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同需求理论与公共财政理论的比较分析——兼论金融学科建设

社会共同需求理论与公共财政理论的比较分析——兼论金融学科建设

一、社会共同需要论与公共财政论的比较及分析——兼谈对财政学科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雯,刘钰冰[1](2022)在《建党百年中国财政理论梳理及逻辑演变》文中研究说明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视野出发,基于历史长周期视角,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存型财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生产型财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型财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型财政四个阶段,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发展战略与方针对财政改革的重要影响,以及财政理论的产生与演变对财政改革实践的推进作用,以此对建党百年来财政理论的改革发展与演变逻辑进行系统性总结与归纳。

许晖,林源[2](2021)在《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财政定位的全新论断,开启了财政理论建设的新阶段。围绕这一重要阐述,学界展开了对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学科属性、财政活动主体等财政基础理论的探讨,提出应以中国财政改革实践经验为路径深化对财政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体系。本文以"基础和支柱说"为基础,重点梳理了国家治理财政学、新市场财政学、公共风险财政论发展脉络,阐明了关于财政学科研究范畴及学科属性的重要观点,介绍了当前学界关于财政社会学和财政政治学的研究情况,并进行简要客观地评价。认为财政基础理论的探索还应继续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提升国际视野与理论深度,建立完备的理论框架,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朱军[3](2021)在《“系统平衡财政观”是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新综合》文中研究说明财政基础理论问题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财政收支和经济社会负担的重要因素。"系统平衡财政观"是在综合分析现有财政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财政基础理论。该理论的内涵包括:财政是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的连接点、财政与金融的协调配合是宏观政策的系统平衡前提、财政与税收的对称是经济系统平衡的基本要求、财政以项目支出执行经济政策的同时反馈经济政策、短期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受到长期系统平衡的可持续性要求、财政政策本身也应该是一个自适应的动态演化过程。因此,未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以收定支、合理定位税收负担;从系统平衡的视角考虑财政与金融的协调;从综合和长远的视角安排项目支出;"赤字货币化"是非常态时期不得已的选择;在相对稳定中不断推进财税改革。

龚浩[4](2021)在《国家治理视角下中国财政理论的嬗变(1949-2018)》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从根本上阐明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为实现国家治理目标,中国财政先后形成高度集中财政和公共财政,并正在构建现代财政。财政理论研究也以解答"财政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目标"为核心命题,先后形成体现财政集中化内涵的国家分配论和体现财政公共化内涵的公共财政论,并正在构建体现财政现代化内涵的国家治理论。中国财政理论是财政实践的理论抽象,并随财政实践的演进而不断演进。

曹斯蔚,王小龙[5](2021)在《我国财政理论创新的中国特色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财政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内的一个学科门类,源自西方公共经济学的本土化引入,我国的不同特征决定了理论创新需要中国特色。遵循目的性与规律性要求,财政科学有理论输入与理论输出两大任务,也需中国特色的实现路径。

刘晔[6](2020)在《综合性、有思想、立本体、重实践——对新时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财政基础理论研究历来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和特色的财政学研究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财政学界又重新开始重视财政基础理论研究。本文探讨了新时代财政基础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是否存在财政基础理论?什么样的理论才能算是财政基础理论?如何评价财政基础理论?新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财政基础理论?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财政基础理论?本文认为"综合性、有思想、立本体、重实践"是新时代我国财政基础理论构建的必备要素和努力取向。

彭海斌[7](2020)在《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第一次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来明确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将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即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所有领域的基础,又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围绕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我国财政职能及其监督职能研究进入了新时代,不再局限于经济范畴,而开始走向国家治理。同时,监督实践也有了一些新举措,如把预算监督作为财政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财政监督融入并服务于财政管理的顶层设计思路;探索研究财政监督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实施预算评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建设、业务方法等。然而,从监督职能范畴角度考察,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作为其关键构成部分,监督的具体目标、内容、依据、手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停滞状态,监督实践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制约了新时代下财政监督职能整体有效性发挥,也不利于财政发挥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问题还在于,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水平,或是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现有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决定了探讨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并基于这一视角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有现实意义。那么,这一论题要回答的是:财政监督是财政的手段还是具体的职能呢?新时代下财政监督职能的外延和内涵,尤其是内涵所涉及的职能目标、职能依据、职能范围和职能手段等要素结构又有哪些新变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仅仅是履行出资人职责吗?如何看待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依据的身份及其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如何?又应怎样构建监督框架呢?基于此,从财政及其监督职能的外部结构即种类结构以及内在结构即要素结构,来梳理和明确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项基本职能。探析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基础,研究财政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的职能依据等,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是本论文的研究所在。为此,本文依据国家治理和国家权力理论展开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研究,共分为7章,大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按照国家治理理论,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目标、范围、依据和手段等基本要素进行阐述,以此作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出发点;其次,立足财政的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内涵,尤其突出“国家四元权力”的职能依据,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框架和模式。第三,结合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和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现状,得出新时代强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探寻衡量财政监督力度的指标,开展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为新时代加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提供重要的实证基础;并结合现行监督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路径选择。关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创新与不足等,论文第1章绪论部分对此作了说明。第2章是财政职能种类结构及其监督职能研究述评。本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梳理总结财政及财政职能种类结构的不同观点,分析财政监督是否属于财政固有的职能;二是梳理总结有关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内容、职能依据和手段等要素结构的不同观点。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偏重于从纯经济和职能种类结构来概括财政职能及财政监督,缺乏对财政监督属性的明确认识;对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要素研究不齐全不清晰,与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不相适应;财政监督职能依据没有系统的阐述;财政监督职能范围不全面,缺乏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研究等等。最后,本章明确提出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更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指出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探索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新模式是本文研究所在。第3章是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探析。本章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针对现有文献对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研究不齐全不清晰的问题,重点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依据和职能手段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拓展性研究,将财政监督职能的外延和内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在内的“多中心”、“多维度”的全域视野,并以此形成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基础。第4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分析。本章基于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的拓展性研究,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理论框架和模式。鉴于职能依据是职能要素的核心,职能目标、范围、手段都是职能依据的规范和表现,本章重点对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依据的“国家四元权力”进行具体阐述,即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是财政监督依据的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与信用权力是财政监督依据的特殊权力。其次,创新提出财政是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并对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身份下的财政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作了详细论述,使之与“国家四元权力”依据有机结合。最后,探析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目标、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等要素内涵,由此构建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框架和模式。第5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现状与问题。本章首先使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和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现状,一方面指出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总结现行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包括监督身份不完整、监督依据不充分、监督边界不清晰、监督范围不全面、监督手段不高效等,得出新时代强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6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财政作为公共出资人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视角,利用14家上市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选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作为被解释变量,政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财政监督力度的关键解释变量,并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同时选择是否国有绝对控股、第一大股东是否国有属性两个虚拟变量来替代关键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验证。回归结果显示,政府持股比例越多,财政的监督力度越大,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越好。这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也对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第7章是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具体内容。本章以构建的财政对商业银行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模式提出具体内容。一是财政作为公共管理者,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对商业银行缴纳税收收入和使用相关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的具体内容。二是财政作为公共出资者,凭借国家的财产权力监督商业银行国有金融资本的具体内容,主要围绕分配、监督、管理等三个环节,重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阐述。三是财政作为公共管理者,凭借特殊的政治权力即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力对商业银行缴纳的政府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进行监督的具体内容。四是财政作为公共出资者,凭借特殊的财产权力即国家的信用权力对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的具体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立足于从财政及其监督职能的外部结构即种类结构,以及内在结构即要素结构的新视角,来梳理和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能理论,论定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而且是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基于现有文献关于财政、财政职能等理论的相关阐述,偏重从纯经济和职能种类结构,即职能外部结构来概括,而从国家治理角度出发,认可财政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还具有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而赞同新时代下财政的“五职能论”,明确了对财政监督属性的理解:即财政监督不仅仅是财政的手段,其本质更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监督职能和财政的配置资源、分配收入、稳定经济、维护国家的职能同属财政职能,他们彼此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促进财政其他职能目标的实现。正因为财政监督作为重要的职能,在财政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提供支撑时,相应地,财政监督职能需要从经济领域进入国家治理层面。2.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结构,即职能的要素结构:职能定义、职能依据、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手段等作了新的探索。现有的研究文献阐述中,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要素要么不明确清晰,要么只有职能定义、职能目标和职能手段,且囿于经济视角。本文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首次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依据和职能手段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拓展性研究。首次提出财政监督职能是指在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中,财政具备的对财政分配活动和其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活动进行真实反映、规范约束、提升绩效的监督管理功能。财政监督职能主要目标是根据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财政经济杠杆来规范分配秩序,全面加强财政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政治文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生态环保等。财政监督职能范畴持续扩展,最终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国家治理领域,并且通过对全口径政府预算监督、财政收支监督、国有资本监督、金融监督等职能手段实现。3.立足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以职能依据为核心,以职能目标、范围、手段等为规范和表现,探索性地提出财政以公共管理者和公共出资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等“国家四元权力”,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本文认为,监督职能要素中,职能依据是核心,职能目标、范围和手段都是职能依据的规范和表现,然而现有文献对财政监督职能依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托代理理论、宪政经济学理论等,未与财政、财政职能等基础理论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使得对财政监督职能依据的归纳显得零散和片面。本文基于财政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提出财政监督职能及其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依据的是“国家四元权力”:即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等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与信用权力等特殊权力。同时提出财政不仅是以出资者的身份,而且是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督,并对此作了详细阐述,使之与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国家四元权力”依据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按照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结构,创新构建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时间跨度较长的上市银行数据进一步验证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尽管本文的研究有一些创新之处,但由于研究手段、研究时间和笔者能力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比如,本文探讨财政监督职能等基础性问题,理论性分析相对较强,实证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涉及到国家治理、国家权力等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理论,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庞大、业务品种繁多且专业性较强,因此,本研究虽初步形成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但是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崔潮[8](2020)在《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财政学理论的发展既受到外来理论的深刻影响,又在解释和指导中国财政实践中打上了中国国情烙印和时代特征。"国家分配论"受到来自苏联理论的深刻影响,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运用计划模式追求工业化紧密相关,强调中国财政的生产建设性。"公共财政论"借鉴西方现代财政理论,又与改革开放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快经济增长相对应,强调现代财政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性。国家治理财政学将是中国汲取中外财政相关理论成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的财政理论探索。该理论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视角对财政现象进行观察,对财政主体、财政客体、财政目标和财政过程进行全面研究,为新时代发挥财政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崔潮[9](2019)在《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文中提出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国财政学理论的发展既受到外来理论的深刻影响,又在解释和指导我国财政实践中,打上了我国国情烙印和时代特征。"国家分配论"受到来自苏联理论的深刻影响,又与新中国初期运用计划模式追求工业化紧密相关,强调财政的生产建设性。"公共财政论"借鉴西方现代财政理论,又与改革开放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快经济增长相对应,强调财政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性。国家治理财政学将是我国汲取中外财政相关理论成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的财政理论探索。该理论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视角对财政现象进行观察,对财政主体、财政客体、财政目标、财政过程进行全面研究,为新时代发挥财政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吕炜,靳继东[10](2019)在《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制度安排服从于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的需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财政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了财政实践的内容和财政理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这一历史逻辑,分析财政发展各阶段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演进的实质,总结创新性的财政制度设计对于特定阶段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对各阶段中不同财政思想的内在联系做出新的理解和思考。这种基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研究框架同时也为研究一个国家的财政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贡献。

二、社会共同需要论与公共财政论的比较及分析——兼谈对财政学科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共同需要论与公共财政论的比较及分析——兼谈对财政学科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建党百年中国财政理论梳理及逻辑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存型财政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土地革命时期
    (二)抗日根据地时期
    (三)解放战争时期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生产型财政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型财政
    (一)社会共同需要论
    (二)公共财政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型财政
六、建党百年来财政理论演变逻辑与改革启示
    (一)建党百年来财政理论的演变逻辑
    (二)建党百年来财政理论改革的启示

(2)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由“基础和支柱说”谈起
二、当前财政基础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及进展
    (一)国家治理财政学
    (二)新市场财政学
    (三)公共风险财政论
    (四)总结与启示
三、西方财税思想中的跨学科融合
    (一)财政社会学
    (二)财政政治学
四、关于财政学科的讨论
五、总结与展望

(3)“系统平衡财政观”是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新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财政基础理论讨论的基本脉络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观点
    (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重要观点
    (三)进入21世纪后的重要观点
    (四)简要述评
三、从“系统平衡视角”构建财政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
    (一)“系统平衡财政观”的基本内涵
    (二)“系统平衡财政观”的内在逻辑
        1.财政是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的连接点
        2. 财政与税收的对称是经济系统平衡的基本要求
        3. 财政与金融的协调配合是宏观治理系统平衡的前提
        4. 财政以项目支出“执行”经济政策的同时“反馈”经济政策
        5. 短期“财政赤字货币化”受到长期系统平衡的可持续性要求
        6.财政政策本身也应该是一个自适应的动态演化过程
        7. 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耦合财政研究的科学化
四、基于“系统平衡财政观”展望未来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坚持以收定支、合理定位税负负担
    (二)从系统平衡的视角考虑财政与金融的协调
    (三)“赤字货币化”是经济非常时期不得已的选择
    (四)从综合和长远的视角规划财政项目支出
    (五)在相对稳定中不断推进财税改革
五、结论与启示

(4)国家治理视角下中国财政理论的嬗变(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国家工业化、财政集中化与国家分配论的形成(1949-1978)
    (一)国家工业化要求财政集中化
    (二)财政集中化与高度集中财政的体现
        1.财政收支集中于国有部门。
        2.财政范围主要覆盖城市区域。
        3.财政支出集中用于生产建设。
        4.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三)国家分配论的形成:对高度集中财政的理论总结
三、经济市场化、财政公共化与公共财政论的形成(1978-2012)
    (一)经济市场化要求财政公共化
    (二)财政公共化与公共财政的体现
        1.就财政运行格局而言:
        2.就财政管理体制而言:
    (三)公共财政论的形成:对公共财政的理论总结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财政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论的构建(2012-2018)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财政现代化
    (二)财政现代化下现代财政的体现
        1.就财政运行格局而言:
        2.就财政管理体制而言:
    (三)国家治理论的构建:对现代财政的理论总结
五、中国财政理论嬗变的内在逻辑:解答“财政如何实现国家治理”

(5)我国财政理论创新的中国特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财政理论创新的历史脉络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脉络分析
        1.“国家分配论”
        2.“社会共同需要论”
        3.“剩余产品分配论”
        4.“资金运动论”
        5.“再生产前提论”
    (二)现阶段状况分析
        1.“公共风险论”
        2.“基础与支柱论”
        3.“发展财政论”
        4.“公共秩序论”
        5.“新市场财政论”
二、我国财政理论创新中可供研究的中国特色
    (一)悠久历史所提供的丰富资源与可对照素材
    (二)灿烂文化的深远社会影响
    (三)改革开放40年财政实践的经验借鉴
    (四)独特政治经济体制的诸多内在机理、制度细节与作用规律
    (五)超广大地域、巨型社会及多变的地理环境
三、我国财政理论创新的目的性与规律性
    (一)目的性
        1.理论输入
        2.理论输出
    (二)规律性
        1.科学性
        2.哲学性
四、中国特色财政理论创新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
    (一)所面对的问题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辩
        2.一般化与中国特色的内在矛盾
        3.计量实证研究的碎片化冲动与碎片化倾向
        4.数据可得性、可信度、可识别与模型构建适用性的多重难题
        5.微观随机实验(RCT)的外部有效性与作用范围桎梏
        6.单一学科背景的跨专业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7.中文世界的高难度进入门槛与英语世界语言的叙事差异
    (二)实现路径
        1.构建差异化、多层次的财政科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
        2.与国际接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创造中国范式
        3.秉承创新输入重应用、创新输出重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4.鼓励跨学科研究、复合化研究、合作研究与精耕细作
        5.与科技创新对接,克服各类技术难题
        6.跨越提升为一级学科,多维度整合学科资源
        7.坚持文化输出,提高我国文化、语言的软实力

(6)综合性、有思想、立本体、重实践——对新时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是否存在财政基础理论
三、什么样的理论才能算是财政基础理论
四、如何评价财政基础理论
五、新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财政基础理论
六、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财政基础理论

(7)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原有的财政监督职能外延和内涵需要拓展
        1.1.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1.2 概念界定
        1.2.1 国家权力
        1.2.2 国家治理
        1.2.3 国家治理现代化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2.文献综述
    2.1 财政职能的种类结构研究述评
        2.1.1 西方财政职能学说
        2.1.2 国内财政职能学说
    2.2 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研究述评
        2.2.1 财政监督职能定义
        2.2.2 财政监督职能目标
        2.2.3 财政监督职能范围
        2.2.4 财政监督职能依据
        2.2.5 财政监督职能手段
    2.3 述评小结
        2.3.1 财政监督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2.3.2 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结构研究有待拓展
3.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探析
    3.1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依据
        3.1.1 国家权力论学说
        3.1.2 财政监督与“国家四元权力”学说
    3.2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
    3.3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目标
    3.4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范围
    3.5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手段
4.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分析
    4.1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权力依据
    4.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适格身份
        4.2.1 公共管理者与商业银行
        4.2.2 公共出资者与商业银行
    4.3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要素结构
        4.3.1 财政监督主体
        4.3.2 财政监督对象
        4.3.3 财政监督目标
        4.3.4 财政监督范围
        4.3.5 财政监督手段
    4.4 财政监督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5.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现状和问题
    5.1 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现状分析
        5.1.1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分析
        5.1.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
    5.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取得的成效
    5.3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存在的问题
        5.3.1 监督身份不完整
        5.3.2 监督依据不充分
        5.3.3 监督边界不清晰
        5.3.4 监督范围不全面
        5.3.5 监督手段不高效
6.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分析
        6.1.2 研究假设
    6.2 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6.2.1 模型设计
        6.2.2 变量说明
        6.2.3 数据来源
    6.3 实证分析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6.4 实证研究结论
7.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具体内容
    7.1 商业银行税收收入及支出监督
        7.1.1 监督主体及对象
        7.1.2 监督的主要内容
        7.1.3 监督的主要手段
    7.2 商业银行国有金融资本监督
        7.2.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7.2.2 监督的主要内容
        7.2.3 监督的主要手段
    7.3 商业银行非税收入监督
        7.3.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7.3.2 .监督的主要内容
        7.3.3 监督的主要手段
    7.4 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
        7.4.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7.4.2 监督的主要内容
        7.4.3 监督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说渊源
    (一)“国家分配论”重视财政主体的变化
    (二)“公共财政论”强调财政客体的公共性
    (三)国家治理对财政主体结构研究提出新要求
二、理论基础
    (一)现代化理论
    (二)国家治理论
    (三)财政主体结构论
    (四)公共产品论
三、主要特征
    (一)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分工协作
    (二)公共性
    (三)法治性
    (四)追求绩效性
结 语

(9)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说渊源
    (一)“国家分配论”重视财政主体的变化
    (二)“公共财政论”强调财政客体的公共性
    (三)国家治理财政学重视对财政过程的探索
二、理论基础
    (一)现代化理论
    (二)国家治理论
    (三)财政主体结构论
    (四)公共产品论
三、主要特征
    (一)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分工协作
    (二)公共性
    (三)法治性
    (四)追求绩效性
结语:

四、社会共同需要论与公共财政论的比较及分析——兼谈对财政学科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党百年中国财政理论梳理及逻辑演变[J]. 王雯,刘钰冰. 财政监督, 2022(01)
  • [2]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J]. 许晖,林源. 经济学家, 2021(12)
  • [3]“系统平衡财政观”是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新综合[J]. 朱军. 云南社会科学, 2021(05)
  • [4]国家治理视角下中国财政理论的嬗变(1949-2018)[J]. 龚浩. 上海经济研究, 2021(08)
  • [5]我国财政理论创新的中国特色探析[J]. 曹斯蔚,王小龙. 管理现代化, 2021(04)
  • [6]综合性、有思想、立本体、重实践——对新时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J]. 刘晔. 财政科学, 2020(11)
  • [7]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D]. 彭海斌.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8]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J]. 崔潮.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9]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A]. 崔潮. 中国财政学会2019年年会暨第22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集(第一册), 2019
  • [10]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J]. 吕炜,靳继东. 管理世界, 2019(09)

标签:;  ;  ;  ;  ;  

社会共同需求理论与公共财政理论的比较分析——兼论金融学科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