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化学品中静电的产生和保护

液体化学品中静电的产生和保护

一、液态化工品静电的产生与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吴美华[1](2021)在《液体化工品仓储库风险分析及安全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液体化工品的种类繁多,尤其是那些品类单一的化工品在年平均使用量上并不大,而且还易燃易爆,危险性极高,因此,在对液体化工品从生产、运输到存储的过程要求非常严格。重点研究了液体化工品仓储的风险,通过对化工品仓储库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根据在日常仓储库中存在的风险给予评估,并分类进行了研究探讨,针对其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关的防护措施,为保障液体化工品仓储库的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蔡涛涛[2](2021)在《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导电耐蚀涂料在石油化工设备、电力设施的安全防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减少因腐蚀和电荷累积而造成的灾难性事故的发生,避免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导电耐蚀涂层多以高分子涂层中添加导电介质组成的复合涂层为主,制备方式多采用粉末静电喷涂法和手工涂刷液相涂料。其中,第一种方式制备的涂层孔隙率大,耐蚀性和结合强度也较差,使用寿命短;第二种方式制备的涂层极易发生第二相导电介质的沉降,涂层均匀性差,从而严重影响复合涂层的导电性。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本课题以液态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导电介质,采用静电喷涂液相环氧树脂的方式制备导电耐蚀涂层。本方法在充分发挥了液态环氧树脂优异粘结性、耐蚀性的同时,利用静电场对导电介质MWCNTs的定向排列作用提高了涂层的导电性,使制备出的涂层性能优于粉末静电喷涂法和手工液相涂刷法制得的涂层。本课题首先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和传统粉末静电喷涂涂层、手工涂刷涂层的性能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 MWCNTs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导电性、耐蚀性、结合强度、表面硬度、光泽度、摩擦磨损性能、热稳定性等的影响。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静电力可使MWCNTs均匀分布,导致制备涂层性能优于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涂层和液相涂刷方式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MWCNTs添加量为0.5wt%时,液相静电喷涂方式制备涂层的体积电阻率是4360Ω·m,是液相涂刷方式制备涂层的1/8左右。在MWCNTs含量为0.5wt%~2wt%范围内,涂层中MWCNTs导电通路逐渐增多,涂层电阻率大幅度降低,MWCNTs含量为2wt%时,电阻率降低了 97%。继续增加导电介质含量,部分MWCNTs团聚,涂层中出现MWCNTs团聚下沉,导致制备涂层的电阻率升高。粉末静电喷涂制备导电涂层的固化速度快,涂层电阻率随导电介质含量增大逐渐降低。(2)采用液相静电喷涂法、粉末静电喷涂法和液相涂刷法三种方式制备的相同含量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涂层由于静电场作用使导电介质MWCNTs基本垂直于涂层厚度方向分布于环氧树脂中,基体与涂层间的环氧树脂的含量较高,使该方法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最高。涂刷法制备的涂层中导电介质MWCNTs杂乱无序,彼此交叉缠绕,并且存在碳纳米管团聚下沉,使其结合强度低于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导电涂层,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的导电涂层,由于粉末环氧树脂粒径大,存在固化反应不完全以及涂层缺陷较多等问题,使得该方法制备的涂层导电性不如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最差。(3)MWCNTs/环氧树脂复合导电耐蚀涂层和纯环氧树脂涂层浸泡在3.5wt%的NaCl溶液后,涂层的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图相似,均属于NaCl溶液扩散速率控制的腐蚀体系。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由于涂层固化时,环氧树脂收缩,MWCNTs不收缩,使得制备涂层的光泽度下降。但由于MWCNTs的强度高于环氧树脂,使得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强度高于纯环氧树脂涂层,而且碳纳米管在摩擦磨损时可以起到润滑作用,导致该方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随着MWCNTs含量的增大,耐磨性逐渐增强,涂层的热稳定性也得到提高。(4)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MWCNTs添加量以2wt%为最佳,此时涂层的电阻率为128Ω·m,涂层在50℃、3.5wt%的NaCl溶液中浸泡30天的腐蚀速率为0.01077mm/a,涂层的结合强度为21.81MPa,采用HT-100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得涂层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411。

李光照[3](2021)在《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石油化工行业使用的导电涂料不仅需要耐蚀性好、结合强度高,而且要求耐磨损。而现有的导电涂料添加的导电介质多为金属粒子或石墨,采用涂刷法制备导电防腐涂层,由于导电粒子添加量大,分散性差,导电粒子大量沉淀,造成涂层呈现出由底部至表面导电粒子含量不断降低的分布;底层的导电粒子含量过高,导致底层成膜物质少,使涂层与基体的粘结性降低,涂层耐磨性差、容易鼓泡和起皮;表层导电粒子含量过低使涂层表层导电性低于涂层设计值,造成整个涂层使用寿命短、防腐和导电效果差,很难达到石化行业对导电涂料的要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有优良的导电性,用作导电填料可以大大降低导电粒子的添加量,但涂刷法制备导电涂层仍有导电粒子分布不均的问题,静电喷涂有电场力和粒子二次雾化作用,必将对导电粒子产生很好的分散作用。但具有大长径比一维线性结构的碳纳米管和具有二维层片状结构的石墨烯作为填料对导电涂料导电性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静电喷涂过程的分散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散机理不清楚。本研究以化工行业常用的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石墨烯为导电介质,利用静电喷涂法制备导电涂层,探索静电喷涂过程中导电介质在涂层中的分散性机理及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剥离法测定了所制备涂层的粘结强度,采用蓝点法测试了涂层的孔隙率,采用HT-10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试样进行摩擦磨损性能分析,采用RTS-9双电测四探针测试仪测试涂层的表面电阻率,以电化学法研究了涂层的耐蚀性,以电阻率间接分析静电喷涂过程导电粒子的分散性和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进一步采用Merlin Compact蔡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表征了不同含量的MWCNTs和石墨烯在涂层中的分布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静电喷涂法的电场力有利于导电介质沿电场方向分布,使得MWCNTs沿厚度方向分布,石墨烯沿涂层的厚度方向形成层状结构,有效提高了涂层的导电性。这一特点降低了涂层中导电粒子的添加量,同时避免环氧树脂固化时导电粒子沉降引起导电介质分散不均和涂层表面电阻提高,有效降低了导电涂层的渗流阈值。(2)采用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电涂层,涂层的电阻率随着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涂层的孔隙率、耐磨性及耐腐蚀性等性能存在石墨烯添加量的最佳值。添加0.5 wt.%的石墨烯,涂层的体积电阻率已降至3397 Ω·m,添加量达到3 wt.%时,涂层内部的导电网络初步形成,达到渗流阈值;添加2 wt.%石墨烯的涂层孔隙率最低,耐蚀性最好;石墨烯可以有效地起到润滑作用,添加6 wt.%石墨烯的涂层耐磨性最佳;石墨烯的含量大于6 wt.%时在涂层中分散性降低,极易发生团聚,会降低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蚀性。(3)静电粉末喷涂的MWCNTs/环氧树脂涂层中,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较石墨烯更容易相互交联形成导电网络,相同添加量情况下MWCNTs涂层的电阻率小于石墨烯涂层,在MWCNTs添加量为1.5 wt.%时,导电涂层已达到渗流阈值;但涂层的结合强度、耐蚀性及摩擦磨损性能较相同含量石墨烯涂层差。(4)MWCNTs进行酸化处理,有利于提高MWCNTs分散性,但破坏了 MWCNTs的结构,相同添加量的MWCNTs,酸化后MWCNTs制备的涂层电阻率高于未酸化MWCNTs制备的涂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表面处理有效提高了涂层中MWCNTs的分散性,使涂层电阻率降低;添加SDS表面处理的MWCNTs 1 wt.%时制备的涂层就可达到渗流阈值。碳纳米管磁化处理后加入涂层并在磁场下固化制得的涂层导电性最佳。(5)采用液体静电喷涂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涂层、MWCNTs/环氧树脂涂层,石墨烯受到向上的静电作用力有效抵消了其自由沉降,使石墨烯的分散性大幅提高;后喷涂到基体上的石墨烯粒子与先前喷涂到基体表面涂层中的石墨烯粒子之间发生碰撞,减薄包覆在石墨烯表面的环氧树脂层,从而使导电粒子间的接触电阻减小。石墨烯、MWCNTs在静电力作用下沿涂层厚度方向排列,有利于导电通道的形成,降低涂层电阻率,实现在更低的导电粒子添加量下达到渗流阈值的目的,MWCNTs添加量仅为0.5 wt.%时,环氧涂层即可达到渗流阈值,此时电阻率仅为26.1 Ω·m。含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涂层界面多,但容易形成网络结构,涂层导电性好于同样含量的石墨烯涂层。片层状石墨烯有效的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通道,故石墨烯的导电涂层耐蚀性和耐磨性较添加MWCNTs的导电涂层性能较好。(6)钢基体经空气、氮气和氧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明显增强。结合强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氧气气氛等离子体处理效果最好。采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对Q 235钢表面处理可以清洁基体表面,同时使钢表面发生等离子体氧化生成Fe2O3和FeOOH,当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较短时,氧化产物以FeOOH为主,其在钢表面堆积使表面的粗糙度大幅增加,羟基有效提高了钢表面的极性和表面自由能,与环氧涂层中的极性基团间产生氢键,可以进一步提高环氧树脂与金属基体间的结合强度;随着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氧化层中的FeOOH由于高温分解成Fe2O3,使钢表面的自由能和极性降低,生成的氧化层较为疏松不利于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会使基体与涂层间的结合强度降低。

王开伟[4](2020)在《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30年以来,我国原油消费量和进口量逐年攀升,2019年进口原油超过5亿吨(5.06亿吨)。油轮是我国原油进口和转运的主要运输工具。在原油装卸时,尤其是原油码头装船作业过程中,有大量油气挥发至空气中,不仅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油品挥发损耗还导致巨大能源浪费,同时挥发油气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以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定海港区某油品转运企业为例,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该企业是国家大型央企控股下属单位,每年储存并中转数千万吨石油及石化产品,各类油品码头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年,其中各种原油装船量超过1000万吨/年,是我国石化仓储企业的典型代表。前期,由于缺少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装船作业过程中船舱油气直接排放进入大气,年排气量估计超过1200万立方米,不仅浪费了能源,更造成了环境污染。原油码头装船油气回收是我国沿海港口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研究并安装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不仅可以满足环保要求,从而减少挥发油气排放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无组织排放,回收的油气经过处理后还可以作为锅炉燃料使用,产生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因此,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实地调研和分析国内外油气回收系统现状,结合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装卸作业工艺流程、原油性质、原油进口及中转数量等实际情况,选择代表性原油并对其油气成分谱进行分析,获得了 SOUTHPARS、SU TU DEN、DAR BLEND和SARIR四种典型原油装船过程中船舱油气组成的数据,为油气回收系统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在分析代表性原油成分谱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原油码头装船油气回收工艺,分别为:火炬燃烧工艺、缓冲罐+焚烧炉燃烧产蒸汽工艺、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锅炉燃烧产蒸汽工艺、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焚烧炉燃烧产蒸汽工艺和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存储与监测+锅炉燃烧产蒸汽工艺。为确定最优工艺方案,一方面,结合企业实际对不同工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油气回收工艺进行定量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确定了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存储与监测+锅炉燃烧产蒸汽工艺为适合企业实际的最优方案。在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过程中,本研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相关技术,结合所在企业实际进行改进创新,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该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显着效果,对于我国原油码头装船过程中VOCs的减排具有突出贡献,每年可以减少约570吨至760吨的VOCs排放,可将全国原油码头装船的VOCs排放量降低约1.2%。同时,结合该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运行实际情况,本文总结了油气回收系统工艺、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经验,为我国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余西[5](2020)在《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的结构设计及其热湿舒适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们越发追求穿着防护性和热湿舒适性。防水透湿膜不仅可以阻止液态水的渗透,还能有效传导水蒸气,广泛应用于冲锋衣、野战军服、医用手术服等防护服装。目前市场上的防水透湿膜主要包括热塑性聚氨酯(TPU)亲水无孔膜、聚四氟乙烯(PTFE)疏水微孔膜。TPU亲水膜的防水性是依靠其无孔实体结构,而透湿性取决于分子中亲水链段对水蒸气的“吸附-扩散-解吸”作用,所以TPU亲水膜透湿性能差,且无法透气。PTFE微孔膜内部孔道尺寸介于液态水和水蒸气之间,对液态水/水蒸气能选择性传质,从而具备防水透湿性能,且水蒸气在微孔中的扩散比在亲水链段间的传质更为容易,所以PTFE微孔膜具有更为优异的透湿性能。然而,PTFE微孔膜难以降解、弹性差,且生产工艺复杂。所以需要开发简单可行的生产工艺,制备具有高耐水压和高透湿率的新型防水透湿膜。静电纺丝具有操作简单、原料来源范围广等技术优势,所获得的纳米纤维膜表现出孔隙率高、孔径小、孔道连通性好等结构特点,因而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科研人员通过静电纺丝法一步制备了具有高耐水压、高透湿率的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然而,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在进一步提升人体穿着热湿舒适性方面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仅能通过汗液蒸发被动散热,无法在多变天气环境中主动调节皮肤表层微环境温度;且其防泼水性能差,易粘附皮肤表面的汗水和外界的液态水,导致其透湿散热性能降低。因此,亟需开发具有优异热湿舒适性的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本文将围绕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热湿舒适性的提升,进行结构设计和机理研究。通过对纤维膜微观结构和表面能的协同调控实现了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使纤维膜对液态水具备优异的抗粘附性,从而赋予纤维膜稳定的排汗散热功能。同时掺杂不同类型热管理功能材料,制备了一系列热湿舒适性逐渐增强的超疏水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此外,还研究了纤维膜框架结构对其防水性和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规律。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利用湿度诱导聚合物射流相分离成孔的方法调控纤维的表面结构,通过构建聚偏氟乙烯(PVDF)-溶剂-水的三元体系相图,分析了不同湿度环境中PVDF射流的相分离行为,构筑了具有类苦瓜表皮粗糙结构的PVDF纳米纤维;同时通过核壳纺丝法引入低表面能的FPU,改变壳层纺丝液的灌注速率以调控FPU负载量,在PVDF纳米纤维表面构筑了低表面能的FPU“铠甲”,最终纤维膜具有稳定的超疏水表面,多次负重摩擦测试后依然维持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为154o);且纤维膜中疏水小孔结构能有效阻止液态水的渗透,纤维膜耐水压为53k Pa。研究结果表明,协同调控纤维膜表面微观结构和表面能可以获得超疏水表面,为后续超疏水表面的构筑确立了调控准则;最终获得的纳米纤维膜具备稳定的超疏水特性和优异的透湿性能(透湿率为13.1kg m-2 d-1),有效避免纤维膜对液态水、汗水的粘附,使其能保持优异的透湿排汗散热功能。(2)在超疏水PVDF/FPU纳米纤维制备研究的基础上,在聚氨酯(PU)纳米纤维中引入高导热氮化硼(BN)纳米片和低表面能FPU,BN在纤维表面产生纳米级粗糙度,FPU有效降低了纤维的表面能,从而获得了超疏水的PU/FPU/BN纳米纤维膜(水接触角为153o),且纤维膜具备疏水小孔结构,表现出优异的防水性能,耐水压为32k Pa。同时,研究聚合物-溶剂-非溶剂体系组成对纤维堆积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调节BN纳米片的负载量和纺丝环境相对湿度,成功在纤维膜中构筑了三维互连的BN导热框架,在保证纤维膜高透湿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其导热性能的大幅提升。最终获得的纳米纤维膜不仅可以透湿排汗散热(透射率为11.6kg m-2 d-1),还可以高效传导散热(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导热系数分别为17.9W m-1 K-1、0.29W m-1 K-1),能迅速将人体皮肤上的热量传递到周围环境中,让穿戴者保持凉爽和舒适。(3)将静电纺丝与静电喷雾技术相结合以制备双层复合防水透湿膜,通过高浓度PU/FPU溶液静电纺丝构筑纳米纤维微孔膜,利用稀溶液静电喷雾构筑多孔层。通过调控体系中组分构成,控制Ti O2纳米颗粒被PU/FPU包裹,从而搭接形成三维互连的疏水小孔框架,获得了具有稳定的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为156o)和优异防水性能(耐水压为51k Pa)的复合双层膜。同时,研究Ti O2纳米颗粒粒径对太阳光反射率的影响规律,构筑了能大幅提升PU/FPU纤维膜热反射性能的Ti O2粘连框架,且PU/FPU纳米纤维膜和层都具有连通孔道结构,对水蒸气具有高传质速率。最终双层复合膜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湿性能(透湿率为11.8kg m-2 d-1),还具有优异的热反射性能,在太阳光400-2500nm波段反射率高达85.7%,能有效反射太阳光辐射热量、减小阳光照射环境下皮肤表面温度的升高,适用于户外降温。(4)通过溶液共混引入具有主动热储存/释放功能的正十八烷相变胶囊(PCC)和低表面能FPU,获得了玉米棒状结构的PU/FPU/PCC纳米纤维,PCC在纤维表面形成纳米级凸起,从而纤维膜具有稳定的超疏水性能(水接触角为153o)。通过调控PCC的负载量,降低纳米纤维的直径和纤维膜的孔径,从而纤维膜防水性能大幅提升(耐水压高达84k Pa)。同时,PCC中正十八烷的固/液可逆相转变行为赋予了纤维膜温度调节功能,PCC/PU间的强结合力与PCC稳定的封装结构,避免复合纤维中相变胶囊的脱落和正十八烷的泄漏,多次循环加热/冷却过程后,纤维膜依然具有高相变焓。所制备的PU/FPU/PCC复合纤维膜不仅具有高透湿率(11.4kg m-2 d-1),还具有稳定的蓄热调温功能(相变焓为74J g-1),实现了纤维膜在多变天气环境中对人体的温度调温,不仅在炎热环境中可以降温,又能在天气变冷时保暖。

王芳芳[6](2020)在《多壁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防腐导电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有的油性导电涂料在生产、施工、固化时易挥发大量有机溶剂,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保证导电性需要添加大量导电粒子,导致涂刷尤其多层涂刷制备涂层时导电粒子分散不均匀,涂层的粘附力、耐蚀性和表面疏水性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以环保型水性聚氨酯(WPU)为成膜物质,以防腐性、导电性优良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导电填料,先采用涂刷法制备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揭示不同含量MWCNTs在WPU中的分散规律和导电机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MWCNTs含量呈梯度分布的涂料进行多层涂刷,利用涂料固化时间内MWCNTs的自由沉降,将团聚下沉的不利因素转化为MWCNTs的二次分散,讨论MWCNTs的二次分散机制;为降低导电介质含量,采用自行设计的液料静电喷涂设备制备低MWCNTs含量的WPU防腐导电涂层,讨论静电喷涂对MWCNTs分散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添加低表面能的聚四氟乙烯(PTFE)改善表面能,并与MWCNTs建立的微观粗糙结构协同作用构造超疏水涂层,讨论未改性及偶联剂改性的疏水填料对防腐导电涂层的界面疏水性能的影响。为防腐导电涂料的优化提供基础,为石化行业的防腐提供新技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涂刷法制备的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中MWCNTs含量较少时,MWCNTs能在WPU中较好地舒展,舒展开的MWCNTs有利于形成导电网络,但整个涂层的网格较大,只有部分区域导电,导致涂层导电性不均匀;MWCNTs含量较多时,涂层上部分散着少量舒展的MWCNTs而下部为大量团聚的MWCNTs。涂层导电性随MWCNTs含量的增多而增大。MWCNTs含量小于0.3 wt%时,涂层以电容导电为主;MWCNTs含量为(0.3~0.6)wt%时,涂层主要为隧道导电;MWCNTs含量大于0.6wt%时,涂层主要为隧道导电和导体导电,隧道导电主要在涂层上部,导体导电主要在涂层下部。MWCNTs含量大于0.6 wt%时,团聚下沉的MWCNTs使涂层底部缺陷增多,导致涂层的耐蚀性、粘附力、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均随MWCNTs含量的增加而下降。MWCNTs含量达到0.6 wt%,MWCNTs分散较均匀且相互缠绕构成导电通路,涂层的体积电阻率和粘附力均符合标准要求,腐蚀电流密度比Q235钢降低了约1个数量级。底层涂刷MWCNTs含量为0.4 wt%的涂料,在底层涂料未固化时,上层涂刷MWCNTs含量为(0.6~1.5)wt%的涂料,这种涂刷多层法制备的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中上层涂料的MWCNTs在WPU固化时间内先沉降后二次扩散进入底层,使上下两层的MWCNTs分布趋于均匀。上层涂料中MWCNTs含量越大,涂层的导电性越好,但上层涂料中MWCNTs含量大于0.9 wt%时,涂层中有较多的MWCNTs团聚,涂层的缺陷增大,易在层间断裂,耐蚀性降低。上述涂刷多层法制备底层MWCNTs含量为0.4 wt%且上层MWCNTs含量为0.9 wt%的涂层时,上下两层的MWCNTs分布最均匀,涂层的导电性最佳,腐蚀速率低至0.0029 mm.a-1;与单层涂刷制备MWCNTs含量为0.6 wt%的涂层相比,体积电阻率降了至少1个数量级,粘附力提高了10%。静电喷涂使MWCNTs更好分散并形成空间网络结构,涂层结构更致密,特别是涂层表面与内部的MWCNTs数量相当,克服涂刷法制备的涂层上部MWCNTs含量高、底部MWCNTs含量低的问题。WPU固化后,MWCNTs部分显露在涂层表面,涂层表面出现微观粗糙结构。随着MWCNTs含量增加,涂层的表面硬度、导电性升高,粘附力、耐蚀性和耐磨性先升高后降低。MWCNTs含量仅为0.2 wt%时涂层的体积电阻率就满足行业要求,远低于涂刷法制备的导电涂层对MWCNTs含量的要求。MWCNTs含量为0.3 wt%时,涂层结构最致密且综合性能优异,体积电阻率为6.8×105 Ω·cm;与纯WPU涂层相比,粘附力提高10.18%,磨损率降低50.21%,阻抗值提高约1个数量级。在WPU中加入低表面能的PTFE,静电喷涂含有PTFE和MWCNTs的WPU乳液,在形成导电涂层的同时,PTFE的低表面能与MWCNTs构造的微观粗糙结构协同作用使导电涂层具备超疏水性。添加PTFE后导电涂层的渗阈值增大,摩擦系数减小,由于PTFE与WPU的相溶性差,涂层存在PTFE与WPU的界面,随着PTFE含量增加,涂层的粘附力、耐蚀性降低,磨损时易起皮。WPU、PTFE和MWCNTs的质量比为7:3:0.2时涂层的结构最致密且性能优异,体积电阻率、WCA和粘附力分别为2.3×104 Q·cm、154°和5.01 MPa;与纯WPU涂层比,摩擦系数和腐蚀电流密度分别降了约1个和3个数量级。在WPU涂料中加入能同时与极性、非极性基团产生偶联的硅烷偶联剂,能将WPU、PTFE、MWCNTs三者键连成一个整体,提高涂层的均匀性,减少WPU和PTFE的固化界面,进而提高涂层耐蚀性。硅烷偶联剂能与极性的Fe表面脱水形成-NH2,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解决无偶联剂时涂层粘附力低、易分层、易脱落的问题。添加适量偶联剂能降低PTFE和MWCNTs的含量。随着改性的疏水填料体系含量的增加,涂层的导电性和疏水性提高,粘附力、耐磨性和耐蚀性先升再降。WPU、PTFE、MWCNTs和KH-550的质量比为7:1.5:0.1:0.032时涂层的结构最致密且性能优异,体积电阻率和WCA分别为1.5×104 Ω·cm和155°;与纯WPU涂层相比,粘附力降了 7.9%,摩擦系数和腐蚀电流密度分别降了约2个和3个数量级。

张凯[7](2020)在《熔体静电纺丝电场力作用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静电纺丝是一种利用高压电场将溶液或熔体加工成纤维的制造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有的有关静电纺丝的理论非常不完善,难以很好地指导静电纺丝工艺创新和优化。为此,本文基于聚丙烯的全原子模型和可极化粗粒度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熔体静电纺丝的电场力形成和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模拟了聚丙烯熔滴在强电场中的诱导极化效应及形变行为,分析了电场强度对熔滴的诱导偶极矩、形状、尺寸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强电场能够诱导熔体产生极化形成诱导偶极,并且这种诱导极化的偶极矩会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线性增大。电场的施加不会对熔滴的形状产生显着影响但能导致熔滴膨胀,并且在垂直于电场的方向上膨胀得更大。这种行为的产生可能跟电场诱导聚丙烯主链上的侧链进行取向进而导致主链在垂直于电场的方向发生伸展有关。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电场对熔体的诱导极化效应并不能在电场方向上形成足以拉伸熔体发生显着变形的电场力。因此,电场对聚合物熔体的诱导极化效应并不是熔体静电纺丝的主要作用机制。(2)模拟研究了电子、阴离子和阳离子在聚丙烯熔滴表面的吸附行为,分析了带电量、近程对势相互作用参数、带电粒子尺寸、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并用均方根涨落确定了带电粒子在熔滴上的吸附量。结果表明,电子能够较稳定地被吸附在聚丙烯熔滴上,并且吸附量比阴离子和阳离子都大。这说明聚丙烯熔体对电子比对阴离子和阳离子具有更强的吸引作用。这些结果同时表明,电子在电场力中所产生的电场力能够较有效地传递给聚丙烯熔体,进而使熔体进行运动和发生变形。另外,上述结果也更进一步地增加了熔体静电纺丝的电场力源于喷头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的可能性。(3)为了构建聚丙烯的可极化粗粒度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粗粒度模型对势相互作用参数的方法。该方法以不同温度下的密度作为参考,因此能确保所得参数具有较好的温度可迁移性。为了研究熔体静电纺丝的微观过程,利用此方法在现有的聚丙烯粗粒度模型基础上,首先构建了聚丙烯的温度可迁移粗粒度模型,然后进一步构建了聚丙烯的可极化粗粒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温度可迁移性,能够描述聚丙烯的密度和介电响应行为对温度的依赖关系。该模型不仅可应用于研究熔体静电纺丝的分子动力学行为,还能用来探索聚丙烯在强电场中的电流变学行为以及电致响应行为。(4)基于聚丙烯可极化粗粒度模型,模拟研究了电场驱动作用下电子在聚丙烯熔体中的扩散和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在不施加电场的情况下,电子在聚丙烯熔体中的扩散系数与聚丙烯基本相同。在施加电场之后,电子在矩形熔体中的迁移速率仍然很慢。这表明电子在聚丙烯熔体中,受高分子链的吸引和束缚作用较强,电子难于与聚合物分子发生相对运动。在纳米流体中这种束缚作用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在熔体静电纺丝过程中电场较难使电子向熔体表面聚集。

周娟[8](2019)在《唐山偶联硅业危险源辨识与防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以唐山偶联硅业有限公司硅烷偶联剂生产园区为研究对象,识别园区内各评价单元的危险、有害因素,重点分析工艺流程中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分别从定性、定量角度对园区进行安全评价工作。对园区内储存设施及装置进行了安全检查表和预先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园区内储存设施和装置建设符合国家标准。通过对该园区储存设施及装置单元的预先危险性分析,建设项目原辅料、产品储存过程中火灾、爆炸的危险性等级为Ⅳ级,灾难性的;触电、中毒和窒息的危险性等级为Ⅲ级,危险的;灼烫、机械伤害、车辆伤害、噪声与振动的危险性等级为Ⅱ级,临界的。因此,火灾、爆炸应是该项目重点防范的危险有害因素。判定该园区内的危险化学品四级重大危险源,采用池火灾和蒸气云爆炸模型对园区内甲醇储罐进行了池火灾和蒸气云爆炸预测,当发生池火灾时距甲醇储罐5.1m距离内人员一分钟内百分百死亡,22.96m外为安全区;发生甲醇蒸气云爆炸时死亡半径8.92m,重伤半径24.13m,轻伤半径40.5m,安全区为40.5m以外区域。使用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对甲醇汽化器进行火灾、爆炸风险评价,判断出该工艺火灾爆炸危险性较轻,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后危险性降低。计算园区防护距离,判断出外部防护距离足够。采用事故树对甲醇储罐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基本原因进行探究,判断出人的失误是发生储罐安全类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并提出管理措施。图12幅;表26个;参47篇。

徐伟娜[9](2019)在《青岛某区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调查评估及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危险化学品多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等特性,危险化学品事故突发性强、破坏严重、救援难度大,一旦发生常常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先后发生了多起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安全事故,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青岛市某区的危险化品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加强对该区危险化品企业的调查研究从而避免灾害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青岛市某区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安全为研究对象,在重大危险源辨识、区域定量风险评价等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该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情况调查和所涉及的危险化品危险特性分析,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并运用CASST-QRA软件和定量风险评价系统对油品火灾、氨气泄漏、氯气泄漏和天然气泄漏四种事故后果进行模拟分析,确定事故影响后果及该区危险化学品主要风险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该区安全风险管控提供依据。首先,通过对青岛市某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明确该区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类型,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储存数量。其次,对该区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情况等进行分析辨识。再次,通过对风险评价方法的对比,利用重大事故后果分析模型和伤害准则、区域定量风险评价方法,选取构成重大危险源并且事故后果影响较大的化学品油品火灾、氨气泄漏、氯气泄漏和天然气泄漏这四种风险,在确定物质类别、储存数量、气象等条件下,运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的CASST-QRA软件和安元公司的定量风险评价系统对事故后果进行模拟分析,确定该区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害因素及事故影响后果。最后,对该区危险化学品监管、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应急救援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模拟结果分析该区政府、企业、应急管理等层面在危险化学品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规划发展、日常管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该区安全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冯宇[10](2018)在《化工品罐区仪表选型和控制系统设计探讨》文中提出该文重点介绍了化工品罐区仪表选型,包括化工品罐区中的温度仪表、压力仪表、伺服液位计、雷达液位计、液位开关、流量仪表、气动紧急切断阀、电动阀以及MCU电动阀总线通信单元、分析仪表和定量装车控制仪。阐述了罐区监控管理系统、装车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原则。

二、液态化工品静电的产生与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态化工品静电的产生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液体化工品仓储库风险分析及安全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工品仓储库的特点
2 液体化工品仓储库风险类型
    2.1 物料性质
    2.2 储运设施危险因素分析
        2.2.1 储罐危险性
        2.2.2 输送设备与管线危险性
        2.2.3 装卸设备危险性
    2.3 作业流程危险因素分析
    2.4 管理危险因素分析
3 液体化工品仓储库安全措施
    3.1 选择合理的存储方式
    3.2 采用合理的罐顶保护措施
    3.3 选择安全材料
    3.4 定期评价系统安全
    3.5 建立合适的应急预案
    3.6 防电防雷措施
    3.7 加强管理
        3.7.1 日常与专项监督的有效结合
        3.7.2 完善自我监督评估机制
4 结束语

(2)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导电耐蚀涂料的应用
    1.3 导电耐蚀涂料简介
        1.3.1 导电涂料种类和导电机理
        1.3.2 导电耐蚀涂层制备材料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以及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 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
    2.3 导电耐蚀涂层的性能表征
        2.3.1 涂层的导电性测试
        2.3.2 涂层耐蚀性测试
        2.3.3 涂层力学性能及其他性能表征
3 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涂层初步探究
    3.1 涂层导电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3.2 涂层孔隙率测试
    3.3 涂层耐蚀性测试
    3.4 涂层结合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3.5 涂层表面硬度测试
    3.6 涂层导电机理分析
    3.7 涂层均匀性
    3.8 本章总结
4 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导电耐蚀涂层性能研究
    4.1 碳纳米管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导电性的影响
    4.2 碳纳米管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4.3 碳纳米管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4.3.1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极化曲线分析
        4.3.2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交流阻抗谱分析
    4.4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其他性能分析
        4.4.1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表面硬度测试
        4.4.2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光泽度测试
        4.4.3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耐磨性测试
        4.4.4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热重分析
    4.5 本章总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导电涂料简介
    1.2 导电涂料成膜物质
        1.2.1 环氧树脂成膜物质
        1.2.2 环氧树脂的固化
        1.2.3 环氧树脂的稀释剂
    1.3 导电介质
        1.3.1 碳纳米管
        1.3.2 石墨烯
    1.4 环氧导电涂层的制备及导电原理
        1.4.1 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工艺
        1.4.2 导电涂层的导电原理
    1.5 导电复合涂层导电性改善方法
        1.5.1 分散性提升方法
        1.5.2 定向排列
    1.6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6.1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
        1.6.2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7 静电喷涂法
        1.7.1 静电喷涂简介
        1.7.2 静电喷涂制备涂层的生产工艺流程
        1.7.3 静电喷涂影响因素
        1.7.4 静电喷涂的优势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及测试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试样的制备
        2.2.1 导电涂层的制备
        2.2.2 MWCNTs的表面处理
        2.2.3 MWCNTs的磁化处理及涂层制备
    2.3 性能检测方法
        2.3.1 涂层的结合强度测试
        2.3.2 涂层的孔隙率测试
        2.3.3 涂层的摩擦磨损测试
        2.3.4 涂层的耐蚀性测试
        2.3.5 涂层的导电性测试
        2.3.6 表面能测试方法
        2.3.7 红外光谱测试
        2.3.8 组织形貌分析
3 粉末静电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3.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3.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3.1.2 涂层的导电性
        3.1.3 导电机理分析
    3.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3.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3.2.2 涂层的导电性
        3.2.3 MWCNTs分散性对导电性影响
    3.3 表面改性的MWCNTs对环氧粉末涂层性能影响
        3.3.1 MWCNTs的分散性
        3.3.2 红外光谱
        3.3.3 XRD测试
        3.3.4 改性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3.4 MWCNTs的磁化处理对涂层导电性的影响
        3.4.1 MWCNTs的磁化效果
        3.4.2 红外光谱
        3.4.3 XRD测试
        3.4.4 磁化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3.5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3.5.1 静电喷涂电压对涂层厚度的影响
        3.5.2 喷涂电压对涂层粗糙度的影响
        3.5.3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静电液体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4.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4.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4.1.2 涂层的导电性
        4.1.3 导电机理分析
    4.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4.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4.2.2 MWCNTs分布对涂层导电性影响分析
        4.2.3 导电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体前处理对静电法制备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5.1 表面前处理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5.2 前处理对涂层基体表面化学结构的影响
    5.3 前处理对基体表面粗糙度影响分析
    5.4 涂层基体表面能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4)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原油进口情况
    2.2 油品挥发概况
        2.2.1 油品挥发及危害
        2.2.2 原油挥发
    2.3 港口油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
        2.3.1 国际港口油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
        2.3.2 国内港口油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
    2.4 油气回收系统发展
        2.4.1 国外油气回收系统概况
        2.4.2 我国油气回收系统发展
    2.5 原油分类及挥发组分
        2.5.1 原油分类
        2.5.2 原油挥发组分概况
        2.5.3 原油挥发组分小结
    2.6 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2.6.1 冷凝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2.6.2 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2.6.3 吸收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2.6.4 膜分离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3 本研究所在企业概况
    3.1 本研究所在企业配备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必要性
    3.2 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码头及库区整体情况
    3.3 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码头中转油品及靠泊船舶情况
    3.4 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进出工艺流程概况
    3.5 本章小结
4 原油码头油气排放检测与分析
    4.1 油气检测分析器材与方法
        4.1.1 油气样品采集
        4.1.2 油气测定标准与器材
        4.1.3 油气测定方法与条件
    4.2 代表性原油挥发油气检测与分析
        4.2.1 研究目的
        4.2.2 代表性原油挥发油气组分及含量
    4.3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排放检测与分析
        4.3.1 研究目的
        4.3.2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总烃含量检测
        4.3.3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苯系物检测与分析
        4.3.4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低级烷烃与低级烯烃检测与分析
        4.3.5 原油装船油气硫化物、氮、氧检测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
    5.1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概况
    5.2 油气回收及处理技术路线和工艺
        5.2.1 火炬燃烧技术路线
        5.2.2 缓冲罐+焚烧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5.2.3 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锅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5.2.4 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焚烧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5.2.5 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存储与监测+油气锅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5.3 原油码头油气处理工艺优缺点对比分析
    5.4 原油码头油气技术路线和处理工艺综合评估
        5.4.1 评估方法
        5.4.2 技术评估体系构建
        5.4.3 油气回收技术路线和工艺评估各指标分析
        5.4.4 指标权重
        5.4.5 模糊综合评价
        5.4.6 灵敏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与安全环保分析
    6.1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工艺介绍
    6.2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内容
    6.3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构成
        6.3.1 船岸对接单元
        6.3.2 油气储运单元
        6.3.3 油气回收单元
        6.3.4 油气燃烧单元
    6.4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环保控制目标与措施
        6.4.1 环保控制目标
        6.4.2 整体污染控制方案
    6.5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安全控制目标与措施分析
        6.5.1 安全风险分析
        6.5.2 安全防控举措
    6.6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环保效果
    6.7 本章小结
7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总结及技术展望
    7.1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存在的挑战及关注事项
        7.1.1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工艺选择难度大
        7.1.2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关注事项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5)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的结构设计及其热湿舒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防水透湿膜的种类
        1.2.1 亲水无孔膜
        1.2.2 疏水微孔膜
    1.3 防水透湿膜的制备方法
        1.3.1 熔融挤出法
        1.3.2 双向拉伸法
        1.3.3 相分离法
        1.3.4 闪蒸法
        1.3.5 静电纺丝法
    1.4 静电纺防水透湿膜的研究现状
        1.4.1 直接纺丝法制备防水透湿膜
        1.4.2 后处理改性法制备防水透湿膜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排汗散热聚偏氟乙烯/氟化聚氨酯防水透湿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PVDF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4 PVDF/FPU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纺丝环境湿度对PVDF纳米纤维膜形貌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
        2.3.2 纺丝环境湿度对PVDF纳米纤维膜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3.3 PVDF/FPU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2.3.4 PVDF/FPU纳米纤维膜的超疏水性能研究
        2.3.5 PVDF/FPU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导热聚氨酯/氮化硼纳米片防水透湿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PU/FPU/BN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BN含量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3.3.2 不同BN含量复合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导热性能研究
        3.3.3 环境相对湿度对复合纳米纤维膜形貌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3.3.4 环境相对湿度对复合纳米纤维膜防水/透湿/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热反射聚氨酯/二氧化钛纳米颗粒防水透湿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PU/FPU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2.4 PU/FPU/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U/FPU/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4.3.2 PU/FPU/TiO_2 纳米纤维膜的润湿性分析
        4.3.3 PU/FPU/TiO_2 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4.3.4 PU/FPU/TiO_2 纳米纤维膜的热反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蓄热调温聚氨酯/相变胶囊防水透湿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PU/FPU/PCC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U/FPU/PCC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5.3.2 PU/FPU/PCC纳米纤维膜的润湿性分析
        5.3.3 PU/FPU/PCC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5.3.4 PU/FPU/PCC纳米纤维膜的蓄热调温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等情况
致谢

(6)多壁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防腐导电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导电涂料的概述
        1.2.1 导电涂料的种类
        1.2.2 导电涂料的导电机理
        1.2.3 导电涂料的发展
    1.3 水性聚氨酯的概述
        1.3.1 水性聚氨酯的结构
        1.3.2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3.3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
        1.3.4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4 导电介质的种类、特性及应用研究
        1.4.1 金属系导电介质
        1.4.2 金属氧化物系导电介质
        1.4.3 碳系导电介质
    1.5 水性聚氨酯导电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
        1.5.1 共混法
        1.5.2 原位聚合法
        1.5.3 溶胶-凝胶法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路线
        1.6.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课题的研究路线
2.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设备及仪器
        2.1.2 金属基体材料
        2.1.3 实验原材料
    2.2 金属基体的粗化处理
    2.3 涂层表面电阻测试试样的制备
    2.4 涂层的性能测试
        2.4.1 涂层的厚度
        2.4.2 涂层的表面硬度
        2.4.3 涂层的表面电阻
        2.4.4 涂层的耐蚀性
        2.4.5 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
        2.4.6 涂层的耐磨性
        2.4.7 涂层的静态水接触角
        2.4.8 涂层的分子结构
        2.4.9 涂层的微观形貌
3.涂刷法制备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及性能研究
    3.1 涂层的制备
        3.1.1 MWCNTs/WPU分散液的制备
        3.1.2 涂刷法制备涂层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涂层的导电性
        3.2.2 涂层中MWCNTs的分散性
        3.2.3 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
        3.2.4 涂层的分子结构
        3.2.5 涂层的表面硬度
        3.2.6 涂层的耐磨性
        3.2.7 涂层的耐蚀性
    3.3 本章小结
4.涂刷多层制备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及性能研究
    4.1 涂层的制备
        4.1.1 MWCNTs/WPU分散液的制备
        4.1.2 底层固化后涂刷上层制备涂层(涂层D)
        4.1.3 底层未固化时涂刷上层制备涂层(涂层W)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涂层的导电性
        4.2.2 涂层中MWCNTs的分布情况
        4.2.3 底层未固化时涂刷上层法制备的防腐导电涂层的粘附力
        4.2.4 底层未固化时涂刷上层法制备的防腐导电涂层的耐蚀性
    4.3 本章小结
5.静电喷涂制备低含量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及性能研究
    5.1 涂层的制备
        5.1.1 MWCNTs/WPU分散液的制备
        5.1.2 静电喷涂制备低含量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涂层的导电性
        5.2.2 涂层中MWCNTs的分散性
        5.2.3 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
        5.2.4 涂层的分子结构
        5.2.5 涂层的表面硬度
        5.2.6 涂层的耐磨性
        5.2.7 涂层的耐蚀性
    5.3 本章小结
6.静电喷涂制备MWCNTs/WPU超疏水涂层及性能研究
    6.1 涂层的制备
        6.1.1 PTFE-MWCNTs/WPU混合涂料的制备
        6.1.2 涂层的制备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涂层的导电性
        6.2.2 涂层的疏水性
        6.2.3 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
        6.2.4 涂层的耐磨性
        6.2.5 涂层的耐蚀性
    6.3 本章小结
7.静电喷涂制备偶联剂改性MWCNTs/WPU超疏水涂层及性能研究
    7.1 材料的制备
        7.1.1 M-MWCNTs-PTFE/WPU混合涂料体系的制备
        7.1.2 涂层的制备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1 涂层的导电性
        7.2.2 涂层的疏水性
        7.2.3 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
        7.2.4 涂层的耐磨性
        7.2.5 涂层的耐蚀性
    7.3 本章小结
8.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熔体静电纺丝电场力作用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静电纺丝技术概况
        1.2.1 静电纺丝技术基本理论
        1.2.2 熔体静电纺丝基本理论
        1.2.3 静电纺丝工艺研究
        1.2.4 静电纺丝设备研究
    1.3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应用
        1.3.1 功能性高效过滤及防护材料
        1.3.2 生物医药应用
        1.3.3 组织工程支架
        1.3.4 电池材料
        1.3.5 食品包装
        1.3.6 传感器
        1.3.7 催化剂
    1.4 分子模拟
        1.4.1 分子动力学模拟
        1.4.2 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
        1.4.3 粗粒度分子动力学模拟
        1.4.4 LAMMPS分子模拟软件介绍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熔体静电纺丝的电场力作用机制分析
    2.1 引言
    2.2 漏电介质理论
    2.3 修正的漏电介质理论
    2.4 微观结构与分子动力学研究
    2.5 综合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聚丙烯熔滴在强电场中的形变模拟
    3.1 引言
    3.2 模型与模拟细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场强度对熔滴偶极矩的影响
        3.3.2 电场强度对熔滴形状的影响
        3.3.3 电场强度对熔滴尺寸的影响
        3.3.4 电场强度对熔滴微观结构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熔滴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模拟
    4.1 引言
    4.2 模型与模拟细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吸附量的确定方法
        4.3.2 阴离子吸附
        4.3.3 阳离子吸附
        4.3.4 电子吸附
    4.4 结论
第五章 聚丙烯可极化粗粒度模型的构建
    5.1 引言
    5.2 温度可迁移的聚丙烯粗粒度模型
        5.2.1 聚丙烯的常规粗粒度模型
        5.2.2 温度可迁移粗粒度模型构建方法
        5.2.3 链节A间对势参数的确定
        5.2.4 链节C间对势参数的确定
        5.2.5 链节A与C间对势参数的确定
        5.2.6 链节B间对势参数的确定
        5.2.7 链节B与C间对势参数的确定
        5.2.8 链节A与B间对势参数的确定
        5.2.9 聚丙烯粗粒度链节对势参数的验证
    5.3 聚丙烯可极化粗粒度模型的构建
        5.3.1 Drude可极化粗粒度模型框架
        5.3.2 聚丙烯可极化粗粒度模型参数的确定
        5.3.3 模型的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电场驱动电子在聚丙烯熔体中迁移的研究
    6.1 引言
    6.2 模型与模拟细节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电子在熔体中的扩散行为
        6.3.2 电子在熔体中受电场驱动的迁移行为
        6.3.3 电子在聚丙烯纳米流体中受电场驱动的迁移行为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8)唐山偶联硅业危险源辨识与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风险辨识现状
    1.1 偶联硅烷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危险源辨识现状
    1.3 国内外安全评价现状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
    2.1 危险源理论
    2.2 安全评价概述
    2.3 评价对象概况
    2.4 硅烷偶联剂技术与工艺
        2.4.1 工艺流程
        2.4.2 主要设备
    2.5 评价单元划分
    2.6 危险源辨识
        2.6.1 物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2.6.2 建设项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
第3章 厂区定性与定量评价
    3.1 建设项目选址与设备安全评价
        3.1.1 建设项目选址评价
        3.1.2 储存设施及装置安全评价
    3.2 重大危险源辨识
        3.2.1 危险化学品使用装置
        3.2.2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
    3.3 固有危险程度分析
        3.3.1 作业场所固有危险程度分析
        3.3.2 火灾、爆炸固有危险程度
    3.4 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3.4.1 甲醇理化特性与甲醇储罐火灾爆炸分析
        3.4.2 池火灾
        3.4.3 蒸气云爆炸模型
        3.4.4 建议与措施
    3.5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3.5.1 计算过程
        3.5.2 结论
    3.6 外部防护距离计算
        3.6.1 计算步骤
        3.6.2 计算过程
        3.6.3 计算结果
    3.7 事故树分析
        3.7.1 故障树建立
        3.7.2 故障树分析与计算
第4章 安全防控技术措施
    4.1 安全管理措施
    4.2 安全防控技术措施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青岛某区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调查评估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与方法选择
    2.1 重大危险源辨识
    2.2 区域定量风险评价
    2.3 事故树分析法(FTA)
    2.4 安全检查表
    2.5 方法的选择
    2.6 应用软件介绍
3 青岛市某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基本情况及主要危险特性分析
    3.1 危险化学品企业类型分布
    3.2 主要危险化学品及危险特性
    3.3 主要危险特性分析
    3.4 重大危险源企业辨识
4 青岛市某区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析评估
    4.1 化学品油品火灾风险分析评估
    4.2 化学品氨气泄漏风险分析评估
    4.3 化学品氯气泄露风险分析评估
    4.4 化学品石油天然气泄露风险分析评估
    4.5 风险分析结果及事故应急能力分析
5 安全对策与建议
    5.1 规划发展
    5.2 日常管理
    5.3 应急救援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10)化工品罐区仪表选型和控制系统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化工品罐区仪表设计选型
    1.1 温度仪表
    1.2 压力仪表
    1.3 液位仪表
        1.3.1 伺服液位计和磁浮子液位计
        1.3.2 雷达液位计
        1.3.3 液位开关
    1.4 流量仪表
    1.5 阀门
        1.5.1 气动紧急切断阀
        1.5.2 电动阀及总线通信单元
    1.6 分析仪表
    1.7 定量装车控制仪
2 罐区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
    2.1 罐区监控管理系统
    2.2 装车控制系统
    2.3 安全仪表系统
3 结束语

四、液态化工品静电的产生与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液体化工品仓储库风险分析及安全措施研究[J]. 吴美华. 化工设计通讯, 2021(10)
  • [2]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蔡涛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D]. 李光照.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研究[D]. 王开伟. 浙江大学, 2020(05)
  • [5]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的结构设计及其热湿舒适性能研究[D]. 余西. 东华大学, 2020(01)
  • [6]多壁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防腐导电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芳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熔体静电纺丝电场力作用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 张凯.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唐山偶联硅业危险源辨识与防控技术[D]. 周娟.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 [9]青岛某区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调查评估及对策建议[D]. 徐伟娜.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化工品罐区仪表选型和控制系统设计探讨[J]. 冯宇.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8(03)

标签:;  ;  ;  ;  ;  

液体化学品中静电的产生和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