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一、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钟飞燕[2](2021)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其主要实践载体——学校劳动教育,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也必然遇到新问题。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各种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形成高投入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理论和现实回应,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参照“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科学化程序,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和现实回应,界定其内涵和本质是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知识性或通识性教育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是国家进行国民教育的专门化教育实践。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即传播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回应层面,本文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论建构,系统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及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构成要素。其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学校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泛化为综合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违背劳动教育客观规律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追求回归到育人本质中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领悟“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理解“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其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超越“工具”取向,回归“人本”取向,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伦理等主题,并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组织起来。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既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又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既与传统接轨,又与未来同向。其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为了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要挖掘其困境症结,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现实回应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既从长远角度做出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规范的措施。面对复杂的形势,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导致其陷入形式化、片面化、工具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中。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此外,还应通过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劳育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应以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立足时代之需,在长期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蔡雯雯[3](2021)在《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全的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强国离不开高素质的法治公民,奉法者强,严于律己的法治文明人已然是衡量法治国家最显眼的标志。近年来,青少年法治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的人数增加、犯罪者的低龄化、犯罪形态的多样化以及极端犯罪手段的日趋残忍等等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在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小学设立法治教育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法治内容十分丰富,课程实效突出,教育成果斐然。关注美国法治教育,聚焦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合理借鉴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特色法治教育。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站在历史的长廊上回顾梳理了美国法治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总结了中小学法治教育各阶段的个性化目标,在此基础上罗列了特色的法治教育课程类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法治教育课程成功实施的策略,探究其特色课程评价,并结合当下我国中小学课程面临的困境与争议,为我国法治教育课程提出些许建议。美国法治教育课程早期阶段关注国家法律文本,为应对社会动荡转向关注社会现实,现在独立的法治教育越发成熟,法治教育的制度化倾向亦越发明显。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目标以民主、自由、正义、平等、法律的核心精神为牵引,课程目标涉及法治知识、法治技能和法治信仰,各阶段目标在知识能力上既一脉相承又逐级加深。法治教育纳入社会科课程中,课程设置的类型主要有《少年司法》、《公民计划》、《民主的基础》、《街头法》、《我们人民:公民与宪法》。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在于普及法治知识,包括基础法律常识和实用性法治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考、判断技能、交流和社会参与的法治技能,最终将法治精神内化,形成法治信仰。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实施遵循跨学科综合、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学科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富有特色的是在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主题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的教学策略,社区参与和学校政府作为隐性课程略为补充,这使法治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富有成效。法治教育课程评价由全国教育进步评估组织进行,评价的目的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不强调过分地甄别与选择。评价的主要方法是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有机统一,评价主体以学生为主,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强调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带给我国的启示如下:一是以社会主义特色法律体系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牵引,打造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课程;二是要在学生生活中挖掘法治元素,丰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三是法治教育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法治学习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四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法治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发挥法治教育成效最大化,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

杨阳[4](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许多学生受到了校园暴力的侵害。校园暴力不仅给中小学生造成身心伤害,而且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并努力将其解决。在此过程中,中小学校需自觉承担整顿校园暴力问题的责任,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保护学生的安全。同时,社会与家庭也应该努力与学校配合共同解决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探索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原因,提出解决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方案。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及不足。其次是中小学校园暴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类型及危害,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对预防校园暴力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某地级市部分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现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和数据梳理中小学校园暴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对某地级市部分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从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基本对策,包括要坚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创建良好的社会和谐环境以及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更好的预防和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为学生的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李悠[5](2021)在《孔子“勇”德思想:理论溯源与实践应用 ——基于学校体育德育一体化视角》文中提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中小学生自信勇敢的良好品德。体育与德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体育承载着德育,德育又赋予体育更高的人生价值和诉求。中小学体育课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在体育课中将体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施行体育德育一体化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自信勇敢良好品德的最佳途径。孔子,被尊为儒家创始人,作为“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早在数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勇”的思想。孔子曾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应该在道德修养中追求仁爱,在智力培育方面追求真理,在体育培育方面追求勇敢。仁、智、勇并称儒家的“三达德”。文章以孔子“勇”德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归纳整理了《论语》、《经书》、《儒书》、《子史》等文献着作中所记载的与孔子“勇”有关的言行;探寻孔子“勇”德思想内涵,并赋予孔子“勇”德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以期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推动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对孔子“勇”德思想的维度、特征、方法和路径进行分析,将“勇”德培育分成生理上的“勇气”和“血气”以及心理上的“不惧”与“知耻”。将“勇”德思想从认知、情感、意志和实践四个层面进行阐释,运用了循循诱“勇”、因才育“勇”、榜样之“勇”、以身践“勇”的方法与日常生活、讲学授道、为官从政的途径相结合对“勇”德进行了培育。2.基于学校体育德育一体化视角,将孔子“勇”德思想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提出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原则:适度原则、体验原则、“勇而好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安全原则。3.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方法有:语言激励、身体示范、身体实践、情景创造、挫折教育。4.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评价方法有: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

胡嘉倩[6](2021)在《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武术散打作为富有中国丰富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品质,而且有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应时而生,2018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比赛规模逐渐扩大,赛事得到良好发展,但由于赛事正处于起步阶段,办赛经验不足,各方面工作还有待完善。目的:本文以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了解赛事的开展现状。(2)了解目前赛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从赛事组织与管理、参赛群体对赛事的认识及评价等方面入手探索适合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第二届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的32支队伍,36名教练员、273名运动员和23名裁判员进行问卷调查。结论:(1)参赛总人数增多,但整体参赛率不高,赛事整体竞技水平较低,参赛群体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存在男多女少的现象。(2)赛事在组织与管理、裁判员队伍及观赏性方面获得参赛群体的一致好评,但没有为参赛运动队进行食宿安排,不便于对运动队进行统一管理。(3)运动员参赛积极性高,但整体技术水平层次不齐,参与散打训练年限短,参赛经验不足。(4)裁判员队伍整体趋向于年轻,具备一定的执裁能力,但缺乏执裁经验。(5)中青年教练员居多,本科学历者较多,教练员整体执教经验较丰富,但整体学历和运动水平仍需提高。(6)影响赛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5个,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参赛学校领导不支持、参赛运动员父母不支持、参赛队经费不足、运动员训练地点场地设施不全。建议:加强武术散打在校园的推广,扩大赛事规模;响应国家政策,深化与学校合作;扩宽资金来源,保障赛事经济基础;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完善云南省散打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等,对赛事稳定、持续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石文颜[7](2021)在《峨眉武术进校园的机遇、困境及路径 ——基于峨眉山市中小学的考察》文中认为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备受冲击。中小学作为传播武术文化和培养学生“五育并举”的主要场所,理应担负起“武术进校园”的重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探寻峨眉武术进校园的出路。本研究采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峨眉山市15所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访谈当地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学校相关领导,对推进峨眉武术进校园在“策、境、人、财、物”五个方面的机遇与困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策”方面:国家、地方出台众多弘扬传统文化与武术的政策以保障“峨眉武术进校园”工作的推进。但各级政策难以落地,督导考核与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峨眉武术课程设置欠妥,以及遭受“进校园”热潮的影响。(2)在“境”方面:具有峨眉武术发祥地的地理优势、全国“武术之乡”的引领效应、丰富多彩的赛事环境、学校武术社团的补充优势。同时遭受着武侠小说影视的“艺术化”、重文化轻体育、竞技体育的冲击、学校位置差异等劣势环境影响,致使峨眉武术进校园步履维艰。(3)在“人”方面:领导层、习武学生家长、本土传承人都支持峨眉武术进校园。但各级领导、学生、家长对峨眉武术进校园的认知不足,峨眉武术师资供给不足,使得推进峨眉武术进校园处于被动的尴尬之境。(4)在“财”方面:国家、地方、民间、学校对峨眉武术进校园均有资金支持,但扶持力度不够。(5)在“物”方面:学校普通场地器材相对充足,武术馆校与本土教材逐渐丰富,专业服装逐渐成型。但专业场馆器材不足,专业服装缺失,峨眉武术教学教材不统一。对此,研究提出以下路径:(1)探索政策落地的新路径:学校结合政策优势,与政府合力推进;健全督导考核与学校管理机制;科学设置武术课程,使峨眉武术在全校普及。(2)深入挖掘环境优势资源的路径: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基地资源、武术明星资源,为“峨眉武术进校园”搭建更好的推广平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3)引导推广者与受体形成合力的路径:加强峨眉武术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讲座、座谈会、赛事活动等方式宣传峨眉武术,改善校领导、家长和学生对峨眉武术的意识认知。(4)探索多元筹措资金的路径:政府和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开展峨眉武术的资金充足和专款专用;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5)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备的路径:各学校配齐配足峨眉武术场地器材、专业服装,彰显峨眉武术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规范峨眉武术教材。

徐浩[8](2021)在《黑龙江省跆拳道发展对青少年太极拳推广的启示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体育在世界体坛的位置日益提高,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也在逐步恢复往日的神采。2019年7月25日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的通知》中介绍到,武术产业发展主要任务是要完善项目体系,推广适合大众广泛开展的各式太极拳。2019年9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中介绍到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跆拳道作为一项上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的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与文化理念在短时间内以很快的速度在全国的大中小城市发展起来,成为现在许多青少年都在学习的体育运动,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推广和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经典名片。但太极拳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开展和推广却显的举步维艰,作为一项具有历史积淀和民族烙印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传承与发展是需要诸多学者进一步深思熟虑的。鉴于此,本研究以黑龙江作为调查研究区域,以黑龙江省的青少年、家长和教练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黑龙江省跆拳道发展的规模和策略以及太极拳在青少年中推广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跆拳道项目推广的优势所在,同时找出太极拳在青少年推广中的制约因素,从而为黑龙江省青少年太极拳的推广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1.黑龙江省太极拳的组织机构相较于跆拳道的组织机构略显单薄,尤其是在青少年组织机构的建立中相差较大;跆拳道与太极拳在中小学的开展都不是很广泛,并且专业的跆拳道和太极拳老师配备不齐。2.每年跆拳道的竞赛场数要高于太极拳的竞赛场数,但在黑龙江省武术锦标赛中太极拳项目的设置在逐年完善和丰富。3.黑龙江省青少年与家长群体对跆拳道的认知程度要高于太极拳,同时青少年对跆拳道的兴趣程度要大于太极拳。家长、教练员和青少年自身都认为通过练习跆拳道和太极拳都达到了增强体质和磨练意志的作用。4.黑龙江省青少年太极拳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自身的局限性,同时受其他项目的冲击与挑战。

杨丽翠[9](2020)在《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德育工作新格局。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中小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成长规律,统筹协调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育人体系,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拥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和8个民族自治州。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以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学校德育最能体现边疆民族地区德育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特殊性。加强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培育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和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学校德育基础理论和“德育一体化”概念的理解,系统把握中小学德育工作以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德育路径的一体化为基本内涵的逻辑框架。从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和实际,深入分析当前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由此尝试提出优化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构建以中小学德育新理念为引领,加强课程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功能以及完善学校德育的科学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德育一体化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框架。

李柔婷[10](2020)在《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以长沙市5所中小学为例》文中提出舞蹈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美育的越来越重视,舞蹈教育也开始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地方和学校开始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而更多的学校则是将舞蹈融入音乐教育当中,成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舞蹈社团作为中小学实施艺术教育的普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都相应成立学生舞蹈社团,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艺术生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但是,在社团训练中因不正确的训练方式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的情况并不鲜见,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容我们小觑。为尽可能减少和预防舞蹈运动损伤,促进中小学舞蹈社团科学合理的进行训练,本文以5所中小学舞蹈社团的5名教师以及89名学生成员为对象进行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重点对中小学舞蹈社团训练中成员的损伤情况、损伤原因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预防和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希望能为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科学训练与开展活动提供一定启示。

二、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历史必然: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培育
        1.1.2 理论应然: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建构
        1.1.3 实践使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历史的研究
        1.2.3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1.2.4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1.3.1 问题确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3.2 背景鸟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1.3.3 切入视角: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及学生新特点
        1.3.4 分析框架:基于泰勒原理分析学校劳动教育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
        1.4.2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概述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1.3 学校劳动教育
    2.2 学校劳动教育的功能
        2.2.1 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 社会功能:弘扬劳动幸福的社会风尚
        2.2.3 教育功能:完善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2.3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2.3.1 学校“劳”育与家庭“劳”育、社会“劳”育的比较
        2.3.2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比较
        2.3.3 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2.3.4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第3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
        3.1.1 “劳力”与“劳心”之辩
        3.1.2 “耕读文化”
        3.1.3 “工匠精神”
    3.2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基础奠基: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
        3.2.1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3.2.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3.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3.3 西方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3.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3.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教劳结合”思想
        3.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2 列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3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4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5 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第4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释
    4.1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畸变表征
        4.1.1 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4.1.2 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
        4.1.3 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4.1.4 泛化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4.2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理论审视
        4.2.1 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成逻辑: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2 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矛盾:“劳动”与“闲暇”
        4.2.3 劳动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指向: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4.3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4.3.1 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3.2 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
        4.3.3 践行“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
        4.3.4 感悟“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
第5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
    5.1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
        5.1.1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取向:“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
        5.1.2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
        5.1.3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主题: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
    5.2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组织
        5.2.1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2 在生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3 在服务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
        5.3.1 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
        5.3.2 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
        5.3.3 与传统接轨,与未来同向
第6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6.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6.1.1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6.1.2 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6.1.3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6.1.4 工具化: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
        6.1.5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6.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6.2.1 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6.2.2 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平台
        6.2.3 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法
    6.3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6.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6.3.2 整合劳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6.3.3 融通“大中小”,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6.4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6.4.1 评价理念:突出发展导向,重在劳动观养成
        6.4.2 评价内容:基于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指标
        6.4.3 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6.4.4 评价操作: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劳动档案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法治国家的理性呼吁
        (二)法治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合理借鉴美国法治教育课程成功经验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1.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目标
        2.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3.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4.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5.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1.法治教育的研究
        2.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研究
        (三)已有成果简评
    四、概念界定
        (一)法治
        (二)法治教育
        (三)法治教育课程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化较研究法
        3.内容分析法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演变历程
    一、早期阶段:学习国家法律文本
    二、发展阶段:关注社会现实
    三、成熟阶段:走向制度化
第二章 美国中小学校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目标
        (一)美国小学阶段法治教育课程目标
        (二)美国中学阶段法治教育课程目标
        (三)美国高中阶段法治教育课程目标
    二、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类型
        (一)少年司法
        (二)公民计划
        (三)民主的基础
        (四)街头法
        (五)我们人民:公民与宪法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普及法治知识
        (二)提升法治技能
        (三)形成法治信仰
    二、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
        (一)法律核心理念贯穿课程内容始终
        (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采用螺旋式编排
        (三)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四)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彰显法治特色
第四章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实施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跨学科综合
        (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
        (三)学科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美国中小学法治课程实施的教学策略
        (一)主题学习
        (二)案例教学
        (三)模拟审判
        (四)学校政府
        (五)社区参与
    三、美国中小学法治课程实施的特点
        (一)注重提升法律实践能力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
        (三)关注学生的主体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评价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评价的路径
        (一)全面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评价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统一的评价方法
        (四)以学生为本,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主体
    二、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评价的特点
        (一)建立标准的课程评价参考依据
        (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评价技术
        (三)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现状
        (一)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生硬晦涩
        (三)法治教育课程实施与实践脱节严重
        (四)法治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笼统不科学
    二、合理借鉴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建议
        (一)构建系统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
        (二)丰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法治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小学校园暴力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类型及危害
        2.1.1 校园暴力的概念
        2.1.2 校园暴力的类型
        2.1.3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危害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对预防校园暴力的意义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2.2.2 思想政治教育对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意义
第3章 某地级市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调查样本的基本介绍
    3.2 某地级市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现状调查
        3.2.1 暴力行为中有小群体现象
        3.2.2 暴力行为中存在女生参与情况
        3.2.3 暴力行为中网络暴力现象增加
        3.2.4 暴力行为中情感和心理暴力行为比重增大
        3.2.5 暴力行为中存在“旁观者效应”
    3.3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
        3.3.1 校园软环境对学生个体成长尤为重要
        3.3.2 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导十分重要
        3.3.3 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中小学生的行为
        3.3.4 中小学生缺乏对校园暴力的系统性认知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
    4.1 坚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4.1.1 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1.2 优化教育方式,发挥教育合力
        4.1.3 拓宽教育载体,营造教育环境
        4.1.4 拓展教育对象,增强教育实效
    4.2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4.2.1 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4.2.2 重视对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4.3 创建良好的社会和谐环境
        4.3.1 创建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4.3.2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环境
        4.3.3 思想政治教育同法制相结合
    4.4 提升学生自身修养
        4.4.1 中小学生加深对校园暴力危害性的认识
        4.4.2 中小学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中小学校园暴力的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孔子“勇”德思想:理论溯源与实践应用 ——基于学校体育德育一体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孔子“勇”德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1.1.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1.1.3 “勇”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1.1.4 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勇”德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小结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孔子“勇”德思想理论溯源
    2.1 孔子“勇”德思想理论缘起
        2.1.1 殷人的尚武之勇
        2.1.2 周人的尚德之勇
        2.1.3 春秋时代的乱世之勇
    2.2 孔子“勇”德思想:维度、阶段、方法与路径
        2.2.1 孔子言论中“勇”的维度解读
        2.2.2 孔子“勇”德思想培育心理发展阶段辨析
        2.2.3 孔子“勇”德培育的经典方法实例
        2.2.4 孔子“勇”德培育的经典途径实例
第3章 孔子“勇”德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意义和作用
    3.1 必要性分析
    3.2 孔子“勇”德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作用
        3.2.1 丰富了中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理论
        3.2.2 有助于破除当下学生“勇敢”问题的困境
        3.2.3 教学相长,“勇”德教育还能促进教师师德师风的成长
第4章 孔子“勇”德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内容、方法与评价
    4.1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原则
        4.1.1 适度原则
        4.1.2 体验原则
        4.1.3 “勇而好同”原则
        4.1.4 因材施教原则
        4.1.5 安全原则
    4.2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4.2.1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4.2.2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应用
        4.2.3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4.2.4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课余体育竞赛中的应用
    4.3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4.3.1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路径
        4.3.2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4.4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评价方法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推行落实国家关于武术各项政策措施的需要
        1.1.2 武术散打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1.1.3 促进散打在云南省中小学校的开展
        1.1.4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开办的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对响应“武术进校园”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2.2 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3 提升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的知名度
        1.2.4 有助于提高和完善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竞赛管理水平
        1.2.5 为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武术散打
        2.1.2 体育赛事
        2.1.3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
        2.1.4 可持续发展
    2.2 研究现状
        2.2.1 赛事可持续发展研究
        2.2.2 散打运动开展现状研究
        2.2.3 学生武术赛事研究
        2.2.4 武术散打可持续发展研究
    2.3 文献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的发展现状分析
        4.1.1 赛事的规模
        4.1.2 赛事的开办目标
        4.1.3 赛事的经费筹措
        4.1.4 赛事的组织机构
        4.1.5 竞赛组别与级别设置
    4.2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4.2.1 运动员年龄、年级情况分析
        4.2.2 运动员散打运动等级和代表单位情况分析
        4.2.3 运动员参与散打训练年数和代表单位类型分析
        4.2.4 运动员参加省级散打比赛次数情况分析
        4.2.5 运动员对散打训练场地、器材的评价
    4.3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4.3.1 教练员年龄、性别情况分析
        4.3.2 教练员学历情况分析
        4.3.3 教练员散打运动等级情况分析
        4.3.4 教练员的散打裁判员等级情况分析
        4.3.5 教练员执教年限情况
    4.4 裁判员基本情况分析
        4.4.1 裁判员年龄、性别情况分析
        4.4.2 裁判员学历情况分析
        4.4.3 裁判员参加散打裁判培训班的情况
        4.4.4 裁判员等级和每年执裁次数情况
        4.4.5 裁判员参与锦标赛的方式
    4.5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参与群体对赛事的认识及评价
        4.5.1 参赛运动员对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的认识及评价
        4.5.2 参赛教练员对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的认识及评价
        4.5.3 参赛裁判员对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的认识及评价
    4.6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成
        4.6.1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4.6.2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涵义
        4.6.3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4.7 影响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4.7.1 领导部门层面
        4.7.2 运动员家长层面
        4.7.3 经济层面
        4.7.4 训练场地层面
        4.7.5 赛事宣传方面
        4.7.6 运动员方面
    4.8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发展的策略
        4.8.1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发展度”特征指导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发展
        4.8.2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协调度”特征指导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发展
        4.8.3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持续度”特征指导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发展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研究(运动员调查问卷)
附录B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研究(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录C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研究(裁判员调查问卷)
附录D 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7)峨眉武术进校园的机遇、困境及路径 ——基于峨眉山市中小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时代诉求
        1.1.2 学校是培养峨眉武术传承队伍的主要阵地
        1.1.3 峨眉武术进校园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武术进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
    2.2 武术进校园困境方面的研究
    2.3 地域武术进校园的相关研究
    2.4 峨眉武术进校园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地考察法
        3.2.2 访谈法
        3.2.3 文献资料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的机遇分析
        4.1.1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策”的机遇
        4.1.2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境”的机遇
        4.1.3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人”的机遇
        4.1.4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财”的机遇
        4.1.5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物”的机遇
    4.2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的困境分析
        4.2.1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策”的困境
        4.2.2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境”的困境
        4.2.3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人”的困境
        4.2.4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财”的困境
        4.2.5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物”的困境
    4.3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的路径探索
        4.3.1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策”的路径
        4.3.2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境”的路径
        4.3.3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人”的路径
        4.3.4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财”的路径
        4.3.5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物”的路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 附件

(8)黑龙江省跆拳道发展对青少年太极拳推广的启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太极拳发展与传承的需要
        1.1.2 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鉴定
        2.1.1 太极拳的概念
        2.1.2 跆拳道的概念
        2.1.3 青少年的概念
    2.2 相关国内研究现状
        2.2.1 太极拳发展现状分析
        2.2.2 跆拳道发展现状分析
        2.2.3 太极拳与跆拳道的发展对比分析
    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3.1 太极拳发展现状
        2.3.2 跆拳道发展现状
    2.4 总评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黑龙江太极拳与跆拳道的开展背景
        4.1.1 黑龙江太极拳的开展背景
        4.1.2 黑龙江跆拳道的开展背景
    4.2 黑龙江太极拳与跆拳道发展现状的分析
        4.2.1 开设情况的分析
        4.2.2 竞赛情况分析
        4.2.3 认知情况的分析
        4.2.4 学习动机的分析
        4.2.5 素质提高的分析
    4.3 太极拳在青少年推广中制约因素的分析
        4.3.1 太极拳技击特点有限
        4.3.2 理论研究与技术发展的不均衡
        4.3.3 拳种众多,难以统一
        4.3.4 德育作用没有彰显出来
    4.4 跆拳道开展经验的启示
        4.4.1 注重礼仪精神教育的培养
        4.4.2 多种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
        4.4.3 形成系统明了的技术体系
        4.4.4 晋级、晋段制度的发展策略
    4.5 黑龙江青少年太极拳的推广策略
        4.5.1 注重太极拳在中小学的推广
        4.5.2 加强太极拳文化与精神的培养
        4.5.3 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
        4.5.4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太极拳赛事品牌
        4.5.5 摒弃太极拳老年化的认知思维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黑龙江省太极拳的组织机构与校园课程需扩展
        5.1.2 黑龙江省青少年太极拳竞赛需丰富
        5.1.3 黑龙江省青少年与家长群体对两项运动的认知具有差异
        5.1.4 黑龙江省青少年太极拳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5.2 建议
        5.2.1 建立健全黑龙江省青少年太极拳的组织机构
        5.2.2 使太极拳在校园中能够深入发展和推广
        5.2.3 创建具有特色的青少年太极拳赛事品牌
        5.2.4 强化青少年对太极拳礼仪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5.2.5 增加专业青少年太极拳俱乐部的建立和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9)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关于德育基础理论及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
        (二)关于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概述
    一、“德育一体化”的概念解读
        (一)德育及学校德育的基本意涵
        (二)“德育一体化”的概念
    二、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及其基本内涵
        (一)中小学德育思想的一体化
        (二)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一体化
        (三)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一体化
        (四)中小学德育路径的一体化
第二章 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现状
    一、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水平,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筑牢边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系统整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和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特色,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现状
        (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二)中小学生基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初步成效
        (四)各中小学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
    三、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理念方面:“知识本位”意识突出
        (二)德育目标方面:各学段衔接脱节
        (三)德育内容方面: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四)德育路径方面:缺失协同德育合力
        (五)德育评价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和过分注重结果
第三章 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中小学德育新理念
        (一)生本德育理念
        (二)生活德育理念
        (三)“四全育人”理念
    二、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功能
        (一)加强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
        (二)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注重文化育人功能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发掘和整合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四、注重实践育人功能
        (一)加强组织主题德育活动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五、注重管理育人功能
        (一)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
        (二)注重家庭、社会的协同管理
    六、加强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一)德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以长沙市5所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基于舞蹈训练损伤的自身经历
        (二)基于国家对舞蹈教育的逐渐重视
        (三)基于中小学舞蹈社团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舞蹈社团是中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实施载体
    第一节 中小学舞蹈教育发展概述
        一、艺术课程体系中的舞蹈教育
        (一)舞蹈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育人功能
        (二)舞蹈进入中小学艺术课程体系的主要路径
        二、舞蹈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一)音乐和舞蹈是艺术王国中的孪生姐妹
        (二)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舞蹈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作为舞蹈教育重要实施载体的中小学舞蹈社团
        一、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特征与类别
        (一)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特征
        (二)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类别
        二、中小学舞蹈社团发展现状调研
        (一)调研的设计与具体实施
        (二)调研结论与分析
第二章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具体表征
    第一节 训练造成的身体损伤
        (一)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发生率
        (二)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多发部位分布
        (三)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类型
        (四)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程度
        (五)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康复周期
    第二节 训练造成的心理伤害
        (一)造成学生性格缺陷
        (二)引发学生情感障碍
第三章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案例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案例
        一、学生身体损伤的案例
        (一)教师“训”时发生的损伤
        (二)学生“练”时发生的损伤
        二、学生心理损伤的案例
    第二节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主要成因
        一、教师因素
        (一)目标定位功利化
        (二)业余训练专业化
        (三)意识与知识的缺失
        (四)职业素养的缺失
        二、学生因素
        (一)身体心理素质脆弱
        (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三、训练因素
        (一)课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二)课后缺乏收整活动
        (三)训练强度超负荷
    第三节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主要后果
        一、影响中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
        二、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章 中小学舞蹈社团训练损伤的预防策略
    第一节 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二、准确认识教学对象
    第二节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二、科学规范教学活动
    第三节 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一、夯实相关科学知识
        二、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三、增强动作示范效应
        四、提高损伤预见能力
    第四节 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保护意识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提升家长的基本应对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 钟飞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3]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研究[D]. 蔡雯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 杨阳. 长春工业大学, 2021
  • [5]孔子“勇”德思想:理论溯源与实践应用 ——基于学校体育德育一体化视角[D]. 李悠.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6]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可持续发展研究[D]. 胡嘉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峨眉武术进校园的机遇、困境及路径 ——基于峨眉山市中小学的考察[D]. 石文颜.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8]黑龙江省跆拳道发展对青少年太极拳推广的启示探究[D]. 徐浩.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9]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D]. 杨丽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以长沙市5所中小学为例[D]. 李柔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