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和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陈定芳,吴月峰,桂卉,贺玉婷,李海英,肖美凤,周晋,周逸群,邓凯文,贺福元[1](2021)在《水光谱组学研究现状及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特殊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光谱组学是一门研究水和水系统分子间氢键组成形态的新兴科学,它通过观察近红外光对水的作用所表征特征峰的变化来分析水系统中溶剂与溶质间的作用关系,且具有非侵入性、分析速度快和定性定量等特点,是研究中医经络及中药归经的有用工具。根据前期建立的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中药归经是中药成分客体与人体经络脏腑主体"印迹模板"自主选择性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以水为溶剂的体系的主体分子间非共价键作用特性,故水光谱组学可分析以水为溶剂系统人体的经络、腧穴、脏腑与中药分子的相互作用。本文先梳理水光谱组学的历史沿革、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现状,再结合中药归经的超分子属性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旨在阐明水光谱组学可用于测定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结构特征,揭示具特殊基团"印迹模板"的中药归经微观物质基础。因此,水光谱组学将成为研究中药归经理论的有利工具,也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有效方法。

孙婉萍[2](2021)在《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整理、统计现执行版的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并做描述统计,分析我国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利用统计学方法理论筛选出地方标准中的重点差异项,针对重点差异项进行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找到规范制定重点差异项标准的方法,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出参考依据及建议。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及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线上线下书店、出版社、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渠道,收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各地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纸质标准或电子影印版材料,查询国内外关于质量标准、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历代本草古籍和中医方书典籍等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追本溯源地梳理中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临床应用项目的历史应用脉络,客观科学的判断中药本身的准确内涵。2.运用描述统计对中药饮片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布状态、总体差异、标准特征等情况,通过图、表等形式描述中药饮片标准的基本情况。利用“赋值法”将文字内容拆分归类并量化为数值,再计算离散系数,进行差异分析来比较中药饮片在不同地方标准中的各个标准项目的差异情况,找到重点差异项。3.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的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双维度的来比较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次序性的判断在众多标准内容项中更具明显差异的内容。结果1.截止到2020年1月,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品种3500余种,各地区的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修订的时间、原则、方法等各有不同,没有统一要求;各个地方标准之间的收载情况相比较,重复率在40%以上,中药饮片标准处于“管理多级,地标多杂,重复收载,标准各异”的现实情况。2.通过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重复收载率较高的三个品种芜荑、银耳、甜瓜蒂的各个体例项目的离散系数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归经]、[性味]是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存在的重点差异项。3.对医学标准项[归经]、[性味]的规范制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中药药性理论、方剂学、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脏腑经络中医理论的综合论证,以确定中药的[主治]为关键,再对[功能]、[性味]进行推导,最后确定[归经],即确定规范制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技术路径。结论1.“性味归经”属于中药饮片医学标准项的主要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内容,是对中药功效、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中药最为重要的学术特征和核心性能。性味归经差异大,就意味着各地方对中药饮片的本质存在较大争议。2.确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规范方法步骤为:(1)通过历代主流本草、代表方剂,确定“主治”,经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应主要参考《中华本草》和《普济方》,将本草内容与方剂应用结果相结合进行考究,确定[主治]。(2)运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中医理论结合已确定的[主治],进行高度概括并提炼出中药[功能]项。(3)通过中药已确定的功能主治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效—性”关系,推导出中药的[性味]项。(4)根据已确定的[主治]和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实践+理论”的综合归纳,确定中药的[归经]项。

郑毅[3](2021)在《融合知识图谱的可解释性处方推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是重在调理、以预防为主的独特的传统医学,经过代代传承至今。经典医案作为当今中医的成功案例被各大期刊杂志记载,能够对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撑。但在临床应用上,由于不同医生对概念表达多元化,局限于过去构建的概念库,难以将新的表达对应到已有的概念上。因此,进行症状的概念映射成为获取患者特征的关键步骤。来自古现代中医书籍等多渠道的知识,所构建的知识图谱能够建立症状,药物等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较大规模的医案数据以及药症知识图谱,结合表示学习,信息推荐,类方聚类等方法,开展中医处方推荐方法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症状本体,中药特性,中华本草等药症关系为主构建药症知识图谱,其中包含关系116692条,节点19605个。应用于症状字词网络,同时提出基于元路径的症状关系筛选。(2)通过人机协同表型谱标注系统的数据预处理,对医案中的症状和中药部分进行批量结构化解析,筛选后的5748例医案病历数据,形成了具有较高质量的医案处方推荐数据集。进行症状词概念映射的方法研究,其中包括分词方法,构建子网等方式,映射后患者症状特征的构建用于推荐。实验结果表明,症状词概念映射后仍能保持症状集合与处方药物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子网的构建方式生成的特征有着最佳性能。(3)基于多分类,深度神经网络的处方推荐方法研究,比较了多种算法的在数据中的表现,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有着最佳性能。构建处方相似性网络与方剂网络,分别进行处方聚类与处方特征构建,类方推荐实验结果表明,含有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的模型拥有最佳性能。(4)部分算法的解释性分析,包括注意力机制法和最短路径生成法的方式。

李晓蒙[4](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的中药科属分类及其药性关联分析研究》文中认为中医理论和药理研究与现代先进计算机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案为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帮助人们进一步地探究药性规律。中药药性理论包含四气五味、功能主治、归经和升降沉浮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指导。植物药在中药中占有较大比重,由于植物生长环境、生长季节等不同,中药各有各的药性特征,这些特征可通过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反映。现有研究表明植物药的科属亲缘、物象和药性之间可能存在联系,但是目前研究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方法,无法发现科属与药性之间的潜在关联。本文旨在基于植物药的药性、科属、分子等信息,结合相关性分析、网络医学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等计算机技术,探索药性科属的网络关联以及潜在分子机制,形成基于植株形态的药性预测分析方法,主要开展如下三部分研究:(1)通过爬虫技术收集并整合植物药相关的基源信息、药性信息(性味归经、功能)、药理信息(成分和靶点),形成包含中药、科属、药性、成分、基因在内的数据资源。进而,通过结合网络分析方法,开展中药科属、药性的网络机制分析研究,发现了植物药的科属和药性分布规律以及各个科属中药的药性分布规律:500种植物药中,8%的中药来源于菊科、6%的中药来源于豆科,59%的中药味苦,27%的中药具有清热功能。(2)针对中药药性与科属关联机制分析问题,建立了基于关联规则、互信息和统计检验结合的药物科属关联机制分析框架。具体是通过关联规则、互信息等关联分析方法,发现了关系紧密的药性-科属关系对,如:菊科和味苦、姜科和味辛、姜科和归脾经、芸香科和理气等。进而,通过欧氏距离对药性进行一致性分析,发现大部分科属的药性一致性比随机情况更高。然后,基于Fisher精确检验统计分析方法,从成分和靶点两个角度分别开展了中药药性和科属的分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中药药性是通过一些成分和靶点起作用的;同一科属的中药共享一些重要成分和作用靶点。(3)针对中药药性分类问题,提出基于中药形态特征的药性分类方法。首先从中国植物图像库爬取中药对应的基源植物图片,构建了中药基源植物图像数据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植株形态的药性(性味、归经)分类框架,利用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对中药药性进行分类,实验结果显示基于Res Net18的分类模型在性味和归经的任务中均获得了较好的分类性能(F1值达0.91),表明中药的药性与基源植物形态特征存在潜在关联。

潘树茂[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2)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真实世界临床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与分析,为中医治疗PHC提供一定的参考。(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疗PHC的中药核心药物组合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制定相关的检索策略,在CNKI、CBM、VIP、WANFANG、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口服中药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临床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利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2)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在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市的多所三级甲等医院,收集中医药治疗PHC的临床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中治疗PHC的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关联药物以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数据挖掘,进而分析中医药治疗PHC的用药规律。(3)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于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通过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相关中药的化合物以及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在比较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 Cards)等疾病数据库,检索和PHC相关的蛋白靶点。对两者靶点取交集,即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PHC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3.6.1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通过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对核心靶点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DAVID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将口服中药联合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进行比较,共纳入75项研究,共包括740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929例、对照组34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瘤体近期疗效改善、肿瘤标志物AFP的降低、肝功能改善、免疫功能的提高、卡氏评分改善率、中医证候的改善、生存率的提高和不良反应的降低方面,中药联合治疗PHC具有显着优势(P<0.01)。另外,在生存率的指标中,3月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余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中药联合TACE疗法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较可靠,具有参考价值。其中对免疫功能中的CD8+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时,Meta分析结果发生显着性变化,提示中药联合治疗是否改善CD8+细胞水平,仍需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发表偏倚显示结果较为对称,表明偏倚不明显,但是存在一定的小样本效应。(2)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从临床真实世界得到904首中药处方,共涉及痰瘀互结、正虚瘀结、肝郁脾虚等10个证型。分析结果发现,临床治疗PHC常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等药物;药物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甘、苦、辛,归经多为脾、肝、胃、肺、心、肾经。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柴胡、白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药物处于核心地位,常与多种药物配伍出现。而其中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四味药又最为常见,这与PHC患者正气虚弱有关,故以四君子汤加减配伍,以达健气补脾之功效。(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以下简称为SJZB2,药物包括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进行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发现:(1)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熊果酸、汉黄芩素和山奈酚作用的靶点较多,属于SJZB2主要成分;(2)得到包括TP53、AKT1、VEGFA和MMP9等在内的18个核心靶点;(3)对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等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显示配体和受体之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并且参与对接的化合物大都具有抗癌活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性;(4)GO分析主要得到包括凋亡细胞的负调控、细胞增殖的负调控、血管生成和肝再生在内的124个生物过程,细胞质、核质、细胞外间隙和线粒体等在内的24组细胞组分,酶结合、蛋白质结合、相同蛋白质结合和转录因子结合等在内46组分子功能;(5)富集到91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通路、乙型肝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膀胱癌、胶质瘤、小细胞肺癌、VEG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1)中药联合TACE疗法治疗PHC具有更显着的治疗效果,具有增效减毒、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充分表明了中药在治疗PHC上具有潜在的研究与应用价值。(2)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临床上治疗PHC的中药处方主要采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多角度进行治疗,符合医家“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用药法则。(3)SJZB2主要通过诱导凋亡、阻滞周期、抗血管生成和调控炎症等多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信号通路来治疗PHC,且彼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验证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思想,并且p53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得到了有关文献实验研究结果的佐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欣然[6](2021)在《失眠症痰证的用药规律及化痰法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失眠症痰证的临床用药规律,并对运用化痰法治疗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失眠症痰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启发。方法:收集中药治疗失眠症痰证的中英文文献,对合格文献采集其基本信息、证候要素、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及干预措施、随机化分配方案隐藏、盲法等;并对合格文献中的证候要素及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探索;最后运用RevMan5.3软件对文献中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进一步明确临床疗效。结果:1.现代文献共纳入4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研究28篇,非随机对照研究14篇。共涉及处方50首,涉及相关药物102种,合计治疗患者1683例。28篇随机对照研究中,3篇为高质量研究,25篇为低质量研究。古代文献共纳入91首方剂,涉及133味中药。2.失眠症痰证古今文献的用药规律探索结果:现代文献中常用中药主要有半夏、茯苓、酸枣仁、竹茹、甘草、黄连、陈皮、枳实等,102味中药功效分类中安神药、清热药、化痰药、理气药四类中药占比较高,四类药物占比超过半数达63.85%,中药四气中以寒、温、平为首;古代文献的91首方剂中,共统计出133味中药,频次≥13的药物有20味,其中半夏频次最高,高达60次,治疗痰证失眠症常用中药以温寒平为主。古今文献中五味均以甘、苦、辛为多,归经均以脾胃、心、肺、肝为主;现代文献中三项关联表显示,陈皮、茯苓-半夏,陈皮、竹茹-半夏,枳实、茯苓-半夏为主要配伍,古代文献中两项关联表显示半夏-秫米,半夏-竹茹、炙甘草-大枣、半夏-陈皮等为主要配伍。温胆汤为现代文献治疗失眠症痰证的基础方,而温胆汤及安神定志丸是古代文献治疗失眠症痰证的基础方。临证加减时痰热证则加入竹茹、珍珠母、黄连、黄芩等;痰瘀证时介入郁金、丹参等;痰证兼阴虚证时加入化痰滋阴之品,如酸枣仁、远志、生地黄、白芍之品;痰证兼气滞证时加入理气化痰,行气导滞之品,如柴胡、陈皮、栀子等。3.化痰法治疗失眠症痰证的Meta分析结果:对28篇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病例2597例,I2=26%,P=0.11,提示各研究间同质性良好,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ORM-H=3.66,95%CI[2.94,4.57],结果有统计学差异(Z=11.51,P<0.00001)。依据证候要素划分亚组并进行亚组分析,发现痰热证组(I2=0%,P=0.59)、痰瘀证组(I2=0%,P=0.85)、痰兼阴虚证组(I2=31%,P=0.23)、痰兼气滞证组(I2=33%,P=0.22),各亚组之间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痰热证组(合并OR M-H=4.39,95%CI[3.34,5.78]),痰瘀证组(ORM-H=4.03,95%CI[1.73,9.39]),痰兼阴虚证组(合并ORM-H=3.48,95%CI[1.97,6.14]),痰兼气滞证组(合并ORM-H=8.96,95%CI[3.20,25.12]),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痰热证组(Z=10.55,P<0.00001),痰瘀证组(Z=3.22,P=0.001),痰兼阴虚证组(Z=4.31,P<0.0001),痰兼气滞证组(Z=4.17,P<0.0001)。结论:中药治疗失眠症痰证及其兼证疗效确切,治疗痰证失眠药物以理气化痰为主,辅以安神药,药性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以调畅气机,交通阴阳,同时随证加减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滋阴养血、理气健脾等药物辨证施治可取得更好疗效。

陶佳音[7](2021)在《孙伟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用药规律研究及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挖掘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孙伟教授诊疗数据,分析其诊治慢性肾脏病(CKD)用药特色,凝练核心处方,观察诊疗效果,通过对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药物有效成分与疾病的基因相关的基因靶点、蛋白、信号通路。方法: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和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1.数据采集:回顾性采集孙伟教授2002年1月至2017年9月所有的门诊诊治CKD患者的资料。数据预处理:针对采集的数据,对中药药名、诊断、证候等属性参照《中华本草》、江苏省中医院肾病科诊疗规范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2.数据分析: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比较法等方法,通过分析孙教授治疗CKD的用药规律,凝练核心处方;前瞻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的门诊病例300例,总结药、症、效的关系,建立评价体系。3.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 TCMSP、Pubchem、GeneCards、OMIM、Drugbank、Uniprot、STRING等数据库、Cystoscape 3.7.2软件、R语言4.0.3软件、Excel对CKD核心处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选取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孙伟教授临床有效验案225例,共计诊次6009诊次,统计其基本信息、常用药物、性味、归经、药物分类、功效、关联规则等,可以发现孙教授在治疗CKD时,药物归类以补益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和活血化瘀药最为常用,喜用甘温平补之品,佐以苦寒之物清热祛湿,辅辛散以活血通络,用药归经集中在肝、肺、肾、脾、胃五经。以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CKD,前瞻性收集比较完整的门诊病例300例,除了上述相同的统计方法,纳入疗效判定指标,结果显示治疗肾炎和肾衰,总有效率在64%,其中CKD3-5期的患者,疗效更为显着。最终以“病-症-证-检-药-机制”,一体化分析,建立中医药治疗CKD的疗效评价新模式。经数据库筛选整合,中药处方共得到120个有效成分,278个有效成分对应靶点,慢性肾脏病基因靶点440个,药物与疾病相交的靶点有70个。根据“药物有效成分—疾病—靶点”可视化网络图获得相关度最高的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分析PPI网络,筛选出ALB、AKT1、IL6、TNF、VEGFA、等核心位点。GO 富集分析结果显示 gland development、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response to oxidative stress、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tabolic process、cellular response to chemical stress等生物过程具有较高的相关显着性;membrane raft、membrane microdomain、membrane region、vesicle lumen、secretory granule lumen 等细胞组成具有较强的相关显着性;signaling receptor activator activity、receptor ligand activity、cytokine receptor binding、cytokine activity、phosphatase binding等分子功能具有较高的相关显着性。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Proteoglycans in cancer、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Prostate cancer 等通路具有较高的相关显着性。结论:1.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孙伟教授治疗CKD以“肾虚湿瘀”为主要病机,治疗原则为“益肾清利活血法”。2.治疗CKD,在不同疾病或者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益肾、清利、活血的用法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整体不离益肾清利活血法。3.通过计算机算法和证候、检验指标等关联,便于更好的总结名老中医经验。4.初步验证了核心处方治疗CKD组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示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为高特异性成分,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HIF-1signaling pathway 等通路具有较高的相关显着性。

刘派[8](2020)在《慢性肺系疾病内服膏方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古代肺系疾病膏方进行收集整理,探究其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并根据药物之间的关联系数演化新处方,为慢性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思路提供参考。方法:对图书馆内的书籍进行手工检索,将筛选出的肺系疾病膏方进行记录,人工录入电脑文档中备案;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运用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膏方进行二次筛选和数据加工;登录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方剂管理系统,将筛选出的膏方名称、来源、治疗疾病以及膏方的组成药物和剂量录入系统之中,整个过程由双人录入,专人审核。利用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对肺系疾病膏方的疾病类型、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然后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高频药物组合和新处方。结果:1总体:本次研究共纳入210个处方,包含210味中药,数量最多的为治疗咳嗽的膏方,其次是喘证、肺痨、感冒等;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杏仁、甘草、麦冬、生姜、紫菀款冬花等;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杏仁、生姜、甘草、紫菀和款冬花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演化出11组新处方。2不同类型疾病:治疗咳嗽的膏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杏仁、甘草、生姜、紫菀、款冬花等;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杏仁、生姜、麦冬、川贝母、紫菀和款冬花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演化出9组新处方。治疗喘证的膏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杏仁、甘草、紫菀、款冬花、人参等;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杏仁、甘草、人参、麻黄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演化出8组新处方。治疗肺痨的膏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麦冬、天冬、茯苓、生地黄、川贝母等;四气以寒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麦冬、天冬、人参、茯苓、川贝母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演化出5组新处方。结论:1古代医籍中运用膏方治疗的主要肺系疾病类型为咳嗽、喘证和肺痨,这主要与疾病的病因病机、肺的生理特征以及膏方的治疗特色有关。总体膏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为杏仁、紫菀、款冬花、人参、生地等,治疗原则主要以止咳平喘、润肺化痰、补气健脾为主,高频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构成了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核心组合,演化出的新处方根据证候的不同加入了祛风散寒、理气健脾、滋阴养血和清热泻火类药物。2咳嗽的治疗原则与总体原则相同,膏方组成主要以止咳平喘、润肺化痰类药物为主,演化的新处方中加入了补气升阳、疏风解表和清热泻火类药物。3喘证的治疗原则以补肺、补肾、理气、平喘为主,膏方中增加了纳气平喘类药物的比重,辅以止咳化痰类药物,演化的新处方中加入了温补肾阳和解表散寒类药物。4肺痨的治疗原则以滋阴、润肺、降火为主,膏方中大量使用养阴类药物,同时配合止咳化痰类药物,演化的新处方中主要加入补气养血和填精益髓类药物。5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可以对复杂多样的慢性肺系疾病膏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组方用药规律,演化生成新处方,并以表格和网络图的形式展示出来,为日后慢性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邓乐[9](2020)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为解决中药药性概念描述抽象、模糊导致难以准确把握其本质特性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药向量训练模型(Quantitative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ropertie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简称QM-BP模型),以实现中药药性的量化表示。实验方法:首先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高学敏版)中所涉及的中药(除去信息记录不全的附药)及其对应的功效术语进行整理、规范,并获得“中药-功效”的样本对;其次,构建具有“中药-药向量-功效”三层结构的QM-BP模型,并利用中药的药性数据对模型进行初始化;最后,基于QM-BP模型使用“中药-功效”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得到BP药向量。结果:将《中药学》整理后得到的474味中药及其相对应的528个功效基于QM-BP模型训练并结合中药临床功效与中药复方功效分析,发现训练后得到的BP药向量值比药性的初始药向量值更能反映中药的属性特征。此外,由于BP药向量与词向量具有相似的性质,发现功效相似性较高的药物对应的BP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近,而功效差异性较大的中药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远。结论: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药向量训练模型,在中药的药性与功效具有明显关联性的基础上,对中药药性的初始量化值进行修正,使中药药性的量化值更精确。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优化QM-BP模型并开展对药对、复方的分析,以期探明中药药性及组方配伍中蕴藏的内在规律。

李峰[10](2018)在《人参的四性、归肝经及大补元气功效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人参(Ginseng Radix et Rhizoma)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的传统中药,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但是现代研究对人参的化学成分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报道较多,对人参传统补气功效、性味、归经等方面研究极少。因此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人参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药理学方法对人参的四性、归经及其大补元气功效进行了研究。首先,综述部分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历代本草着作及现代国内外研究文献,针对人参的性味归经、传统功效、主治病证和采收期的变迁进行了整理分析,并结合近6年有关人参药理活性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与综述。其次,研究内容分为五章。前三章,主要结合本草考证、现代药理实验,分别从人参归肝经的文献论证分析、小鼠脏器组织中环核苷酸水平的变化及人参保肝作用等角度研究了人参是否归肝经。第四章,对人参大补元气功效进行了研究,尝试探讨了人参对气虚型元气亏损的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第五章,对人参四性研究,主要对人参不同加工品的药性与其热量及其相关成分进行了探究。第一章,人参归肝经的本草考证:本章通过查阅人参归经的本草资料、现代对中药归经的研究成果,对人参归肝经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在古代文献里如《本草新编》和《本草疏证》已有记载人参归肝经,并阐述了人参的明目功效。另外从现代药理研究的归经文献表明,采用药物的疗效、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药物的微量元素研究结果都对人参应归肝经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本草考证方面,还是从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都证明了人参也应归肝经。第二章,从小鼠脏器组织中环核苷酸水平的变化探讨人参归肝经方面,本章选取明确归属于肝经的中药天麻和柴胡作为阳性对照组,设定生理盐水组为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7天后,测定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各脏器中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并测定人参、柴胡、天麻三种中药中的微量元素结合传统中医对归经的认识,综合对人参归肝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人参组中心、肝、脾、肺、肾的cAMP/cGMP的比值浓度有显着变化,天麻组中肝、脾、肺的cAMP/cGMP的比值有显着变化。柴胡组中肝、肺的cAMP/cGMP的比值有显着变化,其结果与传统归经一致,对测定人参、天麻、柴胡微量元素结果表明,三种中药中都含有丰富的Cu、Zn、Fe、Mn等元素,与其归肝经元素种类一致。为人参归肝经提供依据。第三章,通过建立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人参皂苷高剂量组(400 mg/kg)、人参皂苷中剂量组(200 mg/kg)、人参皂苷低剂量组(100 mg/kg)、考察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检测肝脏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人参根皂苷各剂量组对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血清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TNF-α、IL-1β有不同程度降低作用(P<0.05)。人参根总皂苷高、中剂量组能够回调肝脏中的GSH含量及SOD的活性,并且降低MDA的含量(P<0.05)。病理切片检查显示,给药组肝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说明人参根皂苷对APAP致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炎症、氧化应激及改善肝功能三个方面有关。同时说明人参总皂苷对肝病具有治疗的作用,为人参归肝经的理论提供了依据。第四章,元气乃为人体的根本,气虚体质则主要指的是人体之元气缺乏,为了采用中药药理学方法探讨人参大补元气传统功效,本文通过限食法建立气虚小鼠模型,使小鼠在极度虚弱的情况下,造成元气亏损症状。设对照组、模型组、红参水煎液组、生晒参水煎液组,每组10只小鼠,除对照组饲料足量,其余各组均限食(100g/kg)。通过测定脏器指数、全血粘度、肾脏匀浆中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比值含量、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合肾脏病理切片等综合指标,探讨人参大补元气功效的药理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红参、生晒参水煎液组能够显着提高气虚小鼠的各脏器指数,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尤为明显(P<0.01)。在全血粘度中,与模型组比较,红参、生晒参水煎液组均对全血粘度的升高有抑制作用(P<0.05)。在肾脏匀浆中,与模型组比较,红参、生晒参水煎液均能使cAMP/cGMP的比值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参、生晒参水煎液组均能提高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P<0.05)。在肾脏病理切片中,与模型组比较,红参水煎液组肾小球数量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饱满。说明其补元气机制可能与调节肾脏功能有关(包括调节cAMP/cGMP比值、抗氧化能力)从而恢复小鼠元气,推动整个身体的血液畅通运行,恢复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大补元气之效。第五章,为了探讨人参四性(温、热、寒、凉),采用5年生的三种不同加工的人参及西洋参与其所含热量及其相关成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别设置西洋参组、冷冻干燥参组、生晒参组、红参组测其热量、总糖含量、淀粉含量、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皂苷含量等相关指标,并分析与其四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参所含热量、总糖含量、脂肪含量最高,淀粉含量最低;其次西洋参和生晒参所含热量、总糖含量、脂肪含量较低,淀粉含量较高;冷冻干燥参所含热量、总糖含量、脂肪含量最低,淀粉含量最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参不同炮制品总糖含量、脂肪含量与热量呈正相关,淀粉含量与热量呈负相关。说明人参药性可能与其热量、总糖含量、脂肪含量有相关性,含量越高,药性越偏温性。与其淀粉含量有相关性,含量越少药性越偏温性。与蛋白质含量、皂苷含量并没有明显相关性。结果与红参性温、生晒参与西洋参性凉、冻干参性微寒相吻合。

二、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和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水光谱组学研究现状及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特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光谱组学的历史沿革、研究方法和应用现状
    1.1 水光谱组学及其历史沿革
    1.2 水光谱组学的研究方法
        1.2.1 波长的选择
        1.2.2 数据库的建立
        1.2.3 数据挖掘方法
    1.3 水光谱组学的应用现状
2 水光谱组学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特殊作用
    2.1 中药归经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归经研究的核心问题
    2.2 超分子“气析”理论能诠释中药归经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
    2.3 水光谱组学是表征中药归经“印迹模板”的良好工具
    2.4 水基质坐标可揭示中医经络脏腑和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
3 讨论与展望

(2)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
        1.4.1 中药饮片
        1.4.2 药品标准
        1.4.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1.4.4 国家药品标准
        1.4.5 地方药品标准
2 相关理论及法律法规
    2.1 相关理论
        2.1.1 中药学理论
        2.1.2 中医学理论
        2.1.3 中药炮制理论
        2.1.4 药品监管科学理论
        2.1.5 统计学理论
    2.2 相关法律法规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 年主席令 13 届第 31 号)
        2.2.2 《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的技术指导原则》(国药监 2018 年第 16 号)
        2.2.3 《国家药监局关于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备案程序及要求的通知》(国药监药注[2020]2 号)
        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9]15号)
        2.2.5 《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管理办法》(1987 年原卫生部)
    2.3 本草学概述
        2.3.1 本草、本草学、本草考证的内涵
        2.3.2 本草学的研究内容
3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现状研究
    3.1 国家中药饮片标准概述
        3.1.1 《中国药典》的历史沿革
        3.1.2 《中国药典》(2020 版)中药饮片标准的收载及内容情况
        3.1.3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标准内容及收载情况
    3.2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
        3.2.1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颁布时间及修订情况
        3.2.2 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执行情况
        3.2.3 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收载情况
    3.3 小结
4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差异化分析
    4.1 地方标准体例情况
        4.1.1 地方标准之间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4.1.2 地方标准与《中国药典》(2020 版)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4.2 以三种中药饮片标准为例的差异化分析
        4.2.1 离散度分析法
        4.2.2 定性资料量化方法与赋分规则
        4.2.3 芜荑的差异化分析
        4.2.4 银耳的差异化分析
        4.2.5 甜瓜蒂的差异化分析
        4.2.6 分析结果
    4.3 小结
5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的规范制定方法研究
    5.1 医学标准项确定的方法研究
        5.1.1 确定[主治]项与[功能]项
        5.1.2 依据中医药理论确定[性味与归经]项
    5.2 以“芜荑”为例,确定医学标准项
        5.2.1 芜荑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项的比较
        5.2.2 芜荑“主治”的确定
        5.2.3 芜荑“功能”的确定
        5.2.4 芜荑“性味”的确定
        5.2.5 芜荑“归经”的确定
        5.2.6 芜荑的医学标准项的制定结果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融合知识图谱的可解释性处方推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1.3 研究意义
    1.2 本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组织安排
2 相关理论及方法基础
    2.1 网络表示学习
        2.1.1 网络表示概述
        2.1.2 DeepWalk模型概述
        2.1.3 Trans系列模型概述
        2.1.4 子图表示概述
    2.2 网络社区聚类
        2.2.1 社区发现算法概述
        2.2.2 Louvain社区发现算法
        2.2.3 聚类评价指标
    2.3 分词算法
        2.3.1 分词算法概述
        2.3.2 常见的分词算法
    2.4 多标签分类算法
        2.4.1 多标签分类算法概述
        2.4.2 基于问题转化的多标签分类算法
        2.4.3 基于单标签方法改进的多标签分类算法
        2.4.4 ML-KNN算法
    2.5 基于特征工程的深度学习算法
        2.5.1 深度学习算法概述
        2.5.2 全连接神经网络
        2.5.3 卷积神经网络
        2.5.4 Transformer
    2.6 评价指标
        2.6.1 准确、召回率、F1值
        2.6.2 TopK值(前k预测命中率)
    2.7 本章小结
3 药症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3.1 药症知识图谱构建
        3.1.1 药症知识图谱构成
        3.1.2 本草主治、中药特性数据预处理
        3.1.3 中医症状、舌脉数据预处理
    3.2 症状字词网络构建
        3.2.1 症状字词网络构成
        3.2.2 基于元路径的症状关系筛选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医案的数据集构建及概念映射研究
    4.1 概念映射问题核心与算法
        4.1.1 概念映射问题核心
        4.1.2 基于分词的概念映射方法
        4.1.3 基于子图的概念映射方法
    4.2 实验数据集与参数设置
        4.2.1 数据集介绍
        4.2.2 数据预处理
        4.2.3 实验参数设置
        4.2.4 实验评价指标
    4.3 实验结果
        4.3.1 映射相似性分析
        4.3.2 融合特征的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中药处方推荐方法研究与可解释性分析
    5.1 处方推荐问题核心与算法
        5.1.1 处方推荐问题核心
        5.1.2 基于症状特征的处方推荐
        5.1.3 基于药症特征的类方推荐
    5.2 实验数据集与参数设置
        5.2.1 数据集介绍
        5.2.2 数据预处理
        5.2.3 实验参数设置
        5.2.4 评价指标
    5.3 实验结果
        5.3.1 处方推荐实验结果
        5.3.2 类方推荐实验结果
    5.4 可解释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复杂网络的中药科属分类及其药性关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及方法
    2.1 复杂网络
        2.1.1 网络可视化
        2.1.2 网络分析
    2.2 关联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2.2.1 Apriori算法
        2.2.2 互信息
        2.2.3 费希尔精确概率检验
    2.3 机器学习
        2.3.1 支持向量机SVM
        2.3.2 随机森林
        2.3.3 图像分类算法VGG16
        2.3.4 图像分类算法Res Net18
        2.3.5 多标签分类方法ML-KNN
    2.4 本章小结
3 中药药理数据资源构建及网络分析研究
    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1 中药科属信息
        3.1.2 中药药性信息
        3.1.3 中药药理信息
        3.1.4 科属药性信息
    3.2 中药药理与科属的网络规律分析
        3.2.1 中药科属网络分析
        3.2.2 中药药性网络分析
        3.2.3 科属药性网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中药药性与科属的关联分析及机制分析研究
    4.1 药性与科属关联规律分析
        4.1.1 基于关联规则的相关性分析
        4.1.2 基于互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4.1.3 基于Fisher精确检验的相关性分析
    4.2 药性与科属的一致性分析
    4.3 中药药性机制分析研究
        4.3.1 基于成分的药性分析
        4.3.2 基于靶点的药性分析
    4.4 中药科属机制分析研究
        4.4.1 基于成分的科属分析
        4.4.2 基于靶点的科属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图像的药性分类方法研究
    5.1 实验数据收集
    5.2 多标签分类概述
    5.3 分类方法选取
    5.4 实验验证
        5.4.1 实验数据
        5.4.2 评价指标
        5.4.3 参数设定
    5.5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中医药信息处理与原发性肝癌现状概述
    1.1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1.1.1 原发性肝癌的现状
        1.1.2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1.3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
    1.2 Meta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1.2.1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估
        1.2.2 中医药安全性评价
        1.2.3 中医药新药评价
        1.2.4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1.3.1 中医药数据挖掘方法
        1.3.2 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3.3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1.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1.4.1 网络药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1.4.2 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4.3 中药网络药理学存在的问题
2 口服中药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标准
        2.1.2 文献排除标准
        2.1.3 检索策略
        2.1.4 评价方法
    2.2 评价与结果
        2.2.1 文献纳入的基本情况
        2.2.2 质量评价
        2.2.3 瘤体近期疗效改善
        2.2.4 甲胎蛋白
        2.2.5 肝功能
        2.2.6 免疫功能
        2.2.7 卡氏评分改善率
        2.2.8 中医证候改善率
        2.2.9 生存率
        2.2.10 不良反应发生率
        2.2.11 敏感性分析
        2.2.12 发表偏倚
    2.3 讨论与总结
3 中药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处方数据来源
        3.1.2 处方的纳入标准
        3.1.3 处方数据库建立与规范
        3.1.4 频次统计分析
        3.1.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1.6 组方规律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证型分布
        3.2.2 整体用药规律
        3.2.3 痰瘀互结证用药规律
        3.2.4 正虚瘀结证用药规律
        3.2.5 肝脾血瘀证用药规律
        3.2.6 气滞血瘀证用药规律
        3.2.7 脾虚湿困证用药规律
        3.2.8 湿热蕴结证用药规律
        3.2.9 肝气郁结证用药规律
        3.2.10 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
        3.2.11 肝胆湿热证用药规律
        3.2.12 肝肾亏损证用药规律
    3.3 分析与讨论
        3.3.1 频次用药规律分析
        3.3.2 性味归经分析
        3.3.3 关联用药规律分析
        3.3.4 复杂系统熵聚类用药规律分析
    3.4 小结
4 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4.1.2 PHC疾病靶标的筛选
        4.1.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4.1.4 PPI网络图的构建
        4.1.5 核心靶点的获取
        4.1.6 分子对接验证
        4.1.7 GO生物功能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SJZB2 的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4.2.2 PHC靶标的获取
        4.2.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4.2.4 PPI网络图的构建
        4.2.5 核心靶标筛选
        4.2.6 分子对接验证
        4.2.7 GO和 KEGG分析
    4.3 讨论与总结
5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失眠症痰证的用药规律及化痰法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眠症痰证的理论基础及历史沿革
        1 广义之痰与狭义之痰
        1.1 古代对“痰”的认识
        1.2 现代对“痰”的认识
        小结
        2 从痰论治失眠的历史沿革
        2.1 古代医家从痰论治失眠的临床经验用药
        2.2 现代医家从痰论治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2.3 化痰法的内涵与外延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失眠症药物临床研究现状
        1 治疗失眠症药物的临床研究现状
        1.1 治疗失眠症西药的临床研究现状
        1.2 治疗失眠中成药的临床研究现状
        2 关联规则分析是研究临床用药规律的重要工具
        3 Meta分析是明确临床用药疗效的重要证据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失眠症痰证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化痰法的Meta分析
    前言
    1 古代治疗失眠症痰证用药规律探索
        1.1 资料来源
        1.2 纳排标准
        1.3 药物名称规范
        1.4 数据提取
        1.5 统计方法
        1.6 结果
        小结
    2 现代治疗失眠症痰证用药规律探索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4 文献检索
        2.5 文献检索策略
        2.6 文献的筛选和提取
        2.7 统计学方法
        2.8 结果
        小结
    3 基于化痰法治疗失眠症痰证疗效Meta分析
        3.1 研究对象
        3.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3.3 文献检索
        3.4 文献检索策略
        3.5 文献的筛选与提取
        3.6 统计学方法
        3.7 纳入文献检索结果
        3.8 基本信息统计
        3.9 文献的质量评价
        3.10 Meta分析结果
        小结
    4 技术路线
结论
    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1.1 纳入失眠症痰证文献的基本特征
        1.2 失眠症痰证文献中随机对照研究的基本特征
    2 古代文献用药规律探索
        2.1 中药频次统计
        2.2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
        2.3 关联规则分析
        2.4 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3 现代文献用药规律探索
        3.1 中药频次及功效统计
        3.2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
        3.3 关联规则分析
        3.4 聚类分析
    4 基于化痰法治疗失眠症痰证的Meta分析与方药基本信息
        4.1 Meta分析
        4.2 方药基本信息
讨论
    1 失眠症痰证文献用药规律的探讨
        1.1 理气化痰为基,辅以安神之品
        1.2 寒清热温化饮,辛开苦降调气机
        1.3 失眠症痰证的核心药物及临证加减
    2 化痰法治疗失眠症痰证疗效的Meta分析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孙伟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用药规律研究及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2 中医药诊治CKD的现状
    3 江苏省中医院孙伟教授简介及其学术思想
    4 中医传承的现状与思考
        4.1 中医传承工作的现状
        4.2 中医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
    5 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临床证治研究
        5.1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临床证治研究中的应用
        5.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临床证治研究中的应用
        5.3 展望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 “多源异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数据抽取与审编方法研究
        1.1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名老中医孙伟教授的诊疗数据采集
        1.1.1 诊疗数据采集基本模型
        1.1.2 诊疗数据采集方法
        1.1.3 诊疗数据采集流程
        1.2 诊疗数据预处理
        1.2.1 中医诊断基础数据库与中药基础数据库建设
        1.2.2 方药数据清理
        1.3 结论
    2 孙伟教授治疗CKD用药规律研究
        2.1 孙伟教授治疗CKD用药规律探索
        2.1.1 基本信息分析
        2.1.2 用药频次分析
        2.1.3 药物性味分析
        2.1.4 药物归经分析
        2.1.5 药物功效分析
        2.1.6 关联规则分析
        2.1.7 复杂网络分析
        2.2 孙伟教授治疗CKD规律总结
        2.2.1 性味归经总结
        2.2.2 药物功效总结
        2.2.3 各类药物常用中药总结
        2.3 讨论
    3 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CKD的前瞻性研究及药效评价
        3.1 症状
        3.1.1 频数统计
        3.1.2 点式互信息分析
        3.2 证候
        3.3 治法
        3.4 中药
        3.4.1 频数统计
        3.4.2 药性统计
        3.4.3 药味统计
        3.4.4 归经统计
        3.4.5 药物分类分析
        3.4.6 药物功效分析
        3.4.7 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3.5 中药及疗效分析
        3.6 讨论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2.1 数据库
        2.2 方法
        2.2.1 预测CKD核心处方的有效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
        2.2.2 CKD靶点检索与药物靶点预测
        2.2.3 网络药理学可视化
        2.2.4 PPI网络构建
        2.2.5 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药物有效化学成分及可能疾病靶点筛选
        3.2 网络药理学可视化
        3.3 核心处方与CKD靶点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及核心基因筛选
        3.4 GO富集分析
        3.5 KEGG通路富集
第四部分 讨论
    1 数据挖掘分析
    2 网络药理学分析
    3 总结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慢性肺系疾病内服膏方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肺系疾病研究现状
        1.1 传统医学对肺系疾病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肺系疾病的研究
    2.膏方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研究
        2.1 膏方的概念
        2.2 膏方发展的源流
        2.3 膏方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2.4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3 中医临床数据挖掘研究
        3.1 中医学与大数据
        3.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3 膏方的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3.4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介绍与关键技术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2.2 文献数据的预处理
        2.3 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和录入
        2.4 数据分析
        2.5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肺系疾病膏方总体分析结果
        3.2 治疗咳嗽的膏方分析结果
        3.3 治疗喘证的膏方分析结果
        3.4 治疗肺痨的膏方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肺系疾病膏方总体用药规律研究
        1.1 肺系疾病类型分析
        1.2 用药频次分析
        1.3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1.4 基于关联规则的膏方组方分析
        1.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膏方处方分析
    2 不同类型肺系疾病膏方用药规律研究
        2.1 治疗咳嗽膏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2.2 治疗喘证膏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2.3 治疗肺痨膏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3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与不足
        2.1 展望
        2.2 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2.1 研究现状
        2.1.1 中药性味量化
        2.1.2 中药归经量化
        2.1.3 基于多维指标的单药药性量化
        2.1.4 复方性味量化
        2.1.5 复方归经量化
        2.1.6 基于多维指标的复方药性量化
    2.2 目前药性量化研究的局限性
        2.2.1 量化标准单一
        2.2.2 忽视药性间的关联关系
        2.2.3 脱离临床
    2.3 中药药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
    3.1 相关概念介绍
        3.1.1 BP神经网络模型
        3.1.2 BP算法
        3.1.3 Tensor Flow 深度学习框架 与 Python 编程语言
    3.2 中药药性量化流程
    3.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采集
        3.3.3 数据预处理
    3.4 构建BP药向量训练模型
    3.5 药向量训练流程
        3.5.1 初始化
        3.5.2 训练
    3.6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结果与分析
    4.1 BP药向量的结果
    4.2 BP药向量结果分析
        4.2.1 反映中药的真实属性特征
        4.2.2 反映药物功效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大小
        4.2.3 计算中医复方的整体药性向量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读研期间参与课题
附录C 读研期间获得奖项
附录D 文献综述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 考 文 献

(10)人参的四性、归肝经及大补元气功效的中药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用到的部分缩略词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人参的本草考证及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1.1 人参的本草考证
        1.2 人参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1.3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人参归肝经的文献论证分析
        1.1 从人参归肝经的本草记载论证
        1.2 从人参归肝经的药物疗效研究文献分析
        1.3 从人参的作用部位研究资料分析
        1.4 从人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成果分析
        1.5 从人参所含的微量元素分析
    第二章 从小鼠脏器组织中环核苷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三种中药所含微量元素探讨人参归肝经
        2.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人参总皂苷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3.1 材料、仪器和试剂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人参对气虚型元气亏损小鼠模型的药理作用
        4.1 材料、仪器和试剂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人参不同加工品的药性与其热量及其相关成分的探究
        5.1 材料、仪器与试剂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和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光谱组学研究现状及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特殊影响[J]. 陈定芳,吴月峰,桂卉,贺玉婷,李海英,肖美凤,周晋,周逸群,邓凯文,贺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 [2]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D]. 孙婉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融合知识图谱的可解释性处方推荐方法研究[D]. 郑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于复杂网络的中药科属分类及其药性关联分析研究[D]. 李晓蒙.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D]. 潘树茂.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失眠症痰证的用药规律及化痰法的Meta分析[D]. 赵欣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孙伟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用药规律研究及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D]. 陶佳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慢性肺系疾病内服膏方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D]. 刘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D]. 邓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人参的四性、归肝经及大补元气功效的中药药理学研究[D]. 李峰.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中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