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塘沽地区供热外网建设方法探讨

天津塘沽地区供热外网建设方法探讨

一、天津塘沽地区供热外网的施工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1](2017)在《天津市集中供热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集中供热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冬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冬季都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天津市集中供热发展起步较晚,但经历了近年来的集中建设和收费体制市场化改革后迅速普及,走进了千家万户。多年来供热行业在运行和服务方面管理粗放,但伴随社会进步、城市发展、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对冬季生活的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提升供热服务水平的呼声也越来越强,我市集中供热行业急需提升供热服务水平。随着集中建设进入收尾,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向也逐渐转型,做好冬季群众取暖保障和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成为了供热行业管理部门未来的工作方向。本文在回顾天津市集中供热建设和管理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集中供热服务的特性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运用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对集中供热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利用SERVQUAL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服务质量评价量表,通过分解供热运行与服务质量的各项环节,结合天津市集中供热的特性和当前在运行管理、服务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制定评价的各个项目,并排除影响供热服务质量的客观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供热行业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初步了解用户对供热服务工作的感受,找出目前供热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的不足,并对应提出解决思路和管理建议。结合问卷调查分析,评估各个维度对考察供热服务质量的作用,讨论量表在行业管理工作中推广使用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集中供热的服务质量感受总体情况较好,但仍有许多方面的服务工作需要继续加强,特别是在移情性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影响供热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仅达到法规基本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设备、人员素质、和服务态度方面有更强的要求。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做好供热要首先从群众的需求出发,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会切实地在服务质量的调查结果中体现。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天津市供热行业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帮助,为未来提升供热服务质量、规范供热服务标准化、建立供热行业管理和考核制度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为我市下一步在全行业内改进供热服务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庞素坤[2](2014)在《空调冷热源节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峻。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索取,节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路线。此外,制冷技术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空调用制冷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节约空调用制冷系统的运行成本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传统的空调用制冷系统存在多方面的节能潜力,近年来该行业不断有节能新技术的运用。本文结合空调水系统的缺点,总结前人的经验,着重从节省空调用制冷系统成本和节省能耗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了节省空调运行经济成本,本文研究了冰蓄冷技术。利用城市的“峰谷分价”政策,以冰蓄冷代替传统的空调用制冷系统,可以大幅度节约空调用制冷系统的运行成本。但是,冰蓄冷系统并不能实现节能目标,为了进一步达到节能目标,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冬季以地埋管获取地下热能,节约冬季供热能耗。夏季以地埋管获得的冷能作为热泵(冷水机组)的冷却能源,运用谷价电能制冷,以提高制冷机的制冷系数,从而达到节约空调蓄冷系统能耗的目标。因此,本文从经济和节能两个角度出发,对传统空调用制冷系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形成了地源热泵-冰蓄冷联合冷热源系统。结合实际的中央空调系统工程,阐述了工程夏季制冷,冬季供暖的控制策略,分析了工程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式能源系统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节能角度,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按本文设计思想设计的空调冷热源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节能效益,更可以获得客观的经济效益。

王连成[3](2014)在《天津市新近系馆陶组地热流体回灌研究》文中提出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近年来为天津市经济和环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地热资源分为孔隙型热储和基岩热储,而新近系馆陶组热储层由于其水质好、低矿化度等特点成为天津市开发利用的主要热储层,近年来开发强度呈逐年增大趋势,截止到2013年底,馆陶组热储地热井数已达到151眼,年开采量超过628×104m3。随着开采强度的增大,热储压力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下降速率达到1.8m5.5m/a,2013年静水位82110m。地热流体尾水回灌开发方式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天津地区新近系馆陶组孔隙型热储回灌技术,在对回灌钻井工程、地面配套工艺和回灌方式及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技术分析和技术集成,成果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实践,建立了馆陶组回灌技术示范工程,对进一步推动新近系馆陶组热储回灌研究意义重大。天津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2008年,对于新近系馆陶热储回灌的研究进行了几十年,但由于热储层化学堵塞、悬浮物等物理堵塞及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回灌衰减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最大单井回灌量只有44.6m3/h,且随着回灌进行,回灌水位持续上升至井口。本论文充分收集了天津地区地热地质资料、多年来的回灌试验数据资料和成果资料,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地面回灌系统设计(包括回灌地面工艺和设备选择)、地热回灌井钻井工程(包括钻孔施工、成井方法等)和回灌操作规程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回灌过程中物理堵塞等原因,采用粗效过滤(50μm)和精细过滤(35μm)两级处理方式解决物理堵塞问题,减小回灌量衰减;针对不同沉积环境热储层和钻井深度,对馆陶组热储层回灌钻井工程(包括钻孔施工、成井方法等)进行研究,针对单层过滤器成井,双层笼状过滤器,大口径扩孔填砾和二开射孔等成井工艺在不同区域适宜性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实践,所选实践工程均有效提高了加灌能力,实现馆陶组热储回灌的新突破,目前最大回灌量达到100120m3/h。有效提高馆陶组热储地热井的回灌能力。

赵强[4](2012)在《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健康”、“生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五大层次之一,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衔接宏观生态城市层面和微观绿色建筑层面的中观层面人类聚居栖地,在降低居住建筑能耗,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社区生态系统内源性循环与外源性循环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和细致梳理,按照问题探源——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引证的逻辑方式,针对社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源,首先是在分析健康、生态、社区各类定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健康生态社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中西方生态价值观的演进,构建多维生态价值观;最后分析诊断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城市“病症”,为下一步研究“治疗良药”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社区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叙述各指标体系的概况,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架、指标项内容、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得出不同指标体系的特点和优缺点,通过对不同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和相关性提炼,为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案例基础。第三部分为研究解决,客观地总结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与“社区疾病”有关的城市问题,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影响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因素,并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引入社区,立足于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充分挖掘了各层级指标之间和同层级内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按照横向分类和纵向分级的方法,创建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数学模型,为社区决策工作的可操作性构建了客观、实用的基础平台。第四部分为实例引证,详细介绍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践案例检验。即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社区评价中,收集基础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论证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于会洋[5](2012)在《天津市办公建筑能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建筑能效标识是一种有效的建筑节能管理方式,近些年,这种管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应用比较广泛。建筑能效标识解决了建筑节能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能够使建筑节能领域的信息趋于公开,有利于培养现代人建筑节能的意识,带动节能建筑发展,对于促进建筑节能有重大意义。制定建筑能效标识的核心内容是建筑能效的评估,而建筑能效评估的前提则是如何确定建筑能效基准。本文利用实际调研的能耗数据,分别用发电煤耗法与电热当量法计算了建筑的能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从建筑主动节能与被动节能两方面考虑,分析了目前建筑能效评价的不足,并提出了用建筑基准和运营基准两个基准来评价建筑的能效水平。本文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各个要素的限值建立了参考建筑。通过模拟软件计算出天津地区办公建筑的建筑基准为115.7kWh/m2。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16种模拟工况,并利用能耗模拟软件对各工况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模拟结果的分析,确定了3个运营基准的影响因子:人员密度、办公设备功率密度及建筑运营时间。最后利用预测分析软件SPSS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了建筑运行基准的修正系数及预测方程。对于参考建筑的运营基准,本文设定了三种情景下的能耗基准线,即上四分之一位数能耗值,能耗平均值及下四分之一能耗值,采用电热当量法计算结果分别为104.4kWh/m2、120.1kWh/m2和141.4kWh/m2;采用发电煤耗法计算结果分别为:242.8kWh/m2、323.1kWh/m2和383.1kWh/m2。最后,本文还利用两个基准提出了建筑能效等级的评定方法。

黄聪健[6](2012)在《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视角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文中指出为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危机,低碳城市建设作为实现我国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正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在节能减排背景下,城市规划编制应能够反映能源综合利用的诉求,注重与城市能源利用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直接指导城市开发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层面,结合城市建设实践,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对切实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是实现能源高效梯级利用的重要手段,对区域性开发建设具有显着的节能减排优势在集约紧凑型低碳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下,它将成为我国未来城市能源系统创新的主体内容本文分析了能源综合利用视角下城市规划编制特点,并以此为背景探索区域能源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互动关系进而深入分析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使用特点,研究其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管理单元划分土地利用及指标制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原则——编制方法——开发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完善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具体方法和实施建议,重点阐述了“级配”式土地使用模式不同类型建筑负荷耦合判断的方法与思路,并且从系统和地块两个层面对现行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引入一次能源转化效率地块建筑类型比单位面积可再生能源利用能力等新指标构建能源系统视角下的控规指标体系在管理制度方面,提出硬性管理和弹性调控相结合的开发管理方式,初步构建了能源监测管理系统的框架本文提出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的崭新视角与思路,探讨基于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使用视角下完善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方法与路径以期通过规划编制的技术创新,有效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实现城市能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推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

张文月[7](2011)在《滨海新区电力负荷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正式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特别是以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滨海新区要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指示为契机,滨海新区以攻坚战的方式打响了“十大战役”,进一步加大产业功能区开发建设力度,计划三至五年内总投资1.5万亿元左右用于滨海新区基础设施等建设,力争形成建设新高潮,成为滨海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滨海新区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后,又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情况都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而电力行业作为的基础性行业,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且,电力的增长趋势,也是经济增长的风向标,从一定程度上,电力的增长幅度与经济的增长幅度是成一定比例的。“十五”及“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航运、造船、制盐、海洋化工、海洋石油等传统产业优势明显;精细化工、现代食品、海洋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金融商业设施的不断完善,奠定了滨海新区商贸中心的地位;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健康成长;工厂化、集约化为特色的现代渔农业不断发展。滨海新区区域广阔、类型多样。既有以金融创新功能为主的商务办公区;以集装箱运输和自由贸易港区为主的海港物流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滨海高新区;填海建港造陆的港口和重化产业的南港工业区;国际临港重型装备制造业高地临港产业区;以世界级主题公园和海上休闲总部为核心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区;国家级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中新生态城。多样的用户类型对电力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为区域的大中型工业、大型商业集聚群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地区各类型用户的供电需要;一方面,对新建的功能区,电力建设需适当先行,为区域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契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滨海新区电网将全面提升配电网装备水平,优化电网结构,达成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战略决策。经济的增幅既然受到电力增长的影响,那么找出影响电力增长的因素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以滨海新区为例,分析找出影响电力负荷需求的相关因素。

谢辉[8](2011)在《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正在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突发事件的频发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突出,尤其是市政公用行业安全问题。由于市政公用事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者普遍的公共服务,因此每时每刻都不能停顿。一旦出现问题,关联众人,影响巨大,甚至可能造成整个城市瘫痪,引发社会危机。“十二五”期间是天津市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打造“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关键时期,按照“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战略规划,随着天津城市建设发展,各类潜在突发事件数量、危害程度及叠加出现的可能想将不断增加,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将愈加严峻。天津市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部分应急预案,但仍存在若干问题,如应急管理机制不畅通、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应急平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本论文以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应急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应急管理等相关理论成果,借鉴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构建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应急管理体系、城市公用事业应急管理智慧平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邢燕,巢元凯,谭健[9](2010)在《对城市高密度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细则的思考——以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商务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20年来,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建设也随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在大都市的更新和发展中,为缓解其膨胀所带来的压力,大多采取高强度的城市开发模式,主要体现在高密度和高容量两

郝连虎[10](2010)在《塘沽城区集中供热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中供热以其节能、环保和供热质量好等优点,成为城市的主要供热方式。近年来,随着城市供热事业的不断发展,供热系统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多热源联网运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集中供热的发展趋势。多热源联网集中供热系统中,利用大型燃煤锅炉或热电厂作为主热源承担城市集中供热基本负荷,小型燃煤锅炉或燃气锅炉承担尖峰负荷,这样可以使大型高效率供热设备更多时间在满负荷下运行,提高了集中供热的供热效率。同时,多热源环状管网作为多热源联网集中供热的一种联网方式,因其经济性、可靠性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本文对塘沽城区集中供热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现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塘沽城区集中供热热源提出两种不同的建设方案,并通过定性及定量的对比分析,确定了热源方案。本文利用无因次数学公式法绘制的热负荷延续时间图来预测多热源集中供热系统所承担的热负荷,从而确定系统年总供热量、各热源年供热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热源运行及调节方式,为下一步热力网规划及其水力工况分析做准备。此外本文还对塘沽城区多热源联网集中供热枝状热力网和环状热力网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从供热的安全可靠性、水力工况的稳定性以及系统的可扩张性等方面进行对比,阐述了环状管网系统技术上的优势;利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对枝状热力网和环状热力网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对比,得出环状热力网系统在经济性上优于枝状热力网系统。本文最后对集中供热环状热力网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工况进行了水力工况分析。通过对热源故障工况及管段故障工况的分析,进一步定量的分析了环状热力网系统供热的可靠性,从而确定环状热力网形式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多热源联网形式。

二、天津塘沽地区供热外网的施工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塘沽地区供热外网的施工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集中供热服务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供热服务及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2.2 服务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2.2.1 服务的概念
        2.2.2 服务的特性
        2.2.3 服务质量
    2.3 SERVQUAL评价方法
        2.3.1 评价维度
        2.3.2 评价方法
第3章 供热行业特性及供热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3.1 城市集中供热
        3.1.1 概念和定义
        3.1.2 集中供热的组成
        3.1.3 集中供热的组成
    3.2 供热行业的特性
        3.2.1 技术特性
        3.2.2 集中供热的社会特性
        3.2.3 集中供热的经济特性
    3.3 供热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3.3.1 供热质量的基本构成
        3.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天津市集中供热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4.1 天津市供热发展现状
    4.2 天津市集中供热行业存在的不足
        4.2.1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4.2.2 供热行业服务标准化制度不够完善
        4.2.3 总体供给仍然不足
        4.2.4 成本价格倒挂
        4.2.5 行业监督管理问题
    4.3 天津市集中供热发展展望
第5章 基于SERVQUAL对天津市集中供热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
    5.1 研究目标
        5.1.1 概念的确定
        5.1.2 研究中需考虑的问题
    5.2 问卷设计
        5.2.1 条款集的确定
        5.2.2 测量的标度
    5.3 问卷调查
        5.3.1 样本情况
        5.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3.3 信度检验
        5.3.4 效度检验
    5.4 问卷结果分析
        5.4.1 得分情况分析
        5.4.2 原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空调冷热源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冰蓄冷空调系统在国内的应用发展
        1.2.2 冰蓄冷空调系统在国外的应用发展
    1.3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地源热泵在国内的应用发展
        1.3.2 地源热泵在国外的应用发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分析
    2.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概述
        2.1.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构成
        2.1.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主要优点
        2.1.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应用条件
        2.1.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原则
    2.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
        2.2.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策略
        2.2.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控制策略
        2.2.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
    2.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流程配置
        2.3.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并联流程
        2.3.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串联流程
    2.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备选择
    2.5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容量的确定
        2.5.1 冷水机组容量的确定
        2.5.2 蓄冰装置容量的确定
    2.6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
        2.6.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效益
        2.6.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节能分析
    3.1 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概述
        3.1.1 热泵的工作原理
        3.1.2 地埋管地源热泵的简介
        3.1.3 地埋管地源热泵的运行
    3.2 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
        3.2.1 建筑物冷热负荷及冬夏季地下换热量的计算
        3.2.2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节能分析
    3.3 地源热泵空调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3.3.1 地源热泵空调的节能控制
        3.3.2 地源热泵空调的变频调速
    3.4 工程分析
        3.4.1 工程概况
        3.4.2 负荷设计参数及室内外设计参数
        3.4.3 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3.4.4 方案设计
        3.4.5 地埋管热泵空调系统工艺流程
        3.4.6 地源热泵系统年运行费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埋管地源热泵-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分析
    4.1 GCHP-IS 空调系统的工作流程及优点
        4.1.1 夏季供冷时系统流程
        4.1.2 冬季采暖时系统流程
        4.1.3 GCHP-IS 空调系统的优点
    4.2 GCHP-IS 空调系统的应用前景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埋管地源热泵-冰蓄冷系统工程评价
    5.1 天津金达大厦的工程背景
        5.1.1 该项目的工程概况
        5.1.2 设计参数
        5.1.3 热源的选择
    5.2 中央空调实施方案
        5.2.1 设计负荷的确定
        5.2.2 具体方案介绍
    5.3 自动控制方案
        5.3.1 技术要求
        5.3.2 监控系统
    5.4 经济效益分析
        5.4.1 各项投资表
        5.4.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5.4.4 节能减排分析
    5.5 技术经济性分析
        5.5.1 经济参数
        5.5.2 分析比较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天津市新近系馆陶组地热流体回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进程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新近系陶组热储地质特征
        2.3.1 构造单元特征
        2.3.2 断裂构造特征
        2.3.3 馆陶组热储层沉积及分布特征
        2.3.4 馆陶组热储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
3 天津市新近系馆陶组热储回灌现状分析
    3.1 回灌试验历程及认识
        3.1.1 浅井回灌认识及数值模拟
        3.1.2 新近系馆陶组回灌实践
        3.1.3 回灌深入研究—基于地面回灌水质处理技术
    3.2 回灌地面配套工艺
        3.2.1 回灌地面工艺
        3.2.2 回灌井口装置
    3.3 地热回灌井钻井工艺
        3.3.1 回灌井施工设计
        3.3.2 成井工艺研究及应用
4 新近系馆陶组热储回灌技术集成
    4.1 地热回灌项目执行程序及井身结构
        4.1.1 项目执行程序
        4.1.2 根据区域热储层特性初步选择成井方法
    4.2 地热回灌井钻井施工
        4.2.1 回灌井井身结构设计
        4.2.2 钻井液设计
        4.2.3 下套管作业
        4.2.4 固井作业
        4.2.5 洗井作业
    4.3 回灌成井工艺研究
        4.3.1 一开过滤器成井工艺
        4.3.2 二开过滤器成井工艺
        4.3.3 二开射孔成井工艺
        4.3.4 二开过滤器与射孔工艺回灌效果比较
        4.3.5 不同成井工艺技术分析
    4.4 馆陶组热储回灌地面配套工艺及设备
        4.4.1 馆陶组热储回灌地面工艺
        4.4.2 馆陶组热储回灌地面设备及其作用
    4.5 回灌系统运行技术要点
5 滨海新区馆陶组热储回灌示范工程
    5.1 DL-25H 回灌示范工程
        5.1.1 DL-25H 井地质条件介绍
        5.1.2 DL-25H 回灌井成井工艺
        5.1.3 地面回灌系统建设
        5.1.4 回灌效果验证
    5.2 TGR-26D 回灌示范工程
        5.2.1 TGR-26D 井地质条件介绍
        5.2.2 TGR-26D 回灌井成井工艺
        5.2.3 回灌效果验证
    5.3 TGR-28 回灌示范工程
        5.3.1 TGR-28 井地质条件介绍
        5.3.2 TGR-28 回灌井成井工艺
        5.3.3 回灌效果验证
    5.4 回灌示范工程技术总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全球气候变化
        1.2.2 城市环境恶化
        1.2.3 人体机能弱化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范围、概念界定
        1.4.1 健康、生态、社区、健康生态社区概念界定
        1.4.2 健康生态社区内涵、基本特征
        1.4.3 与健康生态社区相关的典型社区概念和内涵辨析
    1.5 研究方法
        1.5.1 跨学科与跨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4 文献分析、公众调查、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价值观的演进及城市“社区病”诊断
    2.1 前工业文明:服从自然
        2.1.1 西方朴素生态价值观
        2.1.2 中国朴素自然观
    2.2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2.2.1 空想社会主义
        2.2.2 城市美化运动
        2.2.3 田园城市理论
        2.2.4 现代主义对自然的关注
        2.2.5 邻里单元
        2.2.6 《雅典宪章》
    2.3 后工业文明:回归自然
        2.3.1 绿色运动和增长的极限
        2.3.2 新城市主义运动
        2.3.3 精明增长
        2.3.4 国内城市社区研究
    2.4 多维生态价值观构成因素
        2.4.1 生态平衡
        2.4.2 经济发展
        2.4.3 社会公平
        2.4.4 健康宜居
    2.5 城市“社区病”诊断
        2.5.1 社区的伪生态绿色外表
        2.5.2 城市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不完善
        2.5.3 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不足
        2.5.4 环境污染及保护
        2.5.5 社区地域性特征缺失
        2.5.6 缺乏人文关怀和公众参与
    2.6 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发展演变
    3.1 指标体系定义、构建意义和分类
        3.1.1 指标、指标体系的定义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3.1.3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类型
    3.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3.2.1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2.2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3 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3.3.1 WHO 提出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3.2 加拿大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3.3 上海、苏州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4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3.4.1 生态城市概述
        3.4.2 中新天津生态城
        3.4.3 唐山湾生态城(曹妃甸)
        3.4.4 瑞典哈马碧生态城(Hammarby)
        3.4.5 阿联酋马斯达尔生态城(Masdar City in Abu Dhabi)
        3.4.6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3.4.7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比较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1 国外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1.1 英国 BREEAM Communities 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
        4.1.2 美国 LEED-ND 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价体系
    4.2 国内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2.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4.2.2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4.2.3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
        4.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4.2.5 《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技术要点(2010 版)》
        4.2.6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4.2.7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
    4.3 国内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4.3.1 研究对象基本状况比较
        4.3.2 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和指标项分类比较
        4.3.3 启示与优化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制定思路
        5.1.1 既有指标体系构成方法总结
        5.1.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引入
    5.2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的结构模型
        5.2.1 技术路线
        5.2.2 评价模型
    5.3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5.3.1 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构建步骤
        5.3.2 指标项的选取原则
        5.3.3 评价体系框架的建构
    5.4 健康生态社区的评价方法
        5.4.1 评价标准的选择
        5.4.2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与指标项系统
        5.4.3 指标权重计算
        5.4.4 指标测评函数
    5.5 小结
第六章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实测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为例
    6.1 中新社区概况
        6.1.1 社区现状概述
        6.1.2 建设条件分析
        6.1.3 土地适宜性评价
        6.1.4 用地功能规划
        6.1.5 道路交通规划
        6.1.6 绿化及开放空间布局
        6.1.7 水资源规划
        6.1.8 能源利用规划
        6.1.9 防灾规划
        6.1.10 社区特色设计
    6.2 中新社区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6.2.1 调查人群基本信息
        6.2.2 评价体系相关信息
    6.3 中新社区各参评项权重的确定
    6.4 中新社区指标体系测评
        6.4.1 根据门槛条件筛选指标项
        6.4.2 指标项的量化赋值
        6.4.3 中新社区评价结果综述
    6.5 中新社区测评结果评价和分析
        6.5.1 中新社区的总体趋势
        6.5.2 中新社区的优势领域
        6.5.3 中新社区的可提升领域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探索价值
        7.1.1 国内外城市、社区指标体系的系统梳理
        7.1.2 多住区、多城市案例、多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7.2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特点
        7.2.1 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7.2.2 生态、社会、经济、健康相融合的指标体系
    7.3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天津市办公建筑能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建筑能耗基准研究现状
        1.2.1 欧盟建筑能效指令(EPBD)
        1.2.2 美国能源之星(Energy Star)
    1.3 国内建筑能耗基准研究现状
        1.3.1 采用能耗模拟软件计算能耗基准
        1.3.2 采用多元拟合回归技术建立建筑能耗基准模型
        1.3.3 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建筑能耗基准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建筑能耗数据及能耗基准分类
    2.1 建筑能耗分类
    2.2 能耗数据的表述方法
        2.2.1 能耗数据表述方法分类
        2.2.2 建筑能耗数据换算系数
    2.3 办公建筑能耗调研
        2.3.1 调研对象
        2.3.2 调研内容
        2.3.3 调研结果与分析
    2.4 能耗基准分类
        2.4.1 能耗数据表述方法的确定
        2.4.2 能效基准分类
    2.5 建筑能耗基准影响因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办公建筑能效基准的确定
    3.1 eQUEST 模拟软件介绍
    3.2 天津地区某办公建筑能耗模拟分析
        3.2.1 建筑边界条件输入
        3.2.2 建筑模型的建立
        3.2.3 模型验证
    3.3 参考建筑的建立及其边界条件的输入
        3.3.1 参考建筑的建立
        3.3.2 边界条件的输入
        3.3.3 模拟结果
    3.4 办公建筑能耗基准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办公建筑能效等级评定
    4.1 办公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4.1.1 人员密度对建筑耗能的影响
        4.1.2 照明密度对建筑耗能的影响
        4.1.3 设备功率密度对建筑耗能的影响
        4.1.4 运行时间对建筑耗能的影响
    4.2 办公建筑能效基准修正
        4.2.1 模拟试验设计
        4.2.2 多元线性回归
        4.2.3 统计学软件 SPSS 的介绍
        4.2.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4.2.5 运营基准线的修正
        4.2.6 建筑运营能耗的预测
    4.3 确定能效级别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B01 建筑冷负荷计算表
附录二 B01 建筑热负荷计算表
致谢

(6)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视角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问题——低碳时代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
        1.1.2 发展趋势——分布式能源系统与低碳城市建设
        1.1.3 机遇挑战——城市规划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1.1.4 积极应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积极应对
    1.2 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相关研究概述
        1.3.1 国内外能源综合利用的城市实践研究概述
        1.3.2 能源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研究概述
        1.3.3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概述
        1.3.4 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的研究概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能源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互动关系
    2.1 能源综合利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编制特点
        2.1.1 区域规划编制特点
        2.1.2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特点
        2.1.3 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编制特点
        2.1.4 小结
    2.2 区域能源规划相关内容
        2.2.1 能源规划的主要目标及类型
        2.2.2 区域能源规划产生的背景及作用
        2.2.3 区域能源规划的原则与主要内容
        2.2.4 区域能源规划中的综合能源系统
        2.2.5 小结
    2.3 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内容
        2.3.1 控规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重要途径
        2.3.2 控规中能源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2.3.3 能源综合利用视角下控规编制的问题
        2.3.4 小结
    2.4 区域能源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互动研究
        2.4.1 现状——我国城市规划与区域能源规划相脱节
        2.4.2 趋势——区域能源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4.3 路径——区域能源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互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影响
    3.1 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的界定及发展
        3.1.1 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的概念类型特征
        3.1.2 国外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情况
        3.1.3 国内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情况
    3.2 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的城市设备
        3.2.1 区域分布式能源站
        3.2.2 区域供冷站
        3.2.3 热水制备站
        3.2.4 输送管道
    3.3 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影响
        3.3.1 影响能源系统高效运行的主要因素
        3.3.2 对控规管理单元划分的影响
        3.3.3 对控规土地利用的影响
        3.3.4 对控规指标制定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视角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4.1 目标原则——控规编制应体现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
    4.2 编制方法——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角度完善控规编制的方法
        4.2.1 规划前期用能调研评估
        4.2.2 ―级配‖式土地使用
        4.2.3 控规指标体系的优化
    4.3 开发管理——弹性控制与管理
        4.3.1 管理机制
        4.3.2 公众参与
        4.3.3 监测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滨海新区电力负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论文框架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滨海新区电网负荷情况概述
    第一节 电网结构和管理水平
        一、电源建设情况
        二、220kV 电网情况
        三、网架结构
    第二节 电力价格
第二章 滨海新区电力负荷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形势对电力负荷的影响
    第二节 滨海新区经济结构特点对电力负荷的影响
        一、滨海新区用电量增长对电力负荷的影响
        二、滨海新区负荷增长对电力负荷的影响
第三章 滨海新区电力负荷的能源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滨海新区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源生产结构对电力负荷的影响
    第二节 替代能源对电力负荷的影响
第四章 滨海新区电力负荷的居民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8)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应急管理国内外研究分析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框架
第二章 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应急管理现状
    2.1 天津市城市公共应急管理现状
    2.2 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应急管理现状
    2.3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第三章 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及管理模式分析
    3.1 领导机构
    3.2 应急处置工作协调领导指挥部组成人员及职责
    3.3 建立综合性突发事件应急全管理模式
第四章 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
    4.1 市政公用事业应急平台定位
    4.2 市政公用事业应急平台构成
    4.3 建设目标
    4.4 建设范围
    4.5 市政公用事业应急平台建设技术要求
第五章 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5.1 市政公用事业应急预案现状
    5.2 建设原则
    5.3 市政公用事业应急预案的编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塘沽城区集中供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
        1.1.1 塘沽城区概况及供热现状
        1.1.2 国内外城市集中供热方式
    1.2 课题的主要内容
    1.3 本文架构
第二章 塘沽城区集中供热状况调查与分析
    2.1 塘沽城区供热现状调查
        2.1.1 供热的方式
        2.1.2 供热热源现状
        2.1.3 管网现状
        2.1.4 热用户现状
    2.2 塘沽城区集中供热存在的问题
        2.2.1 能源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
        2.2.2 热源结构不合理、供热设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
        2.2.3 供热可靠性低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热源集中供热系统热源方案
    3.1 热负荷
        3.1.1 采暖设计热负荷
        3.1.2 热负荷延续时间图
    3.2 热源方案
        3.2.1 热源形式的确定
        3.2.2 热源规模的确定
        3.2.3 主热源方案的确定
        3.2.4 调峰热源方案的确定
    3.3 多热源联网集中供热热源运行调节方式
        3.3.1 调峰热源启动时室外温度及总运行时间
        3.3.2 年供热量的确定
        3.3.3 热源运行调节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热源联网集中供热系统联网方式
    4.1 热力网方案的确定与水力计算
        4.1.1 热力网方案的确定
        4.1.2 热力网水力计算及循环水泵选型
    4.2 热力网形式的技术经济评价
        4.2.1 技术评价
        4.2.2 经济评价
    4.3 环状热力网系统故障工况分析
        4.3.1 热源故障工况
        4.3.2 管段故障工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天津塘沽地区供热外网的施工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集中供热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 李伟. 天津大学, 2017(09)
  • [2]空调冷热源节能设计研究[D]. 庞素坤. 燕山大学, 2014(05)
  • [3]天津市新近系馆陶组地热流体回灌研究[D]. 王连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4]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D]. 赵强. 天津大学, 2012(06)
  • [5]天津市办公建筑能效评估研究[D]. 于会洋. 天津大学, 2012(08)
  • [6]区域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视角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D]. 黄聪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2)
  • [7]滨海新区电力负荷影响因素分析[D]. 张文月.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6)
  • [8]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应急管理研究[D]. 谢辉. 天津大学, 2011(06)
  • [9]对城市高密度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细则的思考——以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商务区为例[J]. 邢燕,巢元凯,谭健. 城市, 2010(07)
  • [10]塘沽城区集中供热方案研究[D]. 郝连虎. 天津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天津塘沽地区供热外网建设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