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吸痰方法的比较研究

两种吸痰方法的比较研究

一、二种吸痰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宁[1](2020)在《多频振动排痰联合充气排痰法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危重症患者预防和减轻肺部感染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是促进痰液的排出,促进痰液排出最常用的方法是胸部物理治疗,此方法在临床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在临床工作中对多频振动排痰法与多频振动排痰联合充气排痰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探讨两种排痰法的排痰效果以及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指标的影响,寻求更有效的排痰方法应用于临床,以降低危重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时间,预防肺不张,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以期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为临床胸部物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11月1日~2019年11月1日带有人工气道的住院患者12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2组,其中60例为对照组,经多频振动排痰机进行5分钟机械胸部物理排痰治疗;另60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在进行完5分钟多频振动排痰机机械排痰后再连续进行三次简易呼吸气囊的充气排痰。所有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当天均使用自制数据记录表单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24小时后按6:00/14:00/22:00给予排痰护理治疗并详细记录观察指标。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种方法排痰前后吸痰均要评估痰液的颜色、量、粘稠度,排痰后再次听诊来确定患者肺部痰鸣音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在排痰操作前后均查血气分析,来对比吸痰前后Pa O2及Pa CO2、HCO3-等指标的变化。统计两组胸部物理治疗排痰法7天为一周期的排痰量、肺部听诊、血氧饱和度、排痰次数、痰液粘稠度、气管粘膜的损伤、肺不张的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生命体征等方面指标,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入科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体温、神志、吸烟史、GCS评分、APACHEⅡ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2. 观察组、对照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至做胸部物理排痰治疗前24小时排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部物理排痰治疗7天周期内同一治疗时间点,观察组第1~5天24小时排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第6~7天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自不同治疗时间点之间经方差分析,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F=63.766,420.539;P<0.001),其中第1~3天两组24小时排痰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升高趋势更明显;第4~7天两组24小时排痰量呈下降趋势,至第6天时接近治疗前水平。3. 观察组和对照组统计每24小时吸痰次数,两组随治疗时间的增加每24小时吸痰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54,5.350;P<0.001)其中观察组从第3天起较第1天明显减少,对照组从第5天起较第1天明显减少(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24小时排痰次数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患者血气分析指标(p H值、Pa O2、Pa CO2、HCO3-)治疗前后比较,两组Pa O2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升高,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HCO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 H值、Pa CO2在吸痰前后没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5.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吸痰前后对比血氧饱和度改变情况,两组排痰治疗后均能有效升高Sp O2,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 排痰前后两组患者肺底和大气道部位的痰鸣音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观察组呼吸音明显改善54例,占90.00%,对照组明显改善41例,占68.33%,两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7.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7天两者痰液粘稠度,其中观察组I、II、III度例数分别为39、12、9,对照组分别为35、10、15例,经Mann-Whitney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吸痰操作前后5分钟记录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值,研究表明吸痰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均较吸痰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 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两组住院患者7天肺不张的发生率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观察组气道粘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排痰法均能促进痰液的排出,减少排痰的次数,减少气道粘膜损伤,但多频振动排痰联合充气排痰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多频振动排痰。2.多频振动排痰联合充气排痰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提高肺部气体交换,防止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3.多频振动排痰联合充气排痰法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不张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叶靥[2](2018)在《改良口腔护理模式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常规口腔护理模式、改良口腔护理模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评价改良口腔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当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最大限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方法:于2016年10月-2017年3月,选取在我院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参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分别予以改良口腔护理、常规口腔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口腔并发症、口腔卫生、APACHE II评分、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情况,并比较治疗情况,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护理前,两组患者多合并不同种类口腔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口腔并发症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患者口臭、口腔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插管护理前口腔清洁评分及APACHE II对比差异微小(P>0.05);护理后第7日实验组口腔清洁评分、APACHE I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与对照组插管护理前口腔分泌物菌落数对比差异微小(P>0.05);护理后第7日实验组口腔分泌物菌落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护理前,两组患者口腔分泌物定性培养结果阳性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死亡率为12.90%(4/31),对照组死亡率为17.24%(5/29),两组在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组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25%(1/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24%(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受口腔清洁评分、口腔分泌物菌落数、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影响,其中口腔清洁评分、口腔分泌物菌落数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予以改良口腔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口腔卫生,提升口腔清洁度,减轻口腔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病情状况,控制感染,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优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效果理想,推广应用价值高。

赵欣,辛霞,于媛媛,樊冠利,张炜[3](2018)在《密闭式吸痰盒在气管切开术后更换时间及抑菌优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密闭式吸痰盒相比传统吸痰盘在控制细菌繁殖方面的优势,并明确密闭式吸痰盒的更换时间。方法:选取60例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盒进行吸痰操作,分别在吸痰盒开启使用后4h、12h及24h留取吸痰盒内3个冲洗腔(吸痰前冲洗、口鼻腔冲洗、气道冲洗)内壁的微生物标本,检测3个冲洗腔内壁细菌菌落数。结果:密闭式吸痰盒在吸痰后菌落数目较传统吸痰盘菌落数目少;密闭式吸痰盒在开启使用后4 h与12 h的菌落数目对比无明显差异,而在24 h后菌落数目明显增长。结论:密闭式吸痰盒相比传统吸痰盘能够降低患者因吸痰操作导致肺部感染的风险,其开启使用后更换时间以12 h为宜。

陈海为,苏宁,温建华[4](2017)在《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关系的系统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介绍了呼吸机相关肺炎,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梁娟[5](2017)在《ICU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并发症分析及不同吸痰深度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2015年-2016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外科ICU患者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确吸痰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研究探讨不同吸痰深度对吸痰效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安全、有效吸痰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1.本课题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外科ICU 2015年1月-2015年6月出院的危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病例。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应用自制的《吸痰操作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调查表》,经专家论证后,收集整理所需临床资料。运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整理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本课题第二部分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根据不同吸痰深度,将该院神经内、外科ICU2015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三组:A组,吸痰管插入深度与气管插管刻度保持一致;B组,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深部,遇阻力后上提1-2cm;C组,吸痰管插入深度达气管插管刻度后继续深入1-2cm。通过观察患者吸痰次数、痰液量、痰鸣音变化、呛咳频率、黏膜损伤情况,同时在吸痰第0min、3min、6min、9min观察SpO2、血压、心率的变化,比较不同吸痰深度对吸痰有效性、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采用(?)±S描述,针对独立样本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对于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该院危重症患者吸痰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本次调查共收集300例患者,男185例,女115例,平均年龄47.47岁、平均带管时间13.01天,ICU治疗时间14.6天;脑梗塞、脑肿瘤术后及脑出血术后的患者吸痰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依次为:低氧血症41%、呛咳31.7%、粘膜损伤21.3%。带管时间、误吸、吸痰次数、痰液粘稠与吸痰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0.05)。2.不同吸痰深度对吸痰效果、相关并发症的影响24h吸痰有效性(吸痰次数、痰液量、痰鸣音改善状况):B、C组与A组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与C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呛咳、气道黏膜损伤):B组与A、C组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体征变化(心率、血压、SpO2):吸痰操作后0min各组生命体征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痰后第3min、6min、9min三组数据与基线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痰后第3min,6min时,A、C组与B组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该院吸痰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低氧血症、呛咳、黏膜损伤所占比例较高,应作为吸痰操作过程中重点预防的并发症。影响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因素包括带管时间、吸烟、误吸、吸痰次数以及痰液粘稠,提示临床护理人员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给予患者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患者吸痰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本研究结果表明,A组吸痰效果不佳,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B组吸痰效果较好,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C组吸痰效果最好,优于前两种吸痰方法,吸痰有效率最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最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最小。因此,吸痰管插入深度达气管插管刻度后继续深入1-2cm,更能有效清除患者气道内分泌物,减少吸痰频次,降低患者不适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可在危重症患者吸痰护理操作中推广应用。

陈霞[6](2016)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已成为ICU救治危重患者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是保证气道通畅的关键措施[1]。但是,吸痰可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低氧血症、感染、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支气管痉挛等[2],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如何保持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现将机械通气患者

陈海为,梁朋,苏宁,温建华,苏美华[7](2015)在《改良吸痰方法在防治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观察及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方法在防治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本院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512例临床资料,对照组200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实验组312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比较2组患者吸痰前后指脉血氧饱和度、Sp O2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时间、气道峰压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观察2组吸痰方法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Sp O2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有助于提高吸痰效果,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张玉霞,王鑫,曲彦,胡丹[8](2015)在《综合ICU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法合理化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综合ICU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法合理化选择。方法选择我院41例综合ICU机械通气危重病人,分别采用经气管套管吸痰法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法吸痰。对比观察两种不同吸痰方法痰培养结果;吸痰前1min、吸痰过程中及吸痰后30min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呼吸频率(BF)、收缩压(SBP)的变化,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以及两种吸痰方法并发症(痰中带血、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结果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痰培养阳性率(90.2%)高于经气管套管吸痰(8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过程中,纤维支气管镜组与经气管套管吸痰组比较,HR、BF、SBP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9.27,P<0.05);吸痰后30min,纤维支气管镜组SaO2和PaO2明显高于经气管套管吸痰组(t=6.25、2.59,P<0.05)。纤维支气管镜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经气管套管吸痰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气管套管吸痰法用于综合ICU机械通气病人日常取痰痰培养能获得准确的病原菌,是一种简单、安全和经济的吸痰方法;而纤维支气管镜在危重病人深部取痰、改善血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夏倩[9](2015)在《人工气道吸痰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置入气管或经鼻(口腔)插入气管所建立的呼吸通道,主要用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功能,从而纠正患者的缺氧症状。但在建立人工气道的同时,也破坏了患者的上呼吸道非特异性防御屏障,失去对吸入空气的加热和加湿,以及对灰尘和微生物的过滤功能,从而导致气道分泌物粘稠,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分泌物排出减慢等,造成细菌的繁殖引起肺部感染[1]。而感染又会加重分泌物的产生,增加痰液的粘稠度,导致气

张静婕,王新田,徐文风[10](2014)在《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不同吸痰方式护理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使用Meta分析法分析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两种不同吸痰方式,即密闭式吸痰(CS)和开放式吸痰(OS)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至2012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8年至2012年)、维普数据库(VIP,1989年至2012年)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1990年至2012年),收集密闭式吸痰和开放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通气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O2)、肺部感染和气道黏膜损伤等方面的有关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包括1 3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S和OS在SPO2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气道黏膜损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在维持机械通气患者SPO2、保护气道黏膜损伤、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均显示出优势且吸痰效果更好,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存在各种偏倚的可能性,可能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因此上述结论还有待于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实验来验证。

二、二种吸痰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种吸痰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频振动排痰联合充气排痰法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胸部物理排痰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改良口腔护理模式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现状
        1.2.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
        1.2.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
    1.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
        1.3.1 ETT相关预防研究进展
        1.3.2 体位相关预防研究进展
        1.3.3 口腔和胃肠道相关预防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腔护理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病例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对照组:常规洗必泰棉球口腔护理擦洗法
        2.2.2 实验组:常规洗必泰棉球擦洗后洁悠神喷洗
    2.3 评价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后口腔并发症发生情况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后口腔清洁度及APACHE II情况
    3.3 实验组与参照组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情况
        3.3.1 实验组与参照组菌落数情况
        3.3.2 口腔分泌物定性培养情况
    3.4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情况
    3.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情况
        3.5.1 实验组与参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3.5.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口咽部细菌学分析
    4.2 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口腔护理问题
    4.3 口腔护理溶液选择
        4.3.1 生理盐水
        4.3.2 含碘溶液
        4.3.3 碳酸氢钠溶液
        4.3.4 复方替硝唑漱口液
        4.3.5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
    4.4 改良口腔护理方案的应用可行性
    4.5 研究结果分析
        4.5.1 不同护理模式对口腔并发症的影响
        4.5.2 不同护理模式对口腔卫生及口腔清洁评分及APACHE II评分的影响
        4.5.3 不同护理模式对口腔分泌物细菌学的影响
        4.5.4 不同护理模式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影响
        4.5.5 不同护理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4.6 常规口腔护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4.7 改良口腔护理模式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调查表
综述 改良口腔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3)密闭式吸痰盒在气管切开术后更换时间及抑菌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密闭式吸痰盒
    1.4 密闭式吸痰盒使用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常见吸痰方式与吸痰盘使用情况
    3.2 密闭式吸痰盒较开放式吸痰盘的优势
    3.3 密闭式吸痰盒的细菌生长情况
    3.4 密闭式吸痰盒的更换时间

(4)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关系的系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
    1.1 误吸与反流:
    1.2 呼吸机携带时间:
    1.3 镇静剂与抑酸剂的使用:
    1.4 吸痰方法:
2 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
    2.1 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护理:
    2.2 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
        2.2.1 优化的吸痰方法:
        2.2.2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2.2.3 密闭式吸痰:
        2.2.4 适时合理吸痰:
        2.2.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
3 讨论与展望

(5)ICU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并发症分析及不同吸痰深度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人工气道概述
    2 人工气道内吸痰
    3 吸痰并发症
第一部分 ICU患者人工气道吸痰并发症相关因素病例回顾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吸痰深度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及并发症影响的比较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吸痰时机的选择
2 吸痰管的选择
3 吸痰负压的选择
4 吸痰管插入深度的选择
5 吸痰方式的选择
    5.1 开放式吸痰
    5.2 密闭式吸痰

(7)改良吸痰方法在防治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观察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机械性通气及护理方法
    1.3 吸痰方法
        1.3.1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方法:
        1.3.2 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同吸痰方法吸痰效果及不良反应
    2.2 2组患者不同吸痰方法吸痰前后血气分析的比较
    2.3 2组患者不同吸痰方法不良反应及VAP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8)综合ICU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法合理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2.1常见病原菌分布
    2.2两种吸痰方法痰培养阳性率比较
    2.3两种吸痰方法对病人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
    2.4两种吸痰方法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讨论

(9)人工气道吸痰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吸痰时机的吸痰法
    1.1 按需吸痰
    1.2 按时吸痰
2 不同吸痰深度的吸痰法
    2.1 浅吸痰
    2.2 深吸痰
    2.3 改良吸痰深度
    2.4 声门下吸引
3 不同吸痰方式的吸痰法
    3.1 开放式吸痰
    3.2 半开放式吸痰
    3.3 密闭式吸痰
4 其他吸痰法
    4.1 低负压吸痰法
    4.2改良吸痰法
    4.3 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
    4.4 阶梯吸痰法
    4.5 膨肺吸痰法
    4.6 麻醉喉镜暴露声门后吸痰
5 小结

(10)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不同吸痰方式护理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患者的基本特征及该研究的质量学评价 (见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吸痰前后SPO2的变化
        2.3.2 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
        2.3.3 肺部感染发生率
3 讨论
    3.1 证据强度评价
    3.2 结果的讨论分析和实用性评价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3.4 对未来的启示
4 结语

四、二种吸痰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频振动排痰联合充气排痰法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D]. 王雅宁.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2]改良口腔护理模式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D]. 叶靥.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3]密闭式吸痰盒在气管切开术后更换时间及抑菌优势研究[J]. 赵欣,辛霞,于媛媛,樊冠利,张炜. 中国医学装备, 2018(01)
  • [4]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关系的系统综述[J]. 陈海为,苏宁,温建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7(19)
  • [5]ICU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并发症分析及不同吸痰深度效果比较研究[D]. 梁娟.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3)
  • [6]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的研究进展[J]. 陈霞. 基层医学论坛, 2016(24)
  • [7]改良吸痰方法在防治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观察及影响因素[J]. 陈海为,梁朋,苏宁,温建华,苏美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14)
  • [8]综合ICU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法合理化选择[J]. 张玉霞,王鑫,曲彦,胡丹.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5(03)
  • [9]人工气道吸痰方法的研究进展[J]. 夏倩. 护士进修杂志, 2015(09)
  • [10]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不同吸痰方式护理效果的Meta分析[J]. 张静婕,王新田,徐文风. 卫生职业教育, 2014(16)

标签:;  ;  ;  ;  ;  

两种吸痰方法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