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汉源县北斗山滑坡防治设计与防治效果

四川省汉源县北斗山滑坡防治设计与防治效果

一、四川省汉源县背后山滑坡防治设计与治理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崔鹏,郭剑[1](2021)在《沟谷灾害链演化模式与风险防控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沟谷灾害链是近期才引起学界关注的灾害类型,也是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定义及组成要素,通过分析大量已发生沟谷灾害链事件,总结了沟谷灾害链的特性与类型,归纳出常见沟谷灾害链的演化模式,探讨了影响沟谷灾害链的关键物理过程,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思路,取得了以下结论:1)沟谷灾害链由潜在孕灾体、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系列)和承灾体构成,具有时间相接、空间相连、因果关联、链式演进的典型特性;根据原生灾害类型可将沟谷灾害链分为滑坡灾害链、泥石流灾害链和冰湖灾害链3个大类和11个小类,这些演化模式可以通过3个关键过程(崩塌/滑坡–碎屑流/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堵江–堰塞湖、堰塞湖/冰湖溃决)组合得到。2)沟谷灾害链的形成包含两种模式:一是,原生灾害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运动中发生改变而形成次生灾害;二是,原生灾害改变次生灾害体的形成条件进而诱发次生灾害。3)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要同时关注原生灾害的起动机制和次生灾害的链生机制,要强化潜在灾害链物源的准确识别,加强对灾种转化过程的科学认识,量化灾种转化机制和临界条件,构建灾害链全过程数值模拟评估方法,开展未来情景下沟谷灾害链的演进过程和风险评估。4)沟谷灾害链的防控研究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在提高对沟谷灾害链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沟谷灾害链早期识别、监测预警、模拟评估、应急处置、工程治理、应急避险和风险管理综合治理体系。

杨龙伟[2](2021)在《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高位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具有急剧突发、破坏性强和致灾范围广等特点,危害巨大。加强对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研究,可以揭示滑坡动力冲击及远程堆积等运动演化过程,指导开展高位滑坡减灾措施制定。本文选取2017年6月24日发生的四川省茂县新磨滑坡为例,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理论推导、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等方法,对新磨高位滑坡的易滑地质结构、孕灾演化、冲击加载、远程堆积、早期识别和减灾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高位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总结了高位滑坡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征,阐释了软弱结构带、锁固段和冻融黄土等西部地区的高位滑坡易滑地质结构的控灾特征,分析了地震、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作用下的高位滑坡诱发机制,最后总结了高位滑坡链式成灾模式。(2)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研究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和古滑坡分布情况,查明了新磨滑坡地层主要为变质砂岩夹杂板岩的复理石建造,其崩滑体形态呈现“U”字形,且裂缝发育。岩体结构在地震和优势节理切割作用下成网状,形成震裂山体,最后在长期自重和降雨等因素下出现溃曲破坏。微观试验结果显示线性擦痕、矿物定向聚集排列和微裂隙发育,表明滑体运动剧烈、碰撞解体效应明显。(3)基于溃曲结构破坏方程和Hoek-Brown强度准则,分析了新磨滑坡溃曲段临界长度变化趋势。利用峰值残余降原理计算了新磨滑坡启动速度和运动速度。基于势能转化原理和块体模型建立了有无初速度的两种新磨高位滑坡动力冲击力计算模型,分析了坡度和堆载体积对动力冲击力的影响。计算了动力冲击荷载下新磨古滑坡的稳定性,当加载滑体体积约100×104m3~150×104m3时,古滑坡体失稳滑动。(4)基于无人机航拍图和数字图像识别技术方法,对新磨滑坡各区域的块体粒径和分形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滑程越远,滑体的破碎化程度越高,并在滑坡前缘堆积区域发现有大型堆积平台、运动脊和块石定向排列等远程堆积地貌特征。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时频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新磨滑坡地震信号以低频为主。基于滑坡破碎地质特征和动力分析等,提出新磨高位远程滑坡动力灾害分区方法:高位滑坡急剧启动区、冲击加载区、破碎运移区和散落堆积区。(5)利用经验法、连续体法和离散元法等数值技术方法,重构了新磨滑坡运动演化全过程,计算了滑体的运动速度、堆积体厚度和典型特征点的运动规律,其中离散单元法更适用于模拟动力冲击、铲刮和裹挟等动力学特征。基于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分析了块石粒径、质量和坡度等因素对滑坡碎屑流的堆积范围和运动速度等影响,提出了远程滑坡碎屑流的运动模式。(6)通过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和多期多源遥感调查方法,建立基于坡体结构、岩体类型和地形地貌等方面的新磨高位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地质指标,提出了基于易滑地质结构和“空-天-地”一体化空间遥感监测,耦合易滑溃曲地质强度指标分析的早期识别方法,有效指导分析高位滑坡从孕灾到临灾的演化过程,总结了高位滑坡风险防控技术思路,为高位滑坡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支撑。

杨世豪[3](2020)在《基于物元理论的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认为昔格达地层是一种工程性质极差的半成岩地层,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分布面积有4万平方公里。昔格达地层分布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的地区,分布有西昌航天城、攀钢、二滩等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工业和国防设施。早期由于对其性质认识不清,在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昔格达地层所发生的大量滑坡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目前,昔格达地层分布区仍然在开展大规模工程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由于昔格达地层分布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亟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但昔格达地层岩土体力学性质特殊,因此项目在选址或选线阶段就应该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以便在勘察和设计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施工安全以及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减少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为此,建立一种在项目选址或选线阶段即可对边坡稳定性作出快速准确判断的评价方法有较大的工程实践意义。在选址或选线阶段,由于场地环境、设备设施以及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限制并不能随时针对现场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利用高精度的数值模拟手段求解得到可靠度较高的计算结果;此外,在应急抢险,现场救灾等工程项目中,现场工程人员往往需要快速简便的技术手段对作业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有效评价,以节约项目建设时间,减小工程安全风险,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适用工程实践的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价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确定为建立边坡失稳危险性模型,首先要对评价指标即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确定,本文以野外调查与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确定。具体包括以雅安市石棉县三处典型昔格达地层滑坡作为调研对象,进行野外实地调研,并且分别在莫家岗滑坡以及筲箕湾滑坡采集昔格达组黏土以及粉砂土样品;通过开展室内土工试验,分别对昔格达组黏土以及粉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定。2、建立基于物元理论建立针对昔格达地层边坡失稳危险性的评价模型本文在完成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确定的基础上,对每项因素的不同情况进行危险性分级并对分级结果进行数值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方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求取了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组合权重;基于物元分析方法,结合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计算结果,本文建立针对昔格达地层边坡失稳危险性的评价模型。3、基于数值模拟手段的评价模型准确性验证本文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项目选址或选线阶段及现场施工阶段的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模型,为保证模型在通过定性指标简便快速获得定量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典型工程案例进行稳定性分析,一方面,利用分析结果验证本文所建立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将模型评价结果与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比较,建立二者对应关系。

胡芹龙[4](2020)在《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部位,为我国最重要的地势陡变带。该区地势险峻,地形起伏大,侵蚀切割强烈,地层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地质灾害点数量多,分布面广,具有灾害发展速度快且严重,危害性大的特点,极大威胁了受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每年四川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实施了治理工程,特别是汶川地震以来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为震后恢复重建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工程效果调查中也暴露了“快速的工程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技术上对这些不足进行系统总结在未来山区地质灾害的有效管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在全面阐述川西地区复杂地质环境的特点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及实地复核,揭示了区域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类代表性山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竣工后的结构完好性及工程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治理工程中部分失效工程进行了分类,剖析了治理工程失效的原因,进而选择典型工程案例深入分析防治工程的失效机制,通过治理工程失效的力学和数值模拟分析,再现了失效过程。论文取得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全面收集川西地区地质环境资料,特别是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数据,气象资料如气温与降雨数据,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了康滇SN向构造带、龙门山前陆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鲜水河断裂带、雅江弧形构造带五大区域构造单元地质环境差异,认为新生代以来强烈的表生改造为区内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决定了区内大多数地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以区内主要城镇、大江大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治理工程结构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等手段,对区内154个重大治理工程竣工后工程结构的完整性、受损性及各具体工程承担的工程使命进行了分析,对其工程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揭示川西地区90%以上的治理工程均起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滑坡支档工程保证了城镇、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泥石流拦砂工程最大限度的将固体物源拦在沟内,尽管部分满库或接近满库,通过清库仍能发挥拦挡功能;崩塌主动防治及被动工程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干线公路如G213的正常通行,保护了所威胁的居民点及城镇安全。(3)对川西地区已经失效或局部破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梳理,较全面分析了滑坡、崩塌及泥石流治理工程失效的特征。总结、分析滑坡支档工程失效模式,并以川西地区典型的坡折部位巴地五坡村滑坡为解剖案例,从地貌演化、堆积体成因、斜坡结构及横向坡基岩内部软弱夹层剪切阶梯式错动的失效过程,定性分析了此类治理工程失效是堆积体之下伏基岩含软弱夹层致锚固段岩体嵌固能力不足引起的,进而运用数值模拟分析其治理工程失效的过程。这类斜坡结构在川西具有代表性,巴地五坡村滑坡支档失效是基覆界面以下横向坡千枚岩“阶梯状拉-剪式”致抗滑桩嵌固段倾倒所致的分析结论为该类滑坡的客观认识及有效治理提供了借鉴。(4)以川西地区代表性泥石流灾害作为研究对象,对治理措施的分类、治理措施有效性、防治工程的安全性和实效性、防治工程级别、施工工期等指标对泥石流灾害治理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其中治理工程失效的类型。首先,泥石流防治工程失效较为普遍的是特大地震后对沟域物源的严重低估、堵溃事件(堵塞系数)低估、大比降沟谷沟道物源启动的低估、高频极端气候的低估,导致防治工程设计强度偏低而破损或毁坏;其二,设计中沟道侵蚀强度的低估导致防护堤等埋深不够,大坡降或行洪断面挤占后流速加快强冲刷作用下防护堤地基掏蚀后倾覆失稳;其三,渗流稳定估计不足致部分拦砂坝坝肩、副坝坝基冲刷破坏;其四,格栅坝等拦粗排细理念并非促效,粘性泥石流发生后粗大颗粒首先堵塞格栅,细粒物质无法排放。(5)以羊岭沟泥石流工程治理为典型案例,对其在天然工况条件下的正常流量和溃决性流量、以及在加固坝体条件下的溃决性流量分别计算其治理工程的承载力,最后对该类溃决型泥石流灾害的关键参数进行计算和优化,为该类泥石流灾害有效治理提供依据。(6)以簇头沟8.20泥石流为例,通过沟道比降、物源条件及水动力条件及冲刷堵溃分析,提出了冲刷—堵溃耦合效应(D值骤然增加)激发了特大山洪揭底(拉槽)的地质模式,揭示了8.20大型群发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进而通过泥石流动力学计算与分析,表明携带粗颗粒大流量的泥石流拥有巨大的冲击力,导致震后修建的拦砂坝及沟口桥梁直接被摧毁。(7)对崩塌防治措施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被动网失效进行了剖析,其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强震震裂危岩块体块度估计偏小、对危岩的规模估计不足、部分块度大的危岩应该主动为主兼被动防治方案仅仅采用了单一被动网拦挡措施等。进一步分析揭示,震后流行的“松动的危岩该震的都震下来的认识”忽略了危岩失稳的滞后性,在岷江G213线震后应急保通过程设置的被动网损坏较多;部分被动网工程是因应急需要,没有系统研究危岩体特征,部分大危岩块体失稳导致的毁坏占有很大比例,后期改用棚洞、拦石墙等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马国涛[5](2019)在《四川峨眉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文中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大型高速岩质滑坡。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的高速岩质滑坡通常包含了不同变形破坏机理,尤其是高速运动过程中的冲弹、撞击、碎裂、摩擦、剪切等变形行为极其复杂。某些滑坡破坏后形成的堆积体后期稳定性较差,易复活形成新的高速滑动破坏。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往往是由大型地震活动或短时间极端降雨等自然因素触发,而由人类工程活动直接诱发的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屈指可数,且这类滑坡毁灭性极强。由于该类型滑坡较为罕见,因此针对不合理工程诱发的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及成灾机理的研究成果偏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九里镇兴阳村的玄武岩露天采矿区斜坡,由于长期高频持续的人工爆破开挖对山体强烈扰动,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别发生了两次大型灾难性高速岩质滑坡,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11年约300多万方山体突然发生大规模滑动及破坏,堵塞前缘河流形成堰塞坝及堰塞湖。除此之外,高速滑坡后缘形成的临空面又牵引斜坡上部约200多万方岩体发生强烈变形。2015年雨季强降雨后,总共约600多万方强烈变形山体突然发生剧烈复活形成高速滑动再次堵塞河流。根据初步调查分析,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与传统的地震滑坡及降雨型诱发滑坡不同,是完全由于人工爆破振动、开挖采矿触发的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加之具有特殊的软硬岩夹层斜坡坡体结构,该滑坡在形成机理、失稳模式、运动过程等方面具有与普通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具有不同的鲜明独特性,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以四川省峨眉山市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为例,开展以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大型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研究。基于滑坡地质结构、强度参数、诱发因素等进行高速岩质滑坡机理分析,以滑坡启动前(Pre-failure)的变形损伤、滑坡变形失稳(Failure)模式、滑坡启动后(Post-failure)的运动全过程为主线,通过野外勘查和试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数值模拟、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手段开展大型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研究,以丰富、完善并深化大型高速岩质滑坡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并对高速岩质滑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抓口寺滑坡所在斜坡为典型缓倾顺层坡体结构,主要包含二叠系峨眉山组致密玄武岩和凝灰岩软弱夹层,反复高频工程爆破振动大大降低了岩体完整性。在地形地貌、岩性组合等多因素控制下,发生了两次大型滑动,两次滑动的失稳模式完全不同。2011年由于上下双矿场人工爆破的直接作用在研究区诱发了第一期高速岩质滑坡,其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牵引式渐进性失稳变形,牵引动力源主要在滑坡前缘部位,失稳模式为“蠕滑-拉裂-剪断”,起主要阻滑作用的是滑带后端锁固段。停止人工爆破开挖后,滑坡自然演变,后期叠加降雨,在2015年又发生第二期高速岩质滑坡,总方量为600万方。其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推移式失稳变形破坏,其动力源主要以后部推移为主,失稳模式为“滑移-拉裂-顺层剪出”。对滑坡复活滑动起阻挡作用的是“复合阻滑体”,即由前端锁固及首期滑坡堆积体尾部阻滑体组成。(2)抓口寺高速滑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包括:爆破振动与工程开挖扰动、水力驱动作用、以及特殊地形地貌和坡体结构,其中人工爆破是主控因素。滑坡成灾模式主要包括了五个阶段:自然斜坡演化阶段,局部人工爆破及矿山开挖变形破坏阶段,首次高速滑坡碎屑流阶段(2011年滑坡),首次滑坡后缘拉裂变形体蠕滑变形阶段,滑坡复活滑移阶段(2015年滑坡)。(3)通过野外调查人工爆破对滑坡变形损伤特征,基于Finite Difference Model(FDM)动态数值模拟技术,运用爆炸应力波作用机理、裂隙动态断裂力学以及岩体累积损伤理论,通过动力学模型对岩质顺层斜坡在爆破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岩石动态断裂机理、顺倾软弱夹层内部损伤规律、坡体结构动态响应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计算分析了坡体最大主应力及断裂能,提出岩体节理裂纹动态扩展及下伏软弱夹层的爆破振动累积损伤。提出软弱夹层损伤因子D,从损伤动力学角度分析由爆破诱发岩质滑坡的内部裂隙变形模式,提出多爆点矿场触发滑坡的内在机制,总结爆破动荷载作用下高速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损伤及启动机理。(4)通过编写物质点(Material Point Method,MPM)数值模拟计算代码,综合分析大型高速岩质滑坡的全过程多场变化情况,针对滑坡两次剧烈滑动,从启动、堆积、复活、再次堆积的超大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速度、位移等矢量变化,分别揭示了2011年和2015年高速滑坡全过程运动机制和成灾机理。(5)通过机器学习理论,实现颗粒流软件二次开发。首次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修正PFC3D数值模拟中所需的微观参数,建立岩石宏观参数与微观参数之间连接的优化预测模型,准确模拟了滑坡运动过程中岩质滑坡及碎屑流堆积的三维空间分布、内部粘结断裂、速度分区特征等情况,进一步分析了高速岩质滑坡运动全过程成灾机理。

赵能浩[6](2019)在《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高速滑坡(High-speed landslide)由于其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且难以预防,容易导致灾害区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常被形容为灾难性滑坡(Catastrophic landslide)。速度快、滑距远、体积大、致灾性是其最为显着的特征。高速滑坡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地质灾害,其机理性研究和运动过程模拟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关于高速滑坡的动力学机理,长期以来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认识,源于其运动速度之快、滑动距离之远,难以用常规运动学方法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在高速滑坡加速启动的短短数十秒阶段,底部剪切带剧烈摩擦,产生极高的热量,在热增压效应下,使得剪切带内的超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导致滑动面抗剪强度骤降,从而致使上覆滑体加速滑动。然而,由于上覆滑坡体与底部剪切带在厚度上的巨大差异,使得目前该理论仅局限于一维简化模型;另外,剪切带内产生的高温一旦超过孔隙水的沸点,势必会产生汽化现象,便涉及剪切带内多相热力学耦合问题。上述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且严重制约了高速滑坡摩擦-生热-增压促滑理论的发展。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高速滑坡的动力学机理、摩擦-生热-增压动力学模型以及滑坡体运动力学模型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然后搜集了国内外50例典型高速滑坡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了高速滑坡的地质条件、触发条件、动力学过程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考虑热-水-力耦合和热-水-汽-力耦合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算例验证。基于上述所建立的模型,研究了高速滑坡启动控制参数,包括滑体与剪切带的厚度效应,水力学及热力学参数的影响,以及滑动面倾角与滑体初始加速度的影响。最后,将模型应用于2个工程实例,包括已经发生高速滑动的西藏易贡滑坡,及尚未发生灾难性破坏,但存在潜在高速滑动隐患的甘肃青崖岭滑坡。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列述如下:(1)总结了高速滑坡基本特征。搜集了国内外共50例典型高速滑坡案例资料,并将其基本信息列入附表一中。基于所搜集的高速滑坡案例资料,分别对其地质条件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滑坡体与剪切带物质结构等)、触发条件(主要包括地震触发、降雨触发、冰雪融化触发、水库蓄水触发、岩崩加载触动、变形累积(属自然失稳)、人工采矿触发、火山喷发触发等8类)、动力学特征(速度与位移、残余动摩擦角、体积效应、物质形态转化)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总结了一般性规律。(2)发展了考虑热-水-力耦合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本章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促滑机理,在一维滑坡热-水-力耦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条分法,将滑体划分为一系列小滑块和底部对应的局部剪切带,分别建立了每个滑块的运动方程,和每个剪切带内的热量方程和孔压方程。该模型包括三大控制方程:上覆滑体的运动方程,底部剪切带的热量方程和孔压方程。选取了Vaiont滑坡进行算例分析。通过本文的模型证实,滑坡摩擦-生热-增压的促滑机制受滑体不规则的空间形态特征影响较大;并且通过算例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拟二维热-水-力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3)首次提出了考虑热-水-汽-力耦合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剪切带内摩擦生热,导致温度升高,一旦超过孔隙水沸点,则会发生汽化现象,进而影响剪切带内超孔压,以及上覆滑体的动力学过程。本部分的研究内容在剪切带热-水-力耦合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孔隙水高温汽化过程,建立了考虑剪切带热-水-汽-力耦合的滑坡动力学模型,并选取Vaiont滑坡进行算例分析。(4)研究了高速滑坡的启动控制参数。本部分基于滑坡剪切带热-水-力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重要控制参数,如滑体厚度、剪切带厚度、热传导系数、热增压系数、渗透系数、滑动面倾角及滑体初始加速度等,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阐明了其对滑体速度、剪切带温度和超孔压的控制机理,从摩擦-生热-增压-加速的角度,为滑坡启动后发展为高速滑坡的潜在可能性判断提供了重要学科理论依据。(5)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的高速滑坡热-水(汽)-力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工程实例应用。本部分将前文建立的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的高速滑坡热-水(汽)-力耦合动力学模型,应用于国内西藏易贡滑坡和甘肃青崖岭滑坡,前者为已产生高速滑动的灾难性滑坡,后者为尚未发生灾难性破坏,但存在潜在高速滑动隐患的古滑坡。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对于高速滑坡的认识,丰富了高速滑坡动力学机理,发展了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还为潜在高速滑坡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罗恒[7](2018)在《云南省元谋县城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文中认为元谋县位于云南省北部,县城元马镇坐落于元谋盆地之中,县城东部东山属高中山山地地貌,沟谷深切,泥石流发育。元谋县城区附近共发育8条泥石流沟,8条泥石流沟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小不一规模的泥石流,给县城城区及周边村落带来严重危害。因此,云南省对重点城镇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但治理工程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对县城规划区及周边村落还存在威胁,有必要对治理工程进行效果评价,评价结果对泥石流防灾减灾及后续治理提供依据。本文在泥石流基础特征及治理工程现场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泥石流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历史演化及治理工程状况,通过野外调查定性评价、治理工程减少物源量效益分析及基于FLO-2D软件的泥石流治理前后数值模拟三种方法综合评价元谋县城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研究区泥石流均为沟谷型泥石流,其种大箐河、那控沟为大至特大型泥石流沟,分别位于研究区两端,其余6条沟夹于两沟之间的斜坡地带,其中,除莫当沟为大型泥石流沟外,其余为中小型。大箐河主要的物源为坡面侵蚀物源和沟道堆积物。那控沟物源主要为上游崩滑物源和沟道物源。东山中间区物源主要为坡面侵蚀和崩滑物源。据沟口泥石流堆积特征显示,各泥石流沟地质历史上层多次暴发规模不一的泥石流,现沟道也具备形成大规模泥石流的条件,可以预测区内泥石流沟还有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2)研究区泥石流治理工程运行状况较好,定性分析治理效果为较好级别,局部存在不足,其中大箐河和禾阳沟治理有待完善。拦挡直接效益包括拦截泥沙、泄洪、控制固体物质补给量和防止沟道下切。在拦挡量方面拦沙坝起主要作用,谷坊数量较多,也起到很大作用。区内拦挡间接效益包括拦蓄泥沙、稳固沟床和边坡、削减泥石流峰值流量、降低泥石流重度、改变泥石流性质以及提高上游支沟侵蚀基准面,减小沟道侵蚀速率等。拦沙坝稳沟固坡减少物源量效益在0.472%37.52%,谷坊坝稳沟固坡效益在0.64%7.80%,固床坝稳沟固坡效益在0.55%4.74%。治理后,由于植被增加,研究区侵蚀松散固体物质减少了1152.12×106m3,降幅达31.82%,生物工程防治效果显着。(3)基于FLO-2D软件进行治理前20年、50年和10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8条泥石流的数值模拟。20年一遇时,总堆积扇面积为4571619.5m2,总冲出物质量为71.19×104m3;50年一遇时,总堆积扇面积为11670633.5m2,总冲出物质量为99.91×104m3;100年一遇时,总堆积扇面积为16756888.1m2,总冲出物质量为139.16×104m3,堆积性状呈稀性泥石流的特征。(4)考虑治理工程情况下,对8条泥石流沟进行加坝的数值模拟,在三种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冲出物质总量分别相对减少58.44%,32.70%,28.27%。说明元谋县政府对元谋县城8条泥石流进行的治理工程在减灾效果上起到很大作用。(5)按照模拟泥石流堆积泥深(H)和泥深与速度相乘(VH)的方法划分泥石流强度分级图,划分泥石流危险范围图。治理后与治理前相比泥石流总危险性范围在20年,50年和100一遇降雨情况下,分别减少71.34%、45.62%和44.24%。泥石流高危险性范围在三种频率下分别减少75.16%、63.74%和61.30%。说明已实施的治理工程达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通过野外定性评价、泥石流治理效益计算及治理前后数值模拟对比三种方法对泥石流治理工程进行评价,均表明治理工程效果明显,但是,治理后局部危险性均处于较高状态且治理工程措施不同程度上存在毁坏、废弃失效的状况,因此对元谋县城泥石流进行进一步的治理十分有必要。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对元谋县城泥石流灾害预警及防治工作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提供有力支撑,还可为山区城镇泥石流的治理效果评价方法与体系提供借鉴。

梁京涛[8](2018)在《高烈度地震区典型地质灾害遥感早期识别及震后演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烈度地震区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易发区。近年来,多起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和灾难性滑坡事件的发生,引起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大量技术人员的重视和思考,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工作逐渐由以往的灾后调查、已知灾害调查往灾前识别、未知灾害的早期识别方向倾斜,现已逐渐成为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制约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较多,所处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该项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高危、高海拔地区,依靠人力调查,效率低且周期较长。相比而言,遥感技术在高烈度地震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震后演化特征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将遥感地质学和灾害学相结合,从遥感技术角度结合灾害成灾条件,分别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建立了相应的早期识别方法和遥感解译标志;同时,针对强震区泥石流发育特点,提出了强震区泥石流动态演化特征遥感分析方法,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强、客观、直观和周期性特点,可以对滑坡发生前后的信息进行获取和记录,并对滑坡滑动之前变形特征进行捕捉,有效识别效果显着。随机选取的样本统计分析和遥感对比解译表明,有效识别率约50%。(2)根据不同遥感数据源对斜坡变形特征的反映和可识别程度,将滑坡的遥感早期识别模式大致分为三类:(1)具有明显变形特征的斜坡单元。其遥感早期识别直接解译标志为“斜坡变形裂缝”;间接解译标志为“圈椅状、舌形、簸箕形、半圆形等形态特征”。(2)具备再次复活条件的老滑坡、古滑坡。其早期识别的直接解译标志为“滑坡要素”特征;间接解译标志为“圈椅状地形或双沟同源微地貌、坡体异常内凹或凹腔地貌”等。(3)发育有效节理组合的岩质斜坡单元。其早期识别直接解译标志为“斜坡单元发育有明显并行排列的多组线性影像特征,且一组走向与斜坡走向一致或小角度相交”;间接解译标志为“斜坡坡脚发育早期滑坡堆积体”或“坡体表部发育异常凹腔地貌”。(3)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针对滑坡和崩塌两类地震泥石流物源的遥感体积估算公式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遥感估算体积与野外调查体积总体上吻合性较好。(4)提出了“泥石流物源分布距离指数(Lx)”和“泥石流物源分布高差指数(Hx)”两个指标的概念模型和计算公式,并将其引入到强震区泥石流遥感早期识别指标中。(5)在泥石流样本遥感解译和分析基础上,确定了“物源体积密度”、“流域面积”、“主沟比降”、“物源分布距离指数”、“物源分布高差指数”5个泥石流遥感早期判识因子,并将“物源体积密度ρ<5×104m3/km2”的流域直接判识为非泥石流沟;将“物源体积密度5×104m3/km2≤ρ<10×104m3/km2,且满足Lx>0.6、Hx>0.5”的流域或“物源体积密度10×104m3/km2≤ρ≤20×104m3/km2,且满足Lx>0.5、Hx>0.5”的流域或“物源体积密度ρ>20×104m3/km2,且主沟比降I>200”的流域判定为潜在泥石流沟。(6)强震区泥石流动态演化特征遥感分析方法包括遥感数据源快速获取、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多期次遥感影像解译及对比分析等内容;数据源多期次获取、无人机航空摄影及大比例地形图制作是该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7)强震区泥石流动态演化遥感对比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泥石流物源区动态变化、流通堆积区演化、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三个方面;典型泥石流应用表明,发挥遥感技术多期次对比优势,可以对泥石流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定性和定量判识。

郑桐[9](2017)在《基于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锚索抗滑桩是加固大型、特大型边坡或滑坡优选的工程手段。尽管如此,其静力设计方法仍未合理地反映锚索抗滑桩的真实受力特性,未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公认,故无规范对此作出统一的规定和说明。汶川大地震震害调查发现,锚索抗滑桩在实际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时仍然完好无损,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这表明设计的安全裕度过高,虽安全,但太不经济,不符合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包括其地震响应、加固机理、破坏模式、设计方法及抗震措施等,规范尚无相关规定,现有成果未能反映真实的抗震技术内涵,同时缺乏锚索抗滑桩与普通抗滑桩抗震性能的对比。为此,本文总结评述了有关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需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并以实际中最为常见的堆积型滑坡的锚索抗滑桩加固工程为参考原型,采用国际先进的、能实现原型仿真的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平台,设计完成了50g离心加速度条件下锚索抗滑桩和普通抗滑桩加固滑坡的动态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锚索抗滑桩、普通抗滑桩及其两者异同的地震响应特征及规律。创新性工作如下:1.研发了锚索抗滑桩动力离心试验新机构。自主研发了离心模型试验中锚索抗滑桩的预应力锚索轴力微型测试机构,首次实现了超重力场条件下锚索抗滑桩系统当中锚索轴力的实时测量,为锚索抗滑桩模型试验提供了新技术。2.揭示了锚索抗滑桩地震响应特征和规律。揭示和对比了单桩式和排桩式锚索抗滑桩不同地震动输入过程中滑坡体的沉降变形、PGA放大效应、桩后动土压力和桩身动弯矩分布及锚索轴力响应特征及规律,弥补了地震现场监测数据的空缺。3.发现了普通抗滑桩设计规范存在的问题。发现了滑体厚度只改变抗滑桩的滑坡推力大小而不改变分布形式以及最大动土压力和动弯矩点在地震作用时下移的规律,指出了规范拟静力法滑坡推力最大作用点不变的问题。4.提出了工程中桩型选型指导依据和建议。锚索抗滑桩改变桩后动土压力和桩身动弯矩分布形式及坡体破坏模式是降低滑坡破坏程度和减小坡顶沉降位移的机理,提出了锚索抗滑桩是保护坡顶建筑物、避免地震后续灾害的优选手段。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通过原型仿真的动态离心试验,较系统地揭示了锚索抗滑桩、普通抗滑桩的地震响应规律,对比了两者抗震性能的差异,为建立和发展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改进现有设计规范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黄健龙[10](2016)在《杂谷脑河薛城地区崩塌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县薛城地区,地处杂谷脑河下游,为杂谷脑河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河段,崩塌、滑坡及泥石流发育,汶川地震以来,崩塌及泥石流活动频繁,威胁国道317过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对区内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以薛城幅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为依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遥感解译、大比例尺测绘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对区内崩塌灾害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研究区位于川西北高山、极高山区,谷坡陡峻;干流杂谷脑河左岸为顺倾坡,右岸为反倾坡,支流多为横向谷或斜向谷;调查揭示,区内共发育32个中特大型岩质崩塌。(2)、崩塌在平面上呈串珠状沿水系分布,且峡谷期河谷的崩塌分布较宽谷期河谷密集,支流峡谷发育崩塌数量多于干流峡谷,在高程上崩塌主要分布在15242360m高程范围内。(3)、研究区崩塌坡度主要分布在36°85°之间,其中主要分布在41°60°的陡坡之上,而60?以上的陡坡发育的崩塌较少。研究区崩塌破坏模式以滑移式和弯曲倾倒式为主。利用UDEC软件对上述崩塌模式初步模拟,滑移式崩塌主要受控于倾坡外结构面,倾倒式崩塌主要发生在软岩或软弱相间的岩体中。(4)、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崩塌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计算,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为:W(坡度、坡向、坡高、地层、河流水系)=(0.04221、0.43075、0.26830、0.15942、0.09930),采用信息量法对各因子的信息量值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各因子的信息量权值。(5)、对上述五项指标进行赋值,利用Arc 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高危险区面积为8550000,占总面积比重约1.9553%,主要沿水系河流分布于甘溪沟、三岔沟等杂谷脑河流域支流横向河谷中;中危险区面积为332230000,占总面积比重约75.9782%,沿杂谷脑河分布于干流河流两侧;低危险区面积为96490000,占总面积比重约22.0665%,主要分布在小歧山、大歧山、欢喜坡等地。

二、四川省汉源县背后山滑坡防治设计与治理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汉源县背后山滑坡防治设计与治理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2)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位远程滑坡典型实例列举及机理分析
        1.2.2 国内高位远程滑坡典型实例列举及机理分析
        1.2.3 高位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
        1.2.4 灾害冲击力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位远程滑坡成灾地质环境综述
    2.1 引言
    2.2 高位远程滑坡典型案例
        2.2.1 瑞士Elm滑坡
        2.2.2 加拿大Frank滑坡
        2.2.3 菲律宾Guinsaugon滑坡
        2.2.4 西藏波密易贡滑坡
        2.2.5 四川大光包滑坡
        2.2.6 西藏白格滑坡
    2.3 高位远程滑坡定义、分类和特征
        2.3.1 高位远程滑坡定义
        2.3.2 高位远程滑坡分类
        2.3.3 高位远程滑坡特征
    2.4 高位远程滑坡易滑地质结构分析
        2.4.1 软弱结构带控制型
        2.4.2 锁固段破裂触发型
        2.4.3 冻融黄土型
    2.5 高位远程滑坡诱发因素
        2.5.1 地震因素
        2.5.2 降雨因素
        2.5.3 人类工程活动
    2.6 高位远程滑坡链式成灾模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地质环境研究
    3.1 新磨滑坡基本概况
    3.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区域地质背景
        3.2.3 区域构造背景
        3.2.4 降雨气候
        3.2.5 流域内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3 新磨滑坡地质环境研究
        3.3.1 构造型式
        3.3.2 地层岩性
        3.3.3 地形地貌
        3.3.4 水文地质特征
        3.3.5 地震活动及古滑坡
    3.4 新磨滑坡基本特征分析
        3.4.1 滑坡类型
        3.4.2 崩滑体边界及平面形态
        3.4.3 岩体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滑源区多期多源遥感信息研究
    4.1 引言
    4.2 滑坡灾害遥感调查方法研究
        4.2.1 无人机航拍技术
        4.2.2 光学卫星遥感技术
        4.2.3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4.3 新磨滑坡灾害演化过程
        4.3.1 滑前地质调查分析
        4.3.2 多源遥感调查分析
        4.3.3 地质强度指标GSI演化
    4.4 滑源区遥感灾害调查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启动-冲击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高位滑坡溃曲破坏机制
        5.2.1 溃曲破坏地质模型
        5.2.2 溃曲力学机制分析
    5.3 新磨高位滑体运动速度计算
        5.3.1 启动速度
        5.3.2 运动速度
    5.4 块体堆载冲击力计算模型
        5.4.1 模型建立
        5.4.2 控制方程建立及求解
        5.4.3 冲击力影响因素
        5.4.4 古滑坡复活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成灾过程动力学特征及分区研究
    6.1 引言
    6.2 新磨高位滑坡动力堆积地貌特征研究
        6.2.1 颗粒识别方法
        6.2.2 粒径曲线分析
        6.2.3 破碎分形程度
        6.2.4 地貌堆积特征
    6.3 震动信号反演分析
        6.3.1 地震信号获取
        6.3.2 地震信号处理方法
        6.3.3 信号结果分析
    6.4 高位滑坡动力灾害分区探讨
        6.4.1 急剧启动区
        6.4.2 冲击加载区
        6.4.3 破碎运移区
        6.4.4 散落堆积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7.1 计算方法
        7.1.1 经验法
        7.1.2 连续体法
        7.1.3 离散元法
    7.2 结果分析
        7.2.1 运动状态分析
        7.2.2 运动速度分析
        7.2.3 堆积体状态分析
        7.2.4 典型点动力学特征分析
        7.2.5 动力学效应分析
    7.3 数值计算总结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8.1 滑槽物理模型试验概况
        8.1.1 试验装置
        8.1.2 试验样品
        8.1.3 试验工况
        8.1.4 试验步骤
    8.2 试验结果分析
        8.2.1 碎屑流运动过程分析
        8.2.2 堆积体形态特征分析
        8.2.3 运动速度分析
    8.3 远程运动模式探讨
        8.3.1 碎屑层流运动模型
        8.3.2 块石撞击流运动模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高位远程滑坡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9.1 高位滑坡风险防控思路
    9.2 高位滑坡早期监测预警
        9.2.1 高位滑坡早期识别地质指标
        9.2.2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9.3 高位滑坡灾害治理技术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物元理论的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趋势
        1.2.1 昔格达地层研究现状
        1.2.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以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4.2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昔格达土物理特性研究
    2.1 野外调查及现场取样
        2.1.1 蜡溪坝滑坡
        2.1.2 莫家岗滑坡
        2.1.3 筲箕湾滑坡
    2.2 室内土工试验
        2.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2.2.2 密度试验
        2.2.3 颗粒分析实验
        2.2.4 昔格达组两种土体物理性质总结
第3章 昔格达土力学性质研究
    3.1 直剪试验方案
    3.2 直剪试验结果分析
        3.2.1 直剪试验样品制备
        3.2.2 直剪试验过程
        3.2.3 昔格达地层黏土直剪试验结果
        3.2.4 昔格达地层粉砂土直剪试验结果
        3.2.5 抗剪强度随质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3.3 昔格达组土体遇水强度软化机理分析
第4章 基于组合赋权—物元可拓的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
    4.1 物元分析理论基本原理
        4.1.1 物元可拓分析方法
        4.1.2 层次分析方法
        4.1.3 熵权法
        4.1.4 组合权重
    4.2 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影响因素确定
        4.2.1 边坡含水量
        4.2.2 结构面倾向及倾角与坡面关系
        4.2.3 坡面形态
        4.2.4 坡高
        4.2.5 坡度
        4.2.6 岩土体性质
    4.3 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3.1 主观权重
        4.3.2 客观权重
    4.4 评价模型建立
        4.4.1 主客观权重组合
        4.4.2 物元可拓方法评价步骤
        4.4.3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数值化
        4.4.4 建立评价指标数据化表
        4.4.5 建立影响因素稳定性分级标准
        4.4.6 建立经典域矩阵和节域矩阵
        4.4.7 计算评价结果
    4.5 计算结果评价
    4.6 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操作流程
第5章 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实例分析
    5.1 有限差分方法计算软件简介
    5.2 有限元强度折减方法简介
    5.3 数值模拟建模过程以及稳定性等级计算
        5.3.1 数值模拟模型尺寸确定
        5.3.2 数值模拟模型约束施加
        5.3.3 计算过程
        5.3.4 确定边坡稳定性等级
    5.4 基于数值模拟的物元分析结果验证计算
        5.4.1 石棉县美罗乡莫家岗滑坡数值模拟分析
        5.4.2 汉源县背后山滑坡数值模拟分析
        5.4.3 石棉县栗子坪乡筲箕湾滑坡值模拟分析
    5.5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验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空间发育研究
        1.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失效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川西地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区域地质环境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地震
第3章 川西地区既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研究
    3.1 汶川地震前后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2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措施
    3.3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效果
        3.3.1 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的评判原则
        3.3.2 川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总体效果
    3.4 汶川地震前川西地区代表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分析
        3.4.1 丹巴县城后山滑坡治理工程
        3.4.2 金川八步里沟拦砂坝
        3.4.3 丹巴县江口沟泥石流综合治理
        3.4.4 国道G318线老虎嘴崩塌治理工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川西地区既有治理工程失效模式
    4.1 川西地区滑坡、崩塌治理工程失效模式
        4.1.1 抗滑桩的剪断或拉断
        4.1.2 抗滑桩倾倒或滑移
        4.1.3 抗滑桩桩间溜土
        4.1.4 抗滑桩桩后土体越顶
        4.1.5 锚索被拉断或拔出
        4.1.6 挡土墙破裂或掩埋
        4.1.7 崩塌防护网失效模式
    4.2 川西地区代表性泥石流治理工程失稳模式
        4.2.1 拦挡工程满库失效
        4.2.2 坝基冲刷掏蚀破坏失效
        4.2.3 坝基渗透破坏失效
        4.2.4 坝肩失稳破坏失效
        4.2.5 坝顶冲蚀破坏失效
        4.2.6 桩林地基掏刷毁坏失效
        4.2.7 排导槽破坏失效
        4.2.8 边墙掩埋失效
        4.2.9 副坝破坏失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滑坡治理工程失效机制及治理效果评价研究
    5.1 川西峡谷区坡折部位变形与滑坡
    5.2 巴地五坡村滑坡形成机制
        5.2.1 巴地五坡村滑坡环境条件
        5.2.2 滑坡基本特征
        5.2.3 滑坡治理工程措施及失效过程
        5.2.4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及其成因机制
        5.2.5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失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5.3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
        5.3.1 滑坡防治效果评价因素
        5.3.2 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
        5.3.3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治理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
    6.1 川西地区典型泥石流概况
        6.1.1 川西地区泥石流分布概况
        6.1.2 川西地区典型泥石流防治工程案例
    6.2 羊岭沟泥石流治理效果
        6.2.1 地质环境概况
        6.2.2 羊岭沟泥石流基本概况
        6.2.3 羊岭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失效数值模拟研究
    6.3 簇头沟泥石流8.20启动机理及治理工程失效分析
        6.3.1 泥石流形成条件研究
        6.3.2 簇头沟泥石流物源启动模式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四川峨眉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关于大型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
        1.2.2 关于高速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及运动学机理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抓口寺高速滑坡赋存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象
        2.1.3 区域地质
        2.1.4 区域构造特点
    2.2 抓口寺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震及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特征
    2.3 小结
第3章 抓口寺高速滑坡发育特征及失稳模式
    3.1 抓口寺原始斜坡基本特征
        3.1.1 抓口寺原始坡体结构特点
        3.1.2 矿业工程开挖及人工爆破概况
    3.2 2011年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发育特点
        3.2.1 滑坡基本特征
        3.2.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2.3 滑坡失稳模式
    3.3 2015年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发育特点
        3.3.1 滑坡基本特征
        3.3.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3.3 滑坡失稳模式
    3.4 滑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3.4.1 斜坡坡体结构
        3.4.2 特殊地形地貌
        3.4.3 新构造活动影响
        3.4.4 爆破振动及工程扰动
        3.4.5 水力驱动作用
    3.5 抓口寺滑坡成灾模式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人工爆破对抓口寺岩质斜坡变形损伤及启动机理
    4.1 人工爆破作用机理
        4.1.1 爆炸应力波
        4.1.2 爆破等效弹性边界理论
    4.2 人工爆破下岩质斜坡变形损伤及破坏
    4.3 基于AUTODYN的爆破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4.3.1 动态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4.3.2 顺层岩质边坡爆破数值模型建立
        4.3.3 强度本构模型及破坏准则
        4.3.4 动态数值参数取值
    4.4 爆炸动荷载下岩质斜坡的动力响应及变形损伤结果
        4.4.1 软弱夹层对爆破应力波传播影响
        4.4.2 爆破作用下斜坡主应力云图
        4.4.3 软弱夹层累积损伤分析
    4.5 爆破致裂-滑坡启动机理
    4.6 小结
第5章 2011年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
    5.1 2011年抓口寺滑坡运动过程
    5.2 MPM计算原理及模拟验证
        5.2.1 MPM算法
        5.2.2 数值计算流程
        5.2.3 本构模型设定
        5.2.4 基于MPM模拟计算验证
    5.3 基于MPM的2011年高速滑坡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5.3.1 滑坡计算模型
        5.3.2 计算参数取值及模拟设置
        5.3.3 MPM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
    5.4 计算结果分析
        5.4.1 速度场分析
        5.4.2 位移场分析
        5.4.3 应变场分析
    5.5 2011年滑坡成灾机理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2015年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
    6.1 2015年抓口寺高速滑坡运动过程
        6.1.1 滑坡运移路径
        6.1.2 运动堆积特征
    6.2 高速滑坡MPM运动过程多场分析
        6.2.1 速度场分析
        6.2.2 位移场分析
        6.2.3 应变场分析
    6.3 高速滑坡运动堆积的PFC3D三维数值模拟
        6.3.1 基于PSO-BPANNs的PBM颗粒流模拟计算框架
        6.3.2 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建立
        6.3.3 模型细观计算参数取值
        6.3.4 三维模拟结果分析
    6.4 2015年高速滑坡成灾机理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6)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高速滑坡动力学机理
        1.2.2 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动力学模型
        1.2.3 滑坡体运动力学模型
        1.2.4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速滑坡基本特征
    2.1 引言
    2.2 高速滑坡的速度阈值定义
    2.3 国内外典型高速滑坡
        2.3.1 国内典型高速滑坡
        2.3.2 国外典型高速滑坡
    2.4 高速滑坡的地质条件特征
        2.4.1 地形地貌特征
        2.4.2 滑坡体物质结构特征
        2.4.3 剪切带物质结构特征
    2.5 高速滑坡的触发条件
        2.5.1 地震触发
        2.5.2 水动力条件触发
        2.5.3 累积变形能释放触发
    2.6 高速滑坡的动力学特征
        2.6.1 速度与位移
        2.6.2 残余动摩擦角
        2.6.3 体积效应
        2.6.4 物质形态转化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热-水-力耦合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概述与基本假设
    3.3 滑体运动方程
        3.3.1 滑体物理力学概化模型
        3.3.2 基于动力条分的运动方程
        3.3.3 初始条间力的确定
    3.4 剪切带内的控制方程
        3.4.1 剪切带物理力学概化模型
        3.4.2 热量方程
        3.4.3 孔压方程
        3.4.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5 耦合方程的数值求解
        3.5.1 有限差分法
        3.5.2 耦合方程有限差分格式
    3.6 算例分析
        3.6.1 Vaiont滑坡概况
        3.6.2 模型参数
        3.6.3 计算结果分析
        3.6.4 关于结果的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热-水-汽-力耦合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概述与基本假设
    4.3 剪切带水-汽两相混合结构
    4.4 剪切带内的控制方程
        4.4.1 热量方程
        4.4.2 孔压方程
        4.4.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4.5 耦合方程的数值求解
        4.5.1 主要变量的维度分析
        4.5.2 耦合方程有限差分格式
    4.6 算例分析
        4.6.1 模型参数
        4.6.2 计算结果分析
        4.6.3 关于结果的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滑坡启动控制参数研究
    5.1 引言
    5.2 无限边坡单平面滑动模型
    5.3 滑体与剪切带的厚度效应
        5.3.1 滑体厚度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3.2 剪切带厚度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4 水力学及热力学参数影响分析
        5.4.1 热传导系数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4.2 热增压系数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4.3 渗透系数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5 滑动面倾角与初始加速度的影响分析
        5.5.1 滑动面倾角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5.2 初始加速度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应用
    6.1 引言
    6.2 西藏易贡滑坡实例分析
        6.2.1 易贡滑坡概况
        6.2.2 模型参数
        6.2.3 计算结果
        6.2.4 讨论
    6.3 甘肃青崖岭滑坡实例分析
        6.3.1 青崖岭滑坡概况
        6.3.2 模型参数
        6.3.3 计算结果
        6.3.4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7)云南省元谋县城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元谋县地质环境及泥石流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植被、土壤及人类工程活动
        2.3.1 植被、土壤
        2.3.2 人类工程活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泥石流发育特征
    3.1 泥石流类型及分布特征
    3.2 泥石流沟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
        3.2.1 大箐河泥石流
        3.2.2 那控沟
        3.2.3 东山中间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泥石流治理工程效益分析
    4.1 泥石流治理工程简介
    4.2 泥石流治理工程运行状况及效果定性评价
        4.2.1 泥石流治理效果定性评价
        4.2.2 典型泥石流治理工程分析
        4.2.3 已有治理工程存在问题
    4.3 泥石流治理工程效益分析
        4.3.1 泥石流拦挡工程效益分析
        4.3.2 泥石流生物工程综合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LO-2D的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价
    5.1 FLO-2D模拟模型理论基础
        5.1.1 FLO-2D模型使用条件
        5.1.2 FLO-2D泥石流计算模型
        5.1.3 数值模拟参数选择
        5.1.4 地形数据处理
        5.1.5 流量过程线
        5.1.6 治理工程条件下泥石流数值模拟方法选取
    5.2 基于FLO-2D模型的自然条件下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
        5.2.1 自然条件下泥石流过程的数值模拟
        5.2.2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5.2.3 自然条件下元谋县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3 基于FLO-2D模型的治理工程条件下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
        5.3.1 治理工程条件下元谋县城泥石流数值模拟
        5.3.2 治理工程条件下元谋县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高烈度地震区典型地质灾害遥感早期识别及震后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滑坡灾害遥感识别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泥石流早期识别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泥石流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和创新
        1.4.1 主要成果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高烈度地震区典型滑坡遥感调查及早期识别
    2.1 概述
    2.2 滑坡遥感早期识别方法及多源遥感解译标志建立
        2.2.1 滑坡遥感早期识别方法
        2.2.2 滑坡早期识别多源遥感解译标志建立
    2.3 典型滑坡早期识别及遥感调查分析
        2.3.1 桐子坡滑坡
        2.3.2 桂贤滑坡
        2.3.3 万工滑坡
        2.3.4 五里坡滑坡
    2.4 小结
第3章 强震区泥石流灾害遥感早期识别
    3.1 概述
    3.2 强震区泥石流遥感早期识别方法
        3.2.1 泥石流物源量遥感估算模型建立
        3.2.2 强震区泥石流早期识别判识因子的选取
        3.2.3 强震区泥石流早期识别模型的建立及判识指标的获取
        3.2.4 泥石流遥感早期识别定量判识条件的划分
    3.3 泥石流早期识别效果检验
    3.4 小结
第4章 高烈度地震区典型泥石流动态演化特征分析
    4.1 概述
    4.2 基于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手段的泥石流动态演化特征分析方法
        4.2.1 无人机航空影像处理及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4.2.2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处理流程及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4.2.3 泥石流动态演化特征遥感分析方法及解译内容
    4.3 典型泥石流动态演化特征分析
        4.3.1 走马岭沟泥石流动态演化特征分析
        4.3.2 文家沟泥石流动态演化特征分析
        4.3.3 小岗剑泥石流动态演化特征分析
    4.4 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基于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支挡结构震害
        1.2.2 抗滑桩抗震机理
        1.2.3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动态离心模型试验原理与设计
    2.1 引言
    2.2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2.2.1 基本原理
        2.2.2 相似比尺
        2.2.3 固有误差
    2.3 模型试验平台
        2.3.1 大型多功能土工离心机
        2.3.2 电液伺服液压离心振动台
        2.3.3 模型箱
    2.4 模型试验设计
        2.4.1 背景与试验工况
        2.4.2 预应力锚索微型测试机构
        2.4.3 传感器布置
        2.4.4 传感器标定过程
        2.4.5 材料参数与模型制备
        2.4.6 地震动输入
    2.5 小结
第三章 单桩式锚索抗滑桩加固滑坡的模型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简介
    3.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3.3.1 坡体加速度响应
        3.3.2 桩后动土压力
        3.3.3 桩身动弯矩
        3.3.4 锚索轴力
        3.3.5 地震波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排桩式锚索抗滑桩加固滑坡模型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简介
    4.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4.3.1 坡体沉降位移
        4.3.2 坡体加速度响应
        4.3.3 桩后动土压力
        4.3.4 桩身动弯矩
        4.3.5 锚索轴力
        4.3.6 桩间距对桩身抗震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普通抗滑桩静动力学性能的模型试验
    5.1 引言
    5.2 试验简介
    5.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5.3.1 桩后土压力
        5.3.2 桩身弯矩
        5.3.3 加速度放大效应
        5.3.4 加速度时程与反应谱
        5.3.5 坡顶波型转换
    5.4 小结
第六章 普通抗滑桩与锚索抗滑桩抗震性能对比
    6.1 引言
    6.2 对比试验简介
    6.3 抗震性能对比
        6.3.1 破坏现象对比
        6.3.2 坡体沉降位移对比
        6.3.3 坡体PGA放大效应对比
        6.3.4 桩后动土压力对比
        6.3.5 桩身动弯矩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与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杂谷脑河薛城地区崩塌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3章 薛城地区崩塌发育规律
    3.1 概况
    3.2 崩塌分布特征
        3.2.1 时间规律
        3.2.2 空间规律
    3.3 崩塌类型及发育基本特征
        3.3.1 崩塌类型
        3.3.2 结构特征
        3.3.3 变形特征
        3.3.4 堆积体特征
    3.4 崩塌形成的影响因素
        3.4.1 斜坡坡度
        3.4.2 斜坡坡高
        3.4.3 地层岩性
        3.4.4 斜坡结构
        3.4.5 斜坡坡向
        3.4.6 水的作用
        3.4.7 气候条件
        3.4.8 人类工程活动
    3.5 小结
第4章 崩塌发育机制分析
    4.1 崩塌形成机理
        4.1.1 拉裂-滑移式
        4.1.2 拉裂-倾倒式
    4.2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4.2.1 基本原理
        4.2.2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4.2.3 离散元边界及动力条件
    4.3 崩塌数值模拟
        4.3.1 滑移式崩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2 倾倒式崩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崩塌落石运动范围分析及危险性评价
    5.1 危岩体运动范围分析
        5.1.1 Rockfall简介及其模拟原理
        5.1.2 模拟参数选取
        5.1.3 落石路径模拟
    5.2 崩塌危险性评价
        5.2.1 危险性评价及其目的
        5.2.2 崩塌危险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5.2.3 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分级
        5.2.4 各评价因子信息权值的计算
        5.2.5 崩塌危险性评价
    5.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四川省汉源县背后山滑坡防治设计与治理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沟谷灾害链演化模式与风险防控对策[J]. 崔鹏,郭剑.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1(03)
  • [2]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D]. 杨龙伟. 长安大学, 2021(02)
  • [3]基于物元理论的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D]. 杨世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2)
  • [4]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D]. 胡芹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四川峨眉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D]. 马国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6]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D]. 赵能浩.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7]云南省元谋县城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价[D]. 罗恒.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8]高烈度地震区典型地质灾害遥感早期识别及震后演化特征研究[D]. 梁京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9]基于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研究[D]. 郑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7(01)
  • [10]杂谷脑河薛城地区崩塌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分析[D]. 黄健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四川省汉源县北斗山滑坡防治设计与防治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