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与LG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比较及启示

摩托罗拉与LG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比较及启示

一、摩托罗拉与LG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比较及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迟庆凯[1](2019)在《关于《战略思考—拯救菜鸟小王》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为翻译项目,该项目以《战略思考——拯救菜鸟小王》为文本进行了韩汉翻译实践工作,该书是由韩国首尔大学经营学院教授朴南奎所撰写的一本寓教于乐的小说。该书主要通过主人公“王代理”从一个职场菜鸟变成公司精英这一奋斗历程向读者们传授世界顶级工商管理的深奥经营战略知识。不同于其他晦涩难懂的工商管理类书籍,该书由于其风趣幽默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简单易懂的事例深受读者们的欢迎,该书于2007年在韩国出版发行,全书共计13万余字,在中国无中文译本出版,笔者翻译了前六章,共计6万余字。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团队发展,战略思考都是不可或缺的,朴南奎教授的《战略思考——拯救菜鸟小王》一书以小说的形式,风趣幽默地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性知识融入其中,使得大部分人能够接受,这就是笔者选择翻译本书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也存在“战略思考”相关的书籍,但许多是由日本和美国翻译过来的,韩国的书籍比较少,且该作品将美国、韩国等国的企业进行比较,更具有全球性,因此更具说服力,值得我们中国的读者加以借鉴。可以从中了解身处韩国文化的学者对于战略思考的理解,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开拓文化视野。《战略思考——拯救菜鸟小王》这本书不仅可以运用到公司的经营当中,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将其运用到自身的工作与生活中,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做好人生规划,获得成长,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企业来说,之所以需要战略思考,是因为他们必须在日异月殊的经营环境中,找出企业能够生存、成长和发展的一条道路。笔者以译本《战略思考—拯救菜鸟小王》为中心,通过对此次翻译实践情况的介绍与分析,完成本次的翻译实践报告。此篇翻译实践报告主要由引言、翻译项目描述、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翻译案例分析、结语这五大部分组成。第一章为引言,就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二章翻译项目描述主要介绍作者基本情况以及作品基本内容;第三章译前分析中笔者通过阅读原文确定了本部作品既有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又兼具了信息功能类文本逻辑性较强,存在大量的行业、专业术语的特点,因此笔者在译前准备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专业理论书籍与平行文本,将专业术语与高频词汇录入术语库;第四章详尽阐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主要涉猎了词汇、句子翻译以及翻译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并附上例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其中对一些简单句笔者采用了归化翻译,显化译法等翻译方法,对长句的翻译笔者采用了合译法与分译法,调整语序来使译文通顺流畅;第五章是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主要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以及完成此次项目的心得。

罗杨华[2](2019)在《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更坚定了我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的决心,其中手机制造更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发展,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高速增长;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势必又会掀起一股购机热潮。中国是智能手机的主要产地,全产业链覆盖的方式已经深深嵌入到全球手机产业链和供应链之中。工业胶带是手机制造中所必需的基础材料,在中国手机市场的销售潜力巨大,但同样也是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为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的营销策略。笔者结合在3A公司多年的营销工作经历,收集并整理了历年销售数据、客户资料、分析报告、营销方案并运用MBA课程中的理论、方法、工具,包括图表、数据、矩阵等,先对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再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矩阵对中国手机市场的环境及3A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战略方向;然后用STP方法对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最后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工业品营销、整合营销沟通、顾客感知价值和4C等多种营销理论及工具,对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以环境分析理论、市场细分理论及4C营销理论为基础,对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策略的完善及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制造型企业如何在中国市场上选择一个专注的细分市场进行营销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何玉洁[3](2019)在《中兴与华为专利布局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专利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在移动通信企业中尤其明显。移动通信企业纷纷申请专利保护自身的技术,在维护自身的同时并对竞争对手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今,移动通信企业不满足于仅仅申请专利,它们有计划地进行专利布局,这样能更好地为企业带来稳定且丰厚的经济利益,某些企业甚至已经将专利布局纳入其企业战略中。所以,对企业专利布局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对目前企业专利布局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介绍专利、专利布局相关概念和专利布局的作用,从梳理的结果中可看出目前对以中兴和华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企业专利布局对比的研究比较缺乏,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角度进行专利布局的对比的研究也不足,使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企业专利布局的研究也不多。其次对中兴和华为的行业地位进行对比分析,内容包括通信行业专利技术分析、通信标准确立前后中兴与华为的专利布局分析和中兴与华为专利数量分布情况分析,明确目前中兴和华为在行业中的地位。再者,本文描述中兴和华为地域专利布局和技术专利布局的现状,并基于现状,对中兴和华为地域专利布局和技术专利布局进行对比分析。总的来看,不论是在地域方面还是技术领域方面,华为专利布局强度都比中兴大,数字信息传输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都是双方专利布局的重点。在中国和欧洲,电数字数据通信技术是中兴和华为专利布局的重要部分,而在美国,传输技术未来可能成为两家企业专利布局新的热点,电数字数据通信技术成为华为在美国进行专利布局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中兴近几年在美国似乎没有对此技术进行专利布局。中兴和华为的地域专利布局发展路径为中国——国外。从更具体的技术领域方面来看,中兴将会主要发展终端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华为将会主要发展网络有关技术与数据有关技术。这十年来,中兴专利技术较多元化,这10年的专利技术有较大的变化,2014年是中兴专利技术的一个分水岭;华为专利技术较集中化、专业化,专利技术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两家企业这十年来专利技术没有较大差距。根据分析中兴和华为专利布局对比的分析结果,可得知中兴和华为采用的专利布局策略。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给其他通信企业进行专利布局提供参考。

杨正宇[4](2019)在《FRAND规范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即将到来的5G和物联网时代,标准的互联互通已经是大势所趋。为了推广标准实施,应对专利权与标准结合可能产生的专利劫持等问题,大多数标准制定组织在其专利政策中规定了 FRAND(Fair,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译为公平、合理、非歧视)许可规则。FRAND规则也同时成为了各国法院裁决许可声明属性、计算许可费率、颁发禁令条件等问题的重要依据。然而,FRAND规则的解释问题尚处于模糊状态。三方面原因共同造成了如今FRAND规则的解释“困境”。首先,标准制定组织和法院分别受制于免责条款、立法不完善等原因回避FRAND规则的定性和意涵问题。其次,FRAND规则自身构成和适用问题较为复杂。FRAND内部实为法律理念(公平原则)、概括条款(合理原则)、具体法律原则(非歧视原则)的混合,在效力适用层面却披上了法律规则的“外衣”,现阶段呈现为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合一”的特殊属性。而其外延随着许可声明属性、许可费率计算、颁发禁令条件、谈判流程构建等适用问题的增加不断扩张,其真实所指已经不限于公平、合理、非歧视三项原则简单之和。除此之外,既有研究在解读方法上经常陷入三大怪圈:混淆原则问题和具体问题;缺乏分类讨论思想;过分执着于原则起点+演绎法解释进路。解读FRAND规则应扬弃“自上而下”的演绎法进路,综合运用演绎-归纳法,尝试构建法律目的——基本法律原则——具体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FRAND规范体系。解读FRAND的正当进路应“探求法律在今日法秩序的标准意义,同时考虑历史上立法者的规定意向及其具体的规范想法”。①由是观之,FRAND规范独立存在的价值在于三项原则简单组合之外,一方面在于其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在于其实践价值。梳理FRAND规则的缘起与演进可以明晰规范体系的法律目的和制度初衷,归纳既存的大量组织政策和个案经验有助于厘清法律规则。“合一属性”分离后,提炼上升的FRAND原则对应于基本法律原则层次,成为应对标准必要专利许可问题的“理念图腾”,未来可能被虚化。而具体法律原则居于FRAND规范体系核心地位,其提炼过程可以参照Merges教授采用的“中层原则”进路。“中层原则”进路侧重归纳法,经过去除、分类、识别、总结等步骤“自下而上”提炼FRAND规范体系的具体法律原则。该进路应和了FRAND规则制度初衷,连接了制度目的和具体问题,综合了英美法系个案规则和大陆法系完整体系的优势,在保持其自身独立性的同时留下了补充完善的空间。依照上述研究进路,本文首先从标准制定组织政策和国内外司法判例两个维度追溯了 FRAND规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在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交替循环”规律背景下,FRAND规则生发于反垄断法背景之下,定型于交替过渡期。其制度初衷在于推进标准化进程、反垄断和利益平衡。随后,本文尝试分离了现阶段属性“合一”的FRAND规则,将分离后上提的FRAND原则定位于基本法律原则层次。如此定位避免了 FRAND原则内部三项原则的解释难题,使其与内部构成原则居于同一层次,还为原则的未来发展留下弹性空间。最后,在依问题类别梳理的政策内容和个案规则基础上,本文尝试借鉴“中层原则”研究进路提炼出了 FRAND规范的四项具体原则——剥离标准对专利附加价值原则;遵从当事人真意原则;许可双方积极、勤勉行为原则;互惠原则。在FRAND规范具体解读和适用过程中,这四项具体原则各有侧重,同时还要接受FRAND规范体系内制度初衷和许可理念“自上而下”的指导和修正。遵从当事人真意原则侧重于许可声明属性的认定,需要在分类讨论思想下结合标准类型、标准制定组织政策等个案案情确认相应的许可声明属性,最能体现FRAND规范在具体解读过程中的内部循环互动。许可费率的计算本质上超越了法律的触角边界,剥离标准对专利附加价值原则设定了评判的前提节点,互惠原则勾勒了FRAND义务的适用边界。颁发禁令条件和谈判流程构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许可双方积极、勤勉行为原则侧重于指导许可双方的具体谈判流程,同时也可以作为颁发禁令条件中主观因素的评判原则。

侯妍妍[5](2018)在《联想并购摩托罗拉移动绩效分析》文中提出21世纪伊始,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对外投资,寻求国际市场扩张和企业发展的全球坐标。2015年“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战略的提出将发展对外经济合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额已经连续两年再超吸引外资额,中国已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时代。跨国并购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历程尚短,经验不足,随着跨国并购案数量的激增,并购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解读和实证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引导科学、高效的对外投资,并具有警示意义。本文以2014年联想并购摩托罗拉移动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跨国并购相关理论和联想移动并购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其并购动机,依据平衡计分卡中财务、内部运营、学习与创新、顾客四个维度的具体指标与联想移动并购动机二者之间的关系设置二、三级细分指标,构成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体系下结合并购前后2012—2018年的行业和本企业数据资料对联想移动的具体绩效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并购动机的实现程度作为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分析发现联想移动仅实现了寻求国际市场扩张这一动机,但财务协同、国内市场、产品、研发、战略结构等其它方面均未达到预期,因此得出联想并购摩托罗拉移动在短期内绩效不理想,并购尚未成功的结论。笔者总结了此次并购失败大于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指出联想移动并购路程中在对象和时机选择、品牌整合、研发、供应链和营销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另一方面结合行业特征对我国手机行业的并购和发展提出了策略建议。

颜建东[6](2016)在《L公司手机制造质量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手机作为大众化的消费电子,与人们的生活越发紧密,人们的要求也越发的挑剔,也对品牌商和工厂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产品上,越来越多的功能、差异化、定制化、精致的外观、复杂的结构等都增加了工艺和检验的难度;工厂端,不均衡的订单和频繁换线、软件的频繁升级、成本要求、高频率的人员流动,又进一步增加了工厂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难度。这些问题都影响产品实现过程,良率低、返工多、质量事故频发、效率低下、供货不顺,这些也是品牌商和代工厂必须解决的制造与质量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代工厂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对L公司制造质量体系进行研究,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改进和预防诸多问题的发生,尤其对实力薄弱的代工厂来说,能够借鉴和提升。本文通过调研一些手机代工厂的现状,有的是从设计公司转型到设计加生产的企业,有的是新兴起的纯加工企业,经验和资源薄弱、设备简单、人员流动大、体系不完整、没有什么沉淀,整体实力薄弱。代工厂发生的以及面临的一系列生产与质量问题,设计导致的、物料的问题、更多的是生产上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触发点,结合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Poka Yoke(波卡防错)的应用、精益生产等管理理论,以及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应用等方面来探讨代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的改善方案。从现场出发找出薄弱的控制环节、从问题出发做出流程化系统化的改善,结合对L公司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研究,由问题改善形成质量体系,通过质量体系的实施来提升代工厂的制造和质量控制能力,同步对比不同品牌商代工厂的制造质量管理,总结出L公司的制造质量体系的优势和解决方案,特点包括,标准化、流程化和系统化。预防为主、前置管理、数据驱动、迭代优化是体系的主要管理与执行理念。通过问题分析结合对L公司制造质量体系的研究与借鉴,给予本文的研究较大的启示,针对实力薄弱的、技术落后的那些手机代工厂而言,通过搭建与实施一套全面的有效的制造质量控制体系,以深度标准化为核心、以流程管理为骨架来驱动和规范过程的实施、以系统为血液来串联、驱动、监控实施的有效性,尤其是MES系统,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可持续的、灵活的体系,以此提前规划预防问题的发生、降低返修率和事故发生率、提升问题解决效率和生产效率,不但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提升制造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也有利于长期多工厂的管理,进而融入公司的文化之中强化竞争优势。

徐佳润(Seo Kayun)[7](2015)在《中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领域的扩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也是其长期兴旺发展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是组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选题意义以及对中韩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中外研究情况;第二部分则介绍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相关的理论;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中韩两国企业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第四部分以中国Haier集团与韩国LG集团为例,在录用方式、人才培养教育及分配制度与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中韩两国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异同;最后作者在前面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中韩两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两国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完善各自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中韩两国加深彼此间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面上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共进,而这一点对中韩两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中韩两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互学习,借鉴经验,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法,对促进各国的企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相关资料、作者本人的汉语能力以及完成的时间有限,作者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中韩两国企业管理方面的发展与交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刘重霄[8](2015)在《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必然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给跨国公司在华经营造成了巨大障碍和阻力。消除或降低这种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跨国公司需要在中国文化环境下进行跨文化整合。跨文化整合首先需要辨别和认识差异,明晰异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可模仿性,进而利用差异中的有利因素,更好地进行异文化适应,为跨国公司创造价值。自Nahavandi&Malekzadeh将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中融合、同化、隔离和消亡四种整合模式引入到管理学领域以来,中外学者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不同的跨文化整合的模式,研究这些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但针对中国的文化环境,哪种模式更具有适宜性,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权威或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以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结合跨国公司的自身特征和中国的特殊文化环境,提出了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四种跨文化整合模式,作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基本范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环境,“关系”和以此形成的“关系资本”是中外学者公认的中国特有文化元素,这一特有元素不但牵制着在华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还决定着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关系”的价值在于能够形成“关系资本”,为企业创造或增加价值。通过对中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异质性关系资本的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目前,异质性关系资本的建构要素散见于中外研究成果中,包括诸如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等,在华跨国公司在上述维度建构的关系资本利于其在华的经营和发展。在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除了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文化势力、文化匹配及文化认同度外,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与消费者(顾客)的关系、与合作企业(竞争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员工间的关系、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与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关系也是影响企业跨文化整合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同时又是形成在华跨国公司异质性关系资本的重要维度。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与关系资本建构的异质性维度在这几个因素上形成了交集,是否有利于上述维度关系资本的建构,便成了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标准和依据。跨文化整合模式的核心内容源于“移民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整合的目的之一便是关系资本的建构,因此,本研究以“移民文化适应”理论和“关系资本”理论两个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四种整合模式(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在三大层次(外部、内部和系统)的六个关键影响因素(东道国(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中的关系资本建构状况,提出了24个研究命题假设,并通过美国四家在相关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但在中国又采用了不同整合模式的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IT基础设施和计算机硬件)、谷歌中国(互联网)、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手机和无线通讯设备)、微软(中国)公司(计算机软件)作为案例分析的样本,检验不同的跨文化整合模式在三个层次的六个维度的关系资本状况。为了确保案例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本研究又对五家在华跨国公司进行了补充性访谈研究,以便对命题假设、特别是在案例研究中没有得到检验或检验不成立的命题假设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基于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访谈研究的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存在四种模式,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2)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受到包括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跨国公司母公司等因素影响;(3)“关系”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元素,“关系资本”能够帮助在华跨国公司创造价值。“关系资本”的价值在于异质性,在华跨国公司异质性关系资本的维度体现为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等方面。是否能在以上六个维度建构关系资本便成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标准和依据;(4)融合模式、同化模式有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之间建立关系资本,隔离模式不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建立关系资本,移植模式有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建立关系资本,但在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之间两个方面的关系资本建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验证;(5)在华跨国公司在跨文化整合中,可以选择多种模式进行不同维度的关系资本建构;(6)跨国公司应该在“关系资本”的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形成结构上寻求平衡,以保证通过“关系资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两点管理启示:(1)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延续性关系资本为目标,进行动态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2)在华跨国公司以构建基于信任的异质性关系资本为内容,进行差异化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此外,本研究认为在跨文化整合模式及关系建构研究主体的地域因素和主体扩展两个方面还存在细化和深入研究的空间。本研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在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中嵌入了关系资本因素,形成了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的全新视角;借鉴了“移民文化适应”理论和“关系资本”理论两个理论,以此为基础搭建了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创立了四种整合模式、24个命题假设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研究,得到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许晖,冯永春,许守任[9](2014)在《基于动态匹配视角的供应商与关键客户关系的构建与演进——力神开发12家关键客户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对供应商而言,与关键客户间的关系对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动态匹配视角,对力神开发12家关键客户的历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供应商与关键客户间的关系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匹配影响;流程层次的运营匹配对供应商与关键客户关系的构建具有直接影响;结构层次的组织匹配和人员匹配影响供应商与关键客户关系的拓展;战略层次的战略匹配和文化匹配影响供应商与关键客户间承诺的建立;而运营不匹配会对供应商与关键客户间的合作关系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基于力神公司开发关键客户的历程,通过分析动态匹配对供应商与关键客户间关系的影响作用,以此构建了供应商与关键客户间关系演化的过程模型。

刘春雷[10](2013)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三,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二、摩托罗拉与LG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比较及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摩托罗拉与LG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战略思考—拯救菜鸟小王》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书名及标题翻译
    4.2 词汇翻译
        4.2.1 人名翻译
        4.2.2 熟语翻译
    4.3 句子翻译
        4.3.1 合译法与分译法
        4.3.2 调整语序
    4.4 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应用
        4.4.1 归化翻译
        4.4.2 引申与转化译法
        4.4.3 显化译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原文译文对照

(2)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市场环境理论
    第二节 市场营销理论
    第三节 工业品营销
第三章 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及3A公司介绍
    第一节 工业胶带市场发展概况
    第二节 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发展概况
    第三节 3A公司概况
    第四节 3A工业胶带介绍
第四章 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节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二节 SWOT分析
第五章 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定位策略
    第一节 市场细分
    第二节 目标市场选择
    第三节 市场定位
第六章 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第一节 客户需求
    第二节 客户愿付成本
    第三节 客户便利
    第四节 客户沟通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兴与华为专利布局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专利布局的相关研究
        1.2.2 专利组合的相关研究
        1.2.3 企业专利布局相关研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通信企业专利布局理论分析
    2.1 专利相关概念
        2.1.1 专利及专利的作用
        2.1.2 PCT专利
        2.1.3 专利家族
    2.2 专利布局
        2.2.1 专利布局概念
        2.2.2 专利布局模式
        2.2.3 专利布局的作用
    2.3 专利布局对通信企业的作用
第3章 中兴与华为行业地位对比分析
    3.1 通信行业专利技术分析
        3.1.1 通信行业标准技术解析及其专利分布
        3.1.2 通信行业技术专利布局特点
    3.2 通信标准确立前后中兴与华为专利布局变动对比分析
    3.3 中兴与华为专利数量分布情况分析
        3.3.1 中兴与华为PCT专利数量排名
        3.3.2 中兴与华为标准技术专利数量排名
        3.3.3 中兴与华为核心技术专利数量排名
    3.4 中兴与华为行业地位对比分析总结
第4章 中兴与华为专利布局现状分析
    4.1 研究对象选取
    4.2 数据来源与整理
        4.2.1 技术领域专利数据来源与整理
        4.2.2 地域专利数据来源与整理
    4.3 研究方法选择
    4.4 中兴与华为地域专利布局现状分析
        4.4.1 中兴与华为中国专利数量和技术主体分布状态
        4.4.2 中兴与华为欧洲专利数量和技术主体分布状态
        4.4.3 中兴与华为美国专利数量和技术主体分布状态
        4.4.4 中兴与华为地域专利布局变化轨迹分析
    4.5 中兴与华为技术专利布局现状分析
        4.5.1 中兴与华为专利技术分布情况
        4.5.2 中兴与华为专利技术关键词分布情况
        4.5.3 中兴与华为专利技术相似度分布情况
第5章 中兴与华为专利布局对比分析
    5.1 中兴与华为地域专利布局对比分析
        5.1.1 中兴与华为中国专利布局对比分析
        5.1.2 中兴与华为欧洲专利布局对比分析
        5.1.3 中兴与华为美国专利布局对比分析
    5.2 中兴与华为技术专利布局对比分析
        5.2.1 中兴与华为专利技术对比分析
        5.2.2 中兴与华为专利技术关键词对比分析
        5.2.3 中兴与华为专利技术相似度对比分析
    5.3 中兴与华为专利布局策略对比总结
第6章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FRAND规范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五、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FRAND规则的属性现状与解读进路
    第一节 FRAND规则的现有解释困境
        一、标准制定组织和法院解读FRAND规则的被动性
        二、FRAND规则内容的复杂性
        三、学者分析FRAND规则方法的片面性
    第二节 FRAND规则的本质探究和应有认知
        一、FRAND规则的制度目的
        二、FRAND规则的认知基础
        三、FRAND规则本质认知之我见
    第三节 FRAND规范体系的构建进路
        一、构筑FRAND规范体系总思路
        二、分层提炼的其它研究方法
        三、本文借鉴的“中层原则”研究进路
第二章 FRAND规范体系之制度初衷
    第一节 标准制定组织视域下FRAND规则的形成历程——以美国国家标准学会为例
        一、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发展三阶段
        二、美国国家标准学会专利许可政策演进三阶段
        三、标准制定组织政策视域下FRAND规则演进启示
    第二节 司法案例视域下FRAND规则的形成历程——以美国F/RAND规则的个案发展为例
        一、Terminal Railroad案:反垄断法视域下缘起的FRAND规则
        二、Alcoa案:专利垄断纠纷中FRAND规则首次适用
        三、Broadcom v.Qualcomm案:FRAND规则的深层探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RAND规范体系之法律规则
    第一节 FRAND规则整体解读
        一、标准制定组织政策维度
        二、美、英司法判例维度
    第二节 FRAND许可声明属性
        一、标准制定组织政策维度
        二、中、美司法判例维度
    第三节 FRAND许可费率的计算
        一、计算FRAND费率基本原则:Microsoft v.Motorola案
        二、可比性许可法
        三、模拟谈判法
        四、自上而下法
        五、增量分析法
        六、计算方法的比较和其他考量因素
    第四节 颁发禁令条件和谈判流程的构建
        一、标准制定组织政策维度
        二、美、欧司法判例维度
    第五节 其它FRAND相关问题
        一、标准必要专利的认定
        二、标准必要专利披露要求
        三、其他重要问题
第四章 FRAND规范体系之法律原则
    第一节 “合一”属性中“FRAND原则”的分离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特征和效力
        二、民法原则的层次性与表述方式
        三、现阶段FRAND“非原则性”特征
        四、“FRAND原则”的分离上移
    第二节 FRAND规范中具体法律原则的提炼方法
        一、Jorge教授的“SEP许可七大原则”
        二、CEN-CENELEC的“SEP许可六大原则和指南”
        三、提炼FRAND规范体系“中层原则”的方法
    第三节 FRAND规范中的四项具体法律原则
        一、遵从当事人真意原则
        二、剥离标准对专利附加价值原则和互惠原则
        三、许可双方积极、勤勉行为原则
        四、“中层原则”法解释进路的优越性
    第四节 FRAND具体法律原则解读与适用——以“遵从当事人真意”原则为例
        一、原则意涵解析
        二、许可声明属性问题代表性观点
        三、FRAND规范具体法律原则的适用
结语
参考文献

(5)联想并购摩托罗拉移动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跨国并购动因文献综述
        1.2.2 跨国并购绩效文献综述
        1.2.3 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2章 跨国并购绩效机理分析
    2.1 跨国并购动因分析
        2.1.1 降低成本
        2.1.2 产生协同效应
        2.1.3 扩张国际市场
    2.2 跨国并购绩效分析
        2.2.1 跨国并购绩效概念界定
        2.2.2 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第3章 联想并购摩托罗拉移动案例简介
    3.1 并购历程
    3.2 并购背景
        3.2.1 联想及其移动业务概况
        3.2.2 摩托罗拉及其移动业务概况
    3.3 并购动因
        3.3.1 实现财务协同
        3.3.2 寻求国际市场
        3.3.3 提升研发能力
        3.3.4 调整战略结构
    3.4 整合计划
第4章 联想并购案的绩效分析与评价
    4.1 评价方法选定
    4.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评价体系构建
        4.2.1 传统平衡计分卡模型简介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并购案的绩效分析与评价
        4.3.1 财务维度
        4.3.2 内部运营维度
        4.3.3 学习与创新维度
        4.3.4 顾客维度
    4.4 小结
第5章 联想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启示与建议
    5.1 找准并购对象和时机
    5.2 注重品牌整合
    5.3 加大研发投入
    5.4 强化供应链和营销体系管理
    5.5 对我国手机行业并购和发展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L公司手机制造质量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 国内外手机行业以及代工厂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手机行业的发展和现状
        1.2.2 国内外手机代工厂的发展与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第2章 制造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ISO9000 质量体系
        2.1.1 ISO9000 质量体系的发展历程
        2.1.2 ISO9000 对于制造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2.2 全面质量管理
        2.2.1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背景和历程
        2.2.2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2.3 精益生产
        2.3.1 精益生产的产生背景和概念
        2.3.2 精益生产的内容和特点
第3章 L公司手机制造质量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及改进
    3.1 L公司手机制造代工模式介绍
    3.2 L公司手机制造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3.3 L公司的质量文化和质量组织介绍
    3.4 L公司手机制造质量管理提升
        3.4.1 L公司制造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和特点
        3.4.2 L公司制造质量体系架构
        3.4.3 L公司制造质量体系研究
    3.5 L公司手机制造质量体系持续改进
        3.5.1 ODM工厂制造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实施
        3.5.2 L公司制造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机制
第4章 L公司手机制造质量体系的实施
    4.1 制造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介绍
        4.1.1 制造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流程
        4.1.2 制造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与实施
    4.2 L公司手机制造质量效果评价
        4.2.1 产品质量达成评价
        4.2.2 ODM工厂能力的提升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中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西方在中韩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1.2.2 韩国在中韩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1.2.3 中国在中韩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2.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2.4 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3章 中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比较
    3.1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1.1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
        3.1.2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
        3.1.3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3.1.4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3.2 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2.1 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
        3.2.2 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
        3.2.3 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3.2.4 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4章 中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比较分析
    4.1 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的招聘方式比较
    4.2 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的培训模式比较
    4.3 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的绩效与薪酬管理比较
    4.4 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的劳动关系比较
    4.5 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比较
    4.6 比较结论
第5章 中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比较
    5.1 中国 Haier 公司与韩国 LG 公司概况
        5.1.1 中国 Haier 公司的概况
        5.1.2 韩国 LG 公司的概况
    5.2 中国 Haier 公司与韩国 LG 公司的录用方式比较
        5.2.1 中国 Haier 公司的录用方式
        5.2.2 韩国 LG 公司的录用方式
    5.3 核心人才培养与教育训练的比较
        5.3.1 中国 Haier 公司的核心人才培养与教育训练
        5.3.2 韩国 LG 公司的核心人才培养与教育训练
    5.4 薪酬分配制度与福利待遇的比较
        5.4.1 中国 Haier 公司的分配方式与福利待遇
        5.4.2 韩国 LG 公司的分配方式与福利待遇
    5.5 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管理的比较
        5.5.1 中国 Haier 公司方面
        5.5.2 韩国 LG 公司方面
    5.6 比较结论
第6章 中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建议
    6.1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善建议
    6.2 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跨国公司
    1.3.2 跨文化整合模式
    1.3.3 关系资本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篇章结构
1.7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跨文化冲突和管理研究
    2.1.1 跨文化维度研究
    2.1.2 跨文化商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2.1.3 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
    2.1.4 跨文化冲突与管理研究小结
2.2 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
    2.2.1 跨文化整合的内涵
    2.2.2 跨文化整合理论与模式
    2.2.3 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2.2.4 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小结
2.3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
    2.3.1 移民文化适应的概念界定
    2.3.2 移民文化适应研究的阶段
    2.3.3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与模型
    2.3.4 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
    2.3.5 移民文化适应的归因与影响因素
    2.3.6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研究小结
2.4 “关系资本”理论
    2.4.1 关系研究
    2.4.2 社会资本
    2.4.3 社会资本与关系及关系资本的关联
    2.4.4 关系资本研究
    2.4.5“关系资本”理论研究小结
2.5 本章总结 3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机理
3.1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
    3.1.1 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特征
    3.1.2 跨国公司文化冲突表现
3.2 基于关系资本建构的跨文化整合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2.1 外部性因素:政府关系、消费者(顾客)关系、合作者(竞争者)关系
    3.2.2 内部性因素:内部员工关系、企业与员工关系
    3.2.3 系统性因素:母、子公司关系
3.3 跨文化整合模式对关系资本建构的影响分析
    3.3.1 融合模式
    3.3.2 隔离模式
    3.3.3 同化模式
    3.3.4 移植模式
3.4 本章总结 4 研究过程分析
4.1 理论抽样
    4.1.1 抽样原则
    4.1.2 抽样企业
4.2 数据收集
    4.2.1 案例问题与访谈提纲设计
    4.2.2 数据收集程序
    4.2.3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3 本章总结 5 案例研究:命题假设检验
5.1 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5.2 IT行业分析
5.3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及关系资本状况案例研究
    5.3.1 融合模式——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5.3.2 隔离模式——谷歌中国案例分析
    5.3.3 同化模式——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5.3.4 移植模式——微软(中国)公司案例分析
5.4 案例检验及分析
5.5 本章总结 6 访谈研究:命题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6.1 访谈检验与分析
    6.1.1 访谈的基本状况
    6.1.2 得到检验支持的命题假设
    6.1.3 没有得到检验支持的命题假设
6.2 访谈对研究结果的修正与分析
    6.2.1 研究结果的修正
    6.2.2 修正原因分析
6.3 命题假设不成立原因分析
6.4 本章总结 7 研究结论、管理启示和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2.1 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延续性关系资本为目标,进行动态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7.2.2 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基于信任的异质性关系资本为内容,进行差异化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7.3 研究展望
    7.3.1 跨文化整合的地域因素
    7.3.2 研究主体的扩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动态匹配视角的供应商与关键客户关系的构建与演进——力神开发12家关键客户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背景
    (一)供应商与关键客户间的关系
        1.供应商与客户间关系的研究分类
        2.供应商与关键客户间关系的演化路径
    (二)匹配方法及分类
        1.匹配方法的分类
        2.匹配的层次及维度
    (三)动态匹配与客户关系
        1.动态匹配
        2.动态匹配与客户关系构建
    (四)分析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方法选择
    (二)案例企业选择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1.案例数据来源及收集方式
        2.半结构化访谈数据
        3.保证本案例研究信效度的策略
        4.数据分析
四、案例描述
    (一)案例企业
    (二)力神的关键客户
    (三)力神与关键客户构建并发展关系的历程
        1.知晓阶段
        2.探索阶段
        3.拓展阶段
        4.承诺阶段
        5.衰退阶段
五、案例发现
    (一)动态匹配与“供应商—关键客户”关系的演化
        1.阶段1:信息传递促使客户知晓
        2.阶段2:运营匹配促进关系探索
        3.阶段3:组织匹配和人力匹配促进关系拓展
        4.阶段4:战略匹配和文化匹配促进承诺关系的发展
        5.阶段5:运营等方面的不匹配会导致关系的衰退
    (二)供应商与关键客户间关系演化的过程模型
六、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供应商与关键客户间的关系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匹配影响
        2.运营不匹配直接影响供应商与关键客户间的关系
        3.供应商需要和关键客户动态匹配,才能有效地管理与关键客户的关系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四)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附录

(10)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概念界定
    六、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三、企业大学实践发展述评
    第二节 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透析
    第一节 企业大学发展历程分析
        一、厂办学校的兴起:20世纪10年代前
        二、企业大学的萌芽:20世纪10—50年代
        三、企业大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
        四、企业大学总体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第二节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相关概念描述
        二、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
        三、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外在驱动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大学现状解析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案例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简述
        二、中国电信学院
        三、爱立信中国学院
        四、国美培训中心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内部关系
        一、隶属关系
        二、组织架构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外部关系——企业大学联盟
        一、基于企业大学联盟的教育服务
        二、企业大学联盟模式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
        一、项目管理模式
        二、共性特征分析
        三、筹资模式
        四、共性特征分析
    第五节 企业大学的学习项目认证与服务范围
        一、学习项目认证
        二、共性特征分析
        三、服务范围
        四、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节 企业大学的存在形式
        一、实体形式与虚拟形式
        二、共性特征分析
    第七节 企业大学所属组织的规模与属性
        一、组织规模
        二、组织性质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八节 企业大学共性特征分析总结
        一、组织性质——自助服务
        二、组织运行逻辑——生产实践逻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大学与相关组织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企业大学比较研究的维度
    第二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
        二、企业大学与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
        三、企业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
    第三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市场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公司
        二、企业大学与教育培训公司
    第四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自助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企业培训部门
        二、企业大学与组织大学
    第五节 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
        二、企业大学与大学
        三、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
        四、企业大学的内涵阐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社会生产实践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一、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多样化
        二、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发展
        三、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内容形式、人才培养发生根本变化
        四、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发展环境的完善
    第二节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一、企业大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
        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与大学体制机制创新
        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大学深化研究的探讨
    第一节 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
        一、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
        二、企业大学的核心价值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与知识类型
        一、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
        二、企业大学的知识类型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发展模式
        一、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大学
        二、参与合作联盟的企业大学
        三、提供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
        四、企业大学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评价原则
        一、创办企业大学是否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实质性需求
        二、企业大学运行是否遵循企业大学的内在逻辑
        三、知识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是评价企业大学的关键指标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研资料
    A X学院调研报告
    B X学院访谈纪要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摩托罗拉与LG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比较及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战略思考—拯救菜鸟小王》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迟庆凯. 延边大学, 2019(03)
  • [2]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罗杨华. 厦门大学, 2019(08)
  • [3]中兴与华为专利布局对比分析[D]. 何玉洁. 湖南大学, 2019(07)
  • [4]FRAND规范体系构建研究[D]. 杨正宇. 厦门大学, 2019(08)
  • [5]联想并购摩托罗拉移动绩效分析[D]. 侯妍妍. 湖南大学, 2018(01)
  • [6]L公司手机制造质量体系研究[D]. 颜建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7]中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D]. 徐佳润(Seo Kayun). 吉林大学, 2015(08)
  • [8]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D]. 刘重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9]基于动态匹配视角的供应商与关键客户关系的构建与演进——力神开发12家关键客户的案例研究[J]. 许晖,冯永春,许守任. 管理世界, 2014(04)
  • [10]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摩托罗拉与LG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比较及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