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船舶压载水管理项目在我国启动

全球船舶压载水管理项目在我国启动

一、全球船舶压载水管理项目在我国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陈熙[1](2020)在《论《压载水公约》在我国实施的法律困境和对策》文中认为国际航行船舶的压载水是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常见途径之一,当船舶从一个港口运送货物到另一个港口,并提取当地的水作为压舱物时,它们在不知不觉中运输着外来物种。一旦外来物种入侵一个新的环境,会给当地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害。《压载水公约》旨在通过控制和管理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预防、减少和最终消除有害水生生物和病原体的转移,公约已于2019年1月22日起对我国正式生效。文章从船舶压载水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入手,表明我国加入《压载水公约》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我国船舶压载水的立法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实施《压载水公约》所存在的法律困境。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法律体系、基本制度、监管执法体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通过对船舶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有关外国立法进行讨论和研究,从中得到对我国立法的启示,提出对完善船舶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压载水公约》在我国的全面实施。除引言、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关于船舶压载水和《压载水公约》的概述,介绍了船舶压载水的特点以及其所引发的外来生物入侵对海洋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带来的损害。从船旗国监管和港口国监控这两个方面介绍《压载水公约》的主要内容,探讨加入公约对我国产生的积极影响。第二章针对我国船舶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法律体系问题,发现当前我国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法律体系内部协调性不足、《压载水管理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立法层级低、公约纳入方式不明确。在比较研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有关立法之后,认为我国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完整的压载水控制和管理法律体系:第一,修订现行立法与专项立法相结合:第二,将压载水控制和管理单行法定位于行政法规这一层级;第三,明确《压载水公约》纳入我国法律体系的方式。第三章研究了我国船舶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基本制度问题,我国目前船舶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在立法上比较落后,与《压载水公约》的要求存在一定脱轨,包括上位法缺乏防治压载水引发外来生物入侵的内容、船舶压载水管理计划的审查制度不健全、检验和发证制度缺失,以及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备。因此,文章建议在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上位法中加入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内容,并构建完备的船舶压载水管理计划审查制度、检验和发证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制度。第四章针对我国分散型的船舶压载水监管执法体制,认为当前我国实施《压载水公约》在监管执法体制方面,存在主管机关不明确,以及相关执法机关之间缺乏合作这两方面的问题。这容易激化管理部门间矛盾,造成管理权力运作效率低下,不利于公约在我国得到很好的实施。文章建议通过法律规定明确授权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作为公约实施的主管机关,其他机关在其各自领域配合管理,并且以立法形式在船舶压载水监管方面成立行政机关间的协作组织,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彭真[2](2020)在《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设计与软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海洋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船舶压载水为外来生物入侵提供了途径和载体。为防止压载水中外来生物入侵,提高压载水的风险防控,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4年2月制定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及其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已于2019年1月22日起对我国正式生效,我国的船舶压载水经验积累期也随之开始。作为最大的压载水输出国和输入国,目前我国对海洋外来生物,特别是船舶压载水引入的外来生物入侵机理、灾害监测及风险评估预警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同时在压载水检测、岸基处理和防控管理方面处于空白,无法满足我国当前对于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的要求。基于此,本文设计了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和软件实现,对船舶压载水的信息申报、取样检测和岸基处理进行了业务化集成,为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及科学决策提供平台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的压载水管理现状,结合我国的压载水需求对防控平台进行了业务需求分析和性能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防控平台业务流程模型。通过对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的每一个业务模块分析,完成了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总体设计。其次,本文将压载水防控平台设计为四个模块,分别是船舶信息申报模块、压载水现场快检模块、压载水标准检测模块和岸基处理模块。信息申报模块用于登记船舶压载水信息,并将船舶信息传递到现场快检部门;现场快检模块用于管理压载水快速检测的信息,并判断是否进行实验室标准检测;标准检测模块用于管理压载水标准检测的信息,并判断是否进行岸基处理;岸基处理模块用于管理压载水的处理信息,并允许压载水的排放。在对每一个模块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流程分析后,完成了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详细设计。再次,本文利用JSP技术进行编程完成了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实现,利用MySQL数据库系统建立了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数据库,并进一步完成了防控平台信息申报系统、压载水检测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最后,在完成平台软件设计后对软件功能进行测试,对平台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规范了监管流程、提高执法效率、减少执法成本,达到了对外来船舶检测“关口前移”的效果。在压载水履约的国际大背景下,为我国的压载水信息化综合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闫博[3](2020)在《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船舶在空载航行时为了保证船体有足够的浸没深度,同时调整船体浮态,需要加入压载水。船舶在起点海域装入压载水,在终点海域进行排放,水中携带的生物极易破坏当地海域的生态平衡,形成生物入侵。世界范围内对无压载水船舶做出了很多探索,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无压载水船舶问世。本文提出了一种分步式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各个载况下的浮态和稳性,实现完全的无压载水设计。本文以一条50000DWT油船作为母型船改造为同载重量的无压载水船舶为例,介绍了本文分步设计法的原理,分步进行型线设计,给出了具体的设计过程,系统地阐述了这一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方案的总体思路,叙述了采取本文的方法对母型船进行型线变换的原理,以及本文采取的方法与前人方法的不同之处。然后,以一条50000DWT油船作为母型船,详细介绍了50000DWT无压载水船舶的设计过程,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步骤,并对新设计船进行了分舱布置设计。最后,对设计出的无压载水船舶做出全面的性能校核,保证其舱容、浮态、稳性、航行阻力等方面都能达到要求。本文使用freeship软件对设计船进行船体建模,利用软件对设计船舱容、浮态、稳性、航行阻力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性能校核。校核后的结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田雯,沈浩,郭静凤,丁华,朱磊,李锡东,徐金祥,李浩[4](2019)在《国际压载水管理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生效,各国围绕压载水管理的办法也陆续出台。本文对压载水公约及各国管理状况进行了介绍,对国际压载水管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口岸压载水管理现状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海关部门积极应对压载水管理提供参考。

李岗[5](2019)在《V型无压载水船设计方法及阻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球有大量货物依靠船舶进行运输,但是船舶在航行中需要携带一定量的压载水来保证正常的航行,这些压载水给人类的健康、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针对压载水问题,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出台治理压载水的法律法规,一些压载水处理技术也相应而生,但是这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压载水带来的问题。因此,有些国家的研究人员又提出了无压载水船的概念,以求在根本上解决压载水问题。目前无压载水船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三种:日本的V型NOBS方案、美国的贯通流系统船体方案、荷兰的单一结构船体方案。本文在V型NOBS方案基础上,以26000DWT油船为研究对象,改进型线设计方法、开发快速型线设计和快速建模系统,并对设计船阻力性能进行分析。首先,在母型船横剖面面积不变法的基础上,改进V型无压载水船的型线设计方法,能在倾斜的V型船底生成平坦的部分,使设计更能符合实际的要求;在提出型线设计方法之后,统计设计船型宽的数据,得到设计船型宽与底倾角、平板龙骨的关系;利用VB对AutoCAD的二次开发,实现V型无压载水船在各个底倾角下型线的快速生成,所生成的型线能满足光顺要求。然后,在型线快速生成的基础上,对CATIA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V型无压载水船的快速建模和静水力要素的提取。通过对静水力要素进行分析,对比系列V型无压载水船的静水力要素与母型船的不同,以及得到系列V型无压载水船的静水力要素随底倾角的变化规律,为V型无压载水船的设计提供参考。最后,在实现V型无压载水船快速建模的基础上,通过采用CFD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V型无压载水船的阻力性能。将母型船阻力的CFD计算值与阻力试验值作对比,验证STAR-CCM+所计算的结果能够满足精度要求;计算系列V型无压载水船的阻力,将阻力结果与母型船作对比,得到V型无压载水船阻力特点,并分析系列V型无压载水船的总阻力、阻力成分随底倾角的变化规律;为了更好的设计V型无压载水船,降低阻力,以球鼻艏的长度和最大宽度为自变量变换球鼻艏,研究球鼻艏的长度和最大宽度对V型无压载水船阻力的影响。

鲁正[6](2019)在《船舶压载水中微型生物高效灭活及废弃物降解产能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舶压载水公约已于2017年9月8日正式生效,而目前现有压载水处理技术仍然存在处理效率低、不稳定等问题,同时压载水处理后的藻类废弃物无法有效处理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隐患。本文采用高梯度磁过滤联合紫外光合催化技术(HGMS-UV/TiO2)对压载水中的微型生物进行稳定高效的去除,并对压载水处理后的藻类废弃物进行降解产能研究,实现了船舶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针对普通滤网滤器对尺寸小于20μm的生物体基本无作用的现状,建立了HGMS-UVC/TiO2系统,研制了改性麦秸秆磁种,替代了传统磁种并无需投加絮凝剂,使HGMS前处理实现了多种污染物的一次净化,对压载水中的悬浮物及大肠杆菌去除率较改性前的磁种分别提高了 29.8%和0.4 log;同时充分发挥了后续紫外光催化(UVC/TiO2)二级处理系统的灭菌能力,使得大肠杆菌细胞膜受损严重,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增多,酶活性减弱,胞内K+和蛋白质泄漏,对大肠杆菌的细胞结构及DNA产生不可逆的双重破坏和杀灭,抑制细菌光复活和暗修复能力。应用麦秸秆磁种的HGMS系统与紫外光催化联用对人工配置海水中的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协同去除能力。为提高HGMS-UVC/TiO2系统对具有坚韧纤维素细胞壁微藻的去除效果,建立了新型长短双波紫外光催化(UVA/UVC-TiO2)系统,较单独以长波或短波作为光源的光催化系统,灭藻率分别提高了 0.31 log和0.19 log。长短双波紫外光催化的共同作用加剧破坏了微藻细胞膜使其渗透性受损,同时短波紫外辐射破坏细胞内的代谢和遗传物质。UVA/UVC-TiO2系统较单波长紫外光催化系统可以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使微藻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提高40%,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降低40%,胞内物质泄漏量提高25%。UVA/UVC-TiO2系统充分发挥UVA对TiO2的高催化性和UVC对细胞的高破坏性,从而对压载水中微型生物实现高效灭活。针对压载水藻类废弃物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和无害化利用的情况,考察不同种泥和预处理方法对压载水藻类废弃物选择性发酵降解产能效果影响。结果表明经FP技术预处理过的压载水藻类废弃物,若接种好氧污泥(AS)可以产生最多的挥发性脂肪酸(VFA),而接种厌氧污泥(ANS)可以保留住更多的脂肪,这可能是由于AS组Sphingomonoadaceae、Other Bacteroidales以及Clostridiaceae种群占优势,导致对压载水藻类废弃物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能,而ANS组中发现了大量与生物氢化相关的科,因此发生了典型的生物氢化而保留住了脂肪并产生了更多的甲烷;在不同物化预处理方法的产能效果研究中,以AS作为选择性发酵种泥,结果表明无物化预处理的选择性发酵虽然水解速率在发酵前期较预处理组略慢,但发酵后期各项指标得到了显着提升,41%的不饱和脂肪酸饱和化,提高了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质。此外选择性发酵耗能低,不需投加化学试剂,不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厌氧发酵技术,因此对于压载水藻类废弃物的降解产能可以无物化预处理,而使用选择性发酵技术作为破坏藻类细胞壁和提高脂肪提取效率的最佳方法。

张小芳[7](2018)在《中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排放量分析及其高级氧化应急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载水是造成地理性隔离水体间海洋外来生物(Non-indigenousSpecies,NIS)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Maritime Organization,IMO)制定的《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管理与控制公约》已于2017年9月8日正式生效,要求进入公约缔约国海域的所有船舶必须安装通过IMO认可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压载水排放必须满足D2标准要求。由于全球不同海域水质状况迥异,截止目前,仍未有一种压载水处理系统适用于所有海域。远洋船舶压载水的排放量和排放特征是对港口海域NIS入侵风险防控需掌握的最基本要素。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出入境船舶压载水管理信息平台,对我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排放量进行统计非常困难。同时,面对远洋船舶压载水大量排放对我国港口海域造成的NIS入侵威胁,我国仍未有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因此,建立一种适用于我国港口海域海洋NIS入侵风险防控的应急处理技术和装置,已成为完善我国船舶压载水管理体系和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迫切任务。针对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管理及有效防控的重要需求,本文对我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排放量与排放特征、远洋船舶压载水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应急处理方法与技术装置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输入量和输出量巨大,2016年出入境船舶排放到我国港口海域的压载水达3.46亿吨,排放到境外海域的压载水达9.57亿吨,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输入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境外压载水量最多,占全国输入总量的33.57%~38.98%,环渤海地区输出的压载水量最多,占全国输出总量的37.31%~43.32%。对输入压载水贡献最大的是集装箱船,对输出压载水贡献最大的是散货船。长江三角洲地区压载水的输入强度最大,环渤海地区压载水的输出强度最大。(2)疑似经由远洋船舶压载水传播至中国海域的NIS超过97种,其中赤潮藻类超过29种,有害赤潮藻达15种。(3)依托大气压强电场放电规模高效制备活性氧自由基,结合水力空化高级氧化技术的船舶压载水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应急处理方法,在藻浓度为4.92 X 104cells/mL 时,浓度-时间(Concentration-time,CT)值为 0.22 mg-min/L,在 6.0 s内即可杀灭海洋生物,处理效果达到IMO排放标准。(4)基于远洋船舶压载水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高级氧化应急处理方法,研制了 40t/h可移动集装式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应急处理装置。该装置将高浓度活性氧自由基制备单元和水力空化单元等集成一体,安装于标准集装箱内。该装置处理水量可在15~40 t/h范围内调节,注入水中的总氧化剂(Total Reactive Oxidant,TRO)浓度可在0~10 mg/L范围内调节。在大连港开展的为期6个多月的试验性工程应用示范结果表明,当微型生物浓度在0.53×103~3.77×104 cells/mL之间,CT值小于0.30mg-min/L的情况下,处理结果可达到IMO排放标准,海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针对我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导致的NIS入侵危害,通过分析我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的排放量和排放特征,确立了船舶压载水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高级氧化应急处理方法和装置,为完善我国船舶压载水管理体系和保护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适用于港区作业的新装备。

杨培举[8](2017)在《青岛双瑞的国际征途》文中研究指明多年来,船舶配套一直是中国造船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尤其是高端配套领域,中国企业的国际征途一直走得异常艰难。这让广大中国造船人如鲠在喉,难以释怀。如今,随着《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以下简称压载水公约)于2017年9月8日正式生效,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

李鲁宁[9](2016)在《基于IMO《压载水公约》生效背景下的我国压载水履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比较主要航运国家压载水管理情况,研究我国压载水管理的现状及我国加入《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可能遇到的问题,采取合理可行的方式,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许民强[10](2015)在《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海事安全不仅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全球公共安全治理的重点领域之一。近百年来,国际社会经过不懈努力和追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形成了以SOLAS公约、MARPOL公约、STCW公约等为“龙头”的并行的分公约体系和极地国际海事规则,各国也基于船旗国、沿岸国、港口国的管辖权制订和实施了保障本国海事安全的法律制度。但现实情况表明,减少或消除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仍是一项长期的迫切任务。频繁发生的海事安全事件或事故,固然有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但与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不严格遵守或执行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紧密相关。故此,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界定“海事”、“海事安全”、“国际海事安全”等概念基础上,梳理与海事安全相关的国际习惯(法)、国际条约和发达国家(联盟)国内法,探讨海事安全国际习惯(法)的现代意蕴、国际海事安全条约体系的构成内容以及发达国家(联盟)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关注重点。第二部分分析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将其归结为五个方面,即创制主体“三轨并存”、法律适用存在冲突、过于倚重“高标准一低事故”技术性逻辑、专门性国际海事规则仍存不足和监管者缺少被监管机制,并提出如下完善建议:规制对象应集中在对船舶及其航行的管控能力、规制内容应着眼于“人的因素”、注重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的彼此衔接和推进各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统一。第三部分将研究视角回归我国,总结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与不足,分析我国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及我国对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时代诉求,提出完善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议,即借鉴国际社会的相关做法、明确海事安全命规则的制定主体、合并与整合海事安全规章、完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快速修改机制和填补现行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迫切性缺口。

二、全球船舶压载水管理项目在我国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船舶压载水管理项目在我国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论《压载水公约》在我国实施的法律困境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宄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船舶压载水及《压载水公约》概述
    第一节 船舶压载水的内涵
        一、船舶压载水的定义
        二、船舶压载水的特点
    第二节 船舶压载水引发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
        一、海洋生态环境损害
        二、社会和经济危害
    第三节 《压载水公约》简介
        一、公约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加入公约的积极意义
第二章 实施《压载水公约》在法律体系方面的困境和对策
    第一节 我国实施《压载水公约》在法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法律体系内部协调性不足
        二、《压载水管理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立法层级低
        三、《压载水公约》纳入我国法律体系的方式不明确
    第二节 外国有关法律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有关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法律体系
        二、加拿大有关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法律体系
        三、澳大利亚有关压载水控制和管理的法律体系
        四、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应对压载水控制和管理法律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修订现行立法与专项立法相结合
        二、压载水控制和管理单行法定位于行政法规层级
        三、明确《压载水公约》纳入我国法律体系的方式
第三章 实施《压载水公约》在基本制度方面的困境和对策
    第一节 我国实施《压载水公约》在基本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上位法缺乏防治压载水引发外来生物入侵的内容
        二、船舶压载水管理计划的审查制度不健全
        三、检验和发证制度缺失
        四、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
    第二节 外国有关立法及其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
        一、美国有关压载水控制和管理基本制度的立法
        二、加拿大有关压载水控制和管理基本制度的立法
        三、澳大利亚有关压载水控制和管理基本制度的立法
        四、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应对压载水控制和管理基本制度问题的对策
        一、上位法加入防治压载水引发外来生物入侵的内容
        二、船舶压载水管理计划的审查制度构建
        三、检验和发证制度构建
        四、法律责任制度构建
第四章 实施《压载水公约》在监管执法体制方面的困境和对策
    第一节 我国实施《压载水公约》监管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的主管机关不明确
        二、相关执法机关之间缺乏合作
    第二节 外国有关船舶压载水监管执法体制的经验与借鉴
        一、美国有关船舶压载水的监管执法体制
        二、加拿大有关船舶压载水的监管执法体制
        三、澳大利亚有关船舶压载水的监管执法体制
        四、对我国船舶压载水监管执法体制的借鉴
    第三节 我国应对船舶压载水监管执法体制问题的对策
        一、在法律中明确海事局的主管机关地位
        二、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协调组织和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2)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设计与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压载水管理现状
        1.2.2 压载水管理相关国际公约
        1.2.3 我国压载水管理现状
        1.2.4 我国关于船舶压载水管理的法律法规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压载水防控平台需求分析及业务模块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业务需求分析
        2.1.2 性能需求分析
    2.2 业务流程设计
    2.3 业务模块总体设计
        2.3.1 船舶信息申报模块
        2.3.2 压载水取样模块
        2.3.3 压载水快检模块
        2.3.4 压载水标准检测模块
        2.3.5 压载水岸基处理模块
    2.4 技术支撑
        2.4.1 JSP技术
        2.4.2 B/S架构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压载水防控平台的业务分模块设计
    3.1 引言
    3.2 信息申报模块设计
        3.2.1 信息申报分析
        3.2.2 信息申报流程
        3.2.3 信息申报设计
    3.3 现场快检模块设计
        3.3.1 现场快检分析
        3.3.2 现场快检工作流程
        3.3.3 现场快检设计
    3.4 实验室标准检测模块设计
        3.4.1 实验室标准检测分析
        3.4.2 实验室标准检测工作流程
        3.4.3 实验室标准检测设计
    3.5 岸基处理模块设计
        3.5.1 岸基处理分析
        3.5.2 岸基处理工作流程
        3.5.3 岸基处理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压载水防控平台软件功能模块实现
    4.1 引言
    4.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与实现
        4.2.2 数据库数据模型设计与实现
        4.2.3 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与实现
    4.3 船舶申报系统实现
    4.4 检测信息录入系统实现
    4.5 人员管理系统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软件平台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测试环境的搭建
    5.3 软件平台功能测试
        5.3.1 信息申报功能测试
        5.3.2 快速检测功能测试
        5.3.3 标准检测功能测试
        5.3.4 岸基处理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压载水问题综述
    1.2 压载水相关的公约与法规
    1.3 压载水处理方法
    1.4 无压载水船舶设计理念介绍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对无压载水船舶的研究
        1.5.2 国内对无压载水船舶的研究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思路
    2.1 设计目标与母型船资料
    2.2 总体设计思路
        2.2.1 传统V型变换方法简介
        2.2.2 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思路
    2.3 本研究中用到的软件和工具简介
3 基于分步设计法的50000DWT无压载水油船设计
    3.1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3.2 空载到港型线设计
        3.2.1 重量与重心估算
        3.2.2 空载到港艏艉吃水的确定
        3.2.3 绘制空载到港水线下的横剖面面积曲线
        3.2.4 绘制各分站处的横剖面形状
        3.2.5 使用freeship软件模拟空载到港船体
    3.3 满载出港型线设计
        3.3.1 满载出港重量重心与艏艉吃水的确定
        3.3.2 满载出港横剖面面积曲线的绘制
        3.3.3 满载出港横剖面形状的确定
    3.4 完成全船的设计
        3.4.1 设计水线上方船体型线与型深的确定
        3.4.2 使用freeship软件模拟船体示意图
        3.4.3 艏艉形状的设计
        3.4.4 船体型线光顺
    3.5 设计船舱室划分
        3.5.1 货舱的建筑特征
        3.5.2 机舱布置
        3.5.3 水密舱室的划分
    3.6 本章小结
4 设计船性能校核
    4.1 舱容与干舷校核
    4.2 设计船相关计算
        4.2.1 设计船空船重量估算
        4.2.2 设计船空船重心估算
    4.3 空载到港性能校核
        4.3.1 空载到港浮态校核
        4.3.2 空载到港稳性校核
    4.4 满载出港性能校核
        4.4.1 满载出港重量重心估算
        4.4.2 满载出港浮态校核
        4.4.3 满载出港稳性校核
    4.5 阻力校核
    4.6 本章小结
5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1.1 设计步骤总结
        5.1.2 论文成果总结
        5.1.3 本文设计方法的优势
    5.2 论文不足与展望
        5.2.1 论文的不足与未完成的工作
        5.2.2 无压载水船舶发展前景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国际压载水管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压载水公约及各国管理状况
    1.1 压载水公约
    1.2 美国压载水管理
        1.2.1 美国压载水立法历史
        1.2.2 美国现行压载水管理要求
        1.2.2. 1 排放指标
        1.2.2. 2 压载水处理设备型式认证
        1.2.2. 3 独立的第三方实验室(IL)认可
    1.3 其他国家船舶压载水管理方式
    1.4 我国船舶压载水管理现状
        1.4.1 我国船舶压载水输入输出现状
        1.4.2 国际压载水管理对我国的影响
        1.4.3 我国压载水管理立法现状
2 国际压载水管理特点分析
    2.1 压载水立法管理的特点
        2.1.1 风险预防的原则
        2.1.2 多样化管理视角
    2.2 船舶压载水管理与WTO规则的关联性
        2.2.1 压载水管理与《SPS协定》的关联性
        2.2.2 与《TBT协定》的关联性
3 海关部门的应对和建议
    3.1 理清职能分工
    3.2 健全法律法规
    3.3 加强海关核心能力建设
    3.4 争取多方合作

(5)V型无压载水船设计方法及阻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船舶压载水的作用及危害
    1.2 船舶压载水的法律法规
        1.2.1 船舶压载水管理国际公约
        1.2.2 有关国家的立法和管理措施
    1.3 船舶压载水的处理
    1.4 无压载水船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无压载水船国外研究现状
        1.4.2 无压载水船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1.5.1 论文研究意义
        1.5.2 论文完成工作
2 无压载水船设计方案及设计工具介绍
    2.1 无压载水船设计方案介绍
    2.2 AutoCAD软件二次开发介绍
    2.3 CATIA软件二次开发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V型无压载水船快速型线设计
    3.1 型线设计方法
    3.2 V型无压载水船型线设计方法
        3.2.1 平行中体的型线变换
        3.2.2 非平行中体的型线变换
    3.3 V型无压载水船的主尺度
        3.3.1 V型无压载水船的主尺度
        3.3.2 型宽与底倾角的关系
        3.3.3 型宽与平板龙骨的关系
    3.4 V型无压载水快速型线生成
        3.4.1 型线的快速生成流程
        3.4.2 启动AutoCAD并创建用户界面
        3.4.3 创建型值点及型线
        3.4.4 绘制三维线框图
    3.5 V型无压载水船型线快速生成应用举例
    3.6 本章小结
4 V型无压载水船快速建模及静水力性能
    4.1 CATIA二次开发方法的选择
    4.2 基于CATIA的快速建模
        4.2.1 CATIA二次开发流程
        4.2.2 启动CATIA并创建用户界面
        4.2.3 创建型值点和型线
        4.2.4 创建实体模型
    4.3 V型无压载水船静水力性能
        4.3.1 CATIA快速提取静水力要素
        4.3.2 V型无压载水船静水力结果
        4.3.3 V型无压载水船静水力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V型无压载水船阻力性能研究
    5.1 STAR-CCM+的理论基础
        5.1.1 CFD方法概述
        5.1.2 CFD求解流程
        5.1.3 CFD数值模拟控制方程
    5.2 STAR-CCM+数值模拟验证
        5.2.1 船模介绍与设置计算域
        5.2.2 网格的划分
        5.2.3 计算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5.2.4 母型船的阻力模拟结果及分析
    5.3 V型无压载水船阻力研究
        5.3.1 V型无压载水船阻力结果
        5.3.2 V型无压载水船阻力与母型船对比分析
        5.3.3 V型无压载水船阻力随底倾角的变化规律
    5.4 V型无压载水船球鼻艏敏感性分析
        5.4.1 V型无压载水船的球鼻艏方案
        5.4.2 V型无压载水船球鼻艏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及创新点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V型无压载水船静水力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船舶压载水中微型生物高效灭活及废弃物降解产能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船舶压载水的危害与排放标准
        1.1.2 船舶压载水藻类废弃物的处置难题
    1.2 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与处理系统
        1.2.1 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
        1.2.2 船舶压载水复合处理系统
    1.3 高梯度磁分离与TiO_2光催化技术研究进展
        1.3.1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1.3.2 TiO_2光催化技术研究进展
    1.4 藻类废弃物厌氧发酵产能
        1.4.1 藻类废弃物厌氧发酵产能原理
        1.4.2 藻类废弃物产能技术研究
        1.4.3 有机废弃物降解产能的微生物机制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微生物培养及试验方法
        2.2.1 人工海水配置
        2.2.2 试验菌种、藻种及培养方法
        2.2.3 试验种泥的培养
        2.2.4 微型生物灭活及微藻发酵产能试验
    2.3 微型生物灭活机理分析方法
    2.4 模拟仿真方法
        2.4.1 BP神经网络模拟仿真
        2.4.2 TracePro模拟仿真
    2.5 样品分析方法
        2.5.1 磁种及催化剂的表征
        2.5.2 生物指标的分析
        2.5.3 非生物指标的分析
第3章 HGMS-UVC/TiO_2复合体系的灭菌效能研究
    3.1 HGMS-UVC/TiO_2复合处理系统的建立
    3.2 HGMS中磁种的制备表征与处理效能
        3.2.1 麦秸秆磁种的制备及其表征
        3.2.2 高梯度磁分离装置的性能研究
    3.3 HGMS-UVC/TiO_2系统的灭菌性能研究
        3.3.1 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3.3.2 不同反应体系的灭菌效果研究
        3.3.3 不同反应体系抑制大肠杆菌再生研究
    3.4 不同因素对HGMS-UVC/TiO_2系统灭菌效能的影响
        3.4.1 原水中TSS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3.4.2 紫外强度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3.4.3 有机物含量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3.5 HGMS-UVC/TiO_2系统的灭菌机制研究
        3.5.1 脂质过氧化反应分析
        3.5.2 细胞内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分析
        3.5.3 胞内物质泄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TiO_2光催化系统的优化及对微藻的灭活效能研究
    4.1 HGMS-UVC/TiO_2系统对实际海水中微型生物灭活性能研究
        4.1.1 HGMS系统悬浮物截留效果
        4.1.2 HGMS-UVC/TiO_2对海水中细菌的去除效果
        4.1.3 HGMS-UVC/TiO_2对海水中浮游动植物的去除效果
    4.2 基于BP神经网络对HGMS-UVC/TiO_2系统的最佳调控策略
        4.2.1 BP神经网络的模拟训练
        4.2.2 BP神经网络的调控策略分析
    4.3 双波长紫外光催化系统的优化建立
    4.4 双波紫外光强分布模拟
        4.4.1 模型建立
        4.4.2 参数的设定
        4.4.3 光场模拟分析
    4.5 UVA/UVC-TiO_2系统的对比优化研究
        4.5.1 不同反应体系对微藻的灭活效果
        4.5.2 不同反应体系灭藻中叶绿素a变化
        4.5.3 环境因素对UVA/UVC-TiO_2系统灭活微藻效果的影响
    4.6 UVA/UVC-TiO_2系统对微藻灭活机理研究
        4.6.1 脂质过氧化反应分析
        4.6.2 细胞内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分析
        4.6.3 胞内物质泄漏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压载水藻类废弃物降解产能机制研究
    5.1 不同接种污泥对压载水藻类废弃物发酵效果的影响
        5.1.1 接种污泥对藻类发酵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
        5.1.2 接种污泥对藻类发酵过程中产气的变化
        5.1.3 接种污泥对藻类发酵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
        5.1.4 接种污泥对藻类发酵中SCOD和SS的变化
        5.1.5 接种污泥对藻类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
    5.2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压载水藻类废弃物发酵效果的影响
        5.2.1 预处理方法对藻类发酵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
        5.2.2 预处理方法对藻类发酵过程中产气量和pH的变化
        5.2.3 预处理方法对藻类发酵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
        5.2.4 预处理方法对藻类发酵过程中总糖、COD和SS的变化
        5.2.5 预处理方法对藻类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
    5.3 不同预处理工艺相对能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排放量分析及其高级氧化应急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船舶压载水
    1.2 船舶压载水造成的海洋外来生物入侵危害
        1.2.1 船舶压载水对世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1.2.2 船舶压载水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1.3 船舶压载水对中国远洋航运业的影响
    1.4 防控船舶压载水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
        1.4.1 世界各国和组织对船舶压载水的管控政策
        1.4.2 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
        1.4.3 无压载水船型设计
        1.4.4 船舶压载水排放量估算和海洋外来生物调查
    1.5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船舶压载水研究
        1.5.1 现有高级氧化技术方法
        1.5.2 高级氧化技术应用于船舶压载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对外贸易港口与疑似海洋外来生物调查
    2.1 引言
    2.2 中国对外贸易港口状况
    2.3 中国五大港口群体生产用泊位数量和码头长度
    2.4 经由船舶压载水输入中国海域的疑似海洋外来生物调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排放量估算与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中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排放量估算模型
        3.2.1 模型建立
        3.2.2 船型比值的确定
    3.3 中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输入和输出总量估算
        3.3.1 相关数据的获取与计算
        3.3.2 2007至2016年中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输入量和输出量估算与分析
        3.3.3 误差分析
    3.4 中国五大港口群体出入境船舶压载水输入量和输出量估算
    3.5 中国五大港口群体出入境船舶压载水交换强度估算与分析
    3.6 2017年中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排放量简化预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载水海洋外来生物高级氧化应急处理方法
    4.1 引言
    4.2 压载水海洋外来生物高级氧化应急处理方案
    4.3 强电场放电
        4.3.1 大气压下微流注与微类辉光交替促成强电场放电
        4.3.2 大气压强电场放电过程中活性氧自由基的生成路径
    4.4 水力空化技术
    4.5 强电场放电协同水力空化高效生成·OH
        4.5.1 反应路径
        4.5.2 ·OH检测
    4.6 强电场放电协同水力空化致死藻类和细菌实验
        4.6.1 实验系统与流程
        4.6.2 实验材料与检测方法
        4.6.3 藻类TRO剂量-效应
        4.6.4 藻类形态变化
        4.6.5 细菌实验
    4.7 不同盐度海水处理实验
        4.7.1 高盐度海水实验
        4.7.2 中盐度海水实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应急处理装置
    5.1 引言
    5.2 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应急处理装置工艺设计
        5.2.1 设计思路
        5.2.2 工艺设计
    5.3 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应急处理装置组成
    5.4 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应急处理装置运行调控
        5.4.1 气路调控
        5.4.2 不同水处理量下的运行调控
        5.4.3 不同TRO浓度调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应急处理装置工程应用示范
    6.1 引言
    6.2 示范场地
    6.3 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应急处理装置运行参数
        6.3.1 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应急处理装置
        6.3.2 不同处理量的装置运行参数
        6.3.3 取样时间的确定
    6.4 不同处理量试验
        6.4.1 处理量为30 t/h
        6.4.2 处理量为40 t/h
    6.5 不同季节海水处理试验
        6.5.1 不同季节水质情况
        6.5.2 6~8月份夏季试验
        6.5.3 9~11月份秋季试验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表 ABBREVIATION
附录一 经由船舶压载水传播至我国海域的疑似海洋外来生物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青岛双瑞的国际征途(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规则中捕捉商机
首家获得IMO最终批准
征服日本业界
通过世界最难的认证
做国际标准的引领者

(9)基于IMO《压载水公约》生效背景下的我国压载水履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海运国家对压载水的管理情况
    1.1 澳大利亚
    1.2 美国
    1.3 欧盟
2 我国压载水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履约对策
    3.1 完善立法体系
    3.2 完善我国海洋生物本地调查
    3.3 注重技术研究
    3.4 建立多方协调机制

(10)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选题的来源
    Ⅱ已有文献评述
    Ⅲ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1章 国际海事安全概述
    1.1 国际海事安全的概念
        1.1.1 海事的概念
        1.1.2 海事安全的概念
        1.1.3 “国际海事安全”的概念
    1.2 国际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
        1.2.1 驾船和管船疏忽
        1.2.2 航运标准的差异
        1.2.3 航运领域制裁
    1.3 国际海事安全治理主体及其治理方式
        1.3.1 船旗国、沿海国和港口国
        1.3.2 区域协议(组织)
        1.3.3 国际海事组织(IMO)
        1.3.4 其他治理主体
    1.4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渊源
        1.4.1 国际海事安全习惯(法)
        1.4.2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
        1.4.3 国内海事安全法
第2章 海事安全习惯(法)的积淀及贡献
    2.1 海事安全习惯(法)的生成与演进过程
        2.1.1 中世纪以前海事安全习惯(法)
        2.1.2 中世纪海事安全习惯(法)
        2.1.3 近现代国际海事安全习惯(法)
    2.2 海事安全习惯(法)对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贡献
第3章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演进及特点
    3.1 SOLAS公约体系
        3.1.1 SOLAS公约的制定及修改进程
        3.1.2 SOLAS议定书
        3.1.3 SOLAS修正案
    3.2 MARPOL公约体系
        3.2.1 船源油类污染管控公约
        3.2.2 船源其他形式污染管控公约
        3.2.3 船源污染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
    3.3 STCW公约体系
        3.3.1 STCW78/95公约
        3.3.2 《马尼拉修正案》
    3.4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的生成背景与发展现状
        3.4.1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生成背景
        3.4.2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生成过程
        3.4.3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主要内容
    3.5 小结
        3.5.1 国际海事组织的作用在强化
        3.5.2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在国际法中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4章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趋势、不足及对策
    4.1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4.1.1 保障内容更关注海洋环境安全
        4.1.2 调整范围更具广泛性
        4.1.3 更加注重目标导向和主动预防
    4.2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4.2.1 创制主体“三轨并存”
        4.2.2 法律规范衔接性较差
        4.2.3 过于倚重“高标准一低事故”技术性逻辑
        4.2.4 专门性国际海事规则仍存不足
        4.2.5 监管者缺少被监管机制
    4.3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建议
        4.3.1 推进各国各区域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统一
        4.3.2 注重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的彼此衔接
        4.3.3 规制内容应着眼于“人的因素”
        4.3.4 完善专门性国际海事安全规则
        4.3.5 加强对海事安全监督主体的责任规定
第5章 发达国家(联盟)海事安全法规范研究
    5.1 欧盟
        5.1.1 以“指令”推进海事安全制度的实施与完善
        5.1.2 启动海事安全一揽子措施
        5.1.3 吸取事故启示和及时修改立法
    5.2 美国
        5.2.1 构建以反恐为重点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
        5.2.2 以国内海事安全法塑造国际海事规则
        5.2.3 基于国家利益导向的选择性多边主义立法
        5.2.4 兼具执法与立法职能的海岸警卫队制度
    5.3 加拿大
        5.3.1 高度重视极地海事环境立法
        5.3.2 高度关切危险物品运输安全
        5.3.3 构建服务型的海岸警卫队制度
    5.4 澳大利亚
        5.4.1 实施统一的国家商船安全制度体系
        5.4.2 赋予海事管理机构从属立法职能
        5.4.3 通过“海事通告”制度推进海事信息公开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不足及完善建议
    6.1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依存的时代背景
        6.1.1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面临的新挑战
        6.1.2 我国建设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6.2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
        6.2.1 与海上航行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6.2.2 与海上航行的人为因素相关的法律制度
        6.2.3 与海事生态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6.3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6.3.1 海事安全法律制度滞后
        6.3.2 海事安全规则的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没有明确分离
        6.3.3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履约机制仍不完善
    6.4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6.4.1 推进海事安全法典编纂工作
        6.4.2 明确海事安全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主体
        6.4.3 完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快速修改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废止规范性文件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全球船舶压载水管理项目在我国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压载水公约》在我国实施的法律困境和对策[D]. 陈熙.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设计与软件实现[D]. 彭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方法研究[D]. 闫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国际压载水管理及对策研究[J]. 田雯,沈浩,郭静凤,丁华,朱磊,李锡东,徐金祥,李浩. 植物检疫, 2019(04)
  • [5]V型无压载水船设计方法及阻力性能研究[D]. 李岗.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船舶压载水中微型生物高效灭活及废弃物降解产能机理研究[D]. 鲁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7]中国出入境船舶压载水排放量分析及其高级氧化应急处理技术研究[D]. 张小芳.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1)
  • [8]青岛双瑞的国际征途[J]. 杨培举. 中国船检, 2017(10)
  • [9]基于IMO《压载水公约》生效背景下的我国压载水履约对策研究[J]. 李鲁宁. 中国水运, 2016(10)
  • [10]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 许民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全球船舶压载水管理项目在我国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