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养殖-植物水培一体化生产系统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

闭环养殖-植物水培一体化生产系统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

一、闭合循环水产养殖-植物水栽培综合生产系统的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柯新[1](2021)在《可持续鱼菜共生系统模式构建及功能初探 ——以鸡毛菜-泥鳅-水绵共生系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构建一种可持续的鱼菜共生系统模式(SAP),将“大型藻”作为鱼菜共生系统重要组成之一,并设计搭建适用于所提出模式性能试验的系统结构。通过与传统鱼菜共生系统(AP)对比对SAP中的大型藻的应用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并从运行情况、水质条件、水分利用以及生产性能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该新型模式的可行性及性能。由于营养浓度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在试验周期中对两种不同模式系统水体中植物所需的各营养元素浓度变化进行了监测,后期也对补充鱼菜共生系统水体中相对缺少的大量元素对不同模式系统的水质条件、生产性能等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为鱼菜共生系统的生产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和技术参考,对进一步推进科学、绿色、可持续的设施园艺和农业系统性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SAP模式构建的理论,搭建了藻培养装置位于系统循环末端的封闭式试验平台,并对水绵在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应用条件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的补光方式、藻密度对系统水体溶解氧(DO)以及p H的影响,得到利用LED灯带置于藻培养箱底部对水绵进行光照补充,且水绵密度相对于藻培养箱为10 g*dm-2时,水绵的DO补充效率较优,系统水体的p H也能保持相对稳定。(2)在SAP的性能探究的试验过程中表现出与AP相比较高的DO浓度,水质条件也得到优化,对鱼菜共生系统本身硝化反应导致的p H的下降趋势有一定缓冲能力。本试验条件下,SAP的蔬菜的产量以及泥鳅的生长量、饲料转化率均优于AP,就补水量而言,SAP比AP高约9.84%。鱼菜共生系统中存在的营养物质累积的问题在SAP中有所改善,其水体中各营养元素浓度均低于AP,但NO3--N累积的程度加剧。此外,鱼菜共生系统在温室环境下可以提高空气中的CO2浓度,试验过程中不同模式系统所在空间内的CO2浓度大小为AP>SAP>室外,SAP在温室条件下可以推动空气中CO2与水体内DO的循环,从而有利于平衡各系统生物对二者的需求。(3)在鱼菜共生系统水体中按照水培营养液配方补充的N、P、K三种大量元素,补充营养元素后鱼、菜、藻均无明显的不良的反应,植物对各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会升高,泥鳅的生长量以及饲料转化率也有所提高。SAP及AP的补水率较没有添加大量元素比分别增加28.36%、27.05%;根据系统运行规律及氮的分布规律,对SAP要素之间比例进行估算调整,以保持水体的氮收支平衡为目的,就所搭建的小型封闭式的试验平台而言,可以在饲喂比为45.5 g*m2的情况下,利用5.85 kg的泥鳅供应2.2 m2鸡毛菜的生产,养殖池水体体积可调整为0.20 m3~1 m3,同时利用292 g的水绵进行水质调节水质。

李婷,李家练,艾为党,张岍,邢丁予,曹腾飞[2](2019)在《种养结合BAF工艺对密闭循环养殖水净化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满足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对鱼类生长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该文围绕密闭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平台构建以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工艺为核心,辅以蔬菜栽培系统的水质净化工艺,探讨其对RAS持续运行的作用及原理。试验初始,向平台养殖池内输入300 L市政原水和60尾罗非鱼鱼苗,随后系统连续循环运行200 d,通过分析系统水质及鱼类生长状况,考察BAF耦合蔬菜栽培工艺在RAS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60 d单独BAF工艺对密闭RAS内水质污染物控制效果较差,运行60 d后水中TOC、N和P类污染物均出现大量累积。针对该问题,构建2级BAF和蔬菜栽培耦合工艺,在后续140 d内,TOC和NH4+-N累积浓度分别由60.3和2.9 mg/L降低至11.2和1.2 mg/L;NO2--N持续稳定在0.1 mg/L以下;NO3--N和PO43--P分别由累积浓度114.2和43.1 mg/L降低并稳定至54.7和15.6 mg/L左右。在BAF耦合蔬菜栽培工艺保障下,密闭RAS内95%以上水资源持续再生;罗非鱼生长状态良好,零死亡率,最大养殖密度达41.9 kg/m3;同步收获4批次蔬菜,总质量达23 420 g,平均株质量达195.17 g/株。试验结果说明,BAF耦合蔬菜栽培可有效保障RAS持续稳定运行,可为密闭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的水生动物养殖提供技术借鉴。

乐普敏,江兴龙[3](2018)在《半封闭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南美洲鳗鲡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为提升循环水养殖南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的节水、水质与养殖效果,通过增加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等单元,对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升级,建立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开展养殖对照试验,试验为期180 d。结果显示:全封闭循环水养殖(处理组)的单产、结束尾重、尾日增重和日水循环利用率分别为62. 8 kg/m3、621. 7 g、3. 28 g和92%,较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5. 4%、15. 5%、16. 3%和73. 3%(P <0. 05);处理组的饲料系数1. 55,显着低于对照组12. 5%(P <0. 05);处理组的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和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低于对照组14. 8%、37. 0%、42. 6%、79. 1%、17. 9%和15. 6%(P <0. 05)。全封闭循环水养殖南美洲鳗鲡较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具有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改良水质、提高单产和生长速度以及降低饲料系数和发病率等优点。

刘林[4](2018)在《鱼菜共生系统的生产效果及养分分布规律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并探究了其生产效果和养分分布。探索了养殖水体添加大中量元素对锦绣苋—罗非鱼共生系统和豆瓣菜—罗非鱼共生系统中罗非鱼和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养分在蔬菜、罗非鱼、养殖水体和基质的分布。此外,还研究了不同处理的养殖废水对水培生菜产量品质、养分和水分利用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养殖水体添加养分的处理对蔬菜和罗非鱼的生长均无抑制作用。锦绣苋—罗非鱼系统中,添加养分处理锦绣苋首次收获的可食部分产量较不加养分处理显着提高了59.2%,并能显着提高不同收获时期锦绣苋维生素C的含量;豆瓣菜—罗非鱼系统中,与不添养分处理比较,添加养分处理能提高豆瓣菜可食部分产量,且首次收获豆瓣菜可食部分的维生素C含量显着增加了29.8%。2、与不添加大中量元素养分处理比较,添加养分处理能够提高鱼菜总的水分利用效率。锦绣苋—罗非鱼系统中,添加处理的鱼菜水分利用率较不加养分处理提高8.7%;豆瓣菜—罗非鱼系统中,添加养分处理的鱼菜水分利用率较不加养分处理显着提高约33.3%。3、添加大中量元素养分后,鱼菜共生系统处于富营养环境,罗非鱼和蔬菜对养分的利用率降低。所有鱼菜共生系统氮、磷和钙主要分布在罗非鱼中;蔬菜能够吸收较多的氮、磷和钾,有效利用未被罗非鱼利用的养分。4、养殖废液能很好的应用于生菜水培。与叶菜A方水培生菜比较,养殖废水调配液和添加养分养殖废液处理能促进了生菜生长,显着提高生菜生物量分别约为31.1%和18.7%。养殖废水调配液和添加养分养殖废液处理能有效利用养殖废水,能有效降低废水排放量,同时它们对几种大中量养分利用率都非常高,对栽培液中氮和磷的去除率都大于96.0%。

付强[5](2017)在《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蔬菜无土栽培营养液利用效率低和叶菜硝酸盐含量过高的问题,结合课题组前期进行的蔬菜相关雾培试验,本文以传统农业精华-轮作栽培为基础,提出仿轮作无土栽培方式,设计并加工完成了适宜该栽培方式的小型无土栽培装置,开发具备消毒功能的营养液自动调控系统,筛选了一种较优的仿轮作无土栽培模式,最终初步确立了仿轮作无土栽培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耦合雾培和岩棉培无土栽培技术,采用立体栽培方式,设计了一套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装置。该装置包括雾培箱、岩棉栽培床、营养液缓冲箱、可向营养液缓冲箱输送臭氧进行营养液消毒的臭氧发生器以及配备了紫外灯的营养液池等部件。该套栽培装置可应用于课题组现有小型植物工厂,也可在其他环境下独立运行,为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的实现提供装置保障。2.通过硬件和软件开发,设计了可实现营养液循环供液,且利用臭氧和紫外线组合方式实现营养液杀毒功能的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营养液自动监控系统。在硬件设计中,采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处理器,设计了pH和EC信号的采集电路、电磁阀驱动电路;在软件设计中,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整体软件系统分为信号采集模块、自动调控模块和显示模块,使整个系统设计简单、运行流畅。经测试,系统的稳定性较好:pH测量最大误差为0.16,50min对酸性、中性及碱性溶液持续测量的数据方差均小于0.003;EC测量最大误差为5μs/cm,50min持续测量的数据方差为24。3.建立两种仿轮作栽培模式:(1)雾培生菜与岩棉培樱桃萝卜;(2)雾培生菜与岩棉培豌豆苗。与前期相同气候条件下传统雾培生菜的栽培效果进行比较,仿轮作模式栽培效果更好:生菜的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14.14%和28.29%;栽培系统氮素利用率分别增加了41.76%和62.73%;生产单位生物量的能源投入分别降低了30.71%和47.19%;相同能耗下,栽培系统总产值分别增加了30.30%和53.88%。两种仿轮作栽培模式相比模式(2)优于模式(1),与模式(1)相比,模式(2)氮素利用率高出近13%;单位生物量能耗降低23.8%;总产值高出44.45%。

谢芹[6](2017)在《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亲虾养殖塘水质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凡纳滨对虾因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营养需求低等优点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罗氏沼虾是一种世界性优良淡水虾种,因个体大、生长周期短、食性广、易养殖和肉质美味等优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是发展前景较好的特种水产品之一。2016年4-6月在上海市奉贤区潘垫村某水产养殖合作社每5天1次采集7个凡纳滨对虾大棚养殖塘的水样;实验结束时采集底泥,对水质以及池水和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养殖池水中微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水质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的相关性。2014年12月-2015年3月,在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某水产公司建立了罗氏沼虾亲虾越冬池外置式循环养殖系统。越冬池水经泵抽提至外置式生物滤器顶部,水流自顶部向下流经由纳米纤维膜构成的滤料后,再从滤器底部流出回到越冬池中,在越冬池内同时还悬挂了由普通纤维制成的人工水草。每3-4天采集水样,并在实验结束时采集水样、人工水草、纳米纤维滤料样品。对罗氏沼虾亲虾越冬池的水质进行了分析,利用高通量Miseq测序技术对池水、人工水草和纳米纤维滤料3种不同基质上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凡纳滨对虾大棚养殖塘水质监测结果如下:1)在凡纳滨对虾大棚养殖塘中,pH、溶解氧(DO)和温度(T)平均值分别为(8.00±0.30)、(6.76±1.41)mg·L-1和(25.9±2.91)℃,均符合凡纳滨对虾生长条件。整个养殖过程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TAN)、总氮(TN)在各养殖塘间无显着差异(p>0.05);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总磷(TP)、活性磷(AP)在各养殖塘间差异极显着(p<0.01)。4、5、6、7、8、12和13号塘在养殖全程中TAN平均值分别为(0.88±0.55)、(0.84±1.00)、(1.07±0.87)、(0.87±0.69)、(0.74±0.48)、(0.65±0.50)和(0.76±0.56)mg·L-1,NO2--N平均值分别为(0.24±0.16)、(0.32±0.22)、(0.44±0.17)、(0.17±0.26)、(0.28±0.24)、(0.20±0.19)和(0.18±0.21)mg·L-1,基本在凡纳滨对虾可承受范围之内。养殖过程中TP和AP含量很低,各塘平均值分别为(0.06±0.04)、(0.17±0.10)、(0.17±0.12)、(0.12±0.07)、(0.13±0.05)、(0.09±0.06)、(0.09±0.05)mg·L-1和(0.01±0.001)、(0.07±0.10)、(0.09±0.11)、(0.02±0.01)、(0.03±0.02)、(0.02±0.01)、(0.02±0.01)mg·L-1。整体来看,养殖塘水质符合凡纳滨对虾生长所需。2)罗氏沼虾亲虾越冬期间,越冬池pH维持在(7.64±0.31),DO维持在(6.01±0.31)mg·L-1,COD平均值为(4.17±2.06)mg·L-1,NO2--N平均值为(0.25±0.15)mg·L-1,TAN平均值为(0.16±0.07)mg·L-1。越冬期间亲虾池水质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并且在循环水系统开启约40d后水质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通过在育苗池中悬挂人工水草,配合内含纳米纤维滤料的外置式生物滤器,可使罗氏沼虾越冬亲虾池保持良好的水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凡纳滨对虾大棚养殖塘池水与底泥以及罗氏沼虾亲虾越冬池水、人工水草、纳米纤维滤料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在属水平上,凡纳滨对虾大棚养殖塘池水中共检测并鉴定出812种微生物,隶属于39个门,其中未鉴定出微生物占微生物总量的29%。以属类丰度>0.1%为标准,得到85种微生物,占微生物总量的65%。在门水平上,以门类丰度>0.1%为标准得到优势菌有9种,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菌门(Chlorob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其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蓝细菌和拟杆菌门占绝对优势,分别占微生物群落总丰度的60%、16%、10%和9%;厚壁菌门和绿菌门丰度相对较大,分别为3%和1%。在门类微生物中以丰度>0.1%为标准,对每个塘池水中前10种微生物进行统计,在7个塘中均有优势门类5种,分别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蓝细菌;4、5和8号塘分别特有柔膜菌门(Tenericutes)、迷踪菌门(Elusimicrobia)和螺旋体门(Spirochaetes)。2)在属水平上,凡纳滨对虾大棚养殖塘底泥中共检测并鉴定出819种微生物,隶属于50个门,其中未鉴定出的微生物占微生物总量的31%。以属类丰度>0.1%,得到131种微生物,占微生物总量的59%。在门水平上,以门类丰度>0.1%为标准,得到16种微生物,分别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放线菌门、绿菌门、柔膜菌门、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丝杆菌门(Fibrobacter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细菌、迷踪菌门、绿弯菌门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占微生物总量的98%;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占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微生物总量的46%、17%和16%,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放线菌门和绿菌门占相对优势地位,分别占微生物总量的3.8%、3.1%、3%和1.3%。以门类丰度>0.1%为标准,对每个塘底泥中前10种微生物进行统计,在7个塘中均有优势微生物6种,分别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和芽单胞菌门。3)通过物种组成热图和条形图可知:在门类水平上,在大棚养殖塘池水中,变形菌门、放线菌和拟杆菌门在养殖初期就已形成绝对优势地位,且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蓝细菌在养殖中期逐渐开始处于优势地位;在属水平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微生物会随着时间、养殖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原先处于优势地位的微生物可能会在某一时间点处于劣势地位。整体来看,在门水平上,占优势地位的微生物对微生物群落组成贡献极大;在属水平上,微生物种类多,但丰度不大,且大部分微生物对微生物总量的都有贡献,而对这些微生物的功能作用目前尚未有了解,故不可忽略。4)利用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对凡纳滨对虾大棚养殖塘水质与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水质与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池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受DO、pH、COD、TN影响较大,其中p H影响最大;在养殖塘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受T、ALK、AP、NO3--N影响较大,其中受T影响最大。利用高通量Miseq测序技术测定了罗氏沼虾越冬池池水、池中人工水草(普通纤维膜)以及外置式生物滤器中的纳米纤维滤料3种不同基质上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基质上的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都不相同。在3种基质上共检测并鉴定出细菌64种,隶属于9门64属,包括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硝化螺旋菌门、酸杆菌门和绿菌门。从分类学属的水平上对3种基质上的细菌进行分析,发现养殖池水中含量最高的为丛毛单菌科的一个属(Comamonadaceaeunclassified),其也是3种基质的共有优势菌属;普通纤维膜上为Inhella,纳米纤维膜上则是小纺锤状菌属(Fusibacter)。3种基质上细菌群落多样性顺序为:纳米纤维膜>普通纤维膜>养殖池水。

白新征,陈子聪,税勇[7](2016)在《生物处理-PVC超滤膜联用装置净化鱼类养殖循环水的研究》文中指出设计了包括水生植物床、包埋菌、生物填料及PVC中空纤维膜的生物处理-超滤膜联用装置,并用于锦鲤养殖循环水的处理,研究了该装置运行过程中循环水浊度及富营养化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采用膜-生物循环净化系统处理的锦鲤池水在36天后,由于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作用,使鱼池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NH3)、总氮(TN)、总磷(TP)和浊度等污染物的浓度分别小于40mg/L、1.5mg/L、7.0mg/L、1.54mg/L和5NTU,均远远低于未采用该装置处理的对照组鱼池水的污染物浓度,表明生物处理-超滤膜联用技术可高效去除鱼类养殖废水中污染物.同时,由于采用低压/内压错流过滤模式,以及PVC膜的抗污染性能,联用装置运行过程中膜的通量稳定性良好.这些结果初步证明所设计的生物处理-PVC超滤膜装置和技术在鱼类养殖循环水净化中应用的可行性.

任其信[8](2013)在《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工艺设计及净化效能》文中提出本文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为切入点,就一种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展开了详细设计,并就该循环水产养殖系统的净化效能展开了综合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王雪光[9](2011)在《养殖池塘水质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池塘是我国水产品供应的重要来源。经济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造成池塘水源污染以及地表径流周边携带的农业面源污染物,给这些封闭水体以巨大压力,养殖过程中过量的投入性生产资料,池塘中生物(水草、鱼类、藻类和底栖动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残留物也会污染池塘水体。解决池塘污染,特别是富营养化问题,不仅需要严格控制外源和内源污染,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直接净化,以达到降低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的目的。本文通过构建“鱼-稻”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稻田循环水对养殖废水氮、磷去除作用以及“鱼-稻”复合生态系统对池塘水质修复的效果;通过直接在养殖池塘架设空心菜浮床,探讨空心菜浮床对池塘水质原位修复的效果,以期建立相应的池塘水质异位和原位修复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田循环水对池塘水体TN、TP、NH4+、NO3-的除去作用养殖废水经稻田循环对氮、磷去除作用明显:实验10d时,稻田循环塘硝态氮含量为0.0397 mg/L,对照塘为0.0806 mg/L,相对下降50.74%;实验20d时;循环塘氨氮含量为0.0642 mg/L,对照塘为0.2717 mg/L,相对下降76.37%;实验30d时,循环塘亚硝态氮含量为0.0009mg/L,对照塘为0.0108 mg/L,相对下降91.67%;实验50d时,总氮含量为0.3437mg/L,对照塘为0.8820 mg/L,相对下降61.03%;总磷的含量为0.1537 mg/L,对照塘为0.4162 mg/L,相对下降63.07%。稻田循环塘对氮、磷去除效率与废水氮、磷浓度呈正相关。2、“鱼-稻”复合生态系统池塘水质异位修复采用面积均为2000 m2、呈“田”字排列的池塘,按稻田与鱼池面积比1:3构建“鱼-稻”复合生态系统,并研究水稻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水稻生产性能等,建立“鱼-稻”复合生态系统池塘水质异位修复技术。①鱼-稻复合生态系统池塘水环境得到改善,减少鱼病发生,有利于鱼类生长,具有更好的生产性能,池塘单位净利润较传统池塘提高50%以上。②未施肥组、钾肥组和基肥组等净水稻田对养殖废水氮磷无机盐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各处理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各净水稻田处理组对TN平均去除率达到50%以上,对N02--N平均去除率达到70%以上,对NH4+-N平均去除率达到45%以上,对TP平均去除率达到47%以上,对P043--p平均去除率达到29%以上。③水稻对养殖废水N、P实时去除效率与其负荷成正相关,与水稻的生长时期关系不明显。④施肥不影响水稻的废水净化效果,而且适当施肥可有效增加水稻产量。3、空心菜浮床池塘水质原位修复在7000m2的池塘中设置面积为525m2的空心菜浮床,并以面积相同采取传统养殖方式的池塘作为对照,比较空心菜浮床在四大家鱼成鱼池塘中的应用效果,建立空心菜浮床池塘水质原位修复技术。①实验塘的空心菜生长茂密,其单位产量可达16423.0g/m2,收获空心菜共从水体移出29672.1g氮和3454.7g磷。②实验池塘水质较对照池稳定,水体中NH4+、NO2的浓度较对照池低,波动幅度小,TN、NO3浓度两池差异不大,实验池塘TP与P043-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对照池,但整个实验期间实验池P043-平均浓度占TP浓度的31.2%和33.8%(植物区和敞水区),而对照池P043-浓度仅占TP浓度的18.0%。③经过近10个月的饲养管理,实验池的净收益为37379.7元,是对照池净收益的1.92倍,说明实验池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更高。④实验池投入品以鱼体形式输出氮、磷分别为35.0%和34.6%,显着高于对照池的23.7%和16.8%,且实验池中通过空心菜从水体中吸收的氮磷占氮磷投入总量的5.4%和2.6%,大大减少了留存在水环境中的氮磷,减轻了池塘水体污染。

陈敏,杨有泉,邓素芳,刘中柱[10](2011)在《新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水流速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利用不同流量的循环水流经新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栽培层架,研究水流速度对循环水净化效果,旨在揭示新食物链生态系统节水和减排的本质。试验结果表明,流经各单层红萍的水样中溶解氧(DO)含量的上升幅度为0.760.96mg.L-1,铵态氮(NH4+-N)含量的下降幅度为0.941.19mg.L-1,分别是流经单层莴苣的5.076.40倍和1.712.16倍,说明红萍对提高水体中DO含量和去除NH4+-N的效果均明显优于莴苣。当养殖循环水流量控制在50mL.s-1时,流经1层莴苣和3层红萍组成的单个植物栽培床后,DO含量上升了2.80mg.L-1,系统增O2总量为504.0mg.h-1;NH4+-N含量下降了3.82mg.L-1,系统NH4+-N去除总量为687.6mg.h-1。可见,红萍是新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关键植物,在水质净化中起重要作用。利用红萍等植物改善水产养殖水环境,为解决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的瓶颈问题提供新途径,真正意义上实现新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养殖污水零排放。

二、闭合循环水产养殖-植物水栽培综合生产系统的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闭合循环水产养殖-植物水栽培综合生产系统的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可持续鱼菜共生系统模式构建及功能初探 ——以鸡毛菜-泥鳅-水绵共生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鱼菜共生系统
        1.2.1 鱼菜共生系统的概念及其生态学原理
        1.2.2 鱼菜共生系统的发展、组成及其分类
        1.2.3 鱼菜共生系统的优点及不足
    1.3 藻类的特点及其应用
        1.3.1 藻类在水培系统中的应用
        1.3.2 藻类在水产养殖以及水质净化方面的应用
    1.4 大型藻类在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应用
        1.4.1 理论可行性
        1.4.2 技术可行性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可持续鱼菜共生系统模式的构建
    2.1 模式组成及其特点
    2.2 模式生态学原理
    2.3 大型藻类在模式中的应用条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藻类品种及其特征
        2.3.3 试验系统的搭建
        2.3.4 试验方法
        2.3.5 数据分析
        2.3.6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鱼菜共生模式的性能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测定方法
        3.3.1 水质指标测定
        3.3.2 蔬菜生长情况测定
        3.3.3 鱼种生长情况测定
        3.3.4 不同模式系统所在空间内CO?体积浓度测定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系统运行情况及水质指标的变化
        3.5.2 系统的生产性能
        3.5.3 不同模式系统所在空间内CO?体积浓度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补充营养元素对可持续鱼菜共生模式性能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3.1 水质指标监测
        4.3.2 泥鳅生长情况测定
        4.3.3 蔬菜生产效果、根系形态等参数测定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系统运行情况以及水质指标的变化
        4.5.2 系统的生产性能
        4.5.3 氮的分布规律
        4.5.4 模式各要素配比估算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创新点
    5.4 今后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种养结合BAF工艺对密闭循环养殖水净化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
    1.2 试验材料
        1)罗非鱼基本参数及称量方法
        2)生菜基本参数及称量方法
        3)微量元素参数及补给方式
        4)滤料基本参数
    1.3 试验方法
    1.4 水质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TOC去除效果
    2.2 NH4+-N及NOx-N去除效果
    2.3 磷酸盐去除效果
    2.4 蔬菜及鱼类生长状况
3 结论

(3)半封闭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南美洲鳗鲡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改造
        1.2.2 试验设计
    1.3 养殖管理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养殖效果
    2.2 水处理效果
        2.2.1 水处理系统换水情况
        2.2.2 处理组与对照组本底水质检测结果
        2.2.3 养殖系统的水质情况
        2.2.4 养殖系统的水质变化
    2.3 养殖期间病害情况
3 讨论
    3.1 节水减排效果
    3.2 水处理效果
    3.3 养殖效果
4 结论

(4)鱼菜共生系统的生产效果及养分分布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鱼菜共生研究现状
        1.2.1 鱼菜共生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1.2.2 鱼菜共生系统中水质净化和养分去除研究进展
        1.2.3 添加养分对鱼菜共生系统植株生长影响研究
        1.2.4 鱼菜共生系统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装置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鱼
        2.1.3 供试罗非鱼专用饲料
        2.1.4 鱼菜共生试验装置
        2.1.5 养殖废水水培生菜装置
    2.2 试验设计
        2.2.1 锦绣苋—罗非鱼共生试验
        2.2.2 豆瓣菜—罗非鱼共生试验
        2.2.3 养殖废水水培生菜试验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锦绣苋—罗非鱼共生系统生产效果和养分分布
        3.1.1 锦绣苋—罗非鱼系统的生产效果
        3.1.2 锦绣苋—罗非鱼共生系统中的生物水分利用率
        3.1.3 锦绣苋—罗非鱼共生系统养殖水体pH、EC值和养分浓度动态变化
        3.1.4 锦绣苋—罗非鱼共生系统的矿质养分分布
    3.2 豆瓣菜—罗非鱼共生系统生产效果和养分分布
        3.2.1 豆瓣菜—罗非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效果
        3.2.2 豆瓣菜—罗非鱼共生系统中生物水分利用率
        3.2.3 豆瓣菜—罗非鱼共生系统养殖水体pH、EC值和养分浓度动态变化
        3.2.4 豆瓣菜—罗非鱼共生系统中矿质养分分布
    3.3 利用养殖废水水培生菜
        3.3.1 不同养殖废液处理对生菜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
        3.3.2 不同栽培液处理对生菜水分利用的影响
        3.3.3 不同栽培液处理对生菜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锦绣苋—罗非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效果和养分分布
    4.2 豆瓣菜—罗非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效果和养分分布
    4.3 两个处理养殖废水对水培生菜生长、水分利用率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4.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1 无土栽培是现代农业核心技术
        1.2.2 传统农业精华对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意义非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无土栽培的分类
        1.3.2 无土栽培装置
        1.3.3 无土栽培营养液管理
        1.3.4 间作与轮作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系统的设计思想
    2.1 引言
    2.2 传统轮作的概念、原理及应用
        2.2.1 轮作的概念及形式
        2.2.2 轮作的原理
        2.2.3 轮作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2.3 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系统的总体设计
        2.3.1 设计思路来源
        2.3.2 栽培方式的选择
        2.3.3 栽培管理的设计
        2.3.4 栽培装置结构的设计
    2.4 小结
第3章 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装置的设计
    3.1 引言
    3.2 装置的功能、结构与工作原理
        3.2.1 装置的功能
        3.2.2 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3 主要工作装置的设计
        3.3.1 雾培装置的设计
        3.3.2 岩棉培装置的设计
        3.3.3 营养液池的设计
    3.4 装置的加工成本
    3.5 小结
第4章 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营养液调控功能的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功能与设计原则
    4.3 硬件设计
        4.3.1 处理器的选择
        4.3.2 pH信号的采集
        4.3.3 EC信号的采集
        4.3.4 电磁阀的控制
        4.3.5 A/D转换
        4.3.6 液晶显示
    4.4 软件设计
        4.4.1 编程语言与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4.2 主程序设计
        4.4.3 子程序模块化设计
    4.5 系统稳定性试验测试
        4.5.1 pH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
        4.5.2 EC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系统的栽培效果评价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栽培对象的确定
        5.2.2 栽培模式的设立
        5.2.3 栽培管理
        5.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5.2.5 评价方法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仿轮作无土栽培系统的种植效果评价
        5.3.2 不同仿轮作无土栽培模式的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6)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亲虾养殖塘水质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养殖现状
    1.2 水质因子对虾类养殖的影响
        1.2.1 温度
        1.2.2 溶解氧(DO)和pH
        1.2.3 氨氮和亚硝酸盐氮
        1.2.4 COD
        1.2.5 总氮(TN)和总磷(TP)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现状
    1.4 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微生物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4.2 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1.4.3 养殖塘底泥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大棚养殖塘水质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基本情况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温度
        2.2.2 pH和DO
        2.2.3 CODMn
        2.2.4 氨氮
        2.2.5 亚硝酸盐
        2.2.6 硝酸盐氮
        2.2.7 总氮
        2.2.8 活性磷和总磷
    2.3 小结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大棚养殖塘池水与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基本情况
        3.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3.1.3 仪器与试剂
        3.1.4 实验过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3.2.2 各大棚养殖塘池水中门和属类微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3.3 水质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组成相关性
        3.3.1 水质因子与养殖池水中微生物群落间的相关性
        3.3.2 水质因子与底泥中微生物群落间的相关性
    3.4 讨论
        3.4.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4.2 主要微生物分类及功能作用
        3.4.3 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罗氏沼虾亲虾越冬池中不同基质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罗氏沼虾亲虾越冬基本情况
        4.1.2 水质及微生物检测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罗氏沼虾亲虾越冬池水质
        4.2.2 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
        4.2.3 优势菌群
    4.3 讨论
        4.3.1 微生物对养殖池水水质的影响
        4.3.2 不同基质之间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讨论
        4.3.3 与其他不同基质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的比较
    4.4 结论
第五章 实验总结
    5.1 实验小结
    5.2 存在问题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生物处理-PVC超滤膜联用装置净化鱼类养殖循环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装置与材料
    1.2 装置运行与控制
    1.3 水质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浊度与超滤膜通量的变化规律
    2.2 COD变化规律
    2.3 氨氮及总氮变化规律
    2.4 总磷变化规律
3 结论

(8)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工艺设计及净化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工艺设计分析
    1.1 人工湿地部分设计方案分析
    1.2 养殖池塘部分设计方案分析
    1.3 水道系统部分设计方案分析
2 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净化效能分析
3 结语

(9)养殖池塘水质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池塘养殖发展历史、地位概述
        1.1.1 我国池塘养殖业历史悠久
        1.1.2 新中国池塘养殖业发展迅速
        1.1.3 淡水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1.1.3.1 国家食物安全和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1.1.3.2 促进了我国外向型产业发展
        1.1.3.3 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1.2 我国池塘养殖环境现状
        1.2.1 水域污染的概念
        1.2.2 水体富营养化
        1.2.2.1 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
        1.2.2.2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指标
        1.2.2.2.1 透明度
        1.2.2.2.2 化学指标
        1.2.2.2.3 生物学指标
        1.2.3 富营养化的评价
        1.2.4 渔业水域污染状况
        1.2.4.1 天然渔业水域
        1.2.4.2 内陆池塘
        1.2.4.3 渔业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
        1.2.5 养殖池塘污染物和污染源
        1.2.5.1 养殖水域的外源性污染
        1.2.5.1.1 工业废水污染
        1.2.5.1.2 生活废水污染
        1.2.5.1.3 农业废水污染
        1.2.5.2 养殖生产的自源性污染
    1.3 养殖池塘环境潜在危害
        1.3.1 有害重金属污染
        1.3.2 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
    1.4 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4.1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4.2 水产品质量安全重要事件回顾
        1.4.2.1 氯霉素事件
        1.4.2.2 多宝鱼事件
        1.4.2.3 孔雀石绿毒鱼事件
        1.4.2.4 大黄鱼事件
        1.4.2.5 斑点叉尾鲴事件
        1.4.3 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1.4.3.1 饲料
        1.4.3.1.1 违规添加抗生素和喹乙醇和喹烯酮等促生长剂
        1.4.3.1.2 有害重金属
        1.4.3.1.3 饲料或原料中的三聚氰胺及孔雀石绿
        1.4.3.1.4 棉酚
        1.4.3.1.5 饲料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变质和污染
        1.4.3.2 药物残留
        1.4.3.2.1 硝基呋喃类
        1.4.3.2.2 孔雀石绿
        1.4.3.2.3 汞制剂
        1.4.3.2.4 抗生素类药物和合成抗菌药的过量使用
        1.4.3.2.5 原药或人用药物
        1.4.3.3 农药类杀虫剂
        1.4.3.4 违规使用药物的主要原因
    1.5 养殖池塘水质修复的生物途径
        1.5.1 有利于水质修复的养殖模式
        1.5.1.1 混养模式
        1.5.1.2 基塘渔业模式
        1.5.1.3 种养循环渔业模式
        1.5.2 池塘渔业生态工程
        1.5.2.1 生物浮床
        1.5.2.2 异位调控——分池混养
        1.5.2.3 异位调控——人工湿地
        1.5.3 微生态制剂
        1.5.4 小结
    1.6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6.1 课题的提出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稻田循环水对池塘水体TN、TP、NH_4~+、NO_3~-的除去作用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鱼类放养
        2.1.3 饲养管理
        2.1.4 采样及测定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水体中氨氮含量的变化
        2.2.2 水体中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2.3 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2.4 水体中总氮含量的变化
        2.2.5 水体中磷酸盐和总磷的变化
    2.3 讨论
        2.3.1 水稻对水体TN、TP、NH_4~+、NO_3~-的除去效果
        2.3.2 水稻对水体NH_4~+、NO_3~-的除去机制
        2.3.3 水稻对水体TN、TP的除去机制
    2.4 小结
第三章 鱼-稻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鱼-稻复合生态系统构建
        3.1.2 池塘放养与管理
        3.1.3 稻田的池塘养殖废水净化能力
        3.1.4 净水稻田的生产性能
        3.1.5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复合生态系统池塘养殖生产性能
        3.2.2 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
        3.2.2.1 平均去除情况
        3.2.2.2 实时去除率
        3.2.2.3 实时单位去除量
        3.2.3 净水稻田的水稻性能
    3.3 讨论
        3.3.1 稻田对P的去除作用
        3.3.2 稻田对N的去除作用
        3.3.3 稻田对化学耗氧量的净化作用
        3.3.4 施肥对水稻净水能力及其生产性能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空心菜浮床在成鱼养殖池塘应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池塘准备
        4.1.2 生物浮床制作和架设
        4.1.3 空心菜浮床的设置和管理
        4.1.4 鱼类放养和日常管理
        4.1.5 测定项目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池塘水质
        4.2.1.1 水温、溶氧、PH和透明度
        4.2.1.2 氮(N)
        4.2.1.3 磷(P)
        4.2.2 空心菜收获
        4.2.3 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
        4.2.4 池塘系统氮磷利用率
    4.3 讨论
        4.3.1 空心菜浮床对池塘水质的影响
        4.3.2 空心菜浮床池塘经济和生态效益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新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水流速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生物部件筛选
    1.2 生态温室构建与试验装置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流速下单层植物的增氧效果比较
    2.2 不同流速下单层植物的除铵效果比较
    2.3 不同流速下栽培系统的增氧除铵效果及能耗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四、闭合循环水产养殖-植物水栽培综合生产系统的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持续鱼菜共生系统模式构建及功能初探 ——以鸡毛菜-泥鳅-水绵共生系统为例[D]. 张柯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种养结合BAF工艺对密闭循环养殖水净化效果分析[J]. 李婷,李家练,艾为党,张岍,邢丁予,曹腾飞.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2)
  • [3]半封闭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南美洲鳗鲡的效果比较[J]. 乐普敏,江兴龙. 渔业现代化, 2018(06)
  • [4]鱼菜共生系统的生产效果及养分分布规律初探[D]. 刘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仿轮作蔬菜无土栽培系统研究[D]. 付强. 吉林大学, 2017(01)
  • [6]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亲虾养殖塘水质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D]. 谢芹.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2)
  • [7]生物处理-PVC超滤膜联用装置净化鱼类养殖循环水的研究[J]. 白新征,陈子聪,税勇. 膜科学与技术, 2016(06)
  • [8]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工艺设计及净化效能[J]. 任其信. 当代畜牧, 2013(14)
  • [9]养殖池塘水质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D]. 王雪光. 华中农业大学, 2011(12)
  • [10]新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水流速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J]. 陈敏,杨有泉,邓素芳,刘中柱. 中国农业气象, 2011(01)

标签:;  ;  ;  ;  ;  

闭环养殖-植物水培一体化生产系统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