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把握“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一、正确把握“五个统筹”“五个坚持” 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柏春林[1](2006)在《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方针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从历史上看,统筹兼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经验和历来的战略方针。统筹兼顾思想在抗日战争初期首先从政治上提出,建国初期确立为经济指导方针,后来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统筹兼顾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有两次重大发展,增添了新内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又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并通过“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统一,形成新理论,实现飞跃发展。

柏春林[2](2006)在《科学发展观:标志党的统筹兼顾方法论形成》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发展观是统筹兼顾方法论发展的思想产物。统筹兼顾方法论由《论十大关系》创立,初步形成以“兼顾”为核心的方法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标志形成以发展为核心,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内在关系的统筹兼顾方法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新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方法论的正式形成。

郑传芳[3](2004)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文中提出本文指明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观点和重大的战略思想,分析了发展观的实质及其意义,探讨了国际上发展观的演变发展情况,回顾了我们党在发展观问题上的艰辛探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性质和形成与发展的特点,提出要把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汤建军[4](2004)在《关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能力充分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不仅是在技术创新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大创新;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重大创新。党突破东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固有观念,确立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机制结合的体制,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要求和促进着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以及上层建筑等方方面面的配套变革,它在很大程度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回答了我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全会决定的形式先后三次聚焦这个问题。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20多年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应采取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可以说,三个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定是我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和改革成果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经验总结。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经济理论创新对经济体制创新起着重要作用。我党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是体制创新的理论基础,世界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逻辑起点,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弢[5](2004)在《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文中认为中部六省经纬跨度位于北纬25-40,东经108-119之间,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23.0%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发展起点、环境和条件不同,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六省,且发展差距还呈加速扩大之势;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依靠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会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面对新形势,如何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加速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崛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现状,在深入分析中部地区拥有的各项优势后,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最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是中部地区崛起的必由之路,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相结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国际化,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力度等,是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手段。

熊学兵[6](2004)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五个统筹”的目标和任务,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现,是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政府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这样的科学发展观,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和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经济问题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经济活动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任何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必然受到自然的严厉报复。而且,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以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当代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又为下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造福子孙后代。这也是我国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能否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安定团结,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否把握执政的合法性规律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既巩固己有的行之有效的合法性资源,又不断开发和汲取新的合法性资源。只有高举“三个代表”的思想旗帜,不断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的完善上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才能广泛获得民众的无比忠诚和衷心拥护,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更加巩固和增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寻求更广泛、更巩固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饿显示步骤。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必须改革传统政绩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解决就业资源环境问题;改革行政区域管理模式,切实解决东西差距;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府管理水平

雷厚礼[7](2004)在《略论科学的发展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同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解放思想、产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理论升华,是党指导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和执政理念

臧琪琳[8](2004)在《以“完善”为主题 推进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决定》总结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比较系统地充实了 1 0年前来不及或因条件不成熟而不可能展开的内容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的纲领。努力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做到“五个统筹”、“五个坚持”,保持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使广大人民群众都享受到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是新的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的体现 ,也是我们必须长期遵循的原则

顾秀莲[9](2004)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 努力开创妇联工作新局面——在九届全国妇联第一次主席办公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

朱家良,方民生,顾益康,姚先国,张仁寿,王俊豪,罗卫东,程惠芳,郑勇军,黄祖辉,葛立成,朱李鸣,卓勇良,郭占恒,孙建国[10](2004)在《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谋献策——15位专家在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座谈会上发言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993年 1 1月 1 4日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时隔 1 0年 ,2 0 0 3年 1 0月 1 4日 ,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事实表明 :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 ,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 ,市场化改革取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当前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我们深化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市场化、现代化进程。2 0 0 3年 1 0月 2 5日 ,浙江省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宁波厅联合召开“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暨贯彻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1 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由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孙建国主持 ,朱家良、方民生、顾益康、姚先国、张仁寿、王俊豪、罗卫东、程惠芳、郑勇军、黄祖辉、葛立成、朱李鸣、卓勇良、郭占恒、孙建国等 1 5位专家出席 ,并先后在会上发言。专家们密切联系浙江实际 ,回顾贯彻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历程 ,畅谈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体会 ,并分别从产权制度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经贸、财税、金融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市场体系 ,社会保障体?

二、正确把握“五个统筹”“五个坚持” 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把握“五个统筹”“五个坚持” 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方针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统筹兼顾的提出与历史形成
    (一) 抗日战争时期统筹兼顾的提出
    (二) 建国初期“统筹兼顾的方针”确立
    (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统筹兼顾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的新发展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统筹兼顾方针第一次重大发展
    (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统筹兼顾方针形成第二次重大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飞跃
    (一) 统筹兼顾方针体现科学发展观
    (二) 形成新的统筹兼顾理论
由历史考察得出的认识
    (一) 关于“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历史证明了温家宝总理说的,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借助于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经验的主要内涵:
    (二) 关于“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从历史考察中可以看出, 统筹兼顾首先作为政治策略原则提出, 一度作为经济指导方针, 最后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作为“战略方针”,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三) 关于统筹兼顾方针理论依据与价值取向。统筹兼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首先, 依据对立统一, 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统筹兼顾, 就是不只讲一点, 只顾一头;是讲主辅、分重点非重点的统筹兼顾。其次, 依据全面联系观。把事物看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内部运动变化及其各方面联系中把握发展规律, 注重系统各要素动态有机统一和动态的联系性、层次性、结构性、目的性;注重因果联系。再次,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发展为根本, 为发展而统筹兼顾, 在发展中统筹兼顾。体现普遍联系发展观。同时, 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和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以人为本,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无产阶级政党价值取向。

(2)科学发展观:标志党的统筹兼顾方法论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4)关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经济体制
        (一) 经济体制的内涵
        (二) 经济体制的起源
        (三) 经济体制的分类
        (四) 经济体制的功能属性
    二、经济理论创新
        (一) 创新概念的提出与演变
        (二) 经济理论创新
        (三) 经济理论创新的标准
        (四) 经济理论创新对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
        (一) 人本主义的经济学是体制创新的重要来源
        (二) 市场经济创新的起点和简单过程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实质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与体制创新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是体制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基本思想
        (二) 列宁和斯大林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基本思想
        (三)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二、世界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逻辑起点
        (一) 世界市场理论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来源
        (二) 世界市场作用机制要求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 世界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同一性决定我国必须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 适应世界市场条件下经济发展特点要求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
    三、经济增长需要制度创新
        (一) 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
        (三)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理论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一) 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加深
        (二) 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识的六个阶段
        (三) 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科学分析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理论依据
    五、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的人性前提
        (二) 人的全面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的实践要求
        (一) 完成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
        (二) 改革开放实践的客观要求
        (三)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结果
        (一) 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为体制创新创造了条件
        (二) 探索、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体制创新积累了经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是解决发展中问题的需要
        (一) 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问题的现实需要
        (二) 加快推进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三) 突破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主要历程
    一、理论创新的主要历程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
    二、体制创新的主要历程
        (一) 经济体制创新的起步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0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之前
        (二) 经济体制创新的全面展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前的工作会议到党的十三大之前
        (三) 经济体制创新的深入开展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
        (四) 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开始阶段: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之前
        (五) 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完善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到目前
    三、实践创新的主要历程
        (一) 通过“试点”的方式,开始探索改革道路
        (二) 激发经济主体活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三) 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进一步搞活国民经济
        (四) 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五)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经济体制创新的路径依赖
        (一) 路径依赖的含义与类型
        (二) 改革成本影响路径选择
        (三) 中国与前苏联、东欧国家在体制创新中的不同路径选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路径的条件分析
        (一) 中国经济体制创新一直较为注意依托现有经济、社会组织进行边际制度创新
        (二) 中国的经济结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态势以及改革理论决定体制转轨的渐进式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 渐进式模式的战略思路与面临的难题
        (二) 我国经济体制创新的主体路径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解决好市场主体问题
        (一) 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广泛开展多种经营
        (二)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三)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解决好公平效率和社会保障问题
        (一)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二)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三) 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解决好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一) 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二)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三) 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四、加快市场培育,解决好市场体系问题
        (一)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作用
        (二)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三) 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五、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规,解决好“法制经济”问题二
        (一) 改革与整党密切结合,克服腐败现象
        (二)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
        (三)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决好驾驭市场经济执政能力问题
        (一) 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重要经验
    一、理论创新领先,坚持“四大原则”
        (一) 要紧密围绕两大历史课题
        (二) 要善于汲取群众智慧
        (三) 要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
        (四) 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二、坚持中国特色,积极运用市场经济的优势
        (一)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二) 大胆创新所有制
    三、做到“五个坚持”,锐意改革
        (一)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二)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四) 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五)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四、注意克服负面效应,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
        (一) 避免“公平与效率分离”,实现两者有机统一
        (二) 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三) 避免“软硬失调”,实现协调发展
    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一) 落实科学人才观,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二) 打破体制束缚,实现人才配置的市场化
        (三) 改革人才开发培养的单一模式,实现人才开发的多元化
    六、借鉴其他国家经验
        (一)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二) 现代市场经济只能是“混合经济”
        (三) 确保企业的自主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四) 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五) 保障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未来走势
    一、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面临的形势
        (一) 国际形势
        (二) 国内形势
    二、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 未来创新面临的问题
        (二) 未来创新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 未来创新的总体目标
        (二) 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层体制矛盾
        (三) 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四) 适应实践形势变化,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五) 建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
    四、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一) 未来创新的重点
        (二) 未来创新的难点
    五、对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预期
        (一) 国有企业改革出现新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全面构建
        (二) 货币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基本实现市场化
        (三) 整体攻坚,各项配套改革将有决定性进展
        (四) 全面开放格局形成,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
        (五) 政府职能转换基本完成,宏观调控体系趋向成熟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部地区现状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1.1 中部六省经济板块的界定
    1.2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1.2.1 从综合实力看,总量不小,但平均水平低
        1.2.2 从经济结构看,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
        1.2.3 从财政实力看,财力总量和人均财力均偏弱
        1.2.4 从开放程度看,海关出口额小,利用外资少
        1.2.5 从生活水平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明显偏低
    1.3 中部地区崛起的可行性
        1.3.1 难得的历史机遇
        1.3.2 独特的地理位置
        1.3.3 丰富的自然资源
        1.3.4 夯实的经济基础
        1.3.5 较为完善的人才体系
    1.4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意义
        1.4.1 中部地区崛起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1.4.2 中部地区崛起符合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的要求
        1.4.3 中部地区是全国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章 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
    2.1 区位理论和空间结构理论
        2.1.1 区位理论
        2.1.2 空间结构理论
    2.2 积聚经济理论
    2.3 梯度理论和反梯度理论
    2.4 增长极理论
    2.5 点轴开发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
        2.5.1 点轴开发理论
        2.5.2 网络开发理论
第三章 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四极论--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
        3.1.1 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与现状
        3.1.2 四极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2 比较优势战略
        3.2.1 比较优势的主要内容
        3.2.2 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
        3.2.3 比较优势战略在中部地区的应用
    3.3 后发优势战略
        3.3.1 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
        3.3.2 后发优势战略在中部地区的应用
    3.4 双重优势战略的组合
        3.4.1 比较优势战略的缺陷
        3.4.2 后发优势战略的缺陷
        3.4.3 双重优势战略的组合
第四章 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手段
    4.1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4.1.1 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
        4.1.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4.1.3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建立城乡良性互动机制
        4.1.4 兼顾效率与公平 缩小收入差距
        4.1.5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扩大社会就业
        4.1.6 尊重自然规律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2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4.2.1 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基本含义
        4.2.2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4.2.3 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确定财政预算排序
    4.3 按“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推进改革
        4.3.1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落实“五个统筹”
        4.3.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4.4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4.4.1 混合所有制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4.4.2 混合所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侣
        4.4.3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动态有效的活性结构
    4.5 区域经济国际化
        4.5.1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安徽经济
        4.5.2 安徽经济的应对措施
    4.6 产业结构调整
        4.6.1 安徽的经济结构调整要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中心
        4.6.2 安徽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制约因素
        4.6.3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4.6.4 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4.7 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4.7.1 主动承接“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
        4.7.2 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措施
        4.7.3 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4.8 创建学习型区域
        4.8.1 学习经济
        4.8.2 学习型区域
        4.8.3 创建学习型区域的措施
第五章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5.1 科学把握县情,扬长避短
    5.2 增加县域二三产业投资,盘活存量、积累资本
    5.3 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有效形式
第六章 加速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建议
    6.1 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搞好工业园区的建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6.2 以城市化为核心,促进都市经济圈的繁荣,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6.3 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
    6.4 以产业化为核心,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根本所在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6)坚持科学发展观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观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节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发展滞后于快速的经济发展
        二、东西地区发展差距日益加大
        三、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严重失衡
        四、资源环境问题严重
        五、对新时期发展思路的寻求
        六、顺应世界潮流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一、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
        二、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的
        三、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标志
    第二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第三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第一节 改革传统政绩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正确的政绩观
        二、政府职能的成功转换是“新政绩观”能否确立的基本条件
        三、领导干部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和保证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8)以“完善”为主题 推进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改革的新理念,为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二、深化改革的新举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最强大动力
三、深化改革的新政策,将给百姓生活带来新变化

(10)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谋献策——15位专家在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座谈会上发言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再创体制优势
中国制度变迁的新阶段
    第一, 《决定》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第二, 《决定》中关于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第三, 《决定》为浙江再创体制新优势提供了新契机。
加快建设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
保护和界定个体权益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放宽市场准入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举措
人力资源战略是构建新优势的核心
外经贸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一、1978年~1992年, 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 围绕扩大出口来发展经济。
    二、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阶段。
    三、第三阶段是“入世”后进入更开放的
加快构造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强化“实现机制”
发展观的升华与成熟
积极推进政府工作重心的“二次”战略转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按照中央提出的目标, 加快推进浙江的改革

四、正确把握“五个统筹”“五个坚持” 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方针的历史考察[J]. 柏春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7)
  • [2]科学发展观:标志党的统筹兼顾方法论形成[J]. 柏春林. 理论月刊, 2006(06)
  • [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J]. 郑传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10)
  • [4]关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研究[D]. 汤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7)
  • [5]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D]. 张弢. 合肥工业大学, 2004(03)
  • [6]坚持科学发展观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D]. 熊学兵. 四川大学, 2004(02)
  • [7]略论科学的发展观[J]. 雷厚礼. 理论与当代, 2004(04)
  • [8]以“完善”为主题 推进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J]. 臧琪琳.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4(01)
  • [9]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 努力开创妇联工作新局面——在九届全国妇联第一次主席办公会议上的讲话[J]. 顾秀莲. 中国妇运, 2004(03)
  • [10]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谋献策——15位专家在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座谈会上发言摘要[J]. 朱家良,方民生,顾益康,姚先国,张仁寿,王俊豪,罗卫东,程惠芳,郑勇军,黄祖辉,葛立成,朱李鸣,卓勇良,郭占恒,孙建国.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正确把握“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