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效的包装设计创新教育

探索有效的包装设计创新教育

一、探索有效的包装设计创新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周孟君[1](2021)在《儒家文化视阈下的文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满足广大人民对于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生活需求,增强文化自信。文具设计作为我国文创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文化体验形式,而且拓展了文具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具产业如何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何进行多元化的文具设计,如何在文具设计中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是文具行业人员和设计师值得探索的问题。为发扬传统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课题以文具设计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用户研究、眼动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究儒家文化背景下文具设计的策略,并据此进行产品设计实践。课题首先系统分析了儒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文具行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儒家文化视阈下文具设计研究的必然性,为儒家文化背景下的文具设计做好理论的基础;其次结合前期调研,对具有儒家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从外延性和内涵性语意角度,利用同构法、异形法、解构法、隐喻、抽象等方法进行文化元素的转译,应用到文具的设计中;最后对儒家文化的文具设计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进行评估。客观眼动数据和用户主观评价结果显示:第一,具有典型文化元素的文具套装更吸引用户的关注;第二,用户能较快速解读文化内涵的设计,更能吸引用户;第三,男女生对比分析中,女生对设计细节关注较多,男生对设计整体较为关注。此研究结论为文具设计师和文具行业开发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大众的消费观念不断升级,文具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文具设计相结合,不仅能提高文具产业的发展,更能带动儒家文创产业的宣传推广。

刘宁[2](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赵芳芳[3](2021)在《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人工智能热潮的席卷下,作为智能科技新鲜产物的儿童陪护机器人逐渐进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意义上的儿童玩具相比,儿童陪护机器人与儿童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互动性也更强。同时,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体验经济时代悄然而至,产品的设计也开始更加重视用户的体验性。感官体验是用户体验过程中最基本的体验,也是儿童感知和认识世界最基本的体验。目前市场上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将多感官体验理念融入到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的创新设计中,使得儿童陪护机器人带给用户良好体验的同时也更容易在市场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是目前儿童陪护机器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对基于多感官体验的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目标用户为3-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本文以多感官体验理论为切入点,探寻多感官体验下的学龄前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为儿童陪护机器人的设计开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首先,本文通过对多感官体验设计和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及学龄前儿童用户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的研究,分析出将多感官体验运用于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中的可行性,为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的设计研究提供一定意义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从形态、色彩、材料、功能和结构五个元素分析了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的构成元素,也研究了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嗅味觉设计要素,同时分析了儿童陪护机器人多感官体验的多种感官组合表达方式。接着,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父母的问卷调研、用户访谈以及对学龄前儿童与陪护机器人互动过程的观察,结合相关理论,提取出学龄前儿童用户及其家长对儿童陪护机器人的具体需求。然后,通过研究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结合学龄前儿童的用户研究,构建出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的设计模型。最后,运用该设计模型指导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的设计实践,完成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信息架构设计以及界面交互设计。

孟冬冬[4](2020)在《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研究 ——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世界全球一体化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设计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全球化潮流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设计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不同地区的文化碰撞、冲突与融合促进了世界设计文化共同发展。虽然中国现代设计通过不断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设计文化与理念,在设计教育、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创意抄袭、过度设计、滥用传统元素等设计现象,从本质上来说,设计文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设计的发展。在全球化大趋势下,面对当今设计现状,秉持怎样的文化立场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文章着眼于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文脉,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平面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缘由,并强调设计文化立场的重要性。设计从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多与文化有关,通过梳理中国设计文化的特征,借用文化结构层次理论,分别从精神层、物质层、制度层来分析设计文化之结构,探寻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根源。精神层属于设计文化的内核,从根本上引导着设计行为,最终左右着设计文化的发展方向;物质层作为视觉层面,从图形、色彩、版式等设计要素彰显文化特征;制度层包含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一系列组织制度,规范着设计活动,并协调着设计文化系统各要素之前的关系。最后以深圳平面设计文化现象为例,提出通过设计语言、设计制度、设计理念三个层面来重塑中国当代平面设计文化立场的有效路径。

杨丽丽[5](2020)在《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们常常遭遇糟糕体验、憧憬幸福体验。幸福体验是个体生命的身体感知和心灵认知共同谱写的美好结晶,它可以被创造、转换、传递,并以行为和情感的方式外显或内隐于体验者的身心记忆之中。体验设计概念的出现,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换升级到“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论中。体验设计运用一种系统性策略与方法优化人的身心体验;意在设计语境下编制一张以理性为经度、非理性为纬度的动态协同网络,以连接人与世界、身与心、思想与行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人们在体验活动中的常常将功用、效率之上的审美情趣、积极情绪、社交连接和价值意义作为驱动力,有限理性地感知、认知并采取行动。因此,人性中的有限理性需求特质令导向幸福体验的设计策略成为研究重点。幸福体验设计涉及体验情境、体验媒介投射到体验者的身心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表征的综合。人们对于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的美好诉求,既包含了人格中本我层面对感官享乐的欲求,也包含了自我层面对功用和效率的需求,同时也蕴含超我层面对情绪情感、社会关系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对感知愉悦、自主参与、亲密关系、成就和意义之幸福体验的渴望,也是其体验的终极目的。幸福体验设计是设计师和品牌(组织)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因此如何令体验者达至幸福体验成为了体验设计研究的重点。这为体验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发:从追求功能、效率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思维与方法转换为关注幸福感、故事性和价值意义的体验思维与方法。幸福体验设计是运用系统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对体验者的幸福体验进行创造、转换和维度拓展的过程。本文聚焦体验现象中人的纯粹体验及其特征,探索如下问题:如何达成体验设计中理性与感性相平衡的价值观?如何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解构和重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开启幸福体验导向的设计思维与策略?如何为差异化的体验者,在其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行为序列之中,激发其积极情绪,构建更为亲密友好的关系,使其获得在价值意义层面上更具真、善、美的生命体验?如何构建幸福体验媒介化、情境化和故事化的创新设计方法?如何通过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触发人们获得通往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体验旅程?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基于体验过程中体验者的有限理性特质,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处于不确定体验情形中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设计学等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视角,构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愿景;并从体验者的身心维度,探索如何在产品、空间、服务、系统和品牌形象中融入“以幸福体验为导向”的设计思维、赋能策略和新范式。基于人性的有限理性特质和对于幸福体验的本质追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分别从理智和情感,目标和路径,用户和组织多个视角,在形而上的理论分析层面和形而下的体验设计实践基础上,通过诗性直观和理智直观,探寻并还原有限理性行为人幸福体验的本质,提出了“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这为体验者开启了诗意化栖居,审美化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幸福体验模式,为设计师和品牌(组织)提供了可操作的幸福体验设计思维参考。体验者、设计师和品牌(组织)可以依据“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对特定主题的体验过程和体验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莫比乌斯环的无限循环结构可以形象地隐喻“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各个体验环节间会相互关联、相互转换、相互融合的关系。当体验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和环节间处于协同状态时,体验者的身心层面会获得五维幸福体验:审美化感知体验、沉浸式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关系体验和有意义的认知体验。利用莫比乌斯环结构来隐喻幸福体验设计中五步循环间的关系,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象征着体验设计时的整体性协同思维和系统性方法运作。不断变化的时空情境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体验设计面临着应对不同体验个体和体验群体在体验旅程中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差异性需求的重重挑战。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的“满意解”原则出发,在应对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体验情形时,基于不同体验者间存在的有限理性程度的异质性,提出了基于“偏好—动机”的I-E-P-M用户分类模型;并从统一性和差异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辩证视角,提出了“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以应对体验旅程中充满多样性、差异化和新颖性的幸福体验需求,令不同的体验者可以获得与其动机和偏好相契合的体验“满意解”。基于体验全旅程和全渠道,聚焦关键体验触点和体验渠道,分析体验者的身心体验状态;秉持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和协同性原则,确保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幸福体验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个个体验瞬间,更在促成个性化体验故事的诞生。体验者的主观幸福感可借由富有叙事性的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来实现和增强。本文提出了“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在“直观”典型性体验现象、还原出一般性的体验本质和规律之后,再借由隐喻设计,从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维度赋予体验本质更为多样和开放的可能性,以创造情境化的体验媒介、体验情境及理想体验现象,旨在增强体验的沉浸感、主题性和体验者的自主性,在对体验者进行幸福体验赋能的同时,与体验者的生命叙事形成积极的共生关系,在传播品牌(组织)自身故事的同时,塑造体验者的有意义的生命故事。幸福体验设计的实施需要兼顾体验者的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体验动机由审美动机、功用动机、娱乐动机、社交动机和意义动机组成;体验能力由感知能力、行动能力、共情能力、协同能力和认知能力构成。有意义和难忘的幸福体验产生于体验者的动机和能力相适应时,体验者的体验行为才会被触发,才会在特定的体验动机驱动下,以体验情境为剧场,以体验媒介为道具,主动参与并上演个性化的体验剧情,积极创造幸福体验故事,获得幸福体验设计赋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品牌(组织)和设计师可通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触发、激励和增强体验动机,弥补、转换和提高体验能力;令体验者成功跨越幸福体验线,处于幸福体验赋能区,实现幸福体验赋能。对应于体验者在本我、自我和超我层面的需求,通往幸福体验的道路分别有着三条路径:一个通向有趣的目标,一个通向有用的目标,一个则通向有意义的目标。品牌(组织)和设计师通过对体验者的体验心理与目标特征的解读,利用“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针对“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个环节进行创新设计,以增加体验者“审美体验”和“心流体验”的发生概率和强度。本文贯穿对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形而下层面的设计案例解析,围绕产品设计、公共图书馆设计和互动装置设计具体展开理论论述。笔者十多年来在产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和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心得成为本文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并将本研究的体验设计思维、策略和新范式应用到了设计创新和设计教学中,验证了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综上所述,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可以深入到体验设计实践的本真状态。由于体验者的“有限理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体验情形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性”,体验设计思维不是固定的“体验蓝图”,而是拓展体验行为的“可变性模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体验设计是在充分考虑到体验者的理性与非理性体验状态,而在特定时空情境和文化语境脉络中实现问题解决的动态连续过程。设计师和品牌(组织)为体验者提供的体验设计规划应预留出一定的开放性空间,在充分考虑体验者在体验中具体的“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情形的基础上,让体验者能够根据其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采取动态的、灵活的行动,创造性地构建个性化的幸福体验故事,在独立或共生关系中获得幸福体验赋能。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进行体验设计维度及其关系的细分,为体验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设计方法与思路。期待本文能为创造拥有幸福感的体验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王航宇[6](2020)在《文创产品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研究 ——以农业文创产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文创产业凭借文化、审美、科技等多种要素,逐渐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我国文创产业处于积极的发展阶段,在响应十八大“美丽中国”的建设、提高国家的内涵与颜值的历史使命下,文化创意产业责无旁贷。现如今,文化创意正积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文创与农业的融合就是趋势之一,对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农业文创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农业文创产品现状与丰厚的农业文化资源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也无法满足当代多样复合型的消费需求,是当下开发与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鉴于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的现状,以“农业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对农业文创产品进行分析,并系统性地构建其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最终以实际设计案例证实设计理论的可行性。首先,根据文创产品、创意等相关理论,对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进行解读,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以农业文创展开研究,探索农业文创的独特性,并对农业文创产品与创意相加的效应进行分析,基于大量的优秀案例,梳理常见的四类创意类型并总结相关经验,为创意机制的构建夯实基础。其次,通过相关调研,从定位、表达、体验三个维度的六个要素解析创意的生成,用案例佐证创意方法的有效性,并形成农业文创产品的创意机制。接着,对设计原则、设计调研、设计要素、设计效度评估四个阶段进行论述,提出农业文创产品设计路径。其中,利用已有的较为科学的调研方法,整理出一条较为规范的需求调研路径,并基于视觉形态与意蕴内涵两个层面提出设计元素的转化与整合,基于社会、审美、功能价值,提出以“创意”为核心的八点评估标准。最后是验证与总结部分,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设计案例中,佐证理论的可行性与优势,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总体而言,本文将创意机制作为文创设计路径研究的核心,并尝试构建体系化的农业文创产品设计路径,为相关设计理论进行了补充,且为设计实践的展开提供了整体思路。该论文有图56幅,表17个,参考文献80篇。

曹爱娟[7](2020)在《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丝绸联盟落户杭州、以及“杭州丝绸”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等影响下,“杭州丝绸”不仅作为一种纺织服饰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受到主观个体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诸多影响,人们对“杭州丝绸”存在不同的认知评价。在以“杭州丝绸”作为城市金名片、以城市旅游作为经济主导的杭州社会人文环境下,构建科学、有效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能够为衡量现阶段杭州丝绸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提供新的视角和维度,对于提升“杭州丝绸”的整体形象和扩大“杭州丝绸”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本文回顾相关文献,界定了“杭州丝绸”的内涵;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划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结构维度,并找到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构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检验与改进“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对“杭州丝绸”的认知评价差异;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与访谈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杭州丝绸”的内涵。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界定“杭州丝绸”的内涵为:生产加工地、品牌注册地或者关键工艺制造地在杭州的丝绸产品,包括丝绸面料、丝绸服装、丝绸服饰品、丝绸家纺(含蚕丝被)、丝绸工艺品和丝绸文创产品等,其原材料以蚕丝纤维为主(蚕丝纤维含量≥50%,不包括缝纫线等辅料)。(2)“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质性分析。运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展开“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社会调查,收集访谈资料;采用NVIVO软件分析质性资料,从中提取、归纳出七项作用于“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知识与关联信息等两项个体层面的因素,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品牌表现、社会责任与文化内涵等五项环境层面的因素;探明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构成维度,包括情感倾向与理性认知两个维度;确定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产出绩效,即民众趋近或规避“杭州丝绸”的行为意愿。根据数据编码,推导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3)“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检验。基于质性分析结果,回顾了认知理论与声誉理论等基础理论;设计“杭州丝绸”认知评价调查问卷,展开社会调查,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根据调研样本数据,借助SPSS和AMOS等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手段,对质性分析获得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及相关假设关系进行验证与简化:(1)产品知识、关联信息、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等通过情感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2)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和品牌表现等通过情感倾向和理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影响行为意愿;(3)产品表现、品牌表现和服务表现等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4)“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构成。基于质性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该体系包括2个层面(个体层面和环境层面),7个影响因素(产品知识、关联信息、产品表现、品牌表现、服务表现、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22个认知内容(专业知识、经验知识、信息获取渠道、行业企业推介、媒体舆论导向、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价格、服务专业、服务周到、售后保障、服务态度、店铺形象、品牌定位、形象识别、消费者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文化传承责任、历史属性、文化寓意和文化载体)和对应的28个评价指标。(5)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根据“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作用结果——行为意愿,将被调查者分为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明显的变量与测量指标,并结合访谈资料和调研数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趋近型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的均值高于趋远型群体,具体表现为:(1)产品知识变量中的“性能特点”与“购买使用经验”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趋远型群体对于丝绸面料的热湿舒适性、保健功能、抗皱性、勾丝纰裂性能和使用便利性等属性认知不充分,且购买使用经验明显少于趋近型群体;(2)关联信息变量中的“信息渠道便捷性”与“媒体舆论导向”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电子媒介及口碑传播的影响,以及负面媒体报道的影响;(3)产品表现变量中的“高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与“性价比”等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主要在于对丝绸制品蚕丝纤维含量的错误认知,以及趋远型群体对色牢度、时尚感、设计感、创新性和价格公正等属性的认知不充分;(4)服务表现变量中的“周到性”与“保障性”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对个性化定制、产品使用说明提供等需求、以及对售后保障的不确定性;(5)品牌表现变量中的品牌图标“易识别性”比较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民众知晓知名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但不能辨别品牌商标,而且,对于代表产品质量的“杭州丝绸”国家地理标志和高档丝绸标志,民众知晓率很低,其根源在于宣传推广不到位、民众产品知识匮乏;(6)社会责任变量中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产品标识信息、店员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此外,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最小的变量是文化内涵,比较差异较小的测量指标有“品牌多样性”“重视环境保护”和“历史悠久性”等。最后,基于“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所揭示的规律,结合访谈资料和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分析所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相关建议:(1)以专业知识普及与使用习惯养成为切入点的产品知识科普策略;(2)以意见领袖带动与信息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的关联信息畅通策略;(3)以自然属性应用开发与设计创新能力提升为切入点的产品开发策略;(4)以周到性服务体系构建和保障性服务制度建立为切入点的服务提升策略;(5)以实施高端品牌发展与重拾国家地理标志牌子为切入点的品牌建设策略;(6)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切入点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7)以文化认同度提升为切入点的文化引领策略。

舒蕾[8](2020)在《情感交互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儿童食品消费市场发展迅猛。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消费者对儿童食品越来越挑剔,从最初的食品安全、营养成分,拓展到如今的时尚、愉悦的消费体验。情感交互理念应运而生,这一理念强调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强调用户的情绪情感体验和深层需求的满足。因此,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与情感交互理念的结合,将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而且曾一度被国内品牌边缘化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将成为重塑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阵地。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首先,证明情感交互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必要性;其次,探讨情感交互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再次,探索情感交互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中的设计路径,让后来的生产商、设计师们可以沿着这条路径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本研究内容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主要内容与主要方法。第二章儿童食品包装与情感交互理念,从儿童食品包装的特点与现状分析入手,分析儿童食品的消费需求,解析情感交互理念以及在儿童食品包装中的体现,证明情感交互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必要性。第三章情感交互理念下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原则与方法,从情感交互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入手,通过广泛搜集整理情感交互理念的优秀设计案例,不断学习吸取成功经验,探讨情感交互理念下的儿童包食品装设计原则,探索情感交互理念下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方法。第四章情感交互理念下的儿童包装设计实践——以“爱锌妈妈”系列产品包装设计为例,设计实践以商业合作为基础,笔者与国内儿童乳饮品“旺仔”品牌达成合作,承接其子品牌“爱锌妈妈”乳饮品的包装设计。第五章结论,总结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与知名品牌合作,让学术研究与消费市场直接对话;本研究的设计实践以商业合作为基础,力求在真实工业设计场景下寻找情感交互理念的设计路径。其次,树立国内儿童乳饮品包装设计典范;本研究中的“爱锌妈妈”系列产品,在消费洞察、品牌策划、系列化设计、材料、造型、情感交互体验等方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后来同类产品提供设计典范。再次,探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认知、情绪情感与行为特征;本研究通过研读儿童心理发展的着作、深入观察儿童行为表现、与家长访谈等方法,探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认知、情绪情感与行为特征,从而让情感交互理念更能满足儿童深层需求。总之,情感交互理念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也可以丰富品牌内涵提升价值,将成为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重要趋势。

黄雪婷[9](2020)在《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外国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以来,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广州成为了中国唯一合法对外贸易的港口,进出口的商品需要经由广州十三行进行交易,丝绸、茶叶、陶瓷、药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外销品极受西方各国消费者的喜爱。包装作为这些外销商品中的一类占据一定的数量,且形式多样,有陶瓷、漆、金属等材质所制的,也有体现广雕精工的木雕、竹雕、象牙雕等形式,因受到当时落后的交通运输、工艺制作等生产条件所制约,象牙雕包装大多都在广州地区制作完成。通过广州十三行外销的广作牙雕包装不仅体现出广派象牙雕刻的鬼斧神工,还体现出强烈的“中国风格”,因此受到中西方商人、工匠以及消费者的强烈追捧。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定位为奢侈品,在功能上具有象征使用者地位、包装内容物、保护内容物等实用价值,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与收藏价值。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方法,以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为研究对象,分五个部分对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联系广州对外贸易史、象牙贸易史与广作牙雕艺术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介绍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成因与发展,理清引发其产生与制约其发展的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工艺等因素,最后以18~19世纪西方国家所流行的“中国风格”潮流为指引,分析广州十三行时期的中西方设计艺术交流。第二部分,以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在西方国家的销售与嬗变为线索,将包装按照功能形态进行分类,初步构建了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学术概念,并分析包装面向人群的生活习惯、文化指涉与审美取向。第三部分,总结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艺术特征,论述其所蕴含的中式艺术特征与西方艺术风格。第四部分,基于美的法则论述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通过材料属性、工艺技术、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所体现出来的设计美学特征。第五部分,以中国“文化自信”提倡、“一带一路”政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化建设”为导向,探索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传承策略,分析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

乔勇[10](2020)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项目课程《童车设计与制作》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要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进行相应的变化,寻求能支撑未来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我们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这一概念就是“项目”。项目课程是智能化时代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诉求,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项目教学适合以工作过程来设定课程的框架,符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可解决中职项目课程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职院校开展项目课程的实践研究已有多年。但是目前中等职业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项目课程缺乏实际产品的针对性,导致了教学脱离生产实际,教育的职业性不显着;课程资源建设缺乏规范性、标准性,导致了课程资源的质量不高,相关资源的复用率不高;课程实施环节缺乏教学理念的探索,导致了授课环节的逻辑过程不合理,理论及实践教学成效不佳。课程成效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估,导致了课程的持续开设及改进不够等问题。如何立足于地方产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开发为可实施的教学项目;如何建设课程资源以保障课程实施的顺利开展,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开展企业人员、其他专业教师等共同参与的多方协作式课程开发工作,进而夯实校企合作、促进不同专业间合作。以上诸多问题的深度挖掘成为中职项目课程研究的聚焦点及目标点。从实践中寻求解决之策,研究以嘉兴地区某中职院校开设的《童车设计与制作》(简称《童车》)项目课程开发为例,从课程开发的前期分析、主题确定、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及成效的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1)强化多方协同模式在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组建由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校内本专业及跨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各有侧重的开展相关工作;(2)课程主题确定的逻辑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核心工作是对选定的工程项目进行工作领域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及职业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化处理,从而形成课程的知识体系;(3)课程资源开发注重规范及全面性。包括编写校本教材、创设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文本性教学资源力求做到规范编写;教学环境应力求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程实践情景,使学生真实感受产品的生产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4)以“构思”、多轮“设计—实现”、“运作”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开展工程项目的教学研究,从而更有成效的培养工程技术性人才。(5)建立课程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为了进一步发挥项目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1)根据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的选择工程项目,即关注工程项目涵盖的知识容量、难易程度及所需的周期长短等;(2)关注工程实践教学氛围的营造。调整传统教室内讲授模式为工作室内研讨模式,紧紧围绕以工程项目研发为主线的研发式教学;(3)重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这需要从学校层面、企业层面进行协作,以此稳步开展教师深入企业的实习工作。

二、探索有效的包装设计创新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有效的包装设计创新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儒家文化视阈下的文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儒家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现状
        1.3.2 文具设计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课题研究框架
第2章 儒家文化及文具概述
    2.1 儒家文化哲学思想及传播影响
    2.2 儒家代表性的文化产物
        2.2.1 物化代表
        2.2.2 人文精神代表
    2.3 文具调研及分析
        2.3.1 文具调研分析
        2.3.2 调研结论
        2.3.3 文具设计趋势
    2.4 儒家文化融入文具设计的必然性
        2.4.1 增强文具产品的文化内涵
        2.4.2 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2.4.3 实现文具设计的教化功能
第3章 儒家文化的语义符号
    3.1 个人层面——修身
    3.2 社会层面——齐家
    3.3 国家层面——治国
    3.4 世界层面——平天下
第4章 儒家文化元素提取与转译
    4.1 儒家文化元素提取
    4.2 儒家文化元素转译
    4.3 儒家文化语意分析
        4.3.1 个人层面语意分析
        4.3.2 社会层面语意分析
        4.3.3 国家层面语意分析
        4.3.4 世界层面语意分析
第5章 儒家文化在文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5.1 用户研究
    5.2 文具设计定位
    5.3 儒家文化视阈下文具设计方案
        5.3.1 儒家文具系列设计——儿童文具
        5.3.2 儒家文具系列设计——办公文具
        5.3.3 儒家文具系列设计——文房四宝衍生产品
        5.3.4 儒家文具系列设计——礼品文具
    5.4 文具设计方案评估——以礼品文具为例
        5.4.1 眼动追踪实验设计
        5.4.2 实验流程
        5.4.3 实验结果
        5.4.4 结果与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注释
附录 A 关于文具设计调查问卷
附录 B 关于眼动实验调查问卷
附录 C 关于感性意向表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一 “双循环”战略
        二 “一带一路”倡议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图版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缘起与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五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多感官体验设计概述
    第二节 学龄前儿童概述
    第三节 儿童陪护机器人概述
    第四节 多感官体验在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中的可行性
第二章 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研究
    第一节 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的构成元素
    第二节 儿童陪护机器人多感官体验的设计要素
    第三节 儿童陪护机器人多感官体验的组合表达
第三章 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用户研究
    第一节 目标用户定位
    第二节 用户研究方法
    第三节 用户研究过程
第四章 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模型
    第一节 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原则
    第二节 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方法
    第三节 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模型构建
第五章 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实践
    第一节 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思路
    第二节 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硬件系统设计
    第三节 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软件系统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儿童陪护机器人的多感官体验需求调研问卷
附录B 学龄前儿童家长用户访谈内容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研究 ——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
        2.国外相关文献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现状
    (一)中国近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
        1.屡禁不止的创意抄袭
        2.普遍存在的过度设计
        3.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误用与滥用
        4.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缺失
    (三)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问题分析
        1.设计是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
        2.设计是一种文化表达
        3.文化立场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重要性
二、中国设计文化立场与文化结构分析
    (一)何谓设计文化立场
        1.文化的由来和定义
        2.文化立场的内涵
        3.中国古代设计的文化立场概述
    (二)中国设计文化特征
        1.多元融合的设计文化
        2.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3.内敛含蓄的设计表达
    (三)基于文化层次理论的设计文化结构分析
        1.文化层次理论概述
        2.设计文化的结构层次分析
        3.设计文化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
三、重塑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的途径——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
    (一)深圳平面设计的发展概况
        1.地理优势
        2.政策优势
        3.人才优势
    (二)深圳平面设计文化之结构层次剖析
        1.精神层——设计理念
        2.物质层——设计语言
        3.制度层——设计制度
    (三)重塑设计文化立场的路径
        1.在设计理念上做到“和而不同”
        2.在设计语言上做到“推陈出新”
        3.在设计制度上做到“规圆矩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从用户体验设计到体验设计研究
        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关注人的身心体验
        四、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七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八节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有限理性及体验设计理论
    第一节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设计现状
    第二节 体验概念解析
        一、西方视角下的纯粹体验
        二、东方视角下的体验哲学
        三、设计语境下的体验属性
    第三节 关于有限理性
        一、解读有限理性理论
        二、解读理性与非理性
        三、解读有限理性行为人
    第四节 有限理性与体验关系
        一、有限理性的体验者
        二、传情达意的体验媒介
        三、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愿景
    第二节 解构有限理性行为人的幸福体验
        一、幸福的多元性特征分析
        二、解构幸福秘诀:HYGGE
        三、解读幸福“五元论”模型:PERMA
    第三节 重构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一、直观幸福体验现象
        二、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三、“莫比乌斯环”型关系
        四、体验感受器与体验通道
        五、“模式—通道”关联模型解析
    第四节 五维幸福体验与案例分析
        一、五维幸福体验解析
        二、五维幸福体验案例解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第一节 幸福体验设计驱动下的赋能策略
        一、应对不确定性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二、以Oodi图书馆为例谈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三、A-T-A-C-S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第二节 秉承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一、聚焦有限理性的体验设计赋能对象
        二、基于同一性的类体验设计赋能
        三、基于差异性的群体体验设计赋能
        四、基于叙事性的个体体验设计赋能
    第三节 体验设计赋能策略的特性
        一、多维体验的协同性
        二、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
        三、身心体验的平衡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创新方法
    第一节 创造情境化的幸福体验故事
        一、幸福体验故事的构成要素
        二、幸福体验故事的动态情境
    第二节 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
        一、“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
        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
        三、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案例解析
    第三节 “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
        一、福格行为模型的启示
        二、“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解读
        三、幸福体验赋能的驱动力
        四、增强体验能力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实践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实践原则
        一、聚焦于关键体验维度的创新性
        二、维持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平衡性
        三、避免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矛盾性
        四、塑造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协同性
        五、基于体验信息的预期和评价
    第二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案例解析
        一、从感知体验到认知体验的创新设计实践
        二、提供“满意解”的差异化体验设计实践
    第三节 感知信息与认知信息相适应的品牌LOGO设计实践
        一、优视佳品牌形象设计案例
        二、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LOGO设计案例
        三、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LOGO设计案例
    第四节 “形式追随体验”的产品设计实践
        一、电动洗眼器体验设计案例
        二、眼保健操仪体验设计案例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附录 Ⅱ:热敷眼保健操仪对小学生视力干预的效果报告

(6)文创产品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研究 ——以农业文创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文创产品的概述
    2.2 创意的概述
    2.3 设计路径的释义
    2.4 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的统一性
    2.5 本章小结
3 以农业文创产品展开研究
    3.1 农业文创产品的界定
    3.2 农业文创产品的独特性
    3.3 农业文创产品的类型
    3.4 农业文创创意的解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文创的创意机制
    4.1 创意要素的提取
    4.2 创意要素的解析
    4.3 创意机制的形成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的构建
    5.1 设计原则的定位
    5.2 设计前的调研
    5.3 设计要素的提炼
    5.4 设计效度的评估
    5.5 设计路径的构建
    5.6 本章小结
6 农业文创设计路径的验证——以兴化市垛田农业品牌文创设计为例
    6.1 项目概况
    6.2 垛田农业文创产品的验证设计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农业文创产品的创意要素调研
附录2 基于 Kano 双向问卷法进行垛田农业文创产品的用户需求调研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5 相关术语说明
    本章小结
2 “杭州丝绸”内涵的界定
    2.1 “杭州丝绸”的指代性
    2.2 产品范畴的“杭州丝绸”
    2.3 产地范畴的“杭州丝绸”
    本章小结
3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质性分析
    3.1 研究设计
    3.2 “杭州丝绸”质性资料采集
    3.3 “杭州丝绸”数据编码
    3.4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本章小结
4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4.1 理论基础
    4.2 实证研究
    4.3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说明
    本章小结
5 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
    5.1 产品知识
    5.2 关联信息
    5.3 产品表现
    5.4 服务表现
    5.5 品牌表现
    5.6 社会责任
    5.7 文化内涵
    本章小结
6 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
    6.1 产品知识普及策略
    6.2 关联信息畅通策略
    6.3 产品开发改进策略
    6.4 服务提升策略
    6.5 品牌建设策略
    6.6 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
    6.7 文化内涵引领策略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目录
附录2 表目录
附录3 访谈素材原始语句列举
附录4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情感交互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为满足儿童情感需求而设计
        1.1.2 为丰富品牌内涵而设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儿童食品包装与情感交互理念的理论研究
    2.1 儿童食品包装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2.1.1 儿童食品包装的特点
        2.1.2 儿童食品包装的现状分析
        2.1.3 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反思与出路
    2.2 儿童食品的消费需求分析
        2.2.1 儿童食品的消费者分析
        2.2.2 儿童个性心理需求分析
        2.2.3 儿童食品包装的消费需求趋势
    2.3 解析情感交互理念
        2.3.1 交互设计概述
        2.3.2 情感交互设计
        2.3.3 基于情感交互理念下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
    2.4 情感交互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中的体现
        2.4.1 本能层次的情感交互
        2.4.2 行为层次的情感交互
        2.4.3 反思层次的情感交互
第三章 情感交互理念下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原则与方法
    3.1 情感交互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作用与意义
        3.1.1 刺激感官认知
        3.1.2 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开发
        3.1.3 提升市场竞争力
    3.2 情感交互理念下的儿童包食品装设计原则
        3.2.1 安全性原则
        3.2.2 便利性原则
        3.2.3 益智性原则
        3.2.4 创新性原则
    3.3 情感交互理念下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方法
        3.3.1 提升外观形态强化感官感受
        3.3.2 通过功能叠加固化情感体验
        3.3.3 营造包装情境领略情感体验
第四章 设计实践——“爱锌妈妈”儿童乳饮品包装设计
    4.1 设计背景:“旺仔”系列品牌的全新拓展
        4.1.1 “旺仔”系列品牌发展现状
        4.1.2 “爱锌妈妈”儿童乳饮品的品牌定位
    4.2 “爱锌妈妈”儿童乳饮品包装的设计方案分析
        4.2.1 品牌名称设计
        4.2.2 鲜亮感官的色彩表现
        4.2.3 “萌”与“健”的卡通图案设计
        4.2.4 功能拓展的互动设计
        4.2.5 播种“心愿”的共鸣设计
        4.2.6 “爱锌妈妈”系列包装设计创新
    4.3 “爱锌妈妈”儿童乳饮品系列包装展示
        4.3.1 熊猫杯系列展示
        4.3.2 叠叠杯系列展示
        4.3.3 “心愿”杯系列展示
    4.4 包装辅助产品展示
        4.4.1 串旗设计
        4.4.2 展台设计
        4.4.3 宣传画册展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1 关于儿童食品包装市场的调研问卷
附录2 儿童食品市场与包装设计需求调查

(9)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对象
    1.8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发展背景
    2.1 广州十三行
        2.1.1 地理环境
        2.1.2 历史沿革
        2.1.3 社会环境
    2.2 广作牙雕艺术
    2.3 广州十三行时期的中西方设计艺术交流
        2.3.1 十三行外销品为西方设计艺术注入活力
        2.3.2 西方设计艺术融入到十三行外销品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种类
    3.1 文玩包装
        3.1.1 文具包装
        3.1.2 赏玩包装
    3.2 食品包装
        3.2.1 餐具
        3.2.2 茶叶包装
    3.3 药品包装
        3.3.1 鼻烟包装
        3.3.2 卷烟包装
    3.4 妆奁类包装
        3.4.1 首饰包装
        3.4.2 化妆品包装
        3.4.3 女红用品包装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艺术特征
    4.1 题材特征
        4.1.1 中式题材
        4.1.2 西式题材
    4.2 造型特征
        4.2.1 盒类
        4.2.2 瓶类
        4.2.3 罐类
        4.2.4 其他造型
    4.3 装饰特征
        4.3.1 保持原色
        4.3.2 繁而有序
        4.3.3 画面立体
        4.3.4 比例协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设计美学
    5.1 天然本色的材质美
        5.1.1 柔和莹润的色彩光泽
        5.1.2 分明有序的象牙肌理
    5.2 巧能显艺的工艺美
        5.2.1 精镂细刻的象牙雕刻工艺
        5.2.2 浑然一体的象牙拼镶工艺
        5.2.3 通透细密的牙丝编缀工艺
    5.3 包罗万象的形式美
        5.3.1 变化与统一
        5.3.2 对称与平衡
        5.3.3 比例与尺度
        5.3.4 节奏与韵律
    5.4 以形写神的意蕴美
        5.4.1 艺术形象的意境营造
        5.4.2 文化内涵的和而不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传承与创新
    6.1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承策略
        6.1.1 广作牙雕艺术的传承现状
        6.1.2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传承趋势
        6.1.3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传承策略
    6.2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
        6.2.1 寻求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与现代包装设计“形”上的契合点
        6.2.2 寻求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与现代包装设计“意”上的契合点
        6.2.3 寻求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与现代包装设计“神”上的契合点
    6.3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分析
        6.3.1 视觉符号“形”的借鉴
        6.3.2 视觉符号“意”的延续
        6.3.3 视觉符号“神”的传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10)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项目课程《童车设计与制作》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3 概念的界定
        1.3.1 CDIO工程教育理念
        1.3.2 项目课程
        1.3.3 基于CDIO模式的中职项目课程开发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
    2.1 课程开发必要性分析
        2.1.1 提升创新设计型人才培养质量
        2.1.2 培养地方产业紧缺技能型人才
        2.1.3 提升专业化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2.2 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2.1 宏观政策支持
        2.2.2 地方企业配合
        2.2.3 学校制度支持
    2.3 成立课程开发团队
第三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的确定
    3.1 课程内容确定的过程
    3.2 童车项目合理性分析
        3.2.1 基于学习兴趣的考虑
        3.2.2 基于知识领域的考虑
        3.2.3 基于难易程度的考虑
    3.3 童车工作任务的分析
        3.3.1 童车就业岗位及工作领域分析
        3.3.2 童车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3.4 童车课程目标的确定
        3.4.1 校内师资及设备分析
        3.4.2 学生认知特点分析
        3.4.3 教学化重构确定课程内容
第四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资源开发
    4.1 课程标准开发
        4.1.1 课程的定位及设计思路
        4.1.2 课程目标
        4.1.3 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
        4.1.4 教学实施建议
    4.2 校本教材开发
        4.2.1 校本教材开发现状
        4.2.2 《童车》校本教材的开发
    4.3 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开发
        4.3.1 其它辅助资源建设内容及思路
        4.3.2 《童车》辅助资源的建设
第五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实施与评价
    5.1 课程实施及评价方案
        5.1.1 明确课程实施方案
        5.1.2 明确教学评价方案
    5.2 课程实施的过程
        5.2.1 构思阶段(C)
        5.2.2 设计阶段(D)
        5.2.3 实现阶段(I)
        5.2.4 运作阶段(O)
    5.3 教学成效评价
        5.3.1 教学过程性考核
        5.3.2 教学阶段性及终结性考核
第六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保障建设
    6.1 课程的师资保障
        6.1.1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现状
        6.1.2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6.1.3 确定任课教师梯队
    6.2 课程的教学环境保障
        6.2.1 理论教学环境
        6.2.2 实践教学环境
    6.3 课程的教学设备保障
        6.3.1 教学设备配备原则
        6.3.2 《童车》教学设备配备
第七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成效评估
    7.1 明确课程的评估指标
        7.1.1 课程评估原则
        7.1.2 课程评估指标
    7.2 课程成效评估过程
        7.2.1 设计调查问卷
        7.2.2 调查过程及数据收集
    7.3 数据分析及结论
        7.3.1 主观性调查结果分析
        7.3.2 客观性调查结果分析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及不足
        8.1.1 研究的结论
        8.1.2 研究的不足
    8.2 未来研究展望
        8.2.1 学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培养
        8.2.2 教学项目容量的合理规划
        8.2.3 地方典型企业的有效参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探索有效的包装设计创新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儒家文化视阈下的文具设计研究[D]. 周孟君.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多感官体验下儿童陪护机器人产品设计研究[D]. 赵芳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研究 ——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D]. 孟冬冬. 河南大学, 2020(06)
  • [5]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D]. 杨丽丽. 江南大学, 2020(04)
  • [6]文创产品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研究 ——以农业文创产品为例[D]. 王航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7]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D]. 曹爱娟. 东华大学, 2020(03)
  • [8]情感交互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舒蕾.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设计研究[D]. 黄雪婷.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10]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项目课程《童车设计与制作》开发研究[D]. 乔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探索有效的包装设计创新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