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思考

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思考

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柯妙[1](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也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持续关心的热点问题。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我国小学中一直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到广大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阻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2013年6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把学生的学业负担情况纳入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中,学业负担问题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2019年,河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该方案对于学生的课程安排、作业布置和作业量等多个方面做了详细规定。政府持续出台多项减负政策和减负文件,但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问题依旧存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和学习压力四方面对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真实情况,同时通过访谈调查法对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以获得关于学生学业负担的辅助性资料。通过调查,分析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通过自编问卷对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相关人员,初步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方面探究其原因。第四部分是缓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针对武安市G小学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陈苗[2](2021)在《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减负”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学业负担过重的教育现实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历年来,国家出台的教育“减负”政策及措施层出不穷,然而,政策的实施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减负之路依然阻力重重。过重的学业负担不仅影响了我国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分析“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行为,厘清政策实施的阻力来源,对于促进政策的落实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这一视角出发,对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行为进行研究,旨在厘清“减负”政策实施的阻力来源,切实帮助政策的落实。首先,通过相关文献检索,总结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同时研究相关理论的内涵与意义,为此次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在上海市就读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减负”政策的实施现状以及家长、学生对政策的认知与态度,共回收学生卷100份、家长卷105份;对在上海市工作的三位中小学教师和三位校长进行了访谈,了解“减负”政策在学校层面的落实情况,洞悉他们对政策的看法与态度;分析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再次,分析“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参与路径,主要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分析“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之间交错复杂的博弈关系,探寻相关主体在政策实施中的博弈逻辑,呈现博弈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最后,针对阻碍政策落实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中小学减负成效的潜在路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依旧较大,且主要有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面原因;家长群体对“减负”政策的实施存在矛盾心理;“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所代表的个体或群体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而利益诉求又是他们进行策略选择的基础;利益相关者是理性的个体,他们竞相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并制约政策的落实。毋庸置疑的是,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的有效落实,必然要从多方面着手形成社会合力,最重要是的调整和均衡利益相关者的教育利益分配。

刘超[3](2020)在《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多次出台“减负”政策,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减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再次表明了国家对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视程度和决心。此次印发的关于减负的三十条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在学业成绩和学习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减轻过重的负担。因此,有必要开展关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以此来促进其课业负担的减轻。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学习习惯的内容按照学习过程划分为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和考试习惯四部分,并以此为维度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展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除此之外,该研究对学生的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最终发现小学高年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前预习的独立性不强;二是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不高;三是课后做作业的态度不端正、纠错和复习意识不足;四是考试检查和反思行动匮乏。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对学习习惯的认识;其次,学校对于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相关的制度建立以及环境的创设;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和训练;再其次,家长对于学习习惯的认识和培养意识淡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观念不一致;最后,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行动上不一致,缺乏连贯性。鉴于以上原因,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减轻其课业负担的进程中,学生自身、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做出积极的改变,共同面对。第一,学生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其在减负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学校要完善相关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制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促进减负与提效并行;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训练强化,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第四,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庭成员相互配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要加强家校合作,学校、教师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课业负担的减轻。

杨伟锋[4](2020)在《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教育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1955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此后,教育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学业负担过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学业负担过重现象仍然长期存在并且问题突出。需要强调的是学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主要压力源,给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生理上,出现了睡眠不足、近视率、肥胖率上升的现象;在心理上,出现了情绪暴躁、焦虑、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学业负担过重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的一系列问题,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发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减负三十条”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个方面做了相关规定,不但明确了学校、校外、家庭、政府在减负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而且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到生活、课余活动到课外辅导,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保障措施。因此,“减负三十条”被称为史上最全、最严的减负政策,为减轻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恢复高考以来,减负政策制定和实施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以缓解升学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期;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的时期;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时期;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全面减负时期。减负政策也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从“片面治理”到“综合治理”、从“传统经验”到“数据驱动”、从“假”减负到“真”减负、从“选择执行”到“协调合作”等几方面的变化。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现况及其减负研究的迫切需要,本文对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合现存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以期能为减负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减负提质提供借鉴;为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帮助。结合我国的中小学减负政策,对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采取调查研究的方式,对家长、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从五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同群体对学业负担的认识、学生学业负担的分析、学生成绩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学校教学与管理对学业负担的影响、家庭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以学生、学校、家庭的不同视角了解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发现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学业负担的突出问题。第二,学校办学应试倾向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第三,家庭不合理的期望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第四,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通过对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升学竞争激烈、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教育评价仍以考试为主、校外培训乱象不断、家庭教育成才观念狭隘。结合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象,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一,完善减负工作保障体系,加强减负宣传。具体措施为:健全中小学减负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充分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减负。第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校内学业负担。主要内容为:重视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避免不良行为发生;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提倡多元化发展,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具体措施为:推行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式、优化学校和教师评价标准。第四,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的管理,减轻学生校外学业负担。具体措施为:完善管理标准,规范办学资质、拓展培训机构教师进修渠道,提升教育理念。第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减轻学生家庭学业负担。主要内容为:提升家长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减负。

刘石秀[5](2020)在《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性的充盈和丰富必需依托并承担一定的负担,完全没有负担或负担过重都是不利于个体发展的。反之,适度的负担则是人性完善所必需的条件,它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卓越人性的完善。但是不同个体的负担的承受力、身心的耐受性、学习需要等是有差异的,满足个体生命发展诉求所需要的课业负担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应为不同个体施与适合其发展需要的课业负担,即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本研究立足课业负担现有研究成果,将初中生课业负担界定为: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及学习压力等四个方面作用于特定的学生个体所产生的责任、需求和压力感的总和。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了某地区分别地处城市、乡镇和农村的三所初级中学(X校、H校、J校)的课业负担现状,结果发现:初中生课业负担差异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其客观课业负担趋向同一化,而不同个体对课业负担的主观感受具有相对性,影响初中生个体课业负担的因素是具体的。在适合视野的关照下,深入思考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得出导致初中生不合理课业负担的主要原因是:1.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不足,减负政策本身未能兼顾课业负担在多维度上的差异性。2.不适合的家庭教育期望及与之相联系的家长教育方式的失当。3.班级授课制、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不足加上现行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客观上制约着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4.人们教育观念的偏差。为真正实现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家长应尊重并充分地了解儿童;学校落实差异化课堂教学,突出学校发展的特色化;转变教育观念,以差异性的视角理解初中生的课业负担。

雷舒淇[6](2020)在《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建构理论为理论视野和分析框架,以辨析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的主体因素为核心主线,以“减负”政策相关主体的政策认知、行动策略和社会文化观念为研究内容,最后,力争为“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出政策建议。政策执行是将观念状态的政策目标转变为现实状态下政策效果的核心环节,政策执行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政策执行过程就是间接研究政策效果实现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界定以及衡量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方式,对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及后期政策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已有的政策执行研究主要聚焦于“官方执行主体”,(1)政策目标群体、其他政策相关者、政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被纳入执行过程详细研究。随着政策过程逐步成为多元主体可参与的开放体系,目标群体、其他政策关注者、甚至是普通民众某种程度上都是政策执行者,他们对政策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动策略等都塑造着执行过程,也影响着政策落实效果。如何将这些要素纳入政策执行研究框架,社会建构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行动者的行为并不完全按照政策设计的行为采取行动,政策相关者的政策认知、文化环境、利益关系等都重塑着政策执行过程,影响执行效果。我国的小学生“减负”政策属于实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内容,从理论上讲家庭、学校、学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多方主体都支持,然而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的行为并不完全受政策的规约,还会受到主体的社会共同意识、特定情境下的主体行动策略、社会文化观念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分别以这三个要素为核心章节对我国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首先,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执行是在一种“弱社会共同意识”下进行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减负”政策目标、“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存在普遍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造成主体认知冲突,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对“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其次,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和家长的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主要受到辅导机构的诱导,教师的行为则主要受到体制性及社会评价的影响,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非独立性导致他们是政策最重要的“最无影响者”。这就要求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各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最后,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还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高学历”成功观、“重教苦学”的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都与“减负”政策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对“减负”政策的效果至关重要。总之,若要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应对性建议,则需要从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社会性要素入手,清楚解释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的主体认知及行为。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及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是“减负”政策执行及再完善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韩旭[7](2020)在《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内陆总人口的40.42%,因此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尤为重要。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短板,而乡镇寄宿制小学作为乡镇寄宿制学校中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需要格外重视。为了解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状况,本研究以承德市L县五所乡镇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的形式,对样本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时间过长、作业量大、可自由支配时间少、睡眠严重不足、课业难度感受大、学习压力大等。学生课业负担是“一果多因”的综合征。要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为有效缓解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政府必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有效的减负监督机制。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的减负政策,具体应做到完善教师管理体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科学合理地实施课程;合理安排作息,增加学生自由支配时间,保证学生充足睡眠;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简优化课后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优化学生学习品质;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给予孩子合理预期;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生自身也要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同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增强抗压能力。

刘健[8](2020)在《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文中认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自1954年颁布第一条减负令以来,大大小小的减负政策层出不穷,回顾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颁布的中小学减负政策,可以将减负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主的政策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以减负减质为导向的政策受挫停滞阶段(1967-1977)、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政策稳定提升阶段(1993-2000)、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政策精准发展阶段(2001-2013)、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14-至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发现减负政策的变迁逻辑:在需求和利益的交互博弈中形成减负共进主体、以渐进性边际改革为主,强制性为依托的变迁方式、政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变迁趋势。反思减负政策的发展变迁历程,发现影响减负政策的几个重要因素:传统科举考试文化观念、资源配置失衡、社会用人机制、教师减负。归纳概括出减负政策何以乏力的主要原因:减负政策朝令夕改,时效性短;老调重弹,缺乏新意;监督乏力,问责缺失;政策零散,不成体系。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加强学理研究,奠定减负政策理论基础;建立健全统筹兼顾的减负长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减负政策问责和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

张笛[9](2020)在《校外培训对初中生课业负担的影响 ——以W市某初中一年级学生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影响到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而且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2018年,教育部等九个部门针对“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切实推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由此可见,校外培训已成为中小学生减负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伴随着中小学生层出不穷的减负措施而来的,是学生越来越不容忽视的校外负担问题。据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校外培训已然成为了当今大多数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那么在探究如何给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中,自然不可避免的要重视校外培训这一因素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产生的影响。但是目前对于校外培训是否成为了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来源,它对学生的课业负担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从校外培训的角度去重新解读中小学生减负等问题学界研究成果甚少。因此,本文选择从校外培训的角度探究中小学生减负问题: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W市某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当前初中生课业负担和参加校外培训的真实情况,随后,运用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和访谈法进一步分析校外培训对初中生课业负担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校外培训的角度探讨如何给中小学生减负,以期为我国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尽一份绵薄之力。首先,本研究通过调查初步了解到:就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而言,当前初一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作业时间过长、睡眠不足、学习感受不佳、升学和考试压力大,并且部分学生主观感受上觉得学习生活并不愉快,有学习疲惫感等;就参加校外培训的情况而言,初一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现象非常普遍,有超过七成的学生正在参加校外培训活动,具体来看,初中生参加培训的科目具有很强的“应试倾向”,参加数学和外语培训的人分别占总体的86.7%和78.9%。初一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强度较高,在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中,每周参加1-3次校外培训的学生高达97%,这些学生平均每周至少要花费2-6小时在校外培训上,假如算上完成培训班作业所需时间,学生每周花在培训上的时间至少在3-7小时。由此可见学生在校外培训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已不容忽视,校外培训对学生课业负担的影响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从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强度来看,校外培训已成为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来源。随后,本文试图通过定量分析和访谈等方法进一步探究校外培训对学生的课业负担带来的具体影响,其主要围绕校外培训对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观感受以及身心健康三个方面的影响展开分析。校外培训虽然从整体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对有些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对于有些初中生而言,参加校外培训不是一种增加负担的行为,因为它从某种角度反而帮助他们减轻了学校学习的课业负担。最后,笔者以文章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为基础,分别对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校外培训机构等教育参与者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在中小学生减负进程中,各方力量能够形成合力,协作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肖静[10](2020)在《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蚌埠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过重的学业负担是我国一直存在的普遍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脚步,而且也进一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推进,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因素研究为主题,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阐述相关理论、问卷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比较全面地调查了初中生学业负担的现状,得出研究结论,并针对学业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深入分析和整理国内外与初中生学业负担主题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及动态,明确研究方向。并对学业负担、过重学业负担等概念进行界定,基于多元治理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教育测量理论、教育评价理论阐明初中生学业负担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其次,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初中生学业负担现状,通过描述统计分析和差异性分析,主要得出以下调查结果:一是学生在课余时间中完成作业的占比较大,导致睡眠时间和娱乐时间严重不足,二是家长额外布置作业降低了学习质量,三是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即心理压力负担较大等主要问题。最后,文章根据样本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从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质量、学习感受四个方面,对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学生学业负担由校内向校外转移,主要表现在初中生学业负担由校内向校外的辅导机构和家长的“加餐”转移。二是,学生对学习负担的态度不是完全否定的,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三是,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学业负担四个维度中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时间在日渐增长、学习内容科目逐渐复杂并且难度增大,学习压力感受加大。四是,四项影响因素对学业负担的影响程度较高。针对影响学生学业负担的因素,提出了从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的层面减轻初中生负担的措施。

二、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
        (二)令人堪忧的学业负担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四、概念界定
        (一)小学高年级
        (二)负担
        (三)学业负担
    五、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时间的调查分析
        (二)学生课业质量的调查分析
        (三)学生课业难度的调查分析
        (四)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分析
    三、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
第二章 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时间较长
        (二)课业质量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三)课业难度需进一步改善
        (四)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二、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学业负担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家庭教育方面
        (四)学生方面
第三章 缓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
    一、社会方面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二)加大对新型教育的投入,创建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教育监管部门明确责任,增强监管力度
    二、学校方面
        (一)改变评价标准的唯一性,全面考核学生
        (二)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各项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教育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提高作业有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五)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方面
        (一)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要合理化
        (三)合理安排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四)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
    四、学生自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后记

(2)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缘由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减负”政策
        (二)利益相关者
        (三)博弈
第二章 “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复杂理论
        (一)复杂理论的内涵
        (二)复杂理论的特征
        (三)在教育政策研究上的价值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征
        (三)在教育政策研究上的价值
    三、博弈理论
        (一)博弈理论的内涵
        (二)博弈理论的特征
        (三)在教育政策研究上的价值
第三章 “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看法与态度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问卷与访谈设计的依据
        (二)问卷与访谈设计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问卷结果统计
        (二)访谈信息归纳
第四章 “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观念
        (一)教育认知偏差
        (二)功利化教育价值观
        (三)狭隘的人才观
    二、教育制度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学校课程制度
        (二)单一的教育评价制度
        (三)“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
    三、经济激励
        (一)教育回报率决定教育投入
        (二)利益最大化原则
第五章 “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与参与路径分析
    一、“减负”政策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分析
        (一)教育部与专家学者
        (二)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
        (三)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
        (四)学生与家长
    二、“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路径分析
        (一)教育部与专家学者参与“减负”的途径
        (二)地方政府与学校参与“减负”的途径
        (三)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减负”的途径
        (四)家长与学生参与“减负”的途径
第六章 “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博弈行为与博弈结果分析
    一、“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分析
        (一)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逻辑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逻辑
        (三)政策评价过程中的利益博弈逻辑
    二、“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结果分析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利益博弈导致“减负”政策失真
第七章 “减负”政策中保障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教育认知
        (一)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
        (一)改革学校课程制度
        (二)建立多元评价制度
        (三)优化人才选拔制度
    三、均衡利益分配
        (一)缩小收入差距
        (二)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三)合理分配教育利益
结语: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上海市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 B 上海市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家长)
附录 C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D 上海市中小学校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追求
        2.小学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
        3.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有利于学生实现“减负”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减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关于学习习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及其“减负”意义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
        1.学习习惯的界定
        2.学习习惯的特点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表征
    (二)良好学习习惯是“减负”的重要因素
        1.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表现
        2.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内涵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课业负担的关系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问卷设计
        2.访谈设计
    (二)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对象
    (三)调查实施
        1.问卷调查实施
        2.访谈实施
    (四)调查结果
        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总体分析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各维度的具体情况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性别的差异比较
        4.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年级的差异比较
        5.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比较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课前预习的独立性不强
    (二)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三)课后做作业的态度不端正、纠错和复习的意识不足
        1.做作业态度不端正
        2.纠错意识不足
        3.复习意识不足
    (四)考试检查和反思的行动匮乏
        1.考试检查行动匮乏
        2.反思行动匮乏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强、主观认识不足
        1.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2.学生主观认识不足
    (二)学校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1.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不明确
        2.学习习惯培养制度未建立
        3.学习习惯培养环境未创设
    (三)教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引导和训练
        1.缺乏目标,缺少引导
        2.缺乏意识,缺少榜样
        3.缺乏训练,缺少强化
    (四)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意识淡薄
        1.家长培养意识欠缺
        2.家长表率作用缺乏
        3.家庭成员培养观念不一致
    (五)教师和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
        1.教师和家长观念不一致
        2.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配合
五、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优化策略
    (一)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减负的主体作用
        1.摒弃依赖,自主锻炼
        2.善于观察,仿效榜样
    (二)学校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负与提效并行
        1.确定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2.制定学习习惯培养制度
        3.创设学习习惯培养环境
        4.树立学习习惯优秀榜样
    (三)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1.明确目标,正面引导
        2.提高自我,言传身教
        3.加强训练,及时强化
    (四)家长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减负的阻力
        1.改变观念,提高意识
        2.营造环境,树立榜样
        3.统一观念,相互配合
    (五)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共促减负增效
        1.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2.教师与家长交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访谈提纲(教师用)
    附录3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访谈提纲(家长用)
致谢

(4)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减负三十条”政策的发布
        2.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象长期存在
        3.学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法
    (六)文献综述
        1.国内学业负担相关研究
        2.国外学业负担相关研究
    (七)核心概念界定
        1.学业负担
        2.学业负担过重
        3.减负
一、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分析
    (一)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回顾
        1.以缓解升学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期(1977—1992年)
        2.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的时期(1993—2000年)
        3.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时期(2001-2009年)
        4.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全面减负时期(2010-2018年)
    (二)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历史经验
        1.从“片面治理”到“综合治理”
        2.从“传统经验”到“数据驱动”
        3.从“假”减负到“真”减负
        4.从“选择执行”到“协调合作”
    (三)“减负三十条”的主要内容
二、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研究结果
        1.不同群体对学生学业负担的认识
        2.学生学业负担的分析
        3.学生成绩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
        4.学校教学与管理对学业负担的影响
        5.家庭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
三、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业负担的突出问题
        1.城区学校比农村学校学业负担重
        2.示范性学校比普通学校学业负担重
        3.学段越高,学业负担越重
        4.寄宿制学生比非寄宿制学生学业负担重
    (二)学校办学应试倾向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1.课时数量多,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偏长
        2.学生作业布置不合理,作业类型单一
        3.非均衡编班、考试次数频繁以及评优竞赛活动过多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家庭不合理的期望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1.家长盲目给孩子报名校外培训班
        2.家长给孩子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
        3.农村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
        1.“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愈演愈烈
        2.校外培训机构误导学生和家长
四、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升学竞争激烈
        1.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2.“抢跑文化”现象仍然突出
        3.公众舆论引导存在偏差
    (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
        1.依标教学落实不到位
        2.教学常规督促检查需进一步强化
        3.教师教学行为缺乏规范性
    (三)教育评价仍以考试为主
        1.唯分数论评价学生的方式依然存在
        2.对教师的考核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标准
        3.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参考
    (四)校外培训乱象不断
        1.校外培训机构准入门槛过低
        2.“超纲教学”“提前教学”的现象屡禁不止
        3.校外培训机构参与部分民办学校违规招生
    (五)家庭教育成才观念狭隘
        1.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引导
        2.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
        3.家校联动不足
五、减轻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对策
    (一)完善减负工作保障体系,加强减负宣传
        1.健全中小学减负工作机制
        2.积极开展校内课后服务
        3.充分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减负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校内学业负担
        1.重视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2.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避免不良行为发生
        4.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提倡多元化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1.推行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式
        2.优化学校和教师评价标准
    (四)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减轻学生校外学业负担
        1.完善管理标准,规范办学资质
        2.拓展培训机构教师进修渠道,提升教育理念
    (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减轻学生家庭学业负担
        1.提升家长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加强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减负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西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调查问卷(教师卷)
    广西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家长卷)
    广西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广西中小学生减负专题调研访谈提纲(教师)
    中小学减负专题调研访谈提纲(学生)
    中小学减负专题调研访谈提纲(家长)
附录3
    1.教师访谈
    2.家长访谈
    3.学生访谈
致谢

(5)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理论基础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初中生课业负担的应然之思
    (一)课业负担的内涵及辩证
    (二)因材施教与适合教育
        1.因材施教的内涵
        2.适合教育对因材施教的继承及发展
    (三)适合教育的内涵
        1.适合谁:学生群体与学生个体的统一
        2.适合性:主观判断与客观标准的统一
    (四)适合教育的特征
        1.以洞悉个体学生的特征为前提
        2.以促进个体成人为理想归宿
    (五)适合视野下的课业负担
二、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现状
    (一)初中生学习时间
    (二)初中生课业质量
    (三)初中生的课业难度感受
    (四)初中生的课业压力
    (五)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特征
        1.初中生课业负担差异形态具有多样性
        2.初中生客观课业负担趋向同一化
        3.初中生课业负担主观感受的相对性
        4.初中生个体课业负担原因的具体性
三、对初中生课业负担现状的反思
    (一)社会层面
        1.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不足
        2.减负政策难以兼顾课业负担多维度的差异性
    (二)家庭层面
        1.不适合的家庭教育期望
        2.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三)学校层面
        1.班级授课制对因材施教的客观制约
        2.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不足
        3.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四)社会教育观念的偏差
四、如何为初中生提供适合的课业负担
    (一)充分把握课业负担的差异性特征
    (二)家长充分地了解并尊重儿童
    (三)差异化课堂教学
    (四)学校特色化发展
    (五)转变社会教育观念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初中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生课业负担学生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梳理
        (一)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研究
        (二)社会建构理论研究
        (三)文献评价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要素分析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小学生“减负”
        (二)政策执行
        (三)社会建构
    二、理论基础
        (一)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
        (二)社会建构理论
        (三)基于社会建构的研究框架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学生“减负”问题的由来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历史生成与发展
    二、小学生“减负”的政策文本分析
    三、小学生“减负”成为显性问题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其基本情况
        (三)访谈与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量的变化
        (二)“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构成的变化
        (三)“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形式的变化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政策认知差异弱化政策目标实现
    一、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问题认知不一致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三)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二、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目标认知不一致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三、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措施认知不一致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体行为“反向强化”与“正向弱化”消解政策效果
    一、辅导机构诱致性策略使家长“减负”行为反向强化
        (一)培训宣传铺天盖地
        (二)培训内容投其所好
        (三)培训形式花样百出
    二、“减负不减评”使教师“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一)“重绩效”评价使教师“减负”弱激励
        (二)“分数至上”对冲“减负”行为
        (三)家庭偏好多元催生“好学生”法则
    三、小学生的非独立性使“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体传统文化观对“减负”政策的非支持性
    一、“高学历”成功观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二、“重教苦学”文化传统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三、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建议
    一、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
    二、形成一致性主体行动
    三、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小学生“减负”问题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B:小学生“减负”问题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C:小学生“减负”问题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D: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E: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F: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乡镇寄宿制小学的重要性
        1.1.2 课业负担问题日益突出
        1.1.3 乡镇寄宿制小学课业负担研究的特殊性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乡镇寄宿制小学
        1.4.2 课业负担
    1.5 理论基础
        1.5.1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1.5.2 成就动机理论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1.7.1 创新点
        1.7.2 难点
第二章 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分析与结果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思路
        2.1.2 调查对象
        2.1.3 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编写与优化
        2.1.4 问卷与访谈记录的处理
    2.2 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情况
        2.2.1 教学安排
        2.2.2 作业情况
        2.2.3 课余生活安排
    2.3 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观情况
        2.3.1 课业难度感受
        2.3.2 学习压力
        2.3.3 学习态度与习惯
    2.4 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
        2.4.1 学生学习时间过长
        2.4.2 作业量大且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质内容过多
        2.4.3 开展课余活动次数有限,活动形式单一
        2.4.4 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2.4.5 课业难度感受过大
        2.4.6 学习压力过大
        2.4.7 对寄宿生活和学习缺乏兴趣
第三章 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3.1 政府减负政策实施监管不到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3.1.1 缺乏对减负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管
        3.1.2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3.2 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关怀
        3.2.1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落实不到位
        3.2.2 课程及课余活动安排缺乏人文关怀
        3.2.3 作息时间不合理,学生可支配时间过少
    3.3 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能力不足且精力有限
        3.3.1 教学观念陈旧,专业能力欠缺
        3.3.2 师生之间疏于沟通,教师对学生关心不足
        3.3.3 身兼数职,教学力不从心
    3.4 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3.4.1 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
        3.4.2 缺少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沟通和引导
    3.5 学生“不想学”“不会学”
        3.5.1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5.2 错误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3.5.3 心理素质薄弱
第四章 减轻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建议
    4.1 政府要加强教育执法力度,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4.1.1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减负监督机制
        4.1.2 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发挥乡镇寄宿制学校优势
    4.2 学校要积极履行各项减负政策
        4.2.1 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升乡镇寄宿学校教学质量
        4.2.2 科学合理的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3 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培养广泛爱好
        4.2.4 合理安排作息,增加学生自由支配时间
    4.3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4.3.1 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素质
        4.3.2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3.3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优化学生学习品质
        4.3.4 精简优化课后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4.4 家长要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4.4.1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给予孩子合理的预期
        4.4.2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有效引导
        4.4.3 增进家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减负
    4.5 学生要提高自控能力,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4.5.1 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
        4.5.2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5.3 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增强抗压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小学负担
        (二)教育政策
        (三)减负政策
    四、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减负研究
        (二)国内减负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分析法
    六、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上)
    一、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主的政策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二、以减负减质为导向的政策受挫停滞阶段(1967-1977)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三、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第三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下)
    四、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政策稳步提升阶段(1993-2000)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政策精准发展阶段(2001-2013)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六、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14-至今)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第四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变迁逻辑分析
    一、在需求和利益交互博弈中形成减负共进主体
        (一)政府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家庭层面
        (四)社会层面
    二、以渐进性边际改革为主,强制性为依托的变迁方式
        (一)强制性变迁
        (二)渐进性过渡
        (三)边际性改革
    三、政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变迁逻辑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二)“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价值取向
        (三)“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反思
    一、减负政策必须顾及的若干重要影响因素
        (一)减负政策与传统科举考试文化观念
        (二)减负政策与资源配置失衡
        (三)减负政策与社会用人机制
        (四)减负政策与教师减负
    二、减负政策何以乏力
        (一)减负政策朝令夕改,时效性短
        (二)减负政策老调重弹,缺乏新意
        (三)减负政策监督乏力,问责缺失
        (四)减负政策零散,不成体系
    三、完善减负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学理研究,奠定减负政策理论基础
        (二)建立健全统筹兼顾的减负长效治理机制
        (三)建立健全减负政策问责和监督评估机制
        (四)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一、年鉴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报纸类
    五、外文文献
附录
致谢

(9)校外培训对初中生课业负担的影响 ——以W市某初中一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校外培训
        2. 课业负担
    (四) 文献综述
        1. 关于校外培训的相关研究
        2. 关于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相关研究
        3. 校外培训与课业负担的关系研究
    (五) 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四) 研究对象
        1. 样本选择
        2. 样本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初一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现状与结果分析
        1. 初一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规模
        2. 初一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强度
        3. 初一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主要科目
        4. 初一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主要原因
        5. 初一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收获与态度
    (二) 初一学生课业负担现状和结果分析
        1. 初一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负荷情况
        2. 初一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观负荷情况
    (三) 校外培训与初一学生课业负担关系的相关分析
三、校外培训对初一学生课业负担的影响分析
    (一) 校外培训对初一学生课业的积极影响
    (二) 校外培训对初一学生课业负担的消极影响
        1. 剥夺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2. 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观负荷
        3. 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1. 初一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规模较大且强度较高
        2. 初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3. 校外培训是影响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因素
    (二) 研究建议
        1. 国家应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实行多元人才评价制度
        2. 学校应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 家长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4. 校外培训机构要兼顾好商业性和教育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蚌埠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学业负担
        二、课业负担和课外负担
        三、过重学业负担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素质教育理论
        二、教育测量理论
        三、教育评价理论
        四、多元治理理论
第三章 蚌埠市初中生学业负担情况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学校的选择
        二、调查思路
        三、调查问题设计
        四、调查内容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优化
        一、问卷指标的选取
        二、调查问卷的优化
第四章 蚌埠市初中生学业负担的描述统计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学习时间分配情况
        三、学习内容情况
        四、学习质量情况
        五、学习压力感受情况
    第二节 各变量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一、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二、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三、独生子女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第五章 蚌埠市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研究假设
        二、建模分析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学习时间维度对学业负担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维度对学业负担的影响
        三、学习质量维度对学业负担的影响
        四、学习压力感受维度对学业负担的影响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减轻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初中生学业负担由校内负担向校外负担转移
        二、学生对学业负担并非完全否定
        三、初中生学业负担在不同年级这一维度中存在明显差异性
        四、四项影响因素对学业负担的影响程度较高
    第二节 减轻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对策
        一、政府及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家长层面
        四、学生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D]. 刘柯妙.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2]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分析[D]. 陈苗.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D]. 刘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研究[D]. 杨伟锋.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D]. 刘石秀.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D]. 雷舒淇. 河南大学, 2020(02)
  • [7]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研究[D]. 韩旭. 河北大学, 2020(08)
  • [8]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D]. 刘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校外培训对初中生课业负担的影响 ——以W市某初中一年级学生为例[D]. 张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蚌埠市为例[D]. 肖静.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2)

标签:;  ;  ;  

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