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税费体制改革探析

农村税费体制改革探析

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秦振兴[1](2021)在《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的村庄治理困境研究 ——以豫南C村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以农村农业税费体制改革为分界点,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角色和治理机制都发生了转型,维护和增进村庄的公共利益成为其在村庄的治理目标。具体来说,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转型表现为四个方面:服务嵌入,推动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型;福利嵌入,推动治理资源、手段的转变;项目嵌入,推动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转型;技术治理的嵌入,推动村级治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但实践表明,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国家在村庄社会的治理实践出现了很多“意外性的后果”,村庄治理并没有因资源、技术治理的嵌入而持续改善。阐明资源输入背景村庄治理困境的发生机制及概括在新的治理模式下当下村庄社会秩序的维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对策,对于提升国家在村庄社会的治理绩效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在分析思路上,本文以“结构二重性”、“社会中的国家”、“第三域”为理论资源,秉承关系主义的研究路径,构建了“国家、村级组织与农村社会”三维分析框架,尝试克服既有研究或从体制视角或从环境视角或从行动者视角或从政策质量视角某单一角度出发存在的解释力不足的缺陷。第4、5、6章,本文从村庄内的服务供给、福利资源分配及项目制的落地实施等三个方面为研究对象,从经验层面展现了农业税改革后村庄治理的困境。研究发现,在服务嵌入的过程中,村级组织行政化趋势明显,形成了对上负责的行动倾向,从而弱化了其对下的回应性与公共性。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组织的行动能力有限,无法与上级发包的众多治理任务相匹配,村干部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激励—约束”强弱为标准有差别投入行动资源的差序应对模式,进而造成服务任务的完成质量良莠不齐。在福利嵌入的过程中,由于福利资源叠加,以低保、贫困户为代表的福利指标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在现实利益的刺激下,农村社会的心态秩序逐渐失衡,农民通过哭穷、闹缠、威胁、上访、分户等策略性手段与基层干部博弈去获得福利资源。在福利配额制产生的指标盈余的前提下,或出于道义逻辑、谋利逻辑抑或是“不出事逻辑”,村干部将福利资源分配给了那些不符合政策目标的农民,导致福利内含性偏差出现,客观上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在项目嵌入的过程中,项目制承载的治理公共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首先,由于项目指标分配存在着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精英俘获、村庄间分化等现实问题,制约了项目公共性的发挥。其次,项目在村庄的实施,由于村干部的对上负责、规避责任的行动取向以及村庄的集体行动困境,导致部分项目无法真正体现村民的利益或因村民的不配合而难以落地。再次,在项目的维护上,由于施工方、村干部、村民等主体的缺位和虚位产生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大量的公共项目在落地后缺乏有效、及时的维护而出现损耗,使用周期大大缩短。结合以上经验事实,本文将当下村庄治理困境的原因总结为:一统性的公共服务政策与异质性村庄之间的不契合是治理结构层面的原因;村级组织的自保式自利性与行动能力不足是代理人层面的原因;村庄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地方性规范等客观因素对治理规则、治理目标的被动反嵌及各主体的策略行动的主动反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治理模式下,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将村庄内共域、私域的大量事务承接下来。在此背景下,作为治理主体的村级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治理资源依赖于国家输入的物质资源而且治理规则日益正式化。村庄社会秩序的维系不再是“简约治理”传统下内生性地方规范主导的“自发秩序”,而是演变为国家权力主导的“建构秩序”。村庄秩序的维系机制呈现外生性特征,高度依赖国家输入的资源和治理规则。这种治理模式治理成本高昂且无法激活村庄的内生活力,不利于村庄的长远发展。对于提升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能力和改善村庄治理状况,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首先,国家需要完善认证规范的统一性和认证事实的全面程度来提升国家在农村社会的认证能力,以现实国家与农民或者村庄的精准对接。其次,本文认为应该通过建立以公共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强村级组织的行动能力、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等措施建构村级组织的行政公共性,从而削弱村级组织的自利倾向。最后,本文认为应该通过重构农村社会的权责结构,激发村民在村庄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增强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陈斌开,李银银[2](2020)在《再分配政策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税费体制改革的经验研究》文中指出财税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都至关重要,其核心职能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基于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研究税费体制改革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探讨财税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削减税费显着改善了农村收入分配,解释了1997—2000年与2005—2008年收入不平等下降的43%—49%。在经济发展初期,财税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经济增长,地方政府缺乏改善收入分配的激励,低收入阶层税费负担较重,在公共支出中获益较少,因此财税政策的再分配功能有限。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通过再分配降低不平等、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发展,将成为财税政策的重要功能。

徐拓远,张晓晓,刘金龙,龙贺兴[3](2019)在《分权还是集权: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税费体制变迁的解释》文中提出本文以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为研究背景,以分权改革框架中顶层政策框架、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决策环境与衔接机制为研究主线,分别演绎了"财政包干制"、"分税制"改革、"后税费"时期三个时期我国林业税费体制形成逻辑与结果。研究表明,在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林业税费体制改革始终是受制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集权手段之下的改革,政府间缺乏对下负责机制;我国林业税费制度集权性绝非是由单一环节所造成,而是受顶层制度、外界政治经济干预、激励与基层政府决策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且上述影响因素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此外,基于民主分权改革理论与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实践的差距,本文认为我国这种政府体系庞杂、选举制欠缺的民主集中制国家,在财政分权乃至未来分权改革的实践中,应更加注重省级政府对其下属部门的分权,促使各级政府间、政府与社区间对下问责制机制的形成,并充分纳入对历史因素的考虑。

广西财政厅课题组,范世祥[4](2015)在《广西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快解决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的矛盾,将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能力,实现内需持续稳定的增长,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组织实施的重要课题。当前,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实现将广西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建成"

吴海涛,丁士军,李韵[5](2013)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及影响机制——基于农户面板数据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税费政策对农户的激励和收入的影响,然后基于农户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税费改革基本上能够显着增加农户的家庭收入。不同措施的效果有明显差异:粮食补贴的效果最强,退税的效果最弱;政府增加1元种粮补贴能够使农户的纯收入增加至少11元,而退税对于增加农户收入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

贾晋[6](2012)在《乡镇改革:困境与破局》文中提出作为农村税费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的乡镇综合改革,按照国家的顶层设计,在机构精简方面取得成效,但在构建适应"三农"新形势的服务型政府体系方面却停滞不前,陷入制度困境。本文剖析了乡镇改革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对制约改革的深层次制度困境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国家对乡村社会汲取资源行为的制度惯性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是制约乡镇改革取得突破的关键。研究提出应当从县、乡镇和村联动式改革和多元主体参与式民主治理的远期改革方案,并就近期的乡镇改革提出具体的路径安排。

贾晋[7](2012)在《乡镇改革:困境与破局》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农村税费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的乡镇综合改革,按照国家的顶层设计,在机构精简方面取得成效,但在构建适应"三农"新形势的服务型政府体系方面却停滞不前,陷入制度困境。本文剖析了乡镇改革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对制约改革的深层次制度困境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国家对乡村社会汲取资源行为的制度惯性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是制约乡镇改革取得突破的关键。研究提出应当从县、乡镇和村联动式改革和多元主体参与式民主治理的远期改革方案,并就近期的乡镇改革提出具体的路径安排。

徐志刚,刘明兴,刘永东[8](2009)在《农民组织对村庄公共融资的影响:掣肘还是助推?——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前后农民负担变化的启示》文中提出基于随机抽样的来自中国6省116个村庄2000年和2004年农民负担的变化,本文重点考察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前后村庄公共融资机制的变化及农民组织发育对完善村庄公共融资机制的影响和作用。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政策外负担影响甚微,一些地区政策外负担不减反升。村庄组织因其良好的内部信任和资源动员能力,在公共融资中表现出对村委会积极的补充作用,有助于降低政策外负担;而税费改革则凸显了政策外负担薄弱的合法性基础,加上粮食征购制度取消后征税难度和成本都大幅上升,农民对税费的抵制强度也构成了对政策外负担的重要制约因素。建立村庄新型融资体制需要充分考虑农村除"两委"外的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和村民对公共融资的认识。

沈其新,田旭明[9](2008)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的四大阶梯式创新及其实践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在农村实现了四大阶梯式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村民自治制度创立、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创新的经验,充分肯定了这些创新成果,并立足于当前农村实际,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升华,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新局面。

沈其新,田旭明[10](200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农村的四大阶梯式创新》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在农村领域实现了四大阶梯式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都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成功实践。这些实践创新重塑和再造了农村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激活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了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税费体制改革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税费体制改革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的村庄治理困境研究 ——以豫南C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评阅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理论资源
    1.4 分析框架:国家—村级组织—农村社会的三维分析
    1.5 方法与田野
    1.6 核心概念界定
    1.7 文章结构安排
第2章 C村的基本情况概述
    2.1 C村的区位与经济社会概况
    2.2 权力结构状况
    2.3 社会结构状况
第3章 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转型
    3.1 服务嵌入:推动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型
    3.2 福利嵌入:由汲取控制到福利治理
    3.3 项目嵌入: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转型
    3.4 技术治理嵌入:推动村庄治理机制转型
第4章 对上负责、差序应对与村级组织的服务供给困境
    4.1 服务质量管理、村级组织的行政化与对上负责
    4.2 服务超载与村级组织的差序应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福利内含性偏差、农民心态失衡与福利治理困境
    5.1 福利治理与乡土社会的遭遇
    5.2 村庄内的分配政治与福利内含性偏差
    5.3 福利治理、农村心态秩序失衡与基层治理内卷化
    5.4 小结
第6章 项目进村、公共性流失与村庄公共品供给困境
    6.1 项目指标分配中的项目制公共性流失
    6.2 项目进村实施中的项目制公共性流失
    6.3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项目日常维护中的项目制公共性流失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村庄治理困境的发生机制
    7.2 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转型与村庄秩序维系机制的外生性
    7.3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科研成果

(2)再分配政策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税费体制改革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典型事实与文献评述
二、识别策略与数据描述
    (一)识别策略与计量模型
        1. 固定效应模型
        2. 工具变量模型
        3. 双重差分模型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三、“费改”与农村收入不平等:基准回归与稳健性检验
    (一)“费改”与农村收入不平等:基准回归结果
        1. 固定效应模型
        2.工具变量模型
        3. 双重差分模型
    (二)稳健性分析
四、“费改”与农村收入不平等:影响机制分析
    (一)影响机制I:农业费用负担的累退性
    (二)影响机制II:公共支出
        1. “费改”对公共支出的影响
        2. 公共支出与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
五、进一步讨论:农业税改革的影响
结 语

(3)分权还是集权: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税费体制变迁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框架
    (一) 顶层政策框架
    (二) 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决策环境
    (三) 衔接机制
三、财政体制改革的形塑:林业税费体制变迁
    (一) “分灶吃饭, 财政包干”时期 (1980—1993年)
    (二) “分税制”时期 (1994—1999年)
    (三) “后税费”时期 (2000年至今)
四、基层政府的决策环境分析
    (一) “木头财政”时期 (1980—1995年)
    (二) 木材市场疲软时期 (1996—1999年)
    (三) 生态保护时期 (2000年至今)
五、激励与约束:林业税费体制的路径选择
六、结论与讨论

(5)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及影响机制——基于农户面板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文 献 综 述
三、 理论分析:税费改革的激励机制
    (一) 降低农业税的影响
    (二) 减少村提留乡统筹和其他费的影响
    (三) 种粮补贴的影响
    (四) 还林还草补贴的影响
四、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一) 数据来源
    (二) 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及农户的税费负担
    (三) 变量定义及统计描述
五、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 税费改革与农户收入
    (二) 税费改革与农民负担
    (三) 税费改革与农户生产投入行为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6)乡镇改革:困境与破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 被动“瘦身”:压力型精简改革
二、期待“健身”:无奈的行为选择
三、制度困境:深层次的问题
四、改革破局:县乡体制联动改革与参与式民主治理
五、新视野下的乡镇改革路径安排
    (一) 厘清乡镇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
        1.改革的目标在于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改革的关键在于明确的责任配置
        3.改革的核心在于权责配置的均衡
    (二) 明确乡镇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1.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改革
        2.明确各类乡镇政府的责任配置
        3.强镇扩权
        4.弱乡县派
    (三) 强化乡镇政府改革的制度保障
        1.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2.构建合理的公共财政机制
        3.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4.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界定责任范围
        5.加强民主监督机制建设
        6.建立乡镇新增债务责任追求制度

(7)乡镇改革:困境与破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 被动“瘦身”:压力型精简改革
二、期待“健身”:无奈的行为选择
三、制度困境:深层次的问题
四、改革破局:县乡体制联动改革与参与式民主治理
五、新视野下的乡镇改革路径安排
    第一, 厘清乡镇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
        1、改革的目标在于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改革的关键在于明确的责任配置
        3、改革的核心在于权责配置的均衡
    第二, 明确乡镇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1、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改革
        2、明确各类乡镇政府的责任配置
        3、强镇扩权
        4、弱乡县派
    第三, 强化乡镇政府改革的制度保障
        1、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2、构建合理的公共财政机制
        3、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4、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界定责任范围
        5、加强民主监督机制建设
        6、建立乡镇新增债务责任追求制度

(8)农民组织对村庄公共融资的影响:掣肘还是助推?——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前后农民负担变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导 论
二、 分析框架和几个逻辑假说
三、 模型与数据
四、 实证分析结果
    (一) 农村税费改革前后农民负担的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二) 计量经济分析结果
五、 结论与讨论

(9)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的四大阶梯式创新及其实践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制度改革:激活了农村生产力
二、村民自治制度创立:重塑了农村的政治基础
三、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农村建设道路上新的里程碑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升华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农村的四大阶梯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二、村民自治制度:重塑农村政治权力的结构和模式
三、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农民再次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建设道路上的里程碑

四、农村税费体制改革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的村庄治理困境研究 ——以豫南C村为个案[D]. 秦振兴. 吉林大学, 2021
  • [2]再分配政策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税费体制改革的经验研究[J]. 陈斌开,李银银.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2)
  • [3]分权还是集权: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税费体制变迁的解释[J]. 徐拓远,张晓晓,刘金龙,龙贺兴.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1)
  • [4]广西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A]. 广西财政厅课题组,范世祥. 中国财政学会2015年年会暨第二十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交流材料汇编之三, 2015
  • [5]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及影响机制——基于农户面板数据的研究[J]. 吴海涛,丁士军,李韵. 世界经济文汇, 2013(01)
  • [6]乡镇改革:困境与破局[J]. 贾晋.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2(04)
  • [7]乡镇改革:困境与破局[J]. 贾晋.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2(03)
  • [8]农民组织对村庄公共融资的影响:掣肘还是助推?——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前后农民负担变化的启示[J]. 徐志刚,刘明兴,刘永东. 经济学(季刊), 2009(03)
  • [9]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的四大阶梯式创新及其实践效应[J]. 沈其新,田旭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农村的四大阶梯式创新[J]. 沈其新,田旭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标签:;  ;  ;  ;  ;  

农村税费体制改革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