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山湾控导工程研究

浙山湾控导工程研究

一、赭山湾控导工程方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鸣[1](2014)在《京杭运河二通道方案研究及工程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沟通的第二通道工程线位方案的研究,并对八堡出口的通航条件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八堡出口是目前钱塘江三堡船闸下游的最优出口,分析了八堡出口的河床演变规律及控制因素,在对历年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模型试验及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堡出口的工程整治措施,为京杭运河二通道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丽丽[2](2013)在《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洪水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洪水的发生是随机的,需要相应的防洪工程措施来防御。建国后,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防洪体系逐渐完善,但绝大多数中小河流未经系统规划治理,防洪工程仍然不成体系。防洪规划是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防洪治导线规划是防洪规划的一部分,也是防洪的基础工作之一。由于目前区域防洪存在河道管理范围不明确,防洪工程不成体系,经济发展与区域防洪不协调,同等量级的洪水造成的损失逐渐增大等问题,加快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的研究非常必要。目前,防洪治导线规划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江大河和重要的海口河口,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的推进,中小河流防洪规划工作也被提上日程。研究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的制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1)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防洪规划、防洪治导线规划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方法的研究,为研究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的制定奠定基础。(2)从洪水、洪灾与防洪,防洪治导线规划、防洪规划与防洪工程的关系着手,论证了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山丘区、平原区和河口区防洪治导线规划进行了比较分析。(3)以隆化县作为研究区域,研究其域内河流现状防洪形势,并确定了相应的防洪标准,然后根据区域气象水文特征,针对不同河流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案进行设计洪水的计算,并对方案的使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适合每条河流的设计洪水。(4)以滦河支流三岔口川为例,对区域防洪治导线规划具体方法与步骤进行了说明。首先利用恒定非均匀流原理进行了水面曲线计算。然后经过水力计算和河势稳定性分析,结合对现有水利防洪效果评价,规划了河流的防洪治导线。进一步分析计算表明,河道在遇设计标准洪水时,平均可减少淹没范围68%,防洪效益显着。(5)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马贵生,张延仓,曾光辉[3](2011)在《南岸工作竖井与邙山临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南岸为邙山黄土边坡,黄河主河槽紧贴坡脚,河水冲刷和临河高边坡稳定直接关系到南岸盾构工作竖井施工期间的安全。对自然条件下、实施孤柏嘴护山湾控导工程后和南岸工作竖井建成后的3种工况的高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由于黄河南岸为冲刷岸,邙山临河高边坡处于稳定或临界稳定状态,而孤柏嘴护山湾控导工程与南岸工作竖井的修建,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可确保南岸竖井施工安全。

马秀琴,李会云,黄建成[4](2010)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从河势稳定及主流摆动的角度分析了适宜过江的河段及线路。通过模型试验,把不同线路的河势变化、主流摆动、流速、水位及河道冲淤等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孤柏嘴河段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而且隧洞方案优于渡槽方案,在隧洞方案中李村线为最优。

马秀琴,程传国,黄建成[5](2009)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从河势稳定及主流摆动的角度分析了适宜过江的河段及线路。通过模型试验,把不同线路的河势变化、主流摆动、流速、水位及河道冲淤等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孤柏嘴河段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而且隧洞方案优于渡槽方案,在隧洞方案中李村线为最优。

李秋硕[6](2009)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黄河下游坝岸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黄河坝岸安全监测是及时发现黄河汛期险情的重要手段。由于黄河下游河道携沙量大,河势情况复杂,导致坝岸工程冲刷严重,每年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抛石护岸。传统的监测手段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难以及时探测出黄河坝岸的出险状况。因而,探索一种能够广泛运用于黄河流域,并能实现持续监测坝岸变形的非牺牲式传感器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采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作为监测方法,该技术具有灵敏性好、精确度高、被动非接触式的特点,尤其适应黄河坝岸监测中反复冻融、边界条件复杂的环境,在长期大规模监测中拥有独特的优势。本论文依托于黄河老田庵段控导工程和大玉兰段控导工程,针对黄河丁坝根石塌落初期坝内变形量微小的特点,引入了测量角度变形取代直接测量位移的方法,间接测量实际变形值。根据该设计思想,选取波长调制型光栅、单模光纤、以及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模式作为本论文采用的光纤光栅类型,并改良设计适应黄河现地安装的FBG偏斜仪。通过实验室标定,得到FBG偏斜仪“波长差——角度”关系,作为算法设计的参数依据。本论文选取感测点转角值及实际形变量作为监测变量,通过算法研究及误差分析,设计出两个变量的算法,并认为初始点位移是影响计算结果的主要误差。基于此构建具有通用性的黄河安全监测系统,建立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设计监测数据的自动筛选、自动分类、自动统计以及自动存储,实现了用户设定参数,实时波长差、变形量监测,历史查询等功能;并通过无线通讯实现远程监测、控制。其中,预警系统构建是核心问题,本论文建立“正常,非正常,险情”三级报警模式,采用监测历史数据的标准差固定倍数和现场实验结果作为预警的参考值,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通过分析黄河坝岸安全监测系统安装测试半年来的数据资料,并在现场实施“加载——卸载”、“拆挖——回填”实验,验证了该光纤光栅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并得到感测器形变量与根石塌落初步的线性关系,为监控安全级别界限值的设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陈来华,潘存鸿[7](2008)在《钱塘江强潮河段江道缩窄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钱塘江强潮河段江道缩窄治理进行研究。首先,回顾治理方案的比选,江道全线缩窄时河轴线线路和河道宽度的确定原则,以及不同河段的指数放宽率。然后,介绍了在涌潮汹涌、滩涂淤坍变化剧烈的强潮河段,实施筑堤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步序与要点。最后,分析论证了大规模江道缩窄治理后河床、潮汐、洪水位及涌潮高度等特征值的变化。可供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和工程施工参考运用。

姚文艺,王卫红,李勇[8](2007)在《基于河势稳定原理的黄河游荡性河道整治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依据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查勘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实体动床模型试验,探讨了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原理,研究了基于河势相对稳定原理的河道整治机制。研究表明,尽管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多变,但其调整是遵循河势稳定原理的;游荡性河道整治应按照"顺势布弯、就弯设坝、遥相呼应、规模适度"的原则和方法确定整治工程体系布局。以此研究成果建设的工程体系运行实践表明,在近年来不同流量级洪水下整治工程体系可以明显起到理顺流路、稳定河势的作用。

熊志平[9](2007)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方案研究》文中认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方案中有关黄河河势、路线选择、结构型式、施工技术、地质地震、安全维护、环境景观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选取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多目标优序值决策法的赋权优序值计算方法,对穿黄线路、过河建筑物型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穿黄线路应采用李村线方案,过河建筑物应采用隧洞方案。

黄建成,郭炜,马秀琴[10](2007)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道束窄方案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工程采用双隧洞并排穿过黄河,由于该河段是黄河由峡谷进入冲积性平原的过渡性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河谷宽度达78km,最宽处可达11km,在穿黄工程线路处,河谷宽7.5km,河道南岸为邙山山岗,岸坡陡峭,主槽近岸,各种水流条件下主流较稳定,而北岸是宽阔的河滩地,因此,为缩短隧洞长度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不同河道束窄方案在不同水沙条件下,对工程河段河势与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束窄宽度,为工程设计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赭山湾控导工程方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赭山湾控导工程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京杭运河二通道方案研究及工程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二通道线位与出口位置选择
2 八堡出口的通航条件与整治措施
    2.1 八堡出口通航条件
    2.2 八堡出口整治措施
3 结语

(2)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洪与防洪规划
        1.2.2 防洪治导线规划
        1.2.3 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研究
    2.1 洪水、防洪工程与防洪规划
        2.1.1 洪水与洪灾
        2.1.2 设计洪水与防洪工程
        2.1.3 防洪工程与防洪规划
    2.2 区域防洪治导线规划
        2.2.1 概念与内涵
        2.2.2 规划的必要性
    2.3 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内容
        2.3.1 区域防洪标准的确定
        2.3.2 设计洪水计算
        2.3.3 工程现状及河势分析
        2.3.4 设计水位与治导线的确定
    2.4 山丘区、平原区与河口防洪治导线规划分析
        2.4.1 地理条件对防洪治导线规划的影响
        2.4.2 不同类型区存在不同的规划问题
        2.4.3 不同类型区应采用不同的规划方法
3 研究区概况及水文分析
    3.1 隆化县河系概况
    3.2 隆化县洪水成因分析
        3.2.1 暴雨及暴雨中心
        3.2.2 暴雨特性分析
        3.2.3 洪水特性分析
    3.3 县域防洪现状
        3.3.1 水库、塘坝除险加固现状
        3.3.2 河道堤防现状
        3.3.3 治河工程现状
    3.4 县域面临的防洪形势
    3.5 河道设计洪水计算
        3.5.1 水文比拟法
        3.5.2 《省暴雨图集》法
        3.5.3 推理公式法
        3.5.4 合理化公式法
        3.5.5 经验公式法
        3.5.6 各种方法设计成果比较
4 研究区防洪治导线规划分析
    4.1 治导线规划背景
    4.2 水面线计算
        4.2.1 计算原理
        4.2.2 计算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4.2.3 计算成果
    4.3 防洪治导线规划
        4.3.1 河势分析
        4.3.2 现状河道过流能力复核
        4.3.3 规划方案确定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3)南岸工作竖井与邙山临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 方案一。
    (2) 方案二。
2 自然条件下邙山边坡稳定性分析
    2.1 临河高边坡地质条件
    2.2 自然条件下临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1) 浅层滑坡。
        (2) 坡脚冲刷型滑坡。
        (3) 座滑型滑坡。
    2.3 黄河冲刷时临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3 工程措施对临河边坡稳定性的改善
    3.1 孤柏嘴护山湾工程
    3.2 南岸工作竖井
4 结语

(5)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本情况
    2.1 河段概况
    2.2 线路概况
3 穿黄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4 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4.1 河势及主流摆幅
    4.2 水位和流速变化
    4.3 河床冲淤变化
5 结论

(6)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黄河下游坝岸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黄河坝岸工程简介
        1.1.2 研究概况及意义
    1.2 黄河下游丁坝特点与监测目标
        1.2.1 丁坝结构介绍
        1.2.2 丁坝附近水流状态
        1.2.3 丁坝险情状态
        1.2.4 丁坝监测目标
    1.3 黄河下游现有坝岸变形监测方法介绍
        1.3.1 锥探法
        1.3.2 直流电阻率法
        1.3.3 声纳探测技术
        1.3.4 X-STAR 剖面仪法
        1.3.5 根石位移跟踪技术
    1.4 光纤光栅系统在现有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1.4.1 接触式光纤光栅在坝岸监测中的应用
        1.4.2 接触式光纤光栅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1.4.3 非接触式光纤光栅在坝岸监测中的实验
    1.5 论文主要内容
        1.5.1 非接触式光纤光栅感测器设计方案的研究
        1.5.2 感测系统算法的设计研究
        1.5.3 自动监测系统以及数据处理系统的研究
        1.5.4 现场安装及实验结果分析研究
第2章 FBG 传感器原理及设计
    2.1 本章引论
    2.2 光纤信号传输原理
    2.3 光纤光栅传感器选择
        2.3.1 光纤光栅调制类型选择
        2.3.2 传输用光纤选择
        2.3.3 光纤光栅组合方式选择
    2.4 FBG 光纤感测器工作原理
        2.4.1 感测机理
        2.4.2 应变与波长改变关系
        2.4.3 温度与波长改变关系
    2.5 FBG 偏斜仪设计
        2.5.1 坝岸位移监测方式存在的问题
        2.5.2 角度测量的引入
        2.5.3 FBG 偏斜仪设计
    2.6 FBG 偏斜仪制作与标定
        2.6.1 FBG 偏斜仪制作流程
        2.6.2 FBG 偏斜仪标定实验
        2.6.3 FBG 偏斜仪主要参数列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算法设计
    3.1 本章引论
    3.2 编译环境介绍
        3.2.1 LabVIEW 简介及特点
        3.2.2 G 语言简介
        3.2.3 编译系统选取理由
    3.3 光讯号分析
        3.3.1 解调方法
        3.3.2 波峰选取
        3.3.3 旁波滤除
        3.3.4 用户端参数设定
    3.4 测点转角与位移量计算
        3.4.1 初始参数设定及索引
        3.4.2 感测点扭转变形值计算
        3.4.3 监测点实际变形值计算
    3.5 误差分析
        3.5.1 随机误差分析
        3.5.2 温度误差分析
        3.5.3 地面基准点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光栅坝岸变形监测系统构建
    4.1 本章引论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硬件设计
        4.2.2 程序系统设计框架
        4.2.3 讯号数据传输设计
    4.3 硬件设计
        4.3.1 光纤光栅解读仪
        4.3.2 光切换器
        4.3.3 数据采集卡
        4.3.4 工控电脑
    4.4 运行管理系统设计
        4.4.1 光切换功能设计
        4.4.2 监测步长设计
        4.4.3 实时波长显示
    4.5 数据处理系统
        4.5.1 常规数据存储设计
        4.5.2 异常数据筛选设计
    4.6 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4.6.1 三级预警标准设计
        4.6.2 实时波长差预警
        4.6.3 实时位移量预警
    4.7 历史查询系统
        4.7.1 当日24 小时监控数据
        4.7.2 历史曲线查询
    4.8 讯号数据传输设计
        4.8.1 现地讯号数据传输设计
        4.8.2 远程登录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纤光栅监测系统布设与现场实验
    5.1 本章引论
    5.2 监测系统安装选址
        5.2.1 老田庵控导工程概况
        5.2.2 大玉兰控导工程概况
    5.3 光纤光栅监测系统安设
        5.3.1 老田庵控导工程系统安设情况
        5.3.2 大玉兰控导工程系统安设情况
    5.4 光纤光栅监测系统加载——减载实验
        5.4.1 实验目的
        5.4.2 实验方案设计
        5.4.3 实验结果
        5.4.4 实验结果分析
    5.5 光纤光栅监测系统拆挖——回填实验
        5.5.1 实验目的
        5.5.2 实验方案设计
        5.5.3 拆挖实验结果分析
        5.5.4 回填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系统初始波长及标定系数表
附录B 光切换布尔值对应关系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河势稳定原理的黄河游荡性河道整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河势稳定原理
3 河势稳定原理的试验分析
    3.1 试验河段概况
    3.2 设计方案控导效果的试验分析
    3.3 设计方案的调整试验
4 河道整治机制
5 结语

(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案论证
    1.1 邙山头至汜水河线路的确定
    1.2 隧洞方案
    1.3 渡槽方案
2 方案选择
    2.1 决策方法分析
    2.2 赋权优序值计算
    2.3 方案评价
3 结 论

(10)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道束窄方案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实体模型试验概况
3 试验成果分析
    3.1 河势变化
    3.2 水位变化
    3.3 流速、流态变化
    3.4 河床冲淤变化
4 结 语

四、赭山湾控导工程方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杭运河二通道方案研究及工程措施分析[J]. 张一鸣.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2]区域中小河系防洪治导线规划初步研究[D]. 王丽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3]南岸工作竖井与邙山临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J]. 马贵生,张延仓,曾光辉. 人民长江, 2011(08)
  • [4]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A]. 马秀琴,李会云,黄建成. 水文泥沙研究新进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0
  • [5]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J]. 马秀琴,程传国,黄建成.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9(06)
  • [6]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黄河下游坝岸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 李秋硕. 清华大学, 2009(S2)
  • [7]钱塘江强潮河段江道缩窄治理研究[J]. 陈来华,潘存鸿. 海洋工程, 2008(02)
  • [8]基于河势稳定原理的黄河游荡性河道整治机制研究[J]. 姚文艺,王卫红,李勇. 水利学报, 2007(10)
  • [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方案研究[J]. 熊志平. 人民黄河, 2007(06)
  • [10]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道束窄方案试验研究[J]. 黄建成,郭炜,马秀琴.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7(01)

标签:;  ;  ;  ;  ;  

浙山湾控导工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