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象牙化学防治技术初探

杨树象牙化学防治技术初探

一、杨潜叶跳象化学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晶丹[1](2021)在《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资源调查及其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表甲虫的多样性调查是了解该地区地表甲虫生活习性、种群特性及分布范围的必要调查。由于地表甲虫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对农作物的收成影响大及其自身存在的经济价值,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对地表甲虫展开科学、全面的调查及分析。我国辽宁沈阳为平原地区,土地开阔农区众多,因此,开展沈阳东部地区3种生境地表甲虫系统性的调查对了解农区生态系统状况与害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本实验于2019年6月~10月至2020年6月~9月进行,以沈阳农业大学后山实验基地为中心,随机选择半径50 km内的5个样地,各样地内挑选3个生境(农田、林地与杂草地)采用吸虫器法与巴氏诱罐法进行野外采集。将采集得到的样品进行整理、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多样性分析,掌握了解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及资源分布。得到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两种不同采集方法得到的地表甲虫样品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吸虫器法采集的样品多为体态小、质量轻的植食性昆虫;而巴氏诱罐法采集的样品多为体态大、质量重的捕食性昆虫,由此可见:采集方法不同,所获得的调查结果不同,当需要做野外研究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会更加精确有效,对结果分析及制定措施有更大的帮助。2.试验结果证明,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对地表甲虫物种数量及多样性产生影响。相较于无人管理的区域,从事农事活动的区域地表甲虫数量更少,种类丰富度更低,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与优势度指数(C)结果显示,杂草地生境内的地表甲虫物种个体数与种群数量最多,群落结构最稳定,但遭遇外界因子干扰时,林地生态结构最稳定;玉米地C值最高,地表甲虫数量与物种数最少,物种资源稀缺。相似度系数(q)显示,杂草地生境资源最为丰富,玉米地生境资源最贫乏,得出结论:人为的农事活动(施肥、喷药等)会对地表甲虫的生活习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改变地表甲虫的分布与迁徙。为后续建立沈阳地区地表甲虫数据库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进一步了解地表甲虫的生活习性及分布特性,以达到对害虫加以防治、对益虫加以利用的目的。3.实验对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资源进行统计,初步掌握3种生境地表甲虫物种资源分布,共采集到地表甲虫2688头,隶属于26科171种,有8条辽宁省新纪录。在统计得到的2394头沈阳东部地区优势科(占比>2.4%)甲虫中,农业害虫占据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总个体数的33.32%,分别为象甲科、叶甲科、吉丁甲科、叩甲科、金龟科中的鳃金龟和绢金龟;资源昆虫占据总个体数的35.18%,分别为步甲科、隐翅虫科及金龟科中的蜣螂等。可得出结论: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资源丰富,既有危害农作物的田间害虫,也有可利用的资源昆虫。掌握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信息,对建立沈阳东部地区与甲虫分布关系图库、建成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进与地表甲虫相关的动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发展。

李欣芸[2](2020)在《贺兰山灰榆潜叶害虫榆跳象的生物学特性及空间分布》文中提出灰榆疏林是贺兰山重要的疏林植被之一,占贺兰山疏林面积的84%,在该区域水土保持、降低土壤侵蚀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近年来,榆跳象成为为害贺兰山灰榆林重要的单食性潜叶害虫之一。本文选择贺兰山东坡9条沟道,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观察,对榆跳象的形态和生活史进行研究,分析了成幼虫取食灰榆叶片特征及其与幼期发育的关系,调查了不同沟道方向和冠层灰榆幼虫的平均密度,并用6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研究了榆跳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采用回归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幼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本研究旨在为灰榆害虫榆跳象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以期达到有效降低虫口密度,防止虫害扩散,维护生态安全,可持续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本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贺兰山为害灰榆的榆跳象初步鉴定是Orchestes mutabilis Boheman,1843。榆跳象在贺兰山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4月上旬出蛰,中旬开始产卵,产卵一周后陆续死亡。4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幼虫期3个阶段。老熟幼虫经7-10天左右化蛹,成虫7月上旬进行越夏,9月中旬陆续越冬。(2)榆跳象取食灰榆叶片形态分析表明,榆跳象的取食及产卵会受灰榆坡向的影响,榆跳象成虫更趋向于选择较背风灰榆生长较好的半阴坡和阴坡方向产卵,在灰榆主叶脉中部以上产卵。幼虫取食形成囊泡位置主要以叶片上半部为主。榆跳象潜叶为害显着影响灰榆所有冠层叶片形状系数,成虫及幼虫取食尽量避免多个个体在同一叶片取食,以减少个体竞争。(3)榆跳象取食灰榆叶片面积特征与幼虫发育关系分析表明,榆跳象取食叶片形成的囊泡面积占比、孔洞和囊泡总面积占比除西向以树冠下层最大外其它向均以树冠中层最大;不同方向和不同冠层叶片孔洞面积占比差异不显着,囊泡与孔洞面积比有所差异;榆跳象幼虫体长与囊泡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低海拔灰榆上榆跳象幼虫发育所需囊泡面积更大。(4)榆跳象幼虫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表明,贺兰山中部沟道灰榆的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南北沟道。半阴坡和阴坡榆跳象幼虫平均密度显着高于阳坡和沟道。灰榆树冠不同方向的幼虫平均密度不同,以树冠中下层最大。榆跳象幼虫在贺兰山灰榆林中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并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聚集程度增大。聚集分布是由榆跳象自身行为或环境条件引起的。榆跳象幼虫密度与树干高呈显着正相关,与海拔、坡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最冷季平均温度(MTCQ)和最湿月平均降水量(MPWM)是影响榆跳象幼虫密度最显着的气候因子。

吕晓文,王佳宁,杨洪升,薛春梅,许龙,季庆辉,罗志文[3](2019)在《佳木斯市街心公园园林害虫种类调查与防治》文中认为笔者用1年时间对佳木斯市街心公园进行害虫种类多次调查,掌握了公园内害虫种类、发生规律以及危害情况,通过调查共发现害虫66种,隶属于5目27科,其中主要害虫有光肩星天牛、榆紫叶甲以及柳尖胸沫蝉等。针对街心公园的害虫调查,笔者对园林害虫防治提出了建议,本研究可作为黑龙江省地区园林害虫防治的技术参考。

张琼,达军山,万建生,刘金荣[4](2017)在《金塔县胡杨林杨潜叶跳象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杨潜叶跳象对河西走廊地区胡杨(Populus eaphratica)林的危害日益加剧。在金塔县杨潜叶跳象的调查中发现,金塔县气温超过10℃时,杨潜叶跳象出蛰恢复活动,出蛰后立即上树为害胡杨,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为化蛹盛期。通过喷施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对杨潜叶跳象进行防治,结果表明,4月初在树下喷施1 000倍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的胡杨平均好叶率明显高于清水对照胡杨平均好叶率,林内及树下喷施1 000倍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蛹的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9%、100%,成虫几乎无法完成羽化。

张静亚,董娜[5](2016)在《杨潜叶跳象在辽宁省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文中指出文章阐述了杨潜叶跳象的习性及危害特点,并对其防治技术做了介绍。

周雪[6](2014)在《北京城市森林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城市生态平衡的支柱,它在净化大气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资源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森林除面临火灾风险、有害生物风险外,还受到城市化扩张与城市建设带来的各种风险。为使人类有一个可持续、健康安全的城市,我们必须遵循生态和社会经济规律,对城市森林风险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城市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包括:(1)运用信息扩散理论计算城市森林火灾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周期。(2)应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相关风险指标进行预测。(3)使用改进的损失系数法估算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的直接经济损失。(4)依据国内外标准和碳氧平衡法计算理论上所需城市森林的面积。(5)运用熵权系数法对城市森林风险进行综合评价。(6)使用人口比例指标法度量北京市城市化水平,并运用Logistic曲线模型对其进行预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系统地对城市森林火灾风险和有害生物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预测和损失计量。(2)研究了城市系统干扰风险所包含的城市森林供求风险、林业用地风险和城市森林结构风险等,对北京市各区县的风险大小进行了排序。(3)建立了包含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的城市森林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系数法对北京市各区县和功能区进行城市森林风险综合评价与排序。(4)定量分析了在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增长率条件下,城市森林各类风险指标的增减幅度。(5)系统总结了城市森林风险管理的性质、原则、管理内容与流程、管理保障体系等;并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北京市一年发生1~4次以上森林火灾的概率大于85%。未来5年森林火灾次数每年约为1~2次;每年受害森林面积预测值为2~5hm2。受森林火灾影响,保育土壤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量最大,积累营养物质最小。(2)森林病害和森林虫害的总发生面积将逐年增加。1998~2012年北京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直接经济损失最大的是杨树食叶害虫;损失最高的年份为2012年。2008年生态服务价值量损失最多,占总损失的11.34%。(3)在北京市各区县城市森林供求风险和林地供给不足风险的大小排名中,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的风险最大。预测出2020年林业用地比2012年将减少16.27%,北京城市森林面临林业用地被占用的风险。(4)对城市森林风险的综合评价比较中,房山区的综合风险最大,平谷区综合风险最小;城市发展新区综合风险最大,首都功能核心区综合风险最小。(5)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会降低城市森林火灾风险的发生概率;增加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和城市系统干扰风险的发生概率。

陈友[7](2013)在《华山松木蠹象及其三种主要寄生蜂的趋光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在有害生物防治中,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均造成一系列严重危害,因此环境友好的防治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基于昆虫趋光性的害虫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灯光诱杀和色板诱杀技术,对靶标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有害生物防治中被大规模推广与应用。目前,有关昆虫趋光性的研究及应用主要集中于部分重要农业害虫,而灯光或色板诱集对森林害虫及其天敌昆虫的研究报道非常有限。华山松木蠹象(Pissodes punctatus Langor et Zhang)是危害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监测和防治都十分困难。本研究应用昆虫行为学研究方法,选取波长340nm-689nm光谱内的九个单色光,开展华山松木蠹象趋光特性的室内实验以及色板诱集与灯光诱集的林间试验,同时开展华山松木蠹象三种主要寄生蜂,包括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松蠹狄金小蜂(Dinotiscus armandi Yang)和三盾茧蜂(Triaspis sp.)的趋光特性室内实验。通过比较华山木蠹象及其三种主要寄生蜂的敏感光谱和敏感光强的异同。可为在不伤害寄生蜂天敌的前提下利用趋光性防治华山松木蠹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利用趋光性开展华山松木蠹象及其寄生蜂的种群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华山松木蠹象的趋光特性华山松木蠹象能够被波长340nm-689nm光谱内的所有九个单色光所吸引,表明其对单色光感应具有广谱性。华山松木蠹象尤其对415nm紫色光、340nm紫外光和504nm、549nm绿色光敏感,表明其复眼至少具有这三种类型的光感受器。在黑暗下和自然光两种环境下,华山松木蠹象对橙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等单色光的敏感程度稍有不同。华山松木蠹象的趋光反应与单色光光强相关,光强较低时呈正相关,光强较高时呈负相关。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下,华山松木蠹象趋向反应达到峰值时的相对光强的大小顺序为:绿色光>紫色光>紫外光。2华山松木蠹象的林间诱集林间诱集华山松木蠹象,五种不同颜色LED灯诱虫数量大小顺序为:紫色灯>绿光灯>黄光灯>蓝光灯>红光灯,紫光灯诱虫数显着多于其它光源。六种不同颜色色板诱虫数量大小顺序为:紫色板>黄绿板>绿色板>黄色板>蓝色板>红色板,紫色板诱虫数显着多于其它色板。不同色板的林间诱集效果与自然光下趋光反应室内测试结果更为相符。紫色板的诱虫效果在1.5m、3.0m、4.5m三个高度下没有显着差异。在6:00-9:00、9:00-12:00、12:00-15:00、15:00-18:00四个时段下,紫色板在12:00~-15:00的诱虫效果最好。在东、南、西、北四个朝向下,紫色板的诱虫效果以南向最好。综合考虑经济、简便易操作的原则,林间诱集华山松木蠹象最优方案为:采用紫色板(415nm),距地面1.5m高度,南向全天候设置诱虫色板。3管氏肿腿蜂的趋光特性在波长340nm~689nm的光谱内,除波长689nm红色光外,管氏肿腿蜂对其余八个单色光都具有趋向性,最敏感光谱依次为549nm黄绿光、451nm蓝色光和649nm红色光。管氏肿腿蜂对689nm和649nm两个波长红色光趋向反应的显着差异,说明昆虫能辨别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即使是波长相隔很近的同色光。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下,管氏肿腿蜂的趋光反应与光强相关,光强较低时呈正相关,光强较高时呈负相关。三种敏感单色光中,管氏肿腿蜂的趋向反应达到峰值时的相对光强的大小顺序为:红色光>黄绿光>蓝色光。4松蠹狄金小蜂的趋光特性在波长340nm~689nm的光谱内,除649nm、689nm两个波长的红色光外,松蠹狄金小蜂对其余七个单色光都具有趋向性,最敏感光谱依次为340nm紫外光、415nm紫色光和549nm黄绿光。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下,松蠹狄金小蜂的趋光反应与光强相关,光强较低时呈正相关,光强较高时呈负相关。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中,松蠹狄金小蜂的趋向反应达到峰值时的相对光强的大小顺序为:黄绿光>紫色光>紫外光。5三盾茧蜂的趋光特性在波长340nm~689nm的光谱内,除340nm、381nm两个波长的紫外光外,三盾茧蜂对其余七个单色光都具有趋向性,其最敏感的光谱依次为549nm黄绿光、451nm蓝色光、415nm紫色光。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下,三盾茧蜂的趋光反应与光强相关,光强较低时呈正相关,光强较高时则呈负相关。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中,三盾茧蜂的趋向反应达到峰值时的相对光强大致相同。从光谱反应结果可知,由于华山松木蠹象与其主要寄生蜂在敏感光谱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利用趋光性来防治华山松木蠹象时,有针对地选用相应的光源和色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寄生蜂免受伤害。例如,在人工大量释放过管氏肿腿蜂的林间,可选用波长415nm紫光作为诱集光源和色板;三盾茧蜂为优势寄生蜂的林间,则选用波长340nm紫外光诱集较好。从光强度反应结果可知,在不同单色光下,不同昆虫趋向反应达到峰值时的相对光强各不相同,因此利用不同单色光光源和色板开展诱集时,并不是光强度越大诱集效果就越好。光强反应结果可用于诱虫灯功率的大小、诱集的有效空间范围及光源和色板布点密度的确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一,由于华山松木蠹象与其三种寄生蜂对单色光都具有广谱性,而且其敏感光谱重叠较多,利用单色光来防治华山松木蠹象将不可避免对寄生蜂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与防治相比,利用趋光性开展华山松木蠹象及其寄生蜂种群监测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例如,为了监测华山松木蠹象及其三种主要寄生蜂,可选用这些昆虫都有趋向的波长549nm黄绿色光源或色板;如果只是监测华山松木蠹象、松蠹狄金小蜂和三盾茧蜂,则选用波长415nm紫色光源或色板。第二,光强度是影响昆虫趋光行为的重要因素。以往有研究表明,在高强度全光谱白光刺激下,随着光强度增加昆虫的趋向反应保持恒定或持续增强。而我们发现,在单色光下,光强较低时呈正相关,光强较高时呈负相关,特别是对紫外光的表现尤为突出。此外,相对不同单色光和不同昆虫,其最佳诱集光强各不相同,对同一昆虫而言,往往单色光波长越短,其最佳诱集光强越低。第三,在黑暗和自然光两种环境中,华山松木蠹象对橙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等单色光的敏感程度稍有不同,表明华山松木蠹象在不同光暗环境中对色彩的感知具有差异。不同色板的林间诱集效果与自然光下趋光反应室内测试结果的符合度高于黑暗下趋光反应室内测试结果。因此,对于白天活跃、拟采用色板诱集的昆虫,采用自然光干扰下的趋光反应测试方法更能反应林间诱集的实际情况。

李艳[8](2013)在《紫薇梨象种群空间格局及预测预报与防治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该研究从生态学和防治角度入手,对紫薇新害虫——紫薇梨象的种群空间格局、防治和预测预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室内测定、林间调查、室外观察等多种试验方法,研究并总结了紫薇梨象在空间分布特点、预测预报方法以及防治技术等。结论如下:通过林间对紫薇梨象分布调查,根据聚集度指标法计算出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的聚集度指标。结果表明:紫薇梨象成虫在盛发期的种群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型,该虫在树体的东面分布稍多,其次分别为南部和西部,北面分布最少;紫薇梨象在紫薇上的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紫薇的中上部,越向上虫口密度越集中。通过对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地学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6月4日、6月16日、6月29日、7月25日和8月22日5个时间的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模型分别为高斯模型、高斯模型、线性模型、高斯模型和线性模型,而在7月12日和8月7日为随机模型。紫薇梨象成虫种群总体上为聚集分布,且成虫种群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在不同时间的空间相关范围即变程在1.689.79间变化。通过野外不同植物物候期的观察和对林间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的调查,对紫薇梨象的物候预测等发生期预测方法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成虫始发期与苦楝和红王子锦带盛花期相吻合,成虫出现高峰期在木槿花盛花期,成虫发生末期与木芙蓉开花初期一致;成虫产卵始发期在黑心菊的盛花期,产卵高峰期在栾树花期和随意草、木槿盛花期,产卵末期在木槿盛花末期;幼虫始发期在国槐、美人蕉盛花期,幼虫出现高峰期与红瑞木果实成熟挂果期以及温室茶梅、三角梅花期一致,幼虫发生末期在石榴盛花期;化蛹始期为垂丝海棠花末期,化蛹高峰期与猬实盛花期和紫花苜蓿花初期一致,化蛹末期与女贞、合欢盛花期相吻合。室内设定16,21,25,28和30℃共5个温度,测定了不同恒温条件下紫薇梨象蛹的发育历期,在测定的温度范围内,蛹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00℃,有效积温为114.70度。根据泰安近3年(20092011)月均地表温度数据,使用小样本方法估算出月均地表温度的置信区间,利用有效积温法则,推算得出2011年紫薇梨象越冬代成虫初次出现日期范围为5月10日至21日,与2011年野外实测越冬成虫初次出现日期5月14日接近,测报结果较准确。观察分析了紫薇梨象成虫种群发生动态,即在5月底到6月中旬成虫羽化,成虫数量逐渐增多,而7月上中旬数量急剧下降,7月下旬开始暴增持续到8月上旬,8月中下旬开始逐渐减少,9月上旬有上升的趋势随后又逐渐下降。经室内外试验结果显示,10%吡虫啉EC,20%氰戊菊酯EC和1%甲维盐EC的室内毒力效果较好,3种药剂在12h的LC50分别为1.52、2.87和1.16mg/L;24h的分别为0.593、3.513和2.524mg/L;48h的分别为0.407、6.094和5.985mg/L;72h的分别为10.68、4.286和5.441mg/L;这3种药剂在田间对紫薇梨象成虫的防治效果也较好,喷施10%吡虫EC啉3000倍液,20%氰戊菊酯EC8000倍液和1%甲维盐EC8000倍液10d后,紫薇梨象的田间校正死亡率均达到95%以上。应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紫薇梨象成虫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雌性信息素粗提液对雄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成虫为30头时的反应最高;雄信息素粗提液对雌虫也有一定的引诱作用,雌虫对20头的雄性信息素的反应最高。而且紫薇梨象雌性信息素引诱雄虫的总体效果稍低于雄性信息素对雌成虫的引诱效果。混合信息素粗提液对雌雄虫的引诱效果远低于雌、雄信息素单独作用效果。

侯雅芹[9](2012)在《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借鉴一般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理论,以北京市为例探讨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问题。自然灾害通常是指地震、火灾、洪水、台风、海啸,泥石流或气象灾害等,林业生物灾害(病虫害)也是自然灾害,把一般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理论运用于林业生物灾害这一特殊灾种,可为传统上隶属于森林保护学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和分析框架,同时也为丰富和发展一般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理论体系做出基于林业人独特视角的学术贡献。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除森林火灾、风灾或冰雪灾害以外,包括昆虫、病原体、啮齿动物和杂草等在内的各类外来或本土林业有害生物所引起的突发性林业生物灾害更是对森林和林业构成了巨大威胁。深入研究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问题,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林业发展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运用文献阅读、经验研究、案例分析以及理论演绎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框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综述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以及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了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其特点和基本思路。分析了作为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主要关注对象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及其入侵全过程。特别提出了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度概念,分别运用定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定量方法构建了相应模型,并结合北京市的部分数据进行了实例演示。2.在参考其他灾种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借鉴几个典型国家的经验,提出了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针对北京市的特殊情况,论述了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所在和改进思路。3.提出了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管理的理论框架,对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预案的编制过程和北京市现有的相关预案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方案。4.针对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的物资储备与资金保障问题,从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公共治理等方面入手对北京市目前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方略。5.概述了北京市近年来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实践,以作者亲身经历的密云县应对美国白蛾应急管理案例,运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合北京市市情和致灾风险对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了分类。6.提出了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制化问题,重点分析研究北京市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不足,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进策略。本文的创新或具有特色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首次把自然灾害应急理论运用于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问题。2.提出了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度的概念,并分别运用定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定量方法建立了分析模型。3.进行了基于北京市市情和致灾风险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类。

宋玉双[10](2008)在《科技期刊(森林有害生物)题录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杨潜叶跳象化学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潜叶跳象化学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资源调查及其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地表甲虫多样性及研究状况
    1.1 农区生物多样性
        1.1.1 生物多样性
        1.1.2 .农区生物多样性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地表甲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2 国内地表甲虫多样性调查研究进展
        1.2.3 国外地表甲虫多样性调查研究进展
        1.2.4 地表甲虫多样性调查研究展望
    1.3 地表甲虫多样性农田边缘效应
        1.3.1 边缘效应概念
        1.3.3 生物多样性与边缘效应的关系
    1.4 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多样性调查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两种采集方法得到的地表甲虫结果比对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集地点的自然概况
        2.2.2 采集样地的选择
        2.2.3 采集时间及标本整理
        2.2.4 野外采集方法
    2.3 采集信息的记录
        2.3.1 实验相关编码
        2.3.2 标本照片拍摄
        2.3.3 标本鉴定与保存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基于吸虫器法采集的地表甲虫数量
        2.4.2 基于巴氏诱罐法采集的地表甲虫数量
        2.4.3 关于两种采集方法采集甲虫的比较
第三章 不同生境不同时期的地表甲虫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生境中地表甲虫物种数量与分布
        3.3.2 不同生境对地表甲虫多样性的影响
        3.3.3 不同季节地表甲虫多样性的变化
第四章 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优势科资源调查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优势科资源统计
        4.3.1 步甲科 Carabidae
        4.3.2 薪甲科 Lathridiidae
        4.3.3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4.3.4 象甲科 Curculionidae
        4.3.5 隐翅虫科 Staphylinidae
        4.3.6 蚁形甲科 Anthicidae
        4.3.7 金龟科 Scarabaeidae
        4.3.8 吉丁甲科 Buprestidae
        4.3.9 叩甲科 Elateridae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贺兰山灰榆潜叶害虫榆跳象的生物学特性及空间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潜叶害虫研究概况
    1.2 榆跳象研究概况
    1.3 昆虫空间分布格局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调查区域及样线设置
    2.2 榆跳象幼虫密度调查
    2.3 榆跳象生物学特征观察
    2.4 灰榆叶片形态分析
    2.5 榆跳象幼虫空间分布型分析
    2.6 榆跳象幼虫密度影响因子分析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榆跳象生物学特征
    3.2 榆跳象取食灰榆叶片特征及其与幼虫发育的关系
    3.3 贺兰山榆跳象幼虫空间分布特征
    3.4 榆跳象幼虫空间分布影响因子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佳木斯市街心公园园林害虫种类调查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昆虫的采集与标本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3 防治建议
    3.1 园林田间管理
    3.2 物理防治
    3.3 化学防治
    3.4 生物防治

(4)金塔县胡杨林杨潜叶跳象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和药剂
    1.2 试验地的自然条件及基本概况
    1.3 调查和试验方法
    1.4 测定指标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布
    2.2 杨潜叶跳象在金塔县的发生规律
    2.3 防治效果
        2.3.1 林内地面防治成虫效果
        2.3.2 林内地面防治蛹的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6)北京城市森林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森林火灾风险评价与管理
        1.5.2 森林有害生物风险评价与管理
        1.5.3 城市森林研究综述
2 相关概念的总结与界定
    2.1 风险
        2.1.1 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2.1.2 风险的分类
    2.2 风险管理
        2.2.1 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未来发展趋势
        2.2.2 风险管理的程序
    2.3 城市森林
        2.3.1 城市森林概念的总结和界定
        2.3.2 城市森林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2.4 核心概念的定义
        2.4.1 风险和风险管理
        2.4.2 城市森林
        2.4.3 城市森林风险
        2.4.4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
        2.4.5 干扰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公地悲剧理论
        3.1.1 公地悲剧理论的内涵与可持续利用途径
        3.1.2 公共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市森林风险管理
    3.2 一般均衡理论和帕累托最优理论
        3.2.1 两种理论的主要内容
        3.2.2 一般均衡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与城市森林资源配置
    3.3 区域经济学理论
        3.3.1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3.3.2 区域经济理论与城市森林风险管理
    3.4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
        3.4.1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的内涵
        3.4.2 区域经济管理与城市森林风险管理
    3.5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理论
        3.5.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
        3.5.2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与城市森林风险管理
    3.6 可持续发展理论
        3.6.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3.6.2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森林风险管理
    3.7 本章小结
4 北京城市森林及风险现状
    4.1 北京市自然条件概况
        4.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4.1.2 土地面积与行政区划
        4.1.3 气候条件
    4.2 北京市社会经济概况
        4.2.1 社会人口
        4.2.2 经济发展状况
    4.3 北京市森林资源概况
        4.3.1 森林资源禀赋与林业发展
        4.3.2 城市森林概况与发展
    4.4 北京市城市森林风险
        4.4.1 城市森林的类型
        4.4.2 城市森林的主要功能
        4.4.3 城市环境对城市森林的影响
        4.4.4 城市森林风险的主要类型
        4.4.5 城市森林各风险所属风险类别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森林火灾风险评价
    5.1 风险识别与描述
        5.1.1 城市森林火灾风险的特点
        5.1.2 城市森林火灾风险成因分析
    5.2 风险分析
        5.2.1 北京森林火灾概况
        5.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3 基本统计特征
        5.2.4 森林火灾风险发生概率及周期
    5.3 风险预测
        5.3.1 灰色系统模型GM(1,1)
        5.3.2 预测模型与参数估计
        5.3.3 预测结果与分析
    5.4 生态服务价值量损失计算
        5.4.1 计量方法
        5.4.2 计算及说明
        5.4.3 计量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评价
    6.1 风险识别与描述
        6.1.1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的特点
        6.1.2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成因分析
    6.2 风险分析
        6.2.1 北京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概述
        6.2.2 全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发生情况
        6.2.3 市辖区和县域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分布情况
        6.2.4 不同年份有害生物风险发生情况
    6.3 风险预测
        6.3.1 预测模型与参数估计
        6.3.2 预测结果与分析
    6.4 直接经济损失估算
        6.4.1 数据来源
        6.4.2 估算方法与改进
        6.4.3 计量结果
    6.5 生态服务价值量损失估算
    6.6 本章小结
7 城市森林城市系统干扰风险评价
    7.1 城市森林供求风险
        7.1.1 国内外相关标准
        7.1.2 碳氧平衡法
        7.1.3 覆盖率风险和人均面积风险
        7.1.4 城市森林供求风险综合比较
    7.2 城市森林林业用地风险
        7.2.1 城市森林林地供给不足风险
        7.2.2 城市森林林地占用风险
    7.3 城市森林结构风险
    7.4 四功能区风险总结与规划
    7.5 本章小结
8 城市森林风险综合评价
    8.1 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2 评价方法与模型
    8.3 评价过程与结论
        8.3.1 分区县评价
        8.3.2 分功能区评价
    8.4 本章小结
9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森林风险
    9.1 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
        9.1.1 土地利用指标
        9.1.2 人口比例指标
        9.1.3 综合指标法
    9.2 北京市城市化水平计量
        9.2.1 北京市城市化水平模型拟合与预测
        9.2.2 北京常住人口模型拟合与预测
    9.3 城市化与城市森林火灾风险
        9.3.1 模型拟合
        9.3.2 二者相互关系
    9.4 城市化与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
        9.4.1 模型拟合
        9.4.2 二者相互关系
    9.5 城市化与城市森林城市系统干扰风险
        9.5.1 城市化与城市森林供求风险
        9.5.2 城市化与城市森林林地占用风险
    9.6 本章小结
10 城市森林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
    10.1 城市森林火灾风险管理
        10.1.1 管理性质与原则
        10.1.2 管理内容
        10.1.3 管理技术与保障体系
    10.2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10.2.1 管理性质和原则
        10.2.2 管理内容
        10.2.3 管理技术与保障体系
    10.3 城市森林城市系统干扰风险管理
        10.3.1 管理目标与原则
        10.3.2 管理对策建议
        10.3.3 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10.4 本章小结
11 结束语
    11.1 结论与创新点
        11.1.1 主要结论
        11.1.2 创新之处
    11.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华山松木蠹象及其三种主要寄生蜂的趋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况
    第一节 华山松木蠹象研究概况
        1 华山松木蠹象的危害及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2 华山松木蠹象综合防治研究及应用
    第二节 华山松木蠹象主要寄生蜂研究概况
        1 管氏肿腿蜂
        2 松蠹狄金小蜂
        3 三盾茧蜂
    第三节 昆虫趋光特性研究及应用概况
        1 昆虫趋光行为研究及应用概况
        2 昆虫趋色行为研究及应用概况
第二章 华山松木蠹象趋光特性研究
    第一节 光谱行为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光强度行为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林间诱集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华山松木蠹象主要寄生蜂趋光特性研究
    第一节 管氏肿腿蜂趋光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松蠹狄金小蜂趋光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三盾茧蜂趋光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1 光谱行为反应
        2 光强度行为反应
        3 华山松木蠹象林间诱集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展望
        1 存在的问题
        2 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8)紫薇梨象种群空间格局及预测预报与防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象甲类研究概述
        1.1.1 我国象甲类研究现状
        1.1.2 紫薇梨象的研究现状
    1.2 种群空间格局
        1.2.1 地统计学及其在昆虫生态中的应用
        1.2.2 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的区别
        1.2.3 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1.2.3.1 种群空间格局的经典统计学方法
        1.2.3.2 地统计学测定分析方法
        1.2.3.3 半变异函数
        1.2.3.4 变差函数的理论模型
        1.2.3.5 分析种群动态的时空规律性
        1.2.3.6 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及数据的空间插值
    1.3 种群发生动态
    1.4 象甲类昆虫种群预测预报
        1.4.1 发生期预报
        1.4.2 发生量预测
        1.4.3 发生区预报
        1.4.4 危害程度预报
    1.5 象甲类昆虫种群防治技术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2.1.1 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空间格局的聚集度指标法
        2.1.1.1 调查与统计方法
        2.1.1.2 聚集原因分析
        2.1.2 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分析
        2.1.2.1 地统计学分析调查方法
        2.1.2.2 地统计学分析方法
    2.2 紫薇梨象的预测预报
        2.2.1 紫薇梨象的物候预测
        2.2.2 紫薇梨象蛹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2.2.2.1 试虫来源
        2.2.2.2 试验方法
        2.2.2.3 数据处理
    2.3 紫薇梨象成虫的药剂防治试验
        2.3.1 室内毒力测定
        2.3.1.1 试虫来源
        2.3.1.2 供试药剂
        2.3.1.3 试验方法
        2.3.2 紫薇梨象成虫林间化学防治试验
        2.3.2.1 试验区的设置
        2.3.2.2 试验方法
        2.3.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空间格局
        3.1.1 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空间格局的聚集度指标法
        3.1.1.1 紫薇梨象成虫不同方位和高度调查结果
        3.1.1.2 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
        3.1.1.3 聚集原因分析
        3.1.2 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分析
    3.2 紫薇梨象的预测预报
        3.2.1 物候预测
        3.2.2 有效积温预测法
        3.2.2.1 紫薇梨象蛹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3.2.2.2 泰安地区紫薇梨象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预测及验证
    3.3 紫薇梨象成虫药剂防治
        3.3.1 紫薇梨象成虫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3.3.2 紫薇梨象成虫田间药剂试验
4 讨论
    4.1 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空间分布
    4.2 紫薇梨象的发生期预测
    4.3 紫薇梨象成虫的药剂试验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 发表论文情况

(9)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森林与林业概述
        1.1.2 突发事件概述
        1.1.3 林业突发事件概述
        1.1.4 林业生物灾害概述
        1.1.5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概述
        1.1.5.1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措施
        1.1.5.2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
        1.1.6 突发性林业生物灾害概述
        1.1.7 北京市林业突发事件概述
    1.2 应急管理研究概述
        1.2.1 公共危机管理
        1.2.2 突发事件管理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基本理论
    2.1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自然灾害
        2.1.2 自然灾害管理
        2.1.3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2.2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
        2.2.1 规范的信息收集与发布体系
        2.2.2 各部门联动救灾体系
        2.2.3 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体系
        2.2.4 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
        2.2.5 灾后恢复体系
    2.3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
        2.3.1 生物灾害管理的特殊性
        2.3.2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
        2.3.3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的特点
        2.3.4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思路
    2.4 林业外来生物灾害暴发的全过程分析
        2.4.1 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背景
        2.4.2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全过程分析
        2.4.2.1 前边界(pre-border)阶段的管理
        2.4.2.2 边界(mid-border)阶段的管理
        2.4.2.3 后边界(post-border)阶段的管理
        2.4.2.4 灾后(post-explosion)阶段的管理
    2.5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度评估
        2.5.1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度的概念
        2.5.2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度评估的方法
        2.5.2.1 定性方法
        2.5.2.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
        2.5.2.3 定量方法
        2.5.3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度的定量评估
        2.5.3.1 选择指标
        2.5.3.2 获取指标值
        2.5.3.3 强度值分级
        2.5.3.4 发生强度评估
        2.5.3.5 评估结果
        2.5.4 实例演示
        2.5.5 问题与讨论
3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3.1 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
    3.2 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应急管理体制概述
        3.2.1 澳大利业
        3.2.1.1 澳大利亚灾害管理体制
        3.2.1.2 澳大利业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3.2.1.3 澳大利亚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3.2.2 泰国
        3.2.2.1 泰国自然灾害管理机构
        3.2.2.2 泰国自然灾害管理规划系统
        3.2.2.3 泰国的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
        3.2.2.4 泰国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3.2.3 德国
        3.2.3.1 德国应急管理的基本体制
        3.2.3.2 德国应急管理的主要特点
        3.2.3.3 德国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3.2.4 日本
        3.2.4.1 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3.2.4.2 科学而严密的应急管理体系
        3.2.4.3 极强的公众防灾意识
        3.2.4.4 齐备的应急保障设施体系
        3.2.4.5 日本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3.3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构建
        3.3.1 基本体制框架
        3.3.2 相关部门的职责落实
        3.3.3 联防与联治机制的构建
        3.3.4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
    3.4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防控队伍建设
        3.4.1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防控队伍人员构成
        3.4.2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防控队伍存在问题
4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管理
    4.1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概念
    4.2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体系
        4.2.1 总体预案与专项预案
        4.2.2 国家层次预案与地方层次预案
    4.3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
        4.3.1 灾害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
        4.3.2 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前提
        4.3.3 灾害应急预案的框架图示
        4.3.4 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
    4.4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4.4.1 国家层次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指导作用
        4.4.2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专项预案)
        4.4.3 区县突发林木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子预案)
        4.4.4 镇乡(街道)、有林单位突发林木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子预案)
5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的物资储备与资金保障
    5.1 相关理论研究
        5.1.1 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以及主要内容
        5.1.2 公共物品、公共财政与风险责任分担
        5.1.3 森林的公共物品属性
        5.1.4 政府承担应对公共风险责任的支出定位
    5.2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物资储备现状
    5.3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储备物资体系建设
    5.4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资金保障
6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实践
    6.1 北京市林业与园林概况
        6.1.1 园林与林业
        6.1.2 北京市园林概况
        6.1.3 北京林业与园林管理体系
    6.2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现状
        6.2.1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概述
        6.2.2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的新形势
        6.2.3 北京市主要林木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
        6.2.3.1 检疫性、危险性林木有害生物发生趋势
        6.2.3.2 常发性林木有害生物近年的发生现状与预测
    6.3 基于北京市致灾风险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类
        6.3.1 已入侵北京并已定殖的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
        6.3.2 尚未入侵北京但具有严重危险性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6.3.3 尚未入侵北京且危险性较小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6.3.4 尚未入侵北京且入侵风险很小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6.4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实践
        6.4.1 密云县美国白蛾灾害应急管理
        6.4.1.1 密云县美国白蛾发生状况
        6.4.1.2 美国白蛾在密云县的主要侵袭树种
        6.4.1.3 密云县美国白蛾应急管理措施
        6.4.2 大兴区第二代美国白蛾成虫应急管理
        6.4.3 奥运会前夕草地螟灾害应急管理
        6.4.4 房山区美国白蛾和落叶松叶蜂灾害应急管理演练
        6.4.4.1 案例1:房山区美国白蛾防控演练
        6.4.4.2 案例2:房山区落叶松叶蜂防控演练
    6.5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实践总结
7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法制化
    7.1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法制化的概念
    7.2 北京市现有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立法体系
        7.2.1 法律
        7.2.2 行政法规
        7.2.3 部门规章
        7.2.4 地方法规
        7.2.5 相关政策文件
        7.2.6 其他法律文件
    7.3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法制体系
    7.4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法制基本原则
        7.4.1 合法性原则
        7.4.2 应急性原则
        7.4.3 合理性原则
        7.4.4 信息公开原则
        7.4.5 公民权利最低保障原则
    7.5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法制的基本制度
        7.5.1 灾害应急响应制度
        7.5.1.1 市级响应
        7.5.1.2 区县响应
        7.5.2 灾害信息及时发布制度
        7.5.3 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7.5.4 部门联动救灾制度
        7.5.5 灾后恢复制度
    7.6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法律责任
        7.6.1 行政责任
        7.6.2 民事责任
        7.6.3 刑事责任
8 结束语
    8.1 总结与展望
        8.1.1 林业生物灾害与一般自然灾害
        8.1.2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8.1.3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8.1.4 法律在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8.2 创新或具有特色之处
        8.2.1 首次把自然灾害应急理论运用于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问题
        8.2.2 首次提出了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度的概念并进行了定量分析
        8.2.3 基于北京市致灾风险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类
        8.2.4 构建了完整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8.2.5 北京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法制化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杨潜叶跳象化学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资源调查及其多样性研究[D]. 罗晶丹.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2]贺兰山灰榆潜叶害虫榆跳象的生物学特性及空间分布[D]. 李欣芸. 宁夏大学, 2020(03)
  • [3]佳木斯市街心公园园林害虫种类调查与防治[J]. 吕晓文,王佳宁,杨洪升,薛春梅,许龙,季庆辉,罗志文. 生物灾害科学, 2019(03)
  • [4]金塔县胡杨林杨潜叶跳象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效果[J]. 张琼,达军山,万建生,刘金荣. 草业科学, 2017(03)
  • [5]杨潜叶跳象在辽宁省的危害及综合防治[J]. 张静亚,董娜. 现代农村科技, 2016(07)
  • [6]北京城市森林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D]. 周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7]华山松木蠹象及其三种主要寄生蜂的趋光特性研究[D]. 陈友. 云南大学, 2013(05)
  • [8]紫薇梨象种群空间格局及预测预报与防治技术的研究[D]. 李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9]林业生物灾害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市为例[D]. 侯雅芹.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5)
  • [10]科技期刊(森林有害生物)题录选[J]. 宋玉双. 中国森林病虫, 2008(01)

标签:;  ;  ;  ;  ;  

杨树象牙化学防治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