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校本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雯婧[1](2021)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乡村教师集体责任感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姜小超[2](2021)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H市L小学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普遍实施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体系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价值体现,更是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校本课程更能够充分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行之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也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与发展。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开展,然而因课程开发多受限于专业知识、开发理念、开发资源等因素,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只有找到这些问题,并对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进而找到解决的策略,才能让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更有创新性和持久性。该论文主要对河南省H市L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现状、问题以及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校本课程研究成果的分析,运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对H市L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H市L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来源、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校本课程开发概述。主要包括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相关概念的具体界定,校本开发对学校及师生的价值分析,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河南省H市L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问题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H市L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课程开发人员意识、素养有待提高;第二,校内外校本课程资源较为匮乏;第三,校本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局限性;第四,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存在缺陷;第五,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力度不够;第六,校外专家、社区、家庭的参与度较低。第四部分为河南省H市L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第一,校本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局限于课堂之内;第二,教学管理手段单一,效果不显着;第三,校本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完善的体系建构。第五部分为河南省H市L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对策建议。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提升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优化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校本课程的教学常规管理、积极争取校外力量的支持和帮助等具体的解决方案。第六部分为小结。总结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成果,并从中发现不足之处,更加明确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李楚恒[3](2021)在《胡杨精神融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胡杨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进多年,校本课程开发在此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多地中小学重点实践的教育活动。其中,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逐渐成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热点之一。胡杨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熟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胡杨精神既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也具有地方文化的个性,将胡杨精神融入兵团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师生对胡杨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推动胡杨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但是,目前兵团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普遍存在观念不到位,缺乏专业支撑等问题。基于学界对胡杨精神和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结合胡杨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兵团中小学现阶段立足地方文化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施问题。本论文基于问题导向对胡杨中学胡杨精神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专题研究,除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将提出研究问题并对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主要是对胡杨中学胡杨精神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调研分析。第三章至第四章是对胡杨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由体系建构到教学实施的梳理与呈现。第五章将对胡杨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经验与问题的总结和反思。胡杨中学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体现出兵团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但目前胡杨中学和兵团同类型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仍普遍存在课程开发意识薄弱、教材依赖程度高、理论和技术支持缺乏等问题。第六章为结论部分,主要对胡杨中学和兵团同类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提出优化策略。胡杨中学胡杨精神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胡杨中学在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根据自身情况,借鉴不同地区较为成功的经验进行科学论证,以解决存在的问题。胡杨中学和兵团同类型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改进策略,从内部因素入手,通过采取注重校本课程培训、加强校本教师培训、创建课程建设共同体等举措,进一步探索校本课程实践的可行性方案,从而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走向更加科学与完善。

朱昕茹[4](2021)在《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一部分,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如校本课程的现状、问题、策略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进行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但由于校本课程自身以学校为研究开发主体的特殊性,形成的书面资料却不够完整和丰富,也缺乏系统性。其中关于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占比很低,具体到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就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实践研究。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在梳理了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了对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理解。简述了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借鉴的理论模式,展现了以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为基础的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包括课程开发环境分析、课程研究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估三大方面。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概况、开发队伍、学生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问卷调查重点对学生需求和教师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设形式和课程内容选择四点研究设计了校本课程,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校本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多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三大方面的相关反思和展望。本研究直面剖析了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困境与对策,为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实践的案例及策略分享,希望为教师进一步探索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实践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经验。

杨朦[5](2021)在《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北关学校在其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北关学校以及其他正在实施或未来将会实施集中识字校本课程的学校提供理论借鉴及实践遵循。本文采用文献法对以往有关集中识字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少有研究将集中识字提升到课程层面进行研究;现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存在着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北关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并采用调查法对北关学校从事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职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教师对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开发过程中好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效果等。通过以上的调查,笔者发现北关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校园有着浓厚的教研文化、师生共同进步、将集中识字校本课程与语文学科国家课程有机融合等成功经验。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课程开发环节不够完善、校本教材编写不够科学等问题。笔者对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根源在于负责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校长和教师的课程理论浅薄、各主体间合作停留在表面等多方面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本文建议北关学校应在增强校长和教师的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加强开发主体间合作、完善评价机制以及提升集中识字校本教材开发的科学性等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对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加以优化。

徐莱[6](2021)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途经,是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交融、共存的重要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还使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提高了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还满足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目前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未发挥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培植人才的功能,因此,对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仍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本文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作为视角,以S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S小学进行实地调研,研究S小学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针对性对策,为其他小学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本文阐释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构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原则以及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性。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了S小学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了S小学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开发主体对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认识不明晰、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缺乏交融,且教师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意识薄弱,缺乏多元文化整合能力等问题。最后,基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视角,对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建议,即树立多元教育理念,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激发传承动力等建议。

左洁[7](2020)在《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倡导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鼓励高校“依校定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实现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理工类院校着眼于本校理工特色,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以问卷和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对选定的两所理工类院校(“南邮”和“南航”)英语专业相关师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一、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从《大纲2000》到《国标》,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何种启示?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现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现状如何?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怎样?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首先对两份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大纲2000》和《国标》)进行了要素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国标》放宽了高校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权限,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倡议将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拓展到专业核心课程和培养方向课程等;同时,《国标》还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呼吁各高校创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并对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笔者通过对两校英语专业培养文件的梳理,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在校本课程设置体系建设、语言能力与本校理工特色知识的学习步调、“英语+专业方向”培养特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发现为其后的访谈研究等提供了初步的调研基础。接着,本文采取问卷和访谈法,借助校本课程实效性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对两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实施状况与效果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一方面,从两校的的对比调研来看,在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认识与态度上,两校英语专业存在显着性差异;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学生在学习效果、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帮助等方面均高于南邮英语专业。另一方面,两校英语专业师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校本课程目标不够清晰,课程内容艰深,缺乏情境呈现和实际运用的机会和平台;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校本课程课堂氛围与教师跨学科专业素养较为满意,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模式,以及与企业对接的实践教学有待普及;当前校本课程的评估手段不合理,对阶段性测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形成性评价重视不够;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中“双师型”师资明显不足等。最后,我们就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尝试对提升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构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凸显理工特色;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师队伍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研究涉及面广,各校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都会经历一个不断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过程。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为未来的校本课程研究提供启示。

杨蕴希[8](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主导的“三权并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用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需求的适切性。地方和学校在国家意志的授权下获得了相对的课程自主权,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开展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组织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课程相关活动,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课程知识融入地方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地区、特定民族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袭而来的无形、活态流变的文化资源,是唯一的、活态的、流动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见证,其内容涵盖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知识内容,是地方课程的重要知识来源和开发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开发研究,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与保护的有效探索,还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完善地方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地方教育的全面发展,对地方人才培养、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有鉴于此,本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为研究对象,结合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案例,运用文献、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循着“在这里”“去那里”“回到这里”,亦即“田野前”的“应然”、“田野中”的“实然”、“田野后”的“使然”和“诚然”综合的研究思路,同时注重人类学中“自我”与“他者”,社会学中身份自觉与社会认同,文化学中文化多元与文化交往等学科理论视角的引入与运用,意在逐步解答“何以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及其开发对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地方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何以可行且必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何以优化”等问题。为此,围绕主题从绪论(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意义、概念澄清)、理论阐释、学科视角、研究对象与方法、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评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优化对策、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等方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力图呈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综合研究特征。本研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问题意识的切入及其概念的阐释,并将之与主题密切紧扣,以突出研究旨趣,彰显研究目的。其中,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实证对象——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中丰富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开发的形式与内容,展示了流域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高度认知、自觉以及取得的一系列实践成效;同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尚存在着课程资源不够、课程目标缺失、文化环境蜕变、主体效能较低、评价反馈不足等“实践困境”,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情感价值剥落、课程开发功利趋向明显、课程生态失衡等“困境归因”。在此基础上,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高度,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的多维建构、课程内容的多重优选、课程主体的多效赋能、课程实施的多类统整、课程评价的多元交互等内容,就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对策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在其中展示出了一定的学术见解。

蒋丹[9](2020)在《面向生态旅游产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农家乐经营实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的旅游业已经转向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的旅游模式。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认同,生态旅游产业得以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独具特色的地方生态旅游建设的需要和人才需求的激增。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地方旅游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深入挖掘地方生态元素,树立学校办学特色,从而维持学校持续稳定的发展,已成为中职学校办学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校本课程为中职学校寻求特色发展的道路提供了新方向。但是,目前面向生态旅游产业视角的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却不多,这与生态旅游业良好发展态势不相匹配。为此,面向生态旅游产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着眼于“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通过个案研究法对安吉某中等职业学校《农家乐经营实务》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首先,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开展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搜集一线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简述在安吉某中职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素。其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具体阐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课程标准制定、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设置、学习资源设计、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学环境创设等方面的设计过程。再次,对校本课程具体实施过程开展分析,呈现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采用二次问卷与访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开展课程实施成效评价。最后,针对校本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求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并提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和展望。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形成研究成果:(1)依托中职名校“两山”学院建设,借力“校政企”多方协同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由旅游专业和跨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各有侧重地开展课程开发工作;(2)根据课程开发的目标和理念,制定课程标准,挖掘安吉本地生态资源,汇编校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设立项目任务——以梅园农家乐改造为实训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生态旅游产业下农家乐经营知识与技能,提升专业素养;(4)建立课程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相关课程实施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形成客观的成效评估结论,以此促进校本课程的进一步调整与改进,提高课程的复用率。为更深入挖掘生态旅游元素以促进《农家乐经营实务》校本课程的实行,从而为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反思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建议:(1)根据学生专业成长实际拓宽专业适用范围、拓展校本课程内容;(2)关注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多维度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从而提升校本课程实施效率;(3)改进考核方式,在目前考核基础上,适当地将企业岗位和行规要求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当中,做到与实际岗位标准接轨;(4)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实训机会。由于在校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活动轨迹、课程时间的限制,建议开发便捷的实训模拟小游戏,降低实训成本的同时增强实训体验。

徐阔[10](2020)在《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文中认为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成为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开设校本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赋予了校本课程补充国家课程、实施选修模块、丰富学校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多重价值,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标背景下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必由之路。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师等开发者依据学校特色、区域旅游地理特征,搜集、整合学校内外旅游地理课程资源,充分考虑特定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在科学的统筹管理下,根据课程性质和理念构建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构成和安排构建课程组织、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行课程评价的活动。当前,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研究缺乏对开发模式的理论构建,未能提出一套科学、完整的、基于旅游地理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同时,相关研究与地理新课标的融合深度不足。研究选取山东省曲阜市为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域,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以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旅游地理”为主题,依据新课标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充分调查与分析曲阜市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曲阜市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并在目标设计、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实施建议等环节呈现案例。基于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明确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对曲阜市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最终对曲阜市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探究。具体来说:第一,通过解读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应成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承担综合育人和实施选修课程的双重任务,其知识体系应凸显进阶思维、课程内容应把握核心知识、课程目标应侧重实践能力,应重视问题式教学、落实地理实践、重视表现性评价,为开发模式提供理念、内容和实施上的指导。第二,研究对曲阜市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一方面对旅游地理校本课程现有成果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运用访谈法了解旅游地理校本课程的现实问题、优势与建议。现有成果方面存在课程内容缺乏地理学科特色、旅游地理内容组织脱离课标、旅游业数据和案例缺乏更新、问题设计缺乏进阶性逻辑性等问题;现实问题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缺乏重视、学校主体角色功能受阻、高中教师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理念存在误区、旅游地理课程地位较低,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统筹、地理课程资源整合方面具备优势;建议方面,开发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旅游地理课程资源选取应更加注重开放性,校本课程实施可与课堂“微实践”相结合。第三,曲阜市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包括目标构建、组织构建、评价构建和统筹管理四个方面。目标构建层面,模式基于环境分析、开发原则、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组织构建层面,模式通过确定构成要素、制定课程安排、明确课程内容,进行教材编写,并且提出实施建议;评价构建层面包括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价,学生评价应注重表现性评价,课程评价则主张对整个开发过程的评价;统筹管理层面,创新提出开放式统筹模式,提出动力保障和知识管理的相关策略。其中,围绕目标设计、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实施建议等方面分别设计和呈现相关案例。研究基于新课标的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一套具有完整结构的开发模式,既完善和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也为包括曲阜市在内的诸多地区的学校开展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H市L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
        1.1.2 当地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1.3 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1.1.4 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实践意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访谈法
        1.5.3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校本课程
        2.1.2 校本课程开发
        2.1.3 校本课程实施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分析
        2.2.1 丰富完善课程理论,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2.2.2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个性化人才培养基础
        2.2.3 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发展
        2.2.4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3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2.3.1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
        2.3.2 斯基尔贝克的“情景模式”
        2.3.3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第三章 河南省H市L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H市L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3.1.1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认识
        3.1.2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
        3.1.3 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情况
        3.1.4 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情况
        3.1.5 校外因素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度情况
    3.2 H市L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2.1 课程开发人员意识、素养有待提高
        3.2.2 校内外校本课程资源较为匮乏
        3.2.3 校本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局限性
        3.2.4 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存在缺陷
        3.2.5 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3.2.6 校外专家、社区、家庭的参与度较低
第四章 河南省H市L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H市L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现状
        4.1.1 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4.1.2 校本课程教学管理现状
        4.1.3 校本课程评价管理现状
    4.2 H市L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2.1 校本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局限于课堂之内
        4.2.2 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手段单一,效果不显着
        4.2.3 校本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完善的体系建构
第五章 河南省H市L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力
    5.2 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5.2.1 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
        5.2.2 明确教师课程开发的目的
        5.2.3 增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5.2.4 提高校本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和地域性
        5.2.5 保障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与精力
    5.3 优化校本课程开发管理
        5.3.1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5.3.2 规范教师课题申报和课题评审
        5.3.3 完善学生选课和开课管理
    5.4 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5.4.1 合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5.4.2 充分挖掘校外课程资源
    5.5 加强校本课程的教学常规管理
        5.5.1 创新课程管理方式
        5.5.2 加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管理
        5.5.3 制定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5.6 积极争取校外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5.6.1 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
        5.6.2 积极争取课程开发专家的指导
        5.6.3 重视社区、家庭与学校合作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H市L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H市L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3)胡杨精神融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胡杨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胡杨精神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分析
    2.1 调研设计与胡杨中学概况
    2.2 胡杨精神课程开发及意义
    2.3 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
第3章 胡杨中学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分析
    3.1 课程开发目标
    3.2 课程开发原则
    3.3 校本课程设置
    3.4 课程内容选择
第4章 胡杨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分析
    4.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程序
    4.2 胡杨精神校本课程实施
    4.3 校本课程教育教学评价
第5章 胡杨精神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与问题
    5.1 课程开发积累的经验
    5.2 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6章 胡杨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优化
    6.1 注重校本课程培训,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6.2 加强校本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6.3 创课程建设共同体,促进课程资源共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二) 关于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三) 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 校本
        (二) 课程
        (三) 校本课程
        (四)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
    二、理论基础
        (一) “目标模式”
        (二) “实践模式”
第二章 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一、学校概况
        (一) 办学条件
        (二) 文化传统
    二、开发队伍
        (一) 领导小组
        (二) 教师小组
        (三) 开发指导小组
    三、学生情况
        (一) 认知水平
        (二) 学生需求
第三章 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研究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置
        (一) 知识与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课程开发原则
        (一) 实践性
        (二) 自主性
        (三) 趣味性
    三、课程开设形式
    四、课程内容选择
        (一) 第一学段
        (二) 第二学段
        (三) 第三学段
第四章 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估
    一、课程的实施
        (一) 实施对象
        (二) 实施时间
        (三) 实验案例及评析
    二、课程的评价
        (一) 评价主体
        (二) 评价内容
        (三) 评价方式
第五章 反思及展望
    一、反思
        (一) 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环境的反思
        (二) 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的反思
        (三) 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估的反思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生数学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附录三: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深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
        (二)研究识字课程的需要
        (三)继承和发扬北关学校集中识字优良传统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集中识字
        (二)集中识字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
    四、研究综述
        (一)有关集中识字的研究
        (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对象及内容
第二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阐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
第三章 北关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分析
    一、北关学校集中识字实践历程
        (一)初创阶段(1958 年-1977 年)
        (二)发展阶段(1978 年-2000 年)
        (三)低谷阶段(2001 年-2018 年)
        (四)创新阶段(2019 年至今)
    二、北关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及其分析
        (一)成立开发小组
        (二)背景分析
        (三)目标制定
        (四)编写工作方案以及《课程纲要》
        (五)培训师资以及改编教材
        (六)北关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第四章 北关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一、北关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一)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保障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园教研文化浓厚,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三)师生共同进步,实现课程目标
        (四)集中识字校本课程与语文学科国家课程有机融合
        (五)提出新时代的集中识字
    二、北关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一)背景分析忽视了学生需求、家长期望
        (二)开发过程缺少集体审议
        (三)评价体系不完整
        (四)集中识字校本教材的开发缺乏科学性
    三、北关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缺失
        (二)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不规范
        (三)教师培训重实践轻理论
        (四)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缺乏
        (五)教师课程开发技术不娴熟
        (六)其他主体参与度不够
第五章 优化北关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建议
    一、增强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
        (一)提高校长课程开发意识
        (二)增强教师课程理论观念
    二、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一)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职权
        (二)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三、加强开发主体间的合作
        (一)优化合作主体
        (二)加深主体间合作
    四、完善评价机制
        (一)开发方案评价
        (二)课程效果评价
    五、提升集中识字校本教材开发的科学性
        (一)建立集中识字校本教材评价体系
        (二)提高集中识字校本教材编写的技术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北关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三:研究小组成员访谈提纲
    附录四: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集中识字、有效阅读、分步习作”教材编写说明
    附录六:2019-2020 学年度一年级上学期识字水平检测
    附录七:黑山县“集中识字”课堂教学大赛评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政策支持是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新动力
        (二)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需求
        (三)民族地区的教育内容与当地民族文化衔接不当
        (四)导师团队的支持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开发
        (二)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内涵
    三、基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一)“一体”性原则
        (二)多元性原则
        (三)交融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关联性
第二章 S小学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
    一、样本学校的选择
        (一)S小学的基本概况
        (二)选择S小学作为个案研究的原因
        (三)S小学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
    二、S小学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一)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二)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三)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四)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五)S小学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呈现
        (六)对现有校本课程教材的总结
        (七)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八)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第三章 S小学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S小学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一)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三)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水平
    二、S小学民族文化校本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制度保障尚不完善
        (二)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
        (三)开发主体对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不明晰
        (四)民族文化之间缺乏交融
        (五)教师课程整合意识薄弱,缺乏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
第四章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视野下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普遍性建议
        (一)完善保障制度
        (二)设置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建议
        (一)树立多元教育理念,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三)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激发传承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以及术语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本研究文献回顾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
        2.1.2 课程设置
        2.1.3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
        2.1.4 校本课程实效性
    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2.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2.2.3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2.3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3.1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3.2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2.3.3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5.2 斯基尔贝克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2.5.3 CIPP评估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分析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3.1.1 物理环境分析
        3.1.2 心理环境分析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置
        3.2.1 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3.2.2 校本课程定位分析
        3.2.3 校本课程课程设置
        3.2.4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3.3 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3.4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与手段
    3.5 校本课程的评估
    3.6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研究
    4.1总体现状
    4.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4.2.1 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发展概况
        4.2.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4.3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4.3.1 南邮英语专业发展概况
        4.3.2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4.4 南航与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对比分析
        4.4.1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课程培养目标对比
        4.4.2 英语专业课程结构对比
        4.4.3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人才培养侧重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调查问题
        5.1.2 调查对象
        5.1.3 研究工具
        5.1.4 研究过程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5.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5.2.3 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与路径分析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5.3.1 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
        5.3.2 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
        5.3.3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
        5.3.4 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与改进意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问题与建议
    6.1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1.1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不明确
        6.1.2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未形成
        6.1.3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手段单一
        6.1.4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评估体系不完善
        6.1.5 英语专业教师跨学科素养待提高
    6.2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建议
        6.2.1 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学理念
        6.2.2 构建英语专业理工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6.2.3 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
        6.2.4 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6.2.5 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师资队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8)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与拟创新点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概念阐释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融合的立论依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课程体系的知识价值
        二、地方课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课程属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融合的整体相关性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概念解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本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特征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释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模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自我”与“他者”表述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自我”与“他者”整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二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社会认同意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社会分层结构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三节 文化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同化”“多元”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多元文化教育影响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四节 教育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基于教育民族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三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研究“田野”的代表性
        二、研究“现象”的合理性
        三、研究“行为”的持续性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使用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经验总结法
    第三节 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研究筹备阶段
        二、行动计划阶段
        三、实地调查阶段
        四、总结反思阶段
    第四节 研究伦理的澄清
        一、研究资料真实有效
        二、研究对象知情合作
        三、研究行为合规合理
第四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保障条件
        一、政策条件
        二、环境保障
    第二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资源概况
        一、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省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
    第四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开发主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学校少数民族专职教师
        三、流域内的相关社会人员
    第五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二、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使用
    第六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评价途径
第五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效评析
    第一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效
        一、拓宽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渠道
        二、促进了教师角色研究性转变
        三、打造了整体性实践示范案例
        四、搭建了地方及学校联动平台
    第二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困境
        一、条件性资源保障力度不够
        二、课程培养目标结构性缺失
        三、内容原生文化空间的蜕变
        四、主体参与及投入效能低下
        五、实践评价体系的反馈不足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践困境的归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精神情感价值剥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功利趋向明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文化空间生态失衡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目标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的多维建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依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分析
    第二节 内容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多样优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方式
    第三节 主体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主体的多重效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中“教师”主体的构成及效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学生主体身份的获得及方式
    第四节 实施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施的多类统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施的生态取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生态实施的途径
    第五节 评价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多元交互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优化策略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以国家文化战略为导向,探讨与分析非遗文化课程开发的应然可能
        二、以地方实践经验为依据,反思与探索地方非遗文化课程的实践路径
        三、以多重理论视角为指导,构建与完善非遗文化地方课程的优化策略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思路如何深化
        二、研究过程如何系统
        三、研究结论如何全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面向生态旅游产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农家乐经营实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政策背景
        1.1.2 行业发展需求
        1.1.3 学校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案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2.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要素分析
    2.3 旅游相关专业课程实施现状问卷设计与调查
        2.3.1 问卷调查目的
        2.3.2 问卷调查方法和对象
        2.3.3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2.3.4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2.4 旅游相关部门行业和学校访谈情况分析
        2.4.1 访谈目的
        2.4.2 访谈对象
        2.4.3 访谈情况分析
    2.5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2.5.1 地方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2.5.2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办学特色的需要
        2.5.3 教师“旅游+”专业复合型发展的需要
        2.5.4 学生创新个性发展的需要
        2.5.5 企业本土旅游人才岗位的需要
    2.6 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2.6.1 地方生态经济发展为校本课程开发开辟了空间
        2.6.2 政府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导向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2.6.3 学校”两山“文化建设发展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思路
        2.6.4 旅游专业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2.6.5 师生本土特色专业元素发展需求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3.1.1 适应性原则
        3.1.2 职业性原则
        3.1.3 实践性原则
        3.1.4 合作性原则
        3.1.5 科学性原则
    3.2 《农家乐经营实务》课程标准的开发
        3.2.1 课程标准开发的理念
        3.2.2 课程标准的制定
    3.3 《农家乐经营实务》教学资源的开发
        3.3.1 校本教材的开发
        3.3.2 活页学材的开发
        3.3.3 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
    3.4 《农家乐经营实务》教学环境的开发
        3.4.1 校内教学环境
        3.4.2 校外教学环境
第四章 校本课程实施与反思
    4.1 校本课程实施
        4.1.1 实施对象选择
        4.1.2 实施策略选定
        4.1.3 课程实施案例
    4.2 课程实施反思
        4.2.1 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4.2.2 校本课程实施的问题
第五章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评价
    5.1 评价原则
        5.1.1 多元性原则
        5.1.2 发展性原则
        5.1.3 广泛性评价
    5.2 教师层面
        5.2.1 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5.2.2 教师教学内容得以充盈
        5.2.3 教师教学方法得以丰富
        5.2.4 教师教学效果得以优化
        5.2.5 其他意见
    5.3 学生层面
        5.3.1 学生主观评价
        5.3.2 学生学业评价
        5.3.3 学生能力的评价
    5.4 企业层面
        5.4.1 企业需求贴合度评价
        5.4.2 企业实习考核效果评价
        5.4.3 存在的不足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课程开发需多部门协调配合
        6.1.2 课程开发需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6.1.3 课程开发需符合岗位实际需求
        6.1.4 课程评估应实现规范化
    6.2 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话题
        6.2.1 教师负担和能力问题
        6.2.2 学生参与度和到课率问题
        6.2.3 课程内容量和专业覆盖问题
    6.3 研究展望
        6.3.1 拓展课程内容
        6.3.2 优化师资队伍
        6.3.3 改进考核方式
        6.3.4 丰富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改革彰显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多重价值
        2.地理新课标提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迫切要求
        3.地理学发展奠定旅游地理校本课程的学科基础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
    (二)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课程论
        2.实践课程模式理论
        3.建构主义理论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
    (一)基本理念
    (二)新课标校本课程开设要求
    (三)选修课程“旅游地理”内容要求
        1.知识体系应凸显进阶思维
        2.课程内容应把握核心知识
        3.课程目标应侧重实践能力
    (四)教学与评价建议
四、曲阜市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曲阜市旅游地理校本课程现有成果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缺乏地理学科特色
        2.旅游地理内容组织脱离课标
        3.旅游业数据和案例缺乏更新
        4.问题设计缺乏进阶性逻辑性
    (二)访谈法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概述
        2.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总结
        3.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优势总结
        4.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建议归纳
五、曲阜市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探究
    (一)开发模式概述
    (二)目标构建
        1.环境分析
        2.开发原则
        3.课程性质
        4.课程理念
        5.目标设计
    (三)组织构建
        1.构成要素
        2.课程安排
        3.课程内容
        4.教材编写
        5.实施建议
    (四)评价构建
        1.学生评价
        2.课程评价
    (五)统筹管理
        1.统筹模式
        2.动力保障
        3.知识管理
六、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教育系统)
附录二:访谈提纲(旅游系统)
附录三:实践记录
致谢

四、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乡村教师集体责任感培育研究[D]. 陈雯婧.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H市L小学为例[D]. 姜小超.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3]胡杨精神融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胡杨中学为例[D]. 李楚恒.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D]. 朱昕茹. 扬州大学, 2021(09)
  • [5]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集中识字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杨朦.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s小学为例[D]. 徐莱.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7]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D]. 左洁.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8]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D]. 杨蕴希.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9]面向生态旅游产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农家乐经营实务》为例[D]. 蒋丹.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10]高中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D]. 徐阔.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校本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