育制度、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转型。研究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不仅是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发展和语文教师发展的需求,而且是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新的路径。研究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始于对当前语文教师教育存在问题的追问。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独立、封闭的体系被打破,语文教师教育呈现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下,语文教师教育内部又突显出语文教师专业定位偏离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揭示了语文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而且暴露了语文教师专业性的薄弱。从加强语文教师专业性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教师教育,既包括设计当代语文教师的理想形象,也包括建构当代语文教师的关键能力。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语文教师是富有爱心和诗意的人,是浑身散发书卷气的人,是反思性的实践者,也是富有幽默感的人。与这一理想语文教师形象相匹配的语文教师的关键能力主要指文本解读能力、学情判断能力和反思实践能力。以培养语文教师关键能力为指引,职前语文教师教育就需要从定型化教学到情境化教学、从理论实践化到实践理论化的转型。得以展现情境化教学和实践理论化特征的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临床合作指导。与此同时,职后语文教师培训也需要展现出国家培训与地方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常规化、网络培训成为新渠道等转型特点。由此开发出诸如共同备课、合作型研讨课等突显语文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的职后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立足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通过分析我国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揭示语文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重塑理想的语文教师形象,凝练语文教师学科关键能力,最终提出面向培养未来教育家的语文教师教育之路。本文从语文教师教育理念与目标、课程设置、内容体系、培养方式等方面构建通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孙莹莹[8](2011)在《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在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国际背景下,在教师教育体系由传统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综合的国内背景下,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高素质教师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是影响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还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都必然通过课程来实现。论文通过对西部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国内外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针对石河子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得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以石河子大学为例,研究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选题的背景、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阐述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构建全文的理论框架。主要从哲学、教育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分析石河子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主要从理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课程两方面进行描述。第四部分:根据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石河子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并进行问题的原因分析。指出该大学在课程设置的结构比例、门类、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办学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优化该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对策和建议。针对课程设置的问题,提出该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后从结构比例、门类、内容三个方面提出优化的对策与建议。只有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好,教师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张丹[9](2011)在《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同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研究型教师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教育科研能力作为研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已成为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在为师范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的过程中,理应确立教育科研素质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和改进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本文从师范生培养内涵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根据教师教育的两个理论即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和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理论,得出师范生应该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获得基本和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结论。在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把加强教育类及教育研究课程并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重视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教学、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完善科研管理机制等作为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主要路径。通过提出有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对策,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合格的教育科研型教师。

王刚[10](2011)在《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知识结构视角》文中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体育专业设置中是历史最长的一个专业,长久以来担负着培养高规格体育教育人才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成为了时代的客观要求,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全面展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被提上了日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摇篮,必须审时度势,对自身进行必要的改革。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拉开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序幕。河北省作为一个体育大省,省内各体育院校面对新的形势,必须不断改革与完善,尤其是在课程体系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本研究以河北省6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展开研究。通过发放专家问卷,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的权重值最高这也是是学生所需要重点培养与掌握的。此外一般能力、相关知识也是不容忽视的,也要得到重视。研究结果表明:能力、知识的结构要体现整体性与多层次性,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要有所侧重,同时又要注重结构的平衡协调。研究中收集了河北省6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本科高校现行教学计划,对6所高校高校课程设置所开设的课程门类、数量、课程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各高校在课程开设的门数上比较丰富,各院校都开设了许多新兴交叉学科,但还是存在了一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在培养目标上个别院校存在培养口径过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体育教育教学类课程设置过少、一般自然科学类课程偏少,教学实践形式单一、时间短等问题。本研究在通过在对学生能力、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现状研究基础上,将各类型课程进行了重组划分,分为体育教育教学类模块、体育人文科学类模块、体育社会科学类课程模块、体育自然科学类课程模块、运动专项技术类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模块,由专家进行筛选确定各模块主干课、一般必修课、限制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参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最后构建了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了体育教育教学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增加了一些工具课程和基础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在课程形式上增加了社会调查、竞赛组织等操作性课程。本研究旨在为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二、谈高师外语教育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高师外语教育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界和业界对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基本判断
        二、关于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调查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入职后对文体知识缺乏系统而深刻的学习
        二、文本解读缺乏文体意识
        三、职前培养过程造成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结构性缺失
        四、缺乏由上及下的教育政策的推动
第二章 文体素养的内涵和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培养的价值
    第一节 文体素养的内涵
        一、关于文体
        二、文体素养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升语文学科的专业化水平
        二、完善教师的文体知识结构体系
        三、可以提高文本解读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培养的原则
        一、学科性原则
        二、前沿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文体观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理论及其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需要文体学界的支持
        四、文体研究与语文教学研究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报刊类
    五、电子文献
附件
    A1 语文文体素养调查表
    A2《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致谢

(2)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基于教师研究主题转换的思考
        (二) 基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现实思考
        (三) 基于师范生教师专业身份形构重要性的思考
        (四) 基于实习支教研究现状的思考
        (五) 基于个人经历的反思性追问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价值
        (一) 能有效地触及到实习支教生教学实践的真正核心
        (二) 能满足教师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
        (三) 能为实习支教生提供“发声”的机会
        (四) 能促进实习支教生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四、研究限制
        (一) 研究对象的限制
        (二) 资料收集时间的限制
        (三) 研究者的限制
        (四) 研究结果应用的限制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 实习支教生
        (二) 教师专业身份
        (三) 叙事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专业身份的研究
        (一) 理解教师专业身份所面临的挑战
        (二) 教师专业身份的定义与相关概念解析
        (三) 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理论取向
        (四) 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
        (五) 实习教师专业身份的构成的研究
        (六) 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
        (七) 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研究方法
    二、关于实习支教的相关研究
        (一) 对实习支教的广泛认可
        (二) 看见实习支教的主体——实习支教生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一、教师专业身份研究的方法论选择
        (一) 研究的“叙事转向”
        (二) 教师专业身份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二、叙事研究:教师专业身份研究的有效方法
        (一) 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
        (二) 叙事与教师专业身份
        (三) 叙事研究之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研究学校的选择
        (二) 个案对象的选取
    四、资料的搜集
        (一) 研究者的定位
        (二) 访谈法
        (三) 观察法
        (四) 实物收集法
    五、资料分析的方法
        (一) 本研究对叙说经验的具体分析过程
        (二) 主题分析法
    六、研究效度
    七、研究的伦理
        (一) 自愿原则
        (二) 尊重个人隐私和保密原则
        (三) 公正合理原则
        (四) 公平回报原则
    八、研究者的反思
第三章 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故事
    一、丽丽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
        (一) 入学动机——自主而无奈的选择
        (二) 丽丽眼中的老师
        (三) 实习支教的前奏——完成“政治任务”
        (四) 实习支教学校中的丽丽
        (五) 现在和未来的丽丽
        (六) 丽丽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二、雯雯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
        (一) 入学动机——比较中的抉择
        (二) 雯雯眼中的老师
        (三) 实习支教的前奏——期待与紧张
        (四) 实习支教学校中的雯雯
        (五) 现在和未来的雯雯
        (六) 雯雯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三、天天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
        (一) 入学动机——强烈的内部动机
        (二) 准备当老师——在师范学院的天天
        (三) 实习支教的前奏——蓄势待发与积累经验
        (四) 实习支教学校中的天天
        (五) 现在和未来的天天
        (六) 天天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四、蓉蓉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
        (一) 入学动机——强烈的内部动机
        (二) 蓉蓉眼中的老师——求学经历和角色典范
        (三) 实习支教的前奏——紧张与不安
        (四) 实习支教学校中的蓉蓉
        (五) 现在和未来的蓉蓉
        (六) 蓉蓉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五、燕燕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故事
        (一) 燕燕的入学动机——无奈的选择
        (二) 燕燕眼中的老师
        (三) 免费师范生的困惑
        (四) 实习支教的前奏——“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
        (五) 实习支教学校中的燕燕
        (六) 现在和未来的燕燕
        (七) 燕燕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六、跨越实习支教生个体叙说的主题分析
        (一) 前身份
        (二) 话语实践:教师专业身份的社会建构
        (三) 教学经验的反思
        (四) 关键时刻和转折点
        (五) 师生关系
        (六) 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七) 自我概念
        (八) 建构教师知识
        (九) 教学具身性
第四章 叙说之后的看见
    一、实习支教生叙说中的教师专业身份的内涵
        (一) 职业动机:为何成为一个老师?
        (二) 自我意象:“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三) 何以为师: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具体行动
        (四) 自我参照:教师专业身份是一种排除/纳入的系统
        (五) 未来展望:寻找意义,追寻自我
    二、影响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主要因素
        (一) 个人因素
        (二) 社会因素
    三、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一) 前构
        (二) 形构
        (三) 再构
    四、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特征
        (一) 阶段性
        (二) 能动性
        (三) 动态性
        (四) 差异性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 实习支教生从自我出发建构教师专业身份
        (二) 实习支教为师范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提供了机会
        (三) 反思在实习支教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教师知识是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核心
        (五) 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与专业发展阶段相契合
        (六) 实习支教生在叙说中建构教师专业身份
    二、建议
        (一) 对师范院校的建议
        (二) 对实习支教学校的建议
        (三) 对实习支教生的建议
        (四) 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三、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问题、原因与对策 ——基于小学实习教师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2 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现状及问题
    2.1 当前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2.2 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实施与问题
    2.3 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与问题
    2.4 调查结论
3 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实施问题的成因
    3.1 课程的指导思想存在偏颇
    3.2 课程资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3.3 课程教材不能及时转型
    3.4 课程的监督和反馈不够完善
4 完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对策
    4.1 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充实
    4.2 组建“双导师”的指导教师队伍
    4.3 创建“实践性”教育培养模式
    4.4 构建高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江苏X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美国纽约州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核心概念和术语界定
        1.3.1 教师教育
        1.3.2 质量保证
        1.3.3 认证机构、教师资格考试和学校名称一览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教师教育
        1.5.2 教师教育质量保证
第2章 美国纽约州的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2.1 纽约州的教师标准
    2.2 全国性的教师教育项目质量认证
    2.3 州一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2.4 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教育项目
第3章 全国性的教师教育项目质量认证
    3.1 2008年NCATE认证标准
        3.1.1 知识、技能和专业性向
        3.1.2 评估系统和培养单位评价
        3.1.3 教学实习和见习
        3.1.4 多元文化
        3.1.5 师资队伍的资格、能力和发展
        3.1.6 教师教育机构的治理和资源配置
    3.2 2014年新一代认证标准
第4章 美国纽约州教师资格考试
    4.1 美国纽约州的教师资格取得路径
    4.2 美国纽约州教师资格证考试
        4.2.1 ALST
        4.2.2 EAS
        4.2.3 CST
        4.2.4 edTPA
第5章 SUNY Oswego的教师教育项目
    5.1 SUNY Oswego的教师教育发展
    5.2 SUNY Oswego的教师教育培养方针
        5.2.1 学校培养方针
        5.2.2 院系培养标准
    5.3 SUNY Oswego的教师教育课程
        5.3.1 通识教育课程
        5.3.2 专业课程
    5.4 SUNY Oswego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
        5.4.1 英语读写教学法--教学目标和教学法
        5.4.2 英语读写教学法--课程内容和考核
第6章 分析和结论
    6.1 项目与认证的分析
    6.2 项目与考试的分析
    6.3 结论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活动史研究(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活动
    第一节 教学计划制定
    第二节 加强教材建设
    第三节 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章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和实习活动
    第一节 日常教学
    第二节 专业教育实习
    第三节 师生教学互动
第三章 高等师范院校学业考核活动
    第一节 组织学业考核
    第二节 师范技能考核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核心概念界定
    (四) 研究设计
一、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审视
    (一) 调查设计与实施
        1. 调查工具设计与试测
        2. 调查取样与实施
    (二) 数据分析与解读
        1. 课程目标:定位狭窄,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 课程结构:比例失衡,缺乏整体的有机整合
        3. 课程内容:覆盖面小,不能突出专业的特色
        4. 课程实施:方式单一,未能调动学生的参与
        5. 课程评价:强调选拔,评价机制单一且僵化
二、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应然理念
    (一) 走向人文关怀——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课程目标应张扬人文性
        2. 课程内容应加大人文知识的比重
        3. 课程实施要尊重学生的教育经验
        4. 课程评价应注重人文性
    (二) 走向多元整合——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彰显复杂性
        1.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应综合考量多重复杂要素
        2.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要整合多种课程模式
        3.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在各要素构建上要遵循复杂性思维
    (三) 走向动态生成——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要重视生成性
        1.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目标设置的生成性
        2.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生成性
        3.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实施的生成性
        4.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的生成性
    (四) 走向多元个性——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要体现多元性
        1. 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目标要体现多元性
        2. 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要体现多元性
        3. 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实施要体现多元性
        4. 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评价要体现多元性
三、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论构想
    (一) 课程目标重建——需求与特色
        1.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目标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2. 重建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目标的依据
        3. 重建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目标的具体措施
    (二) 课程结构优化——均衡与自由
        1.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结构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2. 选择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结构的基本标准
        3. 调整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内容的具体措施
    (三) 课程内容选择——多元与专业
        1.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2. 优化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内容的基本标准
        3. 优化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结构的具体措施
    (四) 课程实施改革——对话与建构
        1.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实施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2.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3. 改革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
    (五) 课程评价设计——激励与发展
        1.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2.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取向
        3.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的设计
四、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保障机制
    (一) 建设师资队伍
        1. 扩大教师队伍规模
        2. 培养教师专业能力
        3.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
        4.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二) 更新专业资源
        1. 加大专业建设投入
        2. 出台专业课程制度
        3. 成立专业学术组织
        4. 编写专业教材资料
    (三) 拓展课程资源
        1. 融合不同专业方向
        2. 探索不同地区音乐
        3. 学习不同国家理念
五、结论与反思
    (一)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的结论
        1.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当前学科发展的需要
        2.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3. 建构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
        4. 建构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保障机制
    (二)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的反思
        1. 调查样本选取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反映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2. 改革范围较广,实施难度较大
        3. 传统思维模式是课程体系重构最大的障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试论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语文教师教育当代转型的背景
    第一节 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呼唤
        一、课改实践中的新问题
        二、中小学语文知识的新更替
        三、语文教师知识的扩容与更新
    第二节 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脉动
        一、“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
        二、社会转型影响教师教育转型
        三、我国教师教育转型中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语文教师教育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
        一、问卷设计
        二、访谈设计
    第二节 调查发现
        一、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二、访谈分析
        三、调查结论
    第三节:语文教师教育核心问题解析
        一、语文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专业定位的偏离
        二、语文教师教育专业定位偏离的影响
        三、问题解决框架构想
第三章 语文教师的形象与学科关键能力
    第一节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形象
        一、富有爱心和诗意的人
        二、浑身散发着书卷气的人
        三、富有幽默感的人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学科关键能力
        一、文本解读能力
        二、学情判断能力
        三、反思实践能力
第四章 :语文教师教育转型的内涵(上)
    第一节 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型
        一、学生为本
        二、实践取向
        三、终身学习
    第二节 语文教师教育课程的转型
        一、课程结构的转型
        二、职前课程设置的转型
        三、职后课程设置的转型
第五章 语文教师教育转型的内涵(下)
    第一节 语文教师职前培养方式的转型
        一、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
        二、从理论实践化转向实践理论化
        三、职前教师培养的“临床合作指导”
    第二节 语文教师职后培训方式的转型
        一、国家培训与地方培训相结合
        二、教师问合作互动的校本培训
        三、资源共享多途径的网络培训
        四、职后培训的案例分析
结语:面向培养未来教育家的语文教师教育
附录
    附录一 A卷:在校大学生
    附录二 B卷:新入职教师
    附录三 C卷:骨干教师
    附录四 D卷:教师教育者
    附录五 学情调查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析出文献
    五、英文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2.1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哲学基础
    2.2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教育学基础
        2.2.1 教师专业化理论
        2.2.2 终身教育理论
        2.2.3 课程论
第三章 石河子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3.1 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与课程
        3.1.1 普通教育课程
        3.1.2 专业教育课程
        3.1.3 综合教育课程
    3.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课程
        3.2.1 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3.2.2 实验(自然科学)
        3.2.3 实训(计算机技能)
        3.2.4 工程训练(综合实践)
第四章 石河子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石河子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4.1.1 结构比例不合理
        4.1.2 门类设置不合理
        4.1.3 内容设置不合理
    4.2 石河子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传统办学观念的束缚
        4.2.2 培养目标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
        4.2.3 培养模式不科学
        4.2.4 课程设计缺乏科学的依据
        4.2.5 优秀师资匾乏
第五章 优化石河子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对策与建议
    5.1 石河子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5.1.1 确立以人为本、以专业发展为灵魂的课程理念
        5.1.2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当体现培养高素质教师的要求
        5.1.3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必须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5.2 优化石河子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对策建议
        5.2.1 调整课程结构比例,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5.2.2 调整课程的门类,开设学生真正喜欢的课程
        5.2.3 调整课程内容,强化教师综合素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师访谈问题
附录4 学生访谈问题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教育科研
        1.5.2 教育科研能力
2 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相关概述
    2.1 教师教育的内涵和发展
    2.2 教师能力的内涵
    2.3 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内涵
3 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概述
    3.1 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意义
        3.1.1 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1.2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1.4 满足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
    3.2 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化理论
        3.2.2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
    3.3 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4 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4.1 现状调查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样本描述
        4.1.1 基本思路
        4.1.2 研究方法
        4.1.3 样本描述
    4.2 师范生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与问题分析
        4.2.1 教育科研意识
        4.2.2 教育科研知识
        4.2.3 教育科研能力
        4.2.4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及成效
    4.3 影响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
        4.3.1 师范生培养理念落后
        4.3.2 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
        4.3.3 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4.3.4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4.3.5 科研管理存在漏洞
5 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
    5.1 奠定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基础
        5.1.1 树立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目标
        5.1.2 调整课程结构,重视教育专业课程
        5.1.3 改革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性教学
    5.2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2.1 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强化教育实习考核制度
        5.2.2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5.2.3 鼓励师范生参与中小学校本研究
        5.2.4 以实践为导向进行教学体系改革
    5.3 养成论文写作习惯、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5.3.1 建立师范生学术论文制度
        5.3.2 合理选题,保证选题的科研意义
        5.3.3 保证充足的毕业论文撰写时间
    5.4 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5.5 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
        5.5.1 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
        5.5.2 充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搭建科研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知识结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理论背景
        1.3.1 从系统论看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3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比较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能力、知识结构的研究
        3.1.1 河北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能力结构构成要素
        3.1.2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结构指标要素的权重
        3.1.3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知识结构构成要素
        3.1.4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知识结构指标要素权重
    3.2 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现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3.2.1 对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3.2.2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开设情况的比较分析
    3.3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3.3.1 构建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理念
        3.3.2 培养目标
        3.3.3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子模块的建立
        3.3.4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谈高师外语教育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培养[D]. 张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3)
  • [2]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叙事研究[D]. 谢淑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3]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问题、原因与对策 ——基于小学实习教师的实证调查[D]. 王倩.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4]美国纽约州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 刘菁菁.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5]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活动史研究(1949-2000)[D]. 肖丽山.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6]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D]. 段季江. 西南大学, 2013(12)
  • [7]试论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D]. 袁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1)
  • [8]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D]. 孙莹莹.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9]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D]. 张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11(04)
  • [10]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知识结构视角[D]. 王刚. 河北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师范院校外语教育专业综合课程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