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特征值关系研究

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特征值关系研究

一、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特征值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阳[1](2020)在《不同种植模式对砂生槐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指出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是一种豆科槐属小灌木,分布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日喀则、拉萨、林芝等地。砂生槐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药用植物,也是西藏重要的饲用植物,还是西藏防风固沙的重要树种。然而砂生槐种实很容易遭受害虫啃食。目前对砂生槐害虫成灾机制研究不多,其害虫防治主要以喷洒农药为主。然而喷洒农药会带来严重的“3R”问题,会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因此寻找砂生槐种实害虫生态防控机制迫在眉睫。有研究表明优化作物群落结构,可强化作物自然控制害虫力度,林业上有大量种植人工纯林导致虫害发生的例子。本研究受其启发,探究不同搭配种植模式(紫叶李与砂生槐搭配种植、油松与砂生槐搭配种植、纯砂生槐灌丛)对砂生槐灌丛节肢动物多样性、稳定性及砂生槐被害率的影响,寻找比较合适的种植模式。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研究不同样地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2.对不同样地不同类群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找出不同样地不同类群代表性物种;3.对不同样地整个采样期及每个月份进行相似性分析;4.不同样地不同类群的时间动态;5.研究不同样地中多样性综合指数时间动态与稳定性指数,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6.统计不同样地砂生槐果荚及种子被害率。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样地四个月共获得2400只节肢动物。其中紫叶李样地有节肢动物848只,对照样地有节肢动物803只,油松样地有节肢动物749只。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均匀度指数顺序为:紫叶李样地与油松样地大致相同,对照样地最低;优势集中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对照样地、油松样地、紫叶李样地。多样性综合指数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与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排名相一致。在稳定性指数方面,油松样地St/Si比值最低,紫叶李样地和对照样地大体相同;Sn/Sp由大到小排序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三样地稳定性综合指数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与稳定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排名相一致。砂生槐种子和果荚被害率由小到大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本研究表明节肢动物多样性越高的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越高,砂生槐被害率越低。紫叶李为本研究中最适合与砂生槐搭配种植的物种。有研究表明油松受到油松球果小卷蛾危害后,其挥发物对该害虫产生趋避作用。所以笔者猜想由于油松的趋避作用致使害虫转移到其他植物上,因此与其搭配种植的砂生槐受害率较高。具体两种植物对砂生槐种实害虫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尚[2](2017)在《江淮地区白毫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优势种天敌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来源于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40606M71)、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08A139)、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410)。对江淮合肥地区2015及2016年“白毫早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采用群落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模糊聚类分析法等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茶园内害虫天敌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可为茶树害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根据物种的营养结构将群落分为捕食类、植食类和寄生-中性类亚群落。2015年白毫早茶茶园中共调查节肢动物92种,53科;捕食类天敌的相对丰盛度为0.3361,天敌鳞纹肖蛸、锥腹肖蛸和斜纹猫蛛是主要的优势种;植食类的相对丰盛度为0.4447,在总群落中占主体地位,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假眼小绿叶蝉、茶短须螨和茶蚜是主要的优势种;寄生-中性类昆虫的相对丰盛度为0.2192。2016年共调查节肢动物72种,53科,捕食类天敌的相对丰盛度为0.3140,植食类的相对丰盛度为0.4579;寄生-中性类昆虫的相对丰盛度为0.2281。2.用t检验分析法对2015年和2016年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参数之间的差异进行检验。当df=31时,t0.05=2.0392,t0.01=2.7442。结果是:个体数N(0.8751)、多样性指数H’(0.2381)、均匀度J(0.3935)和优势度D(0.4218)的差异均不显着;物种数S(2.0468)和物种丰富度R(2.3246)的差异显着;优势集中性C(6.1781)的差异极显着。两年间的主要害虫和天敌个体数量的t检验结果是:主要害虫中,差异显着的只有细蛾科的茶细蛾(t=2.2612);主要天敌中,两年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3.2015年白毫早茶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结果是:总群落>捕食类>植食类>寄生-中性类亚群落;2016年各群落多样性同2015年的变化趋势相同。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白毫早茶茶园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特征参数S、N、C、H’、J、R、D进行分析,结果是:2015年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捕食类天敌亚群落、植食类害虫亚群落和寄生-中性类昆虫亚群落的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134%、86.3432%、89.1412%和83.9455%。2016年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捕食类天敌亚群落、植食类害虫亚群落和寄生-中性类昆虫亚群落的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9.2946%、91.0323%、96.0861%和83.9455%。其中物种数和个体数对总群落及各亚群落的贡献率较大。2015年和2016年总群落和亚群落7项特征参数中,多数是S和R对总群落和亚群落贡献大。5.对两年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其他指标进行通径分析,2015年除优势度(D)外,其余群落特征参数皆与多样性指数成正相关,其中均匀度(J)最大,相关系数为0.99,直接作用为0.8658。通过多因子的综合间接作用,影响最大的是物种优势度(D),通过多因子综合作用最大为-0.996,为负作用。2016年除优势度(D)外,其余群落特征参数皆与多样性指数成正相关,其中均匀度(J)最大,相关系数为0.9942,直接作用为1.0195。通过多因子的综合间接作用,影响最大的是物种优势集中性(C),通过多因子综合作用最大为-1.0079,为负作用。各亚群落和总群落都是均匀度(J)的决定系数R2 j最大,对多样性指数的综合作用最大。6.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两年茶园各群落结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2015年,当聚类距离为D=0.95时,把总群落分为3类;2016年,当聚类距离为D=0.92时,把总群落分为4类。2015年,当聚类距离D=0.90时,可将捕食类亚群落分为4类;2016年,当聚类距离D=0.97时,可将捕食类亚群落分为4类。2015年,当聚类距离D=0.94时,可将植食类亚群落分为4类;2016年,当聚类距离D=0.92时,可将植食类亚群落分为4类。2015年,当聚类距离D=0.85时,可将寄生-中性昆虫亚群落分为3类;2016年,当聚类距离D=0.90时,可将寄生-中性昆虫亚群落分为3类。7.采用最优分割法对两年茶园各群落结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是:2015年,把总群落全年调查时间分割为7段时,开始趋于平缓,此时的误差函数为2.7707。捕食类天敌亚群落、植食类害虫亚群落和寄生-中性类昆虫亚群落全年调查时间分割为9段、11段、7段,误差函数分别为0.4849、0.7828、2.554。2016年,把总群落、捕食类天敌亚群落、植食类害虫亚群落和寄生-中性类昆虫亚群落全年调查时间分割为8段、8段、7段和8段,误差函数分别为1.1667、1.1592、0.7828、0.9554。8.蜘蛛、瓢虫和寄生类天敌是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生物资源,为了科学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进行害虫的综合防治,对“白毫早茶”茶园主要害虫与天敌进行系统调查,采用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生态位分析法综合分析“白毫早茶”茶园四种主要害虫与其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上的密切程度。2015年和2016年比较:卵形短须螨前6位优势种天敌有4种相同,分别是鳞纹肖蛸、锥腹肖蛸、茶色新圆蛛和广大腿小蜂;双斑长跗萤叶甲前6种优势种天敌中,只有斜纹猫蛛相同;假眼小绿叶蝉有3种天敌相同,分别是锥腹肖蛸、粽管巢蛛和斜纹猫蛛;茶蚜前6位优势种天敌有4种相同,分别是鳞纹肖蛸、八点球腹蛛、粽管巢蛛和广大腿小蜂。9.对高峰日的卵形短须螨及其4种主要天敌进行地学统计学分析,将求得的4种天敌与卵形短须螨的半变异函数的变程之间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均是茶色新圆蛛与卵形短须螨空间关系密切。

王振兴[3](2017)在《合肥地区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源于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40606M71),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08A139),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410),对合肥地区2015年、2016年乌牛早茶园害虫天敌群落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群落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模糊聚类分析法等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茶园内害虫天敌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可为茶树害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依据食物网理论可将乌牛早茶园群落分为捕食类亚群落、植食类亚群落和寄生-中性亚群落。2015年乌牛早茶园总群落,共调查到78种节肢动物,分53科,植食类相对丰盛度为0.5388,花蓟马、假眼小绿叶蝉、卵形短须螨、茶蚜、萤叶甲类为主要优势种;捕食类的相对丰盛度为0.3124,鳞纹肖蛸、锥腹肖蛸、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和八点球腹蛛为主要优势种天敌。2016年乌牛早茶园总群落,共调查到85种节肢动物;植食类的相对丰盛度为0.5170;捕食类的相对丰盛度为0.2218,寄生-中性类昆虫的相对丰盛度为0.2611。2015年和2016年节肢动物群落参数进行t检验比较,两年间均匀度差异显着,其余群落参数指标差异都不显着。两年之间的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进行t检验,差异显着的害虫是卵形短须螨(2.3985);差异极显着的天敌是斑管巢蛛(7.6611);差异显着的天敌有鳞纹肖蛸(2.6214)和黑色蝇虎(2.3466)。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总群落及亚群落多样性指数H’的比较都是:总群落>捕食类>植食类>寄生-中性亚群落,两年茶园各个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比较趋势一致。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总群落以及各亚群落特征参数S、N、C、H’、J、R、D进行分析,结果为:2015年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植食类亚群落、捕食类亚群落、寄生-中性亚群落的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96.7902%、92.6676%、88.1796%和85.0368%;2016年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植食类亚群落、捕食类亚群落、寄生-中性亚群落的第二主分量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7.5694%、86.4333%、89.4054%和90.3822%,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总群落以及各个亚群落的第二主分量均是物种数贡献最大。对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总群落以及各个亚群落的多样性和其他指标进行通径分析并利用决策系数Rj2绝对值大小评价群落6个生态指标对多样性指数的综合作用,结果除15年中性-寄生亚群落优势集中性对多样性指数综合作用最大,其它的总群落及亚群落均是均匀度J对多样性指数综合作用最大。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2015年,当聚类距离为D=0.95时,把总群落分为3类;2016年,当聚类距离为D=0.94时,把总群落分为3类。2015年,当聚类距离D=0.94时,可将捕食类亚群落分为3类;2016年,当聚类距离D=0.94时,可将捕食类亚群落分为3类。2015年,当聚类距离D=0.95时,可将植食类亚群落分为3类;2016年,当聚类距离D=0.94时,可将植食类亚群落分为3类。采用最优分割法对两年乌牛早茶园各群落结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是:2015年,把总群落全年调查时间分割为4段时,开始趋于平缓,此时的误差函数为1.3881。捕食类天敌亚群落和植食类害虫亚群落全年调查时间分割为5段、6段、7段,误差函数分别为1.3289、1.6875。2016年,把总群落、捕食类天敌亚群落和植食类害虫亚群落全年调查时间分割为5段、6段和7段,误差函数分别为1.8717、1.6152、1.3289。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生态位分析方法对两年茶园4种害虫与其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综合评判出天敌优势种,结果表明,2015年害虫前3位的优势种天敌,茶蚜的是锥腹肖蛸、鳞纹肖蛸和八点球腹蛛;假眼小绿叶蝉的是粽管巢蛛、锥腹肖蛸和三突花蟹蛛;卵形短须螨的是锥腹肖蛸、茶色新圆蛛和草间小黑蛛;萤叶甲类的是茶色新圆蛛、锥腹肖蛸和鳞纹肖蛸。2016年害虫前3位的优势种天敌,茶蚜的是三突花蟹蛛、茶色新圆蛛和八点球腹蛛;假眼小绿叶蝉的是粽管巢蛛、锥腹肖蛸和草间小黑蛛;卵形短须螨的是草间小黑蛛、鳞纹肖蛸和异色瓢虫;萤叶甲类的是异色瓢虫、三突花蟹蛛和茶色新圆蛛。利用地学统计学方法对假眼小绿叶蝉和花蓟马高峰日时与其主要天敌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和花蓟马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均为球形,在乌牛早茶园呈聚集分布,其变程分别为6.6824m和8.5703m,其主要天敌种群的半变异函数也为球形。与假眼小绿叶蝉在空间上密切程度最高的天敌为锥腹肖蛸和粽管巢蛛;与花蓟马在空间上密切程度最高的天敌为鳞纹肖蛸和八点球腹蛛。

王建盼[4](2016)在《安吉白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是对合肥地区2014及2015年“安吉白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采用群落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模糊聚类分析法等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茶园内害虫天敌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可为茶树的综合管理和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根据营养结构关系将群落分为植食类、捕食类和寄生-中性类亚群落。2014年安吉白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中,共85种,58科;其中,植食类亚群落的相对丰盛度为0.5525,在总群落中占主体地位,害虫花蓟马、萤叶甲、假眼小绿叶蝉、茶短须螨和茶蚜是主要的优势种;捕食类亚群落相对丰盛度为0.3022,天敌鳞纹肖蛸、锥腹肖蛸和斜纹猫蛛是主要的优势种;寄生-中性类亚群落的相对丰盛度为0.1359。2015年节肢动物群落中,共84种,属57科;植食类害虫的相对丰盛度为0.4834,害虫花蓟马、茶短须螨、假眼小绿叶蝉、萤叶甲和茶蚜是主要的优势种;捕食类的相对丰盛度为0.3454,主要优势种天敌是肖蛸科和球腹蛛科;寄生-中性类的相对丰盛度为0.1715。2.用t检验分析法分析2014年和2015年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参数之间的差异,物种数S(1.6691)、个体数N(1.4069)、优势集中性C(1.3491)、多样性指数H’(1.6393)、均匀度J(1.2228)和优势度D(1.1889)的差异均不显着,差异显着的是物种丰富度R(2.3878)。对2014年和2015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进行t检验分析,黑刺粉虱(2.1754)和茶尺蠖(2.6164)差异显着,二星蝽象(3.0388)差异极显着;主要天敌中,差异极显着的是斜纹猫蛛(3.4822)和黄金肥蛛(4.8228),其他种类的昆虫两年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3.2014年安吉白茶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结果是:总群落>捕食类>植食类>寄生-中性类亚群落;2015年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同2014年的变化趋势相同。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吉白茶茶园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是,2014年总群落的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为93.9417%,植食类亚群落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为96.4424%,捕食类天敌亚群落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为91.9974%,寄生-中性类亚群落的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为78.9496%;2015年总群落的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94.0851%,植食类的为93.138%,捕食类的为88.7253%,寄生-中性类的为82.7538%。其中物种数和个体数对总群落及各亚群落的贡献率较大。5.对两年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其他指标进行通径分析,结果是,2014年与多样性指数成正相关的是均匀度和物种数,相关系数为0.9751和0.8044,直接作用为0.8017和0.8783。2015年同2014年一样,均匀度和物种数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系数较大,依次为0.9924和0.7261,其中均匀度与多样性指数的直接作用为0.8829。总群落和各亚群落都是均匀度的决定系数2)(jR绝对值最大,即均匀度对多样性指数综合作用最大。6.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2014年和2015年茶园各群落结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是,2014年,当聚类距离为D=0.90时,可以把总群落分为3类,当聚类距离D=0.94时,可将植食类亚群落分为3类,当聚类距离D=0.905时,可将捕食类亚群落分为3类,当聚类距离D=0.87时,可将寄生-中性昆虫亚群落分为3类;2015年,当聚类距离为D=0.95时,把总群落分为4类,当聚类距离D=0.96时,可将植食类亚群落分为3类,当聚类距离D=0.93时,可将捕食类亚群落分为3类,当聚类距离D=0.93时,可将寄生-中性昆虫亚群落分为4类。7.对两年的群落结构特征参数进行最优分割,结果是,2014年总群落、植食类、捕食类、寄生-中性类的最优分割结果为8段、8段、10段、6段,误差函数依次为0.8510、1.6499、0.8085、0.7552;2015年总群落、植食类、捕食类、寄生-中性类的最优分割结果为7段、7段、7段、10段,误差函数依次为1.014、1.0969、0.9391、0.9066;8.蜘蛛和瓢虫类天敌是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生物资源,为了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进行害虫的综合防治,对“安吉白茶”茶园主要害虫与天敌进行系统调查,采用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生态位分析法综合分析“安吉白茶”茶园主要害虫花蓟马和茶短须螨与其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上的密切程度。结果是,2014年,与花蓟马在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的前五位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草间小黑蛛、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锥腹肖蛸;与茶短须螨关系密切的天敌依次是草间小黑蛛、黑色蝇虎、粽管巢蛛、斜纹猫蛛和鳞纹肖蛸。花蓟马5个时段的空间格局均是聚集格局,5种主要天敌与花蓟马之间的w值均小于13.4629,两者之间的聚集程度差异不显着。花蓟马的种群聚集指数λ>2,表明其聚集是自身原因引起的,天敌龟纹瓢虫的聚集也是自身原因引起的,其余4种天敌的聚集是由环境中某一因素引起的。茶短须螨5月25日是随机格局,其余是聚集格局。茶短须螨与其5种主要天敌的w值均小于13.2629,聚集程度差异不显着。茶短须螨6月9日的种群聚集指数λ为2.0397,此时的聚集是由自身原因引起的,其余时间以及5种天敌的聚集都是由环境中某一因素引起的。2015年,与花蓟马关系密切的前五位天敌是八点球腹蛛、锥腹肖蛸、异色瓢虫、斜纹猫蛛和草间小黑蛛;与茶短须螨关系密切的天敌是草间小黑蛛、异色瓢虫、八点球腹蛛、黑色蝇虎和锥腹肖蛸。花蓟马5个时段的空间格局均是聚集格局,5种主要天敌与花蓟马的w值均小于13.4629,表明天敌与花蓟马之间的聚集差异不显着。8月30日、9月26日和10月11日花蓟马的聚集由环境中某一因素引起的,10月28日和11月14日的聚集是由自身原因引起的。11月14日八点球腹蛛与10月28日和11月14日锥腹肖蛸的聚集是由自身原因引起的,其余时间天敌的聚集是由环境中某一因素引起的。茶短须螨5个时段的空间格局均是聚集格局。天敌与茶短须螨之间的w值均小于13.4629(n=30),表明茶短须螨与其5种主要的天敌之间的聚集程度差异不显着。茶短须螨5月24日的聚集是由环境中某一因素引起的。其余时间的聚集是由自身原因引起的。5种天敌的种群聚集均数λ值均小于2,表明它们的聚集是由环境中某一因素引起的。

玉香甩,冉隆珣,刘关所,浦恩达,李慧,孙雪梅,刘本英,陈剑锋[5](2016)在《不同类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连续三年分别对樟-茶间作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和纯茶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调查,并从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指数、稳定性系数值Ss/Si和变异系数ds/dm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和芒果-茶间作茶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具有更大的丰富度、更丰富的多样性和更高的均匀性,表明樟与茶间作、芒果与茶间作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内各物种间制约关系强于纯茶园,结构更趋合理。

刘飞飞[6](2015)在《黄山大叶种茶园害虫及其天敌群落动态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444),安徽自然科学基金(11040606M71),安徽教育厅重点(KJ2008A139),国家973计划(2010CB126206),对合肥地区2013年、2014年黄山大叶种(黄山早芽)茶园害虫天敌群落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茶园内群落结构、害虫和优势种天敌,为茶园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1.根据物种的营养和取食将群落分为捕食类亚群落、植食类亚群落和寄生-中性亚群落。2013年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共84种,55科;植食类亚群落占主体,相对丰盛度为0.5158,其中主要优势种是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萤叶甲;捕食类相对丰盛度为0.3367,其中主要优势种天敌是八点球腹蛛、鳞纹肖蛸、锥腹肖蛸;寄生-中性类的相对丰盛度为0.1475。2014年茶园总群落,共88种,58科;植食类的相对丰盛度为0.3919,其中优势种是假眼小绿叶蝉、萤叶甲、花蓟马;捕食类亚群落相对丰盛度为0.3831,其中主要优势种天敌是鳞纹肖蛸、锥腹肖蛸、八点球腹蛛;寄生-中性亚群落的相对丰盛度为0.2250。2.2013年和2014年节肢动物群落参数进行t检验比较,各参数差异均不显着,两年之间的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的t检验,差异极显着的害虫是萤叶甲(4.0179)、茶短须螨(3.0056);差异显着的害虫有茶网蝽(2.3601)、八点广翅蜡蝉(2.0912);差异极显着的天敌是草间小黑蛛(4.5444),斑管巢蛛(3.2625);差异显着的天敌是鞍形花蟹蛛(2.5547)、粽管巢蛛(2.3358)、黑色蝇虎(2.3334)、锥腹肖蛸(2.1268)。3.2013年黄山大叶种茶园总群落多样性指数H’的比较:总群落>捕食类>植食类>寄生-中性亚群落;2014年黄山大叶种茶园总群落多样性指数的比较:总群落>捕食类>植食类>寄生-中性亚群落;2013年和2014年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相同。4.2013年和2014年黄山大叶种茶园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分析结果:2013年节肢动物总群落、植食类、捕食类、寄生-中性亚群落的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9.0044%、94.1273%、92.3505%和89.0044%;2014年节肢动物总群落、植食类、捕食类、寄生-中性亚群落的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达94.2092%、89.5152%、92.4531%和83.1808%。5.对2013年和2014年黄山大叶种茶园群落的多样性和各指标用通径分析法来分析,结果表明均匀度J与多样性指数H’呈正相关。2013年总群落中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D成负相关,2014年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与优势集中性C、个体数N、物种丰富度R、优势度D呈负相关。6.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2013年和2014年茶园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总群落当聚类距离D=0.95时较为合理,分为4类;植食类亚群落当D=0.96分为4类;2013年捕食类亚群落当D=0.94时,分为5类;2014年总群落当D=0.94时,分为3类:2014年植食类亚群落当D=0.92时,分为4类,2014年捕食类亚群落当D=0.94时,分为3类。7.用最优分割法分析2013年和2014年茶园的总群落及其亚群落,结果表明,2013年总群落时间格局分为7段,误差函数为1.0824;植食类分割为6段,误差函数为2.3691,捕食类分割为4段,误差函数为2.1906,寄生-中性类分割为10段,误差函数为0.6947;2014年总群落总调查时间格局分为6段,误差函数为1.5933;植食类分割为5段,误差函数为2.8107,捕食类分割为4段,误差函数为1.7922,寄生-中性类分割为11段,误差函数为0.4028。8.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生态位分析法对2013年不同季节的4种害虫与其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上关系,应用密切指数之和综合评判4种害虫的天敌优势种,结果表明,春夏季与秋冬季之间4种害虫的优势种天敌差别较大。春夏季假眼小绿叶蝉前3位的优势种天敌是斜纹猫蛛、茶色新园蛛和锥腹肖蛸;茶蚜前3位的优势种天敌是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和锥腹肖蛸;萤叶甲前3位的优势种天敌是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草间小黑蛛;八点广翅蜡蝉前3位的优势种天敌是粽管巢蛛、锥腹肖蛸和鞍形花蟹蛛。秋冬季假眼小绿叶蝉前3位的主要优势种天敌是锥腹肖蛸、八点球腹蛛和鳞纹肖蛸;茶蚜前3位的主要优势种天敌是锥腹肖蛸、八点球腹蛛和鳞纹肖蛸;萤叶甲前3位的主要优势种天敌是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锥腹肖蛸;八点广翅蜡蝉前3位的主要优势种天敌是茶色新园蛛、斜纹猫蛛和鞍形花蟹蛛。9.2014年不同季节的3种害虫与其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季害虫前3位的优势种天敌,假眼小绿叶蝉前三位的优势种天敌是锥腹肖蛸、草间小黑蛛、鳞纹肖蛸;茶蚜前三位的优势种天敌是锥腹肖蛸、八点球腹蛛、鳞纹肖蛸;萤叶甲前三位的优势种天敌是八点球腹蛛、粽管巢蛛、斜纹猫蛛。秋冬季害虫前3位的优势种天敌假眼小绿叶蝉前三位的优势种天敌是草间小黑蛛、茶色新园蛛、异色瓢虫;茶蚜前三位的优势种天敌是锥腹肖蛸、异色瓢虫、粽管巢蛛;萤叶甲前三位的优势种天敌是茶色新园蛛、草间小黑蛛、异色瓢虫。

欧文胜[7](2014)在《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和马尾松林分健康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大量使用于林产化工、建筑、造纸、等林业产品中,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过去由于人们形成错误的森林经营理念和实施不合适的经营管理措施,导致造林树种单一连片连作和林分密度过大的现状;马尾松林害虫的不断发生,人为干扰以及森林火灾的发生,都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森林的健康状况,使得森林难以发挥其自身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松墨天牛是马尾松上的重要钻蛀性害虫,一、二龄幼虫寄生在长势弱的松木或新伐倒木的韧皮部,破坏或切断筛管,影响养分输送,二龄后幼虫蛀食木质部,影响水分运输,造成树木生长缓慢,甚至成片枯死。更为严重的是该虫是松材线虫病主要传播、扩散媒介。而松材线虫病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危险的特大森林灾害,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等地广泛持续蔓延,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科学有效地控制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为害,以及营造健康的马尾松林。本文通过对调查4种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中的松墨天牛和节肢动物,进而分析松墨天牛发生量和节肢动物多样性、稳定性的关系,从而掌握松墨天牛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提出有利于马尾松林分健康的经营管理策略。主要的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采用林间调查和挂设诱捕器配合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的方法,研究不同健康类型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武夷山地区la发生1代,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都是始见于5月上旬,不健康林分Ⅰ和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9月中旬,而亚健康林分和不健康林分Ⅱ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9月下旬。不同健康类型的A、B、C、D 4个监测点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分别为73、108、136、162头。松墨天牛在健康林分、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不健康林分Ⅱ中的危害程度分别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重度危害。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中松墨天牛羽化高峰期完全一样,但是不同于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Ⅱ。在高峰期不健康林分Ⅱ和健康林分诱捕松墨天牛数量差异极显着,不健康林分Ⅱ和亚健康林分墨天牛发生量量差异显着,各不同健康类型林分次高峰期和一般活动期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差异不显着;在各个时期各林分中松墨天牛雌成虫百分比差异不显着。通过对松墨天牛雌成虫解剖发现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引诱剂对于林间松墨天牛的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2、通过对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分中节肢动物的调查,采集到的标本分属于2纲、13目、63科,共1070号。各林分中采集到的标本在目、科、个体数量上均布相同,不同健康分之间节肢动物类群的相似系数大小不一。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节肢动物群落在稳定性上有健康林分>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不健康林分Ⅱ。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S、物种数量N、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的大小顺序均为:健康林分>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不健康林分Ⅱ;优势集中性指数(C)的情况与之正好相反。3、对林间松墨天牛发生量、马尾松林分被害株率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稳定性指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松墨天牛发生数量和马尾松林分被害株率的上升,节肢动物的科数和个体数减少,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逐渐下降,优势集中性指数逐渐上升;节肢动物稳定性指数N1/N2、S/N值就不断变小,S1/S2值总体上也在降低。松墨天牛的发生量与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成反相关,影响极其显着;而与优势集中性指数成正相关,影响显着;与节肢动物落稳定性指数N1/N2、S/N成反相关,影响显着。马尾松林分被害株率与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成反相关,影响极其显着。与节肢动物落稳定性指数N1/N2、S/N成反相关,影响显着。

冉隆珣,玉香甩,毛加梅,李良静,汪云刚[8](2012)在《勐海茶区不同类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云南省勐海县茶叶种植区为研究基地,于20072009年分别对樟-茶间作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和纯茶园3种不同类型茶园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勐海茶区共发现节肢动物有17目61科121种,包括有害节肢动物12目41科71种,天敌类群9目20科50种;樟-茶间作茶园与芒果-茶间作茶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高于纯茶园。这表明复合种植能显着提高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其结构更合理。

郭骅[9](2012)在《“平阳特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444),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08A139),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40606M71),国家973计划(2010CB126206)。在对合肥市平阳特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数据分析基础上,明确茶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的组织结构、主要害虫及天敌,为茶园害虫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的营养和取食关系将总群落划分为植食类亚群落、捕食类亚群落和寄生-中性亚群落。2010年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共计75种,分属51科;植食类亚群落是总群落的主要成分,相对丰盛度为0.6441,其中优势种是假眼小绿叶蝉,茶叶甲和黑刺粉虱;寄生-中性类相对丰盛度为0.8990,其优势种主要为蚁科和蚊科,捕食类亚群落相对丰盛度为0.2700,其中优势种天敌是蜘蛛类的斜纹猫蛛和草间小黑蛛。2011年春夏季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共计38种,分属29科;植食类亚群落是总群落的主要成分,相对丰盛度为0.6047,其中优势种是黑刺粉虱、茶蚜、假眼小绿叶蝉、八点广翅腊蝉和鞘翅目的茶叶甲;寄生-中性类相对丰盛度为0.3060,其优势种主要为蚁科和蚊科,捕食类亚群落相对丰盛度为0.3647,其中优势种天敌是蜘蛛类的八点球腹蛛、草间小黑蛛和鳞纹肖蛸,相对丰盛度依次为0.0547、0.0532和0.0306。2010年平阳特早茶园不同群落的优势度值比较:寄生-中性类>植食类>捕食类>总群落;茶园不同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比较:寄生-中性类>植食类>总群落>捕食类;茶园不同群落的多样性比较:总群落>捕食类亚群落>植食类亚群落>寄生中性类亚群落;茶园不同群落间的物种丰富度比较:总群落>植食类亚群落>捕食类亚群落>寄生中性类群落;茶园不同群落间的均匀度比较:捕食类亚群落>总群落>寄生中性类群>植食类亚群落。2011年春夏夏季平阳特早茶园不同群落的优势度值比较:寄生-中性类>植食类>总群落>捕食类;茶园不同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比较:寄生-中性类>植食类>总群落>捕食类;茶园不同群落的多样性比较:平阳特早茶园不同群落的多样性比较:总群落>捕食类亚群落>植食类亚群落>寄生中性类亚群落;茶园不同群落间的物种丰富度比较:总群落>植食类亚群落>捕食类亚群落>寄生中性类群落;茶园不同群落间的均匀度比较:捕食类亚群落>总群落>寄生中性类群>植食类亚群落。用主成份分析法分析2010年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的主成份,结果表明,节肢动物总群落第二主分量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92.5328%;植食类亚群落第二主分量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90.7001%;寄生中性类第二主分量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91.0471;捕食类亚群落第二主分量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9.82%。其中个体数、物种数、物种丰富度对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各亚群落的贡献率比较大。用通径分析法分析2010年茶园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指数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寄生-中性类亚群落个体数与其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外,茶园节肢各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物种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与个体数、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呈现出负相关。用模糊聚类法对2010年平阳特早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各亚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聚类距离D=0.9100时,总群落可分为4类;当聚类距离D=0.9300时,植食类亚群落可分为5类;当D=0.9500时,寄生-中性类亚群落可分为4类。当D=0.9200时,捕食类亚群落可分为4类。用最优分割法对2010年平阳特早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各亚群落结构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最优分割结果为8段;植食类亚群落最优分割结果为9段;寄生-中性类结果为12段,捕食类亚群落最优分割结果为10段。用t检验法比较平阳特早茶园季节间和年度间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差异,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两年春夏季之间小绿叶蝉、八点广翅蜡蝉、卵形短须螨、黑刺粉虱和茶叶甲5种害虫的t值分别为1.1306、1.2705、1.4601、0.78和0.90,t值均小于t0.05(2.31),差异均不显着;异色瓢虫、龟纹瓢虫、粽管巢蛛、八斑球腹蛛、三突花蟹蛛、草间小黑蛛、斜纹猫蛛和鳞纹肖蛸8种天敌的t值分别为0.58、1.62、1.92、0.93、0.62、0.86、0.87和0.38,t值均小于t0.05(2.31),差异均不显着。2010年春夏与2010年秋冬之间,小绿叶蝉的t值为2.52,卵形短须螨的t值为2.34,t> t0.05(2.13),差异均极显着;八点广翅蜡蝉、异色瓢虫、三突花蟹蛛、鳞纹肖蛸、粽管巢蛛、草间小黑蛛、斜纹猫蛛、龟纹瓢虫和八斑球腹蛛的t值为1.36,0.78、1.65、0.81、0.16、2.09、1.72、1.38和0.79,t值均小于t0.05(2.13),差异不显着。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对2010年及2011年春夏夏季茶园小绿叶蝉、广翅蜡蝉、卵形短须螨、黑刺粉虱和茶叶甲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格局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对每一种天敌对应的关联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等参数标准化后相加,按照参数标准化值之和大小排序得出2010年春夏季小绿叶蝉前三位的天敌是斜纹猫蛛,龟纹瓢虫和草间小黑蛛;八点广翅蜡蝉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粽管巢蛛和八斑球腹蛛;卵形短须螨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粽管巢蛛、草间小黑蛛和龟纹瓢虫,黑刺粉虱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是鳞纹肖蛸、三突花蟹蛛和斜纹猫蛛,茶叶甲的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异色瓢虫、三突花蟹蛛和草间小黑蛛。2010年秋冬季小绿叶蝉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三突花蟹蛛、草间小黑蛛和斜纹猫蛛;八点广翅蜡蝉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粽管巢蛛、斜纹猫蛛和鳞纹肖蛸;卵形短须螨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粽管巢蛛、斜纹猫蛛和异色瓢虫黑刺粉虱;前三位的是鳞纹肖蛸、三突花蟹蛛和斜纹猫蛛;茶叶甲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异色瓢虫、三突花蟹蛛和龟纹瓢虫。2011年春夏夏季小绿叶蝉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异色瓢虫和三突花蟹蛛;八点广翅蜡蝉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卵形短须螨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和八斑球腹蛛;黑刺粉虱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三突花蟹蛛、龟纹瓢虫和鳞纹肖蛸,茶叶甲前三位的主要天敌是异色瓢虫、三突花蟹蛛和草间小黑蛛。小绿叶蝉3个时段和广翅蜡蝉(2010年5月25日)和黑刺粉虱(2010年4月24日和2011年4月11日)的种群聚集均数λ均大于2,其聚集是害虫本身原因造成的,三个时间段所有天敌的λ值均小于2,表明其聚集是由环境中某一因子影响所致。采用地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2010年秋冬季高峰日4种茶园内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及其主要天敌空间跟随关系进行了研究。求得天敌和害虫各自的变程,再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害虫与天敌变程的关联度,关联度值越大的天敌在空间上对害虫的跟随关系越密切。结果显示,二种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及其4种主要天敌均为聚集分布,舒茶早茶园与假眼小绿叶蝉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二位天敌是斜纹猫蛛(0.8594)和草间小黑蛛(0.8397),与茶蚜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二位天敌是草间小黑蛛(0.7448)和斜纹猫蛛(0.7433);平阳特早茶园与假眼小绿叶蝉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二位天敌是八斑球腹蛛(0.8207)和斜纹猫蛛(0.8104),与茶蚜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二位天敌是八斑球腹蛛(0.8324)和斜纹猫蛛(0.7730)。其中,11月25日4种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数量均较多。本文又分析了该日另外二个茶树品种福云六号和龙井长叶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与其天敌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二种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及其天敌均为聚集分布,福云六号茶园与假眼小绿叶蝉变程值(3.8182)最接近的天敌是斜纹猫蛛(4.7222),与茶蚜变程值(6.5854)最接近的天敌是斜纹猫蛛(4.7222);龙井长叶茶园与假眼小绿叶蝉变程值(1.0000)最接近的天敌是八斑球腹蛛(1.0000),与茶蚜变程值(4.5000)最接近的天敌是斜纹猫蛛(7.6316)。总之,秋冬季4个品种茶园斜纹猫蛛在空间上是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跟随关系最密切的天敌,其次是八斑球腹蛛和草间小黑蛛。

张锋[10](2010)在《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纸房沟流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时空动态、综合指数及稳定性,并分析了优势害虫、天敌之间的生态位及空间格局,探讨群落内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以便在多元林分生态系统中寻找节肢动物类群综合生物指标,评价植被恢复状况,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种-面积关系符合Sq=Cqm,得出相应最小调查面积,大小排序为:自然灌木林>自然乔木林>杨树刺槐混交林>柠条沙棘混交林>柠条林>沙棘林>刺槐林>柳树林。建立了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种-多度模型,天然恢复林地节肢动物以LN分布模型最为适合,表明群落中个体数量居中的种类最多,稀有种和常见种分不均衡;在混交林和纯林中以LC分布模型最为适合,群落中稀有种和常见种较多。2.不同林分的节肢动物群落中,共有节肢动物420种,分属15目93科。其中鳞翅目的种类最多,鞘翅目次之。各林分节肢动物以天然恢复林中物种数最多,其次为混交林,纯林的物种数较少。天然恢复林中优势科均为夜蛾科、尺蛾科和金龟科,混交林优势科前两个为夜蛾科和尺蛾科,四种人工纯林优势科差异较大。3.从特征指数来分析:林分组成结构越单一,节肢动物群落目级水平上多数目的多样性、均匀性及种间相遇几率在降低。天然恢复林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度值均低于其它林分,而种间相遇几率值比其它林分均高;不同功能亚类群H、J、PIF值大小为:天然恢复林>混交林>单纯林。优势度以纯林最高,其次为混交林,天然恢复林最低;在时间序列过程中多样性指数以天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分,且各林分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达到最大值;均匀度以纯林和混交林的节肢动物群落变化幅度较大,天然恢复林变化幅度最小;群落的优势度与种间相遇几率(PIF)、均匀度值的变化呈相反趋势。4.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建立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评价综合性指数,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目级水平、亚群落及时序三种综合指数排序一致表现为天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目级水平、亚群落综合指数聚类以天然恢复林距离较小,发生情况最接近,混交林之间距离较近,四种纯林之间距离较小。时序聚类以天然恢复林发生情况最接近,混交林与拧条林、沙棘林发生情况最接近,柳树林和刺槐林发生情况最接近。采用最优分割方法,两种天然恢复林的时序划分为相同三个时段,而混交林和单纯林的时间格局相互不一致。5.天然恢复林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最高,混交林和纯林稳定性相对较低,其群落稳定性测度综合性指数小,不同林分群落稳定性总体综合指数的排序与多样性综合指数的排序不完全一致,但二者仍表现为天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6.生态位分析表明,在柠条林中害虫之间以三种种实害虫三维生态位重叠较高,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从天敌三维生态位重叠看,豆象盾腹茧蜂与姬小蜂重叠值最高,二者之间竞争激烈。天敌与害虫之间以豆象盾腹茧蜂与拧条豆象生态位重叠值最高,说明豆象盾腹茧蜂对拧条豆象重控制和跟随作用最强。7.在柳树林中,害虫之间以柳弯角卷叶蛾与柳尖胸沫蝉三维生态位重叠最高,二者在时空资源上竞争激烈。天敌之间以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重叠值最高。从害虫与天敌生态位重叠看,七星瓢虫与柳瘤大蚜重叠值最高,说明七星瓢虫对柳瘤大蚜重控制和跟随作用最强。8.根据柳厚壁叶蜂为害特点,表明柳厚壁叶蜂幼虫均以个体群的形式呈聚集分布,在不同的空间阶元验证其分布型,而且在不同的空间其聚集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公式,确定各种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通过公式以枝条空间m0=10;叶片上m0=0.2为防治指标制定了序贯抽样分析表。

二、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特征值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特征值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种植模式对砂生槐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砂生槐研究现状
        1.1.1 砂生槐形态特征
        1.1.2 砂生槐分布
        1.1.3 砂生槐利用价值
        1.1.4 砂生槐气孔特性及对干旱和低温胁迫的响应
        1.1.5 砂生槐种子萌发特性
        1.1.6 砂生槐种子化学成分
        1.1.7 砂生槐天然群体种实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1.2 砂生槐种实害虫研究现状
        1.2.1 刺槐种子小蜂形态特征
        1.2.2 豆荚螟形态特征
        1.2.3 豆荚螟幼虫及刺槐种子小蜂空间分布格局
        1.2.4 砂生槐种实害虫对砂生槐种子与萌发的影响
    1.3 防治砂生槐种实害虫的意义
    1.4 农药的负面影响
    1.5 生态控制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1.6 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7 本研究的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环境概况
    2.2 节肢动物及砂生槐种实被害率调查统计方法
        2.2.1 样地选择
        2.2.2 节肢动物取样方法
        2.2.3 节肢动物鉴定及统计方法
        2.2.4 砂生槐种实被害率调查统计方法
    2.3 数据处理方法
        2.3.1 EXCEL2007 软件处理部分
        2.3.2 SPSS22.0 软件处理部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1.1 紫叶李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1.2 对照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1.3 油松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2 不同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2.1 紫叶李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2.2 对照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2.3 油松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3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3.1 不同样地整个采样期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3.2 不同样地不同月份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4 不同样地中不同食性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
        3.4.1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个体数时间动态
        3.4.2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科数时间动态
        3.4.3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时间动态
        3.4.4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均匀度指数时间动态
        3.4.5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优势集中性指数时间动态
        3.4.6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时间动态
    3.5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多样性综合指数与稳定性指数主成分分析
        3.5.1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时间动态及主成分分析
        3.5.2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稳定性指数主成分分析
    3.6 不同样地砂生槐果荚及种子被害率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江淮地区白毫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优势种天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时间、地点和茶树品种概况
    2.2 调查方法
    2.3 昆虫种的鉴定
    2.4 数学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毫早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3.1.1 2015 年白毫早茶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结构的组成
        3.1.2 2016 年白毫早茶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结构的组成
        3.1.3 2015 年白毫早茶茶园植食类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的组成
        3.1.4 2016 年白毫早茶茶园植食类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的组成
        3.1.5 2015 年白毫早茶茶园捕食类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的组成
        3.1.6 2016 年白毫早茶茶园捕食类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的组成
        3.1.7 2015 年白毫早茶茶园寄生-中性类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的组成
        3.1.8 2016 年白毫早茶茶园寄生-中性类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的组成
        3.1.9 2015 年和2016年白毫早茶茶园群落各参数的差异性比较
        3.1.10 2015 年和2016年白毫早茶茶园主要节肢动物数量的差异
    3.2 白毫早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组织水平研究
        3.2.1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的优势集中性C和优势度D
        3.2.2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性
        3.2.3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个体数量动态变化
        3.2.4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物种数量动态变化
        3.2.5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动态变化
        3.2.6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动态变化
        3.2.7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的均匀度动态变化
        3.2.8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优势集中性动态变化
        3.2.9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优势度动态变化
    3.3 茶园群落结构特征参数分析
        3.3.1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及排序
        3.3.2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参数的通径分析
        3.3.3 白毫早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模糊聚类分析
        3.3.4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不同时期的最优分割
    3.4 2015 和2016年白毫早茶茶园主要害虫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比较
        3.4.1 茶园四种害虫与主要天敌的数量动态
        3.4.2 2015 年和2016年四种害虫的优势种天敌比较
    3.5 白毫早茶茶园卵形短须螨及其主要天敌的地统计学研究
        3.5.1 2015 年卵形短须螨及其4种天敌的半变异函数和空间格局
        3.5.2 2016 年卵形短须螨及其4种天敌的半变异函数和空间格局
        3.5.3 白毫早茶茶园卵形短须螨与其4种天敌空间关系密切程度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3)合肥地区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
    1.2 茶树品种介绍
    1.3 调查方法
    1.4 数学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2.1.1 2015年乌牛早茶园总群落的结构组成
        2.1.2 2016年乌牛早茶园总群落的结构组成
        2.1.3 2015年乌牛早茶园植食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2.1.4 2016年乌牛早茶园植食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2.1.5 2015年乌牛早茶园捕食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2.1.6 2016年乌牛早茶园捕食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2.1.7 2015年乌牛早茶园寄生类-中性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2.1.8 2016年乌牛早茶园寄生类-中性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2.1.9 两年乌牛早茶园群落参数的差异
        2.1.10 两年乌牛早茶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的差异
    2.2 乌牛早茶园群落的组织水平的研究
        2.2.1 乌牛早茶园总群落及亚群落的优势集中性C和优势度D
        2.2.2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及亚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性
        2.2.3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目动态变化
        2.2.4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量动态变化
        2.2.5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动态变化
        2.2.6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动态变化
        2.2.7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动态
        2.2.8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集中性动态
        2.2.9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动态变化
        2.2.10 乌牛早茶园生态系统稳定性比较
    2.3 乌牛早茶园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3.1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2.3.2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各生态指标的通径分析
        2.3.3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模糊聚类分析
        2.3.4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不同时期的最优分割
    2.4 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主要害虫天敌优势种比较
        2.4.1 乌牛早茶园4种害虫和及其天敌种群数量动态
        2.4.2 乌牛早茶园4种主要害虫与其天敌在数量上的关系
        2.4.3 乌牛早茶园4种害虫与其天敌在时间上的关系
        2.4.4 乌牛早茶园4种主要害虫与其天敌在空间上的关系
        2.4.5 乌牛早茶园4种害虫与其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上的综合分析
    2.5 两种害虫与其主要天敌种群空间关系的地学统计学分析
        2.5.1 高峰日假眼小绿叶蝉与其主要天敌关系的地学统计学分析
        2.5.2 高峰日花蓟马与其主要天敌关系的地学统计学分析
3 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安吉白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时间和地点概况
    2.2 调查方法
    2.3 昆虫种的鉴定
    2.4 数学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安吉白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3.1.1 安吉白茶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结构的组成
        3.1.2 安吉白茶茶园植食类害虫亚群落的结构组成
        3.1.3 安吉白茶茶园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结构组成
        3.1.4 安吉白茶茶园寄生类-中性类亚群落的结构组成
        3.1.5 2014 年和2015年安吉白茶茶园群落各参数的差异性比较
        3.1.6 2014 年和2015年主要害虫与优势种天敌物种数量的差异
    3.2 安吉白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组织水平研究
        3.2.1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的优势集中性C和优势度D
        3.2.2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性分析
        3.2.3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个体数量动态变化
        3.2.4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物种数动态变化
        3.2.5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动态变化
        3.2.6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动态变化
        3.2.7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的均匀度动态变化
        3.2.8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的优势集中性动态变化
        3.2.9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度动态变化
    3.3 茶园群落结构特征参数分析
        3.3.1 茶园节肢动物各群落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及排序
        3.3.2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参数的通径分析
        3.3.3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模糊聚类分析
        3.3.4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不同时期的最优分割
    3.4 2013 年和2014年茶园主要害虫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比较
        3.4.1 茶园两种害虫与主要天敌的数量动态
        3.4.2 2014 年和2015年花蓟马和茶短须螨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比较
        3.4.3 花蓟马及其主要的5种天敌空间的聚集程度差异原因
        3.4.4 茶短须螨及其主要的5种天敌空间的聚集程度差异原因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主要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不同类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材料
    1. 2 研究方法
        1.2.1茶丛
        1.2.2茶蓬地表及浅土层
        1.2.3网捕
    1. 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类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性动态
    2. 2 不同类型茶园不同类别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值
    2. 3 间作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3 结论与讨论

(6)黄山大叶种茶园害虫及其天敌群落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时间
    2.2 调查方法
    2.3 昆虫种的鉴定
    2.4 数学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山大叶种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3.1.1 2013 年茶园总群落的结构组成
        3.1.2 2014 年茶园总群落的结构组成
        3.1.3 2013 年植食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3.1.4 2014 年茶园植食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3.1.5 2013 年捕食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3.1.6 2014 年捕食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3.1.7 2013 年寄生类-中性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3.1.8 2014 年寄生类-中性类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3.1.9 2013 年和2014年群落参数的差异
        3.1.10 2013 年和2014年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的差异
    3.2 黄山大叶种茶园群落的组织水平的研究
        3.2.1 2013 年和2014年茶园总群落的优势集中性C和优势度D
        3.2.2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性
        3.2.3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量动态变化
        3.2.4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动态变化
        3.2.5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动态变化
        3.2.6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均匀度动态变化
        3.2.7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动态变化
        3.2.8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集中性动态变化
        3.2.9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度动态变化
    3.3 茶园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3.1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3.3.2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各生态指标的通径分析
        3.3.3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模糊聚类分析
        3.3.4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不同时期的最优分割
    3.4 2013 年和2014年茶园主要害虫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比较
        3.4.1 2013 年不同季节茶园主要害虫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比较
        3.4.2 2014 年不同季节茶园主要害虫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和马尾松林分健康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松墨天牛研究概况
    2 马尾松林分健康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标准地的设置与调查
        1.3 松墨天牛成虫的诱捕
        1.4 松墨天牛成虫解剖和内生殖系统观察
        1.5 监测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墨天牛监测标准地的系统调查结果分析
        2.2 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和雌雄性比比较
        2.3 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消长动态
        2.4 不同时间APF-Ⅰ型松墨天牛引诱剂诱集的雌成虫内生殖系统发育状态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节肢动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准地的设立与概况
        1.2 节肢动物的调查
        1.3 诱捕器诱捕节肢动物
        1.4 标本鉴定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的节肢动物类群及其构成
        2.2 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的节肢动物类群的相似性
        2.3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节肢动物功能团的分布特征
        2.4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2.5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
        2.6 不同健康类型林分中监测点诱捕到其它昆虫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和节肢动物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墨天牛发生量、马尾松林分被害株率与节肢动物的关系
        2.2 松墨天牛发生量和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稳定性指数的关系
        2.3 马尾松林分被害株率和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指数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1 小结与讨论
        1.1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松墨天牛
        1.2 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的节肢动物
        1.3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和节肢动物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8)勐海茶区不同类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园基本情况
2 调查及分析方法
    2.1 调查方法
        2.1.1 茶丛
        2.1.2 茶蓬地表及浅土层
        2.1.3 网捕
    2.2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茶园节肢动物组成及其相对多度
        3.1.2 天敌群落
    3.2 不同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值
        3.2.1 不同类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季节性动态
        3.2.2 不同类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9)“平阳特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生态学研究进展
    2 茶树害虫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点和试验地情况
    2.2 调查时间
    2.3 调查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及相关公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阳特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3.2 平阳特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织水平
    3.3 茶园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4 小绿叶蝉、八点广翅蜡蝉和卵形短须螨与其捕食性天敌之间关系
    3.5 黑刺粉虱和茶叶甲与其捕食性天敌之间关系
    3.6 秋冬季茶园天敌对小绿叶蝉和茶蚜的空间跟随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主要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退化生态系统与恢复生态学
        1.1.1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分类
        1.1.2 恢复生态学研究内容及其分类
        1.1.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1.1.4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
        1.1.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1.2 节肢动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
        1.2.1 地位与功能
        1.2.2 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
    1.3 节肢动物多样性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中的应用
    1.4 黄土高原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状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林分类型
    2.1 研究区概况
    2.2 生境类型
第三章 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种-面积、多度关系
    3.1 种-面积、多度调查方法
    3.2 数据处理
        3.2.1 种-面积数据处理方法
        3.2.2 种-多度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林分类型节肢动物种-面积分析
        3.3.2 不同林分类型节肢动物种-多度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2 统计及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4.3.2 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
        4.3.3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目级水平种类比较
        4.3.4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功能结构比较
        4.3.5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
        4.3.6 各林分类型节肢动物群落时间格局最优分割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调查方法
        5.1.2 统计及计算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总体主成分分析
        5.2.2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总体稳定性
        5.2.3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相对稳定性动态综合指数变化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柠条、柳树优势害虫与天敌时空生态位及柳厚壁瘿叶蜂幼虫空间分布型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调查方法
        6.1.2 统计及计算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柠条林优势害虫与天敌时空生态位
        6.2.2 柳树优势害虫与天敌时空生态位
        6.2.3 柳厚壁瘿叶蜂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特征值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种植模式对砂生槐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D]. 王正阳. 西藏大学, 2020(12)
  • [2]江淮地区白毫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优势种天敌研究[D]. 李尚.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3]合肥地区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研究[D]. 王振兴.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4]安吉白茶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研究[D]. 王建盼.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5]不同类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J]. 玉香甩,冉隆珣,刘关所,浦恩达,李慧,孙雪梅,刘本英,陈剑锋.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3)
  • [6]黄山大叶种茶园害虫及其天敌群落动态研究[D]. 刘飞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4)
  • [7]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和马尾松林分健康关系的研究[D]. 欧文胜.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8]勐海茶区不同类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J]. 冉隆珣,玉香甩,毛加梅,李良静,汪云刚. 湖南农业科学, 2012(13)
  • [9]“平阳特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动态研究[D]. 郭骅.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1)
  • [10]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D]. 张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特征值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