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诗意境鉴赏的共同点

乐诗意境鉴赏的共同点

一、音乐与诗歌意境欣赏中的共同点(论文文献综述)

徐开榜[1](2021)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耿君[2](2021)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文中指出舞蹈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产生,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和第一个集大成时代,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取得重大进步和走向成熟及自觉的时代。在汉代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舞蹈审美文化开始从先秦礼乐文明中分离出来,并逐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文化风貌。深入系统地探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对于全面认识汉代乃至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嬗变的规律,把握其性质和风貌,推动中国当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繁荣,极为必要且非常重要。纵观学界以往对汉代舞蹈的研究,成果众多,令人瞩目,但大多是单一的、静观的、局部的、分解式的研究,尚缺乏整体系统的探讨。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颇受关注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方法或视角。其最大的研究优势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审美定性前提下的整体系统研究,既打通了以往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文艺或美学思想、艺术和生活条块分割,各自为研的领域,使研究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又不失审美定性分析的特质,使研究具有突出的学科性和特定性。有鉴于此,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切入汉代舞蹈的研究,以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汉代舞蹈发展演变的历史文物资料为史料依据,以周来祥先生在《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一辑创刊序言中对于审美文化之定义和研究对象形态界分为审美文化理论参照,从生活形态、艺术形态和理论形态三个层面或维度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具体形态与当代审美理论结合,综合运用审美文化研究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文献史料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的方法、跨媒介研究方法和文本细读等方法,按照宏观研究与个案探讨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阐释相结合的思路,探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基本形态(生活形态、艺术形态、理论形态)、典型个案、发展嬗变、总体追求、主要特征、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当代价值等诸多问题,归纳总结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努力再现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繁荣兴盛、生机勃勃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拓展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揭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走向成熟和自觉的标示性意义,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为当代舞蹈审美文化繁荣,特别是民族舞蹈审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贡献。论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八章。按照上述研究思路和总体逻辑,本文大体可以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区别的三个部分:绪论和第一章,为前提研究;第二章到第五章,为形态和个案研究;第六章到第八章,为纵向发展嬗变、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历史地位和影响及价值等的宏观总体研究。下面分章具体述要:绪论主要分析本文展开研究的相关基础问题。具体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读了审美文化等核心概念,梳理评述了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背景,着重从社会秩序、经济基础、儒道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乐府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稳定的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为汉代舞蹈艺术提供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儒道思想的蓬勃发展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表现;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也同样深刻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汉代成熟的乐府机构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机构支持。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背景,并深刻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第二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舞蹈是汉代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常常使用的形式和媒介。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分为民间祭祀舞蹈、百姓日用的民间舞蹈以及酒酣享乐的宴饮舞蹈。不同的生活形态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形态特征,承担着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这几种生活形态共同构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生活形态全貌。第三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一方面,受到宫廷贵族审美倾向和享乐需要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表现为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和宫廷祭祀舞蹈;另一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对专业舞蹈艺人的培养,汉代专业的舞蹈艺人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及对贵族子弟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民间底层人民为了谋生而选择以舞蹈表演为生。总体来说,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更多地受到宫廷贵族和专业艺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采。第四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傅毅的《舞赋》虽然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但赋中蕴含着丰富且独到的理论品格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可以将《舞赋》看作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舞赋》不仅为我们描述了一场意趣横生的舞蹈表演,而且以理论化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雅舞与俗乐舞界定关系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舞蹈审美文化的娱乐功能,反映出汉代舞蹈以理论形式呈现的诸多审美文化特征,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对意境的追求。《舞赋》作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走向自觉的理论标志,对后世舞蹈审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五章主要对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进行个案阐释,重点选择了长袖舞、盘鼓舞、灵星舞以及百戏舞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个案。这几个舞蹈个案各具审美内涵,同时作为审美文化的实践主体完整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实践美学精神。本章从微观角度切入,阐述各个舞蹈个案的舞容舞态,分析其各自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和文化价值,进一步还原完整具体的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景象。第六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嬗变。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将其放置到历史纵轴上作宏观分析,分析比较前代舞蹈审美文化特征,理解感悟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独特之处。随着社会历史等条件变化,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审美特征。西汉舞蹈审美文化代表了上古本元文化时期艺术精神的结束,而东汉舞蹈审美文化则代表了中古多元文化时期艺术精神的开始。东汉大量的舞蹈实践奠定了舞蹈艺术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基础,同时也和东汉时期潜在的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相互辉映,共同酝酿着魏晋时期更大更猛烈的艺术与人自身的变革。两汉舞蹈审美文化嬗变的发生在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七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依托特殊的时代背景,追求雄健瑰丽的审美理想,雄健,指刚健雄大;瑰丽,指浪漫华丽。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美丑兼备、本俗求雅、阴柔飞动、以悲为美等方面,这些审美特征相互联系,与雄健瑰丽的总体追求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的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核心图景。第八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在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审美走向自觉,实现了民族舞蹈的空前交流融汇。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在整体风貌上具有更高的审美自觉性,在整个舞蹈审美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另一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身体语言和技艺结合的审美特征也奠定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基本表达范式,对当代舞蹈审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当代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呈现与创新的贡献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等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已定格在历史长河里,但其审美文化实践及精神却是活在当下并指向未来的。

林艳萍[3](2021)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也是温润心灵的教育,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对涵养学生美好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选文则是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实施审美教育,首先应挖掘析出语文学科中本身的美。对语文教材里的审美内容资源进行静态考察与分析,充分挖掘析出教材中本身的审美素材是实施语文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审美动态教学实践过程的前提准备和重要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笔者从文献梳理入手,分别从国内外两方面对前辈们关于审美教育、语文审美教育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概念、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其次,以统编小学语文1-6年级共12册教材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梳理、统计了教材选文中蕴藏着的丰富审美教育内容。笔者从文体的视角深入挖掘、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通过文本分析法将不同文体的选文分类从审美内容的存在形态、呈现形式等方面详细梳理,主要析出描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等不同类型的审美教育内容。并总结分析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一是审美内容承载于文体类别多样的选文中各显审美特质——诗歌文体主要呈现出富有韵律节奏美的语言美、各种意象组成的意境美等,散文文体则凸显出优美生动的语言美、强烈的抒情美,小说文体以刻画各种人物形象美为主,童话、神话文体则以梦幻唯美、神奇幻化的想象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形象,记叙文则是通过描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凸显出社会生活的美感内容,说明文内蕴着求真求实的科学真知美、精确简明的语言美等;二是教材中的审美内容编排顺序符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三是教材审美教育的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凸显出立德树人的特点等。再次,通过对析出内容的系统分析找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内容本身存在的欠缺、不足之处,厘清析出与利用审美教育内容的问题所在。如教材选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较为隐晦,不易被感知;重点突出强调语文要素的达成,对审美教育的目标相对模糊;教材中蕴藏的审美教育因素分布零散又交融并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局限、语文本体性教学潮流的回归导致审美等非本体性教学的淡化、审美教育内容类别本身的复杂、多元等。最后,通过对统编小学1-6年级12册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描述,结合其特点、存在的缺欠与原因等,从四个方面对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一是要关注审美主体,提升师生自身的审美素养,包括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二是语文审美教育应立足语文的学科特性,深深根植于语文的土壤之上实施审美教育,明确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审美教育的要求,加强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管理。三是要遵循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根据不同文体的审美特质提取教材审美教育因素,同时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促进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在此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以美化人。四是依托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系统化的语文审美教育实施保障机制。具体从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如何组织、计划、评价等方面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保障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资源得到充分析出与利用,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谭艳丽[4](2021)在《朱光潜、宗白华和梁宗岱之诗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侍光浩[5](2021)在《初盛唐边塞乐府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孟春月[6](2021)在《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演唱特色研究 ——以四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春风春鸟,秋日秋蝉,夏日暑雨,冬日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以道志,诗以抒情,诗之净心,诗之气节。诗词最初以吟诵的形式来展现诗人的气度与情感,时至今日,声乐与诗词融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大专业者的青睐,“诗”“乐”本就不分家,在龚琳娜的特色演绎下,诗词作品内在的情感与表现通过声音的抑扬起伏,跨度张力以及在强弱对比下的力度掌握,更是将诗词作品中诗人的情怀鲜明刻画。以文辞的精炼之笔诉说着世间的冷暖情长,借物喻人、喻事、喻理,通过龚琳娜特色的演绎,笔者受到启发、陶冶高洁的气志,修习人格高深的境界,以深入诗词鉴赏获得新颖且纯然的审美感受。古诗词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以绚烂多姿的内容意境,融入高超的声乐技艺,凝聚不同思想涵义与艺术价值的审美创作。“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诗词艺术要有柔美之情韵,醇美之意味。在龚琳娜老师的演绎中通过润腔的手法将作者置身情境的心情及情感变换清晰表现;通过采用戏曲唱腔及民族元素的融合来凸显诗词作中不同人物的的形象塑造;通过采用和声织体的构造,来烘托并加强作品情境氛围的体现;节奏节拍作为作品支撑的框架,更直接且明了的呈现作品的风格。诗之韵味乃是诗词内容的高级呈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二者相兼,此乃意境之说的重要体现。龚琳娜作为中国“新艺术音乐”的领军人物,为中国音乐及诗词文化的发展实现创新性的突破。在“声”与“乐”的融合下,“乐”为“声”创造了更多意境上的渲染及氛围上的烘托。诗词以语言、语调以及语韵来规范自己,而与声乐之间恰恰有着紧密联系的共通点,也正因为诗词文化的特殊性,通过声乐形式的二度创作,使得中华古诗词文化在演绎与表现的韵味中凸显了更多的情怀及色彩。而现今,声乐演绎的普及性越发的引起群众的共鸣,但对于诗词之作的二度声乐创作的古朴性及意境化体现并未进入一个全面的升华。古诗词创作及演绎的宗旨即为内容的诠释、情感的抒发、志意的表现及情怀的弘扬,更多的应是诗词形象的气节之美,意隐于象,情发于言,凝结主观意象的审美艺术创作。诗词演绎的核心即为审美意识的打动,情绪的渲染,精神的启示以及志向的推动,给予欣赏者以无限的遐想与情思,从而获得更为深意的审美享受。本文旨在对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的演唱特色进行研究。文章首章对龚琳娜音乐演绎的发展以及节气古诗词的艺术现象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二章结合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情怀的抒发从技能、技巧及意境角度分析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演唱中运用的特色体现;第三章再以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中的四首为核心,从词作背景、词作与节气的关联、演唱特点、技巧运用、伴奏烘托以及对比角度进行细致的演绎分析;第四章通过龚琳娜对二十四节气古诗词的特色演唱分析展望今后诗词文化的传承及声乐艺术的创新。

魏孟科[7](2021)在《高中语文抒情诗歌课例比较研究 ——以《登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笔者的归纳总结,抒情诗歌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同时作为高中诗歌的经典诗篇之一,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所以,笔者以韩军、余映潮、许序修三位语文名师的《登高》课例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三位语文名师的课例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探析出高中抒情诗歌教学方面上的启示。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释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以及诗歌、抒情诗歌、课例研究的概念。同时梳理并分析了诗歌教学、抒情诗歌教学和课例比较研究的研究现状,并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则主要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抒情类诗歌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及阐述了抒情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以此说明了抒情诗歌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体现了教学此类诗歌的重要性。第三章主要简单介绍了《登高》课例的背景,主要从课文概述、名师介绍、课例呈现三个方面入手,并说明选定《登高》以及韩军、余映潮、许序修三位老师的原因。以此,说明了《登高》的经典性与代表性,名师课例研究的价值,为后文的对比研究打下了基础。第四章主要从教师的教什么,怎么教以及达到的教学效果三方面,进行名师《登高》课例的对比研究。“教什么”主要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也考验了教师对课标、教材、学情等的理解。“怎么教”侧重于对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使用,以此深入“教什么”。第五章,笔者根据三位名师的《登高》课例比较研究,得出对抒情诗歌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师三方面的启示,以期为语文教师在抒情诗歌的教学方面上提供参考和借鉴。

姜亭亭[8](2020)在《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审美教育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是将对诗词美的静态分析转化为审美化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之美,既顺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古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意义,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在取得相应教学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注重翻译串讲忽视诗词的审美特性;教师主导课堂忽略学生的审美个性。这导致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视野下观照高中古诗词教学十分必要。审美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初步感知古诗词之美,在此基础上用任务群引领聚焦诗词之美,再通过群文阅读升华古诗词之美。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在深化拓展的基础上,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尹天雷[9](2020)在《庄子天籁观美学内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庄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明珠,对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齐物论》一文中蕴含的“天籁”观,更是具备丰厚的美学与艺术价值,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厘清庄子“天籁”观的内容,确证“天籁”观的历史地位,有利于探究庄子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发展的推动。对庄子“天籁”观及其哲学基础进行分析,梳理出庄子“天籁”观的渊源,进行词源考证、语境解读、哲学分析,明确“天籁”的美学内涵,发现“天籁”观蕴含的丰富自然美学观和宇宙观。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吾丧我”正是达到“天籁”的重要方法论,一方面,“吾丧我”是“物化”的具体方法,彰显了道家人格;另一方面,“吾丧我”与儒家“养气说”存在差异及互补关系,共同推动了传统美学发展。“天籁”观具有丰富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价值,对中国传统音乐、诗歌、书画等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基于“吾丧我”的美学转进和“天籁”观的审美体验,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引领中国传统艺术欣赏,发挥了重大作用,历久弥新,至今仍焕发审美光芒。

康倩[10](2020)在《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文中提出北宋时期,文人品画、题画或以绘画为题材的唱和风气兴盛,使题画诗创作至北宋中后叶蔚然成风,从而推动了诗歌与书画艺术深度融合的自觉意识,并且留下了许多题画诗佳篇。苏轼正是其时热衷题咏绘画的文人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苏轼在文学和书画创作方面的天才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以及他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与地位,他的文学思想和画学观念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和引领着当时的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时代审美文化风尚与趣向。在绪论中,笔者从现存苏轼诗集和文集、宋人别集、总集、宋诗选本中经过细致而审慎的搜集和甄别,共汇集、确定苏轼题画诗160首。当然,这还可能不是苏轼题画诗之全部,比如有无部分题画诗作品由于所题写画作的亡佚而不可复见呢?其他载籍中有无我们还未曾注意到的呢?这些都是可以在文献学方面做进一步深究的。但是,仅从我们目前蒐集到的这些,也足以证明苏轼题画诗成果之丰硕。本文在全面厘清苏轼题画诗文献的基础上,对北宋题画诗兴盛的原因,苏轼题画诗的哲学观念,题画诗所蕴涵的传统画学主题意涵及表现技巧,苏轼题画诗的美学思想,尽可能地展开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题画诗创作融合了画内与画外、诗内与诗外的多种元素。故而在第一章中,笔者立足于通过对北宋时期的时代特点、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题画文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苏轼诗画艺术观之宏观等问题的阐述,以对北宋时期、尤其是苏轼的题画诗创作进行背景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在后面的研究分析中能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试图从题画诗与绘画结合的外在客观条件与内在的诗画融通、创作者的心态等,来探讨宋代题画诗兴盛的原因。首先,唐宋易代之际的政治形势,造就了宋代文人类型和文艺创作取向的转变。宋代统治者通过“兴文教,抑武事”来建立当时的社会政治结构,为宋代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造就了一批集官员、学者、文学家于一身的新型文化人。其次,宋代之前画上题诗的历史演进与宋代诗画互通的文艺风气,是题画诗得以进入画面的必然前提,题画诗体现了共有的美学观念与艺术风尚。再次,在五代时期,西蜀、南唐开始设立画院。北宋初年也在宫中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因此,宋代文人借由题画行为及诗画合一,进可以成为入仕的阶梯,实现对声名功业的关怀;退可以诗画并传,以此会友,满足情感的释放。同时,以绘画鉴藏、流通为因缘大规模展开的绘画题咏活动,形成了题画诗深层的文化场域和流通网络,从而促使题画诗创作高潮的呈现。苏轼的文艺观建立在他的哲学观之上,不对苏轼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认知,我们就很难对他在题画诗中表现的文艺观有深入的体察。在第二章,将对苏轼题画诗中的哲学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向其文论、美学思想领域拓展,同时参借西方现代文论和艺术理论的有关观念和方法,从比较美学和比较艺术学的角度对苏轼题画诗中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进行深度阐释。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曲折,在思想方面儒道释兼容并收,并且呈现出一种复杂交错的状态,随着处境的变化,他对儒道佛三家便有不同的选择取舍,因此虽然入世与处世、进取与超脱的矛盾二重心态与情绪常常错综交织在他心中,但是又能应运裕如,很快寻找到心理平衡点。苏轼融合儒道佛思想并且体现在他的文学和美学观念之中,并且在他的题画诗中也得到了耀目的折射。苏轼的思想既是他所在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他个人经历和修养所得,并且又与他承继前人的思想遗产有关联,而受蜀学和其父苏洵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本章将对这方面的问题以及对苏轼题画诗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论析。本文第三章,选择苏轼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题画诗文本,并结合具体的绘画作品,深入探究苏轼的题画诗在画面的有形空间与诗人的无形心灵中所交融出的精神世界。同时,在与唐代题画诗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苏轼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和风格,具体包括苏轼题画诗中如何以景写情或以情写景而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苏轼如何深入画面之内体验画境,如何在题画诗中实现画内画外冥合为一的境界。此外,山水画、墨竹图、牧马图更是苏轼最终热衷题咏的三大绘画门类。一方面,苏轼题画诗,多以自我的精神气质与现世的生命感怀介入,将题咏画作与诗人自我的现实际遇与感慨相联系,从而使所题画作的画境得到了拓展,画意得到了延伸,这种相互渗透的情形是苏轼的题画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寄情山水,以画中的山水代替真实的山水,其中“烟江叠嶂”、“现世桃源”、“山水清音”,以及“远”的美学追求,均是苏轼在山水题画诗中着意描写的典型意象,他借此而营构自己超然于现实之上的精神家园,从而安顿现世的生命主体。这些现象,均值得我们进行深度认识与阐发。本文第四章,将通过若干对偶范畴的诠释,对苏轼题画诗中的核心美学思想加以理论分析。苏轼在他的题画诗中提出和传达了一系列他对绘画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看法,无不表明他深谙诗画特有的美学规律。这些美学思想值得充分重视,需要深入解读和阐释,并且将其纳入苏轼的整个文学和美学思想之中,可以为苏轼的文艺思想系统性增添一些曾被疏忽了的新的成分内容。根据笔者对苏轼题画诗美学思想的解读和总结归纳,认为大体上可分为观与应、似与非似两对涵盖诗学与画学两个领域的理论范畴加以辩证分析。当然,这还不够全面,对苏轼题画诗中所蕴含的辩证观念,将在日后的研究中加以充实。

二、音乐与诗歌意境欣赏中的共同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乐与诗歌意境欣赏中的共同点(论文提纲范文)

(2)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解读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目标、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奠基
        一、辽阔的疆域
        二、稳定的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
        三、活跃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经济基础的支持
        一、日益繁荣的西汉经济
        二、稳定发展的东汉经济
    第三节 儒道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独尊
        二、道教思想盛行
    第四节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 乐府机构的推动
        一、乐府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二、汉代乐府的职能
        三、太乐及其职能
        四、汉代乐府机构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
    第一节 民间祭祀乐舞
        一、民间祭祀乐舞产生的思想背景
        二、民间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第二节 百姓日用的民间舞蹈
        一、婚配繁衍的高禖
        二、驱魔除瘟的大傩
    第三节 酒酣乐作的宴饮舞蹈
        一、以舞相属
        二、即兴舞蹈
        三、自娱舞蹈
第三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
    第一节 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
        一、宫廷乐舞
        二、代表人物
    第二节 文武兼备的宫廷祭祀乐舞
        一、宫廷祭祀乐舞发展脉络
        二、宫廷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三、雅舞理念的延续
    第三节 艺人表演的专业舞蹈
        一、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及其对官僚贵族子弟的培养
        二、出身民间的歌舞艺人
第四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以傅毅《舞赋》为例
    第一节 从《舞赋》看雅舞、俗乐舞的界定
        一、雅舞和俗乐舞功能之别
        二、《舞赋》与俗乐舞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从《舞赋》看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美的造型
        二、圆形轨迹
        三、以腰为轴
        四、形神统一
        五、对高难度技巧的追求
        六、服饰、道具与动作的配合
    第三节 《舞赋》对舞蹈意境的描摹
第五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个案阐释
    第一节 柔中有刚的长袖舞
        一、袖的分类
        二、长袖舞的特殊结合形式
        三、长袖舞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长袖舞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雄健奔放的盘鼓舞
        一、盘鼓舞其名目
        二、盘鼓舞体现的审美文化信息
        三、盘鼓舞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玄幻瑰丽的灵星舞
        一、郊祀乐舞
        二、祭地之舞——灵星舞
        三、灵星舞与其他郊祀乐舞的关系
        四、灵星舞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五、灵星舞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百戏舞
        一、百戏中的“舞像”舞
        二、百戏中的道具舞
        三、百戏中的情节舞
第六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嬗变
    第一节 继承中的融合与创造:西汉初中期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二节 否定和分化中的新变:西汉末和东汉初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三节 走向成熟和自觉:东汉中晚期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七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
    第一节 雄健瑰丽: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
        一、雄健瑰丽之雄健
        二、雄健瑰丽之瑰丽
        三、雄健瑰丽之交融
    第二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美丑兼备
        二、本俗求雅
        三、阴柔飞动
        四、以悲为美
第八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
        一、继往开来
        二、审美走向自觉
        三、空前的交流融汇
    第二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儒家乐舞思想及其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二、多元统一的审美范式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第三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对当代中国舞蹈审美表现与创新的贡献
        二、推动与当代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出台系列美育政策重视其重要作用
        2.当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3.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是应然走向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2.审美教育
        3.语文审美教育
        4.审美教育内容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
        1.形象性
        2.情感性
        3.愉悦性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1.内在审美功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外在工具功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分析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整体文体概况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具体析出与描述
        1.文学美的析出与描述
        2.文章美的析出与描述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分析
        1.文体丰富多样,不同文体凸显出不同的审美特质
        2.顺序编排合理,契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的特点
        3.内容凸显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与辨析
    (一)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
        1.审美教育内容较为隐晦,缺乏直接感知性
        2.突出强调语文要素,审美教育目标相对模糊
        3.审美教育内容分布杂糅零散,缺乏系统性
    (二)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辨析
        1.教材呈现方式的局限导致审美教育内容缺乏直接感知性
        2.本体性教学思潮声起造成审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淡化
        3.审美内容类别的复杂多元致使分布零散且交融并存
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建议
    (一)关注审美主体,增强师生自身的审美素养
        1.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加强审美感受能力
        2.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动性
    (二)立足语文学科特性,强化语文美育教学的目标管理
        1.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语文美育教学方向
        2.研习课程标准,明确语文美育课程目标
    (三)遵循教材审美内容特点,灵活运用教材美育资源
        1.根据不同文体审美特质,提取教材美育因子
        2.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促进教学过程审美化
        3.瞄准立德树人主风向标,培育学生审美能力
    (四)依托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系统化实施保障机制
        1.拟定研究主题,开展理论学习
        2.观摩名师课例,走向专业评课
        3.深钻语文教材,实施协同备课
        4.借助集体智慧,完善评价体系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标准类
    (五)其他类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演唱特色研究 ——以四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趋势
    四、选题缘由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龚琳娜简介及节气古诗词的艺术现象
    第1节 龚琳娜声乐演绎之发展
    第2节 龚琳娜节气诗歌之现象
第二章 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演唱特色体现
    第1节 技能性表现
        1.1 呼吸的调配
        1.2 词作的意味
        1.3 腔体的定位
    第2节 技巧性运用
        2.1 滑音的运用
        2.2 颤音的运用
        2.3 大嗓的运用
        2.4 倚音的运用
    第3节 意境式烘托
        3.1 多声润色
        3.2 衬词润境
        3.3 节拍润饰
第三章 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演唱特色分析
    第1节 《谷雨一蓑烟雨任平生》分析
        1.1 背景详文
        1.2 演绎分析
        1.3 伴奏分析
        1.4 对比分析
    第2节 《芒种山亭夏日》分析
        2.1 背景详文
        2.2 演绎分析
        2.3 伴奏分析
        2.4 对比分析
    第3节 《立秋少年游》分析
        3.1 背景详文
        3.2 演绎分析
        3.3 伴奏分析
        3.4 对比分析
    第4节 《大雪风雪夜归人》分析
        4.1 背景详文
        4.2 演绎分析
        4.3 伴奏分析
        4.4 对比分析
第四章 通过龚琳娜的特色演唱分析展望今后古诗词的传承与声乐发展
    第1节 诗词中声乐美的艺术
        1.1 诗词之声乐意味表现
        1.2 诗词之声乐形式发展
        1.3 诗词之声乐文化延续
    第2节 声乐中诗词美的韵味
        2.1 声乐之诗词意境演绎
        2.2 声乐之诗词文化传承
        2.3 声乐之诗词情怀深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7)高中语文抒情诗歌课例比较研究 ——以《登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1.2 选题的意义
    1.3 选题的文献综述
        1.3.1 诗歌教学研究现状
        1.3.2 抒情诗歌教学研究现状
        1.3.3 课例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课例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5 概念界定
        1.5.1 诗歌的概念
        1.5.3 抒情诗歌的概念
        1.5.4 课例研究的概念
2 高中语文教材抒情类诗歌统计与分析
    2.1 高中语文教材抒情类诗歌统计
    2.2 高中语文教材抒情类诗歌分析
        2.2.1 抒情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2.2.2 抒情类诗歌的艺术形式
3.《登高》课例比较研究的背景介绍
    3.1 《登高》课文概述
        3.1.1 《登高》内容
        3.1.2 《登高》教材编排及地位
        3.1.3 选定《登高》的原因
    3.2 名师介绍
        3.2.1 三位语文名师简介
        3.2.2 选定三位语文名师的原因
    3.3 课例呈现
        3.3.1 韩军的《课例》
        3.3.2 余映潮的《登高》
        3.3.3 许序修的《登高》
4 三位语文名师《登高》课例的比较
    4.1 教师“教什么”
        4.1.1 教学目标的确定
        4.1.2 教学内容的选择
    4.2 教师“怎么教”
        4.2.1 切入点的选择
        4.2.2 对话教学的运用
        4.2.3 讨论教学的运用
        4.2.4 朗读教学的运用
    4.3 达到的教学效果
        4.3.1 韩军: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4.3.2 余映潮: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4.3.3 许序修: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5 《登高》课例比较研究对抒情类诗歌教学的启示
    5.1 高中抒情类诗歌教学理论运用方面的启示
        5.1.1 运用对话教学理论,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5.1.2 运用情境教学理论,流露抒情诗歌情味
    5.2 高中抒情类诗歌教学实践方面的启示
        5.2.1 创设诗歌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5.2.2 组织诗歌朗读,引起情感共鸣
        5.2.3 调动联想与想象,填补情感空白
    5.3 高中抒情类诗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5.3.1 转变教学观念
        5.3.2 提升专业素养
        5.3.3 培养情感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已取得的成绩
        一、重视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
        二、注重对意象与意境的品析
        三、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重翻译串讲忽视诗词的审美特性
        二、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审美个性
第二章 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第一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价值
        一、获得审美愉悦,激活审美情感
        二、强化审美意识,形成审美能力
        三、升华阅读品质,提升核心素养
    第二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独特性
        一、情感愉悦性
        二、形象生动性
        三、个性鲜明性
        四、和谐统一性
    第三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原则
        一、知人论世观照全篇
        二、反复涵咏披文入情
        三、驰骋想象合乎理性
第三章 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第一节 变换读法感知美
        一、反复朗读感知韵律美
        二、默读圈点体会诗意美
        三、略读浏览领略情感美
    第二节 任务引领聚焦美
        一、“品味字词”任务群
        二、“抓住意象品味意境”任务群
        三、“景物赏析”任务群
        四、“形象鉴赏”任务群
        五、“读写结合”任务群
    第三节 群文阅读升华美
        一、以意象为议题想象画面美
        二、以风格为议题品味诗韵美
        三、以情感为议题引发共鸣美
        四、跨媒介整合触类旁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酒中的诗情”群文阅读教学设想
致谢

(9)庄子天籁观美学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构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庄子“天籁”观及其哲学基础
    第一节 庄子“天籁”观的渊源
        一、《周易》的影响
        二、老子的影响
        三、庄子人生经历及时代影响
    第二节 “天籁”的美学内涵
        一、天籁的词源考证
        二、“天籁”的语境解读
        三、“天籁”的哲学本意
    第三节 庄子“天籁”观蕴含的自然美学观和宇宙观
        一、庄子“天籁”观蕴含的自然美学观
        二、庄子“天籁”观蕴含的宇宙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往“天籁”之道“吾丧我”
    第一节 “吾丧我”的概念理路
        一、“吾”与“我”的区分
        二、“吾丧我”与“物化”
        三、“吾丧我”对道家人格的解读
    第二节 “吾丧我”与“天籁”的关系
        一、何我可自丧?
        二、如何丧我?
        三、“吾丧我”之由
        四、吾丧我之归宿
    第三节 “吾丧我”与“养气说”儒道人格差异及互补关系
        一、“养气”与“天籁”的异同性比较
        二、“养气说”对于儒家人格的解读
        三、“吾丧我”与“养气说”儒道人格差异关系
        四、“吾丧我”与“养气说”儒道人格互补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庄子“天籁”观的美学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庄子“天籁”观的艺术价值
        一、庄子“天籁”观的艺术创作
        二、庄子“天籁”观的艺术欣赏
    第二节 庄子“天籁”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至乐无乐:庄子“天籁”观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影响
        二、万物自生听:庄子“天籁”观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三、山水有清音:庄子“天籁”观对于中国古代书画的影响
    第三节 庄子“天籁”观对艺术欣赏的影响
        一、境生象外:“吾丧我”的美学转进
        二、无我之境:“天籁”观的审美体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学术成果述评
    三、苏轼题画诗的数量考证
    四、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学术创新点追求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轼题画诗创作的时代、文化、画学背景
    第一节 北宋题画诗发展的内外动因
        一、宋代制度与学术思想略谈
        二、画院的建立
        三、绘画功用的转变
        四、绘画题材之消长
        五、雅集与唱和
        六、爱画之风的勃兴
        七、文人画(墨戏画)
        八、宋代的画论
    第二节 画上题诗的历史演进
        一、先秦——丝帛上的图诗
        二、汉代——墙壁上的颂赞
        三、魏晋南北朝——审美精神的重塑与张扬
        四、唐及五代——“尚法”到“尚意”的过渡
    第三节 苏轼的诗画观
        一、文艺批评史语境下的诗画美学差异
        二、苏轼诗画观生成的理论轨迹
        三、诗画本一律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艺术表现的互补
        五、诗画本一律之同中有异
        六、“有形诗”到“无声诗”的概念转化
第二章 苏轼题画诗的思想来源
    第一节 画里晴川——苏轼题画诗与庄老
        一、“心隐”——苏轼题画诗中对归隐与归田的崇尚
        二、“技道两进”——庄老思想对苏轼题画诗创作的影响
        三、无待与天游——庄老思想对苏轼题画诗审美境界影响
    第二节 藻饰万象——苏轼题画诗与佛教
        一、苏轼佛禅题画诗的文化成因
        二、苏轼佛禅题画诗的禅意、禅理、禅趣
        三、苏轼佛禅题画诗的美学意蕴
    第三节 乾坤清气——苏轼题画诗与儒学
        一、民胞物与的民本思想
        二、了然口手的审美辞达论
        三、诗画皆美——清气弥漫与温柔敦厚
第三章 苏轼题画诗之画题研究及思想内涵
    第一节 烟霞丘壑——苏轼题画诗中的“桃花源”
        一、“桃花源”语义流变
        二、诗画内容的互文性——元佑年间苏轼的桃源想象
        三、诗画体裁的互文性——苏轼题画诗中桃花源的音乐性
        四、遥“远”的桃花源
    第二节 “肉中画骨夸尤难”——苏轼题画诗之鞍马画审美
        一、有关诸说之检讨
        二、骨与肉,肥与瘦
    第三节 笔墨之戏——苏轼题画诗中的墨竹
        一、墨戏——墨竹之画题生成
        二、墨竹所引发现实之生命感怀
        三、文同墨竹于画田之实践意义
第四章 苏轼题画诗中对偶范畴举隅
    第一节 观与应
        一、苏轼题画以“观”的思想资源及美学意涵
        二、苏轼题画诗之“应物”观的思想资源及美学意涵
        三、观—兴会—应:苏轼题画诗创作的思维特征
    第二节 似与非似
        一、似而不似——重形论
        二、不似之似——重神论
        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神兼备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四、音乐与诗歌意境欣赏中的共同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徐开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1
  • [2]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D]. 耿君.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D]. 林艳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朱光潜、宗白华和梁宗岱之诗论比较研究[D]. 谭艳丽. 新疆大学, 2021
  • [5]初盛唐边塞乐府诗研究[D]. 侍光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演唱特色研究 ——以四首为例[D]. 孟春月.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高中语文抒情诗歌课例比较研究 ——以《登高》为例[D]. 魏孟科.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姜亭亭. 青岛大学, 2020(02)
  • [9]庄子天籁观美学内涵[D]. 尹天雷.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10]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D]. 康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标签:;  ;  ;  ;  ;  

乐诗意境鉴赏的共同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