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刘如诗:在混沌时代长大的诗人

李清照、刘如诗:在混沌时代长大的诗人

一、李清照与柳如是:离乱时代成长起来的女诗人(论文文献综述)

刘萱仪[1](2021)在《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明代女词人词作的研究,随着近年来各类相关资料的出版,已经具有比较坚实的文献基础,相关研究也已展开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本文将生于明代的女词人词作视作研究对象,在过往大多呈现碎片化、个案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女词人词作展开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认识明代女词人创作的整体风貌,阐释其繁荣的背景,探讨其词作的思想情致和形式风格上的特征,进而评价其词史地位。具体来讲,论文共分如下几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意义,阐述了明代女词人词作从词史意义上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明词研究和女性词研究增补资料的必要性。其次,梳理了本文的文献基础和学界的宏观研究、专题研究、个案及其他相关研究,作出综述并总结当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特点和现存问题。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一章是对明代女词人和词作做出概述。首先对明代女词人进行界定,在综合考虑女词人的个人意志、创作时间以及鼎革之际社会思想认同等因素后,将生于明代(1368-1644)的女词人视为研究对象,解决明代女词人的断代问题。进而解决具体的词人词数问题,以《全明词》《全明词补编》所收女词人及词作为基础,参考相关补正论文,通过重新考证,剔除重复与误收词人及词作,增补漏收词人及词作,增补已收词人漏收词作,存疑者暂列入附录,从而进行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数据统计。根据上述断代年限,得出研究对象411位女词人、词作2888首,解决了谁是明代女词人和词作多少的问题。在《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及相关补正论文基础上,本文考证增补女词人52位,词作360首,均超过总数的12%,同时剔除非明代女词人20多位,还做了大量的补词工作。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可以窥得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基本风貌,包括其大致活动年代和地域等。本文对大量明代女词人的活动时期做出考证。据此已经大致可以看出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繁荣景象。第二章是探究明代女词人创作繁荣的背景。从词学发展、文体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当时词坛风尚对明代女词人创作的感召和推助,包括《花间》《草堂》传统的本色复归、晚明词坛振兴形成创作氛围、词谱迭出提供创作便利等方面。其次探讨了晚明特殊时代背景对于明代女性词作一些特点的深刻影响,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女性观念以及女性教育几方面展开探讨。第三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思想内容的上半部分,主要集中于“闺门之内”的细腻情思。首先是明代女词人的闺情世界,包括她们笔下浓情艳情、相思空闺、寡妇悲吟等爱情体验,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安心态,亲友之情的建构和在词作中的体现,以及游艺消遣、赏玩自然的生活意趣。其次是明代女词人笔下的女性观,聚焦了女性对自身的看法,包括女性的自我迷恋与互相欣赏、女性道德的彰显与叛逆、以及女性意识的萌发。第四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思想内容的下半部分,聚焦于“闺门之外”的更宏大深远的主题。首先探讨女词人的遗民情怀的来源,同时讨论了心态各异、内涵丰富的遗民词作,探究其中的亡国之痛、缅怀英烈、离乱乡情、吊古讽今、厌言兵火等复杂的遗民情怀,总结了明代女性遗民词的群体性特征。其次是女词人的人生思考,包括明代女词人词作中的隐逸思想,探讨了其由来和表现,也涉及了国变后女词人的避世思想。还包括明代女词人的出世情怀,探讨了她们的佛道因缘和词作中体现的出世遐思。第五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艺术风貌。从用调、小序等方面探究其形式特色,以梦、花、春、秋为例阐释其常用意象,从婉约清雅、豪放洒脱、率真浅近和戏谑诙谐等方面分析其艺术风格。第六章是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词史地位评说,其中词史、女性词史和明词史等方面都有涉及。首先从词史的角度讨论其正本清源的意义,包括“男子作闺音”的词之本色与明代女词人的闺音原唱。其次是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探究明代女词人的创作对明词振衰的助力作用。再次是明代女词人对宋代女性词创作传统的继承、发展以及杰出词人的突破。最后是对清代女性词坛的影响与推动,包括开拓清代女性词创作空间,以及对清初女性词坛繁荣景象的参与与推动。对明代女性词的词史地位评价,本文得出突破唐宋、助力明词振衰、参与推动清初女性词繁荣的结论,并以大量资料作为佐证。本文附录部分是对第一章的补充,包括对存疑的研究对象的概述,对研究对象词作补辑的依据,以及女词人按活动年代分组的情况。

郝曦光[2](2020)在《朝鲜朝女性汉诗研究》文中提出朝鲜半岛的女性汉文学创作有着深邃而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艄公霍里子高之妻丽玉所作的《箜篌引》,然而与其悠久的渊源相比,女性创作的数量却甚为稀少,且有诗文集流传者仅限于朝鲜时代一朝。朝鲜王朝建国之初,便把儒家思想定为治国理念。社会及家庭内部以父权家长制与儒家伦理规范为根基实行着严格的上下等级制度。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半点话语权,思想和行为处处受到制约与限制,从事文学创作更是不被认可与鼓励的事情。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却涌现出了大批能用汉字作诗属文的女诗人,她们之中一部分人的诗集甚至得到了刊行及流传。其中堪称“海东第一女诗人”许兰雪轩的诗集更在当时远播至中国及日本,在古代东亚文学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朝鲜朝女性的汉文学创作是朝鲜汉文学史中不可忽略的一环,亦是留给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深入的研讨。鉴于此,本文从宏观的、整体性的角度着眼,对这一时期女性汉诗兴起的社会历史原因、发展的概貌、主题意蕴、艺术特色及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考察。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中主要从选题价值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论文总体框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长期以来,朝鲜汉文学史一直被男性所主宰,女性创作处于边缘地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以及清晰客观的评价。近些年,虽然学界逐渐将目光转向这一领域的研究,但仍显不足。现行研究主要集中于中韩两国,国内起步相对较晚,成果较少;而韩国方面虽然研究颇丰,但大都集中于这一时期的几个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的个案研究上,缺少宏观性的整体考察。第二章为朝鲜朝女性汉诗兴起的原因和发展概貌。朝鲜王朝建国以后在文化上的重大创举便是“训民正音”的创制,自谚文产生之后,朝鲜女性的教化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且在女子不宜为文的社会主流思想下,仍有一些进步思想的文人把目光投向了女性的文学创作,对她们的诗作给予一定的肯定与欣赏。朝鲜朝后期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家族越来越重视家中女子的教育,他们积极鼓励倡导女性读书识字,为妻妾子女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学环境。另一方面,朝鲜王朝时期官妓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妓生在教坊内接受了严格的艺技训练,提升了吟诗作赋的能力,且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她们,更加渴望通过作诗以立身扬名,求得身份上的提升。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下,各个阶层的女性皆展开了活跃的汉诗创作活动。此外,这一时期尤以朱之蕃与许筠为代表的中朝之间密切的文化、人文交流对女性汉诗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进一步刺激与推动作用。同时,从主观方面的原因来看,女性意识的全面觉醒与立言求名以期不朽的自觉亦加速了女性创作的发展。因而,与前代相比朝鲜朝女性汉诗无论在作家还是作品数量上都实现一次质的飞跃,18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第一个女性主导的文学诗社—“三湖亭诗社”,且在男性文人的认可及帮助下部分女性诗文集还得到了刊行及流传。第三章聚焦朝鲜朝女性汉诗的主题意蕴。这一时期的女诗人从闺阁情恨的诉说到超越苦难现世的渴望,再到民生国事的关心,实现了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表达的主题升华。首先,朝鲜时代的女性由于生活空间的局限性,她们所吟咏的范围常常离不开家庭与闺阁,如与恋人之间的相思与离情、嫁入夫家后对娘亲故土的思念之情以及因四时变幻所引发的伤春悲秋之情等;其次,在备受现实苦难的煎熬中,她们创作了诸多寄情自然、神游仙界及归隐田园主题的诗,而这些歌咏皆反应了她们想要超越现世苦境的一种内心渴望与情感诉求。最后,这一时期的女性诗作中还出现关乎国家军事、政治、民生等问题的诗歌,表达了她们对民族命运及百姓疾苦的关心与忧虑之情。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朝鲜朝女性汉诗的艺术特色。从诗歌语言上看,用语自然浅显,有着天然去雕饰之美感。表达方式上从抒情到明理,文思隽永,耐人寻味。艺术风格则整体上主要呈现出了含蓄婉丽、冲淡闲雅、清壮豪迈三种风格,同时诗中还巧妙运用了比兴、用典、叠词等多种表现手法,展现出了这一时期女性汉诗创作的较高艺术水平及艺术魅力。第五章分别从与中国诗体、与中国民俗节日、与中国诗人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朝鲜朝女性汉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性。首先,从诗歌的体裁上来看,从古体到近体皆在朝鲜朝女性汉诗中得到了较好的吸收与采用,相对古体来讲,近体的创作数量更多且更显成熟。虽然在平仄及对仗方面仍显不足,但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女诗人已基本掌握了这两种体裁的艺术技巧,呈现出了较高的汉诗创作水平。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沿用中国乐府古题翻新创作的乐府诗及对词的拟作。其次,在朝鲜朝女性汉诗中存在一部分与中国民俗节日,如与重阳、七夕、除夕、端午、寒食等等有关的诗歌创作。在保持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诗中亦融入了朝鲜朝女诗人自身的审美体验与命运感受,表现出了具有民族化及性别化特色的诗歌文本特征。最后,朝鲜朝女性汉诗中亦表现出了深受中国的陶潜、李白及杜甫影响与辐射的痕迹。她们的诗作中不仅频繁出现了这三位诗人的名字及相关典故,还大量化用及借鉴了陶潜、李白及杜甫诗中的意象、意境、风格等,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捧与膜拜之情。然而在效仿摹拟的同时,却并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而是紧扣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命运体验,写出了独具特色的情怀与感受。朝鲜时代给予了女性太多的痛苦与磨难,然而自古苦难造就诗人,可以说恰是这一苦难的时代孕育了大批优秀的女诗人。她们在时代的凄风苦雨中悲情吟咏,所谱写的诗歌如同春水般温柔,夏花般绚烂,亦如秋叶般静美,冬夜般凄凉。更为难得的是,她们积极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并融入到自身的文学创作中,缔结出了一朵朵象征着民族文化间交流成果的汉诗之花。

尹若笛[3](2020)在《柳如是与朝鲜朝名妓诗人李梅窗诗歌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朝文学作品研究历来受到诸多学者的青睐,而女性文学则是中朝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妓女文学因其作者特殊的身份独具特色,是女性文学研究比较中备受关注的内容。柳如是是明清之际着名的妓女诗人,秦淮八艳之首,现存诗歌183首。李梅窗是朝鲜朝时期独具代表性的名妓诗人,现存诗歌58首。两人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使其诗风别具一格,虽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朝代,但身份相同、身世经历相似,两人均热衷与文人名士交往,诗歌唱和赠答不绝,因此两人在诗歌内容、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因其所处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物性格不同,两人表达情感和处理情感的心态、方式不同,两人在创作风格上各有侧重,且在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各有千秋。因而,两人的诗歌具有可比性且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女性视角去挖掘两人所处声色犬马环境下潜藏的特殊文化心理,聆听她们的情感诉说,关注她们的生活动态,借此分析她们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写作风格。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范围和方法,旨在揭示柳如是和李梅窗作为妓女诗人这一身份有别于其他创作群体,对其诗歌内含的价值和意义深入挖掘和探究,展现女性文学独特的生命意识和创作特色。其次,通过柳如是和李梅窗相关的史书典籍、研究着述,对其生平和诗歌创作进行整理陈述,力求全貌展示二人的生活经历和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然后,通过对柳如是和李梅窗二人的诗歌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内容和题材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二者诗歌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追求真挚的爱情,不畏情路坎坷;不甘青楼出身,萌发女性意识;感慨人生无常,哀叹时光流逝。二者诗歌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诗歌题材不同,柳诗多忧国忧民,李诗多羡仙避世;其次在于思想倾向不同,柳诗多怀古伤今,李诗多山水抒情;最后在于感情基调不同,柳诗多豁达自慰,李诗多怨恨感伤。最后,本论文对柳如是和李梅窗的诗歌艺术特色进行比较。两人均善用意象、叠字,对于诗眼的妙用不谋而合。从创作风格上来看,柳诗多豪迈悲壮、旷达洒脱,李诗则哀婉凄楚、含蓄隽永。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柳诗擅以简驭繁、巧借典故,李诗则以白描刻画、注重传神为主。从语言特色上来看,柳诗语言绚丽多彩、注重雕琢,李诗语言则以朴实直白、清新自然为主。全文通过对柳如是和李梅窗诗歌的比较揭示女性文学中独特而精彩的一面即妓女文学,体现这一特殊群体早期的女性独立意识和自尊自爱意识,为中朝女性文学作品研究起到丰富和补充的作用。

邹丽丹[4](2019)在《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文中提出海外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清代诗词研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对其了解严重不足,系统化的学术史梳理也刚起步。北美汉学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他们对清代诗词的考察呈现给我们的是异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研究果实。虽然深受欧洲汉学传统的影响,北美汉学独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它产生了与欧洲学术传统不同程度的断裂和新变,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以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背景,梳理北美汉学家对清代诗词研究的学术史,追溯北美汉学视阈下清代诗词研究范式的演变轨迹,挖掘成果背后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汉学研究作为东亚研究的一部分,以推行西方政治-经济范本为主要特征,以了解敌情进而改变中国为终极目标。朝鲜战争的失利,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推波助澜迫使美国精英知识阶层调整东亚研究的重心,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加大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投入。在思想文化层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弥漫着浓烈的反叛西方文化传统和打破既有文学经典构成的气息,汉学界大规模地译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并以此作为一种批判武器,这给中国古典诗词移入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词选》自1965年与西方读者见面后,在1969年和197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72年,由着名汉学家白之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被当作教材进入美国高校。同年,“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编译的《中国女诗人》直指西方经典作家阵营中的女性失语症。1975年,英语世界第一部大型中国文学选集《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向读者完整地呈现中国诗歌传统。20世纪80-90年代以耶鲁大学对区域研究人员和院系按照学科进行重新整合为标志,北美汉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派文艺理论风起云涌,北美汉学界阐释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英语世界第一部清代断代诗词选集《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问世。诺顿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之《中国文学选集》(1996)和《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让我们看到清代诗词在更加广阔视野中的呈现面貌。叶嘉莹先生清词研究的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模式,《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以及对明清青楼诗词、朱彝尊情词、陈子龙诗词研究的多元化视角形成这一阶段北美清代诗词解读的复合式话语。新世纪之交,在不断涌现的文化理论的影响下,北美清代诗词的研究模式呈现出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李惠仪将明清易代定义为“文化和传统的危机”。方秀洁、曼素恩、舒衡哲、孙康宜对于清代缙绅阶层诗歌创作的考察融合了文化策略和身份政治学的研究理路。函可流放生活中的诗歌研究和齐皎翰对基督教诗歌的研究背后潜藏的权力和社会斗争清楚地表明了文化研究与生俱来的政治指向性。管佩达以比丘尼诗歌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伊维德和管佩达编选的《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试图打破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写作的边缘化态度,客观呈现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史。近十年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的确立对于推动双方学术交流和对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中文版《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问世是中美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对明清诗词研究的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也极大地推动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从历史视角考察清代女性诗词是对传统闺阁视阈的一种拓展,女性对诗词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介入以及女性游历诗词的系统化研究更进一步丰富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清代诗词文本为本位,研究视域限定于北美地区,研究对象是北美汉学界“以文本为中心”的广义学术研究历史状貌,祛除了通过汉学家个体为单位的研究模式对北美古典诗词研究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动态性的遮蔽,从而更有利于考察北美汉学发展与清代诗词研究模式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便于做出跟进式的后续研究。

张思梦[5](2018)在《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时期的女性诗史创作》文中研究表明

朱一帆[6](2017)在《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文中指出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是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浮沉轨迹和艺术演变趋势与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因此,为呈现出百年来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流变,本文特选取现代女性意识作为核心进行观照与统摄。通过揭示现代女性意识流变下,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在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彰显百年来女性旧体诗词的历史浮沉与演变趋势。在本文的第一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期(1912-1936),由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历史语境的转型,造就现代中国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由传统的闺阁意识向现代女性意识转变。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她们一面向外观照,或书写着女性视域下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或以审美无功利视角审视大自然;一面向内审视自身,抒发现代女性友谊。现代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对公共空间的拥抱,也促使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突破了传统诗词题材的局限,拓展了现代女性旧体诗词题材在公共空间方面的表现。至于诗艺变革方面,她们或大胆用现代语言入旧体诗词、或“用旧瓶装新酒”激活古典意象,从容表达女性现代感受。在本文的第二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期(1937-1949),由于抗战现实政治时势的影响,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她们向外进一步拓展叙事视域,着重表达了女性视域下的抗日救亡理念;她们也向内进一步审视自身,或书写女性流亡体验、或书写现代爱情体验、或书写现代母女关系。在题材方面,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促使她们不再满足于将视线放置在对旧体诗词空间的拓展上,她们开始将视线转向时间领域,通过以线性时间观念观照现代战争,她们书写了女性自身的成长历程、书写了现代战争的宏大叙事、抒发了对故乡“往事不可追”、现如今乡村生活“今日难停留”的苦涩。在诗艺取向方面,深化的现代女性意识,明晰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促使她们在旧体诗词中以高频的疑问句式,醒目表达自身观点,或者直接以女性身体意象表现自身独立看法。在本文的第三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流期(1949-1976),大陆与海外华裔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形成了二水分流的女性诗词艺术景观。具体就中国大陆而言,“延安经验”在建国后的延续,促使大陆中国女性的现代女性意识异化。她们或书写“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政治豪情、或书写花木兰式女英雄、或书写被压抑的生命体验,这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便是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特征与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特征。具体就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而言,相对宽松的历史语境,使得她们多彰显出明晰的现代女性意识认同感。她们或书写漂泊困境与女性生命焦虑、或书写离散体验与中华文化认同、或书写异域风情与西方文化认同。在本文的第四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期(1977年以来),由于中国内地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尤其是新世纪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意象、题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而言,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过程,伴随着女性诗词创作主体重新探索由“人”向“女人”再向“个人”的女性意识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她们或书写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或书写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或书写对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感悟。这在题材方面的表现,便是突破了“毛泽东时代”单一化的旧体诗词题材局限,逐渐走向多样化。至于艺术特征方面,也呈现出诗歌语言的日常化以及古典意象重塑的特点。在本文的余论部分,着重以“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视角观照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创作,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创化”方面的成果,并以“天人合一”传统创化为代表集中进行阐释。最终指出,现代女性旧体诗词对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中国小说、散文、诗歌一道,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而这一研究路径,同时也是重现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的必由之路。

魏鹏展[7](2016)在《徐自华研究》文中指出柳亚子所着《南社纪略》称南社最有成就的四位女诗人:吕碧城、张默君、徐自华、徐蕴华。徐自华擅诗、词,是秋瑾好友,又是革命党员,职业是校长。其一生事迹充满传奇色彩。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考察其生平事迹。第二章研究其文学作品。据《听竹楼诗稿》、《忏慧词》、《秋心楼诗词》、《徐自华诗文集》、《徐自华集》等书,今存其诗284首、词68阕、各体文57篇。其诗词主要书写山水游记、送别、赠答、爱国情怀、革命意识等,其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是传记、序跋、书信、通告、广告等实用性文章。其作品的风格既有传统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现代情怀,作品多有愁苦悲痛的情感色彩。本论文共六章,力求“知人论世”,通过细阅她的所有作品,又考察其生平事迹,从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探讨她的作品风格、文学渊源、革命思想内涵、女性意识。纵向研究方面,主要考察徐自华对李清照文学的接受研究,两人生平事迹相近,而作品风格又相似,如徐自华对李清照的词论的接受、创作手法的接受,及两人作品的情感色彩等。因此笔者尝试通过比较研究,了解两人的作品风格与生平事迹的相似性;横向比较方面,主要进行徐自华与同时期人的比较,包括秋瑾及徐蕴华。徐自华与秋瑾的比较,重点在於徐自华如何接受了秋瑾的革命思想,最终走上革命之路;徐自华与徐蕴华的姐妹比较研究,重点在於她与同一家庭背景成长的妹妹,两人生平事迹相近,作品风格相似,如两人的作品都既有古典题材,也有现代情怀,但又同中有异,通过比较,更能了解徐自华的成长背景对她的影响。最後,徐自华出生於书香世家,身处男权社会,在这个女性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的时代背景下,她却能於文学上有所成就,於革命活动上有所贡献,於教育事业上又贡献良多;她又为了跟从秋瑾进行革命,离开家庭,放弃养育子女。这些成就与行径都能体现女性的个体意识,自主意识,因此笔者於最後一章探讨她的女性意识。

马小明[8](2015)在《晚明诗人心态与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晚明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风气奢靡而各种思潮交织争鸣的特殊时代,瞬息万变的时局与风起云涌的思潮时刻触动着诗人们敏感的神经,影响着晚明诗人心态的发展变化。深入探究晚明诗人心态的彷徨与痛苦,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晚明诗人在“复古”与“主情”、模拟与创新的诗歌之路上的徘徊与探索。本论文欲从诗人心态的角度探究晚明诗歌的发展轨迹,不求把握某一诗人或某个诗派的诗人心态,而是要研究此一时期主流的、整体性的诗人心态对诗歌走向的影响。面对晚明腐败的时局与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诗风,一部分受新思潮影响的诗人开始登上晚明诗坛,他们有着强烈的出仕愿望与积极的参政理想,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无所适从,这种出仕与致仕的彷徨便形成了诗人们亦仕亦隐的“吏隐”心态,以公安派为首的“主情”主义诗风就是这种诗人心态的体现。随着皇权的进一步旁落,宦官集团勾结权奸对志士文臣的大肆屠戮,使晚明时局进一步恶化,诗人们从纵情恣肆的个性张扬中绝望地走向对内心隐秘世界的探究,主张“师心”又兼“师古”的竟陵派风靡天启诗坛。与悲天悯人、慨叹命运的竟陵派不同,纵然面对遍地开花的农民起义与频频袭扰的满清铁骑,另一部分诗人仍存实学救国之决心,他们以东林、复社为核心组织社团、奔走呼号,力图挽救岌岌可危的明王朝,与此相应的是苍劲悲壮的现实主义爱国诗风登上明末诗坛。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对女性禁锢的松动,一些自我意识觉醒的才女登上了晚明诗坛,她们以闺阁、青楼及“女山人”三大才女群体为主,抒写着乱世女子的喜怒哀伤。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界定了“晚明”这一时间概念,探讨影响诗人心态的诸种因素,介绍嘉隆诗坛的发展概况,并论析本论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第一章探析晚明诗人“吏隐”心态的形成,并讨论在此心态影响下,晚明主流诗风如何由“复古”走向“性灵”,具体以徐渭、屠隆、“三袁”及江盈科为研究个案。第二章介绍明末影响最大却又饱受批判的竟陵派,从诗人心态的形成、《诗归》的选编与流传及主要诗人的创作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评析了其对七子与公安反思的价值及对明末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第三章探究明末现实主义爱国诗风,以虞山诗派、娄东诗派、山左“齐风”及云间派为主要研究内容。第四章论述晚明自我意识觉醒下的女性诗歌创作情况,以闺阁女性、青楼女性及“女山人”三大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晚明女性诗歌发展的新动向,选取汾湖叶氏才女为闺阁女性诗人群体的研究个案,概述晚明着名女诗人的诗歌创作情况。余论部分总结性地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情况,对研究过程中未涉及的部分与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为此后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王翼飞[9](2014)在《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清代女性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是指清代人以作品选本、诗话词话、序跋等批评形式对女性文学所作的批评。本文从批评主体、批评对象和批评形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较全面地描述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在具体地阐释中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强调两性之间的关系对女性文学批评的影响作用,借助女性主义理论重新审视清代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和性别文化。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与余论。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发生的时代背景展开论述。通过对社会思想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和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分析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兴盛的原因,并对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前奏——明代中后期的女性文学批评文本作出详细地考察,说明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兴盛并非横空出世的现象,这些方面都是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得以生成的肥沃土壤。后三章以时间为顺序,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约合于顺治入关(1644)至康熙末年(1722)。这一阶段是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兴起时期。由于明末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已经势如破竹,清代的女性文学批评一开始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约合于雍正即位(1723)至道光末年(1850)。此时女性文学批评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批评大家,如袁枚、陈文述、沈善宝、恽珠等。他们的女性文学批评代表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但是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看,批评家们又回归保守的态度,体现出传统的男权社会的性别观念。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约合于咸丰即位(1851)至五四运动爆发(1919)。这一时期,是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革新时期。此时西方思潮逐渐传入中国,传统的儒家性别观念遭到怀疑和批判,女性文学批评也体现出一些新的转变。最后,本论文认为清代社会对女性创作行为的关注,有时代表了批评主体自觉的女性意识,但有时是批评主体针砭流俗的批评工具,甚至是批评主体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情感转移。清代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和权利,但这一切都必须在既定的性别规范框架内进行,一旦逾越了这一框架,男性,包括女性自己就会提醒、指责女性的僭越行为。

蔡如意[10](2014)在《柳如是诗词研究》文中提出柳如是作为一位历史传奇人物,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然多艳说其风流遗事,忽略了她的文学成就。她虽然是妓女出身,一生坎壕曲折,但是却自尊自励,恪尽操守,以其绝世的才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及反清复明的行为为后世所称道。她不仅是明清之际着名的“秦淮八艳”之一、一位卓荦不凡的奇女子,同时她还是女性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她作为一个女诗人,天生多愁善感,而她悲苦的身世、坎坷的爱情经历,再加上她身处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明末清初,处处以国家兴衰为念,悲悯百姓疾苦,这些内容与情感充斥在她的诗词中,配以其独特的手法向人们诉说。因为柳如是非一般的传统闺阁女子,不受传统伦理的束缚,所以诗词中有很多超出了“身边文学”的题材,她所写的诗词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思想情趣。而且其风格与传统女性诗词的婉约阴性风格不同,有着“闺音雄词”的显着特质。闺音雄词,即在女性诗词中所体现的男性化的气派,譬如豪迈的诗风亦或具有名士的情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可以看作是“闺音”原唱、“纤婉”阴柔风格的被描摹者,这是历来对女性文学的一种认定。柳如是作为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女子,柔媚婉约之风格自然天成,而身处江山变色、明清易代之际的柳如是,国破山河在的强烈冲击则展现了她巾帼不让须眉之风范。

二、李清照与柳如是:离乱时代成长起来的女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清照与柳如是:离乱时代成长起来的女诗人(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现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章 明代女词人和词作概述
    第一节 断代方法及依据
    第二节 词人及词作的数据统计
    第三节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基本风貌
        一、大致活动年代
        二、籍里分布
第二章 明代女词人创作繁荣的背景
    第一节 词学背景
        一、《花间》《草堂》的影响
        二、晚明词坛振兴形成创作氛围
        三、词谱迭出提供创作便利
    第二节 时代背景
        一、明代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女词人
        二、明代文学思想和女性观念的新变
        三、明代女词人的教育背景与文化修养
第三章 闺门之内——明代女词人词作的思想内容(上)
    第一节 明代女词人的闺情世界
        一、爱情体验
        二、不安心绪
        三、亲友之情
        四、生活意趣
    第二节 明代女词人的女性观
        一、女性的自我迷恋与互相欣赏
        二、女性道德的彰显与叛逆
        三、女性意识的萌发
第四章 闺门之外——明代女词人词作的思想内容(下)
    第一节 遗民情怀
        一、词作中遗民情怀的来源
        二、内涵丰富的遗民词作
    第二节 人生思考
        一、隐逸思想
        二、出世情怀
第五章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 形式特色
        一、词调的选择
        二、小序的使用
        三、联章的使用
    第二节 常用意象
        一、凄美迷离的梦意象
        二、自喻明志的花意象
        三、敏感牵情的春、秋意象
    第三节 艺术风格
        一、婉约清雅
        二、豪放洒脱
        三、率真浅近
        四、戏谑诙谐
第六章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词史地位
    第一节 正本清源的闺音原唱
        一、“男子作闺音”的词之本色
        二、明代女词人的闺音原唱
    第二节 明词振衰的女性助力
        一、“量”的方面
        二、“质”的方面
    第三节 对宋代女性词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一、对宋代女词人创作传统的继承
        二、对宋代女词人创作的发展
        三、杰出词人的突破与新高峰的树立
    第四节 对清代女性词的影响
        一、开拓了清代女性词的创作空间
        二、清初女性词繁荣景象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存疑但仍作为研究对象者概况
    附录二:存疑暂不作为研究对象者概况
    附录三:研究对象补词表
    附录四:明代女词人按活动年代分组的具体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朝鲜朝女性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价值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论文总体框架
第二章 朝鲜朝女性汉诗概观
    第一节 朝鲜朝女性汉诗兴起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二、中朝人文交流的推动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朝鲜朝女性汉诗发展的概貌
        一、创作阶层的扩展
        二、“三湖亭”诗社的出现
        三、女性诗文集的刊行及流传
第三章 朝鲜朝女性汉诗的主题意蕴
    第一节 闺阁情恨的诉说
        一、相思与离情
        二、思亲与梦归
        三、春恨与秋愁
    第二节 超越世俗的渴望
        一、对自然的吟咏
        二、对仙界的向往
        三、对隐逸的选择
    第三节 国事民生的牵念
        一、心系边塞爱国忧民
        二、借古讽今咏史伤怀
第四章 朝鲜朝女性汉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自然隽永的语言及表达
        一、形象且生活化的语言
        二、从抒情到述理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一、含蓄婉丽
        二、冲淡闲雅
        三、清壮豪迈
    第三节 灵活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善用比兴
        二、化典入诗
        三、叠字传情
第五章 朝鲜朝女性汉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第一节 朝鲜朝女性汉诗与中国诗体
        一、从古风到近体的吸收
        二、乐府诗的旧题新用
        三、词的拟作
    第二节 朝鲜朝女性汉诗与中国民俗节日
        一、重九诗:再现登高赏菊之境
        二、七夕诗:重抒牛郎织女之思
        三、除夕诗:续写燃烛守岁之情
        四、端午诗及其他
    第三节 朝鲜朝女性汉诗与中国诗人
        一、朝鲜朝女性汉诗与陶潜
        二、朝鲜朝女性汉诗与李白
        三、朝鲜朝女性汉诗与杜甫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柳如是与朝鲜朝名妓诗人李梅窗诗歌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第二章 柳如是与李梅窗生平及创作
    2.1 柳如是生平及创作
        2.1.1 柳如是生平经历
        2.1.2 柳如是创作概况
    2.2 李梅窗生平及创作
        2.2.1 李梅窗生平经历
        2.2.2 李梅窗汉诗创作概况
第三章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内容比较
    3.1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内容的相同之处
        3.1.1 追求真挚爱情
        3.1.2 初萌女性意识
        3.1.3 感慨人生无常
    3.2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内容和题材的不同之处
        3.2.1 诗歌题材不同
        3.2.2 思想倾向不同
        3.2.3 感情基调不同
第四章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艺术特色比较
    4.1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艺术特色的相同之处
        4.1.1 善用意象
        4.1.2 妙用诗眼
        4.1.3 巧用叠字
    4.2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艺术特色的不同之处
        4.2.1 艺术风格不同
        4.2.2 表现手法不同
        4.2.3 语言特色不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北美汉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二、北美古典诗词研究的“文论本位”倾向
    三、北美清代诗词“文本本位”研究的缺位
    四、研究范围和分期理由
第一章 20 世纪50—70 年代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与东亚研究重心的转移
        一、美国汉学研究的政治-经济模式:李又安《人间词话》译介
        二、美国汉学研究的人文-社会模式:《中国文学批评方法:从孔子到梁启超》
    第二节 美国反西方文学经典与中国古典诗词选集的涌现
        一、词选作为一种批评方式:《中国词选》(1965)
        二、引入中国诗歌传统:《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中的清代诗词
        三、对清词经典化地位的认同:白之《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清初与晚清词
    第三节 西方女性经典作家的失语与清代女性诗歌选集的滥觞
        一、“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对清代女性诗作的译介
        二、北美中国女性古典诗歌选集意义的再思考
第二章 20 世纪80-90 年代后期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发展期
    第一节 美国汉学的新趋势与清代诗词阐释理论的多元化
    第二节 清代断代诗词选集的出现及其意义:
        一、清代诗词的异域经典重构:《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
        二、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中的清代题画诗
    第三节 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中的清代诗词
        一、文本家族: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1996)
        二、对“纯文学”的“拓”与“破”:梅维恒《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
    第四节 多维度诗词研究的人本主义批评向度
        一、重审边缘化创作主体:保罗·若普的明清青楼诗歌研究
        二、“男性主体视角”与“越界说”:方秀洁的朱彝尊情词研究
        三、“情”与“忠”合一的诗学主张:孙康宜的陈子龙诗词研究
    第五节 叶嘉莹的清词研究: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研究模式
第三章 新世纪之交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深入期
    第一节 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李惠仪对清诗研究的文化视角
        一、历史记忆与审美超越
        二、易代创伤与清诗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诗歌研究透现缙绅阶层的文化心理
        一、方秀洁:洪亮吉怀旧诗研究
        二、孙康宜:钱谦益的诗歌创作与历史地位
        三、曼素恩:完颜恽珠与《正始集》
        四、舒衡哲:奕寰诗歌研究
    第四节 “物”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口:施吉瑞《随园:袁枚的人生、文学批评与诗歌创作》(2003)
    第五节 宗教文化作为清代诗歌研究的进路
        一、严志雄:流放诗僧函可
        二、齐皎翰:基督教诗歌研究
        三、管佩达:比丘尼诗歌研究
    第六节 女性诗歌研究的里程碑:伊维德、管佩达《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2004)
第四章 近十年北美清代诗词研究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视野中的诗词研究学术对话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中英文版本的跨文化反响
        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第三节 施吉瑞的郑珍自然诗研究——跨文化生态主义视角
    第四节 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
        一、易代女性诗学:国族创伤性别越界
        二、拓展闺阁视阈:文化视角历史视角
        三、主题研究细化:女性游历女性编者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分期
        1、“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界定
        2、“现代女性意识”的界定
        3、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期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研究现状
        2、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1912-193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转型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从晚清到民国的建立
        二、文化语境: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性的生成
        三、文学语境:文学革命·新诗·旧诗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女性表达
        二、现代女性友谊的自由抒发
        三、现代自然意识的审美观照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拓展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题材的局限性
        二、现代社会政治空间的介入
        三、现代城市生活空间的开拓
    第四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诗艺变革
        一、现代语言的引入与古典节奏的坚守
        二、古典意象的激活与现代意境的生成
第二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1936-1949)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二、文化语境:民族主义文化的复归与高涨
        三、文学语境:“民族形式”讨论与旧体诗词的再兴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
        一、抗日救亡的女性表达
        二、战乱中女性流亡体验的诗词书写
        三、战乱中现代爱情体验的诗词书写
        四、战乱中现代母女关系的自我审视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聚焦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与战争
        二、战争与女性成长题材的开掘
        三、战争与社会政治题材的女性诗词
        四、战争与现代乡土题材的女性诗词
    第四节 战争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诗艺取向
        一、高频的疑问句类修辞
        二、繁多的女性身体书写
第三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化(1949-197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分化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统一·批判·分离
        二、文化语境:本土·现代·西方
        三、文学语境:合法性·认同感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
        一、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
        二、现代女性意识的认同
    第三节 分化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风格类型
        一、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
        二、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
        三、港澳台及海外女性诗词的离散写作
第四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1977年以来)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复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
        二、文化语境: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与民族主义文化思潮
        三、文学语境:新旧之争与诗词媒介的繁荣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复苏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
        二、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
        三、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书写
        四、海内外交流中女性自我身份的确证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题材的多样化
        一、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二、当代社会时政题材的广泛开启
        三、当代城市生活题材的深入观照
        四、当代乡土生活题材的别样审视
        五、当代域外生活题材的崭新书写
    第四节 复兴时期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日常化的诗歌语言
        二、古典意象的解构与重塑
余论: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人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7)徐自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徐自华生平研究
    第一节 徐自华生平概述
    第二节 若干事迹考辨
第二章 徐自华作品考论
    第一节 现存作品情况概述
        一. 诗(数量、编辑、版本、补佚等)
        二. 词(数量、编辑、版本、补佚等)
        三. 文(数量、编辑、版本、补佚等)
    第二节 徐自华作品的创作分期
    第三节 徐自华思想行为羶变考论
    第四节 徐自华作品的古典手法与现代情怀
第三章 徐自华对李清照的接受
    第一节 徐自华与李清照的婚姻深探
    第二节 徐自华与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第三节 徐自华与李清照的政治书写
    第四节 徐自华与李清照的性情品格
    第五节 徐自华对李清照文学观的接受
第四章 徐自华对秋瑾革命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 两人的情谊
    第二节 两人的婚姻
    第三节 两人的爱国情怀
    第四节 两人的革命思想
    第五节 两人的革命行为
第五章 徐自华与徐蕴华姐妹比较研究
    第一节 徐自华与徐蕴华的家庭背景和经历
    第二节 秋瑾对徐自华、徐蕴华的影响及意义
    第三节 徐自华与徐蕴华的政治意识
    第四节 徐自华与徐蕴华的平等自由思想
    第五节 徐自华与徐蕴华的家庭与道德观
    第六节 二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异同
    第七节 徐自华与徐蕴华的作品风格
    小结
第六章 徐自华女性意识初探
    第一节 从诗词主题思想中看徐自华对情感的自主性
    第二节 从传统道德观念看徐自华的个体意识
    第三节 从家庭观念看徐自华对传统固有角色的抗拒
    第四节 从政治思想看徐自华对理想的追求与执着
    第五节 从自由平等观念看徐自华的批判思维
    第六节 从参与社团组织看徐自华的个体自主意识
    小结
结论
附录:徐自华简谱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後记

(8)晚明诗人心态与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晚明诗人心态与诗歌研究综述
第一章 由复古走向性灵——吏隐心态下的晚明诗歌
    第一节 亦仕亦隐心态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光芒夜半惊鬼神——徐渭
    第三节 三尺婴孺诵由拳——屠隆
    第四节 公安三袁的心态与诗歌创作
    第五节 公安副将江盈科
第二章“师心”与“师古”——竟陵派的末世哀音
    第一节 竟陵派诗人心态的形成
    第二节 《诗归》的成书与影响
    第三节 钟、谭的诗歌主张
    第四节 竟陵派的诗歌创作
第三章 实学思潮影响下的明末诗坛
    第一节 实学思潮与诗人心态
    第二节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第三节 吴伟业与娄东诗派
    第四节“齐风”与“齐气”——由典雅醇和到傲兀恣肆
    第五节 陈子龙与云间派
第四章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诗歌创作
    第一节 女性诗歌兴起的原因
    第二节 晚明女性诗人群体分类研究
    第三节 晚明女性诗歌创作的新走向
    第四节 风雅午梦堂
    第五节 晚明着名女诗人概览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厘清几个术语: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二、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性别偏颇
    三、建构与反思
    四、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第一章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时代环境
    第一节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思想环境
        一、明末清初的人性解放思潮
        二、清代中叶女性意识的倒退
        三、清末民初的女性解放思想
    第二节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文学环境
        一、明清女性文学概貌
        二、通俗文学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关切
    第三节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前奏
        一、明清女性诗话的开山之作:江盈科《闺秀诗评》
        二、晚明女性诗歌选集的畅销书:钟惺《名媛诗归》
        三、重文质轻德行的女性文学批评:郑文昂《名媛汇诗》
        四、女性文学存史意识的滥觞:赵世杰《古今女史》
第二章 顺康: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兴起
    第一节 批评主体的性别转变
        一、女性批评家的粉墨登场
        二、男性批评家的推波助澜
        三、男性批评家的政治选择
    第二节 清初女性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
        一、对明代女性文学的评论和总结
        二、重“才”轻“德”的评判倾向
        三、“宗经”:为女性文学正名
    第三节 批评形式的确立
        一、女性作品选本
        二、女性诗话
        三、序跋等单篇文章
第三章 雍乾嘉道: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
    第一节 批评主体身份的多元化
        一、文学家
        二、经史学家
        三、藏书家
        四、上层妇女
    第二节 向传统靠拢
        一、重树儒家诗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二、提倡“言之温厚,有风有雅”的女性文学
    第三节 女性意识的倒退
        一、以女性的德行评判女性文学
        二、以女性的身份为选录的标准
        三、“诗歌非妇女事”
    第四节 对女性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忧虑
        一、创作之难:“女子之诗,其工也,难于男子”
        二、传播之难:“闺秀之名,其传也,亦难于才士”
第四章 咸同光宣: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革新
    第一节 批评主体的自觉
        一、传统的女性文学批评家
        二、新式的女性文学批评家
    第二节 清末女性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闺秀本色”与“去脂粉气”之争
        二、关注“新女性”及其创作
        三、批评对象的拓展:弹词、传奇等通俗文学
    第三节 批评形式的转变
        一、由选本向诗话的转变
        二、论诗诗趋渐成熟
余论
    一、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以女性诗为例
    二、清末民初女性文学批评的转型——以女性词为例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后记

(10)柳如是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柳如是生平及其创作
    1.1. 青泥莲花——柳如是之生平
    1.2. 剑胆箫心——柳如是之作品概况
第二章 “贴天飞商女恨”——柳如是诗词的情感探微
    2.1. 蕴意深深的“柳”意象——难言身世的隐发
    2.2. 幽怨的语言基调情词写照逼真——苦楚爱情的感伤
    2.3. “商女”更知亡国恨——艰难国运的悲慨
第三章 “女郎心,英雄气”——柳如是诗词独特艺术风貌
    3.1. 柳如是诗词闺音雄词的特质
    3.2. “绝不类闺房语”——闺音的超越
    3.3. 柳如是诗词“闺音雄词”特质的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四、李清照与柳如是:离乱时代成长起来的女诗人(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D]. 刘萱仪.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朝鲜朝女性汉诗研究[D]. 郝曦光. 吉林大学, 2020(08)
  • [3]柳如是与朝鲜朝名妓诗人李梅窗诗歌比较研究[D]. 尹若笛. 延边大学, 2020(06)
  • [4]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D]. 邹丽丹. 吉林大学, 2019(02)
  • [5]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时期的女性诗史创作[D]. 张思梦. 江南大学, 2018
  • [6]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D]. 朱一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7]徐自华研究[D]. 魏鹏展. 中山大学, 2016(06)
  • [8]晚明诗人心态与诗歌研究[D]. 马小明. 西北师范大学, 2015(12)
  • [9]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D]. 王翼飞. 武汉大学, 2014(04)
  • [10]柳如是诗词研究[D]. 蔡如意.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李清照、刘如诗:在混沌时代长大的诗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