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型网络及其性能分析

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型网络及其性能分析

一、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形网及其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富军[1](2015)在《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具有可随机异步接入、软容量、安全性好、频谱资源利用率高、资源分配灵活、高速全光处理、低复杂度等诸多优势,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在光分组交换(OPS)网络中的应用正受到更多的关注。目前,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质量(QoS)传输的可调功率变码重OCDMA系统正在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论文围绕用于光分组交换的OCDMA编解码技术比如变码重地址码设计、系统性能分析、改进的编/解码器以及检测接收装置和OCDMA在OPS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用于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基于Galios域,在二次同余码(QCC)基础上,利用循环移位、子序列填充和交换、序列转置等代数变换构造了能够满足各种非相干OCDMA需求的多样化二次同余码(DQCC)。与改进素数码(MPC)相比,DQCC的码字基数增加一倍、码集多样、可变码重、互相关特性好,能满足多样化QoS的需求。而且,具有恒定带内互相关(IPCC)值的改进QCC(MQCC)码字序列能够用于非相干谱幅度编码OCDMA(SAC-OCDMA)系统。为能够提供多样化的QoS传输,分析了DQCC在功率可调双码重OCDMA系统中的性能,评价了在功率和码重同时变化时对系统误码率(BER)性能的影响。为了改进系统性能,基于先进光逻辑与门和异或门设计的双级多阶复合光逻辑门在接收端实现了不同层级功率信号的识别。因此,该复合光逻辑门能有效抑制不同层级功率信号之间的多用户干扰(MAI),改善OCDMA系统的BER性能。为了能够完全消除MAI对OCDMA系统的影响,基于重构等效啁啾(REC)技术设计了用于SAC-OCDMA的具有色散补偿和MAI消除功能的平衡FBG解码器,并利用负二项式分布(NB)模型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建模和评价。同以往的Gaussian近似模型相比,基于NB模型的评价更为接近实际值,能够全面反映功率变化情况下的系统BER性能变化趋势。接着,为了消除地址码序列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设计了改进的平衡三支路检测装置。它不但能实现MAI消除功能,而且能够消除SAC-OCDMA对码字设计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因此,很多已经提出的地址码可以直接应用于SAC-OCDMA系统,以另一方式解决了严重制约SAC-OCDMA系统的码字设计问题。最后介绍变OPS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设计了全光多粒度分组交换节点架构。基于DQCC,分析和评价了光码标签在OPS网络中的性能与二项式系数、跳数以及码重个数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并行编码结构和延时模块的串行光码标签(SOCL)产生方案,仿真验证了SOCL在OCDMA-OPS中的分组交换实现。

林建伟[2](2011)在《面向智能电网的人工蛛网路由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电网通信体系由传统的SDH环网向MESH网络过渡,虽然MESH网络有着良好的抵抗多径中断的能力,但是其路由协议还很不完善,传统的IP路由协议在MESH网络上应用也有很大的局限,路由协议已经成了MESH网络在智能电网通信体系应用的瓶颈。针对该问题,本文受自然界蜘蛛织网与捕食行为的启发,提出了一种适合应用于MESH网络的路由算法。首先,本文对智能电网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智能电网对通信网络的性能需求,并对电力骨干通信网与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了智能网络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其次,对自然圆网的拓扑结构与振动信息在蛛网传递机理进行论述,比较分析人工蛛网与现有通信网络的相似性,并由此构建人工蛛网网络模型,采用因子定理对人工蛛网网络模型与智能电网现有的网络模型进行可靠性分析,为后续章节的仿真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然后,本文研究了将智能电网骨干通信网络拓扑模型转化为标准的人工蛛网模型的一般性标准化方法,为人工蛛网路由算法在智能电网的应用提供了网络拓扑基础;人工蛛网路由算法引入MPLS的标签交换的原理,实现对数据分组的快速转发。最后,采用OPNET仿真软件建立了人工蛛网模和不规则MESH网络的仿真模型,并将单层人工蛛网模型与星形、环形、双星形与双环型等网络模型进行了平均丢包率、端到端延时等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人工蛛网网络标准化方法和路由策略具有良好网络性能,可以应用于智能电网的通信体系中。

甘朝钦,张明德,孙小菡[3](2002)在《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波长重用多波长光网络及其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常规波分复用星形网容量受到星形耦合器分配损耗和有限信道波长数双重限制。对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单纤双向传输+波长重用"的有效解决方法,根据该方法构成的网络与前者比较,网络所支持的节点数——网络容量可扩大一倍,通过网络所有数据信道波长的重用,网络最大吞吐量可增加一倍;在网络节点数相同条件下,不但可节省一半光纤,而且通过数据信道波长的重用,可大大减少网络中通信节点的排队时延,缓和各通信节点对数据信道波长使用权的竞争矛盾,有效地改善网络性能;此外,该网络还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等特点。

甘朝钦[4](2002)在《波长三次重用的多波长星形光网络及其性能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引入分布式结构 +反馈回路 +波长分组的方法 ,提出了一种新的波长三次重用的多波长星形光网络。这种新的网络通过多耦合器内连和网络所有信道波长的三次重用 ,使网络规模和网络最大吞吐量都达到常规WDM星形网的 4倍 ;通过单纤双向传输 ,在网络节点数相同的条件下 ,可节省光纤 5 0 % ;通过采用分布式结构 ,使网络的抗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万生鹏[5](2002)在《光CDMA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在光通信领域,多址技术主要有WDM(波分复用)、TDM(时分复用)及OCDMA(光码分多址)三种方式。OCDMA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现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将CDMA(码分多址)技术用于光通信中,不仅保持了CDMA技术在无线电中的抗干扰、保密、软容量及网络协议简单等特性,而且可以利用光载体的巨大带宽。因此,CDMA技术和光通信的结合存在着优势互补。 本文围绕OCDMA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工作。在本文中,我们对OCDMA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几种新的地址码,提出了一些新方案来改善系统性能。同时,开展了时域非相干OCDMA的实验工作。全文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如下: 1、对光通信及OCDMA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综述。 2、建立了OCDMA的数学模型;对OCDMA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3、对地址码进行了研究。在OOC(光正交码)及Prime codes(素数码)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新的二维光时域/频域组合码和其实现方案,并对其相关性、容量进行了证明。 4、对OCDMA系统进行了研究。 (a) 对时域非相干OCDMA系统进行了分析,对系统性能改善措施进行了分析。 (b) 对光谱幅度编码系统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制约系统性能的噪声因素。基于多布拉格光纤光栅,提出了1和0都发射信号的编解码器实现方案,并改善了系统性能。 (c) 提出光时域扩频/频域跳频系统的编解码器的实现方案。通过给每个用户指定互相关为0的两个地址码分别发送1和0信号以及在接收端采用差分检测技术,避免了OOK(开关键控)光通信系统中0不发送光脉冲和OOK常规检测方式下最佳判决门限必须根椐用户数等外界环境而改变,从而提高了系统性能和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通过引入OPPM(重叠脉冲脉位调制)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效率。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5、对 WWDMA(无线光码分多址)系统进行了研究。 b)对自由空间 OCDMA通信系统进行了分析。 h)在对大气无线信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气信道中的 多孔径接收系统,并分析了其性能。 (。)在对室内漫射信道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室内漫射 信道下的RAKE接收机系统,并分析了其性能。 6、对OCDMA的信道编码、多用户检测及其它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7、对OCDMA网络进行了研究。 8。完成了时域非相干OCDMA的实验系统。 9、总结全文。

甘朝钦,孙小菡,张明德[6](2001)在《一种新型复合式星形耦合器及其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式星形耦合器。这种复合式星形耦合器既适用于单纤双向 WDM系统 ,也适用于单纤单向 WDM系统 ;它不但使得耦合器所能提供的端口数成倍增长 ,而且由其构成的 WDM星形网具有极大地组网灵活性 ,能方便、平滑地实现网络的在线扩容、升级 ,可有效地解决 WDM星形单跳网的网络容量受限问题 ,提高网络的性能价格比。文章首先论述了复合式星形耦合器的结构 ;其次分析了它的性能 ;然后对其结构中功率分路器的分配比进行了计算 ;最后计算了其所要求的光放大器增益和输出功率

罗启彬[7](2001)在《WDM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针对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包括光传送网络的资源分配、光网络的生存性和光网络的节点结构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综合应用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和PTDS应用仿真软件平台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讨论,最后得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 1、探讨了WDM光传送网的拓扑结构,对WDM光传送网的物理拓扑结构和逻辑拓扑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后一阶段的工作打下基础。 2、对WDM光传送网络的资源分配进行了研究,并在给定网络的阻塞概率情况下,分析了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光网络的有限光纤和波长资源以建立更多的连接请求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此问题的RWA方案,仿真结果显示这种方案要优于其他几种传统的RWA方案。 3、WDM光传送网的生存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独立地提出了一种解决WDM光传送网的生存性方案,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此方案不但能达到光网络的生存性要求,而且还节约了网络的光纤资源,降低了成本;最后利用PTDS应用仿真软件平台对一个二纤单向WDM光环形网的生存性进行了模拟,从而验证了WDM光环网的自愈保护策略的可行性问题。 4、利用PTDS应用仿真软件对WDM光传送网的节点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然后模拟了一种新的OXC结构——基于阵列光交换开关的OXC,这种OXC不但考虑了器件的集成度和成本问题,而且模拟结果还显示其具有灵活交叉连接的功能,为OXC的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甘朝钦,刘雪明,孙小菡,张明德[8](2000)在《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形网及其性能分析》文中认为研究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形网及其性能 .首先介绍了该WDM星形网物理结构、节点模块和逻辑结构 .然后对网络的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最后介绍了网络通信协议 ,即动态地址分配方案和传输控制协议 .

权东晓[9](2009)在《量子通信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量子通信由于其无条件安全性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它的分支主要包括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秘密共享、量子安全通信以及量子认证等。在量子密钥分发中,由于目前还没有实用的完美单光子源,通常采用弱相干光经过衰减近似地代替单光子源,因此可能存在光子数目分割攻击,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的思想也就因此而产生了。并且随着量子通信的发展,点到点量子通信必然要过渡到多个用户的量子通信网络。本文主要对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秘密共享、量子安全通信和量子通信网络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在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方面,首先从理论上仿真证明诱骗态方案确实能够识别光子数目分割攻击。其次推导了预报单光子源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的密钥产生率公式,并进行了弱相干光和预报单光子源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的最优强度估计和密钥产生率计算与仿真。研究表明:密钥产生率随着发送端探测效率的增加而增加;采用诱骗态后由于能够更好地估计出单光子的通过率,因此密钥产生率和安全通信距离都得到了提高。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报单光子源的单一强度的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在发端采用参量下变换产生纠缠光子对,其中之一用来进行预报探测,根据探测结果将另一路光脉冲分成两个集合,其中预报探测有响应的脉冲集合用作信号态,无响应的脉冲集合作为诱骗态。通过这两个集合的通过率和错误率估计出单光子的通过率和错误率,并进行了密钥产生率的推导和数值仿真。研究表明:其安全通信距离与完美单光子源一致,虽然其密钥产生率和三强度诱骗态方案相比有所下降,但该方案不需要改变光强,实现起来更容易。在量子秘密共享方面,研究了基于单光子的多方与多方之间的量子秘密共享协议,发现如果发送方不注意公布编码基和编码信息的顺序,则并不需要所有的代理合作不诚实者就可以获得信息。提出了各个代理采用顺序公布编码信息逆序公布编码基的改进方案。研究了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秘密共享协议,发现如果不改变发送给同一个代理的两个粒子的相对顺序,则不诚实者可以通过攻击最终使得诚实者得到错误的密钥。然后提出了随机地改变发送给同一代理的两粒子顺序的改进方案。研究了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秘密共享协议,此协议由于让每一个代理来制备纠缠态而带来了不安全性。提出了新的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秘密共享协议,所有的纠缠态都由发送方来制备,并且随机地改变发送给同一个代理的两粒子的相对顺序。在接收方收到粒子后,如果是检测模式,发送方公布两粒子的顺序,双方进行窃听检测;如果是信息模式则两个接收方分别对各自的两个粒子进行联合测量,两者联合起来与发送方共享密钥。分析结果表明此协议能够保证共享信息的安全性和正确性。在量子安全通信方面,分析了已有的量子安全通信协议,提出了基于单光子的单向量子安全通信方案。发送方在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操作之前首先将其和随机序列进行异或操作并插入校验序列。接收方收到光子后对其进行延迟,然后发送方公布编码基从而使接收方在正确的基下进行测量。接着双方通过校验序列判断信道的安全性,如果信道安全,则发送方公布接收方有测量结果的位置所对应的随机序列,接收方由此恢复出信息序列;如果信道不安全,窃听者所获得的只是随机的发送序列,信息序列仍然是安全的。此协议与双向通信协议相比具有传输效率高,易于实现等优点。在量子通信网络方面,提出了量子通信网络和量子交换机的架构以及基于诱骗态的广域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网络方案。该方案在每一个局域网中设置一个服务器负责量子态的产生和测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通信距离;将诱骗态的思想引入量子安全直接通信以保证利用弱相干光代替完美单光子源时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并且根据信道参数估计了不同通信距离的通过率,为信道编码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案能够实现远距离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张崇富[10](2009)在《光码分复用(OCDM)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码分复用(OCDM)结合了光纤通信和码分复用(CDM)的技术特点,在宽带通信网,如光分组交换(OPS)、无源光网络(PON)及保密信息传输等方面的应用都具有一定技术优势,是国际上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OCDM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但OCDM要真正达到实用化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本论文试图对OCDM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良好相关特性、适合保密性或支持大容量的光地址码构造方法研究;2)新型高性能光编/解码器设计及仿真研究;3)提高OCDM系统性能的新方法研究;4)OCDM在OPS网络中光标签处理的应用及实验研究;5)OCDM在保密信息传输网络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1)为了增强基于OCDM技术信息传输系统的保密性,本文采用选取不同本源根的方法构造出了多组光正交码(MGOOC),给出了MGOOC基本概念,初步探讨了MGOOC的特性。将MGOOC应用到信息传输系统中,提出了保密信息与非保密信息分离传输的方法,从理论与实验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了基于MGOOC的OCDM实验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与分析。(2)基于同余算子构造光正交码(OOC)的方法是国际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基于二次同余算子的OOC构造法。为了提高OCDM系统的用户容量,本文将二次同余扩展到三次同余,提出了基于三次同余的OOC构造方法。此外,研究了基于三次同余OOC二维地址码的构造方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与性能研究。(3)基于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ls, PhC)易于现实光信息延时和相位改变的特性,提出了基于PhC的新型非相干和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建立了这两种新型光编/解码器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hC的非相干和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与光编/解码性能,且易于小型化。(4)为了进一步提高OCDM系统的传输性能,在采用传统前向纠错码(FEC)的基础上,提出了在OCDM系统中采用可调级联纠错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可调级联纠错码的OCDM系统性能,并比较研究了在OCDM系统中应用多种纠错码方案的系统性能,数值结果表明了采用级联纠错方法改善OCDM系统性能的有效性。另外,针对相干OCDM系统,提出了基于随机相位信息提高相干OCDM系统性能的新方法,进行了系统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5)采用多重OOC排列组合标识光标签,能有效提高OPS网络支持的光标签数目,提出了基于多重(可调)OOC序列的光标签处理方法,进行了理论仿真。研究了基于多重OOC序列光标签的OPS (MOOCS-OPS)系统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与讨论,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扩展性。(6)针对MOOCS-OPS系统中光标签的单脉冲产生与光标签接收的非连续和突发特性,设计了基于FPGA产生用于光标签的单脉冲方案与光开关控制模块,并完成了硬件制作和相应的单元实验验证;设计并实现了用于随机、突发及低功率的MOOCS-OPS光标签接收的模块单元;根据MOOCS-OPS系统要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GOOC的布拉格光纤光栅(FBG)光编/解码器;在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MOOCS-OPS的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实现了MOOCS-OPS实验系统。

二、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形网及其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形网及其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分组交换技术概述
    1.2 多址复用技术
    1.3 OCDMA编解码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OPS网络中OCDMA编解码技术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2 基于Galois域的DQCC设计
    2.1 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
    2.2 基于Galios域的DQCC设计
    2.3 DQCC的特点
    2.4 具有固定IPCC值的QCC及其性能特点
    2.5 本章小结
3 DQCC在OCDMA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3.1 DQCC在硬限幅下的性能分析
    3.2 DQCC在复合光逻辑门下的系统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平衡结构FBG编解码器及其在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4.1 SAC-OCDMA编/解码器
    4.2 带色散补偿功能的FBG编解码器设计
    4.3 SAC-OCDMA平衡编解码器及其性能分析
    4.4 改进的三支路平衡结构解码器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非相干OCDMA在OPS中的应用
    5.1 OPS关键技术
    5.2 基于DQCC的OCDMA-OPS性能分析
    5.3 基于DQCC的OCDMA-OPS系统性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发表或获奖情况
附录3 主要符号缩写对照表

(2)面向智能电网的人工蛛网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智能电网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智能电网国外发展现状
        1.2.2 智能电网国内发展现状
        1.2.3 面向智能电网的路由算法的提出
    1.3 本文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智能电网通信体系及组网模型
    2.1 智能电网通信体系
    2.2 智能电网通信体系性能要求
        2.2.1 电网运行业务
        2.2.2 企业管理业务
    2.3 电力骨干网的组网模型
        2.3.1 SDH网络组网模型
        2.3.2 ASON网络组网模型
    2.4 数字变电站的组网模型
        2.4.1 传统变电站组网模型
        2.4.2 数字变电站组网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蛛网建模与分析
    3.1 圆形蜘蛛网结构特性
        3.1.1 圆形蜘蛛网的构造
        3.1.2 典型圆形蜘蛛网的特征
    3.2 圆形蜘蛛网信息传递方式
    3.3 人工蛛网网络的拓扑
    3.4 人工蛛网拓扑可靠性分析
        3.4.1 星形网络可靠性分析
        3.4.2 单环网网络可靠性分析
        3.4.3 双星形网络可靠性分析
        3.4.4 双环网网络可靠性分析
        3.4.5 单层人工蛛网网络可靠性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面向智能电网的人工蛛网路由算法
    4.1 人工蛛网的组网策略
        4.1.1 人工蛛网的网络标准化方法
        4.1.2 人工蛛网的网络标准化过程
    4.2 基于标签交换的人工蛛网流量优化算法
    4.3 基于负载均衡人工蛛网重路由方法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人工蛛网路由算法的OPNET仿真
    5.1 单层人工蛛网建模与仿真
        5.1.1 单层人工蛛网建模
        5.1.2 单层人工蛛网仿真分析
    5.2 星形网与单环网建模与仿真
        5.2.1 星形网与单环网建模
        5.2.2 星形网与单环网仿真分析
    5.3 双星形网络建模与仿真
        5.3.1 双星形网络建模
        5.3.2 双星形网络仿真分析
    5.4 双环形网络建模与仿真
        5.4.1 双环形网络建模
        5.4.2 双环形网络仿真分析
    5.5 不规则MESH网络建模与仿真
        5.5.1 不规则MESH网络建模
        5.5.2 不规则MESH网络仿真分析
    5.6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波长三次重用的多波长星形光网络及其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波长三次重用的多波长星形光网络结构
3 网络的波长重用特性
4 网络所支持的最大节点数
5 网络最大信道波长数
6 结论

(5)光CDMA系统及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光通信的特点
    1.2 国内外光通信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1.3 光通信中多址技术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1.4 光CDMA技术的发展及其现状
第二章 光CDMA的分类、系统模型及其关键技术
    2.1 光CDMA分类
    2.2 光CDMA的系统模型
        2.2.1 一般信道中光CDMA的系统模型
        2.2.2 漫射信道中光CDMA的系统模型
    2.3 光CDMA的关键技术
        2.3.1 地址码的设计及实现
        2.3.2 产生超短脉冲的非相干光源
        2.3.3 超短时间光门限器件
        2.3.4 多用户检测技术
第三章 光CDMA地址码的构造及实现
    3.1 光CDMA中地址码的构造
        3.1.1 OOC(光正交码)的构造
        3.1.2 Prime code(素数码)的构造
        3.1.3 M序列的构造
        3.1.4 光正交时间/频率组合码的构造
        3.1.5 Prime/OOC码的构造
        3.1.6 OOC/OOC码的构造
    3.2 地址码的实现
        3.2.1 OOC码的实现
        3.2.2 2~n码的实现
        3.2.3 二维时间/频率组合码的实现
第四章 光CDMA系统
    4.1 时域光CDMA系统的分类
        4.1.1 时域光CDMA系统的分类及其特点
        4.1.2 双极性码在时域非相干光CDMA的应用
        4.1.3 时域非相干光CDMA系统性能分析
        4.1.4 时域非相干光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4.2 谱域编码光CDMA系统
        4.2.1 谱域编码光CDMA的原理及分类
        4.2.2 光谱幅度编码CDMA系统的地址码
        4.2.3 光谱幅度编码CDMA系统及其性能分析
    4.3 二维光CDMA系统
        4.3.1 二维光CDMA系统的分类
        4.3.2 时域/频域二维系统的地址码及其编解码器
        4.3.3 二维差分时域扩频/频域跳频光CDMA系统
        4.3.4 二维OPPM光CDMA system
    4.4 色散对光CDMA系统的影响
        4.4.1 色散对时域光CDMA系统的影响
        4.4.2 色散对谱域光CDMA系统的影响
        4.4.3 色散对二维光CDMA系统的影响
第五章 无线光CDMA系统
    5.1 无线光信道的分类
        5.1.1 自由空间无线光信道
        5.1.2 大气无线光信道
        5.1.3 室内无线光信道
    5.2 无线光CDMA系统
        5.2.1 自由空间光CDMA系统
        5.2.2 大气无线光CDMA系统
        5.2.3 室内二维无线光CDMA系统
第六章 光CDMA的信道编码及检测技术
    6.1 光CDMA的信道编码
    6.2 光CDMA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6.2.1 电域CDMA的最佳多用户检测技术
        6.2.2 次最佳检测技术
        6.2.3 光CDMA多用户检测技术
    6.3 其它检测技术
第七章 光CDMA网络技术
    7.1 全光网络
    7.2 光CDMA网络结构
    7.3 IP over OCDM
第八章 时域非相干光CDMA的实验系统
    8.1 时域非相干光CDMA实验系统设计
    8.2 时域非相干光CDMA实验结果
第九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求本原根程序
附录二:室内浸射信道脉冲响应程序
附录三:室内浸射信道频率响应程序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

(7)WDM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WDM光传送网的发展背景
        1.1.1 引入WDM技术的意义
        1.1.2 光传送网的来源和分层结构
    1.2 WDM光传送网的研究热点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WDM光传送网的拓扑结构
    2.1 研究背景
    2.2 光网络的拓扑结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WDM光传送网的资源分配
    3.1 系统仿真的理论基础
    3.2 WDM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
    3.3 一种新的WDM光传送网资源分配策略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WDM光传送网的生存性分析
    4.1 背景介绍
    4.2 WDM光环形网络的生存性
        4.2.1 WDM环形网络
        4.2.2 WDM环形网络的保护
    4.3 WDM光传送网的生存性策略
        4.3.1 WDM光传送网中采取的自愈保护措施
        4.3.2 自愈环+网状网的保护恢复策略
    4.4 WDM自愈环的仿真实验
        4.4.1 PTDS仿真软件介绍
        4.4.2 两纤单向自愈环仿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光交换节点的结构及性能分析
    5.1 光交换的来源和方式
    5.2 WDM光传送网的节点结构和功能结构
        5.2.1 光交叉连接节点的性能指标
        5.2.2 OXC节点的一般模型
        5.2.3 OXC节点结构的分析
        5.2.4 结构的比较与讨论
    5.3 基于光交换阵列的OXC结构及性能分析
    参考文献
结束语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形网及其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纤连接节点WDM星形网结构
    1.1 物理结构
    1.2 逻辑结构
    1.3 性能分析
2 通信协议
    2.1 动态地址分配方案
    2.2 传输控制协议
3 结语

(9)量子通信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量子通信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量子通信研究进展及问题
        1.2.1 量子密钥分发研究进展及问题
        1.2.2 量子秘密共享研究进展及问题
        1.2.3 量子安全通信研究进展及问题
        1.2.4 量子通信网络研究进展及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研究
    2.1 量子密钥分发概述
        2.1.1 BB84 协议
        2.1.2 B92 协议
        2.1.3 E91 协议
    2.2 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的原理
    2.3 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对PNS攻击的识别能力分析
        2.3.1 弱相干光通信的安全门限距离
        2.3.2 诱骗态对PNS攻击的识别能力分析
        2.3.3 结论
    2.4 弱相干光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计算与性能仿真
        2.4.1 密钥产生率计算
        2.4.2 弱相干光量子密钥分发性能仿真
        2.4.3 弱相干光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性能仿真
    2.5 预报单光子源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计算与性能仿真
        2.5.1 密钥产生率计算
        2.5.2 预报单光子源量子密钥分发性能仿真
        2.5.3 预报单光子源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性能仿真
        2.5.4 结论
    2.6 一种新的预报单光子源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方案
        2.6.1 方案描述与密钥产生率计算
        2.6.2 密钥产生率与发送端探测效率的关系
        2.6.3 与其它量子密钥分发方法的性能比较
        2.6.4 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子秘密共享协议研究
    3.1 量子秘密共享概述
        3.1.1 HBB99 协议
        3.1.2 KKI99 协议
    3.2 基于单光子的多方与多方的QSS协议分析及改进
        3.2.1 协议描述
        3.2.2 不安全性分析
        3.2.3 协议的改进
    3.3 基于纠缠交换的QSS协议分析及改进
        3.3.1 协议描述
        3.3.2 不安全性分析
        3.3.3 协议的改进
    3.4 一种新的基于纠缠交换的QSS协议
        3.4.1 基于纠缠交换的QSS协议描述
        3.4.2 不安全性分析
        3.4.3 一种新的基于纠缠交换的QSS协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量子安全通信协议研究
    4.1 量子安全通信概述
        4.1.1 ping-pong 协议描述
        4.1.2 不安全性分析
        4.1.3 协议的改进
    4.2 Two-Step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
        4.2.1 协议描述
        4.2.2 协议分析
    4.3 基于单光子的量子安全通信协议
        4.3.1 基于单光子的QSDC协议
        4.3.2 基于单光子的DSQC协议
    4.4 一种基于单光子的单向量子安全通信协议
        4.4.1 协议描述
        4.4.2 安全性分析
        4.4.3 与其它协议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子通信网络研究
    5.1 量子通信网络概述
    5.2 基于光路交换的量子通信网络
        5.2.1 ASON 简介
        5.2.2 量子通信网络架构
        5.2.3 量子交换机研究
    5.3 一种基于诱骗态的广域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网络方案
        5.3.1 经济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网络方案
        5.3.2 基于诱骗态的广域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网络方案
        5.3.3 安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光码分复用(OCDM)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CDM基本原理
    1.3 OCDM关键技术
        1.3.1 OCDM系统中地址码
        1.3.2 OCDM光编/解码器
        1.3.3 OCDM系统性能
    1.4 OCDM的部分应用
        1.4.1 基于OCDM的无源光网络
        1.4.2 基于OCDM的光分组交换
        1.4.3 基于OCDM的保密信息传输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多组光正交码的构造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光正交码的基础
        2.2.1 光正交码基本定义
        2.2.2 光正交码容量
        2.2.3 光正交码的集合
    2.3 多组光正交码的构造
        2.3.1 理论基础
        2.3.2 多组光正交码概念及构造法
        2.3.3 多组光正交码的实例及性能
    2.4 多组光正交码的应用及实验
        2.4.1 M-OCDM信息传输模型
        2.4.2 M-OCDM信息传输的保密性
        2.4.3 M-OCDM的实验
    2.5 小结
第三章 高次同余光正交码的构造及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高次同余光正交码构造
        3.2.1 一维高次同余光正交码构造
        3.2.2 基于CCC的TS/FH码字构造
    3.3 高次同余光正交码的性能与容量
        3.3.1 码字相关性能
        3.3.2 系统性能分析
        3.3.3 码字容量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光子晶体的OCDM光编解码器研究
    4.1 引言
    4.2 光子晶体基础
    4.3 光子晶体非相干光编解码器
        4.3.1 光子晶体非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
        4.3.2 理论模型
        4.3.3 仿真结果与讨论
    4.4 光子晶体相干光编解码器
        4.4.1 光子晶体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
        4.4.2 理论模型
        4.4.3 仿真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改善OCDM传输系统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级联纠错码改善OCDM系统的研究
        5.2.1 基本原理
        5.2.2 系统性能分析
        5.2.3 数值计算与讨论
    5.3 改善相干OCDM系统性能的研究
        5.3.1 基本原理
        5.3.2 理论分析
        5.3.3 仿真结果及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MOOCS光标签OPS的理论分析
    6.1 引言
    6.2 MOOCS-OPS理论模型及仿真
        6.2.1 光标签处理的比较
        6.2.2 MOOCS光标签原理
        6.2.3 仿真实验结果与讨论
    6.3 MOOCS-OPS的性能研究
        6.3.1 性能分析的模型
        6.3.2 性能分析
        6.3.3 数值结果及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MOOCS光标签的OPS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MOOCS-OPS光标签产生
        7.2.1 MOOCS光标签产生方案
        7.2.2 MOOCS光标签产生的实验
        7.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 MOOCS-OPS光标签接收
        7.3.1 MOOCS光标签接收方案
        7.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 MOOCS-OPS系统实验
        7.4.1 MOOCS-OPS系统搭建
        7.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博期间参加科研、发表论文及专利

四、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形网及其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D]. 陈富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2]面向智能电网的人工蛛网路由算法研究[D]. 林建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3]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波长重用多波长光网络及其性能分析[J]. 甘朝钦,张明德,孙小菡. 军事通信技术, 2002(04)
  • [4]波长三次重用的多波长星形光网络及其性能分析[J]. 甘朝钦. 中国工程科学, 2002(10)
  • [5]光CDMA系统及其关键技术[D]. 万生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6]一种新型复合式星形耦合器及其性能分析[J]. 甘朝钦,孙小菡,张明德. 仪器仪表学报, 2001(04)
  • [7]WDM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研究[D]. 罗启彬. 电子科技大学, 2001(01)
  • [8]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形网及其性能分析[J]. 甘朝钦,刘雪明,孙小菡,张明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1)
  • [9]量子通信协议研究[D]. 权东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4)
  • [10]光码分复用(OCDM)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张崇富.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基于单纤连接节点的WDM星型网络及其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