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实施国家扶贫搬迁试点大事记

宁夏实施国家扶贫搬迁试点大事记

一、宁夏实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大事记(论文文献综述)

暴占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朱汝胜[2](2020)在《广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边境地区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广西边境地区的脱贫攻坚通过实施边贸脱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硬仗"工程、民生工程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特征,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广西边境地区在改善生产生活发展环境,提高帮扶对象脱贫能力、民生保障水平、社会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也存在诸如基础设施短板突出、产业发展可持续动能不足、边贸扶贫作用发挥不够、边境旅游带富能力不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限制、产业发展水平低、发展边贸扶贫面临较多困难、边境口岸建设与旅游发展融合度低、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因此,应增强脱贫攻坚制度保障,筑牢预防返贫防线,全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强化产业培育促进边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边贸扶贫工作,加大边境地区特殊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以促进广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取得更大成效,使贫困边民实现脱贫增收。

韩小伟[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邵梦茹[4](2020)在《《经济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框架研究 ——基于发展新闻学的理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

姜山[5](2019)在《鄂温克族使鹿部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与调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在论文的创作中,选择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及其周边的猎民点作为田野调查点,调研对象以使鹿部猎民为主。选择使鹿部是由于定居以前猎民们一直与山林为伴,野兽为邻,文化内涵相对简单,而变迁却是剧烈的,调适更是具有其典型性。在论文的写作中笔者采用质性分析,通过田野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资料,以民族志作为文本的写作形式。文章由使鹿部历史沿革及调查点基本情况、变迁与调适中的使鹿部社会交往方式以及变迁与调适对使鹿部社会的影响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在切入点的选择上,笔者选择了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与调适。针对的是人与宗教、家庭内部、人与动植物、个体与集体以及民族与外界等五种交往方式,在以两次定居为时间点的三个时间段之中的表现与变迁,以及伴随变迁而生的调适路径。通过对使鹿部这一个案的研究分析,关注各民族普遍遭遇的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从调适的角度探寻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普遍规律。力求寻找促进人类更快的适应发展的经验。通过对资料的疏理与分析笔者得出,在以外力助推为主要动力的社会变迁之中,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殆尽,而是被现代文化所裹挟着。在生产生活之中传统文化依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而传统文化也正是通过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而实现文化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虽然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来说一部分得到恢复。这也是文化自调适的表现,也进一步说明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学者的研究,都应当强调民族的独特性,充分发挥民族的特质,在研究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维护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其自觉的适应变迁。

于璇[6](2019)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教育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衔接纽带。然而,在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普通高中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难以破解的现实困境,不仅影响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和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研究从“经验、问题和对策”三个层面及“供需、经费、均衡、质量”四个维度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对湖北、陕西、贵州、河南、甘肃、四川、云南7省14个贫困地区30所普通高中学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客观必然性、政策变迁历程、取得的经验成就、存在的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总体经历了重点发展、调整稳定、着力扩大规模以及迈入普及发展新阶段的发展脉络,并取得了显着成就,具体表现在普及水平持续提升、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显着改善、免费教育逐步推行、贫困地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机会继续扩大。第二,当前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在资源供给、经费保障、均衡发展以及内涵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现实困境。在资源供给方面,教育规模供给不足,办学条件薄弱,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难以满足贫困地区家长和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在经费投入和保障方面,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均衡,普通高中举债办学,贫困家庭普通高中教育成本负担较重。在均衡发展方面,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在内涵发展方面,优质生源大量流失、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以及辍学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也始终困扰着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社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低重心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制约,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贫困文化的桎梏和家庭教育功能缺失,以及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完善等。基于以上发现并结合现代治理理论,本研究提出了推进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治理路径和策略:一是加强普通高中立法,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法制体系;二是扩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缓解供求失衡的现状;三是构建长效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力度;四是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满足贫困地区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五是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谭娜[7](2019)在《湖北省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消除贫困,是每个国家都在为之努力的目标。不同的致贫原因,需要不同的脱贫措施。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造成贫困的地区,只有改变所处的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所以对于这一类地理环境因素导致贫困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是最为有效的扶贫方式。巴东县地处武陵山区,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自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来,巴东县结合实际,在精准规划、精准识别、项目实施和安全质量监管上创新举措,进行丰富地实践和探索。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着,有效解决了因为环境因素限制发展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明显拓宽了搬迁贫困群众的收入途径,迁入地社区社会治理更加科学,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着提升。但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依然存在政策执行难、项目推进慢、就业环境差、搬迁户归属感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例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依然不高,政策执行机制和人员执行能力尚不健全,政策与管理客体存在差别,贫困群众的路径依赖和依赖思想严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只是一小步,后续管理、稳定脱贫、持续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要使巴东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开展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真正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而实现贫困地区又好又快发展,需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经济保障;加强协同治理,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执行机制;强化业务培训,提升相关从业人员执行能力;推动均衡建设,克服政策管理对象的差别化;提高内生动力,消除贫困群众的双重依赖。

王院院[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农村教育扶贫是帮助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关键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制度扶贫、大面积开发式扶贫、八七攻坚扶贫等战略,于2000年全国范围内基本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初步进入小康社会。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广大农村地区仍有很多居民处于贫困状态,素质低、能力差既是他们致贫的原因也是贫困结果。新时期,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农村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精准扶贫手段,是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推进农村教育扶贫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本文以我国相关的农村教育扶贫政策作为研究主体,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扶贫政策和重大工程进行了梳理,以期挖掘政策文本背后的价值取向,对新时期农村教育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首先,界定了农村教育扶贫的概念,论述了开展农村教育扶贫的理论依据。指出:农村教育扶贫就是由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组织和群众协同推动的,以助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为内生动力,通过改变农村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生存技能和生活方式进而反过来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实现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一种扶贫形式。其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具体实践历程。以重大事件和相关政策为基本构成,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历程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来展开论述并对每一阶段农村教育扶贫的政策实践和扶贫效果进行评价。第一个大的阶段是从1978-2011年,这一阶段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是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第二个大的阶段是从2012至今,这一阶段农村教育扶贫工作从注重量的扩充改善转换为关注教育扶贫工作质的提升进入从全面铺开到精准扶贫的农村教育扶贫阶段。再此划分基础之上,为了更加细致、明了地提炼总结每一阶段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的变化特点,本文又将第一大阶段划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即1978-1984年通过增加教育投入以普遍性降低文盲人口阶段;1985-1999年通过调控教育资源有重点地发展基础和技能教育阶段;2000-2011年推动农村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展开阶段。再次,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经验。具体包括:党的领导是优势;创新发展是突出品格;制度体系构建是保障;发挥社会力量是关键;及时总结经验是方法;精准扶贫是重要特色。最后,阐明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扶贫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世界减贫工作提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其二,在实践上,为以后做好科学性推进农村教育扶贫提供参考,为政府以及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各级领导干部更好的开展农村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王佳宁[9](2017)在《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2013~2017)》文中研究指明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呐喊,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开大阖,其进程中的若干主次、节点值得系统回顾总结。当改革转入全面制度创新的轨道,理性回望来路,梳理40年改革脉络,使改革朝纵深探索,多见成效,少走弯路,减少成本,其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中国经济学品牌期刊,《改革》始终关注中国转型和发展进程,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与读者一同见证和回眸中国改革开放征程。本期摘编整理20132017年大事,敬请垂注!

刘珂伊[10](2017)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 ——以毕节试验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各代领导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在减贫实践中发展与丰富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经过几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中国减贫事业至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要在2020年前实现全部脱贫,剩余的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毕节试验区作为全国贫困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任务更加艰巨,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毕节试验区的精准扶贫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研究是立足于马克思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贫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精准扶贫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并以毕节试验区的贫困问题为例,分析总结试验区扶贫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试图帮助试验区成功脱贫,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论述了贫困问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程度;第二章为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部分,分别梳理总结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毛泽东反贫困理论、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江泽民的扶贫攻坚思想、胡锦涛的反贫困思想中的主要内容,提出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一脉性特征,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也是在吸收前人反贫困思想的精髓上形成;第三章为精准扶贫理论部分,系统论述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总结它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四章为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实践状况分析,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精准扶贫理论,对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开发事业的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对策建议,运用精准扶贫理论针对毕节试验区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建议。本篇最后是对本篇论文做出的一个总结,和对未来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展望。

二、宁夏实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大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实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广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扶贫基本概况
二、广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实施边贸脱贫工程
        1.推动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2.成立边民互助组和边民信用互助社带动贫困户增收
        3.建设边贸扶贫产业园,稳定沿边小额贸易企业发展
    (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三)实施“硬仗”工程
        1.易地扶贫搬迁硬仗
        2.产业扶贫硬仗
        3.粤桂扶贫协作硬仗
    (四)实施民生工程
        1.健康工程
        2.教育工程
        3.民生保障工程
        4.文化惠民工程
三、广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广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短板突出
        2.产业发展可持续动能不足
        3.边贸扶贫作用发挥不够
        4.边境旅游带富能力不强
        5.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二)广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范围过窄
        2.产业发展水平低
        3.发展边贸助力扶贫存在较多困难
        4.边境口岸建设与旅游发展融合度不高
        5.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四、广西边境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增强脱贫攻坚制度保障
        1.完善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考核机制
        2.完善返贫预警管理机制
        3.完善扶贫资金整合投入机制
        4.继续落实帮扶机制
        5.强化组织保障
    (二)筑牢预防返贫防线
        1.壮大产业发展,筑牢群众收入防线
        2.打好“四大战役”,筑牢基本保障防线
        3.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筑牢就业保障防线
        4.强化后续扶持,筑牢易地扶贫搬迁防线
        5.加强监督管理,筑牢集体经济收入防线[23]
    (三)全力补齐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短板
    (四)强化产业培育,促进边民持续增收
        1.加快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2.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五)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边贸扶贫
    (六)进一步争取边境地区特殊优惠政策
        1.进一步提高边境地区开发开放水平
        2.打造陆海贸易新通道多式联运中心
        3.提高边贸政策特惠标准
        4.加大边民惠民政策倾斜扶持力度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鄂温克族使鹿部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与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不断涌入的现代文明
        1.1.2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
        1.1.3 民族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社会交往
        1.5.2 社会交往方式
    1.6 文献回顾
        1.6.1 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理论的文献回顾
        1.6.2 社会交往理论的文献回顾
第2章 使鹿部历史沿革及调研点区位条件
    2.1 使鹿部发展概述
        2.1.1 南北朝至清末的使鹿部发展概况
        2.1.2 日伪统治时期使鹿部发展概况
        2.1.3 日本投降后的民族解放与社会变革
        2.1.4 使鹿部发展概况
    2.2 调研点区位条件
        2.2.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2.2.2 全乡总人口及民族构成
第3章 使鹿部社会交往方式调查
    3.1 两次迁移的地理环境变化
    3.2 原始部落型社会交往方式
        3.2.1 绝对敬畏的神明交往
        3.2.2 撮罗子内的社会交往方式
        3.2.3 人与自然的社会交往方式
        3.2.4 乌力楞中的社会交往方式
        3.2.5 使鹿部与外界的社会交往方式
    3.3 转型时期的社会交往方式
        3.3.1 人与“神”的社会交往方式
        3.3.2 家的社会交往方式
        3.3.3 人与动植物的社会交往方式
        3.3.4 个体与集体间的社会交往方式
        3.3.5 使鹿部与外界的社会交往方式
    3.4 现代型的社会交往方式
        3.4.1 人与“神”的社会交往方式
        3.4.2 家庭内部的社会交往方式
        3.4.3 人与生态的社会交往方式
        3.4.4 个体与集体的社会交往方式
        3.4.5 使鹿部与其他民族的社会交往方式
第4章 使鹿部社会交往方式变迁与调适分析
    4.1 变迁与调适中的使鹿部社会交往方式
        4.1.1 经济生活多元化
        4.1.2 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
        4.1.3 传统交往观念发生转变
    4.2 时空变化对使鹿部社会发展的影响
        4.2.1 时空变化对生计方式的影响
        4.2.2 时空变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4.2.3 时空变化对精神文化的影响
    4.3 社会交往方式变迁与调适的动力机制
        4.3.1 社会交往方式变迁与调适的支撑力
        4.3.2 社会交往方式变迁与调适的推动力
        4.3.3 社会交往方式变迁与调适的牵引力
        4.3.4 社会交往方式变迁与调适的自我更新力
        4.3.5 小结
第5章 使鹿部社会交往方式变迁与调适的思考
    5.1 使鹿部社会交往方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5.2 使鹿部文化调适手段的当代抉择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访谈个案
附录2:调研点相关图片
个人简历及硕士学位攻读期间科研成果

(6)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地区
        二、中西部贫困地区
        三、普通高中教育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五节 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一、结构安排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重视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必然性
    第一节 从人力资本理论透视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减贫功能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脉络及理论贡献
        二、人力资本视域中的贫困研究
        三、人力资本视角下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减贫功能和应然选择..
    第二节 教育公平理论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弱势补偿
        一、多元视角下的教育公平理论研究
        二、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三、教育公平视角下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补偿的路径
    第三节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治理的实践趋势
        二、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审视
        三、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变迁及发展成就
    第一节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变迁
        一、重点导向时期(1949-1980)
        二、普职调整时期(1980-1998)
        三、规模扩张时期(1998-2005)
        四、普及攻坚时期(2005 至今)
    第二节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成就
        一、普及水平持续提升
        二、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三、办学条件显着改善
        四、免费教育逐步推行
        五、升学通道继续拓宽
第四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供需矛盾困境
        一、规模上的供不应求加剧入口困难
        二、办学资源紧缺导致“大班额”现象突出
        三、办学条件薄弱难以满足基本办学需求
        四、社会对优质资源的渴求激化资源短缺矛盾
    第二节 经费保障困境
        一、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二、经费投入占比偏低,面临学段“倒挂”现象
        三、经费投入不均衡,贫困地区内部差异显着
        四、举债办学现象普遍,学校债务问题突出
        五、贫困家庭普通高中教育成本负担较重
    第三节 均衡发展困境
        一、城乡之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失衡
        二、示范校与非示范校之间发展失衡
    第四节 内涵发展困境
        一、优质生源大量流失
        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三、辍学现象尚未改善
第五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社会基础薄弱,普通高中发展先天不足
        一、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气候灾害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薄弱的社会基础条件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制约
    第二节 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滞后,普通高中发展缺乏经济基础
        一、贫困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贫弱的经济状况影响政府财政投入和家庭的支付能力
    第三节 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重心过低,普通高中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一、低重心的基础教育管理格局使县级政府成为普通高中的领导者
        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承担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重任
    第四节 法律规制不健全,普通高中发展缺乏法制规范和保障
        一、法制供给不足导致多元主体的行为失范和利益受损
        二、政策执行偏差:普职结构政策的地方博弈
    第五节 贫困文化桎梏,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普通高中发展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贫困文化制约机制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高中教育的影响
    第六节 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普通高中教育扶贫功效有待加强
        一、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
        二、教育精准扶贫推进中的粗放式
        三、教育精准扶贫中多元主体的缺失
第六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治理路径
    第一节 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立法,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法制体系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的新时代背景
        二、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和重点内容
        三、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扩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缓解供求失衡的现状
        一、扩充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资源
        二、合理规划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布局
        三、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创新作用
    第三节 构建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
        一、建立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二、明确各级政府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主体责任,构建政府间分担机制
    第四节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满足中西部贫困地区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
        一、师资素质转型: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二、组织机制转型: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和良性互动机制
        三、战略思路转型:推动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第五节 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一、转变教育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实践
        二、提升关键环节成效,建构精准化的教育精准扶贫治理机制
        三、建全贫困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合法权利
        四、发挥政府“元治理”的核心主体作用,构筑多元协同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格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西部贫困县(区)教育局调查表
附录二 校长、教育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校领导卷)
附录四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五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湖北省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贫困的定义及分类
        2.1.2 易地扶贫搬迁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空间生产理论
        2.2.2 分配正义理论
        2.2.3 社会治理理论
3 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具体举措及其成效
    3.1 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主要做法
        3.1.1 精准规划,实现多元安置
        3.1.2 精准识别,确保贫困群众应搬尽搬
        3.1.3 精准施策,力推项目建设
        3.1.4 严格监管,强化安全质量
    3.2 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成效
        3.2.1 搬迁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有效改善
        3.2.2 搬迁贫困群众收入途径明显拓宽
        3.2.3 迁入社区社会管理科学有效
        3.2.4 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着提升
4 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4.1 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
        4.1.1 政策执行难度逐步凸显
        4.1.2 部分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4.1.3 就业环境还不能满足需求
        4.1.4 搬迁户归属感依然缺失
    4.2 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依然不高
        4.2.2 政策执行机制和人员执行能力尚不健全
        4.2.3 政策与管理客体的差别化
        4.2.4 贫困群众的路径依赖和依赖思想较为严重
5 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优化路径
    5.1 促进产业发展,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经济保障
    5.2 加强协同治理,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执行机制
    5.3 强化业务培训,提升相关从业人员执行能力
    5.4 推动均衡建设,克服政策管理对象的差别化
    5.5 提高内生动力,消除贫困群众的双重依赖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
附录2 :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学术脉络梳理
        1.3.2 当前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依据
        2.2.1 马恩反贫困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
        2.2.3 贫困文化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的农村教育扶贫(1978-2011)
    3.1 增加教育投入以普遍降低文盲人口(1978-1984)
        3.1.1 确立堵(扫)盲为导向的扶贫目标
        3.1.2 实施农村教育扶贫的行政调控方式
        3.1.3 构建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3.1.4 结论
    3.2 调控教育资源有重点地发展基础和技能教育(1985-1999)
        3.2.1 明确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先行的理念
        3.2.2 创新农村教育扶贫载体
        3.2.3 制定农村教育扶贫制度
        3.2.4 成立专门性农村教育扶贫机构
        3.2.5 结论
    3.3 推动农村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展开(2000-2011)
        3.3.1 确立全面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理念
        3.3.2 创新农村教育扶贫的分类指导方式
        3.3.3 丰富农村教育扶贫的载体
        3.3.4 完善农村教育扶贫的机制
        3.3.5 结论
第四章 从全面铺开到精准扶贫的农村教育扶贫(2012 至今)
    4.1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4.1.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4.1.2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
        4.1.3 摆脱农村教育扶贫困境的必然要求
    4.2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的理念和原则
        4.2.1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的理念
        4.2.2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的原则
    4.3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的举措
        4.3.1 强化舆论宣传以营造良好扶贫文化氛围
        4.3.2 创新“互联网+”的农村教育扶贫新方式
        4.3.3 形成较为健全的农村教育扶贫制度体系
        4.3.4 构建多方联动的农村教育扶贫推进机制
    4.4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的基本特征
        4.4.1 效率导向和公平导向相结合
        4.4.2 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
        4.4.3 脱贫致富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经验
    5.1 党的全面领导是优势
        5.1.1 构建严格的农村教育扶贫组织领导机制
        5.1.2 制定农村教育扶贫的具体规划
        5.1.3 组织领导建设好农村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
        5.1.4 加强农村教育扶贫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5.2 创新发展是突出品格
        5.2.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5.2.2 构建和打造农村教育扶贫的“中国模式”
    5.3 制度体系构建是保障
        5.3.1 探索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
        5.3.2 不断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和效率
    5.4 发挥社会力量是关键
        5.4.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扶贫
        5.4.2 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渠道
    5.5 及时总结经验是方法
        5.5.1 总结国外农村教育扶贫的经验教训
        5.5.2 总结国内农村教育扶贫的经验教训
    5.6 精准扶贫是重要特色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6.1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理论意义
    6.2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1 发表学术论文

(9)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2013~2017)(论文提纲范文)

2013年
    1月
    2月
    3月
    4月
    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继续实施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增强政策针对性, 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 把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贯穿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全过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协调推进, 稳中求好、稳中求优,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4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6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7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10)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 ——以毕节试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2.1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2.2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2.3 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
    2.4 江泽民的扶贫攻坚思想
    2.5 胡锦涛的反贫困思想
第三章 习近平的精准扶贫理论
    3.1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与形成
    3.2 精准扶贫理论的内涵
    3.3 精准扶贫理论的具体实施
第四章 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实践
    4.1 毕节试验区基本情况
    4.2 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进程历史回顾
    4.3 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主要方式及成效
    4.4 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开发实践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关于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实践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健全精准的扶贫目标识别,实现真扶贫
    5.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5.3 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投入和扶贫项目管理机制
    5.4 完善协调管理机制,提升扶贫效率
    5.5 建立健全多元化、政府参与式扶贫模式
    5.6 切实提高贫困人口人力资源质量,探索完善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机制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四、宁夏实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大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广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J]. 朱汝胜. 改革与战略, 2020(12)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4]《经济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框架研究 ——基于发展新闻学的理论视角[D]. 邵梦茹. 北京工商大学, 2020
  • [5]鄂温克族使鹿部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与调适[D]. 姜山. 华侨大学, 2019(01)
  • [6]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D]. 于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湖北省巴东县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D]. 谭娜. 三峡大学, 2019(06)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历程与经验研究[D]. 王院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2013~2017)[J]. 王佳宁. 改革, 2017(07)
  • [10]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 ——以毕节试验区为例[D]. 刘珂伊. 重庆工商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宁夏实施国家扶贫搬迁试点大事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