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周期分析比较

广东省经济周期分析比较

一、广东省经济周期的分析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阮柱[1](2021)在《基于NDVI重构的广东省NDVI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人研究表明:植被是地表系统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地球系统中的水循环、碳循环、气候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它还能反映地表上的人类活动。简言之,植被可反映极其丰富的信息,非常适用于环境演变研究。而在遥感数据中,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是其中一种较常用的数据,用于表征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众所周知,广东省是中国,常住人口最多,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GDP)最大的省份,加之其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日益减少,人地关系愈发紧张。故,研究广东省的气温、降水、人口和GDP等因素与NDVI的相互影响,研究NDVI在时空上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探讨广东省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NDVI的变化分析及驱动因素分析,又受到NDVI数据质量以及NDVI变化检测方法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检测广东省的NDVI变化及对其驱动因素分析,本文提出了:(1)“加权迭代的光滑样条”(ISSPW)和“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加权迭代滤波法”(IWSd)组合的NDVI滤波重构法,对广东省范围内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NDVI数据进行高质量重构;(2)综合残差趋势法(Integrated-RESTREND,In-RESTREND)和一种简单的NDVI变化类型划分方法,它们可以更好地检测广东省NDVI的长期变化。此外,分别计算重构NDVI与气温、降水和人口的相关系数,并以它们的最大相关系数划分了春夏秋冬四季NDVI主导因素两级分类;使用地理探测器,量化了2000~2018年的气温、降水和人口对重构NDVI的长时间序列影响力和相互作用;量化了气温、降水、人口、交通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人口和GDP空间化数据等数据,对广东省重构NDVI变化的影响力。最终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与加权迭代Savitzky-Golay滤波,ISSPW,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迭代滤波法(ISd),IWSd,迭代Whittaker滤波(IWhittaker),优化参数后的IWhittaker以及IWSd+ISSPW组合法相比,ISSPW+IWSd的组合法重构的图像噪声最少;它重构的样点曲线更贴合原始NDVI和描述更多曲线细节;而且此法去除的模拟噪声和原始数据的相关系数最大,均方根误差最小,去噪效果较好且比较稳定;综合前三条结果。可知ISSPW+IWSd适合用于广东省域的NDVI重构。第二,与RESTREND相比,In-RESTREND和时间序列分段残差趋势法(Time Series Segmentation and Residual Trend,TSS-RESTREND)都能检测到更多的NDVI减少像元,RESTREND低估了2000~2018年的NDVI减少情况。其中In-RESTREND检测到的显着减少像元则是RESTREND的4.8倍。In-RESTREND可用于探测广东省域NDVI变化情况。而根据In-RESTREND的探测,2000~2018年期间,广东省域的NDVI以增长为主,主要增长时段是2006~2018年,NDVI增长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地区及珠江三角洲的个别城市;NDVI减少的情况主要发生于2000~2005年,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从变化类型看,广东省域NDVI变化类型以单调上升型为主,占据了广东省域面积的50.06%,其次是先降后升型,占27.35%;第三是中间下降型,占9.39%;其余类型占比较少。第三,在四季中,主导因素像元主要都是以人口主导像元为主。在主导因素正负相关像元中,则主要是以人口主导负相关像元为主。人口主导负相关像元在全省皆有分布,而人口主导正相关像元主要分布于深圳市、惠州市、广州市、佛山市和河源市。而在主导因素像元中,气温主导像元的面积排在第二。气温主导像元主要分布于夏季的粤北和粤东地区。降水主导像元面积最小,它主要分布于秋季的粤北地区。而从情景假设的角度,去理解最大相关系数的像元分布,可以给研究者和政策者启示:1,对NDVI高值区域,要减少不利的人为影响。2,人口高密度区域,NDVI与人口呈现正相关,说明人口因素对NDVI也有正面影响;更深的启发是: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在人口适度高密度地区,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的。第四,在省域而言,在2000~2018年期间的四季中,人口的影响力强于气温或降水的影响力,且人口的影响力呈现线性增长趋势,而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力呈现线性减弱趋势。在相互作用中,气温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强于降水和气温以及降水和人口的相互作用。而在地级市尺度,人口仍然是主导因素,其次是气温,气温主要在春夏两季,影响的地级市较多;人口在秋冬两季影响的地级市数量要比春夏两季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春夏两季,珠三角地区NDVI既受人口影响,也受气温的影响;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粤北、粤西、粤东的大部分地级市的NDVI都主要受人口影响。而地级市尺度的气温和人口的影响力曲线,有明显的线性特点;其中气温影响力曲线主要呈现为线性减弱趋势,地级市的人口影响力主要呈现为线性增强趋势。而地级市尺度的降水影响力曲线,波动起伏比较大,线性趋势较弱。而根据NDVI变化的多因素的因子探测器分析,在省域尺度,第二、三产业GDP(GDP23)对NDVI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在地级市尺度,主要是土地利用布局,GDP23和气候因素组合(气温+降水)影响了NDVI的变化。其中,土地利用布局中的建设用地的布局对NDVI变化的影响较大。而结合NDVI变化结果,又发现,在2000~2005年,人口影响力(主要是土地利用布局变化)主要是起到破坏植被,减少NDVI的作用,主要其负作用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到了2006~2018年,人口影响力主要起到促进NDVI增长的作用,且在全省范围内,NDVI都有增长。

黄兵兵[2](2021)在《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与100年前相比,1981~1990年全球气温平均上升0.48℃,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带来的威胁,“低碳”开始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其发展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科学持续发展,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总乘客量(万人)的73.91%和总货物量(万吨)的72.88%都是由公路完成。近年来,公路建设发展迅速,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公路里通车里程程达到了501.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在未来几十年里,公路网络需要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是公路建设产生的碳排放量问题,公路建设减排将会是一项重要任务。广东省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其公路网络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因此,针对广东省有关公路建设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选择对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原因有:(1)公路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未来需要不断完善,减少其产生的碳排放量问题将会是一项重要任务。(2)目前有关公路碳排放的研究还比较少,是由于公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数据需求庞大且难获取,同时受到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路面工程作为公路工程的建设内容之一,其结构较为标准化,同时受地域环境等因素较小。(3)广东省典型路面结构是结合多年路面设计和使用经验制定的,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第一,确定研究范围,选定典型路面结构,确定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系统边界以及对应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第二,基于《2018公路工程预算定额》计算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单位工作量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在项目决策时如何选择机械设备类型、型号等优选建议,来减少碳排放量。第三,根据计算出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单位工作量产生的碳排放量,计算出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每米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碳排放主要来源。第四,根据调研及阅读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计算出2008年-2019年广东省典型路面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同时还根据优选建议计算出优化后的碳排放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平均碳排放量是优化碳排放量1.75倍,差距较大,可见合理选用机械设备类型、型号等可大幅度的降低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第五,整理总结大量有关文献研究结果,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可得性原选择原则,选取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后基于STIRPAT模型建立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利用软件SPSS19.0对分析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减排建议,结果显示,本文选取的影响因素中,常住人口对广东省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程度最大,其每增加1%,对应的碳排放量增加32.589%。研究结论有助于了解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水平,积累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为往后寻找减少碳排放方法提供影响因素数据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李金玲[3](2020)在《基于纳税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动态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现阶段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其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评价困难。如何构建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运用怎样的信用评价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论文首先对信用评价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根据信用评价使用的主导数据源将信用评价体系划分为四类,分别是财务信息、供应链信息、交易信息和纳税信息信用评价体系,并讨论了基于纳税信息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的优势。在考虑工商注册信息、企业信用记录、创新及发展能力等静态信息的前提下,重点将小微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动态税票信息纳入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对动态税票数据的标准化,确定反映动态指标变化的趋势因子,基于最小方差原则确定时间权重,设计了基于纳税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的动态指标,最后综合动态指标和通过层次分析确定的静态指标,构建了小微企业信用动态评价模型。其次利用小微企业信用动态评价模型,对755家小微企业进行实证分析。论文主要从工商静态信息、纳税动态信息和天眼查信用分数三方面对小微企业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分析发现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浙江省和广东省,集中的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个人独资企业的占比高达86.1%。此外,各行业的月平均纳税额在5000元以内,所缴税额的高峰值出现在季末和年末,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信用动态评价的结果显示,从最近一期的信用水平看,这些企业综合信用得分的均值是45.36分,中位数是40.27分,均高于天眼查信用分数的均值(26.80分)和中位数(25.79分);从信用的变化趋势看,各行业企业12期的综合信用得分的变化趋势平缓,大多企业季末和年末的综合信用得分相对较高。然后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基于23个信用评价的特征变量,对755家小微企业进行聚类,得到了信用水平的三组分类,企业数量依次是31、651和73。特征表现为第一类企业的信用记录和纳税情况良好;第二类企业的经营情况尚可,纳税情况处于中等水平;第三类企业的纳税情况、履约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最后,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聚类结果和征信机构(天眼查)的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得到:聚类结果为一、二、三类的企业分别对应的信用动态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中等和较差;三类企业天眼查信用分的总体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一类企业的天眼查信用分普遍较高,第三类企业的天眼查信用分偏低;企业的静态信用分、综合信用分、动态信用分这三类信用分和天眼查信用分的相关性依次递减。上述对比表明本文设计的小微企业信用动态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杨徐尧[4](2020)在《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从2013年开始,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逐渐出现了发展乃至生存的问题,其挑战既有来自外部的环境,也有来自内部的管理,于是众多房地产企业选择了事业合伙人制度去面对未来日益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中国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刚刚起步,没有太多参照对象,实践还在初级阶段,所以本文以碧桂园于2012年实施的“成就共享计划”和2014年实施的“同心共享计划”为研究对象来丰富国内对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案例研究,也为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等方法对碧桂园的事业合伙人制度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分析了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实施动因、同行业相关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两次计划的制度设计,发现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激励力度较强且具有创新性,适合自身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能够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的;然后通过财务指标的横向与纵向对比、非财务指标的变化和事件研究法分析了事业合伙人制度对碧桂园的营销模式、发展规模和短期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事业合伙人制度整体上对碧桂园具有正面的影响,提高了营运能力、去化能力、发展能力,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张和地域多元化发展,但同时降低了盈利能力,对短期市场绩效无影响;最后根据事业合伙人制度的设计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找出了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包括激励对象的范围、激励模式、激励条件和退出机制四个方面,并根据问题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

田雨[5](2020)在《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地处亚热带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举办了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与较高的环境要求,亚热带体育建筑一直无法摆脱“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老大难问题。当前,在重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针对亚热带气候的湿热特点强化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尽量减少体育建筑的空调使用时间,是实现亚热带体育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必要路径。本研究从建筑的风环境、日射环境以及光环境三个方面出发,以珠三角地区的30余个中大型体育建筑实例为基础,提炼出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抽象模型,利用这套体育建筑的抽象模型,对体育建筑的外、内部空间的通风、遮阳、采光问题予以模拟研究。然后以“模拟—量化—比较”的方法对体育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相关设计措施逐一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具体设计措施对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影响关系,进而得到一套具有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建议,以作为参考辅助同类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亚热带体育建筑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趋势与已有研究成果,确立目标与研究架构,为顺利开展本研究铺路;其次,阐明了气候设计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并归纳了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则与要点;第三,简述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脉络与时下趋势,分析亚热带体育建筑的使用特点与空间特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模拟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与由外及内的空间研究框架,并介绍了研究相关要求与设定,为具体分析研究打好基础;第四,从城市空间、建筑单体、建筑布局三个尺度探讨了具体设计变量对于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风、日射环境的影响;第五,以体育场的朝向、遮阳篷、看台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对露天比赛厅空间通风、遮阳的影响;第六,以体育馆的建筑高度、屋顶形式、看台构成以及开窗形式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与室内比赛厅空间内自然通风与采光效果的关系;最后,汇总上述三大部分的结论,形成一套针对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设计策略参考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以明确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具体影响因素,归纳相应的气候设计策略,给予设计实践一定参考,以助力体育建筑的绿色发展。

陈晓冰[6](2020)在《广东省城市旅游季节性特征及气候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旅游的季节性波动是关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广东省国内外过夜游客数的季节性特征及气候时空影响机制,首先构建TBATS状态空间模型提取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季节性,进行旅游季节性周期对比和季节性波动趋势分析,其次采用K-means聚类算法确定城市相似季节性集群,使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相对季节指数衡量了各城市的季节性强度,探究指数的特点,最后建立GWR模型和GTWR模型,对广东省旅游季节性气候时空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广东省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数据存在季节性波动,超过七成的地级市的季节性具有双日历效应。在分析我国旅游季节性波动时应把农历效应纳入考虑,从而更好地提取复杂时间序列季节性特征,把握旅游发展趋势。(2)从广东省旅游相似季节性集群上看,旅游季节形态具有六个模式,这些模式在地理上表现出空间分布特征。(3)通过对比季节强度指数可发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侧重于中等、高等观测值的波动,相对季节指数与高峰波动及其分布密切相关。测量旅游季节性强度时,应考虑需求侧重点和季节性的波动分布特点选择合适指数。(4)实证研究表明,带暑期GTWR模型拟合优度最高,对旅游季节性的气候影响解释精度更高。模型既可以避免假期所导致的气候系数虚假趋同效应,又能有效识别气候影响的时空相关性和异质性。大部分城市的温度和天气对旅游具有相似作用机制,风力影响不显着。广东省旅游季节性受到气候影响与当地所处的经纬度以及是否沿海高度相关,影响的程度与粤东、粤北、粤西和珠三角地区的划分相似,粤东和粤西地区受到气候影响较大,旅游季节波动明显;而粤北和珠三角地区的气候影响效应较小。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从统计角度,为减小广东省旅游季节性波动和发掘淡季潜在市场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依据。

黄利华[7](2020)在《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山是一座极具特色空间形态的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形态在工商业不断促进下自下而上发展,形成了遵循周边自然山水要素布局的自由式肌理。相比国内大多数由政治或军事推动而自上而下发展,形成轴线规整空间形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形态表现出极为不同的特征和类型。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是承载佛山市镇核心文化和发展动力的街区,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该街区积淀了丰富的形态,是透视佛山历史发展和特色形态的重要窗口。2007年以来,伴随着珠三角地区如火如荼开展的“三旧”改造,该街区形态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面对街区形态保护缺乏关注和理论指引的现实困境,亟需依托完善的理论体系对该街区形态进行研究并引导其未来保护与发展。在如上背景下,本文采用城市形态学康泽恩学派的历史地理分析法,基于理论应用和拓展的目标,对品字街历史街区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期待通过对该街区现状形态的研究,探索街区形态特征、特征成因与规律,为街区未来形态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还可用于佛山乃至国内其他同类城市的历史街区。论文分为四大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对应第一至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等,梳理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可拓展的方向;而后对研究所依托的“历史地理分析法”的核心理论、效用、在中国的应用与拓展进行精炼总结,为下文的研究思路开展奠定基础和方向。第二部分对应第三至四章,是街区的形态表象解读。首先,从城市和街区两个层面阐述街区形态发展的背景与基础,之后运用“历史地理分析法”对街区进行多层级的形态区域划分,最终划分出“传统形态区域”、“建国初期形态区域”、“现代形态区域”3类一级形态区域,往下细分则包含6类二级形态区域、16类三级形态单元和26类四级形态单元。第三部分对应第五至七章,是街区的形态特征归纳和成因解析。承接划定的三大一级形态区域,分三大章节独立展开。各章节内,首先详细研究各形态区域内各形态单元的形态特征,而后对形态单元整体展开特征归纳,最后从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4方面深入解析形态单元各形态要素特征的成因,如上4方面链接不同城市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第四部分对应第八章,是论文的研究结论总结以及对街区未来形态发展的建议。首先,总结出街区的形态特征:形态呈现历时性演进和共时性分布并存、相同功能用地形态呈现出不断循环演进的过程。而后对街区形态特征成因及其发展影响力进行总结归纳,发现:(1)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时期的同一形态要素特征影响力度不同,也会因自身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形态特征;(2)在后续发展时期中,前一时期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会在多种力量影响下产生变化,这些力量的平衡是促进形态特征稳定的基础,但是这些力量的平衡又很容易被强大外力打破。最后,基于如上结论对街区形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辨,并结合形态区域划分成果提出街区保护界线的优化建议、以及各形态区域形态发展建议和形态优化更新指引。

张楠[8](2020)在《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边坡开挖工程形成的裸露坡体,存在土壤结构薄弱、缺乏植物覆盖、易被雨水冲刷等问题,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的红黏土边坡此类问题尤为显着,采用必要的生态防护措施对于边坡的安全稳定、水土保持和植物群落重建至关重要。由于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具有水土流失严重、抗冲刷性差、植物种子易被冲刷的修复难点,应用传统生态修复技术存在边坡抗侵蚀性差、植物生长速度慢、工程造价高、修复材料降解难度大的问题。因此,针对华南多雨区的气候特征和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土壤特性,研发基于新型功能材料的生态修复技术与配套工艺,对于针对性解决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难题并有效提高生态修复效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W-OH、人造壤土剂和抗侵蚀固土剂三种新型功能材料,针对土质及土石混杂两种边坡特征,开展了基于三种新型功能材料的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基材配比室内实验和修复效果现场实验研究,形成了针对土质边坡的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和针对土石混杂边坡的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两种新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和传统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分析边坡生态修复的生态学原理和植物护坡机理,根据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的病害特征,针对红黏土边坡抗冲刷性能差和坡面养分含量低两个主要特征,引入W-OH、人造壤土剂和抗侵蚀固土剂三种新型功能材料代替传统材料,开展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基于正交试验方法设计开展两种新型技术的基质配比方案实验,分别开展了植物出芽量、植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抗冲刷性能的实验研究,运用极差分析方法确定出两种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的最佳基质配比方案,提出了用于土质边坡的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和用于土石混杂边坡的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并形成了配套工艺方法。(3)依托广东省惠清高速公路,开展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现场应用研究,结合常规的传统喷播植草技术和CF网喷灌植草技术,在植物生长不同周期内对坡面植物和土壤进行采样对比实验,从植生效益和土壤改良效益两方面开展新型生态修复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修复效果差异性研究。(4)依托植物和土壤实测数据,以植生效益、土壤改良效益和经济与可行性为准则层建立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与模糊评价的方法对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

庄乾文[9](202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发,高等级事件暴发突然、蔓延迅速、危害重大,已发生的SARS、埃博拉、新冠肺炎等疫情不仅造成大量人员死伤,对国家经济、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动辄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经济维稳与减损成为复产复工期的重要工作。汽车产业体量大、链条长、辐射广,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保障汽车产业链的畅通运行是有序复产复工的关键任务,整车物流是支撑汽车产业链运行的重要环节,其运作围绕服务网络骨架展开,整车物流服务网络的合理架构与高效运作是推动整车物流提质降本增效的关键,对维持汽车产业链具有巨大贡献,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实际科研项目,站在整车物流企业的视角,通过现场调研和总结分析,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整车物流服务网络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从概念、构成、结构、运作模式四个方面分析了整车物流服务网络的内涵,总结了整车物流服务网络的具体优化内容和优化目标,梳理了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的方法。(2)梳理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征和应急处理措施,分析了整车物流需求、整车物流服务网络静态结构和动态运作受到的影响,并用风险损失、风险事件、风险因素具体体现,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整车物流服务网络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基于DEA的评估计算与具体作业场景的处理方法。(3)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作业风险、运输费率随距离变化的情况、静态网络架构与动态网络运作的协同性,以运输路径与选址-分配联合优化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基于风险分析的单周期运输路径优化模型(RSTRO),并设计了具有自适应参数、信息素对比增强更新规则、蚂蚁特殊禁行规则的改进蚁群算法用于模型求解;并且以RSTRO模型为下层模型,构建了基于风险分析的多周期前置中转库选址-分配与运输路径动态优化双层模型(RMLADRO),并设计了具有自适应参数、精英保留策略和竞争选择策略的改进遗传算法用于模型求解。(4)以202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Z整车物流企业对B品牌的物流服务方案优化为实例,借助Matlab软件,通过编程运算求解得到了综合成本比现状节省21.12%的最优结果,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图30幅,表26个,参考文献128篇。

陈敏俊[10](2020)在《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手足口病原体流行趋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手足口病是一种由不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发病者多为5岁以下的婴儿和儿童,疾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因此防控工作难度极大。自2010年以来,手足口病一直位于我国法定传染病发病率首位,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中国手足口病致病原以EV-71和CV-A16为主。本文考虑手足口病的传播特性,构建时间序列长期预测模型,为手足口病提前制定预防策略提供科技支撑。本文利用山东省和广东省2008-2016年的月度手足口病上报病例数作为训练数据,构建模型预测两省2017-2018年月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采用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和MAE(Mean Absolute Error)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首先使用了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SARIMA(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进行拟合预测,发现SARIMA模型对于规律性强的数据预测效果好,但是对于传播模式发生改变的数据预测效果很差。基于这一点,设计时间序列分解和SVR(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的组合模型,该模型首先将手足口病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得到长期趋势项、季节项和剩余项,再使用SVR对非线性部分(趋势项和剩余项)进行拟合预测,运用四折交叉验证来选择SVR模型的超参数,然后用拟合得到的模型滚动预测未来的趋势项和剩余项的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组合模型对于传播模式发生改变的数据预测效果远远优于SARIMA模型。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传染病动力学SIR(Susceptible-Infectious-Recovered)模型。根据手足口病季节性传播的特点将感染力设置为余弦形式,结合HMM(Hidden Markov Models)模型估计未知参数。首先设置未知参数的初始范围,利用拉丁超立方采样得到100个参数组,将100组参数分别带入到模型中使用粒子滤波计算对数似然值,然后经过迭代滤波得到使模型对数似然值最大的最佳参数,利用最佳参数预测未来的手足口病发病趋势。实验结果表明SIR模型预测效果优于组合模型,能抓取到手足口病传播过程中模式变化。由于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在手足口病数据上表现较好,本文进一步将其用于武汉市新冠肺炎的数据上。考虑新冠肺炎传播特性,本文搭建SEI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模型对武汉市新冠肺炎(COVID-19)进行预测。与SIR模型相比,SEIR模型考虑了潜伏者,同时将人口流动和公共干预手段量化纳入到模型中,更为合理。实验采用2020年1月17日到2月11日的上报病例数作为训练数据,预测之后武汉市29天的发病情况。训练后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良好,预测的峰值发病数和趋势与实际情况一致。实验结果表明新冠肺炎传播初期基本再生数是较大的,后来会慢慢衰减至小于1,疫情会慢慢控制住,与事实相符。

二、广东省经济周期的分析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经济周期的分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DVI重构的广东省NDVI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NDVI滤波重构研究进展
        1.2.2 NDVI变化研究进展
        1.2.3 NDVI驱动因素研究进展
        1.2.4 当前NDVI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及组织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组织结构
第2章 数据和方法
    2.1 研究区简介
    2.2 数据及其来源
    2.3 数据的预处理
    2.4 方法
        2.4.1 NDVI滤波重构法
        2.4.2 NDVI变化分析方法
        2.4.3 NDVI驱动因素分析方法
        2.4.4 GDP网格化方法
第3章 不同NDVI滤波重构方法的效果对比
    3.1 基于不同方法重构后的图像对比
    3.2 基于不同方法重构前后曲线对比
    3.3 不同重构法模拟噪声去除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东省NDVI变化的检测与分析
    4.1 基于不同NDVI趋势算法的不同时段NDVI变化
        4.1.1 两种趋势算法的差异
        4.1.2 2000~2005年NDVI变化
        4.1.3 2006~2011年NDVI变化
        4.1.4 2012~2018年NDVI变化
    4.2 基于残差趋势法的NDVI变化分析
        4.2.1 基于不同趋势法计算的RESTREND结果分析
        4.2.2 基于RESTREND的2000~2005的NDVI变化分析
        4.2.3 基于RESTREND的2006~2011的NDVI变化分析
        4.2.4 基于RESTREND的2012~2018的NDVI变化分析
        4.2.5 RESTREND检测2000~2018年NDVI变化的不合理性分析
        4.2.6 不同残差趋势法的2000~2018年NDVI变化的整体比较
        4.2.7 基于不同残差趋势法检测的长期NDVI变化结果的局部比较
        4.2.8 基于地级市的不同残差趋势法检测到的NDVI长期变化结果比较
    4.3 广东省2000~2018年NDVI变化类型
        4.3.1 广东省2000~2018年NDVI的变化类型整体分布
        4.3.2 广东省地级市尺度的NDVI变化类型分布
    4.4 本章讨论
        4.4.1 残差趋势法之间的异同
        4.4.2 广东省NDVI变化类型与残差趋势法的对应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相关系数的广东省NDVI影响因素分析
    5.1 基于相关系数的广东省春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分布
        5.1.1 广东省春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的整体分布
        5.1.2 广东省地级市中春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像元的分布
        5.1.3 广东省地级市中春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正负相关像元的分布
    5.2 基于相关系数的广东省夏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分布
        5.2.1 广东省夏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的整体分布
        5.2.2 广东省地级市夏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像元的分布
        5.2.3 广东省地级市夏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正负相关像元的分布
    5.3 基于相关系数的广东省秋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分布
        5.3.1 广东省秋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的整体分布
        5.3.2 广东省地级市秋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像元的分布
        5.3.3 广东省地级市秋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正负相关像元的分布
    5.4 基于相关系数的广东省冬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分布
        5.4.1 广东省冬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的整体分布
        5.4.2 广东省地级市冬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像元的分布
        5.4.3 广东省地级市冬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正负相关像元的分布
    5.5 本章讨论
        5.5.1 基于相关系数的NDVI驱动因素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异同
        5.5.2 相关系数主导因素像元与NDVI变化的脱钩
        5.5.3 对基于相关系数的主导因素像元的解释以及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广东省NDVI影响因素研究
    6.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春季气候和人口因素对NDVI的时空影响研究
        6.1.1 省域尺度春季气候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力分析结果
        6.1.2 省域尺度春季气候和人口因素的交互探测器结果
        6.1.3 地市级尺度春季降水影响力变化特点
        6.1.4 地市级尺度春季气温影响力变化特点
        6.1.5 春季地市级尺度人口影响力变化特点
        6.1.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地市级尺度春季NDVI的主要影响因素
    6.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夏季气候和人口因素对NDVI的时空影响研究
        6.2.1 省域尺度夏季气候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力分析结果
        6.2.2 夏季省域尺度气候和人口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6.2.3 夏季地市级尺度降水影响力变化特点
        6.2.4 夏季地市级尺度气温影响力变化特点
        6.2.5 夏季地市级尺度人口影响力变化特点
        6.2.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夏季地市级尺度NDVI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3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秋季气候和人口因素对NDVI的时空影响研究
        6.3.1 秋季省域尺度气候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力分析结果
        6.3.2 秋季省域尺度气候和人口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6.3.3 秋季地市级尺度降水影响力变化特点
        6.3.4 秋季地级市尺度气温影响力变化特点
        6.3.5 秋季地级市尺度人口影响力变化特点
        6.3.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秋季市级尺度NDVI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6.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冬季气候和人口因素对NDVI变化的影响研究
        6.4.1 冬季省域尺度气候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力分析结果
        6.4.2 冬季省域尺度气候和人口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6.4.3 冬季地市级尺度降水影响力变化特点
        6.4.4 冬季地市级尺度气温影响力变化特点
        6.4.5 冬季地市级尺度人口影响力变化特点
        6.4.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冬季地级市尺度NDVI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5 基于地理探测器对NDVI变化的多因素影响研究
        6.5.1 省域尺度的NDVI变化多因素影响力分析结果
        6.5.2 地级市尺度的NDVI变化多因子影响力分析结果
    6.6 本章讨论
        6.6.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NDVI驱动因素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异同
        6.6.2 地理探测器驱动影响力结果解析
        6.6.3 广东省NDVI变化机制探讨
    6.7 本章小结
    6.8 本章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作者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的研究项目情况

(2)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排放量化研究
        1.2.2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面工程有关基本概念
    2.1 公路工程基本概念
    2.2 路面工程基本概念
        2.2.1 路面结构
        2.2.2 路面类型
    2.3 广东省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典型路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理论基础
    3.1 碳排放基本概念
    3.2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系统边界
    3.3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
        3.3.1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3.3.2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
    3.4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清单
        3.4.1 燃料
        3.4.2 运输汽车
        3.4.3 机械设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单位工作量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4.1 材料运输过程单位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4.1.1 原材料运输过程单位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4.1.2 混合料运输过程碳排放分析
    4.2 机械设备作业碳排放分析
        4.2.1 材料装卸碳排放量分析
        4.2.2 材料拌和及路面铺筑碳排放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5.1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计算规则
        5.1.1 广东省公路里程计算规则
        5.1.2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材料运输过程计算规则
        5.1.3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机械设备作业计算规则
    5.2 广东省典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5.2.1 广东省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2.2 广东省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2.3 广东省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2.4 广东省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2.5 广东省四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3 广东省典型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5.3.1 广东省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3.2 广东省一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3.3 广东省二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3.4 广东省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3.5 广东省四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4 广东省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量计算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6.1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6.1.1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选取
        6.1.2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型模型建立
    6.2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6.2.1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共线性检测
        6.2.2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6.3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减排建议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附录一

(3)基于纳税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动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
    1.5 本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微企业概述
        2.1.1 小微企业的定义
        2.1.2 小微企业的特征
    2.2 企业信用评价
        2.2.1 企业信用评价的概念
        2.2.2 企业信用评价的分类
    2.3 小微企业信用评价
        2.3.1 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2.3.2 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方法
    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3.1 信用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3.2 信用评价体系的理论分析
        3.2.1 不同信用评价体系的特点
        3.2.2 基于纳税信息的信用评价的优势
    3.3 基于纳税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信用评级要素的统计描述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预处理
        4.2.1 静态数据预处理
        4.2.2 动态数据预处理
    4.3 小微企业的工商静态信息
        4.3.1 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
        4.3.2 小微企业的地区分布
    4.4 小微企业的纳税动态信息
        4.4.1 各行业纳税信息的变化
        4.4.2 各地区纳税信息的变化
    4.5 基于天眼查的小微企业信用分数的统计描述
        4.5.1 信用分数的整体分布
        4.5.2 各行业小微企业信用分数的分布
        4.5.3 各地区小微企业信用分数的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微企业的信用动态评价
    5.1 基于工商静态信息的信用评价
        5.1.1 工商静态信息的指标选取
        5.1.2 静态指标权重的确定
        5.1.3 静态指标的评分方法
    5.2 基于纳税动态信息的信用评价
        5.2.1 纳税动态信息的指标选取
        5.2.2 动态指标的标准化
        5.2.3 变化趋势因子的设定
        5.2.4 时间权重的确定
        5.2.5 动态指标的信用评分
    5.3 小微企业信用的动态综合评价
        5.3.1 小微企业信用的综合评分
        5.3.2 信用等级的设置和评分标准
        5.3.3 小微企业信用的动态评价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k-means聚类的企业信用分类
    6.1 k-means聚类算法的介绍
    6.2 k-means聚类算法的实现步骤
    6.3 基于聚类的小微企业信用分类
        6.3.1 聚类分析结果及特征
        6.3.2 不同类别企业的分布情况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企业信用评价三种结果的比较与讨论
    7.1 聚类分析结果与动态综合评价结果的对比
    7.2 动态综合评价结果与天眼查的对比
    7.3 聚类分析结果与天眼查的对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相关文献
        1.3.2 事业合伙人制度相关文献
        1.3.3 房地产企业事业合伙人制度相关文献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合伙制与事业合伙人制度相关概念
        2.1.1 合伙制企业
        2.1.2 事业合伙人制度
        2.1.3 项目跟投制度
    2.2 相关激励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公平理论
        2.2.4 期望理论
    2.3 企业绩效相关概念
        2.3.1 企业绩效的衡量
        2.3.2 短期市场绩效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案例背景介绍
    3.1 碧桂园集团简介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1.1 碧桂园简介
        3.1.2 房地产行业事业合伙制发展趋势分析
    3.2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实施动因分析
        3.2.1 外部动因
        3.2.2 内部动因
    3.3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发展沿革
        3.3.1 发展历程概述
        3.3.2 “成就共享计划”——利润分享制度
        3.3.3 “同心共享计划”——项目跟投制度
        3.3.4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事业合伙人制度对碧桂园的绩效影响分析
    4.1 财务指标对比方法与对比企业选择
        4.1.1 财务指标对比方法
        4.1.2 对比企业选择
    4.2 对营销模式的影响
        4.2.1 促使碧桂园转变为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
        4.2.2 提高了碧桂园的营运能力
        4.2.3 降低了碧桂园的盈利能力
        4.2.4 增强了去化能力
    4.3 对发展规模的影响
        4.3.1 加快了碧桂园市场规模的扩张
        4.3.2 提升了碧桂园的发展能力
        4.3.3 促进了业务的地域多元化发展
    4.4 对短期内市场绩效的影响
        4.4.1 事件日及窗口期的选取
        4.4.2 正常收益率模型的确定
        4.4.3 超额累积收益率的计算和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5.1 激励对象的范围
        5.1.1 内部激励范围的局限性
        5.1.2 项目跟投人员的筛选
    5.2 激励模式
        5.2.1 管理层合伙人的财务风险加剧
        5.2.2 内部控制不完善
    5.3 激励条件
        5.3.1 资金回笼时间限制灵活度差
        5.3.2 缺乏对项目利润率的限制条件
        5.3.3 忽视项目质量与安全
    5.4 退出机制
        5.4.1 普通员工存在不稳定性
        5.4.2 股权激励的行权和解锁条件不合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的优化建议
    6.1 激励对象的范围
        6.1.1 推广至其他业务板块
        6.1.2 对项目跟投人员进行监察
    6.2 激励模式
        6.2.1 改善管理层的惩罚机制和强制跟投弹性
        6.2.2 加强内部控制
    6.3 激励条件
        6.3.1 增强资金回笼时间弹性
        6.3.2 增加项目利润率和客户满意度指标
        6.3.3 加强项目安全监督
    6.4 退出机制
        6.4.1 改进普通员工的退出机制
        6.4.2 改进股权激励行权和解锁条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危机催生低碳建筑的发展
        1.1.2 我国体育建筑的减排需求迫切
        1.1.3 珠三角地区体育建筑发展迅速
    1.2 概念界定
        1.2.1 亚热带
        1.2.2 体育建筑
        1.2.3 气候适应性设计
        1.2.4 CFD模拟
    1.3 文献回顾与综述
        1.3.1 国际上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的着作
        1.3.2 我国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综述
        1.3.5 其他相关资料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2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宏观解读
    2.1 建筑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的发展
        2.1.1 建筑行业中环境意识的发展历程
        2.1.2 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理念的联系
    2.2 亚热带建筑气候设计的主要因素
        2.2.1 自然气候的影响因素
        2.2.2 建筑空间气候适应性的影响要素
        2.2.3 亚热带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原则
    2.3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要点
        2.3.1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要点分析
        2.3.2 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2.3.3 内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难点与研究方法
    3.1 我国亚热带地区体育建筑的发展概况
        3.1.1 承办赛事主导下的体育场馆建设
        3.1.2 体育产业多元需求的市场化运营
    3.2 强化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因与难点
        3.2.1 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薄弱的设计阶段原因
        3.2.2 大空间特性造成的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难点
    3.3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的研究方法
        3.3.1 研究目标
        3.3.2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3.3.3 建筑实例与抽象模型
        3.3.4 研究内容与分项问题
    3.4 模拟实验的流程与设定
        3.4.1 ECOTECT软件的概况
        3.4.2 风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3.4.3 日射与光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4.1 体育地块对城市空间微气候的影响
        4.1.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1.2 城市街区尺度的风环境模拟
        4.1.3 城市街区尺度的日射环境模拟
        4.1.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4.2 建筑单体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4.2.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2.2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风影分布
        4.2.3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受影分布
        4.2.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4.3 建筑布局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4.3.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3.2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风速分布
        4.3.3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受影分布
        4.3.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5.1 抽象模型的建立
        5.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5.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5.2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5.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5.2.2 朝向选择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5.2.3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5.2.4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本节小结
    5.3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日射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5.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5.3.2 朝向选择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5.3.3 遮阳篷形式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5.3.4 遮阳篷高度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本节小结
    5.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6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室内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6.1 抽象模型的建立
        6.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6.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6.2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6.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6.2.2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6.2.3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本节小结
    6.3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光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6.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6.3.2 采光侧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6.3.3 采光天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本节小结
    6.4 风、光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7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研究总结
    7.1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策略汇总
        7.1.1 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1.2 体育场露天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1.3 体育馆室内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2 全文总结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亚热带体育建筑标准化抽象模型库矩阵
附录二 亚热带体育建筑实例的风、光、热模拟报告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6)广东省城市旅游季节性特征及气候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2 研究方法
    2.1 时间序列分解——TBATS模型
    2.2 旅游季节性的特征测度方法
    2.3 局部加权回归模型
3 广东省城市旅游的季节性提取
    3.1 数据来源及特征描述
    3.2 基于TBATS模型的广东省游客数季节性提取
    3.3 各城市的季节性趋势波动分析
4 广东省城市旅游季节性特征测度
    4.1 城市旅游季节性模式分析
    4.2 城市旅游季节性强度测量与分析
5 广东省城市旅游季节性的气候时空影响分析
    5.1 气候影响因素的选取和季节提取
    5.2 广东省旅游气候影响机制时空非平稳性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基本方法与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概念辨析
        1.3.2 研究对象
        1.3.3 时间范围
        1.3.4 研究内容
        1.3.5 研究方法
        1.3.6 研究框架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历史街区形态研究综述
        1.4.1.1 国外研究
        1.4.1.2 国内研究
        1.4.2 品字街历史街区相关研究综述
        1.4.3 历史保护相关重要文件梳理
    注释
第二章 历史地理分析法的理论核心、效用与拓展
    2.1 理论发展与核心框架
        2.1.1 方法的提出与发展
        2.1.2 核心概念与框架
    2.2 方法运用效用
    2.3 中国实例应用与理论拓展
        2.3.1 中国实例应用——方法的适用性证实
        2.3.2 方法拓展方向——研究路线提升与差异背景下的理论拓展
    2.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背景
    3.1 城市发展背景
        3.1.1 城市行政区划变化
        3.1.2 城市发展历程
        3.1.3 城市形态时期划分
        3.1.4 历史城区发展
    3.2 街区历史发展
        3.2.1 1949年以前——门户之地
        3.2.2 1949至1978年——商娱中心
        3.2.3 1978年至今——历史旧街区
    3.3 街区的保护体系
    3.4 街区的用地权属
    3.5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单元划分
    4.1 平面格局类型划分
        4.1.1 街道系统类型划分
        4.1.1.1 街道分级与平面形制分类
        4.1.1.2 街道分级空间特征
        4.1.1.3 公共开敞空间分布
        4.1.1.4 街道系统类型划分
        4.1.2 地块格局类型划分
        4.1.2.1 地块分类与分布
        4.1.2.2 地块系列分类及细分
        4.1.2.3 地块格局层级划分
        4.1.3 建筑基底平面类型划分
        4.1.3.1 建筑基底平面分类
        4.1.3.2 建筑基底平面层级划分
        4.1.4 平面格局类型及层级划分
    4.2 建筑肌理类型划分
        4.2.1 建筑各类特征分类
        4.2.2 建筑肌理层级划分
    4.3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4.3.1 土地利用分类分布
        4.3.2 土地利用层级划分
    4.4 形态单元划分
        4.4.1 形态区域等级划分
        4.4.2 形态单元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形态区域单元特征及成因分析
    5.1 单元特征分述
        5.1.1 历史建筑单元
        5.1.2 传统街屋单元
        5.1.3 传统民宅单元
        5.1.4 小型空地与厕所单元
    5.2 单元特征总述
        5.2.1 空间分布特征
        5.2.2 分项要素特性归纳
    5.3 特征成因
        5.3.1 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分析
        5.3.2 街道特征成因——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5.3.3 地块特征成因——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
        5.3.4 建筑特征成因——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
    5.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建国初期形态区域单元特征及成因分析
    6.1 单元特征分述
        6.1.1 早期集合住宅单元
        6.1.2 晚期集合住宅单元
        6.1.3 建国初期商业单元
        6.1.4 独栋私宅单元
        6.1.5 单位大院单元
    6.2 单元特征总述
        6.2.1 空间分布特征
        6.2.2 分项要素特性归纳
    6.3 特征成因
        6.3.1 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分析
        6.3.2 街道特征成因——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6.3.3 地块特征成因——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
        6.3.4 建筑特征成因——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形态区域单元特征及成因分析
    7.1 单元特征分述
        7.1.1 旧改住宅单元
        7.1.2 开敞空间单元
        7.1.3 现代商住单元
        7.1.4 现代设施单元
        7.1.5 仿古商铺单元
        7.1.6 现代商务单元
        7.1.7 大型重建商业单元
    7.2 单元总体特征
        7.2.1 空间分布特征
        7.2.2 分项要素特性归纳
    7.3 特征成因
        7.3.1 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分析
        7.3.2 街道特征成因——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7.3.3 地块特征成因——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
        7.3.4 建筑特征成因——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发展策略
    8.1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
        8.1.1 历时性演进和共时性分布并存
        8.1.1.1 与城市发展周期同步的历时类型与特征演进
        8.1.1.2 与城市发展结构同步的共时类型分布
        8.1.2 呈现基本功能用地不断的形态演进
        8.1.2.1 基本功能用地的形态类型演进过程
        8.1.2.2 同类功能用地的形态演进模型构建
        8.1.3 各类形态单元特征对比
        8.1.4 与不同类型历史街区形态特征的差异对比
    8.2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成因及发展影响力
        8.2.1 形态区域生成时期影响因素及特征关联
        8.2.2 形态区域生成后特征发展影响力解析
        8.2.3 小结
    8.3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可持续发展思辨
        8.3.1 历史街区形态可持续发展思辨
        8.3.2 历史街区形态最优发展模式探讨
        8.3.3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模式评述
        8.3.4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阶段及特征
        8.3.5 品字街历史街区保护界线优化建议
        8.3.6 小结
    8.4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策略建议
        8.4.1 传统形态区域
        8.4.2 建国初期形态区域
        8.4.3 现代形态区域
    8.5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家、广东省、佛山市有关三旧改造(城市更新)政策文件汇总表
附录2: 地块实地调查记录表
附录3: 街区形态单元信息详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1.2.2 红黏土边坡防护技术研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边坡生态修复基础理论研究
    2.1 边坡生态修复
        2.1.1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修复
        2.1.2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
    2.2 边坡生态修复基本原理
        2.2.1 限制因子原理
        2.2.2 生态适应性原理
        2.2.3 群落演替原理
    2.3 植物护坡相关机理
        2.3.1 植物护坡力学效应
        2.3.2 植物护坡水文效应
        2.3.3 圬工结构与植物护坡联合效应
    2.4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特征与生态修复需求
        2.4.1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病害特征
        2.4.2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需求
        2.4.3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目标
    2.5 本章小结
3 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室内实验研究
    3.1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物理特性分析
        3.1.1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物理特性参数
        3.1.2 土质边坡特性
        3.1.3 土石混杂边坡特性
    3.2 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功能材料选择
        3.2.1 功能材料选择依据
        3.2.2 W-OH有机固化剂
        3.2.3 抗侵蚀固土剂
        3.2.4 人造壤土剂
    3.3 生态修复基材配比正交试验研究
        3.3.1 不同基材配比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3.2 不同基材配比方案实验过程
        3.3.3 基于出芽量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3.3.4 基于植物生物量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3.3.5 基于土壤养分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3.3.6 基于抗冲刷性能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3.4 基于极差分析的最佳基材配比研究
        3.4.1 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3.4.2 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3.5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3.5.1 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
        3.5.2 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
    3.6 本章小结
4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现场实验与修复效果研究
    4.1 依托工程概况
        4.1.1 工程建设背景
        4.1.2 工程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4.2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现场实验
        4.2.1 边坡实验样地
        4.2.2 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对比
        4.2.3 实验边坡养护观测方案
    4.3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的植生效益研究
        4.3.1 实验边坡植物株高与密度
        4.3.2 实验边坡植物覆盖度与均匀度
        4.3.3 实验边坡植物生物量
    4.4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的土壤改良效益研究
        4.4.1 实验边坡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4.4.2 实验边坡土壤抗蚀性分析
        4.4.3 实验边坡根土复合体力学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红黏土边坡修复效果综合评价
    5.1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5.2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5.2.1 指标及权重确定原理和方法
        5.2.2 综合评价原理及方法
    5.3 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3.2 评价指标结构体系的构建
    5.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1 判断矩阵权重计算
        5.4.2 评级系统权重统计
    5.5 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修复效果模糊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献检索情况
        1.2.2 物流网络优化研究现状
        1.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物流领域的研究现状
        1.2.4 总结与借鉴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2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相关理论分析
    2.1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的内涵
        2.1.1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的概念
        2.1.2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的构成
        2.1.3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的结构
        2.1.4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的运作模式
    2.2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的内涵
        2.2.1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的内容
        2.2.2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的目标
    2.3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的方法
        2.3.1 运输路径问题的研究方法
        2.3.2 选址-分配问题的研究方法
        2.3.3 运输路径与选址分配联合优化问题的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整车物流服务网络的影响分析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处理措施
        3.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3.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3.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3.2 整车物流需求受到的影响
    3.3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静态结构受到的影响
    3.4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动态运作受到的影响
    3.5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所受影响的风险表示法
    3.6 整车物流服务网络风险评估指数
        3.6.1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3.6.2 DEA评估方法的原理
        3.6.3 具体作业场景的风险评估指数
    3.7 本章小结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整车物流运输路径优化方法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RSTRO模型构建
        4.2.1 模型的假设条件
        4.2.2 模型符号及说明
        4.2.3 模型的目标函数
        4.2.4 模型的约束条件
    4.3 模型的处理方法
    4.4 模型的求解算法
        4.4.1 基本蚁群算法的缺陷分析
        4.4.2 基本蚁群算法的改进方法
        4.4.3 改进算法求解算子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整车物流服务网络前置中转库调整决策方法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RMLADRO模型构建
        5.2.1 模型的假设条件
        5.2.2 模型符号及说明
        5.2.3 模型的目标函数
        5.2.4 模型的约束条件
    5.3 模型的处理方法
    5.4 模型的求解算法
        5.4.1 基本遗传算法的缺陷分析
        5.4.2 基本遗传算法的改进方法
        5.4.3 改进算法求解算子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新冠肺炎疫情下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实例研究
    6.1 实例背景及现状简介
    6.2 基础数据来源及取值
        6.2.1 案例周期
        6.2.2 需求点相关数据
        6.2.3 备选前置中转库相关数据
        6.2.4 作业风险评估指数
        6.2.5 距离参数
        6.2.6 运输方式相关参数
        6.2.7 其他参数
    6.3 RSTRO模型算例分析
        6.3.1 模型算例计算环境与参数
        6.3.2 模型算例计算结果
        6.3.3 改进蚁群算法的性能分析
        6.3.4 灵敏度分析
    6.4 RMLADRO模型实例分析
        6.4.1 模型实例计算环境与参数
        6.4.2 模型实例计算结果
        6.4.3 改进遗传算法的性能分析
        6.4.4 灵敏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手足口病原体流行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据介绍与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山东省和广东省手足口病数据分析
        2.2.1 山东省手足口病
        2.2.2 广东省手足口病
    2.3 预测结果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间序列分解+SVR组合模型预测
    3.1 SARIMA模型
        3.1.1 基本理论
        3.1.2 构建模型基本步骤
        3.1.3 模型预测流程
        3.1.4 SARIMA模型预测结果
    3.2 时间序列分解+SVR组合模型
        3.2.1 时间序列分解+SVR组合模型原理
        3.2.2 模型预测流程
        3.2.3 时间序列分解+SVR组合模型预测结果
    3.3 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染病动力学(SIR)模型预测
    4.1 传染病动力学(SIR)模型
        4.1.1 基本理论
        4.1.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参数估计
    4.2 模型预测流程
    4.3 传染病动力学(SIR)预测结果
        4.3.1 山东省SIR预测
        4.3.2 广东省SIR预测
    4.4 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汉市爆发新冠肺炎预测
    5.1 武汉市新冠肺炎爆发介绍
    5.2 SEIR模型
        5.2.1 初始SEIR模型
        5.2.2 模型参数估计
        5.2.3 模型改进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广东省经济周期的分析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DVI重构的广东省NDVI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D]. 阮柱.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2]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D]. 黄兵兵.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纳税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动态评价[D]. 李金玲.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4]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案例研究[D]. 杨徐尧.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田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广东省城市旅游季节性特征及气候影响研究[D]. 陈晓冰. 暨南大学, 2020(04)
  • [7]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D]. 黄利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D]. 张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整车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研究[D]. 庄乾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手足口病原体流行趋势预测[D]. 陈敏俊.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广东省经济周期分析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