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技术新思路

光谱技术新思路

一、关于分光技术的新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唐凌宇[1](2021)在《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生物样品多重标记检测》文中研究表明在肿瘤微环境领域,能在同一张组织样本上获得不同的细胞表型,并得到其空间位置信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不同荧光探针间的光谱混叠使得难以同时标记检测不同表型的细胞,而样本的重复洗脱标记会使得样本受损,无法准确检测。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有效的结合了显微成像技术和光谱检测技术,显微成像技术用于获取样本形态信息,光谱检测技术主要获取组织样本单点的一定范围的光谱信息,二者的结合能够同时获取生物样本的形态信息和光谱信息。形态信息可以有效获取细胞的空间分布,而光谱信息能够有效解决光谱混叠以及自发荧光干扰,实现组织样本上不同细胞表型获取。本文将棱镜-光栅分光技术、显微成像技术、自动对焦技术和多重荧光标记技术相结合,搭建了全自动推扫式高光谱显微成像系统,以实现肿瘤微环境的研究。系统以尼康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为主体进行设计,采用棱镜-光栅元件进行分光,利用高精度二维电动运动平台进行推扫,同时结合电动调焦组件完成对焦,成像在高灵敏SCMOS相机上。硬件系统搭建后,基于Labview开发软件编写了高光谱显微成像控制软件,包括二维运动平台高精度运动的控制,电动调焦系统进行自动调焦控制,相机成像控制。调整相机的位置,校准平台的运动速度,使相机、分光系统以及二维运动平台共同工作,获取目标样本的推扫图像,对图像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并存储,对图像进行清晰度评价,选择适合系统的清晰度评价函数对空间分辨率进行测试,对光谱进行标定,完成系统的性能测试。系统光谱范围为420-800nm,光谱采样率2.06nm,光谱分辨率均值优于3.5nm,空间分辨率优于0.87μm。同时,针对推扫式高光谱显微成像系统中难以自动对焦的问题,采用被动对焦和主动对焦的方式进行实验。从成像清晰度、成像速度和系统复杂度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两种对焦方法的优劣,解决了高光谱显微成像系统中无法实现对焦的难题,实现了生物样本在40倍物镜下3.25mm×3.25mm大视场成像。最后,以单色激光激发的4色量子点标记病理切片为研究对象,进行多重荧光标记成像,并对混合信号进行光谱解混。结果表明高光谱显微成像系统可以消除荧光光谱重叠的干扰,同时可以有效的检测多重荧光标记,有望实现在同一张组织样本上同时获取不同细胞表型和空间位置信息,为肿瘤微环境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王素芳[2](2019)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数字技术发展日益加快,推动了数字化立体电影的放映技术,不仅使电影制作者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同时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觉享受和体验。两个视点图像运用两台放映机进行同步播放,通过不同方向的偏振片,使2D数字技术实现向3D的转变。本文就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技术,分析和探讨其应用及发展。

程沁蕊[3](2018)在《基于PZT相位调制实时补偿的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建模与设计》文中指出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具有多通道、高光通量、高光谱分辨率等优点,尤其是在红外光谱测试测量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光谱仪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仪器的小型化、便携式的要求不断提高,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研制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压电陶瓷换能器(PZT)通常应用于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FTS)以实现相位调制。用于光纤相位调制的PZT的性能直接影响光学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对PZT相位调制的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核心技术做了探索和研究,对造成光谱误差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补偿方案。根据提出的方法设计了相应的系统,搭建了一套实时补偿的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系统。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傅里叶变换光谱学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干涉模型、光谱分辨率以及仪器截趾函数等基本原理。结合光纤光学及相位调制理论,着重分析了PZT迟滞非线性的性能及其对相位的影响。其次,分别推导了等时间间隔和等光程差间隔的采样方法的采样误差,以及PZT行程相位转折点导致的光谱误差。最后,对光纤材料产生的色散对相位的影响进行推导分析。2)结合PZT性能和光纤色散特征,建立了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FTS)理论模型。系统地推导了影响光谱误差和仪器分辨率的主要因素,设计了一套新的FFTS系统,提供了光谱误差的实时补偿方法:一是并绕光纤法:为了解决由于PZT迟滞非线性导致的共模噪声以及不同波段的参考光和测试光引起的光纤器件耦合困难,我们采用双Mach-Zenhder干涉仪,将两者的传感臂缠绕在同一个PZT圆柱体上,实现了双光路经历一致且同步的相位调制。二是单行程扫描采样法:利用FPGA时序控制DAC和ADC电路来实现测试干涉图在PZT的单行程上选择性采样,避免了PZT的相位不连续点产生的光谱伪影。三是通过同时采集由参考干涉仪产生的干涉图,获得窄线宽的激光器光谱,用于对宽光谱的色散效应产生的光谱偏移进行实时校准补偿。3)研制了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系统样机,详细地描述了本光谱仪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上位机设计。硬件电路设计包括光谱信号的光电转换接收电路;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PZT高压驱动电路;以及基于FPGA+USB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电路设计和时序控制。软件平台是构建了基于VC的上位机,实现了数据采集、存储和波形显示。4)通过原始干涉图和光谱与补偿后的干涉图和光谱的比较,实验验证了所提的补偿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补偿由PZT和光纤色散引起的光谱误差。最后,对本设计下的FFTS样机在应用于实际光谱测量中还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方案改进。

王娜[4](2016)在《论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文中指出电影业在我国已经发展几十年,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电影放映技术的水平高低决定了电影放映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效果。本文简单分析了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3D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并对电影放映技术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蒙庆华[5](2015)在《基于MEMS技术的128×128阵列F-P腔可调谐红外滤波器设计与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外高光谱成像由于其高光谱分辨率的特点正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高光谱成像研究是成像光谱技术领域中的一个前沿的课题。传统的成像光谱仪的分光方法是用色散(棱镜、光栅)分光、干涉(傅立叶变换)分光,这些系统构成的光谱仪重达几百磅,或者有复杂的计算要求。本论文运用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设计并成功制作了128×128阵列F-P腔可调谐红外滤波器。概括全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MEMS技术,开发滤波分光的F-P腔128×128阵列可调谐红外滤波器,这种全新型芯片级(chip scale)分光元件,具有小型化、轻型化、能与探测器集成的优点,可应用于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这种滤波器有取代传统分光元件的潜能。(2)优化F-P腔结构模型。对基于MEMS技术的F-P腔滤波器阵列进行整体设计,采用静电驱动方式,优化F-P腔滤波单元模型;设计四种结构的F-P腔单元,用多物理场有限元软件COMSOL进行仿真,分析在静电力作用下四种模型的机械特性,包括F-P腔微桥结构的平行度、位移变化、冯米斯(Von Mises)应力、填充因子的情况;仿真结果表明折叠的长悬臂梁设计是机械性能优化的关键,为器件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3)优化F-P腔光学设计。用TFCalc软件,设计F-P腔分布式布拉格(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ion,DBR)反射镜,根据探测35μm光谱范围,综合考虑F-P腔微桥结构承重能力,设计3层结构的Ge/Al2O3/Ge光学膜系,以达到器件光学性能与机械机械性能最优组合。(4)开发器件制作工艺。根据128×128阵列F-P腔滤波器结构特点,采用表面硅微机械加工技术、用磁控溅射方法生长结构层、用电子束蒸发制备DBR反射镜、剥离工艺(lift-off)制备图形;重点研究了微桥制作工艺、牺牲层工艺、DBR反射镜工艺;通过大量实验,制备出理想的微桥结构、DBR高反射镜;整个工艺流程有强的兼容性,能与CMOS工艺兼容。(5)表征及测试新型F-P滤波器,测试包括滤波器电性能、机械性能、光学性能。通过SEM扫描电镜,观察到128×128阵列滤波器结构完整、阵列均匀、有良好的悬空结构;搭建测试平台,对F-P腔阵列芯片外接稳压直流电源进行测试,电压从0V10V0V,测试结果表明F-P腔微桥结构有良好的平行度与柔韧性,符合仿真结果。滤波器可实现大的调谐范围,低的驱动电压,高的光谱透过率。

彭煜[6](2014)在《扫频多波长光源在近红外光谱仪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近红外光谱仪成为各国研究的又一个热点。本文着重研究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分辨率问题,并提出使用扫频多波长光源提高近红外光谱仪分辨率的方法:利用同一像素点记录同一波长移频前后的光强,再将所有像素点不同时刻记录的光强按照波长顺序排列,可以实现高分辨率探测,理论探测精度达到0.08pm,远高于目前商用光谱仪分辨率10pm,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本文开发了一款用于1520-1570nm范围、分辨率为0.03nm的近红外光纤光谱仪,主要工作包括:1)根据光谱仪设计理论,介绍了基于扫频多波长光源的近红外光谱仪系统原理与光路结构。给出FP激光器、准直透镜、光栅、会聚透镜和线阵InGaAs探测器的参数设计,并完成系统的搭建工作。2)通过对半导体激光器理论的研究,探讨FP激光器的输出特性:功率特性、温度特性;然后使用激光电流源及温度控制器实现了对FP激光器输出多波长的精密移频,得到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大小随注入电流变化的关系为0.003nm/mA。本文测得FP激光器的相邻波长间隔为0.33nm,并选用每次移频0.03nm的方案进行记录数据采集。3)使用搭建的近红外光谱仪系统测量了FBG反射谱以及滤波器的滤波光谱。测量中解调FBG温度传感系统精度达到0.03nm,最小可分辨2.4°C的温度变化,比在相同结构下的近红外光谱仪的分辨率提高了11倍;测量滤波器滤波光谱时,使用256像素探测器得到的采样点个数由256个增加到2816个,提高了采样点个数与探测分辨率。实验结果表明扫频多波长光源可以有效提高光谱仪分辨率,为光谱仪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刘懿[7](2014)在《基于千兆以太网的紫外成像光谱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成像光谱仪是当前遥感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成像光谱仪能够获得连续的光谱图像数据,其高光谱分辨率有利于地物目标的特征分析,提高了遥感的定量化水平。紫外探测技术是继可见和红外探测技术之后又一项重要的新型光电探测技术。根据不同目标的紫外光谱辐射特性需求,紫外遥感探测在大气环境监测、臭氧监测、海洋溢油遥感、闪电灾害天气预报等方面,逐渐延伸到了电晕监测等工业生产等许多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本文以基于小型化推扫式紫外成像光谱仪为研究目标,在国内外紫外光谱仪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紫外成像光谱仪总体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紫外光栅分光组件、高灵敏度紫外增强型背照式面阵CCD探测器构建了小型化高灵敏度紫外成像光谱仪。考虑到紫外增强型背照式面阵CCD探测器在光谱采集过程中需要将全帧数据上传,对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现场传输距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并实现了基于FPGA的千兆以太网实现方案,并完成了系统原理样机的研制,包括电子学软硬件系统、机械装配、光学装样,并对样机进行了系统性能测试和外景实验。最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和分析。本文研制的紫外成像光谱仪波段范围为290nm~408nm,能够工作在全光谱的光谱仪模式以及光谱合并的多通道模式,能够根据应用需求对通道带宽进行编程配置;采用千兆以太网的传输总线,解决了高速大容量数据远距离传输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积累了经验。论文的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紫外遥感探测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紫外光栅分光组件、高灵敏度紫外增强型面阵CCD探测器、千兆以太网数据传输技术”为核心的紫外成像光谱仪总体方案,通过紫外光谱灵敏度分析和搭建试验系统,论证了采用该系统方案实现紫外光谱探测的可行性。2)通过研究高灵敏度紫外增强型背照式面阵CCD探测器的特性,采用探测器噪声抑制技术、片内可编程技术以及多次帧转移技术等,并结合紫外光栅分光组件,进一步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获得了如下主要性能参数:在290nm408nm设计了7个探测波段,实现的光谱带宽8nm30nm,光谱分辨率为0.24nm,灵敏度在一个太阳常数下达到了400以上(角分辨率0.18mrad,积分时间12.7ms),紫外通道MTF达到0.2以上。3)通过采用基于FPGA实现千兆以太网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系统能够实现200Mbps以上、传输距离15米以上的数据传输,接口灵活方便,更加适用于光谱测量以及推扫成像过程中成像系统大量数据的上传,为紫外成像光谱仪进行现场数据获取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辛舟[8](2014)在《基于红外光谱探测的光学材料透过率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是在变温环境中强红外光背景下对光学材料透过率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的课题是国家计量部门下达的光学材料透过率计量标准研制课题。近年随着红外光学谱技术研究和红外光学材料在军用领域的应用的迅猛发展,促使新型红外光学材料不断的被发现和发明,研究红外光光学材料在变温环境下的光学参数特性有助于红外光学材料基础研究的发展,这些研究可以应用在民用、安防、航空及航天领域和水下探测领域。光学材料的透过率测试、计量、检定一般都在常温环境下进行,并没有严格的环境温度限制。本论文针对常温至高温环境温度下,红外光学材料的透过率进行计量、测试。研究的红外光谱的波长范围主要在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温度范围是从20℃度至500℃,论述了红外光发展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对比、分析常温环境下国外的红外透率测试装置,研究了高温环境下的透过率测试方法、分光光度计技术和强红外辐射背景下光调制和锁相环技术在红外光微弱信号探测技术的应用,并且设计了探测器专用前置放大电路。最后分析了透过率、波长、温度的关系,作了测量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张健,张庆茂,吴锐欢,陈国,李泽曦,刘颂豪[9](2013)在《Nd∶YAG脉冲激光器双光路输出分时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现有激光器多光路加工特点,采用Nd∶YAG脉冲激光器为光源,研制出激光器双光路输出分时控制系统。提出了具体的分时分光技术方案,设计出能够实现分时分光的分光装置,以及对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控制的分时控制电路,并确定了系统的程序流程。在不降低输出功率的前提下,实现了激光在不同时间、不同输出端口的输出,完成了分时分光。为避免因分光装置抖动而造成的光纤损坏,利用黑色相纸对光斑进行采样。结果表明:在全反镜改变位置后至激光输出,延时300 ms为最佳时间。该系统能实现激光的时分复用、动态分光,满足了多光路输出需求;而且系统的扩展能力强,能够根据实际激光加工状况,为激光加工设备的改进和升级提供思路。

刘建军[10](2012)在《解析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新进展》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人们生活休闲娱乐来说,起到了很大的实际作用。随着数字立体化电影逐渐走向人们生活,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我党文化宣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二、关于分光技术的新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分光技术的新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生物样品多重标记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光谱显微成像的关键技术
    2.1 高光谱成像的原理
    2.2 高光谱成像的扫描技术
    2.3 高光谱成像的分光技术
        2.3.1 棱镜分光
        2.3.2 光栅分光
        2.3.3 棱镜-光栅-棱镜(PGP)分光
    2.4 高光谱成像的探测技术
    2.5 高光谱成像的对焦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系统搭建与软件系统开发
    3.1 光学子系统
        3.1.1 系统本体框架
        3.1.2 分光成像系统
        3.1.3 探测器
    3.2 机械子系统
        3.2.1 二维运动载物台
        3.2.2 电动调焦系统
    3.3 主动对焦模块
    3.4 整机系统
    3.5 控制系统
        3.5.1 应用软件介绍
        3.5.2 二维电动载物台的运动控制
        3.5.3 电动Z轴的控制
        3.5.4 相机的开发
        3.5.5 相机位置调整
    3.6 高光谱显微成像系统的标定
        3.6.1 平台速度的校准
        3.6.2 系统分辨率的确定
        3.6.3 光谱定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光谱显微成像系统自动对焦
    4.1 系统离焦的原因
    4.2 自动对焦成像
    4.3 被动对焦
        4.3.1 对焦位置判断
        4.3.2 对焦平面建立与自动推扫成像
    4.4 主动对焦
        4.4.1 激光准直
        4.4.2 激光信号设置
        4.4.3 对焦方向设置
        4.4.4 物镜设置
        4.4.5 主动对焦实验
    4.5 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重标记检测
    5.1 多重荧光标记检测
    5.2 荧光光谱信号解混
    5.3 多重荧光标记病理切片成像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关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现现状及优势
二、立体电影放映技术
    (一) 胶片立体电影
    (二) IMAX立体电影
    (三) 比较
三、未来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3)基于PZT相位调制实时补偿的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建模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概况
        1.2.1 光谱仪发展历史
        1.2.2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发展方向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第2章 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理论
    2.1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基本原理
        2.1.1 干涉数学模型
        2.1.2 截趾函数
        2.1.3 光谱分辨率
    2.2 光纤相位调制
        2.2.1 宽带光源
        2.2.2 光纤相位调制数学模型
    2.3 PZT性能分析
        2.3.1 PZT光纤调制器
        2.3.2 PZT迟滞非线性模型
        2.3.3 非线性影响分析
    2.4 采样方法及对比分析
        2.4.1 等时间间隔采样
        2.4.2 等光程差间隔采样
    2.5 光纤色散及其影响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实时补偿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系统架构
        3.1.2 器件选型
    3.2 并绕光纤法光路设计
    3.3 单行程扫描采样设计
    3.4 色散补偿设计
    3.5 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噪声分析
        3.5.1 光强度误差
        3.5.2 相位误差
        3.5.3 干涉臂非平衡误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硬件与软件实现
    4.1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1.1 光电转换放大电路
        4.1.2 过零触发和锁相倍频电路
        4.1.3 PZT高压驱动电路
    4.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4.2.1 ADC电路设计
        4.2.2 USB高速数据传输
        4.2.3 FPGA控制电路与时序
    4.3 软件上位机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数据处理
    5.1 实验设备搭建与测试
        5.1.1 He-Ne激光器稳定性测试
        5.1.2 SLED光源光谱测量
        5.1.3 PZT驱动位移行程测量
    5.2 光谱复原处理
        5.2.1 去基线
        5.2.2 干涉图插值
        5.2.3 相位校正
        5.2.4 光谱反演
    5.3 实验
        5.3.1 单双程扫描采样对比实验
        5.3.2 色散补偿实验
        5.3.3 光纤耦合器件影响实验
    5.4 实验讨论
        5.4.1 激光器相位噪声
        5.4.2 双折射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待拓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论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电影业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
    (一)圆偏振分光技术。
    (二)光谱滤波分色技术。
    (三)交替传送光技术。
三、电影放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5)基于MEMS技术的128×128阵列F-P腔可调谐红外滤波器设计与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成像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1.3 高光谱传感器
    1.4 成像光谱技术发展趋势及探测技术新概念
    1.5 新型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国内外研究概况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2 F-P腔滤波器用于成像系统整体设计
    2.1 成像光谱仪的系统设计
    2.2 滤波分光及光电传感器
    2.3 F-P腔可调谐滤波器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设计与仿真F-P腔滤波器的结构
    3.1 MEMS的F-P腔滤波器工作原理
    3.2 结构设计与仿真
    3.3 微结构静电力
    3.4 微桥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F-P腔滤波器光学设计
    4.1 光学薄膜理论基础
    4.2 DBR高反膜的设计
    4.3 F-P腔滤波效果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工艺制备
    5.1 制作工艺流程
    5.2 剥离工艺(lift-off)
    5.3 磁控溅射生长结构层
    5.4 DBR光学薄膜的制备
    5.5 牺牲层技术
    5.6 本章小结
6 性能测试及讨论
    6.1 样品的SEM图片
    6.2 样品芯片电阻测试
    6.3 电可调性能
    6.4 力学结构性能及F-P腔调谐范围测试
    6.5 光学性能测试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明专利目录

(6)扫频多波长光源在近红外光谱仪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近红外光谱仪的发展
    1.3 近红外光谱仪分光技术介绍
        1.3.1 色散型光谱仪
        1.3.2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
        1.3.3 可调谐滤光片光谱仪
    1.4 国外发展状况
    1.5 国内发展状况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本文工作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仪系统架构设计
    2.1 近红外光谱仪系统的性能指标
        2.1.1 波长范围
        2.1.2 分辨率
        2.1.3 波长准确性
        2.1.4 系统信噪比
        2.1.5 杂散光
    2.2 扫频多波长光源近红外光谱仪原理
        2.2.1 扫频多波长光源探测原理
        2.2.2 扫频多波长光源系统分辨率的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波长扫频技术原理
    3.1 FP 激光器
    3.2 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原理
    3.3 FP 激光器的基本特性
        3.3.1 FP 激光器的阈值特性
        3.3.2 FP 激光器的光谱特性
        3.3.3 FP 激光器的温度特性
    3.4 电流调制对激光器波长产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仪光学系统设计
    4.1 色散型光谱仪的基本结构
    4.2 反射式平面衍射光栅的原理
        4.2.1 光栅色散原理
        4.2.2 闪耀光栅
        4.2.3 凹面光栅
    4.3 光栅光谱仪系统的光学结构
        4.3.1 艾伯特-法斯梯(Ebert-Fastie)系统
        4.3.2 切尔尼-特纳(Czerny-turner)系统
        4.3.3 李特洛(Littrow)系统
        4.3.4 夏帕-格兰茨(Chupp-Gtantz)系统
    4.4 光学系统设计
        4.4.1 光学系统结构图
        4.4.2 光学系统参数设置
        4.4.3 光学系统分辨率的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仪探测系统与软件系统
    5.1 线阵 InGaAs 探测器成像及图像处理系统架构
        5.1.1 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介绍
        5.1.2 FPGA 数据处理平台
        5.1.3 转台转动模块电路
        5.1.4 上位机控制
    5.2 光谱仪功率谱
        5.2.1 光功率与灰度值之间对应关系
        5.2.2 曝光时间与灰度值的对应关系
        5.2.3 衰减器对不同波长的衰减作用
        5.2.4 波长标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红外光谱仪在光谱测量中的应用
    6.1 近红外探测器在 FBG 的温度传感中的应用
        6.1.1 FBG 传感原理
        6.1.2 FBG 解调的不同方法比较
        6.1.3 近红外光谱仪解调 FBG 的讨论
        6.1.4 近红外光谱仪解调 FBG 温度传感系统实验
        6.1.5 近红外光谱仪解调 FBG 温度传感系统的结果分析
    6.2 近红外光谱仪检测滤波器滤波光谱
        6.2.1 滤波器滤波光谱
        6.2.2 近红外光谱仪测量滤波器滤波光谱实验
        6.2.3 近红外光谱仪测量滤波器滤波光谱实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千兆以太网的紫外成像光谱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成像光谱仪
    1.2 紫外探测的应用
        1.2.1 紫外探测星载应用
        1.2.2 紫外探测机载应用
        1.2.3 紫外探测的其它应用
    1.3 千兆以太网技术
    1.4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2 紫外成像光谱仪总体设计以及关键技术
    2.1 紫外大气传输特性
    2.2 系统信噪比分析
    2.3 紫外成像光谱仪系统关键技术
        2.3.1 前置光学系统
        2.3.2 分光技术
        2.3.3 紫外成像探测器
    2.4 系统组成与指标
        2.4.1 系统组成
        2.4.2 系统指标
3 CCD 驱动成像电子学系统实现
    3.1 CCD 成像探测器
        3.1.1 CCD 工作原理
        3.1.2 CCD 类型
        3.1.3 CCD 的特性参数
        3.1.4 CCD 的噪声分析
    3.2 电子学系统实现
        3.2.1 CCD 驱动设计
        3.2.2 CCD 输出信号处理
        3.2.3 CCD 成像逻辑控制
    3.3 CCD 电荷溢出(Blooming)现象分析与解决
        3.3.1 Blooming 和 anti-blooming 技术
        3.3.2 CCD 实际成像和 blooming 现象分析及解决
        3.3.3 积分球实验
    3.4 通道片内可编程原理及实现
4 千兆以太网的软硬件实现
    4.1 以太网概述
        4.1.1 网络通信协议
        4.1.2 以太网技术规范
    4.2 千兆以太网的硬件实现
        4.2.1 Altera 的 MAC 控制器
        4.2.2 PHY 的实现
        4.2.3 基于千兆以太网的数据传输硬件程序实现
    4.3 以太网数据通信上位机程序实现
5 系统装校和实验
    5.1 系统装校
    5.2 系统性能测试
        5.2.1 MTF 测试
        5.2.2 系统信噪比测试与分析
    5.3 成像实验
6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红外光谱探测的光学材料透过率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红外光的应用
        1.2.2 红外光谱探测技术的发展
        1.2.3 红外光谱的波段及近红外光谱用于探测的技术优缺点
        1.2.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要点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文章结构
第二章 高温条件下光学材料透过率测试方法和分光技术
    2.1 光学材料对红外光谱探测技术的局限性
    2.2 常温环境下透过率测试方法
        2.2.1 单光路分光光度计透过率测量原理
        2.2.2 双光路分光光度计透过率测量原理
        2.2.3 单双光路分光光度计透过率方法比较
    2.3 国外红外透过率测设备方法介绍
        2.3.1 PTB 透过率测量装置
        2.3.2 NIST 透过率测量装置
    2.4 高温环境下光学材料透过率测试方法
    2.5 分光技术
        2.5.1 光源选择及制冷
        2.5.2 红外光谱-红外光源的分光
第三章 强红外光背景下红外微弱信号探测技术
    3.1 20℃~500℃强红外背景的干扰波段
    3.2 红外光微弱信号同步检波技术
        3.2.1 光调制
        3.2.2 锁相环
    3.3 高温透过率测试系统电学设计
        3.3.1 主控制系统的设计
        3.2.2 Si 前置放大器设计要求
        3.3.3 Si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3.4 高温透过率测试技术
        3.4.1 高温环境下透过率测量原理
        3.4.2 高温环境下透过率测量装置电学系统具体设计
    3.5 高温光学材料透过率测量分系统构成
        3.5.1 光源单色系统
        3.5.2 精密温控系统
        3.5.3 探测器接受系统
    3.6 测量系统干扰屏蔽
第四章 透过率测试数据分析
    4.1 光学材料红外光透过率测量结果
        4.1.1 透过率与温度关系
        4.1.2 装置重复性测量结果
        4.1.3 蓝宝石高温透过率测量结果
        4.1.4 Ge 高温透过率测量结果
        4.1.5 ZnSe 高温透过率测量结果
        4.1.6 测量结果分析
    4.2 透过率测试系统和温度系数不确定分析
        4.2.1 透过率测量装置不确定度
        4.2.2 透过率温度系统测量不确定度
第五章 结论
    5.1 解决的问题
    5.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附录 A

(9)Nd∶YAG脉冲激光器双光路输出分时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系统总体设计及控制原理
3 分时控制电路的设计
    3.1 分时控制电路的设计原理
    3.2 分时控制电路的模块设计
        (1) 微处理器模块
        (2) 全反镜位置检测模块
        (3) 激光输出控制模块
        (4) 磁铁驱动模块
    3.3 软件设计
4 实验及结果
5 结 论

(10)解析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立体电影发展的现状和优点
二.胶片立体电影和IMA×立体电影
三.数字立体放映系统与胶片立体放映系统相比较
总 结:

四、关于分光技术的新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生物样品多重标记检测[D]. 唐凌宇.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2]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 王素芳. 环球首映, 2019(04)
  • [3]基于PZT相位调制实时补偿的全光纤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建模与设计[D]. 程沁蕊. 天津大学, 2018(06)
  • [4]论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J]. 王娜. 戏剧之家, 2016(21)
  • [5]基于MEMS技术的128×128阵列F-P腔可调谐红外滤波器设计与制备研究[D]. 蒙庆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8)
  • [6]扫频多波长光源在近红外光谱仪中的应用[D]. 彭煜. 天津大学, 2014(05)
  • [7]基于千兆以太网的紫外成像光谱关键技术研究[D]. 刘懿.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4(02)
  • [8]基于红外光谱探测的光学材料透过率测试技术研究[D]. 辛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9]Nd∶YAG脉冲激光器双光路输出分时控制系统的设计[J]. 张健,张庆茂,吴锐欢,陈国,李泽曦,刘颂豪. 中国光学, 2013(04)
  • [10]解析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新进展[J]. 刘建军. 神州, 2012(36)

标签:;  ;  ;  ;  ;  

光谱技术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