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地方当代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导论

独具特色的地方当代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导论

一、富有特色的地方当代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邓绍根[1](2020)在《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历程及其未来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是中国新闻传播史整体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分为曲折前行、恢复开拓、反思创新、繁荣发展等四个阶段;研究成绩不小,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展望未来,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创新发展,应立足于新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紧跟新时代,加强思想理论指导,增强宏观历史思维和责任感,推进史料文献的系统整理工作,全面系统、客观深入地研究新中国新闻传播史。

刘炎飞[2](2020)在《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催生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媒介环境相对宽松,报纸结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民营报纸逐渐超越官报和政党报纸,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二,民营报业和民营报人成为此时中国新闻业的主力军。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林白水、胡政之、史量才、汪汉溪、黄天鹏、周孝庵为其代表人物。他们大都留学于欧美或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熏陶,也目睹了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反观中国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于是,他们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在新闻实践、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开启艰难的探索,撰写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刊,开启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营报人作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战线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新闻学的探讨和总结,在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思想见解,为中国新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新的贡献。民营报人们首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公共机关,应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强调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全面客观代表公众意见,在社会普遍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理论方面,民营报人最早构建了新闻学体系,提出了以事实为本源,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建立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遵循。为保证报纸的“客观性”,民营报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道德规范,强调了记者道德修养和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报纸生存外在条件,独立自尊是记者的核心价值观,客观公正是记者恪守的报道原则。民营报人全面阐述了报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操作原理与方法。提出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以读者为本位的编辑宗旨,事实与意见分离的新闻范式,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公正代表民意的评论写作要求等经典业务理论。报刊经营方面,他们提倡经济独立,主张在广告和印刷等经营活动中,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义利兼顾。民营报人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的阐释、新闻业务操作规范的建立、新闻伦理道德的构想,以及报刊经营的思考,体现了公共性、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折射出民营报人对新闻业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这些思想是民营报人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的角色立场,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使中国关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之争,第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回答,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现代化、职业化转型,创建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绍根[3](2019)在《回顾与前瞻: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70年是百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历经四个阶段,即曲折前行(1949-1977)、恢复展开(1978-1999)、反思创新(2000-2012)和繁荣发展(2013至今)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闻传播史研究队伍日益壮大,思想不断解放,视野不断拓展,范式不断更新,内容不断丰富,方法不断创新,成果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硕果累累,成绩巨大,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者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70年;也是新闻传播史研究受国家重视、国家社科资助力度最大、涌现成果最多、社会反响最好的70年。

杨茜[4](2019)在《1990年代以来我国地方新闻史研究综述——基于知网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何为"地方",何为"地方新闻史",尽管地方新闻史研究的成果不断出新,但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一直没有定义。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新闻史研究呈现出渐进式的特点——随着史料的钩沉积累使得研究视角、研究理念、研究范式不断创新,地方新闻史研究始终是新闻学研究的富矿所在,然而地方新闻史研究的概念、意义还有待进一步厘清,本文通过盘点此时段的研究文献,试图对地方新闻史研究轮廓进行梳理。

张晓锋,程河清[5](2019)在《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1949-2019)》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历经艰难起步、逐步恢复、全面开花、多元拓展四个阶段,为新闻传播学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文章通过语义网分析方法,梳理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轨迹、关注焦点,勾勒出史学研究波澜壮阔的鲜活图景。在内容层面,各项议题全面深化,通史研究独领风骚,专题研究精彩纷呈,个案研究佳作迭出,史料整理逐步深入。在方法层面,研究范式不断创新,突破单一政治史、革命史范式,融入了现代化、社会学、生态学、阅读史等多种方法。伴随着政府支持逐年增长,研究梯队持续壮大,社会科学理论、多元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接合,未来中国新闻史研究仍将继续突破。

邓绍根,张文婷[6](2019)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新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是百年中国新闻史研究史上的繁荣时期。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新闻史研究走过了逐步恢复、全面展开、锐意进取和创新发展的四个阶段。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新闻史研究成绩巨大,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成果数量空前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开放40年,不仅是中国新闻史研究者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四十年;而且是新闻史学科地位确立、成熟、反思和拓展的四十年;更是新闻史研究受国家资助力度最大、涌现成果最多、社会反响最好的四十年。展望未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强化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确立新闻史研究的总体目标,推进整体新闻史研究,提升中国新闻史研究整体水平。

张勇丽[7](2019)在《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以英敛之满族下层旗人、天主教徒和着名新闻人的三重身份特征,全面梳理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剖析新闻人英敛之与法国天主教势力、旗人英敛之与清末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客观全面认识在“天主教徒”和“满族人”等身份交织影响下的“新闻人”英敛之的新闻活动及其新闻思想在当时中国尤其是北方新闻业中的影响及历史贡献。内容主要涉及英敛之人生道路转折研究、新闻活动研究、与天主教、清末政治和辛亥革命之关系研究、新闻思想研究等方面,在结语中对英敛之的历史地位作了归纳性阐释。第一部分探讨英敛之人生道路的三次转折:从底层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又从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报人,再从声名显赫的“舆论娇子”成为离世脱俗的“隐士”。三次人生转折与时代、社会和人物个性、人物出身、人物信仰紧密交织在一起,对英敛之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满族下层旗人的出身、生性好道的个性使其一直追寻挽回世道人心的办法,并因此与“博爱合群”的天主教结缘。成为天主教徒对英敛之一生影响重大;通过《益闻录》等天主教报刊开始涉足新闻界。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使英敛之意识到变法自强的重要性,决意通过办报继续戊戌政变后一度中断的变法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创办《大公报》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二部分探讨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选取清王朝政治改革的早、中、晚三个阶段,系统梳理了英敛之创办和主持《大公报》期间在“拒俄运动”、“抵制美约运动”和“四川保路运动”中的态度和变化,呈现英敛之爱国主义和满族主义情绪的交织、矛盾和抉择。隐退之后英敛之的新闻活动着重于借助报刊宣扬天主教、为天主教辩诬和推动天主教中国化运动以及募捐赈灾等公益慈善事业。通过对英敛之新闻实践活动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以一生报刊实践践行着“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的报刊理想和人生信条。文章第三部分首先探讨了英敛之与清末政治(清末新政、君主立宪及君主)之关系。研究了英敛之推动清廷“预备立宪”以巩固清王朝统治而进行的舆论宣传,详细梳理了英敛之对清王朝统治从充满希望到逐渐失望的态度演变过程。认为英敛之虽对亲贵专政不满,但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仍为保存清廷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摇旗呐喊,表现浓郁的宗族情结。在“族”“国”二选一困境中,英敛之顺应时势接受共和政体以保存国家,展现了宗族情绪和爱国主义双重价值夹缝中报人英敛之的矛盾、挣扎和最终选择,肯定了英敛之的爱国情怀。其次考察了英敛之与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包括法国天主教和法国领事馆)的关系及其演变。考察了创办《大公报》时期英敛之对法国天主教势力的巧妙借助、《大公报》创刊初期双方短暂的“蜜月期”、报纸出版后不久英敛之即陷入与法国天主教势力的纠集矛盾,以及最后彻底摆脱法国天主教势力控制的详细过程,展示了晚清报人在清朝统治集团和洋人势力双重压力为实现“言论救国”的报刊理想经历的曲折和艰难。最后研究英敛之与辛亥革命及共和之关系,考察了英敛之对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权的关系和态度变化,呈现了英敛之在辛亥首义爆发到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这一阶段态度的转变过程,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对英敛之新闻思想的研究。提出了英敛之新闻思想有三个来源的观点,以之为主线从新闻功能观、新闻自由观、新闻本体论、新闻编辑思想等方面探讨英敛之富有特色的新闻思想,归纳出英敛之以“政治救亡、延续朝廷”为核心的新闻实践;以“服务社会、引导民众为先”的新闻独立精神;以“仁爱合群、改造人心”为办报宗旨的新闻追求等新闻思想特征。通过对英敛之人生经历、新闻活动、新闻思想的全面梳理,本文认为《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是一个在外敌侵略面前主张自强兴国的爱国新闻人;是一个在封建专制环境下推进君主立宪的进步新闻人;也是一个迷惘无奈借助天主教“聚心育民”的宗教新闻人;更是一个在氏族情感上忠于清廷但未逆民主共和大势的明智新闻人,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应具有相应的历史地位。

李辉[8](2019)在《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思想研究 ——以公民共和主义民主为框架》文中提出本文以公民共和主义及其民主理论为框架,把凯瑞的传播思想放置在美国政治意识形态脉络中做整体阐述。以凯瑞的传播思想为个案,从政治哲学脉络讨论其传播思想,也将有助于梳理传播思想史的知识坐标和演进轴心。本文阐述了公民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民主的规范性理念以及它们的传播的规范性理念之间的差异。公民共和主义强调个体所嵌入的社群对于自我的建构性,因而强调个人对社群的归属、特定道德观念的理解与积极公民精神;公民共和主义把民主理解为联合的(associated)公共生活,强调民主过程既是统治权威合法性的来源,也是社会秩序的来源,民主亦承担社会再生产和社会整合的过程。因此,公民共和主义把传播视为意义的公共建构和经验的共享;自由主义强调抽象的原子化自我和个体本位主义,政治观强调个体权利优先于“共善”,把民主理解为竞夺权力资源与权利分配的程序工具。因此,自由主义的传播观强调信息的自由传递与公共分配,并把信息视为个体权利实施与维护的工具。凯瑞基于复兴美国公民共和主义民上政治理想阐发传播思想。其“作为文化的传播”把传播视为建构共同理解和维系社会的过程。“作为文化的传播”意味着:1)共同文化是维持传播的“主体间性”基础;2)传播作为对话,其过程是创造、维护与改变共同文化;3)其结果是创造公众和维系社会。凯瑞从描述性与规范性意义上,提出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并以传播的“仪式观”批判了自由主义、(后)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几大理解传播的方式。凯瑞把文化与传播等同,目的在于把传播的思考放置在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思考层面。凯瑞的“关系主义”文化研究方式,是他的“结构化社会学”的体现。他把传播的分析集中在社会关系、传播内容和表达形式所构成的整体社会互动和经验构建的结构上,并把社会互动分析切入到具体的时空经验构成的经验环境中。其独特的文化研究方式体现为,从历史分析开始的、媒介技术的文化研究。媒介既是特定文化观念的反映,也预期和创造出相应的文化,即媒介通过改变社会关系、交流语言和传播内容来改变社会互动结构或社群形态,并最终改变社会经验结构或文化。凯瑞的“关系主义”思维方式旨在以社会建构主义方式打破诸种决定论,想象诸种抵消结构性压力的要素,从而改变社会互动结构与经验环境,以创造公民共和主义民主实践所需的政治社会基础。凯瑞把面对面口语交流的公共生活作为弥补和抵抗现代媒介技术的“知识垄断”的重要手段。

蹇云[9](2017)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流变》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我国的新闻史研究发展十分迅速,硕果累累,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明显的问题是新闻史论着的书写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而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革命史范式的统一的方法论、世界观等的影响,诸多学者也对革命史范式的弊端进行了探讨。但新闻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从20世纪50年代产生,发展至今其内涵是否有所变化,地位是否有所改变等问题仍值得思考。本次研究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建国至2015年大陆出版的代表性新闻史论着为研究对象,对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产生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次研究在思路上采取横向分析与纵向比较结合的方式,横向上选取同一阶段不同类别的新闻史论着,探讨革命史范式的影响范围的变化;纵向上选取不同阶段的论着对同一新闻媒介的内容作为比较,总结革命史范式在不同阶段的特性,本次研究选取的是不同阶段代表性论着对《申报》以及《向导》周报的内容介绍进行分析,选取这两份报刊一是因为二者在新闻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二是由于二者立场的不一致性更容易分析出革命史范式呈现出的内涵的变化。文章首先对建国至2015年大陆地区出版的新闻史论着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及论着目录的变化将新闻史论着中革命史范式的发展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革命史范式的确立阶段(1949年-1977年);革命史范式的发展成熟阶段(1978年-1997年);革命史范式的变革阶段(1998年-2015年)。本文第二章对建国前革命史、政治史观念的产生进行了探讨,总结了革命史范式产生的历史因素。第三、四、五章分别对应革命史范式发展的三个阶段,每章对各个阶段代表性新闻史论着中的内容进行考察,主要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以及研究目的四个方面总结革命史范式在该阶段的特点,并对革命史范式产生及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章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对我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和内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革命史范式发展的变与不变,并对革命史范式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探索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方晨[10](2017)在《詹姆斯·W·凯瑞的新闻历史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詹姆斯· W·凯瑞的新闻历史观是国内学界长期忽略的一个问题。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研究它具有两个面向的意义:其一,通过纵向的历时性梳理,廓清他的新闻史观在美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价值与作用,总结与评估其知识贡献;其二,通过横向的共时性梳理,理解凯瑞在美国文化研究中所贯穿着的历史的、阐释的、批判的研究方法。遵循这样的思路,本文提出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凯瑞的新闻史观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第二,新闻史观与凯瑞的其他思想间具有怎样的关联,如何理解新闻史观在其学术思想中的作用与地位?第三,凯瑞的新闻史观对美国当代新闻史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的理论如何影响后续的延伸与讨论?本文通过思想史、观念史的考察,试图首先勾勒凯瑞新闻历史观的思想内涵与发展脉络,进而回答后续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主体分为六章,前三章讨论了凯瑞的新闻历史观的概念、历史语境与变化路径。后三章讨论他的新闻史观与美国文化研究之联系、对当代美国新闻史研究之贡献与影响。本文认为,凯瑞提倡的是以研究报道者如何建构新闻文本、如何展现当时社会人们“感觉的结构”的文化史路径。它摒弃了传统的白人精英主义史观,是对美国传统进步主义新闻史书写的反动。在借鉴了诸多批评建议后,凯瑞又将新闻“文化史”概念拓展为新闻“文化一实践史”,进一步强调了新闻史关注平民、强调民众通过对话建构新闻史的研究取向。作为美国公共新闻学的主要倡导者,凯瑞还从新闻与政治、新闻与经济、新闻与文化三个层面批判了占美国主流地位的“自由—多元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民主自由的对话,新闻的本质作用不是传递信息而是维系与巩固人们生存发展的共同体——我们自己创造的文化。故而,新闻史的书写也必然遵循“新文化史”的路径。由新闻文化史的核心思想出发,本文认为,在凯瑞的美国文化研究中贯穿着的就是文化史的研究思路,体现在对传播技术、传播本质、新闻教育等问题的研究中。在传播技术研究中,凯瑞强调正视传播技术带来了正负两面的文化效应,警惕技术拜物教;在传播本质研究中,他强调传播的文化/仪式本质而纠正了传播传递观偏向;在新闻教育研究中,他强调其人文主义本质,批判功利主义与技术至上的教育观念。凯瑞的新闻史观还启发与推动了当代美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遵循凯瑞文化史开放、多元、平民的特征,当代美国新闻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其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取向:一是以继续以“新闻”为中心,填补传统辉格史研究之空白,延伸新闻史研究之脉络。主要体现在大卫·诺德(DavidNord)的新“新闻建制史”、“新闻阅读史”、汉诺·哈特(Hanno Hardt)的“新闻劳工史”以及妇女新闻史、黑人新闻史、印第安新闻史等分支。二是将新闻看作社会的一个部分,以社会整体为中心,讨论新闻作为一个因素对社会发展之影响。其研究主要体现在传播技术史研究、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的“媒介社会史”等分支。乔治·尼禄(John Nerone)试图整合两种取向,主张将这些内容都囊括其中,将“新闻史”发展为当代“媒介史”。基于以上讨论,本文认为,凯瑞新闻文化史观之贡献在于:一是推动了美国新闻史研究的“文化转向”;二是解放了新闻史研究的思路。他的学术思想体现了将历史、当下与未来融合的思想,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富有“社会学想像力”的研究。国内的新闻史研究可以以凯瑞的思路为借鉴,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反思与重构自己的新闻史研究。

二、富有特色的地方当代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有特色的地方当代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历程及其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回顾: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曲折前行(1949-1978)
    (二)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恢复开拓(1978-1999)
    (三)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反思创新(2000-2009)
    (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繁荣发展(2010年以来)
        第一,新中国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面向更加多元。
        第二,新闻人物研究中广泛运用口述史方法。
        第三,反映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年鉴纷纷出版。
        第四,地方新闻传播史研究着述颇丰。
二、现状评述: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存在滞后性
    (二)新中国新闻传播史整体性研究成果数量少,规模小
    (三)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整体性研究成果受“革命史”范式影响较大
    (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文献资料缺乏系统性整理
    (五)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未能跟上新时代步伐
三、未来展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创新发展
    (一)紧跟新时代,加强思想理论指导
    (二)增强宏观历史思维,突破“革命史”范式束缚
    (三)推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料的系统性整理工作
    (四)史实描述梳理与经验规律归纳总结并重
    (五)增强历史责任感,全面系统、客观深入地研究新中国新闻传播史

(2)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过往研究的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一节 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环境
    第二节 新闻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第三节 新闻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民营报人大量涌现的原因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二章 民营报人对报纸功能的阐释
    第一节 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
    第二节 报纸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第三节 报纸以代表公共意见为己任
    第四节 报纸是公众接受教育的机关
第三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新闻”与“报纸”的解释
    第二节 对“新闻”起源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对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第四章 民营报人新闻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品格:记者的首要资格
    第二节 独立自尊:记者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言论自由:记者的追求与向往
    第四节 客观公正:记者的报道原则
第五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新闻采集思想
    第二节 新闻编辑思想
    第三节 报刊评论写作思想
第六章 民营报人的报刊经营理念
    第一节 报纸商业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
    第三节 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理念
第七章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新闻事业的需要
    二、中西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代表性民营报人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后记

(3)回顾与前瞻: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果丰硕: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整体态势
二曲折前行:1949-1977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
三恢复展开:1978-1999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
四反思创新:2000-2012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
五繁荣发展:2013年至今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
六回顾与展望

(4)1990年代以来我国地方新闻史研究综述——基于知网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文本选择
    1.1 首先,何为“地方”?
    2.2其次,何为“新闻史”?
    2.3以1990-2018年为研究对象的考量
    2.4四在统计地方新闻史文献过程中,依照了如下一些方法:
2. 地方新闻史文献研究认识
    2.1 近三十年来的地方新闻史书写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2 地方新闻史的书写者逐渐由地方新闻研究学者承担,显现出自觉意识和本土关怀,但还应深入探寻书写地方新闻史的意义和价值
    2.3 地方新闻史书写角度多元,可呈现相互参照,多方理解。但因史料丰富性限制,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着力不均衡,热点地区新闻史研究重复率高
    2.4 认识到新闻史并不等同报业史,对于广播电视史研究正在深入,但网络新闻史的研究依然缺乏,对于多种媒体发展史的研究方法还需拓展
3. 结语:地方新闻史研究仍是待挖掘的富矿

(5)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后中国新闻史研究艰难起步 (1949-1978)
二、中国新闻史研究逐步恢复 (1978-1992)
三、中国新闻史研究全面开花 (1992-2007)
四、中国新闻史研究多元拓展 (2007-2019)
五、收获与反思
    (一) 总体取向:由冷门到兴盛
    (二) 研究队伍:老中青三代梯队搭建完善
    (三) 研究内容:近代报刊史位居中心
    (四) 研究范式:机遇与挑战并存

(6)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新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的新闻史研究逐步恢复及其学科确立(1978—1989)
    (一)新闻史着作厚积薄发,相继问世
    (二)新闻史文章涌现,史料整理工作成效显着
    (三)当代新闻史研究受到重视
    (四)中国新闻史分支学科地位被确立
二、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的全面展开及其学科成熟(1989 1999)
    (一)通史、断代史着作影响深远
    (二)报刊个案研究与专题史研究百花齐放
    (三)地方新闻史志编写工作渐入高峰
    (四)新闻史研究队伍壮大,学术团体成立,不断发挥学术组织作用
    (五)新闻史学科地位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扩大
三、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的锐意进取及其学科反思(2000—2009)
    (一)中国共产党新闻史研究蓬勃开展
    (二)报刊报人研究新意迭出
    (三)新闻教育史研究不断开拓创新
    (四)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日益成熟
    (五)世纪回顾中国新闻学术史发展
    (六)反思新闻史研究的路径与取向
        一是对“新史学”运用与借鉴的思考。
        二是针对“学术内卷化”的研究范式思考。
        三是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的思考。
四、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的创新发展及其学科拓展(2010—2018)
    (一)新闻史研究成果蔚为壮观,新闻史料整理工作成效明显
    (二)当代新闻史颇受关注,研究成果显着
    (三)新闻史研究范式不断革新,多角度书写精彩纷呈
        1. 口述历史。
        2. 新报刊(媒介)史书写。
        3. 媒介生态史。
        4. 报刊阅读史。
        5. 新闻图史。
    (四)外新史研究“走出去”“引进来”
    (五)新闻史研究受到国际关注,提升了研究的国际化程度
    (六)新闻史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数量增多
五、中国的新闻史研究新趋向及其学科展望
    第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第二,整理史料,做好个案研究。
    第三,多元视角,齐头并进。
    第四,放开眼界,沟通中外。

(7)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英敛之的生平与经历研究
        二、英敛之的新闻思想研究
        三、英敛之的新闻活动研究
        四、相关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英敛之人生道路转折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从下层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
        一、家世并不显赫的满洲旗人
        二、历经艰辛后信奉天主教
        三、英敛之放弃儒释道皈依天主教的原因与影响
    第二节 从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报人
        一、与皇室“淑”女联姻
        二、恐因言获罪远避滇越
        三、庚子奇祸无完卵
        四、友人出资邀办报
    第三节 从名声显赫的“言论骄子”成为出世离俗的“隐士”
        一、民国初创与英敛之退隐
        二、英敛之退隐原因探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研究
    第一节 报人生涯的开端
        一、诗文投稿《益闻录》初涉新闻界
        二、通过“提问”与《格致新报》初识
        三、撰写“论说”在维新报刊发声
    第二节 新闻生涯的峰巅:《大公报》十年
        一、《大公报》创办前天津的新闻环境
        二、英敛之创设《大公报》对社会关系的“借助”
        三、英敛之时期《大公报》与社会运动
    第三节 退隐后借助新闻媒介的有关活动
        一、提倡创办天主教报刊
        二、利用《大公报》宣传天主教
        三、在报刊发声为天主教辩诬
        四、撰文鼓吹天主教“中国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敛之与天主教关系研究
    第一节 创办《大公报》中对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的借助
        一、筹创《大公报》时期对天主教的“借助”
        二、天主教“多方”助力英敛之创设《大公报》动因剖析
    第二节 与法人在华天主教势力的短暂“蜜月期”
        一、在“教案”报道中“护教”
        二、宣扬天主教教义引导中国旧风俗改良
    第三节 与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的“抵牾纠结”期
        一、天主教对英敛之及《大公报》的“两手”
        二、英敛之对抗天主教的“两手”
    第四节 摆脱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对《大公报》的干预
        一、拒俄运动成为英敛之“亲日疏法”的导火索
        二、日俄战争期间《大公报》的舆论立场及馆址迁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敛之与清末政治研究
    第一节 英敛之与“清末新政”关系之研究
        一、主张改革社会政治生态
        二、致力开智化俗为推行新政奠定民智基础
    第二节 英敛之与“预备立宪”关系之研究
        一、《大公报》呼吁“预备立宪”的言论
        二、英敛之支持、监督清廷推行预备立宪的言论
        三、推动社会改革以适应“预备立宪”
    第三节 英敛之与清朝“君主”关系之研究
        一、真诚称颂“英明果敢”的光绪帝
        二、遵循前朝遗诏支持摄政王辅政
        三、失望于摄政王任用亲贵的辅政举措
        四、默认隆裕太后降“退位”旨以保国家和平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敛之与辛亥革命关系研究
    第一节 促成辛亥革命的三重势力
        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是辛亥革命的发动者兼领导者
        二、立宪派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辅助力量
        三、西方列强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间接推动力量
    第二节 英敛之对辛亥首义及共和态度之演变
        一、为清廷维稳献计做最后呐喊
        二、对武昌起义和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变化
        三、关注君主民主立宪政体之解决
    第三节 英敛之对创设民国和南北和议态度的变化
        一、指责革命军在议和期间选举临时大总统是“行共和专制”
        二、批评孙(中山)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是“私相授受”
        三、批评朝廷与民军和谈拉锯是“各谋私利”
        四、顺应民心大势认同共和政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敛之的新闻思想研究
    第一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三个来源
        一、传统士人“修齐治平”理想的现代化转换
        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的影响
        三、天主教“仁爱合群”观念的糅合
    第二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英敛之关于“新闻功能”的思想
        二、英敛之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
        三、英敛之关于“新闻本体”的思想
        四、英敛之的报刊编辑思想
    第三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政治救亡、延续朝廷”为核心的新闻实践宗旨
        二、以“服务社会、引导民众为先”的新闻独立精神
        三、以“仁爱合群、改造人心”为办报宗旨的新闻追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在列强侵略面前主张自强兴国的爱国新闻人
    二、在封建君主制度下推进君主立宪的进步新闻人
    三、迷惘无奈借助天主教“聚心育民”的宗教新闻人
    四、在氏族情感上忠于清廷但未逆大势的明智新闻人
附录·英敛之新闻活动日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思想研究 ——以公民共和主义民主为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 厘清传播思想背后的民主观念
        一、冲突的民主观念: 构架和理解传播思想的坐标
        二、詹姆斯.凯瑞的民主观及其传播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凯瑞研究缺乏知识脉络与政治语境考察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意义
    第五节 本文行文构架
第二章 凯瑞传播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 公民共和主义
    引言
    第一节 公民共和主义概念
    第二节 公民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政治理念之差异
        一、政治观的差异
        二、对自由与自治关系理解的差异
        三、公民身份概念的差异
        四、民意观的差异
        五、参与观的差异
        六、民主观的差异
    第三节 公民共和主义的传播规范性理念
    第四节 凯瑞的公民共和主义民主信仰来源
        一、天主教工人联合会传统
        二、博士阶段的思想史教育: 反思自由主义
        三、时代语境: 1960年代新左派社会运动的精神之子
第三章 凯瑞的经验逻辑起点: 美国共同文化危机与民主的危机
    第一节 建构美国公民共和主义民主的起源神话
        一、建构起源神话: 凯瑞的美国革命史开端
        二、“一个共和国,如果你能交流的话”
        三、口语与印刷: 两种媒介的矛盾
        四、传播与社群的关联: 美国历史的经验逻辑
    第二节 共同文化的危机: 公共生活的衰落
        一、“小共和国”的衰落
        二、“大共和国”的衰落
第四章 作为文化的传播:凯瑞的文化理论与问题框架
    引言
    第一节 文化: 有意义、有序的符号现实
        一、文化: “符号形式构成的意义系统”
        二、文化与社会: 意义秩序与社会秩序
        三、文化与真相: 真相存在于主体的解释与理解之中
        四、文化: 公共领域的主体间性基础
        五、文化: 争夺建构“真实”的政治场所
    第二节 问题框架: 现代社会秩序与统治权威正当性来源
        一、马克思.韦伯: 现代性社会意义危机问题
        二、凯瑞对马克斯.韦伯主题的转化
        三、托克维尔与美国的“公民宗教”主题
第五章 传播的仪式观与传递观: 意义共享与宣传
    引言
    第一节 传播的“仪式观”: 复兴公民共和主义的对话的社会
        一、传播的“仪式观”与“传递观”的概念阐述
        二、传播的“仪式观”与“传递观”: 两种政治观的历史建构
        三、传播的“仪式观”与“传递观”: 两种社会观的历史建构
        四、传播的“仪式观”:传播是公民身份的实践
        五、“媒介仪式”: 维持和建构“市民宗教”
    第二节 “传递观”的传播研究: “经济学的传播”
        一、功利主义哲学与实证主义传播研究
        二、功利主义哲学的“民主困境”
        三、功利主义与信息论
        四、功利主义的民意观
        五、“经济学的传播”的问题
    第三节 “传递观”的传播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研究
    第四节 “传递观”的传播研究: 后结构主义的传播研究
第六章 凯瑞的文化研究: 关系主义
    引言
    第一节 凯瑞的文化研究:为何把文化与传播等同
        一、“文化”等同“传播”: 从传播思考社会秩序建构
        二、“文化”等同“传播”: “双重结构化”分析
    第二节 关系主义: 社会互动结构要素的分析
        一、社会互动结构的要素分析
        二、凯瑞的“双重结构化”分析:知识与政治信念的矛盾
    第三节 技术史的文化研究: 媒介技术与符号互动论结合
        一、从伊尼斯的媒介思考出发: 技术与社会权威结构的建构
        二、作为文化的技术: 解构“技术至上论”
第七章 余论与结论
    第一节 余论: 凯瑞的新闻理论框架
        一、反思新闻专业主义
        二、新闻史: 理解“社会意识史”
        三、宪法第一修正案阐释: 保护公共生活的权利
    第二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范式及范式理论
        二、中国新闻史中的范式研究综述
        三、革命史范式及其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材料收集
        一、研究对象的筛选
        二、新闻史论着的收集与整理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革命史范式发展和重要论着的历史分期
    第一节 新闻史论着出版的整体情况及具体研究对象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历史分期
        二、分期依据
第二章 革命史、政治史观念的萌芽
    第一节 史学研究中革命史研究模式的产生
    第二节 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研究模式的产生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中革命观念与政治观念的萌芽:党报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文化与革命运动
        二、《解放日报》改版与党报思想的确立
第三章 革命史范式的产生及确立阶段(1949-1977)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摸索阶段(1949-1955)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的形成阶段(1956-1977)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及内涵特点
        二、革命史范式产生及确立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革命史范式的发展成熟期(1978-1997)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蓬勃发展阶段(1978-1987)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的成熟阶段(1988-1997)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
        二、革命史范式的内涵特点
        三、革命史范式的内涵变化
        四、革命史范式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革命史范式的变革期(1998-2015)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革新阶段(1998-2006)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与候补范式多元共存期(2007-2015)
        一、革命史范式
        二、媒介社会学范式
        三、“新新闻史”:社会学范式
        四、本体论范式
        五、媒介生态学范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
        二、革命史范式的内涵特点及变化
        三、革命史范式变化原因分析
第六章 革命史范式的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历史特性和演进特点
        一、我国新闻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产生发展的历史特性
        二、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历史演变及阶段特点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的学术影响
        一、革命史范式的史学贡献
        二、革命史范式的局限性
    第三节 对革命史范式的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新闻史论着目录索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詹姆斯·W·凯瑞的新闻历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2、詹姆斯·W·凯瑞的新闻历史观
    2.1 詹姆斯·W·凯瑞的“人生底色”
    2.2 凯瑞新闻历史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2.3 凯瑞新闻文化史观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2.4 学界对新闻文化史之讨论与批评
    2.5 凯瑞的回应:从新闻文化史到新闻实践史
    2.6 本章小结
3、凯瑞新闻历史观的多维分析
    3.1 新闻与政治:新闻史是描述民主的历史
    3.2 新闻与经济:新闻史是祛除商业的历史
    3.3 新闻与文化:新闻史是回归文化的历史
    3.4 本章小结
4、新闻史观与凯瑞其他思想之关系
    4.1 新闻史观与媒介技术研究
    4.2 新闻史观与传播仪式观研究
    4.3 新闻史观与新闻教育研究
    4.4 本章小结
5、凯瑞新闻史观与当代美国新闻史研究
    5.1 凯瑞新闻史观的历史坐标与发展维度
    5.2 乔治·尼禄(JOHN NERONE)的媒介史研究
    5.3 大卫·诺德(DAVID NORD)的阅读史研究
    5.4 汉诺·哈特(HANNO HARDT)的新闻劳工史研究
    5.5 本章小结
6、结语:凯瑞新闻史观的知识贡献与观念反思
    6.1 基本结论:对序言问题的回答
    6.2 “社会学想像力”:凯瑞学术思想再认识
    6.3 凯瑞新闻史观的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富有特色的地方当代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历程及其未来展望[J]. 邓绍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D]. 刘炎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回顾与前瞻: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J]. 邓绍根.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1990年代以来我国地方新闻史研究综述——基于知网数据分析[J]. 杨茜.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17)
  • [5]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1949-2019)[J]. 张晓锋,程河清.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8)
  • [6]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新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 邓绍根,张文婷. 新闻春秋, 2019(01)
  • [7]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D]. 张勇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7)
  • [8]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思想研究 ——以公民共和主义民主为框架[D]. 李辉. 厦门大学, 2019(07)
  • [9]中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流变[D]. 蹇云. 深圳大学, 2017(07)
  • [10]詹姆斯·W·凯瑞的新闻历史观研究[D]. 方晨.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标签:;  ;  ;  ;  ;  

独具特色的地方当代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导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