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豆价格继续上涨

杭州大豆价格继续上涨

一、杭州 大豆价格涨势不减(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梅[1](2020)在《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研究》文中提出反义关系是汉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聚合关系,对言形式是汉语中由来已久的一种语言型态。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是二者结合的一种集中体现。文章以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其类型、特点及造词地位,然后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调查结果选取16对高频的“单音节反义语素”作为造词语素,抽样调查其在《近代汉语大词典》(2008)、《近代汉语词典》(2015)、《古代汉语词典》(2015)、《辞源》(2015)等辞书中的构词情况,并以专书、专题、断代的反义词及复音词研究成果作为参照,考察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探求其成因、发展规律和特点。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调查显示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在名词中约占10.24%。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反义名词(即部分同素反义名词)占该词典所收双音节反义名词的57.89%。这说明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是汉语名词和名词反义词中的重要类型。历时考察表明现代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累积而来的。这类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萌芽,在上古汉语中产生发展,在中古汉语中壮大成熟,在近代汉语时期曾一度放慢发展速度,到了现代又再次兴起。在此过程中,这类词的内部成员在词形和词义上均有消亡、传承和更新,在造词语素“单音节反义语素”的使用等方面体现出不平衡。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包括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和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两类,以前者为多。它们形式上以“单音节反义语素+同形语素”这种区别性特征在前的形式为主、结构上以定中式偏正结构为主的特点统一于突出特性、区别事物这一词义表达需要。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来源于反义同步造词和反义类比造词,彼此间语义对应性较强,多保持一对一的语义对应关系,词义发展基本遵循“同步引申”的原则,该类词是双音节名词反义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每个双音节名词都有相应的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词,我们在充分分析了不具有部分同素反义词的名词类型后,指出反义词构成方式的多样性、语素组合及表义的灵活性、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性等多种因素是其成因。与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形成相关的部分同素反义造词法是在先秦汉语复音化萌芽的大背景下,适应汉语名词反义词表达的需要,将形式、结构和意义结合起来创造出来的一种兼顾了理据性和能产性的造词法。这种造词法之所以能沿用至今,是有其深层的认知基础的,我们运用认知语义学的原型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类推理论等对汉语中这种特别的造词法进行了分析,认为部分同素反义造词法本质上是以矛盾认知为原型,通过概念隐喻进行的一种造词类推。这种造词类推具有类型学意义,不仅汉语中从古至今可以运用此法造出大量的反义词,现代英语中也存在此种造词法。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是汉语名词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它们往往来源于反义自行造词。由于造词时彼此不相互参照,因此除了词形相同外、词性多不相同,名词性词义也一定不相对应。我们在分析了其词义不对应的具体情况后,指出其形成与语法结构理解的自由度、构词语素理解的自由度以及构词语素发生的非对称性历史演变等因素相关。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和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是表层形式相同而内在本质不同的两类词。对这两类词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有益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编纂辞书、运用修辞、完成交际,还有益于我们深入认识汉语的造词法和词汇的发展史。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造词法,部分同素反义造词法还将在汉语中继续发挥作用。

李玉铭[2](2018)在《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文中指出上海远洋航运业在开埠之前虽已有发展,但范围却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等邻近国家。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贸易重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作为中西贸易运输载体的远洋航运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上海。1850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将伦敦——香港的定期远洋航线延伸到了上海,标志着近代上海定期远洋航运的历史正式开启。本文以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发展过程中轮船企业的竞争、船舶的更替、航线的扩大以及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为主线,对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并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在近代上海城市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在沪大洋行,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垄断了当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在运输载体上主要是帆船,同时,为了提高效率争与夺市场,各大洋行争相使用了专门用来运输鸦片与茶叶的飞剪船。在货物运输方面,主要进口鸦片以及西方工业品,并以鸦片为主;出口方面则主要是中国的茶叶和生丝。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开辟上海与欧洲间的定期航线,表明专业轮船公司开始介入上海远洋贸易,但直到70年代初,不管是大英轮船公司的一枝独秀亦或是与法国邮船公司、英国海洋轮船公司的“三巨头”争霸,由于轮船载重量小、运费高等限制性因素,专业轮船公司仍不是此一时期上海远洋运输的承运主力。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欧亚海底电缆的成功敷设以及轮船的大量使用等交通、通讯工具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上海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此以后,轮船逐渐代替帆船,成为上海远洋航运的主要运输载体,专业性的轮船公司也逐渐代替了在沪大洋行,成为上海远洋航运运输业的主要经营者。甲午中日战争后,上海远洋航运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太平洋远洋航线的形成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运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变幻以及自身能力的衰落与发展,各国以上海为中心的远洋航运势力此消彼长,主要表现为由“一战”前的多国航运势力竞争到“一战”期间的英、日两国争霸,再到战后以英、日、美三霸并争为主的局面。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发展,远洋运输货物在此一时期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进口方面逐渐由鸦片、西方的轻工业品转换成了机器设备、化工产品、燃料、五金器材等生产资料;出口方面也逐渐由生丝、茶叶转换成了其他农副产品以及部分工业产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虽因战事爆发,大部分远洋轮船公司曾一度暂停了上海的远洋业务,但随着战事转移,上海的远洋航运业很快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发展程度甚至一时超过了战前。日本战后在完全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沿海航运的情况下,却唯独没有阻断上海远洋航运的原因是为了将上海作为战时战略物资的中转站,这是日本在战时为了尽可能的获取战略急需物资,以达“以战养战”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远洋航运是直接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纽带与通道。在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下,是远洋航运的船舶逐渐将西方先进的制度、理念、文化等西方文明带到了中国,进而使古老的农业文明开始与先进的工业文明开始发生碰撞。同时,也是远洋航运的船舶将中国的一批批茶叶、丝绸以及其他一些大宗的原料产品带入了西方社会,进而使东方文明开始逐渐的融入西方社会。作为近代远洋航运中心的上海,其同样充当了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中对于上海本地传统航运业、对于近代上海的港城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是在国力衰微、航运主权旁落的情况下,主要有外资轮船企业经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殖民性与掠夺性。但另一方面,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也使得上海作为一座枢纽性城市成功的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远洋贸易的不断深入,将上海乃至中国带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

张怀清,陈俊,马志扬,高宏,徐瑞慧,王冲,韩庆潇,王兆旭[3](2017)在《当前价格形势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9月份以来,价格涨势总体温和。食品价格降幅继续小幅波动,非食品价格涨幅有所扩大,CPI总体延续波动趋升态势,核心CPI攀升至近年来高点。PPI环比上涨放缓,同比涨幅重新回落。国际油价继续上行,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后有所回调。主要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走势较为平稳,股票价格震荡有所回落。从影响国内价格的因素看,投资增长小幅放缓,对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减弱,但去产

刘刚[4](2016)在《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食品安全意识在不断增强,全民性消费、全国性消费、全年性消费特征较为突出,肉类消费在逐年增加,畜牧业的发展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畜产品价格的变动关系百姓民生、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可能会影响到经济运行的稳定。保持主要畜产品价格稳定,是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重要风向标。从生态、健康和经济视角都可看出,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合理有序运行,是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本文从改革和创新角度,对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现有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优化方向是基于目标价格视角开展研究,重点从定性、定量等角度探寻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建立具体的目标价格基础模型,提出合理的价格风险预警区域。在充分评估基础上,对畜产品生产、市场、流通、储备以及进口等多方面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一、分析归纳我国主要畜产品价格的波动、运行、风险因素特征首先,本文应用波动特征分析法、周期分析法、概率密度分析法,对主要畜产品进行了价格波动分析。其次,归纳总结了经济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生猪和猪肉、牛肉、羊肉等主要畜产品的价格运行现状、变动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重点总结出畜产品价格的运行特点。如主要畜产品价格呈现长期上涨的趋势,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畜牧业上下游信息不对称,畜产品上下游价格易出现波动,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集簇性特点,猪牛比价、猪羊比价总体呈前升后降走势,近些年畜产品价格的波动周期长度有减小趋势,畜产品主销区价格通常高于主产区价格,近年畜产品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价格差呈减小趋势。也总结出畜产品价格的变化规律。如养殖成本、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是主要畜产品价格持续走强的重要影响因素,规模化养殖比例的增加是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趋稳的重要影响因素,畜禽疫病是主要畜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直接原因,市场政策、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水平、生活习惯的变化是主要畜产品价格发生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等。最后,详细归纳了市场、环境、政策等方面的价格风险因素。认为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市场变动风险主要有畜牧业市场供应不够稳定,主要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发展受制约,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服务意识不强,畜产品养殖品种的科学性不够,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慢,畜牧业龙头企业少,深加工能力低等;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有草场等生态环境变化风险、食品安全风险、疫情风险等;主要畜产品价格的政策因素风险主要有相关政策制定不够合理、执行不到位,这些政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普惠性,且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调控时机不够清晰,研究的深度不够,预警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等。二、提出独创的基于目标价格视角的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案从历史情况看,我国针对畜产品价格所采取的价格风险预警措施很少、也很有限。由于形势需要,国家在2012年对生猪市场出台《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以猪粮比价为预警基本指标,并参考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情况,根据生猪生产方式、成本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预警指标。这种调控政策简单实用,但也存在事后预警、措施滞后、考虑因素少等问题。而且,对于牛羊市场,国家还未建立起全国性的价格风险预警机制。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牛羊肉的消费量在逐年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对高品质牛羊肉的需求会增加,短期内牛羊市场产量增加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风险在上升。从历史经验、市场变化规律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看,未来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重要优化方向和必然选择是采用基于目标价格视角的风险预警方法,要往更加尊重市场运行变化规律的、有制度、有规则的调控方向发展。本文从目标价格视角入手,提出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思路,制定了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影响因素选择、目标价格测算方法确定、目标价格风险预警区域确定、监测预警机制设定、相关政策措施配合实施等环节。方案主要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人口总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等宏观经济指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等收入支出指标,农林牧渔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劳动力指标,猪肉、牛肉、羊肉的产量和生猪、肉牛、肉羊的出栏量等生产指标,玉米价格等养殖成本指标,生猪、猪肉、牛肉、羊肉等价格指标引入预警体系,以便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市场变化和价格风险。全新的、独创的基于目标价格视角的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案,将实现由过去政府主导型的调控思路逐步转向更能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用市场内在变化规律来调控的思路,由过去依靠历史经验方法来调控转为利用经济计量方法结合外部因素判断方法综合来调控,由过去价格比值调控转为价格区间调控,由过去被动应对的调控方式转为主动预测、主动应对的调控方式,由过去单一的价格补贴调控方式逐步转向价格补贴与价格保险并行调控方式。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次的畜产品目标价格基础模型,定量测算出目标价格预警值,确定了相应价格风险预警区域本文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农业部、中国畜牧业协会等多渠道,收集整理了1978年以来的相关经济数据和主要畜产品价格数据,收集到20个经济指标的时序数据,为模型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利用历史数据,本文使用var、arma模型方法,分别构建了生猪价格、猪肉价格、牛肉价格、羊肉价格以及畜产品目标价格基础模型。通过对比不同模型方法的拟合情况,确定出最终的目标价格基础模型。在模型构建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历史经验、成本、市场等情况,确定出生猪和猪肉、牛肉、羊肉的绿色区域、蓝色区域、黄色区域、红色区域四个价格风险预警区域。本文注重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在不同畜产品的目标价格预警值确立的基础上,考虑消费权重,确定出主要畜产品总体的目标价格预警值,进而确定主要畜产品总体的绿色区域、蓝色区域、黄色区域、红色区域四个价格风险预警区域。四、提出合理有效的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评估方案,并分层次提出一套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政策体系为了对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择机对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本文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案。定性评估方案重点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角度明确评估内容。社会效应评估重点关注养殖者的生活水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疫情防控、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就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问题。经济效应评估重点关注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养殖者和经营者的收入、畜牧业综合养殖能力、经济效率、金融环境、市场监管等问题。生态环境效应评估重点关注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定量评估方案重点评估价格风险预警模型测算出的目标价格预警值和实际运行情况的吻合程度,目标价格预警值和实际运行情况之间的误差情况,设定的价格风险预警区域是否能反映出实际价格变化情况。在预警方法评估基础上,分层次提出一套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政策体系,以保持主要畜产品价格合理运行、预防价格风险。本文强调要注重单品种价格风险预警方法与多品种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结合应用,区分好价格上涨风险预警与价格下跌风险预警的关注重点及政策方向,密切跟踪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的价格变化演进及品种风险传导,研判准主要畜产品价格变动的拐点和价格风险高低变化的转折点,重点关注疫情等突发性、灾害性事件造成的畜产品价格风险警情,并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调整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在价格风险预警方法和政策措施结合过程中,注重畜产品的差异性,重视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和可持续性等多角度以及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重点从养殖、流通、消费以及安全环保、保险、信息等重要环节,提出保障生猪养殖、发展牛羊养殖、鼓励高品质养殖的养殖思路,提出流通和消费的思路是依托国内、完善储备、畅通物流、强化监管、引入期货的流通消费思路,提出畜产品重“量”更重“质”、重点加强疫情防控、加强环保工作、逐步恢复良好生态的安全环保建议,提出实行目标价格保险机制这一前瞻性政策思路,提出建立主要畜产品上下游信息的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并详细阐述全国性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设想和总体规划方案。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既有方向性,又有灵活性,还有针对性,力求有效实现主要畜产品价格合理有序运行。

沈国成[5](2013)在《“疯狂”过后 菜粕走势趋于降温》文中研究指明8月份,菜粕俨然成为挣脱缰绳的野马大肆前"奔",在与豆粕市场交替涨声中,近月合约逼空式走势与远月合约天气炒作掩护的特点相互叠加,共同铸就了菜粕市场牛市行情。虽然水产旺季终将以供应端口极为紧张而收尾,一货难求的现状作为期现价格涨势不歇的"后盾"仍会发挥作用,使得踏空风险依然较大,但是,"疯狂"过后总有降温,直线拉涨的背后或已存在对供需

业垚[6](2013)在《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商品,同时具备私人性与公共性特征。粮食流通是特殊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行业,市场化导致的“竞争性”,使其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政府与市场互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是粮食安全,其也是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地位,使政府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云南省位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众多、地理条件恶劣、经济水平不发达,民族团结、边疆巩固还有社会稳定等问题都与粮食问题密不可分。粮食安全问题对于云南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虽然云南基本实现了粮食供需平衡,但外部调入粮食量却连年增长,口粮的对外依存度高。目前,全国超过50%的省份存在供需缺口,只有很少的9个省份粮食是自给有余,面对省内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日益短缺的耕地及水资源,云南粮食安全确实存在—定隐患。本文以“粮食”、“粮食安全”概念为研究理论基础,调查了解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着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目标的理念,将公共政策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及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等为主要应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SWOT分析法,在对云南省粮食需求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云南粮食生产的地理概况、自然资源情况、及水资源等状况,以及农作物资源的分析,综合考虑全省粮食生产、流通、贮备等粮食安全的各层要素,针对云南粮食安全现状及供求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对生产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粮食储存状况分析,探讨政府如何发挥和提升其职能地位及宏观调控能力,为确保云南粮食安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蔡俊煌[7](2012)在《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全球市场竞争已进入定价权博弈的时代。全球涉农产业所呈现的不完全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态势无疑是研究当前国际定价权和国内自主定价权问题的逻辑前提。定价权的博弈已成为产业安全的新常态,是一种竞争综合实力和规则制定权的博弈,实质上更是各利益主体间的战略博弈。在开放大格局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受控或缺失、国内自主定价权不断弱化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显性现象,正危及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的价格安全和产业利益安全,正成为一种涉农产业安全的新常态。我国不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资源或初级原料的供给者或购买者、产业链中游的生产者、还是产业链终端的最大消费者,都不拥有定价权,如我国作为全球水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还是作为全球钾肥、大豆、棉花等涉农战略性商品的最大需求者,但都只能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这表明我国涉农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被锁定于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大部份产业利益被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受到剥夺,陷入了定价权丧失或弱化的产业安全困境。为此,本论文从全球视野、涉农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展开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安全理论、寡头垄断理论、全球价值链治理与经济租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的理论分析、总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典型的案例研究、技术路线法等主要方法,从国际定价权、国内自主定价权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三个方面,来剖析我国大宗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环境、现状、表现形成、定价机制、影响因素和深层成因等,并从创新健全理论体系、国家战略、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规则等主要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从阐明研究的意义、目标、方法、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等方面开始,梳理并评述了产业安全、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与全球价值链等相关文献资料,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第三章,阐析研究理论基础并界定相关概念。分析产业安全和定价权问题的各自逻辑前提及两者间的关系,侧重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定价权问题的相关基础理论,并指出关于定价权研究存在的误区。第四章,全面分析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环境、现状及表现形式。研究发现,不完全竞争和寡头垄断已是全球涉农产业的市场大环境,即全球涉农产业已从一国集中走向全球寡头垄断,从涉农寡头布局高附加值战略环节到联合治理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这成为涉农定价权问题的逻辑前提;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下,各种定价权问题已成为我国涉农产业安全的新常态。第五章,分析研究了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结果认为,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的研究除了包括常见的在国际贸易环节的谈判定价机制和以期价为基准的现货交易定价机制外,还应包括一国国内的自主定价机制(如,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体定价方式)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机制。第六章,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钾肥定价权博弈的典型案例研究,全面分析了基于期货定价和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际定价权问题的研究结论基本已趋于一致,即影响国际定价的各种因素大都会通过影响国际期货价格来影响现货价格,且美国的CBOT和ICE主导了基于期货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国际定价,其价格溢出效应已强势作用于我国国内的期现货价格。全球供方/需方垄断和是影响我国钾肥等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七章,着重运用协整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和VAR分析等定量方法和比较分析法来实证研究外部因素对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对涉农战略性商品的总体(以农产品总体价格为例)实证研究和个体(以猪肉价格为例)实证研究的结论均表明,国际因素的影响在增强,而国内因素的影响在减弱,进而揭示出国内自主定价权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下正呈现弱化态势。另外,源自不同冲击路径(贸易传导、FDI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正不断削弱我国自主定价权。第八章,采用理论分析、路径图解法(技术路线法)、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考察、揭示全球性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路径。结果表明,当前,对中国涉农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性布局和联合治理正是以美为主的涉农寡头进行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攫取经济租或定价权收益、分享我国经济高增长成果是其战略目标。第九章,侧重从战略层面来揭示我国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深层成因。研究认为,深层外因主要体现在:旨在攫取“经济租”的涉农垄断寡头的战略行为、扭曲国际定价的美国涉农战略性制度安排、国际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博弈”、农产品日益金融化和WTO农业协议的不平等等五个方面;深层内因主要体现在:战略性障碍、理论性障碍、涉农产业层面的制约、市场主体层面的制约、多层面的协同性障碍等五个方面。第十章,提出破解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弱化困境的对策,旨在提升产业安全度。基于上述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和内外深层成因的分析,对策建议着重包括打造一批有定价优势的世界级涉农市场主体,创新健全产业安全理论体系、涉农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正和博弈规划、战略储备体系和供需平衡机制、进出口调控和行业协同机制、期现货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反垄断法等八大方面。第十一章,结论与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尝试从全球视野、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涉农产业大系统和纵向关联的逻辑来全面研究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首次明确将自主定价权纳入并拓宽了产业安全的内涵;分析并提出定价权缺失或弱化成为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的新常态,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博弈实质上是一种战略性博弈。尝试将囿于国际定价权的研究拓展到国内自主定价权、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三个方面来全面剖析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所面临的定价权问题;尝试以全球价值链治理和经济租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作为新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定价权问题;同时,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也为从宏观经济景气变动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的提供了新视角。

刘正敏[8](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3月份分析报告》文中提出3月份,我国进入传统粮油消费淡季,不过,国内谷物市场与油脂油料市场表现却截然不同。谷物市场除玉米行情较为强势外,小麦和稻谷行情均表现平平;而油脂油料市场却淡季不淡,延续2月走势,继续单边上涨。国内粮油消费终端没有启动,需求也没上升,谷物市场与油脂油料市场行情出现这么大的反差主要原因,是国内谷物市场能基本自给,而国内植

刘正敏[9](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1年11月份分析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1月份,秋收结束,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实现三增。粮食种植面积约16.59亿亩,比去年增加1 044万亩;平均亩产344.4公斤,比去年提高12.8公斤;总产量达11 424亿斤,比去年增产约495亿斤。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熊万胜[10](2012)在《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思考的问题是: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市场秩序的最终反映是价格的稳定,但价格的背后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笔者发现,在我国的粮食市场中,一些新型的社会结构因素已经形成,这些新的结构因素对价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用“体系”一词来概括新出现的社会结构。所谓“体系”指的是社会系统结构在权力与资源分布上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通常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粮食市场体系是一个粮食生产、经营和管理主体之间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中心—边缘体系,包括中心结构、中间结构和边缘结构。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是国家管理粮食工作的科层体系;中间结构主要是由储备粮系统、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粮食批发市场、各种规模的粮食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中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构成;边缘结构则由未能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的农民集体、基层农业服务部门、中小粮食企业、个体户和种粮农户组成。在体系的内部,中心结构、中间结构与边缘结构之间存在主从关系,这种主从关系逐渐被制度化了。体系的出现是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在粮食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市场稳定与粮价放开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其中,市场稳定是粮价放开的前提,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体系的形成使得这对矛盾的化解成为可能。在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央集权化、市场统一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是同步发展的,三者之间互为条件。从实现市场统一的目标出发,可以认为粮食市场化改革存在两种路径,在2001年以前,实施的是以地方为重心的市场统一化方案,但改革遭到了失败,于是,中央转向了强化中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中央级国有企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控制能力,并通过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改革,有效地瓦解了地方的政企合一关系。在粮食市场化的过程中,与粮食产业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得到了保留,其上层还在强化宏观调控机制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它们形成了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新出现的那些中央级国有粮食企业以及相关企业构成了粮食市场体系中间结构的上层部分。随着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的增大,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对于民营粮食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政府与民营龙头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关系。这些民营龙头企业和在改革中保留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一起构成了粮食市场体系中间结构的中下层部分。在国家专注于推动粮食市场化特别是强化市场的统一性的过程中,乡村社会中的那些微小的生产经营主体和最基层的农民集体逐渐地被边缘化,它们成为粮食市场体系的边缘结构。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以后,市场经营的风险大增,各种新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境同时趋于恶化。更为重要的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依靠基层组织发动农民,越来越转向了指望企业与个体户带动农户。这个根本转变使得农户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深刻地受到权力与资本的联合控制。体系对龙头企业和粮食经纪人的扶持,在短期内可能是帮助了农民,但长期地看,也排挤了组织经营农户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组织承包农户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此同时,小规模的承包农户向适度规模的经营农户的自发升级通道还存在障碍,经营农户在与雇佣农场的竞争中也不占优势。结果,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的前途日趋模糊。体系的形成与运作对于粮食价格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三个层面,第一,体系内部各要素的完整,使得不同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支撑,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系统的基本功能;第二,体系内主体间关系的制度化,使得粮食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成为有序和稳定的;第三,体系促进了供需平衡。因为,在粮食供应略微偏紧和体系结构还比较完整的前提下,有关部门确实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来刺激生产,而且可以大致地预见这种投入的增产效果。依托粮食自给政策、储备粮系统、全国批发市场和其它国有粮食企业,体系结构对于流通的控制能力是强大的。近十年来,我国粮价避免了大起大落,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与体系的形成是有关系的。体系的出现带来了粮价的稳定,但是,体系自身却是不稳定的。如果体系沿着既有的逻辑继续强化自身,有可能威胁体系自身的可持续性。因为,体系的形成不完全是理性设计的结果,而是出于多种行动者的自主行动的复合作用,它整体上必然是无意识的,它的稳定也具有偶然性。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需要自觉地对体系进行改进,那么,这种自觉改进的方向是什么?

二、杭州 大豆价格涨势不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 大豆价格涨势不减(论文提纲范文)

(1)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同素词范畴的研究
        1.2.2 单音节反义语素造词范畴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4.1 研究对象及界定标准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理论背景
        1.6.1 类推理论
        1.6.2 概念隐喻理论
        1.6.3 原型理论
    1.7 语料的选择及来源
        1.7.1 语料的选择标准
        1.7.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
    2.1 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
        2.1.1 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类型
        2.1.2 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语义对应性
        2.1.3 不具有部分同素反义词的双音节名词的类型及其成因
        2.1.4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特点
        2.1.5 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产生的文化背景及作用
    2.2 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
        2.2.1 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界定
        2.2.2 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类型
        2.2.3 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词义不对应的体现
        2.2.4 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成因
        2.2.5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特点
    2.3 现代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特点
第三章 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历时考察
    3.1 近代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
    3.2 古代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
第四章 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形成及演变
    4.1 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来源
    4.2 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演变
第五章 认知视角下的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
    5.1 认知和词义的形成
    5.2 认知和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产生
        5.2.1 矛盾认知和单音节反义词
        5.2.2 认知与单音节反义词的意义范畴
        5.2.3 部分同素反义名词产生的认知基础和语法基础
        5.2.4 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生成和类推
第六章 研究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意义
    6.1 研究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意义
    6.2 研究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兴起与革新: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轫
    第一节 帆船时代:近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概述
        一、唐宋时期远洋帆船贸易
        二、清代至开埠前的远洋帆船贸易
        三、上海与长崎远洋帆船贸易
    第二节 开埠初期上海远洋贸易形态与结构
        一、开埠初期西方工业品的进口
        二、鸦片走私进口贸易
        三、丝、茶的远洋出口贸易
    第三节 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与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
        一、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
        二、帆船到轮船:远洋运输方式的转变
        三、垄断到竞争:远洋运输主体的变更
        四、传统到现代:远洋贸易方式的变革
    小结
第二章 发展与竞争: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对外贸易
    第一节 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全面发展
        一、日本加入上海远洋航运的竞争
        二、太平洋远洋航运网的形成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线
    第二节 英、日、美远洋航运势力的角逐
        一、一战期间英日远洋航运的分霸格局
        二、一战后各国远洋航运的恢复
        三、英、日、美的三国航业争霸
    第三节 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
        一、传统远洋贸易的衰落与终结
        二、新兴远洋贸易品的兴起
    小结
第三章 恢复与繁荣:孤岛时期上海远洋航运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远洋航运概况
        一、远洋航线的恢复
        二、交易量的回升与贸易中心的回归
        三、主要远洋航线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孤岛时期上海
        一、上海民众生活物质仰赖外洋供给
        二、工业原料进口与商品出口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供给需求与上海远洋航运
        一、日本“以战养战”的战时经济体制
        二、日本战时航运政策与在华第三国之关系
    小结
第四章 促进与变革: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变迁
    第一节 近代上海沿海、内河航运业的发展与革新
        一、技术变革与沙船的衰落
        二、新式轮船公司的建立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区变迁
        一、港区与洋船停泊区的开辟
        二、远洋贸易与港区功能变迁
    第三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建设
        一、外资码头的修建与兴起
        二、船舶修造业的建立与发展
    小结
结语
    一、贸易、失序、进步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二、国家行政力量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三、远洋航运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3)当前价格形势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价格形势
    一、价格涨势总体温和
        (一)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波动趋升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有所回落
        (三)企业商品价格涨幅下降
        (四)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涨幅总体回落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涨有跌
        (一)CRB商品价格指数略有回调
        (二)国际原油价格继续走高
        (三)铁矿石价格有所反弹
        (四)主要有色金属价格有所下行
        (五)主要农产品价格涨跌互现
    三、资产价格升降互现
        (一)主要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走势总体较为平稳
        (二)股票价格有所回调
        (三)中债指数略有回升,债券收益率走高
第二部分成因分析
    一、总需求稳中趋缓,各部分对价格的影响不同
        (一)去产能和环保限产对价格产生冲击
        (一)投资增速小幅减缓
        (二)消费增速相对平稳
        (三)出口增速有所反弹
    二、供给面与基期因素对PPI走势影响较大
        (一)去产能、环保限产对上游产品价格形成支撑
        (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升相关产品价格涨幅
        (三)翘尾因素下降较快引起PPI同比涨幅回落
    三、天气及生产调整等导致食品价格小幅波动
        (一)天气因素影响鲜菜价格总体下降
        (二)季节性及生产调整等导致肉价跌幅收窄、蛋价上涨
    四、燃料及服务价格上涨推动非食品价格上升
第三部分趋势展望
    一、总供求关系将基本稳定,为价格稳定提供基础
        (一)总需求存在小幅下滑可能
        1.先行指标显示经济动能有所减弱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或将继续下滑
        3.出口有望保持较稳定增长
        4.消费增速可能稳中趋缓
        (二)供给面因素对价格的冲击或将减弱
        1.去产能工作超额完成,对价格的影响趋于减弱
        2.环保限产政策的边际影响将趋于稳定
        3.降成本和补短板等措施的进一步推进将有利于价格稳定
    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PPI的拉动力度将有所减弱
    三、预计食品价格温和上涨
        (一)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可能由负转正
        (二)鲜菜价格将延续波动态势
        (三)粮食价格预计维持基本平稳
    四、非食品价格将维持平稳上涨
    五、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预计2018年全年CPI涨幅为2.2%
        (二)预计2018年全年PPI涨幅为3%左右

(4)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畜产品价格体系及风险研究
    第二节 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研究
    第三节 我国现有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政策
    第四节 国内外基于目标价格视角的方法和制度
第三章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波动特征、运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分析
    第二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的概率密度分布
    第三节 生猪与猪肉价格的运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牛肉价格的运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羊肉价格的运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变动特点及变化规律分析
第四章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风险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市场变动风险分析
    第二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外部环境风险分析
    第三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政策因素风险分析
第五章 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内容及方案
    第一节 我国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调控机制的优化
    第二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的作用与内容
    第三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案
第六章 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
    第一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生猪和猪肉价格风险预警方法
    第二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牛肉价格风险预警方法
    第三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羊肉价格风险预警方法
    第四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总体风险预警方法
第七章 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评估及应用
    第一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定量评估
    第二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社会效应评估
    第三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经济效应评估
    第四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
    第五节 不同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应用与融合
第八章 预防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畜产品养殖领域相关政策建议
    第二节 主要畜产品流通和消费领域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主要畜产品安全环保领域相关政策建议
    第四节 主要畜产品保险领域相关政策建议
    第五节 主要畜产品信息领域相关政策建议
第九章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疯狂”过后 菜粕走势趋于降温(论文提纲范文)

1 供应紧张难独当一面
2 天气泡沫料容易破灭
3 下游需求或面临替代

(6)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与粮食问题
    2.1 公共产品理论与粮食安全
    2.2 公共政策理论在粮食安全中的运用
    2.3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对粮食安全应急体系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 粮食安全问题概述
    3.1 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概念
    3.2 保障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
    3.3 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现状
        3.3.1 世界粮食问题分析
        3.3.2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第四章 云南省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4.1 南省粮食供给状况
        4.1.1 云南粮食生产情况
        4.1.2 粮食自给率情况
    4.2 南省粮食需求状况
        4.2.1 粮食消费情况
        4.2.2 人均占有粮食
        4.2.3 粮食调入量
    4.3 云南省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
        4.3.1 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4.3.2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4.3.3 粮食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大
        4.3.4 粮食自给率水平下降
        4.3.5 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
        4.3.6 品种结构矛盾加剧
        4.3.7 粮食仓储设施长期投入不足,物流设施建设滞后
        4.3.8 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弱,难以保障应急需求
        4.3.9 粮食产业化发展迟缓,缺乏整体竞争优势
        4.3.10 粮食风险基金缺口较大,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第五章 云南省粮食生产的优势与劣势
    5.1 云南省粮食生产的优势
        5.1.1 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加快粮食生产的政治保证
        5.1.2 品种资源优势,良种增产效应
        5.1.3 粮食质量监管体系趋于完善
        5.1.4 采取了产销合作机制
        5.1.5 桥头堡优势
        5.1.6 粮食加工能力得到一定改善
        5.1.7 粮食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5.1.8 特色生物资源得到有序开发
    5.2 云南省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分析
        5.2.1 自然资源因素分析
        5.2.2 农业种植结构制约粮食生产
        5.2.3 政府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
        5.2.4 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5.2.5 农业技术分析
    5.3 小结(SWOT分析法)
第六章 云南省粮食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6.1 保护和提高云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6.1.1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全省基本农田红线
        6.1.2 尝试拓展海外农场
        6.1.3 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级性
    6.2 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合作机制保证充足稳定粮源
    6.3 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
    6.4 完善粮食市场流通机制,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6.5 建立粮食价格预警机制,加强粮食应急系统的建设
    6.6 贯彻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
参考文献
致谢

(7)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目标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研究的逻辑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数据来源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本研究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的文献述评
    2.1 国内外(涉农)产业安全的研究
        2.1.1 (涉农)产业安全概念界定的研究
        2.1.2 涉农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1.3 涉农产业安全问题传导机制的研究
        2.1.4 关于涉农产业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
        2.1.5 对国内外涉农产业安全的研究简评
    2.2 国际/国内定价权研究的述评
        2.2.1 定价权涵义研究的述评
        2.2.2 国际定价权研究的述评
        2.2.3 国内自主定价权研究的述评
        2.2.4 全球价值链治理下定价权研究述评
        2.2.5 定价权缺失的战略性成因的研究
        2.2.6 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2.2.7 国际/国内定价权研究的总体简评
    2.3 定价权与产业安全相关性研究述评
    2.4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与相关概念界定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涉农战略性商品与涉农产业价值链
        3.1.2 产业安全与涉农产业安全
        3.1.3 定价权与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
    3.2 定价权与产业安全的关系理论分析
        3.2.1 导致产业安全的路径引发定价权问题
        3.2.2 定价权问题的产业安全效应分析
        3.2.3 定价权问题成为产业安全新常态
    3.3 定价权的相关理论分析
        3.3.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理论
        3.3.2 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理论
    3.4 关于定价权问题的认识误区
第四章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环境、现状及表现形式
    4.1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全球市场环境分析
        4.1.1 涉农产业从国家垄断走向全球垄断
        4.1.2 全球涉农产业纵向一体化日益加强
        4.1.3 涉农战略性商品“四化”现象加剧
        4.1.4 涉农商品国际价格大幅波动中上涨
    4.2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产业安全环境及现状分析
        4.2.1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国际贸易格局与现状分析
        4.2.2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寡头战略布局态势与现状
        4.2.3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金融市场环境与现状分析
        4.2.4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产业政策环境与现状分析
    4.3 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表现形式
        4.3.1 国内价格跟随国际市场价格渐趋一致波动,渐失定价自主权
        4.3.2 供求基本平衡时剧烈波动中大幅上涨趋势,长期定价权受控
        4.3.3 进出口贸易中呈现“高买低卖”现象,国际定价权基本丧失
        4.3.4 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的缺失
第五章 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
    5.1 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国际交易定价机制
        5.1.1 国际贸易的谈判定价机制
        5.1.2 国际贸易以期价为基准的定价机制
    5.2 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国内定价机制
        5.2.1 农业发达国的国内农产品定价机制
        5.2.2 中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国内定价机制
    5.3 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机制
第六章 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案例研究
    6.1 基于期货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以大宗农产品为例
        6.1.1 国际大宗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6.1.2 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钾肥为例
        6.2.1 钾肥的全球市场格局
        6.2.2 中国钾肥国际定价权博弈中节节败退
        6.2.3 钾肥国际贸易环节定价机制及其演变
        6.2.4 钾肥国际定价权旁落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章 涉农战略性商品国内自主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影响因素的VAR实证分析——以农产品总体为例
        7.1.1 国内外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7.1.2 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
        7.1.3 涉农战略性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1.4 内外部冲击因素的比较分析
    7.2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影响因素的VAR实证分析——以猪肉个体为例
        7.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7.2.2 VAR模型等实证分析
        7.2.3 内外部冲击因素的比较分析
    7.3 不同冲击路径的国际因素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7.3.1 对外进口依存度大的商品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7.3.2 国际期货价格信息溢出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7.3.3 国际涉农寡头的战略布局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受控的路径与案例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8.1 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路径分析
        8.1.1 涉农寡头寡占全球价值链的扩张路径和战略布局重点
        8.1.2 联合治理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是主要的治理模式
        8.1.3 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竞争策略
    8.2 以美为主的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分析——以大豆产业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为例
        8.2.1 涉农寡头投资目标是能获取“经济租”的高附加值项目
        8.2.2 “美国因素”对全球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8.2.3 涉农寡头日益受益于涉农商品国际价格上涨的实证研究
    8.3 中国国内涉农战略性商品自主定价权日益受控及其演进方向
        8.3.1 国际涉农寡头控制中国涉农商品自主定价权的策略与路径
        8.3.2 中国涉农战略性商品自主定价权日益受控的演进方向
第九章 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的成因分析
    9.1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的深层外因分析
        9.1.1 涉农垄断寡头的战略行为——攫取“经济租”
        9.1.2 美国涉农战略性制度安排——扭曲国际定价
        9.1.3 国际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博弈”
        9.1.4 农产品日益金融化加剧其价格不确定性
        9.1.5 WTO农业协议和国际定价规则的不平等
    9.2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的深层内因分析
        9.2.1 战略性障碍分析
        9.2.2 理论性障碍分析
        9.2.3 涉农产业层面的制约分析
        9.2.4 市场主体层面的制约分析
        9.2.5 多层面的协同性障碍分析
    小结
第十章 破解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弱化、提升产业安全度的对策
    10.1 构建以价格安全和产业利益安全为导向的涉农产业(链)安全理论体系
    10.2 加强涉农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正和博弈规划,破解定价权博弈困境
    10.3 健全战略储备体系和供需平衡机制,提升涉农产业(链)的价格调控力
    10.4 健全涉农战略性商品进出口调控和行业协同机制,增进国际定价话语权
    10.5 坚持产融结合、创新驱动,打造一批有定价优势的世界级涉农市场主体
    10.6 创新健全期现货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巧争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话语权
    10.7 健全反垄断法,规制国际涉农寡头旨在定价权收益的战略性布局与控制
    10.8 健全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和利益动力机制,协同提升涉农产业(链)安全度
    10.9 结束语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1.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3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 行情整体平稳, 产销分化明显
    1.2 临储优势明显, 交易温和增加
    1.3 底价提升可期, 市场影响有限
    1.4 市场趋势看涨, 难以大幅冲高
    1.5 进口小麦量大, 具备明显优势
2 玉米
    2.1 东北玉米不断冲高, 华北玉米触底反弹
    2.2 南北港口价格倒挂延续, 粮价上涨空间有限
    2.3 饲料需求淡季清淡, 深加工回暖尚需时日
    2.4 玉米期价高点已现, 后期上涨压力明显
3 稻米
    3.1 中晚籼稻小幅上涨
    3.2 东北粳稻行情低迷
    3.3 稻强米弱格局未改
    3.4 国际市场震荡为主
    3.5 早稻期货冲高回落
4 大豆
    4.1 中长期供需趋紧, 供给型牛市延续
    4.2 内外联动良好, 国内看涨预期强化
    4.3 猪肉、大豆粕价格冰火“两重天”
    4.4 油粕价格快速上涨, 进口大豆制油收益创15月新高
    4.5 大豆进口量及大豆粕出口量大幅上升
5 食用油
    5.1 信息面依旧偏多, 中期向上趋势不改
    5.2 市场续炒南美减产, 大豆油继续单边上涨
    5.3 成本支撑、期价拉动、菜籽油价涨, 需求不旺
    5.4 进口成本上升、棕榈油上涨, 成交平淡、库存居高不下
    5.5 植物油进口量同比持平, 销售不畅港口库存压力大

(9)中国粮油市场2011年11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
    1.1小麦供需宽松, 市场行情平稳
    1.2临储交易下降, 芽麦库存见底
    1.3欧债影响持续, 期货市场低迷
2玉米
    2.1物流运输紧张, 东北玉米外运受限
    2.2雨雪影响晾晒, 华北玉米涨跌互现
    2.3饲料需求放缓, 深加工业成交清淡
    2.4销区供需不旺, 玉米多现跌势
3稻米
    3.1中晚稻高位企稳, 普通稻有价无市
    3.2东北粳稻价格低迷, 收购市场略有复苏
    3.3稻强米弱格局依旧, 粳籼价差效应渐现
    3.4国际市场泰米短缺, 印度出口增速明显
4大豆
    4.1宏观面和基本面利空, 美豆破位下低
    4.2临储底价公布, 连盘表现抗跌
    4.3猪肉价格持续回落, 粕价创18个月新低
    4.4油粕价格下跌, 加工效益环比下降
    4.5 10月进口大豆量上升, 豆粕出口量继续下降
5食用油
    5.1欧债危机继续升级, 系统风险挥之不去
    5.2宏观面、基本面利空, 大豆油价见一年新低
    5.3受进口油菜籽冲击, 国内菜籽油价格下跌
    5.4主产国进入生产淡季, 系统风险下棕榈油难一枝独秀
    5.5成本与分销价倒挂, 植物油进口量下降

(10)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经济学中的市场秩序研究
        1.1.1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秩序考量与自发秩序理论
        1.1.2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1.1.3 宏观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分析
        1.1.4 本土学者对市场秩序的研究
        1.1.5 本土学者对于粮食市场秩序的研究
    1.2 社会学对市场秩序的理解
        1.2.1 对嵌入性的论证
        1.2.2 新老经济社会学中的市场秩序
        1.2.3 新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的市场秩序问题
    1.3 解释框架与基本概念
        1.3.1 体系中的秩序
        1.3.2 基本概念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4.1 方法论的考虑
        1.4.2 选取的产业调查对象:粮食产业
        1.4.3 选取的社区调查对象:安徽省桐汭县
        1.4.4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第2章 作为社会结构的粮食市场体系
    2.1 粮食市场体系的结构
        2.1.1 关系结构:一个多维和多层次的中心-边缘体系
        2.1.2 制度与场域:强大的权力媒介
        2.1.3 不可忽视的行动者
    2.2 体系概念的理论资源:作为国家自主性的结构基础
        2.2.1 西方理论家对于国家自主性的认知及其迟疑
        2.2.2 对国家自主性的结构基础的讨论
        2.2.3 国家自主性在粮食市场体系中的体现
    2.3 体系概念的政策依据:一种迅速上升的文本现象
        2.3.1 "体系"一词在农业政策文本中用量的增加
        2.3.2 "体系"一词在农业政策文本中的用法
        2.3.3 体系与体制
第3章 粮食市场化与粮食市场体系的形成
    3.1 对粮食市场化过程的重新解释
        3.1.1 体系形成是价格放开的结构条件
        3.1.2 粮食市场化的方向明确阶段(1978-1992年)
        3.1.3 中央集权、市场统一与主体多元的同步发展阶段(1993-2004年)
        3.1.4 体系的中心结构强化阶段(2004年至今)
    3.2 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3.2.1 粮食生产主体的规模分化
        3.2.2 粮贩子队伍的发展壮大
        3.2.3 粮食购销主渠道的内部分化
        3.2.4 桐汭县的粮食购销主渠道
        3.2.5 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分类
    3.3 市场空间体系与行政区划体系的分离
        3.3.1 市场空间结构的改变
        3.3.2 大型粮油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
第4章 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
    4.1 我国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基本结构
        4.1.1 我国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的一般结构
        4.1.2 地方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区域差异
        4.1.3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4.2 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的弊病以及调整
        4.2.1 既有的讨论
        4.2.2 多头管理与整合努力
        4.2.3 过度集权与分权实践
    4.3 粮食局系统的集权化
        4.3.1 基层粮站与农民关系的断裂
        4.3.2 粮食局系统的集权化
第5章 粮食市场体系的中间结构
    5.1 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与中间结构的形成
        5.1.1 财政扶持的重点从基层转向企业
        5.1.2 财政扶持转向企业的机制
    5.2 国家粮食储备政策与中间结构
        5.2.1 我国储备粮制度的演变
        5.2.2 国家粮食储备的行政管理
        5.2.3 承储与代储制度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3 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与中间结构
        5.3.1 政府发展批发市场的努力
        5.3.2 国家对两种市场空间体系的整合
    5.4 在钻营的过程中被制度化
        5.4.1 中心结构对于市场法人的制度化甄别
        5.4.2 法人行动者的策略性嵌入
第6章 粮食市场体系的边缘结构
    6.1 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困境
        6.1.1 经营农户及其在桐汭的分布
        6.1.2 11个村民组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
        6.1.3 经营农户可持续发展的困难
    6.2 基层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功能退化与结构改变
        6.2.1 体系的形成与基层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虚化
        6.2.2 基层组织农业服务体系的新结构
    6.3 个体户的角色双重化
        6.3.1 作为政府为农服务帮手的农村个体户
        6.3.2 作为管理对象的个体户
        6.3.3 对体系的顺从或远离
第7章 体系维系秩序
    7.1 体系的关系结构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7.1.1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及其相互协调
        7.1.2 作为"补台机制"的边缘结构
    7.2 体系的制度/场域结构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7.2.1 国家影响市场主体行为的基本手段
        7.2.2 体系化的微观控制
        7.2.3 体系内的相互牵制
        7.2.4 体系的自我修正能力
    7.3 部分地重建粮食市场的计划性
        7.3.1 粮食基本自给政策
        7.3.2 产量控制
        7.3.3 流通量的控制
第8章 结语:体系自身的不确定性
    8.1 体系的自我否定趋势
    8.2 体系自我改进的可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卷内备考表

四、杭州 大豆价格涨势不减(论文参考文献)

  • [1]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研究[D]. 张桂梅. 吉林大学, 2020(08)
  • [2]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D]. 李玉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3]当前价格形势及展望[J]. 张怀清,陈俊,马志扬,高宏,徐瑞慧,王冲,韩庆潇,王兆旭. 金融发展评论, 2017(12)
  • [4]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研究[D]. 刘刚.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1)
  • [5]“疯狂”过后 菜粕走势趋于降温[J]. 沈国成. 饲料广角, 2013(17)
  • [6]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业垚. 云南大学, 2013(02)
  • [7]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D]. 蔡俊煌.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4)
  • [8]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3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05)
  • [9]中国粮油市场2011年11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01)
  • [10]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D]. 熊万胜.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杭州大豆价格继续上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