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应用

羧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应用

一、羧化壳聚糖的制备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姬曦威[1](2021)在《聚苯胺的共聚改性及聚苯胺基柔性膜储能器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和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个性化的柔性电子产品迅速兴起,促使柔性储能器件迅速崛起。与常规的柔性的电子器件相比较,一体化储能器件具有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强的抗变形能力,因此一体化储能器件更具应用潜力。然而现在所报道的一体化储能器件存在诸多问题,如: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循环性能差、结构不稳定等。因此,本文针对以聚苯胺作为电化学活性物质,对其电化学稳定性及聚苯胺膜电极的离子-电子传输性能进行研究,以及对一体化储能器件的组装工艺进行优化,从而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聚苯胺基活性物质、柔性膜电极以及柔性一体化储能器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为了获得具有较好电化学稳定性的聚苯胺基活性物质,采用单体共聚法对聚苯胺基导电聚合物进行共聚改性。并且通过优化单体比例,获得不同的共聚型导电聚合物。随后,对样品的结构、带隙宽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密度泛函理论(DFT)对样品的电子云排布(HOMO-LUMO)进行模拟获得不同导电聚合物的电子云结构。并对不同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导电聚合物碳化后获得的炭材料具有出色的双电层电容,随后组装成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测试该器件的电化学性能可以发现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恒流充放电5 000圈后比容量仍可保持为初始比容量的80.4%。并且组装了导电聚合物基锌电池同样也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2)为了获得具有较高活性物质利用率的聚苯胺基膜电极材料,采用向凝胶体相中原位引入单体及良电子导体,并通过原位聚合获得导电聚合物基膜电极材料,以提高聚苯胺的离子-电子传输速率,获得高导电性和比电容的导电聚合物基膜电极材料。本实验通过将活性物质(PANI/PPY)与良电子导体(Au NP/Ag NP)原位引入电解质膜内,使其聚苯胺与羧化壳聚糖形成互穿网络结构,同时构建离子-电子导电网络,增加电极反应位点。通过四种不同膜电极与膜电解质验证双导网络的优势。随后优化活性物质的聚合时间以及良电子导体的添加量,对膜电极的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并将双导网络的膜电极引入超级电容器中,探究不同组分和不同导电性质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3)前两章对聚苯胺基活性物质及其膜电极进行了优化,然而组装储能器件时,采用了水系或压制式结构,使储能器件的可穿戴和便携性能受到限制。因此为了获得具有高机械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聚苯胺基柔性一体化储能器件,因此提出通过电极-电解质同基底和界面交联策略,提高电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以获得高机械性和电化学性能的一体化储能器件。本实验通过以凝胶电解质作为膜电极基底原位聚合聚苯胺制备聚苯胺基膜电极材料,同时也以凝胶电解质作为膜电极间的交联剂,在Fe3+的螯合作用下,将电极-电解质-电极三者交联为一体。该储能器件具有较小的本征阻抗(RS=1.82Ω)和高的机械稳定性;并且它使超级电容器可以作为公共模组,实现任意的、可设计的、多维度的集成,以适应复杂的供电系统。并且该策略也成功地推广到其它储能器件中(PVA基超级电容器和Zn-MnO2电池)。

许青波[2](2020)在《“雾聚合”法制备功能性棉织物的研究》文中认为棉织物在纺织工业中占重要地位,除保暖和装饰之外,近期又出现了多种功能性棉织物。例如,超疏水棉织物、抗菌棉织物、导电棉织物、紫外防护棉织物等已经实现产业化,尤其是超疏水棉织物和抗菌棉织物,除服装和家用纺织品产业领域外,在自清洁、油水分离、医疗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超疏水棉织物和抗菌棉织物存在耐久性低、改性处理降低棉织物固有品质等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是纺织材料领域中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难题,也是限制超疏水棉织物和抗菌棉织物应用扩展的关键技术障碍。目前,大多棉纤维表面功能性涂层与纤维之间缺乏共价键连接单元,导致耐久性不佳的分析,本研究聚焦棉织物纤维表面的接枝聚合,研究构建超疏水接枝聚合物层和抗菌接枝功能层的方法,系统地解析超疏水棉织物和抗菌棉织物的纤维表面结构和性能关系,以图全面改善超疏水棉织物和抗菌棉织物的耐久性能。此外,针对传统浸轧烘整理工艺对棉织物透气性、吸水性、柔软性、机械强度等特性改变较大的问题,本研究尝试运用“雾聚合”技术进行棉织物的功能性整理,在不显着影响棉织物特性的前提下,赋予棉织物特殊功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反应(RAFT)合成了双嵌段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PMMA-b-PTFMA),并运用“雾聚合”法将该双嵌段共聚物按“接入法”方式接枝在棉织物纤维表面,构建了具有自修复性能的超疏水涂层。双嵌段共聚物中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与棉织物表面上的羟基基团发生了酯交换反应,而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嵌段作为功能性嵌段,使得棉织物具有新的特征表面。结果表明,改性后棉织物的疏水角高达160.0°,该超疏水层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和耐洗性能。改性后棉织物即使经过60次洗涤处理或2000次磨擦处理后,疏水角仍大于140.0°,在四氯乙烯中处理后,其疏水角又可恢复至150.0°以上。“雾聚合”法在棉织物单侧纤维表面构建功能层,棉织物透气性、吸水性、柔软性、机械强度等原有特性均未出现明显变化。(2)因改性棉织物上的含氟超疏水涂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本章进一步研究通过接枝无氟聚合物赋予棉织物超疏水性能的途径。首先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反应制备出了无氟双嵌段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甲基丙烯酸月桂酯(PMMA-b-PLMA),辅以气相二氧化硅颗粒通过“雾聚合”法制备出了单面高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结果表明,改性后棉织物的疏水角高达156.7°,表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能。此外,改性后棉织物即使经过80次洗涤处理或1600次磨擦处理后,疏水角仍大于150.1°,表现出卓越的耐久性能。改性后棉织物还表现出优异的自清洁性能和油水分离性能。另外,“雾聚合”法的使用也使得改性后棉织物的透气性、吸水性、柔软性、机械强度等均没有明显变化。(3)为了获得单面高耐久性抗菌棉织物,通过“雾聚合”法将粘合剂羧化壳聚糖和纳米银颗粒连接在棉织物的单个表面上。粘合剂羧化壳聚糖通过酯化反应共价接枝在棉织物上,使得改性棉织物表面带有的氨基基团以配位键络合纳米银颗粒。结果表明,改性后棉织物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和洗涤耐久性能。改性棉织物即使经过50次洗涤处理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在95.0%以上。此外,改性后棉织物的透气性、吸水性、机械强度等均得到了极大程度地保留。改性后棉织物的这些优异性能使其在运动服饰,袜子和医用纺织品等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4)因纳米银颗粒与巯基基团之间形成的配位键强度优于其与氨基基团形成的配位键,为了进一步提高纳米银颗粒与棉织物的粘合力,通过“雾聚合”法将L-半胱氨酸和纳米银颗粒连接在棉织物的单个表面上。L-半胱氨酸与棉织物表面上的羟基基团发生酯化反应,从而共价连接在棉织物上。棉织物共价连接了L-半胱氨酸后表面带有的巯基基团以配位键络合纳米银颗粒。结果表明,改性后棉织物即使经过90次洗涤处理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仍在94.0%以上,表现出优异的洗涤耐久性。此外,“雾聚合”法的运用也使得改性后棉织物的透气性、吸水性、机械强度等均没有明显变化。(5)棉织物两个表面分别具有不同功能可提高棉织物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传统的棉织物整理方法一般较难在同一片棉织物上获得两个功能不同的表面。本章将“接通法”与“雾聚合”法相结合,开拓新的棉织物整理方法。首先通过酯化反应将丙烯酸(AA)单元连接到棉纤维上。然后通过“雾聚合”方法将棉织物表面的丙烯酸单元与其它单体进行共聚,在棉织物表面上接枝不同的功能涂层。棉织物正表面以“接通法”共价接枝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而棉织物反表面先以“接通法”共价接枝聚丙烯酸,之后通过酯化反应共价接枝聚乙二醇-400。结果表明,改性后棉织物两个表面的功能性涂层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和防污性能。改性后棉织物的两个表面均不会对动物的皮肤产生刺激和毒害作用。此外,“雾聚合”法的应用也使得改性后棉织物的透气性、吸水性、柔软性、机械强度等均得到了极大程度地保留。

陈芮[3](2020)在《基于天然高分子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的组成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愈合导电水凝胶是一种同时拥有自愈合性能及导电性能的材料,水凝胶性质柔软,但韧性差,材料内部易被破坏,自愈合水凝胶中含有可逆键,被破坏后可再次生成,赋予材料自愈合性能。自愈合导电水凝胶可应用于电子皮肤,柔性电路等,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水溶性高导电石墨烯油墨混入含有可逆席夫碱键的海藻酸盐/明胶水凝胶体系中,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水溶性石墨烯油墨可以均匀的分散在水中,与水凝胶形成良好的复合。首先,对水凝胶原料进行了改性,并制备成前体溶液。然后,通过调控石墨烯含量,对水凝胶的结构、自愈合性能、导电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设计并制备了具有自愈合导电性能的聚苯乙烯磺酸盐掺杂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PSS)复合水凝胶和石墨烯基复合水凝胶。掺杂有聚苯乙烯磺酸盐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PSS)具有高导电性、环保性、热稳定性等优点。将其掺入含有可逆席夫碱键和酰腙键的氧化海藻酸钠/N-羧乙基壳聚糖水凝胶中,制备成自愈和导电水凝胶。首先对自愈合水凝胶原料进行改性,制备成氧化海藻酸钠及羧化壳聚糖,然后,将PEDOT/PSS掺入氧化海藻酸钠前体溶液中,使PEDOT/PSS导电体系与水凝胶网络结构同时形成,并对PEDOT/PSS的含量对水凝胶的结构、自愈合性能、导电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最后我们对两种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的应用进行了尝试,设计了一种可自愈合的柔性电路,这种电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当其断开后可快速愈合,且自愈后导电性能良好。本课题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结构,展示了其作为柔性电路的应用前景。

宁湘菡[4](2020)在《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浮选分离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细粒白钨矿粒度小,在常规浮选过程中难以上浮进入精矿,且白钨矿常常与含钙脉石矿物共生,这类脉石矿物的可浮性与白钨矿十分接近,浮选分离困难,致使微细粒白钨矿难以有效回收。本文通过浮选试验,接触角测试、Zeta电位分析、吸附量测试及红外光谱分析等研究方法,考察了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的分离行为,确定了能够强化微细粒白钨矿浮选的措施及其机理,为有效实现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的浮选分离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在油酸钠浮选体系中,无法通过调节pH和捕收剂用量实现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的浮选分离。高分子抑制剂羧化壳聚糖、海藻酸钠、阿拉伯树胶及果胶能够实现粗粒级白钨矿和含钙脉石矿物的浮选分离,而微细粒白钨矿由于粒度变细导致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之间的回收率差异缩小,说明粒度变细是微细粒白钨矿难浮选原因之一。在高分子抑制剂作用下,Pb2+和超声波处理油酸钠能够使得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之间的回收率差异扩大,强化了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的浮选分离。在人工混合矿分离中,羧化壳聚糖作为抑制剂,Pb2+和超声波处理油酸钠能够提高精矿的各项浮选指标。接触角试验、Zeta电位分析、吸附量测试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添加Pb2+在白钨矿表面生成氢氧化铅沉淀,促进油酸钠在白钨矿表面吸附,而不影响油酸钠在含钙脉石表面的吸附;超声波处理油酸钠促进了溶液中离子的解离,增加了油酸根离子的浓度,强化了油酸钠在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表面的吸附;油酸钠在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表面均发生化学吸附,高分子抑制剂羧化壳聚糖、海藻酸钠及阿拉伯树胶由于氢键作用在白钨矿表面产生吸附,而在含钙脉石表面的吸附则通过与Ca2+的化学螯合作用,这种螯合作用可以大量消耗油酸钠在含钙脉石表面的Ca2+作用位点,阻碍油酸钠在含钙脉石矿物表面的吸附,在白钨矿表面的吸附量较少,白钨矿表面仍然有足够多的Ca2+作为油酸钠的化学作用位点,因此,超声波处理油酸钠与高分子抑制剂共同作用增强油酸钠在白钨矿表面的吸附,而不影响油酸钠在含钙脉石矿物表面的吸附,最终使得白钨矿与含钙脉石出现可浮性差异。

张文谱[5](2020)在《高分子抑制剂对磷灰石与含钙碳酸盐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磷矿资源是我国的战略资源,磷矿资源的利用愈发受重视。在钙质磷矿的浮选过程中,磷灰石与白云石、方解石等含钙碳酸盐矿物的分离一直是一个难点。本课题以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考察了羧化壳聚糖、海藻酸钠、阿拉伯树胶、木质素磺酸钙等多种高分子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采用接触角测试、吸附量测试、红外光谱测试、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考察高分子抑制剂在磷灰石、白云石及方解石表面的作用机理。论文研究能为实现磷灰石与含钙碳酸盐矿物的高效分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纯矿物浮选结果表明,以油酸钠作为捕收剂,碱性条件下,磷灰石、白云石及方解石的可浮性较好且相近,不采用抑制剂无法实现磷灰石与白云石、方解石的浮选分离;不加抑制剂时,在浮选粒度范围内,粒度减小,矿物可浮性降低。在pH=810之间,羧化壳聚糖、海藻酸钠、果胶、黄薯树胶、阿拉伯树胶、木质素磺酸钙均对磷灰石可浮性影响较小,对白云石、方解石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在pH=9时,油酸钠用量1·10-4mol·L-1的条件下,用量为20mg·L-1的羧化壳聚糖、海藻酸钠、果胶、阿拉伯树胶、木质素磺酸钙均可使得白云石和方解石的表面接触角急剧下降,疏水性大幅度降低。这五种药剂对磷灰石表面接触角的影响相对较弱,仍保持很好的表面疏水性。吸附量测试结果表明,pH=9时,五种高分子抑制剂在磷灰石、白云石及方解石表面的吸附量随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磷灰石表面的吸附量少于在白云石和方解石表面的吸附量。通过红外光谱、XPS分析结果得出:pH=9时,羧化壳聚糖、海藻酸钠、果胶、阿拉伯树胶在磷灰石表面的作用均为氢键作用,木质素磺酸钙在磷灰石表面的吸附是通过-SO3-与Ca2+的化学作用。pH=9时,羧化壳聚糖、海藻酸钠、果胶、阿拉伯树胶均可通过-COO-与白云石表面的Ca2+发生螯合作用,木质素磺酸钙通过-SO3-与Ca2+作用。pH=9时,羧化壳聚糖、海藻酸钠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方式为氢键与化学吸附共存;果胶、阿拉伯树胶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则通过-COO-与Ca2+的化学螯合作用;木质素磺酸钙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形式为-SO3-与Ca2+的化学作用。

刘梦珍[6](2020)在《水溶性壳聚糖基透明复合膜的制备及CO2响应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包装新鲜度指示材料具有无需破坏食品包装而实时监测食品品质的功能,在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壳聚糖凭借其独特的抗菌性能在食品包装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新鲜度指示材料上的应用鲜有报道。为了拓展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包装指示领域的应用,解决易腐食品腐败程度难判断的问题,以及弥补目前食品保鲜指示材料不透明、难重复利用的缺陷,本论文将水溶性壳聚糖N-琥珀酰化壳聚糖(NSCS)和羟丙基壳聚糖(HPCS)材料相结合,通过负载指示剂,制备出对CO2气体产生颜色响应的NSCS/HPCS透明复合响应膜,实现了CO2浓度信息的可视化,有望用于食品保鲜指示领域。本文采用冷冻和粉碎预处理-常温溶剂法,利用琥珀酸酐与壳聚糖发生酰化反应,得到了高得率(100%)、高分子量(二十几万)的水溶性NSCS。采用FT-IR和H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羧基成功引入壳聚糖分子C2位氨基上。RXD表明NSCS无结晶结构,易溶于水。UV溶解性能分析表明NSCS能够溶解在p H1-4,7-14之间的水溶液中,均具有广泛的p H溶解性能。此外,我们还通过改进的电导滴定法,快速、准确的测定了其羧基、氨基含量。通过流延成膜的方法首次将两种水溶性壳聚糖NSCS和HPCS复配成膜,SEM表明NSCS/HPCS复合膜平整表面。NSCS/HPCS复合膜的拉伸强度高于NSCS复合膜。TGA表明NSCS/HPCS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UV透光率分析表明NSCS/HPCS复合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600 nm的透光率高达85%。在复合膜的基础上,我们将甲基红-溴百里酚蓝混合指示剂加入到NSCS/HPCS混合溶液中,形成均一的指示剂混合溶液,通过流延法制备了NSCS/HPCS复合响应膜。SEM表明复合响应膜表面平整、颜色均匀。我们将其用作CO2响应的指示标签表现出良好的颜色响应性能,且在不同温度、湿度环境中指示标签的颜色响应色差值与CO2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均高于0.94,可用于食品保鲜新鲜度的指示。

钟晴[7](2020)在《氧化石墨烯改性聚合物抗菌温敏水凝胶制备及表征》文中指出温敏智能水凝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刺激响应快、吸水保水性能优异等特点,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和伤口敷料等生物医学领域显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类温敏水凝胶由于具有接近生理温度的相转变温度,其作为药物载体显示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尚存在力学性能差、药物负载量低等缺陷,限制其应用范围。因此,本论文旨在克服现有NIPAM类水凝胶的技术研究瓶颈,研制出力学性能良好和药物负载量高的新型NIPAM类温敏水凝胶。具体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以NIPAM和丙烯酰胺(AAM)为单体、乙烯基化的氧化石墨烯(GM)和累托石(REC)为增强剂,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NIPAM-AAM/GM/REC水凝胶载体,然后负载模型药物盐酸环丙沙星得到不同组分的抗菌温敏水凝胶,并探讨了制备工艺的影响和表征了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GM和REC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水凝胶载体的力学性能和溶胀性能;抗菌温敏水凝胶均具有较高的药物负载量,且在生理温度37℃下均有着较完全的药物释放量及优异的抗菌效果。2、以NIPAM为单体、乙烯基化的羧化壳聚糖(CG)为交联剂、乙烯基化的氧化石墨烯(GM)为增强剂,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NIPAM-CG/GM水凝胶载体,然后负载模型药物盐酸环丙沙星得到不同组分的抗菌温敏水凝胶,同时探讨了制备工艺的影响和表征了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果发现:CG和GM的加入提高了水凝胶的压缩性能,通过控制CG用量可调节水凝胶的LCST,不同组分的抗菌温敏水凝胶均具有较高药物负载量,且在生理温度37℃下(LCST温度大于37℃的NC20G4水凝胶除外)具有较完全的药物释放量,同时各组分水凝胶均显示优异的抗菌效果。

章晓云,陈跃平,宋世雷,张驰,卓映宏,杨楠,占华松,许灿宏[8](2020)在《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渗透性》文中提出背景:丝素蛋白与壳聚糖为组织工程常用的支架材料,但二者单独应用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将两者混合使用可以互为改性,充分发挥优点,获取理想的复合支架材料。目的: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并对其进行性能测定。方法:通过冷冻干燥方法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采用电镜扫描检测复合支架的形态结构,并进行热重分析、力学性能及细胞毒性检测。制备季铵化壳聚糖,利用核磁共振仪表征其核磁氢谱,Zeta电位仪检测其电位和粒径分布,凝胶电泳实验检测其保护DNA的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其与DNA结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具体良好的三维孔洞结构,孔径为50-100μm;②热重分析显示当温度小于200℃时,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的质量损失下降速度较低;当温度上升至200-500℃时,支架质量损失速度开始加快,损失量增多;在800℃时,复合支架的残余质量为38%;③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的最大应变可以达到94.94%,最大承受应力为7.01 MPa;④CCK-8实验显示,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没有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⑤核磁氢谱检测显示,季铵化壳聚糖的季铵化程度约为20%;⑥季铵化壳聚糖的粒径分布为(588.56±52.39) nm,季铵化壳聚糖颗粒的表面带正电荷,电位为(16.3±3.92) mV,有利于与DNA结合;⑦凝胶电泳实验显示,季铵化壳聚糖材料的比例越高,对DNA的包裹越好,当其与DNA的比例为1∶3时,对DNA达到包裹作用;⑧透射电镜显示,季铵化壳聚糖/DNA大部分的微粒呈实心圆形,微粒粒径差别较小,平均粒径约为200 nm;⑨结果表明,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细胞渗透性,利于细胞在支架间的生长。

宋如月[9](2020)在《功能性有机/无机复合静电纺丝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有机高分子与无机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是研究多功能皮肤创面敷料的重要思路。有机高分子材料能够作为创面修复支架材料,为实现伤口处气体交换,保持良好的湿润环境及维持机械强度提供可能;负载的药物分子及生物活性离子通过释放到伤口部位发挥功效,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实验采用静电纺丝技术构建有机和无机混合的基底膜,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或真空抽滤自组装的方式掺杂功能高分子或药物赋予材料多功能性,通过对纳米纤维膜的理化性能及细胞毒性的探究评估薄膜作为创面敷料的应用潜力,具体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聚吡咯复合含硅酸钙的PCL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硅酸钙(CaSiO3,CS)掺杂到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静电纺丝膜内部,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将聚吡咯(Polypyrrole,PPY)涂覆于静电纺丝膜表面,对制备的薄膜进行物理化学性能的探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涂覆的PPY能够使静电纺丝膜电导率达到0.02S/cm,且循环伏安法(CV)显示含PPY的静电纺丝膜具有准矩形CV曲线,对制备的静电纺丝膜施加电刺激,Si离子释放量增加,此外电压增大时Si离子释放量增多,静电纺丝膜细胞培养结果显示细胞能够很好的粘附在薄膜表面且生长状态良好,涂覆PPY对细胞活性有所抑制,当掺杂10%CS时能降低PPY的抑制作用。2.槲皮素/锌(Ⅱ)/羧化壳聚糖表面修饰PCL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将槲皮素(Quercetin,QT)与六水合硝酸锌(Zn(NO3)2·6H2O,Zn)混合制备螯合产物(QT/Zn),利用羧化壳聚糖(CTS)的水溶液作为分散介质将QT/Zn分散均匀,通过真空抽滤沉积在聚己内酯(PCL)静电纺丝膜表面。亲水性能测量结果显示静电纺丝膜的亲水性明显得到改善,由完全疏水状态变为完全亲水。静电纺丝膜的抗菌实验结果显示QT能够和Zn发生协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且在此浓度范围内,对细胞几乎无毒性。因此该复合静电纺丝膜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同时具有一定的细胞活性,在受感染创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能。3.姜黄素/含Cu生物玻璃复合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含铜生物活性玻璃(Cu2Ca23P5Si70,CuB),取适量的姜黄素(Curcumin,CCM)与CuB混合,掺杂到PCL与明胶(Gelatin,Gel)混合的静电纺丝膜中进行性能探究,结果表明CCM和CuB均匀分布在静电纺丝膜内部且具有很好的亲水性,掺杂CCM和CuB明显增强静电纺丝膜的力学性能,CCM和CuB由于发生螯合作用从而能够调控彼此的释放。此外两者能够发生协同抗菌作用,通过细胞培养发现CCM和CuB的存在能够有效促进细胞的粘附、铺展、增殖和迁移,该类复合膜显示出抗菌、促进皮肤再生双功能。综上所述,本文基于静电纺丝技术设计了多种高分子-无机材料复合膜,利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在静电纺丝膜表面或内部负载不同的物质,赋予材料导电性或优良的抗菌性能和生物活性,利用静电纺丝膜各组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支架的总体性能,为创面修复材料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张习汝[10](2020)在《羧化壳聚糖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纳滤膜处理技术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包括水处理领域、传统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运用。尤其是对含有复杂物质的体系分离时,对纳滤膜的选择分离性能和稳定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成膜材料的选择和制膜技术的优化制备高性能复合纳滤膜是目前膜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论文以聚砜(PS)超滤膜为基膜,通过羧化壳聚糖(C-CS)和均苯三甲酰氯(TMC)的界面聚合制备单层和多层C-CS/TMC复合纳滤膜。系统研究相转移催化剂、水相pH、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膜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ATR-FTIR、FE-SEM、AFM、Zeta电位仪等仪器对复合纳滤膜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错流渗透试验,研究复合纳滤膜的截留分子量、无机盐分离性能和染料截留性能;最后,以牛血清蛋白(BSA)和腐植酸(HA)作为污染物,研究了 C-CS/TMC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得到以下结论:(1)ATR-FTIR分析表明,C-CS与TMC通过界面聚合可生成光滑的活性分离层。单层PS-[(C-CS)nTMC]复合膜对无机盐的截留率随C-C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渗透通量下降;C-CS浓度从lwt%增加到2wt%,单层膜PS-[(C-CS)n/TMC]对Na2SO4截留率从56.33%增加到 68.70%,渗透通量从 23.22 L/(m2.h)下降到 14.55 L/(m2.h)。多层 PS-[(C-CS)/TMC]n复合膜对无机盐的截留率随界面聚合次数增加而升高,渗透通量降低;聚酯酰胺层数从1层增加到2层时,多层膜PS-[(C-CS)/TMC]n对Na2SO4截留率从57.94%增加到71.61%,渗透通量从20.50 L/(m2.h)下降到8.37 L/(m2.h)。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比改变界面聚合层数更能有效提高复合膜的分离性能,而且单层膜的亲水性优于多层膜(表面接触角PS-[(C-CS)2/TMC]=56.3°PS-[(C-CS)/TMC]2=61.1°)。30h 长期测试结果表明,单层和多层复合膜均具有较好的性能稳定性。(2)复合膜性能优化研究表明,相转移催化剂、水相pH、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等界面聚合工艺参数决定复合膜性能。单层PS-[(C-CS)n/TMC]复合膜的较优制备条件为:C-CS=2.0wt%,TMC=0.4wt%,pH=10,反应时间=5min,相转移催化相对含量=0.04,热处理时间=15min,热处理温度=55℃。得到的PS-[(C-CS)2/TMC]复合膜的纯水渗透系数为31.25 L/(m2·h.MPa),切割分子量为 983Da.(3)染料分离试验结果表明,PS-[(C-CS)2/TMC]复合膜对染料分子具有较好截留能力,膜对三种染料的截留顺序为:活性黑5(89.74%)>靛蓝胭脂红(81.33%)>罗丹明B(51.19%),膜对染料的截留率随着染料浓度增加而降低,膜对活性黑5和靛蓝胭脂红的截留随压力增加的增大,而对于罗丹明B染料的截留则随压力的增大而下降。抗污染实验结果表明,PS-[(C-CS)2/TMC]膜对HA的抗污性能优于BSA,复合膜对HA水溶液的通量下降率为16%,对BSA溶液的通量下降率为20.4%。

二、羧化壳聚糖的制备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羧化壳聚糖的制备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聚苯胺的共聚改性及聚苯胺基柔性膜储能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柔性一体化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1.2 柔性超级电容器活性物质
        1.2.1 活性物质的分类
        1.2.2 活性物质的选择对一体化储能器件的影响
    1.3 柔性膜电极
        1.3.1 膜电极的介绍
        1.3.2 膜电极的制备方法和选材
    1.4 柔性一体化储能器件结构及制备工艺
        1.4.1 柔性一体化储能器件结构
        1.4.2 柔性一体化储能器件制备工艺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提出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聚苯胺的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2.2.2 电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2.2.3 电极制备与器件组装
        2.2.4 材料的结构表征
        2.2.5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共聚物的电化学性能差异
        2.3.2 不同活性物质的结构表征
        2.3.3 碳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表征
        2.3.4 非对称器件及其锌电池的电化学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苯胺基柔性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3.2.2 不同基质柔性膜电极的制备
        3.2.3 电极材料结构表征
        3.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基质的聚苯胺基柔性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3.2 M-Au NP-CMCS-PANI的制备机理
        3.3.3 M-Au NP-CMCS-PANI结构表征图
        3.3.4 双导电网络型柔性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3.5 双导电网络对超级电容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苯胺基柔性一体化储能器件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4.2.2 凝胶基柔性膜电极的制备
        4.2.3 柔性一体化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4.2.4 柔性一体化Zn-MnO_2电池的组装
        4.2.5 材料的结构表征
        4.2.6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柔性一体化储能器件的制备机理
        4.3.2 FeC膜电解质的性能表征
        4.3.3 柔性一体化储能器件的结构表征
        4.3.4 柔性一体化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4.3.5 3D结构的柔性一体化超级电容器
        4.3.6 界面交联策略的拓展应用
    4.4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或接收的学术论文

(2)“雾聚合”法制备功能性棉织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的研究
        1.2.1 表面能降低策略制备高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
        1.2.1.1 “接出法”制备高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
        1.2.1.2 “接入法”制备高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
        1.2.2 粗糙度提高策略制备高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
        1.2.2.1 无机颗粒制备高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
        1.2.2.2 蚀刻法制备高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
    1.3 高耐久性抗菌棉织物的研究
        1.3.1 棉织物抗菌试剂的分类
        1.3.2 无机抗菌试剂制备高耐洗性抗菌棉织物的研究
        1.3.2.1 粘合剂配位方法制备高耐洗性抗菌棉织物
        1.3.2.2 静电吸附法制备高耐洗性抗菌棉织物
        1.3.2.3 化学镀法制备高耐洗性抗菌棉织物
        1.3.2.4 物理吸附法制备高耐洗性抗菌棉织物
        1.3.3 有机抗菌试剂制备高耐洗性抗菌棉织物的研究
        1.3.3.1 “接出法”制备高耐久性抗菌棉织物
        1.3.3.2 “接入法”制备高耐久性抗菌棉织物
        1.3.3.3 “接通法”制备高耐久性抗菌棉织物
        1.3.3.4 低分子有机抗菌试剂制备高耐久性抗菌棉织物
        1.3.4 天然抗菌试剂制备高耐久性抗菌棉织物
    1.4 功能性棉织物整理方法
        1.4.1 浸渍法制备功能性棉织物
        1.4.2 喷涂法制备功能性棉织物
        1.4.3 “雾聚合”法制备功能性棉织物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创新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雾聚合”法制备自修复性超疏水棉织物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棉织物的预处理
        2.2.3.2 双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3.3 “雾聚合”法制备改性棉织物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双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分析
        2.3.2 超疏水棉织物表面的结构分析
        2.3.3 超疏水棉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2.3.4 超疏水棉织物润湿性能分析
        2.3.5 超疏水棉织物自清洁性能分析
        2.3.6 超疏水棉织物油水分离性能和自修复性能的分析
        2.3.7 超疏水棉织物的自修复机理
        2.3.8 改性棉织物固有性能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雾聚合”法制备无氟高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棉织物的预处理
        3.2.3.2 无氟双嵌段聚合物的制备
        3.2.3.3 “雾聚合”法制备无氟超疏水棉织物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无氟双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分析
        3.3.2 “雾聚合”法制备超疏水棉织物的机理
        3.3.3 超疏水棉织物的结构分析
        3.3.4 超疏水棉织物的形貌分析
        3.3.5 超疏水棉织物表面润湿性能分析
        3.3.6 超疏水棉织物的耐久性能分析
        3.3.7 超疏水棉织物的自清洁性能分析
        3.3.8 超疏水棉织物的油水分离性能分析
        3.3.9 超疏水棉织物固有属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羧化壳聚糖和纳米银颗粒“雾聚合”法制备单面高耐洗性抗菌棉织物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棉织物的前处理
        4.2.3.2 棉织物的表面改性
        4.2.4 测试与表征
        4.2.5 抗菌性能测试
        4.2.5.1 抗菌测试材料
        4.2.5.2 抗菌测试前准备
        4.2.5.3 抗菌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棉织物的结构分析
        4.3.2 改性棉织物的形貌分析
        4.3.3 改性棉织物的抗菌性能分析
        4.3.4 改性棉织物洗涤后的形貌和纳米银含量分析
        4.3.5 改性棉织物的固有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L-半胱氨酸和纳米银颗粒“雾聚合”法制备单面高耐洗性抗菌棉织物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3.1 棉织物的预处理
        5.2.3.2 棉织物的表面改性
        5.2.4 测试与表征
        5.2.5 抗菌测试方法
        5.2.5.1 抗菌测试材料
        5.2.5.2 抗菌测试前准备
        5.2.5.3 平板菌落测试
        5.2.5.4 抑菌圈测试
        5.2.5.5 细菌生长曲线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半胱氨酸与棉纤维素反应机理分析
        5.3.2 改性棉织物的结构分析
        5.3.3 改性棉织物的形貌分析
        5.3.4 改性棉织物的抗菌性能分析
        5.3.5 改性棉织物固有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雾聚合”法制备双面异性防污抗菌棉织物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2.3.1 棉织物的预处理
        6.2.3.2 AA-Cotton织物的制备
        6.2.3.3 功能性棉织物的制备
        6.2.4 测试与表征
        6.2.5 抗菌性能测试
        6.2.5.1 抗菌测试材料
        6.2.5.2 抗菌测试前准备
        6.2.5.3 抗菌测试
        6.2.6 防蛋白质吸附测试
        6.2.7 皮肤刺激性测试
        6.2.8 细胞毒性测试
        6.2.8.1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6.2.8.2 细胞凋亡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A-Cotton织物的结构分析
        6.3.2 防污抗菌织物的结构分析
        6.3.3 防污抗菌织物的形貌分析
        6.3.4 防污抗菌棉织物正表面抗菌性能的分析
        6.3.5 洗涤后改性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6.3.6 改性棉织物正表面防细菌粘附性评价
        6.3.7 改性棉织物的防蛋白质粘附性评价
        6.3.8 防污抗菌棉织物的皮肤刺激性评价
        6.3.9 防污抗菌棉织物的细胞毒性分析
        6.3.10 改性棉织物固有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天然高分子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的组成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愈合水凝胶
        1.2.1 生成可逆共价键键的自愈合水凝胶
        1.2.2 生成可逆非共价键结构的自愈合水凝胶
    1.3 导电水凝胶
        1.3.1 聚电解质导电水凝胶
        1.3.2 材料添加导电水凝胶
        1.3.3 导电高分子导电水凝胶
    1.4 PEDOT/PSS的研究
        1.4.1 PEDOT/PSS的应用
    1.5 石墨烯的研究
        1.5.1 石墨烯的制备
        1.5.2 石墨烯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明胶/海藻酸钠/石墨烯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的组成设计与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明胶/海藻酸钠/石墨烯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的构建
        2.2.1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氨化明胶与氧化海藻酸钠的表征
        2.3.2 基于明胶/海藻酸钠/石墨烯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的性能研究
        2.3.2.1 水凝胶结构分析-红外光谱测试
        2.3.2.2 水凝胶结构分析
        2.3.2.3 水凝胶自愈合性能研究
        2.3.2.4 水凝胶导电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壳聚糖/海藻酸钠/PEDOT/PSS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的组成设计与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壳聚糖/海藻酸钠/PEDOT/PSS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的构建
        3.2.1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羧化壳聚糖的表征
        3.3.2 PSDOT/PSS-海藻酸钠/壳聚糖导电自愈合水凝胶的性能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浮选分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钨资源概况
        1.1.1 世界钨资源概况
        1.1.2 我国钨资源概况
    1.2 白钨矿浮选研究现状
        1.2.1 白钨矿浮选工艺研究现状
        1.2.2 白钨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1.2.3 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浮选分离难点
    1.3 微细粒白钨矿浮选技术
        1.3.1 絮凝浮选
        1.3.2 微泡浮选
    1.4 金属离子对钨矿浮选的影响
    1.5 超声波在浮选领域的应用
        1.5.1 超声波的空化效应
        1.5.2 国内外超声波预处理在选矿方面的研究现状
    1.6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样品、药剂、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
        2.1.1 矿样来源与制备
        2.1.2 试样XRD分析及化学组分分析
    2.2 试验药剂与设备
        2.2.1 试验药剂
        2.2.2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浮选试验
        2.3.2 接触角测试
        2.3.3 Zeta电位测试
        2.3.4 吸附量测试
        2.3.5 红外光谱分析
第三章 粒度对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3.1 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的浮选行为
    3.2 高分子抑制剂对不同粒级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分离的影响
        3.2.1 羧化壳聚糖对不同粒级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3.2.2 海藻酸钠对不同粒级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3.2.3 阿拉伯树胶对不同粒级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3.2.4 果胶对不同粒级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3.2.5 黄薯树胶对不同粒级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3.2.6 木质素磺酸钙对不同粒级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分离行为强化
    4.1 Pb~(2+)对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分离行为的影响
        4.1.1 金属离子对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4.1.2 Pb~(2+)作用下高分子抑制剂对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4.1.3 Pb~(2+)作用下高分子抑制剂对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4.2 超声波处理油酸钠对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分离行为的影响
        4.2.1 超声波处理油酸钠对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4.2.2 超声波作用下高分子抑制剂对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4.2.3 超声波作用下高分子抑制剂对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4.3 荷电微泡对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分离行为的影响
        4.3.1 荷电微泡形成及影响因素
        4.3.2 荷电微泡对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4.3.3 荷电微泡作用下高分子抑制剂对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浮选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分离行为强化的机理研究
    5.1 浮选药剂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5.1.1 捕收剂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5.1.2 高分子抑制剂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5.2 浮选药剂对矿物表面电性的影响
        5.2.1 捕收剂作用前后矿物表面电位研究
        5.2.2 高分子抑制剂作用前后矿物表面电位研究
    5.3 矿物表面浮选药剂吸附行为
        5.3.1 捕收剂作用前后矿物的吸附量
        5.3.2 高分子抑制剂作用前后矿物的吸附量
    5.4 矿物表面与药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5.4.1 矿物表面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研究
        5.4.2 矿物表面与高分子抑制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高分子抑制剂对磷灰石与含钙碳酸盐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资源概况
        1.1.1 世界磷资源概况
        1.1.2 国内磷资源概况
    1.2 磷选矿研究进展
        1.2.1 磷选矿工艺现状
        1.2.2 磷选矿药剂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中所选的几种有机高分子抑制剂简介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
        1.4.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矿样性质
        2.1.1 矿样制备
        2.1.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及化学元素分析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2 实验药剂
    2.3 研究方法
        2.3.1 单矿物浮选实验
        2.3.2 XRD测试
        2.3.3 接触角测试
        2.3.4 TOC测试
        2.3.5 红外光谱测试
        2.3.6 XPS测试
第三章 高分子抑制剂对磷灰石、白云石与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3.1 不同粒度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的基本浮选行为
    3.2 高分子抑制剂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1 羧化壳聚糖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2 壳聚糖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3 黄原胶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4 羧甲基淀粉钠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5 海藻酸钠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6 黄薯树胶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7 羧甲基纤维素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8 羟乙基纤维素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9 甲基纤维素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10 木质素磺酸钙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11 木质素磺酸钠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12 阿拉伯树胶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13 果胶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3.2.14 刺槐豆胶对磷灰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分子抑制剂在磷灰石、白云石与方解石表面的作用机理
    4.1 高分子抑制剂作用前后磷灰石、白云石与方解石表面润湿性分析
        4.1.1 羧化壳聚糖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1.2 海藻酸钠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1.3 阿拉伯树胶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1.4 果胶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1.5 木质素磺酸钙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2 高分子抑制剂在磷灰石、白云石及方解石表面的吸附行为
        4.2.1 药剂浓度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关系曲线
        4.2.2 羧化壳聚糖在磷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表面的吸附行为
        4.2.3 海藻酸钠在磷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表面的吸附行为
        4.2.4 阿拉伯树胶在磷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表面的吸附行为
        4.2.5 果胶在磷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表面的吸附行为
        4.2.6 木质素磺酸钙在磷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表面的吸附行为
    4.3 矿物与高分子抑制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4.3.1 矿物与羧化壳聚糖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4.3.2 矿物与海藻酸钠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4.3.3 矿物与阿拉伯树胶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4.3.4 矿物与果胶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4.3.5 矿物与木质素磺酸钙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4.4 矿物与高分子抑制剂作用前后XPS测试分析
        4.4.1 矿物与羧化壳聚糖作用前后的XPS图谱分析
        4.4.2 矿物与海藻酸钠作用前后的XPS图谱分析
        4.4.3 矿物与阿拉伯树胶作用前后XPS图谱分析
        4.4.4 矿物与木质素磺酸钙作用前后XPS图谱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水溶性壳聚糖基透明复合膜的制备及CO2响应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1.2.1 化学水解法
        1.2.2 物理辅助法
        1.2.3 酶解法
    1.3 壳聚糖的羧化改性
        1.3.1 N-羧化壳聚糖
        1.3.2 O-羧化壳聚糖
        1.3.3 N、O-羧化壳聚糖
    1.4 壳聚糖及其羧化壳聚糖的应用
        1.4.1 废水处理
        1.4.2 医药
        1.4.3 护肤品
        1.4.4 食品包装
    1.5 智能包装及响应型包装材料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N-琥珀酰化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电导滴定测定羧化壳聚糖羧基含量方法的改进
        2.2.4 表征方法及测试条件
        2.2.5 琥珀酰化壳聚糖的合成
        2.2.6 正交实验设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电导滴定分析
        2.3.2 预处理实验分析
        2.3.3 正交分析结果
        2.3.4 FT-IR分析
        2.3.5 核磁共振分析
        2.3.6 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2.3.7 溶解性能分析
        2.3.8 XRD分析
        2.3.9 吸湿、保湿性能分析
        2.3.10 热稳定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琥珀酰化壳聚糖/羟丙基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表征方法及测试条件
        3.2.4 羟丙基壳聚糖的制备
        3.2.5 N-琥珀酰化壳聚糖基复合膜的制备
        3.2.6 N-琥珀酰化/羟丙基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条件的确定
        3.3.1.1 壳聚糖基溶液浓度对复合膜状态的影响
        3.3.1.2 壳聚糖基溶液浓度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3 烘干温度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4 甘油用量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5 N-琥珀酰化壳聚糖/羟丙基壳聚糖/甘油复合膜的机械性能
        3.3.2 N-琥珀酰化壳聚糖基复合膜的FT-IR分析
        3.3.3 N-琥珀酰化壳聚糖基复合膜的XRD分析
        3.3.4 热稳定性能分析
        3.3.5 复合膜的表面形貌
        3.3.6 壳聚糖基复合膜的透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琥珀酰化壳聚糖/羟丙基壳聚糖复合响应膜的制备及响应行为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表征方法及测试条件
        4.2.4 CO_2响应膜的制备
    4.3 响应膜的响应原理
    4.4 复合响应膜的CO_2响应实验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制备条件的确定
        4.5.1.1 羟丙基壳聚糖质量对响应膜稳定性的影响
        4.5.1.2 甘油用量对CO_2响应值的影响
        4.5.1.3 成膜量对CO_2响应值的影响
        4.5.1.4 指示剂含量对CO_2响应值的影响
        4.5.2 表面形貌分析
        4.5.3 复合响应膜的响应行为
        4.5.4 不同环境下响应膜的响应行为
        4.5.4.1 温度对响应膜响应行为的影响
        4.5.4.2 湿度对响应膜响应行为的影响
        4.5.5 响应膜的响应自恢复响应行为
        4.5.6 响应膜的动态响应行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论文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氧化石墨烯改性聚合物抗菌温敏水凝胶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凝胶概述
    1.2 水凝胶的分类
    1.3 温敏水凝胶
    1.4 温敏水凝胶的分类
    1.5 温敏高分子
        1.5.1 LCST型温敏高分子
        1.5.2 UCST型温敏高分子
    1.6 温敏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1.6.1 物理方法
        1.6.2 化学方法
    1.7 温敏水凝胶的应用
        1.7.1 重金属污染处理
        1.7.2 分离
        1.7.3 组织工程
        1.7.4 伤口敷料
        1.7.5 药物输送
    1.8 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8.1 研究意义
        1.8.2 主要研究内容
        1.8.3 创新点
第二章 NIPAM-AAM/GM/REC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表2.1)
        2.2.2 实验仪器设备(表2.2)
        2.2.3 GO的制备
        2.2.4 GM的制备
        2.2.5 NIPAM-AAM/GM/REC水凝胶的制备
        2.2.6 测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XRD分析
        2.3.2 FTIR分析
        2.3.3 TG分析
        2.3.4 SEM分析
        2.3.5 水凝胶平衡溶胀率分析
        2.3.6 水凝胶LCST分析
        2.3.7 水凝胶力学性能分析
        2.3.8 盐酸环丙沙星标准曲线的绘制
        2.3.9 水凝胶载药量分析
        2.3.10 水凝胶药物释放测试
        2.3.11 水凝胶抑菌圈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IPAM-CG/GM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表3.1)
        3.2.2 实验仪器设备(表3.2)
        3.2.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2.4 甲基硅烷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2.5 乙烯基化羧化壳聚糖的制备
        3.2.6 NIPAM-CG/GM水凝胶的制备
        3.2.7 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FT-IR分析
        3.3.2 核磁谱图分析
        3.3.3 TG分析
        3.3.4 SEM分析
        3.3.5 水凝胶LCST分析
        3.3.6 水凝胶平衡溶胀率分析
        3.3.7 水凝胶压缩性能分析
        3.3.8 水凝胶载药量分析
        3.3.9 水凝胶药物缓释
        3.3.10 水凝胶抑菌圈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渗透性(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章特点—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4 实验方法
        1.4.1 丝素蛋白的制备
        1.4.2 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的制备
        1.4.3基因载体季铵化壳聚糖的合成
        1.4.4 支架及材料表征和检测
    1.5 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Results
    2.1 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的红外光谱检测结果
    2.2 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的扫描电镜结果
    2.3 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的热重分析结果
    2.4 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果
    2.5 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的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2.6 季铵化壳聚糖的核磁氢谱结果
    2.7 季铵化壳聚糖的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结果
    2.8 季铵化壳聚糖材料保护DNA情况验证凝胶电泳实验结果
    2.9 季铵化壳聚糖/DNA的透射电镜检测
3 讨论Discussion

(9)功能性有机/无机复合静电纺丝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皮肤创面及修复
        1.1.1 皮肤创面简介
        1.1.2 皮肤创面愈合过程
    1.2 创面修复材料简介
        1.2.1 创面修复材料发展概况
        1.2.2 高分子创面修复材料
        1.2.3 复合创面修复材料
    1.3 静电纺丝技术用于皮肤创面敷料设计与制备
        1.3.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1.3.2 静电纺丝在皮肤修复领域的应用
    1.4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聚吡咯复合含硅酸钙的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2.1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制备
        2.2.2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性能表征
        2.2.3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体外生物活性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形貌表征及元素分布
        2.3.2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物相分析
        2.3.3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力学性能及亲水性能
        2.3.4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电学性能
        2.3.5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离子释放分析
        2.3.6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细胞粘附结果
        2.3.7 PCL-CS-PPY静电纺丝膜的细胞增殖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槲皮素/锌(Ⅱ)/羧化壳聚糖表面修饰PCL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PCL-QT/Zn-CTS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2.1 PCL-QT/Zn-CTS静电纺丝膜的制备
        3.2.2 PCL-QT/Zn-CTS静电纺丝膜的性能表征
        3.2.3 PCL-QT/Zn-CTS静电纺丝膜的细胞活性及抗菌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QT/Zn的物相分析及静电纺丝膜的形貌表征
        3.3.2 PCL-QT/Zn-CTS静电纺丝膜的亲水性能
        3.3.3 PCL-QT/Zn-CTS静电纺丝膜的药物及离子浓度
        3.3.4 PCL-QT/Zn-CTS静电纺丝膜的细胞培养结果
        3.3.5 PCL-QT/Zn-CTS静电纺丝膜的抗菌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姜黄素/含Cu生物玻璃复合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2.1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制备
        4.2.2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性能表征
        4.2.3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抗菌性能及细胞活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形貌表征及元素分布
        4.3.2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物相分析
        4.3.3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力学性能
        4.3.4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亲水性及药物释放研究
        4.3.5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离子释放特性
        4.3.6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抗菌性能
        4.3.7 复合静电纺丝膜表面细胞粘附
        4.3.8 复合静电纺丝膜表面细胞增殖
        4.3.9 复合静电纺丝膜的细胞迁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羧化壳聚糖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滤膜技术发展概况
    1.2 复合纳滤膜制备方法
        1.2.1 表面涂覆法
        1.2.2 界面聚合法
        1.2.3 表面接枝法
        1.2.4 相转化法
    1.3 壳聚糖研究现状
        1.3.1 壳聚糖结构组成
        1.3.2 壳聚糖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羧化壳聚糖复合纳滤膜制备
    2.3 羧化壳聚糖复合纳滤膜表征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2.3.2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2.3.4 膜表面Zeta电位分析
        2.3.5 膜表面水接触角分析
    2.4 羧化壳聚糖复合纳滤膜的分离性能评价
        2.4.1 渗透通量测定
        2.4.2 截留率测定
        2.4.3 截留分子量测定
        2.4.4 染料分离性能测试
    2.5 抗污染性能研究
第三章 羧化壳聚糖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0 羧化壳聚糖复合膜纳滤膜的制备
        3.0.1 单层羧化壳聚糖复合膜纳滤膜的制备
        3.0.2 多层羧化壳聚糖复合膜纳滤膜的制备
    3.1 羧化壳聚糖复合膜纳滤膜浓度和层数最优条件选择
        3.1.1 单层羧化壳聚糖复合膜纳滤膜最优浓度
        3.1.2 多层羧化壳聚糖复合膜纳滤膜最优层数
    3.2 羧化壳聚糖复合膜纳滤膜的表征
        3.2.1 表面红外(ATR-FTIR)分析
        3.2.2 表面亲水性分析
        3.2.3 表面电荷分析
        3.2.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3.2.5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3.3 羧化壳聚糖复合膜纳滤膜分离性能研究
        3.3.1 截留分子量
        3.3.2 复合纳滤膜的稳定性测试
        3.3.3 复合纳滤膜无机盐分离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层羧化壳聚糖复合纳滤膜的性能调控
    4.1 单层羧化壳聚糖复合纳滤膜的性能优化
        4.1.1 相转移催化剂的影响
        4.1.2 热处理温度的影响
        4.1.3 热处理时间的影响
        4.1.4 水相PH的影响
    4.2 最佳成膜条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层羧化壳聚糖复合膜染料分离和抗污染性能研究
    5.1 复合膜染料分离性能研究
        5.1.1 染料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1.2 跨膜压力对染料分离性能的影响
    5.2 复合膜抗污染性能研究
        5.2.1 复合膜对不同污染物的抗污染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羧化壳聚糖的制备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苯胺的共聚改性及聚苯胺基柔性膜储能器件[D]. 姬曦威.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雾聚合”法制备功能性棉织物的研究[D]. 许青波.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3]基于天然高分子自愈合导电水凝胶的组成设计与应用研究[D]. 陈芮.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微细粒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浮选分离行为研究[D]. 宁湘菡.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高分子抑制剂对磷灰石与含钙碳酸盐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张文谱.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6]水溶性壳聚糖基透明复合膜的制备及CO2响应应用研究[D]. 刘梦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氧化石墨烯改性聚合物抗菌温敏水凝胶制备及表征[D]. 钟晴. 暨南大学, 2020(03)
  • [8]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支架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渗透性[J]. 章晓云,陈跃平,宋世雷,张驰,卓映宏,杨楠,占华松,许灿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6)
  • [9]功能性有机/无机复合静电纺丝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宋如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羧化壳聚糖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习汝.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羧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