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冰球精英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分析

我国冰球精英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分析

一、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双玲,杨光,朱宝峰,温朝晖,赵滨杰[1](2021)在《基于结构熵和因子分析的我国优秀男子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关键指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关键指标研究是评价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前提。从优秀冰球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陆地运动素质和冰上运动素质4个角度选取关键指标,运用德尔菲法结合国内外冰球体能研究的相关文献,建立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初选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熵理论减少评价者对评价对象认知上隐含的不确定性并按照其重要性排序,解决指标体系代表性弱、相关性强和重叠性等问题,得出我国优秀男子冰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测试指标,再利用因子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验证分析,最终得出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39个,其中一级指标中陆地运动素质最为重要,其次是身体形态指标、冰上运动素质指标和身体机能指标;二级指标中宽度和围度指标为身体形态的关键指标,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为身体机能的关键指标,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为陆地运动素质的关键指标,冰上速度为冰上运动素质的关键指标;三级指标中胸围、身高骨盆指数、下肢长B/身高、体脂百分比、最大摄氧量、心功指数、Ttest、俯卧撑、腹肌耐力、手部反应时、立定跳远、25 m×6次往返跑、40 m倒滑、中线至蓝线4次折返滑、5圈8字为关键指标。

谢王帅[2](2021)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培养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教融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加强学校体育,推动青少年文化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冰雪后备人才是冰雪运动强国的基石,是冬奥会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加强对冰雪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我国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和冬奥会国家战略。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体教融合”为背景,研究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培养现状,得出以下结论:1.二十中学以“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为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学校通过冬奥知识宣讲和迎冬奥系列活动进行冬奥文化宣传,营造校园冰雪氛围,并与北京体育大学进行冰雪项目合作,实现一体化办学,大力推动着二十中学培养冰球运动员。2.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采用单独招生方式,招生方式比较单一,通过考察运动员综合素质、运动成绩、冰球专项技能来选拔冰球运动员。二十中学培养目标明确,根据运动员自身优势确定培养目标,主要包括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特长生、专业运动员三种培养目标。3.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的培养动力源于国家冬奥冰雪人才培养战略与3亿人参与冰雪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外部动力,和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以及对冰雪传统特色文化传承的内部动力。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驱动下,二十中学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冰球运动员。4.不论从运动员选拔还是引进高水平冰雪师资人才,二十中学都很重视“体教融合”,并以“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评”等具体途径切实培养冰球运动人才。5.为实现学校冰球运动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二十中学高度重视冰球运动队的组织管理,完善冰球运动队训练场地,保证训练、竞赛费用,积极争取运动员家长大力支持,努力解决“学训”矛盾,确保冰球运动队稳定、有序、高效开展训练。

任帅[3](2021)在《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22年北京市冬季奥运会申办成功以来,北京市的冰球运动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其中青少年冰球运动的发展尤为突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开展现状进行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对联赛开展的优势与不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北京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及七项配套规划以及北京市良好的经济基础为青少年冰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的裁判员构成体系不合理,裁判员体系以三级裁判员为主,其余高级别裁判员数量过少,难以保障联赛的执裁水平与公平公正。3、北京市青少年冰球后备人才构成以低年龄段儿童运动员为主,青少年运动员数量大幅度减少,人才梯队出现断层,学训矛盾仍是造成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4、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但赛事承办方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对赛事的价值缺乏开发,对赛事的品牌塑造不足,导致赛事影响力不足。根据以上结论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裁判员的执裁能力,建立完善选拔制度。2、完善运动员培养体制,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3、运用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4、开发赛事自身价值,加强赛事品牌建设。希望可以为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的发展提供参考。

谢楚[4](2020)在《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运动损伤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江西省羽毛球队为例》文中认为羽毛球是一项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有着良好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但是不少运动员在参与羽毛球运动中饱受伤病的困扰,如何对羽毛球运动损伤进行有效的预防至关重要。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作为评估和预测运动损伤的测试工具,在运动损伤和身体动作评估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通过测试身体灵活性与稳定性达到评估和预测运动员潜在运动损伤风险。本研究主要是对江西省羽毛球队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并分析其结果,探究运动损伤与功能性动作筛查之间的关系,为预防羽毛球运动损伤提供理论知识和参考数据,从而减少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Citespace),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一、理论部分1.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羽毛球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书籍,系统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和理论框架。通过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其成果进行借鉴和转化,为设计调查问卷、架构研究框架提供理论依据。2.知识图谱法:使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版本为citespace5.3对当前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以及羽毛球运动损伤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掌握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以及羽毛球运动损伤现阶段的研究前沿、研究热点和动态发展趋势。二、实证部分1.问卷调查法:制定相关问卷,发放给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并填写,了解队员的基本信息、羽毛球运动损伤易发生部位、运动损伤的性质以及运动损伤类型等。2.实验法:对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包括7个项目的测试,根据测试的标准,给每个运动员进行打分,最后对7项测试的分数相加,得到最后的总得分并记录,然后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损伤监测。3.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所获的资料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结果进行整理,输入Excel,借助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T检验分析、卡方检验等,计算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分隔值、探讨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和身体对称性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一、理论部分研究结论1.美国在运动损伤领域拥有较为完整的监控系统,其研究机构、刊物杂志都具有较高的地位,运动性脑震荡和运动损伤流行病学是目前最主要的两大研究领域,而国内在运动损伤研究领域相对于滞后。2.相比于国内,国外在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多,运用更为广泛,国内在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缺乏较为规范的评价体系。3.国内外对羽毛球运动损伤的研究成果较少,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4.功能性动作筛查能够评估和检测人体动作质量,故理论上,功能性动作筛查对运动损伤具有评估和预测价值。5.羽毛球技术动作对运动损伤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羽毛球运动损伤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二、实证部分研究结论1.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的分隔值为15分,小于等于15分的队员具有较高的运动损伤风险。2.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功能性动作筛查7个动作中,过顶深蹲、跨栏上步、躯干稳定性俯卧和直线箭步蹲4个测试动作得分与其运动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3.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身体对称性与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情况有着密切关系,身体对称比身体不对称的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明显要高。4.通过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理论与实践的偏离度不显着,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对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的运动损伤具备很好的预测价值。5.通过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理论与实践的偏离度交为显着,身体对称性对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的运动损伤不具备很好的预测价值。

胡鑫[5](2020)在《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运动员运伤病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调查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运动伤病发病情况,分析其发病原因,给出伤病防治建议。研究内容:对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38名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队员损伤发病率、运动损伤部、种类、类型分布及致伤因素、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运动伤病发生时间进行研究分析。38名运动员年龄为17.79±1.79岁、身高为166.09±5.27cm、体重为59.88±5.37kg、运动年限(冰球)为1.54±0.62年,其中有国家级健将运动员17名,国家一级运动员14名,未评级运动7名。研究结果:1)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发病人数为34人,占全队总人数89.47%,总运动员日为5325天,总发病次数为161次,损伤发病率为30.23次/1000 AD,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损伤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429)。急性损伤发病率高于慢性损伤发病率8.44次/1000 AD,运动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为主,损伤发病率为27.61次/1000 AD,中度与重度损伤发病率分别为1.50次/1000 AD、1.13次/1000 AD。比赛期间损伤发病率高于训练期间损伤发病率13.81次/10.00 AE,有统计学意义(p=0.03),且训练期间的冰上训练、体能训练课损伤发病率对总损伤发病率有显着性影响关系(p<0.001),专项技术训练课损伤发病率对总损伤发病率无显着性影响关系(p=0.198);2)运动损伤部位达到16个,下肢区域、上肢区域、躯干部、头颈部发病占比分别为42.86%、31.06%、19.87%、6.21%。损伤高发部位为膝、腰背部、腕、踝、大腿(前侧/后侧)、肩部。伤病高发种类为髌腱炎、踝关节距腓韧带扭伤、腰肌劳损,主要损伤类型为拉伤、劳损、挫伤,致伤因素以过度训练、滑行受伤、对抗受伤、摔伤、热身不充分、撞伤、传接球受伤为主;3)当肌力测试的负荷角度为60 deg/s时,左膝与右膝屈肌峰值力矩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膝与右膝伸肌峰值力矩没有统计学意义(p=0.143);左膝与右膝屈伸力矩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肌力测试的负荷角度为180 deg/s时,左膝与右膝屈肌峰值力矩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膝与右膝伸肌峰值力矩有统计学意义(p=0.024);左膝与右膝屈伸力矩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膝关节等速肌力各项指标分别与总损伤发病率执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4)2019年7月新增损伤发病数量101例,占损伤总数量62.73%,高于8、9、10、11、12月5个月新增损伤发病数量之和25.46%。8月份开始运动损伤发病次数趋势较为平稳,每月新增损伤发病数量均在15例以下。研究结论:1)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损伤发病率与运动员不同运动水平无关,但与运动员所处训练阶段有关。运动损伤发病类型以不可控的急性损伤为主,损伤程度以可痊愈的轻度损伤为主。比赛期间损伤发病率主要以受到外力造成的急性损伤为主,冰上训练课与体能训练课是训练期间的主要发病时段;2)膝关节、腰背部、腕关节、踝关节、大腿(前侧/后侧)的主要伤病为髌腱炎、腰肌劳损、三角软骨盘错位、距腓韧带损伤、股四头肌与股后肌群拉伤,过度训练、滑行受伤、热身不充分是主要致伤因素;3)运动员双侧下肢肌力发展不平衡不是影响运动员损伤发病率的生物力学因素,但可能是右侧腿损伤病例高于左腿腿损伤病例的因素之一;4)驻队医务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运动伤病防治工作是运动伤病发病数量急剧下降并处于平稳趋势的因素。

刘江山[6](2019)在《“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关键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冬季项目的短板,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充分调研与思考,提出“举国发力、恶补短板”的新理念,采取跨项跨界选材的新思路,打破传统限制,拓宽选材渠道,充分利用各省市天然资源和地域优势,丰富冬季项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以期利用夏季项目的人才基础,通过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来缩短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周期,进而恶补我国冬季运动人才储备的短板,从而实现冬季竞技体育项目跨越式发展。2015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明确将江苏省轮滑队作为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实施“轮转冰”计划的试点。2016年6月,江苏省速滑队正式组建。自“轮转冰”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省速滑队在国际、国内速度滑冰竞赛中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本文以“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追踪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迁移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分期训练理论和“双子模型”训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分析,构建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江苏省速滑队“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进行实践分析,为今后“轮转冰”训练模式指明方向,并对其它项目跨界选材、转项训练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轮转冰”训练模式是指以实现速度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和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为目标,以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体,通过科学设计训练阶段和训练内容,最终使速度轮滑运动员转项成为在速度滑冰专项上具备较强竞技实力(较高竞技水平)的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标准样式。从运动训练实践出发,依据理论指导,应形成“基础训练阶段:速度轮滑训练→转项发展阶段:冰轮两栖训练→专项提高阶段:速度滑冰训练”三阶段训练模式。——我国速度滑冰整体实力下滑严重,尤其长距离项目整体竞技实力依旧停滞不前。江苏省速滑队所取得的成绩,证明“轮转冰”转项训练可以有效扩大速度滑冰选材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提出“轮转冰”转项训练发展方向应以速度滑冰长距离和集体出发项目为主,尤其注重集体出发项目的发展。但“轮转冰”训练理论十分滞后。——研究提出立足速度轮滑运动,依据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以培养速度滑冰后备人才为目标,指导由速度轮滑转项进入速度滑冰训练过程的“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指导思想;提出从运动员年龄、运动成绩以及对速度滑冰技术理解和适应程度这3个方面来判断“轮转冰”的转项训练时机。——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源因素、训练竞赛因素以及综合保障因素)、9个二级指标(教练员因素、运动员因素、管理人员因素、运动员训练环境、训练科学化程度、竞赛改革、管理保障、科研保障和医疗保障)以及41个三级指标的“轮转冰”训练模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内容为基础,构建了以“轮转冰”训练模式内涵、原则、转项时机判断、训练内容和影响因素5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轮转冰”训练理论框架。——“轮转冰”训练模式,基础训练阶段,采用年度单周期训练安排,以速度轮滑训练为主,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和水平;转项发展阶段,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重点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进入速度滑冰训练周期,以适应、调整速度滑冰技术和比赛节奏为主,通过转换频率增加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轮滑主要竞赛期。专项提高阶段,同样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以速度滑冰训练和竞赛为主,重点是提升速度滑冰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滑冰主要竞赛期。尤其对于技术训练方面逐步探索出相对科学的训练理念,即速度滑冰和速度轮滑之间的技术差异其实就是在与器材的磨合上,并不是局限于两者技术本身,随着转换的频繁,会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滑行风格。——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明确了,“轮转冰”转项训练成功,以专攻中长距离项目的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转项速度滑冰后专攻集体出发和长距离项目,竞技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体能和战术两个方面。“轮转冰”训练应尊重速度轮滑原有技术,依据运动员对速度滑冰器材和场地磨合、适应程度,以适应速度滑冰专项技术为核心,改进为辅助,打造具有运动员个性化的滑行技术风格的技术训练理念。与传统速度滑冰训练相比,“轮转冰”训练的成材率相对更高。同时也验证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

关晶[7](2019)在《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义的体育保险由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以及残疾人福利保障组成。20世纪初,商业体育保险在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重点保障运动员的意外伤害风险。随着经济水平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体育保险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在防范体育风险、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着。我国社会保险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保障普通运动参与者面临的体育受伤风险,并为职业运动员提供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等方面的保障。2000年初,我国商业保险市场上也陆续出现了保障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体育保险产品。2016年初,我国实施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然而,我国社会体育保险保障水平偏低,商业体育保险的发展尚不成熟,且残疾人福利保障起步较晚,保障群体有限,体育保险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从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和残疾人福利保障三个角度入手,详细介绍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契机、现状和瓶颈。总结发现我国体育保险存在法律制度基础薄弱、基层组织分散、保险市场环境、体育保险精算技术有待完善以及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阐明发展体育保险的必要性,本研究从体育运动和社会体育保险的社会经济价值入手分析。具体来说,本研究以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群体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衡量人力资本的指标为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和学业水平。其次,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体育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医疗利用率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为了解决实证研究中可能面临的内生性问题,并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采用了三种实证方法,分别为: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本研究得出了体育运动对未成年人群体人力资本积累有显着的提高作用,在提高未成年人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以及学业水平上均有明显体现。此外,社会体育保险可以显着提高未成年人群体医疗资源使用率,对低收入和农村地区群体影响程度更大。然而,本研究未发现社会体育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健康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我国社会体育保险对个人健康水平提升上作用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保险的保障能力,发挥商业体育保险补充作用以及残疾人福利保障对极端体育风险的保障作用。为了为我国体育保险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本研究进一步参考借鉴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典型国家体育保险的发展经验,同样从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和残疾人福利保障三个角度入手,详细介绍英国和美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契机、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以及经验借鉴。英国和美国体育保险体系具有发展完善、体育保险公司和体育保险中介公司相互配合、重视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普及、体育类数据公开度高以及商业体育保险产品丰富等特点。据此,本研究提出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建议。首先,体育保险发展依赖于完善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制定《体育保险条例》、《体育保险实务手册》、《体育风险预防制度》和《体育伤害监测数据登记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详述了《体育保险条例》和《体育保险实务手册》的制定方法与主要内容,进一步以校园足球为例,详述了《体育风险预防制度》和《体育伤害监测数据登记规章制度》的制定细节。为了保证体育保险法律法规的落实,本研究提出了多部门协调配合推进体育保险和健全的社团组织的重要性。其次,体育保险的发展需要考虑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并进的发展思路。针对需求侧,本研究提出了鼓励和推广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具体包括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建立体育运动联赛制度和树立体育偶像明星效应。针对供给侧,由于商业体育保险是我国体育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发展商业体育保险市场全面且细致的建议方案和落实办法。具体包括:设置专业的体育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开发高质量的体育保险产品;产品科学定价;开展科学服务外包工作;加大体育保险的科学宣传;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针对每一点建议,逐一展开,以期建议切实可行。最后,体育保险的发展应该有明确的阶段目标,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建设我国体育保险“三步走”方案。具体来说,第一步是将现存的碎片化体育保险加以整合,建立体育保险框架的雏形;第二阶段是补充完善阶段。针对不同群体没有被满足的体育风险保障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初级体育保险的内容,使之逐步成熟和完善;第三阶段是全面推进阶段。完备的体育保险应该探索纳入长期护理费用和心理疾病保障,并广泛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推进体育保险安全网构建。

李双玲[8](2018)在《冰球运动员伤病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国内外有关冰球运动员伤病的研究文献,对其伤病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学者往往借助运动员伤病官方网站的数据或各队队医提供的数据进行伤病率的统计,国内学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国外每1 000名运动员的伤病率为3. 03-39. 6,其中1220岁为伤病的高发期;国内按受伤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统计,得出我国的伤病发生率为65. 5%88. 5%。冰球运动员比赛中的伤病发生率是训练中的3倍,其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和颈部、肩部、膝关节;损伤中最常见的伤病为脑震荡、挫伤、扭伤、拉伤及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其中男子的伤病率明显高于女子,比赛中运动员的伤病主要来自队员之间、队员与界墙之间、队员与球杆及球之间的冲撞。建议:我国建立冰球运动员伤病数据库,及时全面了解我国冰球运动员的伤病情况,并提出预防运动员伤病的措施;同时规定我国青少年冰球运动员允许合理冲撞的年龄,建立我国冰球运动防护措施体系,以促进冰球项目在我国快速健康的发展。

陈冲,王明波[9](2018)在《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体能是冰球运动员竞技的基础和保障,学术界对其研究尚显不足。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冰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需求、训练方法和专项体能评估方法进行综述和剖析,并得出:冰球运动属于投射竞技类运动,其供能方式为磷酸原、糖酵解和有氧供能系统配合工作;而当前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速度、力量、耐力素质上,专项体能评估方法主要针对专项素质和一般素质,陆上与冰上体能训练和周期性训练结构的研究较少,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在以上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均有待深化。

阮雄王[10](2018)在《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基于风险评估的功能强化训练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北京市青少年冰球协会所属各年龄段冰球队进行运动损伤问卷调查和风险因子测试,统计损伤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初步的探索青少年冰球运动损伤。并对运动员进行伤病和损伤相关风险因素调查,开展损伤风险评估测试,初步的探索冰球运动的风险评估。对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下一赛季的训练和比赛进行风险评估测试,并充分重视运动防护和预防康复训练,希望通过风险评估测试、服务和随访,分析制订出科学准确有效的损伤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FMS)测试,对40名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进行调查和测试,实验干预进行了8周但是整个实验前后历经9个月的测试与干预,就是功能强化训练包括训练后整理活动的静力性牵拉,下肢的平衡练习,本体感觉练习,爆发力练习和耐力练习和功能桥正练习,并随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1.按损伤分布有:足踝损伤占45%,大腿损伤占37.5%,上肢损伤占32.5%,小腿损伤占30%,膝部损伤占27.5%,躯干损伤占17.5%。2.损伤原因有:准备活动不够占55%,身体疲劳占45%,身体基本素质不够占40%等。3.实验前FMS总得分平均为13.46,实验后FMS总得分平均为14.37。3.立定跳远指标从178cm增长到189.48cm,10米x3次折返跑指标从8.26秒增长到7.93秒,30米跑指标从5.56秒增长到5.47秒,400米跑指标从77.97秒增长到77.24秒,25米绕杆跑+直线返回从10.6秒增长到10.39秒。结论:1.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损伤发生原因主要有:准备活动不够、身体疲劳、身体基本素质不够等。2.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发生时,急性期处理不尽合理。3.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发生后,对康复训练的重视不够。4.FMS<14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的急性损伤风险。5.功能强化训练方案可以降低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损伤发生率,增强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的体能素质。

二、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结构熵和因子分析的我国优秀男子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关键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关键指标初选
    1.1 身体形态关键指标的初选
    1.2 身体机能关键指标的初选
    1.3 运动素质关键指标的初选
2 关键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2.1 结构熵-因子分析概述
    2.2 建立专项体能关键指标选取的优化模型
3 基于结构熵理论确定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关键指标
    3.1 基于结构熵减少初选关键指标的不确定性
        3.1.2 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中身体机能关键指标的结构熵分析
        3.1.3 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中运动素质关键指标的结构熵分析
    3.2 我国优秀男子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关键指标的确定
4 基于因子分析法验证关键指标
    4.1 身体形态初选关键指标的优化
    4.2 男子冰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初选关键指标的优化
    4.3 男子冰球运动员运动素质初选关键指标的优化
        4.3.2 冰上运动素质初选指标的优化
5 小结
作者贡献声明:

(2)“体教融合”背景下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发展冰雪运动,推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1.1.2 培育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实现冬奥国家战略
        1.1.3 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计划,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1.1.4 推动体教深度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概念的界定
        1.4.2 “体教融合”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冰雪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1.4.4 国外冰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访谈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二十中学冰球队基本情况
        3.1.1 二十中学冰球队建制背景
        3.1.2 二十中学冰球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基本情况
        3.1.3 二十中学冰球队参赛及获奖情况
        3.1.4 二十中学冰球队输送人才情况
    3.2 “体教融合”背景下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培养机制
        3.2.1 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招生流程
        3.2.2 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培养目标
        3.2.3 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培养动力
        3.2.4 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培养途径
    3.3 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培养保障措施
        3.3.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3.3.2 训练经费比较充足
        3.3.3 训练场地设施完善
        3.3.4 队员家长大力支持
        3.3.5 较好处理学训矛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关于国内冰球运动发展的研究
        1.4.3 关于国际冰球运动发展的研究
        1.4.4 相关研究评述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简介
    3.2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参与者情况分析
        3.2.1 关于俱乐部分布情况分析
        3.2.2 关于教练员的情况分析
        3.2.3 关于运动员的情况分析
    3.3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竞赛体系分析
        3.3.1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组织机构研究
        3.3.2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竞赛规程研究
    3.4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运营现状研究
        3.4.1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赛事营销研究
    3.5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3.5.1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发展的优势
        3.5.2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发展的劣势
        3.5.3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所面临的机遇
        3.5.4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所面临的挑战
        3.5.5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SWOT矩阵图
        3.5.6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优势-机遇(SO策略)组合分析
        3.5.7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劣势-机遇(WO策略)组合分析
        3.5.8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优势-挑战(ST策略)组合分析
        3.5.9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劣势-挑战(WT策略)组合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4.1.2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裁判员水平参差不齐
        4.1.3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后备人才体系构建不完善
        4.1.4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的赛事品牌塑造不足
    4.2 建议
        4.2.1 加强裁判员的执裁能力,建立完善选拔制度
        4.2.2 完善运动员培养体制,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4.2.3 运用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4.2.4 开发赛事自身价值,加强赛事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运动员调查问卷
    附件2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件3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4 调查问卷专家评价表
    附件5 2020-2020 赛季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竞赛办法

(4)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运动损伤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江西省羽毛球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创新之处与研究步骤
        1.2.1 创新之处
        1.2.2 研究步骤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运动损伤相关名词
        1.4.2 功能性动作筛查相关名词
        1.4.3 羽毛球相关名词
        1.4.4 可视化图谱相关名词
2 功能性动作筛查与运动损伤领域研究
    2.1 国内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动态趋势
        2.1.1 数据来源
        2.1.2 结果分析
        2.1.3 小结
    2.2 国外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动态趋势
        2.2.1 数据来源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小结
    2.3 国内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研究热点
        2.3.1 数据来源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小结
    2.4 国外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研究热点
        2.4.1 数据来源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小结
    2.5 功能性动作筛查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2.5.1 运动损伤的基本原理
        2.5.2 功能性动作筛查的基本原理
        2.5.3 功能性动作筛查对运动损伤的评估和预测原理
3 羽毛球运动损伤领域研究
    3.1 国内羽毛球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
        3.1.1 数据来源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国外羽毛球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
        3.2.1 数据来源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羽毛球运动损伤理论探讨
        3.3.1 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基本原理
        3.3.2 羽毛球运动的技术特征
        3.3.3 羽毛球运动技术与运动损伤的关系探讨
4 江西省羽毛球队FMS测试对运动损伤的评估探究
    4.1 江西省羽毛球队运动损伤情况
        4.1.1 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基本信息
        4.1.2 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常见运动损伤
    4.2 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FMS得分与运动损伤相关性
        4.2.1 FMS得分和运动损伤情况
        4.2.2 FMS得分与性别的相关性
        4.2.3 FMS得分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
    4.3 FMS得分与运动损伤评估分隔值的关系
        4.3.1 ROC曲线的面积
        4.3.2 FMS得分分隔值的计算
        4.3.3 FMS分隔值评估与实际运动损伤对比情况
        4.3.4 相对危险度值估计值情况
    4.4 江西省羽毛球队七个测试动作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4.4.1 队员FMS七个动作得分情况
        4.4.2 FMS各项得分对运动损伤风险评估的价值
    4.5 FMS得分情况与身体对称性关系研究
        4.5.1 身体对称性情况
        4.5.2 FMS得分与身体对称性的相关性
5 FMS对羽毛球运动损伤的预测效果研究
    5.1 新增运动损伤情况
    5.2 FMS得分对新增运动损伤预测分析
    5.3 身体对称性对新增运动损伤预测分析
    5.4 分析与讨论
        5.4.1 FMS的应用讨论
        5.4.2 队员身体对称性与运动损伤的关系讨论
        5.4.3 四个测试项目与羽毛球技术关系讨论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果
        6.1.1 理论部分结果
        6.1.2 实证部分结果
    6.2 研究结论
        6.2.1 理论部分
        6.2.2 实证部分
    6.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运动员运伤病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冰球运动简介
        2.1.1 国外冰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2.1.2 国内冰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2.2 运动损伤相关内容探究
        2.2.1 运动损伤概念与类型
        2.2.2 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
        2.2.3 冰球损伤的相关研究
        2.2.4 跨界跨项女子冰球损伤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采集
        3.2.2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损伤发病率
        4.1.1 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损伤发病率
        4.1.2 运动损伤性质与损伤程度发病率
        4.1.3 不同运动方式对损伤发病率的影响
    4.2 运动损伤部位、种类、类型分布及致伤因素
        4.2.1 运动损伤部位分布
        4.2.2 运动损伤种类分布
        4.2.3 运动损伤类型分布
        4.2.4 致伤因素分布
    4.3 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
        4.3.1 膝关节双侧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对比
        4.3.2 总损伤发病率与膝关节等速肌力的相关性检验
    4.4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
        4.4.1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分布
        4.4.2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与复查时间趋势变化
5. 分析
    5.1 损伤发病率分析
        5.1.1 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损伤发病率分析
        5.1.2 运动损伤性质与损伤程度发病率分析
        5.1.3 不同运动方式对损伤发病率影响分析
    5.2 运动损伤部位、种类、类型分布及致伤因素分析
        5.2.1 运动损伤部位分布分析
        5.2.2 运动损伤种类分布分析
        5.2.3 运动损伤类型分布分析
        5.2.4 致伤因素分布分析
    5.3 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5.3.1 膝关节双侧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对比
        5.3.2 总损伤发病率与膝关节等速肌力的相关性检验分析
    5.4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分析
        5.4.1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分布
        5.4.2 运动伤病发生时间与复查时间趋势变化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速度滑冰研究综述
        1.2.2 速度轮滑研究综述
        1.2.3 运动技能迁移与跨项训练研究
        1.2.4 国外速度滑冰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整体设计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2.1 研究重点和难点
        2.2.2 研究创新点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2.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4.1 相关概念
        2.4.2 理论基础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与“轮转冰”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1.1 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奖牌分布特征
        3.1.2 平昌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竞赛成绩分析
        3.1.3 近三届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分析
    3.2 江苏省速滑队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2.1 江苏省速滑队发展历程
        3.2.2 江苏省速滑队的队伍构成与管理现状
        3.2.3 江苏省速滑队在轮、冰两个项目上取得的成绩
    3.3 对“轮转冰”训练的启示
        3.3.1 江苏省速滑队的突破,证实了“轮转冰”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的可行性
        3.3.2 转项训练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指引转项训练方向逐渐明确
        3.3.3 转项训练模式正在形成,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3.3.4 “轮转冰”训练队伍持续扩大,后备人才培养增添新内涵
    3.4 当前“轮转冰”训练亟需解决的问题
        3.4.1 转项训练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3.4.2 训练理论极度缺失,训练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构建
    4.1 速度轮滑与速度滑冰的项目特征分析
        4.1.1 竞赛规则和竞赛特征
        4.1.2 竞技能力特征
        4.1.3 训练特征
        4.1.4 制胜因素
    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基本理论分析
        4.2.1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内涵解析
        4.2.2 “轮转冰”训练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3 “轮转冰”转项训练时机的选择与把握
    4.3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影响因素
        4.3.1 影响因素指标初选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
        4.4.1 “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4.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运行分析
    5.1 “轮转冰”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1.1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任务
        5.1.2 转项发展阶段:主要任务
        5.1.3 专项提高阶段:主要任务
    5.2 “轮转冰”各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1 基础训练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2 转项发展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3 专项提高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3 “轮转冰”各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1 基础训练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2 转项发展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3 专项提高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结构
    5.4 “轮转冰”各阶段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
        5.4.1 各阶段训练内容
        5.4.2 各阶段训练方法和手段
    5.5 本章小结
6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案例分析
    6.1 郭丹个案访谈
        6.1.1 郭丹成长履历
        6.1.2 速度轮滑转项发展速度滑冰的优势
        6.1.3 “轮转冰”训练的主攻方向
        6.1.4 “轮转冰”运动员技术的提升
        6.1.5 对“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建议
    6.2 李思杉2016-2017 年度训练安排分析
        6.2.1 基本情况与多年训练阶段划分
        6.2.2 年度训练周期安排
        6.2.3 年度大周期训练内容结构特征
        6.2.4 年度训练负荷结构特征
        6.2.5 年度训练不同周期体能和技术训练安排特征
        6.2.6 不同内容训练方案示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创新点1
        1.4.2创新点2
        1.4.3创新点3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2.1 体育风险识别与统计研究
    2.2 体育风险管理与体育保险研究
    2.3 体育运动社会经济价值的实证研究
        2.3.1 体育运动对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2.3.2 体育运动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
    2.4 体育健康保险社会经济价值的实证研究
    2.5 总结与评价
第3章 体育保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体育风险与体育风险管理
        3.1.2 体育保险
        3.1.3 体育保险公司
        3.1.4 体育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
        3.1.5 体育保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
    3.2 理论基础
        3.2.1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3.2.2 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3.2.3 价格均衡与供求定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体育保险的演变与发展瓶颈
    4.1 发展历程
    4.2 我国体育保险现状
        4.2.1 社会保险
        4.2.2 残疾人保障
        4.2.3 职业运动员互助保险和保障
        4.2.4 商业体育保险
    4.3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瓶颈
        4.3.1 法律制度瓶颈
        4.3.2 组织制度瓶颈
        4.3.3 保险市场瓶颈
        4.3.4 技术支持瓶颈
        4.3.5 社会发展瓶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运动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学业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5.2 实证方法
        5.2.1 固定效应模型
        5.2.2 工具变量法
        5.2.3 倾向得分匹配法
    5.3 体育运动对健康水平的影响
    5.4 体育运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5 体育运动对学业水平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保险的社会经济价值——以体育健康保险为例的实证分析
    6.1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6.2 实证方法
        6.2.1 固定效应模型
        6.2.2 工具变量法
        6.2.3 倾向得分匹配法
    6.3 体育健康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医疗使用情况影响
        6.3.1 医疗资源使用率变化机制
        6.3.2 按照收入水平和地区分组研究
    6.4 体育健康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健康水平的影响
        6.4.1 按照收入水平和地区分组研究
        6.4.2 体育健康保险影响健康水平的其他可能性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典型国家体育保险的演变及其经验借鉴
    7.1 英国体育保险
        7.1.1 英国体育保险发展历史与契机
        7.1.2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
        7.1.3 残疾人保障
        7.1.4 英国商业体育保险计划
    7.2 美国体育保险
        7.2.1 美国体育保险发展历史与契机
        7.2.2 美国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险计划
        7.2.3 残疾人保障
        7.2.4 美国商业体育保险计划
    7.3 发达国家体育保险发展趋势
        7.3.1 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社会福利体系发展完善
        7.3.2 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密切配合
        7.3.3 重视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
        7.3.4 体育受伤数据追踪和统计研究丰富
        7.3.5 商业体育保险产品十分丰富
    7.4 发达国家体育保险演进的经验借鉴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路径与相关建议
    8.1 制定并落实体育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8.1.1 体育保险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8.1.2 推动体育保险法律法规落实
    8.2 鼓励公民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8.2.1 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
        8.2.2 建立体育运动联赛制度
        8.2.3 树立体育偶像明星效应
    8.3 提高商业体育保险市场水平
        8.3.1 设立专业的体育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
        8.3.2 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8.3.3 开发高质量的体育保险产品
        8.3.4 体育保险产品的科学定价
        8.3.5 开展科学服务外包工作
        8.3.6 加大体育保险的科学宣传
        8.3.7 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
    8.4 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保险体系
        8.4.1 整合现存的碎片化体育保险
        8.4.2 体育保险补充发展阶段
        8.4.3 体育保险全面推进阶段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残疾人两项补贴
附录B 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运动相关标准
附录C 美国高中足球受伤率统计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冰球运动员伤病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冰球运动员伤病发生率的相关研究
2 冰球运动员伤病特征的相关研究
    2.1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冰球运动员损伤情况
    2.2 冰球运动员损伤部位
    2.3 冰球运动员损伤类型
    2.4 冰球运动员损伤时间
    2.5 冰球运动员损伤程度
3 冰球运动员伤病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3.1 性别因素与伤病的关系
    3.2 冲撞与伤病的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9)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冰球项目特征与体能训练需求
    2.1 项目特点
    2.2 能量供应特征
    2.3 伤病特征
3 冰球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3.1 冰球体能训练的理论
        3.1.1 体能训练的定义
        3.1.2 体能训练的负荷与周期化特征
    3.2 体能训练的方法
        3.2.1 陆上训练与冰上训练
        3.2.2 力量素质
        3.2.3 速度素质
        3.2.4 耐力素质
        3.2.5 核心训练、功能性训练与其他
    3.3 运动员体能评估与诊断方法
        3.3.1 冰球运动员体能监测、评估方法
        3.3.2 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评估运动员体能
4 结语

(10)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基于风险评估的功能强化训练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2 文献综述
    2.1 冰球运动概述
        2.1.1 冰球(icehockey),也称为“冰上曲棍球”
        2.1.2 冰球项目的特点
        2.1.3 冰球项目的历史情况和现状
    2.2 冰球项目的相关研究
        2.2.1 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运动发展现状
        2.2.2 冰球体育项目运动损伤特点
        2.2.3 青少年运动损伤特点
        2.2.4 运动损伤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2.2.5 运动损伤风险评估系统模型的构建
第一部分 研究一:北京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状况的调查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2.2 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的结果
        2.1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损伤部位的分布和损伤类型
        2.2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损伤发生的原因
        2.3 损伤后处理状况
        2.3.1 损伤后的急性期处理状况
        2.3.2 急性损伤发生后的就医状况
        2.3.3 急性损伤发生后的康复训练状况
        2.4 运动损伤的预防状况
        2.4.1 训练或比赛前的准备活动状况
        2.4.2 训练或比赛前牵拉伸展活动进行状况
        2.4.3 平时训练状况
        2.4.4 运动中采取防护措施的状况
        2.4.5 训练或比赛后采取的恢复措施的状况
        2.4.6 自我医务监督的现状
    3 分析与讨论
        3.1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损伤部位的分布和损伤类型
        3.2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损伤发生的原因
        3.3 损伤后处理状况
        3.3.1 损伤后的急性期处理状况
        3.3.2 急性损伤发生后的就医状况
        3.3.3 急性损伤发生后的康复训练状况
        3.4 运动损伤的预防状况
        3.4.1 训练或比赛前的准备活动状况
        3.4.2 训练或比赛前牵拉伸展活动进行状况
        3.4.3 平时训练状况
        3.4.4 运动中采取防护措施的状况
        3.4.5 训练或比赛后采取的恢复措施的状况
        3.4.6 自我医务监督状况
    4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二:FMS测试对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风险评估以及功能强化训练对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体能的效果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3 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
        2.1 FMS得分对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损伤发生率的预测
        2.2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功能强化训练8周前后FMS得分变化
        2.2.1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功能强化训练8周前后FMS总分
        2.2.2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功能强化训练8周前后FMS单项得分
        2.3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功能强化训练8周前后损伤率变化
        2.4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功能强化训练8周前后体能变化
        2.4.1 立定跳远
        2.4.2 10米×3次折返跑
        2.4.3 30米跑
        2.4.4 400米跑
        2.4.5 25米绕杆跑+直线返回
    3 分析与讨论
        3.1 FMS得分对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损伤发生率的预测
        3.1.1 与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存在损伤有关联的FMS动作模式
        3.1.2 对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的评估不足的FMS测试动作
        3.2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功能强化训练8周前后FMS得分变化
        3.2.1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功能强化训练8周前后FMS总分
        3.2.2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功能强化训练8周前后FMS单项得分
        3.3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功能强化训练8周前后损伤率变化
        3.4 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8周前后功能强化训练对体能素质的变化
    4 小结
    5 结论
    6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结构熵和因子分析的我国优秀男子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关键指标研究[J]. 李双玲,杨光,朱宝峰,温朝晖,赵滨杰.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 [2]“体教融合”背景下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冰球运动员培养现状研究[D]. 谢王帅.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3]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任帅.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4]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运动损伤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江西省羽毛球队为例[D]. 谢楚.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运动员运伤病调查与分析[D]. 胡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D]. 刘江山.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7]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D]. 关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冰球运动员伤病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李双玲.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06)
  • [9]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J]. 陈冲,王明波. 冰雪运动, 2018(05)
  • [10]青少年冰球业余爱好者基于风险评估的功能强化训练的效果[D]. 阮雄王.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我国冰球精英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