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头散落的商铺空间初探

北京街头散落的商铺空间初探

一、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1)在《“非正式空间”视角下昆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特征研究》文中认为

林建东[2](2021)在《生活性街道夜间临时摊群点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划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孙源,朱渊[3](2020)在《日常视角下的老旧社区零散空间研究初探——以南京王府园小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日常的视角调研,分析了老旧社区中各类日常行为与零散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社区零散空间的日常特性,总结社区中零散空间之间的关系。

杨茗[4](2020)在《作为媒介的菜市场及其空间文本解读 ——以南京科巷菜市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买菜”这样的日常也能依靠网络来实现。而这样的改变并未削弱菜市场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反而让更多人去反思这种空间的存在价值。城市传播的研究表明,都市空间也是一种具有研究价值的媒介,交织着各种意义与关系。因此,本文期望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解读菜市场的空间媒介属性,试图分析其空间构成与传播价值。本文以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为主,配合内容分析法,进行经验材料的搜集。行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内容结合三元辩证法与“第三空间”论,把科巷菜市场看作为一个“第三空间”样本,对空间的物质性、实践性与精神性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围绕科巷菜市场实体空间的物质建构进行解读。通过分析科巷菜市场与外部区位环境的关系,以及从整体到细节观察其内部空间的设计,全方位介绍了这一空间的地理特征及结构属性。周边环境的复杂多样,汇集了不同的城市人群,室内的人性化设计,又充分考虑到了商品流通、信息交换、理念宣传等功能,为空间媒介的可沟通性打下良好基础。第二部分重点观察“人”作为活动主体在菜市场活动时的具身实践与空间认知。当个体在空间内游走时,被动接收的感官刺激与主动发起的空间探索,均能带来多样的空间体验。而在这过程中,其本身也成为了空间的文本,丰富着整个空间的意义。此外,不同人群的汇集,也让交往得以发生,无论是浅层对话还是深度交往均彰显了空间媒介的社会属性。在人与空间、人与人的互动中,不同身份的个体又产生了各自的空间认知与想象,逐渐建构起菜市场的精神空间。第三部分从个体的网络使用展开,社交性的行为引发了菜市场空间从线下到线上的延展。新媒体的参与再次解读了个体的经验,将其凝练成丰富的空间内涵,在互联网的世界进行再现。这一层面上,空间媒介便成为了一个虚实交互的“第三空间”,个体通过“在场”和“虚拟在场”的状态进行这空间实践。第四部分对整体研究进行了进一步总结。研究得出,作为空间媒介的菜市场,受历史政治背景、个体活动与其他媒介的影响,一直处于一个动态建构过程中。它承载了物物交换、信息传递、社会交往等多个层次的传播。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之下,空间与传播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和密切。

陈威[5](2018)在《流动摊贩的规划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焦于当前多数城市中饱受争议的社会群体——流动摊贩,他们占道经营的行为使规划严肃性遭受质疑,虽然政府采取管理措施进行管制,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合理的规划技术和方法,以期解决流动摊贩经营行为影响城市空间功能正常使用和污染环境等问题。首先分析关于流动摊贩的现有理论成果,发现这些论争主要围绕流动摊贩是否必要和是否应合法展开讨论。本文对流动摊贩是否必要的理论主要从城市空间与规划、文化、经济、食品安全、社会需求、摊贩权利和城市管理方面进行梳理;对流动摊贩是否应合法主要从城市空间使用、摊贩权利、城市管理、缓解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讨论。为更直观和客观的了解流动摊贩现象,选取广州大学城和梅州市兴宁市的流动摊贩为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和图片记录法的形式,并结合有关文献阅读,调查摊贩经营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并从流动摊贩经营空间、经营格局、周边用地类型、经营时间等角度进行分析,更深入认识流动摊贩经营特征。最后发现流动摊贩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经营行为损害城市形象、无序经营导致空间过度拥挤,影响空间功能正常发挥;然而流动摊贩现象也存在暂时无法被取代的正面效应,如满足摊贩和消费者需求以及给公共空间带来活力。因此,规划不应回避流动摊贩现象,并提出规划应对流动摊贩经营空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是否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措施规范引导流动摊贩经营空间,消除摊贩经营对空间的负面影响并提高经营空间品质,通过研究,发现是可以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空间设计要素方面提出措施,有效解决问题。

杜小雪[6](2018)在《涂鸦艺术在城市零散空间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格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城市中林立的钢筋水泥丛林将公共景观空间挤压的所剩无几。与此同时,景观设计者在城市景观建构过程中,为追求其商业价值,盲目套用千篇一律的景观设计模式,忽略自身地域特点,只重视宏观的景观效果,忽视细节设计,使得所设计的城市景观缺乏空间层次,视觉效果空泛单一。由此产生了许多微小而零散的公共区域,它们是被城市规划者、景观设计者,甚至空间使用者所忽略和遗忘的公共空间。这些零散区域虽然面积狭小,但是早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其密不可分,完善该零散空间景观设计,不仅能使城市公共环境更具亲和力和人情味,也是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样貌的绝佳机会。通过对这些区域的实地调研,对空间形成原因、类型、特点等相关要点进行分析,总结出该空间所具备的价值与影响,以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梳理,本文试图寻找最为合适的解决途径与方法。因而提出通过设计介入来改善城市零散空间的环境,并通过分析涂鸦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所存在的价值与影响,提出采用这一新颖的艺术形式对城市零散空间进行景观改造的设想,并为这一设想总结出设计原则、策略与具体运用方法,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新的设计途径与发展方向。作为一种符合当下多元社会需求的设计手段——涂鸦艺术,这种最易于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其看似随意的表现手法却最能唤起人们内心最为本质的感动与深情。因此,运用涂鸦艺术来装点城市中的零散空间不乏为一种合理可行的景观改造方式。本文从全方位的角度对该课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推动城市景观建设的多样化发展,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逐步细化与完善,同时也为涂鸦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坚实的理论支撑。

吕佳璘[7](2017)在《菜市场空间使用与空间治理研究 ——以厦门第八市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旧城菜市场对于城市意义非凡,不仅是市井乡愁的空间载体,也是小而强的地方经济润滑剂,更是家门口的社区交往会客厅。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菜市场对于探讨其未来发展弥足珍贵。厦门市第八市场是厦门岛内最大的菜市场,是一条自发生长起来的活力街道,见证了厦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迁,承载了几代厦门人关于市井生活的记忆,保留了闽南特色传统文化。研究选取第八市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回顾法、质性研究法等方法,对第八市场商业空间、交通疏导等具体空间现状,以及其管理体系进行实证研究。梳理旧城区内菜市场空间使用与空间治理的现状,找出其规律与关联,进一步探讨传统菜市场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第八市场现状的分析发现:菜市场商业业态分布混杂,分布受到租金因素和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市场内不同业态对应不同的空间形式,其现状中同一行业并存的多种空间模式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是同一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体现。第八市场实际上受到多个管理和约束主体的影响,包括上级政府部门、政府管理部门、日常管理部门以及普通居民和消费者等;管理约束主体在商业经营层面、空间使用层面对市场进行管治。第八市场作为“活力街道”,具有公共空间占有特性,涉及空间中多方利益主体;与菜市场相关的主要利益主体有商贩、管理者和居民,三方彼此间存在合作与冲突。三方之间缺乏沟通,尤其是相对弱势的居民与摊贩缺乏表达的途径。最后,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对第八市场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包括:市场现有的店铺摊位应进行物理环境提升,进行合理的业态分区等。

杨兵,张嫱[8](2016)在《城市空间的临时活动研究——基于南京市丹凤街夜市的调查》文中提出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往往具有预定的功能,但实际使用中,人对于城市空间的使用方式除了预设功能外,还会因为日常活动的需要而产生新的临时活动。这些临时活动增加了城市空间的使用模式,表达的是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空间需求。本文基于南京市丹凤街夜市的调查,对城市空间的临时活动进行研究,总结梳理了城市空间的临时活动特征,分析了其对城市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临时活动的空间规划设计和城市管理方面的优化建议。

袁一美[9](2016)在《城市零散空间环境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当代正在进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城市空间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有一类被称之为零散空间环境,通常在城市里它们并不引人注意但被人们自发的使用着。人们已公共空间为基础进行的活动中有许多都是以零散空间环境为载体的,只是由于其不具有其他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而常常被使用者和规划者遗忘。零散空间的产生常常来源于生活之中,在不同规模条件下或多或少服务于各个阶层的人们。本文将对城市零散空间环境加以浅层探索。

郝辰杰[10](2015)在《非正规视野下大城市早间商摊问题及规划策略 ——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快速城市化推动了就业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这些流动人口中不乏从事非正规性低端行业的人员,其中大城市中的商摊摊贩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类矛盾,以往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较多的从人群出发,然而商摊的空间问题也是矛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从空间的角度入手,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试图梳理商摊空间的分布与特征,并提出较为系统性的规划对策。本文在预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大城市早间商摊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外部效应,并提出一系列核心问题;随后通过实证调研,从中宏观层面,对南京主城区范围内早问商摊空间的分布及类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接着,针对有代表性的四个对照片区,从中微观层面探讨早间商摊空间的特征与状态,包括商摊各相关人群主体的行为特征和商摊空间客体的特征两个主要板块。继而在剖析导致早间商摊空间问题诸要素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商摊空间进行理论推导,并提出该问题的核心空间矛盾在于商摊经营者对经营位置产权的缺失。最后,结合前文研究结论归纳出规划策略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并提出现阶段应对早间商摊空间问题的规划措施框架。

二、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3)日常视角下的老旧社区零散空间研究初探——以南京王府园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日常视角下的老旧社区零散空间
2零散空间的分类调研
结语
资料来源:

(4)作为媒介的菜市场及其空间文本解读 ——以南京科巷菜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四、文献回顾
第一章 菜市场实体空间的物质建构
    第一节 外部空间:以不同的姿态嵌入城市
        一、商业空间的多层次对话
        二、文化设施中的多元交融
        三、公共空间向私人领域的过渡
    第二节 内部空间:标准化建设配合个性化设计
        一、紧跟政府要求的整体空间布局
        二、承载公共文化的传统宣传媒介
        三、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的电子设备
第二章 活动主体的具身实践与空间认知
    第一节 身体感受与信息互动
        一、城市漫步:闲逛时的身体书写
        二、感官刺激:多方位的沉浸体验
        三、道具使用:自发性的空间探索
    第二节 日常对话与社会交往
        一、一次一际遇的浅层对话
        二、走向熟人社会的深度交往
    第三节 空间认知与身份认同
        一、本地人:情节生产丰满对“家”的想象
        二、新移民:日常沟通中获取地方归属感
        三、访问者:旅行经验打破城市刻板印象
第三章 虚实交互下的菜市场空间延展与再现
    第一节 个体线下经验的虚拟空间延展
        一、签到:基于LBS的菜市场地理定位
        二、分享:网络公共空间的个人表达
        三、评论:社交应用上的补充互动
    第二节 新媒体参与下的二次解读与空间再现
        一、贴近民生:透视政府工作的重要窗口
        二、冲破围墙:与周边业态共建美食地标
        三、浓缩百态:探寻城市真实面貌的场所
    第三节 虚实交互中科巷菜市场的空间重构
        一、从切身感知到虚拟在场
        二、从具化空间到空间表征
第四章 空间媒介的构成与传播意义反思
    第一节 菜市场的空间生产与动态建构
        一、历史与政治的共同作用
        二、“人”的实践与主体性偏向
        三、新媒介与新技术的加持
    第二节 菜市场的媒介属性与传播意义反思
        一、承载多层次传播的菜市场空间
        二、从空间维度进一步理解传播
结语
附件1:游逛者访谈提纲
附件2:菜贩访谈提纲
附件3:观察提纲
附件4:访谈对象信息一览
附件5:微信搜索结果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5)流动摊贩的规划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述评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论述)准备
    2.1 相关论述基础
        2.1.1 关于规划与空间的论述
        2.1.2 关于规划与社会需求的论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求-供给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流动摊贩的理论论争
    3.1 关于流动摊贩是否必要的理论研究
    3.2 关于流动摊贩是否应合法的理论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动摊贩时空特征研究与分析
    4.1 研究范围确立
    4.2 研究方案设计
        4.2.1 文献阅读
        4.2.2 调查内容设计
    4.3 流动摊贩时空特征研究
        4.3.1 广州大学城流动摊贩时空特征研究
        4.3.2 兴宁市城区流动摊贩时空特征研究
    4.4 .流动摊贩时空特征分析
        4.4.1 经营空间
        4.4.2 经营格局
        4.4.3 周边用地类型
        4.4.4 经营时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划应对流动摊贩现象的必要性和主要问题
    5.1 规划应对流动摊贩现象的必要性
        5.1.1 消除流动摊贩现象的消极效应
        5.1.2 增进流动摊贩现象的积极效应
    5.2 规划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动摊贩的规划应对措施研究
    6.1 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规划设计目标
        6.1.2 规划设计原则
    6.2 流动摊贩空间问题解决的规划层面
    6.3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规划应对措施
    6.4 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规划应对措施
    6.5 流动摊贩经营空间的基本设计要求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6)涂鸦艺术在城市零散空间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内容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零散空间的形成及影响
    2.1 城市零散空间的发展现状
    2.2 城市零散空间的形成原因
        2.2.1 历史演变因素
        2.2.2 设计规划因素
        2.2.3 公众行为因素
        2.2.4 城市建设因素
        2.2.5 其他因素
    2.3 城市零散空间的类型
        2.3.1 按地理位置分类
        2.3.2 按使用性质分类
        2.3.3 按区域形态分类
    2.4 城市零散空间的特点
        2.4.1 空间分布
        2.4.2 使用方式
        2.4.3 使用主体
    2.5 城市零散空间的存在价值
        2.5.1 城市多样化功能的补充
        2.5.2 公共空间基本属性的完善
        2.5.3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2.6 城市零散空间的现存问题
        2.6.1 影响城市环境与安全
        2.6.2 硬质化和几何化加剧
        2.6.3 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2.6.4 商业侵占
        2.6.5 人车矛盾
第三章 针对城市零散空间的设计介入
    3.1 正确面对城市零散空间
        3.1.1 态度与责任
        3.1.2 消极向积极转化
    3.2 寻求设计的介入
        3.2.1 是否可以设计介入
        3.2.2 理清介入途径
        3.2.3 明确使用主体
    3.3 城市零散空间的具体设计方法
        3.3.1 借鉴传统造园手法
        3.3.2 纵向丰富景观层次
        3.3.3 重塑景观界面
        3.3.4 公共艺术的参与
        3.3.5 结合其他学科
第四章 涂鸦艺术与城市公共景观
    4.1 涂鸦艺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4.1.1 萌芽与发展
        4.1.2 载体和场所
        4.1.3 涂鸦需要更多生存环境
    4.2 涂鸦艺术融入城市公共景观的可能性
        4.2.1 自身层面
        4.2.2 城市管理者层面
        4.2.3 社会大众层面
    4.3 涂鸦艺术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价值与影响
        4.3.1 存在价值
        4.3.2 影响
第五章 涂鸦艺术在城市零散空间中的运用
    5.1 涂鸦艺术在城市零散空间中运用的合理性
        5.1.1 问题互补
        5.1.2 形式灵活
        5.1.3 亲民性与开放性
    5.2 涂鸦艺术在城市零散空间中的运用原则
        5.2.1 整体性原则
        5.2.2 人性化原则
        5.2.3 地域性原则
        5.2.4 互动性原则
        5.2.5 艺术性原则
    5.3 涂鸦艺术在城市零散空间中的运用策略
        5.3.1 丰富城市景观细节
        5.3.2 提升城市景观的识别性
        5.3.3 发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5.3.4 关注公众与生活
        5.3.5 完善空间使用功能
    5.4 涂鸦艺术在城市零散空间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5.4.1 图文内容
        5.4.2 比例、构图与色彩
        5.4.3 点、线与面
        5.4.4 视觉角度与形式
        5.4.5 材料、工具与质感
        5.4.6 创作风格
        5.4.7 创作载体
        5.4.8 创作主体
    5.5 后期管理与维护
第六章 案例分析——以深圳西乡铁岗社区为例
    6.1 项目背景
        6.1.1 区域概况
        6.1.2 项目区位及范围
        6.1.3 发展契机
    6.2 设计理念
    6.3 设计策略
        6.3.1 政府支持
        6.3.2 公众参与
        6.3.3 地域特色
    6.4 设计运用
        6.4.1 内容
        6.4.2 色彩
        6.4.3 形式
    6.5 涂鸦景观对于铁岗社区整体发展的影响
        6.5.1 社会效应
        6.5.2 经济效益
    6.6 现存问题
        6.6.1 载体过于单一
        6.6.2 内容缺乏趣味性
        6.6.3 与周边环境缺乏联系
        6.6.4 各个作品过于独立
        6.6.5 缺乏及时维护与管理
    6.7 改造意见
        6.7.1 载体多样化
        6.7.2 增添涂鸦趣味性
        6.7.3 准确把握空间特性
        6.7.4 符合空间性质
        6.7.5 内容情景化处理
        6.7.6 增强作品间的联系性
    6.8 设计实践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与创新点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7)菜市场空间使用与空间治理研究 ——以厦门第八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释义
        1.1.1 厦门市第八市场
        1.1.2 菜市场
        1.1.3 流动摊贩
    1.2 研究背景
        1.2.1 菜市场是城市老城区复兴的“催化剂”
        1.2.2 菜市场是城市的会客厅
        1.2.3 菜市场是老百姓市井文化的载体
        1.2.4 厦门市第八市场是厦门传统文化的地标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设计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其他城市相关经验及启示
    2.1 菜市场建设方面相关经验
        2.1.1 国外菜市场建设方面的相关经验
        2.1.2 国内菜市场建设方面的相关经验
    2.2 菜市场管理方面相关经验
        2.2.1 菜市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2.2.2 完善地区法规治理菜市场
        2.2.3 流动摊贩的管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第八市场发展历程及空间使用现状
    3.1 第八市场发展历程
        3.1.1 市场萌芽期(1924年以前)
        3.1.2 老八市市场时期(1924年—1949年)
        3.1.3 市场萧条期(1949年—1978年)
        3.1.4 新八市市场时期(1978年至今)
    3.2 商业空间
        3.2.1 业态分布
        3.2.2 商业空间类型
        3.2.3 商业空间小结
    3.3 交通疏导
        3.3.1 交通区位及周边站点
        3.3.2 停车空间
        3.3.3 交通拥堵路段及拥堵原因
        3.3.4 交通疏导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八市场空间治理现状
    4.1 第八市场相关政策现状
        4.1.1 国家级、省级政策及文件
        4.1.2 厦门地方政策及文件
        4.1.3 政策现状小结
    4.2 第八市场管制体制及特征
        4.2.1 第八市场的管理约束主体
        4.2.2 不同层面的管制实施
        4.2.3 管理特征总结
    4.3 第八市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4.3.1 管理者与商贩
        4.3.2 商贩与居民
        4.3.3 管理者与居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间使用和空间治理现状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5.1 第八市场空间使用及空间治理现状的问题分析
        5.1.1 第八市场空间使用及空间治理现状的主要问题
        5.1.2 第八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
    5.2 第八市场空间改造方案
        5.2.1 保留历史建筑
        5.2.2 提升商业空间
        5.2.3 缓解交通拥堵
    5.3 空间治理的相关建议
        5.3.1 完善相关制度,引导市场发展
        5.3.2 搭建交流平台,多方合作共话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第八市场未来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非正规视野下大城市早间商摊问题及规划策略 ——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商摊空间
        1.3.2 非正规部门与非正规就业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时段
        1.4.3 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与行为主体——城市摊贩群体相关的研究
        1.5.2 与空间主体——城市商摊空间相关的研究
        1.5.3 研究综述小结
    1.6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早间商摊问题的提出
    2.1 早间商摊空间的积极作用
        2.1.1 商摊对就业和低端商业的帮助
        2.1.2 商摊对城市活力和安全的贡献
    2.2 早间商摊空间的消极影响
        2.2.1 商摊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的影响
        2.2.2 商摊对正规性商业经营的冲击
    2.3 本文核心问题
第三章 南京主城早间商摊空间的类型及分布
    3.1 南京主城早间商摊空间分布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3.1.1 调研方法与结果
        3.1.2 南京主城早间商摊分布密度
    3.2 早间商摊集聚的区域分类
    3.3 早间商摊集聚的位置分类
    3.4 早间商摊分布与城市商业体系的关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市早间商摊经营的特征与状态
    4.1 早间商摊各相关主体的行为特征
        4.1.1 早间商摊经营主体的人群特征
        4.1.2 早问商摊相关人群的相互关系
        4.1.3 早间商摊经营主体分析小结
    4.2 早间商摊经营的空间客体特征
        4.2.1 早间商摊空间的本体特征
        4.2.2 早间商摊空间的外部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非正规就业的早间商摊空间规划应对措施
    5.1 早间商摊空间问题的原因剖析
        5.1.1 中下层劳动力的生存及扩张需求
        5.1.2 城市容纳较低档业态的能力不足
        5.1.3 对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现实困境
    5.2 非正规商摊空间问题的理论推导
        5.2.1 商业业态演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
        5.2.2 公共空间的稀缺性与人性化趋势
        5.2.3 非正规部门自治与社区监管机制
        5.2.4 核心矛盾与规划应对原则
    5.3 早间商摊空间的规划措施框架
        5.3.1 商摊与牌照结合式摊贩管理模式
        5.3.2 区域性的早间商摊空间许可措施
        5.3.3 早间商摊微观经营空间调整措施
        5.3.4 时段性非正规商摊空间分配措施
        5.3.5 社区监管机制与发展性立废准则
        5.3.6 非正规商摊治理的相关保障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致谢

四、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正式空间”视角下昆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特征研究[D]. 王晶.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生活性街道夜间临时摊群点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划管理研究[D]. 林建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日常视角下的老旧社区零散空间研究初探——以南京王府园小区为例[J]. 孙源,朱渊. 华中建筑, 2020(07)
  • [4]作为媒介的菜市场及其空间文本解读 ——以南京科巷菜市场为例[D]. 杨茗.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5]流动摊贩的规划应对研究[D]. 陈威. 广州大学, 2018(01)
  • [6]涂鸦艺术在城市零散空间中的运用研究[D]. 杜小雪. 天津工业大学, 2018(11)
  • [7]菜市场空间使用与空间治理研究 ——以厦门第八市场为例[D]. 吕佳璘. 华侨大学, 2017(01)
  • [8]城市空间的临时活动研究——基于南京市丹凤街夜市的调查[A]. 杨兵,张嫱.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 2016
  • [9]城市零散空间环境初探[J]. 袁一美. 江西建材, 2016(11)
  • [10]非正规视野下大城市早间商摊问题及规划策略 ——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D]. 郝辰杰. 东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北京街头散落的商铺空间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