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热水供暖在工厂供暖系统应用中的优越性和经济性

高温热水供暖在工厂供暖系统应用中的优越性和经济性

一、高温热水供暖在工厂供暖系统应用中的优越性和经济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洋[1](2021)在《100kW级风热机组运行特性仿真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供暖需求的大幅增加使北方城镇冬季的雾霾天气愈发频繁。从清洁供暖角度出发,结合风能以及热泵的热量倍增效应,诞生了风热机组这种全新的供暖方式,在风力机传动机构高速轴侧直连一台压缩机,风力机直接驱动压缩机运行,同时带动整个热泵系统进行供暖,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效益。相比于其他形式的风能供暖,风热机组相关的研究较少,在仿真方面缺少对动态模型的研究,在实验方面缺少对风热机组的性能测试研究。为深入了解风热机组的运行特性,本论文在参照风热机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百千瓦风热机组实验平台测试风热机组的功率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完善风热机组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风热机组的实验功率特性曲线评估风热机组的经济性与环保性。阐述风热机组的运行原理,分析风热机组所在地的风资源及热负荷情况,根据当地的风资源及热负荷情况对风热机组部件进行选型设计。采用100kW风力机驱动开启式螺杆压缩机,热泵系统以氨为制冷剂。为提高系统的制热效率,以土壤为低温热源,通过42组U型地埋管汲取热量。在风热机组的运行特性仿真研究中,对风热机组进行动态仿真建模。借助于风电机组仿真软件FAST以及热泵机组仿真软件Thermosys,建立100kW风电机组模型与热泵模型。总结风电机组以及热泵机组的控制规律,初步确定风热机组的控制策略,并在此控制策略得到风热机组的仿真运行特性。风热机组制热量及功率随风速增加而增加,在9m/s下达到额定状态。在风速、温度、转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风热机组一次能源利用率随风速逐渐减小。通过搭建蓄热装置模型,分析应用蓄热装置后对风能间歇性的改善,100kW风热机组应用蓄热装置可以减少大量其他形式热量的供应。在风热机组的实际运行特性研究中,借助于百千瓦风热机组实验平台,根据已设定的控制规律,应用组态王采集一段时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应用时序分析法得到风热机组风速、制热量在时间上的峰值差异,由于热惰性以及流体传递的影响,风速变化比制热量变化平均快160s。通过时序分析发现由于压缩机调载较慢偶尔会导致停机现象。此外应用区间分析法,在绘制风速散点图的基础上,分析风热机组的功率特性以及性能参数变化规律。在平均温差20℃下,100kW风热机组的额定制热量可达150kW,风热机组的运行根据转速的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启动阶段、调载阶段、调载变桨阶段以及变桨阶段。通过热泵能效系数(COP)、风能利用系数(Cp)以及一次能源利用率(η)评价风热机组的性能,随风速增加COP先减小后不变,Cp先增大后减小,η逐渐减小。最后比较仿真运行特性与实际运行特性,二者表现了一致的变化趋势以及较小的数值差异。根据百千瓦风热机组的性能表现,计算风热机组在不同年平均风速下的年制热量,构建风热机组的经济模型,从而对系统机型经济性评估,在该地区风速分布下,预测风热机组的年制热量为475MWh,对其环保性做进一步评估,该风热机组可减少污染治理费用4.75万元。

刘科[2](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王岩峰[3](2020)在《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节能领域中的翘楚,在德国以及其他欧盟地区有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2007年,中国开始引进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理念和技术,但十几年过去了,仍处于基础理论适应性的研究阶段,推广效果并不理想,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推广应用严重落后。随着中国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如何有效利用并快速推广有效的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节能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被动式建筑节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现状,研究制约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推广应用的因素,力求找出推动中国被动式建筑节能发展的对策措施。首先,论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比中德被动式建筑节能的发展环境、人文环境、建筑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环境的异同,指出应根据气候、发展基础等条件的不同,对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加以调整和完善以便更好的应用。接着,本文在现有资料和文献的整理的基础上,归纳出可能影响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推广应用的21个因素,并按找类别属性将影响因素分为社会、技术、成本、管理和其他五类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相关政策法规、开发商的开发成本、消费者的购房成本、主导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标准化设计与个性化需求的冲突解决是影响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的五个关键因素。最后,在借鉴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应用推广在政策、标准、激励制度、消费者认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案例应用中的问题,从国家及地方的目标设置、政策法规的完善、财税及市场激励机制的建立、典型企业的示范引导、标准化设计与个性化选择的结合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为政府在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方面的政策的制定、开发企业的市场开拓以及生产制造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等提供了借鉴思路。

张燚[4](2020)在《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发展节约、高效、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已成为我国城乡建设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进行设计及评估的居住建筑通常在建成前会投入较大成本,但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能够节约资源、节约能耗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明确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的生态经济效益,提高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以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的技术选用率,获得居住建筑“常用”和“少用”的建筑技术,并进一步分析其选用特征;(2)选择用于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的建筑技术,并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构建绿色设计标识建筑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3)利用评价模型对陕西省27个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案例进行生态经济效益分析评价,并综合考虑技术选用情况,为方案阶段的技术选择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建筑技术选用具有以下特征:侧重于前期设计,使用增量成本低的建筑技术;水资源节约技术成熟,非传统水源利用技术选用率高;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不够成熟,增量成本大;材料资源节约情况较好;关注室内环境质量,但更偏向于选用增量成本低的技术。(2)通过构建的评价模型分析可得,一星级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经济效益总体上高于二星级建筑,从生态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宜将一星级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定为陕西省或部分地区强制性标准;二星级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宜更加注重围护结构保温技术的节能效果。(3)综合考虑技术的选用率和增量成本,推荐使用“光污染控制”、“室外风环境优化”等注重居住环境品质但生态经济效益难以量化的技术;综合考虑技术的选用率和生态经济效益,推荐使用“节水器具”、“市政中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减少装饰性构件”等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选用率低,但其生态经济效益高,故可以根据项目特点推广应用。

宋晓萌[5](2020)在《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及其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受“极端冷热气候”及“世界工厂”两个因素影响,我国对电力供应的需求陡增,与此同时电网的峰谷差现象出现,“峰谷电差”制约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谷电储能设备的价值得以体现,谷电负荷的充分利用也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措施。我国发电行业飞速发展,全国电力系统2018年度火力发电、水电、风电、核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总发电量为69936亿千瓦时,另一方面生物质发电技术也在稳步发展。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系统,带动了谷电蓄热技术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政府部门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冬季各省市的雾霾天数显着减少,蓝天工程收效显着,清洁能源供暖技术由此兴起。本文介绍了固体电蓄热供暖技术的原理是在电网低谷时段将电能转换成热能,通过固体蓄热介质储存,并在白天电网高峰时段释放热能的一种新型供暖设备。通过模拟软件模拟某办公建筑物的建筑物围护结构和建筑物使用特点,得出其瞬时最大热负荷为636.39KW,全供暖季(151天)总热负荷为238.4MW·h。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用供热模式为区域锅炉房+换热站形式,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供暖模式正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以办公楼模拟结果为依据,分别制定了区域锅炉房+换热站供暖和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两类热源方案,并分别对其初投资、运行费用、投资回收期及其环境效益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结论:固体电蓄热锅炉部分蓄热模式与区域锅炉房+换热站供暖方案的初投资相差不大,固体电蓄热锅炉的运行费用约为热力公司收费标准的一半;不考虑热力公司供暖的挂网费,投资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其相对于热力公司供暖收费标准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23年;清洁电能供暖比区域锅炉房燃煤供暖系统全供暖季标准煤消耗量减少了 10.0 kgce/m2;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5.0kg/m2二氧化硫减排量为102.0g/m2,氮氧化物减排量为41.9g/m2,烟尘减排量为22.6g/m2,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有一定的节能效果和显着的减排效果。

王慧[6](2020)在《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的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北方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冬季供暖主要依靠燃烧煤、天然气和薪柴。传统的供暖方式,不仅存在舒适度差、安全性差、卫生环境差等弊端,对空气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本文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种以太阳能为热源,石蜡-膨胀珍珠岩复合相变材料为蓄能介质,并通过铺设碳纤维布来增强导热性的蓄能炕系统,为农村提供一种舒适安全的供暖方式。首先,详细阅读国内外与太阳能技术、相变蓄热技术、火炕技术以及碳纤维布应用相关的文献,确定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的运行系统。根据天津地区的气象参数以及供暖设计温度计算实验房间的热负荷。选用35#石蜡和粒径为3~4mm的膨胀珍珠岩制备复合相变材料,搭建实验台,布置测温热电偶,并确定实验的运行方案。其次,确定蓄能炕热工性能的分析方法,在供水温度为35℃、40℃和45℃时,对纯石蜡蓄能炕的热工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为纯石蜡蓄能炕的最佳供水温度,此时炕面平均温度为36.19℃,升温速度为2.07℃/h,降温速度为1.60℃/h,炕面温度不均度为1.81℃。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可知,供水温度为40℃,石蜡与膨胀珍珠岩比例为1:1时,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的运行效果最好,此时的炕面平均温度为32.57℃,升温速度为1.08℃/h,降温速度为0.94℃/h,炕面温度不均度为1.66℃。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在满足舒适度要求的前提下,不仅可以减少石蜡的用量节约投资成本,而且相变过程中可以降低石蜡泄漏的风险,提高蓄能炕整体的安全性能。再次,通过铺设碳纤维布进一步提高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的导热性,在不同供水温度下,碳纤维布分别铺设在炕体的下部、中部、上部时,分析蓄能炕的热工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布可以提高蓄能炕的导热性,并且铺设在炕体下部时效果最好。在供水温度为35℃,石蜡与膨胀珍珠岩比例为1:1时,并且碳纤维布铺设在炕体下部时,由碳纤维布与复合相变材料相耦合的蓄能炕系统达到最优化,确定其为优化后的运行方案。优化后的蓄能炕系统全天炕面平均温度为31.85℃,睡眠层温度为29.79℃。碳纤维布的铺设在不影响相变过程的同时可以起到增强蓄能炕导热性的作用。最后,将优化后的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系统与传统火炕的热工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系统的炕面平均温度更高,炕面温度更加均匀,睡眠环境更加安全舒适,供暖方式更加经济环保。

周文静[7](2020)在《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主要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为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清洁供暖”政策并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文件指出,在辽宁、黑龙江、北京、河北等“三北”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应充分利用低谷时期富余风电,并鼓励建设具备蓄热功能的电供暖设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电能替代产业潜力巨大。通过调研得知,当前“煤改电”措施多为热泵、电热膜、碳晶板等直热式供暖设备,且多应用于农村地区,而对于政府机关、学校、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电供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办公建筑能耗大,人员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如果非工作时间供热系统设置值班温度运行,节能潜力巨大。而电蓄热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参数可设可调,是应用于办公建筑的可选方案。基于以上背景,受辽宁省住建厅委托,以及在课题《推广使用煤改电清洁供暖体系研究》(17-08-149)的资助下,课题组对北方典型供暖城市哈尔滨、沈阳以及北京地区办公建筑冬季供暖应用电蓄热供暖的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典型城市供热能源结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燃煤区域锅炉和火力热电联产为集中供热的主要热源,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较小,北京清洁能源的利用好于哈尔滨和沈阳。哈尔滨和沈阳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为主要能源,但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主要能源为煤炭、油品、天然气及电力调入,并且在煤炭消费量呈快速下降趋势,同时,天然气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经调查发现典型城市所在地区清洁能源发电形式主要为风电、核电和水电。(2)对国家及各省市政府“煤改电”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了解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前景、政府推广“煤改电”力度、各地区电价优惠政策等,为电蓄热技术的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对比分析发现,北京电价优惠力度最大,煤采暖收费最高。(3)利用Energy 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为了对比分析,在每个地区对所选办公建筑采用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市政热力三种供热形式,设定室内温度可调(方案二―三种系统均设置值班温度)和不可调(方案一―市政热力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两种方案运行。由方案二模拟结果可知,建筑室内热负荷波动较大,峰值也较大。固体电蓄热系统比市政热力节能近20%,但比燃气锅炉能耗高出近10%。实际运行时市政热力常常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会导致系统能耗较高,此时固体电蓄热系统节能效果更加显着。(4)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初投资仅考虑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换热机组的设备费和安装费,不考虑热源锅炉房和热站的建设费。分析结果为,初投资: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换热机组,运行费用:市政热力(按采暖收费计算)>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固体电蓄热费用年值比燃气锅炉平均高出39%,比市政热力平均低于52%。可见固体电蓄热机组供热经济性优于市政热力,但不及燃气锅炉。若想提高电蓄热机组经济性,最根本原因是需要降低电蓄热机组的设备费用和加大对电力优惠的力度。(5)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环境效益分析。清洁能源发电的固体电蓄热系统可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相比于市政热力、燃气锅炉供热环境效益最佳。经研究发现,固体电蓄热技术的应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气候、当地清洁能源电力供应能力、“煤改电”政策及电价优惠力度、固体电蓄热机组价格、机组的热效率、设备的换热效率等,均会影响固体电蓄热的能耗水平和经济性,因此节能率和经济性视实际工程而定。固体电蓄热更适于应用在没有市政热力地区体量较小的办公建筑。

李明珠[8](2020)在《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的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在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上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持续的能源不合理使用导致环境问题突出;同时,用户受限于电、气、冷、热等能源的单独供应,费用支出也居高不下。综合能源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地实现各类能源之间的互联互济,可以提升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有效缓解智慧城市内部能源的供需矛盾,提升用户用能水平。近年来,国内诸多电力企业都在谋求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现状,围绕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的差异化能源需求、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定制化服务模式三个部分的内容开展研究,为我国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的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有力支撑,为园区管理者提供用户侧综合能源生产、消费与服务的创新模式,同时对有序提升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综合效益都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梳理了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中电、热、冷三个子系统应用的主流技术及关键设备,深入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系统、燃气轮机等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子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技术特点,考虑资源、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从区域、客户和经济三个维度分析了各类综合能源技术在我国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中的技术适用性,为后续研究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开展客户分类,明确了公共机构用户、居民用户、商业用户、产业园区用户等典型用户的差异化能源需求,从不同时间维度分析各类用户的负荷特性,简要给出面向不同用户类型的综合能源系统技术配置。然后,基于客户细分及客户价值理论,兼顾客户的当前价值与潜在价值两个维度,构建了综合能源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基于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对客户价值评价指标开展赋权,构造了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并基于此构建客户价值评价模型对综合能源客户价值进行聚类,根据客户价值的评价分值将综合能源客户分为优势客户、良好客户、中级客户和次级客户4类;选取了我国华北某产城融合示范区综合能源小镇的六个典型客户,开展算例分析。最后,研究了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针对不同价值类型用户相应提出面向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的综合能源业务。优势客户和良好客户价值较高,在设计相应的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时需要重点关注,推广面向优势客户的现金牛业务与明星业务,优化面向良好客户的现金牛业务与瘦狗业务。

李世诚[9](2020)在《光伏集热器及甘肃地区农宅建筑供暖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煤、柴薪燃料的火炉、火炕等传统供暖形式,具有供暖能耗高、燃料热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供暖室内热舒适性差等缺陷,但在北方农宅建筑中依然占据较大比例。因此,探索适宜的清洁供暖技术和系统,关乎我国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的实施,已成为国家和各地政府,以及相关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促进清洁供暖技术甘肃地区的探索工作,甘肃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但由于甘肃具有地跨多个气候区、经济相对落后、拥有相对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等特点,探索适宜甘肃各地区农宅建筑清洁供暖技术的工作一直在路上。光伏集热器是一种将太阳能光伏电池与太阳能集热器相结合的光伏光热综合利用一体化装置。相较单一的光伏或光热转换技术,光伏集热器技术不仅可同时产生热能与电能,实现太阳能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改进光伏电池由于工作温度过高引起光电效率和寿命下降等问题。目前,光伏集热器技术的成果聚焦于光伏集热器的结构、性能优化等研究,但其工程应用,尤其用于解决甘肃各地区农宅建筑清洁供暖问题的工程尝试非常缺乏。基于兰州政府清洁供暖示范工程参与的需求,本文首先利用TRNSYS模拟方法和兰州地区供暖季和非供暖季典型工况参数,对既定结构的光伏集热器性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包括建立仿真模型、选取最佳安装角度、模拟分析入口水温与流量对其出口水温、光电效率、光热效率、光伏电池温度等的影响;其次,基于光伏集热器和甘肃农宅建筑现状,建立典型农宅建筑模型、设计清洁供暖系统、建立供暖系统仿真模型,对甘肃地区五个城市最冷日农宅逐时供暖热负荷、最冷日逐时供暖室内温度、最冷日光伏集热器阵列逐时发电量与集热量等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光伏集热器清洁供暖系统在甘肃各地的适宜性与运行效果。最后,通过参与清洁供暖示范工程的实施和工程,测试和分析获得了测试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室外环境温度、供暖农宅室内温度、光伏集热器供回水水温、空气源热泵COP、系统耗电量与发电量、系统能耗、经济和环保效益等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光伏集热器在兰州地区全年最佳安装倾角为30°,供暖季最佳安装倾角为50°,非供暖季最佳安装倾角为10°,最佳安装方位角为正南方向。2)同等气象条件下,当光伏集热器入口流量一定,入口水温升高会使其出口水温有所提升,但水温提升的幅度会随着入口水温的升高逐渐减低,且集热器整体光电转换效率与光热转换效率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当光伏集热器入口水温一定,入口流量增加会同时增强集热器的光电与光热性能。3)在甘肃五个地区同样建筑布局与围护结构形式的目标农宅建筑中,供暖季累计热负荷依次为酒泉27760.01kWh、张掖27241.93kWh、平凉23437.81kWh、兰州22323.28kWh、天水21389.47kWh。酒泉地区农宅建筑最冷日供暖热负荷最高,但该地区拥有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适当增加光伏集热器供暖系统在光伏集热器阵列占比以提高供暖效果。4)根据模拟结果显示,利用光伏集热器供暖系统对五个地区典型农宅建筑供暖运行模拟,室内温度均能达到14℃以上,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根据实测结果显示,供暖农宅卧室温度在16.1~20.9℃之间,基本满足规范要求。测试期光伏集热器在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日最高出水水温可达到47.5℃,最冷日最高出水水温可到45℃,达到系统供暖侧要求水温温度。5)测试期光伏集热器组件累积发电量662.9kWh,日均发电量11.2kWh,折合全年总发电量为4088kWh,以甘肃地区现行政策光伏并网电价0.3元/度,则试点农户全年盈利大于1226.4元用于系统运行支出。6)光伏集热器供暖系统较传统燃煤炉供暖方式而言整个供暖季大大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降低CO2排放量35.76kg/m2,SO2排放量0.116kg/m2,NOx排放量0.101kg/m2。

张书[10](2019)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文中提出装配式低层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期短、成本低廉、轻巧灵活的居住空间,在新农村建设、高端住宅及游牧式商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西南山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加。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劳动力不足给建筑业带来的冲击,提升区域内建筑品质,改善居住环境,而且符合国家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是装配式建筑细分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具有典型的利基属性,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个性化的建设需求,离散型的项目分布,突发性的建设需求,与东部及沿海平原地区的市场有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内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还不完备、装配式建筑技术评价标准区域适用性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完善的质量验收体系等因素,给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带来许多阻碍。本文关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研究,属于一个跨学科、综合性、交叉科学的范畴,涉及领域较多,需要根据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特性,构建一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促进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发展指明方向;为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提供决策咨询;为评价决策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利基理论、技术评价理论,应用文献研究法、语义聚类法、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展开了系统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装配式建筑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包括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介绍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梳理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引入利基理论和技术选择理论,论证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的利基属性,规划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技术选择方法。(2)对影响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应用语义聚类法构建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设计了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基本流程。将企业战略、产业共性、区域特性纳入到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多维量化指标,对指标要素进行构建,同步完成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3)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对重庆市巴南区涂家坝项目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技术评价,有效减小了决策风险,方便了专家工作,缩短了评价周期,提高了评价效率,弥补了现有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和灵活性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平衡了技术评价各方面的利益述求,既能够在宏观层面引领产业技术的发展,又能够在微观层面帮助实际项目进行决策咨询。拓展了利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适用性方面的不足,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装配式低层建筑在西南山地区域的推广发展起到技术支撑,还能够广泛应用在与装配式建筑咨询决策相关的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二、高温热水供暖在工厂供暖系统应用中的优越性和经济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温热水供暖在工厂供暖系统应用中的优越性和经济性(论文提纲范文)

(1)100kW级风热机组运行特性仿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能热泵制热技术
        1.2.2 风能热泵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2章 100kW级风热机组原理与选型设计
    2.1 风热机组原理
    2.2 风热机组实验区域建筑热负荷及风资源评估
        2.2.1 项目地基本地形气候特点
        2.2.2 建筑物冷热负荷评估
        2.2.3 风资源评估
    2.3 风热机组部件选型
        2.3.1 风力机
        2.3.2 热泵
        2.3.3 地埋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100kW级风热机组动态建模与运行特性仿真
    3.1 引言
    3.2 风热机组仿真模型
        3.2.1 风力机模型
        3.2.2 传动机构模型
        3.2.3 热泵模型
        3.2.4 机组控制运行规律及仿真结果分析
        3.2.5 蓄热装置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100kW级风热机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传感器及测量误差分析
        4.2.1 传感器介绍
        4.2.2 计算公式
        4.2.3 不确定度分析
    4.3 实验数据处理
        4.3.1 数据处理过程
        4.3.2 瞬态结果分析
        4.3.3 功率特性分析
    4.4 风热机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热机组经济性分析
    5.1 引言
    5.2 风热机组经济性分析
        5.2.1 风热机组的成本模型
        5.2.2 风热机组经济性评估
    5.3 风热机组环保效益评估
    5.4 风热机组优化选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3)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应用现状分析
    2.1 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的内容及应用
        2.1.1 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的内容
        2.1.2 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2.2 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现状
        2.2.1 总体示范推广情况
        2.2.2 典型应用案例
        2.2.3 典型应用案例对比分析
    2.3 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示范应用的主要问题分析
        2.3.1 鱼骨图分析
        2.3.2 主要问题分析
3 影响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推广的因素分析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扎根理论
        3.1.2 技术扩散理论
    3.2 中德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基础的对比分析
        3.2.1 被动式节能建筑概念关注点的对比
        3.2.2 被动式节能建筑技术应用环境的对比
        3.2.3 被动式节能建筑技术和相关管理的对比
    3.3 基于调查问卷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基于调查问卷法的影响因素识别
        3.3.2 基于主成分的关键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4 德国的成功经验及其对中国未来推广应用的启示
    4.1 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德国的推广应用
        4.1.1 发展历程
        4.1.2 推广应用成效
    4.2 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德国的推广应用经验和启示
        4.2.1 成功经验
        4.2.2 对中国的启示
5 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对策建议
    5.1 政策法规方面
        5.1.1 整体规划及法律法规的顶层设计
        5.1.2 被动式节能建筑系列强制性标准的完善
        5.1.3 被动式节能建筑认证制度与标识体系的建立
        5.1.4 市场推广及应用的激励政策的完善
        5.1.5 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进一步支持
    5.2 市场调节方面
        5.2.1 降低消费者的购房成本
        5.2.2 解决标准化设计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
        5.2.3 强化主导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5.3 建筑本体方面
        5.3.1 降低开发商的开发成本
        5.3.2 降低开发商的采购成本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建筑样本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建筑技术选用率及其选用特征分析
    2.1 建筑技术概况
        2.1.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1.2 节能与能源利用
        2.1.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1.4 节材与材料利用
        2.1.5 室内环境质量
    2.2 建筑技术选用率分析
        2.2.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2.2 节能与能源利用
        2.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2.2.5 室内环境质量
    2.3 建筑技术选用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用于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的建筑技术选择
    3.1 以人体健康为导向
    3.2 以居住者福利为导向
    3.3 以设计控制为导向
    3.4 以减碳为导向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设计标识建筑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特点
        4.1.2 外部性理论
        4.1.3 费用效益理论
        4.1.4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
        4.1.5 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效益
    4.2 评价模型构建
        4.2.1 构建原则
        4.2.2 研究对象
        4.2.3 功能单位
        4.2.4 构建过程及内容
    4.3 本章小结
5 绿色设计标识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实例分析与评价
    5.1 单个绿色设计标识建筑案例分析
        5.1.1 建筑概况
        5.1.2 建筑技术应用
        5.1.3 生态经济效益计算
    5.2 绿色设计标识建筑案例总体分析与评价
        5.2.1 生态经济效益计算结果
        5.2.2 不同星级建筑对比分析
    5.3 建筑技术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差异性分析
    5.4 生态经济效益和技术选用率综合分析
    5.5 建筑技术选用建议
        5.1.1 陕西省气候分区
        5.1.2 技术选用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创新点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存在的不足
        6.2.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附录三 :不同星级绿色设计标识建筑的建筑技术选用率对比
致谢

(5)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及其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与环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电能替代的潜力分析
        1.3.1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状况
        1.3.2 电能替代潜力分析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蓄热锅炉供暖的理论基础
    2.1 用电政策分析
    2.2 谷电蓄热技术优势分析
    2.3 电蓄热锅炉供暖原理及其分类
        2.3.1 相变电蓄热锅炉
        2.3.2 液体电蓄热锅炉
        2.3.3 固体电蓄热锅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办公楼建筑特性和热负荷分析
    3.1 建筑概况和建筑围护结构特性
        3.1.1 建筑概况
        3.1.2 建筑围护结构特性
        3.1.3 办公建筑特点
    3.2 模拟软件介绍
        3.2.1 建筑热特性分析模块
        3.2.2 自然通风模块
        3.2.3 室外气象参数模块
        3.2.4 阴影计算模块
    3.3 建筑采暖系统设计
        3.3.1 室内设计参数
        3.3.2 室外气象数据
    3.4 工程建模
    3.5 模型热负荷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供暖热源方案及其经济性效益比较
    4.1 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热源方案
        4.1.1 固体电蓄热锅炉选型方案一
        4.1.2 固体电蓄热锅炉选型方案二
    4.2 区域锅炉房加换热站供暖方案
    4.3 供暖热源方案经济性比较
        4.3.1 供暖热源方案初投资比较
        4.3.2 供暖热源方案运行费用比较
        4.3.3 固体电蓄热锅炉方案投资回收期计算
        4.3.4 供暖热源方案环境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的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能源现状
        1.1.2 我国雾霾天气现状
    1.2 我国采暖方式分析
        1.2.1 城市采暖方式
        1.2.2 农村采暖方式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太阳能相变蓄热及相关技术发展
    2.1 太阳能技术
        2.1.1 太阳能资源概况
        2.1.2 太阳能研究现状
    2.2 相变蓄热技术
        2.2.1 相变蓄热技术
        2.2.2 相变蓄热的研究现状
    2.3 碳纤维
    2.4 火炕技术
        2.4.1 火炕技术概述
        2.4.2 火炕的优缺点
        2.4.3 国内火炕发展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3.1 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系统的原理与结构
        3.1.1 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系统的原理
        3.1.2 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系统的结构
    3.2 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系统的设计
        3.2.1 天津地区气象参数
        3.2.2 室内舒适温度
        3.2.3 房间热负荷计算
        3.2.4 蓄能炕系统的设计
        3.2.5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
    3.3 相变材料的选取及用量计算
        3.3.1 相变材料的选取
        3.3.2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3.3.3 相变材料的用量
    3.4 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系统的建立与测试
        3.4.1 实验系统的建立
        3.4.2 实验系统的测试
    3.5 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系统的运行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的性能分析
    4.1 蓄能炕热性能分析方法
    4.2 纯石蜡蓄能炕的性能分析
        4.2.1 不同供水温度纯石蜡蓄能炕的性能分析
        4.2.2 纯石蜡蓄能炕的最佳供水温度
    4.3 不同比例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的性能分析
        4.3.1 石蜡-膨胀珍珠岩比例2:1 的蓄能炕性能分析
        4.3.2 石蜡-膨胀珍珠岩比例1:1 的蓄能炕性能分析
        4.3.3 石蜡-膨胀珍珠岩比例1:2 的蓄能炕性能分析
    4.4 复合相变材料最佳比例的确定
        4.4.1 三种比例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的性能对比
        4.4.2 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与纯石蜡蓄能炕的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纤维布对蓄能炕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位置的碳纤维布对蓄能炕性能的影响
        5.1.1 碳纤维布在炕体下部时蓄能炕的性能分析
        5.1.2 碳纤维布在炕体中部时蓄能炕的性能分析
        5.1.3 碳纤维布在炕体上部时蓄能炕的性能分析
    5.2 碳纤维布最佳位置的确定
        5.2.1 三种位置碳纤维布蓄能炕与纯石蜡蓄能炕的性能对比
        5.2.2 碳纤维布最佳位置蓄能炕的性能分析
    5.3 复合相变材料结合碳纤维布的蓄能炕的性能分析
        5.3.1 不同供水温度时碳纤维布对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的影响
        5.3.2 复合相变材料结合碳纤维布蓄能炕的最佳供水温度
        5.3.3 蓄能炕优化系统热环境分析
        5.3.4 蓄能炕优化系统温度拟合
    5.4 蓄能炕优化系统与传统火炕的性能对比分析
        5.4.1 舒适性
        5.4.2 安全性和环保性
        5.4.3 经济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1.2.3 电采暖技术研究不足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城市供热及能源结构形式调查
    2.1 典型城市供热现状调研
        2.1.1 沈阳市供热现状
        2.1.2 哈尔滨市供热现状
        2.1.3 北京市供热现状
    2.2 不同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2.2.1 辽宁省能源消费情况
        2.2.2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情况
        2.2.3 北京市能源消费情况
    2.3 不同地区新能源发电现状
        2.3.1 辽宁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2.3.2 黑龙江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2.3.3 北京市新能源发电现状
    2.4 电采暖应用实例调研
    2.5 国家及地方政策解读
        2.5.1 国家现行“煤改电”政策分析
        2.5.2 各地区能源价格优惠政策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常见电采暖技术理论分析
    3.1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
        3.1.1 发热电缆采暖
        3.1.2 电热膜采暖
        3.1.3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应用分析
    3.2 电暖器采暖
    3.3 热泵供暖
        3.3.1 水源热泵
        3.3.2 土壤源热泵
        3.3.3 空气源热泵
        3.3.4 热泵应用分析
    3.4 电锅炉供暖技术及适宜性分析
        3.4.1 直热式电锅炉
        3.4.2 蓄热式电锅炉
        3.4.3 电锅炉应用分析
    3.5 固体电蓄热供暖技术分析
        3.5.1 固体电蓄热机组供暖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3.5.2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特点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nergy Plus的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4.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
    4.2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4.2.1 哈尔滨市气候特征
        4.2.2 沈阳市气候特征
        4.2.3 北京市气候特征
    4.3 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4.3.1 建筑基本概况及模型建立
        4.3.2 模拟热工区域划分
        4.3.3 建筑物围护结构设定
    4.4 模拟计算基本参数设定
        4.4.1 室外气象参数设定
        4.4.2 室内设计温度设定
        4.4.3 室内热扰参数设定
    4.5 本章小结
5 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能耗模拟对比分析
    5.1 系统运行方案设定
    5.2 建筑动态热负荷模拟
        5.2.1 哈尔滨地区模拟结果
        5.2.2 沈阳地区模拟结果
        5.2.3 北京地区模拟结果
    5.3 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5.3.1 供暖系统的设定
        5.3.2 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6.1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6.1.1 动态经济分析法
        6.1.2 初投资费用
        6.1.3 系统运行费用比较
        6.1.4 费用年值比较分析
    6.2 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的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与基础理论
        1.2.1 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情况
        1.2.2 客户价值评价体系
        1.2.3 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综合能源规模化应用的技术适用性研究
    2.1 电能子系统
        2.1.1 发电子系统
        2.1.2 电储能子系统
    2.2 热力子系统
        2.2.1 供热子系统
        2.2.2 储热子系统
    2.3 冷源子系统
        2.3.1 制冷子系统
        2.3.2 蓄冷子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能源客户差异化能源需求分析
    3.1 典型公共机构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3.1.1 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3.1.2 典型技术配置
    3.2 典型居民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3.2.1 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3.2.2 典型技术配置
    3.3 典型商业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3.3.1 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3.3.2 典型技术配置
    3.4 典型产业园区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3.4.1 电能需求及负荷特性
        3.4.2 其他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3.4.3 典型技术配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能源客户价值评价研究
    4.1 客户价值理论
    4.2 客户价值评价指标选取
        4.2.1 指标设计原则
        4.2.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3 综合能源服务的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4.3.1 当前价值
        4.3.2 潜在价值
    4.4 客户价值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4.4.1 基于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
        4.4.2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4.5 算例分析
        4.5.1 基础数据
        4.5.2 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4.5.3 聚类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研究
    5.1 综合能源业务类型及典型业务内容
    5.2 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设计思路
    5.3 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内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9)光伏集热器及甘肃地区农宅建筑供暖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2 太阳能光伏集热器及供暖技术
    2.1 光伏集热器介绍
    2.2 光伏集热器的分类及特点
        2.2.1 按冷却流道结构分类
        2.2.2 按有无玻璃盖板分类
        2.2.3 按冷却介质分类
        2.2.4 按设备结构分类
    2.3 甘肃农村地区住宅及供暖现状
        2.3.1 甘肃农村地区住宅现状
        2.3.2 甘肃农村地区住宅供暖现状
    2.4 光伏集热器供暖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光伏集热器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3.1 TRNSYS软件介绍
    3.2 太阳能光伏集热器仿真模型
    3.3 模块设定及数学模型分析
        3.3.1气象数据模块Type15-2
        3.3.2 光伏集热器模块Type50b
        3.3.3 水箱模块Type4c
        3.3.4 其它模块
    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4.1 光伏集热器最佳倾角及方位角确定
        3.4.2 入口水温对光伏集热器性能影响及分析
        3.4.3 入口流量对光伏集热器性能影响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甘肃不同地区光伏集热器供暖系统模拟研究
    4.1 甘肃地区典型农宅建筑
        4.1.1 农宅概况
        4.1.2 不同城市典型农宅供暖热负荷
    4.2 光伏集热器供暖系统
        4.2.1 系统介绍
        4.2.2 设备选型
    4.3 光伏集热器供暖系统仿真模型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4.1 不同城市供暖季系统发电量
        4.4.2 不同城市供暖季系统集热量
        4.4.3 空气源热泵机组制热量与耗电量
        4.4.4 不同城市最冷日逐时供暖室内温度
    4.5 本章小结
5 光伏集热器供暖系统测试分析
    5.1 测试项目概况
    5.2 测试内容及仪器
        5.2.1 室内外温度测量
        5.2.2 太阳辐射接收量测量
        5.2.3 系统发电量及耗电量测量
        5.2.4 管路供回水温度及流量测量
        5.2.5 测试数据采集存储程序
    5.3 数据处理方法
    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1 室外温度数据
        5.4.2 供暖室内温度数据
        5.4.3 供暖侧日平均供回水温度数据
        5.4.4 典型日光伏集热器性能数据
        5.4.5 系统日发电量与日耗电量数据
        5.4.6 空气源热泵性能系数
        5.4.7 实测与模拟数据对比
        5.4.8 供暖系统能耗效益分析
        5.4.9 供暖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5.4.10 供暖系统环保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
        1.4.1 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的关系
        1.4.2 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1.4.3 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1.5 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重难点与创新点
        1.7.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7.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于利基理论的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研究
    2.1 利基理论
        2.1.1 利基理论基本概念
        2.1.2 装配式建筑中的利基市场
    2.2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因素提取过程
        2.2.2 政策因素
        2.2.3 经济因素
        2.2.4 技术因素
        2.2.5 社会因素
    2.3 西南山地区域利基市场技术选择分析
        2.3.1 利基市场的选择依据
        2.3.2 利基市场中的技术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技术指标建立原则
    3.2 指标构建过程
    3.3 指标分析
        3.3.1 企业战略的评价指标g_1
        3.3.2 产业共性评价指标g_2
        3.3.3 区域特性评价指标g_3
    3.4 赋权专家遴选及权重
    3.5 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及选择
    4.1 技术评价要素
        4.1.1 技术评价目标
        4.1.2 技术评价中的博弈
        4.1.3 技术评价流程
    4.2 评价专家遴选及权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总体构架
    5.2 表单及页框结构的创建
    5.3 界面设计与功能开发
        5.3.1 主界面
        5.3.2 指标体系界面
        5.3.3 技术方案界面
        5.3.4 专家赋权界面
        5.3.5 指标赋权计算界面
        5.3.6 评价方法界面
        5.3.7 结果分析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决策系统的实证分析及结果
    6.1 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光国村涂家坝项目背景介绍
        6.2.1 技术选型
        6.2.2 运营模式
        6.2.3 经济效益
        6.2.4 社会效益
        6.2.5 新技术应用
    6.2 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6.3 技术评价结果分析
        6.3.1 企业战略的分析及评价
        6.3.2 产业共性的分析及评价
        6.3.3 区域特性的分析及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与研究结论
    7.1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
        7.1.1 完善装配式建筑利基创新战略
        7.1.2 建立一套PDCA装配式建筑内部质量监管体系
        7.1.3 建立与利基产品相适应的企业竞争策略
        7.1.4 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定额
    7.2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2.1 主要研究结论
        7.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附录 B:与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相关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附录 C: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附录 D:西南山地区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
    附录 E:预制率构件权重和修正系数
    附录 F:山地区域城镇建筑设计评价依据
    附录 G: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附录 H:专家权重的确定过程
    附录 I:基于VIKOR的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流程
    附录 J: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K: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高温热水供暖在工厂供暖系统应用中的优越性和经济性(论文参考文献)

  • [1]100kW级风热机组运行特性仿真与实验研究[D]. 张明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
  •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3]德国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研究[D]. 王岩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D]. 张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及其应用分析[D]. 宋晓萌.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复合相变材料蓄能炕的设计与性能研究[D]. 王慧.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7]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D]. 周文静.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的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研究[D]. 李明珠.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光伏集热器及甘肃地区农宅建筑供暖技术应用研究[D]. 李世诚.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D]. 张书.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高温热水供暖在工厂供暖系统应用中的优越性和经济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