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菌根真菌对干饲春小麦抗旱性的影响

VA菌根真菌对干饲春小麦抗旱性的影响

一、VA菌根真菌对旱作春小麦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崔佳丽[1](2019)在《不同小麦品种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施肥过量是我国小麦农业生产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过量施肥既不能提高小麦肥料利用率,同时还会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在土壤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可以侵染小麦根系,形成互利共生的菌根共生体。因此,合理应用农田土壤中的AM真菌来实现小麦减肥增效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目前AM真菌不能被纯培养,AM真菌接种剂不能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AM真菌在农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本论文拟通过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对AM真菌侵染的响应差异,筛选菌根正效应明显的小麦品种,这对于利用农田土着AM真菌实现小麦的减肥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75个不同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网室进行盆栽试验,设置接种AM真菌和不接种AM真菌2个处理,测定或计算小麦品种花期和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养分效率等指标。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接种AM真菌能够显着提高不同生长习性、育成年代以及主栽区域的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地上部总吸氮量、总吸磷量和成熟期地上部吸钾量。小麦籽粒产量的菌根效应与小麦的生长习性、育成年代、主栽区域无关,而1981年以后培育的小麦品种的氮磷钾吸收菌根效应值显着高于1981年之前育成的小麦品种,不同主栽区域、不同生长习性的小麦品种的氮磷吸收菌根效应值基本无明显差异。2.接种AM真菌能够显着提高不同生长习性、育成年代以及主栽区域的小麦品种的氮磷钾收获指数、籽粒氮、钾利用率,但降低了籽粒磷利用率。氮磷钾收获指数以及籽粒养分利用率的菌根效应值在不同生长习性小麦品种中无明显差异,但1960年之前培育的小麦品种的菌根效应值有高于其他年代的趋势,国外小麦品种的菌根效应值有高于国内小麦品种的趋势。3.接种AM真菌能够显着降低小麦地上部磷利用率,而对地上部氮和钾利用率的影响依生长习性、育成年代及主栽区域的不同而差异明显。小麦地上部养分利用效率的菌根效应值与小麦生长习性、育成年代及主栽区域无关。4.综合分析275个小麦品种的生物量、养分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发现小麦品种AC-TABER、小偃759、RED-BOBS-222、SALTI NAIMYA是菌根正效应明显的小麦品种,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裘浪[2](2018)在《AM真菌和覆膜对西部煤矿区玉米生长与土壤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地下水系均衡,导致土壤养分贫瘠和水分缺乏,植物生存环境状况恶化,这也阻碍了矿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地膜覆盖作为一项有效旱作增产技术,具有明显增温保墒效果,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增产。丛枝菌根(AM)真菌是一类与绝大多数自然植物根系形成互利互惠共生关系的土壤真菌,其在植物-AM真菌-土壤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因而覆膜与接种AM真菌联合对西北干旱区节水和土壤改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利用两年(2014和2015年)温室盆栽和田间试验,以AM真菌或其与解磷细菌(PSB)相互作用及其与覆膜方式和风化煤用量之间的互作为切入点,分别开展玉米生长菌根效应对覆膜方式响应的研究、覆膜与微生物接种对大田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同时在引入具有保水性能的有机物料风化煤基础上,盆栽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响应砂煤混合基质的促生效应和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田间试验验证不同风化煤用量水平对塌陷区玉米根系形态和土壤性状影响的研究。通过以上四个试验,本研究试图解决我国采煤塌陷区农业生产中作物生长养分缺乏和干旱少雨的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温室沙培试验,设置正常水分(75%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干旱胁迫(35%的土壤最大持水量)2个水分梯度,研究2种覆膜方式(无覆膜和覆薄膜)和4个接种微生物水平(单接AM真菌,单接PSB,联合接种AM+PSB和对照)对玉米生长、地上养分吸收和AM真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条件相比,干旱胁迫提高了玉米根系侵染能力。两个水分梯度下,单接AM真菌或联合接种AM真菌+PSB处理下的土壤根外菌丝密度、EE-GRSP、SOC含量显着高于单接PSB和CK处理,同时显着降低了土壤全氮、Olsen P与速效钾(除正常水分下接种AM真菌处理外)含量(P<0.05),从而增加了玉米地上部分N、P、K养分累积量。干旱胁迫下,全覆膜下单接AM真菌明显促进了玉米生长,其水分利用效率比CK处理提高了47.2%-52.6%(P<0.05);而正常水分下,全覆膜下联合接种AM真菌+PSB对玉米生长效果要好于单接AM真菌处理,其水分利用效率比CK处理提高了32.3%-36.0%(P<0.05)。2.灌溉和旱作情境下,研究3种覆膜方式(无覆膜、半覆膜和全覆膜)4个接种微生物水平(单接AM真菌,单接PSB,联合接种AM+PSB和对照)对塌陷区大田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灌水方式下,玉米株高、生物量、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无覆膜-半覆膜-全覆膜方式呈现增加趋势。受大田土着AM真菌和土壤环境的影响,AM真菌接种处理的玉米根系侵染率较低(17.8%-32.2%)。3种覆膜方式平均下,与CK处理相比,单接AM真菌或联合接种AM+PSB显着提高了玉米根系侵染率、土壤根外菌丝密度和GRSP含量,同时显着促进了土壤养分转运(P<0.05);灌溉和旱作下,全覆膜与单接AM真菌联合对玉米生长促进效果最好,其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皆高于全覆膜与单接PSB或联合接种AM真菌+PSB结合,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20.0%-24.9%与19.4%-32.7%(P<0.05)。3.盆栽模拟研究干旱胁迫(35%的土壤最大持水量)下,2个供试土壤基质(砂土和砂煤混合基质)、2种覆膜方式(无覆膜和覆薄膜)和2个接种微生物水平(接种AM真菌和对照)之间互作对玉米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砂煤混合基质与砂土基质间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根系侵染率和土壤根外菌丝密度无明显影响,但砂煤混合基质下接种AM真菌明显提高了土壤T-GRSP和EE-GRSP含量(P<0.05)。砂煤混合基质下联合接种AM真菌和覆薄膜明显提高了玉米生育期的耗水量,但降低了玉米蒸腾系数和植物地上养分吸收对菌根的依赖性,进而提高了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从而显着提高了玉米株高和生物量(P<0.05)。此外,与砂土基质相比,砂煤混合基质下接种AM真菌或CK处理显着提高了无覆膜下土壤蔗糖酶、全覆膜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P<0.05)。4.田间试验研究3个风化煤用量(0、1.5和3 kg/m2土地面积)水平下,全覆膜和接种AM真菌对采煤塌陷区玉米作物生长、根系形态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风化煤用量相比,风化煤用量1.5和3 kg/m2水平对玉米根系侵染率、株高、生物量、叶片SPAD值和土壤根外菌丝密度无明显影响,但降低了全覆膜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风化煤用量1.5 kg/m2提高了玉米根系根尖数、根总长与根表面积、但无显着差异,同时显着降低了玉米根体积(P<0.05)。与无风化煤用量相比,风化煤用量1.5和3 kg/m2水平降低了玉米根际土壤蔗糖酶和脲酶含量,而风化煤用量1.5 kg/m2水平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含量,比无风化煤用量处理平均提高了3.7%-5.0%(P<0.05)。同一风化煤用量水平下,覆膜和接种AM真菌二者联合对玉米地上生长、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促进效果最好,这与2014年田间试验结果一致。5.两年温室试验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0.45%,第1主成分主要综合了植物侵染率、生物量、地上N、P累积量及土壤根外菌丝密度和SOC因子信息,第2主成分综合了植物地上K累积量因子信息,其二者对干旱胁迫下植物生长效应的影响较大。4个不同生境组合处理的综合主成分值表现为:联合AM真菌+覆薄膜(0.989)>单接AM真菌(0.655)>覆薄膜(-0.694)>对照(-0.951),表明联合AM真菌和覆薄膜对干旱胁迫下植物的生长效应要高于单接AM真菌或覆薄膜措施。综合来说,全覆膜与接种AM真菌相结合对采煤塌陷区的玉米生长、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改良了作物根际土壤性状,尤其是在干旱条件下。该研究结果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养分贫瘠与水分缺乏的农业生态系统挖掘作物生产潜能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提供了新途径。

孙金华[3](2017)在《AM真菌对模拟采煤沉陷根系损伤生理生化影响及修复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保障。但大规模的煤炭地下开采造成大面积的地表沉陷,导致植被根系的损伤、地表结构破坏和土壤营养流失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柠条塔矿区具有干旱少雨、黄土土质疏松、养分贫瘠和植被稀疏等特点,矿区植被稀少的原因一方面是采煤沉陷过程中不定向损伤植物根系,使大量根系暴露于空气中不能吸收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矿区黄土中难溶磷含量高,难以供给伤根植物生物有效磷。针对矿区两大生态环境问题,亟须进行生态修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真菌)能与世界上绝大部分植物形成互惠共生关系,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和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具有较大的潜能实现矿区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本文针对柠条塔矿区重复多次采煤沉陷引起的植物根系损伤问题严重,以矿区优势种柠条为宿主植物,研究AM真菌对柠条生长、抗逆性和根际微环境影响,发掘AM真菌对矿区伤根植物的生态修复潜能。为进一步探索AM真菌对伤根植物的修复机理,开展室内模拟试验。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模拟矿区植物根系损伤,通过由根室、菌根室和菌丝室组成的三室分根系统,研究AM真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的生长生理影响及修复效应。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定性确定AM真菌生态修复效应的影响因子和机制,采用熵值法定量评价AM真菌对不同伤根方向植物的修复能力。结合矿区土壤难溶磷含量高的特点,模拟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作用对根系受损玉米的修复作用。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作用对伤根植物的生态修复效应的主导因子和机制。为实现矿区植被修复和土地复垦提供理论依据,为促进矿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AM真菌对矿区伤根植物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8月份接菌区柠条的株高、冠幅和地径比未接菌区显着提高,AM真菌刺激柠条根系的生长发育,具有较大潜力修复植物根系,接菌区柠条的根长、根平均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比对照区显着增加151%、34.2%、116%和129.3%。与未接菌区相比,接菌区柠条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增加,提高柠条的抗根系损伤性。接菌区根际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提高,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迁移转化。接菌柠条根际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显着增加,改善矿区伤根植物生长的土壤微环境。(2)接种AM真菌能缓解垂直方向根系受损对玉米生长生理的影响。最大伤根处理时,菌根室的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仍为71.1%和4.82m/g。1/3伤根时,菌根室接菌玉米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分别比未接菌显着增加26.1%、20.3%和86.8%,脱落酸的含量显着降低18.2%。接菌促进玉米根系和地上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玉米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使其恢复至不伤根未接菌的生长状态。接菌能显着改善1/3伤根玉米的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菌根室和菌丝室中土壤球囊霉素和有机质的含量。降低pH值,活化难溶矿质元素。接菌显着提高菌根室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促进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流向植物地上部分。2/3伤根是AM真菌对垂直伤根植物修复和土壤改良的临界点,但接菌对该处理植物的生长和土壤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接种AM真菌能缓解水平方向根系损伤对玉米生长生理的影响。1/2伤根时菌根室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仍为62.2%和4.01m/g,与玉米形成互惠共生关系。1/3伤根时,与未接菌相比,菌根室接菌比未接菌的玉米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显着增加47.6%、12.3%和72.9%,脱落酸含量显着降低30%。接菌显着提高玉米地上部分对N、P、K、Ca和Mg和根系对K、Ca和Mg的吸收利用,促进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使其恢复至不伤根未接菌的生长状态。接种AM真菌能改善伤根玉米的根际土壤微环境,显着提高根室和菌根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菌根室球囊霉素、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根室和菌丝室土壤养分流向植物地上部分。1/2伤根是AM真菌对水平伤根植物生态修复的临界值。(4)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影响AM真菌对垂直伤根玉米的修复效应的因素是植物矿质元素含量、根系激素水平和土壤性质。影响玉米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子是植物地上部分的矿质元素(P、K、Ca和Mg)含量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地下生物量的主要是玉米根系中脱落酸和氮含量、地上部分镁和氮含量和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AM真菌对水平伤根植物的生态修复效应主要受根系激素水平和菌根效应调控。影响玉米地上生物量的是玉米根系的脱落酸和镁含量、地上部分氮含量、菌丝密度、土壤总的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影响地下生物量的是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P和Mg含量,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通过熵值法综合评价,发现AM真菌对垂直伤根植物地上生长的生态修复效应明显高于水平伤根,对垂直和水平伤根植物的根系修复效应相当。(5)接种微生物协同外源磷能改善根系损伤植物的生长生理过程。单侧伤根时,单接AM真菌(F.m)、单接解磷菌(CA)和联合接菌(F.m+CA)均能显着提高玉米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外源磷协同作用下,单接菌植物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最大,联合接菌对脱落酸的作用最显着。接种F.m+CA对玉米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修复效果最佳,且随着外源磷浓度增加修复作用增强;双侧伤根时,外源磷为50mg/kg时,单接CA玉米根系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最大,单接F.m的根系中赤霉素的含量最大,使玉米地上生物量可恢复至单侧伤根时的生长状态。外源磷为150mg/kg时,单接CA的玉米根系中脱落酸含量最小。接种F.m+CA的玉米地上和根系中N、P、K、Ca和Mg含量最大,其中氮和磷含量恢复至单侧伤根未接菌的水平。使玉米地下生物量恢复至不伤根时的生长状态。(6)接种微生物协同外源磷改善了土壤pH、电导率、酸性磷酸酶活性、球囊霉素、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为伤根植物提供较好的土壤生长环境。单侧伤根时,接菌显着提高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外源磷为50mg/kg时,单接F.m的土壤pH最低,有机质含量最大,接种F.m+CA的玉米根际土壤中球囊霉素含量均显着高于不伤根未接菌。双接菌对土壤中速效钾的改良作用最佳。外源磷为150mg/kg时,单接CA的碱解氮含量最大。双侧伤根时,外源磷为50mg/kg时,接菌的土壤pH显着低于未接菌,接种F.m+CA的土壤中球囊霉素含量最大。单接F.m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最大,外源磷浓度150mg/kg时,单接CA对土壤碱解氮的改善作用最佳。接种F.m+CA的土壤电导率、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大。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对伤根玉米的生态修复效应主要受植物激素水平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影响植物地上生长量的主导因子是玉米根系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地上部分氮和钾含量和土壤电导率。影响植物地下生长量的是根系中脱落酸含量、菌根侵染率、植物地上部分钾含量以及土壤中速效磷、碱解氮、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刘静[4](2013)在《刺山柑解剖结构与根际VA真菌对其干旱环境适应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刺山柑,拉丁学名Capparis spinosa L.多年生藤本状蔓生半灌木,属于白花菜科山柑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西藏和甘肃的局部地区,特别是新疆的吐鲁番、准噶尔、塔里木三大盆地成为广泛分布地带。其通常生长在极端干旱的戈壁、沙地和石质山坡地带,显示了该种植物耐干旱、耐瘠薄和耐风蚀等特性。本文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种群刺山柑营养器官进行显微观察,了解其作为旱生植物的典型结构特征。同时,以新疆原生地野生刺山柑根际VA真菌为研究对象,开展真菌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接种不同VA真菌对刺山柑植物抗旱性的影响,以探讨不同种群刺山柑旱性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适应干旱环境的生态机理,为全面认识刺山柑的抗旱性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石蜡切片法配合光学显微摄影技术对分布于新疆吐鲁番、新疆库尔勒以及新疆石河子3个刺山柑种群的根、茎、叶材料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探讨了不同种群刺山柑的解剖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群材料均具有适应旱生环境的典型结构特征:根的周皮均具发达的木栓层和较厚的皮层;茎表皮有表皮毛和发达的角质层,皮层较厚,维管组织发达,髓明显;叶为双栅型等面叶,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气孔密集,角质层、栅栏组织、输导组织十分发达。随生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其营养器官的旱生结构特征也愈加明显。由于吐鲁番地区降水极少、大风频繁、酷热干燥,因此该种群刺山柑的营养器官比其他种群具有更为显着的旱生结构。2.从石河子种群野生刺山柑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VA真菌2属18种,已鉴定出15种,包括球囊霉属(Glomus)13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2种,尚有3个种或属未定。优势属为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优势种为聚丛球囊霉(G. aggregatum)、沙荒球囊霉(G. deserticola)、摩西球囊霉(G. mosseae),常见种有根内球囊霉(G. intraradice)、黑球囊霉(G. melanosporum)、细凹无梗囊霉(A. scrobiculata)。采样点20-40cm土层深度的孢子最集中,密度明显高于0-20cm和40-60cm深度的土层。刺山柑根系丛枝菌根结构较明显,与VA真菌共生具较好的亲和性。3.采用盆栽试验将优势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G.m)、根内球囊霉(Glomusintraradice, G.i)对刺山柑幼苗进行接种处理,研究VA真菌对刺山柑抗旱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VA真菌均能侵染刺山柑形成丛枝菌根,且菌根侵染率较高,能显着促进刺山柑生长、改善植株的矿质营养水平,增强其抗逆性。摩西球囊霉的接种效应要优于根内球囊霉。

甘春雁[5](2013)在《石漠化地区适生造林树种菌根化幼苗抗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菌根接种技术,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下香椿和秋枫菌根化苗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荧光特性及N、P元素含量的变化,探讨AM真菌促进幼苗抗旱的机理,综合评价菌根化苗木的抗旱性。得出结论如下:1.以任豆为参照树种,任豆、香椿和秋枫对AM真菌是弱依赖性或无依赖性。接种AM真菌均能提高3个树种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3个树种中,秋枫的生物量最大,主要在于其地上部分积累的物质最多,其次是任豆,香椿。任豆和秋枫的根系均较香椿发达,但从径高比对比表明,香椿和秋枫的径高比任豆均极好,苗木质量较好,任豆的径高比最小,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关系严重失衡,从而影响了苗木的质量。2.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比叶面积因树种的不同接种方式的不同,受到其影响的程度不同。接种AM真菌能促进香椿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生物量的积累以及增加单位面积叶片生物量,增大光能的捕获,降低了比叶面积;而对秋枫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生物量的积累以及比叶面积无明显影响。3.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香椿叶绿素含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叶绿素a/b呈上升的趋势;秋枫叶绿素含量则呈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干旱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香椿幼苗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无显着影响;胁迫程度越严重,秋枫的叶绿素含量积累越多,这估计与树种的本身特性有关。4.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香椿叶片相对含水量总体上呈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而秋枫叶片相对含水量则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片相对水分亏缺与相对含水量呈反比。随胁迫加剧越大,叶片相对水分亏缺变化趋势与相对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在干旱胁迫下,接种AM真菌降低了香椿和秋枫的叶片含水量,干旱胁迫越严重,菌根化苗的相对含水量的降幅越大。5.香椿和秋枫的叶片细胞质膜透性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均呈不同幅度的增大,且均高于正常水分条件;香椿SOD活性呈现先急剧升高后下降再平缓上升的趋势,秋枫SOD活性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香椿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幅度越大,而秋枫则是在小幅度范围变化。干旱胁迫下,香椿和秋枫菌根化苗的细胞质膜透性的变化较对照略小,秋枫菌根化苗的叶片细胞质膜透性较对照大,但菌根化苗的叶片细胞质膜透性的变化幅度却比对照小。说明接种AM真菌对秋枫幼苗在水分逆境中保护细胞质膜仍起到一定的作用;接种AM真菌反而降低了2个树种的SOD活性含量,但仍高于正常水分条件下的酶活性含量,而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均促进2个树种的游离脯氨酸含量的积累,但在整个胁迫过程中香椿菌根化苗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比秋枫稍大,且菌根化苗比非菌根化苗对水分逆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从SOD活性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来看,香椿幼苗的SOD活性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秋枫,这可能与树种本身的特性有关。6.香椿和秋枫的Fv/Fm、Fv/Fo、Fm/Fo、qP、φPSII、ETR值随着胁迫时间和胁迫程度的加剧而显着下降,但不同树种不同接种方式的叶绿素荧光各参数的变化幅度不同。接种AM真菌减轻了PSII反应中心的伤害程度,提高PSII光能转化效率、捕获激发能效率和电子传递效率,增强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香椿和秋枫幼苗的抗旱性。7.干旱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香椿幼苗整株N含量影响不大,但明显增加了全株P含量。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以重度干旱胁迫处理下,菌根化香椿幼苗根、茎、叶及全株P含量最高。接种AM真菌使得秋枫幼苗的N含量虽然没有显着高于对照,反而降低了各器官N含量的积累,但在水分逆境下,接种AM真菌能促进苗木叶片、茎对N元素的吸收。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接种AM真菌能促进秋枫苗木P的吸收;但在相同水分条件下,却降低了P含量。这说明,接种丛枝菌根能有效促进苗木对养分的吸收,且干旱胁迫程度越重,效果越明显。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9个不同的抗旱指标划分到3个主成分,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百分率已经达到93.55%,已基本代表了18个原始指标的绝大信息。决定第一主成分包括总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比叶面积、PSⅡ捕获激发能的效率(Fm/Fo)、电子传递效率(ETR)、PSII潜在活性(Fv/Fo).水分相对亏缺、SOD酶活性含量、总生物量、细胞质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相对含水量共12个指标分量;决定第二主成分包括P含量、根冠比、地径、苗高、光化学猝灭系数(qP)、 PSII量子效率(ΦPSⅡ)共6个指标分量;决定第三主成分的是N含量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香椿和秋枫苗木的抗旱性,苗木的隶属函数累加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秋枫菌根化苗>秋枫非菌根化苗>香椿菌根化苗>香椿非菌根化苗。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能显着提高苗木的抗旱性,且秋枫的抗旱能力强于香椿。

王晓旭[6](2012)在《丛枝菌根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下大豆抗旱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大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干旱条件下喀斯特地区碱性岩溶土与酸性土两种典型土壤中分别接种2号菌(Glomus mosseae,G.m),和13号菌(Glomus constrictum,G.c)两种AMF对大豆植株抗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的菌根侵染率各指标(F%、M%、A%和V%)都显着低于正常浇水处理;相对于不接菌干旱处理,接菌干旱处理大豆的菌根侵染强度等指标均显着升高;比较两菌种间的菌根侵染强度,无论何种土壤,无论干旱与否,上述大豆的菌根侵染率4指标均为干旱接种G.m处理>干旱接种G.c;比较同一菌种在不同土壤间的侵染强度,不沦接种何种AMF菌种,无论干旱与否,上述大豆的菌根侵染强度4指标的变化趋势均是:酸性土处理>碱性土处理。2.干旱胁迫下,在碱性土与酸性土中接种两种AMF后,与相应的干旱不接菌对照相比,大豆植株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显着(P≤0.05),且接种G.m处理的相对含水量显着高于接种G.c处理,尤其是在酸性土中接种G.m处理保水能力最强。3.无论在碱性土与酸性土中,干旱处理下,接种AMF后,各处理大豆叶中的超氧阴离子(O2-)累积量和丙二醛(MDA)含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干旱不接种AMF处理>干旱接种G.c处理>干旱接种G.m处理;干旱下接种同一AMF菌种处理的大豆在不同土壤问O2-累积量和MDA含量的变化趋势为:酸性土处理<碱性土处理,差异均显着(P≤0.05)。对于O2-累积量来说,接种不同AMF处理间差异显着;而对MDA含量来说,则接种不同AMF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此外,大豆植株中三种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变化则为:干旱接种G.m处理>干旱接种G.c处理>干旱不接种AMF处理,接种同种AMF菌种处理的大豆SOD、POD、CAT活性表现为:酸性土处理>碱性土处理,不同土壤间差异显着(P≤0.05)。4.干旱胁迫下,接种AMF的大豆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接种同种AMF处理的大豆在不同的土壤中脯氨酸的含量变化差异不大,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则差异显着;干旱条件下,无论何种土壤,大豆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均为:接种G.m处理显着>接种G.c处理,而接种同种AMF菌种处理的变化趋势则为:碱性土处理略>酸性土处理。5.与上述2中SOD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在不同土壤中,与相应的干旱不接种对照组比,干旱胁迫下接种两种AMF处理的大豆NR活性均显着增加,尤其在酸性土中,干旱接种G.m处理的NR活性>干旱接种G.c处理;而与上述3中大豆叶片中的MDA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干旱胁迫下,无论在何种土壤中接何种AMF,与相应的干旱不接菌处理比,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降低,且干旱接种G.m<干旱接种G.c<干旱不接种CK;无论接菌与否,无论是否干旱处理,酸性土中大豆可溶性蛋白含量均<碱性土。6.干旱胁迫下,与干旱不接菌处理比较,干旱接种AMF后大豆植株叶绿素含量、叶片胞问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显着提高,且在不同土壤中接种相同AMF处理问差异显着。其中,大豆的叶绿素含量、叶片胞间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为:干旱接种G.m处理显着>干旱接种G.c处理,而酸性土处理显着>相应的岩溶土处理且差异显着(P≤0.05);此外,干旱胁迫下,大豆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也与上述3中SOD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7.干旱胁迫下,与干旱不接菌处理相比,接种AMF处理的大豆整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显着提高,且在同一土壤中接种不同AMF处理间差异显着。干旱接种G.m处理大豆的整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干旱接种G.c处理>干旱不接种AMF处理,并在酸性土中各处理问差异显着;干旱下在不同土壤中接同种AMF处理间整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变化为:酸性土处理>碱性土处理,差异显着(P≤0.05),干旱胁迫下,酸性土中接种G.m处理的大豆整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最高。综上所述,干旱胁迫下,与不接种AMF对照相比,接种AMF后大豆植株的NR活性增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MDA含量降低,叶片中3种膜保护酶活性及几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提高,大豆植株的保水性、耐旱性增强,可缓解水分胁迫造成的伤害,大豆植株的光合速率等代谢活动维持较高水平,最终整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提高。此外,干旱接种G.m处理对大豆植株抗旱性的增强及生长的促进效应显着优于干旱接种G.c处理,Glomus mosseae (G.m)可作为喀斯特地区大豆生产中增强植株抗旱保水能力并提高产量的优势菌种之一。

张蓓蓓[7](2011)在《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高温及真菌接种等环境的响应》文中提出本文从干旱、高温和真菌接种等几种不同环境着手,分析了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它相关性状应对不同环境的变化特征。其中,黄土塬区的研究内容基于两种试验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及茎流和其它气体交换指标的变化,两种试验条件分别为,(1)同一肥力水平下8种冬小麦品种对比试验;(2)同一品种“长武134号”条件下3种磷肥水平施加试验。加拿大的试验包括,(1)控制试验条件下,干旱高温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与品质指标木聚糖之间的关系,干旱胁迫下菌根接种对氮、磷吸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加拿大Alberta省西部草原干旱区春小麦在不同菌类接种和磷肥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研究,了解了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应对相应试验环境下的变化,同时结合小麦的产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小麦品种的筛选、推广种植和栽培模式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与技术支撑。其主要结果如下:1.品种对比和磷肥差别供应田间试验(F0,F1和F2)表明,拔节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大于开花期;拔节期叶片蒸腾速率也大于开花期。品种试验下拔节期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略大于开花期,而磷肥试验中开花期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略大于拔节期,且两个时期F1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都是最高,分别为3.04和3.77 umol CO2/mmol H2O,说明适当的磷肥施加可以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品种试验中拔节期的SPAD值是洛阳8716最大,与另外七个品种都达到了极显着的差异,开花期各品种差异不显着,最终产量是洛阳8716和陕麦893最高;磷肥试验中F2处理下SPAD最大,且产量最高。2.茎流速率日变化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磷肥试验中F0、F1和F2单株茎流速率最高时分别为2.796、3.734和3.873 g/h,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茎流量增大;环境因子中的光合有效辐射对茎流变化影响较大;同时对日茎流速率和叶片蒸腾速率进行同步性相关分析得出,茎流速率与叶片蒸腾速率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是相比来说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说明水容影响了水分的运动过程。3.干旱(拔节期开始,40%田间持水量)和高温(孕穗期开始,32/22℃)处理对两种在加拿大广泛种植的春小麦品种(Superb和AC Crystal)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木聚糖含量有很大的影响。总体来说,高温下Superb成熟时间比AC Crystal提前了大概10天,说明Superb对高温的敏感性较强;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比叶面积对干旱的敏感性较大。干旱和高温降低了小麦的生物量,所用的水分和产量最终增加了这两种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有干旱处理和品种显着性,并且它与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高温干旱降低了叶片气体交换指标。高温增加了小麦籽粒木聚糖的含量(特别是水溶性木聚糖);并且木聚糖的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着的正相关。4.丛植菌根、氮肥(180 kg/hm2)以及干旱(拔节期开始,40%田间持水量)处理对春小麦Superb的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磷含量的吸收有很大的影响。氮肥施加和菌根接种增大了叶片的相对含水量,而干旱降低了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值;干旱降低了叶片的比叶面积,而氮肥施加和菌根接种提高了叶片的比叶面积;干旱处理提高了不同时期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但在相同氮肥施加下,菌根接种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大,并且氮肥施加和干旱处理都降低了叶片的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菌根接种对其影响不大;各处理下籽粒与茎秆的氮含量差异显着,同时不同部位的磷含量随着水分胁迫和菌根接种而增大,氮肥施加间接的影响了茎秆对磷素的吸收,但是对籽粒磷素的吸收影响不大。5.两种真菌(Penicillium和AMF)和不同水平磷肥施加(45 kg/hm2和90 kg/hm2)均能增加叶片的气体交换指标,并且在相同的磷肥施加水平下,AMF比Penicillium更能促进叶片的光合性能;丛枝菌根可显着的增加Castor区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的含量随着施磷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茎秆和籽粒中磷含量随着真菌接种和施磷而增大,并且AMF的影响最大,;真菌接种和磷肥施加增加了田间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以及产量。

郭辉娟,贺学礼[8](2010)在《水分胁迫下AM真菌对沙打旺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文中指出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优良牧草和固沙植物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0%和30%条件下,分别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沙打旺根际土着菌,不接种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着降低了沙打旺植株(无论接种AM真菌与否)的株高、分枝数、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并显着提高了土着AM真菌的侵染率,对摩西球囊霉的侵染率无显着影响。接种AM真菌可以促进沙打旺生长和提高植株抗旱性,但促进效应因土壤含水量和菌种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显着提高了植株菌根侵染率、根系活力、地下部全N含量和叶片CAT活性。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和50%时,接种株地上部全N、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显着高于未接种株;接种AM真菌显着降低了叶片MDA含量;接种土着AM真菌的植株株高、分枝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显着高于未接种株。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时,接种AM真菌显着增加了地上部全P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接种摩西球囊霉的植株株高、分枝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显着高于未接种株。水分胁迫40d,接种AM真菌显着提高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水分胁迫80d,接种株叶片SOD活性显着增加。菌根依赖性随水分胁迫程度增加而提高。沙打旺根际土着菌接种效果优于摩西球囊霉。水分胁迫和AM真菌的交互作用对分枝数、菌根侵染率、叶片SOD、CAT和POD活性、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地上部全N和全P、地下部全N和根系活力有极显着影响,对叶片丙二醛和地下部全P有显着影响。AM真菌促进根系对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改善植物生理代谢活动,从而提高沙打旺抗旱性,促进其生长。试验结果为筛选优良抗旱菌种,充分利用AM真菌资源促进荒漠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提供了依据。

杨艳[9](2010)在《外生菌根真菌提高油松抗旱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纯培养技术筛选出一株抗旱性强的外生菌根真菌,测定其在不同干旱胁迫下菌丝体分泌植物激素的差异;采用盆栽法接种油松苗,研究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菌根苗和非菌根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干旱胁迫下,菌根真菌、菌根苗、非菌根苗蛋白表达差异,揭示外生菌根真菌提高油松苗的抗旱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抗旱菌株的筛选对纯培养条件下3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特性研究表明,干旱胁迫只改变了外生菌根真菌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积累,对增长模式没有影响。轻度干旱胁迫(10% PEG浓度)对3种外生菌根真菌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15%35% PEG浓度),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抑菌率都增大,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灰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aricinus(Berk.in Hook.)O.Kumtze)>绒粘盖牛肝菌(Suillus tomentosus(Kauff.)Sing.Snell & Dick)>灰鹅膏菌(Aminita vaginata(Bull.:Fr.)Vitt.)。2. PEG胁迫下抗旱菌株产生植物激素的差异不同PEG浓度干旱胁迫下,液体培养灰环粘盖牛肝菌,发现当PEG胁迫浓度由0%增加到25%时,菌丝体中赤霉素含量由26.53μg/g递减到0μg/g,生长素含量由180.98μg/g递减到0μg/g。15% PEG浓度下脱落酸积累最多,为184.36μg/g,当干旱胁迫超过其忍耐程度(20% PEG浓度),抑制脱落酸的积累。3.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的接种效应正常水分下,接种菌根真菌(灰环粘盖牛肝菌)促进油松苗高、茎粗和根长,提高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和根冠比(P<0.05),菌根苗比非菌根苗分别提高了26.36%、8.47%、24.83%、90.91%、175%和36.84%,二者相对含水量差异不显着(P>0.05)。菌根依赖性(MD)大于200%,属于中等依赖性。菌根苗和非菌根苗生理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4. PEG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PEG模拟干旱胁迫下测定菌根苗和非菌根苗根系SOD和CAT活性,研究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菌根苗和非菌根苗SOD活性、30% PEG浓度下的CAT活性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0%、10%和20%浓度下CAT活性呈“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同PEG浓度胁迫1、2和4 h,菌根苗SOD活性显着高于非菌根苗活性(P<0.05);胁迫8和12 h差异不显着(P>0.05)。胁迫2 h,20% PEG浓度下CAT活性增幅(与胁迫1 h相比)最大,菌根苗增加了3.20倍,非菌根苗增加了2.84倍,菌根苗酶活性比非菌根苗高69.50%。5. PEG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丙二醛(MDA)含量及质膜透性的影响PEG模拟干旱胁迫下测定菌根苗和非菌根苗根系MDA含量和根系电导率,研究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菌根苗和非菌根苗MDA含量逐渐增加,根系电导率呈波动性变化。相同PEG浓度胁迫1 h,菌根苗和非菌根苗MDA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胁迫212 h,菌根苗MDA含量显着低于非菌根苗(P<0.05)。30% PEG浓度胁迫12 h MDA达最大值,非菌根苗比菌根苗高38.13%。相同PEG浓度胁迫相同的时间,非菌根苗电导率均大于菌根苗的电导率。6. PEG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PEG模拟干旱胁迫下测定菌根苗和非菌根苗根系Pro含量,研究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菌根苗和非菌根苗Pro含量呈“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同PEG浓度胁迫12 h,菌根苗Pro含量高于非菌根苗;胁迫412 h,菌根苗Pro含量低于非菌根苗。30% PEG浓度胁迫4 h,非菌根苗脯氨酸含量高达85.60μg/g,比菌根苗高50.12%。7. PEG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萎蔫率和抗旱级别的影响PEG模拟干旱胁迫下测定菌根苗和非菌根苗根系萎蔫率和形态抗旱级别,研究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菌根苗和非菌根苗叶片萎蔫,植株倒伏,萎蔫率和抗旱级别增大。菌根苗萎蔫速度慢于非菌根苗,程度也较轻。综合分析表明,接种菌根真菌的油松苗抗旱性比未接种强。8. PEG胁迫下菌根真菌、油松苗根系蛋白表达差异由蛋白电泳图谱可知,干旱胁迫下,菌根真菌、菌根苗和非菌根苗蛋白条带不尽相同,蛋白的表达量与胁迫的强度有关。真菌菌丝体表达了分子量为66.2 KDa和28.4 KDa的蛋白,随着PEG浓度升高,蛋白表达量增多,但30% PEG浓度下没有蛋白表达。菌根苗比非菌根苗多表达了分子量为66.2 KDa的蛋白,少表达13.0 KDa的蛋白,同时提高了97.5 KDa蛋白的表达量。14.5 KDa20.1 KDa蛋白在菌根苗和非菌根苗中无明显变化。

赵玥[10](2009)在《两种金线莲生长及与内生真菌共生培养的研究》文中指出对两种金线莲组培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台湾金线莲和福建金线莲组培苗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分别为0.125倍MS+1.61mg·L-1NAA+1.50mg·L-1 IBA+2.20g·L-1活性炭和0.36倍MS+3.00mg·L-1NAA+1.50mg·L-1活性炭,优化验证试验组培苗平均生根数分别可达2.33条/株和2.45条/株,分别比对照多1.20条和1.30条。栽培基质筛选试验结果显示,腐殖土:蛭石(3:1)的混合栽培基质最适合两种金线莲组培苗的移栽,在该栽培基质中培养90d,台湾金线莲的成活率达96.67%,平均鲜重、干重及株高分别达1.197g/株、0.136g/株及11.302cm/株,福建金线莲的成活率达96.67%,平均鲜重、干重及株高分别达1.177g/株、0.131g/株及10.856g/株。野生金线莲在其整个生活史中都需要与真菌共生。我们利用这一特点,将分离自兰科植物的43株内生真菌回接到两种金线莲组培苗上,在琼脂培养基上筛选出10株对台湾金线莲和8株对福建金线莲有促生作用的兰科内生真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显示,AR18对两种金线莲的促生效果均达显着水平,栽培90d时,接种AR18的台湾金线莲平均鲜重和平均干重分别比对照提高15.080%和19.403%,接种AR18的福建金线莲平均鲜重和平均干重分别比对照提高17.155%和22.584%,接种AR14的福建金线莲平均鲜重和平均干重分别对照提高15.736%和18.652%。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共培养的2个月内,随共培养时间延长,对照与接菌处理的4种酶活性均呈升高趋势,真菌的接种使这种上升趋势更为明显。金线莲体内大量元素中钾的含量最高,镁的含量最低,微量元素中铁的含量最高。不同真菌对两种金线莲的元素含量影响不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检测结果表明,人工栽培金线莲中Kinsenoside的含量随栽培时间延长而提高,促生真菌的接种会促进两种金线莲中Kinsenoside的积累。当栽培时间为8周时,接种AR18的台湾金线莲和福建金线莲中Kinsenoside的含量分别为同时期对照的1.97倍和1.24倍,接种AR14的福建金线莲中Kinsenoside的含量为同时期对照的1.63倍。在人工栽培的福建金线莲中,只检测到1种黄酮单体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接种AR14对其含量有促进作用,而接种AR18对其含量则是先抑制后促进,但二者的促进作用均不显着。在人工栽培的台湾金线莲中,检测到4种黄酮单体成分,其中两种可定性为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及槲皮素。接种AR18对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影响为先抑制后促进,而对槲皮素的含量影响一直为促进作用。

二、VA菌根真菌对旱作春小麦抗旱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A菌根真菌对旱作春小麦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小麦品种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小麦的菌根侵染状况及影响因素
        1.2.2 接种AM真菌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2.3 不同小麦品种菌根侵染率及菌根效应差异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小麦群体构成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4 测定指标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接种AM真菌对不同小麦品种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3.2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产量的菌根效应差异
    3.3 接种AM真菌对不同小麦品种花期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3.4 接种AM真菌对不同小麦品种成熟期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3.5 不同小麦品种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的菌根效应差异
    3.6 接种AM真菌对不同小麦品种氮、磷、钾收获指数的影响
    3.7 接种AM真菌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
    3.8 不同小麦品种氮磷钾收获指数和籽粒利用效率的菌根效应差异
    3.9 接种AM真菌对不同小麦品种花期地上部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3.10 接种AM真菌对不同小麦品种成熟期地上部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1 不同小麦品种地上部氮磷钾利用效率的菌根效应差异
    3.12 不同小麦品种花期、成熟期各生长指标的极端品种分布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接种AM真菌对不同小麦品种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4.2 接种AM真菌对不同小麦品种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4.3 接种AM真菌对不同小麦品种养分效率的影响
    4.4 不同小麦品种花期、成熟期各生长指标的极端品种分布情况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AM真菌和覆膜对西部煤矿区玉米生长与土壤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改良的研究进展
    1.3 丛枝菌根真菌的生态功能
        1.3.1 改善植物水分状况,提高其抗旱性
        1.3.2 提高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促进根部碳沉积
        1.3.3 改善植物养分状况,促进植物生长
        1.3.4 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质量
        1.3.5 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1.4 菌根微生物技术用于植物-土壤系统的研究进展
        1.4.1 矿区生态系统
        1.4.2 农业生态系统
    1.5 覆膜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覆薄膜与接种微生物对AM真菌特性和玉米地上养分吸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案
        2.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AM真菌特性
        2.2.2 植物生长特性
        2.2.3 根际土壤化学性质
        2.2.4 植物地上部分NPK养分
        2.2.5 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覆膜方式下接种微生物对塌陷区玉米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M真菌特性
        3.2.2 植物生长特性
        3.2.3 根际土壤化学性质
        3.2.4 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大田条件下AM真菌侵染效果
        3.3.2 全覆膜与AM真菌联合促进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
        3.3.3 作物根际土壤养分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砂煤混合基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AM真菌特性
        4.2.2 植物生长特性
        4.2.3 根际土壤化学性质
        4.2.4 植物地上部分NPK养分
        4.2.5 根际土壤酶活性
        4.2.6 AM真菌特性与植物生长和根际土壤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联合AM真菌、覆膜与风化煤对玉米根系形态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AM真菌特性
        5.2.2 植物生长特性
        5.2.3 根际土壤化学性质
        5.2.4 根际土壤酶活性
        5.2.5 植物根系形态
        5.2.6 植物根系形态与AM真菌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
    5.3 讨论
        5.3.1 玉米根系形态与AM真菌特性和植物生长特性间的响应
        5.3.2 施加风化煤对作物根际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干旱胁迫下植物生长效应评价
    6.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与步骤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相关系数矩
        6.2.2 主成分载荷矩阵、特征值及贡献率
        6.2.3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6.2.4 主成分综合模型
    6.3 讨论
    6.4 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AM真菌对模拟采煤沉陷根系损伤生理生化影响及修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采煤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2 AM真菌在矿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1.2.3 AM真菌与解磷菌联合应用研究
        1.2.4 AM真菌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2 AM真菌对柠条塔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效应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和管理
        2.2.3 植物监测和样品采集
        2.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5 数据分析和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接种AM真菌对柠条生长影响
        2.3.2 接种AM真菌对菌根效应的影响
        2.3.3 接种AM真菌对柠条根系生长的影响
        2.3.4 接种AM真菌对柠条抗逆性影响
        2.3.5 接种AM真菌对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接种AM真菌对垂直方向根系损伤玉米的生理生长影响
    3.1 试验背景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和管理
        3.2.3 样品采集和处理
        3.2.4 指标测定方法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伤根处理对菌根效应的影响
        3.3.3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养分分配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玉米根系生理变化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根系损伤对植物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
        3.4.2 接菌对伤根植物的修复和土壤改良效应
    3.5 小结
4 接种AM真菌对水平方向根系损伤玉米的生理生长影响
    4.1 试验背景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和管理
        4.2.3 样品采集和处理
        4.2.4 指标测定方法
        4.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伤根处理对菌根效应的影响
        4.3.3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养分分配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玉米根系生理变化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AM真菌对伤根玉米修复效应的分析与评价
    5.1 逐步回归分析
        5.1.1 影响伤根玉米地上部分修复的主导因素
        5.1.2 影响伤根玉米根系修复的主导因素
    5.2 通径分析
        5.2.1 伤根玉米地上生物量的通径分析
        5.2.2 伤根玉米地下生物量的通径分析
    5.3 AM真菌对伤根玉米修复效应的评价
        5.3.1 评价方法的确定及权重的计算
        5.3.2 伤根植物修复效应的综合评价
    5.4 讨论
    5.5 小结
6 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对根系受损玉米的修复效应
    6.1 试验背景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和管理
        6.2.3 样品采集和处理
        6.2.4 指标测定方法
        6.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处理对菌根效应的影响
        6.3.2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生长的影响
        6.3.3 接菌对根系受损玉米养分分配的影响
        6.3.4 不同处理对玉米根系生理变化的影响
        6.3.5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6.4 微生物和外源磷协同对伤根玉米修复效应的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
        6.4.1 逐步回归分析
        6.4.2 通径分析
    6.5 讨论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刺山柑解剖结构与根际VA真菌对其干旱环境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刺山柑研究现状
        1.2.1 刺山柑的地理分布
        1.2.2 刺山柑生物学特性
        1.2.3 刺山柑生态学特性
        1.2.4 刺山柑的抗逆特性
        1.2.5 刺山柑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2.6 刺山柑其他相关价值
    1.3 刺山柑抗旱性研究概况
        1.3.1 植物形态解剖学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
        1.3.2 植物生理代谢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
        1.3.3 VA 菌根真菌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不同种群刺山柑解剖结构及其适应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群刺山柑根的解剖结构
        2.2.2 不同种群刺山柑茎的解剖结构
        2.2.3 不同种群刺山柑叶的解剖结构
    2.3 讨论
        2.3.1 刺山柑根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2.3.2 刺山柑茎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2.3.3 刺山柑叶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2.3.4 不同种群刺山柑对其环境适应能力的比较
第三章 刺山柑根际 VA 菌根真菌多样性和侵染率的调查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刺山柑根际土壤中 VA 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3.1.3 野生刺山柑 VA 菌根侵染率测定
        3.1.4 数据统计软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刺山柑根际 VA 菌根真菌多样性统计结果
        3.2.2 刺山柑根际 VA 菌根真菌侵染率统计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 VA 真菌对刺山柑生长效应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侵染率及生长的影响
        4.2.2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根系结构的影响
        4.2.3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抗旱性的影响
        4.2.4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叶片膜系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2.5 VA 真菌对刺山柑全 N、全 P 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不同种群刺山柑解剖结构对其干旱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5.1.2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抗旱适应性的研究
        5.1.3 接种 VA 菌根真菌对刺山柑抗旱适应性的研究
    5.2 展望
        5.2.1 刺山柑抗旱机理的深入研究
        5.2.2 刺山柑根际 VA 菌根真菌种质资源的调查
        5.2.3 刺山柑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石漠化地区适生造林树种菌根化幼苗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石漠化地貌生态恢复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
    1.2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1.2.1 植物抗旱及抗旱性的定义
        1.2.2 植物抗旱机理
        1.2.3 石漠化地区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AM真菌的研究进展
        1.3.1 AM真菌研究概况
        1.3.2 AM真菌在石漠化地区的应用研究
    1.4 AM真菌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1.4.1 AM真菌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
        1.4.2 AM真菌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机制
        1.4.3 AM真菌对石漠化地区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1.5 植物抗旱性评价方法
        1.5.1 主成分分析法
        1.5.2 隶属函数法
    1.6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催芽和接种
        2.2.2 移苗
    2.3 试验设计
    2.4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2.4.1 菌根侵染率和菌根依赖性测定
        2.4.2 生长指标测定
        2.4.3 生物量测定
        2.4.4 根/冠比
        2.4.5 叶绿素荧光测定
        2.4.6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4.7 氮磷元素测定
        2.4.8 干旱胁迫指数计算方法
        2.4.9 抗旱系数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幼苗对接种AM真菌的生长响应
        3.1.1 幼苗对AM真菌的依赖性
        3.1.2 接种AM真菌幼苗的生长效应
    3.2 干旱胁迫下AM真菌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3.2.1 对幼苗苗高和地径的影响
        3.2.2 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2.3 对幼苗比叶面积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下AM真菌对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1 对香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对秋枫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 干旱胁迫下菌根对幼苗水分代谢的影响
        3.4.1 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4.2 对幼苗叶片相对水分亏缺的影响
    3.5 干旱胁迫下菌根对幼苗生化特性的影响
        3.5.1 对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3.5.2 对幼苗SOD酶活性的影响
        3.5.3 对幼苗游离脯氨酸的影响
    3.6 干旱胁迫下菌根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6.1 对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
        3.6.2 对PSⅡ潜在活性(Fv/Fo)的影响
        3.6.3 对PSⅡ捕获激发能的效率(Fm/Fo)的影响
        3.6.4 对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影响
        3.6.5 干旱胁迫下AM真菌对对PSⅡ量子效率(ΦPSⅡ)的影响
        3.6.6 干旱胁迫下AM真菌对电子传递效率(ETR)的影响
        3.6.7 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关性分析
    3.7 干旱胁迫下菌根对幼苗氮磷元素的影响
        3.7.1 对香椿幼苗氮磷元素的影响
        3.7.2 对秋枫幼苗氮磷元素的影响
    3.8 干旱胁迫下AM真菌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3.8.1 各指标的抗旱系数
        3.8.2 主成分分析
        3.8.3 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正常水分下幼苗对AM真菌的生长响应及菌根依赖性
    4.2 干旱胁迫下AM真菌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3 干旱胁迫下AM真菌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4.4 干旱胁迫下AM真菌与植物水分代谢的关系
    4.5 干旱胁迫下AM真菌与植物生化特性的关系
    4.6 干旱胁迫下AM真菌与叶绿素荧光的关系
    4.7 干旱胁迫下AM真菌与营养元素的关系
    4.8 菌根化幼苗抗旱综合评价
    4.9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9.1 存在的问题
        4.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丛枝菌根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下大豆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 大豆生产概述及在喀斯特地区的发展状况
        1.1 大豆生产概述
        1.2 喀斯特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AMF研究进展
        2.1 AMF的典型结构、分类及研究意义
        2.2 AMF的生理效应
    3 AMF增强作物抗旱性的作用机制
    4 AMF对喀斯特干旱地区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AMF对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壤中大豆抗旱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主要试验试剂
        1.3 实验药品
        1.4 试验仪器
        1.5 材料培养和处理
        1.6 测定项目和方法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喀斯特地区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大豆幼苗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2.2 两种喀斯特地区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大豆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3 两种喀斯特地区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大豆植株活性氧代谢和保护酶活性影响
        2.4 两种喀斯特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大豆叶细胞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2.5 不同喀斯特土壤水分条件下AMF对大豆NR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喀斯特土壤水分条件下AMF对大豆光合、蒸腾速率的影响
        2.7 不同喀斯特土壤水分条件下AMF对大豆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AMF对不同水分、土壤处理下大豆叶片水分代谢的影响
        3.2 AMF对不同水分、土壤处理下大豆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3 AMF对不同水分、土壤处理下大豆生长的促进作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7)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高温及真菌接种等环境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现状、内容及技术路线
    1.1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各种涵义
    1.2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2.1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气体交换指标
        1.2.2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关系研究
        1.2.3 影响作物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一些因素
        1.2.4 不同环境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研究
        1.2.5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 干旱高温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它相关指标的影响
    1.4 真菌菌根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土塬区不同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气体交换及茎流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品种及设计
        2.2.2 试验地点自然条件
        2.2.3 管理与测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各品种拔节期和开花期的生长变化
        2.4.2 各品种拔节期和开花期的生理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2.4.3 各品种拔节期和开花期植株的茎流变化
        2.4.4 各品种成熟期产量及其他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
        2.4.5 植株茎流、叶片光合性能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2.5 结论与讨论
        2.5.1 水分利用效率
        2.5.2 拔节期和开花期茎流与蒸腾速率的变化
        2.5.3 植株茎流与叶片蒸腾的关系
第三章 黄土塬区不同磷肥处理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气体交换及茎流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品种及设计
        3.2.2 试验地点自然条件
        3.2.3 管理与测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拔节期和开花期的生长变化
        3.4.2 拔节期和开花期的生理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3.4.3 开花期植株的茎流变化
        3.4.4 成熟期产量及其它相关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
        3.4.5 植株茎流、叶片光合性能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3.5 讨论
第四章 干旱高温环境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木聚糖含量变化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品种和设计
        4.2.2 试验地点及试验环境
        4.2.3 生理及品质指标的测定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小麦的生长变化
        4.4.2 生理指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4.4.3 木聚糖含量、产量和粒重的变化
        4.4.4 气体交换、水分利用效率、木聚糖含量和产量等的相关关系
    4.5 讨论
        4.5.1 小麦的生长
        4.5.2 水分利用效率
        4.5.3 气体交换
        4.5.4 水分利用效率和木聚糖的关系
第五章 水分胁迫、菌根接种及氮肥施加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肥料吸收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品种和菌种
        5.2.2 试验设计及试验环境
        5.2.3 生理指标和氮磷含量的测定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比叶面积的变化
        5.4.2 气体交换指标的变化
        5.4.3 水分利用效率和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的变化
        5.4.4 茎秆和籽粒氮磷含量及叶片的稳定性氮同位素的变化
        5.4.5 成熟期株高、生物量和产量的变化
        5.4.6 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物量及产量相关关系
        5.4.7 水分利用效率与氮磷含量相关关系
    5.5 结论与讨论
        5.5.1 植物生长变化
        5.5.2 气体交换
        5.5.3 水分利用效率
        5.5.4 氮磷元素的吸收
第六章 不同生态区真菌接种及磷肥施加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肥料吸收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品种、菌种和试验设计
        6.2.2 试验地点自然条件
        6.2.3 管理与测定
    6.3 数据处理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时期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6.4.2 开花期叶片气体交换指标的差异
        6.4.3 水分利用效率及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的变化
        6.4.4 茎秆和籽粒中磷含量的变化
        6.4.5 成熟期农艺性状的变化
        6.4.6 成熟期生物量及产量的变化
        6.4.7 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物量及产量相关关系
        6.4.8 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和茎秆磷含量相关关系
    6.5 结论与讨论
        6.5.1 真菌接种和磷肥施加与作物生长
        6.5.2 真菌接种和磷肥施加与气体交换及水分利用效率
        6.5.3 真菌接种和磷肥施加与磷的吸收
第七章 结论、待研究问题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8)水分胁迫下AM真菌对沙打旺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M真菌和水分胁迫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2.2 AM真菌和水分胁迫对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3 AM真菌和水分胁迫对植株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2.4 AM真菌和水分胁迫对植株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2.5 AM真菌和水分胁迫对植株全N、全P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3 讨论和结论

(9)外生菌根真菌提高油松抗旱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外生菌根研究进展
        1.1.1 外生菌根和外生菌根真菌概述
        1.1.2 外生菌根的结构
        1.1.3 外生菌根的功能
    1.2 外生菌根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2.1 形态适应机理
        1.2.2 生理生化适应机理
        1.2.3 其它适应机理
    1.3 菌根技术的应用
    1.4 前言
第二章 纯培养条件下三种外生菌根真菌抗旱性及产生植物激素的差异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PEG 胁迫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2.1.3 PEG 胁迫对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的影响
        2.1.4 PEG 胁迫对外生菌根真菌分泌植物激素的影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EG 胁迫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2.2.2 PEG 胁迫对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的影响
        2.2.3 PEG 胁迫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模式的影响
        2.2.4 PEG 胁迫对灰环粘盖牛肝菌分泌植物激素差异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外生菌根真菌提高油松抗旱机制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来源及菌剂制备
        3.1.2 供试基质及基质处理
        3.1.3 供试苗木种子及处理
        3.1.4 试验设计
        3.1.5 接种培养
        3.1.6 菌根侵染和苗木生长状况测定
        3.1.7 PEG 胁迫苗木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接种菌根真菌对油松苗生长的影响
        3.2.2 PEG 胁迫对油松苗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3 PEG 胁迫对油松苗抗旱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聚乙二醇胁迫下菌根真菌对油松苗根系蛋白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不同PEG 浓度下菌根真菌的培养
        4.1.2 不同PEG 浓度下油松菌根苗和非菌根苗处理
        4.1.3 菌根真菌及油松苗可溶性蛋白质提取
        4.1.4 菌根真菌及油松苗抗旱蛋白SDS-PAGE 凝胶电泳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PEG 胁迫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5.1.2 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的接种效应
        5.1.3 PEG 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1.4 PEG 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丙二醛(MDA)含量及质膜透性的影响
        5.1.5 PEG 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5.1.6 PEG 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萎蔫率和抗旱级别的影响
        5.1.7 PEG 胁迫下菌根真菌、油松苗根系蛋白表达差异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两种金线莲生长及与内生真菌共生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药用植物与菌根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金线莲组培苗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第一节 台湾金线莲组培苗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第二节 福建金线莲组培苗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章 金线莲组培苗温室人工栽培基质的筛选
    第一节 台湾金线莲栽培基质的筛选
    第二节 福建金线莲栽培基质的筛选
    参考文献
    附图
第四章 金线莲促生真菌的初步筛选
    第一节 台湾金线莲促生真菌的初步筛选
    第二节 福建金线莲促生真菌的初步筛选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五章 金线莲促生菌的盆栽复筛
    第一节 台湾金线莲促生真菌的盆栽复筛
    第二节 福建金线莲促生真菌的盆栽复筛
    参考文献
    附图
第六章 促生真菌对金线莲关键酶活性及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促生真菌对金线莲两种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第一节 促生真菌对两种金线莲中有效成份Kinsenoside含量的影响
    第二节 促生真菌对两种金线莲黄酮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四、VA菌根真菌对旱作春小麦抗旱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小麦品种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响应研究[D]. 崔佳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2]AM真菌和覆膜对西部煤矿区玉米生长与土壤性状的影响[D]. 裘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3]AM真菌对模拟采煤沉陷根系损伤生理生化影响及修复效应[D]. 孙金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4]刺山柑解剖结构与根际VA真菌对其干旱环境适应性的研究[D]. 刘静.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5]石漠化地区适生造林树种菌根化幼苗抗旱性研究[D]. 甘春雁. 广西大学, 2013(03)
  • [6]丛枝菌根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下大豆抗旱性的影响[D]. 王晓旭.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7]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高温及真菌接种等环境的响应[D]. 张蓓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8]水分胁迫下AM真菌对沙打旺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J]. 郭辉娟,贺学礼. 生态学报, 2010(21)
  • [9]外生菌根真菌提高油松抗旱性的研究[D]. 杨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10]两种金线莲生长及与内生真菌共生培养的研究[D]. 赵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09(01)

标签:;  ;  ;  ;  ;  

VA菌根真菌对干饲春小麦抗旱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