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克服语言障碍——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传统文化如何克服语言障碍——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论文文献综述)

谭凯天[1](2021)在《高校日语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思维》文中研究表明从古至今,中国和日本民族文化交往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因社会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两国人在语言表述中存有极大不同。茶文化源自于中国,并从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所传输,其蕴藏着深厚浓郁的文化内涵,对引入日语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茶文化起源和茶文化思维含义进行解读,明确日语和日语文化导入的价值意蕴,分析高校日语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思维存在的问题,而后总结出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袁梦[2](2021)在《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文化视域下,为促进"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笔者从前言入手,结合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影响,对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落实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尹如爱[3](2020)在《中日茶文化在日语课程中的渗透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将中日茶文化渗透到日语课程中不仅可以增加传统日语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日茶文化,从而进一步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并将中国茶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为充分发挥中日茶文化在日语课程中的渗透作用,本文对中日茶文化在日语课程中渗透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了目前日语课程教学的现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探究了中日茶文化在日语课程中的渗透路径,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参考建议。

赵咪咪[4](2020)在《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人茶滥觞于魏晋时期,至明代臻于至真阶段。日本没有原生茶,茶与饮茶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都得益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中茶的传播。明代文人茶随着官方与民间往来东传日本,对室町时代书院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利用文献比较与分析等方法,分析明代文人茶东传的蛛丝马迹及其与日本书院茶的丝缕关联,进而解析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从而探寻日本茶道的文化逻辑与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演进。绪论部分对明代文人茶和日本书院茶作了概念厘清,第一章梳理了文人茶自形成至明代的发展脉络,认为明代文人茶延继了古代知识分子借茶修身与隐逸的精神意蕴,而物我观念转变下“以茶事美”的美学实践则是其时代特征;第二章研究官方与民间视域下的中日茶文化交流,指出明日勘合贸易与五山禅僧从物质与精神层面促使了明代文人茶的东传;第三章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解读日本书院茶中蕴含的明代文人茶要素,分析文人茶在地化的表现和原因,由此认为日本书院茶在形成过程中首先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审美意味,并且承继为核心内容加以发展;第四章从历史演进和文化更迭两方面考察书院茶之于日本茶道的意义,从审美旨趣和精神意蕴两方面析出日本茶道对明代文人茶的继承与发展。室町时代书院茶首先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以茶事美”,在形式上表现为室内陈设和空间营造的审美化,内容上则是茶会的审美鉴赏主题。在其后的发展中又渐渐吸收了明代文人茶所包涵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修身”、“隐逸”等思想,经过日本文化和禅宗语境的过滤,最终表达为“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等日本茶道精神。由此,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日本书院茶最终演变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张垚彤[5](2020)在《《教育机会确保法的成立基础及存在理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早稻田大学教授喜多明人于2018年发表在《早稻田教育学研究》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普通教育机会确保法の成立基盘と存在理由──前川喜平文部科学省事务次官の「学校外普通教育」法制复活论をふまえて』为实践文本进行,该文章以2016年12月,日本颁布施行“确保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相当的教育机会等相关法律”为背景,围绕上述法律的成立基础和存在理由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本实践报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对翻译任务背景、翻译任务性质以及相关翻译文献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和翻译过程,主要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运用的对比语言学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密切关系。第三部分是翻译案例分析,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日汉词汇、语序、表达三个角度,对翻译文本中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出日汉对比与翻译的原则。第四部分是对整个翻译实践进行的总结,包括翻译实践价值、经验与教训两部分。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开展日本教育学术文献的汉译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对比分析日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可探索构建基于对比语言学的日汉翻译策略,有效提升日汉翻译的质量。

赵一帆[6](2019)在《外商投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冲突管理研究》文中指出PPP是指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公私合作的项目运作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以及亚投行的成功运营,已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参与到中国的PPP项目中来。外商投资作为PPP项目的社会资本参与方,对于提高PPP项目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项目参与主体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要素不同会造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由此产生跨文化冲突及跨文化风险,导致项目内部沟通失效、管理和运作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甚至可能使项目失败。外资参与的PPP项目具有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为有效化解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将跨文化冲突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本文从跨文化适应理论出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查阅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外资参与PPP项目的相关概念、特点和内涵,分析了文化的含义、构成、特征等,结合跨文化管理相关理论,界定了跨文化管理、跨文化冲突管理等概念。(2)分析了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的动因,构建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机制;并将外资参与PPP项目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时期,并分析认为要在领导决策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沟通管理、团队文化建设四个维度上达到跨文化适应。(3)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天人观差异,并将这些差异归类到跨文化适应的不同维度上,构建外资参与PPP项目的跨文化适应模型。(4)根据外资参与PPP项目的跨文化适应模型,从领导决策、人力资源、沟通管理和团队文化四个维度构建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从项目与东道国、项目与母国政府、项目与母国本部三个方面构建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的外部协调机制,并分别提出相关建议。

贾彭[7](2019)在《茶文化融入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提出日本的茶文化源自中国,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融入自身国家文化的特点,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日本茶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对日本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达到有效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覃聪聪[8](2018)在《茶艺表演解说词创作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茶艺表演是展现和传播茶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茶艺表演,能够集中地展现茶的品质、历史、茶道精神等,使茶文化在短时间里能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其中,茶艺解说词是茶艺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点睛之笔,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更好地欣赏,帮助理解茶艺的主题、过程和特色。如何写出一篇恰当、精彩的茶艺解说词,是当前茶艺师面临的难题。因此,本文在对大量茶艺表演及解说词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创作目的、内容结构、用词等角度出发,系统地总结了茶艺解说词创作的一般规律。要使品饮者在短时间内充分品味茶文化,了解茶叶的冲泡、品饮方法及价值,解说词在内容上应该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阐述茶叶的来龙去脉;二是介绍茶叶的冲泡技艺;三是讲述与茶相关的人文故事。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解说词在茶艺表演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过度的解说就会画蛇添足。因此,解说词应结合茶艺主题与营造的环境,做到简练、精当、恰到好处。总体来说,在文辞创作时应该考虑专业用词、观演双方、雅俗共赏、节奏韵律、修辞手法等五个方面的因素。最后,在实际创作中,茶艺解说还需要注意把握好时事性、本土化的问题。

吴福平[9](2018)在《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自由和自由意志,同时必须要有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和能力。批判和反思可以为自由意志筑起一道“防火墙”,可以防止自由意志溢出现实世界或者是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之外,进而失去交往的合理性和行动的合理化。这也正是本研究以自由意志(求善)、反思(求真)和批判(求美)作为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文化原动力的根本原因。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唯有马克思主义在对古典哲学和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让“自由”进入了有血有肉的人的历史的实践长河,也让我们认清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对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文化观表明,共产主义社会昭示的真、善、美的理想是真正的、内容意义上的文化原动力。在此基础上,首先是致力于以自由意志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为两翼的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其次,构建了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模型图,试图揭示文化原动力的核心要素:自由意志、批判和反思在“超”(S)文化态”、“合”(I)文化态、“和”(H)文化态、“纯”(P)文化态等四种“文化形态”,以及在学习力、革新力、凝聚力、传播力等四种文化软实力中的传导机制和基本规律,揭示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的传播路径和作用机理;其三,运用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模型,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与老子“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动力的分析,试图进一步奠定国家文化动力分析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同时,对以基督新教为核心的美国多元文化动力、以“理性”铸就“辉煌”的德意志精神文化动力、以“大和”精神为核心的日本文化动力以及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动力的核心要素、运行机制、传播路径展开了深入剖析和探索性案例研究。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扬长避短,吸收一些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明成果,丰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我国当前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学理基础和文化支持。

盛敏[10](2017)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饮茶史,历经数代传承流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古代商道的拓展,中国茶在海外广泛流布与传播,各国茶饮风俗亦多发端于中国,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中国文化失势,茶叶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建国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逐步恢复,但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在卖原料的低级阶段,出口结构极不合理。学界围绕中国茶叶出口的研究不少,如何突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分三个时期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世界茶叶贸易中各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案例,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紧密关联。1.早期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存在地理与时空上的相关耦合性,陆地是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路径,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2.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都经历过历史的辉煌,中国茶文化与接受国文化融合,新的茶文化形态引导和改变着世界的茶叶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然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缺乏主动权,当国运衰退之时,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双双陷入低谷。3.现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交流往往成“失语”状态;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出口贸易结合不紧密,茶文化对外传播未形成文化产业,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推动有限。从世界各国的茶叶贸易和的茶文化传播来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向来不为国人所重视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宣传普及在各国茶叶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1.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不惜花费巨资在欧美大陆宣传本国茶叶,茶叶宣传促销和茶文化普及成为公认的促销手段,这对英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殖民地区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各国早期开展的一系列茶叶宣传活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引导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与贸易格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体,低价竞销引导下的袋泡茶和速溶茶风靡一时。3.全球化时代商业并购现象普遍,非价格竞争成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世界茶叶贸易中茶文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愈加明显,这可以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美国茶文化复兴”中窥见一斑。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模式”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要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传播运行机制。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既需要政府引领、组织主导,同时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和强化个人广泛参与。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让多元主体有效协同与配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总之,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许多方面大有可为。而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也将极大促进茶叶出口贸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日语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文化概述
2 日语和日语文化导入
3 高校日语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思维存在的问题
4 高校日语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思维的路径
    4.1 注重设置日本茶文化课程
    4.2 明确日语和茶文化的联系
    4.3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重要性

(2)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影响
2 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落实现状
    2.1 日语教师对中日茶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
    2.2 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
3 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3.1 提高高校日语教师对中日茶文化的了解
    3.2 增强课堂互动

(3)中日茶文化在日语课程中的渗透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日茶文化在日语课程中渗透的可行性
2 目前日语课程教学的现状
    2.1 缺乏专业素养高的日语课程授课教师
    2.2 中日茶文化等文化元素未能有效渗透到日语课程教学环节
    2.3 教学方式老套
3 中日茶文化在日语课程中的渗透路径
    3.1 深入研究中日茶文化差异性
    3.2 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及教学能力
    3.3 加强对中日茶文化的宣传

(4)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一)明代文人茶
        (二)日本书院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意识
        (一)明代文人茶研究状况
        (二)日本茶道及书院茶研究状况
        (三)问题意识
    三、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论文构成
第一章 中国文人茶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中国文人茶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文人茶的兴盛——明代文人茶兴起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明代文人茶的形式与内涵
        一、明代文人茶的审美旨趣
        (一)空间美学
        (二)茶事美学
        二、明代文人茶的精神意涵
        (一)以茶修身:古代知识分子修身观的实践
        (二)以茶事美:“物我”观念的解构与重塑
        (三)以茶寄怀:隐逸情怀的阐释
第二章 中日茶文化交流与明代文人茶的东传
    第一节 概述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二节 明日勘合贸易及其中的茶
        一、明日勘合贸易的行与止
        二、朝贡体系中的茶
        三、遣明使节传播的茶
    第三节 五山禅僧与明代文人茶的东传
        一、五山禅僧对明代文人茶的摄取
        二、从五山文学看明代文人茶东传
第三章 日本书院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平安至室町时代初期的日本茶文化
    第二节 日本书院茶的形成与明代文人茶的吸收
    第三节 日本书院茶对明代文人茶的继承与发展
        一、日本书院茶——从以茶事美开始
        二、日本书院茶的发展及家元制的建立
第四章 书院茶在日本茶道中的位置及明代文人茶的传承
    第一节 书院茶在日本茶道中的位置及意义
    第二节 明代文人茶美学在日本茶道中的传承
        一、茶事艺术的传承
        二、空间艺术的传承
    第三节 启于审美扬于修身——明代文人茶精神在日本茶道中的传承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教育机会确保法的成立基础及存在理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第1章 翻訳タスクについて
    1.1 タスクの背景
    1.2 タスクの性质
    1.3 関连する文献の概要
        1.3.1 今回の翻訳実践の状况
        1.3.2 中日両言语の対照と翻訳に関する研究
        1.3.3 研究现状のまとめ
第2章 翻訳プロセスについて
    2.1 翻訳前の准备
    2.2 翻訳理论
        2.2.1 対照言语学について
        2.2.2 対照言语学と翻訳
    2.3 翻訳プロセス
第3章 翻訳の実例分析
    3.1 翻訳実践における対照言语学の応用
        3.1.1 语汇の违いと翻訳
        3.1.2 语顺の违いと翻訳
        3.1.3 表现の违いと翻訳
    3.2 中日両言语の対照と翻訳の原则
        3.2.1 中国语本位の原则
        3.2.2 中日両言语の异同の処理
        3.2.3 中日言语の交流実现
第4章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4.1 翻訳実践の価値
    4.2 経験と教训
参考文献
付録1 教育用语リスト
付録2 原文と訳文
谢辞

(6)外商投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冲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冲突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2.1 外资参与PPP项目
        2.1.1 外资参与PPP项目的内涵
        2.1.2 外资参与PPP项目的特点
        2.1.3 外资参与PPP项目的适用领域
    2.2 文化、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2.2.1 文化
        2.2.2 文化差异
        2.2.3 文化冲突
    2.3 跨文化冲突管理
        2.3.1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2.3.2 跨文化管理
        2.3.3 跨文化冲突管理
    2.4 本章小结
3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管理理论
    3.1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理论
        3.1.1 跨文化适应的内涵及特点
        3.1.2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动因分析
        3.1.3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机制
    3.2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的基本过程
        3.2.1 行为理解阶段
        3.2.2 文化共生阶段
        3.2.3 文化融合阶段
    3.3 影响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的维度分析
        3.3.1 团队文化建设
        3.3.2 领导决策机制
        3.3.3 人力资源管理
        3.3.4 跨文化沟通管理
    3.4 本章小结
4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冲突适应模型建构
    4.1 中西方文化差异
        4.1.1 中西方文化的一般差异
        4.1.2 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
    4.2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冲突的基本表现
        4.2.1 行为理解阶段的基本表现
        4.2.2 文化共生阶段的基本表现
        4.2.3 文化融合阶段的基本表现
    4.3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冲突适应模型构建
        4.3.1 基于“跨文化适应”的文化冲突模型要素选择
        4.3.2 基于“天人观”的文化冲突模型要素选择
        4.3.3 跨文化冲突适应模型构建
    4.4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能力评价
        4.4.1 指标体系设定原则
        4.4.2 指标体系的设计
        4.4.3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能力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适应能力实证分析
    5.1 确定单因素隶属度
    5.2 指标权重计算
    5.3 权重结果分析
    5.4 模糊综合评价
    5.5 相关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冲突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
    6.1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冲突的内部管理
        6.1.1 创新领导决策机制
        6.1.2 改善人力资源管理
        6.1.3 提升跨文化沟通管理能力
        6.1.4 建立协同的团队文化
    6.2 外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冲突的外部协调
        6.2.1 与东道国的协调
        6.2.2 与母国政府的协调
        6.2.3 与母国本部的协调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茶文化融入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日语跨文化交际
2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3 中日茶文化的差异
4 中日茶文化意境上的关联性
5 日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的策略

(8)茶艺表演解说词创作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古籍文献(传统论说文体)
        1.3.2 当代茶文化的研究
        1.3.3 茶艺表演的研究
        1.3.4 关于茶艺表演解说词的研究
    1.4 相关理论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茶道
    2.2 茶艺
    2.3 茶艺表演
第3章 茶艺解说词的作用
    3.1 建构
    3.2 说明
第4章 茶艺解说词的创作
    4.1 茶艺解说词应该包含内容
        4.1.1 介绍所用茶叶
        4.1.2 说明冲泡技艺
        4.1.3 讲述与茶叶相关的人文背景
    4.2 茶艺解说词创作应考虑的因素
        4.2.1 专业用词
        4.2.2 观演双方
        4.2.3 雅俗共赏
        4.2.4 节奏韵律
        4.2.5 修辞手法
    4.3 茶艺解说词创作的其他注意事项
        4.3.1 把握时事创作新篇
        4.3.2 注意茶艺解说词的本土化
第5章 茶艺表演解说词常见的错误
    5.1 技法混淆,常识错误
    5.2 详略不当,词不达意
    5.3 抄袭成风,创作困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文化长征:一种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化和文化动力的内涵
        1.2.1.1 文化的内涵
        1.2.1.2 文化动力的内涵
        1.2.2 文化动力研究的基本路径
        1.2.2.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研究路径
        1.2.2.2 结构主义和历史主义研究路径
        1.2.3 文化动力研究的学科视野
        1.2.3.1 经济学视角
        1.2.3.2 社会学视角
        1.2.3.3 政治学视角
        1.2.3.4 人类学视角
        1.2.4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1.1 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研究
        1.3.1.2 文化动力的功能性研究
        1.3.1.3 文化动力的规律性研究
        1.3.1.4 多国视角下的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研究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4.1 研究的重点
        1.3.4.2 研究的难点
        1.3.4.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化动力研究:哲学基础与可能路径
    2.1 “'零'存在机制”及其存在论意义
        2.1.1 中西哲学中的“差别-联系”论
        2.1.2 “'零'存在机制”的哲学基础和数理内涵
    2.2 中西哲学中的“一”及“同一”
        2.2.1 从老子的“抱一为天下式”到西方的“同一”哲学
        2.2.2 “同一”哲学与西方理性精神的四次飞跃
        2.2.3 “同一”哲学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四度提升
    2.3 虚数I与-I及老子的“道”
        2.3.1 群论的哲学内涵:多等于多,多即是一,一即是零
        2.3.2 虚数i与-i及《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新解
    2.4 老子的“三”及“势成之”
        2.4.1 老子“三”的形式意义
        2.4.2 老子的“三”的内容意义
        2.4.3 老子的“三”和“势”
    2.5 基于“'零'进制”的“易图”推演
        2.5.1 “'零'进制”的基本内涵
        2.5.2 基于“'零'进制”的河图、洛书、五行及其生克解读
        2.5.3 基于“'零'进制”的周敦颐《太极图说》解读
    2.6 本章小结
3 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
    3.1 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及其哲学基础
        3.1.1 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动力”——“自由意志”
        3.1.2 黑格尔“对事物作思维着的考察”———“反思”
        3.1.3 哈贝马斯“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可批判性”
    3.2 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及其意义阐释
        3.2.1 以自由意志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为两翼的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
        3.2.2 文化原动力模型意义阐释
    3.3 本章小结
4 文化暴动力传导机制模型构建
    4.1 文化的实践性定义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4.1.1 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文化的实践性定义和文化动力分类
        4.1.2 文化实践性定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4.1.3 文化动力功能的“具体普遍形式”:文化价值与文化效用价值
        4.1.4 社会“异质性互动”与文化“公地悲剧”
    4.2 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路径及模型构建
        4.2.1 文化流变的四种形态
        4.2.2 基于两个对立价值维度的文化软实力新型分类
        4.2.3 以自由意志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为两翼的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理想国”与“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原动力及传导机制分析
    5.1 柏拉图“理想国”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5.1.1 “理想国”文化原动力分析:哲人王是否可以承担起治理城邦的重任
        5.1.2 理想国”文化软实力分析:“哲人王”治下的“理想国”是否“理想”
        5.1.3 《理想国》“五种政制”文化形态分析:五种政制流变的内在必然性
    5.2 老子“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原动力传机制分析
        5.2.1 老子为什么不推出“哲人王”来治理“小国寡民”社会
        5.2.2 “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美国、德国、日本文化原动力及传导机制分析
    6.1 以基督新教为核心的美国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6.1.1 美国文化原动力的建构与解构
        6.1.2 “财富供养自由”:美国文化形态分析
        6.1.3 “使人成其为人”:美国文化软实力分析
    6.2 以“理性”铸就“辉煌”的德国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6.2.1 “理性”的建构与解构:德国文化原动力分析
        6.2.2 纳粹帝国产生的文化根源:德国文化形态分析
        6.2.3 “理性”何以铸造辉煌:德国文化软实力分析
    6.3 以“大和”精神为核心的日本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6.3.1 “大和”不“和”:日本文化原动力分析
        6.3.2 军国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日本文化形态分析
        6.3.3 “内外有别”的“大和式”思维:日本文化软实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原动力及传导机制分析
    7.1 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原动力分析
    7.2 新中国以来国家文化形态分析
        7.2.1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种典型的“纯”文化态
        7.2.2 邓小平时期:一种高活力、高风险的“超”文化态
        7.2.3 江泽民、胡锦涛时代:成功进入了“合”文化态
        7.2.4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打造出和谐有序、稳中求进的“和”文化态
    7.3 新中国文化软实力分析
        7.3.1 “内敛-认异”的学习力
        7.3.2 “外张-认异”的革新力
        7.3.3 “内敛-认同”的凝聚力
        7.3.4 “外张-认同”的传播力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文化是否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主要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
    1.1.2 国外研究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2.1 中国茶传播的主要路径
    2.1.1 丝绸之路
    2.1.2 茶马古道
    2.1.3 万里茶道
    2.1.4 海上丝绸之路
2.2 早期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的历史及主要特点
    2.2.1 关于早期传播的各种说法
    2.2.2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
    2.2.3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三章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
3.1 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1.1 北传俄罗斯
    3.1.2 茶入西欧
    3.1.3 华茶在欧洲的贸易
3.2 中国茶在美洲和非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 中国茶文化在亚洲地区的继续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1 茶在南亚与东南亚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3.2 茶在日本的继续传播与贸易往来
    3.3.3 茶在朝鲜半岛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4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四章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4.1 现当代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
    4.1.1 世界茶叶生产格局
    4.1.2 世界茶叶贸易格局与变迁
4.2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贸易
    4.2.1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状况
    4.2.2 现当代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
    4.2.3 现当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4.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复兴与对外传播
    4.3.1 台湾茶文化复兴
    4.3.2 大陆茶文化复兴
    4.3.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
    4.3.4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及与茶叶出口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 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经验及启示
5.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茶叶宣传与茶文化普及
    5.1.1 各国的宣传经验
    5.1.2 启示
5.2 二战前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1 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2 英国市场
    5.2.3 美国市场
    5.2.4 启示
5.3 全球化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
    5.3.1 跨国企业并购茶叶公司
    5.3.2 美国茶文化复兴
    5.3.3 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茶叶品牌文化分析
    5.3.4 启示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分析
6.1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内容
    6.1.1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体系
    6.1.2 中国茶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6.2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主体
    6.2.1 政府
    6.2.2 社会组织
    6.2.3 企业
    6.2.4 个人
6.3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媒介
    6.3.1 实物形象
    6.3.2 书籍报刊
    6.3.3 广播影视
    6.3.4 新媒体
6.4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受众
    6.4.1 受众属性与分类
    6.4.2 东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共通性
    6.4.3 西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差异性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促进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7.1 政府引领茶文化传播
    7.1.1 纳入国家战略
    7.1.2 重构茶文化
    7.1.3 优化传播方式
7.2 组织主导茶文化传播
7.3 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
    7.3.1 加强茶文化营销
    7.3.2 打造中国茶叶品牌
    7.3.3 细分国际市场
7.4 强化个人广泛参与
    7.4.1 加强人际传播
    7.4.2 加强个人传播
7.5 案例分析--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
    7.5.1 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事件表
    7.5.2 案例分析
    7.5.3 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作者简历

四、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日语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思维[J]. 谭凯天. 福建茶叶, 2021(07)
  • [2]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J]. 袁梦. 福建茶叶, 2021(04)
  • [3]中日茶文化在日语课程中的渗透式教学研究[J]. 尹如爱. 福建茶叶, 2020(11)
  • [4]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D]. 赵咪咪.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5]《教育机会确保法的成立基础及存在理由》翻译实践报告[D]. 张垚彤.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6]外商投资参与PPP项目跨文化冲突管理研究[D]. 赵一帆.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 [7]茶文化融入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J]. 贾彭. 福建茶叶, 2019(02)
  • [8]茶艺表演解说词创作规律的研究[D]. 覃聪聪.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9]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 吴福平. 浙江大学, 2018(12)
  • [10]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盛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传统文化如何克服语言障碍——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