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研究

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研究

一、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富禹豪[1](2020)在《韧性城市视角下昆明市洪灾防控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与日俱增,这让人类开发大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使得本来就已经恶化的全球环境将由于更多的人类活动而充满变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这种变化使得降雨的时空分布受到了巨大影响。极端降雨天气发生频率上升,降水规模和时间的预测难度进一步上升,对于城市防洪建设来说这并非是个好消息。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聚集地,本来就因其人口众多、设施广布等原因而对区域气候、地理和环境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比如城市热岛效应,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气候预测难度增加,城市要面临更多由生态气候所带来的危害,这比以往要更具威胁性。此外,城市系统的复杂度也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加深,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国际区域内的枢纽城市,其城市系统的复杂度也更深。在这种背景下,昆明的城市管理者在城市洪涝防控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而公共管理领域也随着韧性城市理论的研究不断加深而将该理论作为复杂城市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有效途径。利用韧性城市理论及相关概念为昆明市的城市管理提供建议是实现昆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抵御灾害能力和灾后城市恢复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对昆明市2008-2017年的洪灾情况和目前昆明市洪涝防控体系进行了梳理;其次,从韧性城市理论的角度对目前洪涝防控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再其次,对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归纳;最后,通过对国外韧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的总结,结合昆明市目前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对昆明市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在理论上为昆明市韧性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防洪韧性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应用领域,为打造具有韧性理念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

王舟凤[2](2019)在《宁波城市内涝防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极端天气情况频发,国内很多城市连续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城市内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但对城市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而且困扰着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秩序的运转,也暴露出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内涝已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之一,但各城市间内涝防治的工作重点不尽相同。伴随着内涝的不断发生,城市排水系统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矛盾、强排系统建设与现代化标准之间的矛盾、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滞后、防涝意识和防灾观念薄弱等问题不断出现,影响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同城市的地域特征差异较大,其内涝成因各不相同。本文前期通过文献综述的梳理,阐述了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内涝预防和治理经验,为后续的内涝防治研究奠定基石。以沿海城市浙江宁波为例,从历史内涝、城市排水工程、防涝工程、防灾体系等方面研究宁波防洪排涝的建设现状,进行系统、全面的内涝成因分析,发现其在内涝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背景,提出一套以生态城市建设与管理为目标的内涝防治框架。因地制宜地确定内涝防治策略,是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防御能力的关键。宁波城市的内涝防治是一项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与城市良好运行的重要工程。文章从城市管理的研究视角,提出了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加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防涝排涝体系、加强防灾应急的城市管理工作等对策,以期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宁波城市内涝,为类似地区的城市内涝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邢瑶炜[3](2019)在《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 ——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条件持续恶化,加之人类对地球环境破坏带来的恶劣影响,导致世界各地频繁的发生洪涝灾害,而我国区域性强降水事件也在不断增多,城市洪涝灾害更是层出不穷。发生各种洪涝与自然灾害后,会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严重的迟滞与倒退,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威胁。就对党和地方政府进行考核而言,其中对洪涝灾害如何进行有效应对属于重要指标,所以,研究对洪涝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变得迫在眉睫,希望在理论上能够为地方政府预防与治理洪涝灾害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实践上发挥出实际的指导作用。目前学术界在研究预防与治理洪涝灾害上,以宏观或城市管理为着眼点的居多,较少以地方政府管理视角展开的。因此,秉承行之有效原则,对地方政府预防与治理洪涝灾害体系进行构建,预防和消除洪涝灾害带来的各种危机,变成了当务之急。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阐释了公共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等,对太原市万柏林区在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工作中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万柏林区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工作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各级防汛组织机构能力不足、非政府组织参与缺乏、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公众危机教育尚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等不足。然后根据这些不足,借鉴伦敦、纽约、长沙等国内外城市在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启示,对完善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工作提出对策与建议。包括合理规划设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各级防汛组织机构建设;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防灾救灾中的作用;提升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公众洪涝灾害危机教育;建立健全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信息系统等措施。

程丽颖[4](2019)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厦门暴雨内涝形成机理及规划防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防治工作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闽三角厦门地区是我国南部沿海重要经济发展中心,肩负海峡两岸经济往来,促进两岸友好交流的重要使命,在我国滨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以厦门市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理论研究、规划防护多个层面,对城镇化和暴雨内涝关系展开研究,探讨城市建设与城市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并将其体现在空间防灾建设中。在此背景和目的下,本文从灾害系统理论角度出发,运用Arc GIS软件、水文学SCS-CN模型,以快速城镇化发展与城市暴雨内涝灾害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为切入点,提出快速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暴雨内涝规划防控策略。研究成果主要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暴雨内涝灾害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暴雨内涝灾害成因、暴雨内涝灾害防治以及城镇化对暴雨内涝灾害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当下研究体系中的不足,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部分以灾害系统理论为支撑,分别对厦门市暴雨内涝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进行研究,分析快速城镇化中各要素变化对暴雨内涝灾害的影响,从而得出孕灾环境是快速城镇化中暴雨内涝灾害的主要致灾环节。第三部分从空间上和数理上分析厦门快速城镇化土地用变化对暴雨内涝的影响,其中包括市域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和内涝安全格局的影响,从而得出主要土地利用性质与暴雨内涝灾害的关系。第四部分结合快速城镇化暴雨内涝形成机理、土地利用与径流关系等知识,从城市规划专业角度出发,在暴雨内涝防控统筹理念下,提出针对暴雨内涝灾害系统中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层面的城镇化防灾规划建设和城市洪涝防灾体系完善策略,完善现有暴雨内涝灾害防灾体系,为城市灾害规划防控提供参考。对厦门市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暴雨内涝形成机理与规划防控方法的研究,不仅为该区域城市安全格局规划和城市防灾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也通过构架城市规划与城市暴雨内涝的关系,丰富和完善城乡规划学科在防灾规划理论层面的基础研究,为城市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张广昊[5](2018)在《喀左县大凌河南支城区段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运转,城市及乡村建设规模日益增长,洪水预防问题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自然协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喀左县大凌河工程区主要存在防洪体系不健全,防洪标准低;防汛交通体系不健全,防汛路网不通畅;不能满足喀左县城市规划发展需要等问题。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采取工程设计等技术手段对喀左县大凌河工程区段防洪工程进行治理。本论文介绍了喀左县大凌河工程区段流域概况,包括水文、气象、地质等条件,并结合工程区特点,确定防治范围:喀左县大凌河南哨段,工程起点:喀左大凌河干流城市防洪工程中的南支左岸堤防终点,到南哨翻板闸左岸山体(桩号7+843),治理河道长度7.84km。采用水文比拟法推求洪水,进而确定防洪标准和工程等级,确定综合整治方案。本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堤防工程、穿堤建筑物工程、河道疏浚工程,河岸防护工程。本次设计结合工程区存在的问题及城区发展需要,设计堤防型式采用砂堤和浆砌石挡土墙;堤顶路与城市交通道路相结合,布置24m宽交通公路,公路迎水侧布置4m人行甬路,背水侧布置4m人行甬路及3m宽绿化带,共35m。结合地勘数据,考虑筑堤材料的透水性,在堤身迎水侧布设500g/m2复合土工膜,布设坡度为1:2.5。迎水侧布置浆砌石护脚,护脚设计依据冲刷深度计算,采用浆砌石挡墙形型式;背水坡坡比1:2.5,设一条路面排水沟;为了增加整体稳定性,并考虑排水问题,建设8处穿堤涵洞,选用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本次设计通过堤防渗流及渗透稳定计算、堤身抗滑稳定计算、堤脚浆砌石挡土墙稳定计算,验证了设计合理性。通过对本次工程的设计研究,能够提高喀左地区的防洪抗灾能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提供保障,推动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对相似工程情况下的城市防洪工程选型、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许红师[6](2018)在《沿海城市多维致灾洪涝风险分析与灾防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极端气象事件诱发的城市洪涝灾害越来越频发,尤其是对沿海城市,受降雨和潮位双重致灾因子联合作用,洪涝灾害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现阶段针对沿海城市洪涝灾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课题,如沿海城市洪涝多维致灾因子关联特性及其组合设计方法、沿海城市洪涝致灾因子风险区划及其排涝措施适应性评估方法、基于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洪涝风险分级方法、考虑气候变化和洪涝模型不确定性的城市洪涝防治决策优化模型研究等,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理论体系。基于此,本论文以海口市为例,从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两方面出发,开展沿海城市多维致灾洪涝风险分析与灾防决策模型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综合相关性分析方法、趋势检验方法、二元Copula联合分布模型、多类型重现期以及多变量水文事件设计值计算方法,开展沿海城市洪涝多维致灾因子关联特性及其组合设计研究。揭示了沿海城市降雨和潮位关联特性及其变化趋势,综合探讨了两种参数估计方法、三种联合重现期类型和两种组合设计方法对多变量组合设计值的影响,提出沿海城市降雨和潮位遭遇设计实践中更为安全的方法。研究表明沿海城市降雨和潮位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强降雨事件和高潮位事件关联性呈现显着的增强趋势。因此,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标准制定应综合考虑降雨和潮位的联合作用。工程设计中当选取的设计重现期较大时,建议采用参数估计法进行设计值计算,以避免非参数估计法因外延能力较差导致的设计值偏低。同频率法得到的降雨设计值稍大(0.77%-9.7%),最大可能权函数法得到的潮位设计值稍大(0.44%-3.3%)。Kendall重现期对应的降雨和潮位设计值介于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对应的设计值之间,Kendall重现期比同现重现期和联合重现期定义的危险区域更严谨,避免了多变量情景下对危险域过大或过小的估计,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明确定义危险事件,Kendall重现期对应的降雨、潮位设计值可作为工程设计标准。(2)构建了沿海城市一二维耦合洪涝模拟模型,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沿海城市洪涝致灾因子致灾作用度识别量化、排涝措施适应性评估的方法,为沿海城市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更为精细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各排水子系统致灾作用度随着与琼州海峡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降雨为内陆区域的主要致灾因子,高潮位为岛屿区域的主要致灾因子。综合减灾效应和成本效益分析,对不同排涝措施在不同致灾作用度区域的适应性进行评估,以降雨为主要致灾因子的片区,蓄水工程综合效益优于泵站工程;以潮位为主要致灾因子的片区,泵站工程综合效益优于蓄水工程。沿海城市洪涝防治规划中,应遵循以主要致灾因子的工程防治措施为主、辅以次要致灾因子的防治措施的治涝原则。(3)在洪涝风险评估中,引入聚类分析算法,解决了传统风险评估中风险分级阈值不易确定的缺点,同时考虑各指标对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首次提出基于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的洪涝风险评估新方法,研究成果为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进一步完善了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体系。采用历史灾害数据、不同方法(传统聚类分析算法及TOPSIS法)结果对比以及类别间差异系数对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算法评估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熵权-聚类分析方法的洪涝风险评判精度、风险分级结果均优于传统聚类分析算法及TOPSIS法。研究区域13.7%的区域位于高风险以上,高风险区的致灾原因主要包括局部高程过低和河道过流能力不足,合理的洪涝风险控制措施应当“因地制宜”,不同致灾原因的区域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洪涝风险控制。(4)综合气候变化分析方法、普适似然不确定性估计方法、机会约束规划模型及分期优化策略,提出了考虑气候变化及洪涝模型不确定性的城市洪涝防治策略分期优化模型。模型在具有一定经济性的前提下,使洪涝防治策略更加合理可靠且能为决策者提供更丰富的决策支持信息。以海口市海甸岛为例,对提出的模型进行应用,得到海甸岛减灾工程分期优化最小投资为1.83亿元,第一期工程规模为28.3 m3/s,第二期工程规模为38.4 m3/s。分期优化方案不仅能够灵活应对气候变化,同时考虑时间成本,其总投资净现值较一次性投资方案降低10%。气候变化对洪涝防治决策的影响较大,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总投资平均为平稳状态下总投资的1.4倍,且当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平稳状态下的洪涝防治决策对应的洪涝超载概率大于0.5,考虑气候变化的洪涝防治决策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确定性模型得到的总投资净现值小于随机优化模型的计算结果,确定性模型由于洪涝模型不确定性导致的超载概率为0.52,尽管确定性模型节省了部分投资,但其计算结果缺乏可靠性。此外,本文构建的随机优化模型还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随着约束满足率的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增加,减灾工程总投资随之增加,当约束满足率从0.75增加至0.95时,总投资净现值由1.66亿元增加至1.95亿元,决策者可以综合权衡洪涝风险和投资,制定出相应的洪涝灾害防治决策。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林琳[7](2017)在《青白江区防洪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耕地和草地、林地等转变为建设用地,导致下垫面多被不透水面代替,增大了区域不透水面积,减弱了雨水循环。随着城镇化程度升高,青白江区建设用地增加,绿地减少,洪水峰值增大,洪涝灾害影响增大,基于青白江区现有防洪状况及水文条件进行防洪规划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基于国内外防洪规划的研究进展,以青白江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实地考察法和预测分析,对青白江区防洪工程、治涝工程、非工程设施和水环境保护,提出了规划实施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了青白江区现有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防洪标准较低,河道内淤积、堵塞现象严重;城市建设影响和破坏了部分防洪设施;渠道的维护管理有待加强;防汛指挥系统落后,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城市防洪缺乏科学、全面的规划;城区水利建设和管理经费短缺。(2)提出了青白江区防洪规划的范围、防洪规划目标、规划期以及5大规划原则,城市规划区主要排洪河防洪规划目标达到50年一遇,城市规划区的外缘河流防洪规划目标则为20年一遇。(3)在工程措施方面,从主要河道整治、河道清障和生态护岸三个方面开展了青白江区防洪工程设施规划;基于涝情、排污和排涝分析,提出了青白江区19条流域的治涝工程规划、分析了城市雨洪控制与雨水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4)针对非工程措施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了构建防洪治涝指挥系统,防洪治涝预案、防灾减灾的途径和措施;同时还对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探索了污水集中处理的原则,提出城市污水处理的工程措施以及乡镇和其他水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5)为实现青白江区防洪规划目标,初步估算了规划工程量和投资,提出了近期防洪工程规划的项目,从前期工程、资金筹集、防洪工程管护、防洪基础工作和工程实施管理方面提出实施规划的建议。

邢经纬[8](2017)在《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化进程也有了加快,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将防洪减灾的工作和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就显得比较重要。城市的洪水等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很大威胁,所以要能从实际出发,找到城市防洪减灾的有效方案加以预防。本文主要就城市防洪的特征以及防洪的现状加以分析,然后对城市水灾发生原因和洪水对建筑设施造成破坏机理详细分析,最后探究城市防洪减灾的措施。

王一新,苑希民[9](2016)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武汉、成都、南京、杭州、沈阳、西安、郑州、哈尔滨、青岛、苏州、乌鲁木齐、石家庄、三亚、银川、济南等21座城市作为评价样本,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综合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5个主成分因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主成分因子得分函数模型,对上述21座城市的防洪减灾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计算出各个城市的得分和排名,从而使客观衡量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各主成分变量指标间的差距,进而找到城市防洪减灾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城市成为可能,可为确定城市防洪减灾管理对策措施提供参考。

赵璞,胡亚林[10](2016)在《我国城市防洪应急管理现状与挑战》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展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逐渐成为城市病中突出的一种,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给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分析了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类型、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回顾了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防洪减灾事业发展的3个阶段,梳理了城市防洪减灾事业近年来的进展情况,重点分析了目前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中灾害预报、基础设施、调度管理、预案管理、社会管理等环节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韧性城市视角下昆明市洪灾防控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现有问题分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简述
    第一节 基础概念
        一、韧性
        二、韧性城市
        三、韧性社区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昆明市洪灾及防控体系现状
    第一节 昆明市地形气候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气候条件
    第二节 2008-2017年昆明市洪灾损失概况
        一、2008-2017年昆明市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受灾情况
        二、2008-2017年昆明市房屋受灾情况
        三、2008-2017年昆明市主要经济损失情况
        四、2008-2017年昆明市主要经济损失情况
    第三节 昆明市洪灾防控体系现状
        一、防洪工程规划
        二、防洪管理规划
        三、防洪管理规划
第三章 韧性视角下昆明市洪涝防控体系问题
    第一节 城市防洪管理韧性不足
        一、城市排洪管网系统管理混乱
        二、城乡间防洪韧性建设不平衡
        三、城区排洪河道冗余度不高
        四、市政各部门间的协调问题
    第二节 预警和预案系统存在不足
        一、水文监测系统不足
        二、灾害预案体系待完善
    第三节 社区韧性不足
        一、各社区间防洪韧性不平衡
        二、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
    第四节 非政府组织力量未得到有效利用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机制不完善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空间狭窄
    第五节 防灾教育不到位,个体韧性发展受限
        一、社区减灾防灾教育问题
        二、城郊区域减灾防灾教育不充分
第四章 韧性视角下洪涝防控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节 韧性视角下防洪治理问题分析
        一、政府部门治理目标异化
        二、部门职能配置不到位,权力行使错位
        三、行政体制外部主体的参与和协调存在不足
        四、法治化程度不足,社会管理缺乏合力
    第二节 城区排洪韧性问题分析
        一、快速城市化
        二、规划管理不到位
    第三节 昆明市城郊地区防洪韧性问题分析
        一、农村地区防洪建设不到位
        二、城郊地区的防洪规划不够完善
    第四节 多元治理机制问题分析
        一、非政府组织合法地位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二、非政府组织行动成绩评估有难度
        三、社会治理理念落后
        四、协同机制不完善
        五、缺乏资金和人才
    第五节 社区韧性分析
        一、个体韧性不足
        二、政府对社区自治的认识不足
        三、政府对农村社区的支持力度不大
    第六节 防灾减灾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一、防洪教育供给效率低
        二、防洪教育监督制度不完善
        三、行政人员对于防灾教育认识不足
第五章 韧性视角下昆明市防洪能力提升路径
    第一节 国外建设韧性城市的实践及经验
        一、美国提升城市韧性的探索
        二、英国城市建设策略
        三、日本韧性城市营造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提高政府防,洪韧性管理水平
        一、从“九龙治水”到“攥拳出击”
        二、完善灾后的心理干预和救援工作
        三、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管控
    第三节 提高城郊地区防洪韧性
        一、建立农村防洪基金
        二、完善城郊地区的防洪规划
    第四节 构建韧性社区
        一、重视社区防洪建设,提高社区韧性水平
        二、重视社区的社会主体地位
        三、完善社区防洪设施和物资储备及相应管理制度
        四、提高社区智能化应用水平
        五、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节 注重防洪知识教育,提高城市居民个体韧性
        一、强化防灾教育的法律地位
        二、明晰监督职责,提高防灾教育服务供给效率
        三、完善社区内防灾教育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宁波城市内涝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特色、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特色
        1.4.2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内涝
        2.1.2 生态城市
        2.1.3 海绵城市
        2.1.4 雨洪管理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弹性城市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2.3 低影响开发理论
3 宁波城市内涝防治的现状
    3.1 宁波城市内涝概况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历史内涝统计
        3.1.3 近期内涝情况
    3.2 宁波内涝的影响因素
        3.2.1 自然因素
        3.2.2 城市化因素
    3.3 宁波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建设
        3.3.1 城市排水工程
        3.3.2 城市防涝工程
        3.3.3 城市防灾体系
    3.4 宁波城市内涝治理工作
        3.4.1 防洪排涝建设
        3.4.2 海绵城市建设
4 宁波城市内涝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宁波内涝防治存在的问题
        4.1.1 城市排水系统与快速城市化相矛盾
        4.1.2 强排系统建设与现代化标准不匹配
        4.1.3 防洪排涝体系不完善
        4.1.4 内涝防治工作缺乏公众参与
    4.2 宁波城市内涝防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城市排水系统不适应城市化发展
        4.2.2 强排系统建设与城市规划脱节
        4.2.3 防洪排涝工作偏失
        4.2.4 城市管理工作失衡
5 宁波城市内涝防治的改善对策
    5.1 采用工程措施稳定城市排水系统
        5.1.1 制定城市排水设计标准
        5.1.2 构建良性城市排水系统
        5.1.3 提高管网管理维护水平
    5.2 采用生态综合措施推进城市规划与强排系统建设
        5.2.1 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
        5.2.2 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5.2.3 适当提高排水系统设计参数
    5.3 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5.3.1 加强海绵城市发展建设
        5.3.2 建立城市调蓄工程体系
        5.3.3 加强防洪排涝风险管理
    5.4 加强防灾应急的城市管理工作
        5.4.1 引导并鼓励公众有序参与内涝防治工作
        5.4.2 健全内涝防治工程管理与监督机制
        5.4.3 加强预警应急的防灾体系建设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 ——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洪涝灾害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
        1.3.2 城市防洪能力评价研究
        1.3.3 城市防洪标准研究
        1.3.4 城市防洪规划研究
        1.3.5 城市防洪减灾工程措施研究
        1.3.6 城市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证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基本概念及相关基本理论
    2.1 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的基本概念
    2.2 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的特点
        2.2.1 城市保护价值大
        2.2.2 城市防洪保护区域集中
        2.2.3 城市防洪标准较高
        2.2.4 城市防洪建设仍需加强
    2.3 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的理论基础
        2.3.1 公共治理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3 整体性治理理论
第3章 太原市万柏林区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太原市万柏林区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现状
        3.1.1 城市概况
        3.1.2 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3.1.3 洪涝灾害治理现状
    3.2 太原市万柏林区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2.1 设计规划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3.2.2 各级防汛组织机构建设有待完善
        3.2.3 非政府组织参与缺乏
        3.2.4 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3.2.5 公众危机教育尚须加强
        3.2.6 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第4章 国内外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经验与启示
        4.1.1 伦敦
        4.1.2 纽约
        4.1.3 巴黎
    4.2 国内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经验与启示
        4.2.1 长沙市
        4.2.2 武汉市
第5章 完善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5.1 合理规划设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5.1.1 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
        5.1.2 完善城市排水排涝蓄水系统
    5.2 强化各级防汛组织机构建设
        5.2.1 加强各级防汛办组织机构能力
        5.2.2 提升各级防汛办工作人员能力
    5.3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防灾救灾中的作用
        5.3.1 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到防灾救灾体系
        5.3.2 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
    5.4 提升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5.4.1 增强应急救援物资与应急抢险队伍保障能力
        5.4.2 提高洪涝灾害应急预警能力
        5.4.3 强化应急预案制定和管理能力
    5.5 加强公众洪涝灾害危机教育
        5.5.1 提高公众的防灾能力
        5.5.2 加强社区防汛宣传
        5.5.3 提高高风险人群的防灾能力
    5.6 建立健全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信息系统
        5.6.1 建立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信息网络平台
        5.6.2 完善信息收集机制
        5.6.3 严格落实信息报送机制
        5.6.4 推进信息公开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厦门暴雨内涝形成机理及规划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暴雨内涝问题日益严重
        1.1.2 暴雨内涝防治是我国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新要求
        1.1.3 滨海快速城镇化地区是我国暴雨内涝防灾减灾的重要地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区概况
        1.4.1 区位与背景
        1.4.2 自然地理特征
        1.4.3 暴雨内涝灾害情况
        1.4.4 城市发展与规划
    1.5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5.1 研究框架
        1.5.2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理论和相关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暴雨内涝灾害
        2.1.2 灾害系统理论
        2.1.3 城市防灾学理论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暴雨内涝灾害成因的研究动态
        2.2.2 城镇化对暴雨内涝影响的研究动态
        2.2.3 暴雨内涝灾害防治的研究动态
        2.2.5 综述小结
第3章 厦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暴雨内涝灾害形成机理分析
    3.1 城镇化与内涝致灾因子分析
        3.1.1 城镇化与热岛效应理论研究
        3.1.2 厦门城镇化与降雨实证分析
        3.1.3 小结
    3.2 城镇化与内涝孕灾环境分析
        3.2.1 城市空间蔓延及高密开发的孕灾理论研究
        3.2.2 厦门城市空间蔓延及高密开发的实证分析
        3.2.3 小结
    3.3 城镇化与内涝承灾体分析
        3.3.1 城镇化建设与承灾体脆弱性
        3.3.2 厦门城市洪涝防灾体系建设分析
        3.3.3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厦门快速城镇化土地利用变化对暴雨内涝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方法及模型选定
        4.1.1 地表径流及其影响要素
        4.1.2 SCS-CN模型
        4.1.3 GIS模拟原理
    4.2 厦门市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分析
        4.2.1 模拟原理及流程
        4.2.2 土壤数据处理及计算
        4.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4.2.4 小结
    4.3 厦门市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内涝积水的影响分析
        4.3.1 模拟原理及流程
        4.3.2 高程数据处理及计算
        4.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暴雨内涝灾害规划防控策略研究
    5.1 城市暴雨内涝防控统筹理念
        5.1.1 主动防灾
        5.1.2 弹性防灾
        5.1.3 生态防灾
    5.2 孕灾环境层面的城市防灾规划策略
        5.2.1 基于地表径流控制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5.2.2 基于内涝安全格局的城市空间防灾建设
    5.3 承灾体层面的防涝体系完善策略
        5.3.1 暴雨内涝防控城市基础设施优化
        5.3.2 暴雨内涝防控城市非工程管理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喀左县大凌河南支城区段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1 论文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文及地质概况
    2.1 流域概况
    2.2 水文
        2.2.1 已建工程概况
        2.2.2 气象
        2.2.3 水文基本资料
        2.2.4 暴雨洪水特性
        2.2.5 历史洪水
        2.2.6 设计洪水
        2.2.7 交叉建筑物洪水计算
        2.2.8 施工期洪水
        2.2.9 泥沙
        2.2.10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2.3 工程地质
        2.3.1 工程概况
        2.3.2 区域地质概况
        2.3.3 工程地质
        2.3.4 天然建筑材料
        2.3.5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任务及规模
    3.1 综合概况
        3.1.1 自然条件概况
        3.1.2 防洪工程现状
        3.1.3 存在主要问题
    3.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3.2.1 工程建设的防洪作用
        3.2.2 保护地区经济建设需要
        3.2.3 工程建设合理性
    3.3 工程任务及规模
        3.3.1 工程任务
        3.3.2 防洪标准
        3.3.3 工程范围
    3.4 水面线计算
        3.4.1 起点水位
        3.4.2 糙率
        3.4.3 水面线计算成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布置及其主要建筑物设计
    4.1 工程等级和标准
    4.2 工程选址及选线
    4.3 堤型选择
        4.3.1 堤防型式的选择
        4.3.2 护坡型式的选择
    4.4 堤线布置
        4.4.1 .堤线布置
        4.4.2 堤距布置
    4.5 工程总布置
    4.6 堤防设计
        4.6.1 堤顶高程
        4.6.2 护脚冲刷深度计算
        4.6.3 堤防渗流及渗透稳定计算
        4.6.4 堤脚浆砌石挡土墙稳定计算
    4.7 穿堤建筑物设计
        4.7.1 结构设计(以1+350为例)
        4.7.2 水力计算
    4.8 金属结构设计
        4.8.1 主要结构及特性
        4.8.2 启闭力计算
        4.8.3 金属结构防腐要求
    4.9 河岸防护工程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沿海城市多维致灾洪涝风险分析与灾防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洪涝灾害多维致灾因子联合分析研究进展
        1.2.2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2.3 洪涝灾害防治决策模型研究进展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沿海城市洪涝多维致灾因子关联特性及其组合设计
    2.1 引言
    2.2 研究区域及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相关性分析
        2.3.2 趋势检验分析
        2.3.3 Copula函数
        2.3.4 多类型重现期
        2.3.5 降雨-潮位组合设计方法
    2.4 降雨-潮位关联特性分析
        2.4.1 不同量级降雨-潮位关联特性分析
        2.4.2 年际降雨-潮位关联特性分析
        2.4.3 年内降雨-潮位关联特性分析
    2.5 降雨-潮位组合设计
        2.5.1 降雨-潮位二元联合概率分布模型
        2.5.2 降雨-潮位多类型重现期分析
        2.5.3 同频率法设计值计算结果分析
        2.5.4 最大可能权函数法设计值计算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沿海城市洪涝致灾因子区划及排涝措施适应性评估
    3.1 引言
    3.2 沿海城市一二维耦合洪涝模拟模型
    3.3 沿海城市洪涝致灾因子致灾作用度量化及其区划方法
    3.4 基于致灾因子区划的排涝措施适应性评估方法
        3.4.1 减灾效应评估
        3.4.2 成本效益评估
    3.5 实例应用
        3.5.1 研究区域及数据
        3.5.2 海口市主城区一二维耦合洪涝模拟模型构建
        3.5.3 基于降雨潮位联合作用的海口市主城区洪涝致灾因子区划
        3.5.4 基于海口市主城区致灾因子区划的排涝措施适用性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算法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权重确定方法
        4.2.2 传统聚类分析法
        4.2.3 TOPSIS法
        4.2.4 基于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方法
    4.3 实例应用
        4.3.1 研究区域及数据
        4.3.2 基于情景分析的洪涝风险评估指标选取及量化
        4.3.3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4.3.4 基于轮廓值函数的聚类数目确定
        4.3.5 基于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算法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4.3.6 不同洪涝风险评估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4.3.7 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算法优点与缺点
        4.3.8 洪涝风险控制措施
    4.4 小结
第5章 考虑气候变化及洪涝模型不确定性的洪涝防治决策分期优化模型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下设计降雨标准分析方法
    5.3 洪涝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5.3.1 洪涝模型不确定性概述
        5.3.2 基于GLUE方法的洪涝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5.4 考虑气候变化及洪涝模型不确定性的洪涝防治决策分期优化模型
        5.4.1 模型框架
        5.4.2 目标函数
        5.4.3 机会约束规划
    5.5 实例应用
        5.5.1 海甸岛洪涝防治决策优化数学模型构建
        5.5.2 洪涝防治决策优化数学模型求解
        5.5.3 洪涝防治决策优化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5.4 洪涝防治决策优化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5.5.5 优化模型的优点与缺点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青白江区防洪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城市防洪规划研究
        1.2.2 国内城市防洪规划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白江区域概况
    2.1 青白江区自然资源状况
    2.2 青白江区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章 青白江区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洪涝灾害
    3.2 洪涝灾害特征
    3.3 防洪、治涝现状
        3.3.1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能力和标准
        3.3.2 河道整治现状
        3.3.3 管网建设
        3.3.4 非工程措施
        3.3.5 历史洪水再现,损失更加惨重
    3.4 青白江区防洪存在的问题
        3.4.1 现有防洪标准较低
        3.4.2 河道内淤积、堵塞阻水现象严重
        3.4.3 城区建设对洪水的影响
        3.4.4 渠道的维护管护亟待加强
        3.4.5 城区水环境质量差,恶化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3.4.6 防汛指挥系统落后,体制、机制不健全
        3.4.7 城市防洪尚未形成长远、科学而比较全面的防洪规划
        3.4.8 城区水利建设和管理经费短缺
第四章 防洪规划目标和原则
    4.1 规划范围
    4.2 防洪标准
    4.3 规划期限
    4.4 规划原则
第五章 青白江区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5.1 主要河道整治
    5.2 河道清障
        5.2.1 行洪河道主要阻水构筑物对行洪的影响
        5.2.2 清障原则和规划要求
    5.3 生态护岸
第六章 青白江区治涝工程设施规划
    6.1 内涝风险评估
    6.2 涝情分析
    6.3 排污与排涝分析
    6.4 主要区域治涝工程规划
    6.5 城市治涝标准与河道排洪标准的关系
    6.6 城市雨洪控制与雨水综合利用
        6.6.1 城市雨洪控制管理措施
        6.6.2 城市雨洪综合利用
第七章 非工程措施规划
    7.1 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7.1.1 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
        7.1.2 通讯网络
        7.1.3 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7.1.4 预警报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7.2 防洪、治涝预案
        7.2.1 不同量级洪水、暴雨的防御对策和措施
        7.2.2 防洪调度原则及方案
        7.2.3 撤退、转移、安置方案
        7.2.4 防洪救灾组织
    7.3 防灾减灾
        7.3.1 减灾措施
        7.3.2 水利建设基金和洪水保险
第八章 水环境保护规划
    8.1 水环境污染源分析
        8.1.1 城市水污染源
        8.1.2 乡镇水污染源
    8.2 水环境保护方案
        8.2.1 污水集中处理
        8.2.2 污水处理工程措施
        8.2.3 其他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第九章 投资估算和规划实施建议
    9.1 工程量和投资估算
    9.2 建议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城市防洪的特征以及防洪的现状分析
    1.1 城市防洪的特征体现
    1.2 城市防洪的现状分析
2. 城市水灾发生原因和洪水对建筑设施造成破坏机理
    2.1 城市水灾发生原因分析
    2.2 城市水灾对建筑设施造成破坏机理
3. 城市防洪减灾的措施实施
4. 结语

(9)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样本城市选取
2 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 指标数据来源与标准化
    3.1 指标数据来源
    3.2 指标标准化
4 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主成分综合评价
    4.1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4.2 方差贡献率分析
    4.3 旋转后的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分析
    4.4 因子载荷分析
    4.5 主成分因子解释
        (1)主成分因子F1
        (2)主成分因子F2
        (3)主成分因子F3
        (4)主成分因子F4
        (5)主成分因子F5
    4.6 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主成分因子回归分析及得分函数模型
    4.7 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主成分因子得分及评价排名
5 结语

(10)我国城市防洪应急管理现状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现状
2 我国城市防洪减灾事业发展历程
3 我国城市防洪减灾事业进展
4 我国城市防洪应急管理薄弱环节
5 加强我国城市防洪应急管理对策

四、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韧性城市视角下昆明市洪灾防控体系优化研究[D]. 富禹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宁波城市内涝防治研究[D]. 王舟凤.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3]城市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 ——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例[D]. 邢瑶炜.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4]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厦门暴雨内涝形成机理及规划防控研究[D]. 程丽颖. 天津大学, 2019
  • [5]喀左县大凌河南支城区段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设计[D]. 张广昊.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沿海城市多维致灾洪涝风险分析与灾防决策模型研究[D]. 许红师. 天津大学, 2018(06)
  • [7]青白江区防洪规划研究[D]. 林琳.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8]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J]. 邢经纬.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04)
  • [9]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综合评价[J]. 王一新,苑希民. 自然灾害学报, 2016(06)
  • [10]我国城市防洪应急管理现状与挑战[J]. 赵璞,胡亚林. 中国防汛抗旱, 2016(06)

标签:;  ;  ;  ;  ;  

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