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的学校路在哪里?

当地的学校路在哪里?

一、地方院校路在何方(论文文献综述)

刘雯[1](2020)在《私人收藏馆交互式叙事的展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方式也随之转级、升华,文化信息的接收与传播也随着传播媒介不断更新而产生新的格局,使得展示空间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融入信息交互式的多媒体展示方式,提升传统展览模式,是未来展示设计的新手法、新动向、新形式。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历史文物收藏领域除了记录在册的公立博物馆之外还存在着一支非常庞大的私人收藏群体,蕴含着难以估计的文化价值,在某条古色古香的老街或是不起眼的小巷中偶尔不经意间会看到“某某收藏馆”的牌匾,狭窄的空间里琳琅满目的摆满了带着岁月沧桑的老物件,或是在新闻中看到某位收藏家历时20载收藏和研究某类藏品多达上百件为我国历史文化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这些同公立博物馆的收藏行为相比不管是在展示条件上还是展示效果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私人收藏家通常缺乏对于藏品的养护技术和条件,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与维持藏馆的经营,从而导致了许多珍贵历史文物和资料的逐渐耗损,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的销声匿迹。本篇论文将交互式叙事作为理论研究基础,探讨在私人收藏馆的展示设计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交互式叙事的表现形式去更好地展现一段历史,探究交互式叙事的理念如何塑造出更加生动活泼地展示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的解决私人收藏馆的“藏”与“展”的矛盾问题,提高其文化传播性,发挥其在教育方面的职能。交互式叙事概念来源于游戏设计大师Chris Crawford在《游戏大师Chris Crawford谈互动叙事》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英文单词是“interactive narrative”。Chris Crawford认为“interactive narrative”的概念就是玩家在丰富的动态叙事环境里扮演主角,与故事本身进行的交互性娱乐活动。它是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种方式,是今天所存在的涉及范围最广的艺术形式,因为它将传统叙事与视觉艺术及交互性结合在一起,根据此概念,本文将“interactive narrative”译为“交互式叙事”。后来西方叙事学家玛丽劳尔.瑞恩出版以及和相关邻域研究者合编的《作为虚拟现实的叙事:文学与电子媒介中的沉浸与互动》、《故事的变身》、《媒介互涉与故事讲述》、《跨媒介的故事世界:走向一种具有媒介意思的叙事学》;国内英语语言学博士张新军教授着的《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玛丽劳尔.瑞安叙事理论研究》等书中都对于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详细阐述了其在互动小说、互动戏剧、游戏、电影等领域的广泛运用。瑞安倡导“用媒介思维”也就是按照媒介特性来定制叙事模式。但并不是狂热的利用互动媒介所提供的所有属性,而是在系统的可供性与叙事意义的要求之间进行调和的手段。通过搜集知网文献资料,与交互式叙事相关的文献有《i Phone游戏交互式叙事设计研究》、《数字博物馆的交互式叙事研究》、《基于情绪体验的儿童数字游戏交互性叙事设计研究》《娱乐中的交互式叙事》等等,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交互式叙事在以上领域已形成特色的表现形式,本论文侧重与探寻如何将交互式叙事的理念合理运用在私人收藏馆传达历史知识文化上去,其目的就是服务大众,而并非仅仅针对那些主动求知者。从出发点上看与上述文献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本文使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系统归纳等研究方法,交叉剖析了国内乃至国外在这方面的经典案例以及交互式叙事理论的相关内容,通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践调研,深入探究私人收藏馆在展示方面更加完善的表现形式和叙事模式。本篇论文的研究价值在于:1.如何将交互式叙事的思维合理地利用在私人收藏馆的展示设计中,通过具体的形式提高与参观者之间的沟通,能够更加强烈的唤起参观者从心理上对于展示主题的认知。2.提炼交互式叙事在空间及展示内容编排中的优势,梳理出一套合理的私人收藏馆的交互式叙事展示设计体系,增强展示形式应该具有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以及设计方法,形成一个私人收藏馆就是一个故事、一种教育、一种独特展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3、摒弃传统的实物陈列、图文阐述、模型模拟的展示手段,融入信息交互的多媒体技术打破藏品展示在空间上的局限性。

王哲[2](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表明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张翔[3](2020)在《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成为焦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学习,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才能迎接好新时代的挑战?研究者通过知网进行检索发现: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文献有5747篇,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文献3017篇,关于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文献有12篇,现有的资料无法解决研究者的疑惑,因此展开了关于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问题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发现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对策。本研究从实践上引发硕士研究生对自身学习状态的反思,引起地方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对这类研究生学习问题的关注,促进高校的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建设与完善,使之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在研究过程中运用I-B-G模式,即:Information(信息)-Barrier(障碍)-Goal(目标)的模式来发现以及检验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真问题”。2.运用TTP+Bilingual+Methodology+SPMG+Global的模式来解决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过程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参考了全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编制的《全国研究生学习体验调查问卷》,结合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从“学习目的”、“学习投入”、“学习方法”、“学习结果”这四个维度编制了调查问卷,以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样本,展开了调查。本研究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如下:1.学习目的以短期个人目的为主;2.学习投入的问题:投入不足、习得性无助;3.学习方法的落后:以模仿性学习为主,学习方法缺乏研究性;4.硕士研究生的习得性无助。结合访谈和分析得出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1.市场筛选理论对硕士研究生价值观的误导;2.硕士研究生自身的原因:责任心的缺乏导致学习投入不足,专业能力欠缺引发的习得性无助;3.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后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与本科教育的趋同。针对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者提出并阐明了一下应对策略:1.建立研究生“知识就是力量”的价值观;2.增强硕士研究生的责任心;3.硕士研究生以TTP+Blingual+Methodology+SPMG为标准开展学习;4.清除“本科后”教育模式,建立真正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措施有:(1)完善专业课程的建设,扎实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根基;(2)回归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进行研讨式教学。对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问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得出的结论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有建设性作用。此外受到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能力、时间、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所采取的便利抽样方式,以及研究的样本不足都需要在以后改进。

徐宇凤[4](2020)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研究 ——以山西省L市X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集体资产总量不断积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集体资产归属不明、权责不清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促进农村集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现代化,2014年以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相继启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力举措,也是维护农民经济权益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小土地”进行了“大联合”,采取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对于保护和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带动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山西省L市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着作中对于农民经济权益的相关论述作为理论渊源,剖析了X村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X村改革实践提出保障农民经济权益的对策建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经济权益的影响来挖掘二者的关联性,以期找到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保障农民经济权益的现实路径。具体来说,第一章是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经济权益保障进行理论梳理,为后续内容的展开作了理论铺垫;第二章介绍了山西省L市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的做法,主要从资产核定、成员界定、股权设置及股权管理等环节对农民经济权益保障成效进行了阐述;第三章着重论述了L市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本部分阐述了X村集体产权改革存在农民资产增值权益虚化、农民经营管理权益淡化、农民市场主体权益弱化等问题;第四章从政策法规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经济权益保障意识不强等三方面解读了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受损的原因;第五章在分析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农民经济权益的思路,包括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合作社管理制度,增强农民经济权益保护意识等。

胡婕[5](2020)在《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初是我国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开端,这二十年来由于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学术图书出版行业受到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技术的进步简化了学术图书出版的内容生产流程,改善了学术知识的传播效果,并为受众市场分散的学术图书出版创造了提供个性化产品和知识服务的技术条件,且倒逼着学术图书出版从业人员的能力的提升,为其数字化转型与变革打开了豁口。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进步也让学术图书出版暴露了许多遗留性问题,其仍然面临着如内容生产方面的学术出版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知识传播方面的营销观念落后、渠道单一和知识服务方面的技术投入资金缺乏等困境,这便是论文主要探究的着眼点之一。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为了争取出版市场的有利机遇,我国学术图书出版单位应积极拥抱新兴技术,解决固有问题,重视知识服务,推动自身产业转型,为学术图书出版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论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交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知识生产理论,通过对知识生产和学术图书出版的契合性进行梳理,将学术图书出版视为知识生产活动的一种,进而探究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状况、知识生产境遇以及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概述了学术图书出版的相关概念、特征和意义。分析其与学术着作、学术专着的关系,并介绍知识生产的概念,然后根据其与知识服务的关系,构建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循环路径图。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概况。首先从政策、经济、技术和行业等四个方面分析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背景,并简要分析数字化给学术图书出版带来的变革,也对我国学术图书出版主体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国内学术出版单位中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发展启示。第四部分分析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境遇。首先从内容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三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问题,然后分析数字化给我国学术图书出版带来的机遇。第五部分结合前四章内容,从内容生产、知识传播以及知识服务三个方面探究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

汪波[6](2020)在《地方院校建筑类设计专业“路在何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地方院校建筑类设计专业报考志愿急剧降温的局面,文章通过"地方院校往届毕业生专业学习回访"和"地方院校毕业实践反馈"等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全面剖析其师资队伍建设难、学生设计入门难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培育良好师资团队、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和激发学生设计兴趣等相关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核心竞争力。

胡雪莲[7](2020)在《论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以四个音乐节为例》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音乐文化产业展现出多元化,“音乐节”也迎来了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关注。但是相关文献对“音乐节”这一术语的解释较为模糊,人们对什么是音乐节缺乏一个统一且明确的定义。对中国“音乐节”近代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世纪的产生缺乏了解。笔者通过查阅不同中西方音乐词典及相关文献资料,梳理“音乐节”的释义并试图为术语“音乐节”下定义;通过梳理中国20世纪“音乐节”的发展,从而探索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作用。

蹇世琼,于海洪,冉隆锋[8](2020)在《教师教育振兴:地方师范院校路在何方?——顾明远先生访谈录》文中认为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我国在教师教育发展史上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紧接着,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健全教师培养体系,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两个重磅级的政策指导积极回应了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如何建设的问题,各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什么样的师范生、

冯志稳[9](2020)在《蒋大为演唱风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笔者在分析蒋大为的演唱风格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音乐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蒋大为演唱风格萌芽期的脉络进行梳理,主要介绍其早年经历及社会时代背景,并描述他对生活美演唱风格的追求;第二部分,对蒋大为演唱风格成熟期进行梳理,主要介绍其成熟期演唱风格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从其四首歌曲出发并用音乐分析法来讲述其追求时代美演唱风格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对蒋大为演唱风格拓展期进行梳理,从其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及让表演艺术走出国门,让表演艺术走进课堂,让表演艺术走入市场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将蒋大为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传承与影响进行梳理,从解放演唱理念促进声乐多元发展,重视因材施教全面培养人才和重视社会实践让经典流传等方面进行阐释。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笔者力求通过蒋大为的演唱风格进行深入探讨,蒋大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还致力于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发现,立足民族音乐文化并对音乐进行创新是其演唱风格形成的两大因素,愿对这两大因素的研究能为后人提供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并期待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多元化的时代更富有艺术魅力。

秦臻桢[10](2019)在《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武胜、岳池两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土地历来被人类所利用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又是农业的前提。我国土地资源总体来讲是人多地少,且分布不均,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宝贵。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耕地的保护,提出了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制定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出台了诸多政策措施。然而耕地抛荒现象也由来已久,如今却愈发严重。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当前耕地抛荒势头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耕地抛荒又有什么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耕地抛荒的深层原因到底还有哪些?实践过程中解决此问题又有些什么新办法、新举措,仍需不断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解决耕地抛荒问题与乡村如何振兴、农业如何发展、农民路在何方的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对此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乡村振兴大背景,聚焦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为指导,以我国土地政策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实证分析、综合归纳,对耕地抛荒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对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进一步解决耕地抛荒的对策措施。研究发现:当前,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仍很突出,研究地区抛荒比例平均达21.44%,抛荒程度正在加深。随着抛荒时间的延长,治理难度也在加大;抛荒的表面原因是农村劳动力不足,地无人种,深层原因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部分国家扶持政策落实精准度不足;土地流转是当前解决耕地抛荒的有效措施,但土地流转困难重重,流转之后的问题多多。研究提出:进一步解决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要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力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整惠农补贴和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入手,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提高政策扶持精准度,要从正负双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把扶持政策落实在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身上;要充分利用土地金融,创新推动土地流转;要加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有志青年从农创业,寻找解决“谁来种地”及耕地抛荒问题的根本办法。

二、地方院校路在何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方院校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1)私人收藏馆交互式叙事的展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从私人收藏到建馆展览
        一、私人收藏馆的由来
        二、私人收藏馆有别与公立博物馆之处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小结
第一章 私人收藏馆的存在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私人收藏馆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国外私人收藏馆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藏”与“展”的结合与发展
        一、只“藏”不“展”
        二、又“藏”又“展”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探究私人收藏馆的价值与改进思路
    第一节 私人收藏馆的珍贵价值
        一、私人收藏馆,是收藏者收藏活动成果的体现
        二、私人收藏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对博物馆“拾遗补缺”
        三、私人收藏馆的存在有利于提升地区的文化品位
        四、私人收藏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型商业发展
    第二节 私人收藏馆改进方向初探
        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扩大私人收藏馆的教育人群
        二、实现私人收藏馆与观众的互动,提高私人收藏馆的影响力
        三、提供新的展示方式,激发观众的参观热情
        四、实现信息管理里自动化,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互动方式和媒介的出现对于私人收藏馆展示设计的影响
    第一节 互动方式的出现造就了更加生动地展示形式
        一、体验式展示形式
        二、数字化展示形式
    第二节 互动方式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
        一、学科的融合与创新——“交互式叙事”的产生
        二、“交互式叙事”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一)交互式叙事在互动小说领域的应用
        (二)交互式叙事在超文本小说领域的应用
        (三)交互式叙事在互动戏剧领域的应用
        (四)交互式叙事在交互式叙事在电影中的体现
第四章 交互式叙事影响下私人收藏馆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
    第一节 “交互式叙事”如何在私人收藏馆的展示设计中实现
        一、利用交互式叙事理论中的“媒介思维”
    第二节 交互式叙事下私人收藏馆的展示模式转变
        一、从实物展示向交互界面展示的转变
        (一)藏品数字化展示
        (二)三维成像
        二、实体收藏馆与数字化收藏馆的有效结合
        (一)空间功能的升级与转变——从陈列收藏到交流互动
        (二)空间设计内容的升级与转变——从固定空间到流动空间
        三、交互式叙事下私人收藏馆在展示内容编排上的设计思路
        (一)情节类型上的定位
        (二)“媒介思维”下叙事模式的定制
第五章 私人收藏馆展示模式的再探讨再设计
    第一节 私人收藏馆的展示内容的线上编排设计
    第二节 私人收藏馆展示的线下线上结合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小结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小结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小结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3.创新之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述评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
        2.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本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法
        (3)观察法
一、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学习目的
        1.课程学习的目的
        2.科研的目的
        3.实践的目的
    (三)学习投入
        1.课程学习
        2.科研活动
        3.实践活动
        4.学习时间
        5.与导师联系的频率
    (四)学习方法
    (五)学习结果
        1.课程学习结果
        2.科研结果
二、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以短期个人目的为主
        2.学习投入的问题
        (1)学习投入不足
        (2)习得性无助
        3.学习方法的“落后”
    (二)原因分析
        1.市场筛选理论对硕士研究生价值观的误导
        2.硕士研究生自身原因
        (1)责任心的缺乏导致学习投入不足
        (2)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欠缺引发产生习得性无助
        3.“本科后教育”抑制了硕士生的学习方法的更新
三、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牢固树立硕士研究生“知识就是力量”的价值观
        1.将知识转化为力量
        2.形成“知识就是力量”的价值观
    (二)增强硕士研究生的责任心
        1.明确硕士研究生的责任
        2.明确应承担的后果
        3.形成责任心驱动下的自觉行为
    (三)硕士研究生以TTP+Blingual+Methodology+SPMG为标准开展学习
    (四)清除“本科后”教育模式,建设真正的研究生教育
        1.完善课程建设,夯实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
        2.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研讨式教学
四、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研究 ——以山西省L市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经济权益保障概述
    1.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经济权益保障基本概念
        1.1.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1.2 农民经济权益保障
    1.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相关理论
        1.2.1 产权理论
        1.2.2 马克思主义农民经济权益理论
    1.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保障农民经济权益之间的逻辑关系
        1.3.1 保障农民经济权益是制定相关政策的根本原则
        1.3.2 合理的产权制度有利于保障农民自主发展
第二章 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的做法
    2.1 X村的基本概况及改革动因
        2.1.1 X村的基本概况
        2.1.2 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动因
    2.2 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保障农民经济权益的做法
        2.2.1 确资,摸清家底建立资产账本
        2.2.2 确人,界定资格明晰身份权力
        2.2.3 确权,厘定产权颁发股权证书
        2.2.4 建制,理顺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2.3 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成效
        2.3.1 清产核资“广而全”,明确农民集体财产权益
        2.3.2 成员界定“清和明”,落实农民主体性边界权益
        2.3.3 股权设置不单一,保障农民财产性分配权益
        2.3.4 股权管理规范有序,增加农民劳动就业收益
第三章 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3.1 X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资产增值权益虚化
        3.1.1 土地流转收益“停滞不前”
        3.1.2 集体经济发展“步履维艰”
        3.1.3 农民财产权益“被迫压缩”
    3.2 X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营管理权益淡化
        3.2.1 农民的管理决策权“形同虚设”
        3.2.2 农民的知情参与权“流于形式”
    3.3 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市场主体权益弱化
        3.3.1 改革积极性不高,组织行动不统一
        3.3.2 股权流转不通畅,自由交易不完全
        3.3.3 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市场地位不平等
第四章 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农民经济权益保障依据不足
        4.1.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规定不明晰
        4.1.2 财政资金支持政策不明确
    4.2 制度设计缺陷造成农民经济权益保障力度不够
        4.2.1 合作社管理制度不规范
        4.2.2 民主监督制度不健全
        4.2.3 人才保障制度不配套
    4.3 自身素质较低使得农民经济权益保护意识不强
        4.3.1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4.3.2 农民维权意识薄弱
第五章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5.1 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奠定农民经济权益的物质基础
        5.1.1 出台集体经济组织登记管理办法
        5.1.2 出台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保障农民股份保值增值
        5.1.3 强化村委会服务职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
    5.2 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确立农民经济权益的制度保障
        5.2.1 规范合作社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的管理决策权
        5.2.2 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农民知情参与权
        5.2.3 构建开放性股权转让制度,保障农民流转收益权
    5.3 增强农民经济权益保护意识,提升农民经济权益主体地位
        5.3.1 激发农民自主能动性
        5.3.2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及维权意识
        5.3.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术图书出版的重要性
        1.1.2 数字化时代中的学术图书出版
        1.1.3 知识生产下的学术图书出版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 学术图书出版相关概念概述
    2.1 学术图书出版的相关概念
        2.1.1 学术图书出版
        2.1.2 学术图书和学术着作、学术专着
    2.2 学术图书出版特征与意义
        2.2.1 学术图书出版的特征
        2.2.2 学术图书出版的意义
    2.3 知识生产的概念
    2.4 学术图书出版与知识生产
3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状况
    3.1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背景分析
        3.1.1 政策环境:政策支持带来时代红利
        3.1.2 经济环境:付费阅读市场需求勃发
        3.1.3 技术环境:技术迭代升级的两面性
        3.1.4 行业环境:学术出版竞品博弈激烈
    3.2 数字化时代学术图书出版的变革
    3.3 我国学术图书出版主体
        3.3.1 部委出版社
        3.3.2 地方出版社
        3.3.3 大学出版社
    3.4 学术图书出版主体案例分析
        3.4.1 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3.4.2 部委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4.3 地方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4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境遇
    4.1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困境
        4.1.1 内容生产:学术图书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尚弱
        4.1.2 知识传播:学术图书出版的传播影响力不强
        4.1.3 知识服务:学术图书出版的全新生命力不足
    4.2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机遇
        4.2.1 数据技术变革知识生产流程
        4.2.2 数字出版丰富图书出版形式
        4.2.3 精准营销优化知识传播效果
        4.2.4 新兴技术助力知识服务建设
5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
    5.1 内容生产:诞生“社会性质上的新知识”
        5.1.1 生产精品学术图书
        5.1.2 建设一流编辑队伍
        5.1.3 推行专家评审制度
        5.1.4 图书生产流程数字化
    5.2 知识传播:促成“主观性质上的新知识”
        5.2.1 加强出版单位品牌建设
        5.2.2 推动学术知识二级传播
        5.2.3 推动优秀学术图书走出去
    5.3 知识服务:关注到“用户需要什么信息”
        5.3.1 以专业技术为依托,搭建知识服务平台
        5.3.2 以专业内容为核心,加强知识服务管理
        5.3.3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激发用户潜在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地方院校建筑类设计专业“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院校建筑类设计专业报考志愿急剧降温
2 地方院校建筑类设计专业发展的困境
    2.1 师资队伍建设难
    2.2 专业学习入门难
3 地方院校建筑类设计专业的发展出路
    3.1 培育良好师资团队
    3.2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3.3 诱导学生“悟”,激发设计“兴趣”
4 结语

(7)论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以四个音乐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范围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布置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音乐节”概念的梳理
    第一节 “节”概念的梳理
    第二节 中国“音乐节”概念梳理
    第三节 西方“音乐节”概念梳理
    第四节 “音乐节”释义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前的中国“音乐节”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国“音乐节”的发展
    第三节 1949年至2000年中国“音乐节”的发展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仪式
    第二节 社会控制
    第三节 乐教
结论
附录一:20世纪中国“音乐节”列表
附录二:“节”的对等翻译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教师教育振兴:地方师范院校路在何方?——顾明远先生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教育振兴中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振兴中的人才培养路径建构

(9)蒋大为演唱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蒋大为演唱风格萌芽期(1966-1976)
    2.1 早年经历
    2.2 社会文化背景
    2.3 追求生活美的演唱风格
        2.3.1 《采伐工人心向党》演唱风格分析
        2.3.2 《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演唱风格分析
第三章 蒋大为演唱风格成熟期(1977-1992)
    3.1 社会文化背景
    3.2 追求时代美的演唱风格
        3.2.1 《骏马奔驰保边疆》演唱风格分析
        3.2.2 《牡丹之歌》演唱风格分析
        3.2.3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演唱风格分析
        3.2.4 《敢问路在何方》演唱风格分析
第四章 蒋大为演唱风格拓展期(1993-至今)
    4.1 社会文化背景
    4.2 让表演艺术走出国门(1993-1996)
    4.3 让表演艺术走进课堂(1996-2007)
    4.4 让表演艺术走入市场(2007-至今)
第五章 蒋大为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传承与影响
    5.1 解放演唱理念促进声乐多元发展
        5.1.1 学习先进理论取长补短
        5.1.2 解放演唱理念传播声乐艺术
    5.2 重视因材施教全面培养人才
        5.2.1 因材施教立足民族文化
        5.2.2 调整教学结构全面培养人才
    5.3 重视社会实践让经典流传
        5.3.1 在社会实践中丰富经典文化
        5.3.2 在社会实践中探索“新市场”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武胜、岳池两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对耕地抛荒问题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丘陵地区
        2.1.2 耕地抛荒
        2.1.3 土地流转
        2.1.4 土地金融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2.2.4 农户行为选择理论
    2.3 政策依据
        2.3.1 新中国土地政策变迁
        2.3.2 我国当前的土地政策
3.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武胜县概况
        3.1.2 岳池县概况
    3.2 问卷设计及调查情况
        3.2.1 问卷设计
        3.2.2 调查情况
4.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现状特征
    4.1 抛荒面积规模特征
    4.2 抛荒持续时间特征
    4.3 耕地抛荒演变特征
    4.4 耕地抛荒空间特征
    4.5 耕地抛荒结构特征
5.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的原因分析
    5.1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
    5.2 农民缺乏种地积极性
    5.3 农业生产条件差,劳动强度大
    5.4 扶持政策落实不精准
    5.5 土地流转不顺畅
    5.6 土地流转后问题多
    5.7 政策宣传不到位
6.解决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的对策措施
    6.1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1.1 做好统筹规划
        6.1.2 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6.1.3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6.2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6.2.1 尽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6.2.2 努力提高扶持精准度
        6.2.3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
    6.3 积极推动土地流转
        6.3.1 实现“三权”有效分置,奠定土地流转基础
        6.3.2 搭建土地经营权交易平台,规范土地流转市场
        6.3.3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6.3.4 解决土地流转后的问题,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6.4 利用土地金融创新,解决农村耕地抛荒
    6.5 加强培养新型业主,鼓励业主从农创业
        6.5.1 鼓励返乡从农创业的农村有志青年成为新的农场主
        6.5.2 从农业院校中培养出一批批新的农场主
        6.5.3 鼓励工商资本和企业家转战农村
        6.5.4 加大对从农者的培训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情况及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四、地方院校路在何方(论文参考文献)

  • [1]私人收藏馆交互式叙事的展示设计研究[D]. 刘雯.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 [3]地方院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的问题与对策[D]. 张翔.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研究 ——以山西省L市X村为例[D]. 徐宇凤. 山西大学, 2020(01)
  • [5]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D]. 胡婕.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地方院校建筑类设计专业“路在何方”[J]. 汪波. 安徽建筑, 2020(04)
  • [7]论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以四个音乐节为例[D]. 胡雪莲. 西南大学, 2020(01)
  • [8]教师教育振兴:地方师范院校路在何方?——顾明远先生访谈录[J]. 蹇世琼,于海洪,冉隆锋.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9]蒋大为演唱风格研究[D]. 冯志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武胜、岳池两县为例[D]. 秦臻桢.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当地的学校路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