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体系中水合硅酸钙的合成及反应行为

碱性体系中水合硅酸钙的合成及反应行为

一、Synthesis and reaction behavior of calcium silicate hydrate in basic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齐国栋[1](2021)在《氧化石墨烯的分散行为及对水泥水化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石墨烯(GO)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有显着的增强增韧效果,但分散行为和水化影响一直是制约GO水泥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瓶颈。如何实现GO在水泥浆体中的良好分散?GO对水泥水化进程和水化产物的影响如何?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首先从GO的分散行为出发,建立了聚羧酸减水剂(PCE)的分子结构与GO分散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协同利用多种表征测试手段,研究了GO对C3S、C3A等单熟料体系和水泥体系水化进程和水化产物的影响规律,揭示了GO对水泥水化行为的调控机理和增强增韧机理。主要结论如下:通过目视观察、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拉曼光谱确定最佳分散工艺参数为PCE:GO质量比=3:1,超声功率150w,超声时间10min以确保GO充分分散同时避免对片层结构的损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动态光散射测试、水泥净浆流动度和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等手段表征了不同结构PCE处理GO在水泥孔隙溶液和水泥浆体中的分散性,并从中优选出对GO分散性最为有利的具有较大电荷密度的PCE6。PCE6通过钙离子的桥接作用吸附于GO片层表面,一方面络合溶液中自由Ca2+降低Ca2+浓度避免GO团聚;另一方面通过侧链的空间位阻效应维持GO的稳定分散。通过水化热、ICP-OES和SEM等手段研究了在水泥、C3S、C3A和C3A+石膏四种水化体系中,GO对熟料早期溶解过程和水化产物沉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3S体系中,GO可以促进C3S溶解过程,GO片层的-COO-通过络合溶液中的自由Ca2+提供更大的溶解驱动力促进C3S颗粒的溶解。在水泥和C3S体系中,GO对产物沉淀过程的促进效果受到GO自身分散状态的制约。分散状态好的GO所提供的结晶成核位点的数量远大于团聚的GO,这更有利于水化产物的快速结晶成核生长。GO会抑制C3A体系的溶解过程和沉淀过程,但由于SO42-在C3A颗粒表面的吸附,GO可以促进C3A+石膏体系的溶解过程和沉淀过程。通过XRD、TG-DTA、纳米压痕、29Si MAS NMR和XPS等手段探究了GO对C3S和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GO不影响水化产物的物相组成,但可以促进氢氧化钙含量的增加,且氢氧化钙含量的增加幅度与GO的分散状态有关。GO可以与C-S-H凝胶形成良好键合,插入C-S-H凝胶间,细化孔结构,填充毛细孔隙,促进C-S-H凝胶的规整排布,促使低密度C-S-H凝胶向高密度C-S-H凝胶转化。GO增强增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分散良好的GO可以加速水化进程,提供大量的额外成核位点,促进水化产物的快速结晶沉淀,增加水化产物的数量;另一方面GO可以影响C-S-H凝胶特性,填充C-S-H凝胶层间孔隙,增加高密度C-S-H凝胶含量;同时GO可以与C-S-H形成良好的界面键合,减少微裂纹的产生和发展,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宏观性能。

张晴晴[2](2021)在《改性赤泥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废水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赤泥是制铝工业排放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目前主要采用堆存覆土的处置方式,给环境、生态和安全造成巨大压力。但另一方面,赤泥中含有大量的铁、铝等金属氧化物,是常见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和载体成分。因此,本课题采用两种方法利用赤泥制备可用于废水有机物降解的非均相催化剂。一种方法是以酸化改性赤泥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钴基催化剂(Co3O4/ARM);另一种方法是以赤泥和炭黑为原料,直接通过焙烧还原制备了改性赤泥铁基催化剂(Fe3O4/MRM)。分别以染料罗丹明B和橙黄II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上述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有机物的催化性能,并探究了反应动力学规律及反应机理。采用Co3O4/ARM活化PMS降解罗丹明B,在Co3O4/ARM催化剂投加量为0.05 g/L、氧化剂PMS浓度为0.1 mmol/L、溶液初始p H为4.8、反应温度为65℃、罗丹明B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反应时间为50 min的条件下,罗丹明B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5.9%。Co3O4/ARM催化剂活化PMS降解罗丹明B的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65℃下的反应速率常数为0.072 min-1,反应活化能为55.1 KJ/mol。淬灭实验结果表明,Co3O4/ARM/PMS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SO4-·、·OH和单线态氧(1O2),其中1O2为主要的氧化活性物种。对Co3O4/ARM催化剂进行重复性测试,重复使用4次后罗丹明B的去除率仍能维持在80.0%以上。以原始赤泥和炭黑为原料,在氮气氛围中焙烧得到Fe3O4/MRM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催化剂降解橙黄II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催化剂Fe3O4/MRM最佳制备条件为:焙烧温度为600℃,焙烧时间为90 min。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炭黑可以在高温下将赤泥中惰性的Fe2O3还原为具有更高活性的Fe3O4。利用该催化剂活化PMS降解橙黄II,在Fe3O4/MRM催化剂投加量为0.20 g/L,氧化剂PMS浓度为0.5 mmol/L,反应液初始p H为5.85、反应温度为60℃,橙黄II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的条件下,反应90 min后橙黄II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6.0%,Fe3O4/MRM催化剂活化PMS降解橙黄II的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60℃下的反应速率常数为0.036 min-1,反应活化能为39.8 KJ/mol。淬灭实验结果表明,橙黄II的降解反应主要是由PMS活化产生的SO4-·、·OH和1O2引起的,其中SO4-·和1O2为主要的氧化活性物种。对Fe3O4/MRM催化剂进行重复性测试,重复使用4次后橙黄II的去除率为78.5%。

冯亚松[3](2021)在《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文中提出工业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及安全再利用不仅是当前环境岩土工程学科的难点,也是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迫切需求。当前固化稳定化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水泥具有能耗高、污染重等环境友好性差的弊端。因此研发可持续固化剂并开展固化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效果测评研究,对丰富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推进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YFC1806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877248、4147225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3AA06A206)和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No.2016031)为依托,以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高效修复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结合我国工业污染场地污染特征和绿色可持续修复需求,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发了针对镍锌污染土的钢渣基可持续固化剂,查明了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钢渣基固化剂对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重金属浸出浓度、酸碱度、电导率和基本土性等环境土工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能够提高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p H值,降低污染土浸出毒性与电导率;钢渣基固化剂加入后,污染土的液限、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黏粒组分含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比重、最大干密度及砂粒组分含量增加。(2)揭示了污染土强度提升和重金属稳定的控制机理。通过对污染土的孔隙结构、酸缓冲能力、重金属化学形态、X射线衍射及对固化剂净浆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查明了固化土的微观特性和反应产物。结果表明:水合硅酸钙对土颗粒的胶结作用及钙矾石、氢氧化钙石和重金属沉淀的填充作用,减少污染土孔隙体积,促进固化土强度提升;氢氧化镍、镍铁双层状氢氧化物、锌酸钙和碱式氯化锌等产物、水合硅酸钙的物理包裹及钙矾石的离子交换作用促进重金属化学稳定性增加;碱性反应产物显着提升污染土的酸缓冲能力;污染土酸缓冲能力和重金属化学稳定性的增加共同导致重金属浸出浓度降低。(3)研究了不同拌和含水率和压实状态下固化土的重金属浸出特性。通过毒性浸出和半动态浸出试验,查明了拌和含水率和固化土压实度(干密度)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和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拌和含水率(17%~26%)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高达50%;重金属浸出浓度最低值对应的拌和含水率与击实试验获得的固化土最优含水率接近;固化土压实度(75%~100%)的增加促进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表观扩散系数降低。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影响源于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孔隙分布的差异。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粒径分布造成不同压实度条件下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变化。(4)研究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的演化规律。通过改进ASTM D4843试验,分析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的质量损失、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响应过程,阐明了固化土的劣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24次内),固化土相对累积质量损失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均为18次;重金属浸出浓度变化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为6次。固化土劣化的主要原因是固化土的孔隙分布和重金属化学形态变化。(5)测评了扩散和渗透作用下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通过柱状扩散试验和柔性壁渗透试验,研究了一维扩散和渗透作用下重金属的运移特征,对比了污染土固化前后重金属的有效扩散系数、分配系数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与土样接触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增加;随着渗透时间的增加,渗透液中重金属浓度降低。固化剂改变污染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的镍和锌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3.75%和3.60%;重金属镍和锌分配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169和175倍。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渗透系数较污染土降低约2个数量级。(6)评价了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作为道路路基填土的工程、环境和经济性能。通过现场试验,建立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再利用的技术工艺,论证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可行性,并与传统的水泥和生石灰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道路路基填土。固化土的回弹模量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快速路和主干路回弹模量设计值,重金属浸出浓度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IV类地下水标准限值。钢渣基固化剂工程性能指标与水泥接近,优于生石灰;钢渣基固化剂环境和经济性能指标均优于水泥和生石灰。(7)研究了自然暴露场景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长期稳定性和污染物运移特征。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长期稳定性,预测了固化土中重金属向离场土的运移距离。结果表明:监测600天内,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持续降低、回弹模量持续增加。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距离小于5 cm;服役50年后,污染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18.9 cm,而固化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3.2 cm。

晋慧敏[4](2021)在《一种掺锶和无定形磷酸钙预混可注射型硅酸钙基陶瓷根管封闭剂的研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合成一种掺有锶及无定形磷酸钙(ACP)的预混可注射硅酸钙基根管封闭剂,理化性能优良,具有良好的根管封闭性能、矿化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含有硅酸三钙、锶碳酸(6、8、10和12 wt%),氧化锆(20 wt%),氯化钙(6 wt%),ACP(5 wt%)的混合粉末与液相聚乙二醇400(PEG 400)以液/粉比率0.5 mL/g混合,再用球磨机机械混合,获得预混合可注射性硅酸钙基根管封闭剂。其中,含有ACP的封闭剂组命名为Bio-G组,不含ACP的封闭剂组命名为G组。根据碳酸锶含量分出亚组:Bio-G6、Bio-G8、Bio-G10、Bio-G12 和 G6、G8、G10、G12。对封闭剂的显微形态、流动性、凝固时间、放射不透明度、根管封闭性能、pH值、矿化活性和细胞相容性进行体外评估。结果所有封闭剂组均具有良好的的流动性、适当的凝固时间和X线不透明度。将封闭剂浸入去离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PBS)中,pH值一般稳定在10-12之间。Bio-G6组牙根管封闭性能最好,与牙根管壁粘接,可以渗透牙本质小管,封闭牙本质小管。固化后的Bio-G6封闭剂形成了硅酸钙水合物(C-S-H)的网络结构,但在其表面明显形成了一层碳酸钙晶体。与对照组G6封闭剂相比,生物活性组Bio-G6封闭剂在模拟体液(SBF)中可以诱导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矿化活性。另外,Bio-G6封闭剂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良好的成骨分化活性。结论本研究研制了一种含6%碳酸锶和5%ACP的新型预混注射式硅酸盐基封闭剂。该封闭剂为根管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充填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苏俏俏[5](2020)在《地聚物基吸附剂与催化剂载体微球回收利用重金属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水污染日益严重,但如Cu、Ni、Co等重金属是属于有价值的高需求金属;尽管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是人们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但能回收并利用废水中的重金属也是绿色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悬浮固化法制备NaOH或KOH激发矿渣基地聚物微球吸附剂(NaOH-SGS或KOH-SGS),构建了“地聚物—吸附剂—催化剂”、“回收重金属—水污染处理—大气污染处理”的地聚物应用体系,解决了目前吸附剂存在的难回收与二次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保护环境且同时回收利用重金属的研究思路。主要结论如下:(1)获得了悬浮固化法制备NaOH或KOH激发矿渣基地聚物微球吸附剂(NaOH-SGS或KOH-SGS)对Cu(Ⅱ)或Co(Ⅱ)最佳吸附量的配方。当C0=300 mg/L、0.15 g/100 m L、25℃、p H=5时,NaOH-SGS吸附Cu(Ⅱ)的最佳基础配方为:n(Na2O)/n(Al2O3)=1.5,n(H2O)/n(Na2O)=18。当C0=200mg/L、0.04 g/100 m L、25℃、p H=7时,MOH-SGS(M=Na、K)吸附Co(Ⅱ)的最佳基础配方均为:n(M2O)/n(Al2O3)=1.5,n(H2O)/n(M2O)=18。KOH-SGS与NaOH-SGS对Co(Ⅱ)的吸附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2)详细地考察NaOH-SGS对Cu(Ⅱ)的吸附性能。NaOH-SGS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QCu=335.43 mg/g),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其它地聚物材料。NaOH-SGS对Cu(Ⅱ)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的优惠吸附,并主要由外边界层扩散控制。它主要符合准二级动力学、Langmuir等温模型。同时,NaOH-SGS对Cu(Ⅱ)吸附过程中比表面积变化的过程是一种重金属自生长的吸附过程。通过煅烧已吸附Cu(Ⅱ)的NaOH-SGS(NaOH-SGS-Cu-calcined)制得负载型催化剂并应用于催化CO还原NO的反应体系中。在常压、350°C下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即NO转化率(XNO)为91.96%和N2选择性(SN2)为78.15%。(3)详细地考察了NaOH-SGS对Ni(Ⅱ)的吸附性能。NaOH-SGS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QNi=414.38 mg/g),优于其它文献报道的地聚物材料。同时,提出了NaOH-SGS吸附Ni(Ⅱ)的重金属自生长的过程机理。NaOH-SGS吸附Ni(Ⅱ)后(NaOH-SGS-Ni)运用于CO2加氢甲烷化催化反应体系。尽管CO2转化率(XCO2,99.54%)和CH4选择性(SCH4,99.50%)的最佳温度为300oC,但催化剂在常压、低温(100oC)下表现优异的催化活性,即XCO2为99.48%和SCH4为98.20%。(4)详细研究了NaOH-SGS对Cu(Ⅱ)、Ni(Ⅱ)、Co(Ⅱ)的竞争吸附行为。在单元重金属体系中,NaOH-SGS具有高吸附能力(QCu(311.21 mg/g)、QNi(191.17 mg/g)和QCo(101.02 mg/g))。不论是在单元还是多元重金属体系,其吸附能力顺序为:Cu(II)>Ni(II)>Co(II)。二元重金属体系中的吸附量低于单元重金属体系中的吸附量。在单元重金属体系中,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对于Cu Ni和Cu Co体系,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但对于Ni Co体系,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所有二元重金属体系均符合修正的Langmuir模型。吸附后NaOH-SGS的比表面积的变化过程属于重金属自生长吸附过程。Cu、Ni和Co的原子轨道能量和电子自旋态、NaOH-SGS与重金属(本研究中的Cu(II)、Ni(II)或Co(II))之间的结构契合度,Cu(II)、Ni(II)或Co(II)原子半径、电负性和键价参数R0等可适当地解释Cu(II)、Ni(II)或Co(II)在NaOH-SGS上竞争性吸附机理。吸附金属后的NaOH-SGS标记为NaOH-SGS-M,其中M=Cu、Ni、Co、Cu Ni、Cu Co、Ni Co、Cu Ni Co。通过煅烧NaOH-SGS-M后得到的样品应用于催化CO还原NO的反应体系中。在350℃时,NaOH-SGS-Cu-calcined催化CO还原NO的XNO和SN2分别达到91.96%和78.15%。在650-700℃时,煅烧后的NaOH-SGS-Ni、NaOH-SGS-Cu Ni、NaOH-SGS-Cu Co和NaOH-SGS-Cu Ni Co的催化活性都达到近100%的转化率和选择性。(5)系统研究了NaOH-SGS和KOH-SGS对Co(II)的吸附量的明显差异(Qe,NaOH-SGS=91.21 mg/g、Qe,KOH-SGS=192.31 mg/g)。在NaOH-SGS和KOH-SGS吸附Co(II)后的比表面积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重金属自生长吸附过程。K和Na的水合离子半径、K+和Na+的碱度、NaOH-SGS和KOH-SGS表面的Zeta电位、吸附前后的比表面积、在FT-IR中CO32-的变化、XPS分析都能很好地解释存在这种明显差异的原因。通过煅烧已吸附Co(II)的KOH-SGS(KOH-SGS-Co-calcined)得到催化剂并应用于催化CO还原NO的反应体系中。在700℃时,KOH-SGS-Co-calcined的催化活性即XNO、SN2、YN2(分别对应于12.3%、100%和12.3%)比NaOH-SGS-Co-calcined的催化活性(XNO=6.85%、SN2=97.02%和YN2=6.65%)高近一倍。(6)通过响应面优化(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来模拟优化KOH-SGS吸附Co(Ⅱ)的吸附条件。其拟合度好,R2=0.9931。且KOH-SGS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QCo=211.26 mg/g),优于其它文献报道的地聚物材料。KOH-SGS对Co(Ⅱ)后比表面积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重金属自生长的吸附过程。KOH-SGS对Co(Ⅱ)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的优惠吸附,且它主要由外边界层扩散控制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Langmuir等温模型。为了回收钴,已吸附Co(Ⅱ)的KOH-SGS(KOH-SGS-Co)作为催化剂,并应用于CO2甲烷化的催化反应。其CO2加氢的催化活性(XCO2=57.63%)比其催化还原NO的催化活性(XNO=12.3%)好。

夏淑婷[6](2020)在《连续流动合成多孔硅酸钙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白云石是一种储量丰富的天然碳酸盐矿物,且理想组成的白云石中钙镁元素的比例约为1:1,为钙镁衍生类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充沛的原材料。但是白云石衍生工业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类产品,如作为吸附剂,添加剂或阻燃剂。此类转化的加工过程能耗高,因此期望以白云石作为原料通过更环保节能的反应方式制备高附加值的材料。其中硅酸盐类生物陶瓷是一类通过高温煅烧制备的可应用于骨修复的生物活性材料,考虑将轻烧白云石通过一种清洁快速的方式合成硅酸钙镁生物活性材料,以实现其高附加值的转化,同时降低合成此类骨修复材料的成本。本研究中以轻烧白云石酸解液作为钙镁源,水玻璃作为硅源,P123为模板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和连续流动法两种方式合成硅酸钙镁材料。因为连续流动法具有高的传热和传质、准确的控制反应参数、缩短反应时间的优势,所以本实验中利用蠕动泵搭建连续流动双通道进料设备,同时选用毫米级的玻璃弯管作为反应器。在溶胶-凝胶法合成中改变原料液的钙镁比,结果证明轻烧白云石酸解液(钙镁比为1:1.2)作为钙镁源可以制得介孔硅酸钙镁材料。所以连续流动法中以同样的原料配比,考察了进样速率和反应器的内径尺寸对合成的硅酸钙镁材料颗粒尺寸和孔结构的影响。最后对连续流动法合成的多孔硅酸钙镁材料的吸水性、体外降解和体外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多孔硅酸钙镁材料合成的反应机理。本文采用连续流动法合成多孔硅酸钙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微分热重(TG-DTG)、N 2吸附/脱附等温线,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该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内径为2 mm玻璃弯管,进样速率在2.5 m L/min的连续流动合成条件制备了孔结构丰富的多孔硅酸钙镁(p-CMS-C-2.5)。其比表面积约为443.13 m2/g,且具有主要为10 nm左右的介孔结构以及少量的大孔结构。体外生物性能测试中,其吸水率达到58.30%,且在Tris-HCl溶液中降解率高达42.50%。材料在SBF模拟体液中浸泡3d其表面即可生成大量的羟基磷酸钙,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本实验通过绿色高效的连续流合成方法将白云石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多孔硅酸钙镁生物活性材料,为骨修复基底材料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沈程程[7](2020)在《硅酸钙基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硅酸钙(Ca Si O3)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在隔热保温材料、吸附材料、建筑材料以及油井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除了应用于工业之外,由于硅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骨传导性而广泛应用于硬组织修复材料领域。理想的骨修复材料需要满足其降解速度与新生骨形成速度匹配、力学性能与自然骨接近、孔隙率可控等要求。然而,硅酸钙生物材料的局限在于其较差的力学性能和降解速度。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了掺杂碱土金属离子如钠离子改善了生物材料的性能,含钠的生物玻璃和生物陶瓷都已经商业化并且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成功。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廉价的天然石灰石(Ca CO3)、水玻璃(含26.5%Si O2,8.3%Na2O)等为原料,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出硅酸钠钙前驱体,然后用马弗炉对制备的粉体进行烧结,将烧结好的粉体与适量聚乙烯醇(PVA)混合制作成陶瓷素坯,静压后放入马弗炉中高温煅烧,获得了硅酸钠钙陶瓷。研究了制备过程中Na2O添加量和烧结过程中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对粉体晶相、粉体颗粒尺寸、粉体形貌以及陶瓷性能的影响,对制备的陶瓷试样进行体外生物活性测试。通过差热-热重分析(TG-DSC)、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扫描电镜(SEM)确定样品烧结温度、晶体类型和微观结构。通过将陶瓷片浸泡在去离子水中、Tris-HCl溶液中和模拟体液(SBF)中,确定样品是否具有吸水性、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Na2O添加量对硅酸钠钙粉体的晶相和形貌影响较大,当在硅酸钙中添加Na2O时,所得的陶瓷为多晶相,包括Na2Ca2Si3O9、Na4Ca4Si6O18、Na2Ca Si3O8,颗粒为0.5μm的圆球形,且分散均匀,粒度可控,粒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不同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影响粉体的结晶程度和陶瓷的力学性能,在1100℃下保温8h时粉体结晶程度最高,且陶瓷力学性能最好,其抗压强度达到151 MPa,和人体骨抗压强度相近。对硅酸钠钙陶瓷片进行体外活性测试,在去离子水中浸泡48小时后,其吸水率达到24.1%,表明硅酸钠钙陶瓷具有快速高效的吸水性能;在Tris-HCl溶液中浸泡84天后,陶瓷片的失重率达到38.8 wt%,表明硅酸钠钙陶瓷是一种优良的可降解生物材料,在SBF中浸泡3天后就能诱导羟基磷灰石的形成,表明硅酸钠钙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一种潜在的骨修复材料。

邢鹏[8](2020)在《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铷是重要的稀有金属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属。我国铷矿资源相对丰富,但品位低,多以伴生资源产出,开发利用难度大。目前铷主要从铯榴石和锂云母提取铯、锂的中间产物中回收。近年来一些文献报道了采用氯化焙烧法从云母、长石、高岭土等铝硅酸盐矿物中提取铷。然而,目前的研究基本只关注铷的回收,而没有考虑矿石中宏量元素钾、铝、硅的资源化利用,导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较低。此外氯化焙烧法还存在设备易腐蚀,废渣、氯化氢废气、高盐废水产出量大、难处理的问题。因此,开发清洁高效的铷提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国内某地首次发现了一大型独立铷矿,本文针对该铷矿的资源综合利用开展了系统研究。首先,借助XRD、ICP、SEM-EDS、EPMA、TG-DSC等化学物相分析方法,对铷矿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确定了铷矿主要组成矿物及目标元素赋存状态:铷矿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及云母,矿物组成符合花岗岩的特征;铷主要以类质同象取代钾的位置分别存在于黑云母、白云母及钾长石中。矿物组成及铷、钾的赋存状态决定了要实现铷、钾的高效提取,须同时破坏云母及长石的物相结构。其次,根据酸浸分解云母及钾长石的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了铷矿酸浸探索实验。酸浸虽然能有效分解铷矿中的云母,但对钾长石的分解能力有限。钾长石的酸浸反应虽然在热力学上可行,但在实际的浸出过程中进程非常缓慢,这使得酸浸难以获得高的铷、钾浸出率。基于云母酸浸的实验结果及FactSage软件计算的硫酸盐分解、钾长石碱溶热力学,提出了使用酸碱联合法从铷矿中提取铷、钾。原矿经浓硫酸熟化,使云母转化为硫酸盐。硫酸熟化的最优条件为熟化温度300℃,硫酸用量55%,熟化时间20 min。通过还原焙解,使熟化料中的硫酸盐脱硫释放SO2,SO2制酸可实现硫酸的再生。还原焙解的最优条件为分解温度750 ℃,煤用量5%,分解时间10 min。通过水浸使焙砂中的可溶铷、钾浸出,再通过碱浸使钾长石矿相分解,从而实现铷、钾的完全浸出。碱浸的最优条件为浸出温度150℃,液固比(mL/g)15:1,NaOH浓度250 g/L,浸出时间1 h。酸碱联合法可获得较高的浸出率(Rb 95.2%、K 92.8%)。再次,针对酸碱联合法工艺流程长的不足,结合FactSage软件计算的云母碱溶热力学,又提出了碱法工艺,即高温水热碱浸。碱法工艺的最优条件为浸出温度230℃,NaOH浓度200 g/L,矿石粒度0.15 mm,液固比10:1(mL/g),浸出时间1h,搅拌速度500 rpm。碱法工艺亦取得了较高的金属浸出率(Rb 95.1%、K 94.5%)。碱法从铷矿提取铷、钾的机理为:在水热条件下云母、钾长石晶体中的K+、Rb+最先溶出,进入溶液;云母、钾长石硅氧骨架中Al-O-Si群的Al-O键断裂,在碱液中形成[A102]-阴离子团;随后Si-O-Si群水解,形成[H3SiO4]-阴离子团;[H3Sio4]-与[A102]-在碱液中发生缩聚反应,形成含硅氧四面体及铝氧四面体的均匀硅铝凝胶;硅铝凝胶骨架缩聚重排转变为有序的晶体结构并充填阳离子(Na+、Ca2+)形成八面沸石及钙霞石。碱法工艺与酸碱联合法工艺相比,主要元素铷、钾、铝、硅的浸出率相近,但碱法所需能耗低且工艺更加简洁,因此应为处理花岗岩型铷矿的首选。铷矿浸出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浸出过程受内扩散控制,通过提高浸出温度及碱浓度,减小物料的粒径可提高浸出速率。接着,对碱法浸出液进行了脱硅制备硅灰石及萃取分离铷钾研究。脱硅的最优条件为温度95℃,反应时间1h,CaO/SiO2质量比1.2。通过煅烧脱硅产物(水化硅酸钙)制备硅灰石的适宜温度为1100℃。从脱硅溶液中萃取铷的最优条件为t-BAMBP浓度1 mol/L,相比(O/A)3:1,混合时间1.5 min,萃取级数3级。钾洗涤的最佳相比(O/A)为3:1,洗涤级数为10级。铷反萃的最优条件为相比(O/A)4:1,HCl浓度1 mol/L,反萃级数2级。通过萃取、洗涤、反萃,Rb的总回收率达97%。从铷萃余液中萃取钾的最优条件为:t-BAMBP浓度1 mol/L,相比(O/A)3:1,错流萃取级数2级。钠洗涤的最佳相比(O/A)为4:1,洗涤级数为4级。钾反萃的最优条件为H2SO4浓度1 mol/L,相比(O/A)3:1。经萃取、洗涤和反萃后,钾的回收率达到77%。钾萃余液补充氢氧化钠调节碱度后可返回碱浸循环使用。最后,考察了铷矿浸出渣的吸附性能。作为一种类沸石型材料,铷矿浸出渣具有与沸石相同的吸附机理,对废水中的Pb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铷矿浸出渣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在平衡pH 7.3、浸出渣用量2.5 g/L的条件下,含Pb 40 mg/L的溶液中Pb2+的脱除率达99.6%。Pb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Pb2+在浸出渣上的饱和吸附量与天然沸石的吸附量相当且远大于粉煤灰等普通工业废弃物的吸附量。聚丙烯酰胺可显着改善吸附渣的沉降性能。

陈芹[9](2020)在《水热合成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有很多有点:早强高强、快速凝固变硬、并且微膨胀低干缩、抗冻抗渗、抗腐蚀性,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泛。但是也有部分缺点:在煅烧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容易分解,从而改变熟料在形成的过程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所以在称量熟料时,应该加入多余的石膏,确保贝利特硫铝酸钙可以依照设定的组成形成。另外,石膏会分解出二氧化硫,导致窑衬被破坏,从而污染环境。研究发现,水泥行业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因为水泥工业产生的SO2占比空气中SO2总含量3%~4%。因此,贝利特硫铝酸钙的低温烧成方法不仅节约成本,而且保护环境,其低温形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采用水热合成-低温煅烧法制备了以贝利特(C2S)和硫铝酸钙(C4A3$)为主要矿物的水泥熟料,研究了熟料的煅烧温度,并对熟料矿物组成对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净浆抗压强度进行分析。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表征煅烧试样及水化产物的矿物组成与机理,并且对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加以表征。其次,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熟料是采用Al2O3、CaO为原料,在1150℃下合成三种中间产物CA、CA2、C12A7。再以矿渣、CaO、Al2O3、硫酸钙为原料,分别掺入10%、15%和20%的三种中间产物CA、CA2、C12A7。采用XRD分析水泥熟料,探究水泥熟料矿物形成是否受铝酸钙影响。对水化试样(3d、7d、14d、28d)进行化学结合水以及Ca(OH)2含量测试,通过SEM表征水泥水化试样微观形貌,以此探究铝酸钙对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试样物理性能是否得到提高。最后,选用矿渣、钢渣和高岭土为原材料低温煅烧BCT水泥熟料,以C2S:C4A3$为55:45作基准,C5S2$分别占比为20%、15%、10%和5%这四种不同配比水热合成前驱体,并在1200℃下烧制BCT水泥熟料。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表征煅烧样品和水合产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对水泥进行了物理性能和抗压强度测试,并测量其化学结合水与游离氧化钙含量,以研究BCT水泥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经95℃水热合成前驱体后,可在1200℃低温下制备出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熟料。结果表明含量为50~55%的C2S,同时C4A3$含量为45~50%的熟料,早期抗压强度好,后期强度也保持稳定的增长,此时的3d抗压强度达到 37.17~37.34MPa,28d 抗压强度达到 62.14~62.94MPa。不同种类的铝酸钙(CA、CA2、C12A7)加入到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原料中,可促进硫铝酸钙矿物的生成,并且煅烧温度在1200~1250℃之间,一步就可形成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通过XRD对水泥熟料分析,水泥熟料中主要矿物:贝利特(C2S)和硫铝酸钙(C4A3$)已经形成。三种中间产物促进生成硫铝酸钙的效果为C12A7>CA>CA2,中间产物含量越多,促进硫铝酸钙生成的效果越好,对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性能越佳。水泥试样中,当掺20%C12A7时,能够过得较高胡抗压强度。SEM观察该组14d水化试样表明:硫铝酸钙水化生成大量钙矾石,结构致密、相互交错形成骨架,因此该组试样具有很高的早期强度。14d净浆强度达到 62.7MPa,28d 达到 74.4MPa。在BCT水泥三种配方中,CN-1烧制的BCT水泥熟料的抗压强度(C2S:C4A3$:C5S2$为49.5:40.5:10)具有最高的抗压强度,最高为101.23MPa。C5S2$占比20%和15%的配方,28 d水泥抗压强度低于C5S2$占比10%,但也能达到80~90MPa,强度仍然很高,这说明C5S2$的掺入有利于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强度的发展。从水化XRD和SEM图像可以看出,水泥水合生成大量的AFt和Ca(OH)2。证明28d时水泥中C4A3$和C5S2$已经基本水化完全,C2S也已经部分水化,形成C-S-H凝胶和Ca(OH)2。

邓繁艳[10](2020)在《锌铁掺杂硅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力学与生物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钙-磷-硅体系生物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活性,近年来作为骨修复材料得到了广泛研究。兼具力学性能与成骨活性的骨修复材料是骨科临床的迫切需求。本论文以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硅磷酸钙生物陶瓷(Ca5(PO4)2Si O4,CPS)为研究对象,选用人体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锌(Zn)和铁(Fe)作为添加元素,研究Zn、Fe以及Zn/Fe共掺对CPS陶瓷力学性能、降解性能以及成骨活性的调控作用及机理,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掺杂CPS陶瓷的蛋白吸附行为。以期在提升CPS力学性能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其生物学性能。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锌掺杂CPS(Zn-CPS)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ZnO为添加剂,制备了不同ZnO含量的Zn-CPS陶瓷。研究结果表明,ZnO的加入能够显着地提升CPS陶瓷的力学性能,添加1 wt.%ZnO的Zn-CPS陶瓷在1300℃烧结后抗弯强度可达80.8MPa,大约为纯CPS陶瓷的2倍。Zn-CPS陶瓷可促进r BMSCs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并展现出一定的抗菌能力。体内植入实验发现随着ZnO含量的增加,Zn-CPS陶瓷的成骨能力和体内降解速率均显着提升。植入12周后,含5 wt.%ZnO的Zn-CPS陶瓷的成骨率达43.0%,降解率达50.9%。(2)铁掺杂CPS(Fe-CPS)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Fe2O3为添加剂,制备了不同Fe2O3含量的Fe-CPS陶瓷。研究结果表明,Fe2O3的加入能够显着提升CPS陶瓷的力学性能,添加1.5 wt.%Fe2O3的Fe-CPS陶瓷在1250℃烧结后抗弯强度可达91.9MPa,为纯CPS陶瓷的2倍以上。Fe-CPS陶瓷可促进r BMSCs细胞的成骨分化和矿化,同时Fe-CPS陶瓷在模拟体液中具有良好的磷灰石形成能力。体内植入实验发现Fe-CPS陶瓷的促成骨能力在Fe2O3添加量为1 wt.%时最高。植入12周后,1Fe-CPS陶瓷的成骨率可达45.1%。(3)锌铁共掺杂CPS(Zn/Fe-CPS)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同时添加ZnO和Fe2O3,制备了综合性能优良的锌铁共掺的Zn/Fe-CPS生物陶瓷。研究结果表明,ZnO和Fe2O3的共掺能够显着提升CPS陶瓷的力学性能,Zn/Fe-CPS陶瓷在1250℃烧结后抗弯强度可达83.3MPa,为纯CPS陶瓷的2倍以上。在Zn、Fe元素的协同作用下,Zn/Fe-CPS陶瓷的磷灰石形成能力、体外降解能力均优于Zn-CPS陶瓷,且其更有利于r BMSCs细胞的增殖和粘附。(4)锌及铁掺杂CPS(Zn-CPS和Fe-CPS)陶瓷表面的蛋白吸附行为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ZnO及Fe2O3的添加对CPS陶瓷蛋白质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ZnO及Fe2O3的添加均对CPS陶瓷的蛋白质吸附行为有明显影响。质谱结果表明,添加ZnO或Fe2O3后,CPS陶瓷表面吸附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且两者的加入均能通过激活黏着斑通路、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通路、Rap1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调控细胞在CPS陶瓷表面的粘附和生长等细胞学行为。此外,蛋白吸附结果表明,ZnO及Fe2O3的添加均会促进CPS陶瓷表面软骨相关蛋白和成血管相关蛋白的吸附,这些蛋白不仅能激活相关通路促进细胞粘附,还可能赋予CPS陶瓷更好的成软骨和成血管能力。

二、Synthesis and reaction behavior of calcium silicate hydrate in basic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thesis and reaction behavior of calcium silicate hydrate in basic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石墨烯的分散行为及对水泥水化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氧化石墨烯的分散行为
        1.2.2 氧化石墨烯对水化进程的影响
        1.2.3 氧化石墨烯对水化产物的影响
        1.2.4 氧化石墨烯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机理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氧化石墨烯的分散行为
        1.3.2 氧化石墨烯对水化进程的影响
        1.3.3 氧化石墨烯对水化产物的影响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基准水泥、硅酸三钙、铝酸三钙
        2.2.2 氧化石墨烯水溶液
        2.2.3 标准砂
        2.2.4 化学试剂
    2.3 不同分子结构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及表征
        2.3.1 不同分子结构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
        2.3.2 电荷密度分析
        2.3.3 凝胶色谱分析
    2.4 硅酸三钙、铝酸三钙的表征
        2.4.1 XRD分析
        2.4.2 粒径分布及比表面积
        2.4.3 游离氧化钙含量
    2.5 氧化石墨烯的性能及结构表征
        2.5.1 氧化石墨烯的TEM表征
        2.5.2 氧化石墨烯的AFM表征
        2.5.3 氧化石墨烯的FTIR表征
        2.5.4 氧化石墨烯的XPS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对氧化石墨烯分散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2.1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制备
        3.2.2 水泥孔隙溶液的制备
        3.2.3 聚羧酸减水剂处理氧化石墨烯溶液的制备
        3.2.4 悬浮液的制备
    3.3 测试方法
        3.3.1 水泥孔隙溶液中的分散性表征方法
        3.3.2 水泥浆体中的分散性表征方法
    3.4 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对氧化石墨烯在水泥孔隙溶液中分散行为的影响
        3.4.1 分散工艺参数的确定
        3.4.2 目视观察
        3.4.3 超景深显微镜观察
        3.4.4 紫外-可见光光谱表征
        3.4.5 团聚体粒径分布
    3.5 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对氧化石墨烯在水泥浆体中分散行为的影响
        3.5.1 水泥净浆流动度分析
        3.5.2 水泥胶砂力学性能分析
    3.6 氧化石墨烯在水泥水化环境中的团聚机理分析
    3.7 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对氧化石墨烯分散行为影响机理
        3.7.1 聚羧酸减水剂在氧化石墨烯片层表面的吸附行为
        3.7.2 不同结构聚羧酸减水剂影响氧化石墨烯分散性机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石墨烯对水化进程的影响
    4.1 引言
    4.2 测试方法
        4.2.1 力学性能测试
        4.2.2 水化热测试
        4.2.3 ICP-OES测试
        4.2.4 SEM测试
    4.3 氧化石墨烯的最佳掺量的确定
        4.3.1 力学性能
        4.3.2 水化热
    4.4 氧化石墨烯对不同体系水化热的影响
        4.4.1 氧化石墨烯对水泥体系水化进程的影响
        4.4.2 氧化石墨烯对硅酸三钙体系水化进程的影响
        4.4.3 氧化石墨烯对铝酸三钙体系水化进程的影响
    4.5 氧化石墨烯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4.5.1 氧化石墨烯对硅酸三钙体系溶解过程的影响
        4.5.2 氧化石墨烯对铝酸三钙体系溶解过程的影响
    4.6 氧化石墨烯对沉淀过程的影响
        4.6.1 氧化石墨烯对硅酸三钙体系沉淀过程的影响
        4.6.2 氧化石墨烯对水泥体系沉淀过程的影响
    4.7 氧化石墨烯对水泥水化进程影响机理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氧化石墨烯对水化产物的影响
    5.1 引言
    5.2 测试方法
        5.2.1 XRD测试
        5.2.2 TG-DTA测试
        5.2.3 纳米压痕测试
        5.2.4 NMR测试
        5.2.5 XPS测试
    5.3 氧化石墨烯对水化产物物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5.3.1 氧化石墨烯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5.3.2 氧化石墨烯对水化产物含量的影响
    5.4 氧化石墨烯对C-S-H凝胶特性的影响
        5.4.1 纳米压痕测试结果与分析
    5.5 氧化石墨烯对C-S-H凝胶结构的影响
    5.6 氧化石墨烯与C-S-H凝胶间的相互作用
    5.7 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增强增韧机理
    5.8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改性赤泥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废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赤泥概述
        1.1.1 赤泥的来源及分类
        1.1.2 赤泥的特性
        1.1.3 赤泥的危害
    1.2 赤泥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2.1 赤泥在建筑方面的应用
        1.2.2 赤泥中金属的回收利用研究
        1.2.3 赤泥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
        1.2.4 赤泥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3 染料废水概况
        1.3.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分类
        1.3.2 染料废水的特点
        1.3.3 染料废水的危害
        1.3.4 染料废水常用处理技术
    1.4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原料赤泥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荧光光谱(XRF)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
        2.3.4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FTIR)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溶液中罗丹明B和橙黄Ⅱ浓度的测定
        2.4.2 反应动力学方程
        2.4.3 溶液中活性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物种的测定
        2.4.4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EPR)
第三章 改性赤泥负载氧化钴催化剂活化PMS降解罗丹明B
    3.1 引言
    3.2 实验条件及操作方法
        3.2.1 罗丹明B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
        3.2.2 罗丹明B溶液的标准曲线
        3.2.3 Co_3O_4/ARM催化剂的制备
        3.2.4 降解实验
        3.2.5 淬灭实验
    3.3 Co_3O_4/ARM催化剂表征
        3.3.1 XRD分析
        3.3.2 FTIR分析
        3.3.3 XPS分析
        3.3.4 BET分析
    3.4 污染物罗丹明B的降解性能
        3.4.1 对照实验
        3.4.2 Co_3O_4/ARM投加量的影响
        3.4.3 PMS浓度的影响
        3.4.4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3.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6 无机阴离子的影响
    3.5 反应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3.5.1 反应动力学
        3.5.2 罗丹明B溶液的紫外-可见光全扫描光谱变化
        3.5.3 主要反应活性物种的鉴定
        3.5.4 Co_3O_4/ARM的重复利用性能研究
    3.6 小结
第四章 改性赤泥铁基催化剂活化PMS降解橙黄Ⅱ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及操作方法
        4.2.1 橙黄Ⅱ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
        4.2.2 橙黄Ⅱ溶液的标准曲线
        4.2.3 Fe_3O_4/MRM催化剂的制备
        4.2.4 降解实验
        4.2.5 淬灭实验
    4.3 Fe_3O_4/MRM催化剂制备研究
        4.3.1 焙烧温度的影响
        4.3.2 焙烧时间的影响
    4.4 Fe_3O_4/MRM催化剂表征
        4.4.1 XRD分析
        4.4.2 FTIR分析
        4.4.3 XPS分析
        4.4.4 BET分析
    4.5 Fe_3O_4/MRM活化不同氧化剂降解橙黄Ⅱ效果
    4.6 污染物橙黄Ⅱ的降解性能
        4.6.1 对照实验
        4.6.2 Fe_3O_4/MRM投加量的影响
        4.6.3 PMS浓度的影响
        4.6.4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4.6.5 反应温度的影响
        4.6.6 无机阴离子的影响
    4.7 反应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4.7.1 反应动力学
        4.7.2 橙黄Ⅱ溶液的紫外-可见光全扫描光谱变化
        4.7.3 主要反应活性物种的鉴定
        4.7.4 DMPO作为自由基捕获剂测定的EPR信号
        4.7.5 TEMP作为非自由基捕获剂测定的EPR信号
        4.7.6 Fe_3O_4/MRM活化PMS降解橙黄Ⅱ机理
        4.7.7 Fe_3O_4/MRM的可重复使用性
    4.8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污染场地现状及修复需求
        1.2.2 固化稳定化技术技术特征及应用现状
        1.2.3 固化剂应用现状
        1.2.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2.5 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钢渣在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
        1.3.2 钢渣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3 钢渣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4 钢渣激发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渣基固化剂处理镍锌污染土的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可持续型固化剂研发
        2.2.1 研发思路
        2.2.2 激发剂筛选
        2.2.3 电石渣和磷石膏的化学属性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样制备
        2.3.4 测试方法
    2.4 固化剂组分优化试验结果
        2.4.1 转炉钢渣、电石渣和磷石膏固化土的强度和重金属稳定率
        2.4.2 固化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5 BCP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
        2.5.1 固化土的基本土性参数
        2.5.2 固化土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6 BCP固化土的强度特性
        2.6.1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6.2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酸碱度/电导率的关系
    2.7 BCP固化土的浸出毒性
        2.7.1 硫酸硝酸法重金属浸出浓度
        2.7.2 固化土浸出液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7.3 重金属浸出浓度与浸出液酸碱度和电导率的关系
        2.7.4 浸提液p H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7.5 液固比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8 BCP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变化机理
        2.8.1 固化土的酸缓冲能力
        2.8.2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2.8.3 固化土的孔隙特征
        2.8.4 BCP固化剂与重金属镍和锌反应机理
        2.8.5 BCP掺量和龄期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机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拌和含水率和压实度对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方法
    3.3 污染土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3.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3.3 固化土酸碱度
        3.3.4 固化土含水率
        3.3.5 固化土干密度和比重
        3.3.6 固化土颗粒分布
        3.3.7 重金属化学形态
        3.3.8 固化土孔径分布
        3.3.9 固化土微观形态
        3.3.10 固化剂掺量和污染土拌和含水率进行优化
    3.4 压实度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4.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4.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4.3 固化土酸碱度
        3.4.4 固化土界限含水率
        3.4.5 固化土粒径分布
        3.4.6 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3.4.7 固化土粒径减小后金属浸出浓度
        3.4.8 固化土半动态浸出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重金属浸出行为演化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样制备
        4.2.4 测试方法
    4.3 传统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3.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3.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3.3 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全量空间分布
        4.3.4 试样破坏情况
        4.3.5 ASTM D4843 试验方法的局限性
    4.4 改进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4.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4.3 土样空间均质性
        4.4.4 试样破坏情况
        4.4.5 土样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和全量
        4.4.6 土样pH值
        4.4.7 土样干密度和粒径分布
        4.4.8 重金属化学形态
        4.4.9 土样孔隙分布
    4.5 土样环境土工参数变化对应的干湿循环次数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化土重金属扩散和渗流运移参数测评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样制备
        5.2.4 试验方法
    5.3 扩散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试验前后土样土性指标
        5.3.2 试验前后土样孔隙水中金属浓度
        5.3.3 上层溶液金属浓度
        5.3.4 有效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计算
        5.3.5 有效扩散系数的讨论
    5.4 渗透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渗透系数
        5.4.2 渗出液pH值
        5.4.3 渗出液镍和锌浓度
        5.4.4 渗出液钙浓度
        5.4.5 USEPA 1314和USEPA 1316 试验结果比较
        5.4.6 基于柔性壁渗透试验结果求算重金属运移参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现场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试验场地
        6.2.1 污染场地概况
        6.2.2 污染土
        6.2.3 下卧土
        6.2.4 固化剂
    6.3 固化稳定化修复
        6.3.1 试验方案
        6.3.2 施工工艺
    6.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
        6.4.1 取样点位
        6.4.2 测试方法
    6.5 试验结果与讨论
        6.5.1 气温及固化土温度
        6.5.2 干密度和含水率
        6.5.3 贯入阻力
        6.5.4 回弹模量
        6.5.5 无侧限抗压强度
        6.5.6 固化土浸出毒性、酸碱度和电导率
        6.5.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6.5.8 下卧层土重金属全量
        6.5.9 BCP与传统固化剂性能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固化污染土填筑路基的耐久性与重金属运移特征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场地概况
        7.2.1 污染场地概况
        7.2.2 污染土
        7.2.3 离场土
        7.2.4 固化剂
    7.3 固化稳定化修复及监测
        7.3.1 试验方案
        7.3.2 固化稳定化施工工艺
        7.3.3 原位测试及取样点位
        7.3.4 测试方法
    7.4 试验结果与讨论
        7.4.1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7.4.2 干密度
        7.4.3 贯入阻力
        7.4.4 回弹模量
        7.4.5 重金属浸出浓度
        7.4.6 固化土p H值和EC值
        7.4.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
        7.4.8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运移特征
        7.4.9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体扩散运移距离预测
        7.4.10 多场作用下固化土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4)一种掺锶和无定形磷酸钙预混可注射型硅酸钙基陶瓷根管封闭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主要试剂及材料
    2.3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MTA类水门汀在牙科领域的应用及改进
    参考文献

(5)地聚物基吸附剂与催化剂载体微球回收利用重金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重金属水污染的危害及去除方法
        1.1.1 重金属水污染的危害
        1.1.2 重金属水污染的去除方法
        1.1.3 重金属常用吸附剂
        1.1.4 常用吸附剂的再生方法
        1.1.5 吸附剂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 Cu、Ni和 Co的性质、应用及金属资源的需求情况
        1.2.1 Cu、Ni、Co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
        1.2.2 Cu、Ni、Co的金属资源的需求情况
    1.3 催化剂载体的研究现状
        1.3.1 Al_2O_3载体
        1.3.2 Si O_2载体
        1.3.3 沸石载体
        1.3.4 碱金属协同催化的研究现状
    1.4 地聚物吸附剂
        1.4.1 地聚物的定义与应用
        1.4.2 地聚物的分类和结构
        1.4.3 地聚物的反应过程
        1.4.4 地聚物的作为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1.4.5 地聚物作为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5.3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NaOH或 KOH激发矿渣基地聚物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2.2.2 NaOH激发矿渣基地聚物微球吸附Cu(Ⅱ)的基础配方的确定
        2.2.3 MOH(M= Na、K)激发矿渣基地聚物微球吸附Co(Ⅱ)基础配方的确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aOH激发矿渣基地聚物吸附Cu(Ⅱ)的基础配方研究与分析
        2.3.2 MOH激发矿渣基地聚物微球吸附Co(Ⅱ)基础配方的研究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aOH-SGS对 Cu(Ⅱ)的吸附性能及吸附后催化还原NO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3.2.2 NaOH-SGS对 Cu(Ⅱ)的吸附实验
        3.2.3 吸附Cu(Ⅱ)后地聚物微球(NaOH-SGS-Cu)的催化实验
        3.2.4 实验流程图
    3.3 结果与讨论部分
        3.3.1 NaOH-SGS、NaOH-SGS-Cu、NaOH-SGS-Cu-calcined的表征分析
        3.3.2 NaOH-SGS的 Cu(Ⅱ)吸附性能研究分析
        3.3.3 NaOH-SGS吸附Cu(Ⅱ)的吸附动力学、扩散机理及热力学分析
        3.3.4 NaOH-SGS-Cu-calcined催化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aOH-SGS对 Ni(Ⅱ)的吸附性能及吸附后CO_2甲烷化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4.2.2 地聚物微球的Ni(Ⅱ)静态吸附实验
        4.2.3 吸附Ni(Ⅱ)后地聚物微球的催化实验
        4.2.4 本章节整体实验流程图
    4.3 结果与分析
        4.3.1 NaOH-SGS、NaOH-SGS-Ni的材料表征分析
        4.3.2 NaOH-SGS对 Ni(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4.3.3 NaOH-SGS吸附Ni(Ⅱ)的自生长吸附过程机理
        4.3.4 NaOH-SGS-Ni催化还原CO_2的活性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OH-SGS的 Cu(Ⅱ)、Ni(Ⅱ)、Co(Ⅱ)的竞争吸附行为及吸附后催化还原NO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5.2.2 Cu(II)、Ni(II)或Co(II)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5.2.3 Cu(II)、Ni(II)或Co(II)的吸附等温线实验
        5.2.4 Cu(II)、Ni(II)和Co(II)在三元重金属体系中的吸附实验
        5.2.5 NaOH-SGS-M的催化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NaOH-SGS和 NaOH-SGS-M的材料表征
        5.3.2 NaOH-SGS对 Cu(Ⅱ)、Ni(Ⅱ)、Co(Ⅱ)的单一或竞争吸附结果分析
        5.3.3 在NaOH-SGS上 Cu(II)、Ni(II)和Co(II)的竞争吸附机理分析
        5.3.4 三元重金属体系的竞争性吸附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5.3.5 对于煅烧后的NaOH-SGS-M催化CO还原NO的活性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aOH-SGS与 KOH-SGS对 Co(Ⅱ)的吸附差异及吸附后催化还原NO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6.2.2 不同吸附条件对Co(Ⅱ)吸附能力的影响
        6.2.3 吸附Co(II)后地聚物微球(MOH-SGS-Co,M= Na、K)的催化实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吸附条件对MOH-SGS吸附Co(II)吸附量的影响
        6.3.2 吸附机理分析
        6.3.3 NaOH-SGS和 KOH-SGS的 Co(II)吸附能力不同的原因分析
        6.3.4 MOH-SGS-Co-calcined催化CO还原NO的活性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KOH-SGS对 Co(Ⅱ)吸附及吸附后CO_2甲烷化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7.2.2 不同吸附时间KOH-SGS吸附Co(Ⅱ)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7.2.3 RSM优化实验
        7.2.4 不同Co(Ⅱ)初始浓度KOH-SGS吸附Co(Ⅱ)的吸附实验
        7.2.5 不同吸附温度KOH-SGS吸附Co(Ⅱ)的吸附实验
        7.2.6 KOH-SGS吸附Co(Ⅱ)后地聚物微球的催化实验
        7.2.7 本章节整体实验流程图
    7.3 结果与分析
        7.3.1 KOH-SGS和 KOH-SGS-Co的材料表征
        7.3.2 KOH-SGS吸附Co(Ⅱ)的吸附性能研究分析
        7.3.3 KOH-SGS-Co催化还原CO_2的活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连续流动合成多孔硅酸钙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连续流动法及其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1.1.1 连续流动化学
        1.1.2 连续流动法用于制备有序多孔材料
        1.1.3 连续流动法用于合成无机纳米晶体
        1.1.4 连续流动法用于合成矿物
    1.2 原料白云石简介
        1.2.1 白云石矿物及其理化性质
        1.2.2 白云石的热分解机理
        1.2.3 白云石的应用
    1.3 硅酸盐类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制备
        1.3.1 硅酸盐类生物活性材料概述
        1.3.2 硅酸钙基类陶瓷生物材料的制备
        1.3.3 介孔硅酸钙镁生物活性材料的制备
    1.4 研究的意义和选题思路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原料白云石的处理及分析
        2.2.1 白云石的煅烧和酸处理
        2.2.2 白云石酸解液配制及EDTA法滴定酸解液中钙镁含量
        2.2.3 白云石的酸处理并探索白云石溶于磷酸体系中的产物组成
    2.3 蠕动泵的标定
    2.4 多孔硅酸钙镁制备
        2.4.1 溶胶凝胶法合成介孔硅酸钙镁
        2.4.2 连续流动法合成多孔硅酸钙镁
    2.5 多孔硅酸钙镁在体外生物性能试验
        2.5.1 多孔硅酸钙镁材料的吸水性
        2.5.2 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的降解性测试
        2.5.3 在SBF模拟体液中测试材料生物活性
    2.6 表征手段
        2.6.1 粉末X射线衍射
        2.6.2 X射线荧光光谱
        2.6.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2.6.4 热重-差示热重
        2.6.5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定
        2.6.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6.7 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
第三章 多孔硅酸钙镁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原料轻烧白云石的分析
        3.2.1 原料轻烧白云石的XRD分析和XRF分析
        3.2.2 EDTA滴定白云石酸解液中钙镁的分析
        3.2.3 磷酸体系溶解轻烧白云石的产物分析
    3.3 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硅酸钙镁及其结构分析
        3.3.1 溶胶凝胶法产物XRD分析
        3.3.2 FTIR分析
        3.3.3 TG-DTG分析
        3.3.4 BET孔径分析
    3.4 连续流动法合成多孔硅酸钙镁材料
        3.4.1 XRD物相分析和FTIR分析
        3.4.2 恒温玻璃管管径和进样速率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3.4.3 BET孔径分析
        3.4.5 产物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硅酸钙镁体外生物性能
    4.0 引言
    4.1 吸水性
    4.2 体外生物性能
        4.2.1 体外降解性能
        4.2.2 体外生物活性
        4.2.3 体外离子释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会议论文摘要
    4 参与的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硅酸钙基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硅酸钙简介
        1.1.1 硅酸钙的理化性质
        1.1.2 硅酸钙的制备方法
    1.2 硅酸钙的应用
        1.2.1 硅酸钙在工业中的应用
        1.2.2 硅酸钙在生物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3 钠的生物学效应及Ca-Si-Na-O多元体系
        1.3.1 钠的生物学效应
        1.3.2 Ca-Si-Na-O四元体系
    1.4 硅酸钠钙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1.4.1 硅酸钠钙粉体的制备方法
        1.4.2 硅酸钠钙生物陶瓷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硅酸钠钙粉体及陶瓷的制备
        2.2.1 硅酸钠钙粉体的制备
        2.2.2 硅酸钠钙陶瓷的制备
    2.3 硅酸钠钙粉体及陶瓷的表征
        2.3.1 热重-差示热重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5 能谱分析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2.3.7 孔隙率
        2.3.8 抗弯强度测试
    2.4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生物性能
        2.4.1 吸水性能
        2.4.2 体外降解性能
        2.4.3 体外生物活性
        2.4.4 体外离子释放
第三章 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及硅酸钠钙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天然石灰石的前处理
    3.3 煅烧温度的确定
    3.4 Na_2O添加量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4.1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晶型的影响
        3.4.2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分子基团的影响
        3.4.3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3.4.4 对硅酸钠钙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煅烧温度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5.1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晶型的影响
        3.5.2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分子基团的影响
        3.5.3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3.5.4 对硅酸钠钙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6 保温时间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6.1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晶型的影响
        3.6.2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分子基团的影响
        3.6.3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3.6.4 对硅酸钠钙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生物性能
    4.1 引言
    4.2 硅酸钠钙陶瓷的吸水性能
    4.3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降解
    4.4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生物活性
    4.5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离子释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铷的性质及用途
        2.1.1 铷的性质
        2.1.2 铷的用途
    2.2 铷的消费
    2.3 铷的资源分布
    2.4 铷的提取
        2.4.1 铯榴石提铷
        2.4.2 锂云母提铷
        2.4.3 卤水提铷
        2.4.4 其它矿物原料提铷
    2.5 利用矿物原料合成沸石分子筛
    2.6 溶液脱硅及人工合成硅灰石
        2.6.1 溶液脱硅
        2.6.2 人工合成硅灰石
    2.7 水溶液中铷的分离提取
        2.7.1 分步结晶法
        2.7.2 沉淀法
        2.7.3 离子交换法
        2.7.4 溶剂萃取法
    2.8 水溶液中铅的脱除
    2.9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3 铷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物相分析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3.2.3 电子探针分析
        3.2.4 光学显微镜分析
    3.3 差热-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矿中铷钾元素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2 直接酸浸探索实验
        4.2.1 酸浸法提取铷钾的热力学基础
        4.2.2 硫酸浸出
        4.2.3 硝酸浸出
        4.2.4 盐酸浸出
    4.3 酸碱联合法
        4.3.1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钾的热力学基础
        4.3.2 浓硫酸熟化
        4.3.3 还原焙解
        4.3.4 水浸
        4.3.5 碱浸
        4.3.6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钾的反应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碱法提取铷矿中铷钾元素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分析方法
    5.2 水热碱浸
        5.2.1 浸出温度的影响
        5.2.2 NaOH浓度的影响
        5.2.3 矿石粒径的影响
        5.2.4 液固比的影响
        5.2.5 浸出时间的影响
        5.2.6 搅拌速度的影响
        5.2.7 添加剂的影响
        5.2.8 浸出过程中铝、硅的元素走向
        5.2.9 水热碱浸过程物相转变及反应机理研究
        5.2.10 酸碱联合法与碱法工艺的比较
    5.3 铷矿浸出动力学
        5.3.1 浸出动力学方程
        5.3.2 动力学实验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碱法浸出液脱硅制备硅灰石及萃取分离铷钾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1.3 分析方法
    6.2 浸出液脱硅
        6.2.1 脱硅原理
        6.2.2 温度的影响
        6.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6.2.4 CaO用量的影响
    6.3 水化硅酸钙高温相变
    6.4 溶液脱硅及制备硅灰石反应机理
    6.5 铷的萃取
        6.5.1 萃取剂的选择
        6.5.2 萃取机理
        6.5.3 溶液碱度的影响
        6.5.4 稀释剂的影响
        6.5.5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6.5.6 萃取相比的影响
        6.5.7 萃取时间的影响
        6.5.8 铷萃取等温线
    6.6 钾的洗涤
        6.6.1 洗涤相比的影响
        6.6.2 洗涤等温线
    6.7 分馏萃取模拟实验
    6.8 负载铷有机相的反萃
        6.8.1 HC1浓度的影响
        6.8.2 反萃相比的影响
    6.9 铷萃余液回收钾
        6.9.1 钾的萃取
        6.9.2 钠的洗涤
        6.9.3 负载钾有机相的反萃
    6.10 钾萃余液回用
    6.11 本章小结
7 铷矿浸出渣吸附铅
    7.1 实验部分
        7.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7.1.2 实验方法
        7.1.3 分析方法
    7.2 铷矿浸出渣的表征
    7.3 吸附动力学
    7.4 浸出渣用量的影响
    7.5 平衡pH的影响
    7.6 温度的影响
    7.7 吸附等温线
    7.8 吸附渣的沉降
    7.9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水热合成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发展现状
        1.2.1 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概述
        1.2.2 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硫硅酸钙对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影响
        1.3.1 贝利特-硫铝酸钙-硫硅酸钙(BCT)水泥的概述
        1.3.2 贝利特-硫铝酸钙-硫硅酸钙(BCT)水泥的研究进展
    1.4 工业废渣在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中的应用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课题的研究意义
2.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熟料的制备
        2.3.2 游离氧化钙的测定
        2.3.3 水泥的力学性能
        2.3.4 水泥标准用水量及安定性测定
        2.3.5 氢氧化钙和化学结合水的测定
        2.3.6 微观形貌
3. 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的低温制备及其水化性能的研究
    3.1 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熟料的制备
        3.1.1 水热合成前驱体
        3.1.2 低温制备水泥熟料
    3.2 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熟料的水化
        3.2.1 f-CaO的测定
        3.2.2 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物理性能测试
        3.2.3 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的水化热
        3.2.4 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的化学结合水和Ca(OH)_2含量
        3.2.5 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的抗压强度
        3.2.6 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水化产物的XRD
        3.2.7 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
    3.3 本章小结
4 铝酸钙对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熟料形成的影响
    4.1 水泥熟料的制备
        4.1.1 中间产物的合成
        4.1.2 掺不同含量中间产物形成水泥熟料的XRD分析
        4.1.3 不同含量中间产物形成水泥熟料的XRD分析
    4.2 中间产物的种类和掺量对贝利特-硫铝酸钙水泥强度的影响
    4.3 化学结合水和Ca(OH)2含量测定
    4.4 水泥水化试样的XRD
    4.5 水泥水化试样的SEM
    4.6 本章小结
5. 低温制备BCT水泥及其性能研究
    5.1 BCT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
        5.1.1 f-CaO的测定
        5.1.2 BCT水泥熟料的XRD分析
        5.1.3 BCT水泥熟料的SEM分析
    5.2 BCT水泥熟料的水化
        5.2.1 BCT水泥熟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5.2.2 BCT水泥水化试样的氢氧化钙和化学结合水
        5.2.3 BCT水泥水化试样的抗压强度
        5.2.4 BCT水泥水化试样的XRD
        5.2.5 BCT水泥水化试样的的SEM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10)锌铁掺杂硅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力学与生物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骨修复材料
        1.1.1 骨修复材料发展历程
        1.1.2 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1.2 微量元素对生物活性陶瓷性能的影响
        1.2.1 锌(Zn)对生物活性陶瓷性能的影响
        1.2.2 铁(Fe)对生物活性陶瓷性能的影响
        1.2.3 锶(Sr)对生物活性陶瓷性能的影响
        1.2.4 铜(Cu)对生物活性陶瓷性能的影响
        1.2.5 硒(Se)对生物活性陶瓷性能的影响
        1.2.6 其他微量元素对生物活性陶瓷性能的影响
    1.3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生物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3.1 蛋白质组学概念
        1.3.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Zn-CPS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用原材料及试剂
        2.2.2 Zn-CPS陶瓷原料的制备与制备
        2.2.3 Zn-CPS陶瓷烧结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2.2.4 Zn-CPS陶瓷体外降解性能表征
        2.2.5 Zn-CPS陶瓷体外抗菌性能表征
        2.2.6 Zn-CPS陶瓷体外细胞相容性表征
        2.2.7 Zn-CPS陶瓷体内生物学性能表征
        2.2.8 数据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烧结性能与烧结机理
        2.3.2 体外降解性能
        2.3.3 体外抗菌性能
        2.3.4 体外细胞相容性
        2.3.5 体内生物性能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e-CPS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用原材料及试剂
        3.2.2 Fe-CPS陶瓷原料的制备与表征
        3.2.3 Fe-CPS陶瓷烧结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3.2.4 Fe-CPS陶瓷体外降解性能表征
        3.2.5 Fe-CPS陶瓷磷灰石形成能力表征
        3.2.6 Fe-CPS陶瓷体外细胞相容性表征
        3.2.7 Fe-CPS陶瓷体内生物学性能表征
        3.2.8 数据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烧结性能与烧结机理
        3.3.2 磷灰石形成能力
        3.3.3 体外降解
        3.3.4 体外细胞相容性
        3.3.5 体内生物性能
        3.3.6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Zn/Fe-CPS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用原材料及试剂
        4.2.2 Zn/Fe-CPS陶瓷原料的制备
        4.2.3 Zn/Fe-CPS陶瓷烧结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4.2.4 Zn/Fe-CPS陶瓷体外降解性能表征
        4.2.5 Zn/Fe-CPS陶瓷磷灰石形成能力表征
        4.2.6 Zn/Fe-CPS陶瓷体外细胞相容性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烧结性能与烧结机理
        4.3.2 磷灰石形成能力
        4.3.3 体外降解
        4.3.4 体外细胞相容性
        4.3.5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锌及铁掺杂CPS陶瓷表面的蛋白吸附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用原材料及试剂
        5.2.2 多孔陶瓷的制备
        5.2.3 蛋白吸附实验
        5.2.4 吸附蛋白的一维凝胶电泳实验
        5.2.5 吸附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实验
        5.2.6 吸附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2.7 吸附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FBS蛋白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5.3.2 吸附蛋白的一维凝胶电泳
        5.3.3 吸附蛋白的质谱鉴定结果
        5.3.4 吸附蛋白的功能类别分析结果
        5.3.5 三种多孔陶瓷吸附蛋白的生物学通路分析结果
        5.3.6 Western blot验证
        5.3.7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Synthesis and reaction behavior of calcium silicate hydrate in basic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石墨烯的分散行为及对水泥水化性能影响研究[D]. 齐国栋. 北京建筑大学, 2021
  • [2]改性赤泥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废水性能研究[D]. 张晴晴.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D]. 冯亚松. 东南大学, 2021(02)
  • [4]一种掺锶和无定形磷酸钙预混可注射型硅酸钙基陶瓷根管封闭剂的研制[D]. 晋慧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地聚物基吸附剂与催化剂载体微球回收利用重金属的研究[D]. 苏俏俏. 广西大学, 2020
  • [6]连续流动合成多孔硅酸钙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夏淑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硅酸钙基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D]. 沈程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D]. 邢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9]水热合成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及其性能研究[D]. 陈芹.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10]锌铁掺杂硅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力学与生物学性能研究[D]. 邓繁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20(03)

标签:;  ;  ;  ;  ;  

碱性体系中水合硅酸钙的合成及反应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