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战略初探——以浙江乌镇为例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战略初探——以浙江乌镇为例

一、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左小雪[1](2020)在《度假旅游导向下漫川关古镇转型发展及规划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旅游局开始大力提倡发展度假旅游。从此,度假旅游被赋予了改变中国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结构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民休闲时间逐渐增长多,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与此同时,历史、文化消费的逐步兴起,使得古镇旅游日趋受到人们青睐。然而,古镇旅游存在着既定的生命周期,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产生了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发展空间狭小、商业化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古镇旅游转型发展意义深远。本文首先对“旅游动机”、“度假动机”、“旅游地生命周期”等理论以及国内外有关古镇旅游、古镇度假旅游、古镇旅游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为古镇旅游转型发展的研判和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以漫川关古镇为实证研究对象,选取游客接待量、客源城市人均GDP量化指标,对漫川关古镇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空间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论证了漫川关古镇旅游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本文在国家以及现有省市出台的古镇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旅游度假区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古镇度假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漫川关古镇度假旅游发展现状的评估。最后以目标为导向,在对区域度假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典型古镇度假旅游发展模式,选择出漫川关古镇度假旅游转型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规划提升策略,最终实现漫川关古镇度假旅游发展的主观能力与客观需求的平衡。

吴雯雯[2](2020)在《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机理研究 ——以乌镇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新一轮创新模式的改变和新型城镇化的兴起,城镇化的改革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特色小镇作为新型空间组织形式逐渐兴起,符合我国对创新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而旅游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典型。近些年学术界对旅游特色小镇的关注持续增加,但是从共生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特色小镇还是一个较新的学术领域。本文将旅游特色小镇看做完整的共生系统,对其共生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和模型构造,形成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理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对乌镇作实证研究,探究乌镇的共生发展现状。首先文章对旅游特色小镇和共生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明晰了本文的相关研究概念,并明确了研究方向。其次,基于共生机理视角,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个方面阐述旅游特色小镇创新主体的共生关系;然后,在共生关系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制:核心机制—共生演化机制、动力机制以及辅助机制—共生伙伴选择机制,从系统共生演化的四个阶段特征分析其演化规律,从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竞争与合作三个角度揭示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演化的动力,对共生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而后,基于共生关系和共生机制的分析,构建了旅游特色小镇多主体共生的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分析了其共生演化均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并对演化路径进行了动力仿真;最后将理论应用到乌镇的实证分析,对乌镇的共生机理进行分析,并基于乌镇近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模型检验,分析其共生发展现状。以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机理为研究对象,以共生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论文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旅游特色小镇共生的作用机理,并通过生态学的数理模型对现实中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向,为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演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理论借鉴。

巩洪洋[3](2019)在《旅游标志物视角下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在自然环境、传统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六大古镇在国内古镇旅游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古镇环境下的恬淡生活、悠闲节奏又与长三角大都市快节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是人们选择释放压力,回归悠闲体验的主要选择目的地之一。但是随着古镇旅游的快速增长,古镇建设逐渐忽略了地域文化和生态本底差别,古镇发展单一式、粗暴式、简单复制模式导致江南古镇同质化严重、古镇商业气息过浓、雷同化的旅游景观布置、古镇可识别性、可意象性特征骤减等都严重制约着古镇的健康发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江南六大古镇只有差异化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在基于城市意象与目的地意象理论的经典研究成果之上,借用文献分析法,对景观意象理论、旅游标志物理论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梳理了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以期建立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参考体系。第二步通过对江南六大古镇基础性实证研究,解读江南六大古镇景观形态,了解六大古镇基础属性,借助对江南六大古镇在某大型旅游网站上评论和游记的抓取与数据转换,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法,获取游客对江南六大古镇意象的体验感知、意象整体感知评价、意象要素个性感知评价,并以游客感知的意象评价为桥梁,探究古镇意象各结构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联。最后使用比较分析法、统计归纳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处理数据进行了归类,进而提炼出六大古镇五大景观意象要素之间共同特征、交叉相同特征和个性特征,为后续古镇发展建议和意见提供数据支撑。第一章:绪论。在分析古镇旅游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古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明确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理论基础。在对景观意象和旅游标志物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后,总结出景观意象元素的构成类型、景观意象的组成及获取途径。第三章:对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的构成进行解读,首先对江南六大古镇区位和历史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从旅游标志物的角度,对六大古镇的自然、人工和人文景观意象元素的三个方面进行归纳,进而确立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具体构成及表现形式。第四章:采用网络文本分析和外部评价的研究方法,对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要素进行解析,并得出景观意象的多元内涵。第五章:景观意象内部比较。通过对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的要素因子统计归纳,分析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因子下的共同特征和交叉相同特征以及古镇个性化因子特征。第六章:结论。本章分为两部分,通过对景观意象因子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出基于江南六大古镇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从古镇形象定位、产品开发和旅游营销三方面给出建议;总结研究的不足,提出研究展望。

许诺晗[4](2019)在《从“勾栏瓦舍”到戏剧小镇 ——乌镇剧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最初的枕水人家,到乌镇戏剧节,再到如今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近年来的成功有目共睹。建国后,乌镇的发展经历了从落后的江南小镇,到乡村发展典范的转变。首先,本文以乌镇剧场的历时性演变为切入点,梳理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场:修真观戏台、酒楼与茶馆,同时得出传统剧场的观演剧功能始终依附于其他现实的社会事件的结论。目前乌镇景区之中有七个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室内剧场以及一个户外剧场。从整体上来看,乌镇剧场则体现出了扩大化的特征,即是在乌镇戏剧节期间整个乌镇西栅似乎如同一个大剧场,再加之其以一种似乎与现代城市生活保持远距离的姿态,拥有了比城市中的剧场更强的剧场性与凝聚力,但这与乌镇传统剧场仍有本质上的不同。通过在此基础之上的对比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如今乌镇的剧场是以传统审美风格为表,现代化思维为里,同时这套运行机制与形态建构方式是乌镇景区整体建设的缩影,也是推动乌镇成功的最直接原因。其次,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乌镇所代表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乡村现代化的一种形态,为中国未来城镇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乌镇案例,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这背后有着乌镇“重文崇教”的文化传统,也有着时代的因素。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是想要更长远的发展,乌镇也有其困境与问题。政府的痕迹早已印在乌镇的基因之中,乌镇在谋求市场化发展的同时如何彻底厘清与市场监管者的关系,如何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商业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这都是未来值得探索与思考的内容。并且,乌镇仍然处于文化发展的积累过程之中,从长远来看,在内容设置、受众培养、艺术教育普及这几方面来说,乌镇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赵欣[5](2019)在《贵州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质化是当前贵州古镇开发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结合实际对症下药,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贵州古镇旅游开发的健康良性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系统梳理贵州古镇同质化开发的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同质化开发现状的具体表现,并尝试从地方政府间竞争理论的角度,对各地在古镇开发中的竞争策略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同质化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解决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全文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概述,第二章着重介绍核心概念,包括古镇的定义、古镇开发同质化及本文的指导理论——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理论;第三章介绍贵州古镇概况及代表性古镇,对当前同质化开发的状况,以及商品同质化、运营模式同质化、建筑同质化等具体表现进行介绍。第四章对贵州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问题进行剖析,从地方政府、经营主体、规划设计等方面分析同质化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在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打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成因对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最后第六章展望治理前景。通过对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当前要解决这个问题,地方政府作为开发主体应该首先转变政府间竞争方式,在策略上从模仿性为主转变为结合自身实际走特色化道路,从而建立竞争优势,实现从对抗性竞争到差异化竞争、合作化竞争的转变。同时在开发及经营中,应从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通过调控防止过度商业化、改变经营模式及寻求古镇升级转型等方面,发挥组合拳的效应来解决当前贵州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问题,走上一条健康的、可持续的开发道路。

李骆[6](2019)在《旅游特色小镇成长路径及创新机理研究 ——以北京古北水镇为例》文中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下,旅游特色小镇因其明确的产业特色,能够将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融为一体,因而得到广泛关注和诸多实践。从达成效果看,旅游特色小镇的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乌镇、袁家村等明星小镇,也有龙潭水乡、白鹿原民俗村等失败案例。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统化的规划打造和持续性的创新投入,创新是小镇获得持久吸引力的必要保证。已有旅游特色小镇的研究对小镇内涵挖掘、内容生产及特色重要性的关注较多,但对小镇具体开发过程的关注则较为不足;旅游创新受技术创新视角的影响,偏向于静止性分析,同样无法充分解释小镇的创新过程。本研究基于古北水镇2010-2019年的发展历程分析,探讨旅游特色小镇成长路径及其背后的创新机理。通过研究发现:(1)旅游特色小镇从发展的时间轴线上,可分为建造期、推广期和升级期,由于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需要不同的发展策略去动态匹配细分市场的需求,在成长路径上可划分为聚焦场景创造的旅游时空转换阶段、聚焦游客需求的消费符号确立阶段、聚焦价值提升的产品迭代创新阶段。主导开发动力经历了由产业资本导入—组织技术融合—知识积累创造的驱动演变。(2)基于资本、知识和技术的维度,构建的旅游特色小镇开发行为,建立起三大维度的联系,增强对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中知识经纪人以及知识流动作用的认识,通过组织学习与组织融合使小镇产品迭代升级、服务质量不断优化,知识与技术的互动最终与资本形成互为依靠、互为补充的平衡状态,最终将价值提升作为战略目标,支撑旅游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3)旅游特色小镇的成长伴随着运营环境的演变,需要创新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通过引入“双元性创新”的概念,对旅游特色小镇创新行为产生及创新绩效积累的过程进行探讨,将双元性创新的理论扩展到旅游业的经营分析中;通过辨析旅游特色小镇开发过程的创新机理,发现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在小镇成长不同时期都贡献创新绩效,两种创新在建设期之前的筹备期就已发挥作用,双元性创新的视角补充了旅游创新动态性的描述,丰富了现有研究对产品、服务等具体旅游创新结果的探究。

耿捷[7](2019)在《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运河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邵伯古镇为例》文中提出大运河沿线特色村镇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具体单元,是大运河文化带的基础。运河古镇的发展问题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古镇旅游发展模式是研究运河遗产旅游的基础性工作。运河古镇旅游研究既有纵向层面的文脉保护与传承研究,也包括文化空间嬗变过程中旅游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探究。空间是物质生产的器皿和媒介,也是社会关系和文化演变的容器。资本的介入,外力的驱动不断调整着运河古镇旅游空间结构,空间生产主体关系的变化影响着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的变迁。本研究立足于空间生产的视角,以邵伯古镇为例,综合了运用田野调查、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以及数理统计等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古镇空间演化规律和旅游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首先,根据大运河对邵伯古镇的影响,将邵伯镇的空间演化过程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和世遗保护传承利用时代四个阶段,从空间形态和空间特征两个方面分析邵伯古镇的原生空间;其次,根据旅游开发的背景,将邵伯古镇的建构空间形态进行重构,分为扩张的物理-地理空间、杂糅的社会-经济空间和融合的文化-心理空间;再次,在田野调查法的基础上,运用SPSS 23.0和AMOS 24.0数理统计软件对邵伯古镇在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的游客与原住民的社会空间权益感知进行处理与分析,通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游客与原住民的社会空间感知权益模型进行测度研究;接着,根据AHP法对空间生产的不同利益主体原住民和游客进行旅游空间权益感知的对比测量和评价;最后,根据对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的权力主体关系进行分析,提出邵伯古镇旅游发展的调节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表明:(1)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背景下,邵伯古镇的空间生产与运河功能演变紧密相连,邵伯古镇的物质空间变化表现为进一步的扩张逐渐被旅游空间取代;社会空间表现为外来资本的注入,侵占原住民的生活空间,社会流动性逐渐加强;精神空间进一步被外来文化融合,古镇的商业化气息渐浓。(2)原住民对旅游发展评价、文化取向等维度处于体验感较低的状态,原住民对空间权益的剥夺感与日俱增,空间权益享有不充分。(3)游客对整体环境维度的体验感较差,邵伯的运河文化基因并未充分渗透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模式有待优化。本文籍此提出调节空间生产权力主体的权益关系、优化运河古镇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升原住民的空间权益等对策措施。运河文化是运河古镇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对文化的活态保护有利于满足原住民和游客的双向权益;确立政府决策引导的旅游发展模式,是现阶段调控运河古镇空间生产权力主体利益均衡的合理模式。

许艳[8](2018)在《国内外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活化古村镇遗产资源,提升古村镇文化供给质量,重构和彰显古村镇本土魅力,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以"ancient villages""historic villages""古村""古镇"等为关键词检索1997-2017年的国内外期刊数据库,发现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古村镇的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旅游影响研究等系列问题上。研究方法上,为揭示古村镇旅游发展的潜在规律,西方研究注重质性描述和量化测度的并轨进行,多以田野调查法为主,结合数理和计量经济模型;国内研究主要在以理论叙述结合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对古村镇居民和旅游者发放调查问卷以建构测度指标体系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实证方法之一。研究视角上,国外相关研究强调古村镇旅游实践的操作性,注重实际问题的具体分析,多偏重于从应用型学科视角综合审视;国内研究主要是依赖地理学扶持,跨学科交叉视角的综合研究相对薄弱。

胡昕[9](2018)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南水乡古镇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当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产品同质化、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等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旅游产品供需结构性错配现象较为突出。因此,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为核心研究问题,基于旅游产品供需错配典型表现扎根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游客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初步维度。在质性材料分析基础上编制结构化问卷获取研究数据,探索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基本特征,并运用“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工具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具体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基础旅游便利与特色是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结构中较为突出的方面,休闲娱乐和旅游解说是旅游产品供需错配的次要方面。古镇卫生环境、交通服务、食宿价格、特色住宿和休闲游憩是游客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中较为突出的要素,就餐环境、文艺演出、亲水游乐、夜生活等是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的次要要素。基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现状与特征分析,本文从环境风貌管理、旅游产品价格管理、旅游公共服务和观光娱乐项目体验优化4个方面提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治理思路与治理对策。

徐宁宁[10](2018)在《古镇旅游游客和居民乡愁研究 ——以乌镇为例》文中认为“十三五”规划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新时期旅游发展中,古村镇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更要贯彻共享理念,不仅包括经济利益的共享,也要涉及到精神方面的共享,力求成为旅游业推进共享发展的重要载体。现代化进程进程的加快使得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面临更多的组织脱序、疏离、虚假、暴力、不稳定与不真实,故游客要通过旅游寻找乡愁,居民通过对旅游发展的支持而留住自己的乡愁。本文在文献梳理和逻辑推演的基础上,开发古镇旅游游客和居民乡愁的测量量表,构建乡愁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框架,并从居民和游客“主客共享”的视角,以乌镇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游客乡愁与游客忠诚的关系,居民乡愁与居民支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游客和居民乡愁在不同维度的差异性,并就古镇如何实现主客共享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论表明:乡愁主要分为地方性感知、功能性感知、真实性感知和情感性感知四个维度;游客的地方性感知、真实性感知和功能性感知均会对情感性感知产生显着影响;游客的乡愁各维度中除了功能性感知外,地方性感知、真实性感知和情感性感知均会对游客忠诚产生显着影响;游客的旅游活动特征中停留时间和旅游经历会影响游客的乡愁;居民乡愁的地方性感知和功能性感知会对游客的情感性感知维度产生显着影响;居民的乡愁各维度中情感性感知对居民支持呈负向显着影响,功能性感知对居民支持有显着作用,地方性感知和真实性感知均不会对居民支持产生有显着作用;居民的居住特征中居住时间、参与形式和参与旅游业的人数均会影响居民支持;游客和居民对于乌镇的乡愁的各维度中的情感性感知和真实性感知具有显着差异,地方性感知和功能性感知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根据对游客和居民乡愁及其影响效应的研究,对古镇类景区实现主客共享提出了以下建议:保护古镇风貌,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保持地方真实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以满足游客乡愁和增加游客忠诚·;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增强居民参与,提升生活水平,以满足居民乡愁和增加居民支持。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度假旅游导向下漫川关古镇转型发展及规划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实践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古镇旅游
        2.1.2 度假旅游
        2.1.3 旅游转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动机理论
        2.2.2 度假动机理论
        2.2.3 产品层次理论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漫川关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古镇基本概况
        3.1.1 古镇保护与利用
        3.1.2 旅游开发环境
        3.1.3 旅游产品与市场
        3.1.4 配套设施与管理
    3.2 旅游资源概况
        3.2.1 旅游资源分类
        3.2.2 旅游资源评价
        3.2.3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3.3 旅游发展阶段
        3.3.1 阶段划分依据
        3.3.2 起步阶段(2008年——2012年)
        3.3.3 发展阶段(2013年——2016年)
        3.3.4 转型阶段(2017年之后)
        3.3.5 漫川关古镇旅游发展历程总结
    3.4 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3.4.1 旅游市场在转型,游客需求得不到满足
        3.4.2 文化挖掘不充分,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
        3.4.3 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联合融合发展弱
        3.4.4 古镇区空间狭小,过度商业化现象明显
        3.4.5 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标准低
    3.5 本章小结
4 漫川关古镇旅游转型发展分析及评价
    4.1 区域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4.1.1 发展现状
        4.1.2 发展趋势
    4.2 典型古镇度假旅游发展分析
        4.2.1 产品发展模式
        4.2.2 产业发展模式
        4.2.3 空间发展模式
    4.3 漫川关古镇度假旅游发展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评价指标体系量化
        4.3.3 评价标准
        4.3.4 评价结果
    4.4 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4.4.1 路径选择思路
        4.4.2 目标定位
        4.4.3 关键路径
    4.5 本章小结
5 漫川关古镇度假旅游规划提升策略
    5.1 古镇保护与利用
        5.1.1 文化空间保护
        5.1.2 场所精神营造
    5.2 优化产品谱系
        5.2.1 产品开发思路
        5.2.2 产品开发谱系
        5.2.3 主题产品开发
    5.3 推进产业融合
        5.3.1 产业融合总体思路
        5.3.2 产业融合具体措施
    5.4 优化空间布局
        5.4.1 重构空间秩序
        5.4.2 总体空间布局
        5.4.3 度假空间指引
    5.5 完善配套设施
        5.5.1 建立旅游服务体系
        5.5.2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件一:漫川关古镇客源地居民调查问卷
附件二:漫川关古镇一般旅游者调查问卷
致谢

(2)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机理研究 ——以乌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实证分析法
        1.3.3 计量模型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特色小镇的概念
        2.1.2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理界定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旅游特色小镇的研究进展
        2.2.2 共生机理在旅游中的研究进展
第3章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理的理论研究
    3.1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单元
    3.2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环境
        3.2.1 外部坏境
        3.2.2 内部环境
        3.2.3 共生环境与共生单元关系
    3.3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模式
    3.4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制
        3.4.1 核心机制——共生演化机制
        3.4.2 动力机制
        3.4.3 辅助机制——共生伙伴选择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理模型构建
    4.1 Logistic模型假设与构建
        4.1.1 模型假设
        4.1.2 两类共生单元独立生长的Logistic模型
        4.1.3 两类共生单元共生生长的Logistic模型
        4.1.4 旅游特色小镇多主体共生模型构建
    4.2 多主体共生的Logistic模型稳定性分析
    4.3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模型动力仿真
        4.3.1 不同共生模式的演化路径
        4.3.2 互惠共生模式下不同变量下的共生演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理实证研究与模型检验
    5.1 乌镇概况
    5.2 乌镇共生系统的共生关系
        5.2.1 乌镇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
        5.2.2 乌镇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
    5.3 乌镇的共生机制
        5.3.1 核心机制——共生演化机制
        5.3.2 动力机制
        5.3.3 辅助机制——共生伙伴选择机制
    5.4 乌镇模型检验
        5.4.1 数据选取
        5.4.2 检验过程
        5.4.3 检验结果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关系
        6.1.2 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机制
        6.1.3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演化
        6.1.4 乌镇的实证研究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截止2019 年主要省市特色小镇资金优惠政策汇总表
附录 B 截止2019 年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相关政府政策及主要内容
附录 C 乌镇纪事表
附录 D Logistic模型仿真运算程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3)旅游标志物视角下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旅游目的地理论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江南古镇
        2.1.2 古镇景观意象
        2.1.3 旅游标志物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景观意象
        2.2.2 古镇景观意象
        2.2.3 旅游标志物
    2.3 理论基础
        2.3.1 城市意象理论
        2.3.2 意象可评价性
第3章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体系认知与构建
    3.1 江南六大古镇基础概述
        3.1.1 江南六大古镇区位概况
        3.1.2 江南六大古镇历史成因
        3.1.3 江南六大古镇空间格局
        3.1.4 江南六大古镇发展现状
    3.2 江南六大古镇标志物旅游景观类型及特点
        3.2.1 江南六大古镇标志物旅游景观类型
        3.2.2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特点
    3.3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表现形式
    3.4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构成体系
第4章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综合解析
    4.1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综合整体感知评价
    4.2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内部评价
        4.2.1 自然旅游标志物景观因子分析
        4.2.2 人文旅游标志物景观因子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1 周庄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2 乌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3 西塘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4 同里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5 南浔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6 甪直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发展建议
        6.2.1 基于景观意象分析的古镇形象定位
        6.2.2 基于标志物意象分析的古镇产品开发
        6.2.3 基于标志物意象分析的古镇产品传播营销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从“勾栏瓦舍”到戏剧小镇 ——乌镇剧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乌镇古剧场
    2.1 修真观里的民俗风情
    2.2 枕水人家间的酒楼
    2.3 商业中心:茶馆
第3章 新乌镇:“剧场”空间的重建与扩大
    3.1 并蒂花开:乌镇大剧院
    3.2 星罗棋布:新剧场
    3.3 真作假时假亦真:戏剧小镇
第4章 古今剧场的对比
    4.1 观众席与舞台
    4.2 舞台布景
    4.3 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第5章 小镇的转变
    5.1 发展背景
    5.2 文艺与乌镇
    5.3 关于未来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桐乡花鼓戏
附录二: 图集
致谢

(5)贵州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古镇定义
        2.1.2 古镇开发同质化
    2.2 基本理论
        2.2.1 地方政府间竞争理论
        对抗性行竞争
        差异化竞争
        合作化竞争
        2.2.2 国家竞争优势论
3 贵州古镇概况及开发现状
    3.1 贵州古镇概况
        3.1.1 古镇情况简介
        3.1.2 贵州代表性古镇
    3.2 贵州古镇开发的现状
        3.2.1 起步晚、发展程度低
        3.2.2 开发中存在破坏
        3.2.3 同质化问题突出
    3.3 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的表现
        3.3.1 商品同质化
        3.3.2 运营模式同质化
        3.3.3 建筑同质化
        3.3.4 商业色彩过浓
        3.3.5 饮食及文艺同质化
4 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的成因剖析
    4.1 地方政府方面
        4.1.1 政府间的同质化竞争
        4.1.2 开发上急于求成
    4.2 规划设计方面
        4.2.1 规划设计的模仿性
        4.2.2 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4.3 经营方面
        4.3.1 经营主体急功近利
        4.3.2 商户的自发和盲目性
5 国内外特色小镇经验借鉴及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国内外特色化古镇打造的经验借鉴
        5.1.1 国内特色古镇的经验借鉴
        乌镇经验
        周庄经验
        丽江经验
        5.1.2 国外特色小镇的经验借鉴
        意大利丽晖谷小镇
        法国枫丹白露小镇
        法国普罗旺斯小镇
    5.2 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5.2.1 地方政府方面
        转变政府间竞争方式
        正视开发周期
        5.2.2 规划设计及文化挖掘方面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深挖文化内涵
        5.2.3 经营方面
        转变经营方式
        加强市场调控
        引导商户理性经营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辞

(6)旅游特色小镇成长路径及创新机理研究 ——以北京古北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创新点
        1.5.1 探索旅游特色小镇建造—推广—升级的成长路径
        1.5.2 提出旅游特色小镇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旅游特色小镇
        2.1.1 旅游小城镇
        2.1.2 旅游特色小镇
    2.2 旅游创新
        2.2.1 旅游创新内涵及类型
        2.2.2 旅游创新的管理
        2.2.3 旅游创新机理及过程
    2.3 双元性创新
        2.3.1 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与双元性创新
        2.3.2 双元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2.3.3 双元性创新的作用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第3章 古北水镇案例设计
    3.1 单案例研究方法
    3.2 案例选取及分析单元
    3.3 数据收集
        3.3.1 研究内容
        3.3.2 案例资料收集
        3.3.3 案例持续跟踪
    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4章 古北水镇案例内容描述
    4.1 案例背景介绍
    4.2 古北水镇成长过程
        4.2.1 小镇建造阶段
        4.2.2 小镇推广阶段
        4.2.3 小镇升级阶段
第5章 古北水镇案例发现
    5.1 古北水镇成长路径分析
        5.1.1 阶段一:聚焦场景创造的旅游时空转换阶段
        5.1.2 阶段二:聚焦休闲需求的消费符号确立阶段
        5.1.3 阶段三:聚焦品牌价值的产品迭代创新阶段
        5.1.4 旅游特色小镇成长模型
    5.2 旅游特色小镇创新机理探讨
        5.2.1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期的探索式创新
        5.2.2 旅游特色小镇推广期的利用式创新
        5.2.3 旅游特色小镇升级期的探索式创新
        5.2.4 旅游特色小镇双元性创新的协调演进机理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运河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邵伯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面临新任务
        二、大运河沿线景观嬗变的复杂性日益加剧
        三、运河名镇旅游发展模式亟待调整和优化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案例地概况
        一、基本概况
        二、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
        三、文化与旅游事业发展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研究进展
        一、空间生产理论研究概述
        二、旅游空间生产研究概述
        三、运河古镇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空间生产研究
        四、研究述评与思考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空间生产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旅游地空间结构理论
        四、旅游空间生产理论
第三章 邵伯古镇空间演化过程与空间形态分析
    第一节 邵伯古镇空间演化过程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条状”镇域空间
        二、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中心地状”镇域空间
        三、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的“点-轴状”镇域空间
        四、第四阶段:后世遗时代的保护传承利用空间
    第二节 邵伯古镇空间形态分析
        一、邵伯古镇物理-地理空间
        二、邵伯古镇社会-经济空间
        三、邵伯古镇文化-精神空间
    第三节 邵伯古镇原生空间形态
        一、扩张的物理-地理空间
        二、杂糅的社会-经济空间
        三、融合的文化-心理空间
第四章 旅游开发背景下邵伯古镇空间生产转向
    第一节 邵伯古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邵伯古镇旅游资源现状
        二、邵伯古镇旅游资源评价
        三、邵伯镇旅游发展概况
        四、邵伯镇旅游项目概况
    第二节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空间生产主体构成
        一、原住民——空间生产的原生主体
        二、游客——旅游空间生产的重要主体
        三、政府——空间生产的强权力主体
        四、投资商——空间生产的资本力量
    第三节 邵伯古镇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与动因
        一、邵伯古镇旅游空间生产过程
        二、邵伯古镇旅游空间生产动因分析
第五章 邵伯古镇旅游空间生产主体权益感知实证研究
    第一节 游客对空间生产权益感知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二、调查过程
        三、样本统计分析
        四、邵伯镇旅游受访者空间生产权益因素分析
        五、邵伯镇游客空间生产权益维度分析
        六、邵伯镇游客旅游体验感知评价
    第二节 邵伯镇原住民的空间生产权益感知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二、调查过程
        三、样本统计分析
        四、邵伯镇原住民空间生产权益因素分析
        五、邵伯镇原住民空间生产权益维度分析
第六章 基于空间生产的邵伯古镇旅游发展模式优化
    第一节 旅游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中的主体关系
        一、强影响关系主体
        二、弱影响关系主体
    第二节 空间生产主体权益调和下的古镇旅游发展模式
        一、景观空间的舞台化展演模式
        二、过渡空间的符号化保护模式
        三、文化空间的主客共生模式
    第三节 优化邵伯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措施
        一、优化空间生产关系,提升旅游价值
        二、权衡生产主体关系,协调利益机制
        三、加强政府决策引导,复兴运河文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邵伯古镇旅游空间权益感知调查问卷(原住民)
    邵伯古镇旅游空间权益感知调查问卷(游客)
    原住民访谈提纲
    旅游者访谈提纲
    经营者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国内外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进展
    1.1 历史古村镇的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1.2 历史古村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1.3 历史古村镇的旅游影响研究
2 国内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进展
    2.1 历史古村镇的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2.2 历史古村镇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2.3 历史古村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4 历史古村镇的旅游影响研究
3 结语

(9)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乡古镇旅游快速发展
        1.1.2 水乡古镇旅游发展瓶颈
        1.1.3 国民旅游消费快速升级
        1.1.4 旅游业亟需供给侧改革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古镇旅游相关研究
        2.1.1 国外古镇旅游研究
        2.1.2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
        2.1.3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产品相关理论
        2.2.2 旅游供需均衡理论
        2.2.3 混合方法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江南水乡古镇
        3.1.2 同里古镇案例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重要性—绩效分析
        3.2.4 扎根理论
    3.3 研究思路与内容
        3.3.1 研究思路
        3.3.2 研究内容
第四章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研究
    4.1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非结构研究
        4.1.1 数据获取
        4.1.2 扎根理论分析
    4.2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结构化研究
        4.2.1 数据获取
        4.2.2 可靠性与样本
        4.2.3 基本特征分析
        4.2.4 错配特征分析
    4.3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治理对策
    5.1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治理思路
    5.2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治理对策
        5.2.1 强化江南水乡古镇环境风貌管理
        5.2.2 完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价格管理制度
        5.2.3 提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便利水平
        5.2.4 优化江南水乡古镇观光娱乐体验产品体验
    5.3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古镇旅游游客和居民乡愁研究 ——以乌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路线
2 相关文献研究进展
    2.1 乡愁研究综述
        2.1.1 乡愁概念研究
        2.1.2 乡愁主体研究
        2.1.3 乡愁的源头及产生机制
        2.1.4 乡愁的维度分析
        2.1.5 乡愁的影响效应研究
        2.1.6 研究述评
    2.2 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2.2.1 理论研究
        2.2.2 实证研究
        2.2.3 研究述评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乡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1 乡愁概念界定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怀旧理论
        3.2.2 地方性理论
        3.2.3 地方感理论
        3.2.4 真实性理论
    3.3 乡愁维度构成
        3.3.1 地方性感知
        3.3.2 功能性感知
        3.3.3 真实性感知
        3.3.4 情感性感知
4 古镇游客乡愁研究
    4.1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4.1.1 研究模型构建
        4.1.2 研究假设
        4.1.3 小结
    4.2 研究设计
        4.2.1 问卷设计
        4.2.2 变量测量
        4.2.3 初始问卷的前测与修正
        4.2.4 乌镇旅游发展模式
        4.2.5 正式问卷收集与处理
    4.3 数据分析
        4.3.1 游客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游客乡愁在旅游活动特征方面的方差分析
    4.4 模型检验
        4.4.1 模型构建与识别
        4.4.2 模型检验
        4.4.3 路径系数分析
        4.4.4 结果解释
5 古镇居民乡愁研究
    5.1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5.1.1 研究模型构建
        5.1.2 研究假设
        5.1.3 小结
    5.2 研究设计
        5.2.1 问卷设计
        5.2.2 变量测量
        5.2.3 初始问卷的前测与修正
        5.2.4 正式问卷收集与处理
    5.3 数据分析
        5.3.1 居民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居民乡愁在居住特征方面的方差分析
        5.3.3 居民支持在居住特征方面的方差分析
    5.4 模型检验
        5.4.1 模型构建与识别
        5.4.2 模型检验
        5.4.3 路径系数分析
        5.4.4 结果解释
6 游客和居民乡愁差异分析
    6.1 游客和居民乡愁各维度差异分析
        6.1.1 组间比较
        6.1.2 组内比较
    6.2 游客和居民乡愁影响效应总结
    6.3 结果解释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乡愁的概念界定与维度构成
        7.1.2 游客乡愁与游客忠诚的关系
        7.1.3 游客活动特征与游客乡愁的关系
        7.1.4 居民乡愁与居民支持的关系
        7.1.5 居民居住特征与居民乡愁的关系
        7.1.6 居民居住特征与居民支持的关系
        7.1.7 游客和居民乡愁对比
    7.2 古镇旅游留住游客和居民乡愁的对策建议
        7.2.1 强化游客和居民的真实性感知,实现主客共享
        7.2.2 提升游客和居民的功能性感知,实现主客共享
        7.2.3 丰富游客的地方性感知,实现游客忠诚
        7.2.4 加强游客的情感性感知,实现游客忠诚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7.4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度假旅游导向下漫川关古镇转型发展及规划提升策略研究[D]. 左小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机理研究 ——以乌镇为例[D]. 吴雯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旅游标志物视角下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比较研究[D]. 巩洪洋.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4]从“勾栏瓦舍”到戏剧小镇 ——乌镇剧场研究[D]. 许诺晗. 浙江大学, 2019(01)
  • [5]贵州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欣. 贵州大学, 2019(06)
  • [6]旅游特色小镇成长路径及创新机理研究 ——以北京古北水镇为例[D]. 李骆.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运河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邵伯古镇为例[D]. 耿捷. 扬州大学, 2019(02)
  • [8]国内外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进展[J]. 许艳. 池州学院学报, 2018(06)
  • [9]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需错配感知及其优化研究[D]. 胡昕. 苏州大学, 2018(01)
  • [10]古镇旅游游客和居民乡愁研究 ——以乌镇为例[D]. 徐宁宁.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战略初探——以浙江乌镇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