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8101 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

牡蛎 8101 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

一、P.ostreatus 8101菌株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博[1](2019)在《基于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秸秆类木质纤维素材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食用菌栽培和厌氧消化是两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能够实现其资源化和能源化。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食用菌栽培产生的菌糠缺乏合理处置,导致了木质纤维素组分的浪费以及二次污染问题。而以秸秆为原料进行厌氧消化,需要经过预处理改善其生物降解性,提高厌氧消化性能。产生的发酵残余物也需要进行合理处置。此外,单一处理方式无法使秸秆中的营养组分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从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P.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耦合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的新方法,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考察了 Pleurotus ostreatus 与 Ceriporiopsissubvermispora 对玉米秸改性及其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streatus栽培耦合厌氧消化能够提高玉米秸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但所得改性玉米秸厌氧消化性能下降。C.subvermispora比P.ostreatus菌丝生长效率更高。改性45天,P.ostreatus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组分降解率更高,但木质素降解率略低。P ostreatus与C.subvermispora改性分别导致玉米秸厌氧消化甲烷产率降低15.4%和34.3%。但P.ostreatus栽培耦合厌氧消化能够产生高值产品,对秸秆中营养组分的总生物利用率更高,具有更高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潜力。2、开展了P.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P.ostreatus原基形成阶段所得改性秸秆具有最适宜酶水解反应的理化性质,子实体形成过程会造成负面影响。P.ostreatus在栽培过程中能够分泌LiP、MnP和Lac,在栽培过程三个阶段均有峰值出现,Lac活性最高,对木质素降解起主导作用。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在栽培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不同降解酶活性随P.ostreauts生长对营养组分的需求不断变化,对秸秆进行持续降解。秸秆在原基形成阶段具有最适宜酶水解反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木质素降解充分,纤维素保留程度高。子实体形成降低秸秆孔隙度和持水性,提高纤维素结晶区比例,影响秸秆酶水解反应性。3、开展了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秸秆酶水解反应性对其厌氧消化性能影响明显,子实体形成降低了秸秆酶水解性能,是影响其厌氧消化性能的根本原因。改性25天秸秆对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吸附率综合水平最优。改性25天的秸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水解率最高,酶可及度最大,脱附率最低,有效酶水解时间最长。子实体形成降低改性秸秆对酶的可及度,酶脱附失效率提高,降低厌氧消化水解反应效率。菌糠厌氧消化甲烷产率较原秸秆降低9.6%-13.7%,甲烷转化速率降低4.8%-21.2%,生物降解性降低了 2.2%-6.8%,所含C元素无法被完全利用,厌氧消化性能下降。4、针对改性45天秸秆(菌糠)酶水解性能和厌氧消化性能降低的问题,开展了氨水-氢氧化钾(氨-钾)复合预处理提高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氨-钾复合预处理能够提高菌糠厌氧消化性能。2%NH3+4%KOH、35℃预处理3天条件下,菌糠甲烷产率提高16.7%-22.4%,甲烷初始转化速率提高67.5%-145%,生物降解性提高27.4-39.1个百分点,菌糠半纤维素溶解,纤维素结晶结构被破坏,水溶性浸出物浓度提高。厌氧消化阶段纤维素转化率提高5.9%-9.7%,C元素向气、液相分布提高,有机质利用更充分。5、为了对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进行回用,对其进行营养价值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符合《有机肥农业行业标准》,满足作为有机肥回用的要求。氨-钾复合预处理能够提高发酵残余物中钾元素的含量,提高其营养价值。发酵残余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有机肥农业行业标准》,不会产生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6、对P.ostreatus栽培耦合菌糠厌氧消化过程进行秸秆营养全值利用分析评价。结果表明:P.ostreatus栽培耦合菌糠厌氧消化能够提高秸秆中可生物降解组分向食用菌和甲烷两种高值产品的转化率,提高秸秆中C、H、O元素的存在形式和品质。氨-钾复合预处理能够进一步提升菌糠中营养物质在厌氧消化阶段的利用程度。P.ostreatus栽培耦合菌糠厌氧消化相较单独食用菌栽培或厌氧消化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能够实现秸秆营养的全值利用,可为工程应用提供新的技术途径。综上所述,基于P.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方式能够提高秸秆营养生物利用率,生产多元化产品,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应用价值。

郭艳艳[2](2014)在《斑玉蕈新品种遗传稳定性及生理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斑玉蕈(Hypsizyus marmoreus)又名玉蕈,真姬菇,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食用兼药用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现已成为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重要品种之一。本研究以真姬菇9600与凤尾菇融合出的具有漆酶活性的新品种闽真1号作为实验材料,采用RB-PDA平板显色法、ABTS法,定性、定量测定漆酶活性,再通过分子水平检测漆酶条带,从而判断闽真1号的遗传稳定性,进而研究生长过程中产酶规律、微量元素及不同培养条件对其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遗传稳定性研究闽真1号经出菇传代3次后,分别采用RB-PDA平板显色法、ABTS法,定性、定量测定漆酶活性,结果表明,闽真1号与子一代、子二代和子三代都能使RB-PDA平板变色,ABTS法定量测得的酶活分别为22.83U/L、16.92U/L、19.75U/L、16.75U/L,漆酶基因的扩增结果显示,闽真1号与子一代、子二代和子三代均能扩增出漆酶基因的小片段。说明闽真1号在传代过程中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2酶活变化规律在整个栽培过程中,闽真1号的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力较高,但在生殖生长阶段活力却较低。而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酶活力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升高。说明菌株降解基质有一定的次序,即先降解木质素,然后再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从而为菌株的整个生命活动提供营养。3微量元素的影响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同一微量元素的不同浓度对闽真1号菌丝生长和酶活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本研究中微量元素对菌丝的影响表现为:在PDA加富培养基中添加Cu2+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生产培养基中添加Cu2十促进作用显着;在PDA加富培养基中添加Mn2+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生产培养基中添加Mn2+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在PDA加富培养基和生产培养基中分别添加Fe2+,对菌丝的生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微量元素对酶活的影响表现为:Cu2+能提高漆酶、纤维素酶的活性;Fe2+对纤维素酶有激活作用,对木聚糖酶有却抑制作用;Ca2+对木聚糖酶有激活作用;Zn2+对木聚糖酶有抑制作用。4不同培养条件的影响分析测定了不同营养条件下斑玉蕈菌丝形态特征、生长速度及产酶规律。低碳氮盐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其菌丝非常稀疏,边缘不整齐,在整个生长阶段酶活力(包括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木素过氧化物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较低,营养不足对该菌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明显,但对菌丝形态和酶活有很大的影响;低氮条件下最先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说明限氮条件可以刺激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产生;高无机盐条件下最先产生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但菌丝生长速度较慢,酶活性比较低,浓度过高会影响菌丝生长。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条件对斑玉蕈的菌丝生长及多种酶活性有很大影响,这为斑玉蕈改变营养条件调节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形态以及基质降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斑玉蕈栽培过程中基质的高效利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霞[3](2012)在《不同木质素诱导下糙皮侧耳cDNA文库构建分析》文中提出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为木生菌,能很好地利用木质栽培基质,如木屑等。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栽培原料的紧缺极大地限制了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提高黑木耳对秸秆等草质栽培基质的利用效率是黑木耳栽培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既可利用木质栽培基质,又可以很好地利用草质栽培基质,对木屑和秸秆的生物转化率均很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糙皮侧耳的草类木质素降解基因定向转育到黑木耳中,使黑木耳能够高效利用草类栽培基质,理论上是可行的。本研究针对糙皮侧耳已知的草类木质素降解相关基因知之甚少这一问题,以糙皮侧耳为研究对象,利用SSH技术,分别构建了糙皮侧耳降解稻草秸秆木质素和蒙古栎木质素cDNA文库,通过对两个文库的分析,获得各自的高效表达基因。该研究成果将为研究糙皮侧耳对不同种类木质素降解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Trizol法、STE法和改进的STE法3种RNA提取方法对糙皮侧耳菌丝体进行总RNA提取。结果表明:改进的STE法提取的RNA较常规的Trizol法和单纯的STE法提取的RNA质量好,条带清晰完整,胶孔无残留蛋白等杂质。纯化后mRNA为总RNA浓度的1/50-1/100,driver和tester的OD260/OD280值分别为1.90(D),2.10(T-1)和2.08(T-2)。2、分别构建了糙皮侧耳(P. ostreatus)降解草本木质素和木本木质素cDNA文库SSH1和SSH2,文库阳性克隆比分别为75%和95%,符合一般文库要求。分别随机挑取200个和28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后续去除载体等工作,SSH1和SSH2文库片段长度分别主要集中在0.25-0.5kb和0.25-0.65kb范围内。高同源性基因主要来源于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a)、糙皮侧耳(P. ostreatus)、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和凤尾菇(Pleurotus sajurcaju)等。3、SSH1文库中冗余表达的基因有泛激素、钙调蛋白、adp-糖基化因子和精氨酸酶,冗余数分别为7、2、3、2,其中泛激素的冗余度尤为显着。与草本木质素降解相关的ESTs主要参与细胞抵抗与防御相关过程、蛋白质合成及降解和信号传导过程,包括谷胱甘肽合成酶(GSH2)、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热激蛋白(HSP)基因;泛激素-蛋白酶系统(UPS)中的泛激素、20S蛋白酶体及RBX基因;adp-糖基化因子、RhoG蛋白和钙调素等基因。4、SSH2文库基因包括新陈代谢、细胞抵御、信号转导、转录因子、蛋白质合成修饰与降解及物质转运几类,其种类数分别为22、17、10、3、7、5。与木本木质素降解相关ESTs主要为漆酶基因(Laccase)、抗氧化基因(如GR、Prx和Trx)、duf895区域膜蛋白基因、Ca2+/CaMK基因、伴刀豆球蛋白阿霉素诱导蛋白c、锌指蛋白、磷酸酮醇酶、丙酮酸脱羧酶、热激蛋白、硫氧还蛋白、双特异件蛋白磷酸酶等,其中以伴刀豆球蛋白阿霉素诱导蛋白c和锌指蛋白的冗余度最为显着。5、对文库SSH1及SSH2中的主要ESTs分别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讨论,包括GSH、GST、Rho、泛激素、RBX基因、钙调素等基因(SSH1文库)和Laccase、 Prx、GR、Trx、囊泡运输蛋白sec17、ADP/ATP转运蛋白基因等(SSH2文库)。参照KEGG数据库,文库SSH2的ESTs可能参与的代谢途径有33个,主要有次级代谢生物合成、莽草酸途径的生物碱合成、萜类和淄酮类生物碱的合成及类苯基丙烷生物合成等。综上,改进的STE法更适合糙皮侧耳菌丝体总RNA的提取。糙皮侧耳ESTs中与草本木质素降解相关的ESTs和与木本木质素降解相关的ESTs存在显着的差异,因此所参与的代谢途径可能也不同。

杨雪薇[4](2011)在《木质纤维素大分子白腐菌改性机制及热解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化能源日益枯竭和能源需求逐渐增加,生物质能源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其中预处理关键技术—白腐菌生物改性技术因其绿色、环保、低耗等技术特征备受关注。因此对于目前少见报道的白腐菌改性天然木质素机理,及白腐菌改性对生物质热化学性质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白腐菌改性木质素纤维素大分子机理及其与木质纤维素热解性质变化联系,并对木质素改性效果最显着的乳白耙菌Ⅰ. lacteus CD2改性后的天然木质素结构变化、热解性质变化进行了研究,明晰了Ⅰ. lacteus CD2改性木质素改性机理及其与木质素热解之间的联系,同时对乳白耙菌Ⅰ. lacteus CD2的特殊胞外木质素改性酶学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白腐菌改性后木质纤维素组分变化,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FTIR)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白腐菌对天然木质纤维素大分子均有显着的改性作用。白腐菌对木质纤维素超分子的解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木质素苯环结构的破坏,纤维素结晶度的降低,半纤维素结构的改性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断裂木质素苯环间连键及与半纤维素,纤维素之间的连键(如LCC酯键),使生物质大分子结构破坏,释放出用于生物质能源炼制的底物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通过对不同白腐菌改性对木质纤维素热化学性质(TG/DTG)及Py-GC/MS产物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腐菌改性有利于木质纤维素热解反应进行,如白腐菌改性可降低玉米秸秆反应活化能5.8%-9.5%,促进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热解效率使其反应起始及达到热解速率峰值温度分别下降9-15℃和20-36℃。另外白腐菌改性作用可显着影响热解产物的种类和产量。生物质白腐菌改性后,热解糠醛和苯酚类物质含量可分别提高6.0和2.1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6%;白腐菌改性过程中,木质素的脱甲氧基作用使甲氧基苯酚类物质含量减少;木质纤维素侧链结构的破坏使二聚体或多聚体热解产物有所减少且更易产生单体产物。将Ⅰ. lacteus CD2改性天然木质素进行分离,对其组分、元素变化及结构(FTIR、1’H-NMR、13C-NMR)改变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Ⅰlacteus CD2通过氧化反应对天然木质素进行显着改性,如将木质素中的苯环和共轭酯键结构转化,形成大量的共轭和非共轭羰基,所产生羟基加氧作用和脱甲氧基作用破坏木质素中的β-5’和5-5’碳键连接、p-O-4醚键及木质素的结构单元松柏基中的C=C双键和愈创木基和紫丁香基结构单元等导致木质素分子结构破坏。乳白耙菌Ⅰ. lacteus CD2改性木质素对热化学性质(TG/DTG/DTA)及Py-GC/MS产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乳白耙菌改性作用可促进木质素热解反应进行,对木质素热解产物种类和含量有显着影响。Ⅰ. lacteus CD2改性可促进木质素热解放热效应,提高热解反应速率1.1-1.4倍,反应初始和反应后期的反应活化能分别降低45.9%和40.6%,有利于热解反应起始和快速反应的进行。Ⅰ. lacteus CD2改性后木质素热解产物种类含量显着变化,如苯酚类和苯环类物质含量分别显着增加2.92倍和1.27倍,产生醇类物质含量高达3.73%,在中低温热解过程中产生了木质素高温热解产物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且含量高达6.23%;通过破坏LCC键和脱甲氧基作用,减少糠醛、苯并呋喃和二甲氧基苯类物质含量。由此初步揭示了白腐菌改性生物质及木质素的分子机理及对热解反应及产物的正面影响。采用SDS-PAGE、LC/MS及GC/MS分析,对乳白耙菌Ⅰ. lacteus CD2改性木质素胞外酶学及木质素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乳白耙菌的胞外酶改性体系是一种独特的非传统木质素改性酶主导的改性体系。天然木质纤维素对Ⅰ. lacteus CD2胞外酶分泌影响显着,在含天然木质纤维素培养基上Ⅰ. lacteus CD2可产生大量转葡基酶、纤维素酶、用于改性植物细胞壁的胼胝质β-1,3外切酶、和非木质素改性酶主导的氧化酶。相对应的Ⅰ.lacteus CD2胞外酶液对木质素模型化合物改性程度达到最高达60.8%。本论文从超分子结构变化与解构角度,明晰了白腐菌改性天然木质纤维素大分子机理及与热解反应性质与产物的联系,不仅为生物质生物预处理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而且首次通过探究木质纤维素白腐菌改性与热解性质变化间的联系,为生物质热解优化和产物的定向富集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显着改性木质素的乳白耙菌Ⅰ.lacteus CD2特殊胞外改性体系及机理的揭示,进一步为明晰白腐菌木质素改性生化机理、构建高效胞外木质素改性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潘军,孙凯佳,贺丛,高腾云,吕超,韩志国[5](2011)在《食用菌在秸秆生物转化饲料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对我国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及其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秸秆的结构、作为饲料的限制因素和食用菌对其降解机理进行了介绍,归纳了食用菌对其化学成分和消化率的影响,概括了食用菌在降解秸秆开发饲用酶制剂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尹立伟[6](2010)在《猴头菇CB1锰过氧化物酶全长cDNA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文中认为白腐菌具有三种重要的木质素降解酶: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漆酶(Laccase)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P)。因此,白腐菌对木质素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其中MnP是木质素起始降解的关键酶之一,MnP是真菌分泌的一种糖基化含铁血红素的胞外过氧化物酶,分子量在38~62.5 kDa之间,广泛存在于白腐菌中。在Mn2+和H2O2存在时,MnP能氧化分解芳香环多聚体。目前国内对白腐菌MnP的研究多集中在酶学的基础上,染料的脱色、纸浆的生物漂白、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等。对于白腐菌MnP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还相对较少。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是家喻户晓的药食两用的真菌,国内外对其营养功效、抗病机理及栽培特性已有具体研究,而猴头菇又是我国东北林区的一种木材白腐菌,其木质素降解酶系统及其基因的研究还尚属空白。研究猴头菇分解木质素的酶系统及其基因结构和表达,可为深入研究猴头菇分解木质素酶系统的作用机理以及酶基因的表达调控等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基础研究,对进一步构建优良工程菌株具有重要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对猴头菇菌株CB1和灰树花菌株迁西二号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主要木质素降解酶系统的检测;并对猴头菇菌株CB1 MnP的cDN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白腐菌猴头菇菌株CB1(H. erinaceus CB1)和灰树花菌株迁西二号(Grifola frondosa qx2)进行了ITS序列扩增与测序(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U584100和GU584099),并对猴头菇和灰树花及相关白腐菌进行了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H. erinaceus CB1和G. frondosa qx2与属下种间及其它相关的白腐真菌聚类成群。这些聚类成群的白腐菌之间遗传距离较近,亲缘与系统发育关系较密切。2.采用LNAS培养基在4种不同的培养液中对白腐菌猴头菇菌株CB1(H.erinaceus CB1)和灰树花菌株迁西二号(G frondosa qx2)的木质素降解酶系统进行了锰过氧化物酶、漆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猴头菇和灰树花可同时产生MnP和Laccase。但都不产生LiP,两种酶的活性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含有Mn2+及添加了酶作用底物木屑和2,6-DMP的培养液中可同时检测到MnP和Laccase的活性变化;在不含Mn2+的培养液中这两种白腐菌均未检测到MnP的活性变化,但可检测到Laccase的活性变化;猴头菇在含Mn2+但未添加底物的培养液MnP最大酶活仅为3.23U·L-1,Laccase最大酶活仅为2.41 U·L-1;灰树花MnP最大酶活仅为2.82 U·L-1,Laccase最大酶活仅为4.49 U·L-1。证明了Mn2+是猴头菇和灰树花产生MnP的必要因子,而Laccase的产生则不受该条件的制约。在含Mn2+的LNAS培养基中加入木屑为底物条件下,猴头菇MnP最大酶活为45.56U·L-1,Laccase最大酶活为61.85U·L-1灰树花MnP最大酶活为8.06U·L-1,Laccase最大酶活仅为9.85U·L-1,表明不同白腐菌之间酶的活性差异很大。在培养液内添加酶作用的底物木屑和2,6-DMP后,可以轻微地提高MnP和Laccase的分泌量,表明底物对于白腐菌的木质素降解酶系统可产生诱导作用。3.采用简并PCR、RT-PCR、RACE等方法扩增出猴头菇成熟菌丝中MnP的cDNA全长基因,命名为He-MnP(GenBank登录号为HM116841)。该基因含有1068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起始密码子ATG,终止密码子TAA,编码355aa,5’非翻译区(5’UTR)有23个核苷酸,3’非翻译区(3’UTR)有130个核苷酸。根据He-MnP的cDNA基因,分别在起始密码子ATG和终止密码子TAA附近碱基设计上下游引物,以猴头菇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1535bp MnP全基因序列,经过NCBI对比两条基因的全长序列He-MnP共有8条内含子。并根据He-MnP的cDNA全长序列采用网络工具及分析软件推测了该基因的氨基酸及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余震[7](2009)在《毒死蜱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污染土壤堆肥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毒死蜱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在土壤中的降解情况早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微生物是影响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降解的最主要因素,因而微生物降解被认为是有机磷杀虫剂降解最可靠最高效的途径。分离筛选能高效降解毒死蜱的微生物是人们进行毒死蜱污染治理、土壤生物修复的有效措施。堆肥化生物修复技术因其成本低、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于毒死蜱等有机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本文从土壤中筛选了高效毒死蜱降解菌,对其进行了降解特性和种属鉴定研究,并将其接种到堆肥体系中,研究了接种筛选菌株对堆肥生物修复毒死蜱污染的土壤的可行性经过富集培养和高浓度毒死蜱环境的筛选,在有机磷杀虫剂长期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了12株能够以毒死蜱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液态纯培养下对毒死蜱的降解研究表明,其中3株毒死蜱降解菌对浓度为50mg/L毒死蜱的降解效能最好。对毒死蜱降解的动力学研究也表明其降解效能为X1>Y>Y3。菌株X1在30℃的培养条件下对毒死蜱的降解效果最好,可以运用到毒死蜱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中。而菌株Y3在较高温条件下能对毒死蜱保持一定的降解活性,能够适应堆肥的高温阶段,可接种到堆肥体系中修复毒死蜱污染的土壤。对菌株X1和Y3分别采用16SrD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和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菌株X1提取的16SrDNA序列与菌株Methylobacterium fujisawaense strain DSP部分片段的同源性为100%,鉴定为Methylobacterium sp. Strain X1,菌株Y3经与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物种库的物种对比,发现与Aspergillus fumigatus Fresen的匹配率为100%,该菌株被鉴定为Aspergillus fumigatus Fresen-Y3。将菌株Y3接种到含毒死蜱污染土壤的堆肥体系中,通过考察堆肥腐熟指标以及毒死蜱的降解情况发现,菌株Y3的接种可以使毒死蜱在土壤中残留时间减少12d,并且提高了堆肥化效率,缩短了堆肥达到腐熟的时间。土壤中添加的浓度为50mg/kg毒死蜱使堆肥达到腐熟的时间有所延长,通过接种菌株Y3能够明显减弱毒死蜱污染的堆肥进程的影响。以上研究表明在有机磷农药长期污染的土壤中存在大量能够以毒死蜱为碳源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经过筛选和驯化以后能够应用到毒死蜱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而通过接种筛选菌株Y3堆肥生物修复受毒死蜱污染土壤的方法切实可行,为堆肥修复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刘小刚[8](2009)在《葡萄枝条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葡萄修剪枝条是葡萄园管理中产生的一种有机副产物。近年来,随着我国葡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产生了大量的葡萄修剪枝条,尤其是葡萄冬剪枝条。由于葡萄冬剪枝条木质化较为严重,难于被降解,传统上这些枝条被随意堆放或焚烧,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自然界中存在一些木质素降解微生物,可以实现葡萄枝条木质素的高效降解及转化,如白腐真菌。因此,筛选出高效的枝条木质素降解菌,为提高葡萄枝条木质素的降解效率,促进葡萄枝条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本研究从葡萄园中腐烂的葡萄枝条上,进行分离纯化出木质素降解真菌,再通过愈创木酚平板显色法和苯胺蓝平板退色法初步筛选出产木质素降解酶类(漆酶、锰过氧化物酶等)较高的菌株,并对此筛选出的菌株进行液体产酶试验和固态降解实验,以进一步筛选出产木质素降解酶活高和枝条木质素降解能力强的高效菌株,然后分别研究培养温度和pH值对高效菌株固态降解作用的影响,以对高效菌株的固态降解条件进行初步优化,最后从形态学上对高效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研究结果表明:1.直接从腐烂的葡萄枝条上,分离纯化到24株在愈创木酚培养基平板上产生红棕色变色圈的木质素降解真菌。以此24菌株分别进行PDA-愈创木酚显色反应和PDA-苯胺蓝退色反应试验,初步筛选出产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较高的5个菌株,即A-11、A-02、A-40-1、A-21和A-51-1。2.以初筛到的5个菌株进行液态产酶试验,结果表明,5个菌株均能在第6 d和8 d分别达到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最大产酶高峰,其中菌株A-51-1表现出最强的产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能力,其最大酶活分别为9.20 U·ml-1和21.60 U·ml-1。3.以初筛到的5个菌株进行固态降解试验,结果表明,菌株A-51-1的木质素降解能力最强,在30 d和50 d后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高达32.53%和63.51%。此外,A-51-1还表现出较强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以及在固态发酵过程中表现出对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的阶段性和选择性。在发酵前期30 d,菌株A-51-1表现出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速度较快,但在发酵后期木质素的降解速率增强,表现出对木质素降解的较强选择性。4.酶能力和枝条木质素降解能力,为枝条木质素降解的高效菌株。5.分别在不同的pH(5.0、6.0、7.0、8.0、9.0)和温度(20℃、25℃、30℃、35℃、40℃)条件下,研究了高效菌株A-51-1对葡萄枝条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在pH为7.0时,温度为30℃时A-51-1对枝条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效果最佳。6.依据《真菌鉴定手册》(魏景超,1979),从菌落、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上,将菌株A-51-1鉴别为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丛梗孢目(Monili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卵形孢霉族(Oosporeae)地霉属(Geotrichum LK.)菌。

颜克亮[9](2009)在《木质纤维素共基质体系中白腐菌降解污染物研究》文中提出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的有毒污染物因其难降解性而成为环境治理的瓶颈问题,探索对其进行环境友好的生物治理技术是现今发展方向之一。以降解木质素为主的白腐菌因其对不同底物的降解非特异性而备受关注,在难降解污染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研究中发现,白腐菌在环境污染物生物修复过程中存在降解效率不足及成本过高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木质纤维素共基质体系,研究白腐菌在该体系中降解污染物的过程及机理,探究木质纤维素作为共基质的可能性及有效提升白腐菌降解污染物的作用机制,以期将白腐菌的非特异性降解功能有效应用于环境处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采用木质纤维素共基质,分别在液体及固体体系下研究白腐菌对典型芳香类及氮杂环类污染物的降解。结果表明:在所构建的共基质体系中,白腐菌均能有效地降解不同污染物。液体体系下,2d内白腐菌对孔雀绿的脱色率能达80%以上;6d左右则能对吲哚完全降解;15d内白腐菌对喹啉的降解率达89.48%。不同底物相互共存时,表现为不同的作用形式,例如吡啶与喹啉共存,表现为明显的拮抗作用;而喹啉与吲哚共存,表现为协同作用。对喹啉和吲哚的降解分别符合零级和一级动力学,共基质底物的加入能促进白腐菌生物量的提升及污染物降解。固体体系下,白腐菌对选用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高于液态体系。白腐菌能对不同结构的三苯甲烷类染料进行降解,作用机理因结构不同而异,环境因子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染料的降解效率。另外,5d内白腐菌可去除99%以上的吲哚;15d内浓度为250mg/L和150mg/L喹啉的降解率分别能达到93.47%和97.40%,亦可去除61.5%的吡啶。白腐菌对喹啉和吲哚的降解则分别符合一级和零级动力学。采用FTIR、SEM、XRD及HPLC对固体共基质体系的不溶及可溶组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基质中白腐菌降解污染物的过程是一个共降解过程,共基质的降解为白腐菌提供了持续的营养,并促进木质素酶系的分泌,以利于污染物的降解。其中,白腐菌对体系中酚类物质及木质素降解较为明显,采用酚类及木素提取物进一步研究了固体共基质体系中物质变化对白腐菌降解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酚类提取物的加入能有效的提升染料降解率及酶活,并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且提升效率成分主要存在于溶液经乙醇沉淀的上清液中。同样,木素提取物的加入也能促进部分污染物的降解及酶活的增加,促进程度与污染物结构密切相关。研究加入酚类提取物后白腐菌对污染物生物降解及生物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显示,空间结构及结构的稳定性分别为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体系中粗酶液降解染料动力学及白腐菌降解染料机制的研究,发现在不同培养基中不同时段获取的粗酶液对染料的作用呈现一定的规律:不同时间粗酶液对染料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相同时间内粗酶液对染料的降解量与浓度之间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与浓度之间也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酶抑制剂的加入能明显降低白腐菌对部分染料的降解效果。对固体共基质体系中白腐菌降解染料机制的研究表明:白腐菌对孔雀绿及溴酚蓝的降解主要归因于漆酶及其同工酶;而结晶紫的降解主要归因于小分子物质的作用,通过产生四种中间代谢产物(苯酚、N,N-二甲氨基苯甲醛、N,N,N′,N″-四甲基碱性副品红及[N,N-二甲氨基苯基]-[N-甲氨基苯基]-苯酮)被逐级降解。将构建的共基质体系应用于不同污染物的生物修复中,发现共基质体系均能提升白腐菌处理污染物的能力。并开发了一套新的处理染料废水的工艺,该工艺在循环5次后仍能保持较高效率,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王玉青[10](2009)在《香菇种质资源的鉴别及保藏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香菇菌种市场比较混乱,菌种管理比较滞后,乱引种、乱命名比较普遍,导致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香菇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客观揭示。香菇菌种鉴定的研究,对菌种资源保护,防止菌种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DNA分子标记和拮抗实验进行了这方面研究。本文采用ITS-PCR扩增对提取得136个香菇栽培种进行DNA提取的验证,成功筛选了8对SCAR引物,在SCAR引物验证中,均表现出多态性谱带。通过8个SCAR分子标记把136个栽培香菇种进行了亲缘关系和聚类分析,结果分成了49类,其中复合类20类,单个类29类。拮抗实验是在分子聚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它们是:分子聚类为同一复合类之间进行拮抗,分子聚类为不同种类间进行拮抗,分子聚类亲缘关系比较远的种类间进行拮抗。结果是各个种类间均存在拮抗和无拮抗现象,通过实验说明,分子标记和拮抗两种分类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还可以自成体系。新的菌株由于生理生态失控等因素,致使菌种退化或老化,直接影响品质,造成栽培失败。因此常因菌种问题引起纠纷,甚至打官司。为了便于减少菌种退化与老化,香菇菌种保藏实验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设计了六个单因素进行保藏实验,依次是:不同保藏方法、不同保藏介质、不同程序降温、不同菌龄、不同解冻温度、不同防冻剂的研究。结果筛出最佳保藏方案为选取木屑培养基以香菇幼龄保藏,防冻剂为10%甘油,使用程序降温仪降温(从4℃到-40℃降温速度以1℃/min最好)保藏到液氮中,保藏后取出以25℃-30℃的水浴中解冻活化。其中采用不同程序降温在香菇保藏中还是首例,通过试验对香菇菌种保藏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为验证不同方法保藏后测定的生长速度结果,对其进行了酶活力测定试验,共测定了漆酶、CMC酶、木聚糖酶、淀粉酶4种酶活力曲线。从结果看出不同菌种不同保藏方法这几种酶都有存在,而且测得的酶活力曲线和生长速度成正相关,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这是在其它文献中没有提过的,从而也为香菇菌株的保藏提供一定的生理生化依据。

二、P.ostreatus 8101菌株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ostreatus 8101菌株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秸秆的产生与利用方式
        1.1.1 秸秆的资源量
        1.1.2 秸秆的利用方式
    1.2 秸秆的组成及改性方式
        1.2.1 秸秆的结构组成及生物抗性
        1.2.2 秸秆的改性方式
    1.3 P.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的改性作用
    1.4 P.ostreatus改性秸秆厌氧消化
    1.5 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研究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2种白腐菌玉米秸改性及其厌氧消化性能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方法
        2.1.4 分析方法
    2.2 P.ostreatus和C.subvermispora改性效果对比
        2.2.1 P.ostreatus分子生物学鉴定
        2.2.2 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动力学分析
        2.2.3 P.ostreatus与C.subvermispora政性效果对比
        2.2.4 厌氧消化性能分析
        2.2.5 厌氧消化过程生物降解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 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方法
        3.1.4 分析方法
    3.2 P.ostreatus栽培子实体性质分析
        3.2.1 子实体形态分析
        3.2.2 子实体性质分析
    3.3 P.ostreatus栽培对秸秆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3.3.1 栽培过程中不同酶系活性变化
        3.3.2 栽培过程秸秆物理性质变化
        3.3.3 栽培过程秸秆化学结构变化
        3.3.4 栽培过程秸秆化学组分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装置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方法
    4.2 改性秸秆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
        4.2.1 改性秸秆酶吸附能力
        4.2.2 改性秸秆酶水解能力
        4.2.3 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氨水-氢氧化钾复合预处理提高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装置
        5.1.3 实验方法
        5.1.4 分析方法
    5.2 氨-钾复合预处理对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5.2.1 产甲烷潜力
        5.2.2 生物降解性
    5.3 氨-钾复合预处理对菌糠性质的影响
        5.3.1 可溶性物质变化
        5.3.2 结构变化
        5.3.3 酶水解性变化
    5.4 氨-钾复合预处理及菌糠厌氧消化过程物质转化研究
    5.5 氨-钾复合预处理及菌糠厌氧消化过程碳分布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分析与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装置
        6.1.3 实验方法
        6.1.4 分析方法
    6.2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评价
        6.2.1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肥效评价
        6.2.2 氨-钾复合预处理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肥效评价
    6.3 重金属风险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秸秆营养全值利用分析与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1.3 分析方法
    7.2 物质转化
        7.2.1 TS、VS转化
        7.2.2 有机质转化率
        7.2.3 木质纤维素转化率
    7.3 元素转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2)斑玉蕈新品种遗传稳定性及生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斑玉蕈概述
        1.1 斑玉蕈简介
        1.2 斑玉蕈的营养价值
        1.3 斑玉蕈的生物学特性
    2 木质素降解酶系概述
        2.1 木质素
        2.2 木质素降解酶系
        2.2.1 漆酶
        2.2.2 锰过氧化物酶
        2.2.3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3 微量元素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
    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闽真1号传代后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试剂
        1.1.4 仪器
        1.2 方法
        1.2.1 子实体的组织分离
        1.2.2 定性检测漆酶活性
        1.2.3 定量检测漆酶活性
        1.2.4 菌丝体的收集
        1.2.5 DNA的提取
        1.2.6 漆酶基因的扩增
    2 结果分析
        2.1 定性检测漆酶活性
        2.2 定量检测漆酶活性
        2.3 漆酶基因扩增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二章 菌株不同生长时期的酶活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试剂
        1.1.4 仪器
        1.2 方法
        1.2.1 菌株的活化及转接
        1.2.2 粗酶液的提取
        1.2.3 ABTS法定量测定漆酶(Lac)活性
        1.2.4 愈创木敢法测定猛过氧化物酶(MnP)
        1.2.5 木质素过气化物酶
        1.2.6 滤纸法测纤维素酶
        1.2.7 木聚糖酶
    2 结果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2 木糖标准曲线
        2.3 五种酶活的测定结果
        2.3.1 漆酶的测定结果
        2.3.2 锰过氧化物酶的测定结果
        2.3.3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测定结果
        2.3.4 纤维素酶的测定结果
        2.3.5 木聚糖酶的测定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微量元素对闽真1号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试剂
        1.1.4 仪器
        1.2 方法
        1.2.1 PDA加富培养基和生产培养基中微量元素添加浓度
        1.2.2 平板上和试管中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
        1.2.3 粗酶液的提取
        1.2.4 酶活的测定
    2 结果
        2.1 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1 添加不同微量元素的培养基平板上菌丝的生长速度
        2.1.2 添加不同微量元素的生产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
        2.2 不同微量元素对酶活的影响
        2.2.1 不同微量元素对漆酶的影响
        2.2.2 不同微量元素对锰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2.2.3 不同微量元素对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2.2.4 不同微量元素对纤维素酶的影响
        2.2.5 不同微量元素对木聚糖酶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四章 不同营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及产酶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试剂
        1.1.4 仪器
        1.2 方法
        1.2.1 菌株生长速度测定试验
        1.2.2 粗酶液的提取
        1.2.3 漆酶酶活测定
        1.2.4 锰过氧化物酶酶活测定
        1.2.5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测定
        1.2.6 滤纸法测纤维素酶
        1.2.7 木聚糖酶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生长速度测定
        2.2 菌株的菌丝形态特征
        2.3 五种酶活测定结果
        2.3.1 漆酶
        2.3.2 锰过氧化物酶
        2.3.3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2.3.4 纤维素酶
        2.3.5 木聚糖酶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不同木质素诱导下糙皮侧耳cDNA文库构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糙皮侧耳研究概况
    1.3 木质素相关研究
        1.3.1 木质素结构
        1.3.2 木质素降解酶
        1.3.3 木质素降解机制
    1.4 食用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5 差异表达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SSH技术原理与步骤
        1.5.2 SSH技术优缺点
        1.5.3 SSH技术在真菌中的研究应用
    1.6 研究内容
    1.7 课题来源
2 总RNA提取方法优化与mRNA纯化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材料准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菌丝体收集
        2.2.2 RNA提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电泳检测
        2.3.2 分光光度计检测
        2.3.3 mRNA质量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糙皮侧耳降解草本木质素cDNA文库构建
    3.1 试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3.1.2 引物与接头
        3.1.3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cDNA第一链的合成
        3.2.2 cDNA第二链的合成
        3.2.3 RsaⅠ酶切双链cDNA
        3.2.4 接头连接
        3.2.5 接头连接效率检测
        3.2.6 SSH文库第一次杂交
        3.2.7 第二次杂交
        3.2.8 两次PCR扩增
        3.2.9 差减文库的构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DNA文库消减效率的PCR检测
        3.3.2 SSH文库质量检测分析
        3.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文库SSH1主要ESTs的讨论
        3.4.1 细胞抵抗与防御相关基因
        3.4.2 蛋白质合成及降解相关基因
        3.4.3 信号传导基因
    3.5 本章小结
4 糙皮侧耳降解木本木质素的cDNA文库构建
    4.1 试验材料
        4.1.1 主要酶、试剂和试剂盒
        4.1.2 引物与接头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s cDNA反转录与RsaⅠ酶切检测
        4.3.2 连接效率检测
        4.3.3 抑制消减杂交效果检测
        4.3.4 文库质量鉴定
        4.3.5 ESTs生物信息学分析
        4.3.6 ESTs功能分类
    4.4 文库SSH2重要ESTs的讨论
        4.4.1 木质素降解酶基因
        4.4.2 细胞防御相关基因
        4.4.3 信号传导基因
        4.4.4 转录因子基因
        4.4.5 物质能量转运基因
        4.4.6 文库SSH2相关代谢途径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木质纤维素大分子白腐菌改性机制及热解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木质纤维素结构组成及性质
    1.2 白腐菌对木质纤维素的改性
    1.3 白腐菌改性在生物质能源中的应用
    1.4 课题思路提出与设计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不同白腐菌改性木质纤维素组分及结构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白腐菌改性木质纤维素热解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乳白耙菌改性木质素分离及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乳白耙菌改性对木质素热解性质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乳白耙菌胞外改性酶系及改性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
    7.1 白腐菌生物改性与木质纤维素分子结构及木质素质量变化
    7.2 木质素分子结构及木质纤维素质量变化与热化学反应
    7.3 木质素分子结构及木质纤维素质量变化与热解产物形成关系
    7.4 非木质素氧化酶主导的胞外降解体系与木质素降解
8 全文总结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性
    8.3 本文不足之处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食用菌在秸秆生物转化饲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秸秆的资源量及利用现状
2 秸秆的碳水化合物构成
3 秸秆作为饲料的限制因素
4 食用菌降解秸秆的作用机理
5 食用菌对秸秆化学成分的影响
6 食用菌对秸秆消化率的影响
7 食用菌在饲用酶制剂中的应用
8 存在的问题
9 小结

(6)猴头菇CB1锰过氧化物酶全长cDNA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概述
        1.1.1 木质素的组成
        1.1.2 木质素生物降解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木材白腐菌
    1.3 白腐菌降解木质素酶系统
        1.3.1 白腐菌降解木质素酶系统的协同作用
        1.3.2 锰过氧化物酶(MnP)及其降解机制
        1.3.3 漆酶(Laccase)及其降解机制
        1.3.4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及其降解机制
    1.4 锰过氧化物酶MnP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4.1 MnP基因的克隆
        1.4.2 MnP基因克隆的RACE技术
        1.4.3 白腐菌的基因表达
        1.4.4 MnP基因的异源表达
        1.4.5 MnP基因的同源表达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课题来源
2 白腐菌系统发育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
        2.1.5 ITS序列扩增与系统发育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猴头菇CB1的ITS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
        2.2.2 灰树花菌株迁西二号的ITS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白腐菌的主要木质素降解酶系统的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种
        3.1.2 培养基
        3.1.3 产酶培养方式
        3.1.4 酶活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两种白腐菌在4种培养液中LiP的测定结果
        3.2.2 猴头菇在4种不同的培养液中MnP活性检测及偏差分析结果
        3.2.3 猴头菇在4种不同的培养液中漆酶活性检测及偏差分析结果
        3.2.4 灰树花在4种不同的培养液中MnP活性检测及偏差分析结果
        3.2.5 灰树花在4种不同的培养液中漆酶活性检测及偏差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猴头菇CB1锰过氧化物酶cDNA基因的克隆
    4.1 材料
        4.1.1 供试菌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试验引物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主要培养基
        4.2.2 菌丝的收集
        4.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4 简并PCR
        4.2.5 猴头菇总RNA的提取及DNA的消化
        4.2.6 RT-PCR
        4.2.7 MnP基因的PCR产物的凝胶回收
        4.2.8 目的基因与T载体的连接
        4.2.9 3’RACE
        4.2.10 5’RACE
        4.2.11 猴头菇MnP全长cDNA的基因序列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3.2 简并PCR
        4.3.3 猴头菇丝总RNA的提取
        4.3.4 RT-PCR扩增cDNA目的基因
        4.3.5 3’RACE
        4.3.6 5’RACE
        4.3.7 MnP的全基因
        4.3.8 拼接得到猴头菇MnP全长cDNA序列
        4.3.9 猴头菇MnP的cDN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4.3.10 猴头菇MnP蛋白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猴头菇CB1的ITS序列比对结果
附录2 灰树花迁西二号的ITS序列比对结果
附录3 猴头菇简并PCR序列比对结果
附录4 猴头菇RT-PCR序列比对结果果
附录5 猴头菇3’RACE序列及比对结果
附录6 猴头菇5’RACE序列及比对结果
附录7 猴头菇全基因序列及比对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毒死蜱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污染土壤堆肥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毒死蜱的概述
        1.1.1 毒死蜱结构及理化性质
        1.1.2 毒死蜱的应用概括
        1.1.3 毒死蜱的环境行为
    1.2 有机磷杀虫剂降解的主要方法
        1.2.1 氧化降解
        1.2.2 光降解
        1.2.3 生物降解
    1.3 典型毒死蜱降解菌的筛选及应用
    1.4 环境中毒死蜱生物降解及其代谢产物TCP的研究进展
    1.5 堆肥化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1.5.1 堆肥法的优点
        1.5.2 堆肥法处理有机磷杀虫剂的机理
        1.5.3 堆肥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的作用
        1.5.4 堆肥生物处理过程控制研究
        1.5.5 影响堆肥化进程的因素
        1.5.6 堆肥化技术应用于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毒死蜱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效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设备
        2.2.2 主要材料
        2.2.3 培养基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毒死蜱气相色谱检测的条件以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确定
        2.3.3 不同温度下降解菌的生长及对毒死蜱的降解效率
        2.3.4 不同时间段降解菌的微生物生长曲线
        2.3.5 不同降解菌的降解动力学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毒死蜱高效降解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设备
        3.2.2 主要材料
        3.2.3 培养基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
        3.3.2 菌株的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鉴定结果
        3.3.3 菌株的D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接种高效降解菌堆肥化修复毒死蜱污染土壤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设备
        4.2.2 主要材料
        4.2.3 培养基和接种剂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堆肥温度变化
        4.3.2 堆制体系理化指标
        4.3.3 堆制体系生物学指标
        4.3.4 堆制体系毒死蜱降解结果
    4.4 讨论
        4.4.1 毒死蜱残留对堆肥腐熟度的影响
        4.4.2 堆肥化修复毒死蜱污染土壤的可行性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
    5.1 筛选出数株毒死蜱降解菌
    5.2 明确了筛选高效降解菌的降解特性
    5.3 鉴定了2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毒死蜱降解菌株
    5.4 研究了降解菌堆肥化修复毒死蜱污染土壤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目录
附录C 琼脂糖凝胶电泳操作方法

(8)葡萄枝条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枝条的修剪与利用
        1.1.1 葡萄枝条的修剪
        1.1.2 葡萄修剪枝条的利用
    1.2 木质素与木质素降解菌
        1.2.1 木质素的结构
        1.2.2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
        1.2.3 木质素降解酶
        1.2.4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机制
        1.2.5 木质素降解菌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实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药品
        2.1.4 主要器材
        2.1.5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2 PDA-愈创木酚平板显色试验
        2.2.3 PDA-苯胺蓝平板退色试验
        2.2.4 液态产酶试验
        2.2.5 固态降解试验
        2.2.6 pH 值和温度对高效菌株枝条木质纤维素降解作用的影响
        2.2.7 高效菌株的形态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3.2 初筛
        3.2.1 PDA-愈创木酚平板显色反应结果
        3.2.2 PDA-苯胺蓝平板退色反应结果
    3.3 复筛
        3.3.1 5 个菌株液态产木质素降解酶活
        3.3.2 5 个菌株对葡萄枝条木质素的降解作用
    3.4 不同PH 和温度下菌株A-51-1 对枝条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3.4.1 不同pH 下菌株A-51-1 对枝条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3.4.2 不同温度下菌株A-51-1 对枝条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3.5 菌株A-51-1 的形态鉴定
        3.5.1 菌株A-51-1 的生长速度
        3.5.2 菌株A-51-1 的菌落形态特征
        3.5.3 菌株A-51-1 的菌丝和孢子形态特征
        3.5.4 菌株A-51-1 的菌种鉴定
第四章 讨论
    4.1 菌株的分离纯化
    4.2 平板显色反应和退色反应
    4.3 液态产酶发酵
    4.4 固态降解
    4.5 温度和PH 对高效菌株固态发酵的影响
    4.6 菌株A-51-1 的菌种鉴定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木质纤维素共基质体系中白腐菌降解污染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白腐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1.2 白腐菌对难降解污染物的降解
    1.3 共基质条件下白腐菌对难降解污染物的降解
    1.4 课题思路提出与设计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液相共基质体系中白腐菌对难降解污染物的降解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固相共基质体系中白腐菌对难降解污染物的降解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固相共基质体系中白腐菌降解染料环境特征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共基质体系中酶系及小分子降解染料特性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共基质体系中主效因子在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共基质体系在污染物生物修复中的初步应用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论文不足之处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Ⅱ 不同物质的LC/MS谱图

(10)香菇种质资源的鉴别及保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价值
    1.2 食用菌研究的分子标记
    1.3 食用菌株间的拮抗(antagonism)研究
    1.4 香菇的菌种保藏
    1.5 香菇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香菇种质资源鉴别技术研究
    2.1 SCAR 标记在香菇种质资源分类鉴定的初步应用
        2.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2 香菇种质资源的体细胞不亲和性研究
    2.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2.2.1 香菇种质资源的 SCAR 标记鉴别体系建立
        2.2.2 香菇种质资源的 SCAR 标记鉴别体系建立
        2.2.3 香菇种质资源的体细胞不亲和性研究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香菇菌种保藏技术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公用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不同保藏方法的研究
        3.1.2 液氮保藏技术研究
        3.1.2.1 不同降温程序对香菇菌种保藏效果的研究
        3.1.2.2 香菇的不同防冻剂液氮保藏技术研究
        3.1.2.3 不同菌龄香菇液氮保藏技术研究
        3.1.2.4 不同解冻方法对香菇菌种保藏的影响研究
        3.1.2.5 不同保种介质对香菇保藏效果影响研究
        3.1.3 不同保藏方法对香菇菌种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
        3.1.3.1 实验中所有试剂及其配制
        3.1.3.2 液体摇床培养基配方是
        3.1.3.3 实验所用仪器
        3.1.3.4 对菌株的酶活力测量基本步骤是
        3.1.3.5 各种酶活力测定方法与步骤
    3.2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2.1 不同保藏方法研究的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2.2 液氮保藏技术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2.3 菌种保藏与酶活力的相关性研究的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3 本章小结
        3.3.1 菌种保藏小结
        3.3.2 酶活力的测定小结
4 实验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P.ostreatus 8101菌株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研究[D]. 黄文博.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1)
  • [2]斑玉蕈新品种遗传稳定性及生理特性的研究[D]. 郭艳艳.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1)
  • [3]不同木质素诱导下糙皮侧耳cDNA文库构建分析[D]. 张霞.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4]木质纤维素大分子白腐菌改性机制及热解性质研究[D]. 杨雪薇.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 [5]食用菌在秸秆生物转化饲料中的应用[J]. 潘军,孙凯佳,贺丛,高腾云,吕超,韩志国. 家畜生态学报, 2011(02)
  • [6]猴头菇CB1锰过氧化物酶全长cDNA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D]. 尹立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7]毒死蜱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污染土壤堆肥修复中的应用[D]. 余震. 湖南大学, 2009(03)
  • [8]葡萄枝条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D]. 刘小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木质纤维素共基质体系中白腐菌降解污染物研究[D]. 颜克亮.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10]香菇种质资源的鉴别及保藏方法的研究[D]. 王玉青.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牡蛎 8101 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