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才”是怎么来的?

“文学天才”是怎么来的?

一、“文采”是怎样炼成的?(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玲[1](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除八、九年级上册外将原本位于附录的“名着导读”模块提前至教材的第三和第六单元后,引起了语文教育学界内外的巨大反响,“名着导读”模块教学应如何开展成为了当下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的“名着导读”指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专门的“名着导读”模块,在教材中由“推荐阅读”、“读书方法指导”、“专题研究”、“精彩选篇”、“自主阅读模块”五个部分构成。本文的研究仅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着导读”模块展开,以区别于当下通行的各类名着的指导阅读及其相关出版物。关于“名着导读”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呈现,本研究立足于教材本身,从部编版教材“名着导读”的推荐阅读、读书方法指导、专题研究、精彩选篇及自主推荐阅读五个模块展开分析。“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价值巨大,体现在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引导学生合理解读名着和引导学生掌握名着阅读的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关于“名着导读”课堂教学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名着文体的教学,以小说类名着的导读为主例说明针对小说类名着应如何展开教学,同时简略介绍了不同文体的特征及应如何展开阅读;第二部分是阅读名着的方法教学,分别从精读与跳读、圈点与批注和摘抄与作笔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是名着专题探究教学,以《水浒传》的三个专题探究为例,论述专题探究在“名着导读”的课堂中应如何展开;第四部分是名着背景学习的引导,分别从名着的创作背景和名着内涵背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多方面,各角度出发研究“名着导读”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相长。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名着导读”课堂教学策略,认为在“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中,应规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组织学习活动,丰富学生阅读感知;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名着导读”教学;聚焦中考考点,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立足于课前、课中、课后,以促进“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模块教学的分析研究,希望可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名着的兴趣,帮助教师开展“名着导读”教学活动,以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谢双宇[2](2021)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昆明2011-2020年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适应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语文课程新形式。但因发展时间较短,理论和教学研究还未能完善。而基于语文学科特点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发展困难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新思路。它不仅指导高中语文课程的具体展开,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昆明作为云南省会城市,中考试题严格遵照国家要求而命制,其综合性学习试题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综合性学习教学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论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视角分析2011-2020年昆明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对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与不足。首先,从综合性学习试题材料和试题考察任务对核心素养的体现中获得教学可借鉴的问题设计新路径:在快速读懂多样态文本中,促进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在复杂情境中梳理材料内容,调动多维度思维参与;引入当代文化热点,引导对身边文化的有意后注意。其次,从试题体现不足中警示教学实施的偏向问题,避免重审美感知,轻审美辨知的引导;重文化识记,轻文化理解的熏陶;重单一任务,轻跨学科综合的培养。因此,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应该以材料和问题情境为载体在语用中促思维发展、多途径多角度开展美育、用文化培养文化素养等,能更好落实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综上,针对所提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选择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三次综合性学习进行了教学设计,更为全面展示语文核心素养在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培养方式。

金婷婷[3](2021)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名着中考命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名着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承担着增加课外阅读量,开阔学生眼界的作用,在教材中拥有单独的板块,且描述篇幅在整本教材中占比较高。课程标准中有对名着的考核做出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名着在教学和考查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是值得重视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名着内容涉及篇幅较大,知识覆盖范围广,教学结果难以检测等情况,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更偏向将名着作为课后作业、自学内容,这种“忽视”也导致学生的名着学习停留在表面。为了提高重视,也更好应对中考的考查,本论文梳理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名着类试题,以具有典型性的28个城市2011——2020年中280份考题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其命题依据、特点,缺陷以及如何改进,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探究其发展脉络,把握未来发展趋向,为中考命题人员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考。本论文主体共三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依次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并对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一章主要明确了初中语文名着命题的依据和特点,来源于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名着阅读的建议和语文中考说明要求,从研究样本的整理过程中,本论文总结出名着命题的三个特点:命题内容的解析性,命题形式的稳定性,命题篇目的经典性。第二章本论文以学生角度出发,对名着中考命题情况进行调查,对回收的问卷统计与分析后,显露出中考名着命题存在的问题:考查浅层识记知识、形式刻板单一、占总分权重较小。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尝试从命题内容、命题形式以及命题受重视程度三方向来回答。第三章主要探讨今后的名着命题该如何发展?本文提出三个角度:命题原则、命题内容、命题形式。结合研究样本中的范例,名着中考命题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帮助名着中考命题人员以及日常测验的出题教师走出命题困境,从编、考、教三方面,加强对初中阶段名着的重视,为实现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李仰臣[4](2021)在《巧借中考高分作文“妙计”炫出文采——名师写作辅导教程之“富有文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读写君:大家好!我们又如约见面了。首先,掌声有请李老师!李老师:同学们好!商品注重包装,便于促进消费,增加商品利润;文章注重语言,可以炫出一番文采,激起读者兴趣。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尽可能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去"包装"自己的文字,以求文章富有文采。读写君:那么,如何写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呢?李老师:最近,

赵卷卷[5](2021)在《让书香润泽童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文题目: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读过的书也在不断增多。这些书中,既有像《西游记》《水浒传》那样的国内古典名着,又有像《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那样的国外经典作品。你都读过哪些书呢?请从自己读过的书里,挑选一本喜欢的向同学们推荐。方法指导:最是书香能致远。好书如同优秀的老师,在成长的路上给我们力量与鼓舞,给我们方向与温暖。

蓝泰凯[6](2020)在《《牛虻》在中国与译者李俍民》文中指出19世纪,意大利在奥地利侵略者的统治和奴役下,人民生活在深重的苦难中,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三四十年代,意大利的爱国志士为争取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斗争。革命风暴席卷亚得里亚海的意大利半岛,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1960年)完成于1895年年末的长篇小说《牛虻》,正是以意大利爱国志士英勇斗争的事迹为题材的,成功塑造了牛虻这一爱国志士形象——19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革命者的典型。

徐艳兰[7](2020)在《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从“中原文献之传”这一独特视角,探讨吕祖谦如何重建儒学学统。宋学的问题意识是重建内圣外王之道,而吕祖谦的中原文献之学正是对这一时代问题意识的回应。吕祖谦将传统思想之继承与时代思想之变革结合起来,走了一条以儒学学统为骨骼、以义理、辞章、考据、经济为血脉的儒学复兴之路。这条路既有别于朱熹以天理论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建构,又迥异于陆王挺立心本体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他以“中道”作为贯穿本体世界与意义世界的方法论,又以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打通内圣与外王的关隘,使得儒学重归内圣外王的格局。此种儒学学统建构方式,对宋元明清儒学尤其是清代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透过吕祖谦学术地位的演变,发现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学统到道统再复归注重学统的演变历程。虽然朱子以道统论为核心,以《四书》学为经典体系构建的理学得到官方认可,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吕祖谦以儒学学统为核心,回归五经,统合孔孟,包举汉唐的学统论建构亦是儒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股暗流。学统与道统相角逐且学统传衍至清代而复兴。其次,吕祖谦的学术体系是围绕着儒学学统而展开的,其所得“中原文献之传”的确切含义是“儒学学统之正”。这既是与金朝争正统的产物,也是吕祖谦对儒学发展的整体性思考的结果。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总纲;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关键;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基石;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归宿,它们共同构成了吕祖谦学问之整体。义理、辞章、考据、经济四个面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义理之学代表道统,辞章考据代表文统,经济之学代表治统。吕祖谦以学统去统合道统、文统与治统,既不割裂儒学发展的连续性又注重时代创新性,使得其中原文献之学呈现出与同时代人迥异的面貌。最后,透过吕祖谦以儒学学统为理据重建宋学,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吕祖谦在思想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上的地位。强调内圣与外王是儒学重要的特质,也是儒学区别于道家、佛家的显着特征。修己治人、成己成物,合内外之道的中原文献之学是吕祖谦学术的核心。在理学家转向内在心性修养,忽略外王事功的时代背景下,重建内圣外王之道成为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学术旨趣。吕祖谦在儒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既是宋学建构的参与者,又是婺学开拓者,更是儒学学统建构的完成者。宋代浙东事功学派、明清实学、清代朴学、浙东史学皆深受其影响。总之,中原文献之学展现了吕祖谦博杂思想背后的系统性及其为宋元明清儒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操乐鹏[8](2020)在《建国初期苏联文学通俗本考释》文中研究说明1950年,叶圣陶在对建国以来文学出版事业的回顾中,特别提到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并指出,"通过适当的形式,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之下,就量与质两方面,更多地满足工农兵大众的新要求,在今天已经大有必要了"。其中,根据翻译文学"改写"/"缩写"/"译写"而成的通俗本,颇为醒豁,"将外国名着缩写,使它通俗化、中国化的工作,渐渐受人注意。

康文娟[9](2020)在《吴嘉宾及其文集研究》文中提出吴嘉宾,字子顾,江西南丰县人,清朝经学家、桐城派文学家,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因抗击太平军有功,曾国藩保举其升内阁中书。江西吴氏是延陵季子后代,为南丰大族,祖上自曾祖父中进士为官,家族中为官者众多。其在家中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传承家学,个人又刻苦学习,后中进士。主要是致力于经学,着述丰富,《周易说》十四卷,《书说》五卷,《诗说》七卷,《四书说》六卷,包括《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孟子》各二卷,且有《求自得之室文钞》十二卷,《尚絅庐诗存》二卷,以其诗文集为主,记载其一生的行迹,体现其政治经济等思想。其着作在太平战乱中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逝世后在两个弟弟及旧友帮助下刊刻,才得以留世。本文对文钞和诗集进行标点断句并研究,且搜集其他辅助资料来研究吴嘉宾。笔者以整理诗文集为基础,梳理吴嘉宾家族的历史,东隅吴氏从南丰县城迁徙至傅坊乡港下村,理清港下村的历史,及探讨两支的关系。同时研究明清南丰县及吴氏家族的科举情况,说明吴氏家族的地位。对吴嘉宾个人的研究主要探讨生平和家庭情况,太平军兴后,南丰县与太平军的战事,贡献的情况及交游情况,及交游情况,对着述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可见其政治、经济、人才方面的思想。

郝明[10](2020)在《《人民日报·人民眼》专栏调查性报道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党报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以及具有专业品质报道稀缺的背景下,人民日报为发掘调查性报道潜力、提升内容生产力、巩固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于2015年1月统筹各方资源打造原创新闻栏目《人民眼》。专栏在选题上兼顾社会热点与“冷门”话题,具有大局意识,始终坚持思民生之所思,急民生之所急,看似“冷门”的报道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并与热点事件互相补充,展现着激荡人心的向上力量;在导向上以建设性视角探讨问题,不局限于对报道对象的批评或褒扬,而是从更高的视野出发,强调报道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它对同类事件或问题的借鉴与启示,重在举一反三;在采访上以实地调查获取一手材料,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采访,从而了解新闻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受众完整真实的新闻事实;在写作上追求文本的精巧,以“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为写作圭臬,强调文章的可读性;在传播上借助人民日报系媒体平台,以长图、视频增强新闻可视化,拓宽了调查性报道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专栏的实践活动为党报调查性报道提供了样本参考,在移动互联网繁荣发展的今天,党报调查性报道首先应注重多维度平衡,做到政治高度与平民视角的平衡,这就要求党报调查性报道不仅要拥有政治高度更应有民本取向。做到揭露力度与正向引导的平衡,消除受众的被剥夺感。其次,要借助党报的资源优势打造调查性报道精品,做到能始终保持公信力,积极回应公众关心的敏感问题,发挥政治资源优势,把高大上的政治主题做得接地气,通民心。最后,应借助新媒体插上移动互联技术的翅膀,分析新闻用户喜好,满足新闻受众多元化需求,丰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其自开办以来5年的内容进行梳理与研究,总结其呈现出的报道特点,并加以深度分析,为党报调查性报道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冀望寻求党报调查性报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突破路径。

二、“文采”是怎样炼成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采”是怎样炼成的?(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1.关于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模块的教材编写研究
        2.关于“名着导读”的教学现状分析
        3.关于“名着导读”模块的教与学策略分析
        4.“名着导读”模块教学过程分析
        5.基于不同理念的“名着导读”教学分析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本文的研究思路
        2.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的界域及在教材中的呈现
    (一)“名着导读”的界域
    (二)“名着导读”模块在教材中的呈现
        1.“名着导读”模块的推荐阅读
        2.“名着导读”模块的读书方法指导
        3.“名着导读”模块的专题探究
        4.“名着导读”模块的精彩选篇
        5.“名着导读”模块的自主推荐阅读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模块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
    (一)提高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合理解读名着
    (三)掌握名着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模块课堂教学的内容
    (一)名着文体的教学
    (二)阅读名着的方法
        1.精读与跳读
        2.圈点与批注
        3.摘抄和做笔记
    (三)名着专题探究教学
    (四)名着背景学习的引导
        1.关于名着创作背景学习的引导
        2.关于名着内涵背景学习的引导
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模块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规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教学内容规划要层层递进
        2.教学内容规划要精准切入
    (二)组织学习活动,丰富学生阅读感知
        1.组织名着阅读头脑风暴活动
        2.组织名着情节在身边活动
        3.组织名着人物任我评活动
    (三)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名着导读教学
        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与名着之间的联系
        2.实现名着阅读与教材中课文的双向互动
    (四)聚焦中考考点,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1.分类归纳试题,举一反三提效率
        2.依据名着和学情,转换题目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昆明2011-2020年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与昆明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概述
    第一节 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述
        二、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第二节 昆明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概述
        一、试题命制依据
        二、昆明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相关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
    第三节 语文核心素养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影响
        一、语文核心素养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影响
        二、语文核心素养对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命制的影响
第二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2011-2020 年昆明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分析
    第一节 综合性学习试题分析
        一、综合性学习试题的篇幅、题量及其分值
        二、综合性学习试题的材料
        三、综合性学习试题的考察任务及题型分析
    第二节 综合性学习试题对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
        一、语文核心素养在综合性学习试题材料中的体现
        二、语文核心素养在综合性学习试题考察任务中的体现
    第三节 综合性学习试题对语文核心素养考察的不足与反思
第三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第一节 以材料和问题情境为载体在语用中促思维发展
        一、重视材料准备过程,在材料处理中提升思维品质
        二、联系生活设计问题与任务,在问题探究中增强思维活性
    第二节 多途径多角度开展美育,激发审美创造
        一、开展丰富的审美体验活动,增进审美感知力
        二、多角度进行审美训练,加强审美辨知
    第三节 用文化培养文化素养,落实文化传承
        一、强化文化视角,深入文化“里层”
        二、立足文化体验,增加文化“使命感”
第四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效仿文白之争,辩一辩网络词语能否成为书面用语——“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二、教学设计
    第二节 入云深处亦沾衣——“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二、教学设计
    第三节 昆明“过桥米线传统技艺”非遗申报—— “身边的文化遗产”教学设计与说明
        一、教学设计说明
        二、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昆明2011-2020 年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材料类型、来源、与教材对应内容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名着中考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名着中考命题依据和特点
    (一)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名着中考命题依据
        1.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名着阅读的建议
        2.语文中考考试说明要求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名着中考命题特点
        1.命题内容的解析性
        2.命题形式的稳定性
        3.命题篇目的经典性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名着中考命题的现状分析
    (一)名着中考命题情况调查研究
        1.问卷调查
        2.调查情况汇总及分析
    (二)名着中考命题存在的问题
        1.名着命题考查浅层识记知识
        2.名着命题形式刻板单一
        3.名着命题占总分权重过小
    (三)名着中考命题问题产生的原因
        1.命题内容没有深入文本内核
        2.命题的形式缺乏创新意识
        3.名着命题受重视程度较弱
三、新课标下名着中考命题的改进建议
    (一)坚持名着的命题原则
        1.落实《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
        2.贴合学生学习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丰富名着的命题内容
        1.拓展命题材料的广度
        2.挖掘命题内容的深度
    (三)更新名着的命题形式
        1.丰富命题形式的多样化
        2.严密名着命题的逻辑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考语文名着考查情况调查问卷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让书香润泽童年(论文提纲范文)

作文题目:
方法指导:
快速“翻书”
细细“品书”
适当“悟书”
优秀作文:
    做一个坚强的英雄
    老实的青铜,恬静的葵花
    钟声如故

(6)《牛虻》在中国与译者李俍民(论文提纲范文)

(7)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吕祖谦思想总体研究
        1.2.2 吕祖谦义理之学的研究
        1.2.3 吕祖谦辞章之学的研究
        1.2.4 吕祖谦考据之学的研究
        1.2.5 吕祖谦经济之学的研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原文献之传”与吕祖谦儒学学统建构
    2.1 “中原文献之传”的内涵考辨
        2.1.1 南宋时人之认同:“中原文献之传”乃儒学之正统
        2.1.2 宋元朱熹后学之新诠:“中原文献之传”为伊洛渊源之道学
        2.1.3 明清学者之复归:“中原文献之传”即图书资料之学
        2.1.4 现当代学者的多维视域:“中原文献之传”古今内涵之融合
    2.2 儒学学统及其四个面向的学理依据
    2.3 学统与道统的角逐:吕祖谦学术地位演变的内在理路
        2.3.1 “升—降—升”:吕祖谦学术地位之演变
        2.3.2 吕祖谦学术地位演变的内在理路探析
    2.4 中原文献之传的传承脉络考
        2.4.1 高平、庐陵、鄞江、西湖五传
        2.4.2 安定、泰山、濂溪、焦氏、荆公、横渠、百源、清敏四传
        2.4.3 涑水、二程、荥阳、了翁、廌山、和靖三传
        2.4.4 二传元城、龟山、谯氏、武夷、横浦之学
        2.4.5 一传白水、玉山、三山、芮氏之学
        2.4.6 兼传三苏、王苹、胡宏之学
    2.5 从“中原文献之传”到中原文献之学
        2.5.1 义理之学的传承
        2.5.2 辞章之学的承传
        2.5.3 考据之学的的承袭
        2.5.4 经济之学的承继
    2.6 中道:吕祖谦构建儒学学统的方法论
        2.6.1 中庸之道的常道特征
        2.6.2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中庸之道的方法论意义
第3章 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
    3.1 义理之学的来源
    3.2 义理之学的总体架构
        3.2.1 无极而太极:道作为一个结构整体
        3.2.2 相倚又相成:整全之道的展开方式
        3.2.3 分立而不分离:道之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3 理气论:理气合一
    3.4 心性论:心与天一、心与理一、心性合一
    3.5 工夫论:工夫须从心上做
    3.6 道器不离:理——心——气作为一个结构整体
        3.6.1 理事一致
        3.6.2 理礼合一
        3.6.3 心史合一
第4章 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
    4.1 求道于经,以经为文:吕祖谦文道合一的思想
        4.1.1 重道轻文的时代背景
        4.1.2 以学统统合文道
    4.2 “巧”在文道并进的文章工夫——吕祖谦斯文重建的旨趣
        4.2.1 “东莱之弊尽在于巧”
        4.2.2 巧之所指:文章工夫
        4.2.3 “巧”之旨归:重建斯文
第5章 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
    5.1 语言文字学
        5.1.1 承汉儒之旧的音韵学
        5.1.2 守旧与创新并举的训诂学
    5.2 古籍编纂与史学考订
        5.2.1 吕祖谦对《古周易》的复原及其意义
        5.2.2 吕祖谦对《程氏易传》的整理与刊刻
        5.2.3 史学考订
第6章 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
    6.1 吕祖谦之政治思想与实践
        6.1.1 政治伦理思想
        6.1.2 政治生态思想
        6.1.3 德法并行:政治制度思想
        6.1.4 政治实践
    6.2 经济思想与实践
        6.2.1 寓兵于农,提高土地生产力
        6.2.2 取民有制,宽省民力
        6.2.3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6.2.4 农商并重、工商各有其分
        6.2.5 经济实践
    6.3 教育理念与实践
        6.3.1 学以成圣的人格教育目标
        6.3.2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6.3.3 讲实理、育实材、求实用的教育方针
        6.3.4 教育实践
    6.4 推势阐理之经世史学
        6.4.1 吕祖谦的史学渊源
        6.4.2 经史一体的史学观
        6.4.3 读史之法
        6.4.4 推势阐理,以史经世
        6.4.5 以“礼”为核心的史学特色
第7章 中原文献之学的旨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7.1 重建内圣外王之道: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学术旨趣
        7.1.1 通世务、实践履的经学主旨
        7.1.2 文贵有用、文以宣言文学功用观
        7.1.3 通古今之变,用于当世的治史目的
    7.2 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对后世的影响
        7.2.1 对浙东事功学派的影响
        7.2.2 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
        7.2.3 对清代朴学的影响
        7.2.4 对浙东史学的影响
    7.3 博杂抑或博洽?——吕祖谦学术的再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吴嘉宾及其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以往研究的回顾
第一章 南丰东隅吴氏的居徙历史与科举
    第一节 东隅吴氏家族
    第二节 东隅吴氏与柏溪吴氏
        一、柏溪港下村的历史
        二、东隅吴氏与柏溪港下村
    第三节 东隅吴氏的科举状况
        一、南丰各姓氏科举状况概述
        二、吴氏家族的科举状况
第二章 吴嘉宾生平及其着述初步整理
    第一节 吴嘉宾生平
        一、吴嘉宾家庭状况
        二、成长经历与宦绩
        三、吴嘉宾与太平军之征战
    第二节 吴嘉宾着述的初步整理
        一、经部着作整理
        二、集部着作整理
第三章 吴嘉宾交游考略
    第一节 在家乡时期
        一、与谭祖同、谭锡洪交往
        二、与周来禄交往
    第二节 在京时期
        一、与徐湘潭交往
        二、与黄爵滋交往
        三、与张际亮交往
        四、与倭仁交往
        五、与曾国藩交往
第四章 吴嘉宾思想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经学思想
        一、重视礼学
        二、崇尚王阳明思想
    第二节 政治经济思想
        一、治内胜于防外的思想
        二、举荐人才负责制的思想
        三、重钱轻银的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求自得之室文钞
    附录2 :尚絅庐诗存
    附录3 :吴嘉宾年谱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人民日报·人民眼》专栏调查性报道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1.3.1 样本采集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眼》专栏发展概况
    2.1 《人民眼》专栏诞生的背景
        2.1.1 传统党报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
        2.1.2 具有专业品质的报道稀缺
    2.2 《人民眼》专栏的创办过程及影响力概述
第三章 《人民眼》专栏调查性报道特色
    3.1 选题:兼顾社会热点与冷门话题,具有大局意识
    3.2 导向:以建设性视角探讨问题,重在举一反三
    3.3 采访:以实地调查获取一手材料,强化精品意识
    3.4 写作:以精巧文本开创风格,强调报道可读性
        3.4.1 以“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为写作圭臬
        3.4.2 标题形象生动,增强报道吸引力
        3.4.3 运用“蒙太奇”手法,营造新闻现场感
        3.4.4 立足小切口,讲好大故事
    3.5 传播:借助媒介融合,拓宽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3.5.1 借助人民网平台,增强新闻可视化
        3.5.2 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第四章 《人民眼》专栏的实践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党报调查性报道的启示
    4.1 引导多维度平衡,增强理性精神气质
        4.1.1 政治高度与平民视角的平衡
        4.1.2 揭露力度与正向引导的平衡
    4.2 借助党报的资源优势,打造调查性报道精品
        4.2.1 始终保持公信力,巩固权威性
        4.2.2 利用政治资源优势,把握舆论引导
    4.3 丰富表现形式,实现新闻报道的“裂变式”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文采”是怎样炼成的?(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研究[D]. 杨金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昆明2011-2020年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研究[D]. 谢双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名着中考命题研究[D]. 金婷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4]巧借中考高分作文“妙计”炫出文采——名师写作辅导教程之“富有文采”[J]. 李仰臣. 今日中学生, 2021(14)
  • [5]让书香润泽童年[J]. 赵卷卷.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1(02)
  • [6]《牛虻》在中国与译者李俍民[J]. 蓝泰凯. 文史天地, 2020(11)
  • [7]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D]. 徐艳兰. 湖南大学, 2020(02)
  • [8]建国初期苏联文学通俗本考释[J]. 操乐鹏. 新文学史料, 2020(03)
  • [9]吴嘉宾及其文集研究[D]. 康文娟.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10]《人民日报·人民眼》专栏调查性报道特色研究[D]. 郝明.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文学天才”是怎么来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