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产力发展环境与再分配的思考

广西生产力发展环境与再分配的思考

一、对广西生产力发展环境及再布局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牙彩练[1](2019)在《宋代涉桂诗歌研究》文中认为宋代涉桂诗歌,承载了宋代广西时期的风俗和文化,是广西诗歌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宋代广西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深度研究宋代涉桂诗歌,挖掘宋代涉桂诗歌独具广西特色的文化因子,对完善宋代涉桂诗歌研究的不足不无裨益。广西地域环境为宋代涉桂诗人提供独具地域特色的诗歌创作题材,自然地理环境催生了大量的山水诗、岩洞诗;人文环境如亭台楼宇、宗庙墓祠等人文景观也会触动诗人诗兴,从而使得涉桂诗人创作了大量极具广西地域色彩的诗歌。涉桂诗歌主体主要有来桂诗人、异地诗人以及本土诗人三类,不同的诗歌创作主体对广西的情感及态度不同。来桂诗人寓桂期间在广西的情感以精神上的闲置、城阙故土之思以及升迁之渴望为主,充分表达了思念家乡,渴望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的情感;异地诗人和本土诗人则没有这些复杂的情绪。但在对广西的态度上,异地诗人则是以赞美和肯定为主,本土诗人则是集自信和自卑为一体的矛盾态度;来桂诗人对广西的态度是由最初的恐惧、抵抗到最后的逐渐适应。这些都与宋时广西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宋代涉桂诗歌主体息息相关。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文学是自然、人文环境与诗歌创作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广西自然、人文环境为宋代涉桂诗歌提供了诗歌题材,从而促进了宋代涉桂诗歌的繁荣,形成了以“清淡自然”为主的诗歌风格。宋代涉桂诗歌不仅弘开广西文运,促进了广西诗歌的发展,还孕育、催生了一批风格各异的本土诗人,促进广西本土文学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涉桂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反作用于宋代广西的自然、人文环境,赋予人文景观以深沉的文学内涵,兴盛当时的人文景观。

陈楠[2](2018)在《当代中国城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指出城市外交是当代外交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从最初的国际姐妹城市到当下日益多元多形的城市国际交往,城市外交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国城市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双重进程中,受到全球市场网络、政策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叠加影响,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与纽带。通过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加入城市国际组织,参与跨国多边机制开展国际性与区域性合作,举办国际活动,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外国公众和社会团体开展交往等方式,中国城市的国际舞台与对外交往渠道越来越丰富。城市外交成为了当代中国对外事务中的新现象,值得从理论上加以关注,丰富的城市外交实践也为理论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理解“城市外交”的起点是涵盖官方和非官方外交(包含半官方)的“大外交”理念,城市外交的兴起反映出全球化时代外交分层化、多元化的客观要求。作为当代外交转型背景下兴起的新的外交形态,城市外交概念在学界尚无形成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其多元的参与主体和灵活的方式手段,成为国家外交的延伸与拓展。城市外交的行动逻辑受到一定时空条件的影响,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城市与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非国家体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无论作为经济单元、政治行为体还是全球社会网络的节点,全球化城市都已经嵌入了当代国际体系的各个维度与层面。全球城市网络对城市拓展全球联系形成一种“牵引力”,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向城市集中产生内部“推动力”,内外动力形成合力,使城市在外交舞台上获取施展空间。城市外交的功能可以从国家、城市和全球三个层面来观察,不仅有助于国家外交力的提升,促进城市国际利益的实现,也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规范创建。基于对城市外交一般规律的学理分析,并通过案例观察国内外城市外交的实践,本文对当代中国的城市外交进行进一步理论探索,包括影响中国城市外交的内外因素,中国城市外交的模式、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改革开放后,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体系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背景。一系列递进式的开放战略,为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在各个领域对地方的分权成为中国城市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内部推动力。可以发现,中国的城市外交不仅符合城市外交的行为本质,更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中国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对传统中央政府外交的服务,也包括在更宽泛领域中服务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的城市对外交往。第二,体现了官方外交与民间外交的辩证关系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理念。第三,是内政与外交的结合点,体现了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有效统筹。第四,呈现出差别化发展的特色。超大城市优势明显,其他城市由于地理区位、城市功能等差别,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中国是城市外交的后来者,中国城市外交发展不仅充满机遇,也面临一定的挑战,还存在参与全球治理程度不够、发展不够平衡以及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城市外交的关键意义在于发挥其在国家总体外交格局中的战略性作用。因此,本文将城市外交置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及战略框架中分析,以回答城市外交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系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展望,本文认为,中国城市外交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为国家融入国际体系创造有利条件。思想层面,中国城市外交的基本原则要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倡导的合作观、义利观和民本观相契合,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层次建构路径。战略层面,从地方层面配合国别与地域外交,与大国城市、周边国家城市、发展中国家城市开展交流合作,夯实国家间关系的社会基础;从多元的维度拓宽领域外交,应对全球问题、创建领域规范、传播国家形象。机制层面,探索一个央地协同、部门统筹、政民互动的城市外交机制,使城市外交成为地方外事的升级版,从而提高城市外交的战略性,构建上下联动、立体化的国家总体外交格局。

阳茂庆[3](2016)在《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通往印度洋的西南通道,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等,给西南边境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西南边境地区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长期以来,西南边境地区人口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如跨境民族问题、跨境婚姻问题、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等等,但是,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区域的屏蔽效应逐渐减弱,西南边境地区的人口现象变得更加复杂,改变着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论文以西南边境地区为研究范围,以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分别选择中缅边境腾冲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以及中越边境麻栗坡县、马关县作为访谈及问卷调查区域,并在查阅大量文献及历史资料的前提下,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借鉴人口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民族学等理论,运用GIS空间信息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南边境地区总人口、跨境民族人口、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影响等进行了探讨。论文的结论为中国更好地建设西南沿边经济带,以及推动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按照研究的内容,论文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对边境地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关键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部分,由于边境地区的特殊性,论文对西南边境地区地缘环境的变迁、特征、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南边境地区总人口、民族人口、流动人口1990、2000、2010年三个时点的人口空间格局进行静态描述和动态比较,分析其演变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了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引致机理和影响,总结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总体上看,论文主要有3个特色。第一,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从地理学角度对边境地区人口研究的成果很少,对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将弥补边境地区人口研究内容上的缺陷,进一步丰富人口地理学理论体系;第二,结合边境地区的特殊性,首次将地缘环境作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突破了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的传统范式;第三,在人口再分布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自然变动引致指数和机械变动引致指数,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自然环境决定了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基本格局;(2)经济发展是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力;(3)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关系密切。由于西南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在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口的空间格局会随着地缘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4)跨境民族的人口空间格局将长期存在,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5)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较为活跃,但引致力均衡,引起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的外力不足;(6)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呈现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人口总体增长缓慢,逐渐显现人口集聚现象。第二,跨境民族人口空间格局稳定,人口性别比偏低。第三,流动人口增长迅速,空间格局变化较大。第四,人口增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五,人口增长并没有对自然环境带来压力,反而刺激了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加大;第六,人口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导致外出人口快速增加;第七,外出人口和户口待定人口的持续增加给边境安全带来威胁。

梁亚群[4](2016)在《清代桂西地区秩序变动与区域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探讨清代桂西地区社会秩序的变动,通过分析桂西地区由前期土司社会、民族问题到中后期流民、会党、游勇动乱云集构成社会秩序主线的历史,探讨清代国家权力深入、民族之间交往互动促成民族地区社会转变的过程,进而揭示清代国家权力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关系、边疆开发与社会秩序变动之间的关系,并就区域特殊性与的国家控制力量的关系进行思考。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概括如下:“绪论”部分:本章概述了文章的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并对与文章有关的相关研究动态作了总结、归纳。第一章论述桂西地区的地域环境,具体从其特殊的地域环境出发,探讨了在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之下的社会秩序以及与历代中央政府不断深入治理之间的关系。认为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集聚、民族地区开发滞后、缺乏强有力的国家控制力等因素是影响该地区社会秩序的主要因素。历代政府在治理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多种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的影响,影响了该地区治理的成效。第二章论述清前期桂西地区新的行政秩序构建的过程。清代前期,桂西地区是平定南明政权及三藩之乱的战场之一,势力强大的土司对清王朝政权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威胁,此外,这一时期民族叛乱、民族隔阂问题依然严峻。清王朝通过改土归流、革除陋规、疆界调整、军事部署、增加佐贰分防官的设置等方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桂西地区,建立起清王朝在该地区新的统治秩序。第三章论述清王朝在桂西地区的教化过程。清王朝通过发展桂西地区的教育、改革风俗及建立王朝官方正统信仰秩序等方式加强桂西地区的社会教化,提高民族素质。第四章探讨清前期桂西地区的移民与社会开发过程。受清王朝政策的影响,自发性移民纷纷涌入桂西地区,他们在桂西地区进行垦荒、经商、从事手工业及从事教育等方面,实现桂西地区民族结构与人口结构的转变,并提高桂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高产的农作物,发展商业等,促进桂西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探讨清中期由移民引发的社会问题。移民涌入引发“汉奸”扰害、土客矛盾问题。由于桂西民族分布的集中性、以及位于三省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这一时期移民问题开始涌现,并爆发了较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流民、会党问题亦日益严峻。清政府一方面驻防与巡逻,另一方面,扩大保甲的推行面,并通过推广乡规民约等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的控制。第六章探讨清代后期桂西地区的秩序问题。清后期,由于会党兴起、游勇集聚,桂西地区爆发了长期较大的社会动乱。基层社会盗赌猖獗。由于社会异质性因素的增加,乡村社会产生了公共资源增多、风俗恶化等现象。同时,胥吏苛扰问题严重。中法战争之后,桂西南地区边防问题涌现。清政府通过重用团练、营勇等将重大社会动乱镇压下去,并通过保甲与团练相辅的方式加强社会治安,同时整顿吏治。清政府亦重视边防问题,将广西的军事布防重心南移。最后,总结全文。首先论述了清代桂西地区治理的成效,既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又为该地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文章认为,清政府并没有处理好人口的增长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此外由于吏治腐败、中央控制力度的减弱及远离行政中心等因素,加上客观上复杂的地形地势,清政府对该地区的控制力度也是有限的。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清政府,无法摆脱封建社会崩溃的历史命运,这是清代桂西地区社会动乱、匪患问题严重、民族问题复杂的重要原因。

马继宪[5](2015)在《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广西是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有机衔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门户。一直以来,广西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很多“先行先试”的政策都来自于广西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伟大实践,广西成为中国推动沿边开放、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开放前沿。因此,全面研究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建设的效应与战略,对推进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盟地区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程、成就与趋势,以及广西在这一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并基于这些典型事实和理论梳理构建了 一个理论框架,利用计量和案例分析方法,从政策效应评估的视角,重点从贸易和投资两方面分析和评估了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的对外贸易、双边投资、区域合作的实际作用与政策效果,以此作为提出广西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新常态下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发展的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通过科学严谨的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一是广西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宏观贸易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国际贸易的净效应为正,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贸易壁垒消减,显着扩大了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创造”了双边贸易的“净增量”。同时,广西与东盟双边经济增长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但双边地理距离、国家特征的差异却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增长。二是广西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微观贸易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了广西微观企业的出口,但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出口选择是不同的。企业生产率越高,则企业出口倾向越强,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越强,从而推动了参与出口的企业数量和贸易规模增长。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不同行业的企业出口的影响不同,对化学制品行业的企业出口具有正向影响,而对非金属矿制品行业企业的政策效应则不显着。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企业的微观贸易效应存在行业异质性。三是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效应显着。首先,自贸区建设促进了广西引进东盟和非东盟国家的外来投资增长,且东盟国家外资增长更为显着,但二者形成了投资增长“净效应”。但是,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企业在广西投资增幅相较于非东盟企业有所下滑。其次,广西企业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政策反应弹性存在规模异质性,只有投资规模很大的企业才会对自由贸易区建立形成显着反应弹性,而投资规模较小的企业,不管其母国是否为东盟国家,其反应弹性也较小。最后,广西外资企业更倾向于以独资方式开展投资,但其行为存在投资规模异质性。四是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对外投资的政策效应显着为正,且企业属性差异是影响投资规模和区域的重要因素,采用合资和参股方式的对外企业比独资企业更受欢迎,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倾向于在东盟投资,而国营企业更倾向于在非东盟地区投资。而且,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不同的企业对政策的反应弹性存在异质性,不管投资目的地是东盟还是非东盟国家,投资规模较大时,企业的政策反应弹性较小;反之,投资规模较小时,企业的政策反应弹性较大。五是“两国双园”是“两国一园”模式的创新发展。不管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还是外资企业“引进来”,都面临较大的嵌入性风险,比如集群网络缺失、企业个体能力欠缺、政策环境不足等。对企业而言,“两国双园”可以确保在风险最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对方国家的优势资源或规模市场优势,是投资的最佳选择模式。对政府而言,搭建园区平台不仅优化了各自的资源配置结构,推动了地区发展,更进一步加强了人员往来,深化双边全方位关系。“两国双园”模式是当前跨境区域经济合作和双向直接投资的新手段和新模式,是对我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创新发展,对广西和合作地区都产生了积极效应,未来推广前景广阔。因此,本文认为,根据广西参与自贸区建设的效应,确定广西参与自贸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与战略定位;根据不同产业和企业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应,推动实施广西“外贸强桂”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根据广西东盟双向直接投资关系的特征,制定构建区域合作的“投资跨越”战略;根据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影响,制定微观企业参与自贸区建设的企业战略。

窦贺展[6](2014)在《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是广西国民经济部门中重要的产业之一,自“工业兴桂”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自然禀赋、区位及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各地区的工业发展差异较大,而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区域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会影响到广西自治区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广西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差异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揭示造成区域工业经济差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区域调控对策。这对于提高全区工业化水平,实现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和工业化理论进行了理论综述,以地级市作为研究单元,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表述,继而基于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差异两种视角,运用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静态和动态、定性和定量等多种方法对广西工业经济发展的市域差异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底广西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各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差异较大;2002-2012年广西各地区的工业经济差异呈“W”趋势;以柳州为代表的桂中和以防城港为代表的桂南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较快,而以河池为代表的桂西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较慢,并且桂西与桂中地区工业经济的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基于以上两种视角的实证结论,本文又从政府政策、区位因素、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结构及其他因素等角度分析了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继而提出了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定区域工业发展规划,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区域增长极,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快工业落后地区发展的措施。

廖丽华[7](2013)在《广西区域形象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使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内许多省份、城市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思路。随着区域经济向较高阶段的发展,区域形象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它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区域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体现。好的区域形象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具有吸引力,因此,区域形象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广西偏处西南一隅,是少数民族地区,历来广西被人们认为是贫穷落后的地区,但广西无论在自然地理还是历史文化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在这里有享誉世界的桂林山水、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今,广西是西部大开发地区之一,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国家大力发展北部湾地区,广西成为了中国与东盟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享有众多优惠政策,当前正是广西快速发展、缩短与东部发达地区距离的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建设良好的广西区域形象是当务之急。本文将通过对历史时期广西形象的分析,从而解读不断变迁的广西形象,并根据广西现有优势和特色,从区域理念、区域行为和区域视觉方面对广西区域形象的塑造提出一些建议。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首先对区域形象的相关学术史进行了回顾,在分析了该研究领域现状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并根据区域形象相关理论阐释了区域形象的内涵和构成,在介绍了这些基本概念之后,对区域形象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知,区域形象是区域发展的一笔无形财富,要促进区域发展就要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第二部分:广西区域形象的历史考察该部分首先介绍了广西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和历史沿革概况,然后对明清以前、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这四个历史时期的广西区域形象变迁进行了分析。由分析可知,广西区域形象不断得到提升,正面评价逐渐增多,但仍然没有摆脱老少边山穷的负面形象。第三部分:广西区域形象的定位分析该部分针对广西现状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战略和自治区领导者对广西的规划,认为广西未来总的区域形象可定位为中国的西部经济文化强区,这也是广西发展的趋势。第四部分:广西区域形象塑造的对策研究该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即区域文化理念、区域行为意识和区域视觉形象方面对塑造西部经济文化强区的区域形象建设提出了建议,通过对广西精神文化的弘扬,广西政府、企业、公众行为的提升,区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保护与协调,从而塑造广西西部经济文化强区的形象。

林冠[8](2012)在《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政府行为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与作用问题,不仅是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关注的理论焦点,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瓶颈,不仅影响着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水平,也容易产生民族问题,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备受关注。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如何,如何基于统筹发展思路的客观背景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为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与行为进行研究,围绕在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进程中,政府如何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传统行政区域分工协作,并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议题,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视角做出分析和论证。论文的研究分为导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部分。这部分交代选题缘由、意义与研究现状、分析框架、基本结构以及研究方法等。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依据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等理论基础,采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章是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探讨北部湾区域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态势。本章认为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相对落后,是自然因素和国家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自国家统筹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由此兴起并迅速发展。第三章应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政府政策的形成以及具体政策。本章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是在中央沿海开放开发的宏观背景下形成的,是中央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直接结果。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是各类中央宏观政策与地方微观政策的积极互动过程。第四章论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政府投资行为。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一开始就是政府推动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政府投资对于促进其开放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进一步研究区域公共建设中的政府投资决策、投资组织和投资方式。第五章论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政府统筹行为。本章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随着其开放开发的推进,也开始暴露出诸如城乡关系问题、投资商与当地民众利益关系问题、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问题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统筹处理好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以确保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第六章是总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政府行为的绩效与经验。评估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政府投资行为和政府统筹行为的绩效。同时,总结政府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的主要经验。第七章讨论与结论。围绕全文的讨论,本章试图进一步探讨三个问题。第一,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开放开发促进发展?第二,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第三,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的边界如何界定?通过理论上的提升,进一步为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刘贵艳[9](2012)在《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研究 ——以恭城县为例》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广西作为西部省份中的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达到了82.55%,农业比重较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广西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广西本身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属中度脆弱区,经济的发展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广西的可持续发展。广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土壤污染也较为严重,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较为突出,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工业污染、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本文将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分为立法、执法、守法三个层面并作了全面的分析,旨在通过完善广西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机制,使广西能够更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广西农村旧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缩小广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以至实现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文章在结构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业循环经济概述,主要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结构及理论基础;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循环经济法以及农业循环经济与法律机制的辩证关系。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思想在农业中的运用,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资源投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换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广西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必要性主要有:生态较为脆弱,自然灾害多;农村经济贫困,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以及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淡薄,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可行性主要是广西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大开发政策优势和民族自治区的优势。根据宪法、法律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广西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也可以制定广西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且有权利对国家法律作出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这在法律上赋予了广西地方立法机关很大的立法自主权。通过分析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以及广西农村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正全面发展,这些都为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为其提供保障。第三部分分析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现状与不足,根据法律机制主要包括的立法、执法、法律意识这三部分,本文也将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现状与不足分为三个内容。第一个是广西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与不足,这部分内容又分为国家层面的立法和广西地方的立法。本文分析的国家立法层面不足包含相关立法滞后,不成体系;农业循环经济专门立法缺位;立法政策化,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立法职能缺位且处罚不力。本文也通过各渠道搜索资料,整理了历年来广西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规范性文件,得出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权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以及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激励措施等其立法的不足。第二个内容是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执法的现状与不足,包括:农业执法监督部门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高;农业执法监督过程中全程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农业执法监督手段单一和农业执法监督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第三个内容是守法层面的现状与不足。第四部分以广西恭城县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实例研究,探讨了恭城如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哪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法律机制层面有那些经验和做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五部分论述完善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对策,针对广西农业循环经济立法、执法、守法这三个方面的不足,借鉴恭城以及国外的一些经验,提出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发展广西农业循环经济首先在立法方面应始终贯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遵循科学的立法原则;及时制定专门的《循环农业经济促进法》;广西应充分行使相应的立法自治权,加强地方立法并在立法中突出广西的地方特色;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配套政策。在执法方面要不断提高农业执法监督部门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创新多样化的行政执法监督手段、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执法监督的资金支持。在守法层面应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农业循环经济意识;同时要转变发展观念,切实践行循环经济理念。

叶志建[10](2012)在《广西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研究领域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当下居民消费比较疲软的中国尤其如此。我国居民消费的滞后已经给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也从财政政策的角度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来拉动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对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财政支出(也被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作为财政政策的主要杠杆,其支出的数量和结构都与地区的居民消费有着紧密的关联。“十二五”是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新的发展时期,作为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代表性省份,广西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高效合理地运用财政支出政策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以刺激当地的居民消费,拉动地区性内需增长,对广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研究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都有不同的结果;与此同时,不同的学术派别、各知名经济学者也都针对不同前提的经济假设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去验证自己的经济观点。主要是乘数理论、挤出效应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学派从乘数理论出发,认为在只考虑当期收入的情况下,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是互补关系,政府支出增加会刺激居民消费;而新古典学派则认为财政支出的增加将会通过负的财富效应和跨期替代效应对居民消费造成挤出,认为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某种竞争性、对抗性的关系,因而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对于广西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评价,不仅具有国际国内的共性,也有该地区自身的一些特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序列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广西财政支出总量及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其结果表明,一方面,从财政支出总量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看,广西财政支出的弹性很大,财政支出总量对促进广西居民消费具有正面影响,且广西的财政支出总量尚未达到最佳规模,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另一方面,从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看,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对促进居民消费呈正相关,而支农支出与医疗卫生支出对促进居民消费相关性不显着。基于理论与实证的分析,综合广西财政支出在总量和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广西政府应当保持财政支出总量的稳定增长,同时注重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尤其提高支援农业支出的资金运用效率,加强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建设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系统。对于行政管理支出,首选应当转换政府职能,深化机制改革,明晰行政管理的范围;其次在对行政单位的经费供给上,实行行政费支出限额管理办法,加大控制弹性支出的力度,从而促进广西居民消费。

二、对广西生产力发展环境及再布局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广西生产力发展环境及再布局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涉桂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以及涉桂范围界定
    二、涉桂诗歌研究现状
        (一)宋代涉桂诗人在桂的活动事迹研究
        (二)宋代涉桂诗歌风格特征的研究
        (三)以地域的视角来宋代涉桂诗歌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宋代涉桂诗歌的目的
        (二)研究宋代涉桂诗歌的意义
第一章 宋代涉桂诗歌形成的地域环境及诗歌主体概况
    第一节 广西地域环境概况
        一、自然环境
        二、人文环境
    第二节 宋代涉桂诗歌创作主体概况
        一、来桂诗人
        二、异地诗人
        三、本土诗人
第二章 宋代广西自然及人文环境与涉桂诗歌主体概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宋代涉桂诗歌
        一、广西之山水
        二、广西之岩洞
        三、广西之物产
    第二节 人文环境与涉桂诗歌
        一、亭台楼阁
        二、寺观墓祠
        三、关隘驿站
第三章 宋代涉桂诗人的对广西的情感及态度
    第一节 宋代涉桂诗人在广西的情感
        一、精神闲置之慌
        二、城阙故土之思
        三、升迁之渴望
    第二节 宋代涉桂诗人对广西的态度
        一、从恐惧到适应
        二、赞美及肯定
        三、自信与自卑交织
第四章 宋代涉桂诗歌风格及价值意义
    第一节 宋代涉桂诗歌的风格
        一、清淡自然之韵
        二、沉郁悲凉之风
    第二节 宋代涉桂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一、弘开广西文运
        二、兴盛人文景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当代中国城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四节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五节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城市外交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城市外交的历史演变
        一、城市与人类文明
        二、欧洲历史上的城市外交
        三、当代城市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四、中国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研究视角:非传统外交范式与主权国家框架下的大外交理念
        一、外交形态的历史演进与“大外交”概念的形成
        二、当代中国外交的转型
        三、非传统外交:当代外交理论的新维度
        四、主权国家框架下的大外交视角
    第三节 城市外交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辨析及基本属性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第四节 城市外交的形式
        一、城市外交中的双边形式
        二、城市外交中的多边形式
        三、多元多形的城市外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外交的行动逻辑
    第一节 影响城市外交要素的分析框架
        一、城市与国际体系互动的几种理论解释
        二、分析框架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影响城市外交的施动性因素
        一、城市的全球连通性
        二、城市的国际角色
        三、城市的国际化战略
    第三节 城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城市外交的结构性因素
        一、城市的国内资源
        二、城市的国际环境
    第四节 城市外交的动力机制
        一、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对城市外交提出需求
        二、国家权力向城市的集中使城市外交成为可能
        三、城市外交的动力法则
    第五节 城市外交的功能实现
        一、城市国际利益的实现
        二、国家外交力的提升
        三、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规范创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中的城市外交:外国经验与中国城市案例
    第一节 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集聚金融优势构建城市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国际组织“总部城市”:国际资源利用及与多层行为体互动
    第三节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跻身全球城市网络
    第四节 上海:中国超大城市的对外交往
    第五节 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影响力
    第六节 扬州、义乌:特色城市的全球联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外交的模式与特点
    第一节 缔结友好城市:中外城市的双边交往
        一、中国对外缔结友好城市的管理模式
        二、中国友好城市的国内外分布特点
        三、影响友好城市缔结的因素
    第二节 开展国际性与区域性合作:中国城市参与国际多边机制
        一、加入全球性城市国际组织
        二、参与次区域国际合作机制
    第三节 拓展国际交往的舞台与渠道:多元多形的城市外交
        一、举办国际活动
        二、与国际组织交往
        三、与跨国公司交往
        四、与外国公众和社会团体的交往
    第四节 中国城市外交的特点
        一、中国的城市外交具有丰富内涵和不断拓展的外延
        二、中国的城市外交体现了官方和民间外交的辩证关系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是内政与外交的结合
        四、中国的城市外交呈现出差别化发展的特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外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影响要素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一、中国城市国际化的基础与现状
        二、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战略
    第二节 中国城市外交的国内制度与政策背景
        一、国家战略
        二、央地制度模式
    第三节 中国城市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中国城市与全球市场网络
        二、中国城市与全球政策网络
        三、中国城市与全球社会网络
    第四节 中国城市外交面临的挑战
        一、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还不够
        二、发展还不够平衡
        三、支撑城市外交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本章总结
第七章 城市外交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展望
    第一节 城市外交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外交思想的契合
        一、以互利共赢为基础
        二、旨在促进人类不同文明的交流
        三、体现“外交为民”的理念
        四、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层次建构路径
    第二节 城市外交与国家外交战略对接的路径选择
        一、从地方层面配合地域外交
        二、从多元的维度拓宽外交领域
        三、“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城市外交
    第三节 城市外交的机制创新
        一、实现地方外事的外交化
        二、建立多层多元的城市外交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论文
    三、中文官方文件和网络媒体资料
    四、英文着作
    五、英文论文、报告及网络资料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际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重点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研究述评
    1.6 相关概念
        1.6.1 边界与边境
        1.6.2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1.6.3 人口空间格局
        1.6.4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
第二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地理环境
    2.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2.2 西南边境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2.2.1 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
        2.2.2 大江大河贯通接壤邻国
        2.2.3 矿产资源丰富
        2.2.4 气候条件多样
    2.3 西南边境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2.3.1 区位条件优越
        2.3.2 经济发展状况
        2.3.3 民族与人口
        2.3.4 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第三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的地缘环境演变
    3.1 1949年以来西南边境地区地缘环境演变
        3.1.1 中缅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演变
        3.1.2 中老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演变
        3.1.3 中越地缘政治经济的演变
    3.2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特点及机制
        3.2.1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特点
        3.2.2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机制探讨
    3.3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
    4.1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概况
    4.2 西南边境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过程
        4.2.1 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与动态比较
        4.2.2 人口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
    4.3 西南边境民族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4.3.1 西南边境地区民族人口基本概况
        4.3.2 民族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与动态比较
        4.3.3 民族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
第五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5.1 流动人口基本概况
        5.1.1 流动人口
        5.1.2 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概况
    5.2 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与动态比较
        5.2.1 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
        5.2.2 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动态比较
    5.3 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
        5.3.1 流动人口数量总体持续增长,部分流动人口指标起伏较大
        5.3.2 由外来人口为主向外出人口为主转变,外来人口以省内流动为主
        5.3.3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大
    5.4 对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总体评价
第六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理
    6.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研究
    6.2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引致因素
        6.2.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自然环境引致因素
        6.2.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经济发展引致因素
        6.2.3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引致因素
        6.2.4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文化引致因素
        6.2.5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地缘引致因素
        6.2.6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国际引致因素
    6.3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理
        6.3.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一般规律
        6.3.2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引致机理
        6.3.3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机理分析
第七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
    7.1 人口空间格局与边境社会、经济、安全的关系
        7.1.1 人口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
        7.1.2 人口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
        7.1.3 人口空间格局与社会和谐
        7.1.4 人口空间格局与国家安全
    7.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7.2.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7.2.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7.3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7.3.1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7.3.2 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7.4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7.4.1 研究方法
        7.4.2 计算结果及评价
    7.5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7.5.1 对边境地区传统安全的影响
        7.5.2 对边境地区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与展望
    8.2 建议
        8.2.1 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科学规划西南边境地区国土开发空间
        8.2.2 结合区域实际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实现人力资源与生产力的协调
        8.2.3 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软硬发展环境
        8.2.4 加强国际合作,引导跨境人口合理流动
        8.2.5 加快研究制定专项人口管理法律法规,为人口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4)清代桂西地区秩序变动与区域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主要概念的界定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价值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之前的桂西:自然与人文历史
    第一节 烟瘴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
        一、“瘴”的描述
        二、烟瘴环境对桂西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历代王朝的边地管治方式与桂西社会秩序
        一、秦汉时期
        二、唐宋时期
        三、元明时期
    小结
第二章 清代王朝新秩序在桂西地区的建构
    第一节 新秩序的建构
        一、土司问题的处理
        二、民族问题的处理
    第二节 行政区划的调整
    第三节 佐贰杂职分防的设置
        一、佐贰官的增设
        二、巡检司的设置
        三、佐贰杂职官的选调及司法职权的设定
    第四节 军事设置与调整
        一、清代在桂西的军事设置
        二、清代桂西军事防控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小结
第三章 教化与清王朝秩序的构建
    第一节 文教的兴起
        一、土司地区的教化
        二、改流地区的教化
        三、教化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习俗的改禁
        一、民间存储惯习
        二、佩戴武器之俗
        三、歌圩、婚丧习俗
        四、养蛊
    小结
第四章 清代移民开发与桂西社会变革
    第一节 移民与开发
        一、自发的早期移民
        二、政府的鼓励垦荒与政策性移民开发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
        一、土地开发面积大为增加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
        三、粮食作物新品种得到推广,谷类种植面积增加
        四、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第三节 商业的发展
        一、客商影响力逐渐扩大
        二、圩市增多
    第四节 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的变迁
        一、多民族文化的糅合
        二、民间信仰的多元化共存
        三、节令习俗、庙会活动日益丰富
    小结
第五章 “汉奸”、土客问题与会党兴起
    第一节 “汉奸”问题及其处理
        一、“汉奸”问题的显现
        二、“汉奸”之害
        三、整治措施
    第二节 土客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土客矛盾
        二、政府的解决措施
    第三节 流匪、会党兴起
        一、流匪、会党问题
        二、保甲、团练与规约
    小结
第六章 晚清匪乱、边疆危机与桂西社会调适
    第一节 清末桂西地区的主要社会问题
    第二节 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
        一、团练与保甲之结合
        二、传统民间自治风格的沿存
    第三节 、政治秩序的新调整
        一、吏治整顿
        二、行政区划的新调整与加强边防
    第四节 晚清边疆开发、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一、边疆开发与社会建设
        二、商品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迁
        三、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晚清桂西社会发展的局限性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得与失:清代桂西治理评述
    第二节 多元因素与清代桂西社会治理
        一、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
        二、三省交界之区与行政难题
        三、族群分布与社会治安
        四、移民、人口流动政策与桂西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的科研情况目录
后记

(5)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深刻变迁的国际背景
        1.1.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深化推动了自由贸易区建设快速发展
        1.1.2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发展
        1.1.3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出新要求
        1.1.4 TPP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构成挑战
        1.1.5 RCEP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新机遇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1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利于深化中国对外开放
        1.2.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利于中国学习和利用自由贸易规则
        1.2.3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利于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1.3 文献综述
        1.3.1 对自由贸易区理论的研究
        1.3.2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意义的研究
        1.3.3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内容的研究
        1.3.4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方式的研究
        1.3.5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策略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主要创新
        1.5.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的重点
2 有关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理论
    2.1 基于国家为研究主体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理论
        2.1.1 基于发达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经验的主要理论
        2.1.2 基于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经验的主要理论
    2.2 基于贸易流量和企业决策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理论
        2.2.1 基于贸易流量分析的自由贸易理论
        2.2.2 基于微观企业决策的自由贸易理论
3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历程的演变与战略地位
        3.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成效
        3.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
        3.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地位
    3.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独特优势
        3.2.1 区位交通优势
        3.2.2 “南宁渠道”优势
        3.2.3 协同发展优势
        3.2.4 独特平台优势
        3.2.5 人文融合优势
    3.3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作用
        3.3.1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广西开放型经济全面发展
        3.3.2 提升广西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4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贸易效应研究
    4.1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宏观贸易效应研究
        4.1.1 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宏观贸易效应的理论机制
        4.1.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宏观贸易效应的研究
        4.1.3 有关宏观贸易效应的主要结论
    4.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微观贸易效应研究
        4.2.1 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企业贸易效应的理论机制
        4.2.2 广西企业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基本事实与主要特征
        4.2.3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微观贸易效应研究
        4.2.4 有关微观贸易效应的主要结论
    4.3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贸易效应的基本结论
        4.3.1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宏观贸易效应的基本结论
        4.3.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微观贸易效应的基本结论
5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投资效应研究
    5.1 对中国-东盟自贸易区建设投资效应的评估方法
        5.1.1 政策效应评估的基本方法
        5.1.2 “倍差”评估法的基本原理
    5.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投资效应研究
        5.2.1 东盟与广西直接投资的基本事实与主要特征
        5.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东盟企业对广西投资效应研究
        5.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广西企业对东盟投资效应研究
    5.3 广西与东盟双向直接投资的新模式:“两国双园”
        5.3.1 “两国双园”:广西与东盟双向直接投资的新模式
        5.3.2 广西与东盟“两国双园”建设的路径选择
        5.3.3 广西与东盟“两国双园”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5.4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投资效应的基本结论
        5.4.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引进来”的效应
        5.4.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走出去”的效应
        5.4.3 广西与东盟“两国双园”双向直接投资新模式的基本结论
6 广西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措施
    6.1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6.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6.2.1 战略体系的构成
        6.2.2 广西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
        6.2.3 广西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定位
        6.2.4 广西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重点
    6.3 广西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措施
        6.3.1 “外贸强桂”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措施
        6.3.2 “投资跨越”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广西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工业经济相关理论
        2.1.1 工业经济概念
        2.1.2 工业经济差异划分标准
    2.2 区域工业经济理论
        2.2.1 霍夫曼的“霍夫曼经济定理”
        2.2.2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理论
        2.2.3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2.3.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章 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2.1 北部湾经济区
        2.1.1 南宁
        2.1.2 北钦防
    2.2 桂西资源富集区
        2.2.1 百色
        2.2.2 河池
        2.2.3 崇左
    2.3 西江经济带
        2.3.1 桂林
        2.3.2 柳州
        2.3.3 来宾
        2.3.4 贺州
        2.3.5 梧州
        2.3.6 贵港
        2.3.7 玉林
第四章 基于工业化视角的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测度
    4.1 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界定
        4.1.1 衡量工业化进程指标的选取
        4.1.2 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测评模型
    4.2 单一指标下广西市域工业化水平的差异测度
        4.2.1 基于经济水平视角的市域差异测评
        4.2.2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市域差异测评
        4.2.3 基于工业结构视角的市域差异测评
        4.2.4 基于空间结构视角的市域差异测评
        4.2.5 基于就业结构视角的市域差异测评
    4.3 综合指标下广西市域工业化水平的差异测评
        4.3.1 广西各地区工业化发展进度的比较分析
        4.3.2 广西各地区工业化发展速度的比较分析
        4.3.3 广西各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征分析
        4.3.4 广西各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经济总量及内部差异视角的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测评
    5.1 测算方法及指标的选取
        5.1.1 测算方法
        5.1.2 指标选取
    5.2 基于单一指标下广西市域工业经济的差异测评
        5.2.1 广西市域工业经济的绝对差异测评
        5.2.2 广西市域工业经济的相对差异测评
    5.3 基于综合指标下广西市域工业经济的差异测评
        5.3.1 综合指标体系的具体实施
        5.3.2 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的综合测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
    6.1 政府政策
    6.2 区位因素
    6.3 生产要素投入因素
    6.4 产业结构变动因素
    6.5 其他影响因素
第七章 促进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以区域发展规划为指导,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
        7.1.1 财政政策
        7.1.2 金融政策
        7.1.3 投资政策
    7.2 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2.1 完善工业发展格局
        7.2.2 培育地区优势产业
        7.2.3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7.3 培育区域增长极,推动城镇化发展
        7.3.1 培育增长极--“四个城市群”
        7.3.2 点轴发展---“四个城镇带”
    7.4 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7.4.1 加强地域联系,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7.4.2 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7.5 建立人才发展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7.5.1 转变思想观念,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7.5.2 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培养高科技人才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存在问题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7)广西区域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1. 国外关于区域形象的研究现状
        2. 国内关于区域形象的研究现状
        3. 关于广西区域形象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选题的创新与不足
    (五) 相关理论概述
        1. 区域形象的内涵
        2. 区域形象的构成
        3. 区域形象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广西区域形象的历史考察
    (一) 广西概况
        1. 广西自然地理
        2. 广西历史沿革
    (二) 不断变迁的广西区域形象
        1. 明清以前——南蛮之地
        2. 明清时期——文教渐开
        3. 民国时期——从动乱到模范省
        4. 解放以来——逐渐崛起
    小结
二、广西区域形象的定位分析
    (一) 广西地区现状分析
        1. 广西优势条件分析
        2. 广西劣势条件分析
    (二) 广西区域形象的定位
        1. 区域形象定位应遵循的原则
        2. 对广西形象定位的思考
        3. 广西形象的定位——西部经济文化强区
    小结
三、广西区域形象塑造的对策研究
    (一) 广西区域文化理念的塑造
        1. 弘扬广西精神
        2. 推广广西文化符号
    (二) 广西区域行为意识的塑造
        1. 树立廉洁高效的广西政府形象
        2. 创立广西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3. 提升广西公众素质
    (三) 广西区域视觉形象的塑造
        1.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突出自然之美
        2. 保护古建筑,延续历史风貌
        3. 完善基础设施
        4. 协调区域整体形象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政府行为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 理论基础
        (二) 分析框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的历史演进
    一、非均衡发展格局中的北部湾地区
        (一) 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区域政策
        (二) 非均衡区域政策产物:相对落后的北部湾地区
    二、统筹发展战略与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
        (一)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
        (二) 区域统筹发展政策视域下的北部湾区域发展
第三章 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政府政策
    一、中央沿海开放开发政策
        (一)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二) 中央沿海开放开发政策的制定
    二、中央沿边开放开发政策
    三、中央兴边富民政策
    四、地方性开放开发政策
        (一) 广西制定的沿海开放政策
        (二) 地方性配套政策
第四章 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政府投资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公共建设的必要性
        (一) 地方招商引资的必然需求
        (二) 区域公共产品的客观特性
    二、北部湾地区公共建设中的政府投资决策
    三、广西北部湾地区公共建设中的政府投资组织
    四、广西北部湾地区公共建设中的政府投资方式
第五章 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问题与政府统筹
    一、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城乡关系问题及政府统筹
        (一) 城乡统筹的基本逻辑
        (二) 北部湾经济区城乡关系现状与问题
        (三) 政府在统筹北部湾经济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投资商与民众利益关系及政府统筹
        (一) 投资商与地区发展
        (二) 投资商与当地民众利益矛盾
        (三) 政府对投资商与民众利益关系的统筹
    三、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关系及政府统筹
        (一) 社会建设与经济开发的关系
        (二)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现状
        (三) 加强政府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的统筹
第六章 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绩效与经验
    一、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绩效
        (一) 政府政策绩效
        (二) 政府投资绩效
        (三) 政府统筹绩效
    二、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中政府行为的主要经验
        (一) 树立统筹发展理念
        (二) 发挥政府的统筹主导作用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一、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区域开放开发促进发展?
        (一) 通过区域开发开放加速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对接
        (二) 通过区域开发开发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发展
    二、在区域发展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一)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者
        (二) 良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营造者
        (三) 有效区域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三、政府的政策和行为边界在区域发展中如何界定?
        (一) 首先要承认边界的存在
        (二) 政府的政策边界
        (三) 政府行为的边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研究 ——以恭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有关本选题研究的现状评析
    三、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总体框架
第1章 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结构及理论基础
        (一) 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二) 农业循环经济的结构
        (三) 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二、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循环经济法
    三、农业循环经济与法律机制
第2章 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必要性
        (一) 生态较为脆弱,自然灾害多
        (二) 农村经济贫困,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三) 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加剧
        (四) 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淡薄,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二、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可行性
        (一) 自然条件优越
        (二) 区位优势突出
        (三)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明显
        (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凸显
第3章 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现状与不足
    一、广西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一)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现状
        (二) 广西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现状与不足
    二、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执法监督机制的现状与不足
        (一) 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执法监督机制的现状
        (二) 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执法监督机制的不足
    三、广西农业循环经济守法机制的现状与不足
第4章 实例研究——以广西恭城县农业循环经济为例
    一、恭城县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运行状况
        (一) 因地制宜地采取“三位一体”生态农业
        (二) 完善的地方立法及配套政策
        (三)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着
        (四) 民众的农业循环经济意识普遍提高
    二、恭城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主要做法及经验总结
        (一) 加大对生态农业资金的投入
        (二) 重视地方立法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 深入开展循环农业的宣传与技术培训
        (四) 强化农业执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第5章 完善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对策
    一、广西农业循环经济立法机制层面的完善
        (一) 立法要贯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遵循科学的立法原则
        (二) 及时制定《循环农业经济促进法》
        (三) 充分行使相应的立法自治权加强地方立法
        (四) 地方立法应突出广西地方特色
        (五) 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配套政策
    二、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执法监督机制层面的完善
        (一) 提高农业执法监督部门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
        (二) 创新多样化的行政执法监督手段
        (三)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执法监督的资金支持
    三、广西农业循环经济守法机制层面的完善
        (一)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 转变发展观念切实践行循环经济理念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广西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回顾
        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3. 简要评述
    (三) 本文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一、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传导机制
    (一) 财政支出相关理论
        1. 瓦格纳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2. 皮考克和威斯曼的“阶梯型渐进增长理论”
        3.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理论”
    (二) 西方经典消费理论
        1. 绝对收入假说
        2. 相对收入假说
        3. 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
    (三) 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研究
        1. 李嘉图等价定理
        2. 乘数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
    (四) 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
        1.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传导机制
        2.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传导机制
二、广西财政支出总量与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
    (一) 广西财政支出总量考察
    (二) 广西财政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2. 计量分析
        3. 实证结论
三、广西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
    (一) 广西财政支出结构考察
    (二) 广西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1. 模型设定与样本数据说明
        2. 计量模型
        3. 实证结论
四、财政支出促进广西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 财政支出总量政策
    (二) 财政支出结构政策
        1. 加大支农支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2. 优化教育支出与医疗卫生支出
        3. 建立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 行政管理支出的调整和优化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对广西生产力发展环境及再布局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涉桂诗歌研究[D]. 牙彩练.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2]当代中国城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陈楠.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3]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 阳茂庆.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1)
  • [4]清代桂西地区秩序变动与区域社会研究[D]. 梁亚群.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5)
  • [5]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应研究[D]. 马继宪. 武汉大学, 2015(03)
  • [6]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研究[D]. 窦贺展. 广西大学, 2014(02)
  • [7]广西区域形象研究[D]. 廖丽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8]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政府行为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为例[D]. 林冠.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
  • [9]广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研究 ——以恭城县为例[D]. 刘贵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10]广西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D]. 叶志建.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广西生产力发展环境与再分配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