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连环杀人犯的心理特征

变态连环杀人犯的心理特征

一、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崔海英[1](2021)在《甘蒙“8·05”系列案件犯罪心理画像分析及侦控思考》文中指出从犯罪心理画像角度分析,甘蒙"8·05"系列案件犯罪嫌疑人属于强奸犯中的施虐型。由此系列案件引发的侦查方面的思考主要是:侦查技术手段要与时俱进,打破固化思维,对疑难案件要进行会诊和信息共享;在犯罪防控方面的思考主要是:预防潜在的女性被害人被害,预防性变态犯罪人犯罪,加强法律防控,消除不良社会因素,尽快建立专业的救助机构和心理干预机制等。

梁婉莹,张雨青[2](2020)在《性施(受)虐的研究现状与局限》文中研究指明性施(受)虐是指通过遭受痛苦或使他人痛苦来获得性唤起的性偏好、性心理障碍或性犯罪行为。本文综述了从临床医学、法学、犯罪学、心理学等视角对性施(受)虐的概念、评估与诊断、分类与症状表现、心理学与生物学机制、司法处置与临床干预策略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应以本土性施(受)虐偏好者、患者为研究对象,关注不同类型的性施(受)虐群体,开展自下而上的研究,探讨性虐行为的核心要素和表现形式,准确定义和分类性施(受)虐,构建有效的量表、勃起测量性刺激体系和诊断标准,探讨结合犯罪现场信息的评估方法,探讨结合诊断讨论性受虐者同意的有效性,建立针对性的罪犯矫治项目和治疗康复体系,为医疗、司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改善提供参考。

王春梅[3](2020)在《甘蒙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人格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犯罪行为与犯罪行为人人格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个体的人格缺陷容易引发犯罪,犯罪行为则体现了行为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甘蒙系列杀人犯罪的基本要素表明,该案犯罪行为人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严重的性心理障碍。正是由于犯罪行为人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彼此交错、相互强化,共同推动了该系列犯罪的产生和持续。鉴于此,全社会应强化犯罪心理预防工作,重视社会成员健全人格的培养,从根源上预防犯罪的发生。

陶文婧[4](2019)在《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杀人案件是社会危害性最大、主观恶性最高的刑事案件。在当前侦查实践中,侵财类杀人案件又是杀人案件中侦破难度较大的一类刑事案件,而且容易形成积案或发展成为系列案件,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是命案侦查的难点。侵财类杀人案件由于案件发现较难、缺乏明显的因果关系、侵害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侦破难度普遍较大。恶性侵财类杀人案件的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侦查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把命案必破作为促稳定、保民安的底线和侦查工作的最高追求。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对国内外关于杀人案件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介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概述部分,主要对杀人案件和侵财类杀人案件的概念、行为认定和法律认定进行阐述。第三部分结合近十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侵财类杀人案件实例,从整体层面分析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并以山东省某市的此类案件为例,点面结合,深入研究并总结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特点。第四部分是侦查难点部分,结合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特点以及相关实例总结出了侵财类杀人案件发现难、性质认定难、犯罪嫌疑人锁定难、累案积案较多四个方面的侦查难点。第五部分是侦查对策部分,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和创新点。该部分在前文对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特点及侦查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实习期间参与过的相关案件,提出立线经营思路,并通过多维视角下的案情分析和轨迹侦查分析侦查空间,将犯罪现场勘查等传统侦查措施与大数据背景下的Y-STR技术、心理画像技术、视频侦查技术、冠字码控赃技术等侦查技术紧密结合,以期为公安机关侦破此类案件提供一份行之有效的对策。

王彬[5](2019)在《论大数据视野下的并案侦查》文中研究表明并案侦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侦查方法,在厘清并案侦查概念与侦查要素的基础上,阐述了大数据视野下并案侦查的条件与基础,即各侦查要素的相同性与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和理论基础;阐述了并案侦查的路径,即技术鉴定、系统分析、电磁信息痕迹比较分析与特征比较分析,阐述了并案侦查的实施环节,即通过数据搜索、数据碰撞、数据挖掘和数据画像等大数据方法,实施系列案件之并案侦查。

刘杰[6](2017)在《命案动机分析论纲--兼论行为证据在命案侦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动机分析对命案侦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命案动机分析有三个方面的维度:动机的性质、动机的激发时间和动机的强度。命案动机分析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侦查学、心理学和犯罪学的理论综合。命案动机分析,要在认真研究命案现场的基础上,依托现场勘验、尸体检验、调查访问等各项工作,从作案过程、特定行为、被害人特征、犯罪情境等要素来进行系统综合研究。行为证据在动机分析和命案侦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赵桂芬[7](2014)在《性侵害或施虐系列杀人犯罪人特征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34例以性侵或施虐为特征的系列杀人案件的统计分析,发现样本中的犯罪人在案件特征方面有如下特征:每一个犯罪人在案件特征上都有自己的一致性特点,接近被害人的方式多样化,作案手段群集化,异常行为发生比例高,犯罪人侵害的被害人主要是目标下的陌生人。就犯罪人特征而言,高发年龄集中于2736岁,犯罪人文化程度偏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较多犯罪人有过婚姻关系,有前科经历的比例较高,犯罪人更多具有内向、偏执、自卑等特征。对此类案件的侦查,主要途径包括通过技术手段查找以及通过犯罪人行为特征的一致性串并案件等。

刘旭刚,邱莎莎,徐杏元[8](2013)在《性变态犯罪人犯罪原因及其矫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性变态犯罪是一种发生率低但危害很大、社会影响恶劣的犯罪类型。笔者首先分析了性变态犯罪人的犯罪原因,包括主体原因和主体外原因。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了矫治对策,包括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陈建[9](2012)在《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及其预防对策》文中认为性变态杀人案件作为一种特殊的刑事犯罪案件形式,有着特殊的犯罪特点。即选择侵害对象的相对性;犯罪行为的隐蔽性、连续性;作案手法的相似性、习惯性和犯罪手段的残忍性等特点。因此,不仅要打破常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侦破案件;完善相关立法,消除各种影响变态心理的诱因;加强社区建设,对特殊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治,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防范疏导。

赵桂芬[10](2011)在《侦查活动中作案时间分析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文中认为探讨犯罪人确定作案时间的基本原理,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犯罪人的决策特点,论证理性选择模式下的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以及情绪冲动模式下的认知-新联结模型和兴奋迁移理论。根据这些原理,可以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犯罪人作案时间的频繁及时间间隔,可以反映其需求的强度及产生某种需要的连续性;系列作案中犯罪人作案时间的规律性是其生活规律的一种反映;作案时间的反常性体现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特点或变化。因此,在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可以根据犯罪人作案时间的特点,推测犯罪行为人的某些人格特征,预测犯罪行为的发展趋势。

二、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甘蒙“8·05”系列案件犯罪心理画像分析及侦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蒙“8·05”系列案件案情简介[1]9-64
二、甘蒙“8·05”系列案件特点和性质分析
    (一)系列案件的特点
    (二)系列案件的性质
三、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及动机分析
    (一)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
    (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分析
四、由此系列案件引发的侦查与防控思考
    (一)对侦查方面的思考
    (二)对犯罪防控方面的思考

(2)性施(受)虐的研究现状与局限(论文提纲范文)

1 性施(受)虐的概念
2 性施(受)虐的评估与诊断
    2.1 性施(受)虐的评估工具
        2.1.1 量表
        2.1.2 勃起测量
        2.1.3 犯罪现场信息
        2.1.4 性幻想的情况
    2.2 性施(受)虐的诊断
3 性施(受)虐的分类与症状表现
    3.1 性施(受)虐的分类
    3.2 性施(受)虐的症状表现
        3.2.1 性施(受)虐的性行为
        3.2.2 性施(受)虐者临床意义上的痛苦与社会功能失调
4 性施(受)虐的心理学和生物学机制
    4.1 性施(受)虐者的人格
    4.2 性施(受)虐的心理动力理论
    4.3 性施(受)虐的生物学机制
5 司法处置与临床干预
    5.1 司法处置
    5.2 临床干预
6 展望

(3)甘蒙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人格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缘起
2 逻辑起点:关于犯罪与犯罪行为人人格关联性的理性考察
    2.1 人格概念之考察
    2.2 考察犯罪人的人格是认识犯罪发生和变化的重要维度
        2.2.1 社会化异常:人格缺陷易引发犯罪
        2.2.2 学者经典论断:不良人格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动力
        2.2.3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人格的外在表现
3 基础分析:甘蒙系列杀人犯罪基本要素之现实考察
    3.1 时间:犯罪始于1988年,止于2002年,犯罪持续14年
    3.2 地点:犯罪主要发生在犯罪行为人生活和工作的地域
    3.3 行为:实施抢劫、强奸、杀人及侮辱尸体犯罪11次
    3.4 行为人:高承勇的基本情况
    3.5 被害人:均为独自在家(宿舍)的年轻女性
4 实质分析:甘蒙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之人格特征
    4.1 甘蒙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1.1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1.2 甘蒙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存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2 甘蒙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的性心理障碍
        4.2.1 性心理障碍
        4.2.2 甘蒙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性心理障碍的诊断
        4.2.3 甘蒙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具有性施虐癖
5 结语

(4)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调查访问法
2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概述
    2.1 杀人案件的概念
    2.2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概念
    2.3 侵财类杀人犯罪的行为界定
    2.4 我国关于侵财类杀人犯罪的法律认定
        2.4.1 抢劫杀人的法律认定
        2.4.2 转化型抢劫杀人的法律认定
        2.4.3 绑架杀人的法律认定
3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及特点
    3.1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
    3.2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特点
        3.2.1 犯罪主体特征
        3.2.2 犯罪时空特征
        3.2.3 侵害对象特征
        3.2.4 犯罪现场特征
        3.2.5 案件的系列性特征
        3.2.6 案件的预谋性特征
4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困境
    4.1 案件发现难
        4.1.1 隐案表象具有迷惑性
        4.1.2 被害人因素干扰
    4.2 案件定性难
        4.2.1 作案人与被害人因果关系弱
        4.2.2 与仇杀、情杀案件具有混淆性
    4.3 作案人锁定难
        4.3.1 作案人反侦查意识强
        4.3.2 流窜作案,抓捕控赃难
        4.3.3 定罪证据缺乏,审讯深挖工作难
    4.4 累案积案较多,侦查工作压力大
5 侵财类杀人案件侦查对策研究
    5.1 强化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经营
        5.1.1 开展立线侦查及时发现隐案
        5.1.2 采取串“小案”以破“大案”
        5.1.3 重视情报分析研判,加强敏感人群管理
    5.2 多维度视角下的案情分析
        5.2.1 特定行为分析法
        5.2.2 被害人分析法
        5.2.3 情景分析法
        5.2.4 淡化动机分析法
    5.3 以大数据背景下的侦查技术与传统侦查措施结合为突破口
        5.3.1 开展现场勘查,保全证据材料
        5.3.2 运用Y-STR技术,突破积案困境
        5.3.3 运用冠字码技术,解决控赃难题
        5.3.4 运用视频侦查技术,完善情报线索
        5.3.5 运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刻画犯罪嫌疑人
    5.4 基于轨迹分析的侦查拓展
        5.4.1 以人找人,侦控重要关系人
        5.4.2 以物找人,依托财物信息开展追踪
    5.5 依托命案必破机制,强化侵财类案件侦查
        5.5.1 完善队伍建设机制
        5.5.2 完善串并案机制
        5.5.3 完善合成作战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论大数据视野下的并案侦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并案侦查的概念与侦查要素
    (一) 并案侦查之概念分析
    (二) 并案侦查之侦查要素
        1. 现实空间的侦查要素
        2. 虚拟空间的侦查要素
二、并案侦查的条件与基础
    (一) 并案侦查的条件
        1. 痕迹、物品之相同性
        2. 体貌特征之相同性
        3. 行为方式、作案手段之相同性
        4. 侵害对象、作案时间、作案地点等之相同性
        5. 电磁信息痕迹之相同性
    (二) 并案侦查之基础
        1. 硬件基础
        2. 软件基础
        3. 理论基础
三、并案侦查的路径与实施
    (一) 并案侦查的路径
        1. 技术鉴定法
        2. 系统分析法
        3. 电磁信息痕迹比较分析法
        4. 特征比较分析法
    (二) 并案侦查的实施
        1. 数据搜索
        2. 数据碰撞
        3. 数据挖掘
        4. 数据画像
四、结语

(6)命案动机分析论纲--兼论行为证据在命案侦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命案动机分析的概念和维度
    (一) 命案动机分析维度之一:动机的性质
    (二) 命案动机分析维度之二:动机激活的时间
    (三) 命案动机分析维度之三:动机的强度
二、命案动机分析的原理
    (一) 命案动机分析的侦查学原理:“痕迹→行为”
    (二) 命案动机分析的心理学原理:“行为→动机”
    (三) 命案动机分析的犯罪学原理:“行为+被害人+犯罪情境→动机”
三、命案动机维度的具体分析
    (一) 命案动机性质的具体分析
        1. 作案过程是命案动机性质分析的核心依据
        (1) “目的行为”与杀人行为的顺序
        (2) 在有多名被害人的案件中, 确定杀害被害人的先后顺序
        2. 特定行为具有提示命案动机的重要价值
        (2) 捆绑行为
        (3) 威逼行为
        (4) 惯技行为
        (5) 发泄行为
        3. 被害人分析是动机分析的有力依据
        4. 情境分析是动机分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命案动机激活时间的具体分析
        1. 作案工具选择。
        2. 作案时机选择。
        3. 愧疚行为。
        4. 被害人案前活动情况。
    (三) 命案动机强度的具体分析
        1. 排障行为。
        2. 伪装行为。
        3. 攻击行为。
        4. 加固行为。
        5. 标记行为。

(7)性侵害或施虐系列杀人犯罪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既往研究概述
二、研究样本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犯罪人行为特征
        1.每一个犯罪人在案件特征上都有自己的一致性特点
        2.接近被害人的方式多样化
        3.作案手段群集化
        4.异常行为发生比例高
        5.犯罪人侵害的被害人主要是目标下的陌生人
    (二)犯罪人特征
        1.人口统计学特征
        2.性格特征
        3.有前科的犯罪人比例较高

(8)性变态犯罪人犯罪原因及其矫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性变态犯罪人的相关概念
    2.1 性变态的概念
    2.2 性变态犯罪人的概念
3 性变态犯罪人的犯罪类型
    3.1 性施虐症犯罪人
    3.2 恋物症犯罪人
    3.3 恋童症和恋老人症犯罪人
4 性变态犯罪人的犯罪原因
    4.1 主体原因
        4.1.1 生理方面的原因
        4.1.1. 1 性功能障碍
        4.1.1. 2 睾酮水平偏高
        4.1.1. 3 遗传原因
        4.1.2 心理方面的原因
        4.1.2. 1 童年遭受性侵犯或接受不当的性刺激
        4.1.2. 2 人格异常
    4.2 主体外原因
        4.2.1 家庭因素的影响
        4.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4.2.2. 1 黄色亚文化的影响
        4.2.2. 2 传统性文化的影响
5 对性变态犯罪人的矫治对策
    5.1 使用药物治疗
        5.1.1 运用“化学阉割”防止性冲动
        5.1.2 使用药物抑制强迫冲动
    5.2 进行心理治疗
        5.2.1 精神分析法
        5.2.2 行为疗法
        5.2.2. 1 厌恶疗法
        5.2.2. 2 系统脱敏疗法
        5.2.3 合理情绪疗法
    5.3 消除不良社会因素, 加强社区矫正和监控
        5.3.1 消除不良社会因素
        5.3.2 加强社区矫正和监控

(9)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及其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
    (一)杀人动机具有模糊性,因果关系不明显
    (二)选择侵害对象具有相对性
    (三)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连续性
    (四)作案手法具有相似性、习惯性
    (五)犯罪行为具有残忍性、社会危害性极大
二、性变态杀人案件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
三、性变态杀人案件的防范措施
    (一)打破常规,多角度、多层次地采取侦查措施,及时侦破性变态杀人案件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女性防范意识和应变能力
    (三)消除不良社会因素,加强社区对性变态者的影响力
    (四)关注特殊人群,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
    (五)加强对心理矫治人员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矫治专业队伍

(10)侦查活动中作案时间分析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据作案时间推测犯罪人特征的犯罪心理学理论
    (一)有计划的犯罪行为与理性选择的决策模式
    (二)无计划的犯罪行为与情绪驱动模式
二、作案时间的心理属性的定性分析
    (一)犯罪人作案时间的频繁及时间间隔,可以反映其需求的性质、强度及产生某种需要的连续性
    (二)系列作案中犯罪人作案时间的规律性是其生活规律的一种反映
    (三)作案时间的反常性体现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特点或变化
    (四)作案的具体时间可以反映犯罪人的计划性及犯罪动机的形成模式
三、作案时间的心理属性分析对侦查活动的价值
    (一)推测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有助于确定嫌疑人的摸排范围
    (二)预测犯罪行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确定主动侦查的方案

四、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蒙“8·05”系列案件犯罪心理画像分析及侦控思考[J]. 崔海英.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1(02)
  • [2]性施(受)虐的研究现状与局限[J]. 梁婉莹,张雨青. 法医学杂志, 2020(06)
  • [3]甘蒙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人格特征分析[J]. 王春梅.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20(02)
  • [4]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对策研究[D]. 陶文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5]论大数据视野下的并案侦查[J]. 王彬.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9(01)
  • [6]命案动机分析论纲--兼论行为证据在命案侦查中的应用[J]. 刘杰.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7(04)
  • [7]性侵害或施虐系列杀人犯罪人特征分析[J]. 赵桂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8]性变态犯罪人犯罪原因及其矫治对策[J]. 刘旭刚,邱莎莎,徐杏元. 中国性科学, 2013(12)
  • [9]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及其预防对策[J]. 陈建.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2(02)
  • [10]侦查活动中作案时间分析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J]. 赵桂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标签:;  ;  ;  ;  

变态连环杀人犯的心理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