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导管技术PVA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应用

探讨微导管技术PVA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应用

一、探讨微导管技术PVA在部分脾栓塞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玮[1](2020)在《可显影药物缓释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栓塞剂的性能与TACE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近年携载磁性纳米材料的栓塞剂[1-2]、水凝胶栓塞剂[3—11]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为肝癌TACE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为实现栓塞剂显影、载药,本研究制备了固态和液态两种新型栓塞剂;研究了这两种新型栓塞材料的显影、载药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栓塞用多模态显影明胶微球的制备及磁热效应的体外研究目的:探索栓塞用多模态显影明胶微球的制备方法,评估其显影、载药及磁热性能。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携载纳米Fe3O4颗粒的明胶栓塞微球,光学显微镜对微球形态进行表征;X射线、CT、MRI测评估多模态显影能力;TGA检测载药量;交变磁场考察该微球的磁热能力;溶血实验及CCK8法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观察微球溶胀特点及消毒方法。结果:最优化微球合成条件为Fe304与明胶质量比为2:1,该微球外观圆整、分散性好、成球率高(最高77.0%)、载药率高(最高73.27%)、粒径适中(199.78±142.90 μm),具备X射线/CT/MRI多模态显影能力。在交变磁场具备优良的磁热能力(280s,Δ℃>20℃)。溶血实验及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微球生物无明显生物毒性。微球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出溶胀特性,在无水乙醇中无溶胀现象。结论:以固态Fe304纳米颗粒为显影材料,明胶为聚合物材料,采用乳化交联法可成功制备多模态显影能力强、载药量高、磁热能力优异、形态规则、表面光滑、不易聚集、生物安全性高、消毒方便的栓塞微球。2.可显影药物缓释水凝胶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目的:针对传统TACE过程中碘油化疗乳剂无法稳定分散、化疗药物突释的问题,构建一种同时具备稳定分散碘化油(不透射线)、缓释表柔比星的多功能水凝胶栓塞剂。方法:本研究以甲基纤维素(MC)和黄原胶(XG)为原料,以物理共混制备表柔比星(Epi)及罂粟乙碘油(Etpoil)共载水凝胶Epi/Etpoil@MC/XG。用SEM、XRD、CD对MC/XG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用FTIR对Epi/Etpoil@MC/XG水凝胶成分进行了表征;通过X线、CT扫描表征显影性。通过流变仪表征水凝胶特性。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表柔比星药物缓释特性。MTT法测定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毒性。兔耳廓VX2肿瘤模型行DSA下动脉栓塞实验,并行病理检查。结果:成功制备了以甲基纤维素(MC)和黄原胶(XG)为基础的可稳定悬浮罂粟乙碘油(Etpoil)和缓释化疗药物表柔比星(Epi)的不透射线复合水凝胶Epi/Etpoil@MC/XG。SEM显示MC/XG水凝胶内部具有小尺寸(3.18±0.75 um)的多孔结构;MC/XG水凝胶XRD、CD分析显示:该水凝胶的组成分成MC、XG分子结构没有发生变化。FTIR检测到Epi/Etpoil@MC/XG水凝胶栓塞剂中Epi、Etpoil、MC、XG四种物质的特征峰无变化。X线及CT显示:Epi/Etpoil@MC/XG水凝胶显影性良好,碘油化疗乳剂在MC/XG水凝胶中可稳定分散至少20天。流变测试显示Epi/Etpoil@MC/XG具备剪切稀化、温度相变特性,水凝胶在微导管通过性良好。药物释放实验显示:Epi/Etpoil@MC/XG水凝胶中的Epi第一天释放率40%,18天释放率50%。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毒性显示:该水凝胶栓塞剂生物相容性高,肿瘤抑制作用明显。成功建立兔耳廓VX2肿瘤模型,兔耳廓VX2肿瘤模型动脉栓塞实验观察到Epi/Etpoil@MC/XG具备血管栓塞能力。组织学检查证实血管腔内栓塞剂存留。结论:Epi/Etpoil@MC/XG水凝胶栓塞剂具有X线下可显影、碘化油悬浮稳定、表柔比星缓释、温度相变、剪切稀化、微导管可注射、生物安全性好的特性。

许敏[2](2019)在《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脉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原因为医源性、外伤性及自发性动脉破裂出血。病情轻微情况下可进行保守治疗以期自愈,但在动脉破裂出血等较为严重情况下,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往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开修补、结扎出血动脉及甚至脏器切除,但其创伤大、风险高、损伤严重,不为广大医患所接受。动脉出血栓塞因其微创、效果良好及最大程度保护组织脏器功能等特点,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为动脉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栓塞材料的选择对于是否可成功止血至关重要,其一般根据病因、血管解剖、科室所具有的栓塞材料种类以及术者的操作习惯等因素决定。弹簧圈与明胶海绵颗粒是动脉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常用固体栓塞剂,但弹簧圈的栓塞止血效果受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且往往需多枚,费用较贵,而明胶海绵可控性不强、可再吸收,同时也受凝血功能影响。NBCA作为液体性栓塞剂具有不受凝血功能影响、可控性强、血管适形性良好、即刻永久栓塞等特点,弥补了固体栓塞在动脉出血栓塞治疗中的不足。然而NBCA作为进口医用胶,价格昂贵且需专用导管,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产医用胶具有NBCA相似的特性,作为国产医用胶易于获取,不仅无毒,无需专用导管,而且价格低廉。但其使用说明并未说明在介入治疗中的效用与安全性。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方法,探讨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目的:以健康大白兔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剂行兔肾动脉的栓塞,探讨其栓塞效能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120只健康大白兔,电脑编号,按照每组40只随机分入3组。3组按照碘油与国产医用胶的配比,分为3:1、4:1、5:1三组,分别对实验兔进行肾动脉栓塞。以乌拉坦对实验兔进行全麻并以水合氯醛腹腔注射维持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区常规备皮、消毒,行右侧股动脉分离并穿刺插管,在微导丝引导下以2.7F微导管插管兔肾动脉主干并造影证实,后以流控技术实时显像下推注栓塞剂至肾动脉远端铸形到管尖为止。栓塞结束后再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根据观察时间分为3组:术后1天组、术后1周组、术后1月组,按术后时间分别复查造影后处死实验兔,首先解剖取肾行标本外观观察,后予以10%福尔马林浸泡并组织切片后HE染色行光镜观察。肾动脉栓塞前及栓塞术后1天、1周复查检测兔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实验过程中5只实验兔死亡(实验中再补充了 5只),其死亡原因分别为麻醉过度、股动脉分离插管失败及栓塞剂返流、异位栓塞、粘管等手术操作相关性死亡,经改进实验技巧后再未发生上述情况。栓塞剂在透视下显影清晰,经导管注射顺利,无堵管情况且易于控制,可经微导管行反复栓塞,安全有效。术后实验兔肾功能呈一过性损害,白细胞一过性升高,1周后均恢复术前水平,术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后1周和术后1月复查造影示栓塞可靠,均未见血管再通形成和造影剂的外溢。术后病理HE染色后光镜下栓塞剂呈不规则形或分支状折光性透亮物质,其中5:1、4:1组以细动脉及小动脉栓塞为主,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3:1组以中型动脉栓塞为主,与5:1组、4:1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天肾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动脉内可见栓塞剂填充,肾组织变性,见轻度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周和术后1月血管内栓塞剂仍然存在,相应节段肾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钙化,坏死周边见广泛炎性细胞浸润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3组间肾组织变性坏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医用胶栓塞实验兔肾动脉安全可行、有效,不同浓度的国产医用胶可以选择性栓塞肾动脉各级分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配合超选择插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科及胃镜治疗无效消化系出血,探讨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9-05内科或胃镜治疗无效,血管造影明确为消化道血管出血的25例患者,均运用1:1的碘油与国产医用胶混合物栓塞出血血管。以屈氏韧带划分,上消化道出血19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病因构成:上消化道溃疡出血12例,肿瘤性出血6例,外科手术后出血4例,胰腺炎1例,2例患者病因不明。在随访期内,对手术操作时间、国产医用胶用量、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单独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2例微弹簧圈+国产医用胶医用胶,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100%.30天内2例栓塞后患者再发出血,均予以国产医用胶补充栓塞并成功止血;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3例为肿瘤晚期进展至恶病质衰竭死亡,1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致重症感染死亡.术后3例患者出现肠道缺血症状,2例患者自行缓解,1例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外科手术切除证实为结肠肿瘤,外科术中可见肿瘤附近局部正常肠管缺血明显,术后康复出院.余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存良好。结论:对于内科及内镜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国产医用胶栓塞止血成功率高,术后再出血与并发症发生率低,性价比高。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栓塞中的运用,评估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明确为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并接受国产医用胶栓塞治疗的患者共44例。其中肝动脉破裂出血17例,肾动脉出血14例,股动脉与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肝动脉破裂出血中医源性损伤7例:2例为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后,2例为肝穿刺活检术后,3例为外科术后;外伤性损伤10例:6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刀刺伤。肾动脉破裂出血中肾穿刺活检5例、肾挫裂伤5例、肾脏碎石损伤3例、肾造瘘术后1例。股肱动脉损伤出血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其中2例为吸毒导致,其余11例均为介入术后所致。所有病灶均以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1比例混合形成的栓塞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对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动脉破裂出血:造影发现1 7例患者中3例为造影剂外溢,6例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肝动静脉瘘,2例肝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所有17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手术成功率100%,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物用量0.3-1.1ml,平均0.6ml,栓塞所用时间11-23min,平均15.5min,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79±174。无患者复发出血,未发现术后严重并发症。肾动脉破裂出血:所有病灶均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后一次性有效栓塞,栓塞剂平均用量0.5ml(0.2-0.8ml),术中未见栓塞剂反流,术后未见异位栓塞。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14±123。术后临床随访未见再发血尿、血肿进展等复发出血迹象,术后患者白细胞、肌酐与血压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05)。13名患者进行超声复查未见肾脓肿、肾实质梗死及肾动脉异常栓塞情况。股动脉及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患者共13处假性动脉瘤,均采用国产医用胶-碘油混合乳剂成功栓塞,1 1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2例患者行补充栓塞并完全填充瘤腔,医用胶平均用量1.46ml(0.5-5.5ml)。栓塞后造影发现1例患者出现轻微异位栓塞,但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情况。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产生。结论: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创伤性动脉出血栓塞安全、有效,较其他栓塞剂具有快速、成功率高及费用低廉等特点。

李运江[3](2018)在《不同栓塞材料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种类栓塞材料以及同一种类不同粒径栓塞材料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肝硬化脾亢行PSE治疗的60例患者,其中使用直径560~710μm明胶海绵栓塞颗粒进行栓塞的患者20例,使用直径300~500μm Embosphere栓塞微粒球栓塞的患者20例,使用直径500~7000μmEmbosphere栓塞微粒球栓塞的患者20例,分别为A组、B组和C组。观察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3天、第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发热和疼痛的情况。分别将A组与C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种类栓塞材料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B组与C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同一种类不同粒径栓塞材料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外周血细胞变化情况:术前及术后第3天、第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9/L):A 组分别为 2.05±0.71、7.95±1.43、7.15±1.21、6.23±0.98、3.71±0.85、2.98±0.45,B 组分别为 2.10±0.58、7.81±1.78、6.56±1.49、5.53±0.83、5.22±0.68、5.19±0.72,C 组分别为 1.91 ±0.66、8.02±2.52、7.02±1.65、6.11±1.22、5.34±0.73、5.27±1.12;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9/L):A 组分别为37.05±12.53、80.01±13.27、139.55±59.87、154.21±40.32、101.23±15.37、85.69±19.57,B 组分别为 42.60±18.61、78.30±18.76、135.65±63.23、155.35±40.97、145.80±28.05、140.31±21.34,C 组分别为 33.30±11.41、76.30±14.60、144.95±62.75、158.50±42.04、144.45±26.74、139.78±20.11。A组与C组对比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行PSE后第3天、第7天、1个月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均较PSE前有明显升高(p<0.00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开始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下降,C组患者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则保持稳定,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B组与C组对比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行PSE后第3天、第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均较PSE前有明显升高(p<0.00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PSE术后并发症术后A组发热及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分别是:低热5例(25%)、中热12例(60%)、高热3例(15%)、0度疼痛0例、Ⅰ度疼痛7例(35%)、Ⅱ度疼痛11例(55%)、Ⅲ度疼痛2例(10%),术后B组发热及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分别是:低热15例(75%)、中热4例(20%)、高热1例(5%)、0度疼痛2例(10%)、Ⅰ度疼痛16例(80%)、Ⅱ度疼痛2例(10%)、Ⅲ度疼痛0例,术后C组发热及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分别是:低热6例(30%)、中热11例(55%)、高热3例(15%)、0度疼痛0例、Ⅰ度疼痛8例(40%)、Ⅱ度疼痛9例(45%)、Ⅲ度疼痛3例(15%)。A组与C组对比分析后发现,C组术后发热及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较A组明显减轻(p<0.05);B组与C组对比分析后发现,B组术后发热及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较C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1.作为PSE的栓塞材料,明胶海绵栓塞颗粒与Embosphere微粒球短期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随着患者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使用明胶海绵栓塞颗粒进行栓塞的患者疗效开始减退,外周血细胞计数开始下降,而使用Embosphere微粒球的患者疗效则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2.不同粒径的Embosphere微粒球中,直径为300~500 μm的微粒球与直径为500~700 μm的微粒球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直径为300~500 μm的微粒球术后并发症明显减轻,作为PSE的栓塞材料更加安全、可靠。

刘一鸣[4](2017)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酸)盐酸聚合物表面修饰金纳米粒水分散体对肝癌介入诊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GNP@PNA的制备及表征目的:制备GNP@PNA并了解其性质。材料和方法:金纳米粒子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丙烯酸叔丁酯(tBA),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聚合形成具有温度敏感的核壳型纳米粒子共聚物的复合材料(GNP@PNIPAM、GNP@PNIPAM-tBA),并对其表征、X射线衰减力进行检测、生物相容性进行检测,分析其粘度、流动性以及相变特性。结果:GNP@PNA粘度、流动性以及分散性良好,较易通过微导管推注。结论:GNP@PNA拥有良好流动性、有效栓塞性以及高生物相容性,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液体血管栓塞剂。第二部分GNP@PNA栓塞兔肾动脉的实验研究目的:探究GNP@PNA栓塞兔肾动脉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持久性,材料和方法:购买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正常肾动脉栓塞模型,实验兔雌雄不限,体重2.5~3.0k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并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实验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分别采用聚乙烯醇(PVA)颗粒和GNP@PNA栓塞兔左肾动脉,右肾动脉不处理作为对照,分别于处理后1周、1月、2月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CT-3D后处理),并于上述三个时间点各处死5只兔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和Masson染色),以综合评价血管再通、自显影情况、栓塞剂持久性,探讨其作为中长期栓塞剂的有效性。结果:GNP@PNA可栓塞肾脏血管的末梢动脉,其分散性良好,终末复查时间内(两月)其栓塞效果显着,自显影效果良好。结论:GNP@PNA分散性、栓塞性、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作为一种新型栓塞剂。第三部分GNP@PNA栓塞兔VX2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GNP@PNA栓塞及自显影效果,评价抗肿瘤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建立40只兔VX2肿瘤模型,经CT检查证实后,随机分为四组。经兔右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后分别做如下处理:A组(n=10):经导管注入生理盐水0.3ml;B组(n=10);经导管注入适量PVA(350-560μm)颗粒;C组(n=10):经导管注入适量Lipiodol/Gelfoam即碘油+明胶海绵颗粒(350-560μm);D组(n=10):经导管注入GNP@PNA液态栓塞剂0.4ml。于术前0天、术后7天分别行CT平扫+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形态,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体积及肿瘤生长率;于术后3天、7天分别抽取各组10只兔耳缘静脉血,检测其肝肾功能,评价GNP@PNA的安全性;于术后7天处死各组中10只实验兔,留取肿瘤组织标本,采取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弹力纤维(Masson)染色来观察肿瘤组织的大体形态及病理变化;收集术后第7天GNP@PNA栓塞组兔血样、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脑以及部分肿瘤组织做体内分布及透视电镜检查,综合评价GNP@PNA栓塞性及自显影性。结果:GNP@PNA可经导管超选注入肿瘤靶区,在栓塞肿瘤血管及其营养动脉的同时亦可自显影;术前0天,NS、PVA、Lipiodol/Gelfoam及GNP@PNA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GNP@PNA组与NS、PVA、Lipiodol/Gelfoam相比肿瘤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P<0.05)。GNP@PNA组与Lipiodol/Gelfoam组相比较而言,虽然都可显影,但是GNP@PNA组栓塞后肿瘤坏死范围更广。与NS、PVA组相比较,GNP@PNA组栓塞范围更广,肿瘤坏死率更高,亦可自显影。肝肾功能数据显示其对于兔只是一过性肝损伤,对于兔肾功能并无影响,提示其安全性高。结论:GNP@PNA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栓塞性、自显影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对肿瘤有明显的栓塞作用,可抑制肝癌的生长。

邱东东[5](2016)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影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因素。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复习1997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的10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hepatic cirrhosis hypersplenism)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栓塞方法、部位、材料、栓塞范围不同以及术中是否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共分为6组。A组:16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脾动脉主干,栓塞范围为<40%且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B组:15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脾动脉主干,栓塞范围为40%-70%且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C组:14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脾动脉主干,栓塞范围为>70%且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D组:20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脾下极动脉,栓塞范围为40%-70%且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E组:20例,使用Embosphere微粒栓塞脾下极动脉,栓塞范围为40%-70%且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F组:15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脾动脉主干,栓塞范围为40%-70%且术中未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比较不同栓塞材料、不同栓塞部位、不同栓塞范围各组PSE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各时间点血细胞计数的变化。比较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前及术后1周、1月PV内径、SV内径变化,同时并观察各组术后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前、术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A组(<40%)、B组(40%-70%)、C组(>70%)术后1周、1月、3月、6月WBC、PLT、RBC计数与术前进行比较,WBC、PLT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BC计数术后1周、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RBC计数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组别术后同一时间点WBC、PLT、RBC计数经方差分析,WBC、PLT术后1周、1月、3月、6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计数术后1周、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70%)血细胞计数上升幅度最大。2.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前、术后pv、sv内径进行比较:a组(<40%)、b组(40%-70%)、c组(>70%)术后1周和1月pv、sv内径经b超检测与术前的进行比较,a组(<40%)术后1周、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40%-70%)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40%-70%)术后1月pv由术前18.1±2.4mm降至14.4±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由术前13.3±1.3mm降至11.2±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70%)术后1周、术后1月pv由术前18.4±1.9mm降至13.1±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由术前13.5±1.5mm降至10.1±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pv内径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sv内径术后1周、1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c组(>70%)pv、sv内径缩小最明显。3.对不同栓塞部位pse术前、术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b组(主干)、d组(脾下极)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wbc、plt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一组别术后1周、1月rbc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rbc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b组(主干)与d组(脾下极)术后同一时间段的血细胞计数进行两两比较,b组(主干)对wbc、plt的提升较d组(脾下极)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rbc术后1周、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b组(主干)对rbc的提升较d组(脾下极)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不同栓塞材料pse术前、术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d组(明胶海绵)、e组(微球)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wbc、plt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别术后1周、1月rbc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rbc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d组(明胶海绵)与e组(微球)术后同一时间段的wbc、plt、rbc进行两两比较,e组(微球)对wbc、plt的提升效果优于d组(明胶海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a组(<40%)中重度疼痛人数比例为31.2%,b组(40%-70%)中重度疼痛人数比例为80.0%,c组(>70%)中重度疼痛人数比例最高,达92.9%,术后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40%)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为4.28±1.21(d),b组(40%-70%)为7.17±2.37(d),c组(>70%)为15.45±1.57(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0%)中高热人数比例为25.0%,b组(40%-70%)中高热人数比例为40.0%,c组(>70%)中高热人数比例最高,达85.7%,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40%)中高热持续时间为5.13±0.78(d),b组(40%-70%)为9.37±1.68(d),c组(>70%)为13.24±0.89(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对不同栓塞部位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b组(主干)中重度疼痛人数比例为80.0%,d组(脾下极)为30.0%,术后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主干)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为7.17±2.37(d),d组(脾下极)为5.36±0.47(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主干)、d组(脾下极)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主干)中高热持续时间为9.37±1.68(d),d组(脾下极)为4.15±0.32(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对不同栓塞材料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d组(明胶海绵)、e组(微球)术后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明胶海绵)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为5.36±0.47(d),e组(微球)为3.13±0.18(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明胶海绵)中高热人数比例为40.0%,e组(微球)为10.0%,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明胶海绵)中高热持续时间为4.15±0.32(d),e组(微球)为3.09±0.16(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对术中有无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b组(使用庆+地)、f组(未使用庆+地)术后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未使用庆+地)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为10.29±0.62(d),b组(使用庆+地)为7.17±2.37(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未使用庆+地)中高热人数比例为80.0%,b组(使用庆+地)中高热人数比例为40.0%,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未使用庆+地)中高热持续时间为12.43±1.56(d),b组(使用庆+地)为9.37±1.68(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栓塞范围越大,血细胞计数改善越显着,PV、SV缩小越显着,其中栓塞范围<40%,PV、SV缩小不明显,但栓塞范围越大,疼痛、发热的程度越严重且其持续时间越长,推荐栓塞范围控制在40%-70%之间。2.脾动脉主干栓塞临床疗效优于脾动脉下极栓塞,但术后疼痛及发热持续时间长于脾动脉下极栓塞,临床使用时应权衡利弊。3.Embosphere栓塞微粒球在PSE术中使用具有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明胶海绵颗粒,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4.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可减轻发热的程度并减少疼痛及发热持续时间。

刘彤晖[6](2016)在《脾动脉主干栓塞在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脾动脉主干栓塞用于治疗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并对比传统的部分性脾栓塞,总结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14年1月起至2015年3月,将于我科就诊手术的26例门脉高并脾功能亢进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8例患者应用不锈钢弹簧圈及可脱离球囊行脾动脉主干栓塞,B组8例患者应用PVA颗粒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后均随访半年以上,将A组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表现、外周血三系变化、脾脏最大径、门脉内径进行对比,观察脾动脉主干栓塞对门脉高压并脾亢的治疗效果;将B组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三系变化、门脉内径变化进行对比,观察部分性脾栓塞对于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将A、B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外周血三系变化、门脉内径变化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门脉高压并脾亢的效果差异。结果:A组:该组18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者术后又转外科行脾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结扎,2例患者造影证实为肝动脉-门脉畸形,行畸形血管栓塞治疗后门脉高压缓解。余14例患者行脾动脉主干栓塞术,术后临症状改善,8例患者出血术后即停止,6例仍有少量活动性出血,经内科进一步对症处理后出血停止,随访期间均未再发大出血;14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缓解,外周血细胞三系升高,脾脏体积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门脉内径减小,术后1月门脉内径对比术前门脉内径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3月、6月门脉内径对比术前则无统计学差异。B组:8例患者均成功行部分性脾栓塞术,栓塞面积约1/3,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三系不同程度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门脉内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其对门脉高压的缓解效果欠佳。A、B两组对比:A组术后外周血三系变化较B组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门脉内径减小而B组无变化;A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脾动脉主干栓塞用于治疗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的效果确切,术后不良反应轻,可快速降低门脉压力,缓解临床症状,尤其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2:部分性脾栓塞可使外周血三系升高,但对降低门脉压力的效果欠佳,与前人研究数据有差异,可能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关。3:脾动脉主干栓塞较传统部分性脾栓塞具有一定优势,短期内临床效果明显,但远期效果,尤其是对于长期降低门脉压力的效果尚需更加丰富的临床资料进行论证。

黄德佳[7](2017)在《海藻酸钠(KMG)微球在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KMG微球在肝癌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世界恶性程度最高,最为常见的实体瘤之一,高居肿瘤相关死亡普第三位。发展中国家的肝癌发病数约占总发病数的82%,这其中,中国肝癌患者约占55%,这主要归因于乙型肝炎(HBV)在中国的高发病率。而国内就诊的患者中诊断肝癌的患者大多属于中晚期,仅仅不到20%的患者可接受诸如肝癌切除、射频消融以及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因其能显着改善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生存期而深受认可并广泛应用于肝癌治疗。传统的TACE术主要治疗方法一般为先经肿瘤滋养动脉注入抗癌药物碘油混合乳剂,并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或者PVA颗粒等进行后续追加栓塞治疗。术后已栓塞的肿瘤滋养动脉再通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是肿瘤坏死率低及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血管的再通是改善患者疗效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研究者试图通过研发新的栓塞剂提高栓塞效果降低术后血管再通、提高坏死率,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海藻酸钠微球(KMG)为一种新型栓塞剂已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优势,但有关的报道尚不多。本文通过对KMG微球应用于肝癌的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并与传统颗粒明胶海绵栓塞对比,探讨该国产微球的肿瘤栓塞的应用价值。目的比较KMG微球和明胶海绵颗粒在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栓塞效能、疗效并探讨栓塞效能和疗效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采取了病例对照试验研究的方法,搜集了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TACE术的中晚期肝癌或拒绝手术的肝癌患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1岁,龄范围在22-78岁之间。入选病例中使用KMG微球作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材料的患者归为实验组(以下简称KMG-TACE组),共50例,男性42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3.08±11.74岁(22-76岁);对照组以明胶海绵颗粒作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材料的患者归为对照组(以下简称Gelfoam-TACE组),共50例,男性41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3.40±11.389岁(31-7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完善的三大常规、肿瘤标志物及生化指标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及CT/MR等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诊断符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的肝癌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体能评分<70分、肝功能Child-Pugh C级、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未控制的感染、门静脉主干被癌栓完全阻塞且侧支血管形成少等。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疗效评估首要指标为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生存期计算方法为患者首次接受肝动脉栓塞治疗至末次随访或死亡,研究终止时间为2014年12月。次要观察指标包括:(1)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2)第一次栓塞术后一个月的病灶中碘油沉积率-栓塞效能;(3)栓塞程度和疗效的关系;(4)术后并发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的碘油沉积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疗效和碘油沉积率的关系并计算生存率、肝内肿瘤进展、肝外肿瘤进展及生存时间。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分方差分析,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Kaplan-Meier描述生存曲线、无进展生存曲线,计算累积生存率,Lon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的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KMG微球栓塞组肝癌患者的术后第一个月的碘油沉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 81.32%±13.322%vs 50.78%±19.723%;P<.0001)。2 年的肝内肿瘤进展率,KMG栓塞组明显低于对照组(48%vs 68%;P=0.043);相应的无进展生存率方面KMG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6%VS 26%;P=0.037)。1年和2年总生存率,KMG组明显优于对照组(KMG组和对照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82%,72%,vs 60%,38%;P<0.05)。1年和2年同前年肝外肿瘤进展率方面(两组1.2年肝外肿瘤进展率分别2%,4%,vs 20%,30%;P<0.005),KMG组1年和2年肝外肿瘤进展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一年肝内肿瘤进展方面(KMG组30%,对照组48%,P=0.065)及一年无进展生存率方面(两组分别为66%VS48%,P=0.069),两组患者无差别。将术后1年全部100例分为碘油沉积率优良组(碘油沉积率>60%)和碘油沉积欠佳组(碘油沉积率≤60%),并进行比较其疗效。前者1年生存率(82.2%vs 33.3%;P<0.001)和无进展生存率(74.0%vs 30.4%;P=0.009)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肝内肿瘤进展率(4.1%vs 29.6%;<0.001)及肝外肿瘤进展方面(0.31%vs 35.5%;P<0.001)均低于对照组。结论1、综上所述,KMG微球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较明胶海绵更为有效。特别表现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碘油沉积率和降低肝内外肿瘤进展中较传统的明胶海绵颗粒均能取得更优的近期以及远期疗效。2、肿瘤灶中碘油的沉积率作为栓塞效果的指标,其可以作为TACE疗效的一个预测参数,碘油沉积率较高的肝癌患者其预后往往更优于乏碘油沉积的肝癌患者。第二章KMG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自从Maddison首次于1973年报道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以来,PSE因其相对于传统的外科脾脏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较少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原因的脾功能亢进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血小板减少症。在传统的PSE治疗脾亢脾功能亢进主要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不锈钢圈以及PVA颗粒。其中明胶海绵因其价格低廉、易于获取成为相对应用更为广泛的脾动脉栓塞材料。前期较多宗临床研究报告结果显示,脾动脉栓塞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外周血象从而很好的改善患者近期的脾亢情况较之明胶海绵颗粒,KMG具有更为微细的直径(300-500μm)以致其可以栓塞脾血窦前微细血管。这提示我们KMG微球使用在脾动脉栓塞术中与明胶海绵颗粒相比,其可能更有效的提高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者的血细胞计数,更好的改善脾功能亢进。迄今为止,关于KMG用于PSE中治疗肝硬化脾亢的文献不多,其结果提示用KMG的PSE术后患者短期的脾功能亢进可明显改善,但且尚缺乏远期疗效的随访数据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脾亢患者使用KMG微球和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动脉栓塞,分析和比较二者在PSE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近远期的疗效。目的评价可降解永久栓塞剂KMG微球应用于PSE治疗肝硬化导致的脾功能亢进安全性及疗效;并和明胶海绵颗粒应用于PSE治疗肝硬化导致的脾功能亢进做对比。方法和材料采取了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了 2008年7月至2012年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成功行PSE治疗的65例肝硬化并脾亢患者,其中男4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43岁(19~80岁),其中KMG微球栓塞组(KMG-PSE)33例,男性2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1.06±12.882岁(19-80岁);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组(Gelfoam-PSE)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 51.88±9.843 岁(29-74 岁)。肝功能 ChildA 级 24 例,ChildB 级 32 例,Child C级9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临床确诊为肝硬化并脾亢。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在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和术前外周血细胞计数、栓塞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为:(1)严重感染、脓毒血症,或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等有发生脾脓肿的高危患者;(2)凝血酶原时间低于正常的70%者,纠正凝血功能后可入主;(3)巨脾症、严重黄疸、大量腹腔积液者;(4)合并其他疾病己达终末期者。满足上述要求患者按照接受栓塞材料的不同,分为使用KMG微球栓塞的研究组(KMG-PSE组)和对照组(Gelfoam-PSE),即接受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患者。本研究疗效评估首要指标为为术后两组患者的术后第7、第15天,1个月以后以后的每三个月随访一次直至3年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研究终止时间为PSE术后3年。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的栓塞后综合征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转归。分析两组患者间的差别使用t检验或者是χ2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象改变使用配对t检验。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肝功能以及外周血细胞计数以及术中两组患者的栓塞程度上无明显区别。术后2周到3年的随访期中,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以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优于术前(P<0.01)。术后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升高程度上,KMG组明显优于明胶海绵组(P<0.05)。而在术后严重并发症方面,KMG组有5例(21.2%)发生严重并发症,而明胶海绵组7例(16.7%),(P>0.05)。而以栓塞程度70%为分界时分析栓塞程度和并发症关系,栓塞程度超过70%的16例患者中,有10例(62.5%)发生了严重并发,而49例脾栓塞程度等于或小于70%的患者术后有2例(4.3%)发生了严重并发症,差别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综上所述,使用KMG微球行PSE在治疗肝硬化导致的的脾功能亢进较明胶海绵颗粒取得更优的近期以及远期疗效。2、同时KMG微球栓塞的术后严重并发症较高。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栓塞程度大于70%者,值得引起注意。第三章大咯血KMG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研究背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因其微创及立竿见影的止血效果,已经替代传统外科开胸手术成为了大咯血或者反复咯血的首选治疗手段。然而,大部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主要目的是止血而并未对其导致出血的基础病进行治疗,因此在基础病没有针对的治疗下,咯血常有复发,因此需要反复的介入止血处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应用于大咯血止血治疗至今,尽管栓塞技术的进步及栓塞材料的改良,但支气管对面栓塞后再发咯血率仍无明显改观。因此,至今关于最适合于支气管动脉栓塞的材料尚未达成共识。目前,用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材料中,可吸收明胶海绵颗粒及PVA最临床医生常用。近年来,有文献报道KMG微球应用于BAE并有患者受益。本研究旨在使用进一步观察和证实其在BAE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疗效。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微球(KMG)在支气管动脉内栓塞治疗大咯血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30例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咯血或者反复咯血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30例患者中支气管扩张23例,支气管肺癌5例,肺结核出血2例,其中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分流2例。栓塞材料全部为海藻酸钠微球。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分流患者先行弹簧圈栓塞后追加KMG微球栓塞。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如有咯血复发者则再次行CT复查并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治疗。所有病人栓塞后咯血停止,止血有效率为100%,2例介入后2个月再发少量咯血,复发率为6.7%(2/30)。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的平均住院日为9天。结论1、BA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咯血治疗方法,是针对内科治疗无效的咯血首选治疗方式。2、KMG应用在BAE中止血效果良好及咯血复发率低,无明显并发症,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方钦锐[8](2016)在《Glubran胶术前栓塞脑膜瘤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脑膜瘤(Meningiomas)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大部分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也可能来自硬膜成纤维细胞和软脑膜细胞,可发生于任何含有蛛网膜成分的部位。颅内脑膜瘤的年发病率为2/10万,根据文献报道脑膜瘤占原发脑肿瘤的21%,其发生率仅次与颅内胶质瘤,居第2位。女性居多,其发病的男女比例约为1:2。平均发病年龄为59+15岁,发病高峰年龄为45岁。脑膜瘤多数属于良性肿瘤,其生长速度慢,病程较长,呈球形生长,与脑组织分界明显。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可发生不同的局部症状,其局部症状常常以头痛及癫痫症状首发,其他症状还包括在:肢体运动障碍、视力、视野、听觉及嗅觉障碍等。近年来由于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的发展,偶然发现的无症状脑膜瘤也逐渐增多。然而由于脑膜瘤通常接受颅内及颅外的双重血供,所以常常血供丰富,术中出血量多,导致手术术野不清、手术操作困难,从而容易损伤肿瘤周围的血管、神经及脑功能区,导致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对脑膜瘤进行术前栓塞,可有效阻断或者减少肿瘤的血供,有助于减少切除术中出血量,使脑膜瘤坏死、软化,令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变清,从而使手术操作更加简单,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脑膜瘤术前栓塞的常见栓塞材料可分为固体栓塞材料及液体栓塞材料,固体栓塞材料包括:明胶海绵、PVA颗粒、微弹簧圈等,而液体栓塞材料包括Glubran、NBCA及Onyx等。其中以300-500μm PVA颗粒应用最为广泛,至今依然有很多医疗机构将其作为以颅外动脉供血为主的脑膜瘤的常规栓塞材料。但是,PVA颗粒依然有其不足之处,包括:大颗粒无法渗入肿瘤血管床、可透射线、高摩擦系数等,限制其主要应用于颈外动脉分支。Glubran胶作为一种液体栓塞材料,是由意大利GE公司生产的粘附性材料,为颅内动静脉畸形(In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栓塞的常用栓塞剂。它相对于PVA颗粒有以下优势:1、Glubran为液体栓塞剂,可深入肿瘤血管床,达到更好的血流阻断作用;2、不可透射线,可实时观察栓塞过程。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及栓塞材料的出现,使应用微导管超选栓塞肿瘤供血血管,达到更好的栓塞效果成为可能。但是,国内及国外使用Glubran栓塞颅内高血运脑膜瘤的文献报道甚少。对于部位深在的颅底脑膜瘤及由颅内血管分支供血的脑膜瘤而言,使用微导管超选进行Glubran胶等液体栓塞剂的栓塞尤为有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我院行术前脑血管造影的脑膜瘤病例,评估Glubran胶栓塞脑膜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进一步分析术前栓塞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预后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脑膜瘤的术前栓塞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第一章Glubran胶术前栓塞脑膜瘤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目的:探讨Glubran胶术前栓塞不同供血模式的脑膜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术前栓塞脑膜瘤后肿瘤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总结使用液体栓塞材料术前栓塞脑膜瘤的临床经验,为今后预防及减少术前栓塞相关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临床脑膜瘤的术前栓塞提供经验性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连续收治的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血供丰富的脑膜瘤患者157例。其中使用Glubran胶进行术前栓塞的脑膜瘤患者40例,使用PVA颗粒进行术前栓塞的脑膜瘤患者55例,因手术切除早期可阻断供血动脉或患者及其家属拒绝行术前栓塞术等原因,未予行术前栓塞直接行手术切除的脑膜瘤患者62例。在全麻下根据脑膜瘤的供血模式选择PVA颗粒或不同浓度的Glubran胶对脑膜瘤供血血管进行术前栓塞,术后予监护、镇静、控制血压平稳,栓塞术后2-4天予行脑膜瘤切除术。收集记录患者基本资料、脑膜瘤特征、术前栓塞程度、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手术切除时间、切除肿瘤程度及栓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统计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相应的t检验、秩和检验(Wilcoxon)、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双侧),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的157例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96例,平均年龄48.3岁(21-79岁)。Glubran胶栓塞组为40例,PVA栓塞组为55例,未予栓塞组为62例。肿瘤直径平均值为5.6cm。部位为凸面脑膜瘤69例,矢状窦旁或大脑镰旁脑膜瘤20例,嗅沟脑膜瘤7例,鞍结节脑膜瘤13例,蝶骨嵴及中颅窝脑膜瘤13例,后颅窝脑膜瘤18例,脑室内脑膜瘤2例,桥小脑角脑膜瘤8例以及多发脑膜瘤7例。术后病理类型中WHO Ⅰ级122例(77.7%),WHO Ⅱ级33例(21%),WHO Ⅲ级2例(1.3%)。脑膜瘤术前栓塞术中出血1例,患者经急诊血肿清除术及肿瘤切除术后康复出院,未有明显相关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经统计学对比三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及术后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lubran栓塞组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为657±375ml,PVA栓塞组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为698+376ml,未予栓塞组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为900±±520m1,经多样本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中出血量两两比较中,Glubran组与未栓塞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0), Glubran组与PVA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03),PVA组与未栓塞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但经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lubran栓塞组手术切除时间中位数为7.5小时(7.0,8.43),PVA栓塞组手术切除时间中位数为8小时(6.5,10),未予栓塞组手术切除时间中位数为9.35小时(7,11),经多样本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手术切除时间两两比较中,Glubran组与未栓塞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6),Glubran组与PVA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84),PVA组与未栓塞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但经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以颈内动脉供血分支或椎动脉供血分支供血为主的脑膜瘤子组中,Glubran栓塞组手术切除出血量为593+189m1,手术切除中位时间为7小时(6.67,8.0),PVA栓塞组手术切除出血量为1087+437m1,手术切除中位时间为10小时(8.5,12.5),两子组间手术切除出血量(P=0.012, Dunnett’s T3test)、手术切除时间(P=0.005,Kruskal-Wallis tes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Glubran胶进行脑膜瘤的术前栓塞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同时对于以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供血为主的脑膜瘤子组而言,使用Glubran胶进行脑膜瘤的术前栓塞效果比PVA颗粒栓塞效果更好。总之,Glubran胶术前栓塞脑膜瘤是安全有效的,且更适于以颅内血管分支供血为主的脑膜瘤。第二章脑膜瘤术前栓塞程度及栓塞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影响脑膜瘤术前栓塞栓塞程度及栓塞相关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总结对脑膜瘤术前栓塞的临床经验,以达到更好的术前血流阻断效果,减少栓塞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行肿瘤术前栓塞术,术后石蜡病理确证为脑膜瘤的95例患者。其中使用Glubran胶进行术前栓塞的脑膜瘤患者40例,使用PVA颗粒进行术前栓塞的脑膜瘤患者55例。在静脉全麻下根据脑膜瘤的供血模式选择PVA颗粒或不同浓度的Glubran胶对脑膜瘤供血血管进行术前栓塞,术后予监护、镇静、控制血压平稳,栓塞术后2-4天予行脑膜瘤切除术。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部位、栓塞程度、栓塞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以及有无软脑膜分支或皮层分支供血资料。分别以完全栓塞及栓塞相关并发症为因变量,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自的相关因素,检验水准取α=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资料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标准95例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8.1岁(21-75岁)。发生12例患者出现栓塞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栓塞术中出血,1例头皮坏死,10例出现暂时性的功能障碍。肿瘤大小(≥6cm,优势比odds ratio[OR] 0.13,95%可信区间[CI]0.04-0.43,P=0.00),深部部位(OR 0.19,95%C10.05-0.67,P=0.001)以及有软脑膜或皮层分支供血(OR 0.07,95% C10.02-0.31,P=0.00)与完全栓塞有显着性关系。患者年龄(≥60岁,OR 7.10,95% CI1.42-35.43,P=0.02)以及软脑膜及皮层分支供血(OR 6.78,95%CI 1.33-34.46,P=0.02)为栓塞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使用Glubran胶进行脑膜瘤的术前栓塞能达到较低的栓塞相关并发症。大型肿瘤、部位深在及有软脑膜或皮层分支供血为完全栓塞的危险因子。老年患者及有软脑膜或皮层分支参与供血的脑膜瘤可能为栓塞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子。

宋浩,于友涛[9](2013)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多伴有肝硬化及脾功能亢进。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成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临床治疗中常因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值降低而限制了TACE手术的实施[1]。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采用TACE联合脾栓塞(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

刘焕亮,梁丽,利峰,赵开飞,石荣书[10](2013)在《末梢动脉分散栓塞法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末梢动脉分散栓塞法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PVA-500颗粒经导管于脾门处脾动脉主干缓慢注入,使PVA-500颗粒分散分布于脾脏边缘,栓塞面积控制在40%左右,栓塞术后观察患者并发症、血象回升及维持情况。结果 2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低热4例,中等度发热14例,高热6例;左侧腹部疼痛19例;吸气性左胸痛4例;6例出现腹水,6例出现反复呃逆;肝功能与术前比较一过性损害17例;术后1周白细胞由术前(2.58±0.36)×109/L升至(11.09±1.31)×109/L,血小板由术前(47.08±6.60)×109/L升至(91.41±16.99)×109/L,红细胞由术前(3.01±0.75)×1012/L升至(3.53±0.68)×1012/L。术后3个月血象维持正常者21例,血象下降至术前水平者推荐再次栓塞治疗。结论末梢动脉分散栓塞法治疗脾功能亢进具有反应轻、疗效满意的优点,可以在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中应用。

二、探讨微导管技术PVA在部分脾栓塞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微导管技术PVA在部分脾栓塞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可显影药物缓释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1.1.1 常规TACE(cTACE)
        1.1.2 可载药微球TACE (DEB-TACE)
        1.1.3 临床常用非载药栓塞剂
    1.2 栓塞微球的研究进展
        1.2.1 X线下显影微球
        1.2.2 MRI可显影微球
        1.2.3 多模态显影微球
        1.2.4 磁热颗粒
        1.2.5 显影载药微球
        1.2.6 明胶栓塞微球制备方法
    1.3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1.3.1 Pickering乳剂
        1.3.2 水凝胶
    1.4 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制备
        1.4.1 兔动脉栓塞实验动脉穿刺入路的选择
        1.4.2 兔VX2动物模型的建立
        1.4.3 兔耳廓VX2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
    1.5 本研究的基本实验构想及研究内容
        1.5.1 栓塞用多模态显影微球的制备及磁热效应的体外研究
        1.5.2 可显影药物缓释水凝胶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2 栓塞用多模态显影微球的制备及磁热效应的体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明胶栓塞微球合成
        2.2.3 可显影明胶栓塞微球合成
    2.3 结果
        2.3.1 明胶微球的合成
        2.3.2 可显影明胶栓塞微球合成
        2.3.3 最终实验方案的确定
        2.3.4 成球率
        2.3.5 载药量
        2.3.6 粒径分布
        2.3.7 Fe_3O_4纳米颗粒明胶微球X线/CT显影能力结果
        2.3.8 最优化微球
        2.3.9 MRI显影能力
        2.3.10 磁热能力检测
        2.3.11 微球生物安全性检测结果
        2.3.12 微球在微导管内的通过性结果
        2.3.13 微球在强酸及无水酒精中的稳定性
    2.4 讨论
    2.5 结论
    2.6 本章小结
3 可显影药物缓释水凝胶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及仪器设备
        3.2.2 Epi/Etpoil@MC/XG制备
        3.2.3 表征
        3.2.4 流变测量
        3.2.5 体外药物释放
        3.2.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2.7 动物实验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水凝胶的表征
        3.3.2 Epi/Etpoil@MC/XG悬浮稳定性、显影性能表征
        3.3.3 Epi/Etpoil@MC/XG流变特性
        3.3.4 Epi/Etpoil@MC/XG药物缓释性能
        3.3.5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3.3.6 体内栓塞评价实验
    3.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全文总结
    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4.2 特色与创新
        4.2.1 栓塞用多模态显影微球的制备及磁热效应的体外研究
        4.2.2 可显影药物缓释水凝胶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4.3 存在问题及不足
    4.4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科研立项
    三、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2)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动物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运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肾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液体栓塞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不同栓塞材料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分组
    2.5 随访
    2.6 研究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接受不同种类栓塞剂患者术前术后WBC计数水平比较
    3.2 接受不同种类栓塞剂患者术前术后PLT计数水平比较
    3.3 接受相同种类但大小不同栓塞剂患者术前术后WBC计数水平比较
    3.4 接受相同种类但大小不同栓塞剂患者术前术后PLT计数水平比较
    3.5 接受不同种类栓塞剂患者术后发热与疼痛进行比较
    3.6 接受相同种类但不同大小栓塞剂患者术后发热与疼痛进行比较
    3.7 接受不同种类栓塞剂患者术后脾脏梗死情况进行比较
    3.8 接受相同种类但不同大小栓塞剂PSE术后脾脏梗死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PSE术后并发症分析
    4.3 PSE术后脾脏的梗死范围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酸)盐酸聚合物表面修饰金纳米粒水分散体对肝癌介入诊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GNP@PNA的制备和表征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表
第二部分 GNP@PNA栓塞兔肾动脉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第三部分 GNP@PNA栓塞兔VX2模型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器械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实验不足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金纳米粒对肿瘤的诊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癌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研究生阶段参加的科研工作目录
附录3 研究生阶段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得荣誉
致谢

(5)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分组
    2.5 随访
    2.6 研究方法
        2.6.1 资料与方法
        2.6.2 手术方法
        2.6.3 术前准备
        2.6.4 主要器械
        2.6.5 术后处理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前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
    3.2 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前后PV、SV内径进行比较
    3.3 对不同栓塞部位PSE术前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
    3.4 对不同栓塞材料PSE术前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
    3.5 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
    3.6 对不同栓塞部位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
    3.7 对不同栓塞材料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
    3.8 对术中有无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 ..· 223.9 各组并发症统计
    3.9 各组并发症统计
第4章 讨论
    4.1 疗效分析
        4.1.1 PSE术后血细胞计数的变化
        4.1.2 PSE术后PV、SV内径的变化
    4.2 影响PSE术后疗效的因素
        4.2.1 栓塞范围的选择
        4.2.2 栓塞部位的选择
        4.2.3 栓塞材料的选择
    4.3 术中是否使用抗生素+激素对PSE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6)脾动脉主干栓塞在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入组、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内容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造影结果
    2.2 检验及影像学指标
    2.3 临床表现及术后并发症
    2.4 图像及注释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海藻酸钠(KMG)微球在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KMG在肝癌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说明
第二章 KMG微球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说明
第三章 大咯血KMG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
全文结论
综述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Glubran胶术前栓塞脑膜瘤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Glubran胶术前栓塞脑膜瘤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第1节 资料与方法
    第2节 结果
    第3节 讨论
    第4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脑膜瘤术前栓塞程度及栓塞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1节 材料与方法
    第2节 结果
    第3节 讨论
    第4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形成机制及对TACE治疗的影响
2 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解剖基础及对TACE治疗的影响
3 栓塞材料的选择
    3.1 明胶海绵与PSE治疗
    3.2 PVA在TACE联合PSE的应用
    3.3 真丝线段与自体毛发的应用
4 TACE联合PSE治疗中, PSE的范围及评估
5 不足与展望

(10)末梢动脉分散栓塞法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设备及器材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3.3 术后处理
        1.3.4 疗效观察
2 结果
    2.1 术后血象变化
    2.2 术后脾脏体积变化
    2.3 PSE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四、探讨微导管技术PVA在部分脾栓塞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显影药物缓释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D]. 赵玮.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2]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许敏. 苏州大学, 2019(06)
  • [3]不同栓塞材料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研究[D]. 李运江. 浙江大学, 2018(02)
  • [4]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酸)盐酸聚合物表面修饰金纳米粒水分散体对肝癌介入诊疗的实验研究[D]. 刘一鸣.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5]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 邱东东. 南昌大学, 2016(03)
  • [6]脾动脉主干栓塞在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D]. 刘彤晖. 青岛大学, 2016(02)
  • [7]海藻酸钠(KMG)微球在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黄德佳.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8]Glubran胶术前栓塞脑膜瘤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D]. 方钦锐.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9]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现状[J]. 宋浩,于友涛.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04)
  • [10]末梢动脉分散栓塞法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J]. 刘焕亮,梁丽,利峰,赵开飞,石荣书. 实用医药杂志, 2013(02)

标签:;  ;  

探讨微导管技术PVA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