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薪酬制度设计分析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从薪酬制度设计分析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一、从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设计透析其独立性(论文文献综述)

郭力文[1](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法律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缺失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外部原因包括六个方面:基于我国股权高度集中现状的董事会缺少独立性;提名、选举过程损害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职环境不佳导致其独立性缺失;现行的薪酬制度影响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法律责任规定不细致造成的独立董事与公司执行董事同责不同权和与国外相比缺乏相应的风险转移机制共同导致的独立董事权责失衡状态让独立董事对大股东及董事会产生顺应心理;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针对独立董事评价体系缺位,在我国独立董事群体更乐意在担任独立董事一职中获得社会名誉的心理下,缺乏评价体系意味着尽责地任职无法有效的转化为市场名誉,从而降低了独立董事履职的积极性,影响其独立性价值的实现。从独立董事自身方面造成独立性缺失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缺乏主动性,独立董事过于“懂事”;供职公司与自身地域不一致,导致行权不方便;供职公司过多导致的时间精力难以恰当调配。针对外部因素导致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的解决方法有:提高我国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基于从源头切断独立董事与大股东或公司存在的人格关联考虑,应建立社会性的独立自律组织——独立董事委员会,将独立董事提名权从现行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转移到独立董事委员会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独立董事选举、评价体系;在薪酬模式上我国不宜借鉴国外模式,应基于独立董事委员会将独立董事经济利益与公司分离,在经济利益上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针对独立董事自身因素导致独立性缺失的解决方法包括: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分布分散、独立董事需求差异大的现状,在独立董事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区域性独立董事委员会,引导独立董事本地任职,解决区域需求差异大问题,通过独立董事本地任职,让行权更方便,独立性更有保障:针对我国独立董事以兼职为主的个体不同情况,应阶梯式地限定最大任职公司数,而不是一刀切地将最大任职数规定为五家。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已经走过了十八个年头。虽然独立董事制度不断完善,但争议也一直不断。立意高远的制度也需要周密的配套体系。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需要不断的创新、完善才得以长远、健康发展,才能高效地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方能为稳中求进、积极进取的当下国家经济保驾护航,方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建设添砖加瓦。

胡江彪[2](2019)在《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保障制度》文中认为自1990年以来,有些国家对公司进行了现代化改革,以至于使得经济能够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终于在21世纪初,我国为了使得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得到改善,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引入此制度后,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同时出现了所谓的“花瓶董事”的独立董事,对独立董事的批评时常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独立董事不能够真正的做到“独立”。其“独立性”在我国的无法完全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独立董事制度无法实现其真正的作用。本文试图对我国独立董事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国外优良的发展经验,以此来构建完善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的法律制度。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第一章就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和大致发展给出相应的介绍,就“独立性”从法律和法理上的分析讨论,独立董事的国内非“独立性”困境进行了案例分析,引出了论文的开篇问题。第二章论述我国法律制度在独立董事规定这方面的的不足。在法律的根源上,讨论独立董事非“独立性”困境的原因。在这一章分别从任免制度、薪酬激励和责任制度方面,具体分析制度存在的缺陷性。第三章主要对外国独立董事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和与国内的进行对比,分别主要分析了美国的薪酬和责任制度、日本的责任限免制度、英国的独立董事协会制度的优点,同时对我国能引进这些相应制度的原因进行讨论。第四章主要是在构建独立董事机构情况下,也就是独立董事协会存在的前提下。为了独立董事“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保障,而给出独立董事薪酬激励和任免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的建议,另外也给出了完善独立董事责任法律制度的思路。

王雪丽,王雪梅[3](2016)在《独立董事薪酬、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一、引言借鉴美国独立董事制度,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但独立董事薪酬的制定并没有由《指导意见》确定一定的标准,而是由各上市公司自行确定。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以看出,独立董事薪酬在公司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甚至在公司内部独立董事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独立董事薪酬出现较大的波动

于阳子[4](2015)在《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同业声誉对业绩与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独立董事制度,作为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公司治理作用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并经历了一个由公司内生自然演进到外生制度强制执行的过程。起初,独立董事制度是随着公司制的发展,在公司内部自发产生的,并在美国公司经营管理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随后,与独立董事相关的外生制度出现,如美国1940年颁布的《投资公司法》,迫使符合条件的公司,必须按照外部制度的规定要求设置独立董事。在中国公司制发展的进程中,也可以看到独立董事制度由早期的提倡,如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于1997年发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提及的公司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独立董事,到随后的外部制度强制设置,如中国证监会于2001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上市公司必须设置独立董事,以及最低的设置标准。那么,随着独立董事制度的普及,其是否具有应有的公司治理作用?其公司治理作用的主要表现如何?其公司治理作用发挥的机理又是什么?等等问题实独立董事制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探寻,却又得到难以统一的答案的焦点。一部分研究和实践发现独立董事制度存在其制度安排所具有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一部分却发现了反向的矛盾作用,而更多的发现则是无明显作用的结论。而在中国上市公司相关研究中,独立董事制度更多的表现为无明显作用,即独立董事制度无用论,实为“花瓶董事”。那么,独立董事制度的是否具有显着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为什么从表面上看来,独立董事制度没能表现出很好的作用?如果独立董事制度具有积极的公司治理作用,那么其作用机制又在哪里?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并在可靠的实证研究设计基础上,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所获得的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来回答上述问题,给出中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是否存在公司治理作用的明确答案。本文通过对已有制度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将制度分为主动设置和被动设置两大类,并且基于构建的经济层面的机理不同,这两类制度从安排到作用都将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于主动设置的制度,其一般源于制度自发演化而来,或是为了能更好的发挥制度作用,而在强制规定的限制之上积极构建,因此,其具有积极的正向激励作用;而被动设置的制度,其构建主要是为了避免在不达标情况下,受到外部监管部门等给予的处罚,其具有消极的负向激励作用。在设置独立董事制度时,如果一家公司仅仅为了避免处罚而被动设置的话,那么必然导致独立董事制度更倾向流于形式,而大大削弱了其本身应具有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相反,只有主动设置独立董事制度,才能为这家公司提供更有效的公司治理作用。而且,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立董事制度自身的直接作用层面上,而并没有把董事会制度,乃至整个公司治理制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这样就忽略了在公司治理制度内部,不同构成机制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在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后最终形成的综合作用表象下,某个构成机制的直接作用可能不存在的情况出现,导致其无作用的结论产生;而客观上,其将同其他构成机制在间接作用层面上产生共同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独立董事制度相关研究的无作用结论可能就源于未区分其主动设置和被动设置,以及未考虑与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独立董事主动设置的两个重要维度,即基于独立董事人数安排的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基于聘用在同行业兼任的独立董事的独立董事同业声誉,深入研究两者在直接作用层面上自身公司治理作用和在间接作用层面上同其他董事会治理机制共同产生的公司治理作用,以破解独立董事制度无作用,即“花瓶董事”的谜题。本文使用企业价值的两个度量维度,即公司业绩和盈余质量,作为公司治理作用的结果,以及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独立董事同业声誉的代理变量的单独项和同其他董事会治理机制代理变量的交乘项构建实证模型。通过对1999-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回归分析,完成相应的实证研究,并在实证研究的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使用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持有购买超额回报和托宾Q、基于应计制盈余质量和基于真实业务盈余质量、独立董事声誉和高独立董事同业声誉等两两作为替代变量,确保研究的稳健性。并为了避免样本数比例过低的问题,还使用了独立董事主动设置的配对样本进行了稳健性研究。同时,本文也就盈余管理,以特定研究期间和特定企业性质的子样本,展开了相应的附加研究,更进一步揭示了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独立董事同业声誉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和作用机理。本文获得如下的研究结论:(1)在直接作用层面上,独立董事主动设置的公司治理作用有限,基本处于无作用状态;而独立董事同业声誉则能表现出一定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2)在间接作用层面上,两者均能显着提升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规模的公司治理作用。(3)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独立董事同业声誉彼此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公司治理作用。(4)但是,两者在盈余管理方面,没能表现出有效的一致的公司治理作用;(5)在2008年之后,即上市公司在独立董事制度安排比较完善之后,国有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独立董事同业声誉的公司治理作用表现的更为显着。综合证明了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积极的公司治理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只有积极的主动设置相应的公司治理制度,才能更为有效的发挥其相应的公司治理作用;而独立董事制度的无作用,更可能是源于大量上市公司仅仅是消极的为了避免处罚而被动设置所造成的,因此,只有主动设置才能确保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并且,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主动设置将起到更为显着的积极的公司治理作用。这将对相应的监管机构在设置外生制度时,更多的考虑提升制度实施的主动性,以确保制度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为利益相关者,基于制度的主动设置性,譬如独立董事主动设置程度,对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给出更为科学的判断;也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的作用提升提供参考。

李继现[5](2012)在《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保护公司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制约大股东利用他的优势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公司其他股东的行为,所以我国法律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独立董事。所谓独立董事,通说指只在公司担任独立董事而不再担任其他职务,且与其所受聘的公司及其大股东不存在一定关联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对内部董事或执行董事起监督、评估与平衡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独立董事必须具有独立性,他们不能与公司有任何的关联关系,以免影响其对公司决策和事务作出客观、独立的判断。然而在我国,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问题比较突出,独立董事多是由大股东或管理层提名的,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实际上的“雇佣”关系,使其在行使权力时难以保障相对于大股东和管理层的独立性,不能达到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也就不能保护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和公司的利益,造成大量“人情董事”、“花瓶董事”的出现。独立董事的效用未能充分发挥。我国应进一步强化独立董事的职权,完善其推选制度,维护其独立性,创造各种条件和实行各种激励机制以保障其履行职权。本文写作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独立董事的概述。介绍独立董事的概念、特征,并简要阐述它的产生与发展,介绍它作为公司外部的监督决策者的作用。第二章是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的内涵。详细阐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包括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内涵和影响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因素:独立董事的选任、薪酬、持股、独立董事的组成人员数量和结构等。第三章是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分析。详述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立法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现实实践中独立董事容易受公司“内部人”控制,独立性难以保障的现象;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外部理论上的原因和其他独立董事自身的原因。第四章是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完善的措施。根据上文对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论述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确保其独立性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完善独立董事的选任、资格、薪酬等措施,以及建立与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外部理论等。

何涛,涂浩,程国斌[6](2010)在《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薪酬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独立董事薪酬的规定在我国立法上处于模糊状态,在实践中,上市公司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相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而且也存在薪酬激励未能与风险、职责有效匹配等诸多问题。因此,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确定独立董事薪酬的标准,将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玉梅[7](2010)在《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范围内上市公司数量的急剧增加和规模的日益扩大,原有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已经成为专业人士研究的热点,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呼声也日趋高昂。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是我国调整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大举措,独立董事被寄予厚望并被赋予了监督董事会等一系列重要职责。但是由于我国的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独立董事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制衡作用。作为一项从英美法系国家一元制治理模式下移植而来的法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探索阶段,在立法和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价值和灵魂,无法保证独立性的独立董事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本文以独立性为切入点,在充分解读各国对于独立董事涵义的不同界定标准之后,概括出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几大基本表现。通过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保持独立董事独立性方面的不足之处的分析,以及与英美等国立法的比较分析,找出了导致以上不足的主要原因。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走职业经理人道路等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我国和英美等国关于独立董事独立性涵义从概念上进行界定,概括出独立董事独立性在身份、经济利益、意志等方面的表现,并且提出,独立董事要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上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处理好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对我国现行立法、行权环境、文化因素等方面的详尽分析,指出了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得不到充分保障在立法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原因。文章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英美等国与我国在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度设计、行权环境、行权能力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对方存在的经验优势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文章最后一部分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从改变产权环境、完善立法体系、建立独立董事人才管理中心、走职业经理人道路、协调与监事会的关系、建立完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机制等角度,对保障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提出了一些制度性建议。

谢天[8](2009)在《独立董事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立董事制度发源于英美国家“一元制”公司结构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独立董事制度已成为有效解决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方法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二元制”公司结构国家也相继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以期更好地强化公司监控及完善公司决策机制。我国在本世纪初也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并且随着《公司法》以法律的形式对该制度的确立,围绕是否应该引入独立董事的争议已尘埃落定。然而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条例》即将出台之前,对独立董事制度具体内容的设计,如何将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原有的公司法律制度相融合发挥合力等问题的思考则变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这几个典型的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进行逐项分析比较,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反思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运行9年来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具体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是: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独立董事的定义、独立董事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以及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第二章主要是对上述比较典型的国家和地区的独立董事制度进行逐项对比。重点选取了独立董事独立性、选任制度、职权制度、人数规定以及薪酬制度进行了比较。独立董事制度发源于美国,也以美国独立董事制度最为成熟,所以文章的重点在于介绍美国的经验。英国独立董事制度起源虽然晚于美国,但英国也属单一型董事会国家,独立董事制度在英国公司中也广泛推行。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三个专家委员会制定的cadbury Report,Greenbury Report和Hampel Report对独立董事的规定最具代表性,在英国得到普遍遵行。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三个报告中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规定情况。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独立董事制度都是从英美国家移植而来。因这三个国家、地区的公司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模式与英美国家都有较大差异,故而独立董事制度在引入时都作了相应的改变。最重大的改变是要求独立董事不仅独立于公司经理层,还必须独立于公司大股东,这是针对三个国家、地区股权集中度较高这一制度基础作出的相应调整。而我国也是属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国家,并且同样存在股权集中这一特点。故,将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立董事制度的设计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第三章具体分析了我国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从目前实际推行的效果来看,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后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体现;独立董事有名无实;多家兼任严重;职权设计不当;与监事会的关系不顺等等,需要改良。第四章结合我国实际,阐述了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具体建议,以期促进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规范实施。

许丹明[9](2009)在《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完善》文中提出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一直是经济学、法学研究的热点。尽管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问题与英美国家股权分散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还是把独立董事制度移植到国内,并赋予监督董事会,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等多项职责。但是,独立董事制度引进到我国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上市出现的问题能起到的作用似乎十分有限,少数独立董事甚至被戏称为“花瓶董事”。目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的系统性还比较缺乏,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独立董事制度概述,从独立董事制度的定义和独立性,独立董事制度在国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的整体情况。第二部分是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提名、选举、职责、报酬等方面介绍美国和英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为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比较和借鉴。第三部分叙述了独立制度在我国被引进的过程经过,独立董事制度的主要内容,新《公司法》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发挥的主要作用。该章节对我国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主要内容以及新《公司法》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影响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是独立董事制度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文章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把一些没有履行好职责的独立董事概括成三种情形,并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信息保障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关系、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等方面对独立董事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分析情况,试图寻找一个适合我国实际情况能保持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制度安排,还就完善该项制度做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李红琨[10](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现代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由这一分离而产生的内部人控制与道德风险问题。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适应增强董事会独立性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在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后发行上市的,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控股股东操纵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现象十分突出,董事会实际上成了大股东的代理人。而且,董事会的董事也主要由大股东委派,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股东利益。另外,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内部人控制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独立董事在保护股东权益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方面与其初衷相距甚远,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成普遍化趋势,其有效性和独立性令人质疑。因此,有必要对独立董事问题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讨,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对有关的模糊认识进一步澄清。本文结合中国独立董事制度实行几年来的实践,对这一制度进行初步评价,在对实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中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政策建议。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进一步完善展开研究,主要从两大方面即理论分析与实证部分提供经验证据。理论分析部分论文在第一章引出主题,阐明论文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在第二章里特别对美英国家独立董事制度的法规文献进行了回顾,为后面构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机制奠定了一定的法规基础。第三章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独立董事制度特点比较分析,用比较的方式对四大类公司治理模式即英美市场主导型治理模式、德日银行主导型治理模式、东亚和东南亚家族控制型治理模式及中东欧转轨经济国家治理模式下独立董事制度特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到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无疑是强化内部制衡的一种有效的选择,同时,也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第四章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分析框架。首先提出了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其次,构建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括独立董事制度基本目标、独立董事制度制定、执行以及独立董事业绩评价几部分。第五章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制定,具体又主要是从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责任追究与风险防范机制两方面进行分析。选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作法应该是在公司提名运作中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继续拥有提名权,但是在具体选举环节实行回避表决,即要求提名投票权人回避与之有利害关系的候选人的投票程序。应当成立统一受中国证监会指导、监督和考核,由各行各业专家组成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独立董事协会”,负责对独立董事的资格审查。尽快由有关部门拟定《独立董事法》,明确规定与解释独立董事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未能正确履行职责时应给予何种具体的惩罚。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逐步完善股东代表诉讼、集体诉讼等机制。在《公司法》中引入独立董事责任补偿制度,明确规定公司对独立董事的补偿责任,保护独立董事请求补偿的权利,给独立董事提供直接保护。健全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独立董事责任保险机制建设需要保险行业配套进行。第六章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执行,主要从独立董事行权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两方面来分析。行权机制部分,从近期来看主要是重点加强审计委员会建设,发挥独立董事的核心价值,同时积极为提名委员会与薪酬考核委员会的运作创造条件;中长期来看,随着配套机制与外部环境的改善,上市公司逐步设立战略委员会等其他的职能委员会。激励约束机制部分,在具体运作上,可以考虑在股东大会审议独立董事薪酬议案时,采取股东表决权的排除方式。在决定独立董事薪酬时,可以实行大股东回避的表决制度,即大股东不参与独立董事薪酬议案的决定,而由中小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薪酬委员会提交的独立董事薪酬议案即可。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激励制度安排应采取逐步推进,固定薪酬和股权有机组合合的薪酬模式,各个公司根据自身情况与内外条件具体考虑如何组合。第七章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绩评价,构建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绩评价体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绩评价体系应该从业绩评价目标出发,即解决为什么要进行评价,其次,考虑评价的主体、客体以及评价的具体方法与指标等。实证分析部分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盈余管理、经营业绩的作用机理可概括为:独立董事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而董事会独立性直接影响董事会功能和效率的提高,一个高能的董事会又可以映射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规范,经营业绩的提高。因此,对独立董事制度与盈余管理、经营业绩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得到了极大提升,监督绩效已经较为明显。独立董事比例均值为35.26%,已超过了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本文以后简称《指导意见》的规定。2.独立董事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检验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制度存在制度安排上的问题,多数独立董事即便领取了相对较高的薪酬,但是保持沉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无论与盈余管理,还是与经营业绩关系分析验证中都表现出不显着,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往往是流于形式。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1.在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特征的指标选择方面,在本文写作中本想加入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职业背景、学历背景、知识结构等指标,因基础数据库缺乏其原始数据资料,以往一些学者研究也受到数据影响而选择的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存在一定问题,今后要进一步深入研究。2.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本身比较复杂,本文只能从数据的可得性和稳健性的角度采用会计数据,在我国公司外部资本市场逐渐规范有效的前提下,以后的研究应该逐步采用市场评价的业绩指标进行研究。3.对独立董事业绩评价机制与测评指标体系尚需深入研究。文中对我国独立董事评价目的、内容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设计考核指标的基本思路,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4.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与代理成本的关系。Fama and Jensen(1983)指出独立董事的介入,会降低和经营者恶意合谋的可能性,同时董事会作为进行低成本控制权内部转换的市场引致机制,其活力会得到加强。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将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1。后续笔者将进一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与代理成本的关系。5.公司外部环境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一大方向。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但远不是全部方面。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规范上市公司的运作面临着众多的制约因素,比如缺乏成熟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社会信用体系及经理人市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形成特色,实现创新1.本文初步构建了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分析体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分析应首先从独立董事制度的目标开始作为研究逻辑起点,尤其是应当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构建独立董事制度的基本目标;其次,分析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定,具体有独立董事制度制定中的关键因素即独立性问题,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与责任追究风险防范机制。再次,分析独立董事制度的执行,具体有独立董事的行权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最后,对独立董事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2.在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环节,实行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回避表决制度。在我国一股独大的现实情况下,董事会实际上由大股东控制,这样的规定就可能造成大股东实际上控制独立董事的薪酬决定权而影响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后果。在具体运作上,可以考虑在股东大会审议独立董事薪酬议案时,可以采取股东表决权的排除方式。股东表决权的排除是指当某一股东与股东大会讨论的决议事项有特别的利害关系时,该股东及其代理人均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决权。当然,证监会在这方面监管要特别严厉,有一套相应的措施与办法。3.通过信号传递理论提出构建声誉机制在我国目前和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某种意义上看,把声誉的价格看作未来更高收入带来的现金流所对应的贴现值,将这一贴现值和独立董事现实报酬相加就是出任独立董事所获得的实际总报酬。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里表现出应有的客观与独立,将较好地保护他们的声誉;而如果与上市公司高管等合谋欺骗中小股东,那么他们的声誉就会面临毁于一旦的风险。4.本文在研究独立董事制度与盈余管理关系模型时,引入带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修正Jones模型1。并利用该模型来确定盈余管理的变量主观应计额的绝对值即ABS(DA),在确定了ABS(DA)后,针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目的,根据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择,构建了线性模型来对盈余管理与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从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设计透析其独立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设计透析其独立性(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的表现形式
    (一)利益存关联
    (二)履职被阻碍
    (三)不主动履职
二、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董事会缺少独立性
        2、提名、选举无独立性
        3、履职环境独立性缺失
        4、现有薪酬制度的局限
        5、评价体系缺位
    (二)独立董事的自身原因
        1、缺失主动独立性
        2、供职公司与自身地域不一致
        3、供职公司多降低独立性
三、外部因素导致独立性缺失的解决方法
    (一)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
    (二)创新提名、选举、评价机制
        1、独立董事委员会存在的必要性
        2、独立董事委员会提名独立董事候选人
        3、独立董事选举新机制
        4、完善独立董事评价体系
    (三)新型薪酬制度
        1、浮动薪酬、股票期权模式的局限性
        2、薪酬发放新模式
四、自身因素导致独立性缺失的解决方法
    (一)建立区域性独立董事委员会
        1、建立区域性独立董事委员会的必要性
        2、区域性独立董事委员会存在的意义
    (二)阶梯式限定独立董事任职公司数量
        1、阶梯式限定任职上市公司数量的原因
        2、阶梯式限定任职公司数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保障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的的实施路线
第一章 独立董事制度的概述
    一,独立董事的产生
        (一)独立董事的概念
        (二)独立董事产生的原因和其发展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
        (一)对公司战略发展的作用
        (二)对公司管理绩效的作用
        (三)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三,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一)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概念
        (二)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理论基础
        (三)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法律含义
    四,中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演变和非“独立性”的现状
        (一)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演变
        (二)现阶段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非“独立性”困境实例
第二章 独立董事非“独立性”原因法律制度分析
    一,独立董事任职制度
        (一)任职条件
        (二)提名程序
        (三)选举制度
    二,独立董事薪酬激励制度
    三,独立董事退出制度和法律责任
        (一)退出制度
        (二)法律责任
第三章 域外的独立董事法律制度借鉴和反思
    一,英美独立董事任职和薪酬法律制度
        (一)选任法律制度
        (二)薪酬法律制度
        (三)退出制度
    二,独立董事法律责任制度
        (一)英美法律责任制度
        (二)日本法律责任制度
    三,英国的独立董事协会制度
第四章 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制度保障建议
    一,创设“独立董事协会”的必要性和制度设计
    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立法方向前瞻
        (一)对于“独立性”的法律规定的完善方向
        (二)提名权的行使方面程序立法方向
        (三)选举和更换独立董事立法方向
        (四)关于薪酬制度立法方向
        (五)关于法律责任制度立法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同业声誉对业绩与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独立董事制度发展脉络
        1.1.2 独立董事制度积极作用的质疑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独立董事概念界定
        1.3.2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概念界定
        1.3.3 独立董事同业声誉概念界定
        1.3.4 公司业绩概念界定
        1.3.5 盈余质量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框架结构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拓展和创新点
        1.5.1 理论方面的拓展和创新
        1.5.2 研究思路的拓展和创新
        1.5.3 研究设计的拓展和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公司治理和董事会相关文献综述
        2.1.1 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脉络文献综述
        2.1.2 公司治理机制构成和作用文献综述
        2.1.3 董事会构成和特征等文献综述
    2.2 独立董事相关文献综述
        2.2.1 独立董事设置的公司治理作用文献综述
        2.2.2 独立董事声誉的公司治理作用文献综述
        2.2.3 独立董事相关的其他内容文献综述
    2.3 独立董事同公司业绩和盈余质量关系文献综述
        2.3.1 独立董事设置同公司业绩
        2.3.2 独立董事设置同盈余质量
        2.3.3 独立董事声誉同公司业绩和盈余质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1 相关理论分析
        3.1.1 企业理论等相关理论
        3.1.2 代理理论
        3.1.3 公司治理理论
        3.1.4 董事会的公司治理作用
        3.1.5 独立董事的公司治理作用
        3.1.6 企业价值的讨论
    3.2 假设提出
        3.2.1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及相关因素对公司业绩和盈余质量的作用
        3.2.2 独立董事同业声誉及相关因素对公司业绩和盈余质量的作用
        3.2.3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同业声誉对公司业绩和盈余质量的共同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实证模型构建
        4.1.1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对公司业绩和盈余质量的公司治理作用的模型构建
        4.1.2 独立董事同业声誉公司业绩和盈余质量的公司治理作用的模型构建
        4.1.3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独立董事同业声誉的共同的对公司业绩和盈余质量的公司治理作用的模型构建
    4.2 变量定义
        4.2.1 公司业绩和盈余质量代理变量定义及计算
        4.2.2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代理变量定义及计算
        4.2.3 独立董事同业声誉代理变量定义及计算
        4.2.4 董事会公司治理代理变量定义及计算
        4.2.5 控制变量定义及计算
        4.2.6 研究使用代理变量选取汇总
        4.2.7 研究使用代理变量的预期符号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1 各研究模型样本选取
        4.3.2 数据来源和处理
    4.4 研究方法与工具
        4.4.1 实证研究方法选取
        4.4.2 实证研究使用的软件工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相关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独立董事同业声誉相关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实证主样本所涉及代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主样本所涉及代理变量的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5.2.1 代理变量相关分析
        5.2.2 独立样本t检验
    5.3 模型回归分析
        5.3.1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的实证结果分析
        5.3.2 独立董事同业声誉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的实证结果分析
        5.3.3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同业声誉共同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的实证结果分析
    5.4 稳健性研究和附加研究
        5.4.1 使用独立董事主动设置配对样本进行的稳健性研究
        5.4.2 附加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6.1.1 独立董事制度的出现是公司制发展的客观要求
        6.1.2 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被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强化
        6.1.3 独立董事制度存在坚实的理论基础
        6.1.4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具有积极公司治理作用
        6.1.5 独立董事同业声誉具有积极的公司治理作用
        6.1.6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独立董事同业声誉具有共同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
        6.1.7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独立董事同业声誉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发挥更为显着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
        6.1.8 没有获得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独立董事同业声誉对盈余管理的显着作用
    6.2 本文研究对以往研究的拓展
        6.2.1 在新的视角研究独立董事机制的公司治理作用
        6.2.2 明确了独立董事制度的积极公司治理作用和作用机理
        6.2.3 在间接的共同作用层面上展开独立董事制度公司治理作用的相关研究
        6.2.4 揭示了有关独立董事研究需要更加注意独立董事制度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性质等属性
    6.3 有关独立董事制度构建的政策建议
        6.3.1 上市公司应更为主动设置独立董事
        6.3.2 上市公司应聘任更多同业声誉较高的独立董事
        6.3.3 国有上市公司更应该在两方面加强独立董事制度构建
        6.3.4 监管部门更应该鼓励上市公司主动设置独立董事
        6.3.5 构建和提升效力更高的独立董事市场
        6.3.6 将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独立董同业声誉作为公司治理机制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
    6.4 本文研究未来尚需完善内容
        6.4.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问题
        6.4.2 研究样本问题
        6.4.3 研究方法问题
    6.5 独立董事制度公司治理作用相关的未来研究展望
        6.5.1 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和独立董事同业声誉的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公司治理作用研究
        6.5.2 独立董事制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治理作用研究
        6.5.3 独立董事制度在不同类型公司中的公司治理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独立董事制度的概述
    1.1 独立董事的概念、特征
        1.1.1 独立董事的概念
        1.1.2 独立董事的特征
    1.2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与发展
        1.2.1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背景
        1.2.2 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1.3 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
2 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内涵
    2.1 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含义
        2.1.1 经济利益独立
        2.1.2 人格独立
        2.1.3 独立的法律地位
        2.1.4 决策独立
        2.1.5 权力独立
    2.2 影响独立董事独立性的主要因素
        2.2.1 独立董事的数量和比例
        2.2.2 独立董事的任期
        2.2.3 独立董事的薪酬
        2.2.4 独立董事的持股
3 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分析
    3.1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立法状况
    3.2 我国独立董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的理论上的原因分析
        3.3.1 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健全
        3.3.2 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
        3.3.3 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3.4 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欠缺的具体原因
        3.4.1 独立董事的资格条件难保其独立性
        3.4.2 独立董事的选任程序难保其完全独立
        3.4.3 激励机制难保其独立性
        3.4.4 我国独立董事的权力行使的障碍影响其独立性
        3.4.5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独立董事之“独立性”
4 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完善措施
    4.1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保障其独立性
        4.1.1 完善独立董事的资格制度
        4.1.2 完善独立董事的选任程序
        4.1.3 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
        4.1.4 完善独立董事的权力行使机制
    4.2 改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外部理论制度
        4.2.1 改善我国现在的股权结构
        4.2.2 处理好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关系
        4.2.3 完善独立董事相关的法律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薪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定义及其作用
二、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获取薪酬的必要性与意义
三、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薪酬情况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在目前法律制度设计下, 独立董事的产生程序及其薪
    (二) 上市公司之间的独立董事薪酬差距相当大, 对独立董事的薪酬标准制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三) 对独立董事的薪酬激励未能与风险有效匹配。
    (四) 有些独立董事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有的多次
四、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制度
    (一) 改革目前的独立董事选拔制度及薪酬制度, 建立由中
    (二) 完善独立董事的薪酬激励与制约机制。
        1. 激励方面。
        2. 约束方面。
    (三) 制定独立董事与所获薪酬相适应的履行职责的绩效
    (四) 独立董事的薪酬应与公司所处行业相适应, 并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
    (五) 建议在条件成熟情况下设立独立董事薪酬专门基金及独立独立董事协会, 以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7)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意义
    (一) 独立董事"独立性"涵义的界定
        1. 独立性的涵义
        2. 独立性的表现
    (二) 独立董事独立性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1. 独立董事独立性与股东大会
        2. 独立董事独立性与董事会
        3. 独立董事独立性与监事会
二、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的立法缺陷
    (一) 独立董事交易关系的非独立性
    (二) 独立董事专业资质的非独立性
    (三) 独立董事提名制度的非独立性
    (四) 独立董事信息获取的非独立性
    (五) 独立董事职能的非独立性——与监事会制度的矛盾与冲突
        1.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公司财务检查权的重合
        2.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董事、经理监督权利的重合
        3.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权利的重合
    (六) 独立董事薪酬制度的非独立性
三、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机制立法考察
    (一) 独立董事的选任规则和选任程序
        1. 美国的相关规定
        2. 英国的相关规定
        3. 我国香港特区的相关规定
        4. 我国的相关规定
    (二) 独立董事薪酬的支付方式和决定程序
        1. 英国的相关规定
        2. 美国的相关规定
        3. 我国的相关规定
    (三) 独立董事责任制度
        1. 日本的相关规定
        2. 美国的相关规定
        3. 我国的相关规定
四、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机制的合理构建
    (一) 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合理配置股东权利
        1. 改变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环境
        2. 约束大股东的不正当行为
        3. 适当隔离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系
    (二)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体系
        1. 尽快出台《独立董事条例》
        2. 尽快制定和完善配套制度
        3. 完善公司章程的规定
    (三) 在独立董事管理中心模式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 合理划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权
        2. 加强对独立董事行权情况的披露
        3. 完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机制
    (四) 培养职业经理人市场
        1. 走职业经理人道路,市场化选拔人才
        2. 设立专职机构,进行具体分工
        3. 完善独立董事个人责任追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独立董事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独立董事制度概述
    1.1 独立董事概述
        1.1.1 学界对独立董事的定义
        1.1.2 各国法律文件对独立董事的定义
        1.1.3 独立董事与"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关系
    1.2 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
        1.2.1 独立董事制度在美国
        1.2.2 独立董事制度在英国
        1.2.3 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
    1.3 小结
第二章 中外独立董事制度内容分析比较
    2.1 独立董事独立性规定的比较
        2.1.1 美国对于独立性的规定
        2.1.2 英国对于独立性的规定
        2.1.3 日本对于独立性的规定
        2.1.4 我国香港地区对于独立性的规定
        2.1.5 我国台湾地区对于独立性的规定
        2.1.6 我国对于独立性的规定
        2.1.7 小结
    2.2 独立董事选任制度的比较
        2.2.1 美国独立董事选任制度
        2.2.2 英国独立董事选任制度
        2.2.3 韩国独立董事的选任制度
        2.2.4 台湾独立董事选任制度
        2.2.5 我国独立董事选任制度
        2.2.6 小结
    2.3 独立董事职权比较
        2.3.1 美国关于独立董事职权的规定
        2.3.2 英国关于独立董事职权的规定
        2.3.3 台湾关于独立董事职权的规定
        2.3.4 香港关于独立董事职权的规定
        2.3.5 我国关于独立董事职权的规定
        2.3.6 小结
    2.4 独立董事人数比较
        2.4.1 美国独立董事人数的规定
        2.4.2 英国独立董事人数的规定
        2.4.3 台湾独立董事人数的规定
        2.4.4 香港独立董事人数的规定
        2.4.5 我国独立董事人数的规定
        2.4.6 小结
    2.5 独立董事薪酬制度比较
        2.5.1 美国独立董事薪酬制度的规定
        2.5.2 英国独立董事薪酬制度的规定
        2.5.3 我国独立董事薪酬制度的规定
        2.5.4 小结
第三章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3.1 独立董事难以保持独立
    3.2 独立董事选任程序不合理
        3.2.1 独立董事的提名
        3.2.2 独立董事的选举
    3.3 独立董事的激励制度不健全
    3.4 独立董事的职权制度不完善
    3.5 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不协调
第四章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4.1 完善独立董事的法律体系
    4.2 完善独立董事任职资格制度
    4.3 改进独立董事的提名和选举制度
        4.3.1 改进独立董事的提名制度
        4.3.2 改进独立董事的选举程序
    4.4 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制度
    4.5 完善独立董事职权制度
    4.6 理清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
        4.6.1 我国监事会制度概述
        4.6.2 目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冲突
        4.6.3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并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4.6.4 协调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9)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独立董事制度概述
    (一) 独立董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二)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三) 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二、美国和英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一) 美国独立董事制度
    (二) 英国独立董事制度
三、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和发展
    (一)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
    (二)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主要内容
    (三) 新《公司法》对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四)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执行现状
四、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凸显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一)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凸显的问题
    (二) 独立董事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五、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一) 严格独立董事的选聘和任免机制
    (二) 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
    (三) 完善独立董事信息保障机制
    (四) 建立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五) 理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关系
    (六) 改变一股独大的不利局面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结构安排
    1.3 研究创新
    1.4 研究不足
2.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国外独立董事制度法规文献回顾与评述
        2.1.1 美国独立董事制度法规文献回顾
        2.1.2 英国独立董事制度法规文献回顾
        2.1.3 英美独立董事法规文献评述
    2.2 国外独立董事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
        2.2.1 独立董事的角色和作用
        2.2.2 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
        2.2.3 独立董事薪酬和激励
    2.3 国内独立董事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
        2.3.1 独立董事的特征
        2.3.2 独立董事的本质和理论、实证研究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3.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的独立董事制度比较分析
    3.1 公司治理模式的一般框架
        3.1.1 公司治理模式的一般架构描述
        3.1.2 公司治理模式的一般框架内容
    3.2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独立董事制度比较分析
        3.2.1 英美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下独立董事制度特点
        3.2.2 日德银行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下独立董事制度特点
        3.2.3 家族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下独立董事制度特点
        3.2.4 转轨国家公司治理模式下独立董事制度特点
        3.2.5 总体评价与启示
    3.3 公司治理模式的演化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
    3.4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制度特点
        3.4.1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突出问题
        3.4.2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特点
4.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分析框架
    4.1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基础
        4.1.1 委托代理理论
        4.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4.1.3 信号传递理论
        4.1.4 人力资本理论
    4.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分析体系的逻辑框架
        4.2.1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的意义
        4.2.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的原则
        4.2.3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分析体系框架构建
    4.3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基本目标
    4.4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制定
    4.5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执行
    4.6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评价
5.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定
    5.1 独立董事制度制定的关键——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5.1.1 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基本含义
        5.1.2 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多维视角
        5.1.3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独立性现状分析
        5.1.4 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评判标准
    5.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选任机制
        5.2.1 独立董事任职资格
        5.2.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提名
        5.2.3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选举
        5.2.4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聘用
        5.2.5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更换
    5.3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责任追究与风险防范机制
        5.3.1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责任追究机制
        5.3.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风险防范机制
6.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执行
    6.1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行权机制
        6.1.1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行权的前提条件
        6.1.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行权的组织机构——各职能委员会
        6.1.3 我国上市公司职能委员会现状分析
        6.1.4 改进上市公司职能委员会运作的对策
    6.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
        6.2.1 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的功能
        6.2.2 独立董事激励约束的方式
        6.2.3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6.2.4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的选择
7.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绩评价
    7.1 独立董事业绩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7.1.1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绩评价现状分析
        7.1.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绩评价体系逻辑框架的构建
    7.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绩评价基本目标
    7.3 评价主体与组织方式
    7.4 独立董事业绩评价内容
    7.5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绩评价方法、指标
        7.5.1 评价方法
        7.5.2 独立董事业绩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7.5.3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绩评价指标设置建议
8.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实证分析
    8.1 引言
    8.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8.2.1 独立董事制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2.2 独立董事制度与经营业绩的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3 研究设计
        8.3.1 研究样本
        8.3.2 变量选择
        8.3.3 基本模型构建
    8.4 实证结果及分析
        8.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8.4.2 回归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政策建议、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制度层面
        9.2.2 社会层面
        9.2.3 公司层面
    9.3 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从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设计透析其独立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法律对策研究[D]. 郭力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2]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保障制度[D]. 胡江彪.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独立董事薪酬、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王雪丽,王雪梅. 齐鲁珠坛, 2016(03)
  • [4]独立董事主动设置、同业声誉对业绩与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 于阳子. 吉林大学, 2015(08)
  • [5]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D]. 李继现. 郑州大学, 2012(10)
  • [6]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薪酬研究[J]. 何涛,涂浩,程国斌.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0(07)
  • [7]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制度研究[D]. 林玉梅. 浙江师范大学, 2010(04)
  • [8]独立董事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 谢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11)
  • [9]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完善[D]. 许丹明. 复旦大学, 2009(02)
  • [10]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D]. 李红琨.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从薪酬制度设计分析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