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化学实验提高学生体力和脑力

加强化学实验提高学生体力和脑力

一、加强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徐攀攀,许会艳[1](2021)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进行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针对目前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从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实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改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锻炼,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实验教学效果也显着提高。

吕彬[2](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刘佳蓉[3](2021)在《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组织学习难度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指导下,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教科书已经编写完成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在现行的化学教科书一标多本的情况下,着重研究各版本化学教科书之间难度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对于教师理解新版教科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该研究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对比法的方法,并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国内现行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进行分析,运用陈燕博士开发的“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将教科书内容分为五个主题,并在文本组织层面对教科书进行难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苏教版教科书文本组织难度值为5.536,鲁科版文本组织难度值为5.002,人教版文本组织难度值为3.288。苏教版教科书文本组织难度值最高,学生学习难度最大,鲁科版难度值占据第二位,人教版教科书学习难度最小。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三版教科书的文本组织难度特点如下:(1)苏教版教科书知识编排灵活,富有创新性及新颖性,实验的设计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2)鲁科版教科书的编排注重知识的迁移及应用能力,对学生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实验探究水平较高,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3)人教版教科书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难点突出、组织的逻辑性强、实验探究水平较低,易于学生理解。以研究结果为依据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教师对化学教科书的使用提出建议,为今后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参考意见:(1)增加趣味实验创新性,拉近学科与学生间的距离。(2)提出的思考问题要及时反馈。(3)精选重点概念,编排要符合学生认知经验。(4)注意知识衔接,构建知识网络。(5)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分散重难点。

唐晓庆[4](2021)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国为了培养出更为卓越的综合性人才力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STEM教育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特点,探索STEM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为物理学科学习提供一条可操作性的新途径,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课程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并辅以实际案例进行了相关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推广展开提供了有效支持。本论文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阐述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STEM教育理念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明确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第二、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STEM教育理念与物理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STEM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第三、开发调研学情的问卷、梳理中考试题及教材内容,为确立主题提供客观依据。第四、根据学情及教学目标选取两个物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的设定、真实情境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准备、具体实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以及总结等方面探讨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五、结论。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由于时间有限,在案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没有深入探讨解决,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

冀瑜琼[5](2021)在《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物理课堂提问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步骤,也是培养高中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要素。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而劳动教育在发展人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7月由教育部研究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学生要面对真实的劳动情境,亲历劳动过程,注重手脑并用,善于观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基于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本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劳动教育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策略的相关研究,陈述了培养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理论基础,并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提出了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课堂提问能力需遵循的原则:一是劳动中产生疑问的原则;二是劳动中主动探究的原则;三是劳动中产生问题情境的原则;四是依据教学安排劳动的原则;五是整合资源开展劳动的原则。同时,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五条培养策略,分别为融合劳动教育,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科学指导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调动劳动体验,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多样劳动,深化学生逻辑思维;再现劳动过程,引导学生科学表达问题。之后,依据策略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课堂观察和访谈结果表明: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度高;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明显增多,可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由此可以说明,真实的劳动体验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一线中学教师做一些参考。

李亚萍[6](2021)在《高中化学“家庭小实验”实施现状调查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高中化学教师普遍反应我国高中化学实验课外延伸方面实施力度不够,而有效实施高中化学“家庭小实验”是对高中化学实验的有力外延和补充,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机载体。为了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课程实施建议,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载体作用,急需深入了解高中化学“家庭小实验”实施的现状,为下阶段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梳理出国内外家庭小实验的研究进展,以教育学习理论和化学实验论为基础,选取高中生和高中化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采用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调查了高中生实施化学“家庭小实验”的现状,同时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描述了调查结果。结果表明:在实验准备上,学生对家庭小实验作业接受度不高,实验准备态度消极,缺少撰写实验预习报告和获取实验用品的方法;教师对待实验准备工作不够积极,但偶尔会与同事探讨家庭小实验开展策略。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准确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的能力薄弱,正确操作实验仪器的能力欠缺,在实验中与教师沟通、同学沟通的主动性不强,学生普遍缺乏完成实验的信心,动手实验能力较差;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监督、指导力度不够,与家长沟通不紧密,缺少组织家庭小实验的丰富经验。在实验评价方面,学生向教师汇报实验结果不主动,评价他人实验结果不积极,缺少撰写实验报告的训练,缺乏优化实验方案的信心;教师对实验结果的检查工作不够重视,要求家长参与度不高。最后,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结合访谈结果进行归因分析,查找出化学“家庭小实验”实施现状不理想的影响因素是:(1)实验准备阶段无方可依,加剧学生准备地难度,影响家庭小实验的进行。(2)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信心不足,导致实施过程曲折,影响家庭小实验的效能。(3)教师绩效考核侧重点的不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影响家庭小实验的开展。针对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1)编制“家庭小实验”示例,保障实验准备工作的有序进行。(2)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确保家庭小实验实施取得实效。(3)优化高中化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为教师检查督查保驾护航。

徐睿[7](2021)在《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文中提出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受关注已成趋势。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的研究在现状调查基础上,总结已有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上海市科学学习领域与技术学习领域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目标:(1)调查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学习实验室现状;(2)开发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路径;(3)打造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4)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D、Z小学、F初中、H高中开展配套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在“建设-使用-反馈-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将综合实验室建设、配套课程开发、综合实验室应用有机整合,以真实教学需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功能推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形成良性循环。(5)建设成功一批综合实验室样例,开发、积累一批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且在应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研究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对中小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第五章从课程要素、开发思路、课程类型、课程开设实例四个角度介绍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的研究情况。第六章从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介绍综合实验室环境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七章简述本研究结论、创新及对未来展望。

王伟[8](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理解(即学科理解)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一个业已存在但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理解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也是因为其是新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是一个是基础、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它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本研究结合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科学本质研究成果,从梳理化学学科本质出发,充分利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概念、特点、研究向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从整体调查、具体内容观察两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剖析两种水平的特点,挖掘水平、特点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多维度、全方位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基础的、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其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尤为薄弱;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及教学的水平也不高、差异也较大,且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以制约因素为主,因此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教师学科理解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PCK理论和深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理解与PCK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科理解是其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问题以及研究向度。第二章是建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科学本质与学科本质的关系,提出学科本质的研究展望,并梳理得出感知、解释、应用、评价四个理解的进程。其次结合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本体论视角,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梳理出理解化学学科本质的5个维度,将之作为学科理解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8位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确定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指标,并结合CVI效度检验法,向10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咨询,得到5个维度、28个指标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整体水平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 1 89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得到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及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提升对策。第四章是以“原电池”为例,制定高中化学教师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研究对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科书、高考题以及大学教科书中有关“原电池”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跳出以上几种材料来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的生长点,从而确定每个指标“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五章是对以“原电池”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层面的学科理解及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遴选10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经过29课时的录像观察、1154多分钟访谈,整理了 3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最终得出10位教师在28个指标上的“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和学科理解教学水平,分析这两个水平的特点以及联系。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得出其两个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第六章提出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教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认识境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补足自身学科理解认识上的短板,及时更新自身的学科理解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去实施相关内容,进而真正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个人领域、外部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四个方面提出整合性的提升对策。在这其中,特别地提出了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第七章是本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刘晓雪[9](2020)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强调了生物学实验在整个生物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在真实实验无法开展的情况下,模拟实验可以作为真实实验的一种补充,通过改进技术替换新的实验条件和材料以及创新技术改进模拟实验的条件和材料的方法,让全体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模拟实验的过程,从现实情境导入到回归现实情境的转换过程中,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本文采用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验法,深入研究了生物学模拟实验的开展对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和应用状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初中生物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模拟实验教学策略,即: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模拟实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围绕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科学思维的转换;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检测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生物学教材中的模拟实验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切入点,设计模拟实验的教学课例。最后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以学生的生物期末考试成绩以及效果调查问卷为依据测评了实验班实施模拟实验的重要性和教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生物学成绩要优于对照班的学生。同时实验班的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生命观念以及社会责任等相关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方面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其他学生。由此可以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实施相关的教学策略后得到显着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是切实可行且有效的。

梁旭[10](2020)在《科学思维素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思维素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科学思维,物理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放在重要位置。物理教材是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纽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科学思维素养势必要在教材、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因此,分析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的初衷就是探寻初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将物理学科科学思维素养与物理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梳理呈现物理教材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素养。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科学思维素养的有关内容为依据,制定分析标准。研究过程中用到了文献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阅读、分析、整理大量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科学思维的相关研究,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思维四要素,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体现的科学思维各要素做出可操作性界定。(2)对初中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一线物理教师对科学思维的认识、态度以及教师对教材中体现科学思维素养内容的掌握情况,为教材分析提供参考。(3)依据科学思维素养在教材中的可操作性界定,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科学思维素养各要素的体现频数,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结果进行分析。(4)针对研究结果,对教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出教学建议,同时对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整体上看,科学思维素养在三本教材中体现频数由多到少依次是“科学论证”、“科学推理”、“模型建构”、“质疑创新”。教材中“质疑创新”体现频数比较少,与其他要素差距较大。(2)从科学思维四要素的角度来看,教材中体现的“模型建构”绝大多数是构建完成的模型,缺少让学生自己建构模型的内容;教材中有关“科学推理”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比例推理”,说明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计算推理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科学论证”内容体现方式比较丰富;教材中“质疑创新”要素体现频数少,“创新”要素体现方式单一。(3)从教材中不同课型角度来看,教材中不同课型体现的科学思维四要素的结构有很大差距,说明了不同课型对科学思维体现的侧重点不同。概念课中“科学推理”体现最多,规律课和实验课中“科学论证”体现得最多。(4)从不同物理内容角度来看,科学思维各要素在不同物理内容中体现的频数差距很大,“物质与声、光现象”中“科学推理”体现最多,其他内容中“科学论证”体现得最多。总体科学思维素养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体现比较均匀,“电与磁”这部分内容体现的科学思维素养稍多一点。(5)从教材不同栏目角度来看,不同栏目中总体科学思维素养体现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科学思维素养在“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体现频数最多。综上所述,本论文以最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思维素养为依据,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对初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进行研究,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勾画出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的体现现状。虽然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是依据三维目标编写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发展。由此可以预想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即将以核心素养为框架推行。基于新课标中科学思维素养对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分析,了解目前初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体现的优势与不足,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和教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都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加强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模式单调
    1.2 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
    1.3 实验考核内容不全面
2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2.2 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2.3 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3 结语

(2)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3 理论综述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行动研究法
        3.1.3 问卷调查法
        3.1.4 访谈法
        3.1.5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过程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5.2 前期测评
        5.2.1 测评的目的
        5.2.2 测评的对象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5.4 后期测评
        5.4.1 测评的目的
        5.4.2 测评的对象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7 实施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10 致谢

(3)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组织学习难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
        (二)文本组织
        (三)教科书难度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力理论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章 评估工具的介绍
    一、评估工具的介绍
    二、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 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组织难度对比分析
    一、“物质及其变化”学习难度比较与分析
        (一)组织的逻辑性
        (二)组织的引导性
        (三)分析结论
    二、“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学习难度比较与分析
        (一)组织的逻辑性
        (二)组织的引导性
        (三)分析结论
    三、“元素化合物”学习难度比较与分析
        (一)组织的逻辑性
        (二)组织的引导性
        (三)分析结论
    四、“化学反应与能量”学习难度比较与分析
        (一)组织的逻辑性
        (二)组织的引导性
        (三)分析结论
    五、“有机化学”学习难度比较与分析
        (一)组织的逻辑性
        (二)组织的引导性
        (三)分析结论
    六、整体分析结论
        (一)在内容组织关联性方面
        (二)在内容衔接连贯性方面
        (三)在内容组织一致性方面
        (四)在学习目标指引方面
        (五)在学习动机激发方面
        (六)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
        (七)在学习评价反馈方面
第五章 教科书研究及使用建议
    一、教师明确各版教科书特点
    二、教科书使用建议
    三、编写建议
        (一)增加趣味实验的创新性,拉近学科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提出问题需要及时反馈
        (三)精选重点概念,编排符合学生认知经验
        (四)注意知识衔接,构建知识网格
        (五)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分散重难点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理论探讨
    (一)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
    (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可行性
四、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一)研究的总体设计
    (二)问卷维度设计
    (三)调查实施
五、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依据
    (一)在教学中STEM课堂类型的操作步骤
    (二)课程主题选择依据
    (三)确定课程主题
六、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
    (一)新授课《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内容设计
    (二)初高中衔接课《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内容设计
七、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实施
    (一)《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的实施
    (二)《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的实施
八、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不足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
    附录二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前测问卷
    附录三 《弹珠的运行轨迹》前测问卷
    附录四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访谈问卷
    附录五 《弹珠的运行轨迹》后测问卷
致谢

(5)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物理课堂提问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劳动教育的全面展开
        1.1.2 新课改的要求
        1.1.3 高中物理课堂中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劳动教育的现状
        1.2.2 关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策略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劳动实践
        2.1.2 劳动教育
        2.1.3 提问
        2.1.4 课堂提问
        2.1.5 提问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2.2.2 动机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3 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原则与策略
    3.1 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原则
        3.1.1 劳动中产生疑问的原则
        3.1.2 劳动中主动探究的原则
        3.1.3 劳动中产生问题情境的原则
        3.1.4 依据教学安排劳动的原则
        3.1.5 整合资源开展劳动的原则
    3.2 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课堂提问能力的策略
        3.2.1 融合劳动教育,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3.2.2 科学指导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3.2.3 调动劳动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3.2.4 开展多样劳动,深化学生逻辑思维
        3.2.5 再现劳动过程,引导学生科学表达问题
4 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实践与效果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变量
        4.1.4 实验时间
        4.1.5 研究方法及评价细则
    4.2 实践案例的基本思路与流程
        4.2.1 课前布置劳动的思路与流程
        4.2.2 课中实施劳动的思路与流程
        4.2.3 课后实践性作业的思路与流程
    4.3 教学案例及课堂观察效果
        4.3.1 课前布置劳动教学案例及效果
        4.3.2 课中实施劳动教学案例及效果
        4.3.3 课后实践性作业案例及效果
    4.4 访谈调查效果分析
        4.4.1 教师访谈效果分析
        4.4.2 学生访谈效果分析
    4.5 实践结论
5 总结
    5.1 总结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中化学“家庭小实验”实施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理论基础
    2.3 概念界定
第三章 调查设计
    3.1 调查准备
    3.2 调查预测试
    3.3 调查正式测试
第四章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1 实验准备阶段情况
        4.1.1 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
        4.1.2 教师的实验准备情况
    4.2 实验实施过程情况
        4.2.1 学生的实验实施情况
        4.2.2 教师的实验实施情况
    4.3 实验评价阶段情况
        4.3.1 学生的实验评价情况
        4.3.2 教师的实验评价情况
    4.4 访谈情况
        4.4.1 教师访谈结果
        4.4.2 学生访谈结果
        4.4.3 家长访谈结果
第五章 影响实验实施的因素分析
    5.1 影响实验准备现状的因素
        5.1.1 影响学生实验准备的因素
        5.1.2 影响教师实验准备的因素
    5.2 影响实验实施过程的因素
        5.2.1 影响学生实验过程的因素
        5.2.2 影响教师实验过程的因素
    5.3 影响实验评价现状的因素
        5.3.1 影响学生实验评价的因素
        5.3.2 影响教师实验评价的因素
第六章 改变实验实施现状的对策
    6.1 编制家庭小实验示例保障实验有序开展
    6.2 重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确保实施家庭小实验取得实效
    6.3 优化高中化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为教师检查督查保驾护航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化学家庭小实验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二:化学家庭小实验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六:高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示例
附录七:学生实施“家庭小实验”实际情况选优展示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二、实验室作为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三、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工具设计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实验室及配套情况
        二、实验室教学使用情况
    第三节 调查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
    第一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前提条件
        一、实验安全
        二、灵活匹配
        三、便于学习
        四、环境舒适
        五、活动开放
    第二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重点突破
        一、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三、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四、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五、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一、实验室的基础要求分析
        二、可移动实验室环境的打造
        三、实验室装备的功能
        四、实验室器材的配备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一、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确定
        二、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建设
    第三节 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一、无线网络
        二、无线投影
        三、移动终端
        四、视频系统
        五、物联设备
    第四节 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一、根据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备
        二、提升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设备的配备效率
    第五节 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一、实验环境的整体建设
        二、实验室配套用房的整体规划
        三、实验员的整体配备
        四、综合实验室管理的配套跟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方式
        四、课程评价
    第二节 课程开发思路
        一、从内容出发建设课程
        二、从仪器配备出发建设课程
        三、从环境支持出发建设课程
    第三节 课程类型
        一、替代式课程
        二、主题式课程
        三、系列式课程
    第四节 课程开设实例
        一、D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二、Z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三、F初中课程开设实例
        四、H高中课程开设实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实验室教学应用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计划研究阶段
    第二节 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一、结合课内外教学实践,体现工程教育新思想
        二、高度整合信息化环境,打开教学实践新天地
    第三节 深入实践探索阶段
        一、大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体现整合与学习进阶思想
        二、功能区自由转场切换,促进教学过程适配与灵活
        三、系列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四、主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拓展应用思维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阶段
        一、促进教师行为变化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化
        三、促进教研活动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校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简历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概念界定
        一、理解
        二、学科
        三、学科理解
        四、学科理解水平
        五、学科理解水平评价
        六、相近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框架的确立
        二、化学等学科的理解研究
        三、学科本质的理解研究
        四、课程理解的研究
        五、化学学科理解及发展演变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教师学科理解理论基础与研究向度
    第一节 PCK理论
        一、学科知识概念及特点
        二、学科知识与PCK
        三、学科知识与教师资格认定
        四、学科知识与教师发展
        五、学科知识测评研究
        六、研究启示
    第二节 深度教学理论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
        二、深度教学的特征
        三、深度教学的启示
    第三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及问题检视
        一、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分析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问题检视
    第四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向度
        一、教师学科本质的特征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表征
        三、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
        四、教师学科理解的价值
第二章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涵及水平标准构建
    第一节 学科本质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的起点
        一、理解缘起: 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困境
        二、学理分析: 理解研究转向的可行依据
        三、研究维度: 学科本质理解的研究展望
        四、结语
    第二节 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标准构建
        一、从化学史中探寻学科本质的可行性分析
        二、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原则
        三、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要素内涵
        四、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历史探寻与内容呈现
        五、化学学科理解内容的其它解读
    第三节 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效度检视
        一、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一轮专家咨询过程
        二、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二轮专家咨询过程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的过程分析
        二、调查的分析过程
        三、调查的主要结论
        四、调查的主要启示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划分——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起点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三、高考试题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四、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五、研究小结
    第二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化学学科价值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及水平划分
        二、化学学科方法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三、化学知识结构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四、化学知识获取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五、化学知识本质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六、研究小结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测查—一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研究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过程
    第二节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教学水平的解读与分析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表现水平研究的结论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分析过程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研究结论
    第四节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解读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第六章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的教学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素养为本的化学知识教学
        二、教师学科理解要关照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学科理解须纳入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指标
    第二节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一、个人领域的提升对策
        二、外部领域的提升对策
        三、实践领域的提升对策
        四、结果领域的提升对策
        五、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理论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是基础的、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需要多维、多层的评价标准
        二、实证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差异较大
        (二)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普遍较弱
        (三)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具体水平较为薄弱
        (四)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
        (五)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建构表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四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附录五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水平的访谈提纲
    附录六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
        1.1.2 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1.3 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与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实验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实验
        2.1.2 模拟实验
        2.1.3 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
        2.1.4 核心素养
        2.1.5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认知-发现理论
        2.2.3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第3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模拟实验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工具
    3.3 调查程序
        3.3.1 问卷编制
        3.3.2 问卷测试
        3.3.3 问卷发放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3.4.1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1 教师的基本信息调查情况
        3.4.1.2 教师对模拟实验了解情况
        3.4.1.3 教师对模拟实验态度情况
        3.4.1.4 生物学模拟实验开展情况
        3.4.1.5 影响模拟实验开展的因素
        3.4.2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4.2.1 学生基本信息调查情况
        3.4.2.2 对模拟实验了解程度
        3.4.2.3 对模拟实验态度情况
        3.4.2.4 模拟实验的开展情况
        3.4.2.5 对生物学模拟实验的学习期望
    3.5 优势及存在问题
        3.5.1 教师方面
        3.5.1.1 优势
        3.5.1.2 存在问题
        3.5.2 学生方面
        3.5.2.1 优势
        3.5.2.2 存在问题
第4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学模拟实验的改进
    4.1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模拟实验分析
    4.2 模拟实验的设计原则
    4.3 模拟实验的实施策略
        4.3.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模拟实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
        4.3.2 围绕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4.3.3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4.3.4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科学思维的转换
        4.3.5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检测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4.4 模拟实验实施的过程
    4.5 教学设计课例
第5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学模拟实验的实践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程序
        5.4.1 期中考试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4.2 教学实践
        5.4.3 实施后效果评价
        5.4.3.1 期末考试成绩结果对比与分析
        5.4.3.2 效果问卷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作者简历

(10)科学思维素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1.1.2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重要性
        1.1.3 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作用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思维
        2.1.2 物理思维
        2.1.3 科学思维的内涵
        2.1.4 科学思维方法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关于科学思维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科学思维的研究
        2.2.3 关于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研究综述
        2.2.4 关于科学思维在物理教材中的体现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设计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依据
        3.1.2 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
    3.2 研究思路
    3.3 科学思维素养分析标准的界定
        3.3.1 模型建构在教材中的体现界定
        3.3.2 科学推理在教材中的体现界定
        3.3.3 科学论证在教材中的体现界定
        3.3.4 质疑创新在教材中的体现界定
    3.4 信度分析
    3.5 量化处理
    3.6 定性分析
    3.7 对教师进行科学思维素养的认识调查
第4章 教师问卷调查
    4.1 调查对象
    4.2 调查问卷
    4.3 调查结果分析
第5章 科学思维素养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分析
    5.1 案例分析
        5.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文本分析
        5.1.2 《牛顿第一定律》文本分析
        5.1.3 《阿基米德原理》文本分析
    5.2 科学思维素养在教材中的统计分析
        5.2.1 模型建构要素在教材中的统计分析
        5.2.2 科学推理要素在教材中的统计分析
        5.2.3 科学论证要素在教材中的统计分析
        5.2.4 质疑创新要素在教材中的统计分析
        5.2.5 科学思维四要素在教材中的整体体现情况
    5.3 科学思维素养在不同课型中的体现情况
        5.3.1 科学思维素养在概念课中的体现分析
        5.3.2 科学思维素养在规律课中的体现分析
        5.3.3 科学思维素养在实验课中的体现分析
    5.4 科学思维素养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体现情况
        5.4.1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物质与声现象、光现象”中的体现情况分析
        5.4.2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运动和力”中的体现情况分析
        5.4.3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能量与社会”中的体现情况分析
        5.4.4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电与磁”中的体现情况分析
    5.5 教材中主要栏目的科学思维素养体现情况
        5.5.1 “想想议议”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
        5.5.2 “想想做做”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分析
        5.5.3 “演示”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分析
        5.5.4 “实验”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分析
        5.5.5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科学思维素养在教材中的数量及分布
        6.1.2 不同视角下科学思维素养在教材中的体现情况
    6.2 建议
        6.2.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6.2.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6.3 研究的创新点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B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内容梳理
致谢

四、加强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 徐攀攀,许会艳. 实验室科学, 2021(05)
  • [2]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组织学习难度对比研究[D]. 刘佳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D]. 唐晓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物理课堂提问能力的研究[D]. 冀瑜琼.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中化学“家庭小实验”实施现状调查分析[D]. 李亚萍.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7]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D]. 徐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8]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晓雪. 鲁东大学, 2020(01)
  • [10]科学思维素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研究[D]. 梁旭.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加强化学实验提高学生体力和脑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