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合金厂家系列报告(十二)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铁合金厂家系列报告(十二)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一、铁合金厂家系列报道(12) 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刘立波[2](2016)在《从共生、制约到共赢 ——东北老工业区一个污染企业发展历程的社会学阐释》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因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而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有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社会学领域,从实践层面来看,主要偏重于水、草原、海洋等方面的环境问题研究,而直接关于污染企业的社会学研究则较少,作为从转型的视角对污染企业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为数不多的理论之一,但该理论对污染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的行为机理、关系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厘清,本研究是一个初步的尝试。通过此研究,笔者期望在理论上为环境社会学与企业社会学的对话,以及扩展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奠定理论基础。污染企业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H老工业区C造纸厂的发展历程为例,在环境社会学的学科视域下,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行为及其关系的分析框架,来探究C造纸厂从污染式生产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村民等三大主体的行为表现、原因、机理,及其关系,同时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场域理论将动机、政策、利益、资本等变量作为行为的影响因素,纳入C造纸厂的整个转型过程中进行分析,动态的绘制政府、企业、公众等三大主体在不同时空中的图景,阐释污染企业转型的推动力量和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其结论如下:首先,污染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机理。对于政府而言,政府的行为主要受到了国家政策、利益、官员政绩等因素的影响。在C造纸厂恢复发展的初期,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C造纸厂进行政策的扶持与资金的输送。到了企业出现困境与改革时期,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公众的理性抗争,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政府加大了对C造纸厂的环境规制,但在政府利益寻租,以及政绩的影响下,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两次冲突事件之后,在发展经济与社会维稳的双重需求下,政府对C造纸厂所在的H老工业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重新规划,积极推动C造纸厂进行产业转移、技术创新,在C造纸厂的迁出地发展第三产业,最后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行为主要受国家政策、经济利益、政府规制、环境抗争等因素的影响。在恢复发展的初期,受国家工业政策的影响,C造纸厂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进行了恢复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C造纸厂的污染行为日益增多。到了发展出现困境与改革时期,C造纸厂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化,面对村民的环境抗争,以及政府的环境规制,C造纸厂进行了有限的环境治理,但污染行为仍存在。在下岗职工以及Y村村民引发的两起冲突事件之后,C造纸厂进行了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对于公众而言,公众的行为主要受国家政策、组织动员、生存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在C造纸厂的恢复之初,在国家农业辅助工业的政策影响下,获得解放的Y村村民积极的投入到支持工业的大潮中,在以国家利益至上为行为依据的价值理性行动中,环境问题被淹没。当环境问题日益严峻,Y村村民积极运用各种资源,包括关系资源、组织资源等,开展对污染企业的理性环境抗争。当Y村村民的生存利益,尤其是下一代的健康问题受到损害时,村民进行了暴力抗争,促使C造纸厂进行转型发展。其次,污染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机理。在恢复与建设时期,C造纸厂依靠国家政策、资金,以及Y村的人力、土地资源的支持获得了恢复与快速发展。同时,C造纸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回报Y村,企业和Y村村民之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以国家的政策引导为基础,其实质是一种利益互惠关系,其负面影响是使污染企业的环境问题更容易被遮蔽。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C造纸厂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单位办社会的体制下,企业负担日渐沉重。这一时期,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发了Y村村民的环境抗争,但这一时期的抗争以理性抗争为主。环境抗争行为的日益增多,促使政府加强了对C造纸厂的环境管制,C造纸厂进行了达标排放,但偷排、漏排现象严重,污染仍在继续。这一时期,在污染企业这一生产场域,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元利益主体在不断冲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制约关系。这种冲突、制约关系的形成经历了多元主体的差异性环境利益需求、差异性环境认知等几个阶段,推动了污染企业的转型发展。其中,多元主体的差异性环境利益需求是污染企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和内在动力。C造纸厂由国营转变为民营企业之后,企业的发展面临双重困境,包括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大批下岗职工面临的生计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下岗职工维权事件发生,并且随着企业经济利益的迅速扩张,由Y村村民引发的暴力性群体事件发生,之后,J市政府对C造纸厂所在的H老工业区这一区域进行了重新规划,包括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即引入第三产业,对C造纸厂进行了外迁,扶持C造纸厂进行技术创新,以避免对迁入地的环境影响,至此,C造纸厂完成了转型发展。在此过程中,下岗职工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Y村不仅解决了多年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充分利用H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发展农村经济,村民的收入、福利都有所增加。通过H老工业区C造纸厂的转型发展,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实现了共赢。这种共赢关系以政府的治理为主导,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既表现为政府、企业、公众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也表现为区域经济、环境与社会的融合。最后,为了促进污染企业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解决污染企业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政府责任边界的扩展,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多元主体沟通机制的建立,构建一个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污染企业治理机制。这一机制建立在环境公平与冲突理论基础之上,其内涵是制约、协商与合作,具有以社会参与为基础,多元主体法律地位的平等性、利益的协调性和参与的有序性特征,但这种机制的建立仍面临公众如何进行有效参与的问题。从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看,本研究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反思。对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而言,不能将经验研究仅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像我国这种地域辽阔、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进行区域性的经验研究更符合国情的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应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得研究成果更具有说服力;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污染企业治理机制在不同区域和污染企业的适用性上,还需要结合实际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在我国污染企业的环境治理实践中应继续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关注污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损耗、环境公平与就业问题。

武月清[3](2016)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文中指出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建国初期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它的兴建与投产可视为我国现代钢铁工业早期技术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化的缩影。对包钢的研究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史、技术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挖掘档案史料,系统整理与包钢相关的文献,分析包钢建设初期(1953-1965年)在时政影响下的建厂举措,考察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对包钢铁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及受到技术决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搜集相关档案资料及未公开发表的厂志,对包钢建设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立项建设包钢的原因,并对比当时中、苏及世界主要产钢国的冶炼技术水平,分析包钢建设初期从苏联引进冶炼技术的水平、所遇技术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等问题。研究认为:包钢因白云鄂博存在稀土共生矿的特殊性,当时我方既无技术根基,又无参考经验,从苏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不适应,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包钢的技术创新之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包钢的冶炼攻关史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再者,包钢的大规模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技术决策出现偏差和错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文对以包钢为中心的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包钢因没有遵循钢铁行业科学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受到重挫的经验教训。这些工作,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政治干预对技术决策的影响,指出这是前人关注较少而对包钢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回顾包钢早期在技术能力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总结苏联工程师在包钢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并以首任经理、技术专家型领导干部杨维做为个案进行研究,强调科学决策对人才培养、技术和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文末还对包钢实际建设情况与原有设计规划及同期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包钢因其矿源的特殊性及政治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武钢,致使其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武钢,对后续的建设影响也比较大。第三、本文把包钢的发展置于现代钢铁技术体系下进行研究,表明包钢虽在建设初期遇到种种困难,未能按最初的规划如期建成,但在北方边疆地区,包钢平地起家,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基地,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对于全国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尤其是带动整个自治区为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因包钢遭受的损失低估它对钢铁技术现代化的意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起步于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技术创新之路,其发展是在跌宕起伏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政策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总结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特点,可看出技术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包钢的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并对今天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陈雪娇[4](2014)在《循环经济视域下邯钢集团公司生产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家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同时钢铁产业也是一个高能耗物耗的产业,给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为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为了构建钢铁产业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我们必须要转变钢铁产业生产模式。2012年后,钢铁产业进入生产经营的困难时期。“绿色发展”成为钢铁产业实现可循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时代赋予钢铁企业的重要使命。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邯钢集团公司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致力于寻求清洁生产、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邯钢集团公司依靠一流的设备、精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本文以邯钢集团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邯钢集团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对其发展现状数据的合理性评判和分析,找出影响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对邯钢集团公司进行合理性评判和借鉴国内外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立足于钢铁工业生态系统的耦合、共生机制,从宏观政策建议、钢铁生产体系减量化、输入端资源汲取创新、输出端低碳综合利用、产业链网状体系创新等方面较全面、深入、系统地制定邯钢集团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同时期望对其他同类钢铁产业循环生产模式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乔文龙[5](2014)在《新型碳负载的纳米钯催化剂催化的Sonogashira偶联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onogashira偶联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构建分子骨架手段已经广泛被应用到药物分子、高分子、有机小分子等制备中。虽然该反应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模型反应,人们依然热衷于传统的催化体系进行完善,试图使用更加环保简单的催化体系实现Sonogashira偶联。近些年人们不断报道了Pd(II)、Pd(0)复合物催化剂催化的Sonogashira偶联反应,实现了催化剂的回收和循环使用。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报道不同材料负载的纳米钯以及其他纳米金属合金催化的Sonogashira偶联反应。但是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还是局限在碘代苯、活化溴苯参与的与末端炔烃的Sonogashira偶联反应,并且负载型纳米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和重复循环利用受到了载体的影响,因此发展其它新型载体能够稳定提高负载纳米催化剂活性和重复循环利用率。根据大量的文献调研,本文探索了以多孔炭负载的纳米钯催化剂在催化Sonogashira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相对于前人报道的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活性炭以及其他高分子材料,本文中的多孔炭具有无规则的囊泡装结构,同时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得该炭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从而该炭材料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纳米催化剂载体。我以该多孔炭为载体负载纳米钯镍合金催化剂建立了完全水相的催化体系,在该绿色环保的催化体系中我实现了二芳基炔烃的合成和末端炔烃的合成。在催化体系中碘苯、溴苯甚至氯苯也能实现较好的转化率。同是该负载型催化剂还可以催化末端芳基炔烃的合成。在该反应的基础上我们还考察了该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重复循环利用。我考察了该催化剂在水相催化体系中的重复循环使用情况,在重复循环催化四次之后催化剂依然保持较高的催化效果。同时多次重复循环后载体的结构没有发变化。因此我们相信我们制备了一种具有具有高催化活性的负载型纳米钯催化剂。以该催化剂建立的催化体系能够更加绿色环保的实现Sonogashira偶联反应。

刘玉[6](2013)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天津冶金企业节能减排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面对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和制约,我国提出要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各项经济社会活动之中,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治理,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冶金工业属于基础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国冶金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但与世界先进的冶金企业相比,我国冶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方面尚有较大差距。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节能减排理论和QHSE理论为基础,根据现代冶金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天津冶金企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对天津冶金企业节能减排进行研究,提出天津冶金企业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冶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提供借鉴。论文提出的节能减排BMP体系是对节能减排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明晰了基础保障、运行机制和实现路径之间的关系,刻画了冶金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路径。作者通过对天津轧三节能减排的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BMP体系,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天津轧三节能减排的成效进行评价,则描绘了对冶金企业节能减排评价的一种思路与方法。因此,论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贺佐成[7](2011)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研究 ——以红网湘潭城市虚拟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参与城市虚拟社区的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城市虚拟社区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因此,对城市虚拟社区及其治理的研究就显得紧迫而有意义。本文以一个湖南省省级政府网站(红网)中的地级市(湘潭)的城市虚拟社区为例,从社会资本的视角,从行动者、行动和结构三个维度,探讨了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精英的生产条件及其治理行为,分析了城市虚拟社区纵向、横向治理结构,剖析了社区中的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潜规则在治理中的区别与作用,解析了城市虚拟社区治理,以及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到城市治理的复杂过程和逻辑。全文分为七章,其中第二、三、四、五、六章为主体部分。在第二章中,厘清和界定了城市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和治理三个概念的涵义,简述了湘潭城市虚拟社区变迁的历史。城市虚拟社区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城市为基础,在互联网上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与其他虚拟社区相比,它具有“相对地域性”、“现实倾向性强”的特性。城市虚拟社区的边界具有多重模糊性,以社区成员身份所进行的活动的边界最大,社区成员身份的边界次之,以社区网址划定的网络空间边界最小。城市虚拟社区治理是指社区管理员、版主、资深网民、普通网民等主体对城市虚拟社区的认同和对社区事务的共同管理。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特定共同体中以信任、互惠和合作为主要表征的参与网络,具有社会结构资源的性质。在第三章中,探讨了社会资本在城市虚拟社区管理员、版主、资深网民生成和治理行为中的作用。管理员和版主属于网站方认可的体制内治理精英,其权力来自于网站管理权限的设置;资深网民是体制外精英,其权力来自于参与社区网络行为。优秀的管理员、版主和资深网民的生成得益于经常性社区网络的参与行为。经常性的参与网络行为,使得治理精英融入到了社区关系网络之中,其行为逐步获得社区网民的认可,从而获得了社区社会资本的动员能力。在第四章中,分析了城市虚拟社区的治理结构。纵向权力层级可以分为管理员群体、版主群体、资深网民群体和普通网民群体;横向群体可以分为兴趣类群体、观点类群体、身份类群体等。与现实权力分层相比,城市虚拟社区权力上层群体对下层群体没有身体上的权力控制与惩罚关系。权力上层群体要具备社区中社会资本动员能力,也必须先通过参与社区关系网络行为,融入到社区关系网络之中。权力下层群体,可以通过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合作来制约上层权力群体的管理行为。横向群体之间存在着竞争,竞争秩序可以凭借群体成员间的重叠、成员之间的交往、群体间网络关系得到动态维持。在第五章中,剖析了城市虚拟社区规则的类型和作用机制。城市虚拟社区可以分为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潜规则。正式规则的实施除了依靠治理精英的推动外,主要依赖于社区中存在的与正式规则相一致的非正式规则。城市虚拟社区的正式规则和与正式规则一致的非正式规则有利于社区普遍信任的生成。普遍信任的生成使规则转化为社会资本。潜规则是与正式规则相反的非正式规则。潜规则的存在为个体或某些群体谋取私利,具有排外性,其对社区普遍信任的形成有负面影响。在第六章中,解析了城市虚拟社区治理过程,以及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到城市治理的逻辑。通过对“网友看省运活动”的过程分析,得出社会资本促进了社区内群体内部、群体之间的集体行动,桥接了城市虚拟社区与现实城市。城市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在促进集体行动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力量,为城市虚拟社区网民与现实社会权力部门的博弈提供了条件。具体来说,就是社会资本使得社区网民作为一个群体与现实中的组织进行交往,集体的力量提高了网民在博弈中的地位。

翟磊[8](2011)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动态跟踪研究》文中指出上海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战略意义,其每一步改革发展备受外界关注。在浦东开发初期,浦东新区试图在体制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因受到各方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和约束,结果不但使浦东的改革难以凸显系统性、整体性,也使得诸多改革成果在各方压力下发生变形,难以对全国其他区域改革产生示范带动作用。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进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央政府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权首先赋予浦东新区,是对浦东开发开放15周年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希望浦东新区继续发挥推动制度建设“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探索、贡献经验。在历时六年的改革中,浦东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体制、深化科技体制创新、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新的起点上,浦东新区如何认清自身发展方位,进一步总结五年综改历程谋划“十二五”发展,向纵深推进开发开放,建成完善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浦东开发开放历程、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战略背景和实施方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进展与成效进行梳理总结、对比分析,并在分析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基础上,得出经验和启示。针对浦东新区“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本文提出了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四大发展战略、四大突破点和重点领域、五大保障举措。“四大”发展战略:一是重点突破、开拓引领战略;二是有的放矢、主动出击战略;三是群策群力、开门综改战略;四是打造团队、提升素质战略。“四大”突破点和重点领域:一是结合国家战略,探索中央相关管辖权属下放的体制机制改革;二是结合城乡统筹,探索产业资本引入农业经济的体制、机制改革;三是以公务员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四是聚焦张江科技产业和人才高地,加大创新型城区建设力度。“五大”保障举措:一是形成三位一体的领导机制,加强对浦东综改的领导;二是成立浦东综改咨询委员会,群策群力搞综改;三是成立“浦东综改保障基金”,实施开门综改长效机制;四是推行“网络综改”,形成全民关心综改的氛围;五是组织综改专题小组,扎实推进项目综改。

徐敏[9](2009)在《太阳能硅制备过程湿法提纯工艺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太阳能电池产能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作为太阳能电池主要原料的晶体硅供不应求。传统制备晶体硅方法成本较高,寻求低成本的制备太阳能硅材料的新工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课题根据冶金级硅中杂质的分布特性,系统地研究了湿法冶金方法预处理冶金级硅的工艺过程条件。该工艺作为冶金法路线的制备太阳能级硅前处理工序,可以去除大部分金属杂质,结合后续火法冶金工序,成为低成本制备太阳能级硅材料的具有前景的工艺路线。实验筛选了适合湿法提纯冶金级硅的浸出剂,考察了粒径分布、浸出剂浓度、反应温度、过程时间等多因素对浸出除杂效果的影响,选用了适合浸出过程特征的反应釜。实验结果表明HF和HCl的混合酸是最佳的浸出剂,酸浸过程在前后不同阶段分别受化学反应速率和内扩散控制。当工艺条件为:硅粉粒径44μm,浸出温度120℃、浸出时间4 h、浸出剂质量分数w(HF)=4%、w(HCl)=2%、液固比2:1,冶金级硅中的主要杂质Fe和Al的最终质量分数分别降低到10ppm和45ppm,浸出率分别为99.7%和85.9%,同时对其他金属杂质钙等的去除效率也非常良好。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处理量大等优点,通过优化,去杂率高,浸出时间短。冶金级硅经过处理之后的金属杂质含量远低于超冶金级硅的标准,达到预处理的目的,结合后工序火法冶金,低成本制备太阳能级硅材料,具备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王音佳[10](2009)在《化学教育中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在中学阶段开展环境教育,刻不容缓,意义重大。本文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科学理论,结合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采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着重探讨利用地方环境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文章中首先对环境素养和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做一总体概述,并对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介绍,以形成对环境教育的整体认识;其次,对本市的地方环境资源进行分析,从生态环境资源和工业资源两方面介绍资源优势;在了解本地区环境现状基础上,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技能、强化环保行为;通过多种角度多种渠道发掘利用地方环境资源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反馈,总结出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效策略。实践证明,在化学工业区,地方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环境教育,对教师而言,就地取材,方便可行;对学生而言,贴近实际,乐于参与。在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乡环境,为改善家乡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更期望能为本地其他兄弟学校的环境教育提供一点借鉴,也为中学化学的教学改革尽一份力。

二、铁合金厂家系列报道(12) 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合金厂家系列报道(12) 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从共生、制约到共赢 ——东北老工业区一个污染企业发展历程的社会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综述
        1.2.2 生态现代化研究述评
    1.3 调查的对象、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调查的对象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框架
        1.4.1 分析框架
        1.4.2 结构框架
    1.5 论文的篇章内容与创新之处
        1.5.1 篇章内容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工业恢复与建设时期(1949-1977):目标一致、互利共生
    2.1 恢复与建设时期:依靠国家和社区
        2.1.1 国家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2.1.2 依托于社区
    2.2 工业反哺农村
        2.2.1 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2.2.2 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
    2.3 建设时期:环境问题的显现与淹没
        2.3.1 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影响
        2.3.2 环境问题何以被淹没
    2.4 小结:污染企业发展初期的多元主体行为、共生关系与环境问题
第3章 发展出现困境与改革时期(1978-2005):对立冲突、相互制约
    3.1 企业的发展困境、改革与环境污染的加剧
        3.1.1 企业的发展困境与改革
        3.1.2 环境污染的加剧
    3.2 村民的理性环境抗争
        3.2.1 策略选择
        3.2.2 行为依据
    3.3 环境污染中的多元主体
        3.3.1 多元主体的角色、行为
        3.3.2 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3.4 小结:污染企业发展中期的环境问题、多元主体行为及制约关系
第4章 发展后期(2006-2014):转型发展、互利共赢
    4.1 C造纸厂转型升级的背景
        4.1.1 下岗职工维权事件
        4.1.2 非理性抗争:环境集体暴力事件的发生
    4.2 企业转型的路径
        4.2.1 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
        4.2.2 绿色生产与技术创新
        4.2.3 产业集聚化
    4.3 C造纸厂转型后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有益影响
        4.3.1 环境问题的解决
        4.3.2 区域经济的影响
        4.3.3 惠民措施
    4.4 小结:污染企业发展后期多元主体的行为及共赢关系
第5章 H老工业区C造纸厂发展历程的进一步阐释
    5.1 恢复与建设时期:发展优势与共生关系的特征
        5.1.1 C造纸厂的发展优势
        5.1.2 共生关系的特征
    5.2 发展出现困境与改革时期:冲突、制约关系与企业转型
        5.2.1 冲突、制约关系的形成
        5.2.2 冲突、制约关系:群体结构分析及对污染企业转型的影响
    5.3 转型发展时期: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及共赢关系的特征
        5.3.1 C造纸厂转型发展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5.3.2 共赢关系的特征
    5.4 小结:污染企业的发展、影响因素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6章 建立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污染企业治理路径
    6.1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污染企业治理结构的生成逻辑
        6.1.1 理论基础
        6.1.2 现实依据
    6.2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污染企业治理机制的内涵、特征与建构
        6.2.1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污染企业治理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6.2.2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污染企业治理机制的建构
    6.3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污染企业治理机制建构的现实困境
    6.4 小结:建构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污染企业治理机制
第7章 研究的结论、反思与展望
    7.1 结论
    7.2 反思与展望
        7.2.1 讨论与反思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
        1.3.3 对包钢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5 小结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
    2.3 小结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
        3.2.1 初期建设决策
        3.2.2 建设方针变更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3.4 小结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
    4.3 小结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
    5.5 小结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
    6.4 小结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
    7.4 小结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
    8.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循环经济视域下邯钢集团公司生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内容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2.1.1 循环经济理论
        2.1.2 相关理论概述
        2.1.3 钢铁产业与循环经济的结合
    2.2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生态学相关理论
        2.2.1 工业生态学基本内涵
        2.2.2 钢铁产业生态化模式
    2.3 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耦合与共生相关理论
        2.3.1 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共生理论
        2.3.2 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耦合理论
    2.4 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
        2.4.1 工业代谢分析方法
        2.4.2 能值-物质流分析方法
        2.4.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2.5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
        2.5.1 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2.5.2 评价指标基准值和权重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钢集团公司循环经济现状研究
    3.1 河北省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2 河北钢铁集团循环经济现状
    3.3 邯钢集团公司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3.1 邯钢公司邯宝炼钢厂
        3.3.2 邯钢公司三炼钢厂
        3.3.3 邯钢公司中板厂
        3.3.4 其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钢集团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合理性评判及分析
    4.1 邯钢集团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合理性评判
        4.1.1 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4.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1.3 实际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4.1.4 邯钢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4.2 邯钢集团公司生态效率评判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5.1 国外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5.1.1 德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5.1.2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5.1.3 韩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5.2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5.2.1 首钢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5.2.2 宝钢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邯钢集团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生产模式
    6.1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6.1.1 总体思路
        6.1.2 发展目标
    6.2 邯钢集团公司循环生产模式构建
        6.2.1 宏观政策建议
        6.2.2 钢铁生产体系减量化
        6.2.3 输入端资源汲取创新
        6.2.4 输出端低碳综合利用
        6.2.5 产业链网状体系创新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5)新型碳负载的纳米钯催化剂催化的Sonogashira偶联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Sonogashira 反应的简述
    1.2 均相钯催化的 Sonogashira 偶联反应
        1.2.1 碘化亚铜催化的反应
        1.2.2 无铜盐助催化反应
        1.2.3 小结
    1.3 非均相钯催化剂催化的 Sonogashira 反应
        1.3.1 非均相催化剂催化的反应
        1.3.2 小结
    1.4 纳米金属催化剂催化的 Sonogashira 反应
        1.4.1 非固载纳米金属催化的反应
        1.4.2 负载型纳米金属催化的反应
        1.4.3 小结
    1.5 碳材料负载的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应用
        1.5.1 石墨烯、碳纳米管负载金属纳米催化剂
        1.5.2 多孔碳研究背景
        1.5.3 小结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实验内容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Pd/C-P 的制备
        2.2.1 多孔碳的制备
        2.2.2 负载型 Pd/C-P 的制备
    2.3 Sonogashira 模型反应初始条件的确定
    2.4 多孔碳和 Pd/C-P 的表征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催化剂的表征
        3.1.1 XRD 分析
        3.1.2 Pd/C-P 的 XPS 分析
        3.1.3 Pd/C-P 的 TEM 分析
    3.2 最优 Sonogashira 反应条件建立
    3.3 Pd/C-P 催化活性研究
    3.4 末端炔烃前体的合成
    3.5 炔酮合成
    3.6 重复性试验
    3.7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数据
    3.8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表征图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

(6)基于循环经济的天津冶金企业节能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循环经济理论
    2.2 节能减排
    2.3 QHSE 理论体系
第三章 现代冶金行业的特点
    3.1 由单一技术向系统集成技术转变
    3.2 由高投入向资源节约转变
    3.3 由无序排放向环境友好转变
    3.4 由注重经济目标向和谐企业转变
    3.5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管理转变
    3.6 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
第四章 天津市冶金行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4.1 天津市冶金行业的发展
    4.2 天津冶金行业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天津市冶金企业节能减排对策研究
    5.1 节能减排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5.2 构建综合节能减排体系
    5.3 BMP 体系的基础保障
    5.4 BMP 体系的运行机制
    5.5 BMP 体系的实施路径
第六章 案例研究:天津轧三开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实践
    6.1 天津轧三简介
    6.2 天津轧三节能减排实践
    6.3 天津轧三节能减排成效评价
第七章 研究总结
    7.1 本文创新性研究成果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致谢

(7)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研究 ——以红网湘潭城市虚拟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虚拟社区与治理”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社会资本与虚拟社区"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治理与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四、相关研究小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思路与框架
        二、分析维度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法
第二章 关键概念和调查对象的界定
    第一节 城市虚拟社区及其边界
        一、虚拟社区
        二、城市虚拟社区
        三、城市虚拟社区的特征
        四、城市虚拟社区的边界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治理概念的界定
        一、社会资本界定
        二、治理与善治
    第三节 红网湘潭城市虚拟社区概况
        一、湘潭概况
        二、湘潭城市论坛发展概况
        三、红网湘潭城市虚拟社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精英
    第一节 城市虚拟社区治理主体概述
    第二节 治理精英之一:管理员
        一、优秀管理员生成中的社会资本因素
        二、城市虚拟社区管理员治理行为中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第三节 治理精英之二:版主
        一、版主生成机制中的社会资本
        二、城市虚拟社区版主治理行为中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第四节 治理精英之三:资深网民
        一、资深网民产生的条件
        二、城市虚拟社区体制外精英治理行为中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第五节 讨论与小结
        一、讨论
        二、小结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结构
    第一节 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结构
        一、纵向权力群体
        二、横向水平群体
    第二节 城市虚拟社区不同纵向权力层之间的制衡
        一、版主和网民对管理员权力的制衡
        二、网民群体对版主权力的制约
        三、不同权力层级制衡中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第三节 社会资本对群体与群体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影响
        一、群体间的分歧与冲突
        二、群体间合作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一、讨论
        二、结论
第五章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规则
    第一节 规则与社会资本
        一、虚拟社区规则与社会资本
        二、社区规则类别
    第二节 红网城市虚拟社区的正式规则
        一、小宪法:《红网社区论坛协议》
        二、管理制度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非正式规则
        一、审帖制度中非正式规则
        二、社区各方关系中的非正式规则
        三、处罚的非正式规则
    第四节 城市虚拟社区的潜规则
        一、社会资本和潜规则
        二、城市虚拟社区中几条主要的潜规则
    第五节 讨论与小结
        一、讨论
        二、小结
第六章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运作过程
    第一节 起因:网友借省运拷问城市管理
        一、热点问题的形成
        二、社区舆论的引导
    第二节 方案出台: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网络舆情施压于政府
        二、社会资本桥接社区与政府
        三、网民"共谋"活动方案
        四、精心确定参与者名单
        五、活动经费公布的"两难"
    第三节 活动执行:社会资本的持续推动
        一、活动执行情况
        二、执行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三、执行偏离原有计划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社会资本对结果的作用
        一、开幕式门票分配引起的争执
        二、活动经费的分配问题
        三、后续活动:把省运现象留在湘潭
        四、"网友看省运"与"让省运现象留在湘潭"活动运作模式的比较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关于城市虚拟社区社会资本特点的结论
        一、城市虚拟社区网络特点
        二、城市虚拟社区规则特点
        三、城市虚拟社区信任特点
    第二节 关于市民从城市虚拟社区到参与城市治理的结论
        一、低门槛或者无门槛准入
        二、融入城市虚拟社区关系网络
        三、以虚拟社区群体的身份参与城市治理
    第三节 关于现实社会对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的结论
        一、通过对社区网民精英的管理实现对城市虚拟社区治理
        二、通过规则手段来实现对城市虚拟社区的治理
    第四节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的逻辑
        一、社会资本促使多元治理主体合作
        二、社会资本促进社区集体行动
        三、社会资本促使治理行为迈向现实社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动态跟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现状
    2.2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研究热点
    2.3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热点
    2.4 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热点
    2.5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热点
    2.6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研究热点
3 战略背景与实施方案
    3.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浦东开发开放新阶段
    3.2 综合配套改革:浦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3.3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现实基础
    3.4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方案与主要任务
    3.5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管理体制与实施机制
4 进展与成效
    4.1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2 金融改革和创新
    4.3 科技体制创新
    4.4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制等社会领域改革
    4.5 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改革
    4.6 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5 比较与借鉴
    5.1 各地综合配套改革实践与探索
    5.2 浦东与其他各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简要比较
    5.3 各地经验对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启示
6 路径选择与推进策略
    6.1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面临的形势
    6.2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6.3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发展战略
    6.4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点和重点领域
    6.5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保障举措
参考文献
后记

(9)太阳能硅制备过程湿法提纯工艺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硅及其性质介绍
        1.1.1 硅在自然界的分布
        1.1.2 硅的物理化学性质
        1.1.3 硅材料的应用
    1.2 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的硅材料
        1.2.1 硅材料的在光伏产业中的应用
        1.2.2 太阳能级硅材料的发展前景
        1.2.3 发展太阳能级硅材料所遇到的挑战
    1.3 太阳能级硅材料的制备工艺
        1.3.1 高纯多晶硅制备的传统工艺
        1.3.2 单晶硅生产工艺
        1.3.3 太阳能级硅制备新工艺
        1.3.4 湿法提纯工艺路线原理、方法、研究及应用
        1.3.5 影响湿法提纯浸出速度的因素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冶金级硅的杂质特性分析
    2.1 冶金级硅中杂质的电子探针分析
    2.2 冶金级硅中杂质的化学分析
        2.2.1 化学分析步骤
        2.2.2 化学分析结果
第三章 湿法提纯冶金级硅预实验
    3.1 预实验目的及方案设计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1.4 实验流程
    3.2 探索试验结果与讨论
        3.2.1 浸出剂类型对冶金级硅中Fe、Al杂质去除的影响
        3.2.2 正交试验方法考察影响酸浸结果的因素
    3.3 工艺优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粒径因素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3.3.2 液固比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3.3.3 氢氟酸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3.3.4 盐酸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3.3.5 浸出温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3.3.6 搅拌因素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3.3.7 浸出时间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3.3.8 酸浸过程控制步骤分析和验证
        3.3.9 预实验优化结果
第四章 带压反应釜湿法提纯实验
    4.1 实验目的及方案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设备
        4.1.4 实验流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浸出温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2.2 氢氟酸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2.3 盐酸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2.4 浸出时间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3 带压反应釜湿法提纯实验探讨
    4.4 湿法提纯冶金级硅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化学教育中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课题的产生
    1.2 环境理论概述
        1.2.1 环境
        1.2.2 环境问题
        1.2.3 环境教育
        1.2.4 环境素养
第二章 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理论基础
    2.1 中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
    2.2 中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
    2.3 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必要性
第三章 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实践研究
    3.1 吉林市环境资源概况
    3.2 基于地方环境资源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实施
        3.2.1 结合真实素材,渗透环境知识
        3.2.2 通过参观调查,增加环境体验
        3.2.3 组织生态旅游,培养环境情感
        3.2.4 开展科技活动,形成环境技能
        3.2.5 利用宣传工具,提高环境意识
第四章 环境教育效果
    4.1 高中生环境素养的调查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铁合金厂家系列报道(12) 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从共生、制约到共赢 ——东北老工业区一个污染企业发展历程的社会学阐释[D]. 刘立波. 吉林大学, 2016(03)
  • [3]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12)
  • [4]循环经济视域下邯钢集团公司生产模式研究[D]. 陈雪娇.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4)
  • [5]新型碳负载的纳米钯催化剂催化的Sonogashira偶联反应的研究[D]. 乔文龙.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7)
  • [6]基于循环经济的天津冶金企业节能减排对策研究[D]. 刘玉. 天津大学, 2013(01)
  • [7]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研究 ——以红网湘潭城市虚拟社区为例[D]. 贺佐成.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8]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动态跟踪研究[D]. 翟磊. 复旦大学, 2011(04)
  • [9]太阳能硅制备过程湿法提纯工艺的实验研究[D]. 徐敏. 厦门大学, 2009(11)
  • [10]化学教育中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策略研究[D]. 王音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铁合金厂家系列报告(十二)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