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治国的伟大创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治国治国的伟大创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治国安邦的伟大创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江必新,戢太雷[1](2021)在《习近平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理论》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法治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实现法治中国宏伟目标,需要对法治建设重大关系予以重视、妥善处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对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统一认识、统一步骤;应对我国所处的变革时代与复杂环境,满足人民新时代需求,需要对法治建设重大关系深入理解、更新认识。这些重大关系主要包括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民主与专政,政策与法律,有法可依与良法善治,法治与经济,法治与社会秩序和稳定,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确保全面履职与监督制约权力,严格执法与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民守法与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抓住关键少数,尊重国情与借鉴域外经验等诸多关系。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理论。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江国华[2](2022)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范畴"乃哲学思想的逻辑表达形式。基于思想学术体系构成之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抽象和提炼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核心范畴,是呈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本真精神及其学术化的必要环节。作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法治事业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有关理论与实践、政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权力与权利、法治与德治等辩证关系的创新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付子堂,温泽彬,陈建平,胡兴建,何青洲[3](2021)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擘画出法治强国战略部署的一张新蓝图,这在党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规划》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法治中国的坚实基础;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重要思想,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宪法话语体系研究阐释工作尤为重要;"建设完备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善治"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面推进科学立法精神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作为"十一个坚持"重要内容,是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需要,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补齐短板,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的战略决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运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具体举措。

任悦[4](2021)在《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美好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也是中西方一直所探讨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成为中国共产党更高的奋斗目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其本身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美好生活为视角,研究当前我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问题,以此来说明美好生活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促进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规律以及美好生活等相关问题的梳理,也可以发现:法治与德治在国家治理中有不同的职能,仅靠法治或德治都无法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美好生活既要道德的引领,又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本文首先对美好生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来源进行了梳理,从历史层面、社会需要的层面以及理论层面,阐述了美好生活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因;其次,对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机制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发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二者的结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为美好生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中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法治建设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道德建设中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法律万能主义”与“泛道德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好生活的进程。由此,本文对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以期为促进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相平衡提供一些判断依据;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如何促进美好生活实现的路径,并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艾野[5](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依法治国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焦点内容和重要命题,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方向,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光辉成果,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及人们的对法治的意识和认知,推动了世界领域的法治文化交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整体把握、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我国未来的法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依法治国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对我国法治发展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强调要继续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申和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治国理政的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和人民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制度体系,并将《决定》定为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永恒追求,也是总结前人经验后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将其动态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融入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之中,将其时代内涵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我国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中。依法治国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治国理政的作用。本文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为目标,深入地研究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牢牢把握习近平提出的“十一个坚持”对我国法治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这是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本文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法,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视角高度概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对依法治国的理论渊源进行系统整理,并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成就、特征、经验、优势、挑战和完善路径进行了全面研究,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提供理论素材。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组成,具体来讲:第一部分,绪论。重点分析论文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效用,通过剖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形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的思路,阐述研究方法,从而搭建本研究的基本架构,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节首先从法治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分别对法治、法制、人治、德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依法治国的内涵入手,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整体概述,对其理论、核心和本质特征分别进行了论述。从整体的机构上为后续的研究做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这一部分首先,深入了解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准确的认识法治思想来源。其次,研究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研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的形成与失败的教训,这部分能有效地为我国法治实践提供依据。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治思想进行研究,对我国法治从无到有进行整体分析。最后从我国的传统法治入手,分别对古代法制思想、近代社会法制思想展开论述。阐述了我国古代、近代法治的弊端与发展,从而对新时代依法治国产生启示作用。第四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本章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深入地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地进行了概述,从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进行论述,这部分以法治过程中的实质转变为主要成就的依据,通过向更好的方式转变、更具体的实践操作、更先进的治理模式和更高的目标作为成就的主要表现。最后,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征展开论述,明确依法治国在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深化时代赋予的内涵。第五部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本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历史地位,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发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其次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分别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人类的法治文化的角度对新时代依法治国进行了有效的定位和评价,从而体现出其在我国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价值。第六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在基本经验上,以法为主要研究目标,分别对其与党、权、民主、依规治党的关系进行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党的领导、权力、民主自由、法规制度都与法无法分割,其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监督、促进和相统一的。国外法治实践的经验对中国而言是宝贵的,但对经验的学习依然要建立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没有国情为基础的借鉴学习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所想背道而驰。在优势上,依法治国发挥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大体现,人民主体、以德治国、人人平等和中国实际出发都是依法治国的在新时代的优势,依法治国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公平正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最优结合,保持中国实际为基本准则才能把握依住依法治国的优势和未来法治发展的前景。第七部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理性的分析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正视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依法治国再进步的最佳途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给依法治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对依法治国潜力深层挖掘的契机。通过理性思考,从八个方面完善新时代依法治国的路径,集中地将“十一个坚持”主要内涵融入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实践当中,从而将问题和挑战转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总之,通过系统地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论文主要提出以下创新观点:一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时代内涵,从社会发展中蕴含的古今的哲学智慧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二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社会主要矛盾、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新时代依法治国完善路径,深入研究我国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三是从新时代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的阐释,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出科学的指南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王瑞[6](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与为政治国之理,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价值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广泛汲取运用传统治国智慧并结合新时代治国理政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阐述了实现传承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条件。就必要性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永恒价值和持久魅力,运用传统文化治国理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就可能性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放包容的理论特质以及习近平个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造诣都为实现传承创新提供了条件。具体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现,按照其基本内容架构中的价值立场、宏伟目标、治国方略、根本保证、外交布局五个方面分别挖掘传统文化根脉并探寻创新发展的时代表现。通过剖析传承创新的具体表现总结了实现传承创新的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原则;另一方面要坚持深入挖掘与阐发其价值精髓,唯物辩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教育方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等具体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论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换;还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血脉;且能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战略思想资源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自觉学习运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光辉典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项历久弥新的永恒课题,每个人都应当为此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今天更应让其走进现实、走向未来,在实现传承创新的过程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赖雪梅[7](2019)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教学效果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为解除“基础”课教师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门课中认知上的困惑,促进教材到教学的有效转化,本文探究了“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以此进行实践验证。从理论层面而言,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于“基础”课当中,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机融合,更是因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学理上的联系,这是促成“基础”课诞生的最根本的缘由。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从未分离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为一体的合法性。系统梳理和澄清“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提升“基础”课的理论深度,增强课程学术魅力。从现实层面而言,基于前述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的考证,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出系统的教学实施建议,全方位推进“基础”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中宣部“05方案”设计的“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基础”课的教学实施现状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一线教师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打通对“基础”课学理认知上的困惑,使其认识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价值趋同性、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学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不够系统和深入,且对“基础”一线教师的困惑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直接探究“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路径,并进行实践验证,希望借此帮助“基础”课一线教师解除学理困惑,为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借鉴。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基础”课、“德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法制教育”这几个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界定。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渊源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同源性、同质性、价值趋同性和互补性差异的理论是“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在一门课程中的内在学理依据。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中国德法相济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德法融合的思想也为“基础”课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这部分研究将为实现“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历史基础。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其维度。从现实来看,道德与法律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意识形态,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正是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此部分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一线教师对“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建立有效的认同感。第四部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一线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教学的惯性导致他们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在教学中不能将“05方案”的指导精神贯彻到位,从而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诸多方面。唯有透析“基础”课教学“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也是课题创新价值的集中所在。基于前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考察和分析,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当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系统的实施建议,并进行实践验证,全方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基础”课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胡峻[8](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概念就是蕴含在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理论思想中,其关于理想和信念论述的主要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称。理论主题包括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永恒理想、“两个必然”方向的坚定信念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终理想。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有其形成和发展之纵向的发展脉络;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较,也有其横向的差异。在纵横分析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其理论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最高指引。近百年来,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进行中国化,带领中国人民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懈奋斗,以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对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中国化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纵向上厘清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的三个历史阶段基本进程和逻辑,横向上按照中国梦的三方面主要内涵分析国家、民族、人民三个主体和富强、振兴、幸福三个主题的关系。依据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三个方面,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具体的三方面思想,分别探讨和分析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和人民幸福之梦。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四个理论主题思想出发,即在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统摄下,直接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永恒理想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理想主题,以及“两个必然”的坚定信念衍生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关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思想进行探源;同时,也对中国化理想信念三方面内涵的实现途径,进行梳理和概括。至此,以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中国化,探源得出中国梦的思想,形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的理论渊源的基本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纵横分析,尤其是横向三方面内涵的探源,实现途径等分析,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关于中国梦的价值意蕴,即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和中国梦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继承与创新。通过以上提出概念、纵向梳理、横向比较、提炼升华等研究,进一步得出中国梦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三方面内涵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三方面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想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郭乃硕[9](2007)在《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自诞生伊始就担负起拯救国家于危亡、振兴民族于世界的历史重托。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置于历史的坐标中,广泛吸取古今中外的各种治国思想与理论,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并对如何建设一个符合中国实际、体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三代领导集体在各自的治国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国思想与治国风格,同时又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中共三代领导集体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指导思想,旗帜鲜明地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定走自己的路;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基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理论总结,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发展潮流并日渐稳定成熟的经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治国思想财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把执政治国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不断总结党执政治国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局面。第一章探寻和挖掘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执政治国的思想渊源。本文从马克思列主义国家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之道、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思想三个部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从中国历代王朝治国兴衰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成败的经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治国实践的经验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经验借鉴;从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萌动与试验、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成熟与发展考证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实践来源。第二章到第四章梳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执政治国历史脉络。通过治国理念、治国目标、治国方略、治国特点等四大方面分别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治国思想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而每一次治国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超越都是对前一代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五章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成功之道首先在于拥有先进、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实践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在于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基本出发点,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于积极汲取古今中外进步的治国思想,找到了依法治国,这一有效的执政治国手段;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治国理念,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最高境界。

谢相勋[10](2004)在《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文中认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治国思想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进一步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治国安邦的伟大创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国安邦的伟大创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习近平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实现“建设法治中国”宏伟目标,要求对法治建设重大关系予以重视、妥善处理
    (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在法治建设重大关系上统一认识、统一步调
    (三)应对我国所处的变革时代与复杂环境,满足人民新时代需求,要求对各类重大关系深入理解、更新认识
二、习近平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与法治的关系
        1.政治与法治密不可分
        2.政治与法治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党和法的关系
    (二)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1.法治和改革具有内在统一性
        2.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关系
        1.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2.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
    (五)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习总书记对“民主”的创新发展
        2.民主和专政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
    (六)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七)有法可依与良法善治的关系
        1.有法可依是良法善治的前提
        2.良法善治是有法可依的目的
    (八)法治与经济的关系
        1.揭示了法治与经济的本质关系
        2.阐释了法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九)法治与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关系
        1.对法治与社会建设关系的重要创新
        2.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维稳与维权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专项重点治理与综合治理的关系
    (十)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1.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
        2.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一)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1.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
        2.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步推进
        3.法治是统筹安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二)法理情(法理事理情理)的关系
        1.“三结合”即法理情相结合
        2.“三统一”即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十三)确保全面履职与监督制约权力的关系
        1.确保全面履行职能
        2.对行政权力予以监督和制约
    (十四)严格执法与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关系
        1.执法地位观
        2.执法者必须严格执法
        3.在强调严格执法的同时,必须同时强调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十五)全民守法与抓住关键少数、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关系
    (十六)尊重国情与借鉴域外经验的关系
三、习近平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理论的价值与贡献
    (一)习近平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理论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
    (二)习近平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理论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2)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与实践
    (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二)法治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
    (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二、政治与法治
    (一)社会主义法治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社会主义政治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三)社会主义法治与政治统一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实践之中
三、民主与法治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前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障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四、权力与权利
    (一)权利是权力的正当性基础
    (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②
    (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五、法治与德治
    (一)法治是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良法”为“善治”提供运行基础
    (二)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德治为法治塑造成长空间
    (三)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国家治理需德法并重
六、结语

(3)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
    一、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二)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进一步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二、良法善治全面建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建设良法善治法治中国的总体目标与发展要求
        (一)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的总体要求
        (二)分阶段稳步推进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总体目标实现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话语体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的发展逻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形成的理论逻辑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全面实施宪法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形成的基本内涵
        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的根本遵循
        2.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中国宪法理论、话语体系达致新高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要素
        1.切实维护宪法权威
        2.确立宪法至上的地位
        3.妥善处理宪法稳定性与妥当性
        4.强化宪法宣传与实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形成的主要特色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四)加强宪法实施
        (五)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形成的时代特征与重大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强调党的领导在依宪治国中的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突出宪法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话语体系形成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话语体系形成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五)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话语体系形成是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宪法自信的主要依据
建设完备法律规范体系
    一、完善立法工作格局
        (一)坚持党领导立法
        (二)完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
        (三)注重发挥政府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拓宽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
        (一)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
        (二)加强法律清理、编纂、解释、评估等工作
        (三)坚持立法和改革相衔接相促进
        (四)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
        (五)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
    三、健全立法工作机制
        (一)完善立法程序
        (二)加强立法论证和评估工作
    四、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一)建立健全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
        (二)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地方立法队伍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一、法治中国的世界维度
        (一)近代华夏文明与西方法治文明的联成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世界视野
    二、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一)统筹推进“两个法治”的战略意义
        (二)统筹推进“两个法治”的要求
    三、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二)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法治化
        (三)在“两个法治”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运用———基于2012-2020年相关裁判文书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于司法裁判的现状
        (一)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裁判文书数量样态
        (二)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案件类型样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诉讼理由和裁判理由的情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运用率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二、优化司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一)概括性运用和指向性运用
        (二)复合运用和单独运用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司法裁判中的重要作用
        (一)正确性宣示作用
        (二)补强说理作用
        (三)价值引领作用
    结语

(4)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阐释
    一、美好生活的理论逻辑
        (一)美好生活的思想来源
        (二)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涵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礼法合治的思想
        (二)西方德法兼济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思想
    三、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历史的继承性
        (二)现实的迫切性
        (三)理论的契合性
第二章 美好生活实现中法治与道德相结合机制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法治与道德相结合的成就助推美好生活实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完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法治与道德相结合的突出问题阻碍美好生活实现
        (一)法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二)道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中的突出问题
    三、美好生活实现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制约法治建设的因素
        (二)制约道德建设的因素
        (三)制约二者结合的因素
第三章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促进美好生活的机制构建
    一、加强法治建设的道德关照
        (一)推进立法工作的科学化
        (二)落实执法工作的规范化
        (三)规范司法工作的公正化
        (四)增强守法工作的全民化
    二、加强道德建设的综合保障
        (一)强化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
        (二)营造良好的道德建设社会氛围
        (三)优化道德建设的评价体系
    三、在美好生活中促进法治和德治的共同发力
        (一)实现法治与德治二者的协调与互补
        (二)为法治与德治二者的发展奠定社会物质基础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二者结合的引领
        (四)加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人民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论文难点
第2章 依法治国的相关概念
    2.1 系列概念
        2.1.1 法治
        2.1.2 法治与人治
        2.1.3 法治与德治
        2.1.4 法治与法制
    2.2 依法治国的内涵
        2.2.1 依法治国的概述
        2.2.2 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2.2.3 依法治国理论的本质特征
    2.3 依法治国的核心
        2.3.1 依宪治国
        2.3.2 依法执政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3.1.2 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法治国理论
        3.2.1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端
        3.2.2 从法制到法治建设
        3.2.3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3.2.4 依法治国理论体系的建立
    3.3 中国传统法制思想
        3.3.1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
        3.3.2 中国近代法制思想
第4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
    4.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概述
        4.1.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
        4.1.2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
    4.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
        4.2.1 从治国基本方略转变为全面推进
        4.2.2 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
        4.2.3 从依法管理向治理现代化
        4.2.4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建设
    4.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点
        4.3.1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
        4.3.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创新性
        4.3.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性
        4.3.4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第5章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5.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理论地位
        5.1.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现实意义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
        5.2.1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5.2.2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集中体现
        5.2.3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
        5.2.4 新时代依法治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5.2.5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人类法治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
        6.1.1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的关系
        6.1.2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与权的关系
        6.1.3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6.1.4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6.1.5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立足国情与借鉴中外法治经验的关系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优势
        6.2.1 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最大特色和优势
        6.2.2 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力量源泉和重要保障
        6.2.3 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客观要求
        6.2.4 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实现路径
        6.2.5 以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为重要原则
第7章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
    7.1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7.1.1 法治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
        7.1.2 法治发展不充分难以发挥法治的功能
        7.1.3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依法治国的影响
    7.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完善路径
        7.2.1 科学立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
        7.2.2 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7.2.3 公正司法是现代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防线
        7.2.4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7.2.5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7.2.6 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依法治军全盘考虑
        7.2.7 全面贯彻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7.2.8 国家、地方、个人协调一致共同发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生逻辑
    (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独特价值使然
        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双重需要
        3.中国共产党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需要
    (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契合性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
        3.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厚重历史情感和精深理论素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一)价值立场:“民惟邦本”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
        1.从“民贵君轻”到践行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2.从“民齐者强”到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从“富民裕民”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二)宏伟目标:“大道之行”理想夙愿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1.从“富国强兵”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从“天下大同”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谋篇布局: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
        1.从“与时偕行”到全面深化改革
        2.从“德法共治”到全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3.从“礼义廉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从“汔可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从“天人合一”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四)根本保证:“正己正人”廉政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
        1.从“选贤任能”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2.从“清正廉洁”到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五)世界视野:“和合共生”天下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从“和而不同”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从“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遵循
        1.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2.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1.深入挖掘与阐发其价值精髓
        2.唯物辩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3.创新传播教育方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深化理论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发展
        1.彰显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汲纳历史精华,更好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二)有助于汲取历史智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1.承继珍贵遗产,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2.吸收丰厚滋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延续民族精神文化血脉
        1.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维系团结统一,凝聚起强大中国力量
    (四)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1.传播中国声音,打造金质文化名片
        2.贡献中国智慧,破解时代发展难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
第2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基础”课的概念及其由来
        2.1.2 德育与道德教育
        2.1.3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2.1.4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2.3 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2.4 中国古代礼法并用、德法兼治的思想
第3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维度
    3.1 经济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3.2 政治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2.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德维度
        3.2.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
    3.3 文化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3.2 浓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3.4 社会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4.1 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3.4.2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
    3.5 生态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5.1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融合、相统一
        3.5.2 生态文明建设须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第4章 “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
    4.1 教学理念分析
        4.1.1 “基础”课现有的教学理念及存在的问题
        4.1.2 构建新的“基础”课教学理念
    4.2 教学方法分析
        4.2.1 专题式教学法
        4.2.2 案例教学法
        4.2.3 合作学习法
        4.2.4 服务性学习法
        4.2.5 研究式教学法
    4.3 实践教学分析
        4.3.1 “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4.3.2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4.4 教学考核分析
        4.4.1 “基础”课考评现状分析
        4.4.2 “基础”课有效考核评价策略
第5章 “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
    5.1 教学实施原则
    5.2 教学整体设计
        5.2.1 “基础”课专题设计的目标
        5.2.2 “基础”课专题设计内容与方法
        5.2.3 “基础”课考核方式设计
    5.3 教学实践案例
        5.3.1 教学内容解析
        5.3.2 学生学情诊断
        5.3.3 教学目标分析
        5.3.4 教学策略分析
        5.3.5 教学流程
        5.3.6 课堂实录
    5.4 教学效果分析
结语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有机融合的落地落小落实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梗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厘清
        一、理想信念的概念
        二、理想信念的本质属性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主题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永恒理想
        二、“两个必然”的坚定信念
        三、“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理想
        四、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发展脉络的背景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信念发展历程
        三、列宁的理想信念推进历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唯物辩证地认识理想信念与现实关系
        二、唯物辩证地把握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与扬弃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特征
        一、科学规律的方向性
        二、剖析旧世界的批判性
        三、一般特征的概括性
        四、现实与理想信念的统一性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的转换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三个“起来”的历史演进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的三个主体及其主题
        一、国家、民族、人民的三个主体
        二、富强、振兴、幸福的三个主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与中国梦
        一、中国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性信念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
        三、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的新时代视域表述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富强之梦
    第一节 马列关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永恒理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化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理想
        二、列宁关于电气化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理想
    第二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富强之梦
        一、邓小平关于达到小康社会的理想
        二、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想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要点
    第三节 全面建成现代化的富强之梦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再认识
        二、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基本实现到全面建成的步骤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振兴之梦
    第一节 马列关于“跨越式”赶超发展的理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东方民族赶超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
    第二节 总布局视域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理想
        一、邓小平关于富强民主文明的理想
        二、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
        三、习近平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理想
    第三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域下通过市场经济与法治实现振兴之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振兴之梦
        二、依法治国实现振兴之梦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幸福之梦
    第一节 马列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理想
        一、马恩关于“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理想
        二、列宁关于“人的彻底解放”的理想
    第二节 共同富裕的幸福之梦
        一、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想
        二、江泽民和胡锦涛对共同富裕理想的继承与深化
        三、习近平对共同富裕理想的丰富
    第三节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通过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一、人民美好生活理想的传承
        二、人民共享发展实现美好生活
第六章 中国梦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
        一、中国梦的中国聚焦寓于两方面的统一
        二、中国梦的实践主旨统摄两方面的统一
        三、中国梦引领两方面的不断融合
    第二节 中国梦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继承与创新
        一、中国梦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人民大众的价值属性
        二、中国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国际视野
        三、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结束语:新时代视域下中国梦内涵的统一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成果
后记

(9)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渊源
    一、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之道
        (三) 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经验借鉴
        (一) 对中国历代王朝治国兴衰的经验借鉴
        (二)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成败的经验借鉴
        (三)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治国实践的经验借鉴
    三、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实践基础
        (一) 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初步形成和在局部地区的实践(1921-1949)
        (二) 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基本形成及其在全国的实践(1949-1978)
        (三) 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成熟与发展(1978——现在)
第二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思想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
        (一) 治国理念的核心:政治治国、政策治国
        (二) 治国理念的形成根据
        (三) 治国理念的实践效果
    二、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目标
        (一) 治国目标指向: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 治国目标的形成条件
        (三) 治国目标的评价
    三、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方略
        (一) 政治上对人民民主与对敌人专政相结合
        (二) 经济上实行统供统销的计划经济
        (三) 文化上提出“双百”方针
        (四) 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五) 军事上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现代化的国防政策
        (六) 在统一战线上坚持以服务政治为中心的两个联盟
    四、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特点
        (一) 重视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生产力的发展
        (二) 重人治轻法治,偏重于政策治国
        (三) 在治国途径上重视群众运动,在封闭的状态下自力更生
        (四) 在治国风格上重理想轻现实,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第三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思想
    一、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
        (一) 治国理念的核心:依法治国,制度治国
        (二) 治国理念的形成依据
        (三) 治国理念的实践效果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目标
        (一) 治国目标指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 治国目标的形成条件
        (三) 治国目标评价
    三、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方略
        (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二)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三) 精神文明是治国的精神动力
        (四) 精兵之路是治国的根本保障
        (五) 独立自主基础上的更加务实的和平外交政策
        (六) 在统一战线上坚持以服务经济为中心的两个联盟
    四、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特点
        (一) 在治国思想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
        (二) 在治国方式上,实现了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
        (三) 在治国途径上,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四) 在治国风格上,灵活务实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思想
    一、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
        (一) 治国理念的核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二) 治国理念的形成依据
        (三) 治国理念的实践效果
    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目标
        (一) 治国目标指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 治国目标的形成条件
        (三) 治国目标评价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方略
        (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面提升军队的综合素质
        (五) 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平发展
        (六)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四、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特点
        (一) 在治国思想上以人为本,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 在治国方式上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三) 在治国途径上以稳定求发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 在治国风格上表现为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与和谐发展的科学态度之间的辩证统一
    五、党的治国思想的当代新发展
        (一) 治国理念的新境界
        (二) 治国目标的新高度
        (三) 治国方略的新理念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政策基石
    三、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执政治国的基本出发点
    四、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可靠保证
    五、科学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最高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治国安邦的伟大创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法治建设重大关系理论[J]. 江必新,戢太雷. 东南法学, 2021(02)
  • [2]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J]. 江国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 [3]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笔谈[J]. 付子堂,温泽彬,陈建平,胡兴建,何青洲.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 2021(05)
  • [4]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机制研究[D]. 任悦.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2)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D]. 艾野. 吉林大学, 2021(01)
  •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D]. 王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 赖雪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8]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化研究[D]. 胡峻.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研究[D]. 郭乃硕.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10]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 谢相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09)

标签:;  ;  ;  ;  ;  

治国治国的伟大创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