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超大型金矿床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深部岩石圈过程

胶东超大型金矿床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深部岩石圈过程

一、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亮[1](2021)在《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文中指出焦家式金矿在胶东地区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4000余吨,占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72%,约为全国金矿资源储量29%,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胶东地区的主要成矿带勘查深度已达到2000米甚至3000米,多家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金矿勘查,显示焦家断裂带、招平断裂带的超深部仍具有较大成矿可能。然而,随着隐伏矿埋藏深度的增加、地质环境不清,不能获得直接的找矿信息,对勘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2处焦家式金矿床为典型矿床,梳理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展开深部预测。焦家式金矿受区域性构造的控制,空间上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主要受断层泥以下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控制,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矿体在玲珑花岗岩中从地表到地下5km连续成矿,从浅部到深部,矿床蚀变类型、流体特征基本相同,于单个矿体而言,从浅部到深部矿体有差异性。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在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主裂面两侧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一般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微量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 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以多维异常体系理论为指导,查明了胶西北矿集区焦家深部金矿床、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岩中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和元素迁移规律,最终确定赋矿地质体,通过蚀变带-矿物-元素等不同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明确赋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梳理总结了典型金矿床的矿致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该模型中,地球化学勘查指标高度集中为矿化剂元素S、常量元素Na2O以及成矿元素Au等少数几个元素。矿化剂元素S含量是衡量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赋矿性的典型标志;Na2O负异常指示热液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Au等成矿元素指示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的成矿物质条件。开展了招平断裂带3000米深钻岩心资料进行垂向蚀变分带与元素异常分带对比研究,利用元素异常特性标定招平断裂带北段的栾家河断裂、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断裂在深部的位置及规模,并分析断裂性质、控矿特征及其深部成矿潜力。通过对招平带深孔ZK3401开展钻孔岩石测量,分析表征蚀变带的Au、Ag、Cu、Pb、Sb、S、Bi、Na2O等12种元素的协同异常特征,得出栾家河断裂大约在-600米,倾角为80°;破头青断裂破碎蚀变规模、程度较大,集中在-1700米至-2100米;九曲蒋家断裂发育在-2800米左右,破碎蚀变程度较低,Au、Ag高值区一般对应Na20的负异常值区,元素协同表明破头青断裂影响范围1700米-2100米的矿化区间。显示栾家河断裂东南侧深部-1700至-2500米范围内还有斜长1.6km(按倾角30°估算)的找矿空间,目标为相对浅部的破头青断裂。

尹业长[2](2020)在《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文中指出胶西北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段西侧和郯庐断裂带东侧,是一个主要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和超高压变质岩块组成,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且剧烈的内生热液金矿集区。它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区,区内产出三个超千吨的世界级金矿田(三山岛金矿田、焦家金矿田和玲珑金矿田),包含超大型、大型金矿床十余处,中、小型金矿床近百处。前人的研究表明,胶西北金矿集区内绝大多数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都在120±10 Ma以内。如此大规模、短时期、高强度的金矿化是在怎样的成矿作用下形成的,一直是学者们努力探寻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以胶西北金矿集区典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地质、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金矿集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及成矿作用,从而建立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模型。胶西北金矿集区的金成矿作用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联系紧密。区域地球物理资料解译成果显示金矿床的主要围岩为玲珑序列花岗岩和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表明,玲珑超单元和郭家岭超单元的金元素浓集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质单元,指示出它们是有利的成矿地质单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认为玲珑序列花岗岩和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与金成矿密切相关,玲珑序列花岗岩的形成过程为金矿化提供了热源,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是直接矿源岩系,并且对金矿的富集和定位起主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过程,选取并采集新立、焦家和大尹格庄金矿岩(矿)石及岩心样品,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实验分析与成果解释。金矿物微区分析表明金矿物颗粒的暗化主要是由Al、Si、O、Fe和S组成的杂质或包裹体引起的;碲(铋)金络合物在金的迁移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玲珑序列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I-S过渡型花岗岩,由来自上地幔或上地幔与下地壳间的花岗岩浆重熔胶东岩群变质岩所形成的交代再生岩浆和同熔型岩浆结晶分异而形成;3个金矿床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稀土元素研究显示,各个金矿床不同岩石类型的岩心样品都具有相似的配分型式,都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故推测它们具有同源性-胶西北金矿集区的金矿床具有同一成矿来源;此外,尝试使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金矿床多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得良好的分类效果,体现出了各种元素的特性以及各矿床之间的关系。围岩蚀变研究显示了不同蚀变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情况,并分析了元素富集与亏损的原因,例如Zr和Hf的丢失可能和锆石的分解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胶西北金矿集区流体包裹体具有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主成矿温度为219.7387.7℃,成矿压力为32160Mpa。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由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而成,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成矿物质来源、容矿构造、成矿时代以及成矿地质作用四个方面总结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构建出成矿模型:在中生代早白垩世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地幔隆起引发拆沉作用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壳幔岩浆混合带,地壳深部的金矿源层在这里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含金花岗质岩浆,构造应力体制由挤压到伸展的转换进一步产生大规模、高强度的岩浆活动事件,含金花岗质岩浆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分离出含金热液,这些热液沿着断裂构造裂隙向上迁移,在一定的构造部位和物理化学条件下通过充填和交代的方式形成胶西北金矿集区内众多金矿床。

韩振玉[3](2020)在《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胶西北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金矿资源丰富,探明资源储量约占整个胶东地区的90%以上。金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和石英脉型(玲珑式)为主,矿床受中生代岩浆岩和NE—NNE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多数矿床分布于岩体边缘、NE—NNE向主干断裂带内及其下盘次级断裂中,主要成矿带由三山岛金矿带、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组成。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主矿体资源量的枯竭,寻找接替资源和深部找矿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深部找矿工作中,受经济成本的制约,以钻探为主的传统找矿方法难以再有突破;而以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成矿预测为代表的深部找矿新技术开始应用到找矿工作中。三维成矿预测是在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地质勘查数据、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等综合多元找矿信息的不断完善,针对金矿集中区深部隐伏矿体开展找矿研究,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促进金矿集中区深部金矿资源的“定位”“定量”和“定概率”的找矿预测研究和评价。本次研究选取了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为重点区域,在焦家带的南延部位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激电测量剖面测量,对焦家带南延位置实施了验证,将焦家金矿带进一步向南延伸约3km;在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通过开展1:5万重力测量和1:5万磁法测量,根据地质解译成果,在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构造叠加晕研究,推断了招远-平度金矿带在第四系覆盖区下的南延部位。在焦家成矿带上勘查深度最深的纱岭矿区、招贤矿区以及招远-平度成矿带中南段大尹格庄、夏甸等矿区采集了钻孔内样品,开展了黄铁矿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包裹体成分分析、包裹体测温、多手段同位素分析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S和He-Ar同位素、载金矿物黄铁矿研究,认为研究区金矿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类型是H2O-CO2混合流体,含少量CH4,是一种中温、中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晚期盐度降低,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成矿过程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主成矿期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晚期有较多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过程与岩浆期后巨大规模和深度的热液交代蚀变有关,是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蚀变型金矿床。在分析了矿体赋存规律、侧伏规律等因素对金矿化富集控制作用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开展三维建模,应用“三维证据权法”和“三维信息量法”对深部矿体开展定位、定量、定概率一体化的三维预测,建立了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本次三维建模实现了胶西北金矿集中区的三维可视化,是传统的二维找矿向三维找矿预测的新突破。利用三维预测模型,圈定了6处找矿靶区,在焦家金成矿带深部的两处靶区实现了“定位”“定量”预测,证明了焦家带深部巨大的找矿潜力,利用本次研究布设的钻孔共圈定矿体27个,新增资源量x吨,达到特大型金矿规模。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成矿预测的成功应用,为整个胶西北地区深部找矿研究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法。

田杰鹏[4](2020)在《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栖蓬福矿集区是胶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金铜钼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的俯冲作用为本区的成岩成矿提供动力环境。本文采用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方法,对区内马家窑金矿、杜家崖金矿、香夼铜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侵入岩体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岩成矿年龄,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获得如下认识:研究区内金多金属矿矿床类型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脉型、斑岩-矽卡岩型以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且富含CO2的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温压条件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床成矿深度集中于3.5~8km。石英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以岩浆流体为主;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床,初始流体为岩浆流体,后期有大气水的混入。原位硫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岩浆特征;而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铅同位素结果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属性;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铅的来源以上地壳和造山带为主。氦氩同位素结果显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地幔流体参与成矿比例最高,其次为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最低。采用黄铁矿等硫化物Rb-Sr同位素定年法、碳酸盐矿物Sm-Nd同位素定年法,首次精确获得马家窑金矿、大柳行金矿、杨家夼金矿和香夼铜铅锌矿的成矿年龄,分别为 123.4±2.9Ma、117.6±0.1Ma、123.5±8.1Ma和 125.8±3.8Ma。本区内燕山期发育晚侏罗世(160~145Ma)、早白垩世早期(130~126Ma)、早白垩世晚期(118~ll0Ma)三期岩浆活动,并伴随三期大规模成矿事件。其中金矿主要集中于早白垩世早期(123.5~117.6Ma)成矿。有色多金属矿床成矿可划分为三期:晚侏罗世的矽卡岩型钨钼矿(邢家山钨钼矿,158Ma);早白垩世早期的斑岩型铅锌矿(香夼铜铅锌矿,125.8Ma);早白垩世晚期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铜矿(王家庄铜矿,116.1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自ll0Ma以来,研究区内中生代岩体剥蚀深度约3.27~3.52km,剥蚀深度远小于矿床的成矿深度,说明研究区内矿床形成之后得到较好保存,目前区内矿床开采深度普遍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赵恩全[5](2020)在《胶东地区早白垩世基性脉岩Hf-B同位素对壳幔演化过程的启示》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胶东半岛地区大规模出露的早白垩世基性脉岩为研究对象,在大量野外地质勘察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之上,我们对基性脉岩中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开展年代学和Hf同位素以及全岩B同位素研究。详细厘定了胶东地区壳幔演化历史。基性脉岩继承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εHf(t)=-398)指示了继承锆石主要源自华北克拉通古老地壳源区;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指示胶东地区在早太古代时期(3.8-3.6Ga)已经开始有地壳生长并伴随有岩浆活动;中-新太古代(2.9-2.7Ga)时期是地壳大面积生长阶段,均为新生地壳,峰值在2820Ma,同时在新太古代初期(2836Ma)发生过一期变质事件;此外新太古代时期(2.7-2.4Ga)也是一个地壳生长的阶段,地壳生长是以古老地壳的再循环重熔改造为主,伴有少量新生岩浆加入;古元古代早期(2.4-2.1Ga)继承锆石εHf(t)可达到-15左右,属于胶-辽-吉造山带的形成-发展阶段,地壳混染同化作用明显,陆壳由不成熟向半成熟转化;古元古代晚期(1.95-1.75Ga)发生高级变质作用以及一系列岩浆热事件,εHf(t)值4-18,正值很少,因此不再有新生地壳形成,但是地壳同化混染作用依然很强,岩石圈地幔被壳源流体/熔体俯冲交代,此时地幔已向富集地幔过渡;新元古代(800-550Ma)时期区域内发生了地壳伸展、周期性岩浆活动;古生代(540-252Ma)壳-幔总体处于稳定期。在中生代时期,胶东地区发生了构造体制转变:中晚三叠世(230-195Ma)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俯冲形成苏鲁造山带,并伴随有岩浆热事件;晚侏罗世时期(180-150Ma)胶东地区有大量继承锆石εHf(t)值在-22左右,说明这些继承锆石来自于古老地壳,并指示当时华北克拉通深部软流圈上涌、发生大面积伸展、减薄及岩浆活动;到了白垩纪时期岩石圈减薄强烈,岩浆活动强烈,岩石圈地幔为富集地幔。胶东地区早白垩世基性脉岩B同位素组成(δ11B值-21.47‰-3.6‰)都要明显低于蚀变洋壳、海洋沉积物或经历海水蚀变的岩浆岩,而与大陆地壳或大陆壳源花岗岩的平均值接近,因此认为其源区在三叠纪期间受到扬子板块俯冲到华北克拉通之下的影响,被俯冲作用产生的壳源长英质熔体而交代导致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地幔发生了改变。

王偲瑞[6](2020)在《胶西北金矿床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东不仅是我国最大的黄金产地也是全球金成矿作用研究的热点,胶西北地区赋存了胶东金成矿省约80%的黄金资源储量,其内金矿床的形成严格受控于断裂系统的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过程,且具有明显的时空群聚特征,但对群聚机理的研究极其薄弱。为此,论文针对金矿床群聚机理这一科学问题,运用多学科方法技术,系统开展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研究,获得以下认识:1、通过系统的区域-矿床尺度调查和综合分析,识别了胶西北控矿断裂带结构,厘定了控矿断裂带格架及其演化历史,查明了控矿断裂带形成和演化与胶东地区晚中生代的伸展作用和构造应力体制转换有关。玲珑花岗岩于约166~149Ma侵位,之后沿拆离断层发生快速剥露和冷却,约130Ma拆离断层脆-韧性转换带内发生早期金成矿作用,约120Ma的主期金成矿事件发育于拆离断层脆-韧性构造转换带之上脆性变形和热液蚀变叠加部位。区域断裂带控制了大型-超大型金矿床的产出,次级断裂带控制了中型-小型金矿床的产出,各金矿床具有相似的矿化特征,受到相同的构造体制控制,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受控于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转换为伸展的过程。2、在厘清控矿断裂带格架及其运动学性质的基础上,建立断裂带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构造应力转移模拟,查明了断裂带构造活动引起高渗透率的区域分布在断裂带特定的部位,导致了金矿床空间群聚分布的规律。焦家金矿床内存在28个库伦破裂应力增大的区域,且已知金矿床与库伦破裂应力增大区域的空间分布有着高度一致性,金矿床储量(Q)与库伦破裂应力(ΔCFS)存在满足线性关系:Q=4.526×ΔCFS-83.27。该金矿床深部隐伏的近EW向基底构造带在成矿期发生了右行为主的走滑活动,导致在远离焦家主断裂的部位库伦破裂应力增大,发育小型金矿床(点)。3、胶西北金矿床内发育主断裂下盘的蚀变岩型金矿体和远离主断裂的石英脉型金矿体。通过构造线框对金矿体形态进行数字化模拟分析,查明两种金矿体不同的几何学特征:蚀变岩型金矿体具有更高的U/V值,最高可达17.54198,成矿流体运移具管道流的特征;石英脉型金矿体具较低的W值,最低为0.718787,围岩渗透性更差。同一矿床内矿体具有从Ⅰ号蚀变岩型矿体主导的包含扁长状矿体到Ⅲ号石英脉矿体更加扁平状矿体的演化趋势。结合金品位地质统计学半变异函数和控矿构造分析,指出寺庄金矿床内Ⅰ号矿体群整体向SW 200°侧伏,Ⅲ号矿体群和高品位富矿柱向NE 48°侧伏;不同矿体间成矿流体的输运方式和方位都发生了转变,焦家断裂带成矿早阶段左行逆断活动形成了 SW侧伏的Ⅰ号矿体群;成矿晚阶段断裂带的右行正断活动,形成Ⅲ号矿体群,并在Ⅰ号矿体内导致矿化叠加形成NE侧伏的富矿柱。4、通过显微图像孔隙(颗粒)与裂隙图像识别与宏观网脉密度统计分析,获取了焦家断裂带下盘的断裂带不同部位的渗透率和微孔隙度参数。揭示蚀变岩金型矿体、石英脉型金矿体分别具有高渗透率(1×10-16m2~4×10-16m2)、高微孔隙度(46%~69%)和高渗透率(2×10-16m2~4.2×10-15m2)、低微孔隙度(19%~21%)的特征。不同矿化类型渗透率和微孔隙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矿体中流体输运方式的不同,蚀变岩型矿体中流体以管道流的形式高效率的输运。5、综合剖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过程,指出玲珑花岗岩侵位后未冷却至围岩温度前,韧性构造活动和温度梯度差驱动了流体定向运移,在拆离断层脆-韧性转换带内发育早期约130Ma的金矿化;而约120Ma发生的大规模金成矿事件,成矿流体输运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带脆性活动引起的流体势差。三山岛、焦家和招平断裂带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断裂带构造活动提供了驱动力,在主断裂带下盘的破碎带内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交代反应形成蚀变岩型矿体,在远离主断裂的下盘高角度张性裂隙中热液充填形成石英脉型矿体。

姜梦瑶[7](2019)在《胶东纱岭金矿床成矿机制及构造背景分析》文中指出胶东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和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东北端的结合部位,是我国着名的金矿集中区。纱岭金矿床位于胶东焦家金矿田内,受焦家主干断裂控制,是近年发现的一处超大型矿床。纱岭金矿床矿石成因类型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型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型三类。矿体多赋存于构造蚀变岩带中,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金矿物赋存状态以晶隙金为主,少量包体金及裂隙金。本文综合研究了纱岭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矿物学、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成矿阶段和期次,选择Ⅰ号主矿体中的载金黄铁矿和石英进行了微量元素、S同位素、H-O同位素测试,对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温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矿床成因机制。黄铁矿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黄铁矿中的As、Te、Sb、Bi、Se、Cu、Pb、Co、Ni呈现明显的富集,Co/Ni比值介于0.01~26.16之间,平均为2.30,比值变化范围大,接近于热液成因的特征,显示可能发生了交代作用或有多期次热液活动叠加。S同位素研究表明,纱岭金矿床黄铁矿的δ34S值为+7.71‰~+11.69‰,并呈现出由浅到深降低的趋势,暗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幔源并在运移过程中混染了地壳物质。H同位素组成δD=-86.1‰~-65.2‰,O同位素组成δ18O=11.2‰~13.9‰,在δD-δ18O图解中,纱岭金矿H-O同位素组成投点显示出成矿流体具有混合来源特征,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有大气水的混入。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可分为H2O包裹体、H2O-CO2两相包裹体和H2O-CO2三相包裹体三类,均一温度为113℃~372℃,盐度为0.62%~13.38%,纱岭金矿床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的H2O-CO2-Na Cl流体体系,且发现在同一均一温度下存在H2O-CO2三相包裹体和H2O包裹体共存现象,说明流体不混溶或沸腾作用导致了金的沉淀并最终富集成矿。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是胶东金矿形成的关键。早白垩世,胶东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伴随着岩石圈的减薄及壳幔相互作用,地幔流体上涌,与地壳流体混合形成壳幔混合流体,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形成含金热液流体,在近地表处由于断裂构造的连通,流体中有大气降水混入,成矿体系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改变,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或相分离而卸载成矿物质,最终富集成矿。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8](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李逸凡,李洪奎,陈国栋,耿科,曹丽丽,梁太涛[9](2019)在《论山东胶东金矿形成的挤压-伸展构造环境》文中研究指明胶东地区沉积-岩浆-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时空演化,是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的影响,而造成的挤压-伸展构造交互转换环境中形成的,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与伸展转换过程中的伸展阶段。这一挤压-伸展联合作用过程表现在:①构造方面,表现为四期六阶段不同力学性质和方向的挤压-伸展特征:第一期近S-N向挤压及NW-SE向挤压,第二期NE-SW向挤压与NE-SW向引张,第三期NW向引张,第四期近E-W向挤压与近S-N向引张。②地层方面,在胶东各断陷盆地内发育的莱阳群、青山群和王氏群,以区域不整合、沉积间断和正常地层单元交互出现展现出挤压-伸展的过程。③侵入岩方面,分为三个侵入岩浆构造幕和四次岩浆侵入事件:第一幕(早期)为晚侏罗世玲珑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组合, SHRIMP锆石U-Pb年龄值集中在160~150 Ma,是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其后的伸展引张形成了各种密集分布的脉岩群;第二幕(中期)是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组合,SHRIMP锆石U-Pb年龄集中在130~126Ma,之后的沉积岩建造组合代表构造应力体制由挤压为主向伸展为主转换;第三幕(晚期)包括两次岩浆侵入事件,一是伟德山花岗岩组合,指示了挤压向伸展转换环境,二是崂山A型晶洞过碱性正长花岗岩组合,形成于典型的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④火山岩方面,分为三个喷发亚旋回和七个喷发期,各亚旋回间均具有较长的时间间隔,代表了区域性挤压环境;各期次之间虽有短暂喷发间隔,但总体表现为伸展环境,火山喷发事件显示了挤压-伸展不同构造环境的交替发生。⑤岩石学方面,玲珑花岗岩中的片理、片麻理构造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中的钾长石旋转眼球体、σ构造、S-C组构、压力影构造等,代表了挤压剪切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特征;而崂山晶洞碱性正长岩组合,则反映了典型的伸展构造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胶东地区地层沉积、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建造、构造活动及成矿作用过程所表现出的挤压-伸展相互转换过程,构筑了手风琴式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方式,这是胶东地区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的动力学条件。根据胶东金矿的产出环境和有关年代学资料,将金矿成矿划分为早期成矿事件、主成矿期和晚期叠加成矿事件。

林祖苇[10](2019)在《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文中研究指明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区,黄金储量超过4000t,主要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类矿床。前人对胶东地区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稳定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和成矿年代学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对金的赋存状态、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等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论文以同时具有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的玲珑金矿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分析技术对比两类矿化的成矿物质的来源和金的富集机制,加深对胶东地区金矿床成因的认识,为区域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玲珑金矿田位于招平断裂带北段,矿体均产于断裂下盘的玲珑花岗岩体内,蚀变岩型矿体受主断裂构造控制,而石英脉型矿体主要产于花岗岩体的次级断裂中。两种矿体的热液独居石U-Pb定年均集中在121122Ma。两种矿化的围岩蚀变相似,均主要发育硅化、绢云岩化和钾化,但是规模不同,蚀变岩型矿体有很宽的蚀变分带,而石英脉型则较窄。蚀变岩型矿体以厚大黄铁绢云岩化带为特征,成矿过程可以分为成矿早期的钾化阶段、主成矿期的石英黄铁绢云岩化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晚期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脉型矿体以发育厚度不等的石英硫化物脉为特征,可以分为钾化-绢云岩化阶段、乳白色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两种矿体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金等。金主要以自然金、金银矿或银金矿等形式产在黄铁矿裂隙或者被黄铁矿包裹。根据成矿阶段、矿物共生关系和BSE图像特征,将石英脉型矿体中的黄铁矿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的黄铁矿PyV-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PyV-2和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V-a,蚀变岩型矿体中的黄铁矿划分为石英黄铁绢云岩化阶段的黄铁矿PyD-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PyD-2和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D-a。PyV-1与PyD-1产出特征相似,均为自形-半自型粒状结构,与石英和绢云母共生,其他硫化物很少,BSE图像均一;PyV-2与PyD-2产出特征相似,均以细粒自形-半自形结构,与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多金属硫化物共生,BSE图像均一。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V-a与PyD-a产出特征相似,在手标本可见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细脉穿插早阶段黄铁矿的现象,在显微镜和BSE图像下,交代成因黄铁矿具有多孔状、熔蚀状、包裹大量硫化物包裹体、BSE图像呈暗色等特征,反映了晚阶段流体交代再平衡的结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矿体各个阶段的黄铁矿的晶格Au含量极低,89个测试点中Au含量平均值为0.189ppm,中位数为0.049ppm。两种矿化从早阶段到晚阶段黄铁矿中Au含量变化较小,Ni、Bi、Te、Ag、Zn、Cu、Sb和Pb含量均升高。交代成因的黄铁矿相对于原生黄铁矿的晶格Au含量降低,而Co、Ni、Bi、Te、Ag、Zn、Cu、Sb和Pb元素含量升高,说明后期流体使早阶段黄铁矿晶格中的Au发生活化,并带来了更多的其他金属元素。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MC-ICP-MS)黄铁矿硫-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类似,主要范围是4.98.5‰,与胶东群、TTG岩系、粉子山群和伟晶岩脉中的黄铁矿均不同。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铅同位素类似,两者主要落在了花岗岩和中基性岩脉的重叠区,与胶东群、TTG岩系和粉子山群源区有较大差别。黄铁矿的硫-铅同位素结果指示黄铁矿的硫和铅可能主要来自于深源岩浆岩/岩浆房。通过SEM-CL和冷CL技术对两种矿体不同阶段石英进行研究,发现两种矿体均可见多个世代石英产出。早阶段石英在冷CL下主要呈蓝色、在SEM-CL下呈亮色,晚阶段石英在冷CL下主要呈暗红色,在SEM-CL下呈现暗色。SIMS原位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两种矿化的石英氧同位素相似,计算石英脉型金矿的乳白色石英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7.3‰10.1‰,石英黄铁矿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2‰8.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1‰12.9‰,蚀变岩型金矿的早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28.9‰,晚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38.9‰.两类矿化大部分数据落在了岩浆水的范围,且晚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均有所降低,反映了有大气水的混入。综上所述,玲珑金矿田的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床的黄铁矿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组成、成矿流体演化、黄铁矿硫-铅同位素均相似,反映了两者是相同成矿事件下同一流体演化的产物,矿化类型的差异是由于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不同所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论文认为胶东地区金矿床成因不同于典型造山型金矿,而是一种产于克拉通破坏和强烈伸展构造背景下,受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影响,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均来自深部岩浆岩,沿郯庐断裂及次级断裂多次构造活动下流体快速上移形成的金矿床。

二、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焦家式金矿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胶西北焦家式金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2.1 焦家式金矿基本特征
        2.1.1 焦家式金矿产出于胶北隆起区
        2.1.2 焦家式金矿吨位大、品位稳定
        2.1.3 焦家式金矿的矿石特征
        2.1.4 焦家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
        2.1.5 焦家式金矿成因具有特殊性
    2.2 焦家式金矿成矿规律
        2.2.1 区域金矿床矿化结构受地球化学场控制
        2.2.2 中生代岩浆岩对金矿床的约束
        2.2.3 胶西北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
        2.2.4 蚀变岩分带对矿体控制规律
        2.2.5 焦家式金矿具界面成矿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家式金矿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3.1 焦家巨型金矿床
        3.1.1 主要矿体特征
        3.1.2 矿石成分和金矿物特征的变化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3.2.1 主要矿体特征
        3.2.2 金矿物特征变化
    3.3 矿体从浅部到深部差异
        3.3.1 矿体品位、厚度差异
        3.3.2 矿石类型差异
        3.3.3 矿化蚀变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家式金矿蚀变分带非镜像对称特征
    4.1 蚀变分带展示宏观对称性
        4.1.1 蚀变带类型
        4.1.2 蚀变岩分带岩性特征
        4.1.3 蚀变岩带对矿体控制特征
    4.2 主断裂面上下盘蚀变非镜像对称特性
    4.3 矿源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1.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1.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3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2.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2.3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3000 米深钻的成矿预测示范
    6.1 示范区成矿深度与找矿空间
    6.2 示范区地质背景
    6.3 3000 米钻探验证发现深部矿体
    6.4 钻孔岩石测量识别出更大规模蚀变矿化带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
        1.2.2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物质来源
        1.2.3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
        1.2.4 国内外其它典型金矿集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实物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实物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3.1 三山岛金矿
        2.3.2 新立金矿
        2.3.3 焦家金矿
        2.3.4 望儿山金矿
        2.3.5 玲珑金矿
        2.3.6 大尹格庄金矿
第3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物性参数特征
        3.1.2 区域重力场特征
        3.1.3 区域磁场特征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2.1 金元素含量特征
        3.2.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4章 金矿床成矿时代及控矿因素
    4.1 金矿床成矿时代
    4.2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
    4.3 构造对金矿化的控制
第5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特征
    5.1 金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5.1.1 金矿物特征
        5.1.2 金矿物原位微区元素含量特征
        5.1.3 微区微量元素对金成矿作用的指示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4 典型金矿床与元素对应分析
    5.3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
        5.3.1 围岩蚀变类型
        5.3.2 蚀变过程元素带入带出分析
    5.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5.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成分特征
    5.5 同位素特征
        5.5.1 氢-氧同位素
        5.5.2 硫同位素
        5.5.3 碳-氧同位素
        5.5.4 其它同位素
第6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
    6.1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机理
    6.2 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与金成矿作用
    6.3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模型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矿产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球物理特征
    2.3 地球化学特征
    2.4 矿产特征
    2.5 研究区重点矿床特征
3 物探化探异常特征
    3.1 重力测量
    3.2 磁法测量
    3.3 电法测量
    3.4 地球化学测量
4 成矿作用研究
    4.1 地球化学采样及测试
    4.2 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矿流体来源
5 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5.2 成矿规律研究
6 三维立体建模及成矿预测
    6.1 建模思路与技术路线
    6.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3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6.4 找矿模型的建立
    6.5 成矿预测
    6.6 钻探验证与资源量估算
7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基础地质
        1.2.2 物化探工作
        1.2.3 矿产勘查工作
        1.2.4 以往科研工作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区域岩浆活动
        1.3.2 矿床地质特征
        1.3.3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1.3.4 成矿时代
        1.3.5 区域成矿规律、成矿后变化保存及成矿预测
    1.4 技术路线
        1.4.1 资料系统收集
        1.4.2 野外地质观测
        1.4.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1.4.4 岩石地球化学测试
        1.4.5 流体包裹体研究
        1.4.6 H-O-S-Pb-He-Ar同位素测试
        1.4.7 年代学测试
        1.4.8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1.4.9 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1.5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
        1.5.2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新太古界地层
        2.1.2 古元古界地层
        2.1.3 新元古界地层
        2.1.4 中生界地层
        2.1.5 新生界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脆性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3.1 中新太古代侵入岩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概况
3.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3.1.2 区域磁场特征
        3.1.3 重磁异常与矿化的关系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4.1.1 马家窑金矿
        4.1.2 西陡崖金矿
        4.1.3 大柳行金矿
        4.1.4 笏山金矿
        4.1.5 王家庄铜矿
    4.2 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
        4.2.1 杜家崖金矿
    4.3 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4.3.1 邢家山钨钼矿
        4.3.2 香夼铜铅锌矿
5. 区域成矿作用
    5.1 成矿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5.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2 H-O同位素组成
        5.1.3 原位S同位素
        5.1.4 Pb同位素
        5.1.5 He-Ar同位素
    5.2 成矿时代研究
        5.2.1 Rb-Sr同位素年代学
        5.2.2 Sm-Nd同位素年代学
        5.2.3 Re-Os同位素年代学
        5.2.4 讨论
    5.3 区域控矿因素
        5.3.1 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成矿
        5.3.2 中生代花岗岩与成矿
        5.3.3 构造与成矿
        5.3.4 围岩蚀变与成矿
    5.4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5.4.1 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
        5.4.2 上叠构造演化与成矿
    5.5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5.5.1 实验方法
        5.5.2 热年代学结果
        5.5.3 磷灰石热史模拟分析
    5.6 成矿预测
        5.6.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5.6.2 最小预测区的圈定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5)胶东地区早白垩世基性脉岩Hf-B同位素对壳幔演化过程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Hf同位素与B同位素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1.2.2 胶东中生代基性脉岩及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1.5 项目支撑和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1.1 太古宇地层
        2.1.2 元古宇地层
        2.1.3 显生宇地层
    2.2 岩浆岩
        2.2.1 新太古代侵入岩
        2.2.2 新元古代侵入岩
        2.2.3 中生代侵入岩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矿产
3 基性脉岩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岩石学及岩相学特征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 基性脉岩锆石年代学特征
    4.1 锆石U-Pb年代学实验方法
    4.2 锆石U-Pb年龄特征
5 基性脉岩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1 Hf同位素实验方法
    5.2 Hf同位素特征
6 基性脉岩B同位素特征
    6.1 B同位素实验方法
    6.2 B同位素特征
7 讨论
    7.1 前寒武纪早期地壳生长、亏损地幔转向富集地幔
    7.2 新元古代地壳伸展、地幔富集阶段
    7.3 古生代壳-幔稳定期
    7.4 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地壳伸展及地幔再次富集
        7.4.1 早中生代时期构造体制转换开始
        7.4.2 中晚中生代时期岩石圈减薄及地壳伸展
        7.4.3 中生代时期地幔富集
    7.5 基性脉岩与金矿的联系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
    8.2 存在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胶西北金矿床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构造-流体成矿学研究现状
        1.1.1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
        1.1.2 成矿流体动力学研究趋势
    1.2 胶西北金矿床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研究现状
        1.2.1 胶西北控矿构造体制
        1.2.2 胶西北金成矿作用
        1.2.3 胶西北金成矿动力学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关键科学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
        1.5.1 论文结构
        1.5.2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与矿床地质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区域成矿背景
        2.1.2 金成矿年代学
    2.2 控矿构造体制
        2.2.1 玲珑变质核杂岩
        2.2.2 玲珑变质核杂岩形成剥露历史
    2.3 控矿断裂带结构构造
        2.3.1 主控矿NE-NNE向构造
        2.3.2 E-W向基底构造
        2.3.3 NW-NNW向构造
    2.4 金矿床地质
        2.4.1 三山岛金矿床
        2.4.2 三山岛金矿床
        2.4.3 寺庄金矿床
        2.4.4 夏甸金矿床
        2.4.5 大尹格庄金矿床
    2.5 金矿化样式
        2.5.1 矿化样式
        2.5.2 蚀变-矿化空间结构
    2.6 控矿构造解析
        2.6.1 成矿前韧性剪切活动
        2.6.2 成矿前韧-脆性剪切活动
        2.6.3 成矿期压剪性构造活动
        2.6.4 成矿期张剪性构造活动
        2.6.5 成矿后剪性活动
    2.7 小结
3 区域库伦破裂应力变化与金矿床空间群聚机理
    3.1 断裂带活动与高渗透率区域
        3.1.1 高渗透率区域和金矿床空间分布
        3.1.2 岩石破碎和库伦破裂应力
    3.2 构造应力转移模拟
        3.2.1 焦家断裂带构造应力转移模拟
        3.2.2 寺庄金矿床构造应力转移模拟
        3.2.3 结果分析
    3.3 讨论
        3.3.1 基底构造带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
        3.3.2 胶西北金矿床空间群聚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成矿流体输运与金矿化几何学结构
    4.1 矿体几何学结构
        4.1.1 矿体几何学参数
        4.1.2 寺庄金矿床矿体特征
        4.1.3 寺庄金矿床几何学结构
    4.2 矿体和富矿柱侧伏规律
        4.2.1 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
        4.2.2 半变异函数图像和金品位分布
    4.3 讨论
        4.3.1 矿体自仿射结构和流体输运
        4.3.2 侧伏规律和控矿断层运动学
    4.4 本章小结
5 断裂带渗透性结构与金矿化类型
    5.1 断裂带空间结构
        5.1.1 控矿构造地质特征
        5.1.2 控矿构造动力学分析
        5.1.3 构造应力场分析
    5.2 断裂带渗透性模型
        5.2.1 矿石构造和显微特征
        5.2.2 网脉渗透率和微孔隙度
        5.2.3 矿化类型和流体输运方式
    5.3 本章小结
6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
    6.1 物质-能量输运动力学
        6.1.1 流体密度变化
        6.1.2 流体超压
        6.1.3 围岩渗透率
        6.1.4 流体输运和水岩反应过程
    6.2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
        6.2.1 控矿构造演化与成矿动力学
        6.2.2 断裂带成矿作用
    6.3 勘查模型和找矿方向
        6.3.1 构造应力转移与靶区预测
        6.3.2 多元信息勘查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1.1 胶西北金成矿系统控矿构造时空结构
        7.1.2 控矿断裂带运动学控制金矿体产出状态
        7.1.3 断裂带渗透性结构控制矿化类型和强度
        7.1.4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与金矿床群聚机理
    7.2 存在问题和工作展望
        7.2.1 玲珑变质核杂岩四维演化模型
        7.2.2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模型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胶东纱岭金矿床成矿机制及构造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1.2.2 胶东金矿成矿类型
        1.2.3 胶东金矿成矿构造背景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层
        2.1.3 构造
        2.1.4 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特征
    2.2 矿区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围岩蚀变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1.1 Ⅰ号矿体群
        3.1.2 Ⅱ号矿体群
        3.1.3 Ⅲ号矿体群
        3.1.4 Ⅳ号矿体群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类型
        3.2.2 矿石矿物成分
        3.2.3 矿石组构
        3.2.4 金矿物赋存状态和形态
    3.3 矿体围岩及夹石特征
        3.3.1 矿体围岩
        3.3.2 夹石特征
    3.4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微量元素
        4.1.1 样品介绍及测试方法
        4.1.2 测试结果及讨论
    4.2 S同位素
        4.2.1 样品介绍及测试方法
        4.2.2 测试结果及讨论
    4.3 H-O同位素
        4.3.1 样品介绍及测试方法
        4.3.2 测试结果及讨论
    4.4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4.1 样品介绍及测试方法
        4.4.2 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4.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4 成矿流体特征
    4.5 小结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5.2 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5.3 成矿流体特征分析
    5.4 矿床成因探讨
    5.5 成矿模式
第六章 成矿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机制分析
    6.1 成矿构造背景
        6.1.1 三叠纪碰撞造山构造环境
        6.1.2 侏罗—白垩纪俯冲伸展构造环境
    6.2 成矿动力学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9)论山东胶东金矿形成的挤压-伸展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地构造背景
2 挤压?伸展地质特征
    2.1 构造期次划分及应力特征
        2.1.1 不同构造期及应力状态
        (1)第一期近S-N向挤压及NW-SE向挤压
        (1)早期阶段近S-N向挤压
        (2)晚期阶段NW-SE向挤压
        (2)第二期早期阶段NE-SW向挤压及晚期阶段NE-SW向引张
        (3)第三期NW向引张
        (4)第四期近E-W向挤压及近S-N向引张
        2.1.2 成矿期的构造应力场及所对应的构造期次
        2.1.3 挤压?伸展应力场转换是区内构造的基本属性
    2.2 地层证据
    2.3 岩浆热事件与挤压伸展作用
        2.3.1 侵入事件展示的挤压?伸展特征
        2.3.2 火山事件展示的挤压?伸展特征
        (1)早白垩世早期莱阳期喷发亚旋回
        (2)早白垩世青山期喷发亚旋回
        (3)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王氏期喷发亚旋回
3 构造花岗岩特征
    3.1 挤压型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3.1.1 玲珑花岗岩组合
        3.1.2 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组合
    3.2 伸展型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4 金矿成矿与构造挤压?伸展事件耦合
    4.1 早期成矿事件
    4.2 主成矿事件
    4.3 叠加成矿事件
5 结论

(10)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东金矿集区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1.2.2 华北克拉通破坏作用
        1.2.3 石英脉型矿体与蚀变岩型矿体的特征对比
        1.2.4 黄铁矿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
    2.2 胶东地区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玲珑金矿田地质特征
    3.1 矿田地质概况
        3.1.1 矿田地层
        3.1.2 矿田构造
        3.1.3 矿田岩浆岩
    3.2 蚀变岩型金矿床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划分
    3.3 石英脉型金矿床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3.3 围岩蚀变
        3.3.4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实验分析方法
    4.1 扫描电镜结构分析
    4.2 光学阴极发光
        4.2.1 光学冷阴极发光
        4.2.2 SEM阴极发光
    4.3 黄铁矿LA-ICP-MS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4.4 黄铁矿原位微区硫-铅同位素分析
        4.4.1 黄铁矿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
        4.4.2 黄铁矿微区原位铅同位素分析
    4.5 石英氧同位素
    4.6 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
第五章 黄铁矿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5.1 样品采集与描述
        5.1.1 样品采集原则
        5.1.2 样品描述
    5.2 黄铁矿类型及结构
        5.2.1 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类型与结构
        5.2.2 石英脉型金矿黄铁矿的类型与结构
        5.2.3 潜在矿源层中黄铁矿特征
    5.3 成矿期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3.1 蚀变岩型金矿体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3.2 石英脉型金矿各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4 交代作用对黄铁矿微量元素改造作用
    5.5 潜在矿源层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6 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
        5.6.1 矿石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
        5.6.2 潜在矿源层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
    5.7 黄铁矿铅同位素特征
第六章 石英原位氧同位素研究
    6.1 石英矿物学研究
        6.1.1 蚀变岩型金矿体石英矿物学
        6.1.2 石英脉型金矿体石英矿物学
    6.2 蚀变岩型金矿床石英氧同位素
    6.3 石英脉型金矿床石英氧同位素
    6.4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第七章 成矿年代学
    7.1 样品的描述
    7.2 独居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
    7.3 胶东地区金成矿作用时代
第八章 矿床成因
    8.1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8.1.1 黄铁矿微量元素及原位S-Pb同位素的指示
        8.1.2 石英氧同位素的指示
    8.2 石英脉型矿体与蚀变岩型矿体成因联系
    8.3 金的富集机制
    8.4 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第九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
    9.1 主要认识及结论
    9.2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玲珑金矿田及潜在矿源层微区原位微量元素组成(单位:ppm)

四、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D]. 张亮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2]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D]. 尹业长. 吉林大学, 2020(01)
  • [3]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D]. 韩振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4]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D]. 田杰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胶东地区早白垩世基性脉岩Hf-B同位素对壳幔演化过程的启示[D]. 赵恩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6]胶西北金矿床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D]. 王偲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7]胶东纱岭金矿床成矿机制及构造背景分析[D]. 姜梦瑶.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9]论山东胶东金矿形成的挤压-伸展构造环境[J]. 李逸凡,李洪奎,陈国栋,耿科,曹丽丽,梁太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06)
  • [10]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D]. 林祖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胶东超大型金矿床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深部岩石圈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