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edia蜘蛛及目标害虫空间分布动态分析

Wasedia蜘蛛及目标害虫空间分布动态分析

一、早稻田蜘蛛和目标害虫空间分布的动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城[1](2020)在《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和食物对拟环纹豹蛛求偶、交配及生殖的影响》文中认为稻田生态系统蜘蛛物种和数量十分丰富,是水稻害虫最重要的生物调控因子之一。农药在有效杀死稻田害虫的同时也对稻田中的害虫捕食性天敌蜘蛛造成影响,包括致死效应和亚致死效应。其中,亚致死效应是指农药不会直接造成生物体死亡,但是却影响其个体的捕食、生长发育、交配和生殖等一系列行为的现象。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以及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关于农药对害虫天敌的亚致死效应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为提高稻田生态系统害虫的综合防治效果,应协调运用农药控害和天敌控害两种策略,选择对稻田害虫毒性高但对害虫捕食性天敌影响小的选择性农药,以最大化协同两者控害作用。有研究表明,有些化学农药不仅可以有效杀死害虫,同时对捕食性天敌蜘蛛的损害较小。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Araneae:Lycosidae)是稻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它个体大、种群数量丰富、对水稻害虫捕食能力强。本实验选用拟环纹豹蛛为研究对象,选取稻田常用杀虫剂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及阿维菌素为实验农药,运用滤纸培养皿法,探究亚致死剂量的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拟环纹豹蛛的求偶、交配以及生殖的影响,为协调稻田害虫化学和生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分别采用单一食物(黑腹果蝇)和混合食物(黑腹果蝇和家蝇)喂食饲养拟环纹豹蛛,探讨食物对拟环纹豹蛛求偶、交配及生殖的影响。实验主要结果如下:亚致死剂量的甲维盐对拟环纹豹蛛的求偶潜伏期、求偶强度、交配成功率、交配持续时间、产卵潜伏期、卵孵化潜伏期以及孵化幼蛛数均没有显着的影响。而亚致死剂量的阿维菌素能显着缩短拟环纹豹蛛的交配持续时间,并降低其交配成功率,但对雄蛛的求偶潜伏期、求偶强度、和雌蛛的产卵潜伏期、卵孵化潜伏期以及孵化幼蛛数无显着影响。单一食物和混合食物喂食对拟环纹豹蛛雄蛛的的求偶潜伏期、求偶强度、交配持续时间、交配成功率和雌蛛的产卵潜伏期、卵孵化潜伏期都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混合食物喂食的拟环纹豹蛛却能显着提高卵孵化成功率、降低雌蛛食卵率并且增加孵化幼蛛数。

张鑫[2](2017)在《红彩真猎蝽的饲养及其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彩真猎蝽[Harpactor fuscipes(Fabrieius)]属半翅目(Hemiptera)猎蝽科(Reduviidae),是一种捕食性天敌。其可用来控制烟蚜、烟青虫、斜纹夜蛾等烟草害虫的发生。在烟稻轮作耕作模式的稻田中也能发现红彩真猎蝽的存在,本文研究了红彩真猎蝽的饲养及其对稻田褐飞虱的捕食作用,以期为褐飞虱的生态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通过饲养实验,探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斜纹夜蛾(Spodopteral litura)、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三种不同猎物饲养对红彩真猎蝽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捕食功能反应、种内自我干扰反应和自身密度功能反应等模型,以及对寻找效应参数进行估计,证明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的潜在控制能力;通过盆栽试验,探明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若虫的捕食量,为利用该天敌控制稻田褐飞虱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褐飞虱、斜纹夜蛾和黄粉虫三种不同猎物饲养红彩真猎蝽五个龄期若虫都能正常完成生长发育,但生物学参数有显着差异,分别为:取食褐飞虱的红彩真猎蝽各龄若虫体长、体宽分别显着高于斜纹夜蛾组和黄粉虫组3龄、4龄若虫的体长、体宽;同时3龄、4龄若虫体重4.92mg;11.15mg显着高于斜纹夜蛾组。取食褐飞虱的红彩真猎蝽各龄若虫存活率:90.66%、97.14%、98.57%、81.89%、94.29%,2龄、3龄、5龄若虫存活率显着高于斜纹夜蛾组和黄粉虫组,褐飞虱组累计存活率为68%,显着高于斜纹夜蛾组和黄粉虫组的累计存活率;同时各龄若虫历期:7.71d、6.89d、8.98d、10.05d、16.20d,若虫总发育历期为49.86d,显着低于斜纹夜蛾组的54.63d和黄粉虫组的55.93d红彩真猎蝽若虫总发育历期。取食褐飞虱若虫的红彩真猎蝽饲喂效果优于取食黄粉虫幼虫和斜纹夜蛾幼虫的红彩真猎蝽。2、红彩真猎蝽3龄、4龄、5龄若虫及雌成虫捕食不同虫龄褐飞虱(23龄、45龄、短翅雌成虫)时均拟合Holling II功能反应模型。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不同虫龄的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的最大日捕食量,最高者为雌成虫207.245头、53.665头、70.566头,最低者均为3龄若虫14.986头、18.972头、7.300头。红彩真猎蝽雌成虫对褐飞虱低龄若虫的(6/?值最高,为141.134,3龄若虫对褐飞虱短翅雌成虫的(6/?值最低,(6/?为6.291。红彩真猎蝽雌成虫对褐飞虱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5龄若虫,3龄若虫最弱。随着褐飞虱密度增大,不同虫龄的红彩真猎蝽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红彩真猎蝽34龄若虫对褐飞虱若虫的寻找效应高于对短翅雌成虫的寻找效应;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褐飞虱短翅雌成虫的寻找效应规律相近,对短翅雌成虫的寻找效应显着高于对褐飞虱45龄若虫的寻找效应。拟合了红彩真猎蝽雌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方程为:A=30.309P-0.611(=0.983)。拟合了红彩真猎蝽雌成虫捕食褐飞虱若虫过程中的自我干扰方程为E=0.2598P-1.1591(=0.980)。3、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若虫的捕食能力盆栽试验表明,随着猎物密度增加,红彩真猎蝽五龄若虫捕食量与四龄若虫捕食量差异不显着,但二者捕食量高于三龄若虫和雌成虫捕食量。处理1d、3d、7d后,各处理间具显着差异,以红彩真猎蝽五龄若虫对褐飞虱的捕食量最高10.60头、21.00头、24.80头,捕食能力较强,其次是4龄若虫10.00头、19.60头、22.00头,3龄若虫捕食量最低9.20头、11.40头、12.60头。

刘文瑞[3](2016)在《不同生境蜘蛛的群落结构及其莴笋地蜘蛛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菜地蜘蛛是菜地害虫的重要天敌,是菜地害虫综合防治措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分。其种类繁多,全为肉食性,绝大多数又是多食性。莴笋地蜘蛛的优势科蜘蛛为狼蛛科(Lycos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皿蛛科(Linyphiida)和球蛛科(Theridiidae),其中以狼蛛科中的拟水狼蛛(P. sulpiraticus)和拟环纹豹蛛(P.pseudoannulata)、肖蛸科中的锥腹肖蛸(T. maxillosa),皿蛛科的食虫沟瘤蛛(U. insecticeps)和球蛛科中的八斑鞘腹蛛(C. octomavulatum)为优势种。杂草地和莴笋地蜘蛛共有11科25属27种,杂草地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个体总数均大于莴笋地,研究表明这两个生境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大小主要由这两个生境异质性大小决定。拟水狼蛛和拟环纹豹蛛为游猎型蜘蛛,拟环纹豹蛛的生态位宽度比拟水狼蛛大,在蔬菜的基部、茎部和叶面均有分布,而拟水狼蛛主要分布于蔬菜的基部和茎部,叶面很少有分布;食虫沟瘤蛛、锥腹肖蛸和八斑鞘腹蛛为结网型蜘蛛,其生态位宽度均较窄,食虫沟瘤蛛主要分布于蔬菜基部和茎部。八斑鞘腹蛛主要分布于蔬菜的茎部和叶面,锥腹肖蛸比较特殊,其幼体主要分布于蔬菜基部和茎部,成蛛晚上在蔬菜叶面结网捕食害虫,白天位于叶下及蔬菜茎部捕虫。莴笋地中主要的害虫为菜青虫、蚜虫、蝽蟓、叶蝉和鞘翅目幼虫等。通过对菜地蜘蛛优势种的空间生态位研究,发现蜘蛛优势种在每天的上午、中午和下午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值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大小均有较大变化,下午的蜘蛛生态位宽度指数值和生态位重叠数值较大,上午的次之,中午的最小。

刘功朋[4](2013)在《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主要害虫、天敌及其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蛙类是稻田间自然存在的害虫天敌,保护和合理利用蛙类对防治水稻害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了三种蛙类为试验材料,即青蛙、牛蛙和泽蛙,每种蛙类设置两种不同的密度水平,以普通防治(CK1)和空白处理(CK2)为对照区,通过早稻(湘早籼45号)与晚稻(玉针香)的连续试验,系统研究了三种蛙类及其密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的形成以及水稻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蛙类对飞虱有显着的影响,其中青蛙对飞虱的控制效果最好,牛蛙次之;蛙类密度越大,控制效果越明显。室内实验表明,青蛙可捕食飞虱13.17只/d,最高可达19.00只/d,牛蛙和泽蛙平均每天捕食飞虱8.17只和5.33只。变态后的幼小青蛙和牛蛙对螟蛾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可减少稻田螟虫的危害,减少稻田卷叶率,随牛蛙和青蛙密度增大,卷叶率减少;而泽蛙对螟蛾和卷叶率无明显影响。2.三种蛙类对蜘蛛的影响各不相同,青蛙和泽蛙对稻田蜘蛛无明显影响,而牛蛙对蜘蛛的影响大于青蛙和泽蛙,随牛蛙密度增加,蜘蛛数量减少;室内结果表明,牛蛙主要造成狼蛛科减少。三种蛙类对黑肩绿盲蝽的影响都不明显,不同蛙类之间捕食黑肩绿盲蝽的能力有微小差异。3.三种蛙类和密度对水稻分蘖、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无显着影响,但随牛蛙和青蛙密度增加,植株松散度有增大的趋势。相对于空白对照,蛙类有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的趋势,随蛙类密度增大,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牛蛙和青蛙的促进作用大于泽蛙。三种蛙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产量,蛙类密度越大,水稻产量越高,各处理早稻和晚稻的平均产量依次为:普通防治>3000只青蛙/hm2>1800只牛蛙/hm2>1500只青蛙/hm2>900只牛蛙/hm2>9000只泽蛙/hm2>4500只泽蛙/hm2>空白对照。蛙类对水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显着,随三种蛙类密度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越高,其中青蛙的效果优于牛蛙和泽蛙。

王丹丹[5](2012)在《稻田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的亚致死效应》文中认为蜘蛛是稻田系统中的优势捕食性天敌功能集团,在水稻害虫,特别是稻飞虱的自然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水稻飞虱治理体系中,化学农药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作为一种典型的农药诱导再猖獗害虫,化学农药对褐飞虱天敌自然控害作用的破坏是其再猖獗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科学评价化学农药对以蜘蛛为代表的稻田捕食性天敌的系统影响是合理选用化学农药、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稻区蜘蛛的优势种拟水狼蛛作为研究对象,以稻田几种常用农药(吡虫啉、三唑磷、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供试药剂,研究其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捕食功能、繁殖、解毒酶及免疫系统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几种稻田常用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捕食功能及消化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供25头褐飞虱作为猎物条件下,几种供试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的捕食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以三坐磷的影响最为显着。亚致死剂量处理后拟水狼蛛捕食功能反应仍符合Holling Ⅱ模型,但各杀虫剂处理对模型参数的影响不显着。几种稻田杀虫剂亚致死剂量的农药处理对拟水狼蛛消化酶影响随农药品种、时间而变。三畔磷对拟水狼蛛的蛋白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供试亚致死剂量下吡虫啉处理初期有促进酶活的作用,但其后促进作用消失,甚至呈抑制作用。吡蚜酮也呈现类似的先刺激后抑制的作用。氯虫苯甲酰胺影响不明显。田间推荐剂量处理下,吡蚜酮和吡虫啉对脂肪酶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不强烈;50mg/L三唑磷对拟水狼蛛的脂肪酶抑制作用明显。2、几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繁殖和卵巢发生的影响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处理未带卵囊雌成蛛显着减少了拟水狼蛛产卵量,但处理带卵囊蜘蛛对其卵粒数无影响,两种处理对拟水狼蛛卵的孵化率均没有影响。拟水狼蛛卵巢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卵巢细胞中卵黄颗粒密集,排列紧凑,卵黄颗粒大;相比较吡蚜酮处理下卵黄颗粒以小型为主并且排列松散;三唑磷处理下卵黄颗粒排列松散,卵黄颗粒中等大小,分散有小型卵黄颗粒,吡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影响不明显。三唑磷处理使细胞核周围的线粒体及内质网的数量减少,线粒体内出现纵向嵴。毗蚜酮处理后其细胞核周围线粒体和内质网的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的结构不清晰;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虫啉处理对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没有明显影响。3、几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2种解毒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拟水狼蛛谷胱甘肽转移酶,供试亚致死剂量杀虫剂中三唑磷处理的刺激作用最为显着,处理后4h-48h的5个测定点上,酶活分别有107.7%、26.7%、22.7%、73.3%和15.7%的提高。吡虫啉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甲酰胺和吡蚜酮影响不显着。对拟水狼蛛酯酶,三唑磷处理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其他药剂对该酶均没有明显的影响。处理后4h-12h,供试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导致拟水狼蛛血.细胞总数及浆血细胞、粒血细胞数显着升高,尤以吡虫啉最为明显。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和吡蚜酮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升高。其后血细胞数逐渐减少,至48h转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三唑磷处理后拟水狼蛛的三类细胞数显着低于对照。与免疫有关的酚氧化酶活性在亚致死剂量农药处理下影响类似于血细胞,出现先刺激后抑制的效应。

吴小玲,王智[6](2011)在《稻田蜘蛛优势种和主要害虫的空间生态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蜘蛛的生态位宽度值随害虫生态位宽度值的增减而增减,证明蜘蛛和目标害虫具较强的相关性。晚稻田蛛虫生态位宽度值及蛛虫生态位重叠值均大于早稻田蛛虫的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在水稻的不同发育期,蜘蛛的生态位宽度值及蜘蛛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大小均有更替现象。

尹娟娟,杨友才,王智[7](2010)在《早稻田蜘蛛优势种和目标害虫的空间分布图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旱稻田蜘蛛优势和目标害虫的空间分布结构,结果表明:稻田蜘蛛优势种(即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八斑鞘腹蛛、锥腹肖蛸)在早、晚稻发育各期大多与飞虱、叶蝉的空间分布型一致;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与飞虱、叶蝉的密度大小密切相关,说明蜘蛛对飞虱、叶蝉具有明显的伴随现象,蜘蛛是飞虱、叶蝉的主要控制力。

张锋[8](2010)在《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纸房沟流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时空动态、综合指数及稳定性,并分析了优势害虫、天敌之间的生态位及空间格局,探讨群落内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以便在多元林分生态系统中寻找节肢动物类群综合生物指标,评价植被恢复状况,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种-面积关系符合Sq=Cqm,得出相应最小调查面积,大小排序为:自然灌木林>自然乔木林>杨树刺槐混交林>柠条沙棘混交林>柠条林>沙棘林>刺槐林>柳树林。建立了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种-多度模型,天然恢复林地节肢动物以LN分布模型最为适合,表明群落中个体数量居中的种类最多,稀有种和常见种分不均衡;在混交林和纯林中以LC分布模型最为适合,群落中稀有种和常见种较多。2.不同林分的节肢动物群落中,共有节肢动物420种,分属15目93科。其中鳞翅目的种类最多,鞘翅目次之。各林分节肢动物以天然恢复林中物种数最多,其次为混交林,纯林的物种数较少。天然恢复林中优势科均为夜蛾科、尺蛾科和金龟科,混交林优势科前两个为夜蛾科和尺蛾科,四种人工纯林优势科差异较大。3.从特征指数来分析:林分组成结构越单一,节肢动物群落目级水平上多数目的多样性、均匀性及种间相遇几率在降低。天然恢复林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度值均低于其它林分,而种间相遇几率值比其它林分均高;不同功能亚类群H、J、PIF值大小为:天然恢复林>混交林>单纯林。优势度以纯林最高,其次为混交林,天然恢复林最低;在时间序列过程中多样性指数以天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分,且各林分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达到最大值;均匀度以纯林和混交林的节肢动物群落变化幅度较大,天然恢复林变化幅度最小;群落的优势度与种间相遇几率(PIF)、均匀度值的变化呈相反趋势。4.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建立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评价综合性指数,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目级水平、亚群落及时序三种综合指数排序一致表现为天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目级水平、亚群落综合指数聚类以天然恢复林距离较小,发生情况最接近,混交林之间距离较近,四种纯林之间距离较小。时序聚类以天然恢复林发生情况最接近,混交林与拧条林、沙棘林发生情况最接近,柳树林和刺槐林发生情况最接近。采用最优分割方法,两种天然恢复林的时序划分为相同三个时段,而混交林和单纯林的时间格局相互不一致。5.天然恢复林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最高,混交林和纯林稳定性相对较低,其群落稳定性测度综合性指数小,不同林分群落稳定性总体综合指数的排序与多样性综合指数的排序不完全一致,但二者仍表现为天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6.生态位分析表明,在柠条林中害虫之间以三种种实害虫三维生态位重叠较高,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从天敌三维生态位重叠看,豆象盾腹茧蜂与姬小蜂重叠值最高,二者之间竞争激烈。天敌与害虫之间以豆象盾腹茧蜂与拧条豆象生态位重叠值最高,说明豆象盾腹茧蜂对拧条豆象重控制和跟随作用最强。7.在柳树林中,害虫之间以柳弯角卷叶蛾与柳尖胸沫蝉三维生态位重叠最高,二者在时空资源上竞争激烈。天敌之间以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重叠值最高。从害虫与天敌生态位重叠看,七星瓢虫与柳瘤大蚜重叠值最高,说明七星瓢虫对柳瘤大蚜重控制和跟随作用最强。8.根据柳厚壁叶蜂为害特点,表明柳厚壁叶蜂幼虫均以个体群的形式呈聚集分布,在不同的空间阶元验证其分布型,而且在不同的空间其聚集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公式,确定各种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通过公式以枝条空间m0=10;叶片上m0=0.2为防治指标制定了序贯抽样分析表。

尹娟娟[9](2010)在《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东洞庭稻田生态系统中共有蜘蛛10科26属39种,其优势科为狼蛛科、皿蛛科、球蛛科和肖蛸科;优势种为锥腹肖蛸、八斑鞘腹蛛、食虫沟瘤蛛和拟水狼蛛。在两类防治田的早稻田中,蜘蛛优势种没有更替,主要为食虫沟瘤蛛和拟水狼蛛,晚稻田中,蜘蛛优势种存在更替现象。四种优势蜘蛛在早稻田中占蜘蛛总数的94%以上,在晚稻田中占蜘蛛总数的87%以上,化学农药对四大优势科蜘蛛的个体数量影响较大,两类防治田优势科蜘蛛的个体数量差异大多在40名—60%之间。2、蛛、虫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蜘蛛优势种(即锥腹肖蛸、八斑鞘腹蛛、食虫沟瘤蛛、拟水狼蛛)在早、晚稻发育各期大多与飞虱、叶蝉的空间分布型—致;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与飞虱、叶蝉的密度大小密切相关,进一步表明蜘蛛对飞虱、叶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蜘蛛是飞虱、叶蝉的主要控制力。3、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蜘蛛的生态位宽度值随害虫生态位宽度值的增减而增减,进一步确认了蜘蛛和目标害虫飞虱、叶蝉具较强的相关性。晚稻田蛛虫生态位宽度值及蛛虫生态位重叠值均大于早稻田蛛虫的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在水稻的不同发育期,蜘蛛的生态位宽度值及蜘蛛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大小均有更替现象,并对这种更替现象作出了初步解释。

李兰[10](2010)在《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监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针对南疆阿克苏地区果树(核桃、枣)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开展系统的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群落多样性及时序动态,摸清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并对主要害虫进行相应的防治试验,为南疆地区核桃和枣主要害虫的控制及果园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果园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共有2纲14目72科126种(其中核桃园有2纲13目66科117种;枣园有2纲14目60科109种);就科数、物种数而言,核桃园中,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的科与物种数最多;枣园中,枣+小麦间作系统的科与物种数最多;核桃园中,全年的害虫优势种主要以核桃黑斑蚜(Chromaphis juglandicola Kaltenbach)为主;枣园中,全年的害虫优势种主要以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为主;不同间作类型果园节肢动物群落优势集中性在不同时段并不一致,核桃园中单一核桃园波动最大,枣园中单一枣园波动最大。核桃园主要害虫之一春尺蠖,在阿克苏市的羽化期为3月5日~27日。雄虫的羽化时间比雌虫早3-5 d。无公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树干直接涂胶比间接涂胶的捕获数量高出6.8倍;树干间接涂胶后的幼虫虫口密度比树干直接涂胶后的幼虫虫口密度高出2.2倍;AciNPV防效高于森得保WP(0.18%阿维菌素·16000Iu/mg苏云金杆菌WP),AciNPV的防治效果达90.74%。核桃园主要害虫之一核桃黑斑蚜,在阿克苏市1a出现3个高峰期,7、8月是其繁殖危害盛期。9种杀虫剂田间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除20%三氯杀螨醇EC外,其余8种均有效,防效均达96%以上。枣园主要害虫之一枣叶瘿蚊,在阿克苏市1a发生4代,第1代和第2代的发生量最大,药剂防治和黄板诱杀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EC效果最好,防效达92.79%;5%吡虫啉EC、25%氰·马EC效果欠佳,防效仅78%;挂黄板效果明显好于不挂黄板。枣园主要害虫之一截形叶螨,在枣树+陆地棉间作系统中,有3个种群增长高峰,而在枣树+长绒棉间作系统中,仅有2个高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2%苦·烟EC、48%毒死蜱EC效果最好,防效达90%以上;20%螨克EC的防效相对较差。在无公害药剂中,酒精合剂的防效较好,防效达92.76%。

二、早稻田蜘蛛和目标害虫空间分布的动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稻田蜘蛛和目标害虫空间分布的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和食物对拟环纹豹蛛求偶、交配及生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关于稻田蜘蛛的研究
        1.2.1 国外关于稻田蜘蛛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稻田蜘蛛的研究
    1.3 关于稻田蜘蛛行为的研究
        1.3.1 关于稻田蜘蛛求偶交配行为的研究
        1.3.2 关于稻田蜘蛛生殖行为的研究
        1.3.3 农药对稻田蜘蛛求偶交配及生殖行为的影响研究
        1.3.4 稻田蜘蛛对农药的抗性研究
        1.3.5 农药对稻田蜘蛛的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1.4 食物对蜘蛛的影响研究
    1.5 拟环纹豹蛛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拟环纹豹蛛的毒力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蜘蛛
        2.1.2 供试杀虫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2.4 实验结果
第3章 亚致死剂量的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拟环纹豹蛛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亚致死剂量的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拟环纹豹蛛生殖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统计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食物对拟环纹豹蛛求偶、交配及生殖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统计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红彩真猎蝽的饲养及其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红彩真猎蝽的研究进展
        1.1.1 红彩真猎蝽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
        1.1.2 红彩真猎蝽的捕食行为和扩散能力
    1.2 稻飞虱的危害及治理
    1.3 稻田捕食性天敌非常丰富
    1.4 捕食性蝽的捕食功能
        1.4.1 红彩真猎蝽的控害能力
        1.4.2 稻田天敌的生态位和捕食作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1.1 褐飞虱
        2.1.2 斜纹夜蛾
        2.1.3 黄粉虫
        2.1.4 红彩真猎蝽
    2.2 仪器设备和器皿
        2.2.1 培养皿
        2.2.2 养虫盒
        2.2.3 塑料盒
        2.2.4 塑料桶
        2.2.5 饲养步骤
        2.2.6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3 红彩真猎蝽的饲养
    2.4 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捕食作用的研究方法
        2.4.1 红彩真猎蝽雌成虫日捕食量
        2.4.2 不同虫龄的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若虫的捕食功能
        2.4.3 不同虫龄的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短翅雌成虫的捕食功能
        2.4.4 红彩真猎蝽雌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
        2.4.5 红彩真猎蝽雌成虫的种内干扰效应
    2.5 不同龄期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若虫捕食作用盆栽试验
    2.6 数据处理
        2.6.1 红彩真猎蝽的饲养
        2.6.2 功能反应
        2.6.3 寻找效应
        2.6.4 自身密度功能反应
        2.6.5 种内干扰反应
        2.6.6 红彩真猎蝽捕食褐飞虱的盆栽试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红彩真猎蝽的饲养
        3.1.1 体长、体宽
        3.1.2 体重
        3.1.3 头壳长、头壳宽
        3.1.4 存活率
        3.1.5 发育历期
    3.2 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
        3.2.1 红彩真猎蝽雌成虫对褐飞虱日捕食量
        3.2.2 不同虫龄红彩真猎蝽对不同龄期褐飞虱的捕食能力
        3.2.3 不同虫龄的红彩真猎蝽对不同龄期褐飞虱的功能反应
        3.2.4 不同虫龄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的寻找效应估计
        3.2.5 红彩真猎蝽雌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
        3.2.6 种内相互干扰作用对红彩真猎蝽雌成虫捕食褐飞虱的影响
    3.3 不同龄期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若虫的捕食作用盆栽试验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红彩真猎蝽的饲养
    4.2 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捕食作用的研究
    4.3 不同龄期红彩真猎蝽对褐飞虱若虫的捕食作用盆栽试验
    4.4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红彩真猎蝽的饲养照片
附件

(3)不同生境蜘蛛的群落结构及其莴笋地蜘蛛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温度因子对蜘蛛、昆虫等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第2章 莴笋地和杂草地蜘蛛群落结构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数据统计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莴笋地及杂草地蜘蛛群落物种组成
        2.2 莴笋地和杂草地蜘蛛群落结构比较
        2.3 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变化
        2.4 杂草地和莴笋地蜘蛛的数量及种类变化
    3 结果与讨论
第3章 菜地蜘蛛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型与目标害虫空间分布型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器材
        1.2 试验场地
        1.3 试验方法
    2 数据统计
        2.1 以I值为指标
        2.2 以Ca值为指标
        2.3 以K为指标
        2.4 以M/(?)为指标
        2.5 以M=α+β(?)中的截距(α)和斜率(β)为指标
        2.6 以lgs~2=lgα+blg~-_x中的b为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第4章 菜地蜘蛛优势种的空间生态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器材
        1.2 试验场地
        1.3 试验方法
    2 数据处理
        2.1 生态位宽度指数
        2.2 生态位重叠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5章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4)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主要害虫、天敌及其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病害虫防治的发展历程
        2.2 稻田主要病虫害及其天敌
        2.2.1 稻飞虱
        2.2.2 二化螟
        2.2.3 稻纵卷叶螟
        2.2.4 寄生蜂
        2.2.5 捕食性天敌昆虫
        2.2.6 稻田蜘蛛
        2.3 稻田主要种养模式技术及防治效果
        2.3.1 水稻-鸭模式
        2.3.2 水稻-鱼模式
        2.3.3 水稻-蟹模式
        2.3.4 水稻-蛙模式
        2.3.5 其他稻田种养模式
    3 前景与展望
第二章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主要害虫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大田试验材料
        1.1.2 室内实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实施情况
        1.2.1 大田试验设计
        1.2.2 室内实验设计
        1.2.3 试验实施情况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稻飞虱
        1.3.2 稻纵卷叶螟
        1.3.3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飞虱的影响
        2.2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稻田主要螟虫的影响
        2.2.1 卷叶率
        2.2.2 稻田主要螟虫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害虫天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蜘蛛
        1.3.2 黑肩绿盲蝽
        1.3.3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稻田蜘蛛的影响
        2.2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黑肩绿盲蝽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分蘖调查
        1.3.2 株高
        1.3.3 植株松散度
        1.3.4 叶面积指数(LAI)
        1.3.5 地上部干物质
        1.3.6 考种与测产
        1.3.7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茎蘖数
        2.1.2 株高
        2.1.3 植株松散度
        2.1.4 叶面积指数(LAI)
        2.1.5 地上部干物质重量
        2.2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茎蘖数和株高的影响
        3.2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植株松散度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3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地上部干物质重量的影响
        3.4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总结与创新点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1.1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主要害虫的影响
        1.2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主要害虫天敌的影响
        1.3 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拉丁学名
致谢
个人简介

(5)稻田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稻田蜘蛛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稻田蜘蛛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稻田蜘蛛的研究现状
    3 农药对稻田蜘蛛影响的研究
        3.1 农药对稻田蜘蛛杀伤力的研究
        3.2 农药对稻田蜘蛛控虫力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2.1 农药对稻田蜘蛛控虫力的影响
        3.2.2 农药对稻田蜘蛛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农药对蜘蛛生长发育、繁殖及机制的影响
        3.3.1 农药对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3.3.2 稻田蜘蛛的胚胎发育、卵巢发生及农药对其影响
        3.4 农药对稻田蜘蛛抗性的研究
    4 拟水狼蛛的研究现状
    5 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捕食功能及消化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蜘蛛
        1.2 供试药剂
        1.3 几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功能反应的影响
        1.3.1 拟水狼蛛的处理
        1.3.2 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的功能反应的测定
        1.4 几种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1.4.1 拟水狼蛛的处理及酶液的制备
        1.4.2 蛋白酶活性测定原理
        1.4.3 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
        1.5 几种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1.5.1 拟水狼蛛的处理及酶液的制备
        1.5.2 脂肪酶活性测定
        1.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几种稻田杀虫剂对拟水狼蛛捕食速率的影响
        2.2 几种稻田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捕食功能的影响
        2.3 几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消化酶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稻田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繁殖和卵巢发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蜘蛛及药剂
        1.2 几种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繁殖的影响
        1.2.1 拟水狼蛛的处理及饲养
        1.2.2 测定指标
        1.3 几种杀虫剂对拟水狼蛛卵巢发生的影响
        1.3.1 拟水狼蛛的处理及饲养
        1.3.2 卵巢的获取
        1.3.3 样品的制备及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繁殖的影响
        2.2 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蜕皮的影响
        2.3 稻田常用杀虫剂处理对拟水狼蛛卵巢发,生的影响
        2.3.1 不同稻田杀虫剂对拟水狼蛛卵巢形态变化的影响
        2.3.2 不同稻田杀虫剂对拟水狼蛛卵巢内卵黄颗粒的影响
        2.3.3 杀虫剂对拟水狼蛛卵黄合成过程中线粒体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杀虫剂对拟水狼蛛解毒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与药剂
        1.2 拟水狼蛛的处理
        1.3 酶液制备与提取
        1.4 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的测定
        1.5 酯酶活力的测定
        1.6 血细胞数量的测定
        1.7 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1.8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拟水狼蛛解毒酶的影响
        2.2 几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拟水狼蛛血细胞及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稻田蜘蛛优势种和主要害虫的空间生态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发育时期主要蛛、虫的空间生态位
3 讨论

(7)早稻田蜘蛛优势种和目标害虫的空间分布图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空间分布型的调查方法
    1.2 蜘蛛和害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8)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退化生态系统与恢复生态学
        1.1.1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分类
        1.1.2 恢复生态学研究内容及其分类
        1.1.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1.1.4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
        1.1.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1.2 节肢动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
        1.2.1 地位与功能
        1.2.2 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
    1.3 节肢动物多样性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中的应用
    1.4 黄土高原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状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林分类型
    2.1 研究区概况
    2.2 生境类型
第三章 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种-面积、多度关系
    3.1 种-面积、多度调查方法
    3.2 数据处理
        3.2.1 种-面积数据处理方法
        3.2.2 种-多度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林分类型节肢动物种-面积分析
        3.3.2 不同林分类型节肢动物种-多度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2 统计及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4.3.2 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
        4.3.3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目级水平种类比较
        4.3.4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功能结构比较
        4.3.5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
        4.3.6 各林分类型节肢动物群落时间格局最优分割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调查方法
        5.1.2 统计及计算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总体主成分分析
        5.2.2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总体稳定性
        5.2.3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相对稳定性动态综合指数变化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柠条、柳树优势害虫与天敌时空生态位及柳厚壁瘿叶蜂幼虫空间分布型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调查方法
        6.1.2 统计及计算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柠条林优势害虫与天敌时空生态位
        6.2.2 柳树优势害虫与天敌时空生态位
        6.2.3 柳厚壁瘿叶蜂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9)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群落结构调查
    1.2 空间分布型调查
    1.3 生态位调查
    1.4 优势种蜘蛛和目标害虫的生态位参数测定
    1.5 蜘蛛和害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田蜘蛛的群落结构
    2.2 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空间分布图式关系
        2.2.1 早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空间分布型关系
        2.2.2 晚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空间分布型关系
    2.3 稻田蜘蛛优势种和主要害虫的生态位
        2.3.1 主要蛛、虫的时间生态位
        2.3.2 不同发育时期主要蛛、虫的空间生态位
        2.3.3 主要蛛、虫空间生态位的季节变化与蛛虫数量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主要害虫监测及其防治
    3.1 核桃黑斑蚜监测及其防治
    3.2 春尺蠖羽化期监测及其无公害防治
    3.3 枣叶瘿蚊监测及其防治
    3.4 截形叶螨监测及其防治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
    4.2 讨论
附录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早稻田蜘蛛和目标害虫空间分布的动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和食物对拟环纹豹蛛求偶、交配及生殖的影响[D]. 金城. 湖北大学, 2020(02)
  • [2]红彩真猎蝽的饲养及其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D]. 张鑫.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3]不同生境蜘蛛的群落结构及其莴笋地蜘蛛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位研究[D]. 刘文瑞.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4]不同蛙类及密度对水稻主要害虫、天敌及其产量的影响[D]. 刘功朋.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8)
  • [5]稻田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的亚致死效应[D]. 王丹丹. 扬州大学, 2012(08)
  • [6]稻田蜘蛛优势种和主要害虫的空间生态位研究[J]. 吴小玲,王智.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7)
  • [7]早稻田蜘蛛优势种和目标害虫的空间分布图式分析[J]. 尹娟娟,杨友才,王智.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4)
  • [8]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D]. 张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 [9]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相关性研究[D]. 尹娟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10]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监测[D]. 李兰.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Wasedia蜘蛛及目标害虫空间分布动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