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植物资源检索系统

西藏植物资源检索系统

一、西藏植物资源检索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贵玺[1](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指出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曹威[2](2020)在《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分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云贵高原是我国苔类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此前未开展过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因此,开展该地区苔类植物全面的分类学研究工作,不仅可以揭示该地区苔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作为全国重要的苔藓植物区系及分类学补充资料;同时可填补西南地区高等植物物种组成研究的最后一个空缺;其次对进一步科学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该地区苔类植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苔藓植物学经典的分类学方法,对馆藏于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GACP)的大量苔类植物标本进行全面的查检和详细的形态解剖,结合对东云贵高原关键地区和一些从未采集过苔类植物标本的重点区域进行野外补充调查和采集,完成对该地区的苔类植物进行全面的分类学研究,并对该地区苔类植物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9000余份采自东云贵高原的苔类植物标本的查检和研究,结合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本研究确认该地区苔类植物47科90属427种(包括14个变种和9个亚种),其中茎叶体苔类29科67属360种(包括13个变种7个亚种),叶状体苔类18科23属67种(包括1个变种2个亚种)。对大部分物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分类讨论,同时,为361种提供了显微解剖彩色图版和墨线图版共计301幅,包括彩色图版262幅和墨线图版39幅。同时,该地区苔类植物种数仅次于云南省和台湾省,与邻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种类相当,虽然国土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8%,但种类却占全国苔类种数的40.57%。2.本研究处理了1个新异名,即将皱叶耳叶苔平叶变种Frullania ericoides var.planescens(Verd.)S.Hatt.归并为皱叶耳叶苔Frullania ericoides(Nees)Mont.的异名。3.发现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新分布记录84种,包括1个新种:中华斜裂苔Mesoptychia chinensis Bakalin,Vilnet&Xiong sp.nov.;2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小挺叶苔尖叶变种Anastrophyllum minutum var.acuminatum(Horik.)T.Cao&J.Sun和刺边扁萼苔Radula lacerata Steph.,以及10个中国新记录种:林生裂叶苔Lophozia silvicola H.Buch、狭叶护蒴苔Calypogeia angusta Steph.、乌苏里斜裂苔Mesoptychia ussuriensis(Bakalin)L.S?derstr.et Váňa、赫氏鞭羽苔(新拟)Chiastocaulon herzogii(Inoue)S.D.F.Patzak、Frullania cobrensis Gottsche、Lejeunea papilionacea Prantl、刺腹瓣细鳞苔Lejeunea spiniloba Lindenb.、长叶光萼苔Porella longifolia(Steph.)S.Hatt.、毛边光萼苔狭叶变种Porella perrottetiana var.angustifolia Pócs、Metzgeria fukuokana Kuwahara、Moerckia flotoviana(Nees)Schiffn.、东亚钱苔(新拟)Riccia nipponica S.Hatt.。其中,小挺叶苔尖叶变种Anastrophyllum minutum var.acuminatum(Horik.)T.Cao&J.Sun为中国特有种,此前仅报道分布于模式产地中国台湾;赫氏鞭羽苔(新拟)Chiastocaulon herzogii(Inoue)S.D.F.Patzak自从Inoue于1971年根据Herzog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采集的唯一一份标本发表新种后,再未见相关报道,本次发现为该种全世界的第二次分布报道;Frullania cobrensis Gottsche和刺腹瓣细鳞苔Lejeunea spiniloba Lindenb.此前一直被认为北美洲的特有种,本次发现证明两者是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的种;长叶光萼苔Porella longifolia(Steph.)S.Hatt.原本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的特有种,但在我国四川、重庆、云南、西藏、广西等地有过多次分布报道,钱楷等人将其移出中国植物区系,本次发现重新确认了其在中国的分布;毛边光萼苔狭叶变种Porella perrottetiana var.angustifolia Pócs此前仅报道越南北部有分布,同样是新种发表后再无相关报道,但这个种实际上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是一个较常见的种,今后检视国内更多的标本可能会发现该种更多的分布地。另外,本研究还发现4个该地区新记录科:小袋苔科Balantiopsidaceae H.Buch、苞叶苔科Calyculariaceae He-Nygrén、甲克苔科Jackiellaceae R.M.Schust.、小萼苔科Myliaceae Schljakov;以及8个新记录属:小广萼苔属Tetralophozia(R.M.Schust.)Schljakov,柱萼苔属Alobiellopsis R.M.Schust.,直蒴苔属Isotachis Mitt.,甲克苔属Jackiella Schiffn.,小萼苔属Mylia Gray,Myriocoleopsis Schiffn.,苞叶苔属Calycularia Mitt.,莫氏苔属Moerckia Gottsche(中国新记录属)。大量新分布类群的发现极大丰富了该地区苔类植物物种组成。4.本研究对赫氏鞭羽苔Chiastocaulon herzogii(Inoue)S.D.F.Patzak、长叶光萼苔Porella longifolia(Steph.)S.Hatt.和毛边光萼苔狭叶变种Porella perrottetiana var.angustifolia Pócs 3个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的补充描述。5.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中种类≥10的细鳞苔科Lejeuneaceae Cavers、羽苔科Plagiochilaceae Müll.Frib.、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 Lorch、光萼苔科Porellaceae Cavers、指叶苔科Lepidoziaceae Limpr.等组成的15个优势科,共包括50属354种,分别占总属数的55.56%和总种数的82.90%,构成了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的优势主体。其中细鳞苔科Lejeuneaceae Cavers种类最多,为14属96种,占全国细鳞苔科种数的42.67%,羽苔科Plagiochilaceae Müll.Frib.的43种,占全国羽苔科种类的49.43%,其次,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 Lorch,光萼苔科Porellaceae Cavers和指叶苔科Lepidoziaceae Limpr.的种类也均多于20种。种数大于≥6的优势属19个,包括羽苔属Plagiochila(Dumort.)Dumort.、疣鳞苔属Cololejeunea(Spruce)Steph.、耳叶苔属Frullania Raddi、光萼苔属Porella L.、细鳞苔属Lejeunea Lib.等,其中羽苔属Plagiochila(Dumort.)Dumort.种类最多,达40种,其次是疣鳞苔属Cololejeunea(Spruce)Steph.,为36种,此外,耳叶苔属Frullania Raddi、光萼苔属Porella L.和细鳞苔属Lejeunea Lib.的种类也超过了20种,管口苔属Solenostoma Mitt.、合叶苔属Scapania(Dumort.)Dumort.、鞭苔属Bazzania Gray、扁萼苔属Radula Dumort.和片叶苔属Riccardia Gray的种类也均多于10种。6.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苔类植物表现出鲜明的东亚特色,东亚成分种类为200种,占总种数的49.26%,东亚成分中,中国-日本成分最多,种类为83种,占比20.44%,同时,中国特有比例也较高,为32种,占比7.88%;其次是热带亚洲成分和北温带成分,分别为74种和55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8.23%和13.55%。这3种成分共计329种,占总种数的81.03%,构成了该地区苔类植物区系的主体成分。

王雪[3](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西藏荒漠治理植物优选决策研究》文中指出土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荒漠化的科学治理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植物种植是荒漠化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针对具体的宜种区域,基于荒漠化类型、成因、生态环境及社会人文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性,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提高我国荒漠治理的成功率、效率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传统荒漠化治理中植物品种选择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植物优选方法,增强了植物优选过程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荒漠治理植物优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决策模型研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植物与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以及植物种植的综合效益,从环境适应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其他等5个方面构建包含21个评价指标的基于大数据的植物优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相关系数的加权模糊相似优先比植物初选决策模型和基于层次分析的植物优选多属性决策模型,并结合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对模型进行改进,为从“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植物优选奠定理论基础。(2)西藏山南荒漠治理植物优选研究与实地验证。首先,结合西藏山南地区的环境特征分析,对种质资源库中的荒漠治理植物进行初步筛选;然后综合地形、土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种植偏好、交通存储、相关政策等其他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并通过多属性决策模型实现了植物的优选与排序。最后,对植物优选结果进行引种试验,通过实地种植效果验证基于大数据的植物优选方法的可行性,为企业决策提供理论指导。(3)荒漠治理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与植物优选决策服务系统研发。在荒漠化治理植物资料汇总与整理的基础上,对种质资源库的建设背景、原则与需求等进行分析,对数据库的字段、结构等进行设计,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荒漠治理植物种质资源库,为植物的科学选择提供数据支撑。从系统需求出发,应用大数据分析、数据存储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构建了集分析、评价、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荒漠治理植物品种优选系统,为荒漠化地区精准、智能匹配治理植物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索南邓登[4](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古丽妮尕尔·穆太力普[5](2020)在《新疆曲尾藓科(Dicranaceae)植物的分类与区系研究》文中提出曲尾藓科(Dicranaceae)隶属于藓类植物门(Bryophyta)、藓纲(Musci)、真藓亚纲(Bryidae)、曲尾藓目(Dicranales)、它是曲尾藓亚目(Dicraninnales)里的一个较大的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本次研究通过对1987~2019年间采自新疆各地区的1300余份曲尾藓科植物标本进行分类学、分支系统学以及区系研究,为新疆苔藓植物乃至新疆植物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以及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标本分类鉴定,共记录新疆曲尾藓科植物10属、28种。(2)基于45个形态学特征,对曲尾藓科植物28种进行了分支系统发育分析。利用PAUP软件确定曲尾藓科植物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建立系统发育树,并形态学矩阵进行了MP法分析。结果表明:外类群独立地构成一个分支,28种构成10类分支。亲缘关系近的聚成同类分支,每个属单独构成一个分支,其中卷毛藓属的Bootstrap值大于90,这说明该分支可靠,与经典分类学结果相一致。(3)对曲尾藓属(Dicranum Hedw.)植物中不同的10个种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孢子和蒴齿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曲尾藓属10种植物的孢蒴均为圆柱形;孢子有球形、近球形、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颜色为黄色、棕色或黄褐色,近极面向内凹,纹饰为疣状、颗粒状或芽孢状;曲尾藓10种属植物的蒴齿多为披针形,但也有阔披针形,颜色为杏黄色、深红色、褐黄色或红褐色,纹饰为条状或疣状,具穿孔成网状结构,一些种无穿孔成平滑结构,表面具细疣。该研究为曲尾藓属属下类群划分提供分类依据,为苔藓植物系统分类、演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4)对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类型的研究结果如下:(1)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5大类,分别为北温带分布成分、东亚-北美分布成分、东亚成分、旧世界温带分布成分和世界广布成分,分别占总数的80%、12%、4%、4%;(2)垂直分布同样可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山地草原带(7属、20种)、山地森林带(9属、25种)、亚高山草甸带(7属、20种)、高山草甸带(7属、17种)和高山垫状植被带(5属、10种);(3)群落类型可分为4大类,土生群落(8属、24种)、石生群落(7属、21种)、木生群落(8属、24种)和水生群落(6属,10种)。

周柳[6](2019)在《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和大地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的出现,特别是由于生境破坏及资源过度利用等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人们深感忧虑。在此背景下,作为植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野生植物,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确保新千年粮食安全的关键资源,因而备受关注。湖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境内各种生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境内植物区系复杂多样,蕴藏着丰富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严重滞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成果,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构建亦属空白。因此,开展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构建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无论对摸清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家底,特别是查清其种类、分布及生存状况,为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还是对深化我省农业野生植物多样性及价值的认识,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种类组成研究表明,湖南省有重要农业野生植物819种(含种下单位,下同),隶属127科,392属。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14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的44种,湖南特有、特色农业野生植物37种。含种类数目较多位列前五位的科分别是:兰科Orchidaceae、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禾本科Gramineae和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2.生长型、生活型、分布格局及保护价值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的生长型以草本植物居多,有433种,占总数的52.87%。生活型以隐芽植物居多,有204种,占总数的24.91%。分布格局中以湘南、湘西及湘东山地所含种类较多,相对而言,以湘北洞庭湖区及湘中、湘东丘陵区种类较少。保护价值及用途中,以绿化、观赏植物种类最多,共有326种,占总数的39.80%,其次是食用植物种类较多,共有298种,占总数的36.38%。3.濒危性特征对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的受威胁状况(濒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819种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中受威胁的种类有314种(极危57种,濒危103种,易危154种),占总数的38.34%。接近受威胁的种类(近危)有141种,占总数的17.22%;无危的种类有351种,占总数的42.86%。4.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构建构建了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该库包括物种数据库、词条检索、分布点检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管理5大功能模块及各模块的子库,包含约26万字字符信息、数据信息、地理信息和图片信息等,具有操作方便、快捷、储量大等特点。通过该数据库可以不断上传或更新本省农业野生植物调查研究的相关数据、信息和成果,为湖南省有关主管部门实现对全省农业野生植物信息在线查询与监管,最终实现信息开放与共享。5.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区系新发现本研究发现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新种1个,即:长萼报春苣苔Primulina longiloba L.Zhou&J.Tian。新纪录种6个,即:金柑Fortunella japonica、封怀凤仙花Impatiens fenghwaiana、平坝凤仙花Impatiens ganpiuana、弯管马铃苣香 Oreocharis curvituba、莲花卷瓣兰Bulbophyllum hirundinis、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珍稀濒危农业野生植物新居群2个,即:粗梗水蕨Ceratopterispteridoides和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居群。

万路生[7](2019)在《西藏五种柳兰属植物表型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柳叶菜科Onagraceae柳兰属Chamaenerion植物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或亚灌木,是生态恢复型药用观赏植物,西藏柳兰属种质资源最为丰富。为更好的进行柳兰属植物的鉴定分类、资源保护、园林应用、种质交流,本研究对西藏柳兰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观测,并进行了西藏柳兰属植物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园林栽培应用研究。1.种类及分布特点西藏分布柳兰属植物4种1亚种,且在林芝市均有分布。宽叶柳兰C.latifolium仅在色季拉西坡4 100 m海拔段被发现一小居群,不到10 m2。网脉柳兰C.conspersum普遍分布于林芝市3 500~4 200 m的干扰迹地。柳兰C.angustifolium与其亚种毛脉柳兰C.angustifolium subsp.circumvagum在西藏的分布区并不重叠,生境类型也不尽相同。喜马拉雅柳兰C.speciosum分布在西藏喜马拉雅南麓海拔3 700~4700 m的冷凉湿润坡地。2.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西藏柳兰属植物种间的性状变异是表型变异旳主要来源,其总的形态多样性指数为1.071,在20个性状上表现出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表型性状稳定性由好到差的顺序为喜马拉雅柳兰>宽叶柳兰>柳兰>毛脉柳兰>网脉柳兰。Q型聚类,将供试柳兰属种质分为喜马拉雅柳兰、宽叶柳兰和网脉柳兰一类,柳兰与毛脉柳兰分为分开的两类,柳兰与其亚种毛脉柳兰在形态上有显着差异。R型聚类将32个性状分为营养器官、繁殖器官2组,部分性状具有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得到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高达94.33%,起决定性作用的表型性状有花芽时是否下垂、苞片与叶是否同形、雌蕊长、侧脉数量、苞片长、花序长、分枝情况、叶片是否被毛、侧脉是否明显、苞叶比、花粉萌孔数量,这些表型性状基本体现了Q型聚类中的各类别的主要特点。数量性状的Bayes判别证明了叶宽、花序长、雌蕊长、果柄长对柳兰属的归类有极强的辨别能力。判别公式可用于今后柳兰属种质的电子数据库管理。3.栽培管理与园林应用柳兰属植物浸种条件表现为:柳兰种子在50℃温水中浸泡12h发芽率在试验处理内表现最好;毛脉柳兰、喜马拉雅柳兰种子40℃温水浸泡12h发芽率表现最好;网脉柳兰种子在40℃温水中浸泡24h发芽率在试验处理内表现最好。柳兰属植物光合特征表现为:柳兰、毛脉柳兰、宽叶柳兰具有明显的光抑制现象,而网脉柳兰最适于西藏高光强条件下应用;柳兰、毛脉柳兰、宽叶柳兰在栽培过程中高光强条件下宜适当遮荫,网脉柳兰在栽培过程中则需补充光照。柳兰属植物可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压条繁殖,用于花境、花坛、草坪或空旷处美化绿化,也是用于边坡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的先锋草本植物。

谢宜飞[8](2018)在《东亚及泛喜马拉雅地区杜英科的分类研究》文中认为杜英科Elaeocarpaceae是一个中等大小的科,主要分布于旧世界和新世界热带地区,但非洲无分布,约有12属550种,东亚是其在北半球分布的最北缘。东亚是指现今亚洲大陆的东缘,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和蒙古(孙文范,1990)。泛喜马拉雅地区包括西自阿富汗的Wakhan走廊,沿Hindu Kush山脉东北部、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东至横断山东缘,包括阿富汗东北角、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缅甸北部(Hong,2016)。在东亚和泛喜马拉雅地区仅中国南部、日本南部岛屿、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有杜英科植物分布。本研究在完成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杜英科类群编研任务的基础上,试图对包括东亚地区在内的杜英科植物进行修订,涉及植物名称128个,隶属于杜英属 Elaeocarpus L.和猴欢喜属Sloanea L.。本研究在充分查阅考证物种描述等原始材料和模式标本的前提下,全面挖掘评价各形态形状的分类价值。本研究通过访问或借阅等方式从A、AU、BJFC、BM、BO、C、CAL、CDBI、E、GH、GNNU、HITBC、IBK、IBSC、JXAU、K、KUN、L、LBG、M、MO、NAS、NY、P、PE、PPI、SYS、SZ、US、WUK、YAF等标本馆查阅标本或标本照片4071号16000多份,其中模式标本261份;对西藏西南部、云南、广西南部、海南等地进行了多次野外考察和采集,获得杜英科标本508号,并野外解剖了 13种杜英科植物的花或果;利用标准差分析方法测量分析了杜英科植物叶片、花序、花和果的数量性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10种杜英科植物叶表皮显微结构;利用DELTA系统辅助处理编制杜英科检索表,并整理特征描述。结果表明,杜英属植物子房室数量、花性别、花药形态是分组的重要特征,叶形、花序、花瓣、子房毛被、雄蕊数量是种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猴欢喜属植物花雄蕊、果实及皮刺是种等级划分的依据。叶形态在种间差异明显在种内变异也大,是分种的辅助依据。叶表皮微形态在种间差异明显,但是属间和属下没有规律,可作为种等级划分的辅助性状。综合形态特征的分析和DELTA软件系统的使用,最终确定本地区有杜英科植物2属48种9变种,2种存疑,其中杜英属38种7变种,猴欢喜属10种2变种。除此之外,本研究过程中描述新种1种,Sloanea longiaculeatae Y.F.Xie&Z.X.Zhang.;新等级 1种,Sloanea cordifolia K.M.Feng ex H.T.Chang=Sloanea tomentosa(Bentham)Rehder&E.H.Wilson var.cordifolia(K.M.Feng ex H.T.Chang)Y.F.Xie et Z.X.Zhang.;归并 9 个名称为新异名,(1)Elaeocarpus sylvestris(Lour.)Poir.var.photiniifolius(Hook.et Am.)Yas.Endo=Elaeocarpus sylvestris(Loureiro)Poiret,(2)Elaeocarpus zollingeri K.Koch var.changii(Y.Tang)Yonek.=Elaeocarpus decipiens var.changii Y.Tang,(3)Elaeocarpus japonicus var.lantsangensis(Hu)H.T.Chang=Elaeocarpus japonicus Sieb.et Zucc.,(4)Elaeocarpus dianxiensis Y.Tang&H.Li=Elaeocarpus longlingensis Y.C.Hsu&Y.Tang,(5)Elaeocarpus gaoligongshanensis Y.Tang&Z.L.Dao=Elaeocarpus lacunosus Wallich ex Kurz,(6)Sloanea leptocarpa Diels=Sloanea chingiana Hu,(7)Sloanea integrifolia Chun&F.C.How=Sloanea chingiana Hu,(8)Sloanea chingiana Hu var.integrifolia(Chun&F.C.How)H.T.Chang=Sloanea chingiana Hu,(9)Sloanea xichouensis Feng ex Y.Tang&Y.C.Hsu=Sloanea chingiana Hu。本研究补充了心叶猴欢喜Sloanea cordifolia、樟叶猴欢喜Sloanea changii、繁花杜英 Elaeocarpus multiflorus、屏边杜英 Elaeocarpus subpetiolatus 的描述或花果期信息。本文编制了本区域两个属的分种检索表,给出了所有种的形态描述和凭证标本,同时对一些种类作了必要的分类讨论,绘制了 48种9变种在本研究区域内的分布图。本研究是对区域内杜英科植物一次重要的阶段性总结,在更广泛的资料和野外考察基础上讨论了杜英科形态特征的分类价值。研究结果基本摸清了泛喜马拉雅地区杜英科植物的种类,是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杜英科编研的重要成果。

王春晶[9](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提出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邢震,张启翔,刘灏,潘会堂,韩存梅,赖信舟[10](2012)在《西藏园林植物资源数据库检索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为合理有序地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西藏野生园林植物资源,采用Visual Basic、MS Access、MS Excel等软件进行了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并由Setup Factory制作安装程序,构建了能够在Windows 98以上操作系统中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独立安装、运行的西藏园林植物资源数据库检索系统。该系统采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ActiveX数据对象)和JET(joint engine technology)接口连接数据库,并通过SQL(structure query language)进行检索查询。系统由用户查询、数据管理和帮助信息3个一级模块构成,其中普通用户可以通过用户查询模块查询17项信息。该系统自2010年开发以来,已经收录了28科64属208种西藏野生园林植物资源信息。

二、西藏植物资源检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植物资源检索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2)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研究的历史、背景及进展
        1.1.1 东云贵高原环境背景
        1.1.2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研究概况
    1.2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GACP馆藏标本
        2.1.2 野外补充采集
        2.1.3 文献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标本查检
        2.2.2 物种分种描述及形成图版
        2.2.3 移除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错误鉴定和记录的种类
        2.2.4 苔类植物的种类组成情况及区系分析
第三章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分类学研究
    3.1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系统排列
    3.2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系统分类
        3.2.1 裸蒴苔科 Haplomitriaceae Děde?ek
        3.2.2 隐蒴苔科 Adelanthaceae Grolle
        3.2.3 挺叶苔科 Anastrophyllaceae L.S?derstr.
        3.2.4 大萼苔科 Cephaloziaceae Mig.
        3.2.5 拟大萼苔科 Cephaloziellaceae Douin
        3.2.6 裂叶苔科 Lophoziaceae Cavers
        3.2.7 折叶苔科 Scapaniaceae Mig.
        3.2.8 顶苞苔科 Acrobolbaceae E.A.Hodgs
        3.2.9 小袋苔科 Balantiopsidaceae H.Buch
        3.2.10 护蒴苔科 Calypogeiaceae Arnell
        3.2.11 全萼苔科 Gymnomitriaceae H.Klinggr.
        3.2.12 甲克苔科 Jackiellaceae R.M.Schust.
        3.2.13 叶苔科 Jungermanniaceae Rchb.
        3.2.14 假苞苔科 Notoscyphaceae Crand.-Stotl.
        3.2.15 管口苔科 Solenostomataceae Stotler et Crand.-Stotl.
        3.2.16 睫毛苔科 Blepharostomataceae W.Frey et M.Stech
        3.2.17 剪叶苔科 Herbertaceae Müll.Frib. ex Fulford et Hatcher
        3.2.18 指叶苔科 Lepidoziaceae Limpr.
        3.2.19 齿萼苔科 Lophocoleaceae Vanden Berghen
        3.2.20 羽苔科 Plagiochilaceae Müll.Frib.
        3.2.21 拟复叉苔科 Pseudolepicoleaceae Fulford et J.Taylor
        3.2.22 绒苔科 Trichocoleaceae Nakai
        3.2.23 小萼苔科 Myliaceae Schljakov
        3.2.24 耳叶苔科 Frullaniaceae Lorch
        3.2.25 毛耳苔科 Jubulaceae H.Klinggr.
        3.2.26 细鳞苔科 Lejeuneaceae Cavers
        3.2.27 光萼苔科 Porellaceae Cavers
        3.2.28 扁萼苔科 Radulaceae Müll.Frib.
        3.2.29 新绒苔科 Neotrichocoleaceae Inoue
        3.2.30 绿片苔科 Aneuraceae H.Klinggr.
        3.2.31 叉苔科 Metzgeriaceae H.Klinggr.
        3.2.32 苞叶苔科 Calyculariaceae He-Nygrén, Juslén, Ahonen, Glenny et Piippo
        3.2.33 小叶苔科 Fossombroniaceae Hazsl.
        3.2.34 南溪苔科 Makinoaceae Nakai
        3.2.35 莫氏苔科 Moerckiaceae K.I.Goebel ex Stotler et Crand.-Stotl.
        3.2.36 带叶苔科 Pallaviciniaceae Mig.
        3.2.37 溪苔科 Pelliaceae H.Klinggr.
        3.2.38 壶苞苔科 Blasiaceae H.Klinggr
        3.2.39 疣冠苔科 Aytoniaceae Cavers
        3.2.40 蛇苔科 Conocephalaceae Müll. Frib. ex Grolle
        3.2.41 光苔科 Cyathodiaceae Stotler et Crand.-Stotl.
        3.2.42 毛地钱科 Dumortieraceae D.G.Long
        3.2.43 地钱科 Marchantiaceae Lindl.
        3.2.44 单月苔科 Monosoleniaceae Inoue
        3.2.45 钱苔科 Ricciaceae Rchb.
        3.2.46 皮叶苔科 Targioniaceae Dumort.
        3.2.47 魏氏苔科 Wiesnerellaceae Inoue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除种、存疑种及新记录种记述
    4.1 移除种
    4.2 存疑种
    4.3 新记录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物种组成及区系分析
    5.1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优势科的属、种组成
    5.2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优势属的种类组成
    5.3 区系分析
        5.3.1 世界成分Cosmopolitans
        5.3.2 泛热带成分Pantropical
        5.3.3 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成分Trop. Asia and Trop. Amer. disjuncted
        5.3.4 旧世界热带成分Old World Tropics
        5.3.5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Trop. Asia and Trop. Australasia
        5.3.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成分Trop. Asia to Trop. Africa
        5.3.7 热带亚洲成分热带亚洲成分 Trop. Asia
        5.3.8 北温带成分North Temperate
        5.3.9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E. Asia and N. Amer. disjuncted
        5.3.10 旧世界温带成分Old World Temperate
        5.3.11 东亚成分East Asia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创新性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Ⅰ
附图Ⅱ
附表Ⅰ
附表Ⅱ
图版Ⅰ:彩色图版
图版Ⅱ:墨线图版
附录: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目录

(3)基于大数据的西藏荒漠治理植物优选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荒漠化治理中植物品种选择方法
        1.2.2 荒漠治理植物优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2.3 荒漠大数据研究与应用
        1.2.4 国内外研究小结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课题来源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荒漠治理植物优选理论基础
    2.2 荒漠大数据采集技术
    2.3 植物优选挖掘分析方法
    2.4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荒漠治理植物优选决策模型研究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对象
        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1.4 指标的量化
    3.2 基于相关系数的加权模糊相似优先比植物初选决策模型
        3.2.1 基于模糊相似优先比法的决策模型
        3.2.2 基于模糊相似优先比法的改进
    3.3 基于层次分析的植物优选多属性决策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西藏山南荒漠治理植物优选与验证
    4.1 问题描述
    4.2 植物初选流程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气象特征分析
        4.2.3 海明距离计算
        4.2.4 模糊相关矩阵建立
        4.2.5 相似顺序序列评估
        4.2.6 相关系数比较排序与植物初选
    4.3 植物优选流程
        4.3.1 综合权重确定
        4.3.2 综合评价
    4.4 有效性分析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荒漠治理植物优选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大数据平台介绍
    5.2 荒漠治理植物种质资源库分析与设计
        5.2.1 种质资源库建设背景
        5.2.2 种质资源库需求分析
        5.2.3 种质资源库设计
        5.2.4 种质资源库实现
    5.3 荒漠治理植物品种优选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5.3.1 系统需求分析
        5.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5.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3.4 系统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新疆曲尾藓科(Dicranaceae)植物的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曲尾藓科研究历史及进展
        1.1.1 曲尾藓科简介
        1.1.2 国外对曲尾藓科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
        1.1.3 国内对曲尾藓科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
        1.1.4 疆内对曲尾藓科分类研究历史与进展
    1.2 分支系统学研究进展
    1.3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分类研究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曲尾藓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
        2.2.2 标本的整理和鉴定
    2.3 曲尾藓科植物的形态特征
        2.3.1 植物体
        2.3.2 叶
    2.4 新疆曲尾藓科分属、种检索表及属、种特征
        2.4.1 曲柄藓属
        2.4.2 裂齿藓属
        2.4.3 小曲尾藓属
        2.4.4 青毛藓属
        2.4.5 卷毛藓属
        2.4.6 曲尾藓属
        2.4.7 曲背藓属
        2.4.8 拟白发藓属
        2.4.9 合睫藓属
        2.4.10 长蒴藓属
    2.5 总结
第三章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分支分类学研究
    3.1 外类群的选择
    3.2 形态性状的选取与编码
    3.3 建立数据矩阵及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简约性分析
        3.4.2 MP法分析
第四章 曲尾藓属10种植物蒴齿和孢子的形态观察
    4.1 研究材料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短叶曲尾藓
        4.3.2 长叶曲尾藓
        4.3.3 折叶曲尾藓
        4.3.4 格陵兰曲尾藓
        4.3.5 无褶曲尾藓
        4.3.6 多蒴曲尾藓
        4.3.7 细叶曲尾藓
        4.3.8 波叶曲尾藓
        4.3.9 曲尾藓
        4.3.10 绿色曲尾藓
第五章 曲尾藓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1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
        5.1.1 世界广布成分(Cosmopolitan)
        5.1.2 北温带成分(North temperate elements)
        5.1.3 东亚-北美成分(Asia-North American elements)
        5.1.4 东亚成分(East Asia elements)
        5.1.5 旧世界温带成分(Old World temperate elements)
    5.2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垂直分布
        5.2.1 山地草原带
        5.2.2 山地森林带
        5.2.3 亚高山草甸带
        5.2.4 高山草甸带
        5.2.5 高山垫状植被带
    5.3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群落分析
        5.3.1 土生群落(Geophytia)
        5.3.2 石生群落(Petrophytia)
        5.3.3 木生群落(Epixylophytia)
        5.3.4 水生群落(Hydrophytia)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物种组成
    6.2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分支分析
    6.3 蒴齿和孢子结构及纹饰特点
    6.4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区系特点
    6.5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垂直分布
    6.6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群落分析
    6.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农业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研究概况
    1.3 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湖南省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水文
    2.6 生物资源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及馆藏标本研究
        3.2.2 野外实地调查
        3.2.3 构建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
4. 结果与分析
    4.1 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调查与分析
        4.1.1 种类组成
        4.1.2 分布格局
        4.1.3 生长型和生活型
        4.1.4 保护利用价值
        4.1.5 濒危性分析
        4.1.6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新发现
    4.2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
        4.2.1 技术路线
        4.2.2 模块结构
        4.2.3 模块功能
        4.2.4 信息录入
5. 讨论
    5.1 有关农业野生植物概念问题
    5.2 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相关问题
6. 结语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湖南省部分农业野生植物图片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Ⅲ 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名录
致谢

(7)西藏五种柳兰属植物表型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遗传多样研究进展
        1.1.1 植物遗传多样性概述
        1.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1.3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1.1.4 国内外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柳兰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柳兰属植物及其分布
        1.2.2 柳兰植物研究现状
        1.2.3 柳兰属植物分类及其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西藏柳兰属植物现状调查
        1.4.2 西藏柳兰属植物表型多样性分析
        1.4.3 西藏柳兰属植物的栽培繁殖技术研究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柳兰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
    2.1 志书记载的柳兰属植物
    2.2 林芝市柳兰属植物实地调查
        2.2.1 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小结
第三章 西藏柳兰属植物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材料
        3.1.3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西藏5 种柳兰属植物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3.2.2 西藏5 种柳兰属植物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3 主成分分析
        3.2.4 数量性状的Bayes判别分析
    3.3 小结
        3.3.1 柳兰属植物鉴定时性状的选取
        3.3.2 柳兰属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3.3.3 柳兰属植物形态性状的聚类
第四章 西藏柳兰属植物的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
    4.1 柳兰属植物的种子繁殖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4.2 柳兰属植物光响应特性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
    4.3 西藏柳兰属植物栽培管理及在园林中的应用(以网脉柳兰为例)
        4.3.1 生物学特点
        4.3.2 生长习性
        4.3.3 繁殖
        4.3.4 栽培管理
        4.3.5 园林应用
        4.3.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资源调查
        5.1.2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5.1.3 栽培管理与园林应用
    5.2 讨论
        5.2.1 西藏柳兰属植物种质资源
        5.2.2 西藏柳兰属植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5.2.3 西藏柳兰属植物的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
    5.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东亚及泛喜马拉雅地区杜英科的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杜英科研究历史
    1.1 分类学
        1.1.1 世界杜英科的分类历史
        1.1.2 东亚及泛喜马拉雅地区杜英科的现代分类历史
    1.2 细胞学与孢粉学
    1.3 分支分析和分子系统
    1.4 存在的分类学问题
        1.4.1 名称需要考证
        1.4.2 模式需要订正
        1.4.3 种的划分界限不清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标本
        2.1.2 野外的居群观察
        2.1.3 扫描电镜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直接观察法
        2.2.2 形态解剖学方法
        2.2.3 野外居群观察
        2.2.4 微距摄影
        2.2.5 测量与统计分析
        2.2.6 扫描电镜观察
        2.2.7 DELTA
        2.2.8 物种分布图
3 结果与讨论
    3.1 形态性状观察
        3.1.1 根形态
        3.1.2 茎形态
        3.1.3 枝条形态
        3.1.4 叶形态
        3.1.5 花序
        3.1.6 花
        3.1.7 果实
        3.1.8 种子
    3.2 叶表皮扫描电镜结果
    3.3 DELTA
        3.3.1 分类性状的选取和加权
        3.3.2 DELTA输出检索表
    3.4 分析与讨论
4 分类修订
    杜英科
    杜英科分属检索表
        4.1 杜英属
        4.2 猴欢喜属
        4.3 存疑
5 结论
    新描述的种
    新等级
    新异名
参考文献
图版:模式标本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A:标准差分析中测量的标本
附录B:杜英属Elaeocarpus使用性状列表
附录C:猴欢喜属Sloanea使用性状列表

(9)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1.2.1 气候变化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1.2.3 保护策略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4 小结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果
        4.3.2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小结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6.3 结果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西藏园林植物资源数据库检索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设计
    1.1 系统构成概念设计
    1.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1.3 数据库设计
2 系统的实现
    2.1 数据管理模块功能的实现
    2.2 用户查询模块功能的实现
        2.2.1 按科 (属) 查询
        2.2.2 模糊查询
    2.3 系统安装程序的实现
3 结论与讨论

四、西藏植物资源检索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分类学研究[D]. 曹威. 贵州大学, 2020(01)
  • [3]基于大数据的西藏荒漠治理植物优选决策研究[D]. 王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5]新疆曲尾藓科(Dicranaceae)植物的分类与区系研究[D]. 古丽妮尕尔·穆太力普. 新疆大学, 2020(07)
  • [6]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D]. 周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7]西藏五种柳兰属植物表型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应用研究[D]. 万路生. 西藏大学, 2019
  • [8]东亚及泛喜马拉雅地区杜英科的分类研究[D]. 谢宜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西藏园林植物资源数据库检索系统的构建[J]. 邢震,张启翔,刘灏,潘会堂,韩存梅,赖信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01)

标签:;  ;  ;  ;  

西藏植物资源检索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